最新《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释义

最新《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释义
最新《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释义

郑伯克段于鄢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须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白:“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注释】

①选自《左传·隐公元年》。郑伯,指郑庄公。郑属伯爵,所以称郑伯。郑,春秋时国名,姬姓,在现在河南省新郑县一带。克,战胜。段,郑庄公之弟。鄢(yān),郑地名,在现在河南省鄢陵县境内。

②〔初〕当初。《左传》追述以前的事情常用这个词,这里指郑伯克段于鄢以前。

③〔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

④〔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在现在河南省南阳市北。后为楚所灭。

⑤〔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⑥〔共(gōng)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失败后出奔共,因此又称“共叔段”。共,春秋时国名,在现在河南省辉县。叔,排行在末的兄弟。

⑦〔寤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寤,通“牾”,逆,倒着。

⑧〔遂恶(wù)之〕因此厌恶他。遂,连词,因而。恶,厌恶。

⑨〔亟(qì)请于武公〕屡次向武公请求。亟,屡次。于,介词,向。

⑩〔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弗,不。

⑾〔及庄公即位〕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及,介词,到。即位,君主登上君位。

⑿〔制〕地名,即虎牢,在现在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

⒀〔岩邑〕险要的城镇。岩,险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

⒁〔虢(guó)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虢,指东虢,古国名,为郑国所灭。焉,相当于“于是”“于此”。

⒂〔佗邑唯命〕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佗,同“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

⒃〔京〕地名,在现在河南省荥阳县东南。

⒄〔大〕同“太”。

⒅〔祭(zhài)仲〕郑国的大夫。

⒆〔都城〕都邑的城墙。

⒇〔雉(zhì)〕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21〔国〕国家。

22〔制〕制度。

2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大的城不能超过国都城的三分之一。参,同“三”(因繁体作“叁”)。国,国都。

24〔不度〕不合制度。

25〔非制〕不是(先王的)制度。

26〔不堪〕受不了。

①〔焉辟害〕怎能躲开这种祸害?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辟,同“避”。

②〔何厌之有〕等于说“有何厌”,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厌,同“餍”,满足。

③〔早为(wéi)之所〕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意思是早点给共叔段换个便于控制的地方。为,动词,这里有“安排”的意思。

④〔滋蔓〕滋生,蔓延。这里指势力发展壮大。

⑤〔图〕对付。

⑥〔毙〕跌倒,这里指失败。

⑦〔子〕您。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⑧〔姑〕姑且、暂且。

⑨〔既而〕不久。

⑩〔鄙〕边疆,边远的地方。

⑾〔贰于己〕贰属于自己。使西鄙、北鄙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即同时向双方纳贡赋。贰,两属,属二主。

⑿〔公子吕〕字子封,郑国的大夫。

⒀〔若之何〕怎么办?若,如。之,指“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这件事。

⒁〔欲与(yǔ)大叔〕打算把郑国送给太叔。与,给予。

⒂〔臣请事之〕我请求去服侍他。事,动词,事奉。

⒃〔若〕如果。

⒄〔则请除之〕就请除掉他。则,就。

⒅〔无生民心〕不要使民众(因为有两个政权并存而)生二心。无,同“毋”,不要。

⒆〔无庸〕不用(管他)。庸,用。

⒇〔将自及〕将要自己走到毁灭的地步。及,至。

21〔收贰以为己邑〕收取两属的西鄙北鄙(完全)作为自己的领地。贰,指原来贰属的西鄙北鄙。

22〔至于廪延〕扩张到了廪延。廪延,地名,在现在河南省延津县北。

23〔厚将得众〕土地扩大了,将要得到百姓的拥护。厚,指所占的土地扩大。众,指百姓。 24〔不义不昵(nì)〕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同“昵”,亲近。

25〔崩〕山塌,这里指垮台、崩溃。

26〔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完,修葺(qì)。

27〔缮甲兵〕修整作战用的甲衣和兵器。缮,修理。甲,铠甲。兵,兵器。

28〔具卒乘(shèng)〕准备步兵和兵车。具,准备。卒,步兵。乘,四匹马拉的战车。

29〔夫人将启之〕武姜将要为共叔段作内应。夫人,指武姜。启之,给段开城门,即作内应。启,开门。

30〔期〕指段袭郑的日期。

31〔帅车二百乘〕率领二百辆战车。帅,率领。古代每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甲士六百人,步卒一万四千四百人。

32〔入于鄢〕进入鄢地,意思是逃到鄢地。

33〔诸〕“之于”的合音字,其中“之”为代词,代共叔段。

34〔五月辛丑〕古时用天干地支记日,鲁隐公元年五月辛丑是五月二十三日。

35〔出奔共〕出逃到共国(避难)。奔,逃亡。

36〔(zhì)姜氏于城颍(yǐng)〕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同“置”,安置,这里有“放逐”的意思。城颍,地名,在现在河南省临颍县西北。

37〔誓之〕向她发誓。之,代武姜。

38〔黄泉〕地下的泉水,这里指墓穴。

39〔颍考叔〕郑国大夫。

40〔为颍谷封人〕担任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为,担任。颍谷,郑国边邑。封人,管理边界的小吏。封,疆界。

41〔有献于公〕有什么东西要献给庄公。

42〔赐之食〕赏给他吃的东西。之,代词,代颍考叔。

43〔食舍肉〕吃的时候把肉放在一旁。舍,放。

44〔小人〕谦称自己。

45〔皆尝小人之食〕我的食物她都吃过。尝,品尝,这里是“吃”的意思。

46〔羹(gēng)〕有汁的肉。

47〔遗(wèi)〕赠,送给。

48〔繄(yī)〕语气助词,用在句首。

①〔敢〕表谦敬的词。

②〔何谓〕等于“谓何”,说的是什么意思?

③〔语之故〕把原因告诉他。语,告诉。之,代词,代颍考叔。

④〔告之悔〕告诉他自己已经后悔了。

⑤〔君何患焉〕您忧虑什么呢?患,担心、忧虑。

⑥〔阙〕同“掘”。

⑦〔隧而相见〕挖个地道,在那里见面。隧,隧道,这里用作动词,指挖隧道。

⑧〔其谁曰不然〕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的语气。然,代词,代庄公对姜氏发的誓言。

⑨〔入而赋〕走进隧道,唱着诗。赋,歌吟,唱着。

⑩〔融融〕同下文的“泄(yì)泄”都是形容和乐自得的心情。

⑾〔遂为母子如初〕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也就是恢复了母子关系。

【简评】

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发生在郑国的一次争权之争,斗争的焦点是王位继承问题。事情的起因,是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因厌恶庄公,偏爱小儿子共叔段,于是帮助共叔段谋取王位。共叔段暗中积蓄力量,阴谋发动叛乱,夺取君位。郑庄公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等待时机,最后一举打败共叔段,共叔段逃离郑国。这一历史事件,客观上反映了春秋初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内部争夺权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的社会现实。

全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

【译文】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来妻子,名叫武姜。(武姜)生下庄公及共叔段。庄公是倒着出生的,使姜氏受了惊骇,所以取名寤生,于是厌恶他。(姜氏)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答应。

等到庄公即位,(姜氏)替共叔段请求(封邑,要求)制邑。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城邑,虢叔死在那里,(那里不好,)其他城邑,惟命是从。”(姜氏)请求京城,(庄公同意了,)让共叔段住在那里,并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对庄公)说:“都邑的城墙超过了一百雉,就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大的都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中等都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小的都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现在京城的城墙(超过了一百雉),不合(先王)法度,违反(先王)法度,您将忍受不了。”庄公说:“姜氏想这样做,怎能避开这种祸害呢?”祭仲说:“姜氏有什么满足!不如早点为共叔段安排个地方,不要让他的势力蔓延。蔓延了,就难对付了。蔓生的杂草尚且难以除掉,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他)多行不义之事,一定会跌跤的,您姑且等着吧。”

不久,太叔命令西鄙、北鄙两个边城属于自己管辖。大夫公子吕(对庄公)说:“一国不容二主,您打算怎么办呢?想(把郑国)给与太叔,就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让民众产生二心。”庄公说:“不用(管他),(他)将自取灭亡。”太叔又收取两个边城为自己的城邑,(他的势力范围)到达了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他的)领地扩大了,将会得到更多的民众。”庄公说:“多行不义之事,(民众)不会亲近他。领地扩大(他控制不了),将会垮台。”

太叔修葺城池,聚集民众,修理甲衣和兵器,准备步卒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姜氏准备到时打开城门。庄公打听到了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于是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战车讨伐京城。京城的民众背叛了太叔段。太叔段逃入鄢城。庄公亲自到鄢城讨伐,隐公元年五月辛丑日,太叔段出逃到了共国。

(庄公)于是把姜氏安置到城颍,并且向她发誓说:“不到黄泉地下,再不相见!”不久,(庄公)又感到后悔。

颍考叔是边城颍谷的封人,听说庄公有悔意,便(借机)献东西给庄公。庄公赐给他食物,他吃时留下肉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不吃肉)。他说:“小人有母亲(在堂),全部品尝了小人供奉的食物,但未曾品尝过您赐给的肉。请允许我把这肉送给我母亲(尝尝)。”庄公说:“你有母亲可送肉,惟独我没有(母亲可送)!”颍考叔说:“冒昧地问一句,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对母亲发的誓言)告诉了他,并告诉后悔的心情。颍考叔说:“在这件事上您担心什么呢?如果挖条地道见到泉水,在隧道里(母子)相见,谁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呢?”庄公听从了他的建议,(挖了一条隧道)。庄公进入隧道时赋诗:“大隧之中,那快乐啊,真是和睦融融!”姜氏走出隧道赋诗:“大隧之外,那快乐啊,真是难以忘怀!”于是(庄公和姜氏)恢复母子关系像从前一样。

鞌之战

【原文】

癸酉,师陈于鞍。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韩厥俯,定其右。

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

齐军:

(主战车)——齐侯(居中指挥)、邴夏(居左御车)、逢丑父(戎右)

(后备车)——郑周父(御车)、菀茷(戎右)

晋军:郤克(中军主帅)、士燮(上军佐)、栾书(下军主帅)、韩厥(司马)

(一号车)——郤克(居左主帅)、解张(居中御车)、郑丘缓(戎右)

(二号车)——韩厥(居中御车,本应为左)、(车左坠车)、(车右倒在车内)

(三号车)——綦毋张(车损,搭二号车,韩厥使之从身后)

【注释】

[1]鞌之战: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之一。战争的实质是齐、晋争霸。由于齐侯骄傲轻敌,而晋军同仇敌忾、士气旺盛,战役以齐败晋胜而告终。鞌:通“鞍”,齐国地名,在今山东济南西北。

[2]癸酉:成公二年的六月十七日。师,指齐晋两国军队。陈,列阵,摆开阵势。

[3]邴夏:齐国大夫。御,动词,驾车。御齐侯,给齐侯驾车。齐侯,齐国国君,指齐顷公。

[4]逢丑父:齐国大夫。右:车右。

[5]解张、郑丘缓:都是晋臣,“郑丘”是复姓。郤(xì)克,晋国大夫,是这次战争中晋军的主帅。又称郤献子、郤子等。

[6]姑:副词,姑且。翦灭:消灭,灭掉。朝食:早饭。这里是“吃早饭”的意思。P.S:这句话是成语“灭此朝食”的出处。

[7]不介马:不给马披甲。介:甲。这里用作动词,披甲。驰之:驱马追击敌人。之:代词,指晋军。

[8] 未绝鼓音:鼓声不断。古代车战,主帅居中,亲掌旗鼓,指挥军队。“兵以鼓进”,击鼓是进军的号令。

[9] 病:负伤。

[10]张侯,即解张。“张”是字,“侯”是名,人名、字连用,先字后名。

[11]合:交战。贯:穿。肘:胳膊。

[12]朱:大红色。殷:深红色、黑红色。

[13]吾子:您,尊敬。比说“子”更亲切。

[14]苟:连词,表示假设。险:险阻,指难走的路。

[15]识:知道。之,代词,代““苟有险,余必下推车”这件事,可不译。

[16]师之耳目:军队的耳、目(指注意力)。在吾旗鼓:在我们的旗子和鼓声上。进退从之:前进、后退都听从它们。

[17]殿之:镇守它。殿:镇守。

[18]可以集事:可以(之)集事,可以靠它(主帅的车)成事。集事:成事,指战事成功。

[19]若之何:固定格式,一般相当于“对……怎么办”“怎么办”。这里是和语助词“其”配合,放在谓语动词前加强反问,相当于“怎么”“怎么能”。以,介词,因为。败,坏,毁坏。君,国君。大事,感情。古代国家大事有两件:祭祀与战争。这里指战争。

[20]擐:穿上。执兵,拿起武器。

[21]勉,努力。

[22]并,动词,合并。辔(pèi):马缰绳。古代一般是四匹马拉一车,共八条马缰绳,两边的两条系在车上,六条在御者手中,御者双手执之。“左并辔”是说解张把马缰绳全合并到左手里握着。

[23]援:拿过来。枹(fú):击鼓槌。鼓:动词,敲鼓。

[24]逸:奔跑,狂奔。

[25] 败绩:大败。

[26] 周:环绕。华不注:山名,在今山东济南东北。

[28]韩厥,晋大夫,在这次战役中任司马(掌祭祀、赏罚等)。子舆,韩厥的父亲。

[29] 且(旦)辟左右:旦:即明日早晨。辟,同“避”,避开。其父在梦中告知,明晨交战,避开车之左右而居中。

[30]中御:在战车中间为御者。当时战车,只有天子、诸侯、主帅之车将在中间,其他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释义

郑伯克段于鄢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须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白:“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

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从前,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从此就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将要不能控制。?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

郑伯克段于鄢_知识点 学案 含答案 整理好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高二()班姓名 (一)指出下文的通假字 1.庄公寤生。寤,通“”,。 2.佗邑唯命。佗,通“”,指示代词,。 3.谓之京城大叔。大,通“”。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 5.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 7.不义不暱,厚将崩。暱,通“”,。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 9.无庸,将自及。庸,通“”。 10.段不弟.,故不言弟。弟,通“”。 11.遂寘姜氏于城颖。寘,通“”,,这里是“”的意思。 12.若阙地及泉。阙,通“”,。 13.永锡尔类。锡,通“”。 (二)词类活用 1.惊姜氏。惊,用法,。 2.爱共叔段,欲立之。立,用法,。 3.今京不度,非制也。度,名词作词,。 4.多行不义必自毙。义,名词作词,。 5.无生民心。生,用法,。 6.有献于公。献,动词作词,。 7.公赐之食。食,动词作词,。 8.隧而相见。隧,名词作词,。 (三)指出下列句子是哪种特殊句式(宾语后置句、省略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 1.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句 2.制,岩邑也。句 3.郑武公娶于申。句 4.亟请于武公。句 5.有献于公。句 6.姜氏何厌之有?句意为:? 7.敢问何谓也?句意思是:?(四)成语 1.多行不义必自毙谓。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五)重点翻译句 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译为: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译为: 3.不义不暱,厚将崩。译为: 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译为: 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译为: 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译为: 7.段不弟,故不言弟。译为: (六)多义词 1.于 (1)郑武公娶于申介词,。 (2)亟请于武公。介词,。 (3)遂寘姜氏于城颖。介词,。 (4)段入于鄢。介词,(作用)。 2.焉 (1)虢叔死焉。兼词,于之,。 (2)姜氏欲之,焉辟害。疑问代词,。(3)君何患焉?句末语气词,。 3.克 (1)郑伯克段于鄢。动词,。 (2)克勤克俭。动词,。 4.为 (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介词,。(2)不如早为之所。动词,。 (3)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动词,。 (七)古今异义词 1.都城过百雉。 古义:,两个词。今义:京城,京都。 2.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古义:。今义:认为。

(完整版)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一)有关背景材料 本文选自《左传》。我们先简要地介绍一下《左传》这部书。 《左传》又称《春秋左传》或《春秋左氏传》,顾名思义,这部书是一位姓左的人为《春秋》所作的传。因此,我们首先谈一谈《春秋》。《春秋》本是东周时期各国史书的统称,当时各诸侯国都设有专门的史官记载本国发生的大小事件,他们编写的历史书都叫“春秋”。不过除了鲁国的“春秋”以外,其它各国的“春秋”都没有保存下来。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春秋》据说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编写的“春秋”重新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它记载的历史始于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 年,截止到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共计242 年。人们就把这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春秋》记载历史过于简略,而且也不完备,242 年的历史只有18000 多字,连这段历史的轮廓都没有很好地描画出来。于是又出现了对《春秋》作补充说明的三部书,这就是《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所谓“传”,是儒家用来解释经典的文字。《春秋》是儒家一部重要的经典,因此就把《春秋》称作“春秋经”,而用来补充说明“春秋经”的三部书则分别称作《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这三传实际上是《春秋经》的三种讲解本、传授本。“左”相传是指左丘明,“公羊”是指公羊高,“谷梁”是指谷梁赤,这是三位解说传授《春秋经》的人。本来,经与传是分开的,不编在一起,古人叫做“别本单行”。到了西晋,杜预着《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把《春秋经》和《左传》按年编插在一起,从此《左传》与《春秋》就合在一起了。在《春秋》三传中,《公羊传》和《谷梁传》主要是阐明《春秋经》的微言大义,所以历史史实的补充就很少,作为历史著作的价值远远不如《左传》。《左传》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全书18 万字,远比《春秋》的内容丰富,加上文笔简练流畅,为我们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面貌,因此自魏晋以来《左传》就压倒了《公羊》和《谷梁》二传。 关于《左传》的作者,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左传》是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创作的,不过最后成书大致是在战国的中期,这中间经过了他人的增补。 关于《左传》的特点和价值,我们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1、《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它实际记事止于鲁悼公14 年(公元前453 年),比《春秋经》多了28 年。所谓编年体史书,是以国君在位的年份为线索记载历史。因为现存《春秋》是鲁国的史书,所以记载历史就以鲁国国君在位的顺序为线索,

郑伯克段于鄢 文言归纳

《郑伯克段于鄢》文言归纳 一.通假字 1.庄公寤生:寤,通“啎” 2.佗邑唯命:佗,通“他”,别的。 3.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三” 5.焉辟害:辟,通“避”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7.无生民心:无,通“毋” 8.段不弟:弟,通“悌”。不悌,不合乎做弟弟的道理。 9.若阙地及泉:阙,通“掘” 10.永锡尔类:锡,通“赐” 11.无庸:不用。庸,通“用”。 12.遂寘姜氏于城颍:寘,通“置”,安置。 二.词类活用 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度,名词做动词,合乎法度; 3、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之,代词作动词,这样做; 4、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生; 5、段不弟,故不言弟 不弟,不像一个当弟弟的; 弟,名词作动词,做弟弟; 6、闻之,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献上的东西; 7、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遗,动词,赠送; 8、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9、公入而赋 赋,名词作动词,朗诵诗; 10、臣请事之 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三.一词多义

1.于 (1)郑武公娶于申介词,从。 (2)亟请于武公。介词,向。 (3)遂寘姜氏于城颖。介词,在。 (4)段入于鄢。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2.焉 (1)虢叔死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2)姜氏欲之,焉辟害。疑问代词,怎么。 (3)君何患焉?句末语气词,呢。 3.克 (1)郑伯克段于鄢。动词,战胜。 (2)克勤克俭。动词,能够。 4.为 (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介词,替,给。 (2)不如早为之所。动词,安排。 (3)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动词,作为。 5.制 (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地名) (2)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制度) (3)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制服,消灭) (4)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掌握)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体制) (6)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 (7)其牙巧机制,皆隐在尊中(构思,机制) 6. 初 (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当初) (2)初吉终乱(开始)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第一个,表次序)(4)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才,刚刚) 7.鄙 (1)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边邑)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3)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陋)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当作边境) 8. 封 (1)颖考叔为颖谷封人(疆界)

郑伯克段于鄢对照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对照翻译: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属于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使土地有两属的情况,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事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人民产生两属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和翻译(word版)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和翻译 原文:标题:郑伯克段于鄢作者或出处:《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译文或注释: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郑伯克段于鄢(分句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位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于是就很厌恶他。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唯命是从。”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哪里能够躲开祸害呢?”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给他安排个(便于控制的)地方,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属于自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子吕说:“国家不能使土地有两属的情况,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送给太叔,那么就请您允许我侍奉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人民产生两属的心理。” 公曰:“无庸,将自及。” ☆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赶上(灾祸)的。”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子封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多行不义之事,别人就不会亲近他,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译文

郑伯克段于鄢y ān ----- 多行不义必自毙 制作:广东番禺中学 余国友 庄公及共g ōng 叔段。 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惊姜氏, ù之。○厌恶得没有道理,不像母亲。 ,武

姜受到惊吓, “寤 生” ì 请于武 ○姜氏偏心到不顾宗法制度,埋下了兄弟相残的祸根。 ○姜氏请封制邑,就不存好 心。

公曰: y ì也,虢gu ó ā邑唯命。? ○庄公表面上好像是爱护 叔段,实际上是制邑太险,恐难控制。 庄公说: ” 请京,○京师大邑,“请京”不合制度,可见姜氏的私心谓 之京城大t ài 叔。○封地于京,并称为“京城大叔”,说明庄公的 阴险。因为封于京,既便于控制,又培养了叔段的骄气,还落得顺从母亲的孝名。 武姜便请求封给京这个地方,(庄

公答应了, 为京城太叔。 祭zhài仲曰:ū zhì,国之害也。 大夫祭仲说:如果城 国家的祸害。 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 ,非制也,君将不堪(能忍受)。?○祭仲认为封段于京,违背制度。 公曰:?姜氏欲 ?避?)害?? ○庄公直呼其母为“姜氏”,可见他对母亲的恨;又故意说出“焉辟害”这样无可奈何的话,可见他的阴险。 公说:开这种祸害呢?”

对曰:?姜氏 ○祭仲不称“夫人”,也直呼“姜氏”,明显是受庄公影响。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之所, 滋蔓m àn ,蔓难图也。 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 她一个地方, 就难办了。 ○祭仲不知庄公打算,还以为是在“宠”弟。 公曰: ? ○庄公说“待之”,实际上是希望叔段“多行不义”,用心险恶,只是祭仲不知。

《郑伯克段于鄢》阅读答案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隐公元年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13、下列各句中黑体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亟请于武公亟:急切 B今京不度,非制也度:法度、规定 C缮甲兵,具卒乘具:准备D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赐予 14、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郑武公娶于申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B虢叔死焉,他邑唯命君何患焉 C其谁曰不然其乐也融融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的研讨,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2、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 教学重点:人物塑造,特别是分析郑庄公的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的《郑伯克段于鄢》是写郑国统治集团内部两兄弟的斗争,由于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我将以介绍为主,大家参与讨论,我们来共同解决有些对课文了解的问题。 2、背景资料:《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1)“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隐公元年,终于哀公14年(前722-481),记事特别简单,类似新闻标题。孔子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巩固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局面恢复安定。他的这种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笔法表现出来。 2)“左传” ①“传”: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就是“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前人多说《左传》不传《春秋》,因为《左传》的文笔富艳浮夸,其详载历史的本末及有关佚闻琐事,太过细致,有如文学作品中的小说,违背了“春秋大义”。 ②《左传》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既有民本、爱国等进步思想,也包含封建伦理观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春秋》原文中的记述: 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 《左传》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gōng)叔段。庄公寤(wù)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wù)之。爱共(gōng)叔段,欲立之。亟(qì)请于武公,公弗(fú)许。 及庄公即(jí)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佗(tā,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太)叔。祭(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避)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毋)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lǐn)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shèng),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yān)。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gōng)。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悌tì),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通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wèi)之。”公曰:“尔有母遗,繄(yī)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yù)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yì)。”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既醉》曰:…孝子不匮(kuì),永锡(赐)尔类。?其是之谓乎?” 《左传》译文: 从前,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从此就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将要不能控制。?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趋灭亡,你姑且等待。?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暗中归自己控制。公子吕说:?一个国家受不了两个国君的统治,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侍奉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 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子封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更多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也终将崩溃。? 共叔段修整了城郭,聚集人民,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袭击。郑国都。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袭郑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意为大哥),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隐含责难郑伯逼走共叔段的意思。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后悔了。 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特意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一个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吃过,只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颍考叔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忧虑的?只要掘地挖出泉水,挖个隧道,在那里见面,那谁能您违背了誓言(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隧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即恢复了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孝子而说的吧?? 名家点评 《榖梁传》原文: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译文:克是什么意思?就是能够的意思。能够做什么呢?能够杀人。为什么不直接说杀呢?因为要表示出追随共叔段的人很多。共叔段是郑伯的弟弟,怎么知道他是弟弟的呢?因为假如国君杀了嫡亲的长子,或者同母所生的弟弟,便用国君的爵号称呼他,文中既然已经称呼郑伯,那么也就知道共叔段是郑伯的弟弟了。共叔段既然是国君的弟弟,却不称他为弟弟;共叔段应当是公子,也不称他为公子,这是对他的贬斥,因为共叔段已经丧失了一个公子和弟弟所应有的道德以为。但是《春秋》鄙视郑伯的程度超过了对共叔段的批评。在什么地方超过了对共叔段的批评?因为经文并未对郑伯想尽一切方式,想要杀掉弟弟的意愿提出批评。但经文说在鄢这个地方杀掉共叔段的,表明共叔段已经跑到远离郑国都城的地方了。就好比说是从母亲的怀中夺过婴儿杀掉,这又是郑伯做得过分的地方。既然这样,那么对郑伯来说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不要急着追杀已经逃远了的乱臣,而应该遵循兄弟之间相亲相敬的道德。

郑伯克段于鄢(答案)

《郑伯克段于鄢》练习 一、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厌恶.( wù)寤.( wù)生亟.( qì)请虢.( gu ó)叔祭.(zhài )仲义暱.(nì)廪.(lǐn )延自毙.( bì) 二、通假字: 1、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佗,通“他” 2、庄公寤生,惊姜氏 寤,通啎,啎,倒着的意思 3、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5、“姜氏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6、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同“避”,这是一对古今字。 7、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8、无生民心 无,通毋,表示禁止的副词, 9、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 10、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 寘,通“置”,放置 11、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阙,通“掘”,即挖。 12、“公赐之食。食舍肉。” 舍,通“捨”, 放着,放在一边。 13、孝子不匮,用锡尔类 锡,通“赐”,赐给 14、“不义不暱。” 暱,通“昵”,亲昵。 三、说明下面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 1、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都,指都邑;城,指城墙,这是两个词。 2、多行不义必自毙。 毙,倒下,摔跟斗,自己摔跟斗,不是死的意思。 3、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既,不久,这是一个表时间过去的词。既而,常一起连用。

鄙,边邑,这是它的本意。今天我们常说“鄙人”、“鄙意”、“鄙见”,这个鄙是一个谦词,它的词义是从本义边邑引申而来的。在古代,边邑的人比都城的人地位、见识都要差一些,所以发展出这样的引申义。 贰,两属,这里指既臣属于郑庄公,又臣属于共叔段。两属与专属是相对的。凡专属于某,后又再属于某,就叫贰。 4 、无生民心 心,是想法、念头。 5、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甲,铠甲;兵,武器;卒乘,指战士;步兵叫卒,车兵叫乘 当时,敲着钟鼓去进攻叫伐,而不用钟鼓,部队轻装前进,不让对方知道,叫袭。侵、袭、伐、攻,都是有区别的。 6、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繄(yī),句首语气词,表示仅有、唯有的意思。 7、敢问何谓也? “敢”,是一个谦词,意思是说,以我这么低的地位,不该这么大胆、冒昧地发问。 8、其谁曰不然。 其,语气副词,这里表示反问,意思是肯定。 9、“君将不堪。” 堪:经得起,受得住。不堪,即受不了。 10、“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宜,十二中高二(3、4)班,09091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文言基础知识 2、让学生透过“郑伯克段于鄢”这个历史事件去挖掘它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关于“礼”“乐”“克己复礼”“外法内儒”等 3、掌握“春秋笔法” 4、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观 课时安排:三课时 布置学生预习:将生疏的字词的音标在课本中,借助工具书,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学知识。 春秋时,孔子作《春秋》,微言大义,要言不烦,但也相对生涩难懂,所以出现了专门注释《春秋》的《左传》、《谷梁传》和《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其中,《左传》重在史实叙述,而后两者重在义理说明。《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而《郑伯克段于鄢》便是《春秋》的开篇之作。下面我们先通过对题目的理解来窥测文章内容。 题目意思,郑伯在鄢地打败了断。断,乃郑伯弟弟也,所以这篇文章写的应该是王室兄弟之间因为争权夺利的尔虞我诈之故事。 二、全班朗读课文,教师点拨读错的字音。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快速疏通文意,注重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理解翻译。(朗读贯 穿于文意的疏通过程中。) 四、学生理清课文情节 1)姜氏厌恶郑庄公,偏爱共叔段。 2)姜氏请制,共叔段不断扩张领地。 3)共叔段准备袭郑。 4)郑伯克段于鄢。 5)庄公置姜氏于城颍。 6)母子合好。 五、学生讨论,并将对课文内容不理解和有疑问的地方写成小纸条交给科代表。科代表整理有价值的问题交给老师。 六、作业:完成配套练习《世纪金榜》基础性习题,掌握较好的同学将文言基础知识整理在笔记本里。 第二课时 一、基础知识复习巩固。教师提问横线下的解释,学生竞答。(也可安排短时间的课堂练习, 快速作答。) 二、分析课文的内容,挖掘一下“郑伯克段”这一历史事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回忆上节课,我们讲解释《春秋》的有三传,是哪三传?(生大声回答:《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对,我们讲了《左传》和其他两传的特点不一样。《左传》重在―――(生:叙史),而《公羊传》和《谷梁传》重在――(生:义理)。对,但我们看本文即《左传》的首篇却不完全符合这个特点,它明显地有两段议论的文字,在哪里? (学生看书,标注段落序号,找议论段落,明确是7和9段)

郑伯克段于鄢_知识点

“郑伯克段于鄢(yān)”,本是孔子《春秋》中的一句话。关于这句话的含意,本文原有一段被编者删去了的说明。这个说明是:书(指《春秋》)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不像弟弟),故不言弟;如二君(像两个国君相战),故曰:‘克’;称‘郑伯’(称爵不称兄),讥失教也(兄本有教弟之责,但庄公不教弟,反而养成其恶)。谓之郑志(说这是郑庄公的本意)。不言出奔,难之也。(“出奔”是有罪之词。如果不说“郑伯克段于鄢”而说“段出奔共”,那就只能归罪叔段了;其实庄公也有最,难于下笔,所以“不言出奔”。)郑伯,指郑庄公,郑属伯爵,故称郑伯。克,战胜。段,郑庄公弟弟。鄢,郑国地名,在今河南鄢陵县境内。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庄公寤生。寤,通“牾”,倒着。 2.佗邑唯命。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3.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三”。 5.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7.不义不暱,厚将崩。暱,通“昵”,亲近。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率”,率领。 9.无庸,将自及。庸,通“用”。 10.段不弟,故不言弟。弟,通“悌”。 11.遂寘姜氏于城颖。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

12.若阙地及泉。阙,通“掘”,挖。 13.永锡尔类。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 1.惊姜氏。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爱共叔段,欲立之。立,使动用法,使……立。 3.今京不度,非制也。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4.多行不义必自毙。义,名词作动词,符合道义。 5.无生民心。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6.有献于公。献,动词作名词,恭敬地送给。 7.公赐之食。食,动词作名词,吃东西。 8.隧而相见。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特殊句式 1.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省略句 2.制,岩邑也。判断句 3.郑武公娶于申。状语后置句 4.亟请于武公。状语后置句 5.有献于公。状语后置句 6.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姜氏有什么满足? 7.敢问何谓也?宾语前置句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四)成语 1.多行不义必自毙谓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五)重点翻译句 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成:多做不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己垮台。您姑且等着吧。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译成:不久太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两个边邑两属于自己。 3.不义不暱,厚将崩。 译成: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势力雄厚也将要垮台 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译成:蔓延的野草尚且不易铲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 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译成:姜氏走出来赋诗:“大隧道之外,快乐呀多畅快!” 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译成:孝子推行孝道没有穷尽,永远赐予(能感化)你的同类。 7.段不弟,故不言弟。 译成: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六)多义词

郑伯克段于鄢人物分析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的研讨,品味语言美,欣赏结构美。 2、通过课文的研讨,理顺情节结构。 3、通过课文的研讨,分析评价人物。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人物。 教学难点:理顺情节结构。 教学方法:研讨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先简述中国文学发展脉络,再由先秦文学概述转入本文所出自的《左传》) 1、《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相传作者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着重记叙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善于叙事,其中描写战争尤为精彩。 2、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矛盾冲突。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春秋初期发生在郑国的一个历史事件。 3、《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即位,其弟共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二、诵读课文(播放朗诵录音,理解文意),分四组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标题内涵。 2、故事情节结构。 3、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关系。 4、你对郑庄公这个人究竟怎么看待?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最后老师展示参考答案。 1、标题内涵: “郑伯克段于鄢”原本是《春秋》里的一句话,意思是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郑伯,指郑庄公。鄢,地名,在今河南鄢陵。 这题目里含有一个故事:隐公元年,郑国国君之弟共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使他“出奔”。 2、情节内容 ①姜氏请立共叔段(1)(矛盾的开端) 叙述“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着重写姜氏对两个儿子的爱恶之偏。正是母亲的偏宠偏爱,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遂恶之”的“遂”,把姜氏的任性偏执很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郑伯克段于鄢》阅读答案(附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13、下列各句中黑体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亟请于武公亟:急切 B今京不度,非制也度:法度、规定C缮甲兵,具卒乘具:准备D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赐予14、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郑武公娶于申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B虢叔死焉,他邑唯命君何患焉C其谁曰不然其乐也融融D为之请制闻之,有献于公 1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从正面表现庄公有孝心的一组是()①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 ②姜氏欲之,焉辟害。③不及黄泉,无相见也。④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⑤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①②④16、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公出生时难产,惊吓过其母姜氏,因此姜氏不喜欢他,而喜欢另一个儿子共叔段,并企图篡位未遂,但最后庄公包容了姜氏的过错,母子和好。B共叔段身为“京城大叔”,贪得无厌,修治城郭,集结兵力,修守战备,企图偷袭郑都,多行不义,结果众叛亲离,落荒而逃。C庄公采取“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满足其弟共叔段部分欲望,置其于不仁不义之地,说明庄公老谋深算。D庄公粉碎共叔段的阴谋后,发誓有生之年不再与其母相见,但后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说明庄公有妇人之仁。17、将《郑伯克段于鄢》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2)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3)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参考答案:13、A(亟:多次、屡次。)14、B(A两个“于”均为介词,但前者表处所,后者表对象。B两个“焉”均为兼词,相当于“之于”。C前者为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后者代词它。D均为代词,但前者代共叔段,后者代这件事。)15、D16、D(“说明庄公有妇人之仁”不妥,而这说明庄公身上有行孝的美德。)四、17、(1)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2)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看着吧。(3)他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翻译: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公叔段。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疼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就让共叔段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