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环境改善的城市开敞空间设计研究报告

基于风环境改善的城市开敞空间设计研究报告
基于风环境改善的城市开敞空间设计研究报告

基于风环境改善的城市开敞空间设计研究报告

01211131

马浩宇

摘要:气候是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气候问题越来越严重,人类逐渐认识到气候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从气候学角度进行城市设计能够营造更加舒适的空间环境,降低能耗,并能够为城市规划提供新的设计思路。本文在归纳总结相关学科研究基础上,从微气候的风环境角度切入,通过通风廊道、街区廊道和开敞空间风环境设计三个专项研究,并结合scSTREAM软件的风环境模拟,掌握开敞空间风环境设计的要素和基本方法,并运用到城市设计方案中,以期营造一个风环境理想的城市生活空间。

关键词:风环境设计,开敞空间,廊道,风环境模拟。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1)全球气候局势严峻

气候问题近些年来越来越明显,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频繁,人们对这一系列关系生死存亡的变化越来越担忧,减少碳排放,减弱温室效应,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2)能源危机

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为人类敲醒了警钟。从设计行业的角度出发,应该减少人们主动方式避免气候影响所带来的高能耗问题,营造舒适的户外环境,延长户外休闲活动时间,减少室内停留时间所引起的能耗。

(3)地域景观特色的趋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针对气候设计的相关作品却比较少,设计领域内的趋同现象越来越严重,缺乏地域特色。

2、研究意义

针对开敞空间微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研究,可以指导改进建筑布局以及下垫面的配置,从而改善空间微气候,提高室外环境热舒适性,降低建筑空调能耗。

本专题从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角度出发,弥补“城市微气候”与“景观设计”交叉学科之间的研究不足。使得在城市景观设计的实践过程中,对于城市气候因素的思考与应对得以规范、科学,也为“景观空间形态布局气候合理性”的实现提供一种可能的途径,最大限度的实现景观设计中环境舒适度和能源低消耗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1)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把人类聚居与生态学、环境学结合起来,这一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流行起来。

(2)V.奥戈雅——“生物气候建筑学”:将设计与气候,地域和人体生物舒适性结合起来,提出生物气候设计的原则。

(3)C.柯里亚——“形式追随气候”:气候在根本上影响着我们的建筑物和我们的城市。(4)拉尔夫.厄斯金——“形式和构造”:提出了“巨构建筑”的城市模式来抵御恶劣的气候条件,保证城市内步行交通及各项社会生活的连续性。

2、国内研究现状

(1)《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我国具体国情和人口、环境与发展总体联系出发,提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

(2)王丽萍《城市下垫面对微气候影响研究》:在建筑群体通风设计方面,应注重有利于通风的朝向、建筑间距以及布局形式的选择,在单体建筑设计方面要注意建筑体形的控制和自然通风的导引。

(3)张一平《城市庭院小气候特征季节变化初探》:对城市绿地与微气候环境的调节作用做了详细的调查。

三、概念解析

1、开敞空间

日常生活中的城市开敞空间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开敞空间的围合物质要素,另一个是开敞空间的“质量”。

通过开敞空间物质形态各个要素的合理布置,实现增加空间质量的目的,更高效的服务使用人群,是城市开敞空间景观设计的重要目的,而风环境设计更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见表3-1)。

表3-1城市开敞空间组成要素

2、风的不同效应

(1)风影效应

空气流动过程中,如果存在障碍物,在其阻碍运动情况下,在障碍物的背面会形成较之侧面和正面,风速明显变低的区域,这种现象称之为“风影效应”。(见图3-1)

图3-1 风影效应示意图

(2)狭管效应

由于风通过窄小通道时,两侧相互挤压,增大气压,增快地表

通过速度的现象,由于狭管效应,风速通常可增加15% — 30%。

(见图3-2)。

对于冬季寒冷的天气里,这种现象会给居民带来不舒适的感

觉。但是同样可以利用狭管效应实现增强夏季活动空间的通风

效率,它的强度与街道的断面及几何形状存在一定的联系。

(3)风速梯度

风速会受到地表摩擦力的影响,随着高差的变化(见图3-3),

高空的风所受摩擦力较小,风速较大,从而形成的压力差,称之

为“风速梯度。

图3-2 狭管效应示意图

图3-3风的垂直梯度变化与下垫面关系

(4)角隅效应

风吹过建筑物时,由于受到建筑物的阻挡,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从而产生延建筑物边缘绕流,绕流会沿着边缘线与其它方向的气流相互挤压,加强形成强风区,从而形成“角隅效应”。

这种风通常会破坏人体舒适性,严重的会造成危险。但掌握得当,也可以利用来形成凉爽的微气候风,增强空间的舒适性。

(5)热力效应

所谓的“热力效应”是指由于各个界面接受到的太阳福射的不同,材料的不同,绿化,水体构成不同导致热环境的差异,升高区域内的温度,形成负气压,从而形成气压差,在其作用下,进一步引起各种复杂的局地环流。

四、专项研究

1、通风廊道

根据对不同模式绿地廊道的通风模拟演示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利于城市通风,缓解城市热岛的绿地廊道通常应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方向性:绿地廊道应顺应本地区的主导风向,并且,根据实验研究显示,当风向与廊

道风口呈一定夹角,具体为30°一60°时,“穿堂

风”最为顺畅,且风速均匀(图4-1)。同时,在保

证廊道主体方向顺应主导风向的前提下,廊道形式

的曲折会增加风在城市内部的流动。

二是贯通性:城市绿地廊道应尽量与城市外围郊

野绿地直接沟通,形成整体,并贯穿城市内部,避

免在城市内部形成绿化孤岛。

景观中的通风廊道建设是配合城市通风廊道的

建设而形成的,由于城市中建筑高低错落,布局存

在严重的不合理,会对城市的通风效果产生不良的

影响,导致城市中的排热和污染物在城市空间中残

留,通风廊道建设,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景

观在形成的同时,从小的方面要保证园区空气流通,图4-1 风向与建筑夹角对风环境的影响

大的方向,要尽量与城市结合好,构建系统化,整体化的通风廊道。

图4-2 直线型廊道体系的风环境表现图4-3 优化后廊道体系的风环境表现

2、街区廊道

(1)规划布局

①密排式布局

密排式布局建筑密度较大,建筑间距很小,在合理规划通

风廊道的基础上,在适当位置规划开敞空间,既缓解了建筑

密度过大的问题,为人们提供公共活动空间,同时对风场的

转变具有较明显的影响。通风廊道可以看成是对风场的分流,

而开敞空间对来自通风廊道的空气流具有很好的“聚流”作

用,两者结合效果较好(图 4-4)。图4-4密排式开敞空间

② 行列式布局

行列式布局在开敞空间设置上与密排式的差别在于行列式

布局建筑密度较小,建筑之间较易形成互相交叉的通风廊道,

针对盛行风向的影响,布置建筑布局的同时,在适当位置设

计开敞空间,改善了行列式布局呆板的特点,开敞空间与各

个通风廊道形成网络化的通风系统,有利于街区风的流通与

扩散(图4-5)。

③ 围合式布局图4-5行列式开敞空间

围合式布局由建筑围合而成,其本身就含有较大的开敞空间,因此,在对围合式布局进行规划时,考虑各种围合空间形态和大小,避免空间过大和过小,过大的开敞空间既浪费用地对改善风环境方面的提升空间不大,而空间过小对风场的影响不大。此外,还需要考虑围合

空间四周的开口位置和大小,充分利用围合式布局开敞空间

在改善风环境方面的优势。

④点群式布局

点群式布局建筑呈散点式布置,各个建筑相对独立,与其

他模式相比,该模式中开敞空间的规划灵活性比较强,综合

考虑来流风向和风速、建筑高度、建筑间距的变化等因素,

运用廊道结合开敞空间的形式进行建筑布局(图4-6)。

图4-6点群式开敞空间

3、开敞空间风环境设计

良好的风环境能够降低空气温度,南京地区夏季炎热,高湿的气候特征,通过风环境的合理规划设计,能够有效的控制开敞空间的微气候,通风是南京地区开敞空间设计的最重要的设计方向。

以风的采集和疏导为基本准则,根据空气运动规律,通过不同空间的组合,可以提高开敞空间夏季风的流动速度,加速水分蒸发,降低空气温度,同时兼顾阻碍冬季冷风对空间的侵扰,增强整个间的空气流通效率,同时巧妙的结合居民的活动空间,活动场地特征要求,提高人们在休闲娱乐时的舒适度。归纳总结为以下基本设计策略:

图4-7 通风模式图

如图4-7通风模式图,良好的风环境必须保障风的进入,利用其运动规律,建构引风口增大风量;之后便是对空气导流的过程,当空气进入空间内部,会由于风阻而不断的降低风速和改变风向,合理的风廊营建能够降低风阻效应以及实现对风的高效利用。

在对城市开敞空间风环境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得出,南京地区开敞空间风环境调节应该由以下调控节点着手:引风口、风廊、风影(风障),热点空间,加速空间以及与休闲空间的合理布置每种空间形式的特征和作用不同,如表4-1。

表4-1 风调控模式不同空间作用

4、风环境模拟

运用scSTREAM 软件对地面高度1.5m处风环境进行模拟,参考南京风向为东南风偏南风,风速为2.8m/s 。

参照风环境生态指标测评体系,以5m/s作为人体风环境舒适度的临界值。

图4-8 方案模拟结果

五、设计应用

通过专项研究,方案设计运用开敞空间风环境设

计,并通过风环境模拟,不断完善空间设计,以达

到理想的城市风环境。

以街区开敞空间设计为例,如图5-1所示。

图5-1 街区开敞空间设计

1、提高引风口效率

图5-2 采风口模式平面图(左)、采风口立面模式图(右)

开敞空间的入口区域应选择区域盛行风的入口,利于场地内风环境的改良,利用开敞漏斗形状的入口(图5-2),借由障碍物的风阻效应,增大受风面积,控制空气流动的方向,将大量的空气收入通风廊道,通过幅合作用,不断增大入口出的气压。

气压增强会导致气流加速以及竖向上的升高,如为了减少后者所引起的气流减弱现象,风廊入口处要利用高大乔木或者其他构件避免其发生。

为了加强夏季风对区域环境的调节作用,入口处宜设置水面,利用水蒸发吸收热量,降低气压引导气流增强采风效果。

2、合理规划热力效应

风影区的设计可以结合热点空间的设计,利用热力效应形成的低气压,形成不断向上的空气流动,热点空间模式如下:

图5-3 热点空间立面图

如图5-3,热点空间比较开敞,周边植物宜低矮,阴影面积较少,利用高曝光率,增加区域的福射效率,提升温度,空气受热膨胀,逐渐升高,形成地表局部低气压区域,周围冷空气补充,抽动整个区域的低温气流,加强空气流动。

热点空问的关键是增加地表空气的温度,在材料选择上可以采用比热较小的材料,例如景墙,硬质铺装,人工景观构筑物等,与活动场所结合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因为这种空间在日照强烈的白天营造高温空间,为主要作用时间,材料选择也比较广泛,而在傍晚时,日照减弱,温度变化较之林地空间速度快,空气凉爽,可以利用这些开场空间作为傍晚居民运动的主要场所。

3、天井空间的利用

休闲活动场所的布置,应根据风环境分析后,设置于夏季风能够有效经过,并且不被冬季冷风侵扰的位置。

图5-4 天井空间立面图

天井空间如图5-4,利用较高的乔木,绿篱,人工构筑物等形成竖天井空问,周围阴影

面积较大,同时树冠上方由于摩擦力较之地表小,上端热风高速吹过空问上方,气压较高,同时空问内气压较低,从而形成气压差,导致底层空气向上运动,产生“拨风”效应,增强空间内部的空气流动速度。这种空问温度适宜,降低阳光的額射程度,较大程度上满足了使用人群的舒适要求。

4、风环境模拟改进

无裙楼的街区布局对自然风缺乏适当的阻挡,“狭管效应”使局部风速会达到5 m/s以上,人体会感到不适(图5-5)。

过多裙楼的街区布局会阻碍风的自然流通,风影区和静风区普遍增多(图5-6)。

裙楼和底层架空相结合的布局模式,既有利于风的流通,又能将风速控制在适宜尺度以内。

图5-5 无裙楼风环境模拟图5-6 多裙楼风环境模拟

图5-7 裙楼+底层架空风环境模拟

六、结论

城市开敞空间风环境设计,应该在区域盛行风向的基础上,合理选择通风口位置,科学设计采风方法,兼顾水景降低空气温度作用,保证凉爽空气的输入,依据空气流通的不同风效应,因势利导,通过风道引导凉爽气流至居民集中休闲活动场地,其次,阻止冬季寒风对活动空间的侵扰,最终,实现人体满意舒适的风环境营造。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参与度高的公共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参与性与艺术性,通过景观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市民的活动舞台和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 二十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异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而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 间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技术方法、理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 1功能单一,尺度失调 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单一功能的需要而建设的。这种宏大叙事风格的城市形象,导致许多巨大尺度,夏日暴晒,冬日无遮挡,空旷无物,耗资巨大而生硬的大而无当的荒废的广场、城市大道等空间的出现。单一功能的设

计,导致空间难以得到有充分的利用,人们很难在公共空间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造成了资源与空间的巨大浪费。 (2空间各组成部分间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块场地都作为各自独立的一块区域,缺少对于各个空间的功能、流线、周边限制条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建设成本和维护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将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因素,考虑到空间设计之中。 (3配套不足、缺少人文关怀 许多公共空间忽略了对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尺度等方面缺乏合理地把握,使得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表面上看, 城市也许变美了,但城市的机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居民也不能有效地享用公共空间。 当人们忙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同时,却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机械,大地景观失去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从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景观艺术提升空间活力 1.令人舒适的空间尺度 在尺度适宜的城市和建筑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的体会到。这些城市和空间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在许多传统的市政公园和绿地中,空间尺度却让人感到不适,宽阔的路面和大尺度的广场拉大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互沟通交流的亲切感。根据知觉

城市开敞空间中使用者活动与期望研究_以上海城市中心区的广场与步行街为例

城市开敞空间中使用者活动与期望研究 ———以上海城市中心区的广场与步行街为例 徐磊青 提 要 在2001~2002年为调查研究人们在城市开敞空间内的环境行为,每年的3~6月之间,笔者共访问 了上海市中心区的4个广场与5条步行街,共有917人接受了调查并回答了问卷。文章介绍了这个研究中关 于使用者活动期望与活动的研究结果。揭示在上海城市开敞空间中,人们有很强烈的休闲期望,其中放松心 情、与同伴、家人相聚和观赏城市风光为最主要。空间中的活动也是丰富多样,活动内容与空间的性质、功能 和设施有关。停留活动中主要是坐、休息以及观赏风景。而步行街活动存在着明显的三种取向。 关键词 广场 步行街 使用者活动 活动期望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03363(2004)04007806 1前言 我国的城市开敞空间建设近几年来有很大的发展,在城市中心区建成不少广场、步行街和绿地。如何创造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开敞空间,坚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方针,需要对环境设计进行及时的评价反馈。笔者结合对上海城市中心区已使用的开敞空间调查,分析人们在开敞空间中的活动期望和活动。 2研究方法与程序 调查选择上海的四个广场与五条步行街为调查样本,它们是:G1静安寺广场、G2淮海公园前广场(下简称淮海广场)、G3人民广场、G4弘基休闲广场(下简称弘基广场);以及B1吴江路步行街、B2南京东路步行街、B3多伦路步行街、B4港汇广场步行街(下简称港汇街)和B5雁荡路步行街。 这些样本的区位分布是:静安寺广场、人民广场、南京东路步行街位于南京路上,吴江路位于南京西路南面距离100m。淮海广场、雁荡路位于淮海中路。多伦路位于四川中路商业街。弘基广场和港汇街位于上海商业副中心的徐家汇。这些开敞空间可以说都位于交通发达、商业繁华和人流汇聚的上海核心商业区,位置非常优越,是上海零售商业区的典型空间和精华。笔者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0、2001级硕士生80多名,分别在2001 ~2002年3~6月间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首先在2个广场与2条步行街先进行各15名参与者的小样本问卷测试。然后再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对每个样本都进行多天的调研,每天至少调查2h。这个系列调研涉及多种信息的搜集,采用了观察、拍照、平面注记、问卷、访谈等多种调研方法。相应也采用多种数据分析的方法。 调查涉及两部分:一是人们在开敞空间中的活动期望; 图1各开敞空间景色。 (上图为静安寺下沉式广场,下图为淮海广场。) 二是人们在开敞空间中从事的活动。环境心理学认为人们在环境中所从事的各种活动,旨在实现某些可期望的有价值的心理结果。这就是行为动机与环境行为期望。 通过现场观察和问卷调查进行研究。具体内容是:选择若干时刻(每个研究日至少两次)观察此时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统计开敞空间中的人流。以时间取样(time sample)的方式计算某一时段(如10min)内空间中的人流走向。在广场与步行街上对人群进行访问,分发问卷,请参与者填写,问卷当场回收。并对有兴趣人士进行访谈。 徐磊青 城市开敞空间中使用者活动与期望研究———以上海城市中心区的广场与步行街为例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课标

《室内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标准 二、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室内公共空间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专业核心课程,属B类课程。该课程根据商业类、餐饮类、娱乐健身类、酒店类等典型公共空间的特定功能,以设计项目工作流程为依据,采用设计项目引导与设计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公共空间设计的相关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使学生掌握公共空间设计项目方案分析、方案设计、方案表现、方案制作等核心知识和必备技能,具备从事室内设计师岗位所必需的设计项目调控、设计项目协作、设计项目沟通等职业素养,课程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本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了解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掌握空间快速方案表现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走向职业岗位打下良好的专业实践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的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商品展示的含义和特征,学习专卖店的交通流线和平面布局设计,了解设计中的基本尺度以及常见的陈列方式,掌握专卖店的空间设计方法,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 2、通过对典型建设项目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实例进行介绍和分析,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娱乐设施娱乐项目的功能分区、基本设施、人体工程、设计方法以及其他注意事项,并熟悉娱乐建设项目设计的材料选择、施工工艺及细部做法。 3、通过对餐厅设计的概念、分类、细部空间的规划、家具、照明和色彩、以及餐厅典型案例的介绍和分析,使学生了解餐厅项目设计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 4、通过对酒店设计装修案例的介绍和分析,使学生了解酒店各种基本设施,交通

流线、空间规划方法。熟悉酒店室内装修工艺、材料及细部做法,掌握酒店室内装修概念设计到方案设计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学习公共空间设计思维方式,熟练运用图形思维技巧,解决公共空间范畴的工程项目的设计内容及程序。 2、通过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学习,掌握室内设计的图纸设计制作、设计方案表达、设计表现及对于设计原理熟练运用的能力。 3、通过公共空间课程项目化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设计项目管理、设计团队协作、设计工作沟通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1)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品德; (2)具有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 (3)具有严谨务实、团队合作的意识; (4)具有质量责任、安全及环境保护意识;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征求意见稿)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 联合编制组 二零零七年三月

编制说明 近年来,随着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加大,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现代化规划建设的新领域、新热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日益庞大、功能日趋复杂,并在建设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和谐城市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城市规划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下空间规划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作为一项全新的规划领域,地下空间规划的编制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不利于城市规划的衔接和统一管理。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主要是针对我国城市的中心城区以及重点规划建设地区编制地下空间规划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需求,借鉴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成功经验与最新科技,分析总结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建设的成功积累与经验教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法规,并充分考虑与我国现行城市规划体系的衔接,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编制层次、内容、方法、深度、成果文件、以及编制与审批的程序等提出要求,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编制工作,并为正在研究制定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 联合编研组 2007-05-08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联合编制研究单位: 一.主编单位与负责人 同济大学束昱 二.参编单位与负责人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迅 2.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石晓冬 3.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徐国强 4.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陈志龙 5.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彭瑶玲 6.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顾新 7.清华大学童林旭、祝文君 2007-05-08

滨水地区开敞空间的景观设计概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e1556485.html, 滨水地区开敞空间的景观设计概述 作者:赵娜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9期 摘要:滨水地区开放空间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新世纪的滨水地区规划建设在发展动因、规模、区位、功能和目标上都呈现出一定的新趋势, 滨水地区的建设已不能只从形象的改善、景观的整治着眼, 而更应该从城市生态、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审视整个建设过程。这样, 不仅可保证滨水地区建设的良性发展, 而且可使这一地区真正成为代表城市形象的标志。就此,本文探讨了基于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的一些特点和设计原则以及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生态开敞自然 中图分类号: 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物质生活的需求的提高,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中, 人们一方面是追求自然、渴望回归大自然, 而另一方面是对城市中自然要素的漠视, 甚至肆意破坏的现象随处可见, 伴随而来的是现代城市病的蔓延。水体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度被人们遗忘的城市滨水地区正日渐成为21世纪城市发展和规划设计的热点。滨水景观设计也成为了热点的话题。我们从分析滨水开敞空间的特点入手,来讨论如何进行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 (一)滨水开敞空间的特征分析 1. 自然性 作为自然系统的一部分系统,城市中滨水的地带一般包括有城市的水体、绿化、植被等, 是自然群落的集中地, 自然特性明显。 2. 兼容性 滨水地区是典型的生态的交错区, 是水陆两种自然环境交界融合的区域。这里物质、能量的流动与交换过程非常频繁, 兼有水陆两种气候的特征 3.生态性 滨水地区的生态是一种独特的系统,从纯生态角度来讲, 河流地区水域和陆域环境构成了完整的滨水生态系统, 水中生长着各种藻类、水生昆虫、鱼类、虾类和蟹类等; 水边陆地上长着植物、昆虫、鸟类等多种生物。河流地区对于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具有其他地方无法替代的作用。

2016南京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暂行办法

南京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合理开发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保障地下空间权利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辖区范围内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和管理,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适用相关法律、法规。 本办法所称地下空间是指南京市行政辖区范围内地表(含江、湖)以下的空间,包括结建地下空间和单建地下空间。结建地下空间是指同一主体结合地面建筑一并开发建设的地下空间。单建地下空间是指独立开发建设的地下空间。利用市政道路、公共绿地、公共广场等公共用地开发的地下空间视为单建地下空间。 第三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应当贯彻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的原则,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战备效益相结合。 第四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当兼顾人民防空需要,优先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防空防灾设施,鼓励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和横向相关空间连通开发。 第五条市政府设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综合协调机构,研究解决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重大事项,协调和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市人防部门负责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综合协调和涉及人民防空的相关管理,市规划、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环保、公安、消防、发改、应急、财政、交通、安监、工商、物价、城管、园林、水务、文物、地铁等部门、单位和各区人民政府,按各自的职能分工做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的相应工作,各使用单位负责地下空间利用的维护管理。 第二章规划管理 第六条地下空间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空间规划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并与人民防空规划等专业规划相协调。

关于大连市城市空间规划与开敞空间的分析研究

关于大连市城市广场绿地 与开敞空间的分析研究 城市与环境学院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2007级王世贤 学号:20071136010019

关于大连市城市广场绿地与开敞空间的分析研究 人类所做的城市规划一方面要保障城市各项功能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减少城市建设及其相关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意识保护和恢复环境;另一方面,又要利用包括规划在内的各种人工手段努力创造出更为接近自然的城市环境,以缓解过度人工化的环境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城市规划的种理念需要通过绿化及开敞空间系统规划具体落实。而作为大连市的城市规划主要特色的是大连的广场,同时各大广场又连接了大连的交通网,结合教材《城市规划》第十章内容城市绿化及开敞空间系统规划,我将结合图片对大连市的几个较有特色的广场进行简单介绍: 一、星海广场: 星海广场,10多年前这里是垃圾场,现在规划建成了大连乃至全国知名的海滨广场。它建于1997年6月30日。中心广场面积4.5万平方米,广场中心全国最大的汉白玉华表,高19.97米,直径1.997米。围绕华表的的汉白玉石柱高12.34米,各自托起的是一盏宫灯。广场中心仿效北京天坛圜丘的设计,由999块四川红大理石铺成,大理石上刻着天干地支、24节气和12生肖,广场内圆直径199.9米,外圆直径239.9米,环绕广场周围的是大型音乐喷泉,从广场中央大道中心点北行500米是会展中心,南行500米是蓝色的大海,中央大道红砖铺地,两侧绿草如海。

从开敞空间的设计来讲,星海湾广场设计与建设的诸多方面均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巧妙结合,是广场文化地充分发挥,它用综合的方法提高了市民的舒适程度。作为星海湾广场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由10年前垃圾场所改造而成的,而城市规划的第一方面正提到了这一点。另外一点,在于星海湾广场有着大片的绿地,它为市民提供休息与游览的活动空间,这里也必须提到它的功能:1、提供户外活动场所,它成了旅游者喜爱的参访目的地,是城市居民清晨锻炼身体、傍晚散步的好去处2、改善城市景观,它与不远处的贝壳博物馆互相辉映,烘托出幽邃的气氛,形成有效的视觉缓冲与隔离。3、提供心理安定剂,绿化的环境和令人心旷神怡的城市景观对缓解过度的心理压力有很大的帮助。还可以降低噪音。另外几点,星海湾的局部绿地对大连的整体影响不是那么重要,这里就不再提及了。而作为大连的标志,它又有着特殊的广场文化,每年一次的大连国际马拉松起点,大连啤酒节,还有08年北京残奥会火炬传递点,以及种种美丽的风景文化。当然,我也要提几点我的看法,现在在海边规划建设这么多高层住宅挡住了人们的视线,而且也影响了广场文化的发展,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在其范围内加速发展广场文化。使其成为文化广场,而不是住宅小区里的“大花园”。 二. 友好广场: 它是圆形封闭性环岛广场。位于市中心商业娱乐区,东邻中山广场,西接胜利广场,北靠天津街商业街,它建于50年代,是为了纪念中苏友好而命名的。广场四周有许多电影院和娱乐场所及西餐厅。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社会价值取向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社会价值取向 发表时间:2017-12-28T17:14:16.690Z 来源:《建筑知识》2017年22期作者:刘素[导读] 本文概括了环境艺术设计和社会学的关系,并且对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价值取向进行了说明。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摘要】本文概括了环境艺术设计和社会学的关系,并且对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价值取向进行了说明,同时分析了社会对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影响,从市民的教育价值、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说明,如此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社会价值取向,为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社会价值【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22-0034-02 1.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1.1 环境艺术设计与社会学的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所有的关于地面环境和关于美化的设计是广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而建筑室内外的环境设计属于狭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上的环境设计都是为了使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环境艺术设计所涉及到的范围很广,其中包括建筑学、景观设计学、城市规划等等好多的学科。因为近些年的经济发展促使城市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人们开始关注环境设计。如今环境设计和社会学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进而形成了环境社会学,因为这门科目的有趣性,使更多的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加入其中,研究的领域变得更加宽泛,而世界各国也开始高度的关注环境与社会的关系。 1.2 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价值取向 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属于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条件才可以得以实现。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分为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它既是技术也是一种生态需求,并且展现出一定的社会价值,而社会价值往往被人们忽略,人们提到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往往会想到它的功能、美学和生态价值。 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对象指向具有社会性的人,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人,而这些人必须存在于一定社会环境和关系中的人。想要对环境进行研究就必须要对人进行研究,而研究人就必须能够对社会性进行研究,这样就会使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研究趋向更加稳定的方向。其次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要突出公共性。对于公共空间来说,这种公共性不仅仅指的是物质空间上,而且还代表着一种社会意义的环境——人——社会这样的一种关系。在公共空间中人与人进行自由交流和言论中所涉及到的公共性问题成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社会价值。而公共空间的承担价值体系可以延伸到政治、宗教、伦理、道德等多个方面。 如今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得到满足,使人们之间能够更好的相处,使人与社会和谐相互,使社会秩序能够获得更好的维护和改善。所以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能够带给社会更多的意义。 2.社会对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影响2.1 社会意识形态对公共空间的影响 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受到上层建筑的重大影响,在古代因为受到封建君主专制思想意识的支配便形成了古代城市,古代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充斥着皇权专制意识。比如说隋唐的“里坊制”,就体现了宫殿不与居民相参的方式。而我国近代被帝国主义侵占过的青岛、上海等地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就带有浓厚的商业气氛,展现出了资本主义特征。 2.2 公共空间随社会发展而发展 因为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有了公共空间,而公共空间环境的内容和形式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站在公共空间形式的角度来看,原始社会拥有着单一的公共空间形式,都是以大房子为中心,周围分布着氏族成员的房子,展现出了带有血缘的社会关系。宋朝的瓦子,到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有了大量的商业中心,比如说夫子庙、城隍庙等等。公共空间开始向集会方向发展。工业革命带给社会更加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公共空间有了更加充分的细化,公共空间能够为大众呈现更多的作用和价值,而公众也越来越喜欢公共空间的形成,如此展现出了很强的社会性。 3.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社会价值体现3.1 市民的教育价值 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是一种高深的艺术,艺术能够表现一种社会生活,能够使作者的思想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而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一定会教育和教化公众,会对公众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公共空间中人和人是能够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而环境与人也是可以产生影响的,所以通过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来使人的素质和社会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因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是体现社会价值的所在,那么它的设计必定是卓越的,因此会严重的影响到公众的审美价值。所以说在审美经济的时代,审美教育能够展现出市民的综合素质,一定要引导大众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念。要引导和提高市民的审美水平,能够带给公众更好的主流审美观念。 3.2 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能够展现出一个城市的建设水平,能够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因为对于城市来说,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能够给城市带来更好的形象,能够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而城市建设的外在部分得到了足够的发展,那么就会向着精神方面进行发展。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可以提供给人们一个交流的平台,使人们在交流中提生自己的精神文明建设。另外,环境设计的具体要素和市民的交流促进了良好的精神文明程度的建设。比如说要用雕塑来体现城市的精神,这便带给市民足够城市归属感,能够加强市民的文明建设,能够使城市与社会一起向前发展。 3.3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对于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来说,它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城市的建设,使城市形象变得更加高大上,能够使人们对公共空间环境产生一种新的认识,能够改变人们对公共空间环境的看法,使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因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能够使带给人们一种责任意识,使人们体会到只有改变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才可以让社会变得更加繁荣,最终带给社会更多的和谐,使社会得到飞速的发展。

基于风环境改善的城市开敞空间设计研究报告

基于风环境改善的城市开敞空间设计研究报告 01211131 马浩宇

摘要:气候是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气候问题越来越严重,人类逐渐认识到气候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从气候学角度进行城市设计能够营造更加舒适的空间环境,降低能耗,并能够为城市规划提供新的设计思路。本文在归纳总结相关学科研究基础上,从微气候的风环境角度切入,通过通风廊道、街区廊道和开敞空间风环境设计三个专项研究,并结合scSTREAM软件的风环境模拟,掌握开敞空间风环境设计的要素和基本方法,并运用到城市设计方案中,以期营造一个风环境理想的城市生活空间。 关键词:风环境设计,开敞空间,廊道,风环境模拟。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1)全球气候局势严峻 气候问题近些年来越来越明显,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频繁,人们对这一系列关系生死存亡的变化越来越担忧,减少碳排放,减弱温室效应,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2)能源危机 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为人类敲醒了警钟。从设计行业的角度出发,应该减少人们主动方式避免气候影响所带来的高能耗问题,营造舒适的户外环境,延长户外休闲活动时间,减少室内停留时间所引起的能耗。 (3)地域景观特色的趋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针对气候设计的相关作品却比较少,设计领域内的趋同现象越来越严重,缺乏地域特色。 2、研究意义 针对开敞空间微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研究,可以指导改进建筑布局以及下垫面的配置,从而改善空间微气候,提高室外环境热舒适性,降低建筑空调能耗。 本专题从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角度出发,弥补“城市微气候”与“景观设计”交叉学科之间的研究不足。使得在城市景观设计的实践过程中,对于城市气候因素的思考与应对得以规范、科学,也为“景观空间形态布局气候合理性”的实现提供一种可能的途径,最大限度的实现景观设计中环境舒适度和能源低消耗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1)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把人类聚居与生态学、环境学结合起来,这一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流行起来。 (2)V.奥戈雅——“生物气候建筑学”:将设计与气候,地域和人体生物舒适性结合起来,提出生物气候设计的原则。 (3)C.柯里亚——“形式追随气候”:气候在根本上影响着我们的建筑物和我们的城市。(4)拉尔夫.厄斯金——“形式和构造”:提出了“巨构建筑”的城市模式来抵御恶劣的气候条件,保证城市内步行交通及各项社会生活的连续性。

上海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条例

上海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条例 发文单位:上海市人大常委会 文号: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号 发布日期:2013-12-27 生效日期:2014-4-1 《上海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条例》已由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2013年12月2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4月1日起施行。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3年12月27日 上海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条例 (2013年12月27日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本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规划和建设的管理,保障相关权利人合法权益,促进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适应城市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地下空间开发的规划、建设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地下空间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地表以下空间。 第四条地下空间开发应当遵循统筹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安全环保、公共利益优先、地下与地上相协调的原则。 第五条市和区、县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承担地下空间开发的综合协调职责,负责规划和用地管理。 市和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地下空间开发的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和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协调工作。

市和区、县民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民防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和地下空间开发兼顾民防需要的监督管理。 市和区、县房屋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的权籍管理和交易管理。 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地下空间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六条市和区、县规划国土资源、建设、房屋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依法开展地下空间调查,调查涉及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七条市和区、县规划国土资源、建设、民防、房屋及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分工,履行对地下空间开发的监督检查职责。 第二章地下空间规划 第八条本市地下空间分为浅层、中层和深层。 本市地下空间实行分层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应当优先安排市政基础设施、民防工程、应急防灾设施,并兼顾城市运行最优化的需要。 第九条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本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作为专项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向社会公布。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地下空间开发战略、总体布局、重点建设范围、竖向分层划分、不同层次的宜建项目、同一层次不同建设项目的优先顺序、开发步骤、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 中心城分区规划、郊区区县总体规划、新城总体规划、新市镇总体规划应当包括地下空间规划内容,地下空间规划内容应当符合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第十条编制涉及地下空间安排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明确地下交通设施之间、地下交通设施与相邻地下公共活动场所之间互连互通的要求。 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还应当对地下空间开发范围、开发深度、建筑量控制要求、使用性质、出入口位置和连通方式等作出具体规定。其他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参照重点地区对地下空间的规划要求作出具体规定。 第十一条涉及地下空间安排的各类专项规划,由市有关专业管理部门会同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编制,经批准后纳入相应的城乡规划。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设计评价表 一城市广场 1、对附近公共开放空间的分析是否表明拟建的新空间将会受到欢迎和使用? 2、委托人和设计师是否已定下了广场的各种设计功能——建筑的视觉退让距离、过渡区、午间休闲、等公共汽车、人行道咖啡馆、展示或展览、表演、街区内部的行人通道? 3、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是否考虑过街区位置和广场类型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在场地规划之初进行选址 时还是在决定广场的具体形式和细部时——例如,街角位置适用于高利用率的广场,尽端街位置适于绿洲型的广场? 4、假定服务半径为约274m,目前未享受到服务的人能在项目建成之后得到相应的服务吗? 5、服务范围内是否有足够的工作人员确保对午间光顾者的服务? 6、广场的位置是否有利于多种人群的使用——工作人员、旅游者以及购物者? 7、广场的位置是否会对通往城市中心区的现有或拟建步行体系造成干扰? 8、地方气候室和建设广场吗?如果户外空间在一年只用的使用少于三个月,就应该考虑建设室内公 共空间。 尺度 9、考虑到位置及环境的不同,限制广场的尺度时是否考虑了林奇和格尔的建议?林奇建议合适的尺 度是从25m_100m,而格尔认为是从70m-100m——两者都是看清物体的最大距离。 视觉的复杂性 10、设计中是否将丰富多彩的形式、色彩、材质融合在一起——比如喷泉、雕塑、不同的休息空间、角落空间、植物和灌丛、高程变化? 11、如果从广场上可以获得丰富的视景,设计是否突出了这点? 使用和活动 12、广场设计得是适应休闲闲逛者还是穿行着?如果两种功能都有,他们是否位于不同的分区以避免冲突? 13、如果鼓励人们从广场上超近道,是否已经消除了人行道和广场之间包括坡度变化在内的各种障碍? 14、如果要鼓励人们在广场上逗留和闲逛,是否布置了大量的设施、引人注目的景点以及丰富多变的边界?如果要举行音乐会、集会等,是否提供了没有障碍的开放空间?

都市农业与城市开敞空间整合

都市农业与城市开敞空间整合 摘要:都市农业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兴盛的今天,我国的都市农业活动实践仍然停留在发展城郊农业上,存在于城市空间中的都市农业受到重重约束。本文试图从城市开敞空间的角度研究都市农业存在的可能性,为我国都市农业与城市开敞空间的整合创造必要条件。 关键词:都市农业,城市空间,开敞空间,整合 Abstract:While urban agriculture is popular in the world now, the practice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China remains in developing suburban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in urban space is still constrained by a variety of obstacles in 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the possibilities for urban agri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open space, and create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urban open space. Key Words: Urban Agriculture; Urban Space; Open Space; Integration 1引言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都市农业在欧美各国城市中日益兴起,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及社会问题。在不断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中,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们都在探索如何将都市农业融入城市空间,城市管理者也逐渐认可都市农业,将其融入城市规划、城市管理范畴。 我国作为一个资源贫乏、人口众多,快速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家,都市农业的引入将对城市建设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将从城市开敞空间的角度研究都市农业存在的可能性,以期为我国都市农业融入城市开敞空间提供参考和借鉴。 2都市农业概念及类型 2.1都市农业概念 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专家穆杰特将都市农业定义为:位于城镇内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社会价值取向

文章编号:1673-1387(2007)01-0046-04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社会价值取向 郭 彬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摘 要:阐述了环境艺术设计与社会学的关系,以及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价值取向,分析了社 会对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影响,从市民的教育价值、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强调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社会价值体现,提出了基于社会价值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思想。 关键词: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社会关怀;社会价值中图分类号:T U -024 文献标识码:A 一、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 1.环境艺术设计与社会学的关系 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所包含的众多领域之一,就环境艺术设计概念来讲,广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涵盖了所有与地面环境和与美化有关的设计领域;其狭义的概念是指建筑室内外的环境设计。严格意义上讲,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属于狭义上的环境设计。但不管广义还是狭义的环境设计,都是为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而对环境进行的一种技术与艺术结合的美化活动,属于新兴的既边缘又综合的学科,就学科本身的内涵和外延来讲,环境艺术设计的涉及面非常广泛,主要有建筑学、景观设计学、城市规划、人类工程学、环境行为学等学科[1]。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给城市带来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的出现,人们逐渐加深了对环境设计的理解,针对城市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文化和社会危机,基于社会学角度对环境设计的研究呼之欲出。这表明,作为一个学科,环境设计的学科体系不断健全,出现了如环境社会学等一些新的学科。环境社会学由起初的人口学者、农村社会学者、城市社会学者、发展社会学者等组成,围绕环境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展开研究,后来,也吸引了 建筑师、景观设计师等的加入,研究领域逐渐扩 大到住房与建筑环境、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社会影响评估等的研究领域。目前,世界各国都开始对环境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给予高度关注[2]。2.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价值取向 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在一定经济条件下实现的,要遵从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原则,既是艺术的范畴,又要满足生态的需求,还要体现其社会价值。以往人们在评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价值标准时,过多地强调它的功能价值、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它的社会价值。 (1)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是为具有社会性的人而设计。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而人必须是处在一定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的人,这样,以社会性的人为中介,无形中搭建起了一个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自然实体与社会这个以文化方式存在的系统之间的桥梁。所以,在环境———人———社会中形成了这样一种关系,要想研究环境必须研究人,而要研究人必须涉及到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这样,以人为中心而产生的社会种种问题应该是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所必须涉及到的内容。 (2)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要突出公共性。“公 收稿日期:2006209207 作者简介:郭 彬(1979-),男,山东滨州人,硕士研究生。 2007年1月第9卷第1期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Jan.2007 V ol.9,N o.1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征求意见稿)2007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征求意见稿)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 联合编研组 二零零七年五月

编制说明 近年来,随着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加大,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现代化规划建设的新领域、新热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日益庞大、功能日趋复杂,并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和谐城市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城市规划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下空间规划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作为一项全新的规划领域,地下空间规划的编制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不利于城市规划的衔接和统一管理。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主要是针对我国大中城市的中心城区以及重点规划建设地区编制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需求,借鉴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成功经验与最新科技,分析总结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建设的成功积累与经验教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等法规,并充分考虑与我国现行城市规划体系的衔接,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编制层次、内容、方法、深度、成果文件、以及编制与审批的程序等提出要求,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编制工作,并为正在研究制定的《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 联合编研组 2007-05-18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联合编制研究单位: 一.主编单位与负责人 同济大学束昱 二.参编单位与负责人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迅 2.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石晓冬 3.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徐国强 4.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陈志龙 5.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彭瑶玲 6.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顾新 7.清华大学童林旭、祝文君 2007-05-18

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评析——以合肥天鹅湖为例

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评析 ——以合肥市天鹅湖为例 姓名:刘赛 班级:09城市规划2班 学号:09202020211 指导老师:冀凤全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

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评析 ——以合肥市天鹅湖为例摘要:绿色开敞空间是城市空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人口日益稠密而土地资源有限并日益枯竭的城市中,开放空间显得特别稀有而珍贵。本文首先介绍什么是城市绿色开敞空间以及绿色开敞空间的重要性,然后重点从谈到绿色开敞空间的生态性和功能性,接着以天鹅湖为例,思考了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构成要素,并提出了一些问题。最后总结出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打造相当重要,并且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绿色开敞空间、生态性、功能性、要素 一.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定义 城市绿色开敞空间主要是由城市绿地和专有绿地组成,包括郊野森林公园、市政公园、农田、菜地、果园等。美国规划界认为,“所谓的绿色开敞空间指的是城市一些保持着自然景观的地域,或者是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也就是游憩地、保护地、风景区,或者为调节城市建设而保留下来的土地”。强调的是有自然特征的环境空间。日本规划界认为“绿色开敞空间指的是城市的道路、河川、运河等供公众使用的建设场地以外的,没有被建筑物覆盖的空间”。强调的是城市的空地率,即未被建筑物覆盖的绿色空间。 二.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重要性 城市是一个以物质实体为主的生态系统,工作、生活、交通、休息是城市的四大功能。绿色开敞空间的存在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城市内的自然绿色开敞空间起着保护自然过程和控制增长的作用,有助于防止城市的无序蔓延扩张。其次,城市内绿色开敞空间的存在有助于增加城市的开放空间,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绿色开敞空间,能给人带来舒适、优美、清新和充满生趣的感觉。作为高密度的人类聚居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较为突出。因而,绿色开敞空间的存在有助于缓和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再者,城市内绿色开敞空间的存在有助于为市民提供近距离的休闲娱乐场所,回归大自然,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 三.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生态性和功能性 1.生态性 绿色开敞空间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富有生 命力的部分,它能有效调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自然环 境容量,为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避免西方因城 市环境恶劣而呈现的城市集中化——郊区化——逆城市 化的城市化道路。合肥市建设环城绿地,据测算,每天 能产生氧气30吨,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20吨,明 显改善了合肥市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 生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保持水土、注水调洪; 固碳制氧、维持大气成分稳定;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温度,改善城市小气候;净化空气,吸尘减尘;消除噪音等。 2.功能性 (1).保护功能

论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创新途径

论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创新途径 发表时间:2018-11-21T11:33:34.053Z 来源:《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6月下作者:孙综豪 [导读] 城市公共空间对于城市功能的具体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做好公共空间的设计,整个城市的布局合理性会更加突出。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城市的良性发展,需要做综合的设计,这样,城市功能的发挥会更的完美。本文主要就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创新的途径和导向做具体的分析,旨在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综合设计质量提升提供参考。关键词: (辽东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辽宁丹东 118003) 摘要:城市公共空间对于城市功能的具体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做好公共空间的设计,整个城市的布局合理性会更加突出。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城市的良性发展,需要做综合的设计,这样,城市功能的发挥会更的完美。本文主要就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创新的途径和导向做具体的分析,旨在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综合设计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空间;环境设计;创新途径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还有人为建造的公园、道路停车场等。从根本上说,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社会生活的场所,是城市实质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 一、“用户体验”的人文精神 就当前的实践总结来看,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主要创新途径之一是以“用户体验”为基础的人文精神体现。就此途径的具体利用来看,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是强化景观体验。从当前的具体分析来看,城市园林景观的发展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们对特定环境的体验追求,所以以景观体验为依据做环境设计的创新性表现十分突出。就具体的园林设计来看,其反映的是园主对景观的观赏性需求。基于这样的情况,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具体环境设计中,需要以景观体验为主,考虑参与艺术、交互艺术以及数字艺术等,这样,景观体验感会更强,环境设计的人文精神突显更加突出。 第二是强化社交体验。从具体作用来看,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主要作用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交流、活动的空间,因此在环境设计的时候需要重视空间在社交方面的作用。简单来将,就公园这类的公共空间而言,人是景观的一部分,在具体的活动中,人们能够对他人的活动行为进行观看,也能够参与到其他人的活动中,这就体现了一种社交性,因此在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时候,需要对空间环境的体验感进行强化,这样,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会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意义。 第三是事件体验。目前的社会,体验式消费在持续升温,所以大众对于空间赋予个人的特殊体验关注度在普遍性增强,如果将社交体验视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常态,那么空间内的体验活动,比如体育活动、文化活动等会成为空间内能够被定期激活的事件,将事件体验和空间体验进行结合,空间和活力以及魅力会得到长期的保持。从事件体验的角度出发做环境设计的考虑,需要对事件发生的必要性设备做设计考虑,比如公园内的体育锻炼设备,文娱活动场所等,这些会成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考虑的重点。第四是定制体验。所谓的定制体验,其实就是以人为本的具体化。空间的规划设计者对人的生理、心理特殊需求做考虑,从而设计出具有个性化需要的场所环境,这样可以满足更多人的个性需要。 二、“城市自然”的生态意识 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中,第二个重要的创新途径是以“城市自然”为目标,做生态意识体现。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的当前社会,人们对美好的生态环境有强烈的渴望,所以在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中,强调生态意识,构建城市自然十分重要。以下是城市自然设计的重要内容。第一是做好弹性景观设计,以应对气候问题和生态危机。从目前的具体分析来看,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问题对人类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过程中,以低碳理念、可持续理念以及弹性理念为基础做环境的规划和设计,这样,空间内的景观可以更好应对上述环境问题,其在具体作用的发挥方面会更加显著。 第二是做好应对资源短缺现状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从目前的社会资源需要分析来看,水资源、森林资源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短缺,所以在具体设计的时候可以从两个方面做具体的回应:其一是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时候,可以设计雨水收集系统,这样,其可以将空间降水做收集处理和利用,这样,空间环境不仅通过设计做了改善,其利用价值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其二是做都市森林重建。主要指的是在公共空间环境中合理规划用地,树木增植为主要的内容,这样,公共空间可以成为城市森林建设的重要场所。 第三是做好应对能源危机的节能再生环境设计。从目前的具体数据统计来看,城市能源的消耗占据能源总消耗量的75%,这对于能源利用控制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因此在公共空间设计的时候做好空间系统的具体分工和明确,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可再生资源做积极的利用。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要体现生态意识,所以各个方面的设计都需要和生态挂钩,这样,公共空间的设计会更加明显地体现“城市自然”的内涵。 三、“学科技术”的景观技术 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中,第三个创新途径是以“学科技术”为交叉的景观技术创新。此途径的具体利用为景观设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供了帮助,以下是具体的分析。第一是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和最新的园艺技术做结合。从现阶段的具体分析来看,屋顶花园、垂直绿化带等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和设计的重点,因为其能够为城市的节能减排和绿色空间增加而服务。再者,利用屋顶花园以及垂直绿化带可以将城市的自然元素构造得更为多样,因此在具体的设计中,利用最新的园艺技术和环境设计做融合,这样,环境设计的创新性加强,现实了利用的实效性。 第二是与公共艺术实践进行结合。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作用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交流活动的场所,所以在具体的环境设计中,需要为群众交流和活动考虑。而群众的具体交流和活动又涉及社会学、教育学、公共健康等内容,因此在设计实践中,将环境设计和公共的艺术实践进行结合,这样,空间的作用价值发挥更会更加显著,艺术实践在具体的环境设计中也能得到突显。 第三是强化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数字技术体现着一种时尚感,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将环境设计和数字技术进行结合,整个空间环境的设计会更具现代化的气息,这样,城市空间的现代化十足,时尚的意味明显,其在具体作用发挥方面会更加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