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在贻训诂学

郭在贻训诂学
郭在贻训诂学

训诂学

一、古注的类型

传注体、章句体、义疏体、集解体、补注体、音义体等。1.传注体

所谓“传注体”,是一种以解释词义为主的古注类型,多用于解释古书正文。属于传注体的注释,名称繁多,最常见的有诂、训、传、注、笺等名称。

诂、训

《说文》:“训,说教也。”说释而教之,解释客观事物,道形貌。

《说文》:“诂,训故言也。”故言者,旧言也。

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传、笺、注

《说文》:“传,遽也。”段玉裁注:“传者,今之驿马。”

《说文》:“笺,表识书也。”

《说文》:“注,灌也。”

2.章句体

章句,意思是“离章辨句”,即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刘师培在《国语发微》中说:“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

章句体兴于汉,汉儒用章句讲经,大都支离繁琐,故被斥为“章句小儒”。

3.义疏体

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其体例“引取众说,以示广闻” 。

唐人“正前人之疏义,奉诏更裁,定名曰正。”因而义疏在唐代又称作“正义”,也称作“疏”。

《说文》:“疏,通也。”

这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

《十三经注疏》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4.集解体

集解体注释是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自己意见的—种注释。它包括集注、集传、集释等,如何晏的《论语集解》、朱熹的《孟子集注》、《诗集传》,郭庆藩的《庄子集释》。 晋杜预所撰《春秋经传集解》,名为“集解”,但它只是将《春秋经》和《左氏传》聚集在一起进行注解,杜预在《春秋序》中解释说,他编这本书是“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名曰《经传集解》。” 5.补注体、音义体

补注体注释有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等名称。如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焦循《论语补疏》。

音义另有音训、音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由《周易音义》、《尚书音义》、《毛诗音义》、《周礼音义》等十四部典籍的音义组成,是音义体注释的代表作。

二、古注的体例

在《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有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三、训诂学简史

1、先秦:训诂的萌芽和形成时期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对后代的训诂学起了开创作用,兴起雅学。

它共分十九篇,前三篇是一般词语,即释诂、释言、释训。后十六篇为各种名物,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2、两汉:训诂的初步兴盛时期

《尔雅》、《说文解字》、《方言》、《释名》

毛亨《诗故训传》、郑玄《诗经笺》、注“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注《论语》,孔安国传《尚书》、马融传《周易》、赵岐《孟子章句》、高诱注《吕氏春秋》、王逸《楚辞章句》。

3、魏晋南北朝:训诂的继续发展时期

魏·王弼、韩康伯注《周易》,魏·何晏《论语集解》,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晋·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王肃遍注全经。

王弼注《老子》,郭象注《庄子》,曹操注《孙子兵法》,郭璞注《山海经》,裴松之注《三国志》,郦道元注《水经》,韦昭注《国语》。

三国·魏·张揖《广雅》,梁·顾野王《玉篇》。

4、隋唐:训诂的保守期

《十三经注疏》中有九种都是唐朝人做的疏。

隋·陆法言《切韵》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简称《释文》。

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又称《大藏音义》、《慧琳音义》,共100卷,是一部外来语词典。

5、宋元明:训诂的中落期

北宋·邢昺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

北宋·朱熹:《诗集传》、《楚辞集注》、《仪礼经传通释》《四书章句集注》。

宋出现了两本重要韵书《广韵》、《集韵》。

明·朱谋玮《骈雅》,研究联绵词。

明·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

6、清代:训诂的全盛时期

乾嘉学派分为:吴派:惠栋、江声、钱大昕

皖派: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高邮王氏四种”: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郝懿行《尔雅义疏》、邵晋涵《尔雅正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义证》。

刘鹗《铁云藏龟》——最早著录甲骨文。

孙诒让《契文举例》——最早研究甲骨文。

7、民国以来:训诂的继承和重新发展时期

章太炎《新方言》、《文始》、《国故论衡》、《小学答问》。 刘师培《小学发微》,黄侃《黄侃论学杂著》(黄焯整理),王国维《观堂集林》。

8、当代的训诂学者

王力《同源字典》、《汉语史稿》

徐复《后读书杂志》、《徐复语言文字学论稿》、《徐复语言文字学丛稿》、《訄书详注》。

陆宗达《训诂简论》,王宁《训诂学原理》,赵振铎《训诂学史略》,蒋礼鸿,郭在贻,杨端志,殷孟伦、孙雍长

四、古注的内容

1、解释字词含义

《尔雅·释诂》:“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

《尔雅·释言》:“还、复,返也。”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

《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何晏注:“循循,次序貌。”

《孟子·梁惠王上》:“保民而王。”朱熹集注:“保,爱护也。”

2、串讲句子大意

《楚辞·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王逸注:“言戎车相迫,轮毂交错,长兵不施,故用刀剑以相接击也。” 《楚辞·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王逸注:“女萝,兔丝也。言山鬼仿佛若人,见于山阿,被薜荔之衣,以兔丝为带也。薜荔、兔丝皆无根,缘物而生。山鬼亦腌忽无形,故衣之以为饰也。”

3、申述篇章旨意

《周南·汉广》小序:“德广所及也。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之域,无思犯礼,求而不可得也。” 《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已。’”赵注:“章指:言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丧死之备用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己矜穷,则斯民集矣。” 《召南·采蘩》朱熹注:“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夫人能尽诚敬以奉祭祀,而其家人叙其事以美之也。”

4、分析古书句读

《周礼·天官·宫正》:“春秋以木铎修火禁,凡邦之事跸,宫中庙中则执烛”郑玄注:“郑司农读火绝之,云‘禁凡邦之事跸’。”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昔赵衰以壶飧从径,馁而弗食。” 《经典释文》:“一读‘以壶飧从’绝句,读‘径’为‘经’,连下句。”

5、讲述天文地理

《诗经·大雅·桑柔》:“以念穹苍。”毛传:“穹苍,苍天。”《尔雅·释天》: “穹苍,苍天也。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

6、提示隐含哲理

《诗经·周南·关雎》朱熹注引康衡言:“妃匹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

7、说明修辞特点

《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兴也。”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张晏注:“以鹿喻帝位。”

8、校勘文字错讹

《诗·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朱熹《诗集传》:“息,吴氏曰,韩诗作思。”

《礼记·月令》:“命渔师伐蛟。”郑玄注:“今《月令》‘渔师’为‘榜人’。”

9、注明难字读音

1)譬况法

《吕览·慎行》:“相与私哄。”高诱注:“哄,读近鸿,缓气言之。”

2)“读若”、“读如”法

《吕氏春秋·至忠》:“非怒王,则疾不可治”。高诱注:“怒读如强弩之弩。”

3)直音法

《楚辞·离骚》:“霑余露之浪浪。”洪兴祖补注:“浪,音郎。”

4)标注声调法

《诗·周南·卷耳》:“采采卷耳。”朱熹《诗集传》:“卷,上声。”

《楚辞·离骚》:“民好恶其不同兮。”洪兴祖补注:“好、恶,并去声。”

5)反切法

《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朱熹《集传》:“夭,于骄反。”

10、注明史实典故

章太炎《国故论衡·明解故》中指出:“故有故训和故事两种,故训用以释义,故事用以记事。”

诗·邶风·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汎汎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汎汎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序:《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

《诗·邶风·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汎汎其景。”毛传:二子伋寿也宣公为伋取于齐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朔与其母愬伋于公公令伋之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出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贼又杀之国人伤其涉危遂往如乘舟而无所薄汎汎然迅疾而不碍也

《诗·邶风·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汎汎其景。”毛传:“二子,伋、寿也。宣公为伋取于齐,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朔与其母愬伋于公,公令伋之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出,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贼又杀之。国人伤其涉危遂往,如乘舟而无所薄,汎汎然迅疾而不碍也。”

贾谊《吊屈原赋》:“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xiān)。” 李善注:“《吴越春秋》曰:干将者与欧冶同师,俱作剑。阖闾得而宝之,以故使干将造剑二枚,一曰干将,二曰莫邪。莫邪,干将妻名也。”

11、阐释语法现象

《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淮南子·精神篇》:“不识天下之以我备其物与?”高诱注:“与,耶,辞也。”

《礼记·表记》:“不自大其事。”孔疏:“大谓夸大。” 《吕氏春秋·长攻》:“有功于此,而无其失,虽王可也。”高诱注:“此三君有功名,假令无其缺失,虽为王可也。”

《诗经·周南·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孔疏:“不我遐弃者,犹云不遐弃我。古之人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

五、训诂学的作用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琵琶行》

“一声声都含有深长的情思。”

①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毛诗·序》

②张华《励志》:“吉士思秋。”李善注:思,悲也。

③春女思,秋士悲。《淮南子·缪称训》

④情既思而能反,心虽忧而不伤。成公绥《啸赋》

*思:哀、忧、愁、悲。

1、确认古汉语词语的正确含义,避免望文生义、增字足义。

《史记·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極,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未尝不呼父母也。”

極:疲惫。与“倦”同义。

《广雅·释诂》:“疲、惫,極也。”

《说文》:“極,栋也。”

《说文》:“ ,惫也。”所以,“極”的本字应为“ ”。

《说文》:“极,驴上负也。”

2、对“当注而未注”的问题进行独立研究,找到正确答案以弥补不足。

六、训诂的基本方法

1、形训,又称“因形说义”。

武:止戈为武。

信:人言为信。

盥:澡手也。从臼,水临皿也。《说文》

2、声训,也可称为“因声求义”。

(1)同音为训 政者,正也。《论语》

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亭,从高省,丁声。《说文》 楣,眉也,近前若面之有眉也。《释名》

(2)双声为训

复,返也。《尔雅·释诂》

(3)叠韵为训

《周易》:乾,健也。坤,顺也。

《诗经·小雅》:“君子信盗。”毛传:“盗,逃也。”孔疏:“文十八年《左传》曰:‘窃贿为盗。’则盗为窃物之名。毛解名盗意也。《风俗通》亦云:‘盗,逃也,言其昼伏夜奔逃避人也。’”

3、义训

(1)直训

弄,玩也。

奔,走也。

(2)互训

更,改也。改,更也。《说文》

老,考也。考,老也。《说文》

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尔雅·释言》

(3)递训

速,征也。征,召也。《尔雅》

煽,炽。炽,盛也。

(4)同训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尔雅·释诂》

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

(5)反训

乱,治也。《尚书》:“予有乱臣十人。”

逆,迎也。逆,背也。

(6)下定义

舌,在口,所以言、别味也。《说文》

口,人所以言、食也。

被,寝衣也,长一身有半。

驴,非马,长耳。

七、常见的古注术语

1.曰、为、谓之

《诗经·周南·卷耳》:“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毛传:“山脊曰冈。”

《左传·文公三年》:“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杜预注:“以血涂鼓为衅鼓。”

《吕氏春秋·至忠》:“王曰:‘何其暴而不敬也!’命吏诛之。”高诱注:“下陵其上谓之暴。”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

《诗经·秦风·终南》:“君子至止,黻(fú)衣绣裳。”毛传:“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谓之绣。”

2.谓

《诗经·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毛

传:“天谓父也。”

《诗经·邶风·谷风》:“何有何无,黾勉求之。”毛传:“有谓富也,无谓贫也。”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少年。”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郑笺:“谓乡时之鸟出从深谷,今移处高木。”

3.貌

《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王逸注:“冉冉,行貌。”

《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

《吕氏春秋·慎大》:“莫敢直言,其生若惊。”高诱注:“惊,乱貌。”

4.犹

①以同义词或近义词相释。

《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崖也。”

《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不平谓何?”郑笺:“谓何,犹云何。”

②义隔而辗转相通。

《孟子· 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焦循正义:“老无敬训,幼无爱训,故云‘犹敬’‘犹爱’。”

③以今语释古语。

《说文》“尔”字下云:“丽尔犹靡丽也。”段注:“丽尔,古语;靡丽,今语。”

司马迁《报任安书》:“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李善注:“谁为犹为谁也。”

《荀子·劝学》:“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杨倞注:“干越,犹言吴越。”

④以本字释借字。

《礼记·檀弓》:“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郑玄注:“索犹散也。” (《说文》:“草有茎叶可作绳索。”)5.之言、之为言

《礼记·内则》:“子妇未孝未敬,勿庸疾怨,姑教之。”郑玄注:“庸之言用。”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熹注:“学之为言效也。”

《荀子·修身》:“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杨倞注:“谄之言陷,谓以佞言陷之。” 《说文》:“曾,词之舒也。”段玉裁注:“曾之言乃也。”

6.读曰、读为

《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畔,涯也。”

《尚书·舜典》:“帝曰:‘……汝后稷,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7.读若、读如

《说文·口部》:“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 《吕氏春秋·制乐》:“饬其辞令。”高诱注:“饬读如敕。饬正其辞令也。”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8.衍

《左传· 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陆德明《经典释文》作“汉以为池”,云:“本或作‘汉水以为池’。水,衍字。”

9.脱(夺)

《论语·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阮元《校勘记》:“皇本、高丽本‘吾’字下有‘岂’字。案,《史记·仲尼世家》《汉书·武伍子传》并作‘岂’,与皇本合,疑今本‘吾’下有脱字。”

10.讹(误)

《广雅》卷五下:“伪,引也。”王念孙疏证:“诸书无训‘伪’为‘引’者,‘伪’当作‘傿,字之误也。” 11.言

《诗经·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tāo)慆不归。”毛传:“慆慆,言久也。”

《左传·僖公二十年》:“子鱼曰:‘君未知哉,勍(qíng)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杜预注:“勍,强也。言楚在险隘,不得陈列,天所以佐宋。”

《诗经·周南·卷耳》:“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郑笺:“此章言臣既勤劳于外,仆马皆病,而今云何乎?其亦忧矣,深闵之辞。”

12.属、别、丑

《说文·禾部》:“秔(jīng),稻属。”“稗,禾别也。”段注:“凡言属者,以属见别也;言别者,以别见属也。重其同,则言属,秔为稻属是也;重其异,则言别,稗为禾别是也。”

《尔雅·释鸟》:“凫,雁丑。”

13.浑言、析言

《说文·鸟部》:“鸟,长尾禽总名也。”段注:“短尾名‘隹’,长尾名‘鸟’,析言则然,浑言则不别也。” 《说文·贝部》:“赐,予也。”段注:“赐者,予之通称。《禹贡》:‘纳赐大龟’,乃下与上之词;又《玉藻》言:‘赐君子,与小人’者,别言之。统言则不别。” 14.词(辞)

《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广雅·释诂》:“曰、惟、每、虽、兮、者、其、各、而、乌、岂、也、乎、些、只,词也。”

15.一曰

《说文·艸部》:“莹,玉色……一曰石之次玉者。” 16.如字

《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陆德明《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17、阙疑术语:未闻、未详、阙。

《尔雅·释诂》:“元、良,首也。”郭璞注:“……良,未闻。”

《说文》:“ ,阙。”段注:“谓形音义全阙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