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O157_H7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_林如琴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O157_H7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_林如琴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O157_H7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_林如琴

基因工程及其在大肠杆菌生产人干扰素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及其在大肠杆菌生产人干扰素中的应用 一、课程设计目的 了解工业生产中的新型育种技术并比较不同育种技术的优势; 学习理解基因工程育种技术及其操作原理; 研究基因工程育种技术在人干扰素生产中的创新。 二、课程设计题目描述与要求 本文介绍一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生物技术——基因工程,介绍其在育种中的应用。文中重点介绍了基因工程育种的一般步骤,以及近年来出现的运用基因工程进行定向育种的主要新技术:基因的定点突变,易错PCR,DAN重排及基因组重排。之后,应用基因工程育种技术重组大肠杆菌BL21(pBAI)生产人干扰素a2b, 通过优化补料分批培养时葡萄糖的流加策略,提高了hIFNa2b的表达量和表达速率。不同的葡萄糖流加方式有各自的优点,采用恒速流加葡萄糖的方式,hIFNa2b的表达量达到6 540 mg/L,高于目前已知文献中hIFNa2b的最高表达量5 200 mg/L。

三、课程设计报告内容 引言 基因工程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生物技术,其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应用模式。1972年美国的Berg和Jackson等人将猿猴病毒基因组SV 40DNA、λ噬菌体基因以及大肠杆菌半乳糖操纵子在体外重组获得成功。翌年,美国斯坦佛大学的Cohen和Boyer等人在体外构建出含有四环素和链霉素连个抗性基因的重组质粒分子,将之导入大肠杆菌后,该重组质粒得以稳定复制,并赋予受体细胞相应的抗生素抗性,由此宣告了基因工程的诞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大批大批成果的出现及应用,基因工程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 利用这些技术,可以直接地、有针对性地在DNA分子水平上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通过转入外源基因,微生物和动、植物细胞可以产生出自身原来没有的蛋白质。同样,利用重组DNA技术,也可以使一些原来存在量极低但有重要工业或医学用途的小分子(抗生素)或蛋白质之外的大分子物质得以大量生产。特别是随着重组DNA技术的完善和发展,以基因水平为核心的现代分子定向育种技术越来越受到工业微生物育种学家的关注,并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1、基因工程育种 基因工程育种是在基因水平上,运用人为方法将所需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用适当的工具酶进行切割后,与载体连接,然后导入另一细胞,使外源遗传物质在其中进行正常复制和表达引,与前几种育种技术相比,基因工程育种技术是人们在分子生物学指导下的一种自觉的、能像工程一样可预先设计和控制的育种新技术,它可实现超远缘杂交,因而是最新最有前途的一种育种新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的全部过程一般包括目的基因DNA片段的取得、DNA片段与基因载体的体外连接、外源基因转入宿主细胞和目标基因的表达等主要环节。 1.1 基因工程育种的一般步骤是: (1)目的基因的获得:一般通过化学合成法、物理化学法(包括密度梯度离心法、单链酶法、分子杂交法)、鸟枪无性繁殖法、酶促合成法(逆转录法)、Norther

猪败血型链球菌病与副猪嗜血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猪败血型链球菌病与副猪嗜血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近几年,猪链球菌病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和危害日趋严重,而猪链球菌病又以败血型链球菌病为甚,往往在集约化猪场呈暴发流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009年10月上旬至2010年2月间,笔者诊治了南宁市郊、玉林等地多个猪场猪链球菌病与副猪嗜血杆菌病混合感染,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笔者接到多个中小型养猪场的求诊电话,反映陆续出现突然死亡,发病率非常高,30-60公斤段小猪死亡率从30-80%不等。笔者从现场剖检、采集病料,经实验室检验,确定为一起败血型猪链球菌病与副猪嗜血杆菌病混合感染。 2、临床症状 在流行初期多见后躯软弱,两后肢交叉或并在一起支撑,难以站立甚至后躯麻痹,站立不稳,跛行,共济失调,后期有的呈犬坐姿势。呼吸急促,可听到喘息声,人为驱赶或触诊尖叫。有的出现抽搐、空嚼或昏睡等神经症状。体温41--42.0℃以上,呈稽留热,精神委顿,食欲不振或废绝,有浆液性或粘液性鼻液,眼结膜潮红,流泪,大便秘结或腹泻带血,尿黄或赤褐色,全身暗红色,喜卧有水的地方,部分病猪于耳尖、颈部、腹下、四肢内侧呈广泛性充血、潮红或紫斑。3、剖检病变 小猪体表常有大面积的淤血和淤斑死猪尸僵不全,大猪鼻或口中流出淡红色液体,剖开后见皮下结缔组织出血点,会咽软骨充血,气管黏

膜色红,并充满大量淡红色泡沫,颌下、肺门淋巴结肿大、出血,心包液增多、色淡黄,心外膜有时有少量出血点,胸膜、腹膜、心包膜、脑膜和关节滑膜有单个或多个浆膜面,出现浆液性、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当渗出的纤维在心包外膜凝集时,则在心外膜形成一层灰白色的绒毛,胸腔中渗出液中的纤维蛋白常在胸膜表面和心外膜上析出,形成一层纤维素性假膜,心内膜可见紫色出血条或出血点,血液凝固不良,脾脏比正常大2~4倍、质脆、结构模糊,肝门淋巴结肿大,胆囊充盈、胆囊壁呈胶冻样水肿,膀胱积尿、尿液浑浊、黏膜充血。 3、实验室检验 3.1 组织触片:无菌采集死亡病猪的心血、肝、脾、肾、淋巴结、肺,作心血涂片及各脏器的触片,染色镜检。结果:心血涂片中可见较纯的单个、成对或3--4个菌体排列成短链或7~10个长链状的圆形或椭圆形的球菌,有的形成长达50~80多个长链状球菌,但以成对排列较多,并且革兰氏染色呈紫色(阳性)。 3.2细菌分离培养:以上采集的病料混合研磨制成悬液,用划线法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经37℃、24 h恒温培养,可在培养基表面形成生长良好、细小(O.5~1.0 mm)、灰白色半透明、圆形、光滑、凸起、湿润、边缘整齐的菌落,其周围有2.8~3.5 min界线分明的透明溶血圈,溶血圈在24 h后更明显,带有草绿色色素沉着,为α-溶血。经革兰氏染色镜检为阳性球菌,多数成单球或双球状,少数呈短链状。(1)将分离纯化的细菌与葡萄球菌共同接种培养可形成卫星现象。(2)将分离菌分别接种于普通巧克力琼脂斜面和经高压蒸汽

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大肠埃希菌 1.概况:大肠埃希菌是肠道中重要的正常菌群,婴儿出生数小时后就进入肠道中并终生伴随,能为宿主提供一些营养作用的合成代谢产物,宿主免疫能力下降或细菌侵入肠道外组织或器官,即可成为条件致病菌,引起肠外感染,以化脓性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为常见,某些血清型大肠埃希菌具有致病性,能导致人类腹泻。 2.形态:中等大小的革兰阴性杆菌无芽孢,多数菌株有周身鞭毛,能运动;有菌毛包括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3.体内分布:大肠杆菌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大多数于正常条件下是不致病的共栖菌,在特定条件下(如侵入肠外组织或器官)可致病。但少数大肠杆菌与人和动物的大肠杆菌病密切相关,它们是病原性大肠杆菌,正常情况下极少存在于健康机体。 4.培养: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的琼脂平板37℃培养24小时后,埃希菌形成圆形凸起灰白色S型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均匀浑浊的生长。 5.生化反应:能发酵葡萄糖等多种糖类,产酸并产气,绝大多数菌株能发酵乳糖,可与沙门菌,志贺菌等区别。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试验(IMViC 试验)为++--,IMViC试验为此结果,可判断为典型的大肠埃希菌,表明被检物已被粪便污染,有传播肠道传染病的危险 6.抗原构造:大肠杆菌抗原主要有O、K和H三种,已确定的大肠杆菌菌体(O)抗原有173种,表面(K)抗原有80种,鞭毛(H)抗原有56种。O抗原凝聚相对较慢,呈颗粒状。H抗原刺激机体主要产生IgG类抗体,H抗原的凝集出现较快,呈絮状。K抗原位于O抗原外层,为多糖,与细菌侵袭力有关。

7.生物学特性:本属细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外界条件下可以生存数周或数月。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一般常用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均能达到消毒目的。通常情况下,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但由于长期滥用抗生素,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现象普遍,不仅影响该病防制效果,而且亦成为公共卫生关注的问题。 8.致病物质 定植因子:又称黏附素(adhesin),可与黏膜表面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定植于黏膜,这是大肠杆菌引起的大多数疾病的先决条件。 外毒素:大肠杆菌可产生外毒素,最为人所知的是ETEC产生的由质粒编码的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LT有抗原性,分子量大,65℃经 30min即被灭活,可激活肠毛细血管上皮细胞的腺苷环化酶,增加环腺苷酸(cAMP)产生,使肠黏膜细胞分泌亢进,发生腹泻和脱水;ST无抗原性,分子量小,100℃加热30min而不失活,可激活回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绒毛上的颗粒性的鸟苷环化酶,增加环鸟苷酸(cGMP)产生,同样引起分泌性腹泻。 K抗原:具有吞噬作用 9.肠道外感染: 败血症:由大肠埃希菌尿道和肠道感染引起的。 新生儿脑膜炎:大肠埃希菌和B组链球菌是婴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约75%大肠埃希菌新生儿脑膜炎分离株具有K1荚膜抗原 泌尿道感染:引起该病的大肠埃希菌多来源于结肠,污染尿道,上行至膀胱,甚至到肾脏和前列腺。 10.肠道感染

败血型猪链球菌病的防治

流行病学:集约化养猪场易流行链球菌病,尤其通风不良、闷热、低矮的猪舍更易发生。所有年龄的猪都有易感性,但以30-60千克的架子猪多发,新生仔猪、哺乳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偶见怀孕母猪发病,成年猪发病较少。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经伤口、呼吸道感染,还可经消化道感染,新生仔猪常经脐带感染。该病为地方流行性,在新疫区呈暴发性发生,多数为急性败血型,在短期内波及全群,发病率和病死率甚高。慢性型呈散发性。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5-11月多发。 临床症状:在流行初期常有最急性病例,不见明显症状就死亡。病程稍长的病猪体温升高40-42℃,全身症状明显。食欲废绝,眼结膜潮红,流泪,流鼻液,便秘或腹泻,在耳、腹部、四肢末端、后臀部及睾丸呈紫红色,并有出血点。 病理变化:以出血性败血症病变和浆膜炎为主,血液凝固不良,耳、腹下及四肢末端皮肤有紫斑,黏膜、浆膜、皮下出血,鼻黏膜紫红色、充血及出血,喉头、气管黏膜出血,常见大量泡沫,肺充血肿胀,全身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肿大,有的切面坏死或化脓。黏膜、浆膜及皮下均有出血斑。心包及胸腹腔积液,浑浊,含有絮状纤维素,附着于脏器,与脏器相连。脾肿大。 预防治疗:防治原则是加强管理,注意平时的卫生消毒工作,发现病猪立即隔离,严格消毒。治疗可用大剂量青霉素和链霉素混合肌肉注射,连用3-5天。氨苄青霉素,先锋Ⅳ、先锋Ⅴ、先锋Ⅵ,小诺霉素和磺胺嘧啶,磺胺六甲氧,磺胺五甲氧早期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免疫预防可用灭活疫苗或弱毒冻干苗注射,免疫期6个月。 败血型猪链球菌病分布范围极广,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且血型众多,抗原结构复杂,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我国养猪业发展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流行病学:集约化养猪场易流行链球菌病,尤其通风不良、闷热、低矮的猪舍更易发生。所有年龄的猪都有易感性,但以30-60千克的架子猪多发,新生仔猪、哺乳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偶见怀孕母猪发病,成年猪发病较少。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经伤口、呼吸道感染,还可经消化道感染,新生仔猪常经脐带感染。该病为地方流行性,在新疫区呈暴发性发生,多数为急性败血型,在短期内波及全群,发病率和病死率甚高。慢性型呈散发性。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5-11月多发。 临床症状:在流行初期常有最急性病例,不见明显症状就死亡。病程稍长的病猪体温升高40-42℃,全身症状明显。食欲废绝,眼结膜潮红,流泪,流鼻液,便秘或腹泻,在耳、腹部、四肢末端、后臀部及睾丸呈紫红色,并有出血点。 病理变化:以出血性败血症病变和浆膜炎为主,血液凝固不良,耳、腹下及四肢末端皮肤有紫斑,黏膜、浆膜、皮下出血,鼻黏膜紫红色、充血及出血,喉头、气管黏膜出血,常见大量泡沫,肺充血肿胀,全身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肿大,有的切面坏死或化脓。黏膜、浆膜及皮下均有出血斑。心包及胸腹腔积液,浑浊,含有絮状纤维素,附着于脏器,与脏器相连。脾肿大。 预防治疗:防治原则是加强管理,注意平时的卫生消毒工作,发现病猪立即隔离,严格消毒。治疗可用大剂量青霉素和链霉素混合肌肉注射,连用3-5天。氨苄青霉素,先锋Ⅳ、先锋Ⅴ、先锋Ⅵ,小诺霉素和磺胺嘧啶,磺胺六甲氧,磺胺五甲氧早期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免疫预防可用灭活疫苗或弱毒冻干苗注射,免疫期6个月

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常用类型

1、大肠杆菌DH5a菌株 DH5a是世界上最常用的基因工程菌株之一。由于DH5α是DNA酶缺陷型菌株,有利于基因克隆,保存质粒,但该菌株的蛋白酶没有缺陷,表达的蛋白容易被降解,因此通常不作为表达菌株。E.coli DH5a在使用pUC系列质粒载体转化时,可与载体编码的β-半乳糖苷酶氨基端实现α-互补。可用于蓝白斑筛选鉴别重组菌株。 基因型:F-,φ80dlacZΔM15,Δ(lacZYA-argF)U169,deoR,recA1,endA1,hsdR17(rk-,mk+),phoA,supE44,λ-,thi-1,gyrA96,relA1 2、大肠杆菌BL21(DE3) 菌株 该菌株用于高效表达克隆于含有噬菌体T7启动子的表达载体(如pET系列)的基因。T7噬菌体RNA聚合酶位于λ噬菌体DE3区,该区整合于BL21的染色体上。该菌适合表达非毒性蛋白。 基因型:F-,ompT,hsdS(rBB-mB-),gal,dcm(DE3) 3、大肠杆菌BL21(DE3) pLysS菌株 该菌株含有质粒pLysS,因此具有氯霉素抗性。PLysS含有表达T7溶菌酶的基因,能够降低目的基因的背景表达水平,但不干扰目的蛋白的表达。该菌适合表达毒性蛋白和非毒性蛋白。 基因型:F-,ompThsdS(rBB-mB-),gal,dcm(DE3,pLysS,Camr 4、大肠杆菌JM109菌株 该菌株在使用pUC系列质粒载体进行DNA转化或用M13 phage载体进行转染时,由于载体DNA产生的LacZa多肽和JM09编码的LacZΔM15进行α-互补,从而显示β-半乳糖苷酶活性,由此很容易鉴别重组体菌株。 基因型:recA1,endA1,gyrA96,thi-1,hsdR17,supE44,relA1,Δ(lac-proAB)/F’[traD36,proAB+,lacIq,lacZΔM15] 5、大肠杆菌TOP10菌株 该菌株适用于高效的DNA克隆和质粒扩增,能保证高拷贝质粒的稳定遗传。 基因型:F- ,mcrAΔ(mrr-hsd RMS-mcrBC),φ80 ,lacZΔM15,△lacⅩ74,recA1 ,araΔ139Δ(ara-leu)7697,galU,galK,rps,(Strr) endA1,nupG 6、大肠杆菌HB101菌株 该菌株遗传性能稳定,使用方便,适用于各种基因重组实验。 基因型:supE44,hsdS20(rB-mB-),recA13,ara-14,proA2,lacY1,galK2,rpsL20,xyl-5,mtl-1,leuB6,thi-1 7.XL10-Gold菌株:所制备的感受态细胞是目前转化效率最高的感受态细胞,缺失几乎所有已知的限制酶切系统;同时缺失核酸内切酶(endA),提高了质粒DNA的产量和质量;重组酶缺陷型(recA)减少插入片段的同源重组概率,保证了插入DNA的稳定性,提高感受态转化效率及大质粒转化能力的宿主菌基因型。

大肠埃希菌83767

大肠埃希菌 1.概况:大肠埃希菌是肠道中重要的正常菌群,婴儿出生数小时后就进入肠道中并终生伴随,能为宿主提供一些营养作用的合成代谢产物,宿主免疫能力下降或细菌侵入肠道外组织或器官,即可成为条件致病菌,引起肠外感染,以化脓性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为常见,某些血清型大肠埃希菌具有致病性,能导致人类腹泻。 2.形态:中等大小的革兰阴性杆菌无芽孢,多数菌株有周身鞭毛,能运动;有菌毛包括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3.体内分布:大肠杆菌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大多数于正常条件下是不致病的共栖菌,在特定条件下(如侵入肠外组织或器官)可致病。但少数大肠杆菌与人和动物的大肠杆菌病密切相关,它们是病原性大肠杆菌,正常情况下极少存在于健康机体。 4.培养: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的琼脂平板37℃培养24小时后,埃希菌形成圆形凸起灰白色S型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均匀浑浊的生长。 5.生化反应:能发酵葡萄糖等多种糖类,产酸并产气,绝大多数菌株能发酵乳糖,可与沙门菌,志贺菌等区别。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试验(IMViC试验)为++--,IMViC试验为此结果,可判断为典型的大肠埃希菌,表明被检物已被粪便污染,有传播肠道传染病的危险 6.抗原构造:大肠杆菌抗原主要有O、K和H三种,已确定的大肠杆菌菌体(O)抗原有173种,表面(K)抗原有80种,鞭毛(H)抗原有56种。O抗原凝聚相对较慢,呈颗粒状。H抗原刺激机体主要产生IgG类抗体,H抗原的凝集出现

较快,呈絮状。K抗原位于O抗原外层,为多糖,与细菌侵袭力有关。 7.生物学特性:本属细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外界条件下可以生存数周或数月。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一般常用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均能达到消毒目的。通常情况下,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但由于长期滥用抗生素,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现象普遍,不仅影响该病防制效果,而且亦成为公共卫生关注的问题。 8.致病物质 定植因子:又称黏附素(adhesin),可与黏膜表面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定植于黏膜,这是大肠杆菌引起的大多数疾病的先决条件。 外毒素:大肠杆菌可产生外毒素,最为人所知的是ETEC产生的由质粒编码的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LT有抗原性,分子量大,65℃经30min 即被灭活,可激活肠毛细血管上皮细胞的腺苷环化酶,增加环腺苷酸(cAMP)产生,使肠黏膜细胞分泌亢进,发生腹泻和脱水;ST无抗原性,分子量小,100℃加热30min而不失活,可激活回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绒毛上的颗粒性的鸟苷环化酶,增加环鸟苷酸(cGMP)产生,同样引起分泌性腹泻。 K抗原:具有吞噬作用 9.肠道外感染: 败血症:由大肠埃希菌尿道和肠道感染引起的。 新生儿脑膜炎:大肠埃希菌和B组链球菌是婴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约75%大肠埃希菌新生儿脑膜炎分离株具有K1荚膜抗原

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关系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32(1):0141-0143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5e165253.html, 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 E-mail:ndxb7775@https://www.360docs.net/doc/5e165253.html, 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 和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李正平,杨倩* (1.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动物生理生化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EPEC)属于胞外菌,主要通过粘附在肠上皮细胞上引起宿主的发病。EPEC形成基座、产生粘附和脱落(A/E)损伤的细菌因子、导致宿主信号转导改变的途径及其发病机制的遗传基础都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对近年来关于EPEC和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着重论述EPEC对于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影响。 关键词: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肠上皮细胞屏障 中图分类号:S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286(2010)01-0141-03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and Host Cells LI Zheng-ping,YANG Qian* (Key Laboratory of Animal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Minstry of Agriculture,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 Abstract: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PEC)is an extracellular bacteria,primarily through ad-here to host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caused pathogenesis.EPEC can produce pedestals,and the bacterial fac-tors involved in attaching and effacing(A/E)lesion formation,modulates several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within the host cells and the genetic basis of EPEC pathogenesis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This review de-scribes the recent studies of enteropathogenic(EPEC)interact with host cells,and intensively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EPEC to tight junctions between cells. Key words:EPEC;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tight junctions;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barrier 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EPEC)是引起发展中国家儿童水样腹泻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已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一个重大的危害。EPEC虽然是胞外菌,但是可以和肠上皮细胞紧密粘附,产生特征性的粘附和脱落(A/E)损伤[1],然后影响到上皮细胞的吸收。在体外EPEC也可以粘附宿主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异常[2],包括细胞凋亡和与紧密连接损失有关的黏膜屏障的破坏。然而,一项最近的报告提出EPEC 很少在老鼠肠内定植,与致病性相比,EPEC和宿主之间更像是共生的关系[3]。 人和动物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道与外界接触。这些黏膜表面都覆盖着一层高度极化的上皮细胞,其游离面位于腔面,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基底面与富含肠相关淋巴样组织的固有层相接;侧面与毗邻的细胞接壤。这层上皮细胞构成了机体与外界的第一道屏障。相邻上皮细胞连接起来的紧密连接可以封闭细胞间隙,阻止管腔物质的自由进出,是上皮细胞选择性通透作用的物质基础。紧密连接也可以用来评价黏膜屏障的功能。跨肠上皮渗透的主要途径是细胞旁通路,而紧密连接是细胞旁通 收稿日期:2009-11-27修回日期:2009-01-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1858)、教育部博士点基金(B200606)和江苏省支撑计划(BE200830155)资助作者简介:李正平(1986-),女,硕士生,主要从事动物免疫和分子免疫学研究,E-mail:lizp1986@https://www.360docs.net/doc/5e165253.html,;*通讯作者:杨倩,教授,博导,E-mail:zxbyq@https://www.360docs.net/doc/5e165253.html,。

仔猪大肠杆菌基因工程疫苗

仔猪大肠杆菌病基因工程灭活疫苗 K88ac-ST1-LTB) 新生仔猪大肠杆菌病是由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Enterotoxigenic E.coli ,ETEC)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致死性腹泻,特征是排黄色或黄白色稀粪。临床上以1? 7 日龄新生仔猪下痢为主要特征,其中1—3 日龄最多见。个别耐过仔猪经较长时间才能正常生长,但病愈存活后其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指标受到严重影响。 大肠杆菌性腹泻在我国广泛流行,新生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同地区各有差异,发病率为5.69%?86.5%,死亡率为17.0%?73.0% 。本病是影响养猪业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有两类致病因子:一类为黏附素(或称定居因子,起吸附固定作用,主要分为K88 K99 987P、F41等,其中以心为主。另一类为肠毒素(耐热性肠毒素ST和不耐热性肠毒素LT),是直接导致腹泻的因子。细菌通过黏附素固定在肠黏膜表面,大量繁殖后产生ST与LT两种肠毒素,引起剧烈腹泻,脱水、酸中毒、低血钾等。 辽宁益康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经过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致病因子的研究,从细菌致病机理出发,成功地研发出免疫谱宽,免疫效果好,使用安全的仔猪大肠杆菌基因工程疫苗,从根本上解决了新生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免疫预防这一难题,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疫苗免疫机理 妊娠母猪临产前进行大肠杆菌基因工程灭活疫苗免疫接种,产生三种抗体(抗ST1抗 体、抗LT抗体、抗K88抗体),仔猪出生后吮食初乳,获得母源抗体产生被动免疫,从而抵抗大肠杆菌在肠道定居增殖,有效中和肠毒素,获得保护力。 二、产品特点 1、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针对致泻因子耐热肠毒素(ST)、不耐热肠毒素(LT)和主要黏附因子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的GE-3菌株,可以有效表达K88ac-ST i-LT B融合蛋白,并辅以氢氧化铝胶佐剂,在保留了K88ac和LTB 良好免疫原性基础上,赋予了ST1免疫原性。 2、构建菌株优良稳定。通过对菌株的安全性、有效性、菌种限定代次及保存条件、疫苗保存条件及保 存期等 试验,证实了该菌株是一株良好的疫苗候选株。 3、该疫苗生产工艺科学、质量稳定。通过对菌株发酵培养的培养基、诱导剂及其诱导条件、通气量及 菌液灭活等进行了筛 选和优化,确定了工业化生产工艺,并通过安全性、效力检验等试验,批次间稳定。 4、本疫苗安全性可靠、无毒副作用。采用实验动物模型接种,田间与区域本动物接种等试验进行安 全性评价,表明本疫 苗无肠毒素活性、无致病性,妊娠母猪临床母猪全部存活,均无流产、死胎和胎儿畸形等现象,分娩正常,所产仔猪生长发育良好。 5、免疫效果确实。经仔猪免疫保护试验证实,灭活疫苗免疫初产怀孕母猪两次,新生仔猪吮食一天初 乳后,用大肠杆菌强毒C83902 (K88ac+、ST+和LT+)株攻击新生仔猪,均获得了较好的免疫保护:保护率为90~97.4%,比未免疫组高16.17% ,平均日增重提高40g 。 三、安全试验、效力试验及推广应用效果情况 1安全试验 (1)倍量接种安全试验

猪败血型链球菌病的发生及防治(一)

猪败血型链球菌病的发生及防治(一) 作者:黄凤清邱英钟远宣林桂宇 摘要猪败血型链球菌病是由C群链球菌引起,介绍了猪败血型链球菌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验及诊断方法,总结了其防治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败血型链球菌病;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治措施 1病原 链球菌的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多数为非致病菌,致病性链球菌由于其种类不同而引起人畜不同的疾病1]。链球菌单个呈圆形球状细菌,单个、成对或数个呈短链或数十个乃至上百个呈串珠状的长链。本菌不形成芽孢,无运动性,有的菌株具有荚膜,革兰氏染色一般呈阳性。按Lancefield血清学分群方法,链球菌分为20个菌群,与其有关的血清群是A、B、C、D、E(P、U、V)、Q、G、L、N、M、P、R(D)、S(D)13个菌群,目前A、B、C、D、E、L等6个是引起发病的主要菌群。其中与猪败血型链球菌病有关的是C群链球菌。链球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致病性链球菌对营养要求高,在加有葡萄糖、血清或血液营养基上才能生长良好,形成透明、发亮、光滑圆形、边缘整齐细小菌落。本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相当强,可耐干旱数周,冰冻条件下保持6个月活力,而毒力不变,70℃保持50min,煮沸1~3min灭活。对一般消毒药较敏感,如20%石灰乳、0.1%新洁尔灭、5%来苏儿、2%碘酊等3~5min灭活。 2流行病学 自然条件下猪易感,不分品种、性别、年龄均有易感性,其中以架子猪、仔猪和怀孕母猪的发病率高。病猪和病愈后带菌猪为自然流行的主要传染源,病猪的鼻液、唾液、尿、血液、脓肿的脓汁等,未经严格处理的尸体、内脏、肉类及废弃物,是散布本病的主要原因。本病是经呼吸道或伤口及经口、咽喉等途径感染发病,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新病区多呈急性暴发,发病率、死亡率均高;季节性不明显,但以夏秋季节多发,有的延至初冬2]。 3临床症状 在流行初期常有最急性的病例,往往当晚未见任何症状,翌晨已死亡或突然减食或不食,体温41.5~42.0℃,精神萎顿,腹下有紫红斑,死亡率高,易与败血型猪丹毒混淆。急性的病程2~4d,体温40.5~41.5℃,有时达到42℃,呈稽留热,精神沉郁,低头、喜卧。个别病例一肢或四肢疼痛,站立时悬蹄,跛行或后肢不全麻痹,有时出现神经症状,尤以15kg左右小猪多见,颈部强直,偏头或呈一个方向打转划是跳跃。病猪减食或不食,眼结膜充血,流泪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有浆液性鼻汁,呼吸浅快,一般大小便正常。个别有血尿或腹泻、便秘现象。病猪迅速消瘦、贫血,表现极度衰竭。濒死期出现角弓反张,嘶叫,全身颤抖或四肢作划泳挣扎。少数在病后期于耳尖、四肢下端、腹下呈紫色或出血紫红斑。 4病理变化 最急性的肉尸外表多正常,气管和支气管充血,腔内充满白色或淡红色泡沫,肺门淋巴结水肿,其余没有特异变化。急性型胸、腹及四肢下端呈紫红色或有斑点状出血,有的背臀部成片出血,血液凝固不良,会厌软骨点状出血,胃底黏膜有片状出血,大小肠各部多见充血、出血。胆囊壁水肿,脾肿大。心耳、心冠多有出血斑。淋巴结肿大充血或出血。 5实验室检验 镜检采病猪的肝、脾、肺、血液、淋巴结、关节液、胸腹腔积液等,均可作涂片、染色,见到革兰氏阳性,单个或成对,短链或行链状,就可以确认为猪败血型链球菌病。分离培养取上述少许病料接种于琼脂夹板上进行分离培养同37℃培养24~48h,形成大头针帽大小、湿润、粘稠、隆起、半透明的露珠磁菌落,菌落周围有完全透明的B溶血环,少数菌落呈现草绿色溶血环,可进一步涂片镜检。试验动物接种用前述病料制成1∶10匀浆悬液分别接种于健康猪仔、家兔和成年小鼠,腹腔注射,每头(只)剂量分别为10.0、2.0、0.5mL,结果接种的猪仔、兔子和

浅谈大肠杆菌的致病性与防治

浅谈大肠杆菌的致病性与防治 摘要: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最主要,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寄居于人和动物的消化道内,是人和动物消化道内占优势地位的需氧共生菌丛。本文主要综述了大肠杆菌的结构与分类,对人体的作用,致病性及其防治。介绍了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致病性与非致病性的区别,以及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预防措施。致病性杆菌引起的病越来越多,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关键字:大肠杆菌致病性防治 大肠杆菌是大肠埃希氏菌的俗称,属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1885年埃舍利希 氏首次发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一直把它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1]。大肠杆菌有致病性和非治病性之分。非致病性大肠杆菌是肠道正常菌丛,致病性大肠杆菌则能引起食物中毒。致病性大肠杆菌分为侵入型和毒素型两类。前者引起的腹泻与痢疾杆菌引起的痢疾相似,一般称为急性痢疾型;后者所引起的腹泻为胃肠炎型,一般称为急性胃肠炎型。毒素型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可分为耐热毒素和不耐热毒素。前者加热至100℃经30分尚不破坏,后者加热60℃仅1分即被破坏【2】。土壤、水源收费便污染后,可带有致病性大肠杆菌,婴儿易被感染。带菌食品由于加热不彻底,或因生熟交叉污染和熟后污染,可引起食物中毒。近年来,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病更是越来越普遍,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一、大肠杆菌的结构与分类 大肠杆菌一种两端钝圆、能运动、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属于原核微生物。大肠杆菌没有真正完整的细胞核,只有一个拟核而且拟核外没有核膜包围。具有主要由肽聚糖构成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荚膜,菌毛和鞭毛。荚膜由大肠杆菌向细胞壁外分泌的一层胶状物,主要由多糖组成,具有抗原性,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