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时政热点

一:”习式热词“

新常态:2014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固有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分享经济:包括不同人或组织之间对生产资料、产品、分销渠道、处于交易或消费过程中的商品和服务的分享。这个系统有多种形态,一般需要使用信息技术赋予个人、法人、非营利性组织以冗余物品或服务分享、分配和再使用的信息。一个通常的前提是,当物品的信息被分享了,这个物品对个人或组织的商业价值将会提升。便利,参与感和信任是推动分享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大数据战略:是大数据科学平台、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领域方向、

我国可能实现重大科技突破的领域以及世界可能发生重大科技事件的领域加快或加强重大科技布局。

制度性话语权: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将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

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在话语权诉求的背后,则是中国希望更快、更好、更高地融入全球经济合作的良好愿景。

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一,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

其二,要降低成本

其三,要化解房地产库存

其四,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第一,改革提高效率(核心问题)。通过改革促进全要素生产率A 的提升,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等,本质上都属于这类。

第二,调结构。调整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在不同部门间的相对价格,引导资本和劳动在不同部门间的重新配置。本质上说,调结构不属于一个经济增长问题,但从政策手段上看这也属于供给侧管理的一种方式。

第三,改善人口结构和劳动力质量。劳动人口占比上升可以提高人均产出,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的生产能力

二:“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更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这对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光辉,饱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加入到“四个全面”中时,特别采用了“大气候和小气候”的比喻

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简单的并列、平行关系,而是一个有机联系、环环相扣的

整体。从大的关系看,是目标引领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都不能缺的三大战略举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证。从每一个“全面”之间的具体关系看,也都是彼此联系的。全面深化改革,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也是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全面依法治国,本身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无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都需要在法治的轨道上、框架下来进行。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基本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201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的战略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并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了部署。

三:党的建设:广义上的党的建设,指的是政党为完成自身的使命而进行领导国家、社会和提高自身生机和活力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狭义上的党的建设,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指导下进行的领导国家、社会和提高自身生机与活力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党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具有鲜明的党性和实践性,指导党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况下的工作与活动。

四项基本要求(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

真务实;(3)坚持民主集中制;(4)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作风建设8个坚持: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搬照抄、本本主义;

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

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

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

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

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反腐倡廉:一是反腐倡廉关键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二是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三是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基本目标是什么?

答: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紧紧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紧紧围绕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注重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紧密结合,注重与宪法法律相衔接,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主要体现为四个“不断完善”。即党的组织制度不断完善,民主集中制有效落实,党内生活严格规范,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高度一致;干部人事制度不断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科学有效,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不断完善,基层组织体系更加严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发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人才流动配置、评价激励等制度基本健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主要任务1.深化党的组织制度2.干部人事制度3.基层组织建设制度4.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

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七.经济发展新常态

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习近平提出了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第四,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同时新常态也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我在2013年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说过,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7]五.习近平同志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态度

一是,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一切正义事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高度,说明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越是伟大的成功其过程越是充满艰辛。历史本来就是在曲折中发展的,失败为成功之母。“我们的事业之所以伟大,就在于经历世所罕见的艰难而不断取得成功。”这正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是,毛泽东同志晚年犯错误,有其主观因素和个人责任,也有复杂的国内国际的社会历史原因,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我们要注意从这个方面去认识和分析毛泽东同志犯错误的原因,客观公正地、全面正确地认识错误、吸取教训。

三是,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做到“六个不能”,即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

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四是,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他们的认识和行动也要受时代条件限制。因此,对待他们所犯的错误,要做到“两个不能”。一个是“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另一个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

五是,能否正确对待自己所犯的错误,是衡量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否真正对人民负责任、是否郑重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提出对错误采取郑重态度的标准:“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这是对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提出的重要理论观点的进一步阐发。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这样的郑重态度。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党的“主动权来自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党所以是一个好的党,总是能从错误中走出来取得更大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贯采取这样的态度。

六是,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指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这就是说,我们要尊重自己的历史、珍惜自己的历史,着眼未来,把我们的全部历史作为向前发展的宝贵财富。

六:改革开放前后30年:习近平讲话总结这30年党的建设,必须

与党在这一时期的历史任务和伟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必须把党的建设放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大环境中去考察、去把握。

背景:(一)这30年党的建设,是在世界形势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国际背景

下进行的。(二)这30年党的建设,是在我国经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的国内环境中进行的。(三)这30年党的建设,是在党的队伍和自身状况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

总起来说,这30年党的建设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是在党的历史方位发生重大转变的大环境中进行的

伟大进程:

一: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这11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创立邓小平理论,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从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这13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进程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推向了21世纪。

三:从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到现在的6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推向前进。

八.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是现代社会中两种基本的制度安排.政府与市场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二者有机配合、协调和均衡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与经济的辨证统一现为指导性原则,坚持立足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客观现实的实践性原则,以实现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为价值性原则,来指导社会主义政府与市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政府与市场均衡发展道路.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政府、市场的关系及性质

市场化程度高不仅仅是指衡量市场化的一些量化指标的比例高,更重要的包括市场制度的完善,如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融洽程度高等。

政府作为一个组织,其目标取决于组织的各个成员。一方面,财政或政府的活动是通过既定的组织制度即政府制度来执行的,而政府制度的典型机制是政治程序(含法律程序),这是一种集体决策机制。另一方面,各种组织的成员也处于市场制度下,市场制度采用的典型机制是个体决策机制,该机制能保证个体利益的实现,也就是追求效率。

综合以上两方面,政府与市场结合并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制度可以保证公平与效率双重目标的实现 .

九:公有制跟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他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①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大生产相适应的,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②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③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控制生产和流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国家财政征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④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基础。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全面二胎:全面放开二孩,为何?

1、单独两孩实践遇冷生育率低到危险“人口红利” 简单通俗地理解为:由于年轻人口数量增多形成的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价格。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

2、“银发危机”

3、“刘易斯拐点”隐忧“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它指的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人口红利慢慢消失,最终枯竭。

4、“失独”社会之殇

5、男女比例失衡

十: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根本保证。

背景:依法治国是对新中国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的结果。文革

要求: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国家民主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挑战: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这些问题,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妨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一项战略方针和战略目标,具有以下特点:

全局性整体性目的性长期性

十一: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年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总书记围绕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四个方面所作的精辟阐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指引。

十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十三:社会治理

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社会背景:1.人民内部矛盾多发多样,群众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增多。2.刑事犯罪居高不下3.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问题突出4.公共安全问题突出5.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管理与服务问题突出6.互联网管理问题

政府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第一,政府行为职能转变不到位,存在着越位和

缺位现象(转变: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要协调发展)。第二,在管理主体上,重政府的作用,轻社会协同的作用。表现为政府包揽一切。(转变: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共同治理)第三,政府的社会管理手段还比较单一,重视行政性、强制性的管理手段,重管制控制(管、控、压、堵、罚等),轻协商和服务、轻视法制规范和道德管理。第四,在管理方式上在管理的环节上,往往重事后处理或者是运动式的管理方式。轻源头治理和常规化治理

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1.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缓慢,数量少,规模小,质量低,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部分社会组织行政色彩严重,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能力不足。

社区建设:社区建设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社区建设中居委会行政化倾向严重。社区服务体系不健全(政府服务体系:社会公益服务体系、市场服务体系)社区建设内容局限在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方面,忽视了社区经济发展。

社区建设社会工作者严重缺乏。

创新社会治理的思路与对策

(一)政府转变职能,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1、关键是要转变观念。要由经济主体型和投资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由单一的、不全面的发展观向科学的发展观转变;

2、科学定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3、要建立和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

4、积极推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创新

5、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二)加强社区建设、维护基层和谐

(三)发挥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的协同作用

1、充分认识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有序的社会中,社会组织起到重要的缓冲作用。

2、深化改革,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新模式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保障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4、鼓励社会组织在社区管理中发挥作用

5、加强社会组织的自我建设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深化教育改革。

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第二,优化教育结构。

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2、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第二,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

3、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4、建立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一,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第三,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四,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

第五,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第六,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5、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第一,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

第二,要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第三,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

6、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维护社会安定有序

十五:改革需要处理好的关系(习前五个)

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这样才能保证我们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保持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

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要坚持整体推进,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但重要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改革大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关系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点。以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可以对全面改革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

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则要稳扎稳打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每一项改革既要考虑局部的具体情况,更要从大局出发,从全局上来统筹谋划。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防止局部和眼前合理却不利于全局和长远的情况发生。

十六:中国梦

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党员干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增强学习意识,提高素质能力。学习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走向,决定着一个政党的荣辱兴衰。二是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为民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员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三是树立实干精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十七:毛邓的矛盾理论

毛泽东思想主要是讲战争革命的经验,而邓小平理论主要是经济建设理论

从两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措施来看,毛主张公有制,邓主张私有制,公有制与私有制当然是矛盾的。但这仅仅从表面看问题

其实两者的路径不同罢了,在路径差异之下,两者有更大的同一性,即,两人作为政治英雄,都是通过自己强硬的手腕主导了社会走向。毛相信他主导的文化大革命能够确保红色政权的纯粹性和公平公正社会的实现,邓相信他主导的市场改革能够确保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

十八:三大自信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2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

道路自信源自于道路开辟、道路创新和道路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自信源自于理论形成、理论创新和理论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现实需要。

制度自信源自于制度确立、制度创新和制度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九:社会主义初步探索理论

成果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党在八大前后,特别是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1)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第一大关系,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2)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3)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浓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等等。

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不是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以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2)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A.战略目的: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B.“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设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

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3)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党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4)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在工商业生产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再生产计划性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的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中,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5)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毛·泽·东提出了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认为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要有计划的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

(6)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毛·泽·东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7)关于科学教育。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实行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发展战略,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8)关于知识分子工作。毛·泽·东提出,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意义与教训: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教训: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2、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社会主义的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3、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因此,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无论是改造还是革命,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二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1.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2.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

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建立了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而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允许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实行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试图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意义,从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

主义。二者的表面特征是有区别的,但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大胆探索,只不过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也就是说,二者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

3.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同等重要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当时不可能有更多的独立思考。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性。正是由于这种创造性,为20年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这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中国正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4.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分别体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某些不足,就发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言论来全盘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革决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全盘否定,它不过是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再探索。当然,我们更不能用50年代指导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