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教学项目优势及前景

工笔画教学项目优势及前景
工笔画教学项目优势及前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e18275243.html,

工笔画教学项目优势及前景

作者:郑雨婷

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6期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名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崭新阶段,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作为中华儿女更要积极地将这份责任扛在肩上。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学;国画;社会;人

工笔画是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国学宝藏,工笔画自唐代起已经盛行,经过战国和两宋时期的发展,逐步发展成熟。明末以后,中西绘画相互影响,融合发展,从而使工笔画的创作融合书法、哲学、文学、诗兴语言的轨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工笔画也逐渐从传统社会走向当代社会。

然而,当代社会人们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媒体网络对快文化、快生活的渲染,使很多人少有机会接触国画这样一个传统项目;而大多数对传统国画感兴趣的人,却又由于缺少美术基础,以及系统的学习,常常会面对白纸无法下手,或是难以画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最终失去对国画的兴趣。

国内外的资料中还没有专门研究此类课题的作品。相关文献检索虽然有一些实用性教学的心得与体会,如《工笔花鸟画技法》(邹传安)、《工笔技法理论研究》(曾传祥)、《工笔技法》(陈茂华)、《中国工笔画技法》(蒋啸镝,蒋友燏)等,但此类文献专著都是针对于国画专业学生以及有着一定美术基础的人士设计编写的,不适用于非美术专业的人士参考,不适合美术的初学者、自学者阅读,也很少能够提出能够真正帮助初学者或无基础的人士进行工笔花鸟美术创作的帮助和发展建议,因此弥补此项目的空白迫在眉睫。

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以“入门级实用技法”这一新的领域为契机,旨在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更多的人入门国画,发现国画的魅力。

《教学过程》

研究项目优势及前景:

(一)国际教育环境

(论文)浅谈传统中国工笔画色彩运用的发展与创新

浅谈中国工笔画色彩运用的发展与创新 摘要:色彩是中国工笔画缺一不可的重要组成成分,地位并不低于在工笔画中占主导地位的线描。在中国工笔画的创作过程中,色彩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色彩的运用使工笔画拥有独特的风格。传统工笔画遵循的“随类赋彩”,并不仅仅是指在画面中呈现出事物本来的面貌,而是要表现出事物所体现的精神价值所在。现代工笔画的用色在继承传统工笔画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绘画对色彩表达的精髓,使中国工笔画在色彩的表现方面取得创新。 关键词:工笔画;色彩;绘画形式;随类赋彩;设色技法; 色彩是中国传统工笔画中不可代替的表达画家情感与再现客观事物的方式。就个人而言我觉得色彩是最生动明了的表现形式。在绘画表现中,色彩本身就给人以直观的视觉感受冲击,当色彩被用于我们作画时的情感表现,那么就能对我们的眼睛造成强烈的震撼。色彩是我们在表达情感时最重要的方式,也是获得视觉冲击效果最有用的方式。各种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绘画,不管他们怎样变化、进步,从画的外在表现特征来分析,色彩在画面中一直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与构成因素。在中国画中,画家对于色彩的运用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表现方法,在中国画中的工笔绘画更加注重运用色彩来表现画的主题思想与情感,以及再现绘画题材本来面貌。中国画从古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上千年的发展中,对于色彩的运用有进步也有停滞不前或者退步的迹象。中国的画家文人在继承创新中国画的时候并没有对广泛运用在工笔画中的色彩进行执着的追求,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墨分五色”当中,总而言之,中国工笔画对颜色的运用经历了由少到多然后再逐渐衰弱的过程。在唐宋之后,传统工笔画的色彩运用已经在文人画的影响下开始没落。我将结合我自己的工笔画创作,传统工笔画对颜色运用的发展和现代工笔画对传统色彩的继承,浅谈我所感受到的中国工笔画对色彩运用的精髓,以及如何吸收借鉴西方绘画对色彩的运用,对现代工笔画的色彩表现进行创新。中国工笔画对色彩的运用更有待我们去发展创新。 一、传统工笔画色彩运用的历程 最早的中国工笔画是远古时期就有的,在唐代的时候正式确立,经过宋代的进一步发展,一直延续到今天。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从新石器时代到两宋时期传统工笔画用色的发展。 1.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鹳鸟石斧》就可以找到中国工笔画最原始的样子。白鹳的身体不勾线,用白色涂画而成,鹳眼、鱼和长斧的轮廓则用黑线画出。勾线和平涂的技法可以看到中国工笔画最原始的雏形。据记载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黑、红、白等颜色。 2.夏商周时期是绘画发展的初级阶段,楚国时期的两幅帛画《人物龙凤》以及《人物驭龙》都是用毛笔勾线画成,画法兼用平涂与渲染,可以看出中国工笔画色彩使用的原形在逐渐趋于成熟 3.秦汉时期从帛画的制作可以看出技巧得到提升,增加了橙色和紫色等不常见的矿物质颜料。西汉初期帛画《升天图》的技艺已经达到成熟,出现了银色和

工笔画中的一些特殊技法、基本染色技法

工笔画中的一些特殊技法、基本染色技法 1冲染法。冲染法也称撞染法,积水积色法。积水法是先把墨或者颜色平涂,在六七成干的时候,点入清水。积色法是先把墨或者颜色平涂,在六七成干的时候,点入颜色,一般是点入石色。这两种办法最好先把画纸裱在画板上再进行。 2撒盐:特技的一种。铺好底色后,趁湿在上面撒上食盐,任其自然渗化,形成雪花状的肌理效果。 3涂蜡:特技的一种。在未画或画到中间过程时,在画面上不规则地涂抹上一些石蜡,使画面产生局部不挂色的班驳效果。此法也可表现下雨时的效果。 4皱纸:勾好白描稿后,用喷壶把画稿稍微打湿,水不要太多,然后把画稿慢慢攥在一起轻轻揉搓,再展开扶平,用大白云笔蘸事先准备好的颜色(颜色略重),在画稿的背面皴擦点染,使颜色渗透,画稿正面产生碎瓷般斑驳的效果。 7水洗:是画面的一种处理方法,可使画面更加统一、协调,同时也可以把表面浮色洗掉,使画面更加沉稳。水洗时,先用清水把画稿打湿,用白云笔轻轻洗刷,可整体洗,也可局部洗,用力不要太大,否则会把画稿弄破。也可以在画面颜料的水分全部都干了以后再洗。 三、关于用具 绘制工笔牡丹之前,我们首先要准备好作画工具。下面列出了绘制过程中会用到的各种画具。因为考虑到初学者的因素,所以列出的都是市面上常见的画具,在各地美术用品商店里都可以很方便的购买到。 1、笔:主要分底色笔、染色笔、勾线笔三部分。笔者常用的底色笔有五寸、二寸、寸半底纹笔,底纹笔要求全为羊毫所制,笔锋柔软蓄水能力强,主要用来平涂底色。染色笔方面我一般都是采用大白云,其中填色的大白云要求狼毫成分略少一些(纯羊毫也可),色易填润。染色的大白云则选择稍硬一些的,色易拖开。在勾线笔的选择上,勾勒花头和叶子我一般采用定制的长锋兔尖美工描笔,勾线时既可婉转自如又不失轻盈灵动。勾花用新笔,勾叶可用稍旧一点的笔,因笔中含胶渐多,笔锋较之新笔硬朗不少,很适合表现叶子的质感。绘制牡丹还要准备一根小号的狼毫笔,主要用来勾勒山石、枝干,局部填色之用。一支短锋的狼毫红圭也是不可少的,像花房、花蕊、芽孢这些细微处的设色都需要用小笔绘制才方便。需要注意的是,设色用的大白云要多配几支,白色、冷色、暖色、暗色最好都有相对应的笔。(见附录图1) 2、墨:工笔画的绘制中主要用有光泽的油烟墨。乌黑而无光泽的松烟墨染色易脏,慎用。市场上出售的各类瓶装书画用墨汁因携带和使用都比较方便,用来绘制工笔也挺不错。我常用一得阁墨汁,颗粒比较细腻,色彩上也能满足墨分五彩的要求,推荐初学的朋友使用。 3、颜料:工笔画绘制所采用的颜料主要是传统的国画颜色。其中属水色的有藤黄、花青、曙红、胭脂等,属石色的有赭石、朱磦、石青、石绿、朱砂等,还有近年来新开发的化学合成国画颜料酞青蓝、玫瑰红、翡翠绿、桔黄、焦茶也都可和传统国画颜料结合使用。水彩颜料因色泽鲜艳,在国画绘制中也可使用,但是要注

工笔画基础教程

一、中国线描人物历史渊源 白描概况中国白描人物画是从单纯的线条勾勒作为造型手段,借线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轻重缓急、虚实疏密、顿挫刚柔、浓淡干湿在造型上生动运用和有机结合,表现形体的质量感、体积感、动态感和空间感,区别于西方以色彩、明暗来表现物体的方法。这种方法称之“白描”。无论是工笔人物画还是写意人物画,他们都是以线构成,故而白描人物画不仅可 以独立存在,也是中国人物画的基础。 古代人物画按题材可分道释,人物、写貌三类,道释即宗教画,人物以古贤故事为主也 包括具有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写貌即肖像画。 中国画表现对象是以线为基础,而对象本身并没有线的存在,所以决定了中国画不是“再现”,而是“表现”为特长;这就决定了中国画必然从写实走向写意。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艺术家对于线描进行了艰辛的艺术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线描艺术,留下了无数的优秀白描作品,使之举世瞩目,在世界美术领域中独树一帜,并具有极高的审美 价值,也是其它画种无法取代的。 中国人物画发展到东晋前后,卷轴画已经出现,标志着中国绘画开始成熟。目前我们所能见到最早的中国卷轴画《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传世摹本。这两幅画中所用的线描已由过去的粗拙简单发展到圆润挺秀的笔法,那种“青云浮空”、“流水行地”的紧劲连绵的线条已具风格化,被誉为“春蚕吐丝”。顾恺之在理论上提出了“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迁想妙得”、“以形写神”。他的“传神”之说和与南朝宋宗炳提出的“畅神”之说,代表着当时的美学思想。可以说东晋的绘画和理论给隋庸、五代,两宋的绘画出现全面高峰,奠定了基础。唐代是中国线描人物画繁荣、鼎盛时期,在绘画题材方面倾向面对现实,佛教画也侧重世俗化,技法上意向求巧;这一时期人物画不仅大家辈出,线描人物技法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阎立本溯源顾恺之而融进恢宏博大的气度,他在《历代帝王图》中,以刚劲而厚实的长线恰当而真实地刻画出一批封建帝王自持、骄矜、贪婪、淫威等 个性特征的肖像画。 每一种臻于成熟的艺术,都会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程式。中国白描人物画经过了千年以上的发展过程,已成为我们民族绘画之一。历代白描人物画的发展概况和流派,它们的风貌各异,渊源有别,蕴涵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是历史的积累、民族精神的体现。我们对古代白描人物画的研究与借鉴,不断地在买践中体悟民族文化的真谛和传统艺术的奥妙, 无疑将成为当代人物画走向辉煌的起点。 隋唐时期 张萱、周仿在他们的《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作品中使用的遒劲纤细的铁线描,生动地再现了唐代妇女的“丰颐典丽、雍容自若”的典型形象,人称“倚罗人物”为工整艳丽的重彩人物画开创了新风格。 吴道子,又名道玄,今河南禹县人,是盛唐“画圣”。道子一身创作甚丰,各种题材兼工,而以宗教题材为主,人称“道玄以佛道为第一”。道子用笔道劲,中锋圆转,富有粗细变化,这种注重用笔的顿挫、转折、行笔放纵,表现出来的衣纹神采飞动有迎风飘举之感;所绘人物八面生动,传彩染色,别出心裁,人称“吴家样”。这种有别于浓艳、富丽的表现方法,后世苏东坡赞曰:“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自己也曾说:“众皆谨于像似,

浅析中国工笔画之技法

浅析中国工笔画之技法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它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它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 中国画的种类很多,从画的内容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从画的形式或颜色上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等;从画的技巧上可分为工笔、写意等。其中,工笔画法是国画艺术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 何为工笔画?简单的说,工笔就是细致写实。亦称“细笔”。与”写意”对称。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工笔画既然属于国画范畴,那么线条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用细致的笔法制作,一丝不苟,这是工笔画的特色。 中国的工笔画历史悠久,从战国到两宋,工笔画的创作从幼稚走向了成熟。与水墨写意画不同,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都是现实生活,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描写性,而且富有诗意。明末以后,随着西洋绘画技法传入中国,中西绘画开始相互借鉴,从而使工笔画的创作在造型上更加准确的同时,保持了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内容的诗情画意。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是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任何绘画,除内容外,首先要解决的是造型,第一,先要抓住形。线描是构成工笔画最基本的手段,形因线而立,神因形而传。从结构出发,观察、认识对象,用富于变化的线塑造形体,表现对象,在线的基础上赋予色彩的这一画法,已成为工笔画技法的主要特点。我们学习工笔画,就应首先认识到线的作用与功能。线的变化使不同的物体,其本身的质地特点,给人不同的感觉和印象。线不仅有造型、体积、结构、质感等功能,还进一步用来表达物质的性格和精神特征。在形成线描的多种变化中,执笔与用笔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工笔画的执笔方法和写毛笔字的方法相同;用笔主要分为:中锋、偏锋、逆锋。在用笔时以指、腕、臂、肩为力,但腕力是基础。第二,一幅好的工笔画不仅要画得“像”,而且还要有它内在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使画面作到传神的最佳效果。我们可以通过向传统画论,优秀作品和生活实践来学习其中的神韵。第三,墨是工笔画中最重要的元素,古人有“墨分五彩”之说。“五彩”指的是焦、浓、重、淡、清不同程度的变化。色彩在运用时的手法通常是色彩的调和、对比、统一、色相的改变,主次与取舍,清淡与浓艳,厚重与单调。第四,中国画有自己独特的构图手法:以大观小、以少见多、计白当黑、疏密变化、大胆破格等。 工笔画的一般步骤包括观察、作稿、勾线、渲染、着色、收拾、装裱。 观察:对对象有一个深入的观察过程。

工笔画的基本技法及相应材料

工笔画 主要材料 (1)笔工笔画多用中锋勾勒细而匀的线条。一般选用狼毫类细而尖的笔。常用的笔有衣纹笔、叶筋笔、大红毛、小红毛、蟹爪、狼圭、紫圭等等。 (2)染色笔 常用的染色笔有:大白云、中白云、小白云和其他软毫毛笔。纯羊毫笔过于软,一般不太好用,白云笔较好,因为它外层是羊毫,中间部分是硬而挺的毛,因此既能含水分又有弹性。 (3)板刷类 工笔画经常需要涂底色,或做大面积的平涂和渲染,因此需备有各种宽度的羊毛板刷或排笔。 (4)熟宣或熟绢 (5)墨块和墨汁 主要染法 1、分染:工笔画绘制中最重要的染色技巧。一支笔蘸色,另一支笔蘸水,将色彩拖染开去,形成色彩由浓到淡的渐变效果。 2、统染:在绘制工笔的过程中,根据画面明暗处理的需要,往往需要几片叶子、几片花瓣统一渲染,强调整体的明暗与色彩关系,称为统染。 3、罩染:在已经着色的画面上重新罩上一层色彩并局部渲染。

4、提染:染色接近完工时用某种色小面积、局部提亮或者加深画面称为提染。 5、烘染:在所描绘的物体周围淡淡的渲染底色用来衬托或掩映物体。 6、点染:用接近写意的笔法,一笔蘸上深浅不同的色彩在画面上连点带染,取灵动之意。处理背景或小型花卉的时候时常用到此法。 7、斡染:将一块色彩向四周染开。画仕女脸颊的红晕时即是采用此法,工笔牡丹的绘制中也会用到。 8、醒染:在罩色过后色彩略显发闷的画面上用淡淡的深色重新分染,以引出底色部分,重新使画面醒目。 9、接染:方法是分碟调出二至三种图案色,各色厚薄相同,多为同类色或类似色,分几枝笔将各色铺于纸上,迅速以偏干的清水笔将各色接起刷匀。或将两个在一个范围的颜色用清水衔接起来,产生自然过渡的效果。先竖后横,迅速准确,使之不露笔痕,色晕匀和。工艺绘画图案亦用此法。 染法(5张) 10、衬染:在宣纸或绢的反面上色(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衬染的颜色大都和正面的相近),经过反面上色,使其正面色彩更为厚重,均匀,造成丰富的层次感。 11、填:留出墨线,以不透明色充填,使墨线更为突出。装饰感极强,比较适合画衣服上的装饰。 12、刷:以大笔或排笔涂大面积颜色,常用于画天、地、背景和水。 “没骨”和“勾填色”的画法特征 “没骨”花鸟画是不用墨勾线,直接用墨或颜色描绘物体形象,所以称它为没有骨干的工笔画。 除了不勾轮廓线外,其他部位的线条,如叶筋、花脉、鸟羽等,在染色之后仍要用色线勾画,并要做到线色融合一体,或是直接用色染出线的感觉来。 没骨具有细致、丰富、和谐、艳丽明快而俊秀的效果。 勾填色,是没有勾物体轮廓线,而是在轮廓线内填色的一种表现形式,又称“双勾廓填”。勾填色是我国民族绘画最早、最基本的设色方法,也是工笔花鸟画从古至今运用得最普遍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已形成一种体式。在勾填色这一表现形式中,由于使用颜色色质的不同以及着染方法繁简的区别,又分为重彩法和淡彩法两种。 “重彩”又叫重着色,多以矿物质颜料如朱砂、石青、石绿等色着染。染色步骤较为复杂,经多次叠染,色彩深沉厚重,富丽堂皇,精致工整,富于装饰效果。 “淡彩”主要使用较透明的植物质色(又叫水色)着染。淡彩着染的基本方法与重彩相同,但比重彩着染要简便一些。因此,淡彩具有线条清晰,色彩明快,清新淡雅朦胧的效果。

工笔画优秀教案

工笔画教案(上) 第一单元工笔画的工具和材料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中国工笔画所需要的工 具和材料,对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要求:对传统和现代工笔画所需材料和工具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属性、特点。 教学重点:传统工笔画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的特性。 教学难点:现代与传统工笔画使用的不同材料产生的不同效果,工笔画风格正在向多元化发展。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内容: (一)版面材料: 工笔画所用的版面材料包括:各类纸、绢等。这是传统工笔画的版面材料。现代工笔画还使用其他版面材料,如水彩纸、高丽纸、皮纸、麻布、树脂布、棉布等。 1、绢 绢的质地光泽细润,很适合画工细严整的工笔墨画,故延用至今。

绢为纯丝制就,呈平纹,有圆丝、扁丝两种,有生绢、熟绢之分。圆丝绢又称“原丝绢”,在古代绘画作品中常见。在这种绢上刷上一层胶矾水后就成为熟绢。原丝绢因未加捶砸而保持原来丝的形状,故丝与丝之间略有空隙,虽矾过但仍易漏,故目前使用者少。一般临摹古画时用,但目前也有一些画家利用这种特性,画出别具特色的工笔画。扁丝绢是捶砸后的绢。扁丝绢有丝本色和仿旧色两种,亦有未矾过需作者自己刷胶矾水的,矾过的绢质地稍硬挺,熟绢上色后不会渗开,适合工笔画的细线勾勒、多层渲染等技法,尤其适宜于表现虚幻和朦胧的效果。绢适合画淡彩法,浓淡相间法亦佳。选用绢作版面材料,应注意发挥绢的细润有光泽的特点。绢较之纸,价格稍贵,学生可根据自己经济条件选用。 此外,在裱绢时,要注意抻平绢的横竖纹,因绢丝极易歪斜,尤其是画人物画,容易造成人物变形。 2、熟宣纸 生宣纸经过胶矾水刷制或浸泡就会成为熟宣纸,其性能是不渗水,就是不洇,故适合于画工整细腻的工笔画。它的品种较多,如清水

[工笔画,肌理,技法]当代中国工笔画技法之肌理浅析

当代中国工笔画技法之肌理浅析 一、前言 中国工笔画最早始于楚汉时期的帛画,其鼎盛时期是唐宋时期,于明清时期逐渐衰落。直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画才逐渐走出低谷。 纵观当代中国画现状,当代中国画画家与传统画家相较之,当代画家极其容易迷失方向并感到彷徨。主要原因在于我们身处世界多元一体化的时代,不断有新的思想和新的视觉信息涌入画家们的视野,当下人们的审美观(包活画家本身)受到多元文化的相互影响与干涉。 其次,在当代,任何一种艺术形态的审美标准都不再普遍适用,我们正处于一个审美标准多元化的时代,相比起传统绘画中的语言法则,当代画家更喜欢用张扬并富有个性的风格来表达自身对艺术的激情,或者把自己的创作作为对社会各种压力或对自身压抑的情绪肆意宣泄的载体。 让中国绘画表现出时代特色和气息,符合时代的审美观念,是中国画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必然的趋势。然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中国绘画语言的现代化探索和发展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使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画重现往日辉煌。 在这多元发展的时代下,新材料、新媒介以及新工艺的不断涌入,大大丰富了肌理技法的种类,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多种多样的肌理制作效果,从而提高了中国画画面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大力推动了中国绘画向前发展。 目前虽然在理论上对肌理探究的著作及论文不少,如郑力的《肌理与效果》、王化斌的《画面肌理构成》等,但大多从技法与肌理制作方法着手,对关于肌理的运用在国画创作中盛行的原因以及肌理在当代中国绘画中的重要意义等有关的研究比较欠缺,有较大的讨论空间。 因此本论文就上述种种原因进行研究,结合当代肌理技法的运用成果、肌理技法在当代国画中盛行的原因及其在国画艺术中的意义等方面展开讨论。 二、肌理技法在当代工笔画中的运用 当代工笔画创作中制作肌理的方法可以说是只要你的画面需要,没有什么是不能入画的,就连味精、盐、糖等调味料也成为画家们画面中的常客。传统的毛笔、色墨已无法满足画家对充满个性的艺术语言的追求,传统的笔墨语言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让个性化语言风格得以发展的空间日益缩小,当代画家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很难有所作为,因此,充满个性、多样性和特殊性的肌理语言便顺理其章地受到当代画家们的青睐。 在这世界多元一体化的时代里,材料与媒介革新换代,这大大地开拓了肌理技法的发展空间。在画家们不断地研究与探索肌理的运用过程中,久而久之便产生了一批各有特色并具有影响力的画家。 唐勇力的作品大量使用剥落法,最常用的制作方法就是在赭石等色底上堆砌上厚重的脱

浅谈工笔画色彩语言形式的发展与创新

浅谈工笔画色彩语言形式的发展与创新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工笔画色彩语言形式的认识也有大的不同和进步,本文分析了色彩在工笔画中的重要性和发展历程,也分析了现代工笔画色彩的丰富运用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工笔画色彩语言形式发展创新 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色彩的运用,生活正是因为有了色彩才更丰富多彩,色彩的不同会使人们产生喜怒哀乐的不同感受。那么绘画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画面的色彩表现更为重要,色彩影响着整幅画面的艺术效果。在绘画艺术中,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东方的还是西方的绘画,色彩始终是重要的构成元素。可以想象没有的色彩的绘画将会是怎样。特别是在中国工笔画中,色彩的运用甚至引领了工笔画的发展方向,这从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到,唐宋以后的工笔画开始走向衰落,这主要受“五色令人目盲”、“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观念的影响,不重视色彩语言形式的运用就会带来这样的结果。可见色彩在绘画中运用的重要性。 从中国画历史看,重视色彩表现的工笔画曾经是中国画的主流样式,这在宋代以前的宗教画、石窟壁画、人物画、青绿山水、金碧山水及宋代花鸟画等艺术样式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早期的工笔画中所用的颜料主要是矿物质颜料,这是受到生产条件的限制,从而决定了早期的工笔画主要是重彩工笔画。如敦煌壁画,去过敦煌莫高窟的人都能感受到那里壁画的震撼人心。它虽然经过风化,走过漫长的历史,但是色彩依然浑厚、强烈、丰富而瑰丽典雅,无论是人物造型、绘画技巧、画面场景都让人惊叹和敬畏。到东晋时代,植物质透明颜料出现并得到充分运用,工笔画的用色变得更丰富、细腻入微了,也就形成了工笔淡彩画,如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精细巧妙的线条、色彩的巧妙运用刻画出了人物的神采。到了唐宋时代,水色、石色融合使用,使工笔画发展得较为成熟。如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画中的人物形象“衣裳劲简,彩色柔丽。”(《历代名画记》),不但人物形象准确而且能揭示出人物的心里和情性。宋代工笔画达到鼎盛,宋徽宗赵佶是工笔画高手,他完善了绘画体制,促进了画院的发展,把工笔花鸟画推向高峰。到两宋以后,在“大音稀声,大象无形,五色令人盲”的古典美学思想指引下,水墨文人画全面兴起,并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色彩被推向历史的边缘,传统工笔画也因色彩的消失而逐渐被历史冷落。“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的论点,一直影响着中国画,使绚烂多彩的颜色一直处于弱势,工笔画也就一直停滞不前。 新中国成立后,工笔画艺术开始逐渐从衰微走向复苏。中国画持续了数百年的“水墨独尊”局面被打破,揭起了现代色彩变革。这场色彩变革是中国画传统观念的变革,是色彩语言表达形式的变革,是中国画从传统转向现代变革。进入现代改革开放的中国,受到西方文化,西方绘画的影响,工笔画的色彩语言形式的运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色彩运用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化、图案化、装饰化,肌理特殊技法也得到充分的运用,新材料、新颜料广泛的运用,都使得工笔画有更大的活力和发展空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和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这样就唤醒了人们对工笔画的重视,给工笔画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解开一切的理论枷锁,充分的运用色彩这一语言表现形式创作出别出心裁的艺术作品。同时一定不能丢弃我们传统工笔画中的精髓,扎实练好基本功,认真系统的研究传统卷轴画、壁画中极丰富的色彩语言表达形式,并进行发掘、研究和整理,更好的为今所用。 传统的工笔画色彩的运用理论一直影响着传统工笔画的发展。一,谢赫提出“六法”,中的“随类赋彩”。这一色彩理论的运用,虽然使画家创作了大量崇尚自然的绘画精品,但是也限制了画家的丰富想象力,使得不能那么充分的运用色彩表现自己的内心意境。二、“以线为骨,以色为肉”。这一理论使得色彩被限制在线条轮廓之中,这就使色彩在传统工笔画中处于从属地位。从而就形成了无论是画什么,总用一套陈旧的方法,先用墨勾线,再“三矾九染”。这必然限制了画家用色造型和色彩的表现力。三、“三矾九染”式的传统渲染方式。这是由于

工笔画基本教程--入门知识

工笔画基础教程—入门知识 本文仅供工笔画初学者了解工笔画的基本知识及介绍工笔画的入门技法。 1、什么是工笔画 “工笔”是与“写意”相对应的概念,简单来讲,就是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技法来描绘对象。它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工笔白描、工笔淡彩、工笔重彩和没骨工笔。从表现内容上又可分为:山水、花鸟、人物。 2、工笔画的特点是什么 工笔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建立了一套严整的技法体系,从而形成这一画体的独特风格面貌,其特点归纳如下:(1)线条。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一般中锋用笔较多。(2)色彩。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3)装饰性与平面感。在工笔画中装饰性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从构图、线描、设色到形象的细部处理都带有一定的平面感和装饰性。关于装饰性一方面是来源于传统的程式化手法,一方面是作者对生活中的形象通过提炼、夸张、创造而形成的美感效果。 3、工笔画使用什么种类的笔

(1)勾线笔。工笔画多用中锋勾勒细而匀的线条。一般选用狼毫类细而尖的笔。常用的笔有衣纹笔、叶筋笔、大红毛、小红毛、蟹爪、狼圭、紫圭等等。常用的染色笔有:大白云、中白云、小白云和其他软毫毛笔。纯羊毫笔过于软,一般不太好用,白云笔较好,因为它外层是羊毫,中间部分是硬而挺的毛,因此既能含水分又有弹性。(3)板刷类。工笔画经常需要涂底色,或做大面积的平涂和渲染,因此需备有各种宽度的羊毛板刷或排笔。 4、工笔画用什么样的纸 工笔画用熟宣纸或是熟绢,是生宣纸或生绢经过一定比例的胶矾水刷制而成。其性能是不渗水。熟宣纸目前有不少品种,如清水书画宣、冰雪宣、书画笺、蝉翼笺、云母笺等。以上熟宣纸中有薄有厚,胶矾水有浓有淡。一般来说薄者适合画淡彩,厚者适合画重彩。以蝉翼笺最薄,冰雪宣最厚。另有洒金笺以及各种染色纸都可以用来画工笔绢为纯丝织制品,分圆丝、扁丝两种。圆丝绢又称“原丝绢”,在古代绘画中常用。现在常用的是扁丝绢,是在绢织成之后加以捶砸,使绢丝呈扁形,以减少绢丝之间的空隙,使绢刷上胶矾水之后不易漏矾。这种绢有白色和仿旧色等几种。另外各种皮纸、高丽纸、水彩纸以及亚麻布、棉布等都可以用来画工笔,但要经过适当处理才好用。 5、工笔画怎样用笔

论中国工笔画的发展

论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 传统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继承与发展问题,一直是中国画家们苦苦探索的问题。特别是在新时期,中国工笔人物画将面临更多的抉择和挑战,这个问题更加突出了。 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工笔画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优秀文化传统和广泛审美情趣的伟大民族,传统中国工笔人物画在民族文化精神的孕育下,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历练数千年形成的独特的民族风格,展现出中国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和光辉未来。传统中国工笔人物画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在意识结构,是儒学的道德内涵,追求真、善、美,而道学的“天人合一”以及禅学的“梵我合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观念,作为中国画家的思维方式构建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它使传统中国画在大自然与人之间,以“缘物寄情”、“情景交融”的思维模式,将人的情思注入到自然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即精神与物象的统一,又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中国工笔人物画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的传统不只是文人画传统,她包括文人画以前的早期绘画传统,“五四”运动以来的新中国画传统,还包括由民间传统,其它相关艺术门类在美术方面的传统和各民族美术的优秀传统。乃至在不同历史时期融入中华文化的外国美术传统,例如佛教艺术传统。但是我们要看到我们的主流传统,那是我们的根,那是我们的遗传基因,这一点不能动摇。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工笔人物画的海纳百川的能力,我们不能孤立、单一地看待传统,更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拿一种传统去反对另外一种传统。 对于民族传统,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从本源上研究,才能从本质上弘扬中国文化精神。对于传统中国工笔人物画,我们也必须从深层了解,才能理解其由一点一线完成的构成图式的本质内涵,才会理解其发展从不以否定自己的传统为代价,而是不断地从传统中吸取营养,到大自然中去寻求自我,于传统母体中脱胎换骨,来寻求新的艺术生命的道理,这样一来,也就会少一些那种一提创新就否定传统的无知,少一些那种以西方没落艺术的沉渣来改革传统中国工笔人物画的愚昧,少一些不愿下苦功夫、追求急功近利的狂妄之徒。 发展基于继承 传统的中国工笔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技术语言。例如,以线为主的表现形式,追求神似胜于追求形似的艺术目标,题材主要以帝王将相、仕女、佛教为主,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传统的中国工笔画中的人物脸部,基本上都形成了固定的表现程式。古代的设色工笔人物画,以工笔重彩为主,以浅绛(淡彩)为辅,重彩多画在绢上,色彩浓重艳丽,用笔工细严谨。但在其后的发展中,写意画渐渐兴起,其笔墨趣味影响到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出现了笔墨趣味浓厚,设色淡雅,风格多样的作品。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人物画家们在技法上吸取山水、花鸟画中的各种皴法和笔墨技巧。虽然中国传统工笔画在其自身的发展中,一直在不停地改变,但这些改变都不及在新时代中国画的变化大。这些传统的东西都面临新的发展,以适应新的时代,继承与发展的问题非常迫切地摆到了中国工笔画家的面前。 首先,是这个时代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衣着举止乃至精神状态都有了巨大的改变,这些对传统的中国工笔画提出了发展的要求。例如工笔画的造型语言——线描。线描是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基础和精髓,线描技法丰富多样,发展到明代已总结出18种描法,以后更有许多新的创造。但是我们看到,古人的线描主要表现方式还是产生于古人长衣大袖的着装特点,现代人的衣着有了极大的改变,同时,服装的质地也变化多端,所以,古代线描在今天面临着发展新的技法的问题。 其次,是西方造型艺术对传统中国工笔画的冲击。西方传入中国的解剖、透视等科学知识,尤其是西方艺术观念,对中国工笔画的影响十分巨大。例如素描,我们这一代的中国人物画家,多经过美术学院的学习,基本上是属于从素描教学中培养出来的,这种教学原本是徐悲鸿、蒋兆和先生为代表,强调西法中用。人物画要塑造形象就必须有素描基础,这是训练造型能力的科学方法,进一步,素描

工笔画基础知识入门

工笔画基础知识入门 一、什么是工笔画 工笔”是与“写意”相对应的概念,简单来讲,就是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技法来描绘对象。它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工笔白描、工笔淡彩、工笔重彩和没骨工笔。从表现内容上又可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仕女和佛像)。 1、工笔画的特点是什么? 工笔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建立了一套严整的技法体系,从而形成这一画体的独特风格面貌,其特点归纳如下: (1)线条 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一般中锋用笔较多。 (2)色彩 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 (3)装饰性与平面感 在工笔画中装饰性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从构图、线描、设色到形象的细部处理都带有一定的平面感和装饰性。关于装饰性一方面是来源于传统的程式化手法,一方面是作者对生活中的形象通过提炼、夸张、创造而形成的美感效果。 2、什么是工笔重彩画? 即浓重色彩的画法。以矿物质颜料和粉质颜料为主,画面以色为主,设色浓重、艳丽、华贵,给人以高雅富丽堂皇的感觉。重彩一般采用积染套色的方法,所谓“三矾九染”就是指此种画法。每遍施色薄,层层加深,数通之后加染一遍胶矾水以固定已上去的颜色,使得画面色彩厚重、沉着。 二、笔墨纸颜料 1、笔 1)勾线笔 工笔画多用中锋勾勒细而匀的线条。一般选用狼毫类细而尖的笔。常用的笔有衣纹笔、叶筋笔、大红毛、小红毛、蟹爪、狼圭、紫圭等等。 (2)染色笔(染色、清水各2只,) 常用的染色笔有:大白云、中白云、小白云和其他软毫毛笔。纯羊毫笔过于软,一般不太好用,白云笔较好,因为它外层是羊毫,中间部分是硬而挺的毛,因此既能含水分又有弹性。 (3)板刷类 工笔画经常需要涂底色,或做大面积的平涂和渲染,因此需备有各种宽度的羊毛板刷或排笔。

李晓明工笔画技法 工笔画常见问题50问

李晓明工笔画技法工笔画常见问题50问这是李老师在网上公开的答疑,目的是传承中国文化,给工笔画初学者以指导,与爱好者分享,并请心存感谢! 1、画工笔花鸟通常需渲染几层? 答:很多初学的朋友经常喜欢问我,你的叶子染几遍,花头染几遍等等。其实,染色还是为画面效果服务的,只要关系能染足,色彩也不显得脏,没有到达厚的拖染不开的地步,即使是一次,也是可以的。染色遍数过多的话,画面还可能会“腻”了,反而没了应有的神采。 2、粉红色花头先平涂白粉后分染曙红时不流畅感觉很涩,颜色过度不均匀,出现水渍。有一片叶子在平涂绿色时平涂了二遍,刚涂了就发现怎么办?干了才发现怎么办? 答:1、花头平涂白色厚了,所以染色的时候会出现不均匀的情况。白色平涂的时候厚度如牛奶那样就可以了。2、干了只有洗。刚涂用水分较少的水笔吸去,不均匀是肯定的了,无甚好的解决办法,工笔画的绘制过程中细心是必须的。3、在练习画线时有手有点发抖,用什么办法能练习不让手法抖。在练习画线时应多注意些什么? 答:勾线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初期能将线条勾勒的流畅、粗细自如就算合格了,最好能用废旧的宣纸做一

段时间枯燥的练习(如长、短、粗、细各方向各种弧度的勾勒),反复多练手自然就能稳定了。 4、我的熟宣是用宣喷胶矾水制作而成的,设色的时候刚画上去颜色很漂亮可干了以后就灰了,我很苦恼。老师,这是为什么呢? 答:应该是纸没有做好的关系,制作熟宣胶矾水的搭配非常讲究,一般不建议自己制作,最好能买现成的熟宣使用。你出来的色彩灰了应该是胶重了的缘故。另:最好使用桃胶。你不是用普通的胶水吧? 5、画工笔花鸟用什么纸和笔最好? 答:1、笔:勾线方面用美工描笔、大衣纹、红圭、七紫三羊等长锋描笔都可以。染色方面可使用常见的兼毫大白云,勾线笔有2枝就可以了,染色笔可多备几枝,红绿色和白色、黑色最好都有单独的笔来调色,免得染色时候颜色互相窜了,脏了画面。2、纸张:用安徽产的比较厚实一点的云母熟宣即可。太薄的蝉翼等不适合初学者使用,因为其遇水后极易起皱,且多次渲染纸张易起毛。过稿方便倒是其优点。 6、有一个问题,就是胶水是放多少为合适呢,多了好,还是少点好?是不是画叶子和花都必须掺如胶水呢? 答:如果不是重彩,不用刷胶水固定。如果必须刷,矾水为主,胶水少许的加一点点就可以了。矾水的浓度也不能过,以舌尖尝之,略有涩味即可,过浓刷后,干了后画面上会起

工笔画的发展及技法

工笔画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形式。工笔画须画在经过胶矾加工过的绢或宣纸上,先画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稿本需要反复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后复上有胶矾的宣纸或绢,先用狼毫小笔勾勒,然后随类敷色,层层渲染,从而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一、工笔画的历史背景 工笔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存物中,就有骨匕柄刻有“双鸟纹”作品中的鸟,已从真是的鸟形演化成一种装饰纹样,其中双鸟的对称描绘全用线刻画,用线已具有粗细、长短、虚实的变化,已能大略表现出不同的质感,已开始显露出先民们刻画艺术形象时用线能力的端倪。从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工笔画画种已经形成。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行,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是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工笔画在唐代盛行起来,它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一方面绘画技法日臻成熟,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绘画的材料改进。初唐时期因绢料的改善而对工笔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据米芾《画史》所载:“古画至唐初皆生绢,至吴生、周、韩斡,后来皆以热汤半熟,入粉捶如银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笔。”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都是现实生活,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描写性,而且富有诗意。明末以后,随着西洋绘画技法传入中国,中西绘画开始相互借鉴,从而使工笔画的创作在造型更加准确的同时,保持了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内容的诗情画意。明清五百年间工笔画廖若星辰,几乎濒临绝境。工笔画的兴衰有历史的原因,有自身发展的原因,对于工笔画在常人的认识中是以直观的模拟自然物象为能事,刻意求似,刻意求全,刻意求细。而明清两代的一些文人画家把后人伪托王维所撰的《山水诀》中的一段文字奉为圭阜:“夫画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而把工笔画重彩画贬为“挥扫燥硬”“板细无土气”并说:“刻画细碎,为造物役者,乃能损寿,盖无生机也。”就是说工笔画格调不高,不登大雅之堂,这是对工笔画的偏见和不了解。 二、工笔画的发展。

国画十八种工笔线描技法图文精选详解

国画十八种工笔线描技法图文详解 十八描是中国传统的线描,指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分为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等18种。这18种描法,都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进行归纳为18种,按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当然,现代衣褶描法已有所发展,如现在的面料与古有别,在此不作评述。中国画的白描勾线可分三类:较粗的线条叫琴弦,较细的线条叫铁线,极细的线条叫游丝。不论采用哪种线描,都突“写”字,使每一条线具有书法气韵。1)柳叶描柳叶描,线条如柳叶迎风,故名。因柳叶描似柳叶迎正稿时,先勾头、手部位,再勾衣纹、配件等。勾正稿时,要风,忌浮滑轻薄,吴道子常用此法。其特点,行笔雄浑圆全神贯注,一气呵成,且柳叶描的特征要鲜明。厚,衣纹飘举,很有动感。先作底稿,再将熟宣纸覆其上。勾如图《西施浣纱》,画中转身的姿态使画面呈“s”形构图,身上的衣带随风而飘,手挎竹篮,装束简单,天真烂漫的村姑形象栩栩如生。西施浣纱(柳叶描)2)战笔水纹描它是粗大的减笔,形虽颤颤,可用笔要留而不滑,停而不滞,似水纹流畅之感。线条特点是节奏感强,留而不滑。此描法在《姜子牙》中的须发、披风衣部分,使用得最为充分,且恰到好处,将人物坚毅、

智慧的性格通过笔端巧妙地表现了出来。姜子牙(战笔水纹描)3)竹叶描颐名思义,其线描状如竹叶。一般用中锋来勾勒表现,压力用于线中,且柔而不弱。在具体使用中,短笔可借用竹叶、芦叶描,长笔则如画柳叶描,但较其要刚,变化也大,如同书法中变错力中锋写之。此描法主要适用于人物画中较紧身的短打衣、裤,图中孙悟空那灵活、好动的性格处理得妙趣横生,完全适于此描法。孙悟空(竹叶描)4)减笔描减笔,虽线条概括、简练,但笔简意远,非常耐看。创作时要切记抓住形体,以最简略之笔写之。元代马远、梁楷常用此法。注意线条的起落笔及抑、扬、顿、挫都要清楚可辨,且墨线长而富有变化。在复描正稿时,运笔要干净利索,一气呵成。如图中的钟馗奋髯挥袂,怒目圆睁,手挥宝剑,显得正气逼人,英武挺拔。身上线条简洁,寥寥数笔,却勾勒出人物身体的结构,衣褶的变化,突出了头部和手,使其更为传神。注意画须发的线要飘逸,衣服的线条要刚劲有力,产生一种对比。5)柴笔描是一种粗大的减笔画描法,刚中有柔,整而不乱。作画时须做到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在选择人物题材上应以刚猛、豪爽性格的为主要表现对象。图中李逵线条坚挺有力,繁简有致,人物造型舒展,画面颇有张力。6)蚯蚓描蚯蚓描,需柔而有骨,有骨而不弱。笔力内含,用笔圆润,可用篆书圆笔为之。孔子形象安静、端庄,服饰宽大飘逸,采用

工笔画色彩语言形式的发展和创新

工笔画色彩语言形式的发展和创新 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色彩的运用,生活正是因为有了色彩才更丰富多彩,色彩的不同会使人们产生喜怒哀乐的不同感受。那么绘画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画面的色彩表现更为重要,色彩影响着整幅画面的艺术效果。在绘画艺术中,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东方的还是西方的绘画,色彩始终是重要的构成元素。可以想象没有的色彩的绘画将会是怎样。特别是在中国工笔画中,色彩的运用甚至引领了工笔画的发展方向,这从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到,唐宋以后的工笔画开始走向衰落,这主要受“五色令人目盲”、“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观念的影响,不重视色彩语言形式的运用就会带来这样的结果。可见色彩在绘画中运用的重要性。 从中国画历史看,重视色彩表现的工笔画曾经是中国画的主流样式,这在宋代以前的宗教画、石窟壁画、人物画、青绿山水、金碧山水及宋代花鸟画等艺术样式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早期的工笔画中所用的颜料主要是矿物质颜料,这是受到生产条件的限制,从而决定了早期的工笔画主要是重彩工笔画。如敦煌壁画,去过敦煌莫高窟的人都能感受到那里壁画的震撼人心。它虽然经过风化,走过漫长的历史,但是色彩依然浑厚、强烈、丰富而瑰丽典雅,无论是人物造型、绘画技巧、画面场景都让人惊叹和敬畏。到东晋时代,植物质透明颜料出现并得到充分运用,工笔画的用色变得更丰富、细腻入微了,也就形成了工笔淡彩画,如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精细巧妙的线条、色彩的巧妙运用刻画出了人物的神采。到了唐宋时代,水色、石色融合使用,使工笔画发展得较为成熟。如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画中的人物形象“衣裳劲简,彩色柔丽。”(《历代名画记》),不但人物形象准确而且能揭示出人物的心里和情性。宋代工笔画达到鼎盛,宋徽宗赵佶是工笔画高手,他完善了绘画体制,促进了画院的发展,把工笔花鸟画推向高峰。到两宋以后,在“大音稀声,大象无形,五色令人盲”的古典美学思想指引下,水墨文人画全面兴起,并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色彩被推向历史的边缘,传统工笔画也因色彩的消失而逐渐被历史冷落。“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的论点,一直影响着中国画,使绚烂多彩的颜色一直处于弱势,工笔画也就一直停滞不前。 新中国成立后,工笔画艺术开始逐渐从衰微走向复苏。中国画持续了数百年的“水墨独尊”局面被打破,揭起了现代色彩变革。这场色彩变革是中国画传统观念的变革,是色彩语言表达形式的变革,是中国画从传统转向现代变革。进入现代改革开放的中国,受到西方文化,西方绘画的影响,工笔画的色彩语言形式的运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色彩运用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化、图案化、装饰化,肌理特殊技法也得到充分的运用,新材料、新颜料广泛的运用,都使得工笔画有更大的活力和发展空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和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这样就唤醒了人们对工笔画的重视,给工笔画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解开一切的理论枷锁,充分的运用色彩这一语言表现形式创作出别出心裁的艺术作品。同时一定不能丢弃我们传统工笔画中的精髓,扎实练好基本功,认真系统的研究传统卷轴画、壁画中极丰富的色彩语言表达形式,并进行发掘、研究和整理,更好的为今所用。 传统的工笔画色彩的运用理论一直影响着传统工笔画的发展。一,谢赫提出“六法”,中的“随类赋彩”。这一色彩理论的运用,虽然使画家创作了大量崇尚自然的绘画精品,但是也限制了画家的丰富想象力,使得不能那么充分的运用色彩表现自己的内心意境。二、“以线为骨,以色为肉”。这一理论使得色彩被限制在线条轮廓之中,这就使色彩在传统工笔画中处于从属地位。从而就形成了无论是画什么,总用一套陈旧的方法,先用墨勾线,再“三矾九染”。

工笔画基础教程―白描基本技法

工笔画基础教程―白描基本技法 一、中国线描人物历史渊源 白描概况 中国白描人物画是从单纯的线条勾勒作为造型手段,借线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轻重缓急、虚实疏密、顿挫刚柔、浓淡干湿在造型上生动运用和有机结合,表现形体的质量感、体积感、动态感和空间感,区别于西方以色彩、明暗来表现物体的方法。这种方法称之“白描”。无论是工笔人物画还是写意人物画,他们都是以线构成,故而白描人物画不仅可以独立存在,也是中国人物画的基础。 古代人物画按题材可分道释,人物、写貌三类,道释即宗教画,人物以古贤故事为主也包括具有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写貌即肖像画。 中国画表现对象是以线为基础,而对象本身并没有线的存在,所以决定了中国画不是“再现”,而是“表现”为特长;这就决定了中国画必然从写实走向写意。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艺术家对于线描进行了艰辛的艺术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线描艺术,留下了无数的优秀白描作品,使之举世瞩目,在世界美术领域中独树一帜,并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也是其它画种无法取代的。 中国人物画发展到东晋前后,卷轴画已经出现,标志着中国绘画开始成熟。目前我们所能见到最早的中国卷轴画《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传世摹本。这两幅画中所用的线描已由过去的粗拙简单发展到圆润挺秀的笔法,那种“青云浮空”、“流水行地”的紧劲连绵的线条已具风格化,被誉为“春蚕吐丝”。顾恺之在理论上提出了“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迁想妙得”、“以形写神”。他的“传神”之说和与南朝宋宗炳提出的“畅神”之说,代表着当时的美学思想。可以说东晋的绘画和理论给隋庸、五代,两宋的绘画出现全面高峰,奠定了基础。唐代是中国线描人物画繁荣、鼎盛时期,在绘画题材方面倾向面对现实,佛教画也侧重世俗化,技法上意向求巧;这一时期人物画不仅大家辈出,线描人物技法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阎立本溯源顾恺之而融进恢宏博大的气度,他在《历代帝王图》中,以刚劲而厚实的长线恰当而真实地刻画出一批封建帝王自持、骄矜、贪婪、淫威等个性特征的肖像画。 每一种臻于成熟的艺术,都会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程式。中国白描人物画经过了千年以上的发展过程,已成为我们民族绘画之一。历代白描人物画的发展概况和流派,它们的风貌各异,渊源有别,蕴涵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是历史的积累、民族精神的体现。我们对古代白描人物画的研究与借鉴,不断地在买践中体悟民族文化的真谛和传统艺术的奥妙,无疑将成为当代人物画走向辉煌的起点。 隋唐时期 张萱、周仿在他们的《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作品中使用的遒劲纤细的铁线描,生动地再现了唐代妇女的“丰颐典丽、雍容自若”的典型形象,人称“倚罗人物”为工整艳丽的重彩人物画开创了新风格。 吴道子,又名道玄,今河南禹县人,是盛唐“画圣”。道子一身创作甚丰,各种题材兼工,而以宗教题材为主,人称“道玄以佛道为第一”。道子用笔道劲,中锋圆转,富有粗细变化,这种注重用笔的顿挫、转折、行笔放纵,表现出来的衣纹神采飞动有迎风飘举之感;所绘人物八面生动,传彩染色,别出心裁,人称“吴家样”。这种有别于浓艳、富丽的表现方法,后世苏东坡赞曰:“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自己也曾说:“众皆谨于像似,我则脱落其俗”。正因为如此他才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