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课件

生活中的比教学案例

《生活中的比》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教材第48----50页的内容生活中的比。 教学目标: 1.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 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3、初步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4. 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重点难点: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4、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我们熟悉的好朋友,大家看看是谁呀?(出示淘气的照片) 师:最近他让他的好朋友笑笑帮他制作了四张照片,可是淘气看了后却说有两张照片和他不像。到底是什么样的照片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教师出示四张照片) 出示淘气的相片。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几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观察后说。 师:大家和他的意见一样吗?这仅仅是我们观察得出来的结论,有时候并不

能说明问题,大家想不想用数学知识解决这种像与不像的问题?今天我们来一起研究。(设计意图:教师利用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先出示图片,再让学生观察着几张照片像不像,通过讨论,然后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主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研究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 师:首先观察几张照片都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形。 师:那么我们就把这几张照片放到方格之中研究。 师:如果我们把一个格子的长度看作1厘米的话,那么长方形A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 教师板书。 师:根据这个方法我们把其他的几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都表示出来。 接下来那么我们就来研究这几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为了便于研究老师制作了一张表格。 学生观察这张表格表格中都有哪些须要解决的问题呢?以图A为例。 师:A的长是宽的几倍?方法是长除以宽,那么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方法是宽除以长。 分组完成其他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 学生分组完成,然后汇报。 师:那么,你从表格中发现了什么? 生:长是宽的1.5倍。 生:宽是长的2分之3。 师:这些算式都有哪些特点呢? 生:都是除法算式 师:都是除法算式。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是用出发来解决的,请看下面:(教师展示课本中第49页的图片)

生活中的比公开课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比 教学内容:《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 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 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 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 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本课的教学设计 是“相片的长于宽的比例”“速度与水果价格”等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体 验生活中的比,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 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 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 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 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 特点和需要,借助多个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读写比,求比值,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体 会比与除法的密切联系和在生活中广泛地应用 (2)能力目标: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 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3)情感目标:启发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美 与乐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第1课 《生活中的材料》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常见的材料 第1课生活中的材料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辨认生活中的常见材料。知道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 2.经历观察、比较、归纳、分类等方法了解到常见材料的相同与不同。学着使用材料概念图,分类整理物品。 3.体验到材料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进而意识到科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生活中的材料多是以组合的形式存在的。 二、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各种单一材料制成的物品,如吸管、纸、抹布、镜子等。 三、教学重点 认识、辨认生活中的常见材料。知道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四、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分类的方法了解到常见材料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对材料进行整理、分类。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谈话:“同学们,大家每个人的手上是不是都有我们的科 学书呀?我想问一下,有谁知道我们的科学书是用什么做成 的呢?”(若学生回答“纸”那继续追问:“又有谁知道纸是 由什么制造成的呢?”)大家想知道这些有趣的问题吗?那今 天就跟老师一起来学习探究一下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板书 课题:常见的材料) (二)新课学习 活动一:认识常见的材料 (1)我们的身边的物品都是由各种不同的材料做成的。

依次出示教材上提供的6种单一材料制成的物品。首先,我们来认一认,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上的这些好伙伴们,大家都认识这些朋友吗?(有吸管、锁、钥匙、报纸、杯子、凳子……) 现在我要考一考大家了:你知道这些物品是用什么制成的吗? 指导学生表达: 例如:我是吸管,我是塑料制成的。你们也能来模仿着老师的说一个么? 生:我是矿泉水瓶,我也是塑料制成的。 师:说得真准确。像吸管、矿泉水瓶是用塑料制成的,我们就说塑料是制成它们的材料。 师:大家看看,我们的图上还有其他的几种物品,分别是:钥匙和锁、扳手、书、报纸、镜子、杯子、凳子、擀面杖、衣服、窗帘。大家能按照老师之前教给大家的方法依次说出他们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吗?看看哪个小朋友说的又好又准确。 先小组讨论,再请学生回答。 (2)师小结:塑料、金属、纸、玻璃、木头、布,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这些材料还能做成哪些物品呢? (3)学生讨论 师:下面老师来给大家变一个“魔术”,看看老师能变出什么东西呢?(变出更多由以上6种单一材料制成的物品或图片)老师想给大家出一个难题:你能将这些物品进行分类吗? 按照材料的不同,将各种物品分类。 (4)观察比较这6种材料有什么不同(如光滑度、软硬度、透明度等)。 观察方法:摸、撕、压、看等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甘州区上秦镇中心学校管宏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7~50页“生活中的比”。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 的 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 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教学重点】 1、比的意义。 2、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说明 智慧是可以分享的,而分享是一种快乐!当你困惑时,你已在思考了;当你在思考时,你已在悄悄成长了! 一、情境引入 (一)出示47页图示 1、出示47页1(1)情境图。教材提供了4名同学的比赛情况,这里4名同学的比赛场数是一样的,都是各赛8场。 学生小组讨论:由于比赛场数相同,你能直接排出他们的名次吗? 2、出示47页1(2)情境图。教材提供了小强和小林两人进行的四次练习的结果,每次比赛场数不同,获胜的场数也不同。 你是怎样想的?与同伴说一说? (二)出示48页图示(2) 教材向学生提供了马拉松选手赛跑的路程和时间的数据,以及某人骑车的路程和时间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比较谁的速度快,实际上就是要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看哪个比值大。 (三)出示48页图示(3) 教材向学生分别提供了三个水果摊位出售苹果的价钱的情况,使学生体会到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实际上就是要算出总价与数量的比,看哪个比值小。通过讨论,为后面学习“比”的知识作铺垫 学生填表。 在引入比的概念后,教师组织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再由学生说说求比值的方法。 学生对比的概念的认识以及比的各部分名称的了解,会求比值等。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他们的关系,并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完成。 小组探究后回答。 对比的有关知识的掌握

6.1生活中的比练习题及答案

《生活中的比》 1. 填一填。 (1)两个数( )又叫做两个数的( )。 (2)9比5记作( ),( )是前项,( )是后项,比值是( )。 (3)如果A ∶B =C ,那么A 是比的( ),B 是比的( ),C 是比的( )。 (4) 4∶5= 78 =( )∶( ) 2.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0.125∶2 160∶15 32∶65 24∶98 3. 从A 地到B 地一共180千米,客车要行2小时,货车要行3小时。 (1)写出客车所行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2)写出客车所用的时间与货车所用的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3)写出货车与客车的速度比,并求出比值 (4)写出客车与货车每小时所行的路程比,并求出比值。 重点难点,一网打尽。 4. 判一判。 (1)35可以读作五分之三,也可以读作三比五。( ) (2)配制一种盐水,在200克水中加入20克盐,盐和盐水的比是1∶10。( ) (3)比值是0.8的比只有一个。( ) (4)若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则乙数是甲数的43倍。( ) 5. 三位工人生产零件的个数和所用时间的记录如下: 工作量 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 王刚 700个 25分钟 李林 832个 32分钟 吴军 728个 28分钟 写出每位工人工作量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把表格填完整。

答案: 1. (1)相除 比 (2)9∶5 9 5 95 (3)前项 后项 比值 (4)45 8 7 2. 161 332 5 4 27 3. (1)180∶2 90 (2)2∶3 23 (3)2∶3 23 (4)3∶2 32 4. (1)√ (2)× (3)× (4) √ 5. 700∶25=28 832∶32=26 728∶28=26

1生活中常见合成高分子材料

11、生活中常见合成高分子材料 [考点解析] 天然高分子(如棉花、羊毛、淀粉、纤维素、蛋白质) 1 .高分子材料 ,聚乙烯)橡胶、塑料、纤维 2.常见合成高分子 [典例分析]例1.不粘锅内壁有一薄层为聚四氟乙烯的高分子材料的涂层,用不粘锅烹烧菜肴时不易粘锅、烧焦。下列关于聚四氟乙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不粘锅涂层为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商品名为 “特氟隆” B .聚四氟乙烯的单体是不饱和烃 C .聚四氟乙烯中氟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6% D .聚四氟乙烯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解析:聚四氟乙烯仍属于传统的三大合成材料之一——塑料,它的单体是四氟乙烯,属于不饱和卤代烃;其氟元素的质量分数 ;化学性质稳 定,广泛应用于炊具,商品名为“特氟隆”。答案:C 例2.塑料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热塑性塑料的特点是___________,热固性塑料的特点是___________。人们根据需要制成了许多特殊用途的塑料,如___________塑料、___________塑料、___________塑料等,其中___________塑料在宇宙航空、原子能工业和其他尖端技术领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答案:合成树脂;加热到一定温度可软化甚至熔化,可以反复加工,多次使用;一旦加工成型,就不会受热熔化;工程;增强;改性;工程 分析:了解几种常见塑料的品种、性能及用途。

[自我检测] 1.汽车轮胎的主要成分是()。 A.塑料B.纤维C.复合材料D.橡胶 2.下列物质不属于塑料的是()。 A.有机玻璃B.聚四氟乙烯C.电木D.白明胶 3.下列塑料可作耐高温材料的是()。 A.聚氯乙烯B.聚四氟乙烯C.聚苯乙烯D.有机玻璃 4.丁列物质属于天然纤维的是()。 A.粘胶纤维B.木材C.丙纶D.涤纶 5.制作VCD、DVD光盘的材料和装修用的“水晶板”,都是有机玻璃。它属于( )。 A.合成材料B.复合材料C.金属材料D.无机非金属材料6.下列有关高分子材料的表述不正确 ...的是()。 A.棉花、羊毛、天然橡胶等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B.塑料、合成纤维、黏合剂、涂料等是合成高分子材料 C.高分子材料是纯净物 D.不同高分子材料在溶解性、热塑性和热固性等方面有较大的区别 7.下列对一些塑料制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塑料凉鞋可以热修补,因为制作材料具有热塑性 B.聚乙烯塑料可反复加工多次使用 C.因为塑料制品易分解,塑料制品废弃可采用深埋处理 D.酚醛塑料制品如电木插座不能进行热修补,是因为酚醛塑料不具有热塑性 8. 下列不属于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是()。 A.高分子分离膜B.液晶高分子材料C.生物高分子材料D.丁苯橡胶9.高分子分离膜可以让某些物质有选择地通过而将物质分离,下列应用不属于高分子分离膜的应用范围的是()。 A.分离工业废水,回收废液中的有用成分 B.食品工业中,浓缩天然果汁、乳制品加工和酿酒 C.将化学能转换成电能,将热能转换成电能 D.海水的淡化 10.材料是为人类社会所需要并能用于制造有用器物的物质。按用途分可分为结构材料、功能材料等;按化学组成和特性又可分成四类,请将下列物质的标号填在相应的空格中: A. 水泥B.半导体材料C.塑料D.超硬耐高温材料E.陶瓷F.普通合金 G.合成橡胶合成纤维H.玻璃 ⑴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有;⑵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有; ⑶属于金属材料的有;⑷属于高分子材料的有。

第1课时 生活中的比

第1课时 生活中的比 1.填空. 分享本来不属于东西,属于事,就像颜色不属于物体,属于事,就像美丽不属于物,属于事,就像爱不属于物,属于事,她依赖于人的心存在,但分享给你带来了不同的结果和感受,有这些就够了,不管是物是事,不管天荒地老,我就是需要这种感觉,谢谢你的下载与我在这个世界开始链接.(word 文档可以删除编辑) (1)在3∶7中,比的前项是( ),后项是( ),比值是( ). (2)4÷5=( )∶( )=) ()( (3)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比是( ). (4)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 ),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 ),比值相当于分数的( ). (5)长方形的长是12cm ,宽是7cm ,长和宽同时增加5cm 后,长与宽的比是( ),比值是( ),长于周长的比是( ),比值是( ). (6)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5∶4,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2.判断. (1)配制一种盐水,在200克水中放了20克盐,则盐和盐水的质量比是20∶200. ( ) (2)比值是5 4的比只有一个. ( ) (3)8∶7可以写成87,比值是8 7. ( ) (4)a 与b 的比是1∶6,a 就是b 的6 1. ( ) 3.一个三角形A 的底是3cm ,高是4cm ,另一个三角形B 的底是8cm ,高是6cm ,它们面积的比是多少? 参考答案∶ 1.(1)3 7 73 (2)4 5 5 4 (3)4∶1 (4)分子 分母 分数值 (5)17∶12 1217 17∶58 58 17 (6)5∶9 2.(1)× (2)× (3)× (4)√ 3. 3×4÷2=6(cm 2) 8×6÷2=24(cm 2) 答∶三角形A 和B 的面积比是6∶

生活中的比 说课稿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浅水龙新小学柯亚枚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时《生活中的比》。我通过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展现这节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分析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与存在是教材内容的核心思想。接下来说一说学情,六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的基础了,而且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记住“比”这个概念容易,但要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基于现在的学生比较喜欢探索有趣的、有挑战性的、生活化的问题,而且容易理解和接受形象的呈现方式,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真正的理解,基于对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认知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

的意义。 2、能力目标: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3、情感目标: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的广泛与存在。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三)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区分比与比值的区别。 (四)教学关键: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五)教具、学具的准备 针对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向抽象逻辑思维的特点,我借助以下几种教具来辅助这节课的教学。 (1)多媒体课件 (2)表格 (3)多张“生活中的比”的图片。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使用情境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首先通过创设系列情境,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退回“生活”,由浅入深地独立思考,在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理解比的意义。

生活中的比教案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连州镇实验小学陈慧兰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 69页《生活中的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认识比的必要性,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求比值,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体会比与除法的密切联系和在生活中广泛地应用 数学思考:让学生在计算、比较、观察及合作交流中探索新知。 解决问题: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情感与态度:启发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与乐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探究数学的乐趣。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本课的教学设计是“相片的长于宽的比例”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

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多个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学习卡、练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引出新知 引入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照片,你们猜猜是谁的照片?前两周老师帮你们拍了一些照片,大家想不想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对啊,图A其实是原图,因为学校说布置教室要把照片晒出来,老师就把照片编辑了一下,你们看看,哪张照片与图A像? 请观察: (1)哪几幅图和图A像?哪几幅图和图A不像?(B、D和图A像,C、E和图A不像)

4.1生活中的比(1)练习题及答案

四 比 的 认 识 第1课时 生活中的比(1) 不夯实基础,难建成高楼。 1. ( )叫做两个数的比。 2. 在比3∶8中,( )是这个比的前项,( )是这个比的后项,这个比读作( )。 3. 3∶8=( )∶32 0.1∶0.05=( )∶20 ( )∶1 3=3∶4 3 5 ∶( )=1∶5 4. 3∶2=( )÷( ) = 10÷8=( )∶( )= 5. 从A 城到B 城的公路长200千米,一辆客车从A 城到B 城需4小时,一辆货车从A 城到B 城需5小时。客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 ),比值是( );货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 ),比值是( )。客车与货车的速度的比是( )。 重点难点,一网打尽。 6. 下面是小兵和小华最近4天在一起练习打乒乓球的成绩表: (2)小华第( )天练习的成绩最好,这一天赢的场数与总场数的比是( )。 7. 求比值。 15∶10 0.8∶0.2 47∶2 3 8. 求比的未知项。

(1)120∶x =24 (2)x ∶3 5 =30 举一反三,应用创新,方能一显身手! 9. 下面的一组长方形中,哪些可以归为一类?说明你的理由。 10. 2007年4月25日,教育部启动阳光体育活动,要求中小学生在校期间保证1小时的活动时间。育才小学六年级学生上午3节课,下午3节课,每节课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课间操20分钟。请你算一算六年级学生在校活动与学习时间的比,你有什么建议吗? 四 比 的 认 识 第1课时 1. 略 2. 略 3. 12 40 1 4 3 4. 略 5. 200∶ 4 50 200∶ 5 40 5∶4 6. (1)三 2∶3 (2)四 3∶5 7. 1.5 4 6 7 8. (1)x =5 (2)x =18 9. A 、C 、D 为一类,长与宽的比都是5∶3。 10. 60∶240=1∶4 建议学生课间休息时到操场上活动,不要坐在教室里。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孔城镇中心小学刘定春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生活中的比》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对这一节课作一个简 要的概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 意义及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 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往往比较困难。于是教材并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 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两类情境——“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数学情境和“比速度”、“比单价”等生活情境,一类情境是同类量的比较,另一类是不同类量的比较, 接着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 需要刻画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 泛存在。这一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 案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两个量的比。 (2)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地求出比值。 (3)对比的应用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感受“比”产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和应用。 (三)重点、难点与关键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 结合学生实际 ,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准确 理解比的意义;教学活动的关键是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 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以便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 设计教学过程 ,有效 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说教法。 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9、50页。 教材简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设计了“图形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等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比”的意义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有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知识基础。高年级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时,有目的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初步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初步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4、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比各部分名称;求比值。 教学难点: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媒体:电脑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2008年在我们的首都北京将举行的盛会是—(学生回答)这是件令我们感到多么自豪的事情啊! 出示实例1:淘气被“2008年北京奥组委”邀请担任现场小记者,需要上交照片,你看:(ppt先出示照片a,接着再出示照片b、c、d、e):照片b、c、d、e是组委会的有关负责人根据需要将淘气的照片有的放大了有的缩小了,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一)理解“比”的意义。 1、观察探究(ppt)。 (1)提出问题。 你认为哪几张与原来那张比较像?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生:……) 这些照片的像与不像与照片的什么有关呢?(生:……) (2)小组探究。 师: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照片放在方格纸上再做研究。(ppt出示下图)(略)。 (3)汇报交流。

生活中的比 教学课例(1)

《生活中的比》教学课例 利辛县实验小学:张芳越 2016年4月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在这样的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在“试一试”环节通过“甘蔗汁和水”、“树高和影长”、“速度”和“水果的价格”几个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会生活中的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图形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等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会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的名称;会求出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

4.1生活中的比(1)练习题及答案

四比的认识 第1课时生活中的比(1) 不夯实基础,难建成高楼。 1.()叫做两个数的比。 2?在比3 :8中,()是这个比的前项,()是这个比的后项,这个比读作( )。 3. 3 : 8= (): 32 0. 1 : 0.05 = (): 20 1 ():3 = 3:4 3 :()=1:5 5 4. 3 : 2= ()+()= -------- 10+ 8=():()= 5. 从A城到B城的公路长200千米,一辆客车从A城到B城需4小时,一辆货车从A城到 B城需5小时。客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值是();货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值是()。客车与货车的速度的比是()。 重点难点,一网打尽。 (1)小兵第()天练习的成绩最好,这一天赢的场数与总场数的比是()。 (2)小华第()天练习的成绩最好,这一天赢的场数与总场数的比是()。 7. 求比值。 15 : 10 0.8 : 0.2

8. 求比的未知项。 (1)120 : x= 24 3 (2) x : = 30 5 举一反三,应用创新,方能一显身手! 9. 下面的一组长方形中,哪些可以归为一类?说明你的理由。 10. 2007年4月25日,教育部启动阳光体育活动,要求中小学生在校期间保证1小时的活动时间。育才小学六年级学生上午3节课,下午3节课,每节课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 课间操20分钟。请你算一算六年级学生在校活动与学习时间的比,你有什么建议吗?

四比的认识 第1课时 1?略2.略3. 12 40 1 3 4.略 4 5.200 : 450 200 :5 40 5 : 4 6. (1)三2 :3 (2)四3 :5 6 7. 1.5 4 7 8. (1) x= 5 (2) x = 18 9. A、C D为一类,长与宽的比都是5 : 3。 10. 60 : 240= 1 :4 建议学生课间休息时到操场上活动,不要坐在教室里。

《生活中的比》教案

《生活中的比》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可以发现生活中的比的现象,来更好的理解比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比的概念,并且会应用在生活中。 教学重点 (1)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比的现象。 (2)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来加深对比的理解,并且学会应用比。 教学难点 (1)如何带领学生来发现生活中的比。 (2)如何通过发现生活中的比后让学生建立起比的概念,并且学会在生活中利用比去表示事物。 教学过程 (一)铺垫。 1、情景引入。 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生活中的比,平时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些比例的现象呢? 学生:不知道。 老师: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PPT上面的例题。 2、引出课题。 老师:同学们,你们看:新生儿头长与身高的比是1:4.桌子和凳子的数量比是1:4这件兔羊毛衫中兔毛与羊毛的比是1:4,1:4怎么读?1:4表示什么意思?谁能来告诉我呢? 学生:今天是学生活中的比,那应该就是是1比上4,意思就不知道了…… 老师:恩,很好,的确是读作1比4,大家跟我一起读1比4,意思就是1份东西和4份东西进行比较。 老师:其实比的现象在生活中到处存在的,就比如说现在你们的教科书,你们现在可以量一量教科书的长与宽的比是多少。 一段时间的测量后,学生踊跃说出长与宽的测量比。 老师:恩,你们测量出来的比都是正确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例子,你们课后可以多发现一些,然后我们再一起讨论。 老师:我们现在继续看PPT:球衣与球裤的数量比是1:1,指纹图片长与宽的比是3:2,药与水的质量比是1:200,同学们你们谁能告诉我这些怎么读?又表示什么意思?你们现在分组讨论一下,然后站起来说出来。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1)

生活中的比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教材中呈现了“比谁像”“比谁快”与“比谁便宜”等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从而让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地求出比值。对比的应用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感受“比”产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二)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三)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区分比与比值的意义。 (四)关键: 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二、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

针对教材内容特点,并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以独立探究、合作交流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三、学情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核心思想,但学生对比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记住“比”概念容易,但要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这是从智力因素上的分析,而从非智力因素进行分析,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生活化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容易理解和接受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教学内容 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在设计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退回生活”,出示我的多张照片,让学生比较一下哪一幅最像我,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由浅入深地独立思考,在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最后则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引导学生把生活和数学有效结合起来。目的使学生对比有整体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形式多样的练习,则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的意义并灵活应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课伊始,我对学生说“老师最近有几件烦心事,想请大家帮帮忙?”同时用大屏幕出示我的照片。我说“老师照了一张照片打算送给亲戚朋友留念,可是照相馆给老师洗出来的照片却是这样的”接着我又出示了几张比例不同的照片,学生们看后有的皱眉,有的惊讶,还有的干脆哈哈大笑起来,此时我问“为什么笑”,学生都说有些照片不像我“哪些像呢”,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出B和D最像。 在上述过程中,照片中的老师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地引入了下面的探究学习。

“生活中的比”教学

“生活中的比”教学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8~50页。 教材简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了“哪些照片更像”、“速度”、“水果价格”等情境,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比的意义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比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这部分教材内容的核心。实际上,学生记住“比”的概念容易,但要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却比较困难。所以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通过创设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丰富的直观背景。《教师教学用书》上建议这部分内容用3课时教学,说明编者的意图是希望教学时教师能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探索、体验、交流,在对“生活中的比”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出比的概念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比”字,你认识的“比”有 哪些? 生:比胖瘦。 生:比大小。 生:足球赛中的5比3。 师:为了更好地认识“比”,我请教了词典,它告诉我“比”字的4项意思:(1)比较量的高低、长短、远近、好坏等;(2)能 够相匹;(3)表示比赛双方胜负的对比;(4)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分数等关系。第1项意思,刚才同学们已经举了很多数学中比的例子;第2项意思一般在语文中用的比较多,如:今非昔比、无与伦比等;第3项意思是生活中的比。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比”的第4项意思(全班轻声齐读)。

生活中的比(1)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准确读写比,掌握比各部分的名称,会准确求比值。 3.水平用比的知识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能准确读写比,掌握比各部分的名称,会准确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方法:探究合作,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前两天老师看到一则新闻:某市一家金店遭到盗窃,警察通过遗留的脚印,很快推测出嫌犯的身高。这引起了我的注意,脚印与身高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 二、自主探究: (一)、感知比 1、缩放照片 出示相片,引导学生观察,放大照片的过程中怎样能够使照片不变形? 为什么?(出示照片对比)照片像与不像和长、宽相关。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像的照片中长与宽有什么关系? (1)同桌讨论:把你看到想到的先说给你的同桌听 (2)知名汇报:(板书) 2、和面 2碗面、1碗水和出的面,4碗面、2碗水活出的面,哪一种比较软 归纳总结:用除法表示两数的倍数关系,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数学中,两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比) (二)理解比: 1、出示问题,你想了解比的哪些知识?带着问题自学课本第69页的认一认。 2、指名汇报。 师:什么是比?生:两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将6÷4该写成比的形式6:4 比怎么读?6比4 :这个符号是什么?比号 6叫做这个比的什么?比的前项。 4叫做这个比的什么?比的后项

比值是什么?你会求吗?前项除以后项的商 (三)、比的应用 学习了比,我们来看看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1、出示马拉松图。 写出比和比值。谁快?如何比较? 总结: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出示水果图: 写出比和比值。哪种水果便宜?如何比较? 总结:单价就是总价与数量的比值。 三、巩固练习 1、利用这些比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2、写出下列比 3、说说生活中的比(知道黄金比) 4、了解人的身体里的比。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明白警察是怎么通过脚印推测匪徒的出身高的吗? 四、总结并欣赏 同学们,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胜过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没的眼睛”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学生生成内容6÷4=6:4= =1.5 (略)

生活中的比练习题

《生活中的比》基础训练题 班级: 姓名: 一、填空 (1)两个数( ),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2)比的( )除以( )所得的( )叫做比值。 (3) ( ), 比值相当于( )。 (5)被除数和除数的比是3∶1,那么商是( )。 (6)爸爸今年36岁,李红11岁,爸爸和李红的年龄比是( )。 (7)在甲、乙两种方砖,边长分别是80厘米、30厘米.它们边长的比是 ( ):( ); 它们周长的比是( ):( ). (8)一辆汽车5 1小时行驶20千米.这辆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是( ):( ),比值是( ). (9)美术小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相等,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 ):( ). (10)小明家养15只鸡,5只鸭。鸡和鸭的只数比是( ):( ),比值是( ),表示( )是( )的( )。鸭和鸡的只数比是( ):( ),比值是( ),表示( )是( )的( )。 (11)9 8=( ):( )=( )÷( )

(12)( ):( )=3 1=( )÷6 = 6÷( ) 二、 数学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20分) (1)比的后项可以是任意数。( ) (2) 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所以比的前项可以为0。( ) (3) 配制一种盐水,在200克水中放了20克盐。那么盐和盐水的比是1:10。( ) (4) 兰兰买了4本硬皮本用了6元,丽丽买了3本软面本用了3元,兰兰和丽丽 用的钱数的比是2:1。( ) 三、择优录取(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6分) (1)一个比的前项是8,后项是2,比值是( )。 A . B . 4 C . 16 (2)下面比值是0.5的比是( )。 A .3∶2 B . ∶ C .1.2∶3 (3)一个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是( )。 A .1∶4 B .4∶1 C .8∶1 四、求比值 26:39 0.25:1.2 1:32 98:152

生活中的比公开课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比公开课教学 设计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生活中的比 教学内容:《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本课的教学设计是“相片的长于宽的比例”“速度与水果价格”等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多个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读写比,求比值,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体会比与除法的密切联系和在生活中广泛地应用

(2)能力目标: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3)情感目标:启发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与乐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引出比: 1、情境一师:你们最喜欢的体育明星是谁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他的图片 (姚明)。 师:这里还有四张图片,你们看看哪张与A图最像(学生选择)师:C和E 为什么不像 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幻灯 师:为什么有的图像A有的不像A,这里是不是隐藏着什么秘密呢下面我们就把图片放在方格纸上,一起来研究一下。—幻灯 学生观察思考小组合作: (1)四人小组合作,组长做好记录,填入表格,。 (2)研究长与宽的关系,可用算式表示。 (3)小组内交流发现。 生汇报:6÷4=、12÷8=,所以它们很像。 师:刚才我们解决像与不像的问题,用的是除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