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论语》十二章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论语》十二章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论语》十二章

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论语》十二章

中考复习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他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二、相关资料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三、课文翻译

1.原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是很愉快吗?

2.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谋事,尽心竭力了吗?

3.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随心所欲,又不越过法度。”

4.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理解,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5.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没有收获;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6.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箪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窄小的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8.原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10.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在河边(看着浩荡汹涌的河水)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1.原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改变。”

12.原文: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

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四、问题归纳

1.“学”与“习”是一个意思吗?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不是一个意思。对于知识来说,“学”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习”则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将“学”与“习”统一起来。

2.如何理解曾子所说的“忠”和“信”?讲求“忠”和“信”对现代人有什么特殊意义?

“忠” 是办事尽心尽力;“信”是诚信。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要讲求“忠” “信”,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3.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耳顺”与“从心所欲”?

“耳顺”一般而言,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人到了六十岁,不管听到什么样的话,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这是一种悲悯之心,是外在的天地之理与内心的融合。有了这种融合,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当所有的规矩已经变为你的生命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4. “温故”与“知新”是什么关系?

孔子强调,“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只有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孔子怎样的品格?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富贵比作浮云,表现了孔子淡泊富贵的高尚品格,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和旷达的精神,坚持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这句话对消除当今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为谋取利益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的弊端,具有重要的意义。

6.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以想到哪些相关的诗词句?

想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7.谈谈你对“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理解。

子夏阐述了治学之道。“博学” 与“笃志”是基础,“切问”与“近思”是方法,能够做到这四点,就可以达到儒家所提倡、追求的“仁”了。

五、课文主题

本课谈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关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第二方面,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和志向;第三方面,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告诫人们要谦虚好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诚实守信、重视友情、坚守情操、珍惜时间等,是现代人学习和做人的准则。

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复习

◆◆◆

1、子曰:“学/而时习之【学习知识并按时复习它】,不亦/说乎【不也是很高兴吗】?有朋/自远方来【有志同道合的人从

11论语十二章教案(详案)-论语十二章教案

11《论语》十二章 第1课时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朋-----朋友见-----看见改------改正逝-----流逝知——知道择——选择舍----舍弃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通假字就是用同音字代替本字,一般通假字的读音和所通的字应该一样。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意动用法是古汉语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中包括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主要形容词用如动词和名词用如动词的活用,大部分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等。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用法 名词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认为······有利可图”。 例3: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例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 亲:以…为亲子:以…为子(两者都指前者) 例5: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鄙:疆界,边界此为把…作为疆界 例6: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战国策·秦策一》 形容词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例3: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2020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备考专题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 南京【古文阅读】.. 2019-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各司一时.(2)欲.购无资 (3)请已.之(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10.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 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1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3分) 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 9.(4分)(1)季节(2)想要(3)停止(4)通“返”,返回(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10.(2分)B 11.(4分)(1)一个季节剥夺我(喜欢的)一种花,这是剥夺我一个季节的生命啊。 (2)家人不能阻止我,(只好)听任我抵押首饰购买水仙花。(每小题2分) 12.(3分)冒雪赶回南京看水仙花;竭尽家财买水仙花。作用是衬 托作者对水仙花的喜爱。(意对即可) 陕西【古诗文阅读】(共6小题,计16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论语〉十二章》

【教学标题】 课内文言文阅读:《〈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重点难点】 1、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论语十二章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段解: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和为人态度)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段解:强调治学的人必须重视品德修养)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段解:本章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段解:讲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而知新。)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会有害。 (段解: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段解:孔子赞扬颜回坚持学习而贫贱不移的精神)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段解:这一章阐述了读书人求学问的态度,以求学为乐)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 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段解:讲人的道德修养,不取不义之财,提倡“安贫乐道”)

《论语十二章》文言现象、选择题带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上12课《论语十二章》习题 班级:姓名: 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赏析辨识选择题】 一、文言知识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①不亦说.乎:通假字,“说”同“悦”,意思是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假字,“有”同“又”,意思是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③有朋.自远方来:古今异义,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彼此友好的人。 ④择其善者 ..而从之:古今异义,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⑤可以为 ..师矣:古今异义,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⑥不亦君子 ..乎:古今异义,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对别人的尊称。⑦学而不思则罔.:古今异义,古义: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今义:蒙蔽,没有。 ⑧思而不学则殆.:古今异义,古义:有害;今义:危险。 ⑨吾日三.省吾身:古今异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⑩饭疏.食饮水:古今异义,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 ?饭疏食饮水.:古今异义,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匹夫 ..不可夺志也:古今异义,古义:普通人,男子汉;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

传授的知识。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择其善者 ..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2、一词多义: 于 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介词,在。 ②于我如浮云:介词,对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介词,在、给。为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替。 ②可以为师矣:动词,成为,做。 而 ①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 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承接 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表承接 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 ⑦曲肱而枕之:表修 饰 ⑧不义而富且贵:表承接 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承接 ⑩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并列 知 ①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③温故而知新:得到。 乐 ①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②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3、判断文言句式: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省略句,省略宾语。“可以之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句,省略动词“择”。

2019年全国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

2012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课外文言文阅读(四) 上传: 章杰明更新时间:2012-12-9 18:26:59 (浙江嘉兴) (三)义犬(9分) 潞安①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傅百金,将诣郡关②说。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某下骑,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视犬已远,乃返辔疾驰,抵郡已暮。及扫腰橐③,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候关出城,细审未途。又自计南北冲衢④,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云。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减)【注释】①潞安:县名。②郡关:州府。③扫橐③:扫,清理。橐③,钱袋。④冲循:交通要道。 21.(1)已经(2)离开(3)快速(4)丢失 22.(他)又想到(来路)是南北交通要道,来往的行人像蚂蚁一样多,丢失的银两(钱财)哪有存在的道理!(意对即可) 23.紧随主人,打骂它都不回;为主人寻找丢失的银两,竟累死在草丛中;临死也不忘用身紧护主人的银两。(答出两点即可) (浙江丽水) (三)(7分) 海鸥与巷燕 鸥于海渚遇巷燕。 燕谓鸥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曰:“吾性傲以野,不乐依人焉,故也。” 燕曰:“我以依人而处,故飙风得所障,冻雨得所,蔽,炽日得所护。以是观之,子其病①矣。”鸥曰:“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于病而未见也。” 燕曰:“我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子之病我者,忮②其爱乎?”鸥曰:“子谓人之于我,爱乎,憎乎?”燕曰:“皆无之。”鸥曰:“吾以傲野自适,人之憎爱非所论也。即以人论,吾以不见③爱,故不见憎。然则,见爱者其危哉!” 燕不喻而去。其后,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因怒而逐之,燕于是始思鸥言。(选自刘熙载《寤崖子》) 【注】①病:困苦。②忮(zhì):嫉妒。③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我至子所 (2)不乐依人焉 (3)燕不喻而去 24.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鸥于海渚遇巷燕贤于材人远矣 B、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吾以不见爱,故不见憎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D、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安陵君其许寡人 25、这则故事的寓意是: (2分) (三)(7分) 23、(3分)(1)处所(2)依附,依靠(3)知道,明白 24、 (2 分) B 25.(2分)示例一:劝告人们要自主自强,不要依附他人,以免受制受辱。 示例二:说明爱与恨、祸与福相互倚伏,相互转化的道理。(大意写出即可)

《论语》文言文阅读

论语》文言文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忽施于 人。”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 是知也_________ 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答:。 已所不欲,忽施于人。答: ______ 。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关于学习态度的,还是关于学习方法的?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此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下列各项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一句主要阐述的是学习态度,指出要虚心向一切人学习。 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学习知识不在于让别人了解,而在于提高自己。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阐述的是做学问不能不懂装懂。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它启示人们在学习上应该虚心好学。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而”表转折用法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人不知而不愠 参考答案: 1.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通“智”,聪明生气发怒 教导 2.选择他的优点学习,把他的缺点拿来对照自己,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它。自己不愿 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3.关于学习方法,“感受”“略”。 4.D 5.D

《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

《论语》十二章 一、原文 子曰:“君子食(名作动,吃饭)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靠近)有道而正(使动,使……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子曰:“朝闻(听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君子喻(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见贤(形作名,贤人)思齐(形作动,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反省)也。”《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胸怀宽广),任重而道远。仁(名状,把“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章》 子曰:“譬如为山(用土堆山),未成一篑(装土用的竹筐),止,吾止也。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通“智”,智慧)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约束)己复礼为仁。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细则)?”子曰:“非礼(名动,符合礼制)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聪明),请事(付诸行动)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奉行)之者乎?”子曰:“其(大概)‘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不)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二、字词+句型 (一)通假字 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通“智”,智慧) (二)词类活用 1.君子食无求饱(名作动,吃饭) 2.就有道而正焉(使动,使……正) 3.见贤思齐焉(形作名,贤人;形作动,看齐) 4.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名状,把“仁”) 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名动,符合礼制) (三)一词多义

论语》《诫子书》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2分) (甲)《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乙)《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9.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A.有朋自远方来 B.温故而知新 C. 人不知而不愠 D.淫慢则不能励精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1.甲乙两文都强调了学习;甲文侧重谈_______,乙文侧重谈_______。(2分) (提示:从A.学习方法B.学习态度C.个人修养来选择) 12.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诸葛亮认为学习必须宁静、明志。请你写出关于自己学习的体会:(2分) 答案: 二、阅读(一).同门师兄弟 B.旧的(知识)C.恼怒,怨恨 D.勉励10..①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11.甲文侧重AC 乙文侧重B 12.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无论做人,还是学习,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思和学结合起来。

人教初一语文上册(部编版)11课《论语十二章》背景、文言知识、内容分析、注释、译文

人教初一语文上册(部编版)11课《论语十二章》背景、文言知识、内容分析、注释、译文先秦: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成语 1、不亦乐乎:不是很愉快吗? 2、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3、从心所欲:和随心所欲的意思差不多.随自己的心意和爱好,想怎样便怎样. 4、温故知新: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从而能获得新的知识.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5、三省吾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6、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7、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师的. 8、不舍昼夜:日夜不停. 9、逝者如斯:流失的时光就像这个流水. 10、匹夫不可夺志:男子汉不可被夺去志气. 11、不堪其忧: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 12、不改其乐:不改变自有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2017年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带答案解析

2017文言文中考真题汇编 答案解析 一、【2017届中考省六盘水市卷】阅读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 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 之谓乎?(《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 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②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 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不知其旨.也②然后能自强.也 ③学不可以已.④故.木受绳则直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輮使之.然也辍耕之.垄上 B.不知.其善也则知.明而行五过矣。 C.虽.有嘉肴虽.有槁暴 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教学相长(也);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 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 (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答案】 (1)①甘美②勉励③停止④所以,因此 (2)C (3)①《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②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 (4)教学相长(也);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 (5)启示:“教学相长”的意思就是教和学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也会有进步.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中,就会慢慢发现一 些不足,然后再学习,再提高,就会弥补以前的不足。 【解析】 (1)试题分析: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 味道的甘美.旨:甘美.②句意: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强, 勉励.③句意:学习不可以停止.已:停止.④句意:所以木材 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困:所以,因此。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

(完整版)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

高三语文·《论语》第01—05篇练习1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所表现的孔于思想的理解。 答: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篇第四》) 孔子在这则材料中谈到与的关系,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 答: 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离娄》) 【注】①彻:通“撤”,撤除。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2020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9 《论语》十二章

第9篇《论语》十二章 知识盘点 一、易考实词梳理 1. 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_____”同“______”,意思:________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______”同“______”,意思:________ 2. 古今异义 (1)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________ 今义:数词 (2)温故而知新,可以 ..为师矣[F] 古义:________ 今义:表许可 (3)饭疏.食,饮水. ①疏:古义:________ 今义:疏通,疏散 ②水:古义:________ 今义: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3.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学而时.习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日.三省吾身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词作名词

①传.不习乎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瓢饮.饮[F]: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形容词作名词 温故.而知新.①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重点实词 (1)学而时习.之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朋.自远方来朋[F]: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不知.而不愠.知[F]: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亦君子 ..乎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吾.日三省.吾身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人谋.而不忠.乎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交[F]: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三十而立.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四十而不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2020年中考试题文言文阅读汇编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中考试题文言文阅读汇编新人教版 201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阅读《陈涉世家》(节选),完成第10~12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②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③”陈胜、吴广喜,念贵,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④“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注】①有教材为“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②有教材此处为逗号。③有教材此处为叹号。④有教材此处有冒号。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今亡.亦死亡: (2)宜多应.者应: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上使外将兵翻译: (2)置人所罾鱼腹中翻译: 12.阅读选文,写出引发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用原文回答)(2分) 答: 10.答案:(1)逃亡(逃走)(2)响应 11.答案:(1)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2)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 12.答案:失期,法皆斩。(或: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2010年北京燕山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0—12题。(5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论语》阅读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一、 【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 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 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15.用“∕”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2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__ (2)年与时驰驰:___________ (3)不逾矩矩:___________ (4)静以修身以:___________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8.【乙】一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 一个“”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 一个“”字,对比鲜明。(2分) 19.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 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4分) 答案: 15.(2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各1分,多划不给分) 16.(1)坚定(2)疾行,指迅速逝去(3)法度(4)用来,表行为的目的(各1分) 17.(1)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 成就。(每句2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及中考试题集锦解析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及中考试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 ..()()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 ..而枕.()()()好.之者()笃.志()三、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1. 学而时习 ..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 ..乎 5.吾日三省 ...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 11.温故.而知新 ..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 ...师矣 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 ...饮水. 19.曲肱而 ...枕之 20.不义 ..而富且贵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3.择其善者 ..而从之 24子在川上 ..曰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可夺帅也 28.匹夫 ..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 ..而近思 ..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 ..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精选及答案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精选及答案 (江苏南京) 古镜 (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 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 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 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 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收人而今.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1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 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 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 9.(2分)A 10.(2分)B 11.(3分)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 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每小句1分)

文言文《论语》阅读答案

文言文《论语》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文言文《论语》阅读答案,由语文网提供,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语意用/为下面这句话标出正确的朗读节奏(标一处)。(1分) 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1)卒用其人( ) (2)未有其比( ) (3)及为相( ) (4)普又以其人奏( ) 3、翻译下列句子。(3分) 跪而拾之以归: 太祖常劝以读书: 4、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1)宋太祖劝赵普要多读书的原因是: (2)读书给赵普带来了的好处是: 5、你喜欢赵普这个人吗?为什么(至少写两点)?(2分) 参考答案: 1、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2、终于、他(赵普)、等到、把

3、跪着拾起撕碎的奏牍而回。/太祖经常劝他多读书。 4、(1)普少习史事,寡学术。(2)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5、(1)好学(2)以天下为己任(3)不顾个人安危(4)刚毅果断(立足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古文《赵普》,完成14题。(共12分)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普少习吏事 ( ) ②读之竟日 ( ) ③普颜色不变 ( ) ④他日补缀旧纸( ) 2. 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3. 说出下面典故与赵普有关的一项是--------------------------( )(2 分) A、闭门读书 B、半部《论语》治天下 C、凿壁借光 D、闻鸡起舞 4. 仔细研读下面几句话,说说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①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②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③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参考答案: 1. 熟悉整日脸色、神色修补 2. 赵普性情深沉,为人严肃刚正,虽忍对嫉妒而好胜,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3. B

《论语十二章、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文言现象、选择、翻译习题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中前古文习题带答案 班级:姓名: 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 目录: (一)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习题 (二)第12课《论语十二章》习题 (一)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 班级:姓名: 一、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①尊君在不 ②与儿女 ..讲论文义:古今异义,古义:子侄辈的人,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今义: ⑩陈太丘与友期.行: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元芳时年七岁,门外 ..戏:词类活用,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友人惭.:词类活用,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2、一词多义:

相: ①相委而去: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时: ①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若: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如。 ②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好像。 是: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表示肯定的判断。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 而: ①俄而.雪骤:与“俄”合用,不久,一会儿。 ②相委而.去:连,表顺承。 3、判断文言句式: ①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省略句,省略介词。 ②撒盐(于)空中差可拟:省略句,省略介词。 ③(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省略句,省略主语。 ④(太丘)去后(友人)乃至:省略句,省略主语。 ⑤(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省略句,省略主语。 ⑥白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宾语前置:白雪纷纷似所何。 ⑦撒盐空中差可拟:倒装句,状语后置,“空中撒盐差可拟。”

⑧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判断句,“也”表判断,可译为“……是……。” 二、选择题: 1、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 B.去后乃.至(才) C.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D. 太丘舍去.(去……地方) 【解析】A约定。B才。C回头看。D离开。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大雪日内集 ..雪骤(不久) ..(内在联系) B.俄而 C.讲论 ..文义(讲解) D.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 【解析】A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3、选出与“相委而去”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C ) A、出淤泥而.不染 B、思而.不学则殆 C、环而.攻之 D、中峨冠而.多髯者 【解析】例句表示顺承。A表转折。B表转折。C表顺承。D表并列。 4、选出下列“之”字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B ) A.渔人甚异之 B.何陋之有 C.下车引之 D.属予作文以记之 【解析】A代词,这件事。B宾语前置的标志。C代词,指陈元方。D代词,这件事。 5、选出与“下车引之”中的“之”字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B ) A.渔人甚异之 B.无案牍之劳形 C.具答之 D.吴广佐而杀之 【解析】例句是代指陈元方。A代词,这件事。B主谓之间。C代词,桃花源中人的问题。D代词,指两尉。 6、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