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导学案(教师版)

醉翁亭记导学案(教师版)
醉翁亭记导学案(教师版)

五十铺乡中心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导学案(教师版)

课题:28、《醉翁亭记》课型:新授时间:2010.3

执笔:李晓风审核:八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2)积累文言词汇。(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学习时间:2 课时

学法指导: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文字浅易,文笔生动,可以结合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自己阅读课文,了解大意。要加强朗读,首先读通读顺,然后注意骈散结合的句法,体会“也” 、“而”不同语气的读法和用法,增强语感。要加强背诵,可采用理“文脉” 、抓线索的方法。

学习过程:

预习? 导学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感慨万千,沉

醉其中。它就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

文吧。

二、资料收集大汇报:

1、了解作者:

(1)本文作者是___ 代 ___ 家。字____ ,自号____ ,又号_____ ,本文选自《》。本文是作

者被贬为_____ 时所写,《丰乐亭记》是它的姊妹篇。

2、我来帮你读?

▲本文中有21 个也字,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⑴ 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⑵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⑶ 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

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 ,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若夫/日出/而林罪开,云归/而岩穴螟,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三、初读课文神游“醉翁亭”

1.我积累这些字词

壑(hè)潺潺(chán)辄(zhé)霏(fēi)晦(huì)提携(xié)酒洌(liè)2.我理解这些词语

意:情趣。秀:发荣滋长的意思。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酣:尽兴地喝酒。丝:文中指弦乐器。竹:文中指管乐器。弈:下棋。谓:为,是。野芳:野花。蔚然:茂盛的样子。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的样子。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文中指醉醺醺的样子。苍颜:脸色苍老。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文中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了,石头露出来。比喻真相大 白。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 。醉翁之意不在酒: 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3.我能译课文(参考课后注释)

4.课文内容我把握: 第一段:引子写亭周边的环境(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和亭名的由来: ( 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

第二段:写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总括“乐亦无穷” )

第三段:写游写宴(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第四段:写归(太守归→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乐)

5.我能完成以下问题!

○1 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 明确:乐。 ○2 文中写出了谁之“乐” 明确:太守乐,众

宾乐,滁人乐。 ○3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 明确: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 从太守游而乐。

合作 ? 交流

四、研读课文 走进“醉翁亭”

1.研读第一段:

7 )划分层次: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 (??醉翁亭也。)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 ( 寓之酒也。) (8)

描写角度:视觉角度:俯——仰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 体。( 9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 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10 )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 “醉翁”二字的深意。 2.研读第二段:

(1 )本段描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明确: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 “日出而林靠开, 云归而岩穴瞑”;总收,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总收, “山间之四时也”。

(2 )朝暮景色的特点? 明确: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

(3 )春夏秋冬景色? 明确: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

(4 )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 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 “明”晦“ ”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 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5 )“乐亦无穷”的原因? 明确: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 (6 )小结: 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3.研读第三段:

1 )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

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2 )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明确: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3 )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明确: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

(4 )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明确:太守是太高兴了。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以醉写出他的快乐。

(5 )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4.研读第四段:

(1 )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明确: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

(2 )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 “醉能同其乐”

1 )滁州的地理特点? 明确: “环滁皆山也。 3 )琅琊山的特点? 明确: “蔚然而深秀 5 )“来饮于此”中“此”指?明确:醉翁亭

2 )西南诸峰的特点? 明确: “林壑尤美”。

4)亭的位置?明确:“临于泉上”。

6 )自号醉翁的原因? 明确: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3 )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4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明确: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

三、思读课文欣赏“醉翁亭”

1 、作者围绕"乐"宇写了哪些具体的景和事?【山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 、作者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仙水之间”,你认为真的仅仅在于山水之间吗?写滁人游与太守“乐”有

何关系? 【记亭,记山水,处处表现的是太守本人的情绪,贯穿全文的是一个"乐"字。群峰争秀,泉泻峰间,

亭临泉上,太守醉乐其中,醉看山间佳秀,乐看游山之人。滁州百姓兴高采烈,可见其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醉是表象,乐是本意,本质在于与民同乐,这也正是他的政治理想。】

3 、太守欧阳修在乐的同时,字里行间有没有流露曲别的情绪?请你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1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为何39 岁自号“醉翁” ? 隐藏了他对岁月躇跎的感慨,酒

成了他解除烦忧的良药,醉成了他忘却失意的方式。以“醉”自号,实则是感慨功业末建,韶华己逝。

○2醉能同词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为什么要在“醉”的时候“同其乐”?为什么醒了就只能用文章写

乐事? —在被贬的情况下还把滁州城治理得政治清明,足似说明太守的旷达。在打理政事之后写文章,这种自我排遣的方法,在无奈之下也算是一种乐事。】

4、如何理解“醉翁”的含义?【明确: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5 、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2 )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3 )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6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一句含义?【明确:“太守之乐其乐”乃是

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

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7 、比较阅读:对比《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异同点:

1、相同点:(1)两篇散文写作背景相同;(2)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3 )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2、不同点:主题深度有别。《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

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

巩固? 拓展

一.阅读理解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

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大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 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 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 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 “五日不雨可乎 ?”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 ?”曰: “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 可得耶 ?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予,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 也?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跟从,随从 ) (2)

1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忧愁的人因此欢乐, 生病的人因此痊愈, 我的亭子正好建成。 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

与民同乐有共通之处。 (4 分) 20.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句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它们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 ?(4 分)

答:骈散结合,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并在句末多用“也”字,富有节奏感和回环美。

二 走进历史,拓展延伸

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上,被贬文人很多。能像欧阳修一样失意而不消沉,寂寞而积极入世的中国文人有许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

的稻禾,便用 “嘉禾 ”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

“元鼎 ”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 的名字。

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 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 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 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而高兴,生病的人因而痊 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向客人举杯劝酒, 又问 ‘十天不下雨可以吗? '你们会回答说: 问他们道: “五‘天不下雨可以吗? '你们会回答说: ‘五天不下雨, 就长不成麦子了。

‘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 '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而

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

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上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

我的收获:

余至扶风之明年..( 第二年 ) (3) 既而弥月不雨. ( 下雨 ) (1)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这

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译文: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

(2) 忧者以乐, 病者以愈, 而吾亭适成。

19.《喜雨亭记》突出表现出苏轼

多,你能说说你所熟知的吗?

如: 1 范仲淹:坚忍不拔的毅力, 2 刘禹锡:自我牺牲的慷慨, 3 李 白:自我肯定的洒脱,

附:喜雨亭记译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沉舟侧畔千帆过 "的昂扬气概。

" 天生我材必有用 " 的潇洒豪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