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突击强化训练 (内环境、稳态、体液、神经和免疫调节)附答案

高三突击强化训练 (内环境、稳态、体液、神经和免疫调节)附答案
高三突击强化训练 (内环境、稳态、体液、神经和免疫调节)附答案

选择题

1.右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 、b 、c 、d 、e 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d 、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 和结构b 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 段的Na +

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B.B~C 段的Na +

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C~D 段的K +

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D.D~E 段的K +

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3.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由A 、B 、C 、D 、E 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当①受到刺激时,该处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C.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①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4.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主要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下完成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腺体组成

B.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C.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单方向的

D.条件反射的建立与脊髓等低级中枢无关

5.如下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丁区域发生K +外流和Na +

内流

B .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C .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D .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6.下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③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和⑥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B .图甲可以是图乙中结构c 的局部放大图

C .图乙中在b 处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 仍有感觉,但是肌肉不能收缩

D .图乙中的X 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

7.如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a 、b 为微型电流计F 的两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对Na +

的通透性增强

B .从a 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 处,效应器能产生反应

C .刺激A ,电流计的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D .兴奋从B 传到D ,只存在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 8.如图是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由图可知,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

节共同完成的

B.图中甲表示胰岛B细胞,乙为胰岛A细胞,A为胰高

血糖素,B为胰岛素

C.结构③通过释放神经递质,直接影响甲的分泌

D.血糖降低能直接刺激胰岛和肾上腺分泌相应激素

9.如图是下丘脑及其直接或间接支配的有关腺体之间

的关系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

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产生的某种物质会影响动物的性行为

B.b的分泌物增多,会对a、c产生影响,这是一种反

馈调节

C.c不仅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而且有分泌

功能

D.a、b、c中,c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影响最小

10.如图所示,将20℃恒温下的四只小动物同时分别置

于恒温15℃、25℃条件下一小段时间,在改变温度的这

段时间里,预测它们的耗氧量、产(散)热量变化情况

(假设20℃条件下四只小动物代谢水平相同)。下列有关

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的产热量>丙的产热量

B.乙的耗氧量<丁的耗氧量

C.甲的产热量=甲的散热量

D.丙的产热量=丙的散热量

11.下面甲、乙图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

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有关细胞,

X、Y表示相关物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细胞②③④依靠细胞表面的受体接受信息

B.X、Y在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C.乙图中Y的传递比甲图中X的传递快

D.在②③④表面接受X、Y的受体,其分子结构均不相

12.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

确的是( )

A.血糖的平衡可以通过A→C→D→F和H→D→F途径进

行调节

B.处于炎热环境中可通过A→B途径使散热大于产热

C.G过程可表示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的

影响

D.E过程具有使血液中的激素维持在正常相对稳定水平

的作用

13.科学家用小鼠作实验材料,完成生长激素和胰岛素

的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切除垂体及胰腺可减小小鼠自身生长激素和胰岛素

对实验的影响

B.该实验没有进行实验对照,需要增添空白对照组

C.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具有协同作

D.增大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注射量,实验效果更显著

14.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

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

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15.将记录仪(R)的两个电极置于某一条结构和功能完好

的神经表面,如图,给该神经一个适宜的刺激使其产

生兴奋,可在R上记录到电位的变化。能正确反映从刺

激开始到兴奋完成这段过程中电位变化的曲线是( )

16.右图表示正常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以下关于导致ab 段和bc 段变化的相应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时体温的变化

B .口渴和大量饮水后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变化

C .在寒冷的室外和进入温暖室内时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变化

D .饭后和饥饿时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变化

17.下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B .时间t 1~t 2,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增加

C .时间t 2~t 3,散热量减少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 .时间t 3以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18.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引起尿量增加

B .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负反馈调节

C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

D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引起机体产热量增加

19.为证明“甲状腺激素有提高物质代谢的功能”,切除甲状腺的鼠,其物质代谢与未切除鼠相比降低了,血液中也不能检出甲状腺激素。从手术后第5天起的后5 d 内注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10 d 后物质代谢水平不发生下降。注射时将甲状腺

激素溶解于某种溶剂中。实验应同时设置的对照组是( )

A .不切除甲状腺,也不注射甲状腺激素

B .注射甲状腺激素,手术第5天再移植甲状腺

C .仅注射该实验中所用的溶解甲状腺激素的某溶剂

D .可注射不同于某溶剂的任何其他溶剂

20.下图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 、b 、c 、d 表示信息分子,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 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B .c 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e 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

C .d 表示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

D .信息分子参与的a 、c 、d 调节过程均存在反馈调节 21.下图为人体内环境中血糖的调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Ⅱ激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

B.Ⅰ、Ⅱ激素间既有协同作用又有拮抗作用

C.Ⅲ激素分泌量的增加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

D.图中的结构A 还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22.下图表示人进食后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对含量的变化,其中两条曲线表示健康人两种激素的变化趋势,另一条曲线表示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变化趋势,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曲线b 表示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胰岛素相对含量的变化趋势

B.在曲线c 上升时,人体下丘脑还可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

C.曲线a 表示的激素是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

D.人体通过a 、c 激素的协同作用,可使血糖含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

23.下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下列与该图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寒冷会促使X 分泌激素a

B.Y 除能分泌激素b 外,还能分泌生长激素以及多种促激素,因而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C.缺碘地区人的血液中激素b 含量低于正常值

D.Z 结构的活动只受Y 结构的控制 24.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直接调节甲状腺分泌激素

B.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C.下丘脑可调节垂体的活动

D.血液中含有较高的甲状腺激素,对垂体、下丘脑有抑制作用

25.已知成人体内的肝糖原含量一般不超过150 g,有一成年男子参加长跑运动,历时2 h,每小时消耗葡萄糖350 g 。则在2 h 的长跑过程中,能表示此人体内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是( )

26.如果饮用水被一种雌性激素类似物污染,可能会导致下列哪种结果?( )

A.雌性个体的促性腺激素含量上升

B.雌性个体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上升

C.雌性个体分泌雌激素含量上升

D.对雌性个体卵细胞形成过程的促进作用增强

27.下图曲线表示一只成年雄性狗血液中两种激素的含量变化。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 物质可能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B.A 、B 两种物质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C.B 的变化对A 有反馈调节作用

D.B 物质主要是由睾丸分泌的

28.给正常小狗实施垂体切除手术后,短期内小狗血液中的三种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c)的含量变化正确的是(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激素含量)( )

29.一位科学家用高浓度的糖溶液饲喂一只动物,在接下来的3小时内,每隔半小时检查该动物血液中糖的浓

度。下表是这项试验的结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时间 0 30 60 90 120 150 180 血糖

75 125 110 90 75 75 75

A.该动物正常的血糖浓度是75×10-2mg·mL -1

B.食用糖后120 min,血糖浓度降至75×10-2mg·mL -1

,这主要是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血糖利用和转化的结果

C.食用糖后180 min,血糖浓度依然维持在75×10-2mg·mL -1

,这主要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糖原分解的结果

D.该动物血糖浓度的变化过程主要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30.小白鼠是恒温动物,体温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某兴趣小组用甲、乙两组小白鼠(其中一组破坏了下丘脑)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了实验,得到结果如上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组小白鼠被破坏了下丘脑

B.乙组小白鼠体内水平衡的调节不会受到影响

C.本实验的对照组是甲组

D.若用正常的青蛙做该实验,结果应与甲曲线相似

31.下图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主要方

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传递迅速

B.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

C.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

D.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

32.某同学感冒发热39 ℃,伴有轻度腹泻。与病前相比,

此时该同学的生理状况是( )

A.呼吸、心跳加快,心肌细胞中ATP大量积累

B.汗液分泌增多,尿量减少,血浆Na+浓度降低

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

D.糖原合成增强,脂肪分解加快,尿素合成增多

33.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

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②c、d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

强,产热量增加③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

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④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

功能,同时能合成、分泌e激素⑤寒冷刺激使下丘脑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

调节体温⑥上图所示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皮

肤均为效应器

A.①②③

B.①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34.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35.下列关于人体体液免疫中相关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

是( )

A.抗原传递给T细胞后,可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B.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C.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D.记忆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合成并分泌抗体

36.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

对刺激的适应能力。下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

37.右图表示人体一微创伤口刚刚侵入了某病原体时的

免疫过程,下列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细胞A是效应淋巴细胞

B.该过程是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

C.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D.该防线能防御多种病原体

38.人被犬咬伤后,为防止狂犬病发生,需要注射由灭活

狂犬病病毒制成的疫苗。疫苗在人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

应是( )

A.刺激效应T细胞分化成为记忆细胞

B.刺激吞噬细胞产生抗狂犬病病毒抗体

C.促进浆细胞释放出淋巴因子

D.产生与狂犬病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39.病原体对不同免疫状态小鼠的感染进程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特异性免疫

也无法产生

B.B细胞缺陷小鼠虽无法合成抗体,但仍能对胞内寄生病

原体产生免疫反应

C.T细胞缺陷小鼠体液免疫无法产生

D.正常小鼠免疫产生的淋巴因子,加强了效应T细胞和

吞噬细胞对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40.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依据此图,请指出正确的选项( )

A.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 、c 、d 、e 、f 、g

B.二代表增殖分化阶段,该阶段反应的主要场所是外周免疫器官

C.A 、B 物质都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D.对切除胸腺的小鼠进行大剂量的X 射线照射,导致小鼠丧失全部特异性免疫功能,通过输入细胞f 可使⑤完全恢复

41.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淋巴细胞

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42.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 .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 .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 .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D .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43.如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 段和bc 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 )

A .发热和寒颤

B .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

C .寒颤和出汗减少

D .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 44.下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a 、b 为微型电流计F 的两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兴奋从细胞

B 传到细胞D ,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

B .从a 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 处,效应器能产生反

射活动

C .刺激皮肤细胞A ,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对K +

的通透性增加以维持电位差

45.如图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 、b 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 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上的微电表,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变化;d 表示神经与骨骼肌连接的区域(属于突触的一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电极a 刺激神经,不能引起骨骼肌收缩

B .d 内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 .用电极b 刺激骨骼肌,c 处能记录到电位变化

D .用电极b 刺激骨骼肌,刺激处骨骼肌细胞膜外为正电荷

46.如图表示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以及膜电位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轴突膜处于bc 段时,钠离子大量内流,消耗ATP

B .轴突膜处于ce 段时,钾离子大量外流,不消耗ATP

C .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D .A 处只有在兴奋传到后才能合成神经递质

47.下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③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和⑥上的特

异性受体结合

B .图甲为图乙中结构e 的局部放大图像

C .图乙中b 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 仍有感觉,但是肌肉不能收缩

D .图乙中的X 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

48.运动员在参加激烈比赛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一定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进行调节

B .产热增多使体温升高,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以维持体温稳定

C .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酸碱平衡

D .葡萄糖的大量消耗使血糖浓度偏低,可以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进行调节

49.右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 +

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 .曲线a 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 .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 .低Na +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 +

浓度高于膜外

D .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 +

浓度高于膜内

50.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a 点,(a 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检测到b 、d 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

B .兴奋由c 传导到e 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 .若c 处无电位变化,可能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D .电流表①不偏转,电流表②可能偏转两次

51.图中曲线表示某健康成年人分别饮1升清水及饮1升生理盐水后的尿生成速率。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饮清水后约1 h ,尿生成速率达到峰值

B .饮清水后0.5 h ,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

C .在3 h 内,饮清水较饮生理盐水产生的尿量多

D .3 h 后两条曲线将不再交叉或重叠

52.下图中X 、Y 、Z 分别代表人体的三种内分泌腺,甲、乙、丙分别表示它们分泌的激素,箭头表示它们之

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切除Y ,则Z 的重量不变

B .X 和Y 之间仅通过体液调节相联系

C .甲对Y 、乙对Z ,丙对X 和Y 都起促进作用

D .若Z 代表甲状腺,则幼年时乙和丙过少会导致身材矮小

53.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T 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

B .T 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

C .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

D .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54.机体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同一抗原物质既可以与抗体结合,也可以被T 细胞识别

B .抗原物质进入组织细胞后,抗体就会与相应的组织细胞结合,刺激细胞消化抗原

C .淋巴因子在体液免疫过程中产生,广泛分布于内环境中

D .记忆细胞可以接受同一抗原物质的刺激增殖、分化 55.如图是一正常人接种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有关疫苗接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接种不同的疫苗都能使抗体甲产生量增加,使免疫反应加强

B .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相应抗体产生的速度快、数量多

C .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非特异性免疫发挥功能,使体内产生大量抗体

D .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第一剂残留的具有专一性的抗体大量增生

56.如图所示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病毒浓度和T 细胞数量变化曲线。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

是( )

A.HIV对人体T细胞有攻击作用,所以人体一旦被HIV

侵入就丧失了细胞免疫功能

B.HIV的增殖速率与T细胞的增殖速率成正比

C.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识别HIV

D.艾滋病病人的T细胞大量减少,免疫系统功能被破坏,该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57.如图T10-3为人体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图T10-3

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的部位B.寒冷刺激时,a、b、c、d、e激素的分泌均增加C.下丘脑中具有渗透压感受器,还能合成分泌a、e激素

D.图示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骨骼肌均为效应器

58.2011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博伊特勒、霍夫曼和斯坦曼三位科学家分享。斯坦曼发现了免疫系统的树突细胞(DC细胞)。DC细胞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功能。如图T10-5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图T10-5

A.DC细胞中“突起”的存在增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B.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细胞外还有吞噬细胞

C.DC细胞处理抗原后,能与T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此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DC细胞能激发T细胞增殖并分化形成各种淋巴细胞59.如图T10-6所示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T10-6

A.当人被疯狗咬伤时,可能感染狂犬病毒,此时采用方法2进行免疫比较好

B.采用方法1可以使人获得比方法2更持久的免疫力C.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2进行免疫预防

D.采用方法2使人获得抗体的过程叫细胞免疫

60.如图T10-8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T10-8

A.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液、淋巴和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①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会增强

C.正常情况下,①②③的成分保持不变,与神经—体液调节有关

D.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③等处的渗透压会下降

非选择题

61.用某种降血糖物质X做以下实验(注:用生理盐水配制X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要验证X的降血糖作用,进行如下实验:选择一批体重相同的正常小鼠,测定________,并将小鼠随机等量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注射适量的________,对照组注射等量的________,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小鼠的________,若__________________,则表明X有降血糖作用。

(2)若要验证一定量的X能使患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范围,进行如下实验:

用________小鼠作为实验组,用患糖尿病小鼠作为对照组1,用________小鼠作为对照组2;实验组注射________,对照组1、2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一定时间后若实验组和对照组________的血糖浓度均在正常范围内,而对照组________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则表明一定量的X能使患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范围。

62.下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

(1)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________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前膜________,释放神经递质(Ach);Ach 与Ach 受体结合后,肌膜发生________,引起肌肉收缩。

(2)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把Ach 受体当做抗原,使________被激活而增殖、分化,产生Ach 受体抗体。Ach 受体抗体与Ach 受体特异性结合,造成Ach 不能与Ach 受体正常结合,导致____________信号转换过程受阻。

(3)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度患者,可采用胸腺切除法,目的是抑制________发育成T 细胞,不能产生淋巴因子,从而抑制__________免疫的应答。

63.如图为人体部分特异性免疫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a 、b 、c 表示细胞,①②③④⑤⑥表示过程)。

(1)该特异性免疫属于________免疫,图中b 在人体内由________细胞经分裂、分化而来。

(2)图中a 、b 、c 、d 能够识别抗原的是________。 (3)当抗原经过④⑤过程时,人体内产生d 过程的主要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图中所示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则该免疫过程产生的物质d 可攻击心脏瓣膜,使人患上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________病。

64.下图甲是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f 表示的结构是 ,图乙是图甲中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乙中的B 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 传到B 的信号物质是 。兴奋不能由B 传到A 的原因是

(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

小腿肌肉,则③称为 。若刺激图丙中b 点,图中 点可产生兴奋,图丙中共有突触 个。

(4)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 细胞合成,经过 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 融合,通过A 细胞的 作用,进入突触间隙。

(5)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 细胞产生 ,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 65.下图表示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的模式图,回答有关问题:

(1)甲图中①~⑤代表反射弧的组成部分,其中效应器是________(填序号),效应器由________组成。

(2)若在甲图中①处给予适宜刺激,兴奋可传至效应器引起反应,则电流表A 的偏转情况是________,电流表B 的偏转情况是________,若在甲图中的④处给予适宜刺激,电流表A 、B 的偏转情况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图中代表未受刺激时的膜电荷分布是________(填标号),形成此电荷分布的原因与________的跨膜运输有关。乙图中能产生局部电流的是________(填标号)。

(4)若丙图中释放的③可以促进Cl-进入细胞,则会引起下一个神经细胞________(兴奋/抑制)。

(5)若在丙图所示的⑤结构中给予某种药物,再刺激甲图中①,发现电流表B不偏转,但发现丙图⑤中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说明该药物是抑制了________(用图中的标号表示)的功能。

66.人体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受多种因素影响。现有

甲、乙、丙三人,甲正常,乙的胰岛B细胞被自身免疫反应所破坏,丙的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体内含有抗胰岛

素受体的抗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在某次运动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BC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

是,CD段血糖浓度升高主要是由血液中肾上腺素和的明显增加引起的。

(2)用斐林试剂对甲、乙、丙三人空腹时尿样进行检测,水浴加热后观察到的颜色分别是。从激素调节机制分析,乙尿样检测结果产生的原因

是。

(3)给丙注射胰岛素(填“能”或“不能”)有

效调节其血糖水平,原因是。

67.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请据图

回答问题。

(1)某人一次性饮1 000 mL 清水,1 h内尿量显著增加,这是由于降低,对相关感受器刺激减弱,导致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减少,其轴突末梢释放的,降低了肾小管和集合

管对水的,使水重吸收减少。饮水1 h后,通过图中a所示的调节机制,尿量逐渐恢复正常。(2)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体内会启动一系列调节机制,其

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神经兴奋增强,其末梢内

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的结合,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分解,抑制分泌,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以满足运动时能量需要。68.实验一:用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如下特异性免疫实验,过程如图1,结果如图2。

图1 实验一流程示意图

图2 实验一结果图

图中箭头表示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时间

(1)实验中,对B组小鼠的处理是作为A组小鼠的

处理。

(2)从图2可知,Ⅱ组与Ⅳ组相比,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说明血清中的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注射来自于A组小鼠的T 细胞后,在4天内Ⅰ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

量,说明该组T细胞(活化T细胞) 细菌数量的增长。由此推测该细菌生活在。(3)实验中,Ⅰ~Ⅳ组小鼠感染的是,感染的时间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天。

实验二:在体外观察小鼠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一种吞噬细胞)对细菌X的杀伤力,结果如图3。

图3 实验二结果图

(4)由图3可知,能有效杀伤细菌X的是细胞,而不是活化T细胞。

(5)有人假设,活化T细胞释放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若用体外实验验证该假设,实验组应选择的实验材料包括(填选项前的符号)。

a.培养过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

b.培养过巨噬细胞的培养液

c.A 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d.B 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e.培养过未活化T 细胞的培养液

f.细菌X

(6)该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 。

69.下图表示人体中的免疫过程的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有关的问题。

(1)图中表示的是 免疫过程。

(2)b 细胞的名称为 ,c 细胞称为 。

(3)若图中抗原再次进入人体内,则能被图中 细胞

特异性识别。(填图中代号)

(4)如果图中所示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作用于心脏瓣膜

细胞则会患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

病。如果抗原为过敏原,则d 分布在人体的

部位。

(5)器官移植会产生排异反应,这是由 细胞引起

的。

70.网球比赛中,运动员的精准判断、快速奔跑等都需

要消耗能量,产生代谢废物。下图是比赛中运动员部分

生理活动调节示意图,①~③表示相关过程,X ~Z 表示

相关激素。分析回答:

(1)看到对方发球时,运动员精力集中,下丘脑中的神经细胞接受大脑皮层传来的神经冲动,分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促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糖类代谢增强。由此可见,该过程为________调节。

(2)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大量出汗,激素Z 的分泌量________,从而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合成激素Z 的器官是______________。

(3)比赛结束初期,运动员的呼吸、心跳等并没有立即恢复正常水平,原因是体液调节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运动员从比赛场地进入温度较低的休息室时,其体内激素Y 的分泌量会____________,而且短时间内血压会升高,血压升高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如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1)分泌细胞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的原因是靶细

胞的细胞膜上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常人饭后,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是________,

该激素是由________分泌的,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

该激素负责把调节信息从内分泌细胞传送到靶细胞膜,

称为________。

(3)如果分泌细胞为性腺细胞,则分泌的激素一般可透

过________进入细胞内,通过______________发挥作

用。

(4)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激素调节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热休克蛋白(HSP)是细胞和机体受到高温侵袭或生存威胁时,合成量迅速增加的一类蛋白质(包括HSP60、HSP90等多种蛋白质),它们具有多种功能,其中HSP60的功能如图1所示,有一些热休克蛋白参与了机体对癌变细胞的识别过程,有助于加强机体的免疫,热休克蛋白参与机体的免疫过程如图2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4-10-7

(1)据图1推测HSP60所起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甲细胞和乙细胞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a 表示T 细胞的

______________过程,清除癌细胞的免疫方式是__________。

(3)要研制抗癌疫苗时,最好提取并纯化图2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IV 主要侵染图2中的T 细胞,引起的免疫失调疾病属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HIV 通过细胞表面CD4(一种受体蛋白)识别T 细胞,如果给AIDS 患者注射大量CD4修饰过的成熟红细胞也会被HIV 识别、入侵,但是HIV 在红细胞内________(填“能”或“不能”)繁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研究得知,癌细胞能在体内“恶劣环境”下存活的关键是其HSP90比正常细胞的含量多,给我们研发增强化疗和放疗效果药物的启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机体受到高温刺激时,细胞中的HSP 迅速地被诱导合成出来,以避免细胞结构被破坏,这表明生物的性状是__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73.如图T10-13为某类突触的信号传递的示意图,这类突触中特定的神经递质的释放,会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请据图分析回答。

图T10-13

(1)图中①是________,其中的多巴胺是从________通过________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2)当多巴胺与________结合,使突触后膜兴奋,此时膜电位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多巴胺作用完成后正常的去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卡因是一种神经类毒品,由图可知,其进入突触间隙后会______________,使突触后神经元__________,导致大脑“奖赏”中枢的持续兴奋而获得愉悦感,最终造成人对可卡因产生依赖的不良后果。 74.为探究一定温度对甲状腺激素的生物活性的影响,现使用容积相同的几只玻璃缸、同龄且发育状态相同的小蝌蚪60只、蝌蚪常用饲料、未经处理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甲状腺激素、50 ℃温水处理了 10 min 的原来具有生物活性的甲状腺激素等材料或用具进行实验。具体方法见下表(“√”代表等量加入)。

玻璃缸 编号 蝌蚪数 常

甲状腺 激素 50 ℃温水处理10

min

的甲状腺激素

甲 20 √ 乙 20 √ √ 丙 20 √ √

(1)已知甲状腺激素可促进小动物发育,所以该实验观察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成下列预期及分析得出的结论:

①现象:若甲>乙=丙,结论:甲状腺激素50 ℃温水处理后活性不发生改变。

②现象:________________,结论:甲状腺激素50 ℃温水处理后失去活性。

③现象:________________,结论:甲状腺激素50 ℃温水

处理后活性降低。

④现象:若甲>乙>丙,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动物激素在调节动物生命活动过程中,首先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这一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功能。动物

激素作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参考答案

1-5:ACDDA 6-10:CBDDD 11-15:DBAAD

16-20:DDACA 21-256:CDAAB 26-30:DBBDC 31-35:BCBAD 36-40:BDDBB 41-45:CDDBB 46-50:BCACA 51-55:DDBBB 56-60:DCDCD

61.答案:(1)血糖浓度X溶液生理盐水血糖浓度

对照组血糖浓度不变,实验组血糖浓度下降(2)患糖

尿病正常一定量的X溶液(或X溶液) 2 1

62答案:(1)传出融合电位变化(2)B细胞化学

信号向电(3)造血干细胞体液

63答案:(1)体液B细胞或记忆 (2)a、c、d

(3)数量多、速度快 (4)自身免疫

64答案:(1)感受器 d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递质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

触后膜 (3)神经中枢a、c、d、e 3

(4)高尔基体突触前膜胞吐 (5)兴奋或抑制

65.答案:(1)⑤运动神经末梢和相关的肌肉、腺体(2)两次偏转,方向相反两次偏转,方向相反A不偏转,B偏转一次(3)①K+②(4)抑制(5)⑦

66.答案:(1)运动初期血糖消耗量多于产生量胰高血

糖素 (2)蓝色、砖红色、砖红色乙的胰岛B细胞

受损,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血糖浓度高

(3)不能胰岛素不能与其受体结合

67.答案:(1)细胞外液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减少通透

性负反馈

(2)突触小泡特异性受体肝糖原胰岛素

68.答案:(1)对照 (2)相同抗体无明显变化抑

制细胞内 (3)细菌X 前1 (4)活化巨噬

(5)adf (6)小鼠抗细菌X的免疫应答

69.答案:(1)体液 (2)浆细胞记忆细胞

(3)c (4)自身免疫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

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 (5)T

70.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神经—体液

(2)增加下丘脑 (3)作用时间长

(4)增加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皮肤血管收缩

71答案:(1)特异性受体 (2)胰岛素胰岛B细胞

蛋白质第一信使 (3)细胞膜基因表达

(4)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72.(1)促使多肽链形成(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2)吞噬细胞、效应T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免疫

(3)抗原—热休克蛋白复合体(获得性)免疫缺陷

病不能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器(和细胞核),HIV缺

少繁殖条件

(4)抑制HSP90的活性(抑制HSP90基因的表达、降

低HSP90的含量) (5)基因和环境

73.(1)突触小泡突触前膜胞吐(外排)

(2)受体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通过多巴胺转

运载体运回突触前神经元

(3)阻碍多巴胺的回收持续兴奋

74.(1)小动物生长发育到一定且相同程度所需的天

数(时间) (2)②若甲=丙>乙③若甲>丙>乙④甲状腺激素50 ℃温水处理后活性升高

(3)信息交流(或信息传递)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

高中生物专题07 人体的内环境稳态与神经调节-高考生物必背知识手册

高中学习资料分享 [QQ群] 872658960 [公司地址]

专题7人体的内环境稳态与神经调节 书本速记 1.内环境:同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6.(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的电位:内正外负。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1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必背基础知识点 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细胞外液也叫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2.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3.内环境意义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具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双向传导(要求:离体神经元),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加强练习 1、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液不分泌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研磨 制成提取液――→注入 静脉血液― →胰腺分泌胰液 A .①与②、②与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 B .①与③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 C .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调节 D .要证明胰液分泌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2、如果某激素主要作用于机体内某器官的细胞,而对机体内其他器官的细胞影响不大,则该激素的特异性强。下列哪一组激素与靶细胞受体的特异性最弱 ( ) A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胰岛素 B .促性腺激素和催乳激素 C .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 D .甲状腺激素和孕激素 3、下列生理活动与相关激素之间的关系不相符合的是 ( ) A .摄入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B .人体内的激素与靶细胞能相互结合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受体蛋白 C .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为协同作用,共同促进生长发育 D .在寒冷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肾上腺素分泌量减少 4、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当人失水过多后,会在大脑皮层中的相关区域产生渴觉 B .当给一内环境渗透压正常的人静脉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明显减少 C .渗透压感受器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 D .水盐平衡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5、(2012·东城区模拟)现有一种含催产素的新药,它能使人们对陌生人产生信赖感。这一新药可能有助于治疗孤独症等疾病。催产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后叶释放的一种九肽荷尔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催产素一定含有C 、H 、O 、N 四种元素,含有9个肽键 B .孤独症患者直接口服适量催产素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 C .下丘脑中有些细胞不仅能分泌激素,而且能传导兴奋 D .催产素参与的调节过程具有作用范围比较局限、作用时间比较长等特点 6、(2012·杭州模拟)右图是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甲、乙表 示器官,a 、b 表示相应激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器官甲、乙的名称分别是胰岛、肾上腺 B .激素a 能够促进过程①,抑制过程② C .激素b 是唯一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 D .激素b 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会影响激素b 的分泌 7、(2012·临沂一模)“环境激素”是指在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 产生的释放到环境中并持久存在的天然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化学污染物,被称为21世纪的公

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内环境与稳态 华中师大一附中汪红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1.理解内环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能解释和说明其意义。 2.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并且能够解析一些实例。 能力目标 1.图形辨析能力、图形和文字信息的转换能力。 2.基本的绘图能力。 3.一定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1.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2.善待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志品质。 3.事物都是对立统一及相互联系的观点。 ●重点·落实方案 重点 稳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落实方案 1.精讲实例缓冲物质对pH的调节过程,说明pH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2.结合新陈代谢中酶促反应的条件与实例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难点·突破策略 难点 稳态的概念。 突破策略 1.播放微课件直观显示内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理解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补充直接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四大系统的有关内容,使学生在宏观上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本原理。 ●教具准备 微课件、投影片、试管、血浆、蒸馏水、1%的盐酸、pH试纸等。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预习。寻找相关疑点。 2.指导学生思考。根据预习情况对提出的疑点寻找思考线索。 3.回忆人体的四个系统的知识。 ●教法建议 1.谈话法。 2.讨论法。 3.实验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我们知道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等在其生活过程中,可以和它生存的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那么人体的体内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

行物质交换的呢? [教学目标达成] 一、内环境 学生阅读:内环境的内容。 教师演示:微课件(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动态过程) 学生思考:(1)环境概念中“内”“外”的含义。 (2)淋巴的形成过程。 师生总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学生活动:用箭头连线的方式,将内环境中组织细胞、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的关系表示出来。 师生总结:由此可见,组织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提问: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又是怎样获得的?(多媒体课件展示) 学生分析,归纳: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指点: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与内环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以及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那么,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会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 二、内环境的稳态 学生阅读:内环境的稳态的内容。 投影片:(1)影响血液理化性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正常人血液的pH是多少? (3)调节血液pH处于正常范围的方式是什么? 学生阅读后,回答:(1)主要因素有pH、渗透压、温度等。 (2)正常人血液的pH为7.35~7.45。 (3)缓冲物质(缓冲对)的缓冲作用。 下面以内环境的pH为例来说明 学生探究性实验:1.用加了抗凝血剂(柠檬酸钠)的血浆为实验材料,取两只洁净的试管,甲试管中加入2 mL血浆,乙试管中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分别用pH试纸测试,并进行比较。 2.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一滴质量分数为1%的盐酸溶液,分别用pH试纸测试,并进行比较。 讨论:请部分学生将其实验结果在投影仪上展示,并分析实验现象。 例如:人在剧烈运动时,肌肉组织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当这些酸性物质进入血液后,血液的pH将发生什么变化?(多媒体展示) 师生总结: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因为当乳酸进入血液后,乳酸就会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H2CO3是一种弱酸且不稳定,很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血液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如果有过多的Na2CO3发生反应,生成NaHCO3,过多的NaHCO3可以从肾脏排出体外。 教师总结: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其他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也都能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通过实验、实例的分析,我们归纳出稳态的概念。稳态是正常机体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协调运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

生物必修三内环境稳态及神经调节练习

生物必修三内环境稳态及神经调节练习 一、选择题: 1.血浆中的水来自() 、组织液、细胞液、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淋巴、组织液、血浆、消化液 .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肺泡腔内的气体.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心室腔内的血浆‘“.膀胱腔内的尿液 .人体血液的,能维持范围而变化不大,是因为血液中含有下列哪对物质()、——、—— 、——、—— .手脚皮肤磨出的水泡,其中浅黄色的液体是,它来源于。 、组织液、血浆、淋巴、血清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内环境是() .血液和组织液.组织液和淋巴.淋巴和血液.血浆 .正常情况下,在以下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水和无机盐④激素⑤尿素 .①②③④⑤.②③④⑤.②③④.②③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加快.渗透压下降.细胞代谢紊乱.糖尿病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 .毛细淋巴管破裂,淋巴外渗,使局部组织液回渗到血管 .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 .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 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必须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其中原因是() 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是体内增加水分 是体内增加无机盐是体内营养物质保持稳定 下各项中,可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的是() .精子进入输卵管腔 .牛奶被饮入胃中 .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里 .胰岛素被注射到皮下组织中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试题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情况下,有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 2.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血糖浓度过高时,会使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 B.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温觉感受器产生兴奋 C.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D.下丘脑通过垂体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 3.下图中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当一个人被狗咬伤时,可能会感染狂犬病病毒,此时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比较好 B.采用方法①可以使人获得比方法②更持久的免疫力 C.采用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叫细胞免疫 D.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预防 4.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A、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胞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白细胞介素消灭 B、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胞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胞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外毒素消灭 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胞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5.人体受到某种抗原刺激后会产生记忆细胞,当其受到同种抗原的第二次刺激后 A.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B.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长,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C.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D.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变,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6.能够识别抗原的细胞或物质是() ①吞噬细胞②T细胞③B细胞④记忆细胞⑤浆细胞⑥效应T细胞⑦抗体⑧干扰素 A.①②③④⑦B.①②③④⑥⑦ C.②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⑧ 7.下列各项中,与效应T细胞的形成有关的一组是() A.造血干细胞、胸腺、T细胞、B细胞、抗体和抗原 B.造血干细胞、吞噬细胞、宿主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和抗原 C.造血干细胞、胸腺、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 D.造血干细胞、胸腺、吞噬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和抗原 8.下列关于细胞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它与体液免疫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B.效应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能特异性地与抗原结合,杀灭抗原 C.进行细胞免疫时,抗原也需经吞噬细胞的吞噬和处理 D.记忆T细胞接受同一种抗原再次刺激时,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 9.下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激素③分泌过多 B.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C.图中共有3处箭头表示反馈调节 D.垂体还能分泌与激素③有相似生理效应的激素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这一章是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第一章,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为本模块的后续学习做铺垫。 2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掌握内环境概念作用及理化性质,理解稳态意义,知道过敏水肿等现象的根本原因。 (2)能力方面:训练图文转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识图析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3)情感价值观方面:通过组织水肿现象的学习使学生感悟稳态与健康的关系,体验学习生物知识的好处。 3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及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二学生分析 本章内容所面对的是高二学生,通过高中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素养,积累了一些生物学基本知识,不过本章内容较为抽象,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设计的解释、资料的阅读、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章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和草履虫的图片,提出问题: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内环境概念。进而引入新课。 2 图文研习,讲授新课 根据《红楼梦》中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引出体液概念,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信息,明白不论女人还是男人,老人还是孩子其实都是水做的。 由课本图1-1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总结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而可引导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境,说明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等,然后提出问题:劳动后为什么会磨出水泡?让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总结。 通过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引出内环境的概念,提出问题: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什么不同?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根据课本第四页资料分析,以血浆的化学组成为例让学生来归纳总结内环境的成分。以内环境中一些钠离子和氯离子为例,讲授内环境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让学生讨论课本上的问题: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是必须使用生理盐水?进而讲解稳态的重要性。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材的简要分析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必修模块3第1章第2节的内容。它是第一节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也是学习后面生命活动调节等内容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稳态是必修模块3重要的核心概念。处理好这一概念的教学,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稳态的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稳态的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的学习中要逐步展开和深化,本节中仅做一个简要的概述,做好后继课的铺垫。 人体健康与内环境稳态密切相关。几乎所有人生活中都亲历过诸如发烧、腹泻等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因此,通过有关内环境稳态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目标 (1)概述什么是内环境稳态,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能力目标 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态的机制。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人体内环境维持稳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认同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积极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 四、教学具体方案及实施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稳态 二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三、当堂检测 1.人的体温在正常情况下会产生一些波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新生儿和儿童的体温略低于成年人 B.女性体温略低于男性 C.一个正常人的体温的昼夜之差不超过l℃ D.人是变温动物 2.人的体温相对恒定,意味着( D ) A.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相等 B.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机体的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D.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3.稳态的生理意义是( D ) 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4.人体内细胞和外界进行各种物质交换必须通过的系统是( C )

内环境与神经调节的练习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神经调节练习题 选择题答题卡(1-18为单选,19-22为多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各组成成分的关系,正确的是 2、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O2、C02、血红蛋白、H+ 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0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3、关于人体内环境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血红蛋白、氧、氨基酸均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与淋巴 C·唾液、激素均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 D.皮肤角质层细胞游离于内环境之外 4.稳态的生理意义是 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 B.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6. 右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 浆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 A.① B.② C.③ D.④ 7.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此 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A、组织细胞 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各级动脉和静脉 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8.人体内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 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9.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造成的。下列各项中不会 ..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 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 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 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D. 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10.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 A.外界食物→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细胞 B.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 C.外界食物→内环境→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细胞 D.外界食物→循环系统→内环境→消化系统→细胞 11、下表是被测试者血浆、肾小囊腔、输尿管中P和Q两种物质的浓度,据此分析表中P 和Q各是什么物质? A.P是葡萄糖,Q是蛋白质 B.P是葡萄糖,Q是尿素 C.P是尿素,Q是蛋白质 D.P是尿素,Q是葡萄糖 血浆肾小囊腔输尿管 P O.03% O.03% 2% Q O.1% 0.1% O 12.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可能在 A.细胞体B.轴突C.突触间隙D.树突 13.在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狗在听到铃声后分泌唾液这一反射活动中,唾液腺和支配它活动的神经末梢一起构成 效应器 B. 兴奋传递时,往往是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或细胞体 C. 在人体反射活动过程中,神经元膜内电荷移动的方向与膜外电荷移动的方向相反 D. 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14.下图为反射弧模式图,请选择下列陈述中正确的选项 ①若在a点上刺激,神经就发生兴奋,从这一点向肌肉方向传播, 肌肉就收缩。 ②如果给予相同的刺激,刺激点a与肌肉之间的距离越近,肌肉的 收缩就越强。 ③神经纤维传播兴奋的大小,与刺激强弱无关,通常是恒定的。 ④当兴奋时,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会急剧发生变化,钾离子流入细胞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③ 15.人体中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递质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

神经体液调节关系、免疫调节练习题(详解)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1、与激素调节相比,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 ①调节速度快 ②调节速度慢 ③作用的范围广泛 ④作用的部位准确 ⑤作用的时间短暂 ⑥作用的时间比较长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⑥ D .①④⑤ 2、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 A .刺激强度的大小 B .感受器的兴奋性 C .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 D .效应器的兴奋性 3、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温觉感受器只分布在皮肤 B .体表温度一定与体内温度相同 C .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D .人体散热主要通过体液调节实现 4、天气变冷时,维持体温所散失的热能增多,人体内下列哪些腺体的分泌量会增多( ) ①垂体 ②甲状腺 ③胰岛 ④肾上腺 ⑤卵巢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④ D. ③④ 5.下列关于抗利尿素分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喝水多,抗利尿素分泌多 B.喝水少,抗利尿素分泌多 C. 喝水少,抗利尿激素分泌少 D.出汗多,抗利尿素分泌少 6、有三只生存状况一致的小狗,分别切除它们的下丘脑、甲状腺、垂体,然后检测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甲 - - - 乙 + - - 丙 + + - 注:“+”代表增加,“-”代表减少 则甲、乙、丙三只小狗被切除的器官分别是 ( ) A .垂体、下丘脑、甲状腺 B .垂体、甲状腺、下丘脑 C .甲状腺、垂体、下丘脑 D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7.如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 、b 、c 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B.c 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C.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 D.在调节水平衡过程中,下丘脑只有合成、释放d 激素的作用 8.下面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分泌活动来调节体温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在下丘脑产生冷觉和热觉 ④血糖浓度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促进胰岛A 细胞的分泌活动 ⑤内环境渗透压的升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然后作用于靶细胞 D.淋巴中的淋巴细胞可以通过淋巴循环由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液 10.人体血液中各种激素的含量能够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正常水平上,这是通过下列哪项实现的 ( ) A.激素间的协同作用 B.激素间的拮抗作用 C.神经---体液调节 D.反馈调节 11.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 .皮肤表皮细胞排列紧密 B .呼吸道粘膜分泌粘液 C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D .感冒病毒刺激人体产生抗体 12.由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直接发育成的淋巴细胞是 A .T 细胞 B .B 细胞 C .效应T 细胞 D .效应B 细胞 13.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病。有人注射了一种流感疫苗后,在流感流行期间未患流感,但流感再次流行时,却患了流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流感病毒可能发生了突变 B .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 C .流行的流感病毒与注射的流感疫苗可能不是同种类型 D .流感病毒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 14.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 ( ) A .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增加 B .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减弱 C .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减弱 D .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增加 15.关于对抗体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属于免疫球蛋白 B .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 C .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D .其参与的免疫是细胞免疫 16.参与过敏反应的是: A .抗体 B .淋巴因子 C .效应T 细胞 D .干扰素 17.自身免疫病产生的原因: A .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菌的免疫反应 B .人体免疫系统对过敏原的反应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课标点击】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学习重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自主探究】 2、例题精析 〖例1〗从事养殖业的人员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大多数海产鱼类不能在淡水中生存,因为在淡水中() A.氧浓度较低 B.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C.缺少食用的动、植物 D.二氧化碳浓度较高 解析:海水的浓度高,海产鱼类长期适应环境,细胞内无机盐浓度与海水浓度是相当的,如在淡水中生活,细胞就会吸水,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答案:B 〖例2〗(2003年上海)某人患急性肠胃炎引起腹泻,医生给予生理盐水,其首要目的是() A.提供能量B.供给营养 C.维持水分代谢的平衡D.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 解析: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人体内的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患肠胃炎的病人,典型的症状是腹泻,此时消化道吸收水分的能力降低,导致人体内缺水,因此要给病人输液

补充水分,输液时要给病人输生理盐水,以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 【自我诊断】 ●基础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A.温度B.酶C.pHD.渗透压 2.下列哪项叙述适于描述稳态的生理意义() A.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B.使体液的PH值维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维持相对平衡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4.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5、“人类不能生活在纯氧的环境中”,这一叙述是() A、不对的,因为身体细胞需要氧,以氧化有机物获得能量 B、不对的,因为人体所吸收的纯氧经呼吸道进入血液时,已有许多CO2产生,不影响呼吸 的调节。 C、对的,因为血液中应有适量的CO2作为调节呼吸作用的物质 D、对的,因为纯氧会使身体细胞的氧化作用太剧烈,而无法维持恒定性 6、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7、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肾小管在吸收水的同时吸收盐 B、渴的时候体内水绝对少 C、肾小管对盐的重吸收要消耗能量 D、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有拮抗作用 8、下列关于生命活动的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素可以加快新陈代谢,因而生长素是种高效的酶 B、生长素总是从高处向低处运输 C、CO 2可以有效刺激呼吸中枢,从而使呼吸加深加快,因而CO2也可以调节生命活动,属于体液调节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血糖,让血糖浓度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因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专题七 内环境稳态与调节

专题七内环境稳态与调节 【考纲要求】 1.稳态的生理意义B 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B 3.体温、水盐调节A 4.血糖调节B 5.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B 6.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A 7.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B 8.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B 8.人脑的高级功能A 10.动物激素的调节B 11.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B 【学习过程】 考点一:内环境及其稳态 1.内环境的组成包括哪几部分?成分有哪些?具体细胞的内环境判断。 2.简述体温、水盐调节过程 3.血糖的来源、去路和调节过程,糖尿病的病因、症状、治疗。 拓展提高: 1.组织水肿的原因 2.下丘脑的作用及与血糖、水盐、体温调节的关系 考点二、神经调节 1.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方式及类型 2.兴奋(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机理,传导的形式,速度,方向?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结构基础,组成,传递的形式,方向及原因,速度。人脑的高级功能有哪些? 拓展提高: 1.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的判断 2.膜电位的变化与离子的运输 3.抑制性递质与膜电位的关系 抑制性递质:不引起动作电位的产生,不存在钠离子内流,主要是阴离子通道打开,使阴离子内流,抑制兴奋的产生。如γ-氨基丁酸 麻醉剂的作用原理:延长阴离子通道打开时间,抑制兴奋的产生,产生麻醉效果。 考点三:体液调节 1.体液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关系,常见激素的作用,分泌部位,化学成分,作用部位(靶细胞),分泌异常引起的疾病。

2.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的分泌及分级调节过程 3.激素调节的特点 拓展提高: 1.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区别 2.反馈调节机制 (1)负反馈调节: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如: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的分泌(2)正反馈调节: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 如:当胃酸分泌增加后会引起胃壁扩张,后者又会加强胃泌素的分泌,胃泌素的分泌调节机制即为正反馈调节如:排尿、排便、分娩、血液凝固、射精等。 3. 激素分泌调节的三种类型 (1)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的分泌调节属于甲类型,即: (2)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调节属于乙类型,即由下丘脑合成, 垂体释放。 (3)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的分泌调节属于丙类型,即: 考点四、免疫调节 1.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类型及三道防线。 2.流感病毒如何进入人体细胞,又如何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秀教学设计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秀教学设计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秀教学设计 稳态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本模块为《稳态与环境》,因此,应该让学生开始本模块的学习时,就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 本章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 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能力方面 1.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 (一)教学内容的特点 本章内容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其中第1节可用1课时教学,第2节可用2课时教学(其中实验1课时)。 本章题图由3张图片组成: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巡逻、工人在炼钢炉前工作、抗洪战士在补充营养物质和水分。章引言则就这3

种场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内环境"的概念比较抽象,教材这 样做,是从宏观方面引入,从外在现象入手,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压图诗是本章的点睛之笔,具有统领全章内容的功能。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定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 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整体,还包括本章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的组成、为什么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等。教材第2章还要继续 阐释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在这部分内容的最后,教材以在内环 境中体内细胞能正常地生活,"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这样 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资料分析所提供 的`材料,比学生在初中曾经学过的相关内容更为详细。资料内容不 要求学生记忆,而是供学生分析细胞外液有哪些主要成分时参考。教 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 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 要方面。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材用的篇幅稍多,并且用旁栏 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教材用" 学科交叉"栏目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化学知识;内环境的温度特点比较 好理解,教材仅用一句话来介绍。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之 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 质交换的内容,则比较复杂。教材在此处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初中所学过的知识,通过"思考与讨论"得到答案。本节 教材正文之后,还安排了与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有关 的技能训练,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既练习、领悟构建模型的方法,又 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内容。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内环境的动态 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内容。"问

人教高中生物 必修三 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知识点)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1、实验原理: 1)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H2CO3),食物中常含有一些酸性和碱性物质,它们进入内环境后,因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而使内环境pH不会发生大的偏移。 2)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KH2PO4等溶液)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2、具体操作步骤 取自来水25mL--(倒入)→50mL烧杯中→用pH试纸测试起始的pH,并做记录--(滴加)→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的HCl或NaOH溶液--(5滴后)→用pH计或pH试纸测pH,并将结果计入表格→每滴加5滴为一组,重复6次。 用不同的材料按上述步骤重复试验。 3、实验结果及结论 (1)对自来水的处理(图1) 结论:滴加HCl后,自来水的pH减小;滴加NaOH后,自来水的pH增大。 (2)对缓冲液的处理(图2) 结论:无论滴加HCl还是NaOH,缓冲液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3)对生物材料的处理(图3) 结论:无论滴加HCl还是NaOH,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图1 图2 图3比较以上三图中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物质,因而能维持pH相对稳定。 4、PH值稳定的意义 保证酶能正常发挥其活性,维持新陈代谢的正常顺利进行。 【补充】——缓冲物质 1、概念: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 2、组成: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 (如: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3、作用: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4、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二、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调查:体温的日变化规律 1)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⑴、口腔:36.7—37.7°C(平均:37.2°C) ⑵、腋窝:36.0—37.4°C(平均:36.8°C) ⑶、直肠:36.9—37.9°C(平均:37.5°C)——最接近人的真实体温

(完整版)第三部分神经、体液、免疫调节试题(加强班)

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调节试题) 1.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 a.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滴/分钟)。 b.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 mL,记录尿量。 c.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 mL,记录尿量。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发现,与a相比,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实验兔的尿量会________。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________。 (3)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现象,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引起尿量减少。 2.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________,激素乙通过________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 (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________。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________。 (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________(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散热量。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________,从而减少尿量。 (4)体温下降期,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体温上升期,人体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请解释血压升高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研究神经干的兴奋传导和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传递,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然后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成分见表),以保持标本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任氏液中维持酸碱平衡的成分有________,其Na+/K+比与体液中________的Na+/K+比接近。 (2)任氏液中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若将其浓度提高到15%,标本活性会显著降低,主要是因为________。(3)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部分有________。 (4)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________。 4.在维持机体稳态中,消化系统具有重要作用。人胃肠道的部分神经支配示意图如右图。 (1)图中兴奋在b处的兴奋传递形式为________。(2)食物经胃肠道消化吸收,使血糖浓度增加,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________,导致血糖浓度降低,维持血糖稳定。 (3)严重腹泻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位于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刺激产生兴奋,该兴奋一方面传至________,引起口渴感;另一方面可使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从而促进________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4)过敏性胃肠炎是由于在过敏原的刺激下,________细胞产生大量抗体,该抗体与再次侵入机体的同种过敏原结合,引起胃肠道过敏反应。 5.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线段表示________电位;b点膜电位为________,此时Na+________(内、外)流。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形式向前传导。在离体神经纤维上________(单向、双向)传导,在动物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________(单向、双向)。 (3)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过程是: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至________,引起其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递质到________,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神经元________。 (4)神经冲动在突触的传递受很多药物的影响。某药物能阻断突触传递,如果它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或再摄取)等都没有影响,那么导致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的原因可能是该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与________________的结合。 6.乙酰胆碱是一种可引起受体膜产生动作电位的神经递质,能特异性地作用于各类乙酰胆碱受体。当人体被银环蛇咬了后会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反应。下图甲是α-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图乙是α-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部分示意图。 请分析回答: 成分含量NaCl 6.5 KCl 0.14 CaCl20.12 NaHCO30.2 NaH2PO40.01 葡萄糖 2.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示范教案第一章: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必修三)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⑴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 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帮助学生对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感性认识。 ⑵通过资料分析讲解内环境理化性质。 ⑶将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 ⑴同上。⑵结合图解讲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问题探究法。教具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模型教具 六、学生活动 1、启发学生观察相关图片,帮助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2、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环境及其理化性质的知识。 七、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我们知道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必需的养料,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那么人体的体内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学生阅读教材P2—3相关内容,教师设问: 1、什么叫体液? 2、血液全是体液吗? 3、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什么? 4、什么叫细胞内液? 5、什么叫细胞外液? 6、内环境是指什么?“内”的含义是什么?(“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来看,细胞外液属于其生活的外界环境,其内环境为细胞内液;而从人体来看,细胞外液是内环境) 7、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如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