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

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
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

文言实词词义的把握及其解题方法

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下面介绍几种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一、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

古汉语讲究工整、对仗,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我们往往可以根据其意义上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的正确解释。如: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不就是“用”的意思吗)

2、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赢”也与上句的“余”处在相同的位置,其意思也是“多”。)

3、彼竭我盈,故克之。(“盈”与“竭”相对,词义相反,解为“饱满”)

4、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谷”和“死”对应。那么是同义对应,还是反义对应呢?根据“异室”、“同穴”的对应,我们可以判明“谷”和“死”也是反义对应。“死”当然是“死去”之义,“谷”就可以知道是“活着”的意思了。)二、依据词性来推断。

根据对应词语的词性,判断未知词语的正确解释。

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方”)

变姓名,诡踪迹。(“变”与“诡”相对,“变”是动词,“诡”也是动词,解为“隐藏”)

三、利用语法结构辨别

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对实词所在的词组作结构分析,同样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该词的词性、活用及意义。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的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会水”即“游泳”的意思。)

2、越人语天姥。(“语”处于谓语的位置,解为动词“谈论”。)

3、又闻此语重唧唧。(“语”处于宾语的位置,解为名词“话”。)

4、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朱丹”、“黝”都处在谓语的位置并分别带了宾语“门”和“之”,所以就能感知它们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漆成红色”和“涂成黑色”的意思。”

四、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1、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联系成语“同舟共济”不难猜出

“济”解为“渡河”。)

2、“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可利用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

“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推知“芳不得薄兮”的“薄”也可作“接近”解。)

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朋比为奸)

4、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联系成语“绳之以法”,可知“绳”为制裁。)

5、孙膑期日“暮见火举而齐发”(联系“不期而遇”可推之解为“约定”)

五、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这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例“傥窀穸不为盗所发”,选出句中的加点词意义正确的一项:

A.墓穴

B.棺材

C.财物

D.山洞

加点词“窀穸”极生僻,但根据“穴”部多与洞穴有关,就可排除BC两项,再根据语境可推出A项正确。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畴”的含义也可根据“田”字旁也能帮助推出“田地”之意。

提示:通常来说,凡形旁从“禾”与五谷有关;从“贝”与金钱有关;从“饣”与饭食有关;“月”,本义为肉,以“月”为偏旁的大都与躯体有关,从“歹”与死亡有关。

六、利用语境推断词义。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例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两句同出《石钟山记》,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却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言”为“记载”之意。

1、“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2、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黠”在现代汉语中是贬义词,是狡猾的意思。但在上文特定的语境里,它并非贬义。上文中与“黠”的词义相关的语句有(1)“生而聪慧”(2)“帝及后并笃爱之”(3)“帝每面称之”。由此可见,“黠”在此处应为褒义,只能译为“聪慧”,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文言实词的词义推断要防止褒贬失当。

七、根据情理推断

有些实词的词义可通过事理检验做出选择:

例:自是二年,孔子亡,又十一年,哀公竟逼于三子而孙于越,比之简公,仅全其身尔。

上文中“孙”若解释为“孙子”,则“孙”所在的一句就应译为“哀公最终被三子所逼迫,到越国当了孙子”,那么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样处理有悖情理。其

实这里“孙”与“逊”通假,意思为流亡。这个例子启示我们,在推断实词词义时,常用词义如果均不能切合语境,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那或许能够柳暗花明。

1、玉人(卞和)献璞而楚王诛之。(联系“口诛笔伐”可推出“谴责,惩罚”)

2、其母未受命妇邑号而卒,将葬发引,吏人赍告身而至,日知于路上即时殒绝,

久之乃苏。(昏迷)

反馈练习:

1、求全责备“备”和“全”对应,即“齐全、完备”。

2、追亡逐北“北”和“亡”对应。都指败逃的人。

3、通五经,贯六艺“贯”和“通”对应,也是“通晓”义

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5、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6、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与“箭”相对,可判断它是名词,意义是“奔马”。

7、“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失”与“纵”相对,“奉”与“敌”相对,敌是敌人,为名词,那么“奉”也是名词,据此可推断“奉”为“机会”之意。

8、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9、卖官鬻爵(“鬻”因与“卖”处在结构相同的同等位置上,就可由已知的“卖”来推出未知的“鬻”的相同的含义。)

10、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11、党同伐异伐:讨伐→党:袒护

12、革故鼎新革:革除→鼎:建立

13、前倨后恭恭:恭敬→倨:不敬、傲

14、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精竭虑。殚、竭:尽

15、赵奢之伦制其兵——不伦不类。伦:类

课堂小结:

文言实词可以从以上不同的角度去把握。但是,真正要做到准确理解,大量的积累是关键中的关键。我们要扣紧课本,牢固掌握课本上的文言词语。这些文言词语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虽然平时没有直接考课本上的原题,但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要想考出好成绩,一定要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言文中地含义 王志群[博客]字, 阅读, 评论 本文收录在: 教研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言文中地含义 .下列各组加点地字解释错误地一项是 .沛公不胜杯杓:禁住,能承受.上下同欲者胜:取得胜利.何可胜道也者:尽.数石之重,中人不胜:获胜 【答案】(胜,能承受,“中人”,普通人) .下列各组加点地字解释错误地一项是 .惟辟作福,惟辟作威:君主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开辟也:同"避",躲避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同"避",躲避 .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张开 【答案】(辟,征召) .下列各组加点地字解释错误地一项是 .天理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同"影"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同"黜",被罢免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讨伐,征伐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验应 【答案】(伐,功业) .下列各组加点字,字义相同地两项是 .直前诟虏师失信.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俄匀谢玄淮上信至 .信造化之尤物也

【答案】、(这两个"信"都是名词,都是指送信地人.项"信臣",忠臣;项"信"副词,确实) .下列各组加点字,字义相同地两项是 .东郭先生将北适以干仕.哭声直上干云霄 .不从车乘,不操干戈.亦不敢服垢弊以干名 【答案】、(都是动词,求取之意.项"干",冲犯,项读à,才干) .下列各组加点字,字义相同地两项是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会贤士大夫少府赵禹过卫将军.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答案】、(都是拜访之意.项,超过;项,经过;项,动词,责怪) .下列加点地词都属于偏义复词地一组是 ①死生,昼夜事也②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③把酒临风,宠辱皆忘④昼夜勤作息 ⑤成败之机在于今日⑥勤心养公姥 ⑦悖乱不可以持国⑧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①③⑤⑦.②④⑥⑧.①④⑥⑧.②③⑤⑦ 【答案】(①句"死生"偏于"死",④句"作息"偏于"作",⑥句"公姥"偏于"姥",⑧句"异同"偏于"异".其他各句不存在偏于一方地问题)b5E2R。 .对下列句子中"报"地解释,完全正确地一组是 ①阙然久不报(报告),幸勿过.(《报任安书》) ②庙成,还报(报告)孟尝君.《战国策·齐策四》) ③无怨无德,不知所报(回复).(《左传·成公三年》).④为善者天报(报答)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报复)之以祸.(《苟子·宥坐》)) ⑤投我以木瓜,报(回报)之以琼瑶. (《诗经·卫风》).⑥报(判决罪人)而罪之.(《韩非子·五蠹》) p1Ean。 .②④⑤⑥.①②③④.③④⑤⑥.①③④⑤ 【答案】①回答③报答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复习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常见”指《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指的是语境义。) 2、掌握古汉语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知识重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能力重点]根据语境,正确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复习方法] 采用看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复习巩固。 一.考点阐述: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高考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的意义,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1.文言常见实词的范围 ①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所给的条件;②常见的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 2.什么是文言常用实词 一般地说,凡是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不同的字均可算是文言常用实词。3.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 ①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②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 ③近义性——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动词有20多个;“马”的名词也有20个以上。

④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 ⑤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二.命题规律 ①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中考,分值为3分,每年必考。 ②题型: a.要求考生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 b.判断古今同义或异义的情况。要求考生以比较来辨别词义的差异,求得正确。 第一课时 [复习重点] 1、实词的用法和含义是高考的常考题,复习重点是一词多义和通假字。 2、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一.常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 1.一词多义有什么特点?(有多个义项,这些义项之间不是平等并列的关系;一词多义 主要指:1、词的本义;2、引申义;3、比喻义;4、借代义;5、假借义;多义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意义是唯一的)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以上的义项。一般来说,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高考要求的常见的多义词共有120个,平时要扎实掌握课本中出现的常用实词的意义,逐课积累,并努力培养根据一定的语境来分析、判断词义的能力。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1)词的本义 词的本义指的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指路途、道路。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及虚词理解汇总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及虚词理解汇总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编制:张新政审定:綦少华姓名:学号:材料编号 一、考纲分析: 文言实词考查的基本要求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本考点考查的重点是教材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些实词,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还有词类活用。但不是对原来知识的简单回忆,而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近几年来,高考命题多采用两种考查形式: 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和错误的一项; 二是从古今词义比较的角度,给出四个词,要求选出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 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在高考能力层级中为B级。高考语文试卷,不仅直接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解释,也经常涉及到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要想顺利地应考,就应具备从同一实词的若干义项中选择它在上下文中应取含义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对灵巧方法的掌握。 二、推断词义的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 1、根据形旁推断本义。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如:“(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如:“到七月,乃扶病入觐” 如:可以独飨白粲。 如:樯橹灰飞烟灭 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如:“傥窀穸不为盗所发”,选出句中的划线词意义正确的一项() A、墓穴 B、棺材 C、财物 D、山洞 如: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啖:给……吃 巩固练习 无冻馁之患.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今操方连船舰. 惧谗言则思正身以黜.恶 二)、字音推断法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整理精校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必修教案 1015 19:58 ::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文言实词是历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2015届高考模拟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1. 常见文言实词。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列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文化经典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2.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等,其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的考查是重点。 考查形式主要有: 1. 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要么是对某个实词提供四个备选项,要求选出正确答案;要么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后者是近几年高考常见的考查形式。 2. 要求考生辨别词义差异。要么是比较不同句子中字形相同的实词的意义,重点考查一词多义的情况,要么是要求找出与现代汉语在意义上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即比较词语古今义的异同。 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文言实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词的意义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形式延伸出来的。 【例】(2015高考模拟·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决卖酒者宜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于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数:多次,屡次[来源:学科网] B. 事连吾侪吾侪:我辈 C. 能偿者捐其息捐:舍弃 D. 贫者立券还之立:订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注意“在文中的含义”。任何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也只是表达一个意思,因此,考生可将选项的意思带入文中,看是否通顺、合理。D项中的“立”,固然有“订立”的意思,但是根据文意:卖酒者对那些借钱的人说,没有偿还能力的立即把债券还给对方,不要他再还钱了。因此,这里的“立”是“立刻,立即”的意思。 答案:D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实词 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二、注意: 一是“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是指在文章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这主要包括初高中课本、读本及其他课外读物中经常出现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有的涉及通假,有的多音多义,有的古今异义,还有的由于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变化,因而实词的含义只有根据具体的语境才能明确。 三、文言实词的复习注意: 1、不要离开原文 2、不要离开课本 3、要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四、文言实词考什么? 1、选出对词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2、选出与例句中指定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3、判断各组句子中同一词的词义是否相同; 4、语句翻译。 五、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 单音性、多义性、近义性、活用性(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通假性。 六、正确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种词类:1、通假字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4、偏义复词 5、单音词和复音词 6、反训词 7、词类活用 七、逐类过关 (一)通假字: 通假,是古文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或借用的现象。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通假字包括通用字、假借字和古今字。 1、它有三种情况: (1)、以声旁代替本字。 (“直”通“值”,“县”通“悬”,“反”通“返”,“禽”通“擒”,“卒”通“猝”)(2)、以同声旁的同音字代替本字。 (“帖”通“贴”,“厝”通“措”,“谕”通“喻”,“说”通“悦”) (3)、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 (“惠”通“慧”,“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 2、掌握辨别通假字的方法 1)一个字,按照它本身的含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时,可考虑定为通假字。 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中的“裁”,按其本身含义“剪裁;割裂”、“削减;消除”、“节制”、“估量;识别”等,无论如何也讲不通。就可根据上下文定为通假字,通“才”,是“刚刚”的意思。 2)通假基本上是同音代替,或完全同音,或读音相近(声母相同,或韵母相

怎样理解文言实词

怎样理解文言实词 本文是关于怎样理解文言实词,感谢您的阅读! 文言文阅读的难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文用单音词表达,现代汉语则用双音词表达。双音词是在文言文单音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学习文言文,就可用组词的办法来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组成双音词后,再根据文意来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 如,2011年浙江卷中“贞观初,第明经”,句中的“第”,可以组成“第一”、“府第”、“门第”、“等第”、“及第”等词语。“第一”表示序数,显然不对。“府第”、“门第”都表示房屋住宅的意思,用在这里也不对。“等第”就是等级,也不能用在这里。“及第”是什么意思呢?有句话叫“状元及第”,就是考中了状元的意思。所以,“第”就是“考取”、“考中”的意思了。多做组词练习,不仅能积累大量词语,更能准确理解文言实词,促进古文学习。 汉语中的同义词或近义词特别多。词中两字可以互相释义,训诂学称之为“互训”。如,“追逐”,《说文解字》:“追,逐也。”“逐,追也。”类似还有很多,略举几例:“珍,宝也。”“宝,珍也。”“玩,弄也。”“弄,玩也。”“召,呼也。”“呼,召也。”“呻,吟也。”“吟,呻也。”“奉,承也。”“承,奉也。”“帅,将也。”“将,帅也。”“杀,戮也。”“戮,杀也。”“更,改也。”“改,更也。”“敕,诫也。”“诫,敕也。”“制,裁衣也。”“裁,制衣也。”“伪,诈也。”“诈,伪也。”2011年浙江卷中“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这里的“嫌”就是“疑”,“嫌”“疑”

互训。试卷把“嫌”解释为“疑忌”是对的。 成语是从古汉语直接保留下来的表达方式。通过成语也能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如。“理屈词穷”的“屈”为“理亏”之意。2010年浙江卷(胡叟)“与成人交论,尠有屈焉。”的“屈”就是理亏。少年胡叟与成年人辩论,一点都不会理亏,突出了他聪敏过人。如果解释为“屈辱”,就不对了。又如,“引以为鉴”的“鉴”为“教训”之意。2011年浙江卷“隋监未远,不可不察。”中的“监”,通“鉴”,就是教训的意思。张文瓘用隋朝灭亡的教训来劝谏皇上要安抚百姓,深得唐高宗的嘉许。 句子结构规则往往固定,因而,分析句子结构也是确定文言实词含义的好方法。如,2011年浙江卷“第明经”,是动宾结构,“第”只能理解为动词“考取”,否则就是错的。“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一句是因果关系。当时,因为(张文瓘)执法公平讲恕道,所以,“方戴胄”。是张文瓘“仿效”戴胄吗?显然不是。否则,因果关系就要颠倒过来,就要理解为“张文瓘因为仿效戴胄,所以执法公平讲恕道。”这并非原句的意思。原句是表达人们对张文瓘的评价和称赞,人们把他比作戴胄。“方”,作“比方”、“比拟”讲。 文言句子还有对偶和骈句。如,2011年浙江卷“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逸”,指百姓生活安逸;“劳”,指百姓生活劳苦。骈句具有结构相同的特点,相同位置文字,其意义也大致相同,这对我们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很有帮助。如2010年浙江卷“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就是骈句。“善”与“工”的意思相同。“人

文言文实词理解

文言文实词理解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文言常见实词的范围 文言实词往往是多义词,考查的方向:1、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是限定的条件;2、常见的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 什么是文言常见的实词?一般地说,凡是中学课本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不同的字均可算是文言常用实词。原来的高中语文课本后面所列文言常用实词表共列了340个文言实词。(现在的课本没有编入)这些应该是中学生起码要掌握的。新课标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尤其要作为重点掌握。“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其含义或用法。“常见”,这是规定的考查范围,实词规定为120个,这是重点。 二、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 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例: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①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①也。《颜氏家训》 【译文】人们喜爱自己的孩子,却少有能够一视同仁的。从古到今,这中间的弊端可够多了。那聪慧漂亮的孩子,当然值得赏识喜爱,那愚蠢迟钝的孩子,也应该怜悯同情才是,有那偏宠孩子的人,虽然想以自己的爱厚待他,反而以此害了他。共叔段的死,实际是他母亲造成的,赵王如意被杀,实际是他父亲造成的。其它像刘表的宗族倾覆,袁绍的兵败地失,这些事例都像灵龟、明镜一样可供借鉴啊。 【注释】①共叔:即叔段,叔段逃亡至共,因称之为共叔段。②灵龟明鉴:古人以龟壳占卜,以铜镜照形,故以此二物比喻可资借鉴Z2R)的事物。 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 2、 例如: 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荀子·劝学》 ②追亡逐北。《贾谊·过秦论》(亡 .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③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对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被任用的意思。) 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战国策·燕册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聊斋志异·狼》 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解释为“神态”。句④的“意”用法与②相同;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2020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 【2020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 杜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 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 ..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③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④,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文言文实词理解实用技巧

文言文实词理解实用技巧 学习目标: 对文言文实词的测试,是高考中的测试要点之一。考题多从不常见到的文言文中选取,实词的意义只有联系上下文或者自己的推断才能加以理解。相对来说,此类试题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这个问题,本节课将一些文言文实词的理解技巧与方法做一些归纳,使同学们在考试中能有的放矢,较为准确地去把握文言文阅读中所遇到的实词的含义。 形声字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具有表意功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形声字的形旁去推断实词的含义。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砺:磨刀石。“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拜见 同位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急湍胜箭,猛浪若奔(箭奔:马的奔跑) 闻名遐迩(遐:远迩:近) 组词法 古代词大多是单音词,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古代的单音词就相当与现代的一个合成词。信: 《出师表》: “愿下亲之信之。” 《曹刿论战》: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忌不自信。” 《史记?刺客列传》: “今行而弗信,秦未亲也。” 信任 讲信用 信相信 信物 迁移法 文言实词在古文具有继承性和一致性的特点,因此在理解课外文言实词时可以借助于课本内学过的同一文言文实词或者借助于成语中的相同语素。 除南清河太守。除臣冼马(李密:《陈情表》)授予官职。 善才绳之。绳之以法约束、制裁 语境法 语境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系,推断出该词的含义。“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决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阅读一 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

文言文实词练习

文言实词练习(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练习一)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乐毅为燕破.齐,或谗.之昭王曰:“齐不下者两城耳,非其力不能拔,欲久仗兵威以服. 齐人,南面而王.耳。”昭王斩言者,遣使立.毅为齐王。毅惶恐不受,以死自誓。 (洪迈《容斋随笔》)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乐毅为燕破.齐 B.或谗.之昭王曰 C.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 D.遣使立.毅为齐王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南面而王.耳”的“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韩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B.今楚(指项羽)强以威王.此三人(三个秦降将,章邯等),秦民莫爱也。 C.汉方不利,宁能禁信(韩信)之自王.乎? D.王.者富民,霸者富士。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4题。 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 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 ..,未可几.也。 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状.不必童而智童状:外形 B.智不必童.而状童童:儿童 C.戴.发含齿戴:顶着,(头上)长着 D.未可几.也几:通“冀”,希望 4.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近:亲近 B.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疏:疏远 C.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亲:受人亲近,被人亲近 D.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 ..至智:达到才智

如何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如何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热点,每年必考。2013年《考试说明》在这一考点的表述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考查的实词,是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确定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既考查了识记能力,又考查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不论以后高考的结构模式如何变化,对这一点的考查仍将成为首选。 如何准确理解文言实词?首先是积累,同学们在读各篇文言课文时注意积累常见实词的各种意义和用法,然后将这些零散的义项聚集起来有意识地一个词一个词地记忆。可以自己整理,也可以借助工具书。其次,还要学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下面介绍几种理解、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一、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例如:(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4题)D 勒

石记之而还。勒:铭刻,可以联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的“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勒”,解释为:刻。 二、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意思。 三、根据读音推测词义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再联系上下文,也能得出正确结论。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而“顿”并无“不锋利”的意思,此意应为“钝”的含义,“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同,因此推断“顿”通“钝”,含义是“不锋利”。 四、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节词来表示,一定要有化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的意识。如:文言

浅谈文言实词翻译方法与技巧

浅谈文言实词翻译方法与技巧 高考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这些文 言实词有的因多音多义而难以理解,有的因古今异义容易混淆,还有的因词类活用而意义发 生临时改变,特别是遇到陌生的文言实词,一时难以准确理解词义,则须灵活运用一些方法、技巧进行推敲、判断。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现将一些方法、技巧总结如下: 一、字形分析推断法 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本义。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意符为我们领悟词 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义符为“”,联 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二、字音分析推断法 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一句中的“顿”的意义。“顿”与“钝”的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含义是“不锋利”,“ 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 意思就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 再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这句中的“惠”本义为“仁爱”,在这里显然讲不通的,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惠”通“慧”,豁然贯通。 三、语法分析推断法 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句子中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 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可以推断词义。如“自放驴,取樵炊爨”,“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 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材”的意思,“打材”是动词,明显不当。又如“范增数目襄王”(《鸿门宴》),这句中的“目”前有状语,后有宾语,用作动词,既不能理解为“眼睛”, 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解释为“用眼睛示意”。 四、结构分析推断法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句中“跬步” 的意义。“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意思。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 豫可以亡身”中的“ 逸豫”之意,“忧劳”“ 逸豫”构成对比,与“忧劳”义相反的“ 逸豫”就是安逸享 乐之意了。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我们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例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中“地”的意思,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解释为“险固 的地方”。 五、语境分析推断法法 语境分为句子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所谓内部环境是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环境 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段文章而言的大环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 们可以借助这些语境推断。如“郦元之所见所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而渔工水师虽知 而不能言”两句中的“言”的意思。前句中的“言”依据前文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 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的“言”为“叙述”之意。后句联 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 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理解为“记载”。

考点2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

考点2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考点详解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考点一般直接独立设题,而近几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采用的 是将其放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的形式。无论采用哪种考查形式,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都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是不可忽视的考查重点。综观近年考情,该考点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考查特点: 1.从考查方式看,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判断出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 如2018年高考浙江卷第14题。(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如北京卷和重庆卷都采用过此种考查方式。(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如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课标全国II卷均采用了此种考查方式。 2.从考查内容方面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涉及五个考查点: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词等现象。其中,前三种是重中之重。 3.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高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高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 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考向一一词多义 例题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修:编纂,编写 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患:担忧,忧虑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诚:确实,的确 D.数.罟不入洿池数:很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D项,数(cù):形容词,密,与“疏”相对。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一)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 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雾气去来无定。

理解文言实词的几种方法

理解文言实词的几种方法 安徽省太和一中王勇 我们学习文言文需要积累,但不能死记硬背,而应该掌握一定的规律,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考试中如何判断文言文段中实词的含义呢?这里向大家介绍五种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 一、根据字形推测词义。 即通过分析字形结构并结合语境来推断词义的方法。汉语的造字法(尤其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为我们推测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的帮助。如:“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促织》)一句中,“造”的义符为“之”,下文“庐”(房屋,表地点),不难推测与地点相关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又如:“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这一句中的“趣”的义符为“走”,下文“利者”(有利的方面),我们可以推测这里的“趣”的含义是“奔赴”的意思。“趣利者”意思是“向有利的方面奔赴”。 二、根据读音推断词义。 即利用发音找到通假关系,以解释词语的含义,通假基本是同音代替,可按下列三种情况尝试推测词义:(1)完全同音。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勾践灭吴》)中的“免”字,可想到同音的表“分娩”意的“娩”。(2)声母相同。如“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的含义,可想到“毋”,二者声母同,可构成通假关系,它的含义是“不要”。(3)韵母相同。如“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奉”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并根据韵母相同即可通假这一规律,就可推断“奉”通“捧”,为“捧着”之意。 三、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即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如李白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这样一句“势拔五岳掩赤城”。这里的“拔”怎么理解呢?大家都知道成语“出类拔萃”中的“拔”的意思是“超过”,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势拔五岳”意思是“山势之高超过五岳”。再如:“所识穷乏者德我欤?”(《孟子鱼我所欲也》)这里的“穷”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联想到成语“穷且益坚”中的“穷”指“处境不好,困窘”的意思。那么“穷乏者”指“处于困窘的人”。 四、借结构、句式抓对应义。 即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或整齐句式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推断词语的含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这两句话句式比较整齐,且前后语意基本相同,由此,可由“用”的含义推测出“以”的含义。又如,“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这句话前后正好语意相对,由此,可推断“亡”与“有”的意思也应相对,当“无”讲。另外,有时亦可借助整齐的句式,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如“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中的“固”的含义,可根据句式整齐这一特点。由“地”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意义的准确把握,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大量的实词意义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推断,推断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利用汉字形声义的联系 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形声义相互间存在着较密切的联系。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数的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提供了条件。 1.借助字形推断释义。如“径造庐访成”,“造”的形旁为“辶”旁,联系下文“庐”是处所,前后推断,“制造”“成就”等不合句意,只能是“到,去”之意。再如“刑天舞干戚”,“戚”从字形上看,含形旁“戈”,由此推知“戚”是一种兵器(斧子)。又如“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觉”。其中的“箧”应当是与“筐”相关的竹器之类。 2.借助字音推断释义。通假字是文言中的一种常见语言现象,如果从字词的本义上翻译不通时,可以从字音上考察,选择文意上讲得通的同音字来替代,用替代的字推断释义。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同,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影子那样”。再如“昌宗从旁趣说”,这里的“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又如“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的“匈”,借助读音,可知它显然是“胸”的假借字。 3.借助字的本义推知它的引申义、活用义。当按本义解说不通时,可以试着从其他方面去解释。如“今观此山,乃绝地也”中的“绝”,由本义可知它在此处的引申义应为“无路可走的地方”、“死地”。又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其中“鄙”词义是“边邑”,但这里显然说不通,此处“鄙”用如动词,应解释为“当作边邑”。 二、利用语法特点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中的“应”该如何解释呢?依据词的结构,句中“应”与“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对”是“回答”之意,所以“应”可当“应答”解释。再如“自放驴,取樵炊爨”中的“樵”是什么意思呢?根据词的结构分析,“樵”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樵”应理解为“干柴”之义。又如“其罪当与童贯等”,主语为“其罪”,“当”、“与童贯”分别作状语,“等”处于谓语的位置,结合“当”、“与童贯”分析,“等”只能解释为“一样、等同”。 三、利用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 文言文有句式整齐对称的特点,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等修辞格。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具有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推断出实词的含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字与“用”字在对称的位置上,“以”也当“用”(被任用)讲。再如“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中的“隙”当什么讲呢?句中的“周”是“周密”,就可反推“隙”是“不周密”、“粗疏”的意思。又如“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可矜怜。”“贤俊”是“贤能而有才智”的意思,那么,“顽鲁”与“贤俊”对称,其义应解释为“愚昧而蠢笨”。 四、利用成语 成语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成语中的许多词带有古代汉语的本义,借助熟悉成语的词义,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出实词的含义。 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可联系成语“出类拔萃”,想到“拔”的“超出”意义。再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可联系成语“日薄西山”,想到“薄”的“接近”意义。又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速”字,我们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中“速”的意义,可以推断出文言文中的“速”为“邀请、招致”之意。

理解常用文言实词

理解常用文言实词 一、教学内容 文言实词 二、教学重点 理解常用文言实词 三、重点问题 阅读古文,字句上的障碍主要是文言实词的理解。它包括常见多义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辨识,古今意义的比较筹项。 (一)怎样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实词在文中含义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据具体语境。高考对文言实词理解的考察,其着眼点也是依据具体语境作辨析。这里从依据具体语境的角度提供一些理解的途径。 1.依据句意解释词义 所谓句意,就是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他构成实词的一种语境,因而是理解并解释的依据。 [例1]案 ①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梁鸿传》) ②因拔刀砍前奏案,曰:“诸将史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④秦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4个句子中加点“案”的含义各不相同。句①“举案齐眉”后来成为一条成语。全句是说,梁鸿每次回家,妻子替他准备好饭食,不敢在他前面抬头看,只是把剩饭食的“案”举的和眉眼一般高,请梁鸿吃。参照“案”的结构可知,这里的“案”总盛饭食的木制托盘。句②是说(孙权)拔出佩刀砍前面放奏议的“案”,并宣布命令,可知本句的“案”是几案,即桌子。句③后一分句是说,没有官府的“案”牍使身体劳累。参照“牍”(文书)的含义,可知这里的“案”指案卷、文书,与“牍”同义。句④说,秦王召唤官吏“案”地图,指出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给赵国。据此可知这里的“案”同“按”是察看的意思。从词性上看,本例为动词,前3例为名词。 2.依据前后述说的内容解释词义 词语前后述说的内容就是词语的语境,较之句意是更大的语境。它也是解释实词的依据。 [例2] 谢 ①……则与斗仓酒,会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②旦旦不可不早来谢.项王。(同上) ③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 ④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同上) 本例4个“谢”都是动词。句①前面说项羽命令侍者给樊哙赐酒,侍者给了一大杯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