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浙师大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

2016年浙师大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
2016年浙师大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矛盾和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点,西方行为科学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如何借鉴西方行为科学理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主体和客体、思想和行为;主体意识形态和客体思想行为;主体正确的思想意识与客体错误的思想政治意识;无产阶级与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意识;主体传播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客体思想行为;一定社会发展要求同人们实际的道德水准之间的矛盾。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两个规律,即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四)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产生的前提条件、基础和源泉,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也失去了这门科学的意义,逆风开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便会带上很大的盲目性,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区别: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活动,它以人为作用对象,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主要帮助人们“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这项活动由来已久。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是一门科学,它以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实践活动为研究客体,其目的在于科学地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各种现象,提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主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这门科学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产生的学科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

是一项实践活动是一门科学

以人为作用对象以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实践活动为研究客体

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主要帮助人们解决“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目的在于科学地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各种现象,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这项活动由来已久20世纪80年代才产生

(五)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点

1)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2)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统一

3)综合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书P12:阶级性、实践性、综合性)

(六)西方行为科学具有代表性的理论(P47—48)

1、梅奥的霍桑实验及主要观点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3、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

4、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

5、弗鲁姆的期望价值理论

6、麦格雷戈的X、Y理论、社会人、复杂人

(七)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如何借鉴西方行为科学理论:P49

西方行为科学理论有不少内容都反映了现代社会化生产的共同规律,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学借鉴和研究:

1.吸取和借鉴美国和日本的企业文化理论和经验,提出企业文化是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

2.学习和借鉴西方最新的现代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式创新。借鉴西方认为最具有竞争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学习型的理论各技术,应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推进学习型自主、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机构、队伍建设成学习型组织。

第二章

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局限性及如何借鉴?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不同时代论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人物和他们的思想,不同时代西欧各国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资本主义国家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局限性以及如何借鉴?

一.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局限性及如何借鉴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在道德教育原则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

(2)在教育内容上,重视立志教育、注重修身为本。

(3)在道德教育途径上,强调通过多种途径如学校、家庭等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

(4)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注重教化与修身的统一。

(二)我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局限性:

(1)单纯采用灌输式教育方法。

(2)公私德不分的倾向。

(3)“重规范,轻人格”的倾向。

(三)对传统道德资源的古为今用的思考:

(1)突出德育首位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保证

(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3)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是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不同时代论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人物和他们的思想

三.不同时代西欧各国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古代西欧的思想政治教育

1)古希腊时期:斯巴达的“战士教育”;瑞典的“民主教育”;

柏拉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鼻祖,主要著作是《理想国》

2)古罗马时期:

①共和国前期强调家庭教育,后期贵族学校进行

“演说家”“雄辩家”教育

②帝国时期:忠诚和顺民的教育-基督教

代表人物西塞罗:提出自然法理论

3)中世纪:基督教,代表人物圣.奥古斯丁

-代表作《上帝之城》;托马斯.阿奎那-《论君主政治》

2、近代西欧的思想政治教育

1)法国:灌输“共和主义精神”

2)英国:实施“宗教教育

代表人物: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洛克:经验论

3、现代西欧的思想政治教育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教育

2)“公民美德”教育

3)“爱国主义”教育

4、战后西欧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1)当代英国的“公民教育

英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冠以“公民教育”等名称,其本意是培养人们做个好公民,或者说是教育人们做一个合格的为教会和国家服务的人。主要包括:

①宗教教育;②道德教育;③政治教育

2)当代法国的“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①人权;②民主生活;③国家政体;④爱国主义;⑤伦理道德。

3)当代德国的“民主主义”教育

当代德国的“民主主义”教育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政治文化改造。②政治养成教育。③宗教教育

现当代西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流派:

1)乔治.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

2)新托斯主义的“宗教教育理论”

3)永恒主义的“民主公民教育理论”

启示:西欧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效果:

1、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建设。

3、促进了民主法制的建设。

西欧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效果:

1、为侵略和掠夺服务的教育为导致世界大战推波助澜。

2、推行强权政治给弱小国家带来灾难。

四.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1、个人主义价值观牢牢扎根。

2、公民意识强烈。

3、爱国主义情感浓厚。

五、资本主义国家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4个)、局限性(4个)及如何借鉴(3)

(一)资本主义国家思想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在思想道德教育目的上,强调个性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2)在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上,坚持以人道主义为基础。

(3)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注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4)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倡导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相结合。

(二)资本主义国家思想道德教育的局限性:

(1)它以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思想体系为基础。

(2)资本主义国家思想道德教育的出发点是抽象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

(三)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洋为中用”的思考

(1)借鉴别国经验,重视思想道德教育。

(2)更新思想道德教育观念,丰富道德教育内容。

(3)发展道德思维,培养道德能力。

第三章

思想品德、思想品德结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概念,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的概念。

一、思想品德、思想品德结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概念

思想品德的概念: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思想品德结构的概念:思想品德结构是指人的思想品德的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一定方式联结起来,具有稳定倾向性的多维立体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应从三方面来理解: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种活动过程。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活动过程。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育者(施教,组织、引导、教育;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受教,能动的认识、体验、践行;强调主体能动性)

二.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适应超越规律: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一定要适合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的规律,简称为“适应超越规律”。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

(1)双向互动规律:即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双向活动过程。

(2)内化外化规律:

(3)协调控制规律:即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仅要受到来自不同教育主体的各种自觉影响,而且受到来自不同教育环体的各种自发影响。

三、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1)外在因素影响制约过程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离不开外在因素的作用。这些外在因素包括:

第一,社会的经济制度及其经济生活条件、政治制度及其社会的政治状况、社会文化及其文化活动。其中经济制度和经济生活条件对人们思想品德起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

第二,受教育者所生活于其中的社区环境。

第三,受教育者出生和成长的家庭。

第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学校。

第五,受教育者从事工作的社会组织。

第六,各种非正式群体的交往环境。

第七,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2)内在因素影响制约过程

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人们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

知,即思想品德认识(先导)。

情,即思想品德情感(催化剂)。

信,即思想品德信念(关键)。

意,即思想品德意志(内在条件)。

行,即思想品德行为(外在表现和综合)

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

1、明确的计划性和鲜明的正面性

2、突出的复杂性和广泛的社会性

3、积极的引导性和明显的长期性

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的概念

1.教育主体

即教育者,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人或群体。

教育者是一定社会所需求的思想品德规范的传授者,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而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2.教育客体

即受教育者,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进行教育和教育环体施加影响的对象。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的依托者,也是教育效果的体现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教育活动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作用。

3.教育介体

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用来影响受教育者的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以及把思想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的各种活动方式和手段。

教育介体是联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和桥梁,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双边活动的中介。

4.教育环体

即教育环境,是指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影响的一切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

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是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下进行的。教育环体对受教育者的自发影响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自觉影响同时并存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诸要素。

第四章

科学认识教育对象的方法,教育对象的人格素质结构,国外学者对人格动力结构的看法,教育对象的人格特征,教育对象人格形成的条件,当前如何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科学认识教育对象的方法

1、历史分析法。

2、动态分析法。

3、立体分析法。

4、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二.教育对象的人格素质结构

人格的素质结构包括五种人格素质

(1)人格思想道德素质

(2)人格心理素质

(3)人格智能素质

(4)人格需要素质

(5)人格身体素质

三.国外学者对人格动力结构的看法

(1)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结构模式:本我、自我、超我

(2)霍妮的人格动力结构模式:本我、实我、理想我

(3)马斯洛的人格动力机构模式:动机理论

三.教育对象的人格特征:

(1)主体选择性:动机选择、动力选择

(2)客体可塑性:人格的可塑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人格的可染性。、

B.人格的可感性。

C.人格的可知性。

D.人格的可习性。

E.人格的可诫性。

(3)二重组合性。

(4)同气相求性。

(5)挫折防御性。

四.教育对象人格形成的条件

1、“遗传说”解释

2、“社会文化说”解释

3、“学习经验说”解释

4、“人本主义说”解释

5、“潜意识说”解释

6、“综合形成说”解释

五.当前如何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青年的生理特点:青年时期人的身体发育迅速,体力精力都处于最旺盛时期。

青年的心理特点:(1)个性发展特征。(2)智力发展特征。(3)情感活动的发展特征。(4)性心理的发展特征。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与分类,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如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与分类:

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

部因素的总和。(只有当它及其要素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产生影响、发生作用时,才会被看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如:自然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从范围、状态、性质和内容进行划分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按其影响范围划分,可以分为宏观环境、中观环境与微观环境。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按其性质,可以划分为良性环境和恶性环境。

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按状态,可以划分为开放环境和封闭环境。

4.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按内容划分,可分为社会物质环境和社会精神环境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P96

1.广泛性

2.动态性

3.特定性

4. 可创性

((1)广泛性(2)直观性(3)动态性(4)渗透性(5)特定性(6)部分可创性)

三.如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P111)

1.优化经济环境

2.优化政治环境

3.优化文化环境

4.优化社会舆论环境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及运用,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遵循的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方法:

1、理论灌输法

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首先系统论述了灌输理论

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同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受教育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三观的方法,包括理论讲授,学习,宣传,培训,研讨等具体形式。

运用理论灌输法,必须讲求科学性,注意运用的具体条件和有效形式。首先,“灌输”在这里体现的是这种方法的本质特征,而不是具体形式。其次运用理论灌输法必须结合实际。再次,教育者必须首先受教育。要想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受教育者,教育者首先得用这一理论武装好自己。

2、实践锻炼法

教育者组织、引导受教育者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养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

第一,必须加强领导,实践锻炼是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应有专人负责,加强指导。

第二,要持之以恒。

第三,开辟实践活动基地,为受教育者的实践锻炼创造条件。

3、自我教育法

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思等方式,主动接受科学理论、先进思想观念、社会生活规范,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的方法。运用自我教育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主动驾驭的能力,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第一,要善于激励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动机。

第二,要善于营造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

第三,要善于把个体自我教育和集体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4、榜样示范法

也称典型示范法,是指通过具有典型、榜样意义的人或事,(正面的、先进的或反面的、落后的人或事)的示范引导,警示警戒作用,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规范自身行为的方法。(1)、实事求是地树立好榜样。

(2)、学习榜样重在学其精神。

(3)、尽可能让先进人物现身说法。

(4)、要培养、关心、爱护榜样。

5、比较鉴别法

运用比较鉴别法时要注意:

一是有可比性,即要选择在性质上有某种联系的人和事物进行比较;

二是要进行全面、多层次的综合比较,只有进行全面的、本质的、发展的比较,才能正真有说服力和教育作用;

三是要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比较,注意比较鉴别的生动性,形象生动、方式多样的比较活动对人们更有吸引力,更能激发人们进行比较鉴别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决心。

6、咨询辅导法

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技术,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对受教育者的心理、行为施加影响,使其认知、情感、态度发生变化,解决其心理问题,以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方法。

二.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遵循的要求

(一)针对性。

第一,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具体内容选择方法。

第二,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特点选择方法。

第三,针对具体思想热点问题选择不同的方法。

(二)综合性。

第一,影响人们思想行为发展变化的因素是复杂的、综合的,要应对这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主客观条件和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唯有选择多种教育方法加以综合运用,才能保证产生实效。

第二,人们参与的社会活动是多方面的,接触的人物、事物是多方面的,接受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因此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了解和引导的内容和方法也必然是综合性的。

第三,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各项工作和研究领域,都出现了社会化和综合化的倾向,单一的学科,单一的工作,已经让位于学科的互相渗透和交叉,工作的综合联系。(三)创造性。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的创造性要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基本要求,自觉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方法。

第二,吸取和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也以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这就需要不断综合运用这些相关学科所取得的新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论体系。

第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家庭电脑的出现和不断改进,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应用,互联网信息的迅速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载体和条件。在这样的新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掌握这些新的手段,改进和更新方法,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本科护理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书 学院: 医学院 班级: 护理1101 姓名: 蔡静 学号:112402102

第一章前言 2011年9月3日,我来到了扬州大学医学院。对于面前的路我无从下脚,对于学医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做好。但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于是沉淀心底的斗志被重新激发,从小磨练的坚强意志与不认输的品质告诉我,带着脚镣跳舞同样可以舞出令人惊艳的华尔兹。每天的每天,我笃信天道酬勤,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小事,充充实实过好每一分钟。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希望通过科学的规划,深入地了解并发展自己的能力,发现并培养自己的兴趣,洞察自己的性格,分析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并塑造最佳的学习状态,奠定全方位的生涯发展潜力,让我的大学不留遗憾,让我的未来不再迷茫! 我将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规划: 下面是我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总流程图: 自我认知→环境认知→确定目标→职业定位→实施策略→评估调整 第二章自我认知

一、自我分析 兴趣爱好读书:阅读过茅盾、张爱玲、路遥、老舍等作家的多部作品;喜欢 读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文章;喜欢励志、历史、杂谈等 题材的文章。 写作:喜欢把心事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上网:繁忙一段时间后喜欢上网放松:喜欢上网看文章,查资料,逛论坛。 学习:喜欢学习我所好奇和爱好的知识以及做人做事。 性格有双重性格,时动时静。 价值观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道德品质从小就遵守社会公德的好学生,往后会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需求得到别人的赏识,自己的满足。 个人目标学习进步,事业成功,家庭美满,孝敬父母。 气质粘液质 智商普通水平,但我坚信勤能补拙。 心理状况良好,喜欢自我调节。 教育水平大学本科在校生 思维方式先观察分析,再行动,而后反思总结。 小结发现自己还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但是内心对医学很很高的热忱,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上会不断奋进,勇争上游,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内敛的性格只会让我更加稳步前进,不会成为我的牵绊。我始终相信有志者,事竟成。从小磨练的坚强意志与不服输的额品质告诉我,不畏艰辛,理想的殿堂就在前方! 第三章环境认知 当今社会,医院都是以科技为先导、以人才为基础、以疗效为根本、以服

浙师大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整理(2012上半年)

教育科研方法(2012) 一、教育研究的过程 从科学方法的一致性,从研究过程提供的基本的、系统的要素看,可分为5个步骤: 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推导结论 二、 (一)教育研究的效度:指结论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内在效度)和结论的普遍性(外在效度)。内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外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到其他总体条件、时间和背景中的程度。 (二)教育研究的信度:研究的前后一致性以及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内在信度:指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外在信度:涉及的是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 (辨析题): 1、内在效度高的实验,外在效度也一定高。(错) 内在效度指研究的结果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外在效度表明研究结果的可推广程度,即研究结果是否被正确地应用到其他研究情境、其他条件及其他时间、地点、总体中去的程度。内在效度决定了研究结果的解释,没有内在效度的实验研究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前提,但是内在效度高,外在效度不一定高,有时候,内在效度高,外在效度反而低。 2、为达到外在效度,结果必须能推广到许多不同的人群和条件中去?(错,科教) 外在效度依赖于特定研究工作的条件及目的。研究的效度只是一个度的问题,事实上也不可能得到纯粹的内在或外在效度,提高内在效度的企图可能降低外在效度,反之亦然。研究者需要求得一种平衡,使某一结果得到合理的解释,又具有某种程度的推广价值。 3、没有信度也就没有效度(对) 信度是效度的一个必要的保证,也就是说,一项研究不可能没有信度却有效度。如果一项研究是不可靠的,我们就不可能有信心去解释结果,并将它推广到其他的人群和条件中去。从本质上说,信度和效度共同构成了研究的可靠性。 4、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1)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个测量工具要有效度必须有信度,没有信度就没有效度;但是有了信度不一定有效度。 (2)信度低,效度不可能高。因为如果测量的数据不准确,也并不能有效地说明所研究的对象。 (3)信度高,效度未必高。例如,如果我们准确地测量出某人的经济收入,也未必能够说明他的消费水平。 (4)效度低,信度很可能高。例如,即是一项研究未能说明社会流动的原因,但它很有可能很精确很可靠地调查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人的流动数量。 (5)效度高,信度也必然高。 三、教育研究的分类方法(给出一个实例,能判断是属于哪类研究?选择) 1、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于研究的目标或目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扩展知识,为现有学科的知识体系增添新的东西。 应用研究的基本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 2、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基于研究的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用文字来描述现象。主要是描述性的说明;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关心的是研究对象在自然情境中,对事物已经发生或已经存在的意义的理解、看法和体验,而不注重对象的操作行为和反应。定量研究: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现象。注重结果,更强调标准研究程序和预先设计,企图对同类问题作广

浙师大《教育学》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教育学》2011年元月期末复习资料 一、单选20分 二、辨析题(每小题10分,共2小题,共计20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5小题,共计30分)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1小题,共计15分) 五、案例分析题(第1小题15分,共1小题,共计15分) 一、单选题(20个) 1、我国近代学校的产生和发展: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设立为标志,1898年正式开学。 学校类型:古代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现代分为学前、小学、中学、大学。 2、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学生成长的根本动力是学生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 3、按照教育制度的选拔分层功能划分,教育分为双轨制,单轨制和分支制。 根据权力支配主题分为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和中央与地方合作制。 4、教师的成长阶段: 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和专家阶段。 5、课指课堂教学的简称或其时间单位。学科之一定科学领域的总称或一门学科的分支。课程是指有目的有计划的实现学校教育目标二选择的内容。 课程论流派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活动课程论的基础是工具逻辑学。 儿童的本能:(1)语言和社会的本能;(2)制作和建造的本能;(3)研究和探索的本能;(4)艺术的本能。 6、高质量教材的三大功能:单纯化;生成力;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发展教学论代表:苏联赞可夫和美国的布鲁纳。 7、学生成长规律: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 8、学生成长的条件: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和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9、道德体验法:以角色扮演为契机理解道德。 后设认知法:用假设的情景推演可能的后果。 10、学校教育制度划分:(根据学校教育制度)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中央与地方合作制;(根据教育制度的选拔分层功能)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 11、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代表:孔德、那托儿普、迪尔凯姆、白尔格门等。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目的应有社会的要求来决定。 12、教育是政治斗争的工具。柏拉图《理想国》,凯兴斯坦纳《工作学校要义》,我国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学记》 13、体谅模式:侧重道德情感,强调培养儿童得到的敏感性。彼得·麦克费尔首创。假设: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道德教育中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鼓励处于社会试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教育即学会关心。 14、赫尔巴特、杜威

系统解剖学复习资料

系统解剖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肋膈隐窝 A 、又称肋隔窦 B 、位于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处 C 、是最大的胸膜隐窝 D 、为胸膜腔的最低部位 E、上述均正确 2.上呼吸道最狭窄的部位是 A 、鼻后孔 B 、咽峡 C 、前庭裂 D 、声门裂 E、喉与气管交界处 3.维持子宫前倾前屈的韧带是 A 、子宫圆韧带和子宫主韧带 B 、子宫圆韧带和骶子宫韧带 C 、子宫主韧带和骶子宫韧带 D 、骶子宫韧带和子宫阔韧带 E、子宫阔韧带和子宫圆韧带 4.有关心传导系的说法何者错误? A、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入口处心外膜的深面 B 、窦房结受内脏神经支配 C 、房室结位于心外膜深面 D 、房室束分左右两束支 E、右束支经节制带至右室前乳头肌根部 5.心脏的乳头肌 A、借腱索与1个尖瓣相连 B 、借腱索与相邻的两个尖瓣相连 C、借腱索与3个尖瓣相连D 、右室乳头肌强大 E、与血液定向流动无关 6.下述动脉搏动部位哪一个正确 A 、颞浅动脉可在下颌骨咬肌前缘处摸到 B 、面动脉可在外耳门前方摸到 C、足背动脉可在内、外踝中点处前方摸到D 、肱动脉可在肱二头肌外侧沟摸到 E、桡动脉可在前臂前面上部摸到 7.These are structures in right atrium,except A、fossa ovalis B、orifice of the coronary sinus C、valve of the inferior vena cava D、papillary muscles E、valve of coronary sinus 8.动眼神经支配 A 、上斜肌 B 、内直肌 C 、外直肌 D 、上睑板肌 E、眼轮匝肌 9.重要的内分泌腺有 A、性腺、甲状腺、腮腺、肾上腺、松果体和胰岛 B、垂体、舌下腺、甲状旁腺、性腺、睾丸和松果体 C、胰、卵巢、睾丸、胸腺、甲状腺和甲状旁腺 D、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松果体 E、下颌下腺、肾上腺、松果体、前列腺和胸腺 10.当臂上举手掌向前时,下述哪1项有关解剖方位的描述是正确的? A 、小指在拇指的外侧 B 、腕关节在肘关节的上方

《教育学》复习重点总结

目录 《教育学》 (1) 一、选择题 (1) 二、填空题 (3) 三、名词解释 (4) 四、论述题 (6) 五、案例分析 (9)

《教育学》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 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 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 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 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 《雄辩术原理》)。比较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 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全面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 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 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 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 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 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 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育学》。杨贤江的《新教

专升本真题-生理学、病理解剖学试题(无答案)【2020年最新】

普通高等学校选拔优秀专科毕业生进入本科阶段学习考试 生理学、病理解剖学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本卷的试题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60分)(生理学1—30题,病理解剖学31—60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1.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 A.细胞外液理化因素保持不变 B.细胞内液理化因素保持不变 C.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D.细胞内液的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2.机体机能调节中最重要的方式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 .自身调节 D.适应性调节 3.多数可兴奋组织产生的共同目标是() A.肌肉收缩 B.腺体分泌 C.动作电位 D.神经冲动 4.肌肉兴奋―收缩耦连的关键因素是() A.横桥运动

B.ATP酶的活性 C.动作电位 D.胞浆内Ca2+的浓度 5.当连续刺激的时间间隔大于收缩而小于单收缩时程时可出现() A.一次单收缩 B.一连串单收缩 C.不完全强直收缩 D.完全强直收缩 6.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KCL B.Nacl C.KHCO3 D.Ca2+ 7.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的血清凝集,而其他血清与A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的血型是() A,A型 B,B型 C,O型 D,AB型 8.在心室等容收缩期() A.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9.生理状态下影响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 A.外周阻力 B.心输出量 C.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D.静脉回心血量 10.下列情况下能使组织液生成减少的是()

浙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知识点与概念(详细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知识点、概念 注:知识点—选择题,概念—名词解释(24选8),问答题—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 一、知识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作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科有具有极为鲜明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1)从学科范畴来看,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教育学与心理学); (2)从学科作用来看,它具有实践性与应用性。 3.教育心理学的独立与发展(详见P12-19): 正式成为一门学科的标志是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出版。 第二章 一、知识点: 1.学习的类别: (1)按学习结果划分:(由心理学家加涅(1999)提出) ①言语信息的学习,②智力技能的学习,③认知策略的学习,④态度的学习,⑤动 作技能的学习。 (2)按学习活动的性质划分:(由奥苏贝尔提出) 按学习的实现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同时考虑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将其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常将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策略的学习,技能的学习以及道德品质的学习。 2.不同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实质: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形成联结,即形成S-R 之间的联结。华生提出了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实质的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基本观点: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与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格式塔关于学习的本质的观点是:从学习的结果看,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完形;从学习的过程来看,首先学习不是简单地形成格式塔的顿悟—完形学习理论由此到彼的神经路的联结活动,而是头脑里主动积极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其次,学习过程这种知觉的重新组织,不是认知派学习理论??????????????????????????????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学习时对完形的认知,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是形成认知地图。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主动地进行加工活动形成认知结构。奥尔贝苏关于学习的观点恰好与布鲁纳的发现法相反,认奥尔贝苏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为学习应该是通过接受而发生,而不是通过发现。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当代建构主义概述人本主义深信,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强调人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尊严,强调物条件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行为主义(联结派)学习理论(刺激、反应、联结): ①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和反 应之间形成联结,即形成S-R 之间的联结。 ②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强化、消退、分化、抑制、条件作用)理论与华生 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华生提出了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实质的基本观点,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③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④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本质问题的基本看法 就是,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观察学习) (2)认知派学习理论: ①格式塔的顿悟—完形学习理论: 格式塔关于学习本质的基本观点是:第一,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刺 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完形。第二,从学习的过程来看,首先,学习不是简单地形成由此到彼的神经路的联结活动,而是头脑里积极主动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

解剖学考试复习资料

组织:是由众多形态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和细胞间质组合成的细胞群体。人体的组织可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这四类组织称基本组织 器官:以一种组织为主体,几种组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功能的结构。 结缔组织包括固有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软骨、骨和血液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的一种液态组织, 肌节:肌节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也是骨骼肌纤维收缩和舒张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由1/2 I 带+A带+l/2 I带所组成(也就是整个暗带和两侧各1/2明带所组成的部分)。 突触是神经细胞之间或其与非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以其结构与功能的不同分为电突触和化学性突触 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胞体的构成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突起分为:轴突只一条,细长光滑而少分支和树突. 树突一个或多个,短而分叉,形似树枝 神经末梢: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布于全身各种组织或器官中所形成的特有结构 感觉神经末梢:是感觉神经纤维的终末部,与其附属结构构成感受器,可细分为游离神经末梢和有被囊的神经末梢。 游离神经末梢:呈树枝状,多分布于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中,主要感受痛觉。 有被囊的神经末梢:包有结缔组织被囊,有如下几种类型:1.触觉小体:呈椭圆形,分布于真皮的乳头层,与触觉有关。2.环层小体:圆形或椭圆形,分布于真皮深层等处,能感受压力和振动的刺激。3.肌梭:呈梭形,分布于骨骼肌,能感受肌纤维的张力变化和运动刺激,属本体感受器。 运动神经末梢:是运动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布于肌组织和腺,可支配肌纤维的收缩和腺的分泌。可分为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和内脏运动神经末梢 关节的基本结构有关节面、关节腔和关节囊3部分 体循环(大循环):含氧和营养物质较多的动脉血自左心室(动脉血)泵出,经主动脉及其及其分支流到全身毛细血管(肺泡毛细血管除外),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使动脉血变成静脉血,静脉血再汇入各级静脉,经上腔、下腔静脉肌冠状窦流回右心房(静脉血) 肺循环(小循环):全身返回心的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自右心室泵出,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流到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再经肺各级静脉流回左心房。 心的位置:心脏位于胸腔的纵隔内,膈肌中心腱的上方,夹在两侧胸膜囊之间。其所在位置相当于第2-6肋软骨或第5-8胸椎之间的范围,整个心脏2/3偏在身体正中线的左侧。 心脏的毗邻上方:出入心的大血管;下方:膈的中心腱;前方:大部分被肺和胸膜遮盖,小部分与胸骨体下半和左第4~5肋软骨相贴;后方: 胸主动脉、食管、胸导管和迷走神经两侧:与肺和胸膜腔相邻; 心脏的外形:呈倒置的圆锥形左前下方是心尖,两面:胸肋面,膈面隔;三缘:右缘:右心房构成;左缘: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下缘: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三条沟:冠状沟:环形,近心底处;前室间沟:自冠状沟向下至心尖右侧的浅沟;后室间沟:是左、右心室表面分界的标志。 心腔血液定向流动:房室口和动脉口(主动脉和肺动脉)的瓣膜,是保证心腔血液定向流动的装置。上、下腔静脉和冠状静脉窦→右心房→右房室口(三尖瓣开放)→右心室→肺动脉口(肺动肺瓣开放)→肺动脉→肺(经肺泡壁周围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肺静脉→左心房→左房室口(二尖瓣开放)→左心室→主动脉口(主动瓣开放)→主动脉(通过各级动脉分布至全身)。 淋巴管系:可区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等 免疫系统:是执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的机构,是免疫功能的结构基础,由淋巴器官(胸腺、骨髓、淋巴结、脾和扁桃体)、淋巴组织以及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组成。 消化管:分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回肠,空肠)、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门)。 消化腺:大消化腺有唾液腺、胰和肝。三大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喉软骨:甲状软骨勺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 肺的传导部:从肺叶支气管经肺段支气管、细支气管直至终未细支气管,是气体出入肺的通道,没有气体交换作用 肺的呼吸部: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 肾单位:是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由一个肾小体和一个与其连接的上皮性肾小管构成,每个肾约有100~200万个肾单位。 肾的大体构造:肾剖面结构可分为肾实质(肾皮质,肾髓质)和肾窦(肾小盏,肾大盏,肾盂)两部分。内分泌系统包括的器官有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 眼球:由眼球壁及其内容物组成。眼球壁:眼球纤维膜、眼球血管膜、视网膜眼球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感觉器指感受内外环境的某种刺激而产生兴奋,并将刺激能量转换为传入神经冲动的结构是一种能量转换器。 感受器:是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共同构成的器官,也称感受器官。包括视器、前庭蜗器及皮肤等。 前庭蜗器(即耳):可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中耳包括鼓室、咽

护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知识讲解

护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01101 一、培养目标 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为指导,各专业自己拟定,要求:培养目标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科特点,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培养目标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对护理学科的性质有正确的认知;关爱生命,平等、博爱,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护理对象的健康服务的专业精神。 培养目标2:尊重护理对象的价值观、文化习俗、个人信仰和各项权利;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跨学科合作的意识。 培养目标3:具有科学精神、慎独修养;具有创新精神及主动获取新知识、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推动专业发展的态度;初步形成科学的质疑态度和批判反思精神。 培养目标4:树立依法行护的法律观念,遵从医疗护理相关法规,自觉将专业行为纳入法律和伦理允许的范围内,具有运用相关法规保护护理对象和自身权益的意识。 培养目标5:掌握与护理学相关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 培养目标6:掌握护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培养目标7:掌握生命各阶段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护理对象的护理评估及护理干预方法。 培养目标8:熟悉不同人群卫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疾病康复和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 培养目标9: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管理知识。 培养目标10:具有在专业实践中与护理对象和相关专业人员有效沟通与合作的

技能。 培养目标11:具有应用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 培养目标12:具有专科护理技能,能初步配合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社区护理的能力。 培养目标13:具有初步从事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 培养目标14:具有运用一门外语阅读护理学文献和简单的会话能力。 二、毕业要求 依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各专业的培养要求,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科学地描述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素养。 毕业要求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而奋斗;忠于护理事业,具有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珍视生命,关爱护理对象。 毕业要求2:在执业活动中保护隐私、尊重人格和个人信仰,理解他人的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尊重他人,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开展护理服务工作的意识。 毕业要求3:具有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及符合职业道德标准的职业行为;具有创新思维和评判能力,勇于循证实践、善于修正自己或他人的错误;树立终生学习,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推动专业发展的观念 毕业要求4:树立依法执业的法律观念,具有在执业活动中保护护理对象和自身的合法权益的意识。 毕业要求5:掌握与护理学相关的自然科学、医学基础与临床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毕业要求6:掌握护理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毕业要求7:掌握生命各阶段的预防保健及健康促进知识。 毕业要求8:掌握生命各阶段常见病、多发病基本的病因、影响因素、发病机制、

浙师大2015_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 第一节四、教育研究的分类p7-13 基础性研究:认识取向(提高对教育现象的认识,主要涉及教育哲学和教育史的研究),旨在探讨教育的普遍规律,阐明教育原理、教育目的等问题,以认识为基本目的,以发展和完善理论为最高目的,回答教育中的“为什么”问题;理论指导 应用性研究:实践取向(改进教育活动,主要与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有关),目的在于应用或检验理论,评价它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回答“是什么”及“怎么办”的问题;丰富、修正、深化理论定量研究法可以进行量化,因此定量研究好于定性研究。错误 定量研究:采用量化、演绎方法,以验证假说为目的,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注重实验—设计—控制,强调预先设计和标准化研究程序(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对象,而不是用语言文字) 定性研究:采用质性、归纳方法,详细记录每个个案,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和解释主义,注重观察—参与,强调应在自然情境中进行(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而不是用数字和量度)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之间的相关性多于差异性,两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定性描述中的结论通过量化的手段,能给人更为精确的印象;定量研究得出的以数字和量度为特征的结论中隐含大量信息,也要通过定性的描述来进一步阐述和说明。 宏观研究:对教育内部相对较大范围的教育问题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有较强的指导性、方向性和长远性 微观研究:立足教育教学的前沿问题,对某个特定的具体问题进行细致研究,注重对教育体系内存在的各种问题的研究;有较强的实践性、灵活性和单一性 中观研究:介于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之间,通常是在一个领域、一个部门中进行的研究 文献研究:也称书斋式研究,主要通过查阅文献获得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思辨加工而获得研究结论;古老而富有生命力 田野研究:经过专门训练的研究者亲自进入研究场景,通过直接观察、访谈、情境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并进行加工分析提取结论的过程 实验室研究:按照某种假设,通过人为控制一些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分析现象的变化及产生的结果,进而论证某种因果关系的研究;有高度控制性 描述性研究:正确描述某些总体或某种现象的特征或全貌的研究,其任务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并从杂乱的现象中,描述出主要规律和特征;有目的、计划 探索性研究:对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并为日后更为周密、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可能出现出人意料的结果 历史研究:对教育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包括对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教育制度、政策、理念、流派的发展演变的研究和对历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实际活动的研究等 现实研究:对某一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的基本特证进行的研究,研究当代教育的发展情况 超前预测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及现实情况,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面向未来 教育价值研究:以教育研究中的价值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理性思辨的方法,回答“应该是什么” 教育事实研究:以教育研究中的事实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科学研究方法,回答“是什么” 第三节二、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p18-19 1.以研究过程的阶段为标准:①设计阶段的方法②实施阶段的方法③总结评价阶段的方法 2.以问题性质为标准:①理论方法②实证方法③实验研究方法④历史研究方法 3.以数据分析为标准:①量化研究方法②质化研究方法③混合研究方法 第二章教育研究过程 第二节如何选择教育研究问题p30-38 1.确定研究问题的重要性:选择问题是科学研究过程的起点,确定了研究问题,就确定了研究的目标和方向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决定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教育研究问题的来源:①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②从过去的研究成果中寻找值得研究的问题;③在从

浙江师大教育硕士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建议

浙江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建议 333教育综合的题型分为三大类: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论述题三种题型,包括四门课程: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这是首师大教育硕士考研里面最难攻克的一门课,因为知识点内容多,背的东西多,还特别繁杂。 凯程老师指出,在浙江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的准备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对知识的掌握要有轻重之分,抓重点,找主次。各个学科都是紧密联系的,复习的过程中,一定注意跨章节,跨学科之间的联系。 另外333是不需要死记课本的,凯程考研浙江师大教育硕士老师会提供专业的辅导讲义和远程辅导视频,视频全程下来考生就会牢牢掌握基本知识点,打好扎实的基础。凯程老师会提供一本333的大纲解析,然后带领学生结合着各学校历年真题来整理笔记。为什么要结合历年真题呢?因为重点都在历年真题里,凯程老师通过对比历年真题发现里面出题的重复率是很高的。比如“中体西用”“简述孔子的教育理念”等等,同样一道题目,可能前年是A 学校出的,去年B学校又出了,而今年C学校又出了。在讲课过程中,凯程老师会带领学生把重点与一般的重点区分开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凯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热点、学会思考的能力,重视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分析现实教育问题。重视培养学生做题能力,提供给学生专门的习题并配有专门的习题解析。习题在复习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位置。倘若平时只是进行看和记的训练,却很少练习解题,那么考试过程中就会因生疏而导致不适应感,平时讲课过程中凯程老师通过模拟训练来发现学生复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可以改建的地方。 浙江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难度分析 本文系统介绍浙江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难度,浙江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就业方向,浙江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学费介绍,浙江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参考书,浙江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浙江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硕士考研机构! 一、浙江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2015年浙江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招生人数191人,专业招生量较大,专业课复习较容易,考试题目难度不高,综合来讲考研难度不大。据统计,录取的人基本都是跨专业的学生。据凯程从浙江师大内部统计数据得知,每年教育硕士考研的考生中95%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教育硕士考研考试科目里,教育硕士基础综合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师范类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跨考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二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2016中专《解剖学基础》题库201611593753185

13 级中专护理、助产、康复专业 《解剖学基础》题库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学号____ 第1章绪论 单项选择题: 1.以解剖学姿势为准说明以下部位哪一个是上() A.身体倒立时靠近足尖的部分 B.俯卧时的背部 C.无论仰卧、倒立都以近头者为上 D.侧卧时的背部 2.以体表为准的方位术语是() A.内侧与外侧 B.内与外 C.上与下 D.浅与深 3.将人体分为前、后两半的切面是() A.纵切面 B.水平面 C.冠状切面 D.正中矢状切面 4.属于内脏的器官是() A.肺 B.心 C.血管 D.脑 5.用以表述管(腔)壁结构与腔的位置关系的术语是()A.内侧与外侧 B.头侧和尾侧 C.内与外 D.深与浅 第2章细胞 单项选择题 1.被称为细胞的“能量工厂”的细胞器是() A.线粒体 B.核糖体 C.粗面内质网 D.滑面内质网2.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 A.线粒体 B.核糖体 C.高尔基复合体 D.内质网 3.能输送蛋白质的细胞器是() A.线粒体 B.核糖体 C.粗面内质网 D.滑面内质网 4.高尔基复合体的主要功能是参与:() A.蛋白质的合成 B.蛋白质的加工 C.蛋白质的消化 D.能量转化 5.被称为细胞的“消化器官”的细胞器是() A.线粒体 B.核糖体 C.粗面内质网 D.溶酶体 6.属于细胞的骨架结构的细胞器是() A.线粒体 B.中心体 C.粗面内质网 D.微丝、微管 第3章基本组织 一、单项选择题 1.上皮组织是() A.只分布于皮肤的表面 B.细胞成份少,间质成份多 C.富有毛细血管 D.有基底面和游离面之分 2.上皮组织的特点不包括() A. 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稍 B. 有血管 C.具有保护功能 D.细胞多、基质少 3.内皮和间皮是都是 ( ) A.单层扁平上皮 B.变移上皮 C.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 D.单层柱状上皮 4.变移上皮属于() A.腺上皮 B.感觉上皮 C.内皮 D.复层上皮 5.位于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结构是() A.内褶 B.纤毛 C.紧密连接 D.缝隙连接 6.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结构是() A.基膜 B.中间连接 C.紧密连接 D.缝隙连接 7.疏松结缔组织() A.有浆细胞,巨噬细胞 B.脂肪细胞,肥大细胞 C.有成纤维细胞 D.以上都有 8.致密结缔组织的主要细胞是() A.成纤维细胞 B.巨噬细胞 C.网状细胞 D.浆细胞 9.参与构成造血器官和淋巴器官的支架组织是() A.疏松结缔组织 B.致密结缔组织 C.脂肪组织 D.网状组织 10.固有结缔组织不包括() A.疏松结缔组织 B.致密结缔组织 C.脂肪组织 D.血液 11.含有肝素的细胞是() A.成纤维细胞 B.肥大细胞 C.巨噬细胞 D.脂肪细胞

护理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护理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01101) 一、专业介绍 简介:本专业由常州大学、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合作开办,培养具有医学、人文社会科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能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高级护理人才。 办学定位: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市场需求为导向,创建特色鲜明、服务社会的示范专业。培养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的实用型高级护理人才。 二、培养要求 1.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医学、人文社会科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尤其是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能力,且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与科学进步要求的高级专业人才。 2.毕业要求 要求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意识; 要求2:掌握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人文社会科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要求3:掌握护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护理急慢性和急重症病人的护理原则、操作技术、专科护理和监护技能,并能够应用护理程序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 要求4:具备社区健康服务、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的基本能力;

要求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要求6: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及法规;能遵守与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及伦理道德要求; 要求7: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要求8: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文献,具备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 三、课程体系 (一)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必修课(应修50 学分) 7241006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0) 7233006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0)7237012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0) 7250004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 72451021 形势与政策(2.0) 76021-4# 大学英语(12.0) 76211-4# 英语口语(8.0) 40171-2# 大学计算机基础及VB程序设计(5.0) 99011-4# 体育(4.0) 99021-6# 课外体育锻炼(3.0) 99510041 军事理论(2.0) 通识课程选修课(应修6.0学分) 7243004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必选)公共选修课(任选4.0学分)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必修课(应修64学分) 19370063 医用化学(一)(3.0) 19380061 医用化学(二)(3.0) 19010073 人体解剖学(3.5) 19020053 组织胚胎学(2.5) 19030071 生理学(3.5) 12510063 生物化学(3.0) 19040073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3.5)12070061 药理学(3.0) 19060063 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3.0) 12620041 免疫学(2.0) 19080025 机能学实验(1.0) 19090071 护理学基础(3.5) 19101-2# 护理学基础技能训练(2.5)19110061 健康评估(3.0) 19500025 健康评估技能训练(1.0) 19130121 内科护理学(6.0) 19440035 内科护理技能训练(1.5) 19140111 外科护理学(5.5) 19450035 外科护理技能训练(1.5) 19160071 妇产科护理学(3.5) 19460025 妇产科护理技能训练(1.0)19170061 儿科护理学(3.0)

浙师大《遗传与健康》期末考试

一、名词解释: 1、遗传学:遗传学是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规律的一门生物学分支科学,是认识和阐明生物体遗传信息的组成、功能及其变异、传递和表达规律的科学。 2、人类基因组计划:简称HGP,这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其宗旨在于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中所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并且辨识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 3、染色体: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染色质);其本质是脱氧核苷酸,是细胞核内由核蛋白组成、能用碱性染料染色、有结构的线状体,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 4、基因型:即生物的遗传型,是控制生物性状全部基因组合的总称。它反映生物体的遗传构成,即从双亲获得的全部基因的总和。遗传学中具体使用的基因型,往往是指某一性状的基因型。基因型肉眼看不到,它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可以通过杂交实验来鉴定。一般用符号来表示。 5、表现型:指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性状特征的总和。它包括基因的产物(如蛋白质和酶),各种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甚至各种动物的习性和行为等。表现型还可以受多个基因的控制,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基因型+环境因素=表现型 6、剂量补偿效应: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使性连锁基因在两种性别中有相等或相近的有效剂量的遗传效应。 7、伴性遗传:指在遗传过程中子代的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又称性连锁(遗传)或性环连。 8、脆性X染色体综合症:这是一种由于在人体内X染色体的形成过程中的突变所导致的不完全外显的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性疾病。它由X连锁隐性遗传和FMR-1基因前突变所引起,是一种家族性智力障碍疾病,临床以智力低下、特殊面容、巨睾症、大耳、语言和行为异常为其典型表现。 9、Y连锁遗传:指致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并随着Y染色体而传递,且只有男性才出现症状。这类致病基因只由父亲传给儿子,再由儿子传给孙子,女性是不会出现相应的遗传性状或遗传病。由于这些基因控制的性状,只能在雄性个体中表现,所以又称为限雄遗传。 10、从性性状:一种性相关遗传,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但基因的表达和性激素有关,因此在不同性别中基因型相同,但表型不同。生物体某些受性别影响表现为显性或隐性的性状 11、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简称“染色体病”,由于染色体的数目、形态或结构异常引起的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异常和性染色体异常。在自发性流产、死胎、早夭中占50%以上,是性发育异常及男女不孕症、不育症的重要原因,也是先天性心脏病、智能发育不全等的重要原因之一。 12、产前检测:指为妊娠期妇女提供一系列的医疗和护理建议和措施,目的是通过对于孕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