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败局》有感1000字

读《大败局》有感1000字
读《大败局》有感1000字

读《大败局》有感1000字

李黎

最近看完《大败局》,每次看完一个企业案例,合上书本,需要久久才能平复自己的心情。

说哀其不幸,还是说怒其不争呢!

三株,健力宝,太阳神,爱多,小霸王……

一个个我们儿时耳熟能详的企业,就因为"一子错"而"满盘皆落索",再也没有起复的希望。

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市场的先行者,他们义无反顾,用一往而前的勇气承担着改革开放的原始宿命。

同时他们又是市场的破坏者,秩序的摧毁者,他们身上的道德两面性,有着必然和无奈。

他们当中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青年,也有政府下海的官员,还有不识几个大字只知埋首苦干的农民。

"起家三年,崩盘三天!"

他们用人们还未反应过来的速度快速崛起,再用人们还未反应过来的速度迅速倒塌。

那是一个野蛮生长的年代,是一个卖营养品也能做到年营业额80亿的年代,是一个讲营销手段而不是讲产品质量的年代。

当企业做大做强后,正如一个突然获得强大内力的武林新秀一样,他无法控制自己的爆发,于是"走火入魔",最后爆体而亡。

多元化,盲目投资,轻易涉足自己不熟悉的产业,企业中心产业失衡,内部斗争,种种原因现在还是MBA商业教材的失败案例。

无数的民营企业家用他们血腥的案例来告诉我们,成王败寇,谁先倒下,谁就出局。

何其野蛮的商业法则,直到三十年过去,这条野蛮法则终于慢慢改变,资本并购,股权合作,西式商业准则在新一代企业家心中成长,"先做大市场,再圈起市场,阻止别人进入市场,再分割或垄断市场。"

想起前段时间两家打车公司的商场砸钱斗争,最后又合并一起抢占市场,真正应了那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中国市场太大,让企业家有种错觉,只要广告做的好,产品就能卖的好。

只要营销做的对,售后与研发可以放弃。

于是,中央电视台的黄金广告位卖出数亿的天价,遍布农村大街小巷高楼甚至厕所的"XX口服液"广告,他们喜欢在媒体眼中塑造新闻点,但忘了媒体是把双刃剑。

"传媒就是婊子,你好时全是好话,好似你是下一位中国首富。坏时一拥而上,全是落井下石,恨不得你马上破产。他们喜欢失败的英雄而不是成功的富豪。"

无论是秦池古酒还是爱多VCD,三株口服液,媒体的推波助澜无疑是加重企业崩盘的那个砝码。

这么多年过去了,貌似农村的广告营销还是老样子。

前段时间京东和当当为了走进乡镇,到处刷墙,这种广告模式是十多年前"三株""红桃K"玩的不能再烂的桥段。

"赶紧上淘宝""购物到当当""勤俭持家靠京东"等诸如此类的广告语,让我彷如回到儿时。

商业市场越来越理性,创业环境也越来越辛苦。

我们无法回到那个贩卖大豆就能成为百万富翁的年代,也无法回到那个架构一个网站就能拉到风险投资的年代,而淘宝创业低起点的

时代也渐行渐远,唯一不变的,开个饭馆好像依旧是创业的一种手段。

说完别人家的公司,再说说自己的工作。

最近公司总部又开始实行新的绩效考核,希望我们能快速增长,获得预期的目标。

于是,听闻广州分部有多个相熟的同事离职,武汉有几个主管打算离职。

后勤的同事因为也有销售任务而有抱怨,大家开始紧张兮兮。

平淡,努力,放弃,不一而足的事态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最坑爹的是,没有完成销售任务的居然要填写一份表格,详细阐述自己为什么没有完成任务,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领导要面谈诸多问题,形式主义十足,除了让大家心中更加郁闷之外,貌似毫无用处。

2017-03-09 李黎

如上所示,本文写于2017年3月9日,《大败局》的上部看完后被我送给了一个不认识的朋友,下部一直没有买,反而买了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讲述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中国企业之变局,比《大败局》立足于企业本身要格局大了许多,站在了中国社会政治的角度来看经济变革。

他的另一本《激荡一百年》没有买,园博园市场部新到的实习生买了,借阅了一个月,都没有看完。

《人间失格》读后感1500字_1

《人间失格》读后感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人间失格》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人间失格》读后感1500字: 一、《人间失格》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呢? 有善心,没善胆。——没错,做好人尤其需要勇气。敏感细腻,足以体会到社会对纯真的戕害,惊之畏之,谄媚讨好之。 从骨子里抵触社会的规则,所以无法像一般的(没那么纯真的)人那样容易与社会的尺度合拍,以至于谄媚讨好起来,都进退失据,用力过猛,形同小丑。 知道社会的力量强大,知道如果被社会伤害,则不可能有还手之力,所以一方面厌恶害怕社会,另一方面又不敢反抗社会(只敢在心里腹诽)。 非常缺少安全感,感觉必须与社会取得谅解,否则太危险了。与社会取得谅解的唯一方式是卖蠢,极度担忧被一旦识破则被全社会鄙视。识破了我的人,就像掌握了对我的生杀大权,必须用尽全力去讨好他们,别让他们揭穿我。 有天真单纯的善良念头,骨子里不愿意同流合污、沆瀣一气,所以对同样的天真单纯的人格外疼惜,乃至于引为精神支柱,该支柱一旦崩塌,则他的精神也濒临崩溃。 因为生而为人就必须接受人世间的法则,却又厌恶法则,所以认

为自己生为人是错误。“融入社会”的天赋太差,无法干出世俗成绩;自身的勇气和意志又不足以让自己做自己。于是颓废、堕落、浑噩度日、混吃等死,不喜欢自己的现状,又没有信心有力量改变。 本能地害怕人,厌恶人,躲避人,但自己其实只接触到社会的很窄一面,视野有限,根据这些有限的人形成了对整个社会的以偏概全的印象,以为每个人都是危险、敌意、戕害人的,形成恶性循环,更加害怕、厌恶、躲避人。 二、我想对《人间失格》的主人公说什么呢? 其实世界很大,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很多很多善良、可爱、值得亲近的人,但你太不积极,又太不勇敢,迈不出去探索的那一步,以至于困在自己的绝望的深渊里,不见天日。 为什么迈不出那一步呢?是因为你太纯真善良,对别人也希望他们纯真善良,这方面要求过高,就见到别人世俗丑恶的一面就心生抵触,不能接受,想要逃离。 该怎么办呢?该心胸开阔一点,泥沙俱下一点,别那么容易厌恶人,更悲悯一点,更包容一点,不要有洁癖,要知道人人有缺点,有缺点不是错。要对别人的缺点更加宽宏,这样才能发现别人的更多的优点,交更多的朋友,扩大视界,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对世界,对自己,都更平视,更温柔,对别人不要刻薄恶毒,对自己更不要刻薄恶毒,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别过分在意某些思想不成熟的小圈子对自己的评价,被他们评价为不好,这不一定是你的问题,更可能因为你们不是一种人。去找到和你同类的

人间失格读后感3篇

人间失格读后感3篇 《人间失格》是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创作的中篇小说,是一部半自传体的小说。那么以下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人间失格》读后感(一)把每个明天当做世界末日,从现在起迈出第一步。 ——题记 初次听闻这本书,是在与朋友的一次闲聊之中,随后对这本书产生了浓浓的兴趣,边去书店买来了这本书,抱着极大的好奇心,翻开了这本书的第一页,细细品味…… “他曾在夏天在单件和服中穿上毛衣,只为搞笑;也行因为怕父亲扫兴而在半夜潜入客厅在父亲的本子上写上‘狮子’二字,只为不让父亲因自己而扫兴……”这一切的最终目的不过是为掩盖自己的忧郁和敏感,伪装成纯真无邪的乐天派,塑造成一个滑稽逗乐的怪人。他对这个世界太过畏惧,认为世人比狮子、鳄鱼甚至恐龙都要可怕。他曾说过“面对世人,我总是怕到发抖”,他太过敏感,太过小心翼翼,以至于最后被送进了疯人院。面对世人,他总是怕到发抖,而面对这个世界,他又何尝不是呢? 也许有人会认为太宰治不过是因五次自杀而出名的作家而已,或认为他的作品中传递的是使人愈来愈消极的负能量,可当你真正去品

味他的作品时,才会发觉他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他的一生,一个使自己绝望的人生。当我读过他的三五本书后,我才发现他的作品并不是以“罪、恶、罚”为主题创作,反而是以“爱”与“善”为主题创作。他写每本书的目的都不是为让读者致郁自杀,而是使读者反省其身、自我救赎,不落到与自己相同的下场。 “不要抗拒改变,这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在反复的变,反复的过程很容易让人变得低落和沮丧,然而你再低落和沮丧,人生还是会被各种各样的事情的改变所包围着,就像是站在一台你没办法控制的跑步机上,时间、速度都不是你所能控制的,那我就选择跑的更从容一点,尽我所能的在这个被动的人生里争取一些主动,所以我很讨厌‘抗拒’这个词,很消极、很脆弱、很被动,如果我不能改变世界,好歹让我改变自己,遵从自己的选择。”在我眼中,《人间失格》或许就是在阐述这样一个道理。 当世人知道书中的叶藏被送入疯人院时,书外太宰治的生命也止于了他的第五次自杀,我想这或许便是最精彩的悲剧。 《人间失格》读后感(二)决定看这本书,并没有马上打开手机去网上找,而是去买了实体书后再看的,看完这本书,花了大半个寒假,不算长但也绝对不短。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名字,“人间失格”意为“丧失为人的资格。”“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又是无尽的悲哀,这句话似乎就给主人公叶藏的一生定下了基调。叶藏的一生,短暂而又漫长,虚假而又真实,这是大庭叶藏的一生,亦是作者太宰治的一生。

世说新语读后感800

世说新语读后感800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的小说发展影响尤其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世说新语读后感800字范文,欢迎浏览借鉴,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这本书是初二时老师发给我们的,班里人人一本,起初,捧着她我并不开心,我不喜欢文言文,因为每每语文考试时,最令我头疼的不是繁琐的阅读,不是麻烦的作文,恰恰就是那简短的文言文。就是这一小段文字,我却几乎看不大懂,半猜半会的勉强去写题目。 《世说新语》这本书是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书,一个个剪短的篇章都是一篇篇有趣的故事。这本文言文体现了中文的博大精深,几个字却能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叙事简明,精炼生动。对于这本好书,我也有在摘抄,摘抄《世说新语》的过程中,我常常能悟出古人美好的品德。每读一个故事我就能有心得体会。这样摘抄久了,借助每篇文言文下的翻译和导读,我能了解很多故事,先自己揣测全文的意思,再看看翻译,查漏补缺,在文言文阅读方面也有了不少提升。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我领悟最深的是《德行》。《舍生取义》中的荀巨伯面对胡贼攻郡,“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虽然我不太相信最后的结局“遂班军而

还,一军并获全”。但我想已经是对荀巨伯很大的赞美了,危难之中不弃朋友,可谓是充分展示了舍生取义的意思。胡贼的撤军也展现了东汉以德为上的人物评价标准。宋刘辰翁云:“巨伯固高,此贼亦当入德行之选矣。”这种品德是珍贵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看过《国宝之忠》的正文后才知道,这个忠理应打上双引号,奸邪的王国宝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王徇,就阻挠孝武帝见王徇之事可见他的阴暗心理和卑劣行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是我们应该警醒自己不能犯的错误。对待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应该尊之敬之,向他学习,凭借自己的努力超越他,而不是阻碍他为国家作贡献,用一些卑劣的手段防止他威胁到自己,这是自私愚昧的行为,孝武帝亲近他,是一种可贵的信任,而他的做法是对这一信任的践踏。 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宝库,而《世说新语》则是这个宝库中一颗灿烂美丽的明珠。 《世说新语》是南朝的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用文言写成,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 前几天,我读了《世说新语》中的一到三十页,其中的

读孝经有感读后感优秀作文范文

读孝经有感读后感优秀作文范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读孝经有感 前几天,老师领着我们学习了《孝经》第一章,从字面上看,一定和“孝顺”有关系。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原来我猜的没错,主要内容就是围绕着“孝”来写的。孔子和他的徒弟曾子在家闲聊,孔子说以前的先王都有着高贵的品质和孝顺的品德。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孝顺父母,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轻易去损伤自己的身体,这是孝顺的第一步,其次要学习,要报效祖国,扬名于后世。 学习过之后,我知道了古人和我们现在的人一样,都是要孝顺父母,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为祖国增光! 读孝经有感 今晚,我和爸爸一起读了《孝经》里的《卿大夫第四》的内容。当我们读完后,我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于是,爸爸就给我讲了起来。 卿大夫也是一类官员,只不过比诸侯要低一级。但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到整个集团。他们的孝就是要在言语上、行动上、服饰上一切都要合礼法,起领导作用。爸爸这样一说我就明白了。 这就像在我们班里,班长们就是卿大夫,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整个班的班风。他们做好了,我们才会以他们为榜样,和他们一样好。 我们也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遵纪守法、懂礼貌、举止文明的

小学生。 读孝经有感 今天,我看了《孝经》第一至十八章,里面所有的意思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百善孝为先”。 当然,我阅读了《孝经》,就一定要对《孝经》有所了解。于是,我就在妈妈的手机上搜了一下关于《孝经》的前人介绍。知道了《孝经》相传为孔子所作,但现在怀疑于后人附会。这本书,共分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不同章节做出了精辟的概述,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语思想。 我喜欢这本书,教诲我从小有一个好的品性。 读孝经有感 东汉时期的黄香小时候夏天为父亲将席子扇凉,冬天先将被褥暖热后再让父亲睡觉,人们称他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文中的黄香非常孝顺,从古至今,能做的如此之孝的人并不多见。 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孝敬父母呢? 也许有的同学会说:“那都是古代的事了,现在还兴这干嘛”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封建礼制都革除了,可我们还是要提倡孝顺,因为父母是生我、养我们的人,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回报他们吗? 所以,我们要学会“孝”,要真正知道“孝”的内在,“孝”的

《人间失格》读后感范文1000字

《人间失格》读后感范文1000字 留在我的眼中《人间失格》可能是唯一一本,对于我来说,如 果你看不懂,或者是刚看过之后对此嗤之以鼻的人,说实话我反而是羡慕你的。 或许你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有多少人曾经抱着这本书在深夜哭泣,一次又一次的指着封面的太宰治告诉自己“不要极端”“不要抑郁”“不要像这个人一样”的说教。你们可能会对此嘲笑、讽刺、讥讽、讨厌甚至是怨恨这样的人。但是,我只想说如果你不曾跌入尘埃里,你们又怎么会了解那种被世界击倒在地的绝望。 《人间失格》是主人公叶藏在看到自己年轻时候的三张照片后 的感想为开头,中间是叶藏的三篇手记,分别介绍了叶藏的幼年、青年和壮年时代的经历。描写了主人公叶藏为了逃避现实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 其实,读完《人间失格》我一瞬间的反应是不知道为什么有一 种被救赎般的快乐。那时的我才知道原来世界上不仅仅是只有我自己拥有这样的消极想法。我并不认为读书一定要从中学到什么才是好书。我反而认为在一本书中能从作者的笔锋中看懂自己。才是读书这个过程中尤为重要的。

这也是我愿意在自己高三毕业在准备再次踏入大学前,再一次 品读《人间失格》的原因。 初品《人间失格》这本书任何一名读者都会发现,这本书给人 的代入感极强,它拥有一种让自己代入去发掘自己问题的能力,甚至是在读的过程中引发自己的共鸣。 至于我们在书中发现的问题,是抑郁悲观,还是下决心去解决 问题,这些都不是小说可以解决的。 在书中,我认为叶藏一生最大的不幸就是压抑自己的内心去讨 好别人,这和《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是完全不同的。松子的讨好自己的内心,无比的炙热和忠诚。然而叶藏却并不是这样的,叶藏的内心战栗不已,脸上却强颜欢笑。这种心理和行动上的失调无时无刻不消耗着叶藏的精力,让叶藏精疲力竭。同时,他认为世人对他的友善全部建立在他搞笑的基础上,所以一方面他压抑真实的自己,另一方面他也为自己这份压抑、欺骗感感到可耻。 就像在《人间失格》中的每个人都期待着融入这个世界,但是 在积极参与这个世界的同时,却又深深的恐惧着人类。每个人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本书会帮助我们挖掘出我们心里面那个

最新读《人间失格》有感2000字 3篇精选

人间失格,即丧失为人的资格。作者太宰治借由主人公叶藏的人生遭遇,巧妙的将自己一生的遭遇与思想刻画其中,并且借此提出身为人真切的痛苦问题,从带涩的行文中更能体会其内心深处的苦楚。 如果你发现这个世界残酷、复杂以致难以忍受的时候,你是否会选择这种“死又死不了,活又活不下去”的颓废性的人生哲学?作者通过故事情节揭露了人的阴暗面,揭露了每个人所展现的不真实的自己的虚假的一面。在作者看来,自己被认定是颓废的。在世人眼里“我更像一个丑陋的怪物,虽然很想普普通通地活得像个人,但社会却一直将我当做一个怪物。”他那样小心翼翼的活着,用所谓的处世之道教养出的做戏的习惯,伪笑着去迎合按理,合情,应该讨好的人,这个碰着棉花仿佛也会受伤的谦卑的人,只能用这种做戏的方式,保留他那颗圣洁纯粹的心。所以恰恰相反,《人间失格》描述的不是颓废的精神,而是极度的理想主义、因太过高尚而迎来破灭的理想主义。 读完此书,才真正理解了书中的一句话“懦夫,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也会让他受伤,他甚至会被幸福所伤”,作者敏感脆弱及纯粹的内心,让他终其一生都在试图迈向完美,注定了其孤独,注定,他迈向毁灭,被他的纯粹致疾生亡。他清晰的感知到这个世界的冰冷,他说:“人啊,明明一点儿也不了解对方,错看对方,却视彼此为独一无二的挚友,一生不解对方的真性情,待一方撒手西去,还要为其哭泣,念诵悼词。“相互轻蔑却又彼此来往并一起自我作贱——这就是世上所谓“朋友”的真面目。”也许他的看法太过偏激,世人么,总是相信时间有真情和温暖的。可是我们都知道,一路,走走停停,所有人,聚散离合,最终,仍旧是孑然一生。没有人会将胸膛剖开,将躯体内的阴暗秘密全数交予他人,只是为了一生中那个短短的瞬间能够感到丝毫的被在乎的温暖,略微带些自弃意味的选择轻信。叶藏不愿意轻信,脆弱单纯的心灵岂能接受随时而来的打击。面对阴暗、扭曲、脆弱,固执的呆在自己的领域里。这可能就是作者最终选择投水的原因吧? 这本书说到底我觉得并不是倡导悲观主义,更多的是理想主义。 叶藏从小生长在官员的家庭,生活条件优渥,不懂得人间疾苦。但却饱受精神上的折磨,面对家庭环境的压抑,亲情的冷漠,世人的虚伪,无奈且怯于改变。年幼时不得不接受违心的事物,通过扮演“小丑”来取悦他人保护自己。心灵上受困于此。年少时,在堀木的蛊惑下了解酒和女人,逃避式的放纵使他的灵魂暂时得以休憩。但愈是放纵沉沦,愈是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内心,发现世界的阴暗。孤独的灵魂希望找到伴侣,不在乎其是否拥有精神上的共鸣,只要有契合的孤独便可。但孤独的灵魂不仅未得到慰藉和解脱反而受到伤害。为了生计无奈试图妥协,试图像“世人”一样的活着。良子的美好纯真给了叶藏生的希望,但也正是良子信任的“背叛”彻底击垮了叶藏,最终成了废人。 叶藏灵魂深处的美好与这个世界的悲凉是格格不入的。他的痛苦源于清楚的了解自我,厌恶社会。世俗的虚伪,自我的真实与懦弱的性格促成了天使一般的好孩子的悲剧。向往善良、正直、纯洁、亲情、自由,面对人的虚伪冷漠和欺骗

读后感:读《世说新语》有感1000字

读《世说新语》有感 古人最看重三件事,乃德行、言语、政事。其中,德行第一、言语第二、政事第三也。在《世说新语》中,故事之精巧,难用言语表达,鲜活人像,跃然纸上,智慧且精简。若想知其中缘由,且让我们细细品味之。 不同的历史时期,道德观念往往决定着人们的言行。它们非但能感动冥顽不灵者,还能惊天地而泣鬼神,于冥冥之中散播道德的种子。一眼望去,似乎古人各有不同,而那些以德为重的,却往往惊人的相似:谦虚谨慎者,喜怒不形于色。生活俭朴者,为官清廉,不汲汲于名利。人际关系上,提倡慎于待人接物,不轻易褒贬者。亦比比皆是。 周乗,字子居,汝南安城人。天资聪颖,高峙岳立,非陈仲举、黄叔度之俦,则不交也。而其智者,却曰:“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其人谦虚有礼,对贫寒且睿智之人敬仰且尊重,可见修养之高。 孝乃人之常情,却常难以做到,即便如今,做到之人亦是寥寥,反而古人之孝诸在心中。时时警醒自身。 孔仆射为孝武侍中,豫蒙眷接。烈宗山陵,孔时为太常,形素赢瘦,著重服,竟涕泗流连,见者以为真孝子。其人可谓心善之,孝到也,令人佩服。 魏晋时代,提倡清谈之风,不仅寓意深刻,还要言辞简洁,举止洒脱,令人佩服。 言语之高深,欲掌控之,非常人所及,它们非常简洁,论说双方

都很巧妙。或哲理深思,或含而不露,或意境高远,或机警高锋,或气势磅礴,或抓住要害、一语中的。在交谈、辩论中,在侃侃而谈中,显示时人之聪慧。 嵇中散语赵景真:“卿瞳子黑白分明,有白起之风,恨量小狭。”赵云:“尺表能审玑衡之度,寸管能测往复之气。何必在大,但问识如何耳。”此话哲理深思,短短几字,便能引人深思,精炼的古文,让我们自愧不如。可见清谈之风下人们对精妙言辞的注重。 管理者首必重法度、维护法制,重视制度的建立。而封建社会的政治举措少能宽厚待民,即使给百姓以实惠,所谓德政,常常只是亦表面功夫。但总有些人,视金钱为粪土,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 听事前陶公。作荆州时,令船官悉收集木屑,不限多少,人皆不解此意。后,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为了百姓利益,他也是物尽其用了。 小小古文蕴藏大大智慧,本著作真乃奇书,让我们透过文字知古人会谈。笔触貌似清浅,却又入木三分。其中的道理,回味不止!

读孝经心得体会

读孝经心得体会 读孝经心得体会1 通过学习与讨论使我深刻领悟到“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的真正内涵,它是个人心灵和谐的最基本元素,是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起点。 《孝经》全文不到二千字却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一部真正的经典。在过去受人推崇,到今天依然让人接受;《孝经》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使我们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在家庭,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在单位,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社会,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因此,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哲学和伦理内涵,深刻地影响着世代中国人的道德思维和行为实践。

了解《孝经》的内涵并对照《新24孝行动标准》,自己感到惭愧无比,感到自己是个不孝之女,无论在家庭中、社会上还是工作中自己相差还很多,尤其是为父母做的太少了,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乌 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而我们又怎么能不孝?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几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在这里,既有家庭观,又有理想观。能仁爱他人,忠于事业,热爱国家,通过努力,成就圆满人生,实现人生目标就是我们今天要倡导的道德观。 然而,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孝的回归,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应当有所继承孔孟儒学提倡的合理孝道,借鉴古代的孝悌思想,用以谐调、亲和家庭成员的血亲关系,促进家庭的

《人间失格》读后感1000字_1

《人间失格》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人间失格》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人间失格》读后感1000字: 我更喜欢该书另外一种翻译的名字,丧失为人的资格。阴郁、颓废,是《人间失格》的主色调。 大庭叶藏,一个敏感而可怜的悲剧人物,能够与人内心当中皆存的那一丝阴影产生共鸣。拥有着丑角精神与讨好型人格的他,淋漓尽致的描绘了这样一类行为的画像:满足他人的期待,或者说是害怕产生麻烦和冲突,再或者说是软弱。 道家有“不争”的思想。初看之下叶藏也是一个“不争”之人,从不争取自身的利益,从小到大,一味的靠着逗笑来维持与外界的相处,尽可能的去取悦他人,既可怜,又更是可悲。但是细思之下,叶藏表面上表现出来的的“不争”,实际上是一种不真正改变自身,单纯通过伪装和表演,去进行他自己所谓的顺应世界,这样的一种看似“不争”的“争”。 “一幅阴惨的画诞生了,甚至让我自己都大为震惊。可这就是隐匿在内心深处自己的真实面目。”叶藏通过绘画自画像,第一次看到了内心深处真实的自己,撕开了快活逗笑的外表,展现出了阴郁的内在心灵。但是即便是了解自己的本心,依然只能带着面具生活。在这一点,也许我们大多数人也是一样的,就算是内心千疮百孔,外表的

面具依然光鲜亮丽。 叶藏拥有不错的家世,聪明的头脑,常规来说会有一段平均水平之上的生活。但是其自小形成的心性使得他无法同常人一样正常的生活,以至于沉沦在酒、妓女和左翼思想之中,每一天都活在恐惧、紧张、烦忧和压抑之中,这也使得他轻易地选择和常子一起去死,即使他认为自己没有做好去死的准备。悲剧的是,他没死。我想,如果死了的话会更好一点吧。 叶藏为什么要自杀?个人以为,叶藏的自杀在于他身处孤独,却没有孤独的能力和勇气。死亡对他而言是一种幸福的解脱,因为他理解不了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上的人。世人常说死都不怕了还怕什么,但至少在叶藏这里,他不怕死,但依然害怕这个世界,或者说是这个世界上的人。 在与静子和繁子共同生活的时光里,叶藏是有机会幸福的。但是繁子无意间的一句话再次触动了他敏感的神经,自我感觉如同蟾蜍一般,读后感然后再次开始放纵、酗酒,而后选择了离开。之后,叶藏依然有机会幸福,在他与信任他的良子结婚,婚后是幸福的,然而在良子遭受侵犯的时候,他选择了逃避,而后再次沦落。 总而言之,为了生存,叶藏选择了牺牲自己,讨好他人,但却依然没有过好这一生。为了生存,也许我们应该选择冰冷的价值交换,而不是讨好来与他人相处,因为这个世界是冰冷的。如果想要这个世界多彩缤纷,那么可以尽情的装扮,尽管这种装扮只能维系一时,终将散落。那讨好是错么,不是。因为,错的是世界。

读人间失格有感优秀范文五篇

读人间失格有感优秀范文五篇 《人间失格》无疑成为天鹅之作。作为一部典型的自传体小说,故事的主人公大 庭叶藏是太宰治人生轨迹的复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人间失格有感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读人间失格有感优秀范文一 【最精彩的悲剧】 把每个明天当做世界末日,从现在起迈出第一步——题记。 初次听闻这本书,是在与朋友的一次闲聊之中,随后对这本书产生了浓浓的兴趣,边去书店买来了这本书,抱着极大的好奇心,翻开了这本书的第一页,细细品味…… “他曾在夏天在单件和服中穿上毛衣,只为搞笑;也行因为怕父亲扫兴而在半夜潜 入客厅在父亲的本子上写上‘狮子’二字,只为不让父亲因自己而扫兴……”这一切的最 终目的不过是为掩盖自己的忧郁和敏感,伪装成纯真无邪的乐天派,塑造成一个滑稽 逗乐的怪人。他对这个世界太过畏惧,认为世人比狮子、鳄鱼甚至恐龙都要可怕。他 曾说过“面对世人,我总是怕到发抖”他太过敏感,太过小心翼翼,以至于最后被送进 了疯人院。面对世人,他总是怕到发抖,而面对这个世界,他又何尝不是呢。 也许有人会认为太宰治不过是因五次自杀而出名的作家而已,或认为他的作品中 传递的是使人愈来愈消极的负能量,可当你真正去品味他的作品时,才会发觉他以细 腻的笔触写出了他的一生,一个使自己绝望的人生。当自己读过他的三五本书后才发 现他的作品并不是以“罪”“恶”“罚”为主题创作,反而是以“爱”与“善”为主题创作。他写每 本书的目的都不是为让读者致郁自杀,而是使读者反省其身、自我救赎,不落到与自 己相同的下场。 “不要抗拒改变,这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在反复的变,反复的过程很容易让人变得低落和沮丧,然而你再低落和沮丧,人生还是会被各种各 样的事情的改变所包围着,就像是站在一台你没办法控制的跑步机上,时间、速度都 不是你所能控制的,那我就选择跑的更从容一点,尽我所能的在这个被动的人生里争 取一些主动,所以我很讨厌‘抗拒’这个词,很消极、很脆弱、很被动,如果我不能改变 世界,好歹让我改变自己,遵从自己的选择。”在我眼中,《人间失格》或许就是在阐 述这样一个道理。

世说新语读后感范文

世说新语读后感范文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了汉末到刘宋时名是贵族的逸 闻轶事,下面是出guo为大家搜集的苦儿流浪记读后感500字,欢迎阅读。 《世说新语》中每则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但读起来有如今日读 的极短篇小说,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节。其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因此有些话不很好懂但是言简意赅,很能传达人人物特征。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反映出有时如同口语,但是意味隽永物的个性特点。 善于抓住人物特征。作者常用简单几个字,精确地描绘出主角 的语言、动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如“曹操捉刀”时的描写。 善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比如淝水之战时谢安的沉着和朝中大 臣们的惊慌。还有,桓温伏甲设宴,广请朝士,想借机除去谢安、王坦之。王坦之惊恐万分,谢安却“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 这篇《世说新语》的精选文章,仍是《课外阅读》中的一篇文章。它介绍了“五则”古人言行举止的精彩之处,向我们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五则打上双引号的原因是:题目是五则,故事只有四则……) 第一则故事是“才思敏捷的杨修”,讲的是杨修与曹操一起看 到了石碑上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而杨修马上想到了这一题的

答案“绝妙好辞”,曹操则走了三十里地才想出来。第二则故事是“为友舍命的荀巨伯”,讲荀巨伯探望重病好友,恰好胡贼攻城,荀巨伯却不愿弃友求生,还用自己的义气与勇气让贼兵撤退。第三则故事是“巧对妙答的钟士季”,讲钟士季去探访嵇康,但嵇康一直在打铁,旁若无人。钟士季见了要走,嵇康便拉住他问“听了什么而来,看了什么而去”,钟士季答“听了所听到的来,看了所看到的去”。最后一则故事是“咏絮才女谢道韫”,在谢安问“白雪纷纷像什么”后,侄子回答“在空中撒盐的景象差不多可以相比”,而侄女谢道韫的回答则非常妙,她答道“不如说它像柳絮凭大风而飞起”,不妙吗? 这几则故事中,有人是用奇言妙语展示智慧,有人用自己的义气展示他们的勇敢,但不管怎么说,智慧需要学习,勇气需要锻炼,所以说,只要现在开始学习、锻炼,也许我们也会像故事中的人物一样,在一定的时候,能展示出自己的能力及智慧! 这几天读《世说新语》,有几则故事难以忘怀。 其一是《阮光禄在剡》: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为车?”遂焚之。 阮光禄曾经是官员,县处级的。召他做厅局级时,他辞了。他是名诗人阮籍的弟弟。后来,不做官了,隐居在会稽剡县,剡县就是现在的浙江嵊县。别人不敢借他的车,因为怕他的地位。 但是,阮光禄把车烧了,是因为他感到了他和百姓之间有着距离(.),心理的距离。他要去缩小这个距离,和人民打成一片。

说“孝”——读《孝经》有感

说“孝” ——读《孝经》有感“孔子述作,垂范将来”,《孝经》作为儒家经典伟作之一,对维护社会道德纲常和稳定社会秩序起了很大作用,因此得到历代王朝的高度重视。本书共十八章,第一章阐述总的观念: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接下来的五章将孝的实行对象自上而下具体到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余下的章数则是对孝道进行深化分析,包括孝的本质,实行“孝”的具体要求、方法和孝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句话早已耳熟能详了,然而仔细想想,不得不佩服孔子对孝思考之深之精,其能将孝贯穿于个体的一生并与个体一生同步趋进。然而到了今天“君(君主)”已不存在,“孝”便只能有个“始终”而没有了“中”。但若将“君”做现代化的理解则不然,“君”亦可指“上司、老板”,对待上级就应该“忠心耿耿”,以报“伯仲知遇之恩”。这样一来,孔子这句话历经三千多年至今仍不落于窠臼,反而日益显示出其博大的包容性。 在庶人章第六中,对各个阶层如何实行孝做了个总结:“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书本将其翻译为:“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这个翻译似乎有些偏颇,为何就没有人做不到孝的呢?事实上,有很多人是做不到所谓“孝”的。这就要思考孔子这句话的重点在哪里了。“孝无终始”,意思是孝没有阶级之分,就如舍生而取义非贤者独有,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很多人是做不到“孝”,即是其将孝丧耳矣。就此可见,孔子对孝的认识并不局限于阶层观念,而分阶层来阐述孝,只是给各种身份的人不同的实行孝的方法。为了证明“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孔子提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即所谓的“天经地义”,“经”为规范,“义”为真理,即是“上天所赋予的不容质疑的规范和真理,亦为理所当然的事”。近来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提出了“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此举一出便招来冷嘲热讽,被喻为“百万孝子计划”,并厉声质疑“何时孝子也需要培养了”。“孝子计划”可不可行且不议,就网友对其的质疑就可见孔子对孝定位为“天经地义”的理念是深入人心了,“是以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教化不必严肃就可达到,政治不必严厉就可太平,全因统治者实行孝道,顺从人之本性罢了。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在此便提出孝顺双亲的具体方法,无论“居养”还是“病丧”,孔子所言至今还是适用的,尤其对于现代中国的“啃老族”有警醒作用。“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则有将孝和“愚孝”区分之意,就如“爱”与“溺爱”之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大道面前,理应规劝双亲回归正道而不是“惟命是从”。丧亲章第十八中道:“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说对于双亲的失去不能哀痛过度,只要做到丧礼的要求即可,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故“以死伤生”亦为“愚孝”。时阮籍遭母丧尝进酒肉,司隶何曾斥之坏风教,而文王曰:“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可见“生丧”与“死丧”之别,而“以死伤生”的“死丧”为“愚孝”也。

人间失格读后感

人间失格读后感 人间失格读后感(一) 读完太宰治的书《人间失格》,这是儿子要求我给他买的书,看了说大吃一惊,为了避免儿子正因不恰当的阅读选取而影响了人生导向,我义不容辞的在拿到书的第一时刻自己先行阅读。书里有一句十分经典的话"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儿子说他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感动的哭了,正因他似乎读懂了太宰治的无奈和痛苦,他很期望我能阅读这本书,并且期望阅读能够给我带来关于人生的思考,当然,所谓思考那是必然,但是我更关注对儿子思想轨迹的了解,因此,他读的书,或者是他推崇的书,都是我必须要读的。 人间失格,即丧失了做人的资格,这是太宰治的自传体书札,纤细的自传体中透露出极致的绝望,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人生与思想,隐藏于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借由叶藏的独白,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整本书充满压抑和生活的混乱,正因无法理解自己生而为人的现实,使得叶藏一向生活在一种被迫和抽离的状态,也基于此,似乎他一向在生活的窘困之中无法自拔,金钱是永远没法解决的问题,辗转在一个又一个女生之间,藉此虚度生命,但并没有哪个女生能够令他找到生命的好处。他内心善良,总觉得他的行为似乎在对他人造成伤害,于是一次次的离去,但又总是无法逃脱命运的咒语,生活中永远是女

生,能做的就是不断的用酒精医学专用自己,不断的把所有的东西送到当铺去,拿到的钱再变成酒,如此周而复始,最后沦为一个丧失行动力,靠画低级的漫画挣钱,靠自己的脸面去赊账的男生。为了生存,甚至于为了吗啡,总之,只要某个女生有什么他需要的东西能够给予,他都能够出卖自己的性和身体,在这本书里,不断的在看到这个苟活的男生内心世界的挣扎与一次次的崩塌,从书的最开始,我甚至于没有搞清楚为何,他会有那么强烈的人间失格的感受,这个世界真的不属于他吗?为何从幼年懵懂期的照片上,他就找不到内心真的归属?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并不知道来到这个世界的好处何在,但有些人在发奋中奋斗中寻找生命的好处,有些人却从很早就开始正因迷茫而放下,我不知道是上天怎样的安排,令这个原本富有才华的男生,这个临死但是才38 岁的男生的一生竟是如此悲怆?好在最后,他最后自己做了一回主,跳河自杀身亡,生而为人,他很抱歉,但是死去的太宰治并不知道,他选取自杀,会对更多的人抱歉,总是说自杀是最不负职责的选取,就算是在宗教里面,自杀的灵魂也是无法解脱的,而这些,不知道太宰治是否知道,他的灵魂又是否能够逃脱那纵身跃下的冰河,每一世的功课总要做完,没有做完的就算是想逃跑,大概也只是徒增留级的悲哀吧。 儿子和我说起所谓的"日,本性",就是日本人在战后所谓的迫害妄想症,他们丧失了战前的勇猛和励志,总觉得自己是罪人,那种根深蒂固的感觉影响了日本的文化,而那个1948 年就自杀的太宰治是不是也与生俱来的

读人间失格有感_900字

读人间失格有感_900字 太宰治,他是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作家。众所周知,他是一个消极厌世作家。虽然最后死于自尽,可他的作品却是日本至今为止阅读人数前三名。在我看来,这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太宰治。其最有名的作品就是“破灭之书”——《人间失格》。 我看了一部动漫《月色真美》,这里面多次提到太宰治的《斜阳》和《人间失格》。所以我开始看太宰治的代表作——《人间失格》。很多人在读这本书之前,都会认为这是一本消极的书,会影响人的人生观。其实则不然,确实,“回首前尘,尽是可耻的过往”不像什么积极的书,但他确确实实是一本好书。这个世界看似是美好的,但正如“草原上温文尔雅的牛,忽然抽动自己的尾巴抽死自己肚子上的牛虻”一样。每个人都在隐藏自己的真面目,将包装的自己展示给别人看,而别人则用包装好的自己来回应你。太宰治他毫无隐晦的将这个社会的弊端写了出来。 这本书是以他人手记的形式写的,但这其实是他本人的自传。太宰治是痛苦的,他的痛苦不是无病呻吟,而是他感情细腻所导致的,但这个社会使那样的太宰治无地自容,以至于他发出“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叹息。他是黑暗社会无辜的受害者,所以他是更贴近大众的作家,他的文章更能打动读者。作品中,他在写

自己的痛苦,而他痛苦是可以共鸣的,可以传染的,读者拜读这本书的时候会不自觉的代入进去,想到这个社会。这就是太宰治文章的可怕之处也是可贵之处——强大的代入感。许许多多的读者在读完《人间失格》后,都得到了救赎,因为他们多年隐藏于自己内心那份不为人知的痛苦与挣扎被太宰治无情的揭穿,太宰治敢于把自己内心的邪恶心思写出来。这对于那些一度认为自己是罪恶的,是邪恶的,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是病态的并想方设法把这种病态隐藏,使自己终日处于自卑的人来说,这种拥有同类的快感是无法言喻的。无论是怎样的圣人不都会有自己的那份罪恶之心吗?这并不可耻,只有将这种罪恶暴露于空气之中,才有解决的办法。而《人间失格》正是拥有这种力量的书。 《人间失格》的文字是消极的,《人间失格》作者是消极的,但《人间失格》所带来的影响却是积极的。如果有人真正意义上读懂了《人间失格》,那么,他一定会变成“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返回查字典首页 购买相关教材

世说新语读后感3000字

世说新语读后感3000字 欢迎参考XX读后感范文。 初中时听说刘庆义的《世说新语》,直到大学才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现在又重新从市图书馆借了本来看,如同老友相见,分外亲切。孔子说:述而不作,这述又何尝不是作王夫之主张“六经注我”,也就是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去阐释六经,旧瓶装新酒,经典著作就是一张皮,每个人都在上面衍生出许多毛毛来,西方有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世说新语·文学篇》中所谓“文学”是指文章学术,辞学修养,也包括人生态、处事原则。这一时期文学雅士们以清谈为主要内容,以辩论为主要方式,对佛、道、玄学进行了融合理解。这当中所体现的包容和学术研究精神,值得我们用心研究,用心学习。 阅读《世说新语·文学篇》,更多的感触是古人的那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学习氛围。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一段记载是说郑玄的故事。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郑玄家的佣人都喜欢读书。有一次,郑玄觉得他的奴婢干事不称心,准备用“家法”惩罚。这位婢女认为自己冤枉,想加以解释说明;但恰逢此时郑玄盛怒,于是就叫人把她拽到院中的泥地里。这时,恰好另外一位婢女走来,见此而问:你为什么站在泥地里她问话时引用了《诗经·邶风·式微》中的“胡为乎泥中”一句。被斥责的这位回答时则引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用来解释说:我本来是要向他说明清楚的,谁知正好赶在他生气的火头上。 这里且不论郑玄的不论是非的火爆脾气,郑玄家里的学习氛围更是让人叹服,虽是“婢女”,却能那么娴熟地引经据典,且诙谐隽永、恰如其分。说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缘故吧,但是想到更多文人的事迹时,又不尽然,这里让人更多的是感受到郑玄为学成就之高,连家里的佣人也极富文化修养,郑玄的学术修养更是让人钦佩。这又不禁让人想到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更应当继承和弘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根据《世说新语·文学篇》的记载,古人自身所营造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却是真的让后人为之惭愧不已。文人为了探讨学术知识,竞相辩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种胸襟和

《人间失格》读后感知识讲解

精神病人思维广 ——《人间失格》读后感去读《人间失格》,是因为据说这是近乎于太宰治遗书的作品(或者说更像是自传?)。 提到日本的名作家——芥川龙之介,自杀;川端康成,自杀;三岛由纪夫,自杀;太宰治,自杀……真是令我感到一种诡异的好奇,好奇他们在最后时刻,到底是怀抱如何心思赴死,好奇他们所在的境界,莫非真是非死不可的境界? 我记得有人说过,疯子和作家的区别,就在于疯子把他所见所思都说了出来,而作家则是写了下来。《人间失格》里的叶藏最后被送进了疯人院,似乎也正验证了这一点。 确实是疯狂的境界。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是叶藏玩反义词游戏的那一段。黑色的反义词是白色,白色的反义词是红色,红色的反义词又是黑色,花的反义词是蜜蜂,恶的反义词是善,光明的反义词是黑暗,那么,罪的反义词是什么?叶藏说,是罚。罪与罚,水火不相容,冰炭不同器。 不可思议,却又完全能够接受,觉得好像一瞬间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然而我又感到恐惧,如果太过认同他,也许有一天我会走上和他一样的道路。 偏偏情不自禁为叶藏的种种反应而赞叹。 对于叶藏此人,我一开始还以为是一个反社会人格的穷凶极恶的大凶之人,看完之后却觉得他不过是一个极端麻木与极端敏感并存之人,没有想象中的凶恶,只是对世人期望过高,自卑而又厌世,弱不禁风的人。如同太宰治的笔名,自称dasai,自认“差劲”。 文字里有种压抑的呼吸,仿佛黑夜中看见白骨铺路,鲜红血液流淌如引路明灯,灰白雾气缭绕四野,雾气里鬼语啾啾。我不敢说话,问身在何处,亦不敢反抗,只静看人世如炼狱生烟。业火烧到了脚下,我认命。如果那青面獠牙的是人,那我不配为人,但那是我的错吗?是我的错吗?是吧。虽无青面獠牙,我也罪孽深重,若果然无解,那我便自堕阿鼻。 于是,果然无解。叶藏进了疯人院,而太宰治投水而死。 此处却生出异样的美感。一种问道极致的悲哀。 都说太宰治是看了太多人世丑恶,终于不堪忍受。恐怕不仅是丑恶,即使是美好,知道得太多,也会让人悲哀吧。 知识越多越恐惧,我是这么想的。 刚出生时,人在一个没有知识的世界里。这里没有光,尽是黑暗。但是这个时候,人看不见黑暗,因为他不懂何为光明。所以他不会为黑暗的无边无际而恐慌。 通过学习,人获取了知识。便如同人在黑暗中见到了光。最初他很兴奋,他会尽量想要把光的范围扩大一点,让光强烈一点。这个时候他是幸福的,因为他感到生命里有光了,就很满足了。 可是很快,他就会觉得有问题了。光出现了,让他意识到了黑暗。黑暗是无限的,正如我们的无知是无限的,而光是有限的,正如我们所能掌握的知识。此刻人就会感到不安。 继而光束扩大,人会发现,随着光明的范围扩大,他所能看见的黑暗的范围也增加了——可以类比为圆,圆面积越大,圆周长越大。 如此不停继续下去,他将会被那永无止尽的黑暗所震慑,继而颤栗,继而咆哮,继而歇斯底里。 那该如何是好? 即使是为了美好而去,也必将看见黑暗,这就是人间。 面向阳光,背生骷髅,这就是人间。 (日语的“人间”两字,意为“人类”,很有意思的point)

读人间失格有感1500字欣赏

读人间失格有感1500字欣赏 我读这本书的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有人写太宰治的人生信条是: “如果没什么事的话,那我就去死一下。” 这句话弄得我很疑惑,为什么读者朋友们会给予他这样一句“人生信条”?是误解还是事实?我便打算拜读一下这本书。 起初我是在微博上看到“小栗旬将饰演作者太宰治,再现其创作《人间失格》的过程。”这一热搜才关注的作者及其书的,但我也仅仅是给身边还不知道这一消息的小栗旬的真爱粉传达了这一新闻。 我表现得像个真正的粉丝一样,但充其量只是个看过《热血高校》的观众而已,或者说是赞叹过《花样年华》里面的花泽类好帅的小花痴罢了,称不上是小栗旬的粉丝,也犯不着去追逐和他有关的一切。 至于太宰治以及他的《人间失格》,我也是多次在“最值得推荐的书单100”、“知乎发布2018年度书单”等这样灌溉式推荐阅读页面上见过而已,并未产生过想要阅读的念头。

但是偶然间看见的关于太宰治的那句很戏谑的话却引起了我对《人间失格》的强烈兴趣,也让我有了阅读的动机。 我去校图书馆借阅这本书的时候发现全部被借走了,我猜想要么是小栗旬的粉丝们干的,要么就是太宰治的读者们,于是便在“藏书馆”APP上找到电子版。我向来是不喜欢读电子版书籍的,老实说这种阅读方式在逐渐消磨我的阅读热情。某一天空闲,我饶有兴趣的打开了喜马拉雅,在上面搜到关于《人间失格》的演播,便打算先听音频版。 “从小到大,我一直过着充满耻辱的生活,我为自身和世间人们的幸福观念不同深感不安,我说不定会被幸福所伤,做人的恐惧依然在我的内心深处剧烈的震动,我表面上依旧扮演者滑稽和可悲角色,博取大家的笑,有时候却情不自禁的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 太棒了!我在心里欢喜,这就是作者的写照吧。我认真听着、想着、故事慢慢讲完了。 我的脑海里留住的东西不多,只有想象中的开头所写的“三张那个男人的照片”和一句“我这一生,尽是可耻之事。”我的第一反应是问身边的人:“你读过《人间失格》这本书,它写得什么。”没人看过。我拒绝回想书的内容,也想不起来,甚至想忘记自己已经听完书这件事。我一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