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潮汕习俗出花园

浅析潮汕习俗出花园
浅析潮汕习俗出花园

浅析潮汕习俗出花园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浅析潮汕习俗“出花园”

——从花丛中谈潮汕文化

一、引言

潮汕地区——中华大地上耀眼的一子,在其进程中孕育了独具一色的潮汕文化习俗。亲切的地方方言、幽儒轻美的潮剧、精湛形象的工艺、浓厚和雅的工夫茶、繁多敬重的宗教文化.....点点滴滴中展现着“中国犹太人”的独特文化生活。

生活在普宁的我以潮汕之子为傲,自小便受到这深厚文化的熏陶,这里我将介绍脑海中印象深刻的一大潮汕习俗——出花园,借对此的浅析来展现潮汕文化,分享我的潮汕情节。

二、出花园

1)习俗简介:“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一种独有的成人礼习俗,年满15周岁(在我们普宁是虚岁15周岁)的孩子要“出花园”。有15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阴历七月初七乞巧节或通过占卦另择日但不可晚于七月七,为孩子备办三牲果品拜别公婆神,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花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2)文化地位:“出花园”现为揭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福建的莆田市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年潮汕生活中极为活跃的元素之一,包含着潮汕生活文化的方方面面。

3)走出花园:

沐浴。到了“出花园”的吉日的前一天傍晚,母亲就要给孩子摘取十二种带有吉利意象的“鲜花”浸在水里让孩子沐浴;这花颇为讲究,每种只取新鲜叶子三片,自摘取之时起要置于高处,不可跌落。

穿新衣。沐浴之后,要全部换上外婆送来的新衣服,穿上红色的木屐(没有买到木屐的可以用红色的鞋子代替),并且从沐浴这一刻起到第二天吉日完成仪式,是不可以走出家门口的,也不可以见到陌生人。这对于原来整日在外边打滚的小孩子而言还是颇为难受的啊。也许这也正是这个规定的意义所在。

祭拜神灵。时间是半夜或是清早(依吉时而定),孩子的母亲要在床的中央放上一只浅沿的大笸筐,用米筒装上米当香炉,前面摆上十二碗甜薯粉圆,其上放置猪肝等一系列东西,十二盅豆酒,和一些糕馃,三牲(鱼、猪头、三鸟),上三炷香。据说男孩子的三鸟是一只公鸡,女子供的是母鸡,是否如此具体不详。祭拜之时,母亲要在孩子身边祈祷,据说其中当有“阿孥长大成人”之类的话语,想必都是差不多这类的了。

祭拜过后的早餐是一家人就餐,出“花园”的主角坐上座,举箸之后,别人才可以吃东西,“出花园”者坐上正位,鸡头朝着他(她),由“出花园”者自吃,鸡头便成了他(她)的专利。其意义是,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兴旺发达。在普宁等地还需要吃各种猪内脏,爷爷说是换内脏,在那天吃后便更换内脏部位,变为一个全新的自己。

中午筵席。这是当天最热闹的环节。中午,小孩家的亲戚好友邻居都纷纷上门道贺。主人家安排了几桌有潮汕吉祥韵味菜色宴请大家,人们在一起庆祝和闲谈!这一天上座的必定是主角,哪怕入座中有爷爷辈分的长辈也如此,潮州人叫

做“坐大位”。而这时大家就会笑着对孩子说:“阿弟(妹),今日你坐大位啊!”

三、园中习俗

这是一个热闹的节日,美好的东西总能包含着许多有意义的事物,出花园也在无形之中映射了潮汕文化的粒粒珍珠。透过这热闹的节日,让我们一起来探求期间的潮人潮味。

1)潮汕粿品:

奶奶常说“小孩都盼着过节却不知忙坏了大人。”的确,每个节日的欢乐都需要大人们的精心准备,在习俗浓厚的潮汕地区更是如此。逢年过节,潮汕地区都有拜神灵的习俗,而做粿则是祭拜所必备的,因而这成了节前大人们忙的主要事情了。

出花园作为重大的节日,除了对祭拜各大神灵之外我们还需要向亲戚邻里好友通告,这便需要“分粿”,传递吉祥的寓意。这便需要我们潮汕妇女发挥她们精巧贤美的一面。

对于出花园,粿品的主角便是“红桃粿”了。其形如桃果,红润的外表映现出节日的喜庆,香稠的口感展现着潮汕人独特口味。红桃粿的做法大致如下:

①把、切成丁的湿香菇、、切成丁的鸡内脏、炒香去外衣的花生仁、切碎的生蒜,一起下油锅爆香,调入味精,胡椒粉、鱼露,即成红桃粿馅。

②粳米粉冲开水做成红桃粿皮,把红桃粿皮搓成长条,捏一小块,压成圆薄皮,包上馅,然后用粿印印出,上蒸笼蒸熟即可,也可在吃前略微用油煎香。

当粿出大锅时,一家人便围着这水雾中热气腾腾的红姑娘,拿起筷子,小孩则直接手抓,喜乐地评价着辛苦了一天的妇女们的劳动成果。

对于“出花园”,还会有“做酵包”、“吹肠粉”等,而传统节日的粿品还有“韭菜粿”、“鼠曲粿”、“做酥饺”等等,每一种都汇聚着潮汕人的性格喜好,展现着浓厚的潮汕风情

2)祭拜神灵

对于宗教,潮汕地区演变出了较有特色的习俗。,没有大家统一的神,而家家户户都崇敬神灵。也就是说我们拜的神灵多而广,同时我们又很殷勤地对待每一位神灵。

对于出花园节日,同样是拜神灵的重要节日,这一天我们祭拜的有“公婆神”、“伯爷公”、“天公”、和“娘嬷”,这是我们村的统一习俗。

阿婆的神位一般是供在孩子睡觉的眠床下,我们是在眠床的上面,这是在十五岁前保佑孩子的神灵,在十五岁前每年都需要祭拜,到了出花园这一天便需要答谢了。祭拜时供奉一些饭团、鱼肉、粿品,纸钱及纸制“婆衣”(供阿婆用的寿衣)。祭品逐年有所增加。出花园之后便不再祭拜公婆神了,因而这天会特别丰盛和殷勤。

在不同的村里还要拜不同的神灵,在我村有伯公、相思公和娘嬷。大人们说伯公也会专门保佑孩子的,在村里许多孩子出世后家里人会根据生辰到伯公那里将把小孩作为认作伯公的孩子,如果占卦等没有忌范便是伯公的孩子了,其意便是愿神灵一直保佑着孩子。因而在这一天需要答谢伯公的保佑。

相思公和娘嬷是村里的亲切的神灵,在人们有困难时总会向这些神灵倾诉,祈求保佑,在我们村里相思公很灵验,常常保佑大人小孩,而娘嬷则是和蔼的,用温和的爱使村里平安自在。

这是属于潮汕人的信仰,在我看来说不上迷信,这是对生活的一种精神寄

托,尤其在以前的艰苦年代。同时在这种神灵活动中也使得村里活动起来,加上了一道道浓厚的节日气息。

3)传说故事:

每一个文明的发展都包含了对以往的神话和继承,在出花园节日中同样集成了古人的事迹,这些神话或史实在一代代老人口中继承到我们身上,夏日下的摇扇扇动着文化的不断传承。试看这些独特的文化迹象,听听出花园是如何来的。

出花园的由来:传说来源于明嘉靖年间状元。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老者要求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页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对曰:“牝羊颔下须。”对得好,老者将公鸡送他。回到家里,他父亲将公鸡宰了,烫熟后砍了个鸡头奖励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潮人以为这是个好兆头,在孩子入学时就给买双红皮屐,给他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就给吃鸡头。

而出花园多定在七月七“乞巧节”也是有含义的——

潮汕有句俗语“十五成丁,十六成人”。古时经济落后,迫使少年人需提早走出家门,为家庭生计做出贡献。而选择七夕节举行这个成人礼,是源自“牛郎织女”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织女是天宫有名的巧女,人间妇女都在七月初七这一天晚上,趁她离开天宫与牛郎相见的时候,向她献上水果、凤仙花,乞求智巧,因此七月初七也是中国的“乞巧节”,选择这一天“出花园”,其寓意也在个“巧”字,父母指望儿女长大后,能出类拔萃,聪颖灵巧,成为栋材。

另外上面我们还说到了潮汕的“公婆神”,这又是如何来的呢?

阿婆,相传乃古时(或曰宋代)潮汕的一位妇女,因爱惜四邻婴幼,并乐为街坊看管小孩,且在哺儿育女和调教孩子方面又有一套独特的本领,而深受大家的爱戴,美名渐渐远扬,边皇帝也很器重她。

因当时宫中有一皇子(有说是宋仁宗)出世不久,便日夜啼哭,小生命危在旦夕,众大臣及御医们都想不出好办法,皇帝老子更是乱了套。遂张贴皇榜招募民间贤妇进宫调教医治皇子。应者寥寥,且俱不中用。消息很快就传到这位潮汕妇女的耳中,她便决定上京试一试。因为皇太子也是人,并没有什么难调教之理,况且幼儿疾病也并非可怕。说来也是,皇太子在她的悉心护理和调教下,病也好了,人也规矩了,不再吵闹啼哭了。皇帝老子一时龙颜大悦,便御驾亲临,想加封于她。正在喂哺护理皇子的她,不知皇帝驾到,一时慌乱了手脚,情急之下便一头躲进皇子眠床底下,顿时昏了过去。等到皇帝知晓,她已气绝了。皇帝深为痛惜,遂嘉封她为少年儿童的保护神,主管人间婴幼儿的生命和健康,并尊敬地称呼她为“阿婆”(民间俗称为“眠床脚婆”)。相传阿婆是在七月初七日死的,是日按理应是忌日,但民间却称此日为阿婆成为神的生日(民俗讳死)。这一天,有孩子的家庭,便将阿婆的灵“请”至家中供奉祭拜,一直供奉到孩子虚龄十五岁,于这一天(七月初七日)举行冠笄仪式(称为“出花园”)时为止。出了“花园”也就不用再拜阿婆了。

这是关于这一节日的传说,传说的真假我们无从考证,也无需考证,而故事中的事迹正是古人们的一种生活向往和对现代人的一种影响,同时在这种潮汕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意义之我见:

作为亲身经历过这一习俗并以大学生身份讨论着她的我有着许多发自内心的见解。

出花园是传统的文化,其传承了鲜明的潮汕文化,汇集了潮汕非物质文化的灿烂景象。

同时在我看来对于个人,出花园让作为主角的我们有了一份生活的神圣职责,我们不再被称为小孩,我们被告知长大了,懂事了,这直接促使了我们的身心成长。

而对于家族来说,出花园的宴请又有着独特的意义。在大家每天的各自奔劳中实在很少去真正关心他家,这是大家会凑在一起,共同看看这长大了的侄子,说说近期的生活写照,在酒杯响起时共同忆起曾今的岁月,在一泡功夫茶中细读家族篇章。这是潮汕人所独有的情感,也是城市人无法做到的一点。

五、结语:

走出花园,看傲阳高挂,赞一句“大潮汕最美”;

情系文化,愿明珠传承,道一声“胶地人善雅”!

文献资料的收集方法

文献资料的收集方法 、文献回顾的目的 --藉由文献发展研究问题 一) 厘清问题 (Identifying problem) 二) 发展假设 (Developing hypotheses) 三) 发展方法 (Developing the method) 二、文献的寻找 (一)寻找策略 1. 百科全书 (encyclopedias ) 2. 研究的回顾 (reviews research ) (1)一些专家学者已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神,并已整理出与研究 题 目相关的文献资料。 (2)相关的研究不仅汇整出相关的研究资料;同时评论综合出整 合 性的结论。 (3)研究者已提出在研究领域中,未来可行的研究方向。 (二)摘要 (abstracts ) (三) 征片(microform p ublicati ons ) (四) 索引 (indexes ) (五) 参考书目 (bibliographies ) (六) 分类卡 (card catalog ) 三、实际方法 (一) 学校现有的光盘与数据库 (二) 国家图书馆 (三) 馆际合作的方法 四、 阅读与记录文献须注意之处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实验设计与操弄的处理 (如果是实验性的研究 ) 问题的陈述 (和研究假设 ) 研究对象的特征 研究工具与测试的使用 测验的过程 自变项与依变项

(七)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八) 研究的发现 (九) 后续研究的问题 (十)其他相关研究引用的出处 五、如何整理所览阅的文献资料 Table 2.1 Criteria for Critiquing a Research Paper I. Overall imp ression (most imp orta nt): Is the paper a sig nifica nt con tributio n to kno wledge about the area? II. Introduction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 Is the research plan devel oped with in a reas on able theoretical framework? Is curre nt and releva nt research cited and prop erly interp reted? Is the stateme nt of the problem clear, con cise, testable, and derived from the theory and research reviewed? III. Method Are releva nt p artic ipants characteristics described, and are the subjects approp riate for the research? Is the in strume ntati on approp riate? Are testi ng or treatme nt p rocedures described in sufficie nt detail? Are the statistical an alyses and research desig n sufficie nt? IV. Results Do the results evaluate the stated p roblem? Is the p rese ntati on of results complete? Are the tables and figures approp riate? V. Discussion The purp ose of the review is to dem on strate that your p roblem n eeds inv estigati on and that you have con sidered the value of releva nt p ast research in devel oping your hypo theses and methods. 、研究报告的评论准则 表2-1 、研究报告评析的格式 表2-2 A. B. C. A. B. C. D. A. B. C. A. Are the results discussed? B. C. Are the results related back to the p roblem, theory, and p revious findings Is there excessive sp eculati on? VI. References Are all refere nces in the correct format, and are they compi ete? A. B. Are all references cited in the text? C. A. B. A. B. C. Are all dates in the refere nces correct, and do they match the text citati on? VII. Abstract Does it in clude a stateme nt of the purp ose; descri pti on of subjects, in strume ntatio n, and p rocedures; and a report of meanin gful findin gs? Is the abstract the proper len gth? VIII. General Are key words p rovided? Are running heads pro vided? Does the paper pro vide for use of non sexist Ian guage, p rotecti on of huma n subjects, and approp riated labeli ng of huma n subjects?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一、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1、什么是文化? 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词汇,无论在口头还是在书面上,随处都可以听到和看到“文化”这个词。例如:“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姓氏文化”等等。《辞海》、《辞源》中对文化这两个字具有比较准确的定义: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周易》有所谓:“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可能是中国人最早对文化的论述。西方人论述“文化“要比中国人晚,但比中国古文献中的论述要广泛,要科学。 “文化”一词作为一个术语,大约要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这以后,文化和文明这两个词语经常被看作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学者们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文化现象及其历史发展,给“什么是文化”做出了很多解释,其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是方式论,即认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并非由遗传而得来的生活方式。这里包括了人们的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第二种是过程论,即认为文化是人类学习和制造的工具,特别是制造定型工具的过程,这里包含了人类智力和创造能力的不断进化,强调了文化的演进性。第三种是复合论,即认为文化是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风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的复合体,这强调了文化的熔铸性。 本文认为文化是人化,也就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及其成果,是一种活法,文化是人的生存样式。 2、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按照一般解释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各种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少有中断,总体来说变化不大,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世界同期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论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浅析谈陕西民俗文化现状

浅析谈陕西民俗文化现状 【摘要】陕西具有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民俗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失去其生存的土壤,因此它的传承和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其现状的了解,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期待陕西民俗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民俗开发 民俗文化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忽略民俗文化的存在,忽视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和创新,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作为当前社会发生急剧变迁的结果,民俗文化在此程度上出现了程度不同,内容复杂的变迁;作为被开发的对象,民俗文化尽管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但受到的破坏远远大于保护,作为被保护的对象,民俗文化受到的关注还处在人造声势的阶段,保护口号远远多于实际的措施,但已经表现出充满希望的前景。 一.陕西民俗文化现状 (一)陕西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特色 1.原生态文化保存完整,原真性强,具有极高的旅游体验价值来过陕西的人都知道,陕西的地理环境特点之一是山地较多,这使得陕西的两大区域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从而使一些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得以较完整的保护下来,以至于产生到这里旅游活动的动机。 (1)资源类型丰富,文化兼容性浓烈,风俗的古老性明显 陕西民俗文化囊括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划分的所有类型。有口头传说和表达,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知识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这五个方面。同时又是13个古代王朝的所在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文化兼容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并且表现出极强的历史悠久性和风俗古老性。 ①陕西民俗文化在“知”和“娱”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陕西民俗文化常常与历史文化交叉并举,这使得民俗民俗展现的地区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较好的融合。 特点总结: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其中某些例如陕北民歌集中体现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极具原发性特点;其中还可以听到“陕西十八怪”,一些手工艺制作等等形象夸张,生动可爱,乡情浓郁,色彩鲜艳;古老性也不能忘记,

中国民俗文化特征论

第23卷 第2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3 No.2 2003年4月Jour nal of Baoji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ocial Scien ces)Apr.2003 中国民俗文化特征论1 萧 放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5) [摘 要]中国民俗文化因其地域经济与民族历史文化构成的原因,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文化特征。其主要特征有:多元性与复合性,阶层性与地方性,神秘性与实用性,稳定性与变异性。这种民俗文化特征在民间至今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关键词]民俗;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93(2003)02-0024-10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从岁时节日到人生礼仪的诸民俗事象中无不或隐或显地具有这一品质。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仅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民族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而且在今天的国土上还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这样,中国民俗又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当然,这是就中国民俗的一般品质而言。具体说来,中国民俗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元性与复合性 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原夏族与东部夷人、南部的三苗、西北的羌戎成为华夏共同体的最早成员。夏商之后,以中原政权为核心的民族国家不断地汲纳着异民族的生命机体与文化成分:东夷、南蛮、百越、诸戎等族统一于秦;匈奴、乌孙、东胡、肃慎、扶余等归并于汉;魏晋南北朝更是一个民族大迁徙、大交流时期,众多少数民族涌入中原,与汉族杂处,胡风戎习流行;隋唐宋元明清又不断地融进边地民族,从而形成今天五十六民族共处的统一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习俗,在中华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这不仅使中国民俗绚丽多姿,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而且有利于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借鉴。 从语言民俗看,在我国众多民族中,有五十三个民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在这些民族语言中,又分别属于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南岛语系等。不同语系的民族有着各自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习,因此具有独特的民俗资源,并且其宗教信仰也大不相同。[1](P28-29) 1[收稿日期]2002-12-05 [作者简介]萧 放(1960-),男,湖北英山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

潮汕地区的妈祖文化

汕头地区的妈祖文化 2010101401沈奕翔妈祖就是元代以后被福建等沿海居民尊为天妃娘娘、天后圣母的海上保护神。原名林默娘,是福建莆田湄洲屿的渔家女儿,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史有其人。由于诸多传说,使她成为千百年来受人崇拜的神。特别是闽粤等沿海省区居民,更将妈祖奉为主神。汕头市等潮汕沿海沿江县市也一样。 由于地域文化的亲缘性,潮汕一带与福建、台湾等地,在妈祖信仰上,具有共同的民俗、风俗和习俗,两地关于妈祖的传说近乎一致。妈祖是闯海者心中法力无边的海神,也成为潮汕民众最普遍信仰的神圣偶像。 从沙汕头到汕头埠,已是从渔村向集市发展,汕头沿海成为商舶聚集之地。这些渔民和商船,成年累月与大海打交道,经常遭遇风险,海难事故时有发生。因此,他们盼望神明保佑和庇护的心愿是极其迫切的,有了“驱邪救世,乘席渡海”的妈祖,人们自然祈求她能护航救险,崇敬信仰之心理所当然。 当时汕头商埠初步形成,就已有老妈宫、关帝庙以及清政府设立的沙汕头税站等建筑。渔民都把“妈祖”作为“一舟司命”,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这一天,都会到这里祭拜。这一习俗一直沿袭到新中国成立前。 清光绪五年(1879年)天后宫全面重修,不少商贩也把它作为交易的场所。此后,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是全汕头盛大的节日,沿海船舶都在舱里的龛前敬拜。当时,汕头埠有天后宫多处,主要有下岭妈祖宫、华坞妈祖宫、妈屿妈祖宫和升平路头老妈宫,市民大都到升平路头老妈宫来祭拜。因人多宫小,虽是走马轮番,小宫也难容市众,供品摆出门口,摆到马路,堵截交通,车辆无法通行,只得绕道。 汕头市区历史上还有过一座“新妈宫”,其址在现汕头市金平区新风左巷4号今永平路小学所在地。新妈宫与一般的祠堂差不多,属潮式建筑“四马拖车”,有二条“伙巷”,门前有麒嶙、嵌瓷,西侧还有一土戏台。香火兴旺一时。 新妈宫的盖建其实也反映了过去的商业竞争。过去汕头许多行铺以地域划分商业行会,行会组织“老油园”同“新油园”因拜妈祖的桌位问题发生争执,被排斥的“新油园”才盖起了新妈宫。新妈宫建于民国初期,规模比老妈宫大,但名气比老妈宫小,特别是新妈宫拆除之后,市民知之者更少。 1944年,日军在汕头招募往新加坡修船劳工,大约有二百多人,去时到汕头老妈宫请妈祖分灵同往。初到星洲,生活清贫,经费缺乏,就地建简朴庙宇,恭奉天后圣母。至1948年才合力筹划,在原址建起“汕头社天后庙”。至1989年,由理事会倡议发动筹备,在芽笼四十巷五号注册成立汕头社,1994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举行隆重移迁晋庙大典,望后人思源发扬光大,特书匾额“蛇江飞来”,示意汕头妈祖驾临此地。 汕头天后宫自1992年重修开放,市民依旧虔诚朝拜。成为汕头市文物保护点和旅游胜地。新加坡汕头社天后庙晋香观光团几十人于1995年莅汕。台湾也有不少地方成团结队来汕头老妈宫敬拜分灵,带往住地。 近代重要的贸易口岸——樟林港,也曾有过四个天后庙,其一是约建于元代中后期的“灵感官”,其二是建于明代 (具体年代不详)的“暗芒宫”,其三是建于清代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七年间(1787-1792年)的新围天后宫,其四是建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城内天后宫。 汕头埠妈祖出游没有定期,最后一次出游是在1936年前后。当时,总商会辖下的各个公会大都组有标旗锣鼓班参加出游。汕头存心善堂仪仗队是开路先锋,这个仪仗队是西洋管乐队,制服整齐,白衫黑裤的中山装加嵌鲜艳色线,载上大冠帽,十分精神。管乐可算齐全,

文献资料的收集方法

文献资料的收集方法 一、文献回顾的目的--藉由文献发展研究问题 (一)厘清问题(Identifying problem) (二)发展假设(Developing hypotheses) (三)发展方法(Developing the method) 二、文献的寻找 (一)寻找策略 1.百科全书(encyclopedias) 2.研究的回顾(reviews research) (1)一些专家学者已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神,并已整理出与研究 题目相关的文献资料。 (2)相关的研究不仅汇整出相关的研究资料;同时评论综合出整 合性的结论。 (3)研究者已提出在研究领域中,未来可行的研究方向。 (二)摘要(abstracts) (三)征片(microform publications) (四)索引(indexes) (五)参考书目(bibliographies) (六)分类卡(card catalog) 三、实际方法 (一)学校现有的光盘与数据库 (二)国家图书馆 (三)馆际合作的方法 四、阅读与记录文献须注意之处 (一)问题的陈述(和研究假设) (二)研究对象的特征 (三)研究工具与测试的使用 (四)测验的过程 (五)自变项与依变项 (六)实验设计与操弄的处理(如果是实验性的研究)

(七)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八)研究的发现 (九)后续研究的问题 (十)其他相关研究引用的出处 五、如何整理所览阅的文献资料 一、研究报告的评论准则表2-1 二、研究报告评析的格式表2-2 Table 2.1 Criteria for Critiquing a Research Paper I.Overall impression (most important): Is the paper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knowledge about the area? II.Introduction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 A.Is the research plan developed within a reasonable theoretical framework? B.Is current and relevant research cited and properly interpreted? C.Is the statement of the problem clear, concise, testable, and derived from the theory and research reviewed? III.Method A.Are relevant participants characteristics described, and are the subjects appropriate for the research? B.Is the instrumentation appropriate? C.Are testing or treatment procedures described in sufficient detail? D.Are the statistical analyses and research design sufficient? IV.Results A.Do the results evaluate the stated problem? B.Is the presentation of results complete? C.Are the tables and figures appropriate? V.Discussion A.Are the results discussed? B.Are the results related back to the problem, theory, and previous findings C.Is there excessive speculation? VI.References A.Are all references in the correct format, and are they complete? B.Are all references cited in the text? C.Are all dates in the references correct, and do they match the text citation? VII.Abstract A.Does it include a statement of the purpose; description of subjects, instrumentation, and procedures; and a report of meaningful findings? B.Is the abstract the proper length? VIII.General A.Are key words provided? B.Are running heads provided? C.Does the paper provide for use of nonsexist language, protection of human subjects, and appropriated labeling of human subjects? The purpose of the review is to demonstrate that your problem needs investigation and that you have considered the value of relevant past research in developing your hypotheses and methods.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承以及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承以及发展 高二(1)班张慧 提要:所谓传统文化,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 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过去;发展;传承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统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庞大的有机体,可以从多方面去解读,加上解读者视角和认识的差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乃是正常现象。愚见以为,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陈寅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很值得注意。他的见解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要点: 1.中国文化可分为制度层面和非制度层面。“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

陕西民俗文化

陕西——民俗文化简介 1、秦腔 也称为“乱弹”是陕西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也是我国现存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是京剧、豫剧、川剧、河北邦子等剧种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脸谱、身段、角色、门类和演技均自成体系。它发祥与陕西关中,流传于西北地区。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桑.在西安,以西安易俗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最为著名皮影戏 2、皮影戏 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重点主要在农村,体制多样,组织分工严格有序,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痕迹,是近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术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传统剧目有《会阵招亲》《游西湖》等。 3、眉户 眉户在陕西关中地区最为流行,也为外省如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众所喜欢,它是由民歌脱胎发展而来的。盛行于华阴、华县地区的称东路眉户,西路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及户县,唱腔委婉细腻优美动听。眉户的唱腔音乐有50多个曲牌,可以表现人物在舞台上丰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剧情。 4、户县农民画 陕西农民画原于民间,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构图简洁美观,注重色彩数量,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乡土风情浓厚,内容健康,朴实,给人积极向上的激情.色彩艳丽,笔法自由,同时也兼收中外其他美术派别的长处,给作品增添了新的格调.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国内外游客和专家的好评。陕西农民画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户县,陕北的安塞和洛川。户县被誉为“农民画之乡”已拥有2000多名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许多优秀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收藏。 5、陕北剪纸 剪纸俗称窗花,为聪慧的劳动妇女所创作,她浓缩着古老的黄河文化.每逢春节,家家窗上,门上贴满各式各样剪纸,把人们喜庆,快乐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近年来,这株黄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艺术之花飘洋过海,深受国外宾朋的欢迎. 6、凤翔木板年画 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扎根于农村.从年画画稿,调版,印刷到彩绘,都是乡村劳动人民在农闲时,手工操作.按农民生产,生活美好期望取材,按农民传统爱好的造型配色习惯而研制的.经过不断的吸收前人兴味,艺人逐步修改,提高出新,形成了都特的艺术风格.在陕,甘,宁,青,川一带享有盛名,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

中国民俗文化案例分析

中国民俗文化案例分析 关键词: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俗文化 摘要: 民俗文化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是经社会约定俗成并流行、传承的民间文化模式,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一个民族自由表达情感、展现独特精神风貌和世界观的一种行为方式。民俗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反映着一定社会、民族的经济、政治、宗教等文化形态,蕴涵着民族的哲学、艺术、宗教、风俗以及整个价值体系的起源。中国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内容大致可分为民间交际礼仪习俗、民间人生礼仪习俗(包括诞生、成人、婚嫁、丧葬习俗)、民间服饰习俗、民间饮食习俗、民间建筑与居住习俗、民间交通行运习俗、民间商业习俗、民间信仰习俗、中国岁时节日习俗、民间姓氏习俗、中国民间艺术等等。 涣涣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其民俗文化的形成史,是民俗文化诞生的摇篮。 中国是世界4大文明古国之一,随着近些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我们这条屹立在东方的巨龙正在腾飞.现在GDP是全球第二位,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物质文明的背后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 我出生在中国的边陲小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这里是中国朝鲜族的聚居地.如果说语言是打开一个民族的钥匙那么,我觉得民俗文化就

是进入大门后你穿的鞋子,加速你去了解它.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文化特性在发展的浪潮中没有接收给好的民族文化那么它必将堙没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 .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延边的民俗风情 (1)服饰 朝鲜族喜穿素白衣服,一般为短衣长裤。男子上衣斜襟无扣,用布条打结外加坎肩,下衣裤裆肥大,裤脚系带。妇女短衣斜襟无钮扣,以彩带为结,长裙分缠裙、筒裙(只限婚前)。老年妇女多穿白色长裙,中年妇女多穿缠裙,长及脚跟。年轻妇女的裙幅多为色彩鲜艳的绸缎。近代男子多穿平面白胶鞋,劳动时穿草鞋。女子穿船形胶鞋。现在除节日或民族集会外,朝鲜族基本不穿民族服装,和汉族已无甚差别。 (2)饮食 朝鲜族以为米饭为主,多为大米饭、二米饭,汤每餐必备,尤喜喝大酱汤。 辣白菜,一般制法将白菜用盐水浸泡几天,洗后,再抹入辣椒、葱、蒜、姜等调料。有条件时还可加苹果、梨片等,然后窖藏,半月后便可食用。还可用萝卜、芥菜、英菜等同法腌制。

潮汕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潮汕文化简介与发展 关键词:岭南;潮汕文化;传统 摘要:潮汕文化是古代南粤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它是岭南文化重要的一支,更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当下社会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它的发展,我们应该本着批判扬弃的原则,促使其向宏观、理性、深度的方向转变,研究潮汕文化的的现状,了解其丰富的内涵和特色,对于弘扬潮汕文化的优良传统,寻找潮汕民俗文化现代化的最佳路径,丰富中华文化的内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潮汕概况 潮汕大地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兴盛的文明之邦。长期以来,由于潮汕地区行政上属广东管辖,所以潮汕文化也一直隐蔽在省府文化——广府文化的背后,外界也常误以为,广东文化就是广府文化,对潮汕文化知之甚少。而事实上,潮汕文化是独立于广府文化之外,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并且自成一格的文化体系。 潮汕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历来为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中心,潮人自嘲为“省尾国脚”。这里三面背山,一面向水。境内虽有富饶的潮汕平原,但生存环境却不易,常有台风与地震威胁.而且历来地少人多,总面积10346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万,人均可耕地不到3分,有“耕田如绣花”之美称。这里商业气息浓厚,长久以来的商贸传统,催生了中国影响深远的三大商帮之一的潮州商帮。这里还是“十相留声”的岭海名邦,也是宋“前七贤”、明“后八俊”,近代千万潮汕英才生长的“海滨邹鲁”。 潮汕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这里夏长冬短,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终年不见雪。潮汕襟山带水,气候宜人,成为南迁汉人生息繁衍之地,长期以来形成城镇密集的现状。潮汕居民基本上均来自各各历史阶段的南迁汉人,比如比较早的并有记载的是《史记》中记载的秦时期一支由史氏族人带领的为秦始皇修筑水路直达揭阳岭的队伍,抵达揭阳岭后并没有返回,而是直接“驻扎”在当地并始设揭阳县。其外还有其他如汉,三国,唐宋,元明时期迁入的。 二、潮汕文化简介 (一) 潮汕方言 潮汕话,是全国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潮汕人的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与其他语言很大区别。因此,引起海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研究潮汕话的人很多,有关潮汕话的专著、字典、词典也很多。对潮汕人来说,潮汕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巨大凝聚力。尤其在异域他乡。乡音相同,胜似“自己人”。 潮汕话在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华人中广泛使用,是知名度较高的一个古老方言,属于闽南语系,但与闽台的闽南话差异很大。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的对应,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彼此互通存在不少难度。在潮汕话和闽台片相交融的地区,兼具有二者的发音特色,特别是靠近潮汕地区的陆丰三甲(甲子、甲东、甲西)地区的闽台片的闽南语,福建的诏安等。潮汕话包含了很多的古汉语成分,在古代,潮汕先人本来居住在中原一带,为了逃避战乱,一路往海边迁徙,到达福建莆田,定居一段时间之后,又集体迁徙到今天的潮汕地区。所以潮汕话是遗留下来的古汉语,同时也受到南越国少数民族的影响。 18至20世纪期间,潮州居民是移居东南亚的主要华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话成为海外华人的主要方言之一。因此,潮汕地区以外的华人社群,也有很多人说潮汕话。潮州人在香港、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形成重要的少数族群。一些潮州人也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洲和欧洲居住,一些从潮州地区而来,一些则从东南亚而至。 (二)潮汕饮食

浅谈如何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 2007-05-25 计算机信息技术 1.1地方文献的特征 地方文献是关于一个地方的各方面文献资料,本质特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1 区域性。区域性是指地方文献以一个地区为记述范围且反映本地特色。一个地区在历史上经历了自然灾害、气候水文的变化;经历了人口的迁移增减;经历了各时代的政治、宗教、战争等的影响,从而形成本地区的经济特征、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这些地方特色通过地方文献表现出来,并决定着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区域性是地方文献的最根本特征。 1.1.2资料性。资料性是指地方文献内容广泛而丰富,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资料:自然地理资料,包括地形、水文、自然资源、灾害等各方面的资料;生产与经济资料,包括农作物、林业、畜牧业、渔业、手工业等等;历史与政治资料包括历史沿革、人口变迁、地方行政、阶级斗争、历史人物等等;文化艺术资料,包括风俗、方言、宗教、名胜古迹、文物、科举、诗文等。地方文献的资料性特征体现其价值。 除以上两个本质特征外,地方文献还具有以下两个非本质特征: 1.1.3时代性。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历史的产物,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1.4多样性。地方文献从内容到形式,从体例安排到语言文字,都没有一个确定不变的模式。由于地方文献记载内容的广泛性,也就决定了其形式的多样性。 1.2地方文献的类型及范围 通过以上对地方文献特征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文献的区域性、资料性两个特征反映了地方文献的范围和内容价值,从而揭示了地方文献概念的内涵,地方文献的类型划分则是这一概念的外延。按著述形式划分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可划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1)地方志。地方志是以一定的体例记载某一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或某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著述。依照方志记载的内容范围不同,又可分为综合志、专志、部门志、杂志等。 (2)地方史。地方史是记述某一地方的社会发展过程的史书,可分为综合性和专门性两类。综合性的如《北京史话》、《黑龙江开发史》等。专门性的有党史,如:《吉林党史资料》、《武汉春秋》、《“九·一八”抗战史》、《“九·一八”事变实录》、《日本侵战旅大四十年史》等等。 (3)回忆录、传记。指其作者的亲身经历,如:《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沈阳文史资料》等。 (4)谱牒。谱谍是以封建氏族制度为基础,记载族人的田庄田户、生死嫁娶、功名业绩等情况的家族史。分为家谱和族谱,如《马氏家谱》、《王氏家族谱》等。 (5)论著。论著是指作者在占有充分材料的基础上,经过严密地分析、研究并系统地提出和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而写成的著作。自然科学中,如地质、农业、医学等方面的学术著作都带有很明显的地方特点;而社会科学中,历史、考古、民族、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谈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现在的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算多,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概念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在这次选修课时我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听老师讲了几节课,也观看了譬如孔子,孟子以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之类的影片,所以,我就现在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浅薄的认识以及我最近参考的文献浅显的说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说中国传统文化之前要先阐明一下文化。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总是处于不断产生,又不断淘汰的过程中。因而,并不是所有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都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而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沉淀,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后世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这样的文化称之为传统文化。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的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管是浩如烟海,举世无双的文化典籍,还是瑰丽无比,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抑或是灿若星辰,光芒四射的文化名人。中国传统文化,以她博大的胸怀,收容着万事万物;以她崇高的精神,荡激着世间百态;以她完美的身姿,展现中华的雄浑;以她最顽强的生命力冲破岁月的湮没;以永远不朽的生机和活力,焕发青春,震撼世界。 五千年的历史,弹指间灰飞眼灭,历史的车轮在泥泞的土地上留下了长长的车辙,然而,传统文化却没有随风而逝,而是,在车辙下却被碾得熠熠生辉。学术界比较赞同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时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她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东西。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从文房四宝到四大发明;从中国书法、国画、敦煌壁画到篆刻、印章、太极图;从汉字、甲骨文、钟鼎文到汉代竹简、木版水印,还是到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易经》、《诗经》、《三字经》、《千字文》等中华经典诗文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代表民族文化先进性和发展方向的,是和我们今天现代社会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因此也可以说,中国传统

第三章 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

第三章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 ?本章概览: ?文献法是教育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本章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介绍文献和文献法的基本概念,第二节介绍文献法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方法,第三节介绍一种独立的文献使用方法——内容分析法。 ?难点关注: ?文献的类型和分布 ?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 ?内容分析法的基本操作 第一节文献法概述 一、文献的概念和特点 ? 1. 文献的概念 ?(1)文献泛指运用文字、图形、符号、音像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起载体,包括手稿、书籍、报刊、文物、影片、录音录像、幻灯片、微缩胶片和各种形式的电脑软件等。 ?“一切载体”,不仅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科学报告、档案等常见的纸面印刷品,也包括有实物形态在内的各种材料 ?(2)教育文献的含义 ?教育文献是记载有关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它是对人类从事教育活动,尤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客观记录。 ?(3)教育文献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帮助研究者选定研究课题、确定研究方向; ?为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 ?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材料 ? 2. 文献的种类和分布 ?种类: ?(0)零次文献 ?零次文献即曾经历过特别事件或行为的人撰写的目击描述或使用其他方式的实况纪录,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 ?(1)一次文献 ?一次文献也称原始文献,是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 ?一般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 ?优点:具有创造性和很高的直接 ? 2. 文献的种类和分布 ?种类: ?(0)零次文献 ?零次文献即曾经历过特别事件或行为的人撰写的目击描述或使用其他方式的实况纪录,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 ?(1)一次文献 ?一次文献也称原始文献,是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

浅谈陕北文化

陕北旅游与文化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或者具体来说是一个陕北人,我有着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血统,他们豪爽,讲义气,能歌善舞,他们大口喝酒大块吃肉,不拘小节,他们骁勇善战,。虽然他们曾经被当局鄙夷的称为蛮夷之族,但不可否定的是他们确实是中华大地上少有的英雄儿女。 下面就请跟随我的讲述走进陕北这个贫瘠的土地所孕育的富有神秘传奇的文化中吧。希望您对陕北的解读不仅是安塞腰鼓,黄土高原,窑洞这么浅显简单。 陕北地区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们都在陕西的北部,所以称做陕北。是革命老区。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构成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新生代红土和很厚的黄土层,再经过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而形成的。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塬,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 一·初识陕北 陕北是中国的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革命精神。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从而演出了一幕幕历史壮剧。陕北成为华族(汉代以后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的“绳结区域”。在陕北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秦汉以前,陕北一直是畜牧区。西汉以后,农耕业才大量发展,成为半农半牧区。一直到隋唐时期,陕北南界的黄龙山仍然是农耕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天然分界线,这种状况在宋代以后才逐渐有所改变。从陕北地名中,可以看出古代民族的地理分布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曾指出:“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残留在征服者的语言里,大部分是地名。”因为地名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实记录。 二·陕北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榆林的部分地方(神木、府谷、佳县等地)在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战国时为秦国上郡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个。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三分关中,封秦朝的降将董翳于上都为翟王,二年翟王降汉高祖,汉又置上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