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通风参数测定实验报告

矿井通风参数测定实验报告
矿井通风参数测定实验报告

目录

实验名称:矿井通风阻力测定 (2)

一、实验目的 (2)

二、实验内容 (3)

三、仪器设备 (3)

1、皮托管 (3)

2、各类压差计 (4)

3、空盒气压计 (6)

4、干湿球温度计 (6)

5、风表 (7)

四、实验原理方法 (7)

1、空盒气压计 (7)

2、干湿球温度计 (7)

3、点压力测定 (8)

4、平均风速测定 (10)

5、一段巷道通风阻力的测定 (11)

五、实验步骤 (12)

1. 测定矿井大气压力 (12)

2、测定矿井干湿温度 (12)

3、点压力测定步骤 (13)

4、平均风速测定步骤 (13)

5、一段巷道风阻测定步骤 (13)

六、实验结果处理 (14)

1、测算记录 (14)

2、计算空气密度 (15)

3、点压力测定结果 (15)

4、平均风速测定结果 (15)

七、实验注意事项 (16)

八、实验心得体会 (16)

实验名称:矿井通风阻力测定

一、实验目的

井巷的风阻是反映井巷通风特性的重要参数,通风阻力测定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测定各种类型井巷的通风阻力和风量,以标定它们的标准风阻值和标准摩擦阻力系数值(指井下平均空气密度的对应值),将其编集成册,作为矿井通风技术管理的基本资料。有时为了分析问题,需要沿着某一路线连续测量各区段的通风阻力,以得出整个路线上通风阻力的分配情况。上述测量内容是做好生产矿井通风技术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掌握生产矿井通风情况的重要手段。

通风阻力测定是生产矿井通风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阻力测定可以达到下列目的:

1.提供现有矿井全部巷道的摩擦风阻R以及摩擦阻力系数α;

2. 了解现有通风系统中阻力分布情况,发现通风阻力较大的区段和地点,为了使通风系统更为经济合理,为下一步提出切合实际的改进意见提供依据。

3. 为矿井扩建、延深提供有关通风设计的实际资料,使风量调节有可靠的技术依据。

4. 对整个矿井进行风流状态模拟,进而对高瓦斯矿井以风定产起到辅助决策作用。

通过本次实验的开设,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严格、严密的科学态度,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通过让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次实验具体目的为:

1、学习使用测定矿井通风风流状态参数的各类仪器仪表,熟悉它们的原理、结构;

2、加深在不同通风方式下,对全压、静压和速压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3、掌握某断面的平均风速的测定方法,并计算风量。

二、实验内容

本次实验主要测定的矿井通风风流状态参数有:

①矿井干湿温度;

②矿井大气压力;

③矿井大气密度计算;

④点压力;

⑤平均风速;

⑥一段巷道通风阻力的测定。

三、仪器设备

1、皮托管

皮托管的构造如图,头部为半球形,后为一双层套管。测速时头部对准来流,头部中心处小孔(总压孔)感受来流总压p0,经内管传送至压力计。头部后约3~8D处的外套管壁上均匀地开有一排孔(静压孔),感受来流静压p,经外套管也传至压力计。对于不可压缩流动,根据伯努利方程和能量方程可求出气流马赫数,进而再求速度。但在超声速流动中,皮托管头部出现离体激波,总压孔感受的是波后总压,来流静压也难以测准,因而皮托管不再适用。总压孔有一定面积,它所感受的是驻点附近的平均压强,略低于总压,静压孔感受的静压也有一定误差,其他如制造、安装也会有误差,故测算流速时应加一个修正系数ζ。ζ值一般在0.98~1.05范围内,在已知速度之气流中校正或经标准皮托管校正而确定。皮托管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用途很广。

皮托管是1730年由享利·毕托 (Henri Pitot)首创,经200多年来的改进,目前已有几十种型式。皮托管因制造精度等原因产生的误差,测算流速时应加一个修正系数校正,一般在0.98~1.05范围内,刻在皮托管尾部附近。测量动压(风速)时,皮托管头部全压孔应正对风流方向,静压孔应与来流方向垂直。示值不稳定时,应读取平均值。皮托管结构简单,用途广。如飞机头部或机翼前缘常装设皮托管测量飞行速度,又称空速管。

2、各类压差计

压差计是测量相对压力或不同压力之差的仪器。按其结构可分为单管倾斜压差计和补偿式微压差计等。

(1)单管倾斜压差计

1)U形压差计的构造及原理:

由一只盛有一半高度蒸馏水且两端开口、 3~5mm内径的U型玻璃管和外标刻度尺构成。当两端接入不同压力时,则可显示出压差值。 U型压差计的高度决定了其量程范围,分辨率一般为1mmH2O。 (10Pa)

2)单管倾斜压差计的测量原理:

单管压差计大都由一个圆柱形容器1和一个可以调节其倾角且有内标刻度尺的玻璃测压管2组成。测量两点间的压差或相对压力时,将较大的压力P1 接到容器1的接管上,较小的压力P2接到测压管2上,则两点的压差为ΔP=P1-P2=(h1+h2)ρg。

3)单管倾斜压差计的操作使用:

仪器准备——注入工作液 1)首先选择符合仪器规定比重的标准工作液,如

果工作液比重与仪器规定的比重不同,则测量数据需进行比重校正。 2)将零位调整器4旋转升降至中间高度,测压管固定在弧形支架的适当位置,旋开加液盖4,缓缓注入预先配置好的密度为0.81 kg/m3的工作液,直到液面位于倾斜测压管的“0”刻度线附近,然后旋紧加液盖,再用胶皮管将多向阀门11中间的接头与倾斜测量管的上端连通。将三通阀门柄6拨在仪器的“测压”位置,用嘴轻轻从“+”端吹气,使酒精液面沿测压管缓慢上升,查看液注中有无气泡。

4)单管倾斜压差计调零:

首先调整仪器底座上的两个调平螺钉9,观察水准指示器内的气泡是否居中,使仪器处于水平。根据待测压差的大小,将倾斜测压管固定。

在弧形支架相应的位置上,然后顺时针转动三通阀门柄6到“校正”位置,使大容器和倾斜测压管分别与“+”接头和“-”接头隔断,而与大气相通。旋动零位调整旋钮5,使测压管的酒精液面对准“0”刻度线。

5)测压时操作:

用橡皮管把较大的压力接引到“+”接管,较小的压力接引到“-”接管。逆时针转动控制阀手动杆到“测压”位置,此时,“+”接管与大容器相通,“-”接管与测压管相通,如图所示。读取测压管上液面的示值乘以弧形支架的K值,即为所测压力。如果因为待测压力变化,需要改变测压管倾斜角度时,最好重新对零。

(2)补偿微压计

YJB-2500补偿微压计由微调部分、水准部分、反光镜部分及外壳部分组成。

补偿微压计的结构和原理:

补偿式微压计有大小两个容器2与1,下部用橡皮管9连通。容器2可随读数盘3的转动而上下移动,以调节两容器内的液面高差。当容器1 的液面和水准尖7处于同一水平时,从反射镜6中就可以看到水准尖正倒两个影像的尖端恰好相接,如图示。测压时,容器1受到较大的压力作用而液面下降,水准尖高出液面,反射镜中的水准尖正倒影像重叠。这时转动读数盘将容器2 升高,直到水准尖正倒影像又恰好相接,即容器1的液面又和水准尖7处于同一水平。容器2的垂直移动距离(从标尺和读数盘读出),也就是两液面所受的压力差。

3、空盒气压计

空盒气压计(图1-1)是由一个波纹形金属真空盒和一套杠杆传动机构组成,(真空合内实际还有50-60毫米水银柱的压力)。

(a)外形(b)结构示意1-金属盒;2-弹簧;3-传递机构;4-指针;5-刻度盘;6-链条;7-弹簧丝;8-固定支点

图1-1 空盒气压计外形和结构示意图

4、干湿球温度计

矿井空气的湿度一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测定相对湿度常用手摇湿度计(图1-2)和风扇式湿度计(图1-3)两种,它们的测定原理一样,湿度计是由两支温度计组成。一支为干温度计,一支为湿温度计(在温度计的水银球面上包裹湿纱布)。

5、风表

风表的种类有很多,本实验采用叶片式风表(图1-4)测量风速。叶轮式风表由叶轮、传动机构、表盘及外壳四部分组成。按其测风范围又可分为微速(0.3~5m/s)、中速(1~10m/s)、高速(1~30m/s)风表三种。

1-叶轮;2-蜗杆轴;3-表盘;4-开关杆;5-回零杆;6-表壳

图1-4

四、实验原理方法

1、空盒气压计

当大气压变化时,真空盒面变形,变形值经杠杆传动机构放大,传动到盒面使指针发生偏转,使用前需要用固定水银气压计来校正,校正时用小螺丝刀微微调节盒侧面调节孔内的螺钉,使其指针指示值与水银气压计一致。

2、干湿球温度计

根据从温度计上分别读出的干温度t

干和时温度t

湿

查气象常用表可得到相对

湿度值ψ。

绝对湿度可用下式计算:

f=ψF

式中:f—绝对湿度 g/m3

图 1-2 手摇湿度计图1-3 风扇式湿度计

ψ—相对湿度 %

F

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蒸气量,g/m3

饱——

3、点压力测定

根据不可压缩流体的能量方程,通风管道中任意断面的风流总机械能都等于静压能、位能和动能之和(J/m3)。单位体积的流体所具有的能量等于单位面积上作用的压力,简称压力,单位为Pa(N/m2)。绝对压力和相对压力。以真空为参考基准的压力称绝对压力,以当地大气压力为参考基准的压力称相对压力。按此定义,风流中某点i的静压有绝对静压(pi)和相对静压(hi)两种;全压也有绝对全压(pt i)和相对全压(ht i)之分。

风流点压力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静压作用在各个方向,故静压无方向性。动压因风流速度而产生,而风流速度具有方向性,故动压也有方向性,其方向与风流方向一致。动压无绝对和相对之分。静压与动压之和称为全压。全压是由静压和速压共同作用产生的,故全压与速压的方向相同。

风流质点的绝对全压与绝对静压关系:

在绝对压力概念中,无论是抽出式还是压入式通风,其绝对全压均可用下式表示:

Pt i = pi + hv i

式中:

pt i —风流中i点的绝对全压,Pa;

pi —风流中i点的绝对静压,Pa;

hv i —风流中i点的动压,Pa。

风流质点的相对全压与相对静压关系:

相对压力与通风方式有关,风流点压力的相互关系如下:

压入式(正压)通风 ht i = hi + hv i

抽出式(负压)通风 ht i = hi – hv i

式中:

ht i —风流中i点的相对全压,Pa;

hi —风流中i点的相对静压,Pa;

hv i —风流中i点的动压,Pa。

(1)绝对压力测定

风流中某点的动压可以用皮托管和压差计来测量。皮托管的头部为半球形,后为一双层套管。测量时头部对准风流,头部中心处小孔(全压孔)感受风流全压pt,经内管传送至压差计一端。头部后约3~8D处的外套管壁上均匀地开有一排孔(静压孔),感受来流静压p,经外套管传至压差计另一端。由压差计读出皮托管两端口的压力差,即为风流的动压值。

就绝对压力而言,无论是抽出式还是压入式通风,其绝对全压均可用下式表示:

p

= p i + h vi

ti

式中p ti——风流中i点的绝对全压,Pa;

p

——风流中i点的绝对静压,Pa;

i

h

——风流中i点的动压,Pa。

vi

(2)相对压力测定

压入式通风时,U型压差计左侧液面受到的压力大于大气压力,相对静压为正;抽出式通风时,U型压差计左侧液面受到的压力小于大气压力,相对静压为负。

就相对压力而言,则与通风方式有关,风流点压的相互关系如下:

抽出式通风h ti =h i + h vi(1)

压入式通风h ti =h i - h vi (2)

式中h ti——风流中i点的相对全压,Pa;

h

——风流中i点的相对静压,Pa;

i

h

——风流中i点的动压,Pa。

vi

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两公式进行验证。

不同通风方式下,风流中某点各种压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5所示。

p 0

i

i

(a )

压入式通风;(b )抽出式通风;

图1-5 不同通风方式风流中某点各种压力间的相互关系

4、平均风速测定

风流产生的压力作用在叶片上,使叶轮转动,叶轮通过一套齿轮传动机械带动指针转动。由于风速与叶轮转速成正比,因而也与指针的转速成正比,而且是线性关系,即:

真bV a V +=

式中:

V ——真实风速,m/s 或m/min ;

V ——风表读数或称为表速,m/s 或m/min (或格/秒、格/分);

a 、

b ——风表校正系数。

p i

p ti

h vi

h h vi h i

h ti

真空 (0)

p ti

h vi p i

p 0

h ti (-)

h vi 0

h i (-)

真空 (0)

(a)

(b)

5、一段巷道通风阻力的测定

(1)通风阻力计算

①各测段巷道通风阻力计算公式为:

)

(2/2/)()(11~2

112'1'2111~+++++++-+-+---=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Z Z g v v P P K P P K h ρρρ

式中 1~+i i h ——i ,i+1测段通风阻力,Pa ; P i P i+1——测点空气绝对静压,Pa ;

P ’i P ’i+1——分别为读取P i 和P i+1压力值时,基点校正气压计的相应测值,Pa ;

K 1 K 2——分别为井下测量用气压计与基点校正气压计的校正系数; ②总阻力计算

通风系统总阻力为测定路线各测段通风阻力的累加。 (2)自然风压测算

自然风压是在井下最低标高的巷道以上,进风与回风两列垂直空气柱的重力压强之差,用公式表示为:

...)

(...)(151615161615161532322121++-++=--------g Z g Z g Z g Z h N ρρρρ

式中 Z ——第i 与i+1个测点的高差,m ;

ρ——第i 与i+1个测点的平均空气密度,3/m kg 。 (3)风阻的计算 巷道风阻计算公式为:

式中 R i~i+1——巷道两测点之间风阻,Ns 2/m 8; h i~i+1——测定得到的巷道通风阻力,Pa ; 风量由下式计算:

s

m s v s v Q i i i i /2

/)(311+++=

式中 v i ,v i+1——巷道两测点位置风速值,m/s ; s i ,s i+1——巷道两测点位置断面积,m 2。

8

22

1~1~//m s N Q h R i i i i ?=++

巷道的标准风阻:

8

21

~1~01~//m s N R R i i i i i si ?=+++ρρ

式中 0ρ——为井下空气标准状态的密度,30/2.1m kg =ρ;

1~+i i ρ——为实测巷道的平均密度,3/m kg 。 巷道的百米风阻计算式为:

8

21~100//100m s N L

R R i si s ?=+

式中 L ——测段巷道的长度,m ; R si~i+1——巷道的标准风阻,Ns 2/m 8。 (4)摩擦阻力系数的计算算公式为:

4

23

1~/m s N LU

S R i i ?=

式中 R i~i+1——巷道风阻,Ns 2/m 8; 标准巷道摩擦阻力系数计算公式:

4

21

~0/m s N i i s ??=

+ρραα

式中 αs ——巷道标准摩擦阻力系数,Ns 2/m 4;

五、实验步骤

1. 测定矿井大气压力

测定时,在测定地点将空盒气压计水平放置,并用手轻轻敲击合面数次,消除指针的蠕动现象,待20分钟左右可读数,读数值还需根据仪器所附检定证进行刻度、温度和补充校正。

2、测定矿井干湿温度

用风扇式湿度计测定时,用专用钥匙将小风扇的发条上紧,风扇转动,使空气以1.7~3.0m/s 的流速经过干湿温度计的水银球面周围,待1~2分钟,两支温

度计示数稳定后即可读值计算。

3、点压力测定步骤

1)只将皮托管(—)与压差计连接,测定i点的相对静压;

2)同时将皮托管的(+)、(—)接头连至压差计上,测定i点的相对动压;

3)只将皮托管(+)与压差计连接,测定i点的相对全压。

具体接法如图1-5所示。

4、平均风速测定步骤

1)测量前关闭开关板闸,使风轮转动而指针不动,压下回零杆,使大小指针均回归“0”位,准备好一块秒表,也使秒表回零,准备使用;

2)为了克服风表运转部分的惯性抵抗力,将风表处于测风位置,在风吹动下空转20~30s,并调整风表的叶轮旋转面,尽量与风流方向垂直;

3)开始测风时,应使风表开关板闸与秒表同时动作,并且又不要太用力导致风表抖动;

4)按测风要求,移动风表并计时,到达规定时间、走完规定路径,即制动风表指针,从表盘上读取格数,再由校正曲线上查处对应的实际风速。

风量计算:

Q=V均×S

式中:S——管道断面积,米2。

5、一段巷道风阻测定步骤

(1)测定段选择

根据矿井巷道的类型,支护形式,断面大小,选取无分支的大于100m的直线段巷道,两点压差不小于10Pa,在该区段内风流稳定、无杂物;类型、支护、断面等应无变化。

(2)测定方法

1)风压测量

在选定好的巷道两端设1、2两个测点,巷道断面中央正对风流分别设置皮托

管。在两测点间之外,距1(或2)点不小于10m处、靠近巷道的一侧设置压差计一台,应安设平稳,调零或记下初读数。

胶管要防止折叠和被水、污物等堵塞,待胶管内的空气温度等于巷道内的空气温度后,将两个胶管接在压差计上,待压差计液面稳定后读数。若压差计液面稍有波动时,每隔10min读数1次,共测三次,取其平均值。

2)风速测量

用风速表测量1、2两测点断面的风速,连续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

3)大气物理参数测量

用空盒气压计测量1、2两测点的大气压力;用通风干湿温度计测量1、2两测点的空气的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待稳定后,每10min各测一次,取其平均值。

4)巷道断面和周长参数测量

按巷道断面形状、用钢卷尺测量1、2两测点的断面和周长参数。

5)测点间距测量

用钢卷尺测量两测点间距离。

六、实验结果处理

1、测算记录

表1-1 干湿温度测定记录表

测定次数

干球温度

(℃)

湿球温度

(℃)

相对湿度备注18 17.4

表1-2 大气压力测定记录表

空大气压力(mmHg)

气盒气压计 读 数 刻度订正值 温度订正值 补充订正值 实际气压

2、计算空气密度

精确计算公式:

t

P P b +-=

15.273)

379.0(003484.0?ρ

式中:ρ—空气密度,Kg/m 3

P —测点空气的绝对静压,Pa ; t —测点处空气的干温度,℃;

?—t 、t w (湿温度)时空气的相对湿度,%;

P b —空气在t 温度下的饱和水蒸气压力,Pa 。

3、点压力测定结果

表1-3 点压力测定

通风方式 压入式 抽出式 h 静(Pa ) h 速(Pa ) h 全(Pa )

4、平均风速测定结果

表1-4 风速测定

表速(m/min)

风速

V 1

V

2

V

3

V

V

(m/s)

V

(m/s)

七、实验注意事项

1、井下用空盒气压计测大气压时,应使合面平行于风流方向以消除速压影响。

2、用湿度计测定空气的相对湿度时,读数时应首先读湿温度计的示值,然后再读干温度计的示值。

3、风表的测量范围要与所测风速相适应,避免风速过高、过低造成风表损坏或测量不准;

4、风表不能距离人体和巷道壁太近,否则会引起较大误差;

5、按线路法测风时,路线分布要合理,风表的移动速度要均匀,防止忽快忽慢,造成读数偏差;

6、有车辆或行人时,要等其通过后风流稳定时再测;

7、同一断面测定三次,三次测得的计数器读数之差不应超过5%,然后取其平均值。

八、实验心得体会

经过这次的测试技术实验,我个人得到了不少的收获,一方面加深了我对课本理论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现在我总结了以下的体会和经验。

这次的实验跟我们以前做的实验不同,因为我觉得这次我是真真正正的自己亲自去完成。所以是我觉得这次实验最宝贵,最深刻的。就是实验的过程全是我们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的,这样,我们就必须要弄懂实验的原理。在这里我深深体会到哲学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弄懂实验原理,而且体会到了实验的操作能力是靠自己亲自动手,亲自开动脑筋,亲自去请教别人才能得到提高的。

我们做实验绝对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看法,这样我们就要有充分的准备,若是做了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实验,那么做了也是白做。实验总是与课本知识

相关的,必须回顾课本的知识,知道实验时将要测量什么实验量,写报告时怎么处理这些物理量。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减少操作的盲目性提高实验效率的保证,有的人一开始就赶着做,结果却越做越忙,主要就是这个原因。我也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

我们做实验不要一成不变和墨守成规,应该有改良创新的精神。实际上,在弄懂了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我们的时间是充分的,做实验应该是游刃有余的,如果说创新对于我们来说是件难事,那改良总是有可能的。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培养自己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前题是你对每次实验的态度。如果你在实验这方面很随便,抱着等老师教你怎么做,拿同学的报告去抄,尽管你的成绩会很高,但对将来工作是不利的。在写实验报告,对于思考题,有很多不懂,于是去问老师,老师的启发了我,其实答案早就摆在报告中的公式中,自己要学会思考。

做这次的实验,我们学生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跟以往那些充满条条框框的实验是不同的。

最后,通过这次的测试技术实验我不但对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的理解,对于实际的操作和也有了质的飞跃。经过这次的实验,我们整体对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不少的提高,希望以后学校和系里能够开设更多类似的实验,能够让我们得到更好的锻炼。

齿轮的基本参数和计算定律

87一基本参数 表示;α齿顶圆:轮齿齿顶所对应的圆称为齿顶圆,其直径用d 齿根圆:齿轮的齿槽底部所对应的圆称为齿根圆,直径用df表示。 齿厚:任意直径dk的圆周上,轮齿两侧齿廓间的弧长称为该圆上的齿厚,用sk表示;齿槽宽:任意直径dk的圆周上,齿槽两侧齿廓间的弧长称为该圆上的齿槽宽,用ek表示; 齿距:相邻两齿同侧齿廓间的弧长称为该圆上的齿距,用表示。设z 为齿数,则根据齿距定义可,故。 齿轮不同直径的圆周上,比值不同,而且其中还包含无理数;π k也是不等的。α又由渐开线特性可知,在不同直径的圆周上,齿廓各点的压力角 分度圆:为了便于设计、制造及互换,我们把齿轮某一圆周上的比值规定为标准值(整数或较完整的有理数),并使该圆上的压力角也为标准值,这个圆称为分度圆,其直径以d表示。 表示,我国国家标准规定的标准压力角为20°α压力角:分度圆上的压力角简称为压力角,以

模数:分度圆上的齿距p对π的比值称为模数,用m表示,单位为mm,即。模数是齿轮的主要参数之一,齿轮的主要几何尺寸都与模数成正比,m越大,则p越大,轮齿就越大,轮齿的抗弯能力就越强,所以模数m又是轮齿抗弯能力的标志。 顶隙:顶隙c=c*m是指一对齿轮啮合时,一个齿轮的齿顶圆到另一个齿轮的齿根圆的径向距离。顶隙有利于润滑油的流动。 表示;α齿顶高:轮齿上介于齿顶圆和分度之间的部分称为齿顶,其径向高度称为齿顶高, 用 h 齿根高:轮齿上介于齿根圆和分度之间的部分称为齿根,其径向高度称为齿根高,用hf 表示 标准齿轮: 标准齿轮:分度圆上齿厚与齿槽宽相等,且齿顶高和齿根高为标准值的齿轮为标准齿轮。因此,对于标准齿轮有 模数和齿数是齿轮最主要的参数。 在齿数不变的情况下,模数越大则轮齿越大,抗折断的能力越强,当然齿轮轮坯也越大,空间尺寸越大; 模数不变的情况下,齿数越大则渐开线越平缓,齿顶圆齿厚、齿根圆齿厚相应地越厚;

齿轮参数测定实验的结论与心得

第一篇、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测定与分析实验 齿轮参数测定实验的结论与心得 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测定与分析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应用普通游标卡尺和公法线千分尺测定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基本参数的方法。2.进一步巩固并熟悉齿轮各部分名称、尺寸与基本参数之间的关系及渐开线的性质。二、实验内容 测定一对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并判别它是否为标准轮。对非标准齿轮,求出其变位系数。三、实验设备和工具 1.一对齿轮(齿数为奇数和齿数为偶数的各一个)。2.游标卡尺,公法线千分尺。3.渐开线函数表(自备)。4.计算器(自备)。四、实验原理及步骤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有齿数Z、模数m、分度圆压力角α齿顶高系数h*a、顶隙系数C*、中心距α和变位系数x等。本实验是用游标卡尺和公法

千分尺测量,并通过计算来确定齿轮的基本参数。 1.确定齿数z齿数z可直接从被测齿轮上数出。2.确定模数m和分度圆压力角? 在图5-1中,由渐开线性质可知,齿廓间的公法线长度 与所对应的基圆弧长 相等。根据这一性质,用公法线千分尺跨过n个齿,测得齿廓间公法线长度为Wn′,然后再跨过n+1个齿测得其长度为 由图5-1可知 。 式中,Pb为基圆齿距, (mm),与齿轮变位与否无关。 为实测基圆齿厚,与变位量有关。由此可见,测定公法线长度

和 后就可求出基圆齿距Pb,实测基圆齿厚Sb,进而可确定出齿轮的压力角?、模数m和变位系数x。因此,准确测定公法线长度是齿轮基本参数测定中的关键环节。 图5-1 公法线长度测量 (1)测定公法线长度 和 首先根据被齿轮的齿数Z,按下列公式计算跨齿数。 式中—压力角;z —被测齿轮的齿数 我国采用模数制齿轮,其分度圆标准压力角是20°和15°。若压力角为20°可直接参照下表确定跨齿数n。 公法线长度测量按图5—1所示方法进行,首先测出跨n个齿时的公法线长度。测定时应注意使千分尺的卡脚与齿廓工作段中部附近相切,即卡脚与齿轮两个渐开线齿面相切在分度圆附近。为减少测量误差,

数据的基本统计与非参数检验

北京建筑大学 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数据分析》实验名称数据的基本统计与非参数检验实验地点基C-423 日期2016 . 3 .17 姓名班级学号指导教师成绩 【实验目的】 (1)熟悉数据的基本统计与非参数检验分析方法; (2)熟悉撰写数据分析报告的方法; (3)熟悉常用的数据分析软件SPSS。 【实验要求】 根据各个题目的具体要求,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 根据附件“住房状况调查”给出的相关数据,请选用恰当的分析方法,分别对数据的“家庭收入”、“现住面积”,进行数据的基本统计量分析,撰写相应的分析报告; 根据附件“住房状况调查”给出的相关数据,请选用恰当的分析方法,分别分析不同学历对家庭收入、现住面积是否有显著影响,撰写相应的分析报告。 根据附件“住房状况调查”给出的相关数据,请选用恰当的分析方法,分析家庭收入与10000元是否有显著差异,撰写相应的分析报告。 根据附件“住房状况调查”给出的相关数据,请选用恰当的分析方法,分析婚姻状况对家现住面积是否有显著影响,撰写相应的分析报告。 根据附件“减肥茶数据”给出的相关数据,请选用恰当的分析方法,分析该减肥茶对减肥是否有显著影响,撰写相应的分析报告。 【分析报告】 1. 表一家庭收入和现住面积的基本描述统计量 家庭收入现住面积 N 有效2993 2993 缺失0 0 均值17696.1567 62.7241

均值的标准误279.64310 .47349 中值15000.0000 60.0000 众数10000.00 60.00 标准差15298.80341 25.90383 方差 2.341E8 671.008 偏度 5.546 .910 偏度的标准误.045 .045 峰度55.425 3.078 峰度的标准误.089 .089 百分位数25 10000.0000 45.0000 50 15000.0000 60.0000 75 20000.0000 80.0000 表一说明, 家庭收入方面: 被调查者中家庭收入的均值为17696.16元,中值为15000元,普遍收入为10000元; 家庭收入的标准差和方差都相对较大,所以,各家庭收入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偏度大于零,说明右偏;峰度大于零,说明数据呈尖峰分布; 由家庭收入的四分位数可知,25%的家庭,收入在10000以下,有50%的家庭,收入在15000以下,有75%的家庭,收入在20000以下; 现住面积方面: 被调查者中现住面积的均值为62.724平方米,中值为60平方米,普遍面积为60平方米; 现住面积的标准差和方差都相对较大,所以,各家庭现住面积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偏度近似等于零,说明现住面积数据对称分布;峰度大于零,说明现住面积数据为尖峰分布; 由现住面积的四分位数可知,25%的家庭,现住面积为45平方米以下,有50%的家庭,现住面积在60平方米以下,有75%的家庭,现住面积在80平方米以下。 图一:家庭收入直方图 该图表明,家庭收入分布存在一定的右偏。 图二:现住面积直方图

矿井通风阻力测定报告.doc

耒阳市马康煤业公司炭山煤矿 矿井通风阻力测定报告

2018年3月 会审表 编制审核编制时间2018年3月6日 姓名职务会审意见签名会审时间胡召祥矿长 候井德总工程师 胡秋元安全副矿长 刘爱明生产副矿长 钟金良机电副矿长 尹小平通风副总 刘仁仕测量技术员 刘腊宝采掘技术员

刘显智地质技术员 熊俊机电技术员 刘世云探水队长 为了确保矿井安全生产,保证矿井通风正常,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我矿于 2017 年 4 月 28 日矿井通风系统风阻进行一次测定。 一、组织领导小组 组长:胡召祥 副组长:王德华 成员:尹小平(通风技术员)、刘爱明(生产副矿长)、曹国金(安全副矿长)、刘仁仕(采煤技术员)、雷群松(地质技术员)、

欧学明(机电技术员)、候井德(掘进技术员) 1、概述 矿井通风系统现状生产布置及风量分配情况: 主(副)斜井→运输石门→运输巷→采煤工作面→回风巷→回风→ 回风斜井→引风道→地面。 2、通风阻力实际测定、计算及分析 、通风阻力测定的目的矿井通风阻力测定是矿井通风技术管理 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在于 (1)了解矿井通风系统的阻力分布情况; (2)为生产矿井通风系统优化和合理配风提供基础资料和参数; (3)为矿井井下灾害防治和风流调节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4)为保证矿井的正常生产和增产提效提供依据; (5)为矿井通风能力核定提供基础参 数。、通风阻力测定的技术依据及方法 、测定的技术依据《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矿井通风阻力测定方法》 MT/T 440-1995MT/T440-1995 《煤矿安全规程》第119 条规定:“新井投产前必须进行次通风

通风阻力测试报告

四川大业矿业集团有限 公司陈家岭煤矿 矿井通风阻力测定报告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煤矿矿井通风阻力 测定报告 测定单位: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矿井名称:四川大业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测定类别:矿井通风阻力测定 测定日期:2017年11月23日

通风阻力测定报告

测定人员签字表 测定仪器设备环境一览表

1.矿井概况 1.1 测定目的 1.1.1四川大业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陈家岭煤矿现采矿许可证(证号C5100002010091120075941)根据根据《煤矿安全规程》(2016年版)第156条规定,新井投产前必须进行1次矿井通风阻力测定,以后每3年至少进行1次。矿井转入新水平生产或改变一翼通风系统后,必须重新进行矿井通风阻力测定。 我院受委托和四川大业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陈家岭煤矿联合编制《四川大业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陈家岭煤矿矿井通风阻力测定报告》,其目的是为矿山企业合理开发利用其矿产资源,并为矿井通风设计提供依据。 1.1.2矿井通风阻力测定是矿井通风技术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在于: ①了解矿井通风系统的阻力分布情况; ②为生产矿井通风系统优化和合理配风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 ③为矿井井下灾害防治和风量调节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④为保证矿井的正常生产和增产提效提供依据; ⑤为矿井通风能力核定提供基础依据。 1.1.2生产开拓状况 矿井西部边界附近布置有陈家岭平硐(+566m主平硐),东部布置有尚武平硐(+552m平硐)、尚武进风斜井(+553m进风斜井)和+648m尚武风井。 矿井划分为三个水平,一水平标高+370m、二水平标高+190m,三水平标高+100m。

直齿圆柱齿轮参数测定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直齿圆柱齿轮参数测定实验报告 篇一: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测定与分析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测定与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测量渐开线直齿圆柱变位齿轮参数的方法。 2.通过测量和计算,进一步掌握有关齿轮各几何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渐开线性质。 二、实验内容 对渐开线直齿园柱齿轮进行测量,确定其基本参数(模数m和压力角α)并判别它是否为标准齿轮,对非标准齿轮,求出其变位系统x。 三、实验设备和工具 1.待测齿轮分别为标准齿轮、正变位齿轮、负变位齿轮,齿数各为奇数、偶数。 2.游标卡尺,公法线千分尺。3.渐开线函数表(自备)。4.计算器(自备)。四、实验原理及步骤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有:齿数Z、模数m、

分度圆压力角?齿顶高系数h*a、顶隙系数c*、中心距α和变位系数x等。本实验是用游标卡尺和公法千分尺测量,并通过计算来确定齿轮的基本参数。 1.确定齿数Z 齿数Z从被测齿轮上直接数出。 ?.确定模数m和分度圆压力角?? 在图4-1中,由渐开线性质可知,齿廓间的公法线长度Ab与所对应的基圆弧长Α0Β0相等。根据这一性质,用公法线千分尺跨过n个齿,测得齿廓间公法线长度为wn′,然后再跨过n+1个齿测得其长度为wn??1。 wn??(n?1)pb?sb,pb?wn??1?wn? wn??1?npb?sb 式中,pb为基圆齿距,pb??mcos?(mm),与齿轮变位与否无关。与变位量有关。由此可见,测定公法线长度wn?和wn??1后sb为实测基圆齿厚, 就可求出基圆齿距pb,实测基圆齿厚sb,进而可确定出齿轮的压力角?、模数m和变位系数x。因此,齿轮基本参数测定中的关键环节是准确测定公法线长度。 图4-1公法线长度测量 (1)测定公法线长度w?n和wn??1 根据被齿轮的齿数Z,按下式计算跨齿数: a?n?Z?0.5

齿轮实验报告

实 验 报 告 班级: 姓名: 专业: 实验名称:

实验一渐开线齿廓的范成原理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齿廓原理 2.了解根切产生原因和避免的方法 3.了解到巨径向变位对齿轮齿形和几何尺寸影响 二、仪器 齿轮范成仪、齿尺、三角板、圆规 三、步骤 ①已知m=10,α=20,z=9,h*=1,c*=0.25,x=0.5计算:标准齿轮、齿根圆、基圆、分度圆、齿顶圆、变位齿轮顶和齿根圆直径 ②基本参数:m= ∝= z= ha*= c*= 计算结果 项目计算公式 变位齿轮 标准轮 正变位负变位分度圆直径d=mz 变位系数X=变位量/m 齿根圆直径df=m(z-2ha*-2c*+2x) 齿顶圆直径da=m(z+2ha*+2x) 基圆直径db=mzcos∝ 齿距P=πm 分度圆齿厚S=m(π/2+2x tg∝)

分度圆齿宽e=m(π/2-2x tg∝ 实验二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简单量具测定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基本参数方法 2、加深理解渐开线性质及齿轮各参数之间相互关系 二、实验设备 齿轮三个、游标卡尺 三、实验步骤 1、测定1#齿轮(标准)的m 用游标卡尺分别测出k齿和k+1齿的公式长度Wk 、Wk+1齿圆齿距Pb=Wk+1-Wk模数m=Pb/πcosα=(Wk+1-Wk)/πcosα分别把α=15和20代入公式得出2个m值,最接近国家标准的1#齿轮m、d 2、测定2#齿轮变位系数x(2#齿轮是1#齿轮正位变位齿轮) x=(W2k-Wk)/2msinx 3、测定2#齿轮ha*、c*(3#齿轮x=0.5)先确定3#齿轮m、a再测量3#齿根及 计算 齿根及齿根度测量值 hf=(mz-Dk-2H)/2(Dk、3#孔径) H:3#齿根到孔边的距离,齿根度计算值hf=m(ha*+c*-x)以h*=1、c*=0.25和h*=0.8c*=0.3分别代入得出二个值,接近测量值为要求的3#齿轮参数 四、实验记录

矿井通风阻力测定(范本)

矿井通风阻力测定报告 范本

1.概述 1.1矿井通风系统现状 矿井运转主扇1台,主备扇能力相同。通风方式为中央分列式,通风方法为抽出式。主要参数见下表: 风机,矿井总进风量9600m3/min,总回风量10059m3/min。 生产布置及风量分配情况:平岗煤矿原设计能力72万吨/年,于1973年8月投产, 近年来,因销售形势好转,产量有所增加。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矿井将进一步扩大生 产规模,现已开工延深-250m生产水平。矿井生产能力经改造后将达到120万吨/年。 目前生产区域主要布置在二水平。东一采区布置一个综采面、5个掘进队,下延布置 一个采煤、6个掘进队生产。东三采区布置了一个综采队、2个掘进队生产。下延采 区总配风为2420m3/min,东一采区总配风量3583m3/min,东三采区总配风量为2212 m 3/min,中部层采区总配风为500 m3/min,首采区总配风为885 m3/min,矿井总风量 为9600m3/min,。 1.2项目实施背景 随着下延采区、东一采区的延伸和中部层采区的继续开采,使全矿井所需风量增 加,到时目前主扇将不能满足生产需要,需要在下延新建个立风井,这时全矿的通风 系统将发生变化。且随着矿井的主采水平的逐步加深,按照瓦斯梯度的原理进行推测, 瓦斯涌出量将加大;由于矿井机械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及煤炭市场的需要,矿井生产 系统经过进一步改造,矿井的产量将上一个新台阶,矿井原煤产量将提高到120万吨 /年。对矿井通风系统的改造势在必行。因此在现在必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进行矿 井通风阻力测定。 2、平岗煤矿通风阻力实际测定、计算及分析 2.1、通风阻力测定的目的 矿井通风阻力测定是矿井通风技术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在于: (1)了解矿井通风系统的阻力分布情况; (2)为生产矿井通风系统优化和合理配风提供基础资料和参数;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测定与分析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测定与分析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测量渐开线直齿圆柱变位齿轮参数的方法。 2.通过测量和计算,进一步掌握有关齿轮各几何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渐开线性质。 二、实验内容 对渐开线直齿园柱齿轮进行测量,确定其基本参数(模数m 和压力角α)并判别它是否为标准齿轮,对非标准齿轮,求出其变位系统X 。 三、实验设备和工具 1.待测齿轮分别为标准齿轮、正变位齿轮、负变位齿轮,齿数各为奇数、偶数。 2.游标卡尺,公法线千分尺。 3.渐开线函数表(自备)。 4.计算器(自备)。 四、实验原理及步骤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有:齿数Z 、模数m 、分度圆压力角α齿顶高系数h *a 、顶隙系数C *、中心距α和变位系数x 等。本实验是用游标卡尺和公法千分尺测量,并通过计算来确定齿轮的基本参数。 1.确定齿数Z 齿数Z 从被测齿轮上直接数出。 2.确定模数m 和分度圆压力角α 在图4-1中,由渐开线性质可知,齿廓间的公法线长度AB 与所对应的基圆弧长00ΒΑ相等。根据这一性质,用公法线千分尺跨过n 个齿,测得齿廓间公法线长度为W n ′,然后再跨过n +1个齿测得其长度为1+'n W 。 b b n b b n S nP W S P n W +='+-='+1,)1( n n b W W P '-'=+1 式中,P b 为基圆齿距,απcos b m P = (mm),与齿轮变位与否无关。 b S 为实测基圆齿厚,与变位量有关。由此可见,测定公法线长度n W '和1+'n W 后就可求出基

圆齿距P b ,实测基圆齿厚S b ,进而可确定出齿轮的压力角α、模数m 和变位系数x 。因此,齿轮基本参数测定中的关键环节是准确测定公法线长度。 图4-1 公法线长度测量 (1)测定公法线长度n W '和1+'n W 根据被齿轮的齿数Z ,按下式计算跨齿数: 5.0180+??=Z a n 式中:α —压力角;z —被测齿轮的齿数 我国采用模数制齿轮,其分度圆标准压力角是20°和15°。若压力角为20°可直接参照下表确定跨齿数n 。 公法线长度测量按图4—1所示方法进行,首先测出跨n 个齿时的公法线长度n W '。测定时应注意使千分尺的卡脚与齿廓工作段中部(齿轮两个渐开线齿面分度圆)附近相切。为减少测量误差,n W '值应在齿轮一周的三个均分位置各测量一次,取其平均值。

spss实验报告——非参数检验

实验报告 ——(非参数检验) 实验目的: 1、学会使用SPSS软件进行非参数检验。 2、熟悉非参数检验的概念及适用范围,掌握常见的秩和检验计算方法。 实验内容: 1、某公司准备推出一个新产品,但产品名称还没有正式确定,决定进行抽样调 查,在受访200人中,52人喜欢A名称,61人喜欢B名称,87人喜欢C 名称,请问ABC三种名称受欢迎的程度有无差别?(数据表自建) SPSS计算结果如下: 此题为总体分布的卡方检验。 零假设:样本来自总体分布形态和期望分布没有显著差异。即ABC三种名称受欢迎的程度无差别,分布形态为1:1:1,呈均匀分布。 观察结果,上表为200个观察数据对A、B、C三个名称(分别对应1,2,3)的喜爱的期望频数以及实际观察频数和期望频数的差。从下表中可以看出相伴概

率值为0.007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零假设,认为样本来自的总体分布与制定的期望分布有显著差异,即A、B、C三种名称受欢迎的程度有差异。 2、某村庄发生了一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经过调查,发现当地居民是直接饮用 河水,研究者怀疑是河水污染所致,县按照可疑污染源的大致范围调查了沿河居民的中毒情况,河边33户有成员中毒(+)和均未中毒(-)的家庭分布如下:(案例数据run.sav) -+++*++++-+++-+++++----++----+---- 毒源 问:中毒与饮水是否有关? SPSS计算结果如下: 此题为单样本变量值随机检验 零假设:总体某变量的变量值是随机出现的。即中毒的家庭沿河分布的情况随机分布,与饮水无关。 相伴概率为0.036,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拒绝零假设,因此中毒与饮水有关。 3、某试验室用小白鼠观察某种抗癌新药的疗效,两组各10只小白鼠,以生存日数作为观察指标,试验结果如下,案例数据集为:npara1.sav,问两组小白鼠生存日数有无差别。 试验组:24 26 27 30 32 34 36 40 60 天以上 对照组:4 6 7 9 10 10 12 13 16 16 SPSS计算结果如下: 此题为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 (1)两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

通风阻力测试报告

大业矿业集团有限 公司家岭煤矿 矿井通风阻力测定报告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煤矿矿井通风阻力测定报告 测定单位:中煤科工集团设计研究院矿井名称:大业矿业集团 测定类别:矿井通风阻力测定 测定日期:2017年11月23日 通风阻力测定报告

测定人员签字表

测定仪器设备环境一览表 1.矿井概况

1.1 测定目的 1.1.1大业矿业集团家岭煤矿现采矿许可证(证号C75941)根据根据《煤矿安全规程》(2016年版)第156条规定,新井投产前必须进行1次矿井通风阻力测定,以后每3年至少进行1次。矿井转入新水平生产或改变一翼通风系统后,必须重新进行矿井通风阻力测定。 我院受委托和大业矿业集团家岭煤矿联合编制《大业矿业集团家岭煤矿矿井通风阻力测定报告》,其目的是为矿山企业合理开发利用其矿产资源,并为矿井通风设计提供依据。 1.1.2矿井通风阻力测定是矿井通风技术管理的一项重要容,其主要目的在于: ①了解矿井通风系统的阻力分布情况; ②为生产矿井通风系统优化和合理配风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 ③为矿井井下灾害防治和风量调节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④为保证矿井的正常生产和增产提效提供依据; ⑤为矿井通风能力核定提供基础依据。 1.1.2生产开拓状况 矿井西部边界附近布置有家岭平硐(+566m主平硐),东部布置有尚武平硐(+552m平硐)、尚武进风斜井(+553m进风斜井)和+648m尚武风井。 矿井划分为三个水平,一水平标高+370m、二水平标高+190m,三水平标高+100m。 1.1.3交通位置 家岭煤矿位于地理位置及交通:矿井位于旺苍县城278°方向,直距约14km的白水镇境,矿区围的地理座标为东经106°05′32″,北纬32°14′38″。区交通方便,有广旺公路与广(元)乐(坝)铁路通过矿井南侧。矿井南至广旺公路6km,从衔接点东行4km至

渐开线齿轮全参数测量(实验)

实验四渐开线齿轮参数测量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游标卡尺测定渐开线直齿轮基本参数的方法; 2、进一步熟悉齿轮的各部分尺寸、参数关系及渐开线的性质。 二、实验预习的容 1、渐开线的形成及特性; 2、齿轮的各部分名称、基本参数和尺寸计算。 三、实验设备和工具 1、被测齿轮; 2、游标卡尺; 3、计算器。 四、原理和方法 本实验要测定和计算的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有:齿数z、模数m、分度圆压力角α、齿顶高系数h*、径向间隙系数c*、和变位系数x等。 1、确定模数m(或径节D p)和压力角α 要确定m和α,首先应测出基圆齿距p b,因渐开线的法线切于基圆,故由图4-1可知,基圆切线与齿廓垂直。因此,用游标卡尺跨过k个齿,测的齿廓间的公法线距离为w k毫米,再跨过k+1个齿,测的齿廓间的公法线距离为w k+1毫米。为保证卡尺的两个卡爪与齿廓的渐开线部分相切,跨齿数k应根据被测齿轮的齿数参考表4-1决定。 表4-1 齿数与跨齿数的对应关系 Z 12~18 19~27 28~36 37~45 46~54 55~63 64~72 73~81 K 2 3 4 5 6 7 8 9 图4-1齿轮参数测定原理 由渐开线的性质可知,齿廓间的公法线AB与所对应的基圆上圆弧ab长度相

等,因此得 (1)k b b w k p s =-+ 同理 1k b b w kp s +=+ 消去b s ,则基圆齿距为 1b k k p w w +=- 根据所测得的基圆齿距p b ,查表4—4可得出相应的m (或D p )和α。 因为cos b p m πα=,且式中m 和α都已标准化,所以可查出其相应的的模数m 和压力角α。 2、确定变位系数x 要确定齿轮是标准齿轮还是变位齿轮,就要确定齿轮的变位系数,因此,应按测得的数据代入下列公式计算出基圆齿厚b s 1111 ()(1)b k b k k k k k s w kp w k w w kw k w ++++=-=--=-- 得到b s 后,则可利用基圆齿厚公式推导出变位系数x ,因为, 2cos (2)2cos 2(2)cos cos 2 b b b b b r s s r inv r r m s xmtg r inv r s xtg m mz inv ααπαααπ αααα= +=++=++ 由此 cos 22b s zinv m x tg π α αα --= 式中 inv tg ααα=-,α为弧度。 3、确定齿顶高系数h *a 和径向间隙系数c * 当被测齿轮的齿数为偶数时,可用卡尺直接测得齿顶圆直径d a 及齿根圆直径d f 。如果被测齿轮齿数为奇数时,则应先测量出齿轮轴孔直径d 孔,然后再测量孔到齿顶的距离H 顶和轴孔到齿根的距离H 根。如图4-2所示,可得: 图4-2单齿数测量方法

齿轮参数测定

实验三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测定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应用游标卡尺测定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基本参数的方法; 2. 通过测量和计算,熟练掌握有关齿轮各几何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渐开线性质的知识。 二.设备和工具 1.齿轮一对(齿轮为奇数和偶数的各一个); 2.游标卡尺(游标读书值不大于0.05mm ) 3.渐开线函数表(自备)。 4.计算工具(自备)。 三.原理和方法 单个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有:齿数z ,模数m,压力角ɑ,齿顶高系数* a h ,顶隙系数* c ,变位系数x 。 本实验是用游标卡尺来测量齿轮,并且通过计算得出一对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其原理和方法如下: 1. 确定齿轮的模数m 和压力角ɑ。 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公法线长度的计算如下:如图3-1所示,若卡尺跨n 个齿,其公法线长度为: n l =(n-1)b p +b s 同理,若卡尺跨n+1个齿,其公法线长度则应为:

1+n l =n b p +b s 所以 1+n l -n l =b p ………………………………………………(3—1) 又因 b p =pcos а=πmcos а 所以 m=b p /πcos а……………………………………………(3—2) 式中b p 为齿轮基圆周节,它由测量得的公法线长n l 和1+n l 代表式(3—1)求得。压力角а可能是15°,也可能是20°,固分别用15°和20°代入式(3—2)算出两个模数,取其模数最接近标准值的一组m 和а,即为所求齿轮的模数和压力角。 为了使卡尺的两个卡脚能保证与齿廓的渐开线部分相切,所需的跨齿数n 按下式计算: n= 180 α Z+0.5………………………………………………………(3—3) 根据基圆的的齿厚公式 b p =scos а+2b r inv а=m(π/2+2xtg а)cos а+2b r inv а 得 x=( α cos m s b -π/2-zinva)/2tga …………………………………………(3—4) 式中b s 可由以上公法线长度公式求得,即 b s =1+n l -n b p …………………………………………………(3—5) 将式(3—5)代入式(3—4)即可求出变位系数x. 3. 确定齿轮的齿顶高系数* a h 和顶隙系数* c (本实验不考虑齿顶降低系数)。 根据齿轮齿根高的计算公式 f h = 2 f d mz -…………………………………………………(3—6) f h =m(* a h +* c -x)………………………………………(3—7) 式(3—6)中f d 为齿根圆直径,其测法见下文。设f d 已知,则在式(3—7)中,只有 *a h 、*c 未知,将两系数的两组值分别代入式(3—7),则使等式最接近成立的一组值为 所求值。

简单反应时实验报告

标题:视觉简单反应时实验报告 作者:孙洁肖红艳普凤梅 班级:09应用心理学 学号:20091740107 20091740109 20091740126 日期:2011年6月24日

视觉简单反应时实验报告 孙洁(20091740107)肖红艳(20091740109)普凤梅(20091740126) (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09级应用心理学专业昆明 650031) 摘要:本实验采用闪电测反应速度测定装置测量了35名被试的视觉简单反应时,计算了其中3名被试的视觉简单反应时均值及标准差,进行了相应的比较;并对35名被试进行了视觉简单反应时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经过分析得到实验结果:(1)3名被试的视觉简单反应时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被试3的反应时与被试1、被试2的差异很明显;(2)全体被试的视觉简单反应时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35名被试内进行的性别与组别的T检验都得出被试简单反应时不存在显著差别的结果,即本次实验没有存在练习效应。这与前人的实验研究结果相一致,也验证了实验假设的正确性。 关键词:简单反应时;视觉;差异 1.引言 1.1有关反应时的概念 反应时(简称RT)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明显的反应开始时所需要的时间。刺激作用于感官引起感官的兴奋,兴奋传到大脑,并对其加工,再通过传出通路传到运动器官,运动反应器接受神经冲动,产生一定反应,这个过程可用时间作为标志来测量,这就是反应时。反应时最早由天文学家发现,后由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加以研究和发展。1873年,奥地利生物学家Exner首先提出“反应时间”这个概念。以后Wundt(冯特)把反应时间引用到他的心理实验室里,使得反应时间直接成为了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反应时是心理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反应变量和指标之一,使用反应时作为指标的实验研究,曾对解决心理学理论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通常,反应时可分为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两类。简单反应时是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只要求做单一的反应,并且两者是固定不变的,这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距就是简单反应时。简单反应时的实验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早始于天文学家对“人差方程”的研究,赫希(Hirsch, A.)在1861-1865 年间测量了视听与触觉的“生理时间”得到简单反应时的时值,光为180ms,声为140ms,触觉为140ms,这些数据到今天还算是相当标准的。 简单反应时比较短,并且具有通道差异性,因为感官换能的时间不同,研究表明训练有素的成人其视觉的简单反应时为150-230ms;此外反应时的个体差异也很大,所以我们提出假设:全体被试的视觉简单反应时存在显著性差异。 1.2实验目的 本实验涉及的是有关视觉简单反应时的研究。验的目的是:(1)学习视觉简单反应时的测定方法及其实验材料的整理与数据的处理;(2)学会比较视觉简单反应时的个体差异,分析全体被试视觉简单反应时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1.3 实验指导语 这是一次视觉反应时间的测量实验,当你听到“预备”口令后,请你注意电脑屏幕的刺激呈现窗;当你看到闪电刺激后,就迅速按“OK”键(鼠标左键)上。不能提前按键或延迟较长时按键,否则测量无效,并重开一组。

矿井通风阻力测定报告.docx

耒阳市马康煤业公司炭山煤矿矿井通风阻力测定报告 2018年3月 会审表

为了确保矿井安全生产,保证矿井通风正常,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我矿于2017年4月28日矿井通风系统风阻进行一次测定。 一、组织领导小组 组长:胡召祥 副组长:王德华 成员:尹小平(通风技术员)、刘爱明(生产副矿长)、曹国金(安全副矿长)、刘仁仕(采煤技术员)、雷群松(地质技术员)、欧学明(机电技术员)、候井德(掘进技术员) 1、概述 矿井通风系统现状生产布置及风量分配情况: 主(副)斜井→运输石门→运输巷→采煤工作面→回风巷→回风→回风斜井→引风道→地面。 2、通风阻力实际测定、计算及分析 2.1、通风阻力测定的目的矿井通风阻力测定是矿井通风技术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在于 (1)了解矿井通风系统的阻力分布情况; (2)为生产矿井通风系统优化和合理配风提供基础资料和参数;

(3)为矿井井下灾害防治和风流调节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4)为保证矿井的正常生产和增产提效提供依据; (5)为矿井通风能力核定提供基础参数。 2.2、通风阻力测定的技术依据及方法 《矿井通风阻力测定方法》MT/T 440-1995MT/T440-1995 《煤矿安全规程》第119条规定:“新井投产前必须进行次通风阻力测定,以后每年至少次,矿井转入新水平生产或改变一翼通风系统后,必须重新进行矿井通风阻力测定。 采用基点法测定时两测点间的通风阻力计算 公式为:)+ Z1-Z2 g,(1) 式中:1、2――分段阻力, Pa;P1,P2――, Pa;――分段巷道起点和末点基点绝对静压, Pa;ρ1,ρ2――的空气密度,Kg/m3; V1,V2――的风速m/s; g――重力加速度m/s2; Z1,Z2――的标高,m。

实验三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测绘与分析实验

实验三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测绘与分析实验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姓名:班级: 学号:实验日期:实验成绩: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机械通用量具测定齿轮参数的过程; 2、掌握和理解渐开线齿轮的若干重要概念和计算公式; 3、掌握齿轮的设计方法,并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 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4、理解测定齿轮参数的方法在工程上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二、实验对象 模数制正常齿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h a*=1、c*=0.25)两个(奇数齿和偶数齿的齿轮各一个),最好是有齿顶降低( σ>0)的变位齿轮,条件不具备,亦可用标准齿轮代替。

三、实验工具 游标卡尺、0—25mm公法线千分尺、25—50mm公法线千分尺。 四、实验步骤和内容 1.确定齿数z 齿数z可直接从待测齿轮上数出,数三遍。得: Z1=22, Z2=34 齿数z为偶数,d a和d f可用游标卡尺在待测齿轮上直接测出。如图3-1所示。同一数据应在不同位置上测量三次,然后取其算术平均值。

2.计算全齿高h 对于偶数齿: )(21f a d d h -= (mm) 所以,h1=1/2(71.88-58.24)=6.82(mm) H2=1/2(91.18-79.82)=5.68(mm) 3.测定公法线长度W ’k 和W’k+1 公法线W k 的长度是在基圆柱切平面(公法线平面)上跨k 个齿(对外齿轮)或跨k 个齿槽(对内齿轮)在接触到一个齿的右齿面和另一个齿的左齿面的俩个平行平面之间测得的距离。 这

个距离在两个齿廓间沿所有法线都是常数。 首先,根据被测齿轮的齿数 z,从直齿圆柱标准齿轮的跨测齿数和公法线长度表(附表1)中查出相应的标准齿轮的跨测齿数k: K1=3, K2=4 然后,按图3-4所示的方法测量出跨测 k 个齿时的公法线长度W’k及( k +1)个齿时的公法线长度W’k +1。。为减少测量误差,在齿轮一周的三个相同部位上测量三次,并取其算术平均值。如下图: 图3-4公法线的测量方法示意图

矿井通风阻力测定方法

矿井通风阻力测定方法 2007/12/14/12:53 来源:国际能源网 MT/T440—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1996—03—08批准1996—08—01 实施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矿井通风阻力测定用仪器、测定步骤、测定结果 计算和处理。 本标准适用于煤矿井巷通风阻力测定。 2.术语 2.1主要路线 测定矿井通风阻力时,所选定的从入风井口(或井底车场),经入风大巷、采区、回风大巷,回风井至 风峒的通风路线。 2.2次要路线 测定矿井通风阻力时,所选定的除主要路线外的通风路线。 3.仪器 以下计量器具均应检定,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a.普通型空盒气压计: 测量范围80~107kPa(相当于600~800mmHg),最小分度值50Pa; b.倾斜压差计: 测量范围0~3000Pa,最小分度值10Pa; c.精密气压计: 测量范围83.6~114kPa,最小分度值25Pa; d.通风干湿温度计: 测量范围-25~+50℃,最小分度值0.2℃;

e.皮托管: 校正系数0.998~1.004; f.低速风速表: 测量范围0.2~5m/s,启动风速≤0.2m/s; g.中速风速表: 测量范围0.4~10m/s,启动风速≤0.4m/s; h.高速风速表: 叶轮:测量范围0.8~25m/s,启动风速≤0.5m/s; 杯式:测量范围1.0~30m/s,启动风速≤0.8m/s; i.秒表: 最小分度值1s; j.钢卷尺: 2m钢卷尺:测量范围0~2m,最小分度值1.0mm; 30m钢卷尺:测量范围0~30m,最小分度值1.0mm; k.橡胶管(或塑胶管): 内径4~5mm; l.橡胶管接头: 内径3~4mm,外径5~6mm,长度50~80mm。 4.测定步骤 4.1测定路线选择 在通风系统图上选择测定的主要路线和次要路线。同时,要考虑一个工作班内将该路线测完;当测定 路线较长时,可分段、分组测定。 4.2测点选择 首先在通风系统图上按选定测定路线布置测点,并按顺序编号。然后再按井下实际情况确定测点位置, 并作标记。

渐开线齿轮参数的测定

实验三渐开线齿轮参数的测定 一、概述 齿轮是最重要的传动零件之一。我们除了经常接触到齿轮的设计、制造工作以外,在进口设备测绘、零件仿制、设备维修及更新设计中还可能接触到齿轮的另一类工作,即齿轮参数测定。这项工作一般是指手头没有现成的图纸、资料,需要根据齿轮实物,用必要的技术手段和工具(量具、仪器等)进行实物测量,然后通过分析、推算,确定齿轮的基本参数,计算齿轮的有关几何尺寸,从而绘出齿轮的技术图纸。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有: (1)齿数(z); (2)模数(m); (3)压力角(α); (4)齿顶高系数(h a*); (5)顶隙系数(c*); (6)变位系数(x)。由于齿轮有模数制和径节制之分,有正常齿和短齿等不同齿制,以及标准齿轮和变位 齿轮的区别,压力角的标准值也有差异。所以,齿轮在实测工作中,有一定的难度。在测绘前,应作好一系列准备工作。例如,了解设备的生产日期、厂家、齿轮在设备传动中所处的部位等等,这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 本次实验只要求学生对模数制正常齿(h a*=1, c*=0.25)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进行简单的测绘,从而确定它的基本参数,初步掌握齿轮参数测定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目的 (1)运用所学过的齿轮基本知识,掌握测定齿轮基本参数的方法。 (2)进一步巩固齿轮基本尺寸的计算方法,明确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渐开线的有关性质。 三、实验用具 (1)待测齿轮:2 个。 (2)量具:游标卡尺、公法线长度千分尺。 四、实验步骤 1.齿数z 的确定 直接数出。 2.测定齿轮齿顶圆直径d a和齿根圆直径d f 齿轮齿顶圆直径d a 和齿根圆直径d f 可用游标卡尺测出。为了减少测量误差,同一测量值,应在不同位置上测量3 次(例:在圆周上每隔120o测一数据)然后取其算数平均值。 (1)齿轮为偶数时:d a 和d f 可用游标卡尺直接测出,如图3-1 所示。 (2)齿轮为奇数时:d a 和d f 须采用间接测量的方法,如图3-2 所示。先量出齿轮安装孔直径D,然后分别量出孔壁到某一齿顶的距离H1,和孔壁到某一 齿根的距离H2,同一数值在不同位置测量3 次,求出算数平均值。

非参数检验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非参数检验 学院: 参赛队员: 参赛队员: 参赛队员: 指导老师:

目录 一、实验目的 (1) 1.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内容; (1) 2.了解卡方检验; (1) 3.了解二项分布检验; (1) 4.了解两个独立样本检验; (1) 5.学会运用spss软件求解问题; (1) 6.加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1) 二、实验环境 (1) 三、实验方法 (1) 1.卡方检验; (1) 2.二项分布检验; (1) 3.两个独立样本检验。 (1) 四、实验过程 (1) 问题一: (1) 1.1实验步骤 (2) 1.1.1输入数据 (2) 1.1.2选择:数据 加权个案 (2) 1.1.3选择:分析→非参数检验→旧对话框→卡方 (2) 1.1.4将变量面值放入检验变量列表 (3) 1.1.5观察结果 (3) 1.2输出结果 (3) 1.3结果分析 (3) 问题二: (3) 2.1问题叙述 (3) 2.2提出假设 (4) 2.3实验步骤 (4) 2.3.1导入excel文件数据 (4) 2.3.2二项分布检验 (5) 2.3.3输出结果 (6) 2.4结果分析 (6) 问题三: (6) 3.1实验步骤 (6) 3.1.1数据的输入 (6) 3.1.2选择 (7) 3.1.3检验变量 (7) 3.2输出结果 (7) 3.3结果分析 (9) 五、实验总结 (9)

参数检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内容; 2.了解卡方检验; 3.了解二项分布检验; 4.了解两个独立样本检验; 5.学会运用spss软件求解问题; 6.加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二、实验环境 Spss、office 三、实验方法 1.卡方检验; 2.二项分布检验; 3.两个独立样本检验。 四、实验过程 问题一:

通风阻力测定报告

新密市xxxx有限公司 通风阻力测定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 二00八年四月

新密市xxxx有限公司 通风阻力测定报告

目录 引言 (1) 1矿井概况 (3) 2矿井通风阻力测定 (5) 2.1测定路线的选择与测点布置 (5) 2.1.1测定路线的选择原则 (5) 2.1.2测定路线的确定 (5) 2.1.3测点布置 (5) 2.2测定方法与仪器仪表 (6) 2.3测定数据的整理与计算 (6) 2.3.1井巷断面尺寸的计算 (6) 2.3.2空气密度计算 (7) 2.3.3测点风速风量计算 (7) 2.3.4测定段位压差及矿井自然风压计算 (8) 2.3.5通风阻力计算 (8) 2.3.6巷道风阻值计算 (9) 2.3.7巷道摩擦阻力系数计算 (9) 2.3.8测定结果整理计算表 (10) 3通风阻力测定结果分析与建议 (11) 3.1阻力测定精度的评价 (11) 3.2矿井通风阻力分布状况 (12) 3.3矿井等积孔与风阻 (12) 3.4矿井风量分配 (13) 3.5通风阻力测定结论 (14) 3.6存在问题及建议 (14)

附件1——矿井通风阻力测算表 (20) 附件2——矿井通风系统图和网络图 (20)

引言 煤矿井下生产包括采煤、掘进、提升、运输、通风、排水等多个生产环节,通风是整个生产环节中保障矿井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 众所周知,受生产条件的制约,矿井井下自然灾害严重,伤亡事故较多。而及时、准确地获得和控制全矿井通风环境技术参数,则是实现安全生产和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保障。 一个良好的矿井通风系统是保证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前提与基础。矿井通风系统是由通风机装置、通风网络及各种通风设施等所组成的。而通风系统是否合理,与通风机装置的性能及与之匹配的井下网络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要保证矿井通风系统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就必须使矿井主要通风机在最佳工况点运行,就必须掌握全矿井井下通风网络中的各种通风基础技术参数。 全矿井通风阻力指的是由井筒、巷道及通风构筑物构成的通风网路所产生的通风总阻力,它是衡量矿井通风能力的重要指标,影响矿井通风阻力大小的因素很多,有井巷断面的大小、井巷支护状况、通风距离的长短、井下分区网络布置的合理性及风量调节方法的合理性等诸多因素。随着矿井开采过程的变化,矿井通风阻力的大小和分布也会发生变化。因此,经常了解和掌握矿井通风阻力大小和分布状况,是进行矿井通风科学管理、风量调节和通风设计的根本依据。所以,《规程》第119条明确规定:新井投产前必须进行1次矿井通风阻力测定,以后每3年至少进行1次。矿井转入新水平生产或改变一翼通风系统后,必须重新进行矿井通风阻力测定。 通过矿井通风阻力测定,可以达到下列目的: (1)了解通风系统中阻力分布情况,发现通风阻力较大的区段和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