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您要打印的文件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打印本文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作者:吴光辉 转贴自:吴光辉 点击数:191


我国经过20多年的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国力逐步强盛,贫困人口数量逐步减少,科技教育取得了重大成绩,社会安定团结。中国加入WTO将会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21世纪的中国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困境。
一、生态环境现状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期,自然资源的消耗成倍增长超过了自然生态环境的调节能力及净化能力,生产和生活的排污量迅速增长,再加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以为地球上的资源是无限的,可以任意索取,随意开采,无偿使用。正是这种自然资源无限的观点,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占有、掠夺性开发和浪费使用,造成了自然资源损毁、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环境质量迅速下降。
(一)植被破坏。我国植被破坏主要表现在森林面积锐减和草场退化等方面。对森林在生态环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导致森林的滥伐与破坏,消耗量大于生长量。再加—亡毁林种粮、森林火灾、造林成活率低等原因,使森林资源锐减。由于过度放牧和开垦,草原发生退化现象,草本群落变稀变矮,草质变坏,产草量降低,甚至发生旱化、盐渍化和沙漠化现象。
(二)水土流失。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折合22.5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1/6。每年流失的泥沙达50亿吨,这些土壤所含的养分,相当于全国每年的化肥产量。水土流失不仅使我国失去了大片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使河床升高,湖泊、水库淤积,洪水泛滥,灾害频繁,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到很大损失。
(三)土地沙化。由于植被破坏,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沙漠化土地不断扩大。我国受沙漠化影响和威胁的地区,涉及13个省市和自治区的487个县和旗。草原过度农垦、草原过度放牧、过度采樵、水利资源利用不当、建设破坏植被等都是导致沙漠化蔓延的主要原因。
(四)生物多样性减少。我国地域辽阔,生物种类繁多,是生物极具多样性的国家。由于森林砍伐和植被破坏,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长环境遭到破坏,加之乱捕乱猎、滥采滥伐,已使许多野生动植物减少,有的面临绝种威胁。据初步估计,我国现在有20多种动物濒于灭绝,珍稀濒危植物达

389种。
(五)自然灾害增加。在我国发生的众多事例证明,气候的变化,特别是地区性或小气候的变化以及与气候相关的自然灾害的增加,都与植被的破坏关系密切。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南部森林被砍伐破坏后,年降雨量由过去的600多毫米减少到380多毫米,过去罕见的春旱、伏旱近年来常有发生。1970年以前因为有森林防护,六七级大风没有尘暴和扬沙现象,现在三四级风就沙尘飞扬。
(六)环境污染严重。据资料显示,1996年我国的环境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占全国GDP的8%左右。1998年对322个城市的检测表明,72%以上的空气质量处于3类或超3类状态,80%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大气质量较差的环境中。全球空气污染严重的50个城市中,我国有31个;其中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中,我国也占了8个。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一)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低。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中,人口是第一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都与人口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口问题是其他所有问题的根源。人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人要改造自然,为自己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并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也排放废物污染环境。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反作用于人类,限制其无节制的开发活动,以各种灾害施加报复。人口增长过快已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人口剧增,教育跟不上去,人的文化水平低、环境保护意识差、法制观念薄弱,也造成对资源的巨大冲击和破坏。我国某些地区流行的“要想富,去砍树”的经营思想,广西、东北等地专营“餐馆”的出现和发展,贸易部门收购和出口珍稀野生动物生物制品,云南一些地方滥杀野生动物案件,都是由于环境保护意识差造成对资源破坏的例证。
(二)生态环境基础薄弱。目前我国一些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如森林覆盖率低、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北方大面积的沙化土地等,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垦殖历史长,规模大;战火频繁,修边筑塞;统治阶级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帝国主义掠夺等都是中国生态环境薄弱的原因所在。几千年的开发历史所造成的森林覆盖率低、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大片的沙漠化土地,是我国生态环境基础薄弱的现实,也是今后的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的客观现实。
(三)法制不健全,人治代替法治。目前我国的法规大多数是政策性的,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
不足以

成为执法部门执法的依据,因而尽管每年发生多起环境诉讼案,但得到妥善处理的不多。许多实施毁林盗砍、哄抢乱采国家资源、滥捕滥猎珍稀动物、任意排放污染物等重大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的人或单位,因缺乏具体量刑标准受不到应有的法律惩罚,因而无法遏制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此外,我国法制的权威性不够,许多地方仍然是人治大于法治。某些地方的经济规划、资源开发、工程项目上马等重大决策,仍然由少数官员作出,缺乏专家论证,缺乏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因而行为短期化成为一个鲜明的特点。
(四)对生态规律缺乏认识,经济活动决策失误。生态环境涉及人口、资源、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具有内在的规律性。人类活动干预环境,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经济活动只有既遵循经济规律,又遵循生态规律,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甚至现阶段的某些经济活动中,决策人员没有充分认识我国生态环境的特点,未能从环境的区域性、整体性和生物资源的潜在价值出发,因地制宜,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有些工程项目,只顾近期或眼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没有认真考虑其生态效益,违背了生态规律,结果受到惩罚虽曾多次编制环境规划,但主要是就污染论污染,没有从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方式、技术路线、城乡布局、产业结构、经营体制等通盘考虑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的关系,导致一系列生态问题,教训是深刻的。
(五)生产技术落后,环境资源过度消耗和浪费。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生产技术水平低,工业化水平不高,而环境污染已相当严重。这与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是分不开的。在一定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下,资源的消耗与人口成正比,生产条件的改善有利于降低资源消耗,而生活水准的提高则会增加资源消耗。人与环境的关系应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改变。我国至今仍有不少部门和地区沿用着陈旧的技术,生产技术工艺落后,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赶不上生产发展需要,不少技术仍然停留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再加上管理混乱,跑冒滴漏严重,因而资源利用率低,废物的排放量大,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我国生态环境破坏与这种状况有直接的关系。
三、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提高人口质量是关键。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远来看,人口和资源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因素。环境治理、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社会经济的进步都离不

人。适当数量的高素质人是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但中国的人口众多,整体素质较差。这种人口国情要求我们必须在以计划生育为基本国策的前提下,提高人口质量。这样有利于加快经济建设速度,强化环境保护意识,真正做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
(二)环境治理与保护并重。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污染的治理投资是执行基本国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保证。然而,正是由于我们在重视治理的同时没有保护好现有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才会造成新的污染。所以我们在积极治理各种环境污染的同时,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如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等,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治理的同时,还要加强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给达到环境标准的企业给予政策和税收上的支持,对于污染环境的企业给予经济惩罚
(三)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科技进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对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进步有着重要作用。要加大对科研的投资,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吸收、消化、创新。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必须要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大力发展教育。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教育大国、人才潜力大国,如果能够充分挖掘我国的人才,则能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消除贫困。贫困和环境污染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大多数贫困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往往优先发展那些投资小、经济效益好、见效快但污染严重的中小型企业。这种短期行为虽使落后地区获得了经济利益,却也背上了沉重的环境包袱。贫困也是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实施的一大障碍。消除贫困、共同富裕是我们当前重要的任务。扶贫应该依靠利·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扶贫开发应该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增加扶贫投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生产条件,加强脱贫能力建设,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
(五)公众参与。促进公众积极参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依靠大众的参与,不能只靠政府的干预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可持续发展意议下的公众参与,是指公众接受并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参加可持续战略的实施。公众是参加可持续战略的主体,从开始接触可持续发展思想到理解、认可并参与其中,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转变过程,需要加以引导。

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媒体宣传、开展培训、领导重视、全民教育、不断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等。
(六)协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一个极度复杂、时空尺度广阔、开放的“自然——经济——社会”巨系统。虽然我们对于这样一个系统的认识还不够完善和深入,但在现有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认真地解决好三者与发展的协调问题。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增强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开发海洋资源、开发引进环保技术、治理环境污染、调整能源利用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