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 作物生长分析法

实验1 作物生长分析法
实验1 作物生长分析法

实验1 作物生长分析法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生长分析法的测定与计算。

2.分析各生理指标间的关系。

3.学会使用各种仪器。

二、材料及用具

玉米植株、钢卷尺、电子天平、剪刀、牛皮纸袋、干燥箱、真空干燥器

三、内容说明

生长分析法是以作物生育过程中干物质增长过程为中心进行研究的,在测定干物质增长的同时,也测定叶面积。生长分析法的基本观点是作物产量以干物质重量来衡量,作物生育进程也以植株干物质增长过程为中心进行研究。其具体做法是每隔一定天数进行取样调查,测定植株不同器官的干物重并同时测定叶面积。下面是一些重要的生长分析法考察的生理指标。

1.叶面积指数(LAI)

叶面积指数是指作物群体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土地面积的比值。即叶面积指数=总绿叶面积/土地面积。作物大田生产通常是依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来进行的,所以计算叶面积指数时要以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群体叶面积为准而不能以单株叶面积为准。

表1为2001年6月13日取样时,高粱的单个叶片叶面积数据。取样株数为5株。通过下表可计算6月13日的叶面积指数。

表1 2001年高粱资料(叶长、叶宽单位cm。株距20cm,行距50 cm)

高粱的单叶叶面积=叶长×叶宽×0.75

单株叶面积=各绿叶叶面积的和

叶面积指数=平均单株叶面积/平均单株土地面积=平均单株叶面积/(株距×行距)同学们在学习叶面积指数时,可以先以上面的数据计算各处理的叶面积,加深自己的

印象。

2.光合势(LAD)

光合势是指在某一生育时期或整个生育时期内群体绿叶面积的逐日累积,光合势的单

位以万m 2·d/ hm 2

来表示。计算某一时期内的光合势的方法,一般是以这一时期内单位土地上的日平均叶面积乘以这一时期延续的天数。在群体生长正常的条件下,群体干物质积累数量与光合势呈正相关。

假设在t 1~t 2时间内,平均有l /2(L 1十L 2)的叶面积进行光合生产,这一期间的阶段光合势为:

LAD=1/2(L 2+L 1)(t 2—t 1)

全生育期总光合势为: LAD=∑LAD i

L 2、L 1分别是t 2、t 1时的叶面积。

表2为1999年夏玉米三次取样数据,根据表2可计算7月9日~7月19日和7月19日~7月29日这两个阶段三个处理的光合势、净同化率、群体生长率等。

表2 夏玉米叶面积与干物质资料(干物质单位为:g/m 2;时间为 : 月/日)

处理 叶面积指数LAI

干物质W

7/9 7/19 7/29 7/9 7/19 7/29 1 0.016 0.218 1.293 0.55 10.23 85.45 2 0.017 0.174 1.410 0.62 8.73 111.57 3

0.018

0.139

0.884

0.61

6.30

56.02

3.净同化率(NAR )

净同化率是在群体条件下衡量作物叶片净光合生产效率的指标,它是指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积累的干物质数量。假设在t 2—t 1时间内,平均有l /2(L 1十L 2)的叶面积进行光合生产,净积累W 2一W 1重量的干物质,这一期间的净同化率为:

)

()(2/112211

2t t L L W NAR W

-?+-=

1

2121

21

2t t W W L L L ln L ln L

w t

W ln dt

dw dl

w ln d dt

dw L 1NAR --?

--=

???

??=

?=?=

式中:L 2、L 1分别是t 2、t 1时的叶面积。净同化率单位是g /m 2·d 。净同化率因作物、品种及栽培条件而变,通常变化在3~4至10~12g /m 2·d 范围内。

4.作物生长率(CGR)

作物生长率又叫群体生长率,它表示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群体干物质的增长速度,也就是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群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增加的干物重。在利用试验测定结果计算CGR 时,可用下式:

)

t t (A )W W (CGR 1212--=

式中:W 2、W 1分别是t 2、t 1时测得的干物重;A 为土地面积。 CGR 的单位是g /(m 2·日)。

LAI NAR A

L )dt dw L 1(

dt

dw A 1CGR ?=??=?=

上式表明,作物群体干物质增长速度与净同化率及叶面积指数成比例。但由于两者中NAR 变动幅度较窄,所以LAI 对群体干物质增长的作用较大。

5.相对生长率(RGR )

按照作物生长与时间呈指数函数关系的规律,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植株越大(越重),而且生产效能越高,则所形成的干物质也越多。生产的干物质用于形成植株体,从而为下一步的生长奠定了更大的生长基础,这种生长过程称之为植物生长的复利法则。相对生长率(RGR)用下式计算:

1

21

2t t W ln W ln t

W

ln dt

w ln d dt

dw W

1R --=

??=

=

?=

式中:W 2、W 1分别是t 2、t 1时的干物质。R 一般以g /g ·d 或g /g ·周为单位。

6.叶面积比率(LAR)

叶面积对植株干重之比,即作物单位干重的叶面积,称为叶面积比率。可用下式计算: 1

2121

21

2L ln L ln L L W W W ln W ln W

L LAR --?

--=

=

式中:L 为叶面积;W 为植株干重。

应用叶面积比率则相对生长率(RGR)可用净同化率(NAR)和叶面积比率(LAR)的乘积来表示: RGR =

)dt

dw L 1(W L dt

dw W 1?=?=LAR ·NAR

7.比叶面积(SLA)

比叶面积即为叶面积与相应的叶重之比,用来表示叶的厚度,比叶面积越小,叶片越厚。即:SLA=

L

W L

式中:L 为叶面积;W L 为相应的叶干重。可将叶面积比率(LAR)分解为:

W

W SLA W

W W L W

L LAR L L L

?

=?=

=

式中:W L /W 为叶干重占植株干重的比率。 进而可推导出下式:

RGR =NAR ·SLA ·

W

W L

由上式可知,相对生长率受净同化率、比叶面积及叶重与株重的比率的影响。 8.玉米产量与LAD 、NAR 的关系

产量形成因素与理论经济产量的关系为:

理论生物产量=全生育期总光合势×平均净同化率。 理论经济产量=理论生物产量×经济系数

理论经济产量=全生育期总光合势×平均净同化率×经济系数。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取样

实验开始前,每小组在玉米实验地里选取两处理玉米地,每处理随机挖取5株玉米,带上根系,然后带回实验室,把根系用水洗干净。下周同一时间再取样一次。

2.测量株高,数可见叶、展开叶、根条数。 玉米株高、见展叶标准:

植株高度 选取有代表性的植株10一20株,抽雄前把叶拉直的最高点到地面的距离或量自然高度;抽雄后测定从地面至雄穗顶部的高度,以cm 表示。

展开叶数 露出叶环的叶片数。

可见叶数拔节前心叶露出1~2cm,拔节后露出5cm的叶片数。

3.测量单株叶片长、宽

从基部第一片绿叶开始测量每一个叶片长、宽,到顶部叶片。同一处理的5株玉米可放在一起。叶片的长度是从基部到叶尖的长度,宽度是叶片最宽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些叶片部分死亡、一些叶片未展开,测量时要测出其实际绿叶长、宽。玉米的叶面积按下式计算:

玉米单个叶片叶面积=叶长×叶宽×0.75

4.样品杀青

测量叶片后,将每处理植株用剪刀分器官剪开(如可分为根、茎、叶、鞘、雄穗、雌穗),放入纸袋中,把纸袋放入干燥箱中,把干燥箱温度调到105~110℃。1小时后把温度调到75~80℃。

5.烘干

连续烘干样品,一般在苗期大约1~3d时间,穗期以后,烘干时间加长。样品烘干到一定程度时,可取出试称。用电子天平称量两次结果相同时,就可称量重量。在称量时,要从干燥箱中取一袋样品,称量一袋,不能把样品全部取出暴露在空气中。因为样品不含水分,一旦暴露在空气中,样品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其重量就会迅速增加。

6.计算

先计算单株叶面积,换算成叶面积指数,再计算干物质积累量。根据两次实验的结果计算光合势、净同化率、群体生长率等。

五、作业

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净同化率、群体生长率等。

2.结合生产实际,分析两处理上述指标的差异。

材料分析方法实验报告

篇一:材料分析方法实验报告 篇二:材料分析方法课程设计报告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 课程设计(论文) 题目:磁控溅射c/w多层膜成分及微观分析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材料化学 班级材化082 学生王维娜 学号 3080101296 指导教师陈迪春 起止时间 2010.12.27-2011.1.1 年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内容要求: 掌握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方法,学习并了解真空镀膜 技术-磁控溅射技术,多层膜制备过程,以及其微观结构分析,成分 分析所用仪器和原理。 学生(签名) 月日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课程设计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日 目录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 ............................................................................. .. (1) 1.1 磁控溅射 ............................................................................. (5) 1.2 x射线衍射仪 ............................................................................. . (5) 1.3 透射电子显微镜 ............................................................................. (6) 1.4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 (7) 第二章实验方法 ............................................................................. .. (9) 2.1 tem样品的制备方法 .............................................................................

作物发育研究法

作物发育研究法 1、实验目的 1.1 学习生长分析的各项指标的测定过程及计算方法 1.2 了解作物研究的基本过程 1.3 掌握田间取样的方法和各种测定仪器的使用。 1.4 学习生长分析法的测定与计算,分析各生理指标间的关系。 2、实验材料 小麦 3、实验内容 3.1 测定株高整齐度 株高整齐度表示作物田间的长势,整齐度高则表示作物群体田间长势一致,则有可能达到高产。整齐度更是衡量田间管理是否合格的一项指标。整齐度即株高变异系数的倒数:1/CV 3.2 测定透光率: 作物群体光能的利用率的高低是作物高产的前提,透光率的大小决定了底层叶片光合强度的高低。透光率=I/I0。 3.3 测定植株叶向值 叶向值是研究作物株型时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客观的反应叶片的空间的分布及姿态。更能反应作物田间的光能分布情况。叶向值综合了叶片仰角、叶片长度、基尖距三项指标,用它来衡量作物叶片的着生状态更为客观。LOV =∑A(L s/L t)/n 3.4 作物生长分析

生长分析法是以作物生育过程中干物质增长过程为中心进行研究的,在测定干物质增长的同时,也测定叶面积。生长分析法的基本观点是作物产量以干物质重量来衡量,作物生育进程也以植株干物质增长过程为中心进行研究。其具体做法是每隔一定天数进行取样调查,测定植株不同器官的干物重并同时测定叶面积。下面是一些重要的生长分析法考察的生理指标。 3.4.1 叶面积指数(LAI) 叶面积指数是指作物群体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土地面积的比值。即叶面积指数=总绿叶面积/土地面积。作物大田生产通常是依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来进行的,所以计算叶面积指数时要以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群体叶面积为准而不能以单株叶面积为准。 LAI =平均单株叶面积/平均单株土地面积=平均单株叶面积/(株距×行距) 3.4.2 光合势(LAD) 光合势是指在某一生育时期或整个生育时期内群体绿叶面积的逐日累积,光合势的单位以万m2·d/ hm2来表示。计算某一时期内的光合势的方法,一般是以这一时期内单位土地上的日平均叶面积乘以这一时期延续的天数。在群体生长正常的条件下,群体干物质积累数量与光合势呈正相关。 LAD=1/2(L2+L1)(t2—t1) 3.4.3净同化率(NAR ) 净同化率是在群体条件下衡量作物叶片净光合生产效率的指标,它是指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积累的干物质数量。NAR= (W2-W1)/1/2(L1+L2)*(T2-T1) 3.4.4 作物生长率(CGR)又叫群体生长率,它表示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群体干物质的增长速度,也就是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群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增加的干物

热重分析实验报告

热重分析实验报告

————————————————————————————————作者: ————————————————————————————————日期: ?

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材料物理性能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班级: 2013级本科 姓名:张学书 学号: 3

指导老师:谢礼兰老师 贵州师范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成绩 实验一:STA449F3同步热分析仪的结构原理及操作方法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同步热分析仪的基本原理。 2、了解STA449 F3型同步热分析仪的构造原理及性能。 3、学习STA449 F3型同步热分析仪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是指在加热的过程中,测量被测物质与参比物之间的能量差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方法技术。图1-1为功率补偿式DSC仪器示意图:

图1-1 功率补偿式D SC 示意图 1.温度程序控制器; 2.气氛控制;3.差热放大器;4.功率补偿放大器;5.记录仪 当试样发生热效应时,譬如放热,试样温度高于参比物温度,放置在它们下面的一组差示热电偶产生温差电势U ΔT ,经差热放大器放大后送入功率补偿放大器,功率补偿放大器自动调节补偿加热丝的电流,使试样下面的电流Is减小,参比物下面的电流IR 增大,而Is +IR 保持恒定。降低试样的温度,增高参比物的温度,使试样和参比物之间的温差ΔT 趋于零。上述热量补偿能及时,迅速完成,使试样和参比物的温度始终维持相同。 设两边的补偿加热丝的电阻值相同,即RS =RR=R,补偿电热丝上的电功率为PS=IR 和P R=IR 。当样品没有热效应时,PS=P R;当样品存在热效应时,PS 和PR 的差ΔP能反映样品放(吸)热的功率: ΔP= PS-PR= IR -IR=(I S+IR)( I S-IR)R =(IS+IR ) ΔV =I ΔV? (1) 由于总电流IS+IR 为恒定,所以样品的放(吸)热的功率ΔP只和ΔV 成正比, 3 1 2 4 5

实验报告总结报告的优秀范文

实验报告总结报告的优秀范文 总结报告是会议领导同志对会议召开的情况和会议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的陈述性文件。写总结报告时应注意明确目的,突出重点,切不可面面俱到;要鼓舞人心,富有号召力。小编精选了一些关于总结报告的优秀范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实验报告总结(一): 学校实验室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场地,是根据实验教学大纲中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实验能力和开展科技活动的场所,并对开展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个拥有各类实验室且实验仪器基本配套齐全的学校来讲,管理是关键,因为只有管理跟上去了,才能更合理、有效地使用好各类仪器设备。对此,作为一所中学的实验室人员,我们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实验人员是科学管理实验室的基本队伍,在整个实验室的管理和运作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好的实验员,可以改变整个实验室的面貌,推动实验教学的发展;而一个差的实验员,可导致整个实验室变成脏、乱、差的劣境,从而使实验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因此,我们每一个实验员,一方面在平时加强政治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使大家在平凡的点滴工作中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热爱本职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还不断去兄弟学校和单位进行学习交流,参加实验设备和成果展览。这不仅使我们开阔了视野,了解了实验仪器发展的新情况,更看到了兄弟单位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借鉴和改进。

同时学校还鼓励我们总结自己的经验,撰写论文,或进行业余进修,以增强我们在各方面的修养。由于平时有着严格的要求和业务考核,现有的每一位理、化、生实验员都能很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做到实验室整洁有序,实验准备快捷无误,从而保证了各项教学实验的顺利完成。 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学校根据上级的规定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比较健全的规章制度:如《实验室管理守则》、《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工作人员职责》、《实验室安全防护制度》等,进而做到使每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除此以外,我们还对危险品的使用实行了领用登记手续,从而保证了对危险品的安全管理。由于各位实验员的同心协力,齐抓共管,保证了各项制度的顺利贯彻和实验室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科学管理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的规范管理是合理使用仪器的保证,为此我们做了以下的工作: 首先,我们根据建帐要求,设立了总帐、分类明细帐、低值易耗帐,并建立了橱卡,注明仪器的编号、名称、数量。平时对购进或调拨来的仪器设备物品都按统一编号顺序进行登记入帐,且对消耗掉的物品及时记入各分类记录薄上。每学期末都进行一次帐、物、卡核实,并把报废报损的仪器遣报损单,经领导批审后销帐,ZUI后把核查的数目转入总帐、分类帐上,这样就能做到巾长物卡三统一了。

作物栽培学实验

农学基础实验大纲 农学基础实验 Experiment of the Foundation of Agronomy 1、理论课程(或实验课程)课号:01600003j 适用专业:植保(植)、植保(农药) 理论课总学时:40 实验总学时(周学时):16学时(4学时/周) 学分:0.5学分 开出实验个数:(验证实验6 个;综合实验0 个;设计实验0 个;创新性实验0个)应开实验学期:第5学期 2、实验课程简介 农学基础实验课是针对植物保护专业开设的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作物的形态特征观察、产量构成以及产品品质等内容。共6个实验:(一)作物分类与识别;(二)禾谷类作物形态特征观察;(三)豆类作物形态特征观察与大豆性状演化;(四)马铃薯形态特征观察与淀粉含量测定;(五)作物产量构成因子分析;(六)种子检验。其中(一)、(二)、(五)、(六)分别为4学时,(三)、(四)分别为2学时。该课程所有的实验类型均为验证实验,教师讲解相关理论内容,由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结合感官观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课堂讲授的有关知识。 3、实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实验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课来验证和补充课堂理论知识,使得教学内容系统化,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课堂讲授的有关知识,感性认识结合理性认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基本要求 ①通过实验(一)、(二)、(三)、(四),学生应掌握作物的分类和识别的方法,能够根据形态特征区分作物,结合课堂教授内容,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各器官功能及形态上的变化。 ②通过实验(五)掌握作物产量构成因子的概念,能够区分产量构成因子及产量影响因子,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栽培技术措施是如何对产量构成因子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产量。掌握产量计算方法。 ③通过实验(六)掌握种子检验的目的、检验指标以及指标的测定方法。了解室内检验和室外检验指标的区别。 4、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自编教材 5、考核方法 实验报告、平时操作及口试相结合。 6.实验大纲主撰人:刘丽君 (一)实验项目1 作物分类与识别 1、实验特点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实验类别:专业计划学时:3学时每组人数:3人,首开日期:9月 2、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作物分类方法及依据,掌握各作物的名称,各作物种子的形态特征、植株的外部形

课题实验前测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前后测统计与对比分析 实验人员:但丽娟 后测类别:问卷 后测时间:2018.1.5 调查目的: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教师能否通过课堂游戏,提高课堂效率,英语游戏教学模式是否真的有效。 调查对象:实验班——三(一)30人非实验班——三(二)30人问卷题目: 1、你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你觉得英语难吗? A、难 B、一般 C、容易 2、在英语课中你喜欢课堂游戏吗? A、喜欢 B、不喜欢 C、无所谓 3、在游戏活动中游戏能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吗? A、能 B、偶尔 C、不能 4、你的老师在英语课上是否开展过“课堂游戏”?() A、经常开展 B、偶尔开展几次 C、从来没有开展过 5、开展课堂游戏时,有没有体验到游戏带来的乐趣?() A、很有乐趣 B、一般般 C、不喜欢 6、游戏活动后,老师对同学们作了()评价 A、没有评价,继续上课 B、对个别表现较好的同学给予表 扬奖励 C、综合评价每个小组的表现

7、在游戏活动中,老师所讲的游戏规则都听懂了吗? A、完全听懂 B、基本懂 C、不太懂 8、你觉得游戏教学给你们带来什么作用? A、提高兴趣 B、培养学习英语习惯 C、爱好英语 9、在玩游戏的同时,你学到了英语知识吗? A、学到了,兴趣也提高了 B、学到了一些 C、没有学到 10、你认为老师应该以游戏教学为主还是以传统的为主?() A、游戏教学 B、传统教学 C、游戏教学为主,传统教学为辅问卷统计(实验前) 问卷统计(实验后)

简要对比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实验因子实验前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验前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老师课堂提问时,喜欢举手发言,参与课堂的人数占百分之五十左右,不是很高,试验后有百分之百的学生喜欢课堂游戏教学,说明学生认识到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英语课堂是否学到知识的百分比提高很多可以看出,学生乐于接受游戏教学,说明课堂游戏教学模式起到了一定的实效。 93.3%的同学明确表示肯定课堂游戏教学,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要给这些同学充分的机会和展示自己的舞台,希望在这些同学的带领下,每个同学都能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试验后,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从不敢说,不愿说到每位都愿意积极讨论、交流,这都是实验的积极效果。而非实验因子,实验前后变化不明显。从以上问卷的调查统计及分析情况看,《运用游戏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效率的行动研究》的实验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最新差热分析DTA实验报告

差热分析DTA 一、实验目的 掌握热分析方法─差热分析法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了解差热分析和热重分析仪器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操作。 二、差热分析基本原理 差热分析法(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DTA)是在程序控温下测量样品和参比物的温度差与温度(或时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技术。 物质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会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同时产生放热或吸热的热效应,从而导致样品温度发生变化。因此差热分析是一种通过热焓变化测量来了解物质相关性质的技术。样品和热惰性的参比物分别放在加热炉中的两个坩埚中,以某一恒定的速率加热时,样品和参比物的温度线性升高;如样品没有产生焓变,则样品与参比物的温度是一致的(假设没有温度滞后),即样品与参比物的温差DT=0;如样品发生吸热变化,样品将从外部环境吸收热量,该过程不可能瞬间完成,样品温度偏离线性升温线,向低温方向移动,样品与参比物的温差DT<0;反之,如样品发生放热变化,由于热量不可能从样品瞬间逸出,样品温度偏离线性升温线,向高温方向变化,温差DT>0。上述温差DT(称为DTA 信号)经检测和放大

以峰形曲线记录下来。经过一个传热过程,样品才会回复到与参比物相同的温度。 在差热分析时,样品和参比物的温度分别是通过热电偶测量的,将两支相同的热电偶同极串联构成差热电偶测定温度差。当样品和参比物温差DT=0,两支热电偶热电势大小相同,方向相反,差热电偶记录的信号为水平线;当温差DT10,差热电偶的电势信号经放大和A/D换,被记录为峰形曲线,通常峰向上为放热,峰向下为吸热。差热曲线直接提供的信息主要有峰的位置、峰的面积、峰的形状和个数,通过它们可以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研究变化过程的动力学。峰的位置是由导致热效应变化的温度和热效应种类(吸热或放热)决定的,前者体现在峰的起始温度上,后者体现在峰的方向上。不同物质的热性质是不同的,相应的差热曲线上的峰位置、峰个数和形状也不一样,这是差热分析进行定性分析的依据。分析DTA 曲线时通常需要知道样品发生热效应的起始温度,根据国际热分析协会(ICTA)的规定,该起始温度应为峰前缘斜率最大处的切线与外推基线的交线所对应的温度T(如图2),该温度与其它方法测得的热效应起始温度较一致。DTA峰的峰温Tp虽然比较容易测定,但它既不反映变化速率到达最大值时的温度,也与放热或吸热结束时的温度无关,其物理意义并不明确。此外,峰的面积与

山东建筑大学系统工程系统动力学实验报告层次分析法

系统工程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层次分析法应用实验班级: 学号: 姓名: 日期: 日

一、实验目的 熟悉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步骤,掌握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的计算过程。在EXCEL软件中,应用层次分析法解决实际中遇到的系统评价问题。 二、实验任务 交通工具的选择是多目标决策问题,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所有的运算过程需要在EXCEL软件中完成。 三、实验原理 1.层次分析法简介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 AHP)是美国运筹学家 T. L. Saaty 教授于上世纪 70 年代初期提出的系统评价方法,这种方法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是对难于完全定量的复杂系统作出决策的模型和方法。 AHP法首先把问题层次化,按问题性质和总目标将此问题分解成不同的层次,构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将每一层次的各要素相对于其上一层次某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得到其相对重要程度的比较尺度,建立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相对应的特征向量,得到各层要素对上层某要素的重要性次序,建立相对权重向量。最后自上而下地用上一层次各要素的组合权重为权数,对本层次各要素的相对权重向量进行加权求和,得出各层次要素关于系统总体目标的组合权重,从而根据最终权重的大小进行方案排序,为选择最佳方案提供依据。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 (1)分析思路清楚,可将系统分析人员的思维过程系统化、数学化和模型化; (2)分析时需要的定量数据不多,但要求对问题所包含的因素及其关系具体而明确;(3)这种方法适用于多准则、多目标的复杂问题的决策分析,广泛用于地区经济发展方案比较、科学技术成果评比、资源规划和分析以及企业人员素质测评。 2.层次分析法基本步骤 第一步:明确问题,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弄清问题的范围,了解问题所包含的因素,确定出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和隶属关系,并且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材料分析(SEM)实验报告

材料专业实验报告 题目:扫描电镜(SEM)物相分析实验学院: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 姓名: 学号:1514122986 2016年6月30日

扫描电镜(SEM)物相分析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扫描电镜的基本结构与原理 2.掌握扫描电镜样品的准备与制备方法 3.掌握扫描电镜的基本操作并上机操作拍摄二次电子像 4.了解扫描电镜图片的分析与描述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扫描电镜的工作原理 扫描电镜(SEM)是用聚焦电子束在试样表面逐点扫描成像。试样为块状或粉末颗粒,成像信号可以是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或吸收电子。其中二次电子是最主要的成像信号。由电子枪发射的电子,以其交叉斑作为电子源,经二级聚光镜及物镜的缩小形成具有一定能量、一定束流强度和束斑直径的微细电子束,在扫描线圈驱动下,于试样表面按一定时间、空间顺序作栅网式扫描。聚焦电子束与试样相互作用,产生二次电子发射以及背散射电子等物理信号,二次电子发射量随试样表面形貌而变化。二次电子信号被探测器收集转换成电讯号,经视频放大后输入到显像管栅极,调制与入射电子束同步扫描的显像管亮度,得到反映试样表面形貌的二次电子像。 本次实验中主要通过观察背散射电子像及二次电子像对样品进行分析表征。 1)背散射电子 背散射电子是指被固体样品原子反射回来的一部分入射电子,其中包括弹性背反射电子和非弹性背反射电子。弹性背反射电子是指被样品中原子和反弹回来的,散射角大于90度的那些入射电子,其能量基本上没有变化(能量为数千到数万电子伏)。非弹性背反射电子是入射电子和核外电子撞击后产生非弹性散射,不仅能量变化,而且方向也发生变化。非弹性背反射电子的能量范围很宽,从数十电子伏到数千电子伏。背反射电子的产生范围在100nm-1mm深度。背反射电子产额和二次电子产额与原子序数的关系背反射电子束成像分辨率一般为50-200nm(与电子束斑直径相当)。背反射电子的产额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利用背反射电子作为成像信号不仅能分析形貌特征,也可以用来显示原子序数衬

作物栽培学实验报告小麦生长分析

不同播期小麦幼苗的生长分析 摘要:生长分析是指通过定量测定来分析生长过程。作物的干物质生产和积累是通过作物的生长过程实现的。生长既能描述植物大小的不可逆性,还能描述数量的变化,如用重量表示,干物重即是干物质生产量的指标,作物生长过程中,植株个体和群体生物产量的增长与增长速度、光合器官生产的干物质能力等有关。对作物进行生长分析时,主要通过相对生长率(RGR )、净同化率(NAR )、叶面积比率(LAR )、比叶面积(SLA )等数据的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最终结论。 关键词:生长分析、干物质、光合器官、生长率、净同化率、叶面积比率、比叶面积、作物生长率、叶干重比 一、目的意义 运用生物观察法和作物生长分析法分析植株的物质积累、转运、分配情况及其与叶片、株高、叶面积等植物学形态特征的关系。 通过本实验,要求既要掌握作物生长分析方法,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规律,培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2·1 光合器官性状 2·1·1叶面积指数(LAI ) 2·1·2叶面积比率(Leaf Area Rate ,LAR):表示作物单位干重的叶面积, 即叶面积对植株干重之比。 1 212121 21111nL nL L L w w nw nw W L LAR --?--== 单位为米2/克。 2·1·3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 ,SLA): 表示单位叶重的叶面积,可 反映出叶片的厚度 (L W 为叶片干重) 2·2干物质生长指标 2·2·1干物质积累动态 2·2·2干物质分配特征 2·2·3相对生长率(Relative Growth Rate .RGR): 表示单位重量干物质在 单位时间内的干物质增长量。作物干物质的增长是在原有物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原来株体越大,其生产的效能就越高,形成的干物质就越多。RGR 反映干物质在原有基础上的增长速度,其计算公式为: w L L SLA = 121 2111t t nw nw dt dw W RGR --= ?=

实验数据和结果的分析

专题四:实验数据和结果的分析 【例题】2007广东高考22. “碘钟”实验中,3I- + S2O82- = I3- + 2SO42-的反应速率可以用I3-与加入的淀粉溶液显蓝色的时间t来度量,t越小,反应速率越大。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在20℃进行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①②③④⑤ c(I-)/mol·L- 0.040 0.080 0.080 0.160 0.120 c (S2O82-)/mol·L-0.040 0.040 0.080 0.020 0.040 t /s 88.0 44.0 22.0 44.0 t1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 (2)显色时间t1= 。 (3)温度对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符合一般规律,若在40℃下进行编号③对应浓度的实验,显色时间t2的范围为(填字母) A、<22.0s B、22.0~44.0s C、>44.0s D、数据不足,无法判断 (4)通过分析比较上表数据,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1、命题意图分析 该高考题以“碘钟”实验为背景,考查了学生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如浓度、温度及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对图表的观察、分析以及处理实验数据归纳得出合理结论 的能力,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整理、归纳等方面的思维能力。体现出考纲对学生根据实 ... 验试题要求,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的要求。 2、审题要点 该类题目的审题要点主要在于数据图表的解读以及如何将图标数据中的信息与实验目的紧密联系。本题的实验目的是测定反应速率,给出的实验数据是反应物的浓度和反应时间, 则该实验应该主要探讨的是反应物浓度与反应速率 ..........的关系,只有明确了实验目的,才能找准要分析的目标,有的放矢。 3、解题思路分析 本题探讨的是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但是题目给出的反应物浓度有两种,如何综合考虑两种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呢?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两个变量,分析当其中一个变量(即一种反应物浓度)保持不变时,反应速率的变化,然后分析当两个变量同时变化一定的倍数时,反应速率的变化,就可以看到其中的规律。

热分析实验报告

热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STA449C综合热分析仪的原理及仪器装置; 2、学习使用TG-DSC综合热分析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对照仪器了解各步具体的操作及其目的。 2、测定纯Al-TiO2升温过程中的DSC、TG曲线,分析其热效应及其反应机理。 3、运用分析工具标定热分析曲线上的反应起始温度、热焓值等数据。 三、实验设备和材料 STA449C综合热分析仪 四、实验原理 热分析(Thermal Analysis TA)技术是指在程序控温和一定气氛下,测量试样的物理性质随温度或时间变化的一种技术。根据被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同,常见的热分析方法有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y TG)、差热分析(Difference Thermal Analysis,DTA)、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ifference Scanning Claorimetry,DSC)等。其内涵有三个方面:①试样要承受程序温控的作用,即以一定的速率等速升(降)温,该试样物质包括原始试样和在测量过程中因化学变化产生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②选择一种可观测的物理量,如热学的,或光学、力学、电学及磁学等;③观测的物理量随温度而变化。

热分析技术主要用于测量和分析试样物质在温度变化过程中的一些物理变化(如晶型转变、相态转变及吸附等)、化学变化(分解、氧化、还原、脱水反应等)及其力学特性的变化,通过这些变化的研究,可以认识试样物质的内部结构,获得相关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数据,为材料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综合热分析,就是在相同的热条件下利用由多个单一的热分析仪组合在一起形成综合热分析仪,见图1,对同一试样同时进行多种热分析的方法。 图1 综合热分析仪器(STA449C) (1)、热重分析( TG)原理 热重法(TG)就是在程序控温下,测量物质的质量随温度变化的关系。采用仪器为日本人本多光太郎于1915年制作了零位型热天平(见图2)。其工作原理如下:在加热过程中如果试样无质量变化,热天平将保持初始的平衡状态,一旦样品中有质量变化时,

大数据实验报告

学生实验报告册 (理工类) 课程名称:大型数据库技术专业班级: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学生学号:学生姓名: 所属院部:计算机工程学院指导教师:陈爱萍

2014——20 15学年第2 学期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

实验报告书写要求 实验报告原则上要求学生手写,要求书写工整。若因课程特点需打印的,要遵照以下字体、字号、间距等的具体要求。纸张一律采用A4的纸张。 实验报告书写说明 实验报告中一至四项内容为必填项,包括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仪器和设备;实验内容与过程;实验结果与分析。各院部可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验具体要求增加项目。 填写注意事项 (1)细致观察,及时、准确、如实记录。 (2)准确说明,层次清晰。 (3)尽量采用专用术语来说明事物。 (4)外文、符号、公式要准确,应使用统一规定的名词和符号。 (5)应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书写,严禁抄袭、复印,一经发现,以零分论处。 实验报告批改说明 实验报告的批改要及时、认真、仔细,一律用红色笔批改。实验报告的批改成绩采用百分制,具体评分标准由各院部自行制定。 实验报告装订要求 实验批改完毕后,任课老师将每门课程的每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报告以自然班为单位、按学号升序排列,装订成册,并附上一份该门课程的实验大纲。

实验项目名称:Oracle数据库安装与配置实验学时: 1 同组学生姓名:实验地点:1316 实验日期:2015/3/27 实验成绩: 批改教师:陈爱萍批改时间:

实验1:Oracle数据库安装与配置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Oracle数据库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 (2)了解如何检查安装后的数据库服务器产品,验证安装是否成功。 (3)掌握Oracle数据库服务器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4)完成Oracle 11g数据库客户端网路服务名的配置。 (5)检查安装后的数据库服务器产品可用性。 (6)解决Oracle数据库服务器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实验设备、环境 设备:奔腾Ⅳ或奔腾Ⅳ以上计算机 环境:WINDOWS 7、ORACLE 11g中文版 三、实验步骤 (1)从Oracle官方网站下载与操作系统匹配的Oracle 11g数据库服务器和客户机安装程序。 (2)解压Oracle 11g数据库服务器安装程序,进行数据库服务器软件的安装。

编译原理实验报告材料(预测分析报告表方法)

预测分析表方法 一、实验目的 理解预测分析表方法的实现原理。 二、实验内容: 编写一通用的预测法分析程序,要求有一定的错误处理能力,出错后能够使程序继续运行下去,直到分析过程结束。可通过不同的文法(通过数据表现)进行测试。 三、实验步骤 1.算法数据构造: 构造终结符数组:char Vt[10][5]={“id”,”+”……}; 构造非终结符数组:char Vn[10]={ }; 构造follow集数组:char *follow[10][10]={ } (可将follow集与预测分析表合并存放) 数据构造示例(使用的预测分析表构造方法1): /*data1.h简单算术表达式数据*/ char VN[10][5]={"E","E'","T","T'","F"}; //非终结符表 int length_vn=5; //非终结符的个数 char VT[15][5]={"id","+","*","(",")","#"}; //终结符表 int length_vt=6; //终结符的个数 char Fa[15][10]={"TE'","+TE'","","FT'","*FT'","","(E)","id"}; //产生式表:0:E->TE' 1:E'->+TE' 2:E'->空 // 3:T->FT' 4:T'->*FT' 5:T'->空 6:F->(E) 7:F->id int analysis_table[10][11]={0,-1,-1,0,-2,-2,0,0,0,0,0, -1,1,-1,-1,2,2,0,0,0,0,0, 3,-2,-1,3,-2,-2,0,0,0,0,0, -1,5, 4,-1,5, 5,0,0,0,0,0, 7,-2,-2,6,-2,-2,0,0,0,0,0}; //预测分析表,-1表示出错,-2表示该行终结符的follow集合,用于错误处理,正数表示产生式在数组Fa 中的编号,0表示多余的列。 (1)预测分析表的构造方法1 给文法的正规式编号:存放在字符数组中,从0开始编号,正规式的编号即为该正规式在数组中对应的下标。如上述Fa数组表示存储产生式。 构造正规式数组:char P[10][10]={“E->TE’”,”E’->+TE’”,……..}; (正规式可只存储右半部分,如E->TE’可存储为TE’,正规式中的符号可替换,如可将E’改为M ) 构造预测分析表:int analyze_table[10][10]={ } //数组元素值存放正规式的编号,-1表示出错 (2)预测分析表的构造方法2 可使用三维数组 Char analyze_table[10][10][10]={ }

前后测统计与对比分析合集

《联系实际取材、巧创数学教学情境,培养小 学高年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后测统计与对比分析 实验教师——陈海 后测类别:问卷 后测时间:2010、4、1 调查目的: 了解通过子课题的实验研究学生对数学的热爱程度,关注数学情境创设的状况,及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提高。根据实验因子及非实验因子实验前后的变化,验证子课题的研究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调查对象:实验因子――五年二班30名学生;非实验因子――五年一班35名 学生 主持人:陈海 问卷题目: ()1、你现在喜欢上数学课吗?A、喜欢B、一般C、不喜欢 ()2、你喜欢上什么样的数学课? A、数学课上,在生动、形象的生活情景中,能够提出具有思考性的数学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 B、数学课上教师讲,我听 C、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我自己研究,在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听教师讲()3、你不喜欢上什么样的数学课? A、教师讲,我们听,不用动脑想的数学课 B、数学问题脱离了我们的实际生活,理解起来很吃力的数学课。或是课上热热闹闹,但课后解决问题我感觉仍然无从下手 C、以上两种数学课我都不喜欢 ()4、数学课上你愿意并能够做做到主动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吗? A、自己主动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 B、在教师的要求下参与问题的探究 C、以旁观者的态度面对问题的探究 ()5、数学课上,教师提出的问题,你怎样才能够解决? A、经过思考、探究才能解决 B、不需要思考,结论随口而出 C、问题很难,摸不着边际,无法回答 ()6、你喜欢怎样的教学情境 A、联系我们的实际具实践性、趣味性的情境 B、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蕴含有思考空间的问题的情境 C、不喜欢任何情境,只要教师把所要学习的内容讲清楚就可以了 ()7、现在的数学课,有情境的创设吗? A、经常有 B、有时有 C、没有 ()8、如果有,多是哪种情境? A、书上的情境 B、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蕴含有思考空间的问题情境 C、联系我们

实验六 差热分析草酸钙的热分解过程

实验六差热分析草酸钙的热分解过程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差热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 了解热分析仪的结构,掌握仪器的基本操作。 3. 利用差热分析技术研究草酸钙的热分解过程。 二、实验原理 热分析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与温度关系的一类技术。程序控制温度一般是指线性升温或线性降温,也包括恒温、循环或非线性升温、降温。物质性质包括质量、温度、热焓变化、尺寸、机械特性、声学特性、电学和磁学特性等等。 在热分析技术中,热重法是指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质量与温度关系的一种技术,被测参数为质量(通常为重量),检测装置为“热天平”,热重法测试得到的曲线称为热重曲线(TG)。热重曲线以质量作为纵坐标,可以用重量、总重量减少的百分数、重量剩余百分数或分解分数表示。曲线从上往下表示质量减少,以温度(或时间)作横坐标,从左向右表示温度(或时间)增加,所得到的重量变化对温度的关系曲线则称之为热重曲线。 热重法的主要特点是定量性强,能准确地测量物质质量变化及变化的速率。在正常的情况下,热重曲线的水平部分看作是恒定重量的特征,变化最陡峭的部分,可以给出重量变化的斜率,曲线的形状和解析取决于试验条件的稳定性。热重曲线开始偏离水平部分的温度为反应的起始温度,测量物质的质量是在加热情况下测量试样随温度的变化,如含水和化合物的脱水,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热分解。物质在加热过程中与周围气氛的作用,固体或液体物质的升华和蒸发等,都是在加热过程中伴随有重量的变化。 从热重法派生出微商热重法(DTG)和二阶微商法(DDTG),前者是TG 曲线对温度(或时间)的一阶导数,后者是TG 曲线的二阶导数。 差热分析(DTA)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与参比物之间的温度差与温度函数关系的一种技术,只要被测物质在所用的温度范围内具有热活性,则热效应联系着物理或化学变化,在所记录的差热曲线上呈现一系列的热效应峰,峰

层次分析法(20210228082427)

湖南科技学院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 问题描述:某企业由于生产效益好,年底取得一笔利润,领导决定拿出一部分资金分别用于: (1)为企业员工发年终奖金。(2)扩建集体福利设施;(3)引进高薪技术人才和设备;为了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制定分配方案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质量,改善企业员工的生活条件。 当然上述三个方面都要考虑到,但困难在于,年终奖发多少?扩建集体福利设施支出多 少?拿多少资金用于引进高薪技术人才和设备。 试建立层次分析法模型,提出一个较好的资金分配方案。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法,是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 T. L. Satty于1973年提出的,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AHP 吸收利用行为科学的特点,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在目标(因素)结构复杂而且缺乏必要的数据情况下,采用此方法较为实用,是系统科学中常用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从处理问题的类型看,主要是决策、评价、分析、预测等。 AHP g求的递阶层次结构一般由以下三个层次组成: * 目标层(最高层):指问题的预定目标; * 准则层(中间层):指影响目标实现的准则; * 方案层(最低层):指促使目标实现的措施; 合理分配

模型的假设: (1) 假设这笔资金不会因为发生紧急情况 而被调用。 (2) 假设这笔资金都以供选择方案的形式用于企业的发展。 目标层为乙准则层为C,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企业技术水平、改善职工生活条件分别用 C1、C2、C3来表示,措施层为P ,发奖金、扩建福利事业、引进新设备分别用 P1、P2、P3来 表示。 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分别如下: 合理分配利润 求解过程: 1.构造判断矩阵Z-C 判断矩阵表示在层次结构模型中,针对上一层次某元素来说,本层次有关元素之间相对重要 性的比较。如果A 层因素中Ak 与下一层次C 中的G ,C 2厂,C n 相关,则判断矩阵可用表示为: 缶 C 12 Gn C 21 C 22 C 2n C n2 Gn J q >0,q "/C jjg i,j “,2…n ); C j 表示对Ak 而言,C i 对C j 相对重要性的数值表 示。此时称A 为正互反矩阵。当判断矩阵中元素满足 C ij = Ck C kj (i,j,k 二1,2, ,, ,n )时, 则称判断具有一致性 由于指标的确定和分值的给定带有主观臆断性,为减小主观因素的影响,我们采用 T ?L ? Satty 提出的“ 1~9比率标度法”表进行定量评价,其标度含义如表 2所示: 目标层z : 准则层C : 调动积极性cl 提高企业质量C2 改善生活条件c3 方案层p : 发奖金pl 扩建福利设施p2 引进人才和设备p3 其中,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实验报告

力学与材料学院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实验报告二 XRD图谱分析 专业年级:1 姓名:1 指导老师:1 学号:1 2016年12月 中国南京 目录 实验名称:XRD图谱分析……………………………………………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要求…………………………………………………… 三、操作过程……………………………………………………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实验名称:XRD图谱分析 一、实验目的 了解XRD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不同物相晶体结构XRD图谱的区别,熟练掌握如何来分析利用X射线测试得到的XRD图谱。 二、实验要求

1、熟练掌握如何来利用软件打开、分析XRD图谱,以及输出分析结果。 2、明确不同物质的XRD图谱,掌握XRD图谱包含的晶体结构的关系,通过自己分析、数据查找和鉴别的全过程,了解如何利用软件正确分析和确定不同物相的XRD图谱,并输出分析结果。 3、实验报告的编写,要求报告能准确的反映实验目的、方法、过程及结论。 三、操作过程 1、启动Jade 6.0,并打开实验数据。 2、点击图标使图谱平滑后,再连续两次点击图标扣除背景影响。 3、右击工具栏中的图标,全选左侧的项目,取消选择右侧中的Use Chemistry Filter,最后在下方选择S/M Focus on Major Phases(如图一),并点击OK。 图一

4、得到物相分析,根据FOM值(越小,匹配性越高)可推断出该物相为以ZnO为主,可能含有CaF2、Al2O3、Mg(OH)2混合组成的物质(如图二),双击第一种物质可以得到主晶相的PDF卡片(如图三),点击图三版面中的Lines可以观察到不同角度处的衍射强度(如图四)。 图二

实验1作物生长分析法

实验1 作物生长分析法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生长分析法的测定与计算。 2.分析各生理指标间的关系。 3.学会使用各种仪器。 二、材料及用具 玉米植株、钢卷尺、电子天平、剪刀、牛皮纸袋、干燥箱、真空干燥器 三、内容说明 生长分析法是以作物生育过程中干物质增长过程为中心进行研究的,在测定干物质增长的同时,也测定叶面积。生长分析法的基本观点是作物产量以干物质重量来衡量,作物生育进程也以植株干物质增长过程为中心进行研究。其具体做法是每隔一定天数进行取样调查,测定植株不同器官的干物重并同时测定叶面积。下面是一些重要的生长分析法考察的生理指标。 1.叶面积指数(LAI) 叶面积指数是指作物群体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土地面积的比值。即叶面积指数=总绿叶面积/土地面积。作物大田生产通常是依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来进行的,所以计算叶面积指数时要以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群体叶面积为准而不能以单株叶面积为准。 表1为2001年6月13日取样时,高粱的单个叶片叶面积数据。取样株数为5株。通过下表可计算6月13日的叶面积指数。 表1 2001年高粱资料(叶长、叶宽单位cm。株距20cm,行距50 cm)

高粱的单叶叶面积=叶长×叶宽× 单株叶面积=各绿叶叶面积的和 叶面积指数=平均单株叶面积/平均单株土地面积=平均单株叶面积/(株距×行距)同学们在学习叶面积指数时,可以先以上面的数据计算各处理的叶面积,加深自己的印象。 2.光合势(LAD) 光合势是指在某一生育时期或整个生育时期内群体绿叶面积的逐日累积,光合势的单位以万m2·d/ hm2来表示。计算某一时期内的光合势的方法,一般是以这一时期内单位土地上的日平均叶面积乘以这一时期延续的天数。在群体生长正常的条件下,群体干物质积累数量与光合势呈正相关。 假设在t1~t2时间内,平均有l/2(L1十L2)的叶面积进行光合生产,这一期间的阶段光合势为: LAD=1/2(L2+L1)(t2—t1) 全生育期总光合势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