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五年级数学《可能性》评课稿

(完整)五年级数学《可能性》评课稿
(完整)五年级数学《可能性》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可能性》评课稿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了充分的体验之后,通过让学生进行摸球游戏从而引出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让学生能辨别游戏是否公平等等,这是对可能性知识的应用,教材呈现的内容不多,罗老师能灵活处理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资源,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以活动为中心”,注重选择富有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如:罗教师就由情境引入,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五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经进入理性阶段的特点,采用开门见山,抛出问题“你觉得罗老师成为免单达人的可能性大么?”来引入新课,简洁明了,直奔主题。

2.教师比较重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

本课教学,教师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数学学习,不只是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

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其次,培养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加强对随机事件的口头表达,对“可能性”的判断和争辩等。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猜测,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简单地给予的肯定或否定,而是把评定与验证的权利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老师同样采用同桌为单位,抛硬币,记录次数和抛的结果。然后将其中10组学生的数据进行汇总、比较,从而发现一些规律。又通过给出科学家做此实验的数据结果,更有利地来说明结论:随着抛的次数的增多,抛到正面与反面的可能性越来越接近。正、反面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教师十分注重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

另外,教师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正确地使用数学语言,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够理解别人的思考方法和推理过程,对照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

3.有效地引导与组织,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教师语言简练,设计思路清晰,能层层深入地进行教学,较好地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不确定现象是这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较难建立这一观念。因此,教师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

学活动过程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整堂课的教学中采用班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老师最后设计了商场搞抽奖活动,分别从消费者的角度和商场经理的角度去设计奖品的设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理由说明都很充分,可见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不错。

三年级数学面积的认识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面积的认识》评课稿 评谢雪和老师《面积的认识》一课 戴祝芳一、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谢老师教态亲切自然,使用儿童化的语言,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 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 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 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二、教学过程: (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 重视创设情景。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 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 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吴 老师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平面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 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谢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 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涂一涂、比一比 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 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学生学生身边的桌面、数学书面、文具盒面、手掌面等 图形以及比较它们的面积,让学生感受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的同时,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说 一说什么是面积,由学生总结出面积的意义。接着通过涂正方形和 长方形的颜色,感受它们面积。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 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 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比较面积方 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的活动,这个活动有明确的 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 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 正方形的面积做好准备。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让学生比一比手掌面的大小,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的具体操作后,教师引 导学生总结了面积的概念,学生对面积有初步认识之后,大屏出示 的圆、三角形等各种具体图形,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积,从 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 体内容的概括。 3、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 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吴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

五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

五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学设计与反思 高塘小学:曾玉琼学习目标: 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能结合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用“一定”“不可能”“可能”做出判断并叙述出来,还能简单的说明理由。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活经验 (一)游戏:猜猜硬币在哪只手里,抛出的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 (二)揭示课题。在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活动体验,合作探究。 (一)创设情境,感知生活中的随机现象。 1.课件出示主题图:联欢会抽签表演节目。 2.指名回答(问题预设)。

(二)活动探究,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例1情境)教师拿出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唱歌”“跳舞”“朗诵”(告知学生),放在桌上,选三名学生依次上来抽签,并分三步分析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逐步完成研究报告。 1.桌上有三张卡片时的抽签情况。 2.桌上剩下两张卡片时的抽签情况。 3.桌上剩下一张卡片时的抽签情况。 4.让第三名学生抽签,展示抽到的结果,填写报告单。(抽到唱歌)

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抽签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三)联系生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49中“生活中的数学”,了解身边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2.学生举出其他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升。 1.判断下列事件是否可能。(一定的打√,不可能的打×,可能的打○) (1)三天后下雨。() (2)爸爸的年龄比儿子的年龄大。() (3)小明跑完100米只用了2秒。() (4)地球绕着太阳转。() 2.以学生说一说的形式完成教材第47页第1、2、3题。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评课稿 《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是二期课改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中第二单元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与一位数相乘,并且掌握了用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曹##老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 尊重学生,自主探究,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 的教学理念。教材的设计是注重结合具体情景,强调算法探究,重视对算理的剖析,使学生获得多种算法的体验。在实际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做得较成功: 一、引导学生"估": 教材的编排强调" 先估后算" ,从实际的教学情况看,首先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将一个因数估成相邻的整十数进行估算以及比较哪种估算的值更接近实际得数都不存在争议,同时基于对上半学期估算教学中已经出现了"估计积的范围",考虑是不是可以有一个延续,因此在"估一估"这一环节中做了适当的调整,将教材中只需估计一个值设计为估计积的范围。这样的处理使估计的结果更具有实用性,学生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要估和估了之后有什么用,而不是为"估"而"估",也更体现出教材编排"先估后算"的意图。 二、设疑让学生"想": 在"自主探究,尝试算法"这一环节中,强调要求学生用学过的方法来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在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弥补了小组讨论中的一些弊端,使所有的学生都有自主寻找策略的机会。随后的小组讨论,在学生的各抒己见中,各种算法的出现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由教师提出的"看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引发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心,更重要的是在小组讨论中,同学之间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组织学生"说": 在"全班交流,汇总算法"的环节中,第一次"说"设计了由学生自己来说每一种算法的过程和选择这种算法的理由;第二次"说"设计了在学生看书之后说书中四个小朋友的算法并进行分类。 这个环节将重点落在让学生说清分拆的方法和这样分拆的理由上,使学生体会将两 1 / 2

五年级数学可能性单元试卷

1 / 1 小学五年级数学单元调研试卷(三) (可能性) 一、填空。 1.口袋里只有10个白色围棋子,任意摸出一个,肯定是( )色的。 2.盒子里有9个红色跳棋子,2个黄色跳棋子。任意摸出一个,可能出现( )种情况,分别是( )和( ),摸出( )色跳棋子的可能性大。 3.正方体的各个面上分别写着1,2,3,4,5,6,抛掷这个正方体,看看哪一面朝上,有( )种可能出现的结果 。 4.任意摸一个球(如下图): (1)摸到的球可能是( )色的,也可能是( )色的。 (2)摸到红球的可能性( ),摸到绿球的可能性( )。 (3)( )摸到黑球。 5.转动转盘,待转盘停下后,指针指向红色要唱歌,指针指向绿色要跳舞,指针指向橙色要讲故事。 (1)转动B 转盘,指针可能停在( )区域,也可能停在( )区域,共有( )种结果,指针停在( )色区域的可能性大,停在( )色区域的可能性小。 (2)小翠擅长唱歌,她应该选择( )转盘。 (3)小军不会跳舞,他应该选择( )转盘。 题号 分数 实得 一 28 每空1分 二 10 三 8 学校 班级 姓名 密 封 线

6.用“1、2、3”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不重复的三位数,可以组成 ()个不同的三位数,其中最小的是(),最大的是 ()。 7.30个同学排队,要站成长方形,有()种排队方法。如 果要排成方队,至少要增加()个同学或者去掉()个同 学。 8.同学们一起掷两个骰子,如果得到两个数,它们的和不可能是 ()。 9.盒子中装有红、黄两种颜色的球,从中摸出一个球后再放回去 摇均。重复30次,结果摸出红色球6次,摸出黄色球24次,盒 子里()多、()少。 二、判断(在括号里对的打“√”,错的打“×”)。 李明从盒子中每次摸一个球,记录颜色后再放回去重新摸。10 次摸球的结果是8次摸到红球,2次摸到白球。 1.盒子里一定有8个红球和2个白球。() 2.盒子里的红球可能比白球多。() 3.盒子里不可能有其他颜色的球。() 4.盒子里的红球一定比白球多。() 5.下次王亮一定摸到红球。() 三、1.选择(把正确答案前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在“转盘抽奖”游戏中,奖品多(或贵重)的区域和其它区域比较,通 常()。 ①比较小②比较大③一样大 2.猜一猜,涂一涂。 ⑴转动转盘,指针停在哪一部分的可能性最小,就将那一部分涂上红色 (下左图)。 1 / 1

2017-2018年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资料:评课稿【精品】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评课稿 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整堂课充分体现出二期课改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理念和新基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不失为一节好课。但是除了老师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数学素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学生的表现更加引起了我的关注,整堂课中学生围绕老师的提问积极热烈地开展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各自的想法,并且在和同学的不同观点比对之后,能判断选择出更优的计算方法,同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自己得出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下面就选取学生突出表现的三点做个点评: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整节课中,毛老师设计了许多的问题,频率较高,面较广,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能作出及时准确地回答,没有重复发言和言不答题的,而且当一个学生的回答有错误时,其他的学生能及时地判断和修改,对于表达不完善的发言,更能加以补充说明。例,师:求长方形台布花边的长度其实是在求什么生1:求花边的长度就是求周长。马上有同学举手表示异意,生2:求花边的长度其实在求长方形台布的周长。只有学生进行认真的倾听才能有良好的发言,从而使教学的过程更加流畅,使课堂讨论的气氛更加热烈,学生的思维得以更好的激发 .学生良好的数学语言的表达。整节数学课中,学生的回答充分体现出数学的特点,语言的表达科学,简练。例在第一环节探究长方形的周长环节中,学生展示出3种不同的算式,9+9+8+8=34dm,9×2+8×2=34dm,(9+8)×2=34dm,师:每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生1:把长方形4条边的长都加起来就是长方形台布的周长。生2:它是看特征的,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所以一定有2个长和2个宽,所以2×8加2×9就得出长方形台布的周长。生3:长方形里有2个长,2个宽,先把1个长和1个宽加起来在×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了。从学生数学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也看出了这个班级的学生对长方形概念掌握得很好,能清楚地利用特征得出周长的计算方法。 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的品质。学习数学除了有良好的习惯更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从而培养优良的学习的品质。在学习好长方形周长时,毛老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计算两个长方形图形的周长,其中一个是正方形。学生在交流发言时,首先想到了4×26这样的算

五年级数学可能性

五年级数学可能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发生时确定性的,有些事发生时不确定的。还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学生能结合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判断,并能简单的说明理由。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归纳和判断能力。 4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公平公正意识,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在熟悉的游戏活动中参与体验,经历观察、猜想、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1对一些事件的发生可能性做出正确判断。 2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自学检测 一、学生自学例1探索新知。 (自学检测) 学生回顾主题图的情景。 回答:1他们在进行一项什么活动? 2小明可能会抽到什么?小丽会抽到什么?小雪会抽到什么?为什么? 游戏:击鼓传花游戏的过程。出示舞蹈唱歌跳舞三个节目体验可能性。 (用可能也可能还可能等词语表述。 2、巩固新知 摸球游戏(一个盒子里全部是黄球,另一个盒子里有红的黄的白的等球。) 猜测:摸一次会是什么结果。 用“用一定可能也可能不可能”等词语表述。 二、教学例2和3(每小组桌子上有一个盒子,里面有4个黄球和1个白球。) 小组讨论:摸一次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 学生反馈 学生活动,每人摸一次,小组记录摸黄球和白球的次数。 师:摸黄球的可能性和摸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吗?为什么? 摸黄球的可能性大,摸白球的可能性小。 小结: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人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抽奖活动。 下面是一个商场请我们设计的抽奖转盘,指针停在红色区域为一等奖,停在绿色区域为二等奖,停在黑色区域为三等奖。 师:你准备怎样设计,为什么? 小组讨论汇报。 三、活动 掷骰子

(完整版)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整理》评课

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评课稿 田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第一课时的内容。 《新课标》将分类放在了“统计与概率”领域,突出了分类与统计的密切联系,这也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出现统计的内容。 田老师执教时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 一、注意学生的感性认识。这节课,无论是开课时对“分类”重要性的渗透,课中对“分 类”方法的学习,还是课外对“分类”的应用,都注重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注重学生 的感受。 二、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数学学习与其他学习一样,都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每 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而教 育目的不是统一思想,统一要求,而是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些 理念。 三、教学过程过渡自然在学生对气球的形状进行分类后,田老师通过“哪个最多?你 怎么知道的?”对学生上学期学的一一对应的思想进行了及时的复习,为接下来的数数量和 比较多少做好了准备。在教学象形统计图和表格时,田老师通过添加线的形式,使图和表格 的呈现比较自然,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接下来田老师通过“漏了一个,应该放在那里?小 白兔应该放哪里?为什么要多加一列?图和表格可以怎么改?”这种提问的形式,加深了学 生对于分类标准的认识,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四、教学组织形式自由在教学组织上,田老师也是形式多样。刚开始对气球的分类采 用同桌合作的形式进行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在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后,通过 布置小任务的形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符号分类,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 积极性,同时也渗透了数学中符号化的思想。在这种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的教学下,学生的 思维变得活跃了,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五、教学反馈方式自由。本节课田老师比较注重对于学生的反馈。这不仅是对学生回答的口头上的评价反馈,如:你真聪明!说的真好!还对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有细致的反馈:如在对气球分类后,通过“说说你是怎么摆的?”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将学生的想法真实的暴露与所有师生,通过学生的回答,展示了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修改,提高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田老师执教的这一课,突出了分类与统计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理解分类的含义,掌握分 类计数的方法,并会表达分类计数的结果,为以后学习统计打下了坚实基础。 1

小学三年级数学评课稿资料讲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小学三年级数学《可能性》教学评课稿实验小学潘丽芬 今天上午听了我们年级组刘老师的一节课,现在我就对这节课谈谈我粗浅的看法。“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不确定现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来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刘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能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充分利用实物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本节课教学刘老师教态自然,语言准确,时间安排恰当。教学中,刘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帮助学生建立不确定现象这一新的观念。是一节依据新课程理念上的成功之课。本节课的亮点有一下几点: 一、情境导入上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变魔术”活动吸引学生的眼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有趣的情境,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在本节课的开始,刘老师设计的两个魔术使我们学生充满了好奇,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初步接触“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简单有效地突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问题,直观地感受到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唤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二、刘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资源,提供一定的数学资料,帮助学生

五年级数学上可能性》练习题

五年级数学上《可能性》练习题 一、判断题。 1、抛硬币40次,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次数一定都是20。() 2、小强共摸出16次红球,4次黄球,盒子里红球可能多一些。() 3、两名同学游戏,用“手心、手背”来决定谁先开始。这个游戏规则公 平。 () 4、在游戏活动中,规则对参加游戏的双方都公平。() 二、选择题。 1、口袋里有2个黄球、3个白球和4个黑球。任意摸一个,摸到()球的可能性大。 A、黄 B、白 C、黑 2、盒子里有红桃、方块、梅花、黑桃扑克牌各2张,从这个盒子里摸出1张牌,一定是()。 A、红桃 B、黑桃 C、梅花 D、方块 3、利用转盘确定游戏规则对双方来说()。 A、公平 B、不公平 C、无法确定是否公平 4、抛出啤酒瓶盖,落地时盖面朝上,甲胜,盖面朝下,乙胜。这个游戏 规 则对双方()。

A 、公平 B 、不公平 C 、无法确定是否公平 5、掷硬币决定谁先走,这个游戏规则( )。 A 、公平 B 、不公平 C 、无法确定是否公平 三、解决问题。 1、桌子上摆着10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1—10十个数,任意抽一张,如果抽到单数就赢,否则就输。这个游戏公平吗?为什么? 2、13名男生和10名女生围成一圈玩“击鼓传花”的游戏。每当鼓声停后,如果花在女生手里,男生队赢,女生队就表演一个节目;如果花在男生手里,女生队赢,男生队就表演一个节目。这个游戏规则公平吗?哪个队可能会输?为什么? 3、王飞和张鹏做摸球游戏,每次任意摸1个球,然后放回,每人摸10次,摸到白球王飞得1分,摸到黄球张鹏得1分,摸到其他颜色的球王飞和张鹏都不得分。 请把你认为不公平的进行重新设计,使它变得公平。 3个白球 1个蓝球 3个黄球 2个白球 1个黄球 1个白球 3个红球 1个黄球 2个白球 2个蓝球 2个黄球

一年级数学评课稿

评课稿《100以内数的认识》 我的观课点是教学目标的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的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感受100以内数的大小,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 2、使学生知道10个一是10 ,10个10是100,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百。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及合作创新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100以内数数的过程,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尝试探索式学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增强学生学习数的兴趣与自信。 针对教学目标我进行一下考察: (1)、用自己手中的小棒10个10个数到100.考察了10个学生其中5个学生数到20就不会数了。可以看出他们会10个10个数这个概念比较模糊,达成率不高只有50 。 (2)、用小棒数从45到53.,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里面有几个十,考察了10个学生,能正确摆数的只有3个,而且摆得很慢,有的在教师引导才能完成。而数数时大部分学生就不

会数,10个学生中只对了4个。达成率40,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数数有困难。 (3)、67里面()个十和()个一。45里面()个十和()个,对这道题学生还是比较模糊,10个学生中做对的只有4个可以看出学生对一个数中有几个十几个一掌握不好,达成率40。 (4)、10里面有()一,学生对这个概念掌握不清,一会儿说1,一会儿说10,很不确定。就这样反复猜测后答对了7个,达成率70. (5)纵观本堂课,教师对知识点把握不准,概念交代不清,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教师虽然进行了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但操之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进行探究,直流于形式。效果不太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年级下数学评课稿解决问题的策略_北师大版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评 课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本节课孙老师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环节清晰,层次分明,体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下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收获: 1. 学情把握准确,难点重点处理得当。 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是解决问题的两大策略,但是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的情况来看,本节课的教学难度要比三年级上册从条件想去的策略要大得多,因为从条件想去属于顺向思维,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学习经验可以鉴戒,而从问题想起属于反向推理,这种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思考方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而且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也没有具体实践,刚开始学习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学生会感到不适应,因此孙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思路的引领上,难点就定位在使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新策略解决问题,处理十分合理有效。 2. 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策略使用得当。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孙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围绕形成思路这个重点,通过两次体验、两次回顾,采用步步为营的方式,及时总结归纳新思路的方法与特点,从而使新策略由暗到明逐步清晰最终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为从问题想起策略难以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在课堂中自我生成,相反,已有的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还会对新策略的学习产生干扰,孙老师加大了引领的力度,如分析数量关系,回顾反思等,孙老师都能及时给予学生方向上的指引和方法上的指导,孙老师先扶

后放,注意引导学生反复体验新策略应该怎样去想以及这样想又什么好处。下面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孙老师引领学生两次体验,共同学习。第一次体验是解决“最多剩下多少元”这个问题,由于“最多剩下多少元”这个问题学生较难理解,孙老师在出示例题后先让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然后组织交流,分析数量关系这个重点环节,教师放缓教学节奏,引领学生一步一步从问题出发想条件展开思考。在经历第一次体验后孙老师随即引导学生展开回顾,使学生对新策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第二次体验解决“最少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使学生再次经历理解问题,得出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步骤的过程,进一步积累从问题想起的解题经验。经历两次体验,孙老师引导学生展开全面的回顾与反思,使学生明白从问题想起要抓住什么去想,怎样去想,并且感悟到这样去想有什么好处,从而使学生对新策略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整节课,学生思考从跟着老师走到会自觉运用,没有花哨的形式,而是积极的思考,由于引领到位,突显了新思路,新方法,所以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像一盏明灯,指引了学生思考的方向,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一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

一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 一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二、人民币的初步认识 (放录像:小明倒出储蓄罐里的钱,拿出一元硬币,说:咦!这是多少钱?) (二)、认识1元 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看的? 师小结:我们可以通过看字样、颜色、图案等辨别人民币。 (三、初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四)、进一步认识人民币 1、师:这些人民币就这样放在桌上有点乱,怎么办?我们把这些人民币分类整理,好吗? 2、小组活动 3、汇报分类情况 教师相机介绍: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提问: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几种?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几种?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几种? 三、人民币的兑换、进率 (一)情境设置: (放录像)小明:谢谢大家帮我认识了人民币,我想把这些人民币都捐出去。可是,把这么多零钱带到学校很不方便,怎么办呢?

(二)生分角色活动 (三)师生表演 在表演中引出1元=10角 情境的设置,既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兑换的意义,又能使学生在分角色活动中对元、角、分的进率有了初步认识。师生表演更是 把这一活动推进了高潮,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进率。 四、实践活动 评课记录 4月20日学校对一年级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调研,我听了林老师 上的数学课《认识人民币》,该课教学中“认币----换币----付钱”的线索清晰,较好地体现了新教材编排的意图,由以往的“只重视 认识”转向“有认识,重使用”;同时注意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采 用两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 果好。 这一节课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设置情境,通过分类活动、换钱活动、购物游戏三个实践活动教学。让学生在活 动中初步认识人民币,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体会 到人民币的功能,同时渗透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本节课以下几方 面体现较好: 1、情境教学使整节课环环相扣 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也一再强调数学的素材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然后重新回到生活,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的情境来自学生一周前刚亲身经历过的“慈善一日捐”活动,以“小明”在这一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主线,把整节课编成了 一个故事,把知识穿成了串,溶于故事中。学生始终处在积极主动 的学习状态之中:看得专心、听得仔细、做得投入、合作得愉快。 真正体现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极大地调动思维的活动。 2、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小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学生首次接触小数,小数不同于整数,也不同于分数,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但是,听了这节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欣赏了老师严密的课堂组织,更感叹于老师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是一节值得我们学习的课。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一、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 基于“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理念。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的时间,给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由运用熟悉的米尺直观认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再到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实实在在地给学生创设了一片自主探究的天地,真正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通过诸城恐龙博物馆陈列着世界上最高的鸭嘴恐龙化石,也被称为巨大诸城龙,距今约7000万年。它的高是9.1米,长是16.62米。从诸城到潍坊的路程大约有75千米,老师坐车用了1.6小时。府前街小学的建校时间是1948年。居室中吊灯离地面高度不低于2.5米。60瓦白炽灯与桌面的适宜距离是1米。40瓦白炽灯与桌面的适宜距离是0.5米。 25瓦白炽灯与桌面的适宜距离是0.3米,你能把这些信息分为两类吗?一类是整数,一类是小数。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有关小数的信息,在组内汇报交流。有戒指的价格、商品的价格等,让学生交流信息,进一步认识小数。通过学生的读写姿势头正身直坐端正,全身放松脚放平,“三个一”,要记清: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胸离桌沿一拳头。1拳大约是0.05米,1寸大约是0.03米,1尺大约是0.33米。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0.03米、0.05米、0、33米有多长,通过学生读写姿势引入对两位小数含义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通过猜测、验证,认识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经历了知识的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评课稿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评课稿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评课稿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本校一周前“慈善一日捐”活动的照片,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体验,引发学习兴趣。 二、人民币的初步认识 (一)、小明也是个非常有爱心的孩子。募捐前一天,他拿出了储蓄罐,想数一数自己攒了多少钱。 (放录像:小明倒出储蓄罐里的钱,拿出一元硬币,说:咦!这是多少钱?) (二)、认识1元 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看的? 师小结:我们可以通过看字样、颜色、图案等辨别人民币。 (三、初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四)、进一步认识人民币 1、师:这些人民币就这样放在桌上有点乱,怎么办?我们把这些人民币分类整理,好吗? 2、小组活动 3、汇报分类情况 教师相机介绍: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提问: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几种?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几种?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几种? 三、人民币的兑换、进率

(一)情境设置: (放录像)小明:谢谢大家帮我认识了人民币,我想把这些人民币都捐出去。可是,把这么多零钱带到学校很不方便,怎么办呢? (二)生分角色活动 (三)师生表演 在表演中引出1元=10角 情境的设置,既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兑换的意义,又能使学生在分角色活动中对元、角、分的进率有了初步认识。师生表演更是把这一活动推进了高潮,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进率。 四、实践活动 评课记录 4月20日学校对一年级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调研,我听了林老师上的数学课《认识人民币》,该课教学中“认币----换币----付钱”的线索清晰,较好地体现了新教材编排的意图,由以往的“只重视认识”转向“有认识,重使用”;同时注意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采用两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果好。 这一节课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设置情境,通过分类活动、换钱活动、购物游戏三个实践活动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人民币,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体会到人民币的功能,同时渗透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本节课以下几方面体现较好: 1、情境教学使整节课环环相扣 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也一再强调数学的素材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然后重新回到生活,应用于生活。本节课的情境来自学生一周前刚亲身经历过的“慈善一日捐”活动,以“小明”在这一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主线,把整节课编成了一个故事,把知识穿成了串,溶于故事中。学生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看得专心、听得仔细、做得投入、合作得愉快。真正体现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极大地调动思维的活动。 2、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记录:三年级下册《认识几分之一》-word文档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记录:三年级下册《认识几分 之一》 本周二听了三年级《认识几分之一》一课,学习了很多。《认识几分之一》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并不难,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好本课知识,有利于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和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杨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复习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在复习的过程中师生互动交流,激活学生头脑中处于“休眠”状态的旧知识,形成思维定向,既温故而知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同时也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新课的教学。 二、强调对比,突破难点 通过把1个桃平均分成2份和把2个桃平均分成2份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新课的知识,即把一些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另外在练习部分还设计了四幅图比较,通过教师的提问: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学生利用自己的认识和分析,知道都是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认识到都是把一些物体看成

一个整体。 三、教师注重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把一些物体作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时,教师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一直提问:分母表示什么意思?分子表示什么意思?其实在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中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其分数表示的意义。 四、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 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能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交流中,杨老师在课堂中及时评价学生的发言,学生得到肯定,受到鼓励,更能激励学生的情感。 五、强化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杨老师专门设计了一个小环节,30人分成3组,每组是三分之一,改一人作业是全班的三十分之一,强化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六、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教师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中,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描述很完整,给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刘乐遥的回答,另外在练习中有个涂一涂的环节,比如三分之一涂色时刚开始大部分学生想到涂第一朵,当时王易允说涂其中的一朵,说的非常好。通过这道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去取其中一份的含义,拓展学生的思维,防止

(完整版)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测试题

《可能性》复习题 一、想一想,填一填。(每空1分,共16分) 1、下列纸牌中:□A □A □J □A □J □A □A □J □A ,一次抽出一张,抽出___的可能性大,抽出___的可能性小。 2、口袋里有6个球,每个球上分别写着数字1、2、 3、 4、 5、6,任意摸 出一个球,有__种可能,任意摸出两个球,有___种可能。 3、如左图,指针停在___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小,停在_ __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大。 4、一个纸盒里有三个蓝球和五个黑球,任意摸一个球:(1)摸到的球可能是___色的,也可能是___色的。(2)摸到蓝球的可能性_____,摸到黑球的可能性____。(3)____摸到红球。 5、盒子里有10支黑色铅笔和5支同样大小的红色铅笔,任意摸出一支, 可能出现___种情况,分别是___和___,摸出___色铅笔的可能性大。 6、口袋里只有10个白色跳棋,任意摸出一个,肯定是___色的。 二、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填空。(12分) 1、太阳明天从西方升起。____ 2、火车的载客量比客车大。____ 3、明天阴天。_____ 4、我们班下星期得到卫生流动红旗。____ 5、爸爸的年龄比他儿子的年龄大。_____ 6、时间在不停地流逝。_____ 三、连一连。(从下面的7个盒子里,分别摸出1个球)(7分) 四、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6分) 1、有一人盒子,里面装着4枚白棋和8枚黑棋,任意从盒子中摸出一个, 摸出( )的可能性较大。 A 、白棋 B 、蓝棋 C 、黑棋 2、在一个箱子里摸糖,如果能摸到一块奶糖,那么这个盒子里一定有( ) A 、水果糖 B 、巧克力糖 C 、奶糖 3、今天星期五,明天( )是星期六。 A 、可能 B 、不可能 C 、一定 4、一个立方体,六个面分别写着1~6六个数,任意抛一次,下面说法中正 确的是( ) A 、单数朝上的可能性大 B 、双数朝上的可能性大 C 、单数和双数朝上的可能性一样大 5、六一儿童节,老师买了许多红气球和黄气球,她把这些气球吹好,然后 放到事先准备好的几个盒子里。你知道她每次放到盒子里的气球是什 姓名: 分数:

一年级下册数学 认识人民币 评课稿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评课稿 许建霞 2014.3.19 生活情境是数学内容的载体,是情感的诱因,是数学活动的平台。今天 我听了一年级数学教师魏霞老师的课,感触颇深.魏霞老师在《认识人民币》一 课中较好地诠释了这一标准,创设出一个和谐、互动的生活课堂。 一、童话故事的创设,和谐的课堂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堂课中老师首先从课前板演一个简笔画——课堂储蓄罐入手,生动有趣,而且 为后面课堂教学打下伏笔,接着通过猜谜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引入课堂,这样 的交流促使学生从无意注意走向有意注意,为创设和谐课堂建立了一个基调, 课中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使课堂一环紧扣一环,学生不自觉的在学习着 新知,其中又穿插购物活动,颁奖嘉宾等,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从 机械学习变成意义学习。师生之间,整个课堂充满着和谐的氛围。 二、师生共同参与,互动的课堂 课堂需要合作。本课带领学生步入情境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相互介绍一下“你认识了哪些人民币?”在课中教师与学生互扮角色进行购 物演示,在活动环节中更让学生直接购物,互动的过程是有效的,有利于学生 的发展。当讲到到分的单位时,更播放《一分钱》的儿童歌曲,既活跃了课堂 气氛,又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了一次教育,不失为一举两得。 三、学习生活数学,生活的课堂 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现代教育的要求。该老师根据教材很好地设计了内容。例如在认识一元时问:你是怎样知道的?从而明确 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现由人民币上面的国徽阐述了爱护人民币的原因和方法,抵制了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再如生活中购物的场景,朱老师移入了课堂, 如何购物,要找对钱,要文明购物等等,这些生活经验的培养正是对学数学、 用数学的最好标注。生活是现实的,课堂中的生活情景也应尊重事实,一本本 子多少钱请学生猜一猜,再给出条件估一估,最后揭示“5角”,与学生生活 的吻合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 中去,由此说明生活课堂的创设是成功的。 此外课堂中不断奖励学生各种五角星:智慧的、倾听的、合作的……并说明这将是一生的财富,即要教书也要育人。项老师充分利用了教材与课堂给了我 们完美的解释,但课中我觉得也有几处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此提出供大家讨论: 1、课堂中项老师的课件中让小猪买一个棒棒糖,让学生例举了5角钱怎么拿?有四种方法,其实生活中学生已经了解,不如把思路放宽一点,让更多的 学生得到拓展与提高,即设置疑问:一个棒棒糖8角,小猪怎么付?这样的提

五年级数学可能性教案

2016年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 《可能性》教案 单位:土地坳镇土地坳中心完小 姓名:鲁霞 时间:2016年9月21日

可能性 【教学内容】 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第44~4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验学习的数学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及魅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对可能性大小做出正确的预测。 难点:正确地分析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性。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铅笔、纸张等。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五年级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较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试验、收集、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 (2)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教学方法】 (1)由故事引入可能性这个主题,采用情境探究法。 (2)通过参与转转盘实验,让学生“操作—观察—理解—应用”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与面积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有关。(3)在教学中,采用“猜一猜——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硬币,猜一猜是多少钱的? 让学生猜一猜,学生猜可能是1角,可能是5角,可能是1元…. 2.师揭题:学生说的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数学上都是些不确定性事件。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一评课稿

分一分(一)评课稿 东锹学校高鲜花 我上的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一),这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的: ⒈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我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我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国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等搬入认识分数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 ”“ ”等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 ⒊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案

《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例1、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可能”“一定”“不可能”的含义,能用“可能”“一定”“不可能”来描述事件发生的结果。 2.学生经历摸球的过程,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且与球的数量和摸球的次数有关。 3.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数学的随机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知道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有关。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以及数学的随机思想的渗透。 教学准备: 乒乓球、课件等 一、谈话导入,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玩乒乓球吗?你见过哪种颜色的乒乓球?今天杨老师也带来一些乒乓球黄、白,除了可以打球、颠球,今天的数学课上还有不同的玩法,一起玩一个摸球游戏,边玩边想你会有新的发现呢。上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认识“可能”,“一定”,“不可能”

1,大屏幕显示游戏规则:: (1).男、女生各选1名代表; (2)、男、女生各摸球5次,摸完一次把球放回去晃一晃; (3)、摸到黄球次数最多者获得胜利; (4)、摸球时,不许向箱子里偷看 女生5次都摸到黄球,男生5次都摸到白球,由此学生猜测女生的箱子里都是黄球,男生的箱子里都是白球,分别从这两个箱子里摸球,引出“一定”“不可能”,这是确定的。然后老师把两个箱子里的球放在一起,再摸,会有什么结果呢?引出“可能”,这是不确定的。 师:我们从刚才的摸球游戏中体验到了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究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2,课件出示4个箱子里的球,列举所有可能摸出的结果。 3,用“不可能”“一定”“可能”描述生活中的可能性。 (二)教学可能性的大小 1,提出猜想 课件出示箱子,里面装有5个黄球,1个白球。 师:如果让你来摸会是什么结果呢? 生:可能摸出黄球,也可能摸出白球。 师: 谁还想说? 生: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大,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