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437社会工作实务 考研真题(案例分析题)【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437社会工作实务 考研真题(案例分析题)【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437社会工作实务 考研真题(案例分析题)【圣才出品】

四、案例分析题

1.2003年中国妇联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2.7亿个家庭中约有30%的家庭存在着家庭暴力倾向;同时,在中国每年40多万个解体家庭之中,约有四分之一源于家庭暴力。

(1)十多年之后的今天,家庭暴力的现状如何?家庭暴力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请以家庭暴力的现状与原因为主题,设计一份调查问卷。

(2)请就材料中提及的家庭暴力问题设计一个社区介入方案。(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研)

答:(1)①家庭暴力的现状

a.存在的普遍性。家庭暴力问题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家庭范围,仍然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b.受害者大多是女性。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存在家庭暴力的家庭中施暴者九成是男性,女性作为弱势群体在家庭暴力案件中仍然是主要的受害者。

c.受害者维权的艰难性。因家庭暴力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传统观念上很多人仍然将其作为家庭内部矛盾来看待,一些人仍然抱着“清官难断家务事”“不告不理”的态度,从而被动应付,不能主动积极地去预防制止家庭暴力。

d.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暴力不断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冷暴力”“精神虐待”“高知识阶层”等逐渐成为谈论家庭暴力问题时频繁出现的关键词。

②家庭暴力背后的原因

a.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施暴者夫权观念严重且法律意识淡薄是家庭暴力发生的决定因素。一些女性由于封建传统细想的影响,对家庭暴力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客观上助长

了了施暴者的嚣张气焰。

b.受害妇女的逆来顺受使家庭暴力不断升级。受害妇女认为“家丑不可外扬”而忍辱负重,甚至忍气吞声,在权衡物质、情感、孩子等方面因素后,对施暴者的转变抱有饶幸心理,从而助长了施暴者的嚣张气焰,导致家庭矛盾的演变和升级。

c.社会的宽容是家庭暴力滋生的温床。家庭暴力被视为家庭私事,受害妇女投诉困难。社会对妇女遭受暴力的默认,就是对男性施暴者的宽容。

d.法律制裁不力使家庭暴力居高不下。我国防治家庭暴力立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各社会职能部门也由于在家庭暴力防治立法中的职责分工不明,客观上造成许多受害妇女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不能较好地实现执法与立法精神的统一。

e.婚姻基础较差是发生家庭暴力的重要因素。婚姻当事人婚前认识时间短,相互了解不够,草率结婚导致使婚后夫妻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当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或大或小的矛盾,双方便会失去应有的理性认识和法律意识,出现伤害对方的言行,矛盾激化后,双方为达到各自的目的而采取极端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彼此,导致暴力行为发生和升级。

f.社会救助体系缺乏使家庭暴力重复发生。妇女遭受家庭暴力后,社会无法及时提供避难的场所,没有救助机构和干预措施,有些受害妇女不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和掌握谋生的技能,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社会救助,只好再度回到家中,暴力往往会再度发生,且受害妇女所遭受的创伤会更残重。

③家庭暴力的现状与原因的调查问卷

家庭暴力的现状与原因的调查问卷

女士/先生您好!

我们是×××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现在正在进行一项有关家庭暴力的调查问卷,借以了解当前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和原因。本次调查采用匿名调查,我们不会泄露有关您的任何

信息。您只需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合适的答案上打√,或者在______中填上适当内容。

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填写这份调查表。

×××大学社会学家庭暴力项目调研组

2015年8月(1)您的性别是:①男②女

(2)您的文化水平是:①小学及以下②初中③高中或中专④大专及以上

(3)您的居住地的类型是:①农村②乡镇③城市

(4)您的婚姻状况是:①已婚②未婚③丧偶④离异

(5)您或者是您的家人、朋友、同学有遭受过家庭暴力吗?

①有②没有③不太清楚

(6)您认为下列哪些行为属于家庭暴力?(多选)

①暴力殴打②性暴力③冷暴力④威胁、恫吓、辱骂对方⑤对其进行经济的控制⑥限制对方的自由⑦其他(请填写)______

(7)您认为家庭暴力属于什么行为?(多选)

①违法行为②合法行为③正常行为④家务事⑤说不清楚

(8)您认为造成家暴的原因是什么?(多选)

①双方感情不和睦②家庭成员矛盾的累积③家庭中子女、工作压力比较大,需要发泄④施暴者有酗酒、吸毒等不良恶习⑤受害者法制观念薄弱,默默忍受⑥社会环境的影响⑦其他(请填写)______

(9)假如您或者您身边的家人、朋友或同事遭受了家暴,您会向公安机关报警吗?

①会②不会③不知道

(10)以您理解的家暴产生的原因,您认为怎样才能减少家庭暴力的产生?(请填写)

2.请从社会工作实务的某个角度对此案例进行分析。

王福,刚满18岁,随老乡一起来浙江打工。由于没技术,他只能当学徒工,每月工资很低。不久,他有了一个女朋友,每月的花销比原来增加了许多,平时找工友借了很多钱,但经常无钱偿还,渐渐有人说他不讲信用。王福的心理压力很大,开始和师傅吵架,抱怨没有学到真本事,对车间工长安排的工作也不认真完成。在最近的一次转正名单上,竟然没有他。他非常地委屈,开始怀疑工友、师傅和工长给他穿小鞋,心理的苦处除了女友,却无处诉说。这时厂里进驻了一名社工,了解到王福的情况后,开始和他接触……(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根据本案例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个案工作,依据个案工作的基本步骤推进服务:

(1)接案与建立关系:通过与求助者的初步接触,对其带来的问题进行初步评估,并依据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判定求助者王福可以成为案主。

(2)收集资料与问题判断:

①收集资料:

个人资料:姓名王福,年龄18岁,性别男,职业学徒,技术水平一般,收入低,有女朋友。

生理资料:身体健康,无疾病、无残疾。

心理资料:心理压力大,多疑。

环境资料:家庭背景不详,朋友因其欠钱不还对案主不信任,与女友的关系良好。

②问题判断:

通过分析,知道案主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不顺利、同事朋友关系紧张,心

理负担过重,收入低生活拮据。

社会工作者与案主深入分析讨论,发现案主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自身技术差,这导致案主工作竞争力弱,收入低,从而对同事、领导、师傅都不信任,自己生活拮据。

一起讨论发现案主未曾做过努力来改变现状,只是简单将责任推给师傅和工长,认为师傅没有尽心教导,认为工长给他穿小鞋。

(3)制定目标和工作计划:

①目标:a.学习技术知识,提高自身工作能力;b.改善与工友、工长、师傅的关系。

②工作计划:a.要求案主做到虚心向师傅学习求教,认真、勤奋。b.帮助联系其他技术学校学习,提高案主自身能力,恢复信心。c.和工友协商还钱日期,可以打欠条,按时还钱,修复关系。d.学习与工长、工友相处的技巧。

(4)实施:社会工作者要做好支持者、引导者、情绪疏导者,资源整合者。

(5)结案与评估。

3.女大学生小林家庭条件优越,现就读大学3年级,成绩达不到她自己设定的目标。她有理想及计划,但在实现计划过程中总有她自己感觉到的来自于环境中的障碍,这些障碍使她轻易放弃她的计划,因此她的父母总是抱怨她懒惰、不要求上进;她敏感,总感觉周围同学对她不够友善,在背后议论她,因此与同学关系紧张,不主动与周围人沟通、交流,因此表现得越来越孤单,容易表现出焦虑和紧张情绪。她不能按时正常作息,晚上常常失眠,情绪低落,夜深人静时常常痛哭以发泄负面情绪,这又招致家长的担心和指责。

试用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为基础,设计专业的介入方案,并评价这种社会工作专业介入的得与失。(山东大学2017年研)

答:(1)方案设计

①服务对象问题分析

在服务对象的内心世界中,存在着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因而导致焦虑行为的发生。服务对象有理想与计划,这是其超我在现实中的反映;又存在一种畏难情绪以致放弃,这实际上是本我享乐主义的体现。

同时,从服务对象的家庭环境以及父母对其的苛刻态度,可以推测,服务对象的潜意识的创伤经历,使其产生了敏感、孤僻等性格。

②服务目标介入

a.缓解服务对象紧张情绪,解决服务对象亟需解决的问题;

b.通过自由联想等方法,引导服务对象内心世界的倾诉,发现其过往经历对其造成的影响,以及自身意识层次存在的问题;

c.帮助服务对象发现与整合自身的长处,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经验的整体认识,以增强改变的动力。

③服务介入过程

社会工作的治疗过程包括以下三部分:

a.治疗情境。首先,要与服务对象小林签订合约。在合约中要明确双方的角色分工、治疗计划和时间表。同时,社会工作者要保持专业、同理的态度,以中立的态度分析问题。并且要尊重服务对象的自主性和个别性,社会工作者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服务对象。

b.治疗关系。在治疗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其感受到支持与安全,这样,他才可能将痛苦经验讲述出来。“同理”是精神分析治疗过程的最主要特征,这也是建立良好治疗关系的重要技巧。在治疗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首先应与小林建立良好的关系,赢得双方的信任。

c.治疗性对话,包括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和诠释过程。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和涵 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方法助人的专业活动,它首先发端于西方社会,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工作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整个社会日益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告诉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力 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的扩 第四:社会问题大量的出现(饥饿、贫穷、失业、堕落) 综上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这些不期而遇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弱者免于痛苦,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对于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带来的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在试图消灭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的途径方面,基本上分为改良和革命两种思路。改良主义者认为,可以采用补救和协调的方法,可以通过修改社会政策来调整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其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等等。总之,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要在资本主义制度围去解决自身的问题。革命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运行规律出发,论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对之进行革命的改造。这不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批判,而且是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打碎旧的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一种公平的、没有阶级压迫的、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社会。 是在长期的助人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笔记

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论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工作 一、社会工作是一门科学的助人方法 (一)社会工作的概念 概念:社会工作被看做是持守利他主义的助人理念、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用科学的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 (注意:利他主义十分重要。后面第三章社会福利的功能,P55,第七点,说的也是利他主义。不仅如此,社会工作中级实务书上也有相关内容。从现在起就要树立利他主义的思想,并且将之运用于随后的思考中。千万要记得,如果只是单纯地背诵几乎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想要高分,一定要理解。例如,社会工作道德操守P95,具体的道德要求,第一,以受助者利益为优先。就是利他主义的实际运用。请保持这样的思考逻辑。) 社会工作的开端:1989 美国慈善学院6周训练班培训“友善访问员” 同时荷兰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成立并开启两年的社会工作教育(二)社会工作的本质 给出概念之前先说说这个知识点的记忆方法。从学科、科研(包含教育)和实践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学科: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社会科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的实用科学 科研:以一般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可能会不明白为什么要研究社会现象,这个将在后面第三章社会福利部分详细解释。 实践:以理论结合实践服务于有困难的社会成员 (这里为什么要从这三个方面理解,是因为当前社会工作中国化,或者成为本土化的进程还是比较缓慢的。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还不像购买医生、会计服务那样普遍,所以暂时只有这三个方面有详谈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工作的科研,也就是教育得到了相当的发展。要保持这三个方面思考的逻辑,遇到书上没有的题目也不要慌张,从这三个方面有条理地进行阐释。有条理从来都不会是坏事。所以清楚地记好这三个方面) 给出较为清晰的表格框架: 实质学科 助人自助 物质精神并重 科研、教育形成社会互助系统(P155,通用过程基本系统可参考)实践更高层次是促进人的发展 这里也要注意一下,书上写的是“助人”是本质,“助人自助”是深层揭示。我个人不建议这样回答。理解上确实是这样,但是若出现在试卷上,希望大家直接写本质是“助人自助”,随后从我列出的三个方面结合“助人自助”进行阐释,表格的第四列请务必记得。 (三)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活动 这里很乱,建议大家将其看做是对本质的延伸理解。正如前面所说,要在实践上面理解本质,这里强调的就是社会工作的实务属性,以及其科学属性。建议与本质联系起来进行理解。 二、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 (一)社会分化与专业 (这里涉及到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理论以及功能主义学派,比较复杂,因此不做归纳,只做解释。解释来源于本校某教授,我考研的时候经常去请教他,老师给了我很多理论上的帮助。也建议大家多黏黏老师,经常会有意外收获的。) 举个例子解释下分工,社会分工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成果,以前裁缝包办一件完整的衣服,

社工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 (1) 张华,女,44岁,有一个正在本地读大学一年级的女儿,丈夫在女儿幼年时就因病去世。张华没有正式工作,这么多年来一直靠做临时工作维持家庭生活,比如做保姆、街道清扫员、家政员等。去年3月份,由于一次车祸,张华不幸失去了一条腿,住院没多长时间,她就因无力支付医药费出院。至今她还无法接受这种巨大的生活变迁,整日闷闷不乐,脾气也很暴躁,经常对女儿发脾气,有时候甚至不吃不喝,病情也没有好转。后来在女儿的劝说下,她的情绪好一点,但她还是经常想到自己是个废人什么用处也没有了,有时甚至想自杀,但又觉得不能让女儿孤孤单单一个人在世上生活。现在,她几乎不出门,不愿意和健全人说话,也不乐意和残疾人交往。 问题: 1.请阐释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含义及目的。 2.针对张华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答案: 解析: 1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含义及目的 (1)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围绕残疾人个人、家庭、群体以及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区开展的专业性助人活动。 (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增强残疾人的社会功能。具体而言,残疾人社会工作是要通过处理残疾人心理社会方面的问题,帮助残疾人克服在康复、教育、就业、婚姻家庭生活、社会权益、文化生活和环境方面遇到的障碍,让残疾人因把损伤带来的能力丧失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更好地发挥潜能,有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2.社会工作者采取的介入策略: (1)社会工作者借助医疗科技的基本知识,帮助张华取得合适的医疗康复服务。 (2)对张华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使其能够勇敢接受现实。 (3)帮助张华进行生活自理训练,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4)在张华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之后,为其提供就业辅导,帮助她联系力所能及的工作。 (5)评估张华的家庭状况、经济条件以及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帮助她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并取得社区的支持,解决其生活困难。 (6)鼓励张华走出家门,积极参与残疾人之间以及残疾人和正常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2)刘先生曾是一家公司的销售员,在经历一次车祸后失去了双腿。妻子是一家大公司的职员,有着丰厚的收入,儿子学习成绩优异,懂事。刘先生的母亲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而母亲年老体弱,照顾儿子也显得吃力。妻子工作非常忙,没有时间照顾丈夫,而社区中又不能提供生活照顾和康复服务。一年来,刘先生一直待在家里,情绪很容易激动,经常一个人偷偷地哭。刘先生原本是一个性格开朗、爱说爱笑、喜欢与人交往的人,经历了这次创伤之后,不再和以前的朋友和同事来往,也很少说话,整个人很沉默。妻子看到丈夫变得越来越孤独,前来求助社会工作者。 问题: 1.请你分析刘先生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2.作为社会工作者,对刘先生可以采取哪些辅导策略? 答案: 解析:本案例适合采用社会康复模式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本模式的理论依据是生态环境改善模式,它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个人,二是关注个人和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关系,三是关注个人环境系统。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为残疾人自身的发展提供帮助(教育、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章节题库(社会工作理论)【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 一、名词解释 1.行为主义理论 答:行为主义理论是以实验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但它不是应用心理分析或认知心理学而是应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等)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它认为心理分析及认知理论将关注的焦点放在难以观察、验证的内心世界上是一种不智之举,人们真正能观察到因而也能关心的只是个体的外显行为而已。它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的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恰当的反应模式。 2.心理分析学理论 答:心理分析学理论是以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的著作、学说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也是迄今为止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而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由各种本能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关系的失衡。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并应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3.认知理论

答:认知理论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与心理分析学不同,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制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是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 4.社会系统理论 答:社会系统理论是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主义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把人与生活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或各个元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均衡就会受到破坏,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恢复各个子系统或元素之间的均衡关系,使它们能够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 5.增权理论(武汉科技大学2014年研) 相关试题:增权(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研) 答:增权理论是一种主张在宏观的社会变革未发生之前,社会工作者应协助服务对象为了他们的利益向现存的社会结构争取权利,促使现存的社会结构做出一些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制度或政策安排的社会工作理论。该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变通而来。马克思主义希望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变革来解决现存的各种社会问题。然而现实中许多可行的社会工作却是与个体、家庭、群体或小型社区有关的。为了能给这些小规模的社会工作实践以理论上的指导,将这些

家庭社会工作相关案例分析及其解决思路

家庭社会工作相关案例分析及其解决思路 一、案例 这就是一个重组家庭,家庭主要成员包括:41岁的父亲、31岁的继母、16岁的女儿小佳与与小佳同父异母的7岁的妹妹。 正在读高一的小佳,学习成绩差,在校表现差,情绪暴躁,爱发脾气,有严重的厌学情绪与自虐倾向。小佳原有的家庭,父母关系一直不好,加上父亲有“婚外情”并生有一私生女,最终父母在一年前离异。父亲在离婚后不久就与曾经的“婚外情女主角”结婚。此后小佳与父亲、继母与一直没有曝光的同父异母的妹妹生活在一起。面对背叛母亲的父亲、破坏自己原有家庭的继母与与自己抢夺父爱的妹妹,作为曾经的宠儿,小佳无法适应与接受家庭如此大的变化,脾气变得更加暴躁、不稳定,心理更加敏感与脆弱还伴有严重的自虐倾向,经常用小刀将自己割伤,她曾坦言“在瞧着血液从身体中流出的时候,内心的恨、愤怒、嫉妒才会暂时得到缓解。”她一直以敌对的态度对待现在的家人,甚至拳脚相向。 在原有的家庭中,父亲经常借口工作忙不归家,即便回家也很少与母亲及小佳交流。在对待子女问题上,父亲仅仅以满足女儿在物质上要求为目标。在当前的家庭里,父亲对女儿小佳深感愧疚,更加想要弥补她,但也只就是在物质上的“宠爱”,感情上的溺爱与骄纵。可面对小佳的变化尤其就是其自虐倾向,父亲感到迷茫,不知如何就是好。 继母在现在的家庭中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经常成为小佳攻击的对象。虽然她已尽力的满足小佳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要求,但却发现很难与小佳进行良好沟通与友好相处。 二、对问题的界定 该重组家庭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情绪问题。小佳的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冲动时有自我伤害行为,有轻微暴力倾向。 (二)小佳的厌学心理,学习成绩差,表现差。 (三)亲子关系问题。小佳与父亲、继母之间沟通不良,冲突不断。父亲与继母都想对小佳好,但都仅仅就是对其物质上的满足,忽略了其精神与内心的情感需要。

残疾人社会工作案例

案例分析题一 某家政服务公司的工作人员杜女士在为客户擦玻璃窗时,不胜从窗台上跌落,从此失去了双腿。家政服务公司给了她一笔数额不多的赔偿金。杜女士的丈夫对她和关心,为了多挣钱养家,又去做兼职。杜女士的女儿刚上小学四年级,但非常懂事,上学前后都细心地照顾妈妈。邻居也经常关照和帮助他们家。杜女士觉得丈夫和女儿很辛苦,内心十分愧疚,觉得自己是家人的负担。一天,她趁着家里只有她一个人,便割脉自杀,幸好丈夫及时发现救了过来。 问题: 1.请简要说明残疾人的特点和需要。 2.请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分析杜女士面临的优势和困难各有哪些 3.针对杜女士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答案要点: 1.在我国,根据《残疾人保障法》的界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丧失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1分) (1)残疾人的特点包括:(4分) ①部分残疾人对外部世界的知觉范围受到严重限制,能力严重缺损。 ②部分残疾人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渠道受到限制,能力严重缺损。 ③部分残疾人在自理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方面寻在较大障碍。 ④部分残疾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与正常人有很大差异。 (2)残疾人的需要主要包括十种: ①社会福利政策落实;②家庭扶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③权利保护与法律援助;④ 就业政策倾斜;⑤康复与医疗救助;⑥伤残抚恤;⑦社会保险;⑧特殊教育;⑨文化生活照顾;⑩改善社会环境。 2.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分析杜女士的情况,其面临的优势和困难分别如下: (1)杜女士的优势。

①环境优势。杜女士的家庭关系比较和谐、亲密,女儿与丈夫都很关心她,邻居与他们的关系也不错,平日很关照他,能及时帮助她。 ②个人的优势。杜女士虽然失去了双腿,但上半身功能完好,精神正常,是一个为家庭着想的人。 (2)杜女士面临的主要困难 ①环境的缺失。杜女士的丈夫工作很忙,为了多挣钱养家,还在外面做兼职,陪伴杜女士的时间较少,不能很好地照顾她,也不了解杜女士内心的想法;杜女士的女儿尚且年幼,尽管上学前后都细心地照顾妈妈,非常懂事,但其他时间无法照顾妈妈的生活。杜女士所在社区没有为杜女士一家提供必要的帮助。 ②个人的缺失。个人层面是杜女士自己悲观、消极,觉得自己给家人增添负担。 3.针对杜女士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可采用的介入策略如下: (1)采取增能模式 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增能模式帮助杜女士,增能模式是把增能理论运用于社会工作实践。残疾人常被视为弱势群体,被贴上许多负面的标签,并受到压制、排斥和歧视。因而,增能模式对残疾人特别有帮助。杜女士目前自认为自己没有用,是家庭的拖累,对自身有较多负面的性的评价与看法,增能模式有助于她提升自信、自尊,激发潜能,从而改变其悲观、消极的态度,解决其问题。 在运用增能模式时,要注意运用充权技巧,通过确保杜女士的基本需求(衣食等)得到满足来增强杜女士改变的动机。对于杜女士谈到自己异于他人的经历给予富有同感的回应也能增强其改变的动机。 (2)运用优势视角 运用优势视角的评估也能起到激发动机的作用。对于杜女士,运用优势视角的评估可以激发她的改变动机,鼓励他人反思,学习正面看待问题,并努力提升问题的能力。社会工作者要注意让杜女士看到自己的优势,增强其信心,鼓励她战胜自我。 (3)为杜女士申请医疗援助,联系其所在社区为其家庭提供必要的帮助。 (4)让杜女士和其丈夫倾心交谈,各自敞开心扉,使杜女士明白家人的关爱和担忧,消除其愧疚心理。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课后习题(第一章 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圣才出品】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 1.试述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 答: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 以文艺复兴为先导的资产阶级思想革命主张恢复古代世俗的思想文化,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张扬了人道主义,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力。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与宗教伦理一起为后来兴起的慈善活动和广泛的助人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2)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接着到19世纪30年代,西欧主要国家法国、德国也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工业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表现在: ①整个社会日益被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阶级的两极分化也是财富和贫困、特权和无权向两极的积累,两个阶级日益尖锐地对立起来。 ②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者。他们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大规模的社会流动破坏了农村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 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扩张。 ④社会问题大量出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自由竞争使得竞争中的失败者沦为贫困、

无助的一群,贫穷、饥饿、失业、堕落充斥着社会。这些不期而遇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弱者免于痛苦。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 2.试述社会工作的领域。 答:社会工作的领域是广泛的,就它的主要方面做初步分类主要有: (1)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分类 按此标准,社会工作可分为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除了上述类别外,按生理特征,还可分为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等。 (2)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 服务对象所遇到的困难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①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包括因身体不适或身患疾病而难以自理,因心理发育不健全或受挫折而形成的自我封闭和心理失调,因婚姻变故或家庭成员冲突而造成的家庭关系不睦,儿童无人抚养、老人无人赡养或在抚养、赡养方面出现问题,因住房紧张影响正常生活等。日常生活给人们特别深刻的影响,为有困难者解决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是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 ②就业方面的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包括:失业问题,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工伤、劳资关系不协调,职工合法利益未能有效保护,退休金不足或退休后的福利、医疗缺乏保障,工作压力过重造成的精神健康问题等。 ③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包括:自我封闭、孤独与偏执,吸毒、酗酒、赌博和犯罪等。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李某,男,60岁,老党员,任行政机关领导多年。今年退休,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退休后他每天就是看看电视,种种花草,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的很慢。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也不说,劝他去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他说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了,老了,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一、问题分析 1,社会因素 老年期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重要转折期,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离退休导致了老年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的转变,由此引发老年人的心理发生波动和变化。 (一)从忙碌职业角色转变为闲暇的家庭角色 老李退休后,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即从职业角色转入闲暇角色,这种角色转换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是一次很大的冲击;其一,工作是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 离退休首先意味着老年人经济收入的减少;其二,职业历程是人们获得满足感、充实感和成就感的重要形式,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而老年人正在丧失这一体验;其三,离退休还打破了老年人在工作时养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常使老人茫然不知所措。 (二)从主体角色转变为配角 老年人退休前,有自己的工作、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经济收入,子女在很多方面特别是经济方面依赖于父母,这使老年人在社会上有被认可、被尊重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在家庭中则有一家之主的权威感。退休后,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消失,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下降,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转变为社会财富的享受者,同时经济收入的骤减,使老年人从过去被子女依赖转向依赖于子女,在家庭中原有的主体角色和权威感也随之丧失,失落感、自卑感也由此产生。 2家庭因素 离退休之后,老年人的生活范围退居到家庭之中,家庭成为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精神寄托,因此,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否对老年人的心理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许多年轻人成家后自立门户,不再与老人居住在一起。家庭日趋小型化是现代家庭的共同特点。家庭的分化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子女与老人的分居不仅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难以得到子女时时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对于老年人传统的家庭观念也有较大的冲击,更重要的是老年人期望的是热闹的家庭氛围,这种分居难免使老年人不时感到寂寞孤独。 二、处理原则 应该遵循:了解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尊重老年人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与老年人建立信任关系、耐心、积极地倾听老年人的谈话等原则。 三、问题解决 1.收集资料

社工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 (1) 张华,女,44岁,有一个正在本地读大学一年级得女儿,丈夫在女儿幼年时就因病去世。张华没有正式工作,这么多年来一直靠做临时工作维持家庭生活,比如做保姆、街道清扫员、家政员等。去年3月份,由于一次车祸,张华不幸失去了一条腿,住院没多长时间,她就因无力支付医药费出院。至今她还无法接受这种巨大得生活变迁,整日闷闷不乐,脾气也很暴躁,经常对女儿发脾气,有时候甚至不吃不喝,病情也没有好转。后来在女儿得劝说下,她得情绪好一点,但她还就是经常想到自己就是个废人什么用处也没有了,有时甚至想自杀,但又觉得不能让女儿孤孤单单一个人在世上生活.现在,她几乎不出门,不愿意与健全人说话,也不乐意与残疾人交往。 问题: 1、请阐释残疾人社会工作得含义及目得。 2、针对张华得情况,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答案: 解析: 1 、残疾人社会工作得含义及目得 (1)残疾人社会工作就是围绕残疾人个人、家庭、群体以及相关得社会组织与社区开展得专业性助人活动。 (2)残疾人社会工作得根本目得就是增强残疾人得社会功能。具体而言,残疾人社会工作就是要通过处理残疾人心理社会方面得问题,帮助残疾人克服在康复、教育、就业、婚姻家庭生活、社会权益、文化生活与环境方面遇到得障碍,让残疾人因把损伤带来得能力丧失得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更好地发挥潜能,有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2、社会工作者采取得介入策略:

(1)社会工作者借助医疗科技得基本知识,帮助张华取得合适得医疗康复服务。 (2)对张华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使其能够勇敢接受现实。 (3)帮助张华进行生活自理训练,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4)在张华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之后,为其提供就业辅导,帮助她联系力所能及得工作. (5)评估张华得家庭状况、经济条件以及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得或可能遇到得问题,帮助她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并取得社区得支持,解决其生活困难。 (6)鼓励张华走出家门,积极参与残疾人之间以及残疾人与正常人之间得交流与沟通。 (2)刘先生曾就是一家公司得销售员,在经历一次车祸后失去了双腿。妻子就是一家大公司得职员,有着丰厚得收入,儿子学习成绩优异,懂事.刘先生得母亲照顾她得生活起居,而母亲年老体弱,照顾儿子也显得吃力。妻子工作非常忙,没有时间照顾丈夫,而社区中又不能提供生活照顾与康复服务。一年来,刘先生一直待在家里,情绪很容易激动,经常一个人偷偷地哭。刘先生原本就是一个性格开朗、爱说爱笑、喜欢与人交往得人,经历了这次创伤之后,不再与以前得朋友与同事来往,也很少说话,整个人很沉默。妻子瞧到丈夫变得越来越孤独,前来求助社会工作者. 问题: 1、请您分析刘先生面临得困境有哪些? 2、作为社会工作者,对刘先生可以采取哪些辅导策略? 答案: 解析:本案例适合采用社会康复模式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本模式得理论依据就是生态环境改善模式,它关注三个方面 :一就是关注个人,二就是关注个人与家庭及其成员之间得关系,三就是关注个人环境系统。在这个理论得指导下,采用为残疾人自身得发展提供帮助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个案工作)【圣才出品】

第六章社会个案工作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个案工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研) 答:社会个案工作是指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 2.自我心理学 答:自我心理学是指埃里克森提出的认为人的自我心理发展经过了八个阶段的理论。他认为,在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上都存在“危机”,危机的解决标志着人生从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转折。顺利地渡过危机是一种积极的解决,反之是一种消极的解决。积极的解决有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有利于个人适应环境;消极的解决则会削弱自我力量,阻碍个人适应环境。并且,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扩大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消极解决则相反,会缩小后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的可能性。 3.学习理论 答:学习理论是指强调环境或境况决定人的行为,行为的产生受当时行为条件的制约,因此行为会因情景而改变。每个人的人格特点是个人和环境变量持续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理论重视观察学习的重要意义。这包括观察“示范者”的行为及所受到的强化,这是由于看到他人行为被强化而代替自己行为的强化,因而观察者也能学习到示范者的行为。

4.心理防卫机制 答:心理分析理论是指基于对人的性心理发展过程的分析。自我防卫机制是个人应付焦虑、防止自我过分强大、保持心理平衡的手段。正常人都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但过分使用则会导致心理问题。 5.本我、自我、超我(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本我、自我、超我的含义: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的。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①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本我受本能驱动,遵循快乐原则。 ②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由于本我的各种需要在现实中不可能立即和全部满足,个体必须接受现实的限制,学会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于是,这服从现实的一部分即从本我中分离出来,成为自我。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在本我、超我和现实环境之间起着居间调节作用。 ③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它是个体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而后逐渐形成的,服从社会的道德要求,在整个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对人格的其他部分进行审查和监控。它遵循的是完美原则。 在三者中,自我和超我属于意识层次,本我属于潜意识层次。后者长期处于前者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处于无意识状态。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如能和谐一致,那么人格发展过程将会是正常的;如果三者失衡甚至长期冲突,人格发育将会非常困难,甚至出现某些心理疾病。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分析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分析 一、基本资料: 丫丫,女,17岁,1米56,高二学生就读于某高级中学,爱好英语,沉溺于网络游戏。 二、背景资料: 丫丫父亲为国企工作人员,母亲是名主管,家境良好。目前丫丫跟爸爸和妈妈一起生活。家里有房有车,住在算是一个高档社区,家里比较奢侈。 三、主要问题: 1)自身问题: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不好,老想着玩游戏,而且经常通宵达旦得玩游戏。丫丫家庭优越,父母宠溺,自我要求低,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游戏上。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做事懒散。比较专注于自我感受,会谈些自己感兴趣以及自己擅长的东西,其余时间总是不说话。 2)家庭问题:望女成凤,期待和现实产生的差距让父母有所失望,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导致对丫丫的态度阴晴不定。父亲平时忙于工作,回家后看到案主玩电脑,经常对丫丫冷暴力,严重则打骂。母亲比较宠溺丫丫,只是希望丫丫要认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对丫丫期待很高。 3)社会问题:与外界社会接触少,人际交往面不大,有基本的

待人接物的礼仪,但相对人情世故和换位思考缺乏,经常独来独往,表现出高傲的样子。 四、问题分析 1)家庭层面 家境优越,没有生活压力。,父母给予丫丫的总是最好的,有求必应。家里比较奢侈,没有节约意识。 经济条件好,没有意愿通过各种渠道去改变现状过得更好。 2)社区层面 丫丫所住的小区居民之间沟通很少,邻里之间很少往来丫丫就读的学校离家比较远,同学也都是放学后各自回家,因此回家后没有同学可以沟通。 3)社会层面 该家庭跟主流社会一样,存在着这样一种价值观:认为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孩子有无前途的唯一标准,同时以子女的成就来断定自己的成败; 4)优势视角下案主的能力/优势: 1、心态平和。重新认识和看待学习的问题,学习并不是光光成绩,更多的是一种能力和兴趣。 2、他其实也是一个守规矩的孩子,一般不做违反纪律的事情。 3、有意愿与家人保持一种很亲密的关系,比如丫丫看到妈妈做家务,会和妈妈聊天。 4、很聪明,会求助他人,英语成绩不错。

社区工作者案例分析及答案解析

社区工作案例 环境卫生 为了打造文明,和谐社区,我们应采取有力措施,完善基础建设。首先文明要集中整治,加强社区环境管理,建立符合实际的管理机制,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落实责任制,市区人口密集,环境复杂,卫生整治量大,任务艰巨。首先社区要处理环境整治小组,以社区领导担任组长,社区成员为成员,明确人员职务。 二.加强宣传,发动社区志愿者,公益人员宣传,宣传环境卫生知识,提倡文明新风,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树立公共卫生意识,发挥榜样精神。 三.突出重点,落到实处,对居住环境重点整治,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带头清理卫生死角,楼道杂物和生活垃圾,。耐心做好居民乱放杂物的思想工作,提高居民公德意识。我相信在文明的努力下,我们的社区一定会成为文明和谐的社区。 六。楼上乱抛垃圾楼下邻居遭殃 某小区内,有一对家住底楼的兄弟俩,为了房屋居住权经常吵得不可开交,兄弟俩都不得不搬出这所房屋,在外面另行居住。这样该房屋就长期处于空关状态。由于小区内部分居民素质较差,经常从高空向楼下抛掷垃圾。一年下来,一楼的天井内垃圾遍布,蚊蝇孳生。楼上居民意见很大。 为此,居民多次来居委会要求清除底楼天井内的垃圾。居委会也多次找到底楼房主俩兄弟,要求他们前来配合清理垃圾,但都被拒绝。无奈之下,居委会干部只得爬进底楼天井去清理垃圾,再将垃圾装袋后背出来。 底楼房主得知居委会的这一无奈举动后,提出居委会这样做是违法行为,他们要到法院去控告居委会私闯民宅。同时,他们还向镇政府投诉居委会的这一违法行为。主要做法: 居民区党支部书记率领居委会干部,及时转变工作思路,并与小区物业管理处、社区民警等有关人员一起商量,寻找如何妥善处理这一问题的好办法。大家最后形成共识:先要进一步分头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既要请底楼房主前来配合工作;同时,也要通过这件事教育楼上居民,改掉乱抛乱扔垃圾的陋习。与此同时,居委会也通过底楼房主的要好朋友,动员他们前去做房主俩兄弟的思想工作。底楼房主兄弟终于同意配合居委会开展工作,专程赶来打开了房门,共同将底楼天井内的垃圾打扫得干干净净。居民区党支部也通过这个契机,大力加强卫生教育宣传,使小区居民的文明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促进了小区管理的良性发展。 启示: 如果仅仅想一般性地解决问题,那就想方设法把底楼天井的垃圾清理掉就可以了。如果想比较好地解决问题,那么在想办法清理掉底楼天井的垃圾之后,还应该解决今后高空抛掷垃圾的问题。 1、加大对小区居民高空抛掷垃圾这一恶习的素质教育,制定和宣传有关卫生管理措施,注重对居民群众开展公民基本道德教育。 2、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应加大和物业、业主的良性互动,尽量能及时发现问题。安防盗门案例: 某居民小区位于本市郊区外环线边缘,小区内有住户1840户,长住居民5300多人,基本上都是由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支边支农回城的人员、动迁人员和外地入住人员组成。小区人员有三大特点:一是无业和生活困难的居民多;二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多;三是外来人员多。小区接上级综合治理部门的通知,要求在小区各楼道内安装电子防盗门。然而有的居民认为,外来人员多的楼道,安装防盗门的实际意义和效果不大;有的居民觉得经济困难,拿不出钱来安装;还有人顾虑,防盗门质量不一定有保障,等等。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课后习题详解(19-24章)【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反贫困与社会工作 1.什么是贫困?试述我国的贫困现状。 答:(1)贫困的含义 贫困首先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通常被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①绝对贫困又称生存贫困,是指收入难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准的状况。 ②相对贫困是指一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比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所维持的那种生活状况,它不是根据某一固定标准,而是根据低收入者与社会其他成员收入的差距来定义贫困。 (2)中国的贫困现状 ①农村的贫困 a.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80年代中期之后,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工作,使农村的贫困问题得到明显缓解,在反贫困方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b.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农村极端贫困人口迅速减少。2011年贫困线调整为2300元,贫困率上升为13.4%,贫困人口为12800万人。目前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交通闭塞,人口素质低,因此缓解贫困及农村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②城市的贫困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城市新贫民开始出现。我国城市贫困带有明显的转型期的特点,表现为制度性贫困,即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体制和政策造成的。制度连续性的断裂造成以国有企业下岗失业工人为主体的城市贫困人口。提前退休、买断工

龄等一些不合理的政策剥夺了企业工人的权利,使其成为边缘化群体。 从地域分布看,集中于东西部欠发达地区,传统产业为主的老工业城市及中小城市。城市贫困人口中还包括相当一部分退休人员、没有工作的年轻人、“三无”对象等。从群体分布来看,城市贫困人口主要由以下七类人员组成: a.企业不景气而发不出工资或所发工资严重不足的职工及家庭人员; b.下岗、失业及待业人员; c.部分退休职工; d.长期从事低收入工作的居民; e.社会救济及优抚对象; f.因物价上涨导致实际收入下降而低于贫困线的居民; g.流入城市的待业农民工。 在这些群体中,第一、二类已构成城市贫困人口的主体。 2.从国际经验看,反贫困的主要武器是什么?社会工作在反贫困中的作用与方法如何?西方国家反贫困福利政策有哪些新的发展取向? 答:(1)反贫困的主要武器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反贫困的武器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福利制度 a.在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制度作为一张社会安全网,在为贫困者及贫困家庭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福利制度确保了穷人能够维持一种最基本的生活水准。 c.福利制度作为一种消费补贴,只能帮助穷人维持一种过得去的日子,但不会改变他

社会工作者考试案例分析题

2011年社会工作者考试案例分析模拟练习(1) 案例: 小路今年15岁,初中毕业考上了职业中专。由于父母离异,法院将其判给了爸爸。但是爸爸很快为小路找了个继母,继母对小路并不好,不让爸爸给小路筹集学费。而小路的生母,由于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工作,也没钱供小路上学。小路的学费问题严重困扰着小路。 问题: 1.上述案例中,小路主要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2.针对小路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哪些辅导策略? 答题要点: 1.小路主要面临的困境有: (1)学业问题:没有学费不能完成学业; (2)家庭问题:缺少家庭的温暖和照顾; (3)心理问题:心理自卑和缺乏自信心等。 2.主要辅导策略:(1)与小路的爸爸及继母进行沟通,劝其承担起抚养 小路的义务和责任;(2)与小路所在学校进行联系,为小路开展补习功课等支持,帮助其完成学业;(3)安排一些活动,请小路的爸爸、妈妈一起参加,增加爸爸、妈妈和小路在一起的时间;(4)通过参加社交活动、情绪疏导等形式,逐步树立小路的自信心。使其形成健康的心态和人格。 案例: 李某,男,59岁。在非典时期,他不仅要执行自己居委会书记的工作还需从事就业援助工作。而且还要担当社区的抗击非典工作。由于年纪大,记性差,他很难适应目前的工作,但李某又很想将所有的工作做好,所以目前他的思想压力很大。 问题: 1.上述案例中,李某主要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2.针对李某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哪些辅导策略? 答题要点: 1.李某主要面临的困境有:思想压力大,担心不能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2.主要辅导策略: (1)利用社工专业的接纳、倾听的技巧使李某得到心理放松; (2)鼓励李某与社会工作者一起讨论压力来源,并对他所面对的压力进行分类鉴定和解析,使李某对自己的压力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3)协助李某正确对待工作问题,对工作进行轻重缓急的分析。使其形成健康良好的工作观。 案例: 钟某,女,某公司主要部门负责人。钟某曾作为非典医学观察者被迫居家两周,期间受到邻居的排斥,

2018年社区工作30 个最新经典案例分析题

2018年社区工作30 个最新经典案例分析题 说明:本文主要包含了社区工作(社工)各个方面的内容,以30个经典案例为依托,详细分析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解决问题以及触类旁通的关键启示。 案例1、社区安全--安装防盗门问题 某居民小区位于本市城乡结合部,小区内有住户1840户,长住居民5300多人,基本上都是由农民回城的人员、动迁人员和外地入住人员组成。 小区人员有三大特点:一是无业和生活困难的居民多;二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多;三是外来人员多。 小区接上级综合治理部门的通知,要求在小区各楼道内安装电子防盗门。然而有的居民认为,外来人员多的楼道,安装防盗门的 实际意义和效果不大;有的居民觉得经济困难,拿不出钱来安装;还有人顾虑,防盗门质量不一定有保障,等等。面对不少居民都拒 绝安装电子防盗门的情况,社工如何将该项工作顺利推进。 主要问题: 1.上述案例属于社区社会工作的哪个范畴? 2.试分析部分居民拒绝安装电子防盗门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3.社工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方法,帮助社区有效推进工作开展? 答题要点: 1.本案例属于社区治安工作: (1)社区内生活困难人员多,难以支付安装费用; (2)社区居民结构复杂,难以统一思想;

(3)对防盗门的产品功能及质量不信任等。 2.工作方法和策略: (1)听取各居民住户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还可以召开小区党员领导会义; (2)召开楼组长代表会议,传达工作精神,统一他们的思想; (3)对于防盗门质量问题,可以与生产厂商沟通,在小区内现场展示防盗门的样品; (4)加大宣传力度,对社区反对居民进行个案心理安抚和调适。 案例2、社区康复—-智障人问题 某市街道D社区,拥有居民3万多人。假设你是该社区的一名社工,并且主要负责社区内智障人士的康复工作,请针对智障人士设计一套社区康复计划。 答题要点: 1.方案设计: 康复方案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智障人士在行为及社会功能上的改变; (2)智障人士家庭对生活满意程度的提高; (3)智障人士与邻里之间关系得到改善; (4)社区对智障人士的接受程度增加。 2.实施策略: (1)个人训练:为智障人士提供简单的自我照顾技巧及康复技巧训练,协助其发展个人才能。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工作的功能)【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1.试述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 答: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包括: (1)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是指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的构成部分,没有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活动就无从谈起。从现代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者不但持有利他主义的价值,而且应该受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掌握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可以指某一社会工作者个人,也可以指某一具体的社会工作机构。他们是社会问题的评估者、专业服务的提供者、服务过程的引领者和受助者、改变行为的协助者。他们是社会工作的主体。 (2)受助者 受助者(Client)又称服务对象、工作对象或者案主。受助者是遇有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并采取行动与社会工作者互动,他们也是社会工作的主体。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另外,只有受助者生活状态的改善才是社会工作成效的衡量标准。 (3)社会工作价值观 社会工作价值观(Values)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它包括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与受助者关系的看法等。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的权利和选择。它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真正的服务过程,而不是社会工作者在行使手中的权力。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这使它与其他助人活动区别开来。

(4)专业关系 专业关系(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s)是指社会工作者基于专业服务的需要同受助者建立的关系。社会工作者在向受助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发生着频繁的互动,也会形成多种关系,其中既包括按规范行事的专业关系,也包括因深入交往而产生的、带有某种情感的人际关系。为了保障专业服务的展开和深入发展,达致预期的助人目标,社会工作者要恪守专业关系。当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专业关系也可能会有各自的特点。 (5)助人活动 助人活动(Helping)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在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传输的是精心考虑过的、科学的、能够满足受助者需要的信息和服务,而受助者输出的则是需要和对来自社会工作者的帮助行为的理解和反应。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角色、享用文化、情景、传输手段等多种因素结合而成的行动体系。在某些场合,助人活动表现为干预行动(Intervention Action),即社会工作者对某些不合理或负面现象的干预,通过干预使这些现象得以向期望的方向转变。 2.试述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服务中的角色。 答: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服务中的角色包括: (1)服务提供者 社会工作者首先是向受助者提供服务的人,这里的服务既包括提供心理咨询和意见咨询,也包括提供物质帮助和劳务服务。服务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者的首要角色。 (2)支持者 社会工作者面对求助者不但要提供直接服务或帮助,也要鼓励受助者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即“助人自助”。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人积极反应的支持者、

社会工作典型案例

学校社会工作案例 一、案主基本资料 (1)、案主于某,男,十八岁,系吉安某高校大二学生。因来自农村,自我感觉在服饰,能力,口才,语言以及风度上都不能和城里的同学相比,而产生了处处不如人的消极心理特征,但是自尊心又极强,不满足于现状,想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展现自己的才能,而且案主是一个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十足的考试狂,在种种不同的压力和环境下,唯分数是从,忽视了别的方面的学习,培养和锻炼。自从上了大学之后,由于过度的学习和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案主开始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很难像以前一样安安静静的静下心来学习,上课听讲的效率比较低,自我感觉各方面的状态已经滑坡了。在临近期末考试的一段时间里,案主感觉到压力比较大,情绪和心态不够平稳,并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眠现象。 案主家里共有五口人,有一位70多岁的奶奶,身体比较健康;父亲44岁,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母亲也是44岁,患有慢性肾炎,原先是一名乡镇企业职工,后来因为单位的经济效益不好,下岗在家务农;哥哥也是一名高校大三学生。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父亲的工资,同时因为母亲患病在床,医药费的开支,家庭的日常开支,再加上自己和哥哥高额的学费,这样的开支使得原本已经拮据的家境更加捉襟见肘,总的来说,案主家庭的经济状况比较差。 (2)、案主基本状况 1.健康状况:一般,但是缺乏体育锻炼 2.情绪状况:一般,有时低落,会觉得很孤单

3.精神病纪录:无 4.自毁行为/自杀行为倾向纪录:无 5. 经济状况:目前无经济收入,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给予和奖学金 二、案例分析 1.通过与案主的几次接触后,发现案主主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信心不足和自卑心理案主家庭的状况是导致他自信心不足的直接原因,由于家庭的经济情况比较差且来自于中西部贫困的农村地区,使得案主感觉到与别人进行交流时会有地位和等级的差别,他没有足够的自信心来与同学和朋友保持较好的交流和沟通,人际交往能力不是很好,交往所涉及的范围也比较窄,同时,案主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做出过底的评价,又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怀疑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导致了自我否定的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自信心不足和自我评价较低,应该是导致案主其他问题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2)孤独心理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人与之尽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且产生出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而且案主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不喜欢在课堂上发言,在课余时也仅仅和自己宿舍的同学走的近一些,和班级里的其他同学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缺乏沟通的勇气。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过多的自我否定和挫折引起的。正如前面所讲的一样,由于案主缺乏与别人交往的足够的自信心和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的存在,这是导致案主出现孤独心理的主要原因。同时,案主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因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