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试述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试述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试述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必然性随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弊端的日益暴露,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改革从50年代初开始提上日程。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自身巩固、发展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完善的必由之路和基本形式。

1、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然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了“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的著名论述,得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结论。同时,恩格斯进一步分析社会主义社会,明确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也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其变化、发展是客观的必然。这一发展变化,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过程,这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的改革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

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对抗之后,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些方面和环节的变革,只需要采取社会自我调节手段,以和平渐进的社会发展形式实行改革,不能采取引起社会动荡的突变的革命形式。因此改革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动力。

3、在不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中改革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现实中的各国社会主义制度都建立在原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赋予改革以特殊重要的意义。一是必须通过改革,突破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关于社会主义某些理论和原则的理解而形成的具体制度。二是必须通过改革,建立适应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的经济政治体制。新社会如果不能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那么就谈不到越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三是必须通过改革,建立崭新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

4、社会主义国家原有体制弊端的暴露突出了全面改革的迫切性

改革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原有体制的弊端引起的,概括为在经济领域:一是不顾生产力水平的客观限制,推行单一的公有制;二是在经营机制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使生产要素难以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四是行业系统和行政区划自成体系,条块封闭;五是在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社会生产缺乏动力和活力。在政治领域:官僚主义现象严重,权力过分集中。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合本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模式。各个国家通过改革选择适合自己国情和时代特点的经济政治体制,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5、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促进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飞跃促使社会主义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关于社会主义长期性阶段性的认识;二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三是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认识;四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