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导学案

《奇妙的克隆》导学案
《奇妙的克隆》导学案

《奇妙的克隆》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以学生自读为主,通过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阅读中的疑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谈家桢,1909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我国遗传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获得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的殊荣。1934年赴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深造,跟从多布然斯教授从事果蝇进化遗传研究, 1936年获哲学博士。1937年回国任浙江大学生物学教授。1946年在亚洲异色瓢虫发现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现象,受到国际遗传学界重视。1952年担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遗传研究所所长等职。

2、关于克隆

克隆是人工诱导下的无性繁殖,就是“复制”“拷贝”生物。它是用机械的方法,把一个“供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另一“受体”的去除了细胞核的细胞质内。核移植采用的供体细胞有两种,它们有本质的不同。胚胎细胞克隆属于异体复制,“复制”的是提供受精卵胚胎的下一代,相当于生了个“多胞胎”;体细胞克隆属于自体拷贝,“拷贝”的是提供体细胞的动物本身。从技术操作看,后者的难度比前者大。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繁衍.(2)囊.(3)胚.胎(4)鳞.片

(5)脊.椎(6)两栖.(7)蟾蜍

..(8)濒.临2.解释词语。

(1)繁衍:(2)相安无事:

(3)濒临:(4)两栖: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繁衍()胚胎()濒临()

蟾蜍()免疫()细胞()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繁衍:濒临:神通广大:

拍案叫绝:相安无事:难能可贵:

3.在括号里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2)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而且鱼味鲜美不亚于鲫鱼。()

三、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课堂导问”,供小组讨论。

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2、“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4、“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5、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学法指导】:课文内容比较长,要学会默读的技巧。学生自主批注,小组内合作探究,然后班上交流。

(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各小组讨论,一方面掌握讨论情况,一方面进行疑点点拔。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总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

明确:

1、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2、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3、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4、“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5、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研读第一部分:

在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课文内容拓展深入方面的学习。

【过渡】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出示问题组:

A、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B、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C、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D、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

A、(1)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2)“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B、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C、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

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

D、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归纳小结】:

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危害着人类。我们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不能因为科学的发展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而裹足不前,应在发展中注意避免或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堂测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0分)

开辟.()脊椎.()率.先()频率.()潜.在()

濒.临()挽.救()繁.殖()渗.透()免疫.()

2.辨字组词。(18分)

()

()

()

123

?

?

?

?

?

?

?

?

?

()

()

()

456

?

?

?

?

?

?

?

?

?

?

?

?

?

布置作业:

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学习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介绍了克隆的含义。科学总是不断进步的,克隆技术当然也有发展,今天一起来继续往下了解,想想看克隆究竟带给我们了什么。

二、学习新课:

(一)研读第二部分

1、分组自学

自学要求:

(1)、自学“克隆鲫鱼出世前后”部分;

(2)、将文中的说明内容、说明方法等知识依照一定的顺序设计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

(3)、各组派一名代表作简单的解说;

(4)、提出需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2、克隆的成果展示:

(1)、中国科学院克隆试验:1979年春,克隆鲫鱼(举例子、列数字)(鱼类)

(2)、英国克隆试验:1960-1962年,克隆爪蟾(两栖类)

中国童第周:1978年,黑斑蛙

中国科学家异种鱼研究:人工克隆新鱼种——鲤鲫鱼(作比较)

(3)、美国和瑞士试验:克隆鼠(哺乳类)

3、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的顺序。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克隆试验”按两条线索说明:一是从中国的写到外国的,突出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二是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

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另外,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体现“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为下文克隆羊的诞生作铺垫。

(二)、研读第三、四部分:

1、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介绍多利的诞生过程,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文章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

【温馨提示】

文中有标志性词语可供分析,如“‘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先给……与此同时……手术完成后……然后……到去年七月……‘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2、“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一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二是它既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

3、克隆技术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作者又是从几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课文主要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4.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你是如何理解的?

科学进步会给人类带来许多新的技术,比如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人类如果熟练地掌握了克隆技术,克隆人体器官,可以是某个器官坏死的人因替换了新的器官而免受许多痛苦,这就是给人类带来的“喜”。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起许多有关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如用克隆技术来克隆人就违背了人类生命的伦理,以此大多数人就对此持反对意见,这就是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悲”的一面。

三、推敲语言:

思考:从课文中我们能看出科学家怎样的态度和精神?找出能表现这些的语句。

(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

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3厘米长的鲫鱼。

(3)、……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

(4)、经过几百次黑灰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5)、经过247次失败以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6)、……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吸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绵羊”的卵细胞中。……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

我们从中体会到科学家的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我们要汲取营养。

四、拓展延伸:

分组辩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辩论的要求:(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归纳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速度、程度在同步增长,如核的发现和利用;

(2)、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从自然界逼近了人类本身,越来越深刻地触及人类的伦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类心灵,如克隆人问题;

(3)、科学发展也会引发人类道德伦理观的变革和更新。如何确立并完善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使之既能导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适应科技的进步,理性而德性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这将是现代社会必须探讨和面对的问题。

【当堂测评】:

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

草(méi) 枝(nèn) 繁 (yǎn) 片(lín)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蟾蜍( )( ) 鄞县( ) 濒临( ) 脊柱( ) 两栖( )

3、解释下列词语

(1)神通广大:

(2)拍案叫绝:

(3)繁衍:

(4)相安无事:

阅读与品味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ɑ—I 抗胰蛋白酶的母羊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 000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什么办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同样,荷兰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产血清白蛋白的羊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

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然而骡不能繁殖后代,那么,优良的骡如何扩大繁殖?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如何挽救这类珍稀动物?“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除此之外,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认,“克隆绵羊”的问世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克隆人”的兴趣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在将来的某一天,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时,就可从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我想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来结束本文:“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意.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4、选文部分是紧扣哪一句话来进行说明的?

5、文中阐述了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好处?

6、“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趑句话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7、从作者引用J.D.沃森的话能看出本文的作者对克隆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克隆技术

①“克隆”一词是英语词clone或clning远的音译我国以前曾将其译为“无性生殖”或“无性繁殖”什么意思呢?“无性”,当然就是没有阴阳结合的过程,而是由同一个“祖先细胞”通过分裂方式繁殖而形成纯细胞系这个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由于基因(遗传信息)彼此是相同的,从而决定了每个细胞由基因控制的形状(例如细胞的个头、性状)是彼此相同的由于上一代和下一代的遗传信息是一致的,所以可以简单地说,克隆是生命的全息复制

②在动物方面一直采用卵细胞、受精卵细胞以及胚胎细胞来进行克隆,直至英国科学家维尔穆特博士采用羊的体细胞克隆成功他培育成功的绵羊的细胞核来自一只成年绵羊身上的乳腺细胞,这比胚胎细胞克隆更近了一步因为乳腺细胞作为一种体细胞已失去全能性,克隆羊的科学意义正在于此

③克隆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首先,它是种植业和畜牧业中选育遗传性质稳定的优质品种的理想手段

④其次,克隆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具有十分诱人的前景目前.美国、瑞士等国已经能够利用克隆技术培植的人体皮肤进行植皮手术不久前,有一位美国妇女在一次煤气炉意外爆炸中受伤75%的身体被严重烧伤医生从她的身上取下一小块未损坏的皮肤,送到一家生化科技公司一个月后,该公司利用先进的克隆技术培植出了一大块健康的皮肤,使患者迅速地痊愈了这一新成就避免了异体植皮可能出现的排异反应,给病人带来了福音科学家预言,在不久的将来,他们还将借助克隆技术“制造”出人的乳房、耳朵、肋骨、肝脏,甚至心脏、动脉等组织和器官,供医院临床使用

⑤再次,克隆技术还可以用来大量繁殖许多有价值的基因例如,在基因工程操作中,科学家们为了让细菌等微生物“生产”出名贵的药品(如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有希望使侏儒症患者重新长高的生长激素和能抗多种病毒感染的干扰素等),分别将一些相应的人体基因转移到不同的微生物细胞中,再设法使这些微生物细胞大量繁殖与此同时,人体基因数目也随着微生物的繁殖而增加在人体基因被大量“克隆”时,微生物大量地“生产”出人们所需要的名贵药品

8、为什么说“克隆是生命的全息复制”?

9、英国科学家维尔穆特博士克隆出的羊名叫,它的诞生具有重要意义,原因是

10、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11、第④、⑤段中加点的“制造”和“生产”可用文中的哪个词代替?第⑤段中加点的“克隆”一词可用文中哪个词代替?

12、全文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归纳小结】: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布置作业:

1、将课外收集的克隆知识整理到读书笔记上。

2、练笔:“假如我被克隆”

倘若将来真有那么一天,你被克隆了!请尽量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你被克隆的历程以及被克隆后的生活,并以此为话题,说说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植物界的克隆:

动物界的克隆:

鱼类

两栖类

哺乳类一“多利”的诞生

利与弊:

【学习反思】:

奇妙的克隆阅读

八年级语文双休日作业 奇妙的克隆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蟾蜍()锦nánɡ()脊zhuī()繁衍() 雌()性pēi()胎鳞()片濒()临 2.根据文意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正确的一项是()(3分) 手术完成之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换核卵,让“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质与“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而形成胚胎的过程。 A.冲激配合分裂发育 B.刺激谐调分开发展 C.刺激协调分裂发育 D.刺激协调分配发育 3.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是()(3分) ①那么,优良的骡如何扩大繁殖? ②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 ③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 ④然而骡不能繁殖后代 A.②④①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④① 语段三 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以一分为二;…………简称无性系。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在《西游记》中已有精彩的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克隆。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抗胰蛋白酶的母羊。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000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是一座制药。。。。。。。。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说:“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节选自《中学生科技》 1、文章主要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请各用一句话概括。(2分)

奇妙的克隆阅读及答案

奇妙的克隆语段阅读 一、阅读1---3 段回答。 ①一个细菌经过20 分钟就可以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 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出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 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②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的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是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也叫克隆)。 ③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拔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子变猴就是克隆猴。 1. “克隆“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在说明其含义是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3 分)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都叫“克隆”。列数字下定义 2. 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简要分析一下文章是怎样按照这种顺序行文的。(3 分)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 3. 什么叫有性繁殖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2 分) 举例子下定义 4. 选文最后一段写道孙悟空的故事,这有什么作用(2 分)引用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的精彩描述,进一步具体说明什么是“克隆”,而且把 “克隆”这门学科写得生动有趣 二、阅读二部分。 1979 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 天59 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 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与此同时,除去鲫鱼卵细胞的核,让卵细胞留出空间做好接纳囊胚细胞核的准备。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鲫鱼卵细胞内。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夭亡了。在189 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 多天培养后长成8 厘米长的鲫鱼。这种鲫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1、本段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克隆鲫鱼 2、文段中使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具体地向人们介绍克隆鲫鱼的过程。 3、为什么叫这种鱼为“克隆鱼” 因为这种鱼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称为“克隆鱼” 。 4 、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克隆鲫鱼出世的过程.(不超过30 字)把囊胚细胞核放入去核卵细胞, 孵化出鱼苗, 培养成鲫鱼. 5、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6、指出画线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奇妙的克隆》教学实录修改稿

《奇妙的克隆》教学实录 执教者:河南省新乡市第十中学周丽君 点评者: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曾祥芹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大家都知道,《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一个绝招——”猴毛变猴”,每当他与妖魔们作战一旦手头吃紧,就立刻从身上拔下一撮儿猴毛,吹一口气变成一大群小猴参加战斗。这当然是神话,但今天的科学却可以实现类似的奇迹,这就是“奇妙的克隆”。(屏显:课题)什么是克隆?它何以如此奇妙 ..?今天我们将跟随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的笔,一同走入奇妙的克隆世界。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默读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本文约3000字,5分钟读完。这篇科普文章涉及一些生物学相关术语,请结合老师提供的补充注释默读全文。 (屏显) (生边结合补充注释边默读课文,5分钟) 师:以上是这篇科普文章涉及到的生物学术语,大家注意:专业语与通用语并陈是科普文章语言的显著特征之一。 (屏显)

师:读过课文之后,同学们有哪些问题或疑点? 生:为什么克隆羊“多利” 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 生:课文最后一节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为什么说要“严肃地考虑克隆的含义”? 师:好,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三、四节,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 2、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师:本文分列四个小标题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从理清思路,把握结构的角度,你能将四个小标题分别概括成两个字吗? (生思考,约2分钟) 生:我概括的分别是:含义——实验——发展——造福。 生:我概括的分别是:释义——探索——发展——利用。 生:我概括的分别是:定义——发展——突破——应用。 ┄┄ 师:第二和第三个意见较准确,由此可见,这篇科普说明文脉络清楚,层次分明。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师:说明文显著的特征是“授人以知”。本文分列四个小标题为我们解说了有关克隆的科 学知识,下面我们速读课文,根据问题筛选信息。 生: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叫克隆。 生:克隆是无性繁殖以及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 生: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 ┄┄ 师:大家的发言都抓住了克隆“无性繁殖”这一重要特征。克隆也就“奇妙 ..”在此。请注意:“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这一表述对吗?依据课文回答。 生:不对。“生物”应该包括动物和植物,关于“植物的克隆”,课文开头说“一根葡萄 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这是葡萄与生俱有的,这能称为新兴技术吗?我认为作者 是由“植物的克隆”说起,引出下文“动物的克隆”,结合全文,克隆在本文主要指的是“动 物无性繁殖的新兴技术”。 师:对,你读书很仔细,紧扣课文找寻依据,这种读书的方法很可贵。的确,克隆在本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奇妙的克隆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语文学科校本作业 第17课 奇妙的克隆 一、主体文意梳理 1. 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结构的。 2.本文所谈的克隆问题,专业性较强,但作者却借助一些说明方法深入浅出,把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讲得清清楚楚。你能说说下面的句子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吗? (1)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 ( )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 ) (3)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 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α—I 抗胰蛋白酶的母羊。 ( ) (4)有关克隆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一) ①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 ”,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 ”来源于希腊文“Klone ”,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②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③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1.选文的第一段与第二段调换顺序好吗?为什么? 2.语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和作引用等说明方法,试找出有关语句(各举一例)。 3.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名叫_ _________ ___。 4.你认为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请你从正反两方面简单谈谈。 (二)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 你能想到吗?亿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和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通过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

《奇妙的克隆》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奇妙的克隆》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奇妙的克隆》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探究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一)1、导入: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2.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问题: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 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d.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 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e.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 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并

奇妙的克隆阅读及答案

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与此同时,除去鲫鱼卵细胞的核,让卵细胞留出空间做好接纳囊胚细胞核的准备。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鲫鱼卵细胞内。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夭亡了。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这种鲫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1、本段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克隆鲫鱼 2、文段中使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具体地向人们介绍克隆鲫鱼的过程。 3、为什么叫这种鱼为“克隆鱼”? 因为这种鱼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称为“克隆鱼”。 4 、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克隆鲫鱼出世的过程 .( 不超过 30 字 ) 把囊胚细胞核放入去核卵细胞 , 孵化出鱼苗 , 培养成鲫鱼 . 5、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6、指出画线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 列数字 . 准确地说明了克隆鲫鱼技术复杂 . 成功率低,也说明我国科学工作者面对困难不退缩,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7、“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一句中的“难关”一词如何理解? “难关”本义指不容易度过的时期,在这里是指从换核卵细胞到成为一条幼鱼的生死关口。 8、克隆鲫鱼的出世给你什么启示?( 略 , 言之有理即可 . 提示:可以从科学家的态度 . 成功与失败的关系 . 设计相关的实验或产生相关的设想等选择一个角度来谈 .要结合自己的情况。 以成功与失败的关系为例:古语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克隆鲫鱼的实验是艰难的,历经那么多次失败,才取得了克隆鲫鱼的成功。这启示我认真对待日常学习中的挫折,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认真查漏补缺,必然能不断进步,取得好成绩。 之二

《奇妙的克隆》教学课件

《奇妙的克隆》教学课件 《奇妙的克隆》教学课件1 刚学完第三单元五篇说明文,接下来第四单元又是五课说明文,唉,再美味可口肥而不腻的“东坡肉”也会厌呀。于是决定把第17课《奇妙的克隆》丢给学生,由他们自己来处理。虽说“丢”,还是不太放心,略为组织了一下:第一大组负责课文第一部分“克隆是什么”;第二大组负责课文第二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第 三组负责课文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第四组负责课文第四部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每组负责朗读自己这部分,每组都要回答其它各组同学提出的问题(内容是各组负责的部分),其它各组同学可以对全组提问,也可以指定同学回答。提的问题可以几个人一起商量确定,也可以单独提出。负责回答问题的小组可以单独回答,也可以一起商量回答。回答不出次数多的算输。如果提问者认为回答得不对的,就要把认为对的答案讲出来,经过全班同学和老师的评定认为行,也算没回答出一次。 分组朗读一结束,全班同学就沸腾起来,不要老师说分组讨论,自己就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研读自己这组负责的内容,商量提什么问题,怎样应对别组可能提出的问题。哇,可以用热火朝天来描述这个场面。

本来没指望同学们能提出什么高质量的问题来的,顶多就是依照前面已学过单元的知识提一些诸如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什么的比较面上的东西。可结果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设,让我大吃一惊。惊讶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这么强,惊讶于我平时讲的课有那么多时有那么多不需要讲的多余的东西。如“克隆是什么”部分,有同学提到“课文开头用了大家熟悉的在介绍克隆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奇妙的克隆》教学课件2 教学目标: 1、知晓“克隆”的相关知识。 2、学会快速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说明方法和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学习快速筛选有效信息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克隆”的有关知识。 教学理念: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各采众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有一绝招,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和它一

17 奇妙的克隆

17 奇妙的克隆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重点) 2、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难点) 3、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重点) 【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谈家桢,1909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我国遗传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获得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的殊荣。1934年赴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深造,跟从多布然斯教授从事果蝇进化遗传研究,1936年获哲学博士。1937年回国任浙江大学生物学教授。1946年在亚洲异色瓢虫发现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现象,受到国际遗传学界重视。1952年担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遗传研究所所长等职。 2、关于克隆 克隆是人工诱导下的无性繁殖,就是“复制”“拷贝”生物。它是用机械的方法,把一个“供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另一“受体”的去除了细胞核的细胞质内。核移植采用的供体细胞有两种,它们有本质的不同。胚胎细胞克隆属于异体复制,“复制”的是提供受精卵胚胎的下一代,相当于生了个“多胞胎”;体细胞克隆属于自体拷贝,“拷贝”的是提供体细胞的动物本身。从技术操作看,后者的难度比前者大。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繁衍()囊胚期()蟾蜍()蝌蚪()鄞县() 性腺()胰蛋白酶()分泌()濒临()孵化()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繁衍:濒临: 神通广大:拍案叫绝: 相安无事:难能可贵: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假如你是足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贝多芬;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三、整体感知: 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2.“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四、自主学习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究竟什么叫做“克隆”?联系课文的有关介绍,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对它下个定义吗? 2、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3、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学生自由发言) 五、合作探究 1、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出。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科研人员的努力?体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在学习中,我们该如何做? 六、拓展延伸:(辩论会) 1、辩论主题: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辩论要求:(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七、课堂小结请同学们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

课文《奇妙的克隆》优秀教学设计

课文《奇妙的克隆》优秀教学设计 课文《奇妙的克隆》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2、理清本文的说明的顺序,并理解这种安排的好处。 3、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4、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2、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教学难点】 1、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2、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2、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学生: 1、结合练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2、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 教师:教学图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2、板书课题:17奇妙的克隆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研讨课文内容 设计思考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竞答的形式回答。(问题用幻灯的形式打出,按课文四个板块,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 1、全班齐读第一部分,请第一组同学做好迎战准备。 问: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 问: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板书:克隆的含义](“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

《奇妙的克隆》阅读题答案

《奇妙的克隆》阅读题答案 《奇妙的克隆》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是科普说明文,下面是的《奇妙的克隆》阅读题答案,欢迎阅读参考! 一、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 ①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洛克维里市有一个神秘的机构——基因研究院(TIGR)。这是一个专门收集分类研究基因的地方。据科学家估计,人类大概有8万余条基因。这显然是个很庞大的数目,但这8万余条基因中有多少是多余的废基因呢?剔除废基因后把有用的基因留下再经组合,人类就可以“造”出来了吗?TIGR主席克莱尔·弗拉斯特领导的小组努力的方向正是如此:在试管中制造生命。 ②为了证明废基因的存在,他们选择了一种寄生虫,该虫共有470条基因。他们把基因一条条剥离,结果发现有170条是多余的基因。也就是说,只要把有用的那300条基因一一加入试管,就可能“人造”出一条有生命的寄生虫!“这是多么美妙而又危险的禁区!我们必须停止实验。我们必须等待伦理学家拿出结论。”TIGR老板克莱格·文特下令暂停在实验室制造生命的研究。 ③目前一个包括生命生态学家、哲学家、律师和伦理学家等组成的小组对“人造生命”这一命题进行论证。但有一点共识已经达成,那就是他们都认为,该项实验已经可以证实,不存在一种创造了生命的神秘的、魔术般的外力。

④不管怎样,一个可怕的前景已摆在人类面前:往试管中加入一条条的基因,最终这些化学物品却成了活生生的生命,甚至就是人类本身。 1、题目中的“造”字可用一个新近产生的词来诠释,这个新词是。 2、这篇文章说明的内容是,说明顺序是,第②段运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3、第③段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4、从文章内容来看,美国科学家在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怎样的进展?作者对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持什么态度?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①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②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③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离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 1、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2、②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初二上册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初二上册《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教学理念 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 1.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提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2.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发展。 教学步骤 一、课前学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 的理解。 二、课堂教学内容 (一)克隆是什么 1.导入。 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大作家

吴承恩关于克隆的设想。他想像的依据是什么呢? 2.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 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3.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4.讲解说明方法。 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 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 二) 克隆的科研成果

奇妙的克隆教案_奇妙的克隆阅读答案

奇妙的克隆教案_奇妙的克隆阅读答案 课文《奇妙的克隆》出自八年级上册语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克隆是什么 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one”,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one”起源于希腊文“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orG简称无性系。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

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 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 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 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与 此同时,除去鲫鱼卵细胞的核,让卵细胞留出空间做好接纳囊胚细胞核的准备。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鲫鱼卵细胞内。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夭亡了。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这种鲫 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在克隆鲫鱼出现之前,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已经在1960年和1962年,先后用非洲一种有爪的蟾蜍(非洲爪蟾)进行过克隆试验。 试验方式是先用紫外线照射爪蟾卵细胞,破坏其中的核,然后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经过精心照料,这些换核卵中终于有一部分长出了活蹦乱跳的爪蟾。这种爪蟾也不是经过精细胞和卵细胞相结合产生的,所以也是克隆爪

奇妙的克隆 教案 (1)

课题《奇妙的克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探究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课前学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二、课文学习 (一)1、导入: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2.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问题: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d.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e.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三)内容研读: 1、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

奇妙的克隆阅读答案

奇妙的克隆阅读答案 《奇妙的克隆》阅读答案 奇妙的克隆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就可以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 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出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的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是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也叫克隆)。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拔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子变猴就是克隆猴。 1.“克隆“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在说明其含义是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列数字、下定义。 2.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简要分析一下文章是怎样按照这种顺序行文的。 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 3.什么叫有性繁殖?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举例子、下定。 4.选文最后一段写道孙悟空的故事,这有什么作用? 引用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的精彩描述,进一步具体说明什么是“克隆”,而且把“克隆”这门学科写得生动有趣 1.节选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动物的克隆 B.有性繁殖 C.植物的克隆 D.克隆是什么 2.第二段文字中加点词语“正常”的作用是() A.排除特殊繁殖情况,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B.还可能有其他情况,体现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C.排除特殊繁殖情况,体现说明语言朴实的特点。 D.还可能有其它情况,体现说明语言灵活的特点。 3.第三段文字引用孙悟空的故事的用意是() A.表明我国关于“克隆”的设想在世界上是很早的。 B.表明文章是按照由植物到动物的顺序来介绍的。 C.生动形象地说名了克隆的含义,增添说明的趣味性。 D.深入准确地介绍克隆的知识,增添说明的神秘性。 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是()

奇妙的克隆 教学研究案

总第课时 二次备课 《奇妙的克隆》教学研究案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理念: 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 1.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提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2.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发展。 教学步骤: 一、课前学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二、课堂教学 (一)克隆是什么 1.导入。 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 出一大群猴子。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关于克隆的设想。他想像的 依据是什么呢? 2.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 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 等) 3.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 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 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 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4.讲解说明方法。 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 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 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 “克隆是什么”。 (二)克隆的科研成果 1.分组自学(出示幻灯片)。

《奇妙的克隆》阅读答案

《奇妙的克隆》阅读答案 《奇妙的克隆》 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衍后代,这就是无性殖。无性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殖系”,简称无性系。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殖方法就叫有性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 个体就叫做无性殖系(也叫克隆)。 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1.节选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 A.动物的克隆 B.有性殖 C.植物的克隆 D.克隆是什么 2.第二段文字中加点“正常”的作用是( ) A.排除特殊殖情况,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B.还可能有其他情况,体现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C.排除特殊殖情况,体现说明语言朴实的特点。 D.还可能有其它情况,体现说明语言灵活的特点。 3.第三段文字引用孙悟空的的用意是( ) A.表明我国关于“克隆”的设想在世界上是很早的。 B.表明文章是按照由植物到动物的顺序来介绍的。 C.生动形象地说名了克隆的含义,增添说明的趣味性。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南宁市29中杨玲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章用几个小标题的形式,按照逻辑顺序,有条理的介绍了什么的是克隆;克隆的试验;以及克隆的应用和发展。文章紧紧围绕文题中“奇妙”两字,生动、通俗的向读者介绍了“克隆”这一最新的尖端科技知识。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学习文中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提高阅读现代科学文的能力,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了解相关科学知识;学习一定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对克隆问题引发的伦理、道德、法律问题的认识。 教学准备: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收集有关克隆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 设计思路: 教学一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所谓“授之一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授课中,采用让学生听、说、读、写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6月的德国世界杯大家看了吗?你们最喜欢哪一位球星?如果世上多一个一模一样的他,好吗?这也许是不少人的梦想。这个梦想有可能实现吗?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或许能让我们梦想成真。那是什么呢?对,这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从新近发生的事和学生的兴趣导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为新课的讲授创设情境,使学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学习。)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奇妙的克隆? 2、文章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此设计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知识抢答。 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竞赛抢答: 1、什么是克隆?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克隆实验”呢? 3、克隆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会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4、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 5、我们学过哪些说明方法?本文使用了哪些?有什么好处? 6、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设计这一环节,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精神,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现代科技知识,学习一定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对教学重点进行了突破。同时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也训练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口语表达等能力。) 四、奇思秒想,个性展现。 假如你也掌握了克隆技术,你最想克隆什么呢?为什么要克隆它?

奇妙的克隆 阅读训练及答案

奇妙的克隆阅读训练及答案 奇妙的克隆(节选) 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1.节选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 A.动物的克隆 B.有性繁殖 C.植物的克隆 D.克隆是什么 2.第二段文字中加点词语“正常”的作用是( ) A.排除特殊繁殖情况,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B.还可能有其他情况,体现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C.排除特殊繁殖情况,体现说明语言朴实的特点。 D.还可能有其它情况,体现说明语言灵活的特点。 3.第三段文字引用孙悟空的故事的用意是( ) A.表明我国关于“克隆”的设想在世界上是很早的。 B.表明文章是按照由植物到动物的顺序来介绍的。 C.生动形象地说名了克隆的含义,增添说明的趣味性。 D.深入准确地介绍克隆的知识,增添说明的神秘性。 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是( ) A.引用,体现无性繁殖的普遍性,消除读者的困惑。 B.引用,把高深的科学知识直接明白地介绍出来。 C.举例子,体现有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的说明顺序。 D.举例子,以常见的无性繁殖现象作为文章的开头,通俗易懂。 5.文中使用了英语和希腊文,其作用是( ) A.使得文章形式多样,富有文采。 B.说明“克隆”的普遍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