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的发展及演变

茶具的发展及演变
茶具的发展及演变

第一节茶具的发展及演变

“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

“美食不如美器”、“葡萄美酒夜光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明.许次纾《茶疏》“茶滋于水、水籍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顾,缺一不可”。

茶具、古时候又称为茶器,陆羽的《茶经》把才茶、加工茶的趁为茶具。泡茶茶称为茶器。

宋代又合二而一,把茶具、茶器合称为茶具。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这类饮茶器具

一、最早的饮茶器具(汉代)

很难说清楚,饮茶的器具与酒距、食具共用,有人说商代前后就有了茶具陶——口小肚大。

大多数专家认为我国最早的烧及饮茶器具的是西汉,王褒《亿约》(公元前59年)“武阳买茶,享荼尽具”这个具可能是茶具或食具。

1990年浙江上虞出土了一批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的碗、杯、壶、盏等器具,在一个青瓷储茶瓮底座上有“荼”字,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具,所以茶具的出现最迟于始于汉代。

我國在隋唐以前,汉代以后,尽管已有出土的專用茶具出現,但食具和包括茶具、酒具在內的飲具之間,区分也並不十分严格,在很長一段时间內,兩者是共用的。

二、专用茶具的出现

茶学界公认最早的有关茶具的文学记载是西晉(公元265-316年) 左思(約公元250-約305年)的《嬌女詩》,其中有“心为荼荈剧,吹噓对鼎砺。”這“鼎 ”當属茶具。

三、、完备的唐代茶具:

1、茶具的形成期:汉代→→隋唐以前。

从汉代到唐代,人们饮茶通常加葱、姜、橘子等物一起煮与煮汤(蔬菜)无差别,或用来解渴,或用于菜食,可能与食具共用。最早我国古人多用鼎和镬(huo)煮水

2、专用茶具的确立(陆羽)

唐代饮茶之风盛行,饮茶由粗放煮茶进入,精工煎茶阶段,于是茶具的艺术价值开始受到重视。

陆羽的24件茶器在王公之门正式的茶宴中不可缺少。一般的可以简化。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所列,连同附件统计、煮茶、饮茶、炙茶和贮茶用且共有29件,他自己设计了一个风炉(为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国道家五行思想与儒家为国励志精神而设计,

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

风炉:铜或铁铸成,也有泥烧成的。形状像古鼎,下有三脚。炉壁厚3分,上口有9分厚的边,边的6分宽的部分在炉壁内方,以便用泥墁于膛壁。炉下方的三只脚,

共有21个古字:一脚是“坎上巽下离于中”,另一脚是“体均五行去百疾”。第三脚是“圣唐灭胡明年铸”。在3只脚间各开—窗洞、底下的一个洞用以通风漏灰。

3、个窗口上并排有6个古字,一是“伊公”,一是‘羹陆”,一是“氏茶”,意为“伊公羹,陆氏茶”。内设“带(原字左有“土”旁)埠(原字右下为“木”)”,

有3格,一格有长尾野鸣的图形,这是火禽,画有离卦,一格有彪,是风兽,画巽卦;另一格有鱼,是水虫,画坎卦。巽表示风,离表示火,坎表示水。风能助火,

火能把水烧沸,所以要有这三卦。另有花木、山水等图案作为装饰。据说此炉由陆羽设计。

20世纪80年代陕西省法门寺出土的唐僖宗的金银、秘色瓷、琉璃茶具——宫廷用的。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壶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据《资暇录》载:"元和初(公元806年,唐宪宗时)酌酒犹用樽杓……注子,

四、兴盛的宋代茶具

饮茶之风“兴于唐,而盛于宋”

宋微宗的《大观茶论》,宰相蔡囊《茶录》可以想到饮茶之风的兴盛。

宋代以后,我国饮茶方法随着茶叶加工方法的逐渐改变,已开始不加调味饮茶了。茶具主要有茶碾、茶罗、茶盏、茶杓和茶瓶等。

宋代初期煎茶或建茶,器具与唐代差不多,炙茶针对于陈茶,新茶不炙拷。

专门煮水用的"汤瓶"。当时俗称"茶吹",或"铫子",又有"镣子"之名,因瓶口小,难以观察到瓶中水沸的情况,只好靠听水声来判断水沸程度

南宋时,点茶法流行,南宋审安老人(真实姓名不祥)《茶具图赞》画了12件茶具,称之为“十二先生”并按宋时官制冠以名称,赐其以名、字、号。可见当时上层社会对茶具的钟爱。它们是:韦鸿胪(烘茶炉,鸿胪司掌朝廷礼仪),木待制(木茶桶),金法曹(碾茶槽),石转运(石磨),胡员外(茶葫芦),罗枢密(茶罗),宗从事(棕帚).漆雕秘阁(茶碗),陶宝文(陶杯),汤提点(茶壶),竺副师(竹筅),司职方(茶巾)。

宋代全套茶具是12件以卢仝号命名为“大玉川先生”,由此可见对茶、水、具更讲究。宋代茶盏非常讲究陶瓷的成色,尤其追求"盏"的质地、纹路细腻和厚薄均匀。据宋蔡襄《茶录》载:"茶白色、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纣黑,纹路兔毫,其杯微厚,熁火,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依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如盛白叶茶,就选用黑色茶盏,说明当时已经注意到茶具的搭配关系。搭配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更好的茶色与茶香。

宋代民间饮茶多用茶盏,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制造的一种稍带红色的黑茶盏,被时人看作是佳品。

盏是一种小型茶碗,口敞小底,有黑釉、酱袖、青白釉及白釉等多种。宋朝烧制茶具著名的产地有五大名窑,即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各产不同风格的瓷器。官窑在杭州,哥窑在浙江龙泉;汝窑在今河南省临汝县(古属汝州);定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古属定州,故有定窑之名;钩窑在河南禹县神后镇。禹县古名钧州而得名。

饮茶器具:唐人喜越窑青瓷茶盏,宋人喜建安黑盏。

煮水器具:唐为敞口的(釜)宋为汤瓶。“有足曰鼎,无足曰镬”

器具:唐代和宋代用的是呈古鼎形的炉,只是宋代质地更为广泛。

宋代茶具流传到了日本和朝鲜半岛,推动了世界茶具的发展。

五、过度时期的元代茶具

饼茶开始走向衰退、散茶开始兴起。景德镇因烧制青花瓷而闻名于世。元代茶壶的变化主要在于壶的流子(嘴),宋代流子多在肩部,元代则移至腹部。

元代著名的茶罏有"姜铸茶罏"。元代茶罏非常精制,时至明朝,社会也普通使用"铜茶罏",而特点是在做工上讲究雕刻技艺。

六、明代

明朝煮水使用"汤瓶"更是普遍之事,而且汤瓶的样式品种也多起来。从金属种类分,有锡瓶、铅瓶、铜瓶等。当时茶瓶的形状多是竹筒形。这种竹筒状汤瓶好处在于"既不漏火,又便于点注(泡茶)"。可见汤瓶既煮水又可用于泡茶两种功用。明代同时也开始用瓷茶瓶,可是因为"瓷瓶煮水,虽不夺汤气,然不适用,亦不雅观。"

有一种饕餮铜罏在明代最为华贵。"饕餮"是古代一种恶兽名,一般在古代钟鼎彝器上多见到这种琢刻的兽形。是一种讲究的琢刻装饰。由此见到,明代茶罏多重在仿古,雕刻技艺十分突出。

据《长物志》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热汤气。"说到宜兴砂壶几乎无人不知。紫砂茶具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根据明人周高起《阳羡茗壶录》的“创始”篇记载,紫砂壶首创者,相传是明代宜兴金沙寺一个不知名的寺僧。而有史记载的是供春。《阳羡名陶录》记载说:"供春,吴颐山家僮也。

明代贵重的茶盏主要有"白定窑"的产品,白定即指白色定瓷窑,这种窑瓷为宋代建于定州。在定州,窑瓷茶盏上有素凸花、划花、印花、牡丹、萱草、飞凤等花式。又分红、白两种。时人辨别白定瓷的真伪,主要从是否白色滋润,或见釉色如竹丝白纹等判定是否真品。因定州瓷色白,故称"粉定",亦称"白定"。尽管白定窑茶盏色白光滑滋润,但是在明朝白定窑茶盏始终是作为"藏为玩器,不宜日用"。

六、清代:则自有独特的高雅茶具。老北京大家贵族、宫室皇廷,乃至以后许多高档茶馆,皆重盖碗茶。此种茶杯一式三件,下有托,中有碗,上置盖。盖碗茶又称“三才碗”。三才者,天、地、人也。茶盖在上,谓之“天”,茶托在下,谓之“地”,茶碗居中,是为“人”。一副茶具便寄寓一个小天地,小宇宙,包含古代哲人“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

第二节茶具的分类

按用途可划分为:茶杯、茶碗、茶壶、茶盖、茶碟、托盘等饮茶用具。

按茶艺冲泡要求可划分为:煮水器、备茶器、泡茶器、盛茶器、涤洁器等。

按茶具的质地可划分为:金属茶具、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竹木茶具、搪瓷茶具、玉石茶具等

(一)陶土茶具(新石器时代)

粗糙的土陶→硬陶→釉陶(表面敷釉)。宜兴古代制陶颇为发达,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几何印纹硬陶。秦汉时期,已有釉陶的烧制。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经崛起,明代大为流行。

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600多种

(二)瓷器茶具

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等。

1、青瓷茶具

早在东汉年间,已开始生产色泽纯正、透明发光的青瓷。晋代浙江的越窑、婺窑、瓯窑已具相当规模。宋代,作为当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已达到鼎盛时期,远销各地。明代,青瓷茶具更以其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蜚声中外。16世纪末,龙泉青瓷出口法国,轰动整个法兰西,人们用当时风靡欧洲的名剧《牧羊女》中的女主角雪拉同的美丽青袍与之相比,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视为稀世珍品。

因色泽青翠,用来冲泡绿茶,更有益汤色之美。不过,用它来冲泡红茶、白茶、黄茶、

黑茶,则易使茶汤失去本来面目,似有不足之处。陆羽《茶经》

2、白瓷茶具

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唐时,河北邢窑生产的白瓷器具已“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朝白居易还作诗盛赞四川大邑生产的白瓷茶碗。而景德镇生产的白瓷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美称,这些产品质薄光润,白里泛青,雅致悦目,并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点彩装饰。到了元代,景德镇因烧制青花瓷而闻名于世。

3、黑瓷茶具

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续于元,衰微于明、清。这是因为自宋代开始,饮茶方法已由唐时煎茶法逐渐改变为点茶法,而宋代流行的斗茶,又为黑瓷茶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宋人衡量斗茶的效果,一看盏面汤花色泽和均匀度,以“鲜白”为先;二看汤花与茶盏相接处水痕的有无和出现的迟早,以“著盏无水痕”为上。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都大量生产黑瓷茶具,成为黑瓷茶具的主要产地。黑瓷茶具的窑场中,建窑生产的“建盏”最为人称道。

4、彩瓷茶具

彩色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青花瓷茶具,其实是指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涂上一层透明釉,尔后在窑内经1300℃左右高温还原烧制而成的器具。然而,对“青花”色泽中“青”的理解,古今亦有所不同。古人将黑、蓝、青、绿等诸色统为“青”,故“青花”的含义比今人要广。它的特点是:花纹蓝白相映成趣,有赏心悦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华而不艳之力。加之彩料之上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

元代中后期,青花瓷茶具才开始成批生产,特别是景德镇,成了我国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产地。明、清时期,有影响的还有江西的吉安、乐平,广东的潮州、揭阳、博罗,云南的玉溪,四川的会理,福建的德化、安溪等地。青花瓶不仅国内珍爱,而且远销国外,特别是日本,因“茶汤之祖”珠光氏特别喜爱这种茶具,后来青花茶具又定名为“珠光青瓷”。

(三)金属茶具

金属用具是指由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器具。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

早在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1500年间,青铜器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先人用青铜制作盘盛水,制作爵、尊盛酒,这些青铜器皿自然也可用来盛茶。

大约到南北朝时,我国出现了包括饮茶器皿在内的金银器具。到隋唐时,金银器具的制作达到高峰。本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

明代开始,随着茶类的创新,饮茶方法的改变,以及陶瓷茶具的兴起,才使包括银质器具在内的金属茶具逐渐消失,尤其是用锡、铁、铅等金属制作的茶具,用它们来煮水泡茶,被认为会使"茶味走样",以致很少有人使用。但用金属制成贮茶器具,如锡瓶、锡罐等,却屡见不鲜。这是因为金属贮茶器具的密闭性要比纸、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较好的防潮、避光性能。

四、漆器、竹木茶具

1.漆器

历史十分悠久,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器物中就有漆器。以脱胎漆器作为茶具,大约始于清代,其产地主要在福建的福州一带。

漆器茶具是采用天然漆树汁液,经掺色后,再制成绚丽夺目的器件。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中,已有木胎漆碗。但长期以来,有关漆器的记载很少,直至清代,福建福州出现了脱胎漆茶具,才引起人们的关注。

脱胎漆茶具,制作精细复杂,先要按茶具设计要求,做成木胎或泥胎模子;其上以夏布或绸料和漆裱上;再连上几道漆灰料;然后脱去模子;再经真灰、上漆、打磨、装饰等多道工序。脱胎漆茶具通常成套生产,盘、壶、杯常是呈一色,以黑色为多,也有棕色、黄棕、深绿等色。

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银”等品种,特别是创造了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以后,更加鲜丽夺目,逗人喜爱。

2、竹木茶具

利用天然竹木砍削而成的器皿。隋唐以前,我国饮茶虽渐次推广开来,但属粗放饮茶。当时的饮茶器具,除陶瓷器外,民间多用竹木制作而成。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开列的24种茶具,多数是用竹木制作的。

到了清代,在四川出现了一种竹编茶具,它既是一种工艺品,又富有实用价值,主要品种有茶杯、茶盅、茶托、茶壶、茶盘等,多为成套制作。

20世纪年代以来,竹编茶具已由本色、黑色或淡褐色的简单茶纹,发展到运用五彩缤纷的竹丝,编织成精致繁复的图案花纹,创造出疏编、扭丝编、雕花、漏花、别花、贴花等多种技法。

五、玻璃和搪瓷茶具

1.玻璃茶具

古时又称琉璃茶具,是由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矿物质制作而成,色泽鲜艳,光彩照人。玻璃茶具在中国起步较早,陕西法门寺地宫刑出土的素面圈足淡黄色琉璃茶盏和茶托,就是证明。宋时,中国独特的高铅琉璃器具问世。元、明是规模较大的琉璃作坊在山东、

新疆等地出现。清康熙时,在北京还开设了宫廷琉璃厂。随着生产的发展,如今玻璃茶具已成为大宗茶具之一。2、搪瓷茶具

起源于古代埃及,以后传入欧洲。但现在使用的铸铁搪瓷始于19世纪初的德国与奥地利。搪瓷工艺传入我国,大约是在元代。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我国创制了珐琅镶嵌工艺品景泰蓝茶具,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景泰蓝从宫廷流向民间,这可以说是我国搪瓷工业的开始。

我国真正开始生产搪瓷茶具是20世纪初。特别在80年代以来,新生产的品种:瓷面洁白、细腻、光亮,不但形状各异,而且图案清新,有较强的艺术感,可与瓷器媲美的仿瓷茶具;饰有网眼或彩色加网眼,且层次清晰,有较强艺术感的网眼花茶杯;式样轻巧,造型独特的鼓形茶杯和蝶形茶杯;能起保温作用,且携带方便的

温茶杯,以及可作放置茶壶、茶杯用的加彩搪瓷茶盘,受到不少茶人的欢迎。但搪瓷茶具传热快,易烫手,放在茶几上,会烫坏桌面,加之“身价”较低,所以,使用时受到一定限制,一般不作待客之用。

六、其他茶具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使用上述茶具之外,还有玉石茶具及一次性的塑料、纸制茶杯等。

不过最好别用保温杯泡饮,保温杯易闷熟茶叶,有损风味。

思考题:

1、简述我国茶具的发展历史。

2、我国茶具如何分类?

第三节茶具与泡茶的关系(第二次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茶类与茶具的关系

2、重点掌握茶类与茶具的组合配置

职业技能教学点:

1. 紫砂茶具的选购技巧

2. 紫砂茶具的养护技能

3.不同茶类与茶具的搭配方法

明.许次纾《茶疏》“茶滋于水、水籍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顾,缺一不可”。

(一)、壶质与泡茶的关系:壶质主要是指密度而言,

密度高的壶,泡茶香味比较清扬;密度低的壶,泡茶香味比较低沉。如果茶的风格比较清扬,如绿茶、清茶、香片、白毫乌龙、红茶,那就用密度较高的壶来泡,如瓷壶。如果所泡的茶的风格是属于比较低沉的,如铁观音、水仙、佛手、普洱(后发酵茶类),那就用密度较低的壶来泡,如陶壶。

金属器里的银壶是蛮好的泡茶用具,密度、传热比瓷壶还好。「清茶」最重清扬的特性,而且香气的表现决定品质的优劣,用银壶冲泡最能表现这方面的风格。陶瓷器最近流行三分法,将高温烧结,但又不白,又不透光的一类称为「火石」,这类壶具所表现的泡茶效果就介乎在「瓷」与「陶」之间。

二)上不上釉与泡茶的关系

使用内侧不上釉的茶壶冲泡不同风味的茶,则会有相互干扰的缺点,尤其是使用久了的老壶或是吸水性大的壶。吸水性大的壶吸了满肚子的茶汤,用后陈放,容易有霉味。

如果只能有一把壶,而要冲泡各种茶类,最好使用内侧上釉的壶,每次使用后彻底洗干净,可以避免留下味道干扰下一种茶。

?评茶师用以鉴定各种茶叶的标准杯,都采用内外上釉的瓷器。

(三)、色调与泡茶的关系将茶器的质地分为瓷、火石 、陶三大类。

瓷质茶器的感觉是细致、高频的,与不发酵的绿茶、重发酵的白毫乌龙、全发酵红茶的感觉颇为一致。

火石质茶器的感觉较为坚实阳刚,与不发酵的黄茶、微发酵的白茶、半发酵的涷顶、铁观音、水仙的感觉颇为一致。

?陶质茶器的感觉较为粗犷低沉,与焙重火的半发酵茶、陈年普洱茶的感觉颇为一致

茶器的颜色包括材料本身的颜色与装饰其上的釉色或颜料。

?白瓷土显得亮洁精致,用以搭配绿茶、白毫鸟龙与红茶颇为适合,为保持其洁白,常上层

透明釉。

黄泥制成的茶器显得甘怡,可配以黄茶或白茶。

朱泥或灰褐系列的火石器土制成的茶器显得高香、厚实,可配以铁观音、涷顶等轻、中培火的茶类。

紫砂或较深沉陶土制成的茶器显得朴实、自然,配以稍重焙火的铁观音、水仙相当搭调。茶器外表施以釉药,釉色的变化又左右了茶器的感觉,如淡绿色系列的青瓷,用以冲泡绿茶、清茶,感觉上颇为协调。

有种乳白色的釉彩如「凝脂」,很适合冲泡白茶与黄茶。

青花、彩绘的茶器可以表现白毫鸟龙、红茶或熏茶、调味的茶类。

铁红、紫金、钧窑之类的釉色则用以搭配涷顶、铁观音、水仙之属的茶叶。

天目、与咸菜色系的釉色,就用来表现黑茶。

(四)、壶形与泡茶的关系?就泡茶的功能而言,壶形仅显现在散热、方便与观赏三方面。茶具的外形应与茶叶相搭配,如用一把紫砂松干壶泡龙井,就没有青瓷来得协调,然而紫砂松干泡起铁观音就显得非常够味。

?壶口宽敞的、盖碗形制的,散热效果较佳,所以用以冲泡需要七、八十度(摄氏)水温的茶叶最为适宜。因此盖碗经常用以冲泡绿茶、香片与白毫乌龙。

第四节、茶类与茶具的搭配

(一)茶器具的组成部分

简→繁→简循环发展

1、煮水器

水壶(水注):用来烧开水。目前使用较多的有紫砂提梁壶、玻璃提梁壶和不锈钢壶。

茗炉:即用来烧泡茶开水的炉子。为表演茶艺的需要,现代茶艺馆经常备有一种“茗炉”,炉身为陶器,或金属制架,中间放置酒精灯,点燃后,将装好开水的水壶放在“茗炉”上,可保持水温,便于表演。

现代茶艺馆及家庭使用最多是“随手泡”,它是用电来烧水,加热开水时间较短,非常方便。

开水壶:是在无需现场煮沸水时使用的,一般同时备有热水瓶贮备沸水。

2、置茶器

茶则:则者,准则也,用来衡量茶叶用量,确保投茶量准确。多为竹木制品,由茶叶罐中取茶放入壶中的器具。

茶匙:一种细长的小耙子,用其将茶叶由茶则拨入壶中。

茶漏(茶斗):圆形小漏斗,当用小茶壶泡茶时,将其放置壶口,茶叶从中漏进壶中,以防茶叶洒到壶外。

茶荷:用来赏茶及量取茶叶的多少,一般在泡茶时用茶则代替。

茶罐:装茶叶的罐子,以陶器为佳,也有用纸或金属制作。

这部分器具为必备性较强的用具,一般不应简化。

3、理茶器

茶夹:用来清洁杯具,或将茶渣自茶壶中夹出。

茶针:用来疏通茶壶的壶嘴,保持水流畅通。茶针有时和茶匙一体。

茶浆(刮):茶叶冲泡第一次时,表面会浮起一层泡沫,可用茶浆刮去泡沫。

4、分茶器

茶海(茶盅、公道杯、母杯):茶杯中的茶汤冲泡完成,便可将其倒入茶海。茶汤倒入茶海后,可依喝茶人数多寡分茶,而人数少时,将茶汤置于茶海中,可避免茶叶泡水太久而苦涩。

5、盛茶器、品茗器

茶壶:主要用于泡茶,也有直接用小茶壶来泡茶和盛茶,独自酌饮的。

茶盏:在广东潮汕地区冲泡工夫茶时,多用茶盏作泡茶用具,一般一盏工夫茶,可供3-4人用小杯啜茶一巡。江、浙一带,以及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又有用茶盏直接作泡茶和盛茶用具,一人一盏,富有情趣。茶盏通常有盖、碗、托三件套组成,多用陶器制作,少数也有用紫砂陶制作。

品茗杯:品茗所用的小杯子。

闻香杯:此杯容积和品茗杯一样,但杯身较高,容易聚香。

杯碟:也称杯托,用来放置品茗杯与闻香杯。

6、涤茶器

茶船(茶洗):盛放茶壶的器具,当注入壶中的水溢满时,茶船可

将水接住,避免弄湿桌面(上方为盘,下面为仓)。茶船有竹木、

陶及金属制品。

茶盘: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向客人奉茶时也使用,常用竹、木制作而成,也有用陶瓷制作而成。

茶巾:用来擦干茶壶或茶杯底部残留的水滴,也可用来擦拭清洁

桌面。

容则:摆放茶则、茶匙、茶夹等器具的容器。

茶盂:主要用来贮放茶渣和废水,以及尝点心时废弃的果壳等

物,多用陶瓷制作而成。

7、其他器具

壶垫:纺织制品的垫子,用以隔开茶壶与茶船,避免因磨擦撞出声音。

温度计:用来判断水温的辅助器。

香炉:品茗时焚点香支,可增加品茗乐趣。

(二)茶具的组合配置

1.我国各地饮茶择具习俗? 东北、华北一带,喜用较大的瓷壶泡茶,然后斟入瓷盅饮用;江浙一带多用有盖瓷杯或玻璃杯直接泡饮;

广东、福建饮乌龙茶,必须用一套特小的瓷质或陶质茶壶、茶盅泡饮,选用“烹茶四宝”:潮汕风炉、玉书煨、孟臣罐、若琛瓯泡茶,以鉴赏茶的韵味;

西南一带常用上有茶盖、下有茶托的盖碗饮茶,俗称“盖碗茶”

西北甘肃等地,爱饮用“罐罐茶”,是用陶质小罐先在火上预热,然后放进茶叶,冲入开水后,再烧开饮用茶汁;

西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多以铜、铝等金属茶壶熬煮茶叶,煮出茶汁后再加入酥油、鲜奶,称“酥油茶”或“奶茶”。

2.茶具选配因人而定(地位、人数、性别、年龄、职业)

古往今来,茶具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不同地位和身份。如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具表明,唐代皇宫选用金银茶具,秘色瓷茶具和琉璃茶具饮茶,而民间多用竹木茶具和瓷器茶具。宋代,相传大文豪苏东坡自己设计了一种提梁紫砂壶,至今仍为茶人推崇。清代慈禧太后对茶具更加挑剔,喜用白玉作杯,黄金作托的茶杯饮茶。这种情况在曹雪芹《红楼梦》中,就写得更为入微,如栊翠庵尼姑妙玉在庵中待客用茶配具时,就是因对旬地位和客人的

亲近程度而异。现代人饮茶,对茶具的要求虽没有如此严格,但也根据各自习惯和文化底蕴,结合自己的目光与欣赏力,选择自己最喜爱的茶具供自己使用。

3、茶类与茶具的组合配置

①乌龙茶可用紫砂、瓷茶具。乌龙茶:壶音低沉的紫砂壶宜泡中、低挡茶,白瓷泡白豪乌龙、盖碗(广东多用)

②、名优绿茶用无花玻璃杯、或白瓷、青瓷口杯

③、普通绿茶和花茶用盖碗、瓷杯

④、红茶用瓷杯或壶、宜兴紫砂或涂白釉的紫砂杯

⑤、红碎茶用各种咖啡茶具

⑥、白茶、黄茶用玻璃相杯或瓷杯

(三)茶器具的八项技术特性与茶的关系

有5个方面的要求

①有一定的保温性

②有助于育茶发香

③有助于茶汤滋味醇厚

④方便茶艺的表演过程的操作和观赏

⑤具有工艺特色,可供把玩欣赏

1. 材质:玻璃、陶瓷、紫砂(分述)

2. 形状:

3. 体积:与品茶人有关

4. 感觉:特别是品茗杯扰指端杯有稳定感,品茗时有舒适的口感。

5. 保温:石壶导热快,不锈钢导热快,易烫手。

6. 便携:一般选小壶而不愿带盖碗

7. 齐全:要求一经的追求,文化的品位,生活艺术的讲究,茶具需齐备。

8. 耐用

(四)茶具组合的四个层次

1.特别配置配置精美、齐全、高品位、件数多、分工细、求完备不求简捷、求高雅决不粗俗,甚至件件器物可以引出经据典。

2.全配配置以齐全,满足各种茶的泡饮需要为目标。只是器件的精美,质地、艺术要求低于上。

3.常配中等配置原则,满足一般要求为标准。

4.简配

第五节茶器具的清洁与保养

紫砂壶的保养,俗称养壶就是紫砂壶经过长期泡茶使用,不断清理擦拭,壶身由原来的燥、亮、粗,逐渐呈现温润如古玉、光泽柔和敦厚,这个过程便称为“养壶”。目的在于使壶能更好地蕴香育味,进而使紫砂壶能焕发浑朴的光泽和油润的手感。

1、新壶的保养:新壶使用前,用洁净无异味的锅盛上清水,再抓一把茶叶,连同紫砂壶放入锅中煮沸后,继续用文火煮上半小时至 1 小时。须注意的是锅中茶汤容量不得低于壶面,以防茶壶烧裂。或者等茶汤煮沸后,熄火,将新壶放在茶汤中浸泡2 小时,然后取出茶壶,让其在干燥、通风,而又无异味的地方自然阴干。用这种方法养壶,不仅可除去壶中的土味,而且还有利于壶的滋养。

2、旧壶的保养:旧壶在泡茶前,先用沸水冲烫一下;饮完茶后,将茶渣倒掉,并用热水涤去残汤,保持壶内的清洁。

第六节紫砂茶具的选购技巧

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当壶扳、执握、壶的周围合缝,壶嘴出水流畅,同时也要考虑色地和图案的脱俗和谐。

茶壶的外观、茶壶的品质、茶壶的出水、茶壶的精度、茶壶的重心。

(一)、紫砂茶具的特点: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二)选购标准:泥、形、功、款、工(寇丹《鉴壶》。)

原始制陶:风化→粉碎→提炼→淘洗→过筛→制坯→装饰→烧制

1、泥

①、原料陶土如控煤般,控出后项经陶炼→配方→入窑静置→制坯。以江苏宜兴,浙江长兴的陶土为好。紫砂的陶土与瓷土属同一类型,但含铁、硅量高,可以烧成几十种颜色,都是原料呈现的天然色择。

一般上好的矿砂百十斤提炼出6—7斤原料。优质矿砂产于100—200米深的地壳中。

胶泥:当代大师吕尧臣首创,即在生泥中加入不同颜色的生泥或熟陶碎片,可粒或粉末。陶土颜色烧成后

(紫砂泥)紫红、浅紫色紫黑色、紫棕色

(绿泥)灰白或贵绿色浅灰色、灰黄色

(红泥)红棕色灰墨色

(段泥)黄色

②、制作过程

成型方法包括人工成形、轮制等。手工成形可分三种:一种为捏塑法,一般适用于小件陶器;另一种为模制法,就是将泥料放入有形状的模子里,待半干时取出而制成陶坯的过程,是一种较原始的制陶方法;还有一种是泥条盘筑法,也叫泥条圈注法,这是一种原始的陶器成形方法,先将泥拉长成条状,按器型大小将泥条圈起来,一层一层地叠上去,然后用拍子拍打,使之成形。用这种方法制成的器物,内部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给人以古拙感。

轮制是较为古老的一种制陶工艺。它是将原料放在转动的陶轮上,利用其快速旋转的力量,用提拉的方式使之成形。它的特点是器形规整,厚薄均匀,陶壁表里普遍有平行密集的轮纹,器底往往有线割的偏心纹。

A、灌浆:紫砂未风化,磨成粉加粘性物质(含铝)加水搅拌趁泥浆→倒入模子里→烧制透性差,5—150元/个。

B、印模:(半手工)紫砂风化后加水成泥团→泥片→加模型→烧制,300—1000元/个。

全手工:紫砂完全风化加水成泥团→泥片→条状围成圆形放在转盘上慢慢板打成型。1000以上。

燒成1200度需時約12小時,再等2天的時間降溫即可將成品取出。

顾景舟30—40万/个,蒋容15—20万/个,何道洪5—8万/个

陶坯要在温度高达1200摄氏度的窑里烧上1天1夜

囊三大类。

2、形:紫砂造型为分为花货、光素货和筋

①仿古

②光素货(无花无字)

③花货(拟松、竹、梅的自然形象)

④筋囊(几何图案)

忌选打磨抛光、上蜡、搽油而光亮照人的新壶。

3、考工:使用功能和艺术功能统一。

形式的完美、制作技巧精湛、纹样的适合、装饰的取材。

4、辨款:底款、壶把款、壶盖款,从刻款中看出制壶者本身的名头,还有要从款中知道紫砂壶行业内的家源、师承、友情关系、决定壶的收藏价值。

5、功:功能美,容量适度、高矮得当、壶盖严谨、出水流畅四个方面。

思考题:

1、紫砂壶如何选购?如何保养?

2、茶类与茶具组合配置的原则?如何组合配置?

实训三、认识茶具和不同茶类的茶具搭配

实训时间:2学时

(一)、实训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茶具的种类,初步能够识别茶具的质量,掌握不同茶类的茶具搭配原则,掌握茶具的一般养护技能。

(二)知识要点

1、茶具的种类和特征

2、茶艺器具的应用知识、茶具质量知识。

3.茶艺茶具配备基本知识

(三)技能要点

1、能够完成泡茶用具的准备

2、掌握不同茶类的茶具搭配

3、茶具的一般养护技能

(四)实习内容:

1、认识茶具(紫沙茶具、陶瓷茶具、玻璃茶具以及其它相关茶具)种类和特征。

(1)茶杯、茶碗、茶壶、茶盖、茶碟、托盘等饮茶用具。

(2)煮水器、备茶器、泡茶器、盛茶器、涤洁器等。

(3)金属茶具、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

竹木茶具、搪瓷茶具、玉石茶具等。

2、初步掌握不同茶类的(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茶具搭配原则

①、乌龙茶可用紫砂、瓷茶具

②、名优绿茶用无花玻璃杯、或白瓷、青瓷口杯

③、普通绿茶和花茶用盖碗、瓷杯

④、红茶用瓷杯或壶、宜兴紫砂或涂白釉的紫砂杯

⑤、红碎茶用各种咖啡茶具

⑥、白茶、黄茶用玻璃相杯或瓷杯

3、新茶具的使用和茶具的一般养护。

(四)、作业

1、简述不同种类茶具的特征。

2、简述不同种类的茶具搭配。

茶具发展史论文

茶具发展史 茶具是我国古代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讨论茶具的兴衰,也可以看到茶文化的历史背景。“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 唐代以前的茶具,文献有所提及,但大都语焉不详。如果说唐代茶具以古朴为特点,那么,宋代的茶具则是以绮丽为时尚。宋代茶具,较之唐代,变化的主要方面是煎水用具改为茶瓶,茶盏尚黑,又增加了“茶筅”。这一切,都是与宋代风行的“斗茶”时尚相适应的。 宋代饮茶多用茶盏,以通体施黑釉的“建盏”为上,其基本原因是为“斗茶”所需。斗茶时,茶汤呈白色,汤花更是色泽纯白,与乌黑的建盏相配,黑白分明,便于看出水痕,区分茶质优劣。盏壁较厚,宜于保持茶汤的温度。这些都是建盏的实用效能。 明清茶具呈现一种反朴归真的趋向,由宋代的崇金贵银而转为崇尚陶质瓷质。但这类陶瓷茶具之精巧绮丽,又非唐人所能企及。 明代茶饼已不时兴,散茶流行,人们普遍饮用的是与现代炒青绿茶相似的芽茶。绿色的茶汤,以白瓷衬之,更显得清新雅致,赏心悦目。这就不难理解明清时代的青花、斗彩、粉彩茶具,为何均以白色为主调了。到了后来,白瓷发展至“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的程度,成为十分精美的艺术品。 明清茶具最为后人所称道的,除了白瓷,就是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壶、陶盏的创制和普及了。明代宜兴紫砂茶壶,造型精巧典雅,工艺独具匠心,一些制壶名师的作品更是珍奇瑰宝。 据说用宜兴紫砂壶泡茶,虽在盛夏,也隔夜不馊。使用经年的紫砂茶壶,偶尔注入白水,饮来亦有茶香余韵,且壶体小而壁厚,保温性能好,有助于保持茶香,加之其陶色典雅古朴,造型朴拙,故而备受品茗者垂青。 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茶爱好者青睐。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 1.陶茶具类 陶茶具是用黏土烧制的饮茶用具,还可再分为泥质和夹砂两大类。由于粘土所含各种金属氧化物的不同百分比,以及烧成环境与条件的差异,可呈红、褐、黑、白、灰、青、黄等不同颜色。陶器成型,最早用捏塑法,再用泥条盘筑法,特殊器型用模制法,后用轮制成型法。 《茶经》中所记载的陶茶具有熟盂等,在北宋时,江苏宜兴采用紫泥烧制成紫砂陶器,使陶茶具的发展走向高峰,成为中国茶具的主要品种之一。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经崛起,成为别树一帜的优秀茶具,明代大为流行。紫砂壶和一般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团制焙烧而成。由于成陶火温较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经久使用,还能吸附茶汁,蕴蓄茶味,且传热不快,不致烫手;若热天盛茶,不易酸馊,即使冷热巨变,也不会破裂;如有必要,甚至还可以直接放在炉灶上煨炖。紫砂茶具还具有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的特点,外形有似竹节、莲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铜器形状的。 宋代以来,陶瓷茶具逐渐代替古老的金、银、玉制茶具,原因主要是唐宋时期,整个社会兴起一股不重金玉的风气。陶瓷茶具盛茶又能保持香气,所以容易推广,又受大众喜爱。 清代紫砂茶具,在前人的基础上更有发展。清代宜兴紫砂壶壶型和装饰变化多端,千姿百态,在国内外均受欢迎。当时我国闽南、潮州一带煮泡功夫茶使用的小茶壶,几乎全为

茶艺经营方案.

茶馆的经营特点 1998年以来,中国茶馆业发展势头良好。目前,整体处于成长期。茶馆业经营状况呈现枣核型态。即:获得超额利润的是少数,占茶馆总数的5%左右;在倒闭边缘徘徊的占茶馆总数的3%左右;多数茶馆的利润在30%至45%左右。这些情况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可能不会有明显变化。 一、茶馆行业特点 1.茶馆是茶文化事业和休闲产业的重要窗口,对茶产品消费有重要拉动作用。 比如,很多有闲工夫、闲钱和闲情逸志的消费者,是在茶馆学到了科学的茶叶泡饮方法,感受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比如,台湾冻顶、梨山、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等高档名优乌龙茶就是从茶馆走向民间、走向大众的。通过茶馆的辐射功能,茶业产业链之间的关系和茶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得到了加强,到茶馆消费成为休闲时尚,海内外资金和项目找到了更多的、更安全的结合点。 2.茶馆业与游业关联度较强。 现阶段,茶产业属于资源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旅游业则属于支柱型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好茶往往长在好山好水之地。如何使茶产业的重要行业茶馆业具有竞争优势?低成本扩张的方式之一,就是加强与旅游业的关联度,优势互补。很多茶产品,如茶叶、茶具、茶邮票、茶音乐CD等,完全可以包装成旅游产品,茶馆可以成为旅游景点,还可以将茶园、紫砂制造企业、茶叶博物馆、茶膳饭店等与原有旅游景点相配合,整合成茶文化旅游项目。比如,在北京可以销售精美的茶礼盒、金书茶经、景泰蓝茶具,安排周末茶膳茶艺两日游等。 3.平均利润率较高。 为什么技术含量不高的茶馆业发展速度这么快?为什么不少中产阶层人士热衷于投资茶馆业?为什么房地产商、金融家、IT业者、上市公司老板开始投资茶馆业?除了时尚的拉动作用、“(招待费)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理、将办公室和会客室或会议室延伸到茶馆等因素外,最重要的原因是:茶馆业的平均利润率较高。在经营管理没有大失误的前提下,可以达到30%至65%,超过了银行业11%、汽车工业25%的利润率。 4.项目开发空间较大。 现阶段,茶馆单纯打拼硬件的时期已经基本结束,服务也在逐步完善中。相对而言,影响茶馆利润的主要因素是项目和项目储备。这方面,给茶馆投资者与管理者留下了较大空间。当然,项目和项目储备不足,也会带来较多的遗憾。 5.其他。 从技术层面看,茶馆业还有以下一些规律和特点。比如,人员流动较频繁,基本工资不宜过高而活工资不宜封顶,单间与大堂、男生与女生、店内经营与店外经营、营业额结构等比例要合理等。同样值得认真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 二、茶馆业发展趋势 1.茶馆规模。 目前,茶馆规模大体可以分为3种。一是200平方米左右的;二是300至600平方米左右的;三是800平方米以上的。其中,现有茶馆和正在筹建的新茶馆中,三四百米的居多,约占50%左右。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我想,原因很多。比如,部分茶馆投资者从“试一把”开始向“多投资、多挣钱”迈进了一大步;部分茶馆投资者虽然看好茶馆业的前景,但流动资金不够充分,或者缺乏项目和项目储备,因而还不能或还不敢大投资。 今后一个时期,茶馆规模方面有两种发展趋势。 第一,一二百平方米的茶馆将开得更多。这种茶馆,硬件和价格中挡,服务一流。而且,主要开在中高档社区内或周边,融入社区文化。硬件和价格中挡,服务一流。这是基于以下消费心态:有些朋友,在办公室见面不方便,而到家里见面,关系的火候还没到。此时,在住所附近或小区内的茶馆

建国以来服饰的发展与演变

建国以来服饰的发展与演变 汉服代表着汉朝的端庄典雅,唐装代表着唐朝的自信开放。服饰从来就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最鲜活生动、最形象的记录。建国以来,服饰潮流的每一次变化,都折射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与变革。 建国初期,很多地区的服饰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男子一般穿侧面开襟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做衣的面料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或麻布。 很快,穿衣打扮与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此时的中国处处都充满着革命的气氛,服饰本身特有的审美属性被其衍生的政治属性所压倒。西装和旗袍被看作是资产阶级情调,于是便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干部服、列宁装作为新的时尚服饰,在短期内传遍了全国。干部服融合了中山装和军装的特点,有四个衣袋,小翻领,单排扣,多为蓝色,既保持了中山装的儒雅,又和军装相似,广受欢迎,成为男性着装的首选,除机关工作人员外,其他行业的男性也普遍穿着。列宁装是依照列宁常穿的服饰而设计的一种服饰款式,主要特点是:大翻领、大掩襟、双排扣、斜插口袋,有的还配一条带铜扣的腰带,穿上这种衣服,显得既新颖又思想进步,遂迅即成为女性的典型服饰,革命女干部更是人人必穿。但在苏联,列宁装本是男性的服饰,传入中国后却成为女性的普遍衣着,这成为了服饰史上的一件趣事。 50年代,全国出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民权利投入经济建设的潮流中。工人、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多的提高,全社会流行朴素美,在穿着上更趋向与实用和结实。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轰轰烈烈地进行,当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从苏联传入的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女性欢迎的服饰。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饰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

中国茶道发展历程

中国茶道发展历程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 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 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 荼而解之。"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灵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荼"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 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向为疾 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清·周蔼联 《竺国游记》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 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 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秦人入巴蜀时,见到的可能就是 这种作为日常饮料的饮茶习俗。 茶由药用转化为习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随之产生了,其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 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可见,汉时"荼"字已有特指饮料"茶"的读 音了,"茶"由"荼"分离出来,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但"茶"字 的出现则是伴随茶事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直到中唐以后 的事,也正符合新符号的产生后于人们的社会生活这样一种文字变 化的规律。 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 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茶具渠道推广方案

茶具渠道推广战略策划方案 目录 一:品牌介绍 (2) 二:我们的荣誉 (2) 三:推广预期 (4) 四:目标合作伙伴的确定 (5) 五:操作流程 (5) 六:具体操作及思路 (6) 七:总结(合作商铺的利益) (7)

一:红叶品牌陶瓷介绍 “红叶”陶瓷是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指定用瓷,具有器型规整,瓷质细腻,釉面萤亮,花色新颖别致的特点,无铅、无镉、无毒、耐高温,适用于微波炉,被誉为“国际绿色环保健康陶瓷”;以其精湛的工艺技术,千姿百态的造型,卓越的品质和绚丽多彩的装饰赢得用户的青睐,也是迄今国内日用陶瓷唯一大规模集中跻身国宴国礼用瓷等重要场所的陶瓷知名品牌。 “红叶”陶瓷追求永无止境的创新、寻求最大市场空隙,按照以新、以优、以技取胜,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实现一代、储备一代、研制一代、构思一代”,逐步提高公司竞争力,使其成为世界日用陶瓷的第一品牌。 二:我们的荣誉

2005年8月胡锦涛同志在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视察工作时说:"你们公司给我留下的全是美 的享受"

2001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视察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时,他拿着釉面莹亮,画面小桥流水人家,清秀典雅的餐具说:"我们就应该用这样的餐具招待外宾,让外宾了解中国的文化.""这就 代表中国". 1995年1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来公司视察 三:渠道推广预期 中国是陶瓷古国,景德镇又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世界,固有"瓷都"之称.而中国现一直停留在日用瓷产量大国,档次上却多属低档产品,而景德镇的部分企业也是为了短期的效益和销量不断的涌现出中低端产品,从而影响瓷都的美誉,进行恶性竞争;作为国内一线品牌,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等指定用瓷,我们将严格控制产品质量,以景德镇独特的制瓷工艺和产品特点生产出真正的景德镇陶瓷。 预期一:品牌档次定位为中高档,推广真正的景德镇陶瓷,让无毒环保和景德镇独特制瓷工艺深入大众,真正了解景德镇陶瓷的绝妙之处。

时尚的流行与演变

时尚的流行与演变——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作者:佚名来源:网络 一、时尚的蕴及历史演进 时尚作为一种普遍而特殊的社会现象,并不是现代社会的独特产物,而是与人类文明一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及至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时尚的流行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状态,可以说,时尚的气息无所不在。与前工业社会相较而言,现代社会时尚的流行与演变不仅表现在其传播速度的大大加快与传播围的拓宽,更体现在时尚概念本身的意义延伸。 对于时尚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角度,其一为侧重时尚是一种流行的行为模式,其二为侧重时尚所富含的文化涵。前者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金布尔·(J.Young)所述:“时尚可定义为目前广泛使用的语言、时兴式样、礼仪风格等行为表现方式和思维方式。”[1]我国学者本文进一步阐述了时尚的概念涵:“所谓时尚即一时崇尚的式样。式样就是任何事物所表现的格式……只要社会上一时崇尚,任何有式样可讲的事物,都可称为时尚。”[2]社会心理学家周晓虹也侧重于把时尚看作是一种流行的行为方式:“时尚是在大众

部产生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方式的流行现象。具体地说,时尚是指一个时期相当多的人对特定的趣味、语言、思想和行为等各种模型或标本的随从和追求。”[3]后者以美国社会学家布卢默(H.Blumer)为代表,他认为,时尚是一种“流行的或被接受的风格”,常常“被认为是高等的做法”,以及在某些领域具有比较高等的价值。[4]日本学者藤竹晓把时尚理解为:“不仅是某种思潮、行为方式渗透于社会的过程,而且,通过这种渗透过程,时尚队伍的扩大,还包括不断地改换人们的价值判断过程。”[5]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更是对时尚做出了经典的论述:“时尚只不过是我们众多寻求将社会一致化倾向与个性差异化意欲相结合的生命形式中的一个显著的例子而已。”[6] 尽管上述学者对于时尚的表述各异,但他们都把时尚看作是形态多样的、外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时尚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行为方面的时尚、物质方面的时尚以及观念方面的时尚。

茶具发展史

茶具发展史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触处可见。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的诗句。元画家王冕《吹萧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明初号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责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他趁兴写道:“茶器晚犹设,歌壶醒不敲。”不难看出,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说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茶具是我国古代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讨论茶具史的兴衰,也可以看到茶文化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茶具也有其本身独到的发展过程,从中还可以看到陶瓷制造的艺术造谐。该文主要论述唐宋以来茶具的发展进程。 由于唐时茶已成为国人的日常饮料,更加讲究饮茶情趣,因此,茶具不仅是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并有助于提高茶的色、香、味,具有实用性,而且,一件高雅精致的茶具,本身又富含欣赏价值,且有很高的艺术性。所以,我国的茶具,自唐代开始发展很快。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这在唐·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有详尽记述。本世纪80年代后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唐代宫廷茶具,与陆羽记述的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简史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简史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 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 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 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 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 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 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 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 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 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 为茶祖。南宋开庆年问,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 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 兴起。 我国宋代时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 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明代末期,

茶的发展史

页眉内容 茶的发展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衰落于晚清,复兴于建国,繁荣于当代。如今已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之一,茶不但推进了我国文明的进程,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西方以及世界的 物质文化生活。 我国是世界茶叶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我们的先人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茶学典籍,其中问世最早、内容最全面的是唐代“茶神”陆羽的《茶经》。它对茶的起源、品种、分布、制作、茶的冲泡用水、器皿以及茶的趣闻轶事等均有论述,对我国及世界茶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 动作用。 其中茶经的主要内容:“一之源”,论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征、茶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以及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生理保健功能。还提到湖北巴东和四川东南发现的大茶树。“二之具”谈有关采茶叶的用具。详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三之造”讲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的要求,提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叙述了制造饼茶的6道工序:蒸熟、捣碎、入模拍压成形、焙干、穿成串、封装,并将饼茶按外形的匀整和色泽分为8个等级。“四之器”写煮茶饮茶之器皿。详细叙述了28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五之煮”写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述饼茶茶汤的调制,着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提出茶汤显现雪白而浓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六之饮”讲饮茶风俗,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提出饮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记述了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八之出”评各地所产茶之优劣。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每一茶区出产的茶叶按品质分上、中、下、又下四级。“九之略”谈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 页脚内容

茶叶营销计划书(新)

方案目录 一、企划客体环境 1、企划客体宏观环境 2、当地企划客体环境 二、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 竞争对手概括 三、市场分析 四、项目的定位 项目定位点及理论支持 五、市场定位 1、主市场(目标市场)定位及理论支持点 2、副市场(辅助市场)定位及理论支持点 六、营销策略 1、企划策略:企划概念 2、渠道策略:渠道的选择 3、促销策略:促销总体思路 七、销售管理 1、销售计划管理、组织框架 2、销售组织管理 ○1组织职能、职务职责、工作程序; ○2人员招聘、培训、考核、报酬;

一、企划客体环境、 1、企划宏客环境 茶叶是源于中国的传统饮品,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展,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其面积、产量、出口量分别列世界的第一、二、三位,茶业发展既充满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茶叶市场的发展速度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对我国国内茶叶市场影响不大,2008年中国茶园种植面积达到160万公顷,茶产量124万吨,均居于世界第一,2008年中国茶叶出口到12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达到万吨,出口金额亿美元,是继2007年历史性突破6亿美元后大幅增长%,再创历史新高,茶叶出口居世界第三。2008年全年销售在85万吨左右,比上年增长%,从2009年上半年的市场表现来看,上市的春茶质量好、价格较高,主要的产茶区的销量也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但主要的销售市场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1-4月,我国茶叶出口同比增长%,总体的市场表现为快速增长的形式,呈现平稳的市场格局。 2009年对于中国茶业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我国茶叶产销在连续5年年增长10%左右的基础上,2009年开局形势良好,春茶产销两旺,全年可望又是一个好年成。若无大的自然灾害, 2009年全国春茶总产量50万吨左右,比去年增产8%。2009上半年全球茶叶产量缺口共计7000万公斤,世界三大红茶生产国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2009年上半年的茶叶产量减少6500万公斤。由于世界市场对茶叶的需求仍保持强劲势头,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即便有经济危机的影响,2009年全球茶叶的销量仍会有所增加,预测下半年国际茶叶市场上的价格还将会大幅上扬。但是,中国茶叶出口面临着欧盟、日本等提高农产品标准;外企融资困难及汇率问题,国际对茶叶的需求萎缩,2009年中国茶产业同样充满挑战,2009年前7个月,我国茶叶出口万吨,创汇亿美元,平均单价每公斤美元,出口总量同比增加%,而创汇额和均价同比分别减少%和%。中国茶叶行业在2010年预计产值将达到210亿元人民币。几千家企业在行业里竞争,没有显而易见的行业龙头企业,知名品牌。相对于食品其他行业可以说销售额少之又少,集中度极低。相比乳品行业,虽然经过了三聚氰胺事件,但是蒙牛公司2008年的销售收入还是达到了亿元。 一个行业里面没有龙头企业,没有行业霸主,就是典型的低集中度行业。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门槛低,利润高,竞争混乱没有秩序。茶

茶具发展简史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为茶。这就就是说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就开始利用茶了。中国茶文化渊源流长,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栽培与利用茶树。茶,就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伴随着品茶的诞生,茶具也在文明的演进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部分。茶的盛行,最有功绩的当属陆羽,这位茶圣及其著作《茶经》将茶的地位提高到了修身养性的高度,而其中茶具文化又就是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郎分。茶具一词最早见于西汉王褒的《僮约》赋中“烹茶尽具”一词,即指烹茶极讲究及其用具。纵观茶具的发展历史,对于茶具的讲究并非一开始就有之,它就是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与饮茶习惯的改变而逐渐形成的。 茶的利用经历了从药用到食用到饮用,从煮食(战国)到煮饮(唐)再到泡饮(明代)的演变。人们饮茶就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秦汉时期,饮茶之风逐渐传播开来。在唐代则成为举国之饮,成为茶在历史上的最盛时期,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的《茶经》问世。宋代,饮茶更就是发展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时尚,一种典雅的艺术。 “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茶具,古文献中称为茶器。通常就是指人们饮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具。茶具就是在“茶之为饮”以后出现的,并随着饮茶的发生而发生,随着饮茶的发展而发展。茶具的发生与发展,如同酒具与食具一样,历经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一、从粗糙到精致的过程。一般认为,中国最早饮茶的茶具,就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这种器具就是一种小口大肚、陶制的缶。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器,便就是当时食具兼作饮具的代表作品。 纵观茶具发展的脉络,不同时代的饮茶方式也有不同。如唐代以饮用煎茶、饼茶为主,饮茶方式多为煎茶法。时至宋代,人们尚饮饼茶,改为点茶法,并出现了斗茶与分茶, 并以茶汤“面色鲜白”、乳花“著盏无水痕”为判定标准,改唐碗为宋盏。明代后促进了散茶的改进,受清饮之风的影响,唐宋用于炙茶、碾茶、煮茶等的茶具不再需要,而转为注重通过冲泡体现茶叶新绿本色的茶具,多为白色或淡色。 一、最早的饮茶器具(汉代) 很难说清楚,饮茶的器具与酒距、食具共用,有人说商代前后就有了茶具陶——口小、肚大。大多数专家认为我国最早的烧及饮茶器具的就是西汉,王褒《亿约》(公元前59年“武阳买茶,享荼尽具”这个具可能就是茶具或食具。二、专用茶具的出现茶学界公认最早的有关茶具的文学记载就是西晉(公元265-316年) 左思(約公元250-約305年)的《娇女诗》,其中有“心为荼荈剧,吹噓对鼎砺。”這“鼎”當属茶具。 二、完备的唐代茶具: 1茶具的形成期:汉代→→隋唐以前。从汉代到唐代,人们饮茶通常加葱、姜、橘子等物一起煮与煮汤(蔬菜)无差别,或用来解渴,或用于菜食,可能与食具共用。最早我国古人多用鼎与镬(huo)煮水 2专用茶具的确立(陆羽) 唐代饮茶之风盛行,饮茶由粗放煮茶进入,精工煎茶阶段,于就是茶具的艺术价值开始受到重视。为此,陆羽在总结前人饮茶使用的各种器具后,开列出28种茶具的名称,并描绘其式样,阐述其结构,指出其用途(见《茶经?四之器》)。这就是中国茶具发展史上,对茶具的最明确、最系统、最完善的记录。从中可清晰地瞧到,唐代时中国茶具不但配套齐全,而且已就是形制完备。如果说,陆羽在《茶经》中提及的只就是民间的饮茶器具,那么,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饮茶器具,则为人们提供了大唐宫廷饮茶器具的物证。 三、兴盛的宋代茶具 宋代饮茶器具进人宋代,虽然饮茶方法有所改变,但无论就是宋代初期的煮茶法与饮茶法并存,还就是进人宋代中期以后,点茶法大行其道之时,其法都出自唐代。而且饮的茶与唐朝一样,仍然就是以紧压茶为主,茶的加工方法也无多大变化,只就是饼茶的花式品种有所改变罢了。所以,宋代的饮茶器具与唐代相比,在种类与数量上,并无多大变化。宋代民间饮茶多用茶盏,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制造的一种稍带红色的黑茶盏,被时人瞧作就是佳品,但宋人饮茶,更讲究烹瀹技艺,特别就是盛行的斗茶,不但讲究点茶的技与艺,而且对斗茶用的茶与水,以及用于斗茶的器具,都要求精益求精,以达到斗茶的最佳效果。华丽的点茶法的流行、金银具的盛行、黑釉建盏的不可一世,子民们郁郁不得志之余,一门心思置身于“斗茶”的游戏之中,这对茶具如醉如痴、魂系梦牵,及宋人对茶艺精益求精的追求,也深深影响了近邻日本,逐渐日本茶道追名于世。 品茶器具:唐人流行越窑青瓷茶碗,宋人时尚建窑黑釉盏; 煮水器具:唐时为敞口式的,宋代改用较小的茶瓶来煎水; 碾茶器具:唐代民间用木质或石质的茶碾碾茶,但宋时的茶碾虽然也有用木质或石碾制成的。

茶楼经营管理方案

茶楼经营管理方案 茶楼经营管理方案 一、茶楼定位分析 二、茶楼业务模式 三、茶楼竞争策略 四、茶楼管理模式 五、茶楼发展战略 一、定位 消费群体定位与价格定位及服务项目定位三种。 二、业务模式 1、产品组合 茶楼产品组合包括:茶器产品、服务设备等品牌元素、茶文化、服务配餐、演艺、音乐; 茶类:主要选择大红袍、铁观音、信阳毛尖、祁门红茶、西湖龙井、云南普洱等优质且具历史品牌的类别; 产品来源可以通过和厂家建立长期供货机制,拿货可以在马连道也可以和当地厂家建立战略合作。 器类:茶器的选择古朴自然青瓷例如汝瓷 服务设备:例如桌布、夹子、杯托等全部通过OEM的形式打上茶楼的品牌字样 茶文化:茶楼的服务员不仅是服务喝茶的客人,每个服务员必须有自己擅长的茶类,还要具备茶艺表演和茶文化内涵。平常茶艺人员提供茶水和茶文化服务,后期可以接待外部茶艺表演活动,增加收入结构。

2、价格组合 茶楼产品价格相对其他茶楼的要定位高价,特别是礼品茶价格,茶楼可以和固定供应商合作经营茶礼品。 品名区价格可以根据现实客流情况决定。 3、促销组合 茶楼经营需要借助行业协会和媒体力量,通过定期举办茶文化沙龙活动等来提高茶楼人气和氛围。 4、渠道组合 供应渠道:中国十大名茶茶产区和长春市区店面渠道、厂地驻长春事处相关资源及优质厂家成本优势资源 营销渠道:茶楼会员管理机制及公关活动企业家主题活动人脉资源 三、竞争策略 茶楼相对于一些大城市已经成名的老舍茶馆等处于后起之秀,其立于会所之中但具茶楼别具个性的特性,唯有充分挖掘文化品位优势,做足文化底蕴,且在产品供应上能够拿到低价质廉才有绝对优势。 四、管理模式 1、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的目的是为茶楼创造一个适合于经营的良好环境:空间布局、灯光照明、背景音乐。 茶楼最大的浪费就是现场空置率的浪费,所以有效利用每个角落,通过产品布局和产品结构等形式来实现随处皆营销随处皆茶文化的感觉。2、员工管理 员工的时间管理和员工职业成长和绩效管理是茶楼管理中核心问题。

中国裙子的历史

中国裙子的历史 姓名:肖运阳学号:109064440 【远古时期】 裙子这种服装,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在远古时代,我们先祖为御寒冷,用树叶或者兽皮连在一起,便成了裙子的雏形。据东汉末年刘熙撰写的《释名·释衣服》上说:“裙”,“群”也,即把许多小片树叶和兽皮连接起来。 【先秦时期】 相传在四千多年前,黄帝即定下“上衣下裳”的制度,规定不同的地位的人着不同颜色的衣裳。那时的“裳”,就是裙子。五代《实录》说:“古所贵衣裳连,下有裙随衣色而有缘(沿边而装饰曰“缘”。);尧舜已降,有六破(破者,析也,即皱褶。)及直缝,皆去缘;商周以其太质,加花绣,上缀五色。盖自垂衣裳则有之,后世加文饰耳。”《实录》又说:“隋炀帝作长裙,十二破,名仙裙。”说明了裙子的演变。 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族的服饰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河南安阳出土的石雕奴隶主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这大体反映了商代服饰的情况。 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普遍着深衣,上衣与下裳相连.深衣类似连衣裙,但略有不同之处. 【汉朝】 汉代时裙子便流传开来,不过上衣甚短,裙子甚长,如现代朝鲜人的裙装。现存的汉代陶俑、舞伎俑所着服饰就有如此明确的反映。那时裙子都有皱褶,即所谓“褶裥裙”。据文献汉人刘歆所著《西京杂记》,和汉人伶玄撰写的《飞燕外传》都记载了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的故事,赵飞燕身穿云英紫裙,裙裾飘飘;鼓乐声中,在太液池畔翩翩起舞,恰时大风突起,身若轻盈的燕子被风吹起。成帝忙命侍从将她拉住,没想到惊慌之中却拽住了裙子。皇后得救了,而裙子上却被弄出了不少褶皱。可是,起了皱的裙子却比先前没有褶皱的更好看了。从此,宫女们竞相效仿,这便是当时的“留仙裙”。 从汉代开始,裙子的样式逐渐接近现在的样式.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完整的裙子实物,它是用4幅素绢拼制而成的,上窄下宽,呈梯形,裙腰也用素绢为之,裙腰的两端分别延长一截,以便系结。整条裙子不用任何纹饰,称"无缘裙"。汉代,普通男子中也有穿着短襦裙的。穿襦裙的人在劳动时将裙撩起来塞在腰间,以便于劳动。《三国志·魏志·管宁传》载,“(管)宁常著皂帽、布襦袴、布裙”。 【魏晋南北朝】 魏晋以后,裙子的式样不断增多,除了普通的长裙之外,还有绛色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紫碧纱纹双裙,丹纱杯文罗裙等名目.两晋十六国时期,流行起"间色裙".据《宋书·羊欣传》载,王献之当吴太守时,曾趁羊欣睡觉时,在羊欣所著新白绢裙子上题书数幅而去。羊欣本善书,得此真迹,书法大有长进。裙子是六朝时富贵子弟的常见装束,有“裙屐少年”之称。《北史·邢峦传》载:“萧深藻是裙屐少年,未治政务”即可为证。 【隋唐】 隋代的裙子样式基本承袭南北朝时的风格,下长曳地的长裙在隋代特别受到人们的欢迎,间色裙在这个时期依然为人们所采用,唐代的裙子长度,与前代相比有明显的增加.隋唐时,裙子更加风行,有的裙子增加了裙幅,使裙子更加蓬然丰满。裙子被各个阶层所钟爱。唐代的服装主要由裙、衫、帔三件组成。裙长曳少女纤纤的细腰裁剪的,苗条的身材,合体的长裙,在湖面的微风中摇曳生姿。“郎船安两桨,侬舸动双桡。扫黛开宫额,裁裙约楚腰。”白居易的《小曲新词》把穿着红裙的少女放在早秋的明月夜里,月色和裙色相映生辉。“红裙明月夜,碧殿早秋时。好向昭阳宿,天凉玉漏迟。”杜审言的《戏赠赵使君美人》则是另一番情

中国茶具发展史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触处可见。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的诗句。元画家王冕《吹萧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明初号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责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他趁兴写道:“茶器晚犹设,歌壶醒不敲。”不难看出,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说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茶具是我国古代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讨论茶具史的兴衰,也可以看到茶文化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茶具也有其本身独到的发展过程,从中还可以看到陶瓷制造的艺术造谐。该文主要论述唐宋以来茶具的发展进程。 由于唐时茶已成为国人的日常饮料,更加讲究饮茶情趣,因此,茶具不仅是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并有助于提高茶的色、香、味,具有实用性,而且,一件高雅精致的茶具,本身又富含欣赏价值,且有很高的艺术性。所以,我国的茶具,自唐代开始发展很快。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这在唐·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有详尽记述。本世纪80年代后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唐代宫廷茶具,与陆羽记述的民间茶具相映生辉,又使国人对唐代茶具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但唐代的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许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见到过的。 宋代的饮茶方法与唐代相比,已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是唐人用煎茶法饮茶逐渐为宋人摒弃,点茶法成了当时的主要方法。本世纪以来,河北宣化先后发掘出一批辽代墓葬,其中七号墓壁画中有一幅点茶图,它为我们提供了当时用点茶法饮茶的生动情景。 到了南宋,用点茶法饮茶更是大行其道。但宋人饮茶之法,无论是前期的煎茶法与点茶法并存,还是后期的以点茶法为主,其法都来自唐代,因此,饮茶器具与唐代相比大致一样,只是煎茶的,已逐渐为点茶的瓶所替代。北宋蔡襄在他的《茶录》中,专门写了“论茶器”,说到当时茶器有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 宋人的饮茶器具,尽管在种类和数量上,与唐代相比,少不了多少。但宋代茶具更加讲究法度,形制愈来愈精。如饮茶用的盏,注水用的执壶(瓶),炙茶用的钤,生火用的铫等,不但质地更为讲究,而且制作更加精细。 元代茶具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茶叶加工,还是饮茶方法,抑或是使用的茶具,元代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过渡时期。 元代统治中国不足百年,在茶文化发展史上,找不到一本茶事专著,但仍可以从诗词、书画中找到一些有关茶具的踪影。在当时既有采用点茶法饮茶的,但更多是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 在元代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形条茶饮用的方法已较为普遍,这不仅可在不少元人的诗作中找到依据,而且还可从出土的元冯道真墓壁画中找到佐证。在图中,没有茶碾,当然也无须碾茶,再从采用的茶具和它们放置的顺序,以及人物的动作,都可以看出人们是在直接用沸水冲泡饮茶。用于点茶用的元影青的刻花执壶。 明代茶具,对唐、宋而言,可谓是一次大的变革,因为唐、宋时人们以饮饼茶为主,采用的是煎茶法或点茶法和与此相应的茶具。元代时,条形散茶已在全国范围内兴起,饮茶改为直接用沸水冲泡,这样,唐、宋时的炙茶、碾茶、罗茶、煮茶器具成了多余之物,而一些新的茶具品种脱颖而出。明代对这些新的茶具品种是一次定型,因为从明代至今,人们使用的茶具品种基本上无多大变化,仅仅在茶具式样或质地上有所变化。不过,明代茶具虽然简便,但也有特定要求,同样讲究制法、规格,注重质地,特别是新茶具的问世,以及茶具制

茶道活动运营方案.doc

茶道活动运营方案 茶道活动运营方案1 茶艺轩筹开活动运营方案 一、经营规模:茶艺轩,总面积1000㎡。其中餐厅面积976㎡、厨房面积24㎡、共设卡座8个、棋牌室8 间。 二、经营定向:茶艺轩经营中餐、晚餐、夜宵,主要以茶艺、棋牌为主体经营项目,出品定位咖啡、小吃、堡仔饭、套餐等。顾客来茶艺轩主要为商务会谈、棋牌娱乐、品茶休闲活动。初步预算人均消费(茶水、饭菜)在58元/位左右。 三、经营时间:上午9:30-晚上12:00 四、岗位设置: 1)、前台:设主管1名、领班3名、茶艺师1名、员工11名。 2)、厨房:厨师4名,两个班次可以和美食街调用。 五、工资预算:茶艺轩人员编制预算(人员20名,工资35200元/月),前厅16名,人均工资1500元,总计24000元,包含顶楼服务员。厨房人均工资2800元,总计11200元。 说明:以上为初步工资预算,最终将根据本地市场及酒店行业

标准制定。 六、设备费用预算:(初步) 1、茶艺轩前后台餐具预算:(明细待定) 前台、厨房餐具采购预计28000 元。 2、茶艺轩厨房杂件预算:(明细待定) 吧台杂件采购预计62000 元。 3、茶艺轩厨房设备预算:(明细待定) 厨房设备采购预计65000 元。 以上设备投资预算共计约15.5万元 七、其它建议: 1、天然汽为:瓶装液化气,空间太小,缺乏安全性。 2、煤气管道预设,位置较高,压力有困难,不可取。 3、使用环保油、生物燃油,环保,费用相对低,易操作。茶道活动运营方案2 以茶交友主题系列活动方案

一、活动时间:4月16日5月22日 二、活动流程: (一)开幕式 1.活动流程:(1)活动时间:5月7日 (2)活动地点:知音广场 2.活动内容: (1)茶艺表演。由茶艺表演团成员表演并示范给现场的观众,让观众切身感受到茶具,服装等专用用具用法。茶艺表演期间还同时进行古筝表演,营造更好的气氛效果,在茶香与音韵中,引起更多人的兴趣 (2)茶叶展示。由茶叶公司提供各种茶叶,在品茶盛会中展示,并讲解其功效特点 (3)免费品茶。我们会设立免费品茶区,茶叶可自购,也可通过赞助,赞助茶叶会注明赞助公司。活动现场进行品茶鉴茶游戏(辨别何种茶叶) (4)茶的历史发展展示。在活动现场挂有茶发展历史的图片和文字,为同学们展示茶的起源和发展,是同学问更了解茶的文化,知道它的博大精深,有助于茶文化的传承,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爱

茶具发展简史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为茶。这就是说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就开始利用茶了。中国茶文化渊源流长,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伴随着品茶的诞生,茶具也在文明的演进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部分。茶的盛行,最有功绩的当属陆羽,这位茶圣及其著作《茶经》将茶的地位提高到了修身养性的高度,而其中茶具文化又是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郎分。茶具一词最早见于西汉王褒的《僮约》赋中“烹茶尽具”一词,即指烹茶极讲究及其用具。纵观茶具的发展历史,对于茶具的讲究并非一开始就有之,它是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和饮茶习惯的改变而逐渐形成的。 茶的利用经历了从药用到食用到饮用,从煮食(战国)到煮饮(唐)再到泡饮(明代)的演变。人们饮茶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秦汉时期,饮茶之风逐渐传播开来。在唐代则成为举国之饮,成为茶在历史上的最盛时期,也是在这个时期,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的《茶经》问世。宋代,饮茶更是发展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时尚,一种典雅的艺术。 “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茶具,古文献中称为茶器。通常是指人们饮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具。茶具是在“茶之为饮”以后出现的,并随着饮茶的发生而发生,随着饮茶的发展而发展。茶具的发生和发展,如同酒具和食具一样,历经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一、从粗糙到精致的过程。一般认为,中国最早饮茶的茶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这种器具是一种小口大肚、陶制的缶。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器,便是当时食具兼作饮具的代表作品。 纵观茶具发展的脉络,不同时代的饮茶方式也有不同。如唐代以饮用煎茶、饼茶为主,饮茶方式多为煎茶法。时至宋代,人们尚饮饼茶,改为点茶法,并出现了斗茶和分茶,并以茶汤“面色鲜白”、乳花“著盏无水痕”为判定标准,改唐碗为宋盏。明代后促进了散茶的改进,受清饮之风的影响,唐宋用于炙茶、碾茶、煮茶等的茶具不再需要,而转为注重通过冲泡体现茶叶新绿本色的茶具,多为白色或淡色。一、最早的饮茶器具(汉代) 很难说清楚,饮茶的器具与酒距、食具共用,有人说商代前后就有了茶具陶——口小、肚大。大多数专家认为我国最早的烧及饮茶器具的是西汉,王褒《亿约》(公元前59年“武阳买茶,享荼尽具”这个具可能是茶具或食具。二、专用茶具的出现茶学界公认最早的有关茶具的文学记载是西晉(公元265-316年) 左思(約公元250-約305年)的《娇女诗》,其中有“心为荼荈剧,吹噓对鼎砺。”這“鼎”當属茶具。 二、完备的唐代茶具: 1茶具的形成期:汉代→→隋唐以前。从汉代到唐代,人们饮茶通常加葱、姜、橘子等物一起煮与煮汤(蔬菜)无差别,或用来解渴,或用于菜食,可能与食具共用。最早我国古人多用鼎和镬(huo)煮水2专用茶具的确立(陆羽)唐代饮茶之风盛行,饮茶由粗放煮茶进入,精工煎茶阶段,于是茶具的艺术价值开始受到重视。为此,陆羽在总结前人饮茶使用的各种器具后,开列出28种茶具的名称,并描绘其式样,阐述其结构,指出其用途(见《茶经?四之器》)。这是中国茶具发展史上,对茶具的最明确、最系统、最完善的记录。从中可清晰地看到,唐代时中国茶具不但配套齐全,而且已是形制完备。如果说,陆羽在《茶经》中提及的只是民间的饮茶器具,那么,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饮茶器具,则为人们提供了大唐宫廷饮茶器具的物证。 三、兴盛的宋代茶具 宋代饮茶器具进人宋代,虽然饮茶方法有所改变,但无论是宋代初期的煮茶法和饮茶法并存,还是进人宋代中期以后,点茶法大行其道之时,其法都出自唐代。而且饮的茶与唐朝一样,仍然是以紧压茶为主,茶的加工方法也无多大变化,只是饼茶的花式品种有所改变罢了。所以,宋代的饮茶器具与唐代相比,在种类和数量上,并无多大变化。宋代民间饮茶多用茶盏,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制造的一种稍带红色的黑茶盏,被时人看作是佳品,但宋人饮茶,更讲究烹瀹技艺,特别是盛行的斗茶,不但讲究点茶的技和艺,而且对斗茶用的茶和水,以及用于斗茶的器具,都要求精益求精,以达到斗茶的最佳效果。华丽的点茶法的流行、金银具的盛行、黑釉建盏的不可一世,子民们郁郁不得志之余,一门心思置身于“斗茶”的游戏之中,这对茶具如醉如痴、魂系梦牵,及宋人对茶艺精益求精的追求,也深深影响了近邻日本,逐渐日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