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摘要:玛格丽特.米歇尔在其代表作《飘》中所塑造的女主人公斯佳丽这一形象,可谓家喻户晓。斯佳丽的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作家对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飘》蕴涵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郝思嘉成长历程的描述,结合战争背景,体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它的时代进步性,既是对男权社会的反叛,又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这种浓厚的女性意识赋予了《飘》强劲的生命力。本文将从爱情、生活和事业两方面分析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斯嘉丽在爱情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的女性主义思想又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少女时期的斯嘉丽与阿希利的爱情;二是与查尔斯的第一次婚姻;三是与弗兰克的第二次婚姻,四是与男主角瑞德的第三次婚姻。

关键词:女性主义;《飘》;斯嘉丽;女性

Unscramble of the feminism of Gone with the wind

Abstract: Margaret mitchell's famous novel Gone with the wind modeled the visualize of Scarlett is widely known by every barber.The reason that Scarlett's enchantment became enduring,is the outher's successfully modeled of character nature.

Key Words: feminism ;Gone with the wind ;scarlett ;femininity

目录

一、超越时代的爱情观 1

(一)少女时期的斯嘉丽 1

(二)斯嘉丽的第一次婚姻 4

(三)斯嘉丽的第二次婚姻 4

(四)斯嘉丽的第三次婚姻 4

二、战后事业的崛起 6

三、战后新生活14

参考文献19

后记20

参考文献18

后记20

女性主义由来已久,它的的理论更是千头万绪,但是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基于这一现实,女性文学也随之蓬勃发展。"真正意义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从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开始了宜昌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的各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1]"在思想层面上,女权运动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平静下来,但到了60年代,在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激发下,女权运动再度兴起。这次运动不但强调争取女权,更重视两性的角色分析,并开始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出现了许多女性主义的理论著作。"[2]

出版于1936年的玛格丽特.米歇尔的成名作《飘》正是适应了这一潮流。作者以经历了那次战火的洗礼的外祖母安妮.斯蒂芬为原型,"她常去见市长和市议会,用一些精挑细选的言语谴责男性的游手好闲与浪费时间,使那些大人物张口结舌无言以对。"[3](13),以亚特兰大及附近的种植园为背景,描写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小说中虽有对战争恢弘场面的描写,如亚特兰大破城当日五角广场的遍地伤兵,惊心动魄的逃难,枪杀等等,而其中最吸引人心的莫过于斯嘉丽和瑞德之间马拉松式的爱情。女作家始终以细腻的人物心理性格刻画见长,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文学人物在作者流畅的文字作用下,栩栩如生。不仅展现了南方种

植园文明的没落史,一代人的成长史和奋斗史,更展现了一段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作者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觉和艺术表达描述了那个时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它的时代进步性: 既是对男权社会的反叛又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这种浓厚的女性意识赋予了《飘》强劲的生命力,让其从未随风而逝。

一、超越时代的爱情观

女主人公斯嘉丽对爱情的不懈追求一直是小说的灵魂和主线。思嘉是一个反叛意识极强的女性。出生在一个已经算得上是佐治亚的上等人家,成长于有一位温柔、贤惠而又能干的母亲、一位表面严厉其实内心憨厚的父亲、一位对思嘉既严格又疼爱的保姆的家庭环境,有着母亲埃伦和黑妈妈标准的家庭教育,按常理说,思嘉应成为一位有着高雅气质和温柔举止的大家闺秀,但事实上,思嘉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从小时候起,思嘉就反抗整个世俗礼教,她不愿跟自己两个娴静的妹妹玩,也不愿跟素有教养的韦尔克斯家姐妹玩,偏偏要跟庄园的黑孩子和邻居的男孩子玩。"她只学会了外表上的优美仪态,至于这种仪态理应迸发出的内心美,她可从来没学会过,也不明白有什么理由要学。"[4](第三章)在婚姻大事上,思嘉更体现了她对旧习俗的反抗和个性的叛逆,可惜,她所作的一切全迷失在爱情的岔道口上。在父亲杰拉尔德看来:"最美满的婚姻,他想到的就是父母做主的。"对于子女的婚姻,如果女儿"嫁给这哥儿俩(塔尔顿家兄弟)中的一个,这一来两家庄园就可以并到一起了。"[5](第二章)。正是父亲这种代表旧思想产生的教条阻碍着她对爱情的追求,激发出她强烈的反叛意识。在当时的传统中,女性被认为应该是温柔的、被动的、矜持的淑女,而女主人公斯嘉丽完全粉碎了这幅美丽的窈窕淑女画面,从她面对爱情的态度就完完全全展示出了这位新女性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所推崇的主流价值观的格格不入。美国南方以教养礼仪著称,从小孩子们便试图被教育成彬彬有礼的绅士和温柔优雅的淑女。因为"19世纪的美国社会只为女人提供了一种得到社会尊重和接受的角色--贤妻良母角色,一种要求她们不断自我牺牲、一心满足他人的角色。这样一来,不论处于什么心理状态和知识层次的女人,都不得不极力使自己符合这个规定的角色。"[6]213为了使女孩长大后成为符合社会规范的贤妻良母,父母们总是煞费苦心地且丝毫姑息迁就地教育他们。从一直贴身照顾斯嘉丽的黑妈妈身上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一点:在参加宴会前,黑妈妈常常要求斯嘉丽吃饱东西,因为淑女在宴会上吃得越少越被认为有教养,吃多了会毁了家人的声誉;一再要斯嘉丽守规矩点,不能像下流的白人一样;当黑妈妈知道斯嘉丽爱着已经快要结婚的艾西利时,觉得斯嘉丽简直犯了大忌。对于斯嘉丽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立、独行,可以从以下几个阶段来说明:

(一)少女时期的斯嘉丽

还在塔拉庄园无忧无虑幸福生活的斯嘉丽,是一位漂亮、倔强、叛逆、高傲、左右逢源、总是充满激情的美人儿。她和其他矜持的淑女们不同,她很享受那种众星捧月、被很多男性环绕的感觉,她敢跟任何一个男子调情。在感情上,她很主动,她享受着自己给自己创造的甜蜜。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就算别人不喜欢,也不在乎。当她知道她一直深爱着的艾西利快要结婚时,她立即撕下了淑女的面具,不顾一切跑到艾西利面前向他表白。而当时流行的理念是:爱情只会在婚姻之后产生,因此大部分的普通南方女孩都压抑自己的愿望,毫无反抗的接受由父母精心安排的丈夫。而斯佳丽并不接受这种思想,而是努力追求自己所爱的人。她的表白行为在当时来说,是一个非常大胆、颠覆传统的举动,因为没有一位淑女会主动去跟一位异性表白。在遭到艾西利拒绝之后,斯嘉丽没有碍于女性身份而掩饰自己的愤怒,甚至打了艾西利一个巴掌。这个巴掌也表现出斯嘉丽在爱情中敢爱敢恨、雷厉风行的作风。正如"她父亲因无名火起杀了人,另外一些爱尔兰祖辈同样也因无名火起干了不法勾当送了性命"一样,而"她母亲家世素有教养天大的事都能默默忍受"的美德却在她身上消失得荡然无存了。她虽然历经失败,却坚定不移,仍然像蜘蛛似的粘着艾希利。她敢于大胆爱一个人,更敢于大胆恨一个人,正与她那个终身未嫁的妹妹苏埃伦形成鲜明的对比:

男人变心了,她便只能坐以待毙,不敢去寻找一份新的恋情,而始终独身一人。斯佳丽是个女性主义者,然而对待阿希礼,她能做的都做了。在某方面,存在一种向男权看齐的倾向。在知道阿希礼选择与玫兰尼结婚的时候,勇敢地去表白并提出私奔,被拒绝后也依然不放弃,这不是一般南方女孩能做出来的。

(二)斯嘉丽的第一次婚姻

她的第一个丈夫是梅勒妮的弟弟查尔斯。当时,斯嘉丽由于遭到艾西利的拒绝,看到艾西利和梅兰妮深情吻别时,赌气答应了查尔斯的求婚,以此来报复艾希利。虽然斯嘉丽后悔不已,但也必须为自己这种孩子气的行为付出代价:"不到两个星期斯佳丽就做了妻子。又不到两个月,竟成了寡妇。当初她如此匆促如此轻率就套上了婚姻的枷锁,很快就又解脱了,可她再也过不到未婚时代那种无忧无虑的自由生活了。结了婚紧接着就当了寡妇,然而使她灰心丧气的是:接下来又做了母亲。"日后她回忆起来,仿佛一切都在梦中。婚后仅七个星期,查尔斯便病死战场。她亲手送葬了自己美好的少女时代,发出了"做寡妇还不如死了干净"的感慨。对于查尔斯的死她并不难过,因为她从未真正爱过查尔斯,她难过的是,别人都穿着鲜艳好看的裙子而她只能穿着黑漆漆的裙子,而且不能参加舞会不能跟别人交往,她觉得自己不该这么年轻就做了寡妇,这太委屈了。最终,她拗不过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出现在热烈的集会上,完全把什么礼仪风俗抛之脑后,欣然答应和瑞德共舞一曲,跳得不亦乐乎,让贝蒂姑妈手无足措,甚至当场晕倒。寡妇在守寡期开心地跳舞,恐怕只有大胆的斯嘉丽敢这么做了。这里也体现出斯嘉丽敢于和封建传统礼教做斗争,不受传统束缚的过人胆识。(三)斯嘉丽的第二次婚姻

斯佳丽如果不愿意失去父亲遗留下的被视为精神家园的塔拉庄园,就必须凑足税款。为此,斯佳丽原本打算嫁给瑞特,从瑞特那里得到钱去付税款。当瑞特识破她的骗局后,她刚好遇上了自己亲妹妹的未婚夫--弗兰克,而弗兰克能够支付税款。为了筹集塔拉的300元税款,斯嘉丽横刀夺爱,抢走妹妹苏埃伦的情人弗兰克,开始了她第二次的婚姻生活。种植园保住了,但同时也注定了她又一次的不幸婚姻。婚后她不顾弗兰克的劝阻,抛头露面,干起了所谓男人的事业,招来闲言碎语,最后惨遭黑人抢劫。加入了3K 党的弗兰克为了报仇,夜闯黑人区,自己却遭不幸中枪死亡。斯嘉丽第二次成了寡妇。在这段感情中,斯嘉丽完全颠覆了传统女性对爱情和婚姻的依赖和终极信仰。在那个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女性敢于用自己的婚姻和感情来做筹码,斯嘉丽为了获得300元税款来保护自己的庄园,毅然牺牲了自己和妹妹的幸福。这种气魄,这种武断的做事手法,这种把爱情和婚姻看成生命中一小部分的思想,已经是对传统女性婚姻观、爱情观的巨大冲击了。在那个年代男人永远是主角,女人永远只是一个附属物。但是,在斯嘉丽眼里,男人、爱情、婚姻等至高无上的事物可能只是她的一个棋子、一个道具,斯嘉丽不甘愿永远当生活的配角,她要完全主宰自己的命运。她相信没有哪一样是男人办不了的,除了生孩子。

第四,斯嘉丽的第三次婚姻。

尽管经历了两次婚姻,斯嘉丽心中始终没有忘记那个魂牵梦萦的艾西利,并把这种感觉带进了第三次的婚姻---和跟自己有共同的政治信仰、共同思想感情、共同性格特点瑞德的婚姻。斯嘉丽嫁给瑞特后,一扫贫穷的生活,开始了极度奢靡的物质享受。她建房子、开舞会,享受着奢侈和快乐。然而由于她自以为对艾西利至死不渝的爱,使得瑞德倍受痛苦煎熬,开始夜不归宿。在他们的孩子邦妮骑马摔死后,使矛盾达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瑞德一次次的容忍,想办法让她摆脱艾西利给她的假象,希望她明白自己所爱的;而斯嘉丽却一次次的执迷不悟,固执地认为自己爱的是艾西利。只有当梅勒蒂死后,斯嘉丽才突然发现"自己在梦中一直寻觅的那个避难处,那个一直被迷雾遮住的温暖而安全的地方......乃是瑞德"。只可惜这一切来得太晚了,瑞德已经被斯嘉丽折磨得疲惫,决意离开。这一段感情实际上才是斯嘉丽真正的感情归宿,因为只有这段感情才是真正两情相悦的感情。但是,斯嘉丽一直不停地徘

徊在艾西利给的假象感情中无法自拔。她固执地认为艾西利是爱她的,娶梅勒蒂不过是对封建礼教的妥协。这种执着的假象,让她几乎不顾一切的付出,最终甚至失去了她的真爱。二、战后事业的崛起

斯嘉丽在事业中所展现出来的女性主义思想,在《飘》中无处不在。正如书中所说的:"不管她那展开的长裙显得多么的端庄,她那梳得平整的发髻多么严肃,她那交叠着放在膝盖上的雪白小手多么文静,却还是掩饰不了她的本性。在她可爱而正经的脸容上,那一双绿色眼睛显得风骚、任性、充满活力、和她那淑静的举止丝毫不能相称。她的仪态是她母亲的谆谆教诲和黑妈妈的严厉管束强加于她的,那双眼睛才是她自己的。"[4]如果说在塔拉庄园里过着纯情少女生活的斯嘉丽只是在内心偷偷地,或者小规模地表现出自己的叛逆和倔强,那么在亚特兰大经历过战争洗礼的斯嘉丽已经完全、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她作为新女性所具有的勇敢、坚强和敢于承担责任的非凡气魄。在经历了北佬的抢掠后,她知道,只有金钱才能让她摆脱困境,于是她全力施展自己的魅力,让弗兰克爱上自己,并娶她为妻。因为弗兰克有钱,只有金钱才能让她感到安全。她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改变经济秩序就无法改变妇女受压迫的地位,斯佳丽想用这种方式改变自己的地位,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毅然挑起了木材厂的生意。无论刮风下雨,甚至于怀孕期间也不曾放弃。丈夫不理解南方人看不起她,妇女们嘲笑她,她的心中却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改变自己的命运,让自己不再受苦没有把希望寄托在丈夫身上。这是她对父权制的反抗,虽已嫁作人妇却时刻保持自己生命的鲜活,没有被琐碎的家务累弯了腰,没有整天埋怨丈夫的种种行为,没有为孩子的生活焦碎了心。正如她所说的:"我相信女人用不着男人的帮忙,世界上的事情没有哪一样办不了的,就只除了生孩子,她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反抗。她在北方军队不断攻破亚特兰大,一片兵荒马乱的情况下,斯嘉丽本来可以坐上伊蒂姑妈的马车和她一起逃亡。但是,她想起了她对艾西利的承诺,她要照顾梅勒蒂。就是这样一句承诺,让她冒着生命危险留下来照顾梅勒蒂,并且将梅勒蒂母子安全地送到了塔拉庄园。她原本可以守在母亲的身边,寻求呵护,寻求安全,可是她却选择面对北方佬的铁蹄。无论斯嘉丽是出于何种动机救梅勒蒂,但是事实上,她的确救了一个抢走了她心上人的女人。斯嘉丽身上表现出来的信守承诺,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恐怕令很多男性也汗颜。回到塔拉庄园,才是斯嘉丽悲惨生活的开始。原来病魔夺走了她的母亲埃伦,这对斯嘉丽来说无疑是重大打击,她一向对自己的母亲充满崇敬和爱。由于妻子的离世,斯嘉丽的父亲不堪打击导致精神失常,整个庄园之前已经被北伐军队洗劫一空。没有食物、没有衣裳、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男人,但是斯嘉丽没有被打倒,在短暂的伤心之后,她站在自己的土地上,狠狠地立下重誓,她发誓从此以后无论用何种方法,她绝对不让自己也不再让家人挨饿,她要承担起整个家族的责任。她坚信只有劳动才能改变一切,背弃原有的生存模式,在烈日下忍饥挨饿,到地里摘棉花,去邻居家借种子,由一个农庄的千金小姐转变成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阿希礼回到塔拉庄园,落魄潦倒,毫无生存能力,她宁愿让自己的双手长满老茧,也不愿看到阿希礼受苦。自己发家了,有了安定的生活,不用整天担心吃不饱的问题,就希望阿希礼能和自己一样,并绞尽脑汁地为他提供"一斗之米"。按中国这个时候,斯嘉丽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绝不服输、为自己喜欢的人无私奉献的性格更深刻地映在了我们的心里,在她的世界里,即使没有男人也不要紧,只要靠自己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可以说,这时斯嘉丽身上的传统女性气质隐退得越来越远,取而代之的是男性的思维定势、男性的掠夺性和攻击性。她已经没有了女性天生具有的优柔寡断特性,她的目的性变得相当明确,并且总会用毫不含糊的手段使之变为现实。斯嘉丽后来的滚滚财源,她在乱世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惊人力量,取决于她的女性主义。这种女性主义使得她敢于同任何一位男士抗争,争取自己的应得利益。她抢了妹妹的未婚夫,石破天惊地招摇过市经营木材厂和酒馆,战乱和贫穷已经消耗掉她过去淑女形象的每一丝温柔和高贵,生存变成了第一要义。斯嘉丽开始了艰苦创业的道路。她适应性强,善于把握机会并勇于冒险,再加上年轻美丽、聪明健

康等得天独厚的因素,她具备了实现"美国梦"的一切条件。她脾气暴燥、急功近利,行事作风越来越像父亲,背离母亲的教养越来越远。斯嘉丽也没有想过,当初埃伦将温顺、柔婉、亲切、高尚、善良、坦诚等种种美德教导给她的时候,她以为未来亦如她自己平和安详的一生那样是一长串宁静安谧的一生。但是现实的一切都表明:由于环境的骤然变故,斯嘉丽已彻底认同了男性的力量和权威,对传统的道德价值观进行了革命性的颠覆。战争和亚特兰大重建时的社会工业化促使斯嘉丽展现出了一个新时代新女性独立自主的作风。她不仅个性独立、经济独立,还养活了一大家子,像女勇士一样带领他们走出了生存危机。玛格丽特·米切尔笔下的斯嘉丽无疑是一个充满反叛精神的人。在那个男权主义盛行的时代,她敢于向传统挑战,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她身上有着许多女性优秀的品质,她美丽、坚强、勇敢、果断、乐观自信、永不服输,斯嘉丽是新女性的最佳代言人,是一位杰出的女权主义者。正如前人所说:世界上只有三种人分别是:开拓者、追随者、无动于衷者。斯嘉丽毫无疑问是一位勇敢的开拓者,她远远超越了当时社会赋予女性的地位和作用。她是一个意志坚强的抗争者,她破除了那些禁锢女性的繁文缛节,挑战着男性控制的社会。她不再是一个意志薄弱的传统女性,而是一个充满勇气和智慧的女性。她是女性的楷模,她让女性充满希望和力量。飘从年一出版就踏入畅销书的行列,深受读者好评。小说流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故事成功的刻画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斯佳丽。斯佳丽经历了三个时期:内战前、内战期间、内战后、重建期。在不同的时期,她的行为体现出了她各方面的性格特点,然而她所有的行为都一直在勇敢的与陈旧腐朽的旧传统做斗争,而这也正是作者的一个核心思想。正是她这种不屈不挠敢于和旧社会旧传统作斗争的精神深深的印在读者的心中。

三.战后新生活

在那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的乱世中,斯嘉丽能够在倍受创伤和打击之后,不留恋昔日的豪华高雅,为了让住在塔拉的人不再挨饿,不惜让自己娇嫩的双手长满老茧。斯嘉丽的那句"老天在上,为我作证,我会战胜这些事,我会渡过难关,而且永不饥饿,我家的任何人也是一样"尤记忆犹新。

参考文献:

[1][2]王小英.简论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J].外国文学研究,2003(1):131-135.

[3]安妮.爱德华兹.塔拉之路[M].思宏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4][5]玛格丽特·米切尔飘[M ]李美华,译,南京:译文出版社,2004.

[6]SMITH R.Disorderly Conduct:Vision of Gender in Victorian America [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213.

[7] Margaret Mitchell.Gone with the wind [M] .PanBookLtd1974.

[8]罗婷.女性主义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9]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10] 张家平一部毁誉参半的畅销书[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5 (1): 73.

[11]王晓英.简论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J].外国文学研究. 2008(1 ).

[12]刘思谦.女性文学中的父权制解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5): 12-15.

[13]傅俊,韩媛媛.论女性话语权的丧失与复得[J]当代外国文学,2008 (3): 95-98.

[14]刘再复.性格组合论[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39

[15]李银河.女性权利的崛起[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83

[16]克洛蒂.斯佳丽研究[J].纽约客,1982-08-31

[17]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18]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19]王卓.美国文学史[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0]约瑟芬·多诺万;赵玉春.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M].赵玉春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版次.2003

[21]朱维之,赵澧等.外国文学史(欧美卷)[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毕业论文《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