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必读时评美文

1、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的是强者吗?

陆玄同

来源:中国青年网

查理·芒格说:“对于一个手里拿着锤子的人来说,满世界都是钉子。”同样,对于一个自诩为强者的人,眼里所见皆为弱者。

【引用名言+化用名言,类比说理开篇】

今天朋友圈被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的一篇致辞刷了屏,有媒体评价,叶敬忠院长的致辞,充满浪漫的情怀和朴素的思想,希望毕业生能够保持纯真与真实,能够时刻深入自己的内心,倾听良知发出的声音;同时他告诉学生,要记住人文与发展学院倡导的在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视角,尤其是要尝试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

【引入热点社会现象,关注当下,关联现实】

向弱者一样感受世界,是因为他们是强者吗,当然不是。这样温情的表达,只是叶教授的一种劝诫之语或者一种期望。农业大学的学习,将来避免不了要跟农村农民打交道,而农民向来是所谓强者眼中的弱者。

当然,这种强弱的对比更多的是思想和学识上的一种类比。希望他的学生在面对不理解的事情时,不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思考。

【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热点现象提出个性解读,主张换位思考。】或者说,他希望他的学生有包容的精神和博爱的情怀。在一个强调“出头”“成功”的浮躁环境里,寄语学生沉下去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其实就是希望学生能够知晓,平凡并不可怕,自视甚高,目中无人才可怕。

【深入理解教授对学生的深切寄望:拥有包容的精神和博爱的情怀。】可到底什么样的人是弱者?弱者的世界是怎样的?其实哪里有标准答案,只不过是世俗的功

利观催生的一种带有先天性歧视的表达。

【笔峰一转,引入核心话题,引出对强弱的定义与理解的深入探讨。】在此方面是弱者,在彼方面可能就是强者。弱肉强食本身就是一种残酷的生存现实,但这种所谓的生存法则是建立在不对等条件下的。再者,从生物观点来看,世上并没有真正的弱者,只不过是彼此所存在的位置和环境以及心态决定强弱关系。韩愈说,“有其翼者去其角”,可见不可能强者愈强,而强弱对比本身也是不断变化的。

【韩愈所言暂查无据。道理同成语“予齿去角”一样,予,给予,去,夺去。意即自然法则中给予某一种动物齿,就不给予它角。意思说是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或物。此段中用来论证强弱本是辩证的,比如,富甲天下的金融公司老板和身强体壮的冰雪运动员,被同时仍到雪山之巅,世俗意义上的强弱者就对调了位置。】

在一个人人都渴望成为强者的社会里,强者会因胜利而被拥戴,弱者会因失败而被嫌弃。鄙视产生的那一刻,我们就已经是思想上的弱者了。

实际上,是功利的社会让这中强弱对比在生活中对比得更加明显。而“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 其实很难。在一个崇尚“强者”的环境里,要求一个所谓的强者去保持一个弱者的心态,确实很难。因为这些所谓的强者拥有权力、资源或

身份优势,而所谓的弱者是在一种资源不对等条件下的自然对比。

【结合现实,剖析强者主导的当下,“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只是一种美丽的提法,看似新鲜,实难践行。】

生活中,我们可能是强者,也可能是弱者,环境不同地位不同,产生的对比也不相同。关键是,不管我们处在何种地位,拥有何种优势,都能保持一种谦卑的心态,对别人始终充满温情。强者不是一切物质充盈的代名词,而是精神生

活富足的自然表达。乐观面对生活的人,都是生活的强者,只要内心坚强,没有什么能够轻易击倒。总是把自己的软弱、悲情

或愚蠢,化作晶莹的泪珠,逢人便刷地往外流的人,才是弱者。

【打破世俗看法,重新定义强者,强者,乃精神富足、内心

强大之人。】布施与他三尺地,休夸谁弱又谁强。

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激进,不妄为,才能感受到这世界没有强弱之分,高下

之别,才能让这个社会更和谐友善。

【卒章显志,保持平常心,世界本无强弱之分】

「精读细思」

文章由类比说理开篇,由社会热点事件引入“弱者”话题,打破世俗看法,

辩证看待所谓强弱,重新定义强者与弱者。强调做人应看重精神的富足与内心的强大,时常保有一颗平常心,不激进,不妄为,你会发现世上并无强弱之分、高下之别。

2、“老人霸座拘留五日”不因个体污名化老人群体

杨朝清

来源:中国青年网

近日,D7573 次列车上,65 岁男子张某手持无座车票却霸占他人座位,列

车长耐心规劝 40 分钟,其闭目养神坐到终点。在见到民警后,张某连声承认自

己霸座不对。目前,张某已经被长沙铁路行政拘留五天。(6 月 27 日澎

湃新闻)

【新闻材料引入,读者速览热点事件,事件读罢,定有不同感想,观点碰撞后文及时跟上。】在一个“流动的中国”里,动车让老百姓的出行

更加便利。动车作为一个公共空间,也是世

间万象、人生百态的一面镜子。“霸座”作为一种失范行为,暴露了一些人

精神世界的贫乏与不健康;“霸座”层出不穷,说明建构与时代匹配的精

神文明,依然任重而道远。

【直陈观点,指出“霸座”所折射的精神世界贫乏,说明精神文明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明明是无座票,却非要霸占其他乘客的座位;面对乘客的批评质疑和列车长

的耐心劝阻,这位乘客选择了“不管你们怎么样,反正我就这样”的自

说自话。在乘客和列车长面前嚣张跋扈的

“霸座老人”,在民警面前立即认怂;他并非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无理”,只

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可以不为失范行为付出代价。

【深入剖析事件,从事件主体角度,透析“霸座老人”的侥幸心理】

按票乘车是铁路企业与乘客之间建构的契约,这位老人并非不知道这个规则,

而是明知故犯,揣着明白装糊涂,无畏、无理,当众撒泼。“霸座”行

为不仅给其他乘客带来了不便,也扰乱了动车的运行秩序。一个缺乏群己界限、对社会规范缺乏尊重与敬畏、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的乘客,不论他的年

龄与身份,都会遭遇他人的差评。

【指出“霸座”行为,漠视契约、缺乏对规则的尊重与敬畏,是自私自利的不

文明行为。】

虽然动车上没有“让座给更有需要的人”这样的标语,但对于那些身体

状况不佳或者孕妇、带小孩的乘客等有特殊需求却只有无座票的乘客,只要

他们“有话好好说”,总会有愿意换位思考、懂得体谅的乘客愿意成全他

们。那种自弹自唱、孤芳自赏的“座位谁先坐到就是谁的”,显然是一种胡

搅蛮缠。

【让步思考,纵是老弱病残孕,对于座位有特殊需要,亦应“有话好好说”。】在一个盛行工具理性的时代里,“霸座”表面上实现了个人利益最大化,实际上却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在不文明行为可能被随时随地“现场直播”的

今天,“霸座”丑态毕露,形象尽失,为天下人耻笑,当真值得吗?有理

不在声高,没有道理却强词夺理,非但不能赢得“脸面”,反而有损体面与

尊严。

【一针见血,直指“霸座”丑态】

法国哲学家福柯曾说,“一个人最好的作品,就是他自己”。在身份社

会逐渐向专业社会过渡的当下,一个人的社会认同,越来越少地取决于身份标签,

越来越多地依靠他自身的角色扮演。不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不论是博士还

是小学都没毕业的人,不论是社会精英还是普通人,“你怎样做,你的评价

就怎样”。

【借名言,强调人要懂得做好自己。每个人都是自己行为的主导者,更是自己的

命运主宰者。每个人来到这个社会都是一张白纸,上面写什么字,别人给

你什么批注,全在于“你怎样做”!】面对“老人霸座被拘五日”,我们

不能对老人群体进行污名化,而是要就事论事。我们不能

挥舞着大棒给老人群体贴上各种标签,却忽视老人群体也是千差万别的;根据

每一个人的角色扮演来进行评判,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拓展议论,抵制以偏概全、乱贴标签。这也是此文的最终落脚点。贴标签现象,

在生活中很是常见,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被贴标签的经历。】

「精读细思」

此文以老人霸座引出论述,先是批判霸座的不文明行为,接着分析霸座本

质与危害,然后倡导遵规守矩,做好自己。最后强调不要以偏概全,因一位老人

的过错而对老人群体进行污名化,拒绝乱贴标签。显然,这篇时评写得很不错,

但亦有值得探讨或者值得改进之处。标题乃一文中中心,应围绕标题为核心写

作,此文标题是《“老人霸座拘留五日”不因个体污名化老人群体》,而全

文仅用了最后一段 99 个字来拓展了下议论,说到了“不因个体污名化老

人群体”,有些头重脚轻,行文内容安排上有些避重就轻、主次颠倒。当然,

这只是从高考写作视角来看待这篇文章。如果从随笔杂文角度,怎么写都是不

逾矩的。而且若换个标题,诸如《也谈霸座》,本文最后一段反倒是起到了由此及彼的主题升化,更加拓宽了写作视野。

3、“勿需让座”的硬核大爷,让代际和解充满可能

然玉

来源:光明网

近日,辽宁大连一位老人别着“勿需让座”L E D胸牌乘地铁的照片,刷爆朋友圈,被称为硬核大爷。据了解,老人名叫刘增盛,今年76岁。老人表示,此举是怕给其他乘客增加负担:“现在的年轻人不易,我身体还可以,站着也没有问题。”实际上,老人挂着“勿需让座”的牌子已有两年时间,只是这次被网友拍了下来。

【热点事件引入,概述事件,引出下文】

相较于动辄“抢座”“要座”的老人,“勿需让座”的硬核大爷,倔强中透着一丝可爱,着

实算一股清流。老人为他人着想的通情达理,应该可以让公众讨论起“让座”议题时,势必会多一份平和、多一点思路。

就如我们此前一再重复的,“给老人让座”不是义务,而是一种道德倡议,是约定俗成的惯例,基于当事人的自觉自愿。只是很遗憾,现实中一些人似乎对此存有误解,各种争端也肇始于此。某些人认为“自己是老人,年轻人就天经地义要让座”,这种偏执,最终呈现出来很容易就变成为老不尊。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一个人想要获得尊重先要懂得自重。之于此,硬核大爷可谓教科书式示范。

【正反对比论证,结合此前频发的“给老人让座”纠纷,积极解读硬核老人行为】

“勿需让座”的牌子,对同车年轻人来说是个提醒,对刘大爷自己来说是一种解脱。相比于某些人一上年纪就“放飞自我”“不管不顾”,硬核大爷的生活态度显然要健康得多。“我身体还可以,站着也没有问题”,这不仅仅是“要强”,更是对自己状况的理性评估,是对自己社会行为的合适限定。这是严格的自我管理,这是彻底的自觉自律。

【深入分析,肯定硬核老人行为的合理性与积极意义。】“是否接受让座”,是老人的权利,不同个体的选择理应得到尊重。我们激赏

“勿需让座”

所传递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却也并不提倡老人们就一定要“拒绝让座”。是否让座、是否接受让座,都应该是特定对象基于特定场景所做的灵活决定,这没有标准答案,更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太久以来,“让座”成为一种强加责任,一些老人制造了裂痕,而硬核大爷则示范了一种和解的可能。

【辩证议论,提出观点:“是否让座”和“是否接受让座”都没有唯一答案,应视具体情景而灵活决定。文末赞赏了硬核老人教科书式示范所带来的正面影响。】

「精读细思」

本文选取热点社会事件,进行了积极的解读,充分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高

度肯定了事件中硬核老人的榜样行为,认为老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拒绝让

座也是一种权利,更是对年轻人的一种爱护,同时也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这篇

时评,我们可以学到有很多,一是积极的社会视角,这正是我们当下很多高中生

所欠缺的,“遇事件必批判”“视热点为作秀”,其实这则新闻,我们也看

到了评论区的负面评价,总有人把这种满满正能量的行为视为作秀、想出名;

总有人拿最坏的恶意揣测他人的合理甚至高尚的行为。也正是总有这类人,所

以才更需要能发声敢发声的人站出来作积极正面的解读。二是文章中正反对比

论证、客观辩证议论值得学习。观点不偏激,视野开阔,思维灵活。既能从法

律视角,看到权利与责任;亦能从人文视角,看到尊重与理解。既看到“拒绝

让座”是权利(“不是义务,而是一种道德倡议”),更看到“拒绝

接受让座”也是权利,同时也看到不宜盲目提倡“拒绝接受让座”,应视具体情况而灵活决定。

4、为传统节日赋予当代表达

刘阳

来源:人民日报

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涵,赋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巨大魅力,以潜移默

化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对传统文化的新表达、新诠释,很好地呈现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推动传统节日融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

【开宗明义,直入主题,传统节日需要新表达、新诠释,让传统文化更好融入当代生活】

端午节临近,在一些城市的商场等公共场所,龙舟、菖蒲等为节日平添了文

化意蕴,不仅为公共空间拓展了文化内涵,也对端午节背后的传统文化进行了

具有当代意识的阐释,让人们近距离体验了一次有“文化味”的端午节。【举例论证,承接上文观点】

古语有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

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我

们在端午节纪念 2000 多年前的爱国者屈原,就是为了忆念其伟大,传承其精神。又因为农历五月是仲夏,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故五月初

五也被称为“端阳节”。这些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涵,赋予中华民族

传统节日以巨大魅力,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

德力量根植人心。

【举例论证,说明传统节日的现实意义】

然而,包括端午节在内的许多传统节日的内涵一度被人们淡忘,不少人索性将端午节称为

“粽子节”,仿佛节日除了吃粽子再无别的含义。过年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这些是通过饮食的方式对传统节日的纪念。但也要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生活节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怎样才能让传统节日更好地吸引年轻人,让人们更好地体验传统节日背后的传统文化?如何将传统节日更好地与当代生活相结合?这些都构成了新的课题。

【反思传统节日被淡忘的现状,引出思考:如何让传统节日更好地融入当下生

活?】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提升,公众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些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方式、传播方式纷纷涌现。对传统文化的新表达、新诠释,很好地呈现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推动着传统节日融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这些尝试表明,今天,传统节日也可以过得很时尚。比如,前不久,某网络视听平台播出纪录片《佳节》,分为《春望》《秋思》和《冬聚》3 集,展现了中华民族代表性传统节日庆典如何从农耕社会发展而来,这些古老的传统又如何在当代中国快速的发展中伴随人们的

生活与时俱进,赢得大量观众点赞。

【正面论述,看到改观,对传统文化的新表达新诠释,为传统文化融入当下起到了积极作用】

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在今天得以更好地涵养和传承,既要借助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象征性场景、仪式性物品,也需要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通过当代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呈现在人们面前。比如,在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上,推动传统文化与最新的网络视听方式相结合,不仅能为网络视听节目的创作带来更有分量的题材和内容,也有助于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的传播,为传统习俗更好走近年轻人搭建平台。

【从怎么办的角度,思考如何让传统在当下更好地传承。】

我国地域辽阔,人们庆祝节日的方式不尽相同,但节日中蕴含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是相通的。传统节日就像一条纽带,连结着生活在广袤中华大地上的人们,传承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期待出现更多适应当代社会的表达方式、传播形式,让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让全世界更好领略中华文明的多姿多彩。

【卒章显志,呼应开头,提出期待,展望未来。】

「精读细思」

本文观点明确,题目即核心观点,“为传统节日赋予当代表达”,传承传统亦须与时俱进,探索更适合传承传统文化的时代新形式,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

入当下生活。本文以“端午节”为例,论述了传统节日承载了传统文化,寻找更符合当下的传统节日形式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这篇时评既看到了当下传统节日被淡忘的现状,又看到了时代赋予传统节日新的传播形式,亦从

对策角度提出来自己的主张。既有现象与现状分析、又有对策与建议,内容充分,论述集中,是很好的时评范本。

5、让全社会充满道德温度

张贺

来源:人民日报

在当代中国的文明星空中,处处能看到道德的光亮。他们如同一盏盏明灯,照耀着人们的心灵点燃自己的善念火种、做身边人的道德光源,社会才能更加充满道德温度,文明才会因每个人的奉献而水涨船高。

【提出观点,提纲挈领,点燃善念火种,让社会充满道德温度。】日前,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进入候选人集中公示阶段,各媒体

集中刊登候选人的事迹。一个个闪耀的名字、一串串感人的事迹,刻写下我们

时代的凡人善举,也彰显着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

【联系社会热点,论证上文观点】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精神文明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大的重要支撑,道德

模范是一个社会崇德向善的醒目旗帜。这次公布的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是

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他们身上,生动呈现了当代中国的

精神风貌,集中展示着我们时代的道德风尚。广泛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

活动,就是通过评选道德模范来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引导人们崇德向善、

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向道德模范看齐,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

【国家层面论述。鼓励全社会向道德模范看齐,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一个人追求道德的生活,人生就会更有意义;一个社会尊崇道德的风尚,社会就

会更有力量。近年来,中华大地上层出不穷的榜样模范和先进人物,用行动诠

释着向上向善的时代品格。誓言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黄大年,诠释了什么是对祖国之爱;志在“让每

个孩子都有微笑的权利”的韩凯,展示了什么是医者仁心;“捡”出

一座免费图书馆的“中国好人”陈光伟,体现着质朴的助人为乐……在当代

中国的文明星空中,处处能看到道德的光亮。他们如同一盏盏明灯,照耀着人

们的心灵,也有力证明,道德正能量始终具有凝聚人心的力量。

【个人层面论述,举例论证,倡导讲道德,传播道德正能量。】

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涵盖了对国家的热爱、对工作的热爱,

也涵盖了对人的爱。此次公布的道德模范候选人的事迹中,或敬业奉献,或见

义勇为,或诚实守信,或孝老爱亲,这些高尚品质,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具体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他们用平凡中的伟大温暖人心,

为全社会树立起榜样。在全社会颂扬道德模范,就是要把他们的爱心善举转化

为潜移默化的力量,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

围。

【理念层面论述,说明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意义。】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让更多人向上向善,离不开对良

好社会氛围的营造。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不断推进公民道

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时代新风,中华大地上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

范和最美人物。他们的精神给人们以巨大动力。在人们身边,无论是抢险救灾,

还是扶危济困,只要社会有需要,就会有一大批人站出来无私奉献,凸显了新时

代思想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彰显了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全社会因道

德的追求而充满力量。点燃自己的善念火种、做身边人的道德光源,社会才能

更加充满道德温度,文明才会因每个人的奉献而水涨船高。

【社会层面论述,引导更多人向善,让社会更加充满道德温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

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今天,全社会对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的期待更高,人

们希望自己生活的环境处处讲道德、有秩序,处处有爱心、有温暖。通过评

选和表彰道德模范,将更好引导人们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

每个人都成为道德的主体,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总结全文,重申观点,引用名言,形象说明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强调引导人

人成为道德主体,

助力民族复兴。】

「精读细思」

这篇时评旨在以“道德模范”为例,强调通过榜样作用,引导更多人向善重德,满足人们对全社会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的更高期待。这篇时评从国家、社会、个人各个层面论述了道德之风的重要性,强调了个人之德影响社会,社会道德之风助力国家复兴,息息相关,环环相扣。实现民族复兴过程,是物质与精神的同步提升过程。精神文明是决定未来的重要力量。正如马丁·路德所言:“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在于其国库的富足,不在于其城池的坚固,也不在于其公共建筑的华丽气派,而在于其公民的教养,在于人的文明、教化和品格,这才是它实际利害之所在、主要实力之所在、真正威力之所在。”

6、告别同窗,真挚的情谊才动人

刘梦

来源:光明网

与孩子的毕业季一同到来的,是家长的“烧钱季”——毕业消费正在持续升级。在许多地方,人均上百元的同学聚会已经是标配,上千元的定制毕业写真不在少数、上万元的出境游持续升温……不得不说,毕业的庆祝方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毕业季产业链逐渐拉长,却最终指向了同一个方向——高消费。

【借由社会现象,引出文章论题——毕业季的高消费】

毕业,意味着一场结束和一场开始,既有对过去的依依不舍,也有对未来的向往憧憬。在这样一个人生转折点,往往充满特别的记忆。也正是因为抓住了这一点,越来越多商家为毕业生推出了五花八门的“毕业限定套餐”,这些套餐专门面向大学、中学、小学,甚至在向幼儿园延伸。可饭吃了一顿又一顿,上一顿和下一顿好像差别并不太明显;写真拍了一套又一套,这一套与那一套都有挥之不去的“影楼风”。让人几近透支的高消费过后,真正为毕业留下完美回忆的又有多少?

【分析毕业季高消费流行的原因,并鲜明亮出作者的观点:毕业季高消费不合理】

毕业季要告别“烧钱季”,正确消费观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当前,许多人简单地将消费升级理解为奢侈。吃喝穿戴一律名牌、逢年过节互送礼品、过生日办宴会已经成为不少孩子的生活真实写照,毕业季的高消费不过是这一问题的集中爆发。其中,不乏学生之间盲目攀比的因素。在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今天,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摆在面前的关键问题。但孩子又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模仿家长,毕竟身边人才是孩子生活中教他们如何消费的人。通过言传身教,让

孩子真正了解社会的真实、生活的真实、家庭的真实,他们也就不难树立正确

心态、摆正位置,做出正确的选择。

【论述走出毕业季高消费的迷局的措施之一: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消费观】

毕业季要告别“烧钱季”,对仪式感的理解同样重要。就像吃饭前仔

细摆盘一样,仪式感正在成为品质生活、精致生活的象征。而仪式感本身究竟是

什么?别说是孩子,可能连摆盘后不发朋友圈就不吃饭的大人们也没有想明白。

其实,今天种类繁多的毕业项目,归根结底,与昔日流传于毕业生中的“同学

录”起着相同的作用。那凝结在一笔一画中的真挚情谊,才是最打动人心

的仪式感,也由此成为最应该也最能够留下来的东西。那么今天的孩子,除了吃

吃喝喝与玩玩乐乐,有没有更能打通和连接彼此内心的渠道呢?

【论述走出毕业季高消费的迷局的措施之二:要教育孩子正确理解仪式感】相信一个品相粗糙却是亲手制作的点心,比在餐厅请吃一次火锅更让老师感

到欣慰;一次简简单单却相互扶持的远足,比被摄影师摆布拍摄而来的写真集

更让小伙伴记忆深刻。一起去找寻更多属于这一代人的正确毕业季打开方式

吧,毕竟,挥洒更多可能,方能不负青春。

【结尾举生活实例,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再次向读者发出号召:毕业不必高

消费,走心才是关键】

「精读细思」

这篇时评直指当下毕业季的奢侈之风,从为什么到怎么办角度解读了这一社会

现象。毕业季虽然值得庆祝和纪念,也需要有仪式感,但更应注重的是要心与

心的交流,而非对高消费的追逐。毕业季变“烧钱季”,是失却了初心

的非理性现象。多少年后,追忆毕业岁月时,你的记忆不被各种宴请填满,也

不是被各种奢侈毕业旅行照片取代,而是真挚的同学情谊在脑海深处闪光,那才

是真正值得你珍藏一生的。

7、孝悌园二十四孝引争议,现代孝道还应思量

李红

婷来源:

红网

在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村的“孝悌园”里有一组“二十四孝”

主题石雕:尝粪忧心、为母埋儿、恣蚊饱血、卧冰求鲤等等一些虽高度还原但却

不合常理的雕塑不禁让人心生疑问:都 2019 年了,这样的“孝道还有必

要拿来做榜样吗?(7 月 1 日《人民日报》)

【社会现象引入,引起反思】

《二十四孝》是流传于我国家喻户晓的讲述子女孝爱父母的系列民间故事,其承载的孝道文

化虽有可取之处,但其中一些故事却耸人听闻,对于弘扬现代社会的孝道文化来

说已经失去了参照的价值。

例如“为母卖儿”这个故事,讲的是东汉时期一个名叫郭巨的人因为

家里太穷,为了节省下口粮供养母亲,便决定将三岁的儿子活埋。但在挖坑时,

郭巨挖出了一罐金子,一家人从此不必再为粮食问题发愁,郭巨也因孝顺名

满天下。这个故事在当时虽然精神可嘉,但如果放在当下,有多少人会以此为

榜样呢?

【直陈观点,愚孝不可取,放在当天更是不合时宜。】

弘扬孝道的出发点虽好,但不加选择的地把二十四孝搬出来教育大众的情况却

很难深入人心,对于过去的伦理道德规范,需要根据当今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应该有所摒弃,如果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很可能会导致孝道文化的走形变样,这种被曲解的“孝”绝不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也绝非是古人的本意。【提出建议,用“拿来主义”看待传统孝道文化。】

其实,孝可能是中国人最为熟知的一个概念,甚至算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

标杆。一出生人们就被长辈教育百善孝为先,也为此不断身体力行。但同时,

孝又可以说是当代中国人最为陌生的概念之一,许多人的孝还停留在无条件顺

从父母,认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就是尽孝上,孝被认为是子女单方面的责任。这样的孝顺对于父母和子女双方来说其实是一种相互消耗,加重了双方

的负担。

【引出反思,什么是真正的孝?否定了物质上和子女单方面的责任这一传统错误认知。】

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追逐自我逐渐被放在了人生必完成人

物清单的第一位,在这条路上人们忙着追逐诗和远方,孝顺父母被认为是实现自我的对立面,更有甚者将孝顺父母定义为一种对子女的道德绑架行为。正是一些陈腐的孝爱观念的沉渣泛起,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变得艰难,因此,什么才是现代孝道是值得沉下心来思考的。

【联系当下,进一步反思什么才是孝道。】

在新时代,孝顺应该回到以个人为本的原点,倡导人性,孝顺讲的是家庭伦理,不该背负过多的社会意义和宏大议题,应该更有“人情味”。当代

社会下真正的孝不是无条件地服从。而是真正的关爱与尊重,这种关爱和尊重

很多的时候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所以孝的本质其实是对自我的约束和对私

心的削弱。

【综合上文,提出观点,孝的本质是对自我的约束和对私心的削弱。】我们弘扬孝道,为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状况尽少发生,甚至不发生;为的是《目送》书中写到的“那个渐渐消失的背影”真正消失时子女不会留有遗憾。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遵循孝爱道义这条公序良俗都是恒定不变,只是在宣扬传统美德的同时需要思考如何讲好符合新时代情况的孝道故事。【收束全文,提出倡议,与时俱进,讲好新时代的孝道故事。】

「精读细思」

《二十四孝》中的故事诚然感人,但其中少数事例无论古今都不值得效仿,孝,必

须要讲,方式,也必须要讲。“埋儿奉母”拿到当下的价值观来审视,既

是违法,也是将孝凌驾于法与德之上的愚蠢行为,绝不值得效仿,也不值得传播。而今,再读封建时代的所谓经典,一定要学会鲁迅的

“拿来主义”,批判地去传承,要摒弃“凡传统必传承”的愚昧思维。

时代在进步,“以人为本”的当下,应提倡合法合情合理地去传承传统,

辩证地去审视和继承传统文化,扬优弃弊,与时俱进。

8、“云时代”当有“云阅读”

白龙

来源:人民论坛

打开电子书阅读器,海量图书一键下载;扫一扫二维码,手机自动朗读绘本;戴上增强现实眼镜,书中的古代战场和将士如在眼前……5G 时代的

数字阅读,能助人实现“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不久前,一项调查

显示,2018 年我国数字阅读产品数量大幅提升,手机阅读、平板电脑阅读

等数字化阅读方式日趋普及。

【介绍阅读现状:“云阅读”火爆】

身处移动互联时代,已经很少有人认为,只有读纸质书才叫阅读。如果说

阅读的意义在于引导我们进入精神世界,感受古今作家的笔端雍容,那么毫

无疑问,科技发展拓宽了阅读世界的入口。幼时读诗,不懂什么是“月落

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5G 时代可以用声音图像为诗句作注;青

年读史,不解为何“上党从来天下脊”,通过 3D 电子地图,中国古代历

史地理得以立体呈现。这些,都应该归功于科技的进步,使我们能够更加真切地

感知书中乾坤的博大之美。

【介绍“云阅读”的优势:科技发展拓宽了阅读世界的入口】“云时代”的“云阅读”,将世代沧桑、万千人物装在指掌之间,更

有利于涵养当代人含

弘光大的精神气象。的确,“云时代”是一个时间碎片化的时代,捧读一本

书几乎成了“古典式”的阅读。但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

从读书到“听书”的改变,“云时代”带来的方便快捷,也让我们随时随

地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同时,也只有阅读,才能像黏合剂一样,完成精神世

界的“碎片整理”。面对海量信息、繁忙节奏时,在阅读中沉潜往复、滋养心灵、开阔境界,能让人更有底气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更能在纷纭万状中激

浊扬清、明辨是非。阅读的丝线,

拾掇起日常生活的断章,将我们头脑中的奇思妙想编织成华美的思想画卷。【介绍“云阅读”的优势:方便快捷,让人随时随地享受阅读的乐趣】不论是数字阅读还是传统阅读,其中不变的,乃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中国人来说,典籍中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地图,我们按图索骥,能触摸到前人的精神足印。同一本书,唐人读过,清人读过,我们也读过。就像一样的月光,笼罩过王昌龄诗中的龙城飞将,也陪伴过马致远笔下的天涯旅人。《新唐书》写李密在访友路上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行且读”;北宋诗人苏舜钦以《汉书》佐酒,读至妙处,“满饮一大白”。知晓了这些,今天我们捧读《汉书》时,无论是通过纸墨还是电子屏幕,都能在触动心灵的一刻,思接千载,感受到光照过古人思想天空的同一轮明月。

【论述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并不是对立面,其内核是一致的,都是读书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青少年来说,我们仍然要倡导多读纸质书。这不

仅是为了保护视力,也不仅是为了养成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专注力,更是为了培养孩子和纸墨书香的亲近感。中国人有“敬惜字纸”的传统,5G 时代的到来,或许拓宽了“字纸”

的概念,但对于孩子来说,氤氲于纸墨之间的书香、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文气、

跳跃在掌心指间的触感,共同营造出一方带着暖光的精神角落。中国古人读书,

讲究体会气象、意韵、神态、风骨,这些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物,往往隐藏在书卷

和书香中。民族的文化血脉,正是在这一缕书香中得以传承。

【论述“云阅读”相比纸质阅读有一定的劣势,倡导青少年多读纸质书】“云时代”的到来,使阅读以多种方式融入日常生活,令人随时随地都能走

进“数字书房”。用好“云书房”,在信息时代拓宽精神世界的入口,我

们就能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守护好人文之光。

【结尾发出号召,用好“云书房”,多多阅读】

「细读精思」

互联网时代,数字阅读的优劣一直是大家争不休论的话题。数字阅读好不好,不

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本篇时评站在非常客观的角度,既分析了数字阅读的独

特优势,也论述了其不足,最终将核心落脚到读者应当利用好“云时代”,

读更多好书,更好地读书,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这正如科幻作家刘慈欣的观点:“由纸质阅读向电子阅读的转变,有点类似从竹简阅读到纸张阅读的转变,开始人们总会有些不适应。但阅读的内容精彩与否,与载体无关。”

9、20 年后拦路扇老师,并不能找回失去的尊严

陈广江

来源:光明网

20 年前被老师看不起欺负,20 年后再打回去?近日,网曝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 33 岁男子常某将初中老师拦在路上抽嘴巴还发视频炫耀,自称因当年家里没钱没权被老师任意欺负践踏尊严,对其心灵造成了一辈子的伤害。12 月 18 日,栾川县官方证实了此事,并表示警方已立案。

【简述新闻事件,引入论述】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 20 年后当街拦路扇老师耳光的做法,实

在难言君子之举,且有违法之嫌。该男子的说法是否属实、有没有夸大其词以及

当年存不存在误会等问题,目前还无法下结论。退一步讲,即使该男子所言

基本属实,其偏激做法也有失妥当。

【亮明观点:20 年后拦路扇老师行为偏激,不妥当】

20 年前,有老师欺负和伤害没钱没势的穷学生,这自然有违道德;但20 年后,长大的学生再以同样的方式报复老师,更是不应该。从浅层次上讲,这是以暴制暴,以“复仇”为名泄愤;从深层次上说,这无异于弱者之间的互欺互害,徒增戾气,别无益处。更重要的是,用如此难看的方式报复老师,非但找不回曾经失去的尊严,反而恰恰暴露了其内心的狭隘、空虚和不自信。【论述该行为不妥当的原因:这种行为是以暴制暴,是弱者之间的互欺互害】令人警惕的是,该男子报复老师的做法竟赢得了不少网友的理解和肯定,

甚至有人认为老师“该打”、学生“打得好”。不少网友还现身说法,历

数自己曾经遭遇老师打骂、羞辱的辛酸史。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看到这

则新闻后,很多老师心寒不已,甚至产生了逃离讲台的念头。有时候,个别人的极端之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众多网友无原则、非理性地附和,这对教

师群体来说是不公平的,也会对教育带来伤害。

【论述该行为不妥当的原因:这种行为引起的不好的社会效应,伤害教师群体,给教育带来伤害】当前,教育不能失去惩戒、惩戒不等于体罚等观念,已

成为业内共识。但实现却呈现两个

极端:一方面,老师们不敢管、不会管、不愿管问题学生,导致教育惩戒功能缺失;另一方面,个别老师依旧存在违规体罚、辱骂学生等问题,饱受社会诟病。正常惩戒缺失和不当体罚滥用,这是教育在学生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更需警惕类似拦路扇老师耳光等极端做法及其引发的网络舆情。

【具体论述当前社会现实之下要警惕这种极端行为】

在法治社会,“君子报仇”应采取正当、合法的手段,而不是公然殴打、辱骂他人。即便真的曾经受过伤害,也不应该成为 20 年后回头伤害他人的理由。当长大后的少年拦路扇老师耳

光的时候,尊严感并不会比 20 年前多,哪怕他拥有了财富和地位。

【结尾总结,再次重申,打老师行为不可取】

「精读细思」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二十年也不晚。但这个观念有几个要素需要厘清。第一“君子”应是指那些有抱负有德行的人;第二,所报之仇应是正义的;第三报仇方式应是正义和理性的。由此,反思 20 年后拦路扇老师的行为,没有一条是符合的,远不能称之为“君子报仇”。有言论称之为

“君子报仇,20 年不晚”,不过是吃瓜群众哗众取众而已。尊师重教,是任何一个优秀民族的传统美德。看一个民族是否有未来,就是这个民族如何对待他们的老师。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懵懂无知的状态下慢慢成长起来的,倘若教育与教师缺位,我们今天也许还处在大字不识、愚昧无知的未开化状态。

10、“家长堵路护考”实属过犹不及

付彪

来源:中国青年网

7 月 5 日,西安中考,一考点考英语听力时,众多家长将校门口的路挡住,禁止汽车通行,称害怕噪音影响孩子考试。附近居民称堵了半小时左右。考完后考生表示其实考试现场根本听不到外面的声音,考听力的时候窗户还是关闭的。(澎湃新闻 7 月 6 日)

【简述新闻事件,交代文章背景】

网友们的留言几乎一边倒地指责这些家长的行为:“听力听不懂和有没有噪音真没关系”“这个有点自私了吧,别人还不走路了”“其实堵在那一起按喇叭更吵”“学校没有组织封路就说明不需要,家长强行堵路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站在家长的角度,为了孩子有个安静的考试环境,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堵路的做法绝对不值得提倡。家长聚集一起,阻止车辆通行,连骑自行车的都不放过,有的甚至引发激烈冲突,这样无论对于自己还是他人,都会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正常交通秩序。在平时,堵路是什么性质的行为,众所周知。

【亮明观点:堵路行为不值得提倡】

对于“家长堵路护考”,在一档脱口秀节目中曾有这样一段评述:有考生家长简直一秒钟变泼妇,碰上骑车的就把人家从车上拽下来,要是碰上打雷下雨,那还不得上天啊?考试靠的是平时的积累和努力,跟噪音没有太大的关

系。考试既是考学生,其实也是考家长,不要打着为孩子的旗号,干那些“丢

人现眼”的事。这番话虽然说得重了些,但“话糙理不糙”——“家长堵路

护考”,实属过犹不及。

【论述堵路行为不值得提倡的原因:行为本身没有修养,对孩子考试也无实质

帮助】

从高考的“草木皆兵”,到中考的“如临大敌”,“家长堵路护考”

的背后,无不是一种焦虑心态的集中体现。高考、中考之于社会的重要性,无论是相关部门还是社会、家庭,为考生营

造良好的考试环境无疑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

现在无论是司机还是商贩等,经过考场周边时,几乎都会自觉保持安静。同时,

考试期间,相关部门也会采取相应管制措施。至于要不要封道禁止汽车通行,想

必有关部门已经纳入议事决策,或者做好了“防噪措施”。正如上述新闻报

道,考生均表示考听力时教室窗户都是关闭的,压根听不到外面的声音。

【论述堵路行为不值得提倡的原因:社会各方已经提供了良好的考试环境,不

需要堵路】

不能不说,如果真正站在考生角度,这种过度保护在很多时候往往适得其反。中

考高考期间,考生的心理紧张感也随之达到顶端,这时他们渴望的外部帮助,恰

恰是减压。但类似做法反而强化了整个社会的紧张感,看似是为孩子着想,实

则可能“好心办坏事”。

【论述堵路行为不值得提倡的原因:堵路给孩子带来压力,适得其反】此外,一边是通行自由权,一边是考生不受干扰权,两种权利都是合法合规

的,都应当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而“家长堵路护考”,显然是对他人通行

自由权的侵犯。要知道,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不得以任何理由堵塞

交通,如造成严重后果,势必受到相应处罚。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家

长堵路护考”都应当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家长的关注与反思了。

【论述堵路行为不值得提倡的原因:堵路是对他人通行自由权的侵犯。结尾再

次重申论点,堵路行为不可取】

「细读精思」

家长堵路护考,这爱子之心,可笑可叹,笑的是竟然有人可以自私自利到目空一

切的程度,叹的是家长们为了孩子竟不顾一切、践踏法律法规的无知举动。

这篇时评全方位分析了为何“家长堵路护考”是错误行为,不值得提倡。从行

为本身、校方安排、考生心理、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论述,论

证有力,这也是我们写作时评时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有理有据、客观全面地论

述,才是真正的说服力。

11、重拾家书,感受文字的力量

熊飒飒

来源:人民日报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沟通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过去的几十年,从

书信、电话,到后来的聊天软件,再到如今的微博、微信,技术革新让生活日新

月异,过去的一些生活习惯逐渐淡去。不过,依据这种更替来评判孰优孰劣恐

怕不合适。比如,言及书信,除了被认为是一种过去时的沟通方式,大家经常

还会产生一种怀旧情绪——远离了书信,似乎总觉得少了一点东西,

于是有的人突发奇想给朋友写封信,对方收到信往往非常感动——寄信人以

如此“郑重”的方式与你沟通,这背后的情感该多么厚重!

【开宗明义,即时通讯飞速发展,书信已然成回忆。】

互联网讲究效率,沟通快捷,信息快餐化,文字越少越好,能用表情不用文字,而书信则是一种慢文化。书信里的文字是用笔写出来的,它和在键盘上敲出

来的字不同。靠信件沟通的时代,要付出较高时间成本,所以总会在信中写入更

多内容、倾注更多情感,让人看到写信人丰富的内心。看看梁启超的家书你就可

以发现,这位国学大师饱满且立体的人格画像,他既是充满爱国情怀的学者,

在信中和子女讨论国家大事,也是一位体贴的父亲,时常事无巨细,嘘寒问暖。【比较论证,说明书信是一种慢文化,倾注了更多情感。】

家信丈量了家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也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如今有了网络,

交流成本很低,而且比以前更便捷,但这也有着“另一面”。想到哪就说到哪,因为成本低反而失去了交流的动力,和父母说几句便觉得无话可说。

而且,网络时代隐私成了大问题,前段时间媒体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

的五百名家长中,80%加入了孩子的社交好友,但 50%的学生对于家长涉足自己

的互联网社交媒体圈表示反感。大家的距离很近,但心却隔得远了,这是技术

带来的改变,也是社会学家所谓的“现代化的后果”。

【转换视角,事实论证,论述了即时通讯时代,距离更近,通讯更便捷,感情却疏远了。】

网络时代有快的好,书信时代有慢的内容值得回味。1994 年,那首《一封家书》的歌在全国各地走红,歌中唱到:“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我在广州挺好的,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虽然我很少写信,其实我很想家。”如今读到这样的内容还会感动不少人,在外工作远离父母的你,可曾想写一封家书寄给遥远的家人?从去年 10 月开始,人民网联合中国邮政集团共同启动“家·信——为传统文化接力”大型公益活动,线上线下互动,“晒家书”“写家书”“谈家书”,正是为了再次发现家书的文化价值、伦理价值和教育价值,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2015 年春晚一首《从前慢》打动了无数人,过多了“快”的日子,“慢”的东西会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人开始思考“慢”。海子曾写

道“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与亲人朋友沟通,感受文字的力量,获得有质量的沟通,正是书信在当下最大的意义。

【联系当下,倡导人们重视家书的价值】

「精读细思」

本文通过对比论证、事实论证等方式,引导读者读懂家书的价值,倡导重拾家书,感受文字的力量,感受情感的真挚。即时通迅时代,追忆书信慢文化,是一种

情怀的回归,更是对书信价值的肯定,家书的教育价值则更应被拾起。比如,《傅雷家书》常被看作是傅雷的思想史和教育观的

合集,其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从出版越来越被看重。

12、女主播街头强吻:扮丑狂欢,法律也得管

与归

来源:澎湃新闻网

最近,安徽庐江一菜市场出没一名“重量级网红”。一名 300 斤重的女

子为吸粉博眼球,故意浓妆艳抹,在菜场强行搂抱过路男子,并进行网络直播。年过七旬的洪大爷,本是去买菜的,结果却成了这位女主播的“菜”——

被强吻并录视频。当晚,视频在网上扩散,洪大爷报案,警方对涉事女主

播行政拘留。

【简述新闻事件,交代文章背景】

长得胖,长得不漂亮,都无损于人格,但是故意去出乖露丑,以丑为荣,挑

战社会底线,就该受到法律的惩治。

【直陈论点:反对扮丑狂欢,挑战社会底线,该受到法律的惩治】有人说,女主播是因为长得太胖找不到工作,才出此下策搞另类直播,但大

爷何辜?路人何辜?任何理由都不是侵犯他人的借口,审丑营销也无法成为

正当职业,更无法长久。

【反对扮丑狂欢原因:侵犯他人权益,审丑营销也无法成为正当职业】女性胖不代表没有尊严,它或许会成为求职过程中的一个劣势,但是却不能成为自暴自弃,扮丑逐臭的一个借口。把扮丑当成卖点,放到网上去吸引流量,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审美,也是在传递浅薄、轻薄以及妄自菲薄的负面情绪。

审视这种“扮丑”文化,它只是满足了一些人的猎奇和审丑心理。这种“审丑”背后,是通过嘲弄他人的缺点和丑态,来满足自我心理的优越对比,

既是不友善的,不健康的,也是不积极的。

【深层分析,进一步阐述反对扮丑狂欢原因:传递不友善、不健康、不积极的情绪】

近年来,类似的“行为艺术类”网红博主被竞相模仿,多是相互比下线。所以,一个底线应该被明确:无论怎么作,必须控制在“是你自个的事儿”的范畴内。一旦侵犯到了他人的权益,这份红里就透着黑,需要反思矫正了。【联系现实,反观网红乱象,提出“行为艺术”应明确底线,不侵犯他人权益】

道理千万条,底线第一条。大爷的一句话再质朴不过,“她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嫌丢人,不该成为这个时代的稀缺品质,它是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自觉。敢做出格的举动,那只是胆量,有耻感的本分并知错担当,才算勇敢。

而底线之上,还要明白,拾起尊严,生命才会有重量。工作难找不可怕,可怕的是轻易放松

自己,甚至放弃自己。在“卖丑”的狂欢中,或许可以获得短暂的流量和

一时的收入,却失去了自我和人格。怎么算,都是得不偿失的。

【再议“卖丑”丢了人格,失了自我,得不偿失。】

此外,还要意识到,该女主播把强吻视频发到了网上,大肆传播,大爷是在

看到视频后气愤难抑,才选择的报警。这恐怕已经侵犯了大爷的隐私和人格权益。认真起来,大爷是可以主张道歉和赔偿的。这,何尝不是扮丑逐臭的“硬成本”呢?

【收束全文,扮丑有成本,切莫挑战法律底线】

「精读细思」

此文从他人权益、法律规范、社会影响、自身价值等不同角度全面客观地分

析了反对“扮丑博关注”的原因,“卖丑”丢了人格,失了自我,伤了他人,

触了法律,坏了风气,实在不值得狂欢。一些网友“通过嘲弄他人的缺点和丑态,来满足自我心理的优越对比”,这是文中对“审丑”网友们的心态分析,极其到位,一针见血,也是此文思想深度的体现。此文评述时事类现象的全

方位视角值得学习,全面、客观、深刻。

13、“十年功”托举“一分钟”

李斌

来源:人民

论坛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

功”。

迅疾生长、芳华尽展,最能呈现生命的曼妙姿态。力争上游、保持领先,

对个体来说是成功的重要标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于社会而言是充满

活力的体现。从“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时间观,到“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观,人们对成功的渴求,正像草木蔓发、花朵向阳,让世间充满希

望和色彩。然而,从来少有唾手可得的成功,所谓“饭未煮熟,不能妄自一开;

蛋未孵成,不能妄自一啄”,比追求成功更重要的,是扣紧功到自然成的成功规律。

【引用名言,正反对比论证,强调追求成功须遵循功到自然成的规律。】有句话说得好,“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分秒时间的价值,正在于它们构成的是鸿篇巨制的每一个细部针脚。看得见成功之时“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风光无限,更要看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寒窗苦读的孤寂和艰辛。看得见民谣歌手一曲成名,更要看见他们十几年如一日的不懈坚持。贾岛锤字炼句精益求精,“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推敲”佳话永留后世。冯友兰素以“不着急”闻名,一部《中国哲学史新编》的皇皇巨著,他 80 余岁动手,90 多岁才宣告完成。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其实才是立长青之业、达天地之远的不二法门。

【列举事实,论证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是功成业就的不二法门】追求快速成功是进取精神的一种体现,扎实积累才是生命的积极存在。无

论是谁,都不可能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马拉松,慢一些反而可以跑得更远。欲速则不达,慢工出细活,磨刀不误砍柴工,有时慢一些反而可以弯道超车。安营扎寨、步步为营的耐心,同披坚执锐、长驱直入的热烈,并不矛盾。任

何事业都难以一蹴而就,都有一个循序渐进、量变积累的过程。“涓流积至沧

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慢是成事出活的基础,坐足冷板凳,攒够基本功,

最后月中折桂是必然。

【正反对比论证,说明欲速则不达,慢工才是成事出活的基础。】

专注于日积月累,所以成功才能举重若轻、驾轻就熟。然而,也有许多人,并不懂得这个道理,或是变换奋斗目标如同看电视换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是渴望一夜暴富,工于取巧、偷奸耍滑。殊不知,拔苗助长必适得其反,急功近利必自毁长城。成于坚忍,毁于急躁,世间事往往遵循这样的规律。从“起跑线恐慌”“成名趁早焦虑”,到“速度情结”“换挡

焦虑”,倘若“时间感”被急躁和盲目所驱使,急不可耐、急于求成,到

头来只会是万事归空、一无所成。

【反面论证,告诫人们急于求成等于自毁长城。】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年轻人说,外面的世界“太热了”,他们宁愿

选择一棵一棵地造林种树。他们可能错过了精彩大千世界,但一望无际的林海,

却诉说着他们的成功。祛除虚浮之气,给梦想一个蓄力驿站,给精彩一个释放

空间,人生自然充实而潇洒。

【总结全文,强调祛除虚浮之气,功业终将达成。夹叙夹议,引人思考。】

「精读细思」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这一句真真是当下亿万家长们共同的心声,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点走上人生巅峰,所以在每年报志愿时,总有家长苦口劝诫准备报医学的孩子弃医从商、或是从理,总之只要不从医就行。原因很简单,如今学医,若不读博士,工作难找,即便找到工作,先从基层干起,医生更讲资历和临床经验,若没个十年八年的,休想自立山头。此类志愿争端年年有,究其根源,还是社会的虚浮之气祸害了家长的思想。再观此文,精读细思,你会发现,成大业者,最不能少的就是厚积薄发,当医生积累临床经验如是,当老师、当律师亦如是。青年立志要趁早,成功倒不一定要早,一步一个脚印,足踏实地,迎来的成就才会更长久,也才更值得称道。须知,浮躁的当下,心静者胜出。

14、戒尺要既有温度又有刻度

萧海川

来源:新华时评

日前,针对一起教师用课本抽打逃课学生的事件,山东五莲县教体局在学校

处理意见的基础上,对涉事教师追加扣发奖励绩效工资、纳入当地信用评价

系统“黑名单”等多项处理。恰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这一事件引起公众关注。

惩戒到底是不是学校教育的题中之义?答案是肯定的。

【热点事件,引出话题:教育惩戒。】

现如今,为什么许多老师面对不听话的学生却“不会管、不敢管、不

愿管”,甚至干脆在心里就把传承了几千年的戒尺置诸一边?复杂的原因中

至少包括这一条,那就是个别教师滥用教育惩戒权、体罚学生,屡屡引发家校

矛盾、师生对立。然而,事实证明,教师一旦扔掉戒尺,对学生来说,贻害

远大于收益。

【反观当下,教育惩戒缺位,贻害大于收益】

学生违规,当然要管;屡教不改,必须惩戒。“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就是要把戒尺还给老师。递到老师手上的这把戒尺既要有温度,也要有刻度。

【过渡段,承上启下。强调教育惩戒必不可少,还老师以戒尺,既要有温度,也要有刻度。】戒尺上的温度来自于爱。爱是教育的起点,教育惩戒权就是“因爱赋权”,以爱学生为出发

点。学校、教师和家长理应在爱孩子这一共同出发点上达成共识——必要的惩戒

是为了让孩子成长得更好。

戒尺上也要有明确的刻度。要让老师能够掌握它的限度和力度。什么时候该动用教育惩戒权,它的边界在哪里,力度有多大,这些不妨在实施细则中规定得细一些、再细一些,让教师管教有据惩戒有度。

【从温度和刻度两个角度,分层论述,教育惩戒须知初衷是爱、适而有度。】拿起来首先感受到它的温度、用起来能明确掌握它的刻度,这样的一把戒尺恐怕才是家长和老师心目中最好的那把。

【总结全文,重申观点,呼应标题。】

「精读细思」

新闻媒体有一大喜好,某一事件登上头条,引来围观,带来流量,大小媒体蜂拥

而至,聚集同类事件。看看最近屡见于报端和头条的师生关系新闻,有二十年后打老师的学生;有骂初一学生半年的“优秀班主任”;更有用书砸学生被辞退的老师……这其中,有的是老师错了,有的是学生

错了,但总之都与正在热议的教育惩戒有着密切关系,细究起来,你会发现,师生关系的错位,基本都源于老师手中的戒尺缺少了温度或者没有把握好刻度。赋予教师以惩戒权,是寄望于老师能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老师们也只有真正以爱之初心、适而有度的行使惩戒权,才会造就更多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

15、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徐翰文

来源:人民论坛

幸福是什么?是家庭兴旺和睦,还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亦或是拥有一帮值得信赖的朋友和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对于幸福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于幸福是怎么来的,并非人人清楚。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我们:“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设问开篇,引出论点: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艰苦奋斗到改革开放后的繁荣昌盛,我国 70 年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奇迹。飞驰的高铁、行走的二维码、黄色警醒的共享单车、快捷便利的网购已然作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走向国际舞台。正是万千中华儿女日以继夜的默默付出、不忘初心回报祖国的信仰、满腔热血不图回报的坚守,才有了今日腾飞之中国。所以说,能够收获这满满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事实论证,中国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点亮一盏明灯,砥砺前行,照亮远方。不管在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傍晚,还是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深夜,或是在雄鸡一唱、月明星稀的晨曦,只要经过人民政府的党政办综合大楼,你都会发现组织部的灯永远是最齐、最亮的。那是“信念”之灯,是“担当”之灯,更是“为民” 之灯。组工干部永远在路上,为党考察好干部,为基层治理出妙招,为人才引进定政策。在提升群众获得感的同时,努力创造条件,让劳动者各尽其能,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成才路径。总之,不管何时,组织部的灯永远都亮着,所有的组工干部也坚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事实论证。敬业奉献,做好本职工作,党政干部们用行动诠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坚守一份执着,志比金坚,心如磐石。你们知道吗?“开化青瓷工艺大师葛毅辉的作品 6 月

12 日亮相北京圆明园,让世界看见了“秘色瓷”的魅力”,就这样沸沸扬扬的在开化这座美丽的小县城传播开来。葛大师 19 岁背上行囊与梦想,外出拜师学艺,他一心专研,日复一日地研习制瓷技艺中拉胚、上釉、烧窑等所有工序,几十年的磨练,终于学有所成,回开化修建柴窑、恢复“秘色瓷”工艺。他用汗水浸润着漫漫窑火,用匠心保持安静的心境,用一生守护着开化青

瓷工艺,“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秘色瓷”原本只是

存在于唐诗中的千载谜团,他用 20 多年来的理想坚守,如今照进了现实。

半生颠沛,一生执着,正因为有许许多多像他这样的一群人奋斗着,追求着,

中华文化才能传承与发扬,新中国才能不断的崛起和屹立,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事实论证,追逐梦想,传承文化,文化传承者用行动诠释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守护一方平安,风雨无阻,坚守岗位。网络上一位年轻边防战士的真实故事走红网络,看哭了百万网友。这位小战士叫李延荣,是新疆阿勒泰地区红山嘴边防连战士,他所在的连队防区常年积雪,雪深平均达 2 米,由于骑马太危险,只能徒步前行,他们始终秉承,大雪封山困不倒,艰苦巡逻难不倒的连队精神,在皑皑白雪中巡逻的路途漫长而又艰辛,当看到界碑的那一瞬间,他开心地像个孩子一样激动地喊道:“我看到界碑啦!我看到界碑啦!”。正是中国军人忠诚守护着祖国的界碑,保卫祖国边疆,用青春守护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用他们的坚守,换来人民的幸福生活,他们累并快乐着,奋斗路上虽然很苦,但结果很甜,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事实论证,保家卫国,坚守边防,战士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从吃饱穿暖到吃好穿好,再到更美好的生活,我国不断在改善民生的道路

上求取“更优解”。奋斗是实现幸福的必由之路,例如:“一心只为老乡亲”,带领十八洞村村民寻找致富法子的“玛汝队长”石登高;每天待在

实验室,研制的电容电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蒋虎南;熟记 2600 多个

地名,不允许一个快递发错的邮件接发员柴闪闪……这些 2019 年全国五一劳

动奖章的获得者,用“感恩”、“奋斗”,挑战人生难关,创造幸福人生。【事实论证,挑战难关,创造幸福,劳动奖章的获得者用行动诠释幸福是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