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精神卫生的现状和挑战

我国精神卫生的现状和挑战
我国精神卫生的现状和挑战

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现状与挑战

中国生态问题的现状 1.生态环境日益严峻 第一,全国主要污染排放物总量有的在逐年降低,有的在逐年增加,总量水平仍远远高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生活垃圾清运量逐年增加;大气污染排放总量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但是污染仍很严重。第二,从环境质量来看,一些大城市环境质量总体上有所好转,但是许多城市与地区环境污染仍十分严重。尤其是大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交通堵塞成为城市建设的重大问题。第三,从水环境来看,全国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七大江河水系中劣质水质占41%,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良好,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来自2010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公报》) 2.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仍是以追求GDP 为核心的“高投入、 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工业模式。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 2.4 倍,是德国的 4.97 倍、日本的 4.43 倍、美国的 2.1 倍、印度的 1.65 倍……我国综合能效率仅为33%。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是世界上单位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必然会导致废弃物的高排放和生态环境的高污染。 3.自然灾害日益频繁,生态环境承载力低 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热带气旋侵袭;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旱灾频发,西南、华南等地的严重干旱时有发生。 4.生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部分河流、湖泊污染不断加重,水资源利用受到严重影响;虽然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是我国在确保食品安全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目前我市精神卫生工作现状

重性精神疾病应列入社会管理 ——目前我市精神卫生工作现状 卫生部陈竺部长在主持召开起草精神卫生法的有关会议上指出: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已成为各类疾病负担之首,因此制定精神卫生法已刻不容缓。据统计,今年5月14日在西安召开的第七届全国精神卫生改革现场交流会上最新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精神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达到17.5%,而重性精神疾病发病率达1-1.5%。这不仅给患者本人及家属造成很大负担,同时也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目前,我市精神卫生工作现状呈现以下特点: 一、患病率高与床位紧张的矛盾。按全国平均数据统计,重性精神疾病发病率1%计算,我市300万人群中,就有3万多人身患重性精神疾病,而我市除河曲、繁峙有两所县级精神病院外,仅有一家200支床位的市级精神病专科医院(忻州市荣军精神病医院)。以忻州市荣军精神病医院为例,这家医院除承担全市14县(市、区)在乡复员退伍军人中的精神病患者的收治任务外,还承担“三无”对象中的精神病患者及残联、司法、公安等部门送来的精神病患者。由于床位紧张,致使许多患者得不到及时住院治疗,常常处于病人排队等床位的现象。 二、精神卫生工作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不仅影响个

人,也影响整个社会。 由于精神病人出于被歧视、病耻感等原因,精神病患者对自己的病情难以启齿,因此出现不愿到正规医院就医,即使通过治疗,除了1/3很难治愈外,另2/3也可回归到社会中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但实际只有1/5能回到社会的工作岗位中。回归社会将大大降低其病情的反复发作性,但需要社会广泛的尊重、接纳和理解。由于精神疾病长期服药和治疗,反复发作丧失了一定劳动能力,所以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情况并不鲜见。一项统计数据显示,精神病人的贫困率是一般人口贫困率的20倍。大量的患者需忍受疾病痛苦和人们歧视的双重折磨,成为社会最弱势的群体之一,最终去向精神残疾,成为社会沉重负担。这些这些患者或在社会上流浪,受到侮辱和歧视;或长期被锁在家中,镣铐缠身;更有甚者,出现伤人、纵火行为,危害社会,不仅给病人家庭带来痛苦和沉重负担,而且给社会带来困扰和不稳定因素。近10年来,全国精神病医院累计收治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75000例,有杀人行为者约占30%,且往往手段残忍。这些事令人触目惊心。 三是精神疾病的防治要求政府的高投入与目前投入不符之间存在矛盾 在精神卫生法草案中,“列入财政预算”的条文被医学和法学专家认为“形同虚设”。我国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费用主要由患者、家属和单位三方承担,此次公布的草案并未将精神疾病列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这意味着“无底洞”的支出仍由患方自己扛。

精神卫生现状及思考

精神卫生现状及思考 精神卫生问题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市的精神卫生现状和存在 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根据局部地区(江浙)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推算我国15岁 以上成年人精神疾病患病率为10%左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在12―14%;根据WHO 提出的生命残疾年的概念进行推算,精神疾病消耗的卫生资源排在第一位,其次为癌症和 心脑血管疾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剖析我市精神卫生现状提出我们的面临的困难,汇 报我们的思考;对推动精神卫生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推动和谐**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现就我市精神卫生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我们的思考作以下汇报: 一、精神卫生工作的现状: 精神疾病是一类慢性易复发性疾病。精神疾病消耗的卫生资源排在所有疾病的首位。 同时由于病人患上精神疾病以后,丧失了部分劳动能力和社会功能,自己创造的价值很有限;需要消耗精神卫生资源和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同时由于精神症状的支配而伤人毁物对 社会造成危害和损失等原因导致了精神病人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十分严重,据多数 精神卫生专家估计有80%以上的精神病人家庭为贫困家庭。精神疾病致残率也特别高, 60%以上的精神病人因病致残。 根据我省配合全国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全国重性精神疾病总患病率为13.47‰,**为14.76‰,我市以600万人口计算至少有6.6万重性精神病人,其中城区3.8万,乡 村2.8万。同时精神疾病患者得到的治疗率低,仅为15%;接受规范化治疗的比例更低, 约为5%。精神疾病肇事肇祸也不容乐观,资料显示,我市每年申请精神司法鉴定的人数超过1000人次,其中95%被鉴定为重性精神疾病,95%中的85%被鉴定为刑事责任能力10%被鉴定为限定责任能力。 二、精神卫生工作所面临的困难 1.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率低,由于病人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严重。80%的有精神病 人家庭是困难家庭,有的甚至是特困家庭,他们无法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而放弃治疗,放 任其流落街头,也由于部分病人及病人家属有病耻感,他们感到患精神疾病不光彩,不愿 意向社会,向邻居暴露其家中有精神病人,导致病人接受治疗率低,仅有 15%的病人有接受治疗,同时也有资料显示只有3.67%的病人接受规范化的住院治疗,由于病人的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彻底,由精神症状的支配而?肇事肇祸,病人肇事的案例 不胜梅举。 2.病人回归家庭和回归社会困难,由于病人所患疾病后为易复发的慢性疾病,大多 数家庭经济困难,以及或多或少地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同时也因为社会对精神病人 的歧视,因此多数家庭对病人回归家庭失去信心,个别家庭还出现将关锁,遗弃等现象。 同时由于对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不够社会对精神别人大多有歧视,那么精神病人参加

2011-2020年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10608

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1-2020年) (2011-6-8修改稿) 精神卫生工作包括防治各类精神疾病,预防和干预各类不良心理及行为问题,促进全民精神健康。精神卫生与群众身心健康密切联系,是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新世纪以来,精神卫生工作发展迅速,成绩显著。建立了国家精神卫生工作协调制度,明确了部门职责;落实了全国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加强了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硬件建设;制定了国家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制度,逐步推进医院与社区和乡村一体化的精神卫生防治网络建设,促进了精神卫生医疗服务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互衔接;心理援助纳入了灾后重建工作,提高了公众对精神卫生重要意义的认识。 当前,精神卫生问题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有超过1600万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双相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抑郁症等常见精神疾病患病率逐渐增加,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等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增长趋势仍将继续,精神疾病负担加重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制约我国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的制度性和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精神卫生工作还不能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精神卫生服务与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需要有较大差距,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在认真总结上一个十年我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实施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际精神卫生发展趋势,全面分析当前精神卫生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一、指导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精神卫生工作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全面覆盖、依法管理”的工作方针,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突出精神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精神卫

中国人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对人生的幸福和成就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我国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本文对近年来我国不同社会人群心理健康调查,包括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情况、流行病学调查情况作一综述,并对中国人心理问题趋多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分析。 1 中国人心理健康的标准王登峰教授〔1〕认为心理健康至少要具备以下4个条件: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自我接受的能力、有理想有追求和保持常新的心态。黄希庭教授〔2〕认为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体,连续体的一端是最差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状态,另一端是最佳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健全人格状态。根据中国文化特点,他认为可把中国健全人格者的标准归纳为:对世界抱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工作,不断吸取新经验;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自己,能自知、自尊、自我悦纳;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追求现实而高尚的生活目标;以正面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总之,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顺境与逆境,是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 2 我国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2 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较为一般。黄希庭、郑涌〔3〕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全国6大区16所高校的5280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22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上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中,441%的有1项超标,最高超标的有9项。对17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其中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24%,重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8%〔4〕。某些特定大学生群体如新生、贫困生、高职学生以及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可以说心理问题已经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并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犯罪和意外死亡的首要问题。 2 2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对河南省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处于中等焦虑水平的学生占7780%,重度焦虑水平的学生占252%〔5〕;对北京市2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显示,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6〕。对559名浙江省湖州市4~6年级小学生调查发现,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达229%〔7〕。某些特定中小学生群体如重点中学学生、农村中小学生、民族中学生、宏志班学生、辍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2 3 幼儿的心理健康现状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尽人意。对深圳市罗湖区3047名4~6岁幼儿调查发现,其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259%。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25%的幼儿偏食,22%的幼儿性情古怪〔9〕。[!--empirenews.page--] 2 4 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1999年4月初,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10〕对辽宁省14个市、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自卑心理严重。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是较突出的问题。2005年对280名高校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33%〔11〕。某些特定教师群体如农村中小学教师、高校女教师、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2 5 军人、护士、运动员、企业家等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我国军人总体心理状况良好,但也有值得重视的心理问题,如与人交往时容易自卑、敏感、感到不被理解、感情易受伤害及对他人求全责备等。调查发现,50%以上的临床护士存在程度不等的头痛、腰痛、精力下降、神经过敏、内心过分担忧、记忆力减退、做事不放心、工作没有耐心等多种不健康的心理状况,而以记忆力减退、容易遗忘最为突出,占768%〔12〕。对河南省女运动员调查发现,躯体化、病态人格、抑郁、疑心分别为44%,31%,24%,24%,其他几项因子最低检出率

《我国现行精神卫生政策概述》

我国现行精神卫生政策概述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二○一六年五月

我国现行精神卫生政策概述 摘要:为了改善我国日趋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政策颁布和施行是必不可少的,在最近的十几年间,国家发布了不少政策和规划,对解决问题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仍需要在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做的更好。 关键词:精神卫生问题状况;精神问题产生原因;精神卫生政策;政策实施 正文: 科技的进步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也使人们在精神上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和忧虑,导致了一系列精神疾病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精神卫生政策的颁布和实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1.我国精神卫生问题严重,精神卫生政策不足 1.1精神卫生疾病现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一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五成。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指标评价各类疾病的总负担,精神疾患在我国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1].截止2014年底,全国已登记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430万。当今,精神卫生问题更应引起国家和群众的高度关注。 1.2精神卫生服务的资源不足以及服务水平有限 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需要极为巨大的医疗服务资源,但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

阶段的中国,在医疗资源方面确实无法做到完全满足需求,看病难问题的存在便是医疗人员严重不足带来的后果。全国共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1650家,精神科床位22.8万张,精神科医师2万多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体系尚未建立。不同地区资源的分配也存在差异,发达城市有着更为丰富和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资源,这就使得欠发达城市及贫困地区人民的精神卫生问题因为得不到有效地治疗和关注变得日趋严重。截止2010年全国共有1650家精神卫生机构,精神科开放床位数28100张。精神科床位主要分布在精神病专科医院中,占总床位数的86.4%;精神科床位密度全国平均为1.71张/万人,上海和北京最高,全国精神病专科医院床位使用率为92.4%,平均住院日中位数为45d [2],床位不足情况到现在仍然是一个大问题。另外,医院在精神卫生方面的专业人才也一直无法满足需要,且大多数人才资源都是在大医院,患者的治疗费用高。 正因为面临着如此多的问题,国家才更需要一部完善的法律对资源分配进行调整,对不完整的医疗体系进行补充和改进。 1.3.我国精神卫生政策现状 中国目前最重要的精神卫生政策文件有四个。分别是:《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2002)、《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2008)[3]、《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2年颁布,2013年开始施行)。我国在竭力的改变

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概念、现状与对策

Nutbeam等将卫生知识知晓(health literacy)定义为:通过获取、理解和使用信息来提升和维持健康的能力[1]。在躯体健康领域,卫生知识知晓的例子包括理解和实践健康的饮食习惯,能采取措施避免某些疾病的高危因素,知道常见疾病的自我检查流程和急救技能,知道如何寻找与健康相关的知识等。尽管大众对躯体健康知识的重要性已广泛认可,但对精神健康知识的重要性却相对被复视。本文试图将这一理念介绍给大众,同时整合相关领域的不同研究,确定该领域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概念 Jorm等[2]首先引入了精神卫生知识知晓(mental health literacy,MHL)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帮助大家识别、处理或防止精神异常的知识和理念。MHL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识别特定的精神异常或不同类型心理痛苦的能力;②对于精神疾病风险因素、病因的知识和理念;③对自我救助的知识和理念;④对专业救助的知识和理念;⑤对促进识别和合理求助的态度;⑥寻求精神卫生知识的能力。 如果个体患有精神疾病或与精神疾病患者密切相处,他们会尝试各种方法来应付精神症状,而他们应对精神症状的行为会受其精神卫生知识水平的影响。倘若应付成功,他们掌控症状的行为将有助于减少症状带来的危害,并改变其对精神卫生的认知水平。在此概念下,受精神症状影响的个体可看作是应付症状的第一主体,而专业帮助只是他们一系列尝试的应对措施中的一类。这一理念提示,我们应该提升公众基本的精神卫生知识和应付技能,使他们有能力来更好的处理其精神症状。精神疾病患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有限的精神卫生资源常难以满足其要求,因此,提高大众的MHL水平,增强其自我救助能力就非常重要。2MHL现状 2.1对精神障碍的识别 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大众对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的 识别,结果发现,多数大众不能正确识别,也不能理解精神病 学相关术语的含意。例如,澳大利亚一项有代表性的调查发 现,当被访者被示一张患有严重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的案例 (vignette)描述卡时,尽管大多认为案例人物患有某种严重精 神疾病,但能说出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比例分别为39%和27%,且在抑郁症案例中,11%的人认为患者属于躯体疾病[1]。其后,澳大利亚[3-9]、德国[10,11]、意大利[12]、日本[13]、马来西亚 [14]、南非[15]、瑞士[16]及瑞典[17]等国家,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了类似研究,这些研究结果一致性地发现大众对精神障碍的识别水平低,且他们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理念与专业化的治疗理念有明显差异。调查还发现,人们缺乏对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的认知现象十分普遍,而且常常将精神分裂症与人格分裂相联系;公众对抑郁的情绪症状理解较好,但对其躯体症状却知之甚少。 不能使用精神病学术语或缺乏对精神疾病症状学知识 的理解会影响对疾病的早期识别、诊断与治疗。精神卫生知 识的缺乏,可能导致患者与医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困难。尽管 医师的访谈技巧和知识水平与疾病的检出率有关,但如患者 自身有一定的精神卫生知识,能陈述其自身的心理问题和症 状表现,GP或综合科医师就更可能第一时间检查出个体是 否有精神异常,这样患者就更可能得到及时治疗。 2.2对病因的知识与理念 在西方国家,人们大多认为抑郁和精神分裂症是由社会 环境,尤其是最近的应激源所致[18]。尽管现在的研究也认可 应激性生活事件在引发抑郁症中的重要性,但对于精神分裂 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概念、现状与对策 罗小阳,刘铁桥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长沙410011) 【摘要】对躯体疾病知识普及的益处已被广为接受,但有关精神疾病知识普及的重要性却相对被忽视。本文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mental health literacy,MHL)的概念、现状与临床涵义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提高MHL水平的可能策略。 【关键词】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概念;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611(2014)06-1124-04 Mental Health Literacy:Concept,Current Condi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LUO Xiao-yang,LIU Tie-qiao Mental Health Institute,the Second Xiangya Hospital,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410011,China 【Abstract】Although the benefits of public knowledge of physical disease are widely accepted.However,knowledge about mental disorders(mental health literacy,MHL)has been comparatively neglected.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MHL,reviewed the current condition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t of MHL,and suggested a range of techniques for improv?ing MHL. 【Key words】Mental health literacy;Concept;Current condition;Countermeasure

架构大数据_挑战、现状与展望

架构大数据:挑战、现状与展望 王珊1),2)王会举1),2)覃雄派1),2)周烜1),2) 1)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100872 2)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 北京100872 大数据分析相比于传统的数据仓库应用,具有数据量大、查询分析复杂等特点.为了设计适合大数据分析 的数据仓库架构,文中列举了大数据分析平台需要具备的几个重要特性,对当前的主流实现平台——并行数据库、 MapReduce及基于两者的混合架构进行了分析归纳,指出了各自的优势及不足,同时也对各个方向的研究现状及 作者在大数据分析方面的努力进行了介绍,对未来研究做了展望. 大数据;大规模可扩展;MapReduce;并行数据库;深度分析 TP31110. 3724/SP.J. 1016.2011. 01741 Architecting Big Data: Challenges, Studies and Forecasts WANG ShanWANG Hui-JuQIN Xiong-PaiZHOU Xuan 2011-08-122011-09-15本课题得到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核高基项目(2010ZX01042-001-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070054,61170013)、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0XNI018)、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基金(11XNH120)资助.王珊,女,1944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高级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高性能数据库、知识工程、数据仓库.E-mail:swang@ruc.edu.cn.王会举,男,1979年生,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规模集群数据库、内存数据库.E-mail:wanghuiju@ruc. edu.cn.覃雄派,男,1971年生,博士,讲师,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库查询优化、内存数据库、并行数据库.周烜,男,1979年生,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检索、高性能数据库.

我们在全国做了精神卫生调查,发现真实状况令人担忧

我们在全国做了精神卫生调查,发现真实状况令人担忧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风清扬,医学博士,精神科医生 最近,北大六院的黄悦勤在精神病学年会上公布了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概况。该调查自2012 年起始,采用多水平质量控制和多级抽样设计,覆盖了大陆内地地区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这次调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抽样调查,比较能反映中国的整体情况。但样本量是一个短板,这次调查样本为32552 人。上一次全国性的大规模调查是费立鹏于2005 年在中国山东、浙江、甘肃、青海四省调查,实际调查人数为63004。而在美国每年的全国药物使用和健康(NSDUH)调查的人数约为68000 人,不得不说,中国的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调查仍有很远的路要走。 现场报道在此(以下图片来源于该报道): https://www.360docs.net/doc/5f11169535.html,/psy/info-progress/show-132814_60.html 其中心境障碍为抑郁障碍和双相情感障碍之和,以下图片有细分。精神病性障碍(包含精神分裂症)的30 天患病率为0.61%,相比较费立鹏的调查是0.95%,美国的精神分裂症12 月患病率为1.1%。精神分裂症的患病比率在不同时期相

对固定,目前教科书上的数据大多采用约为终身患病率1% 的数据。美国人的调查仅局限于英语和西班牙语人群,而且是在家里调查,考虑到美国无家可归的庞大人数,美国人的精神分裂症患病率应该会明显高于我国。 这个调查中强迫障碍非常高,相比较而言费立鹏调查30 天患病率为0.084%,美国成人12 月患病率为1%,不知何故。 单纯看达到抑郁症的12 月患病率为2.10%,费立鹏调查30 天抑郁症患病率为2.07%,这两者数字上非常接近。而美国人的数据相对比较夸张,达到了 6.7%,美国人民真的是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考虑全国约三分之一的人饮酒,那酒精使用障碍的概率还是蛮高的。酒精滥用指的是因为喝酒严重影响了生活工作等,但没有酒精依赖的情况。酒精依赖即字面上的意思,不喝不行。这里的药物使用障碍中的药物指的是毒品,相比较而言,毒品的成瘾性确实高。这里提一句,大麻的危害性不可小觑,并非是一种安全的消遣品,重度大麻使用可以导致幻听、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明显增加患精神分裂症的概率 (50%-200%),另外抑郁焦虑也是明显增加。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 析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主讲:邓皓 关于青少年心理,有一个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轻的病人?他们怎么了?”那些企图自杀的高中学生;害怕笔尖的中学生;不敢看人的初三学生;害怕死亡的高中生;被拘留的高一男学生;自杀未遂的中专生;能力不足的大学高材生;不会与人交往,无法工作的大学毕业生…… 中学生,一般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一阶段总的可成为青春发育期,或青少年期。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期的中学生身心都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成熟时期。如果这是其发展(尤其是心理方面)出现问题,这种不良影响极可能伴随他一生。 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如何呢?有关专家学者们进行了调查研究。有关调查表明,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这些枯燥的数字反映出我国教育工作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欠佳。 近几年,国内有关中学生心理卫生方面的许多调查都表明,在中学生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者,其比例在10~20%左右。应该说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有些只是偶尔存在心理问题,但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消失了,真正有心理疾病的中学生是为数不多的。当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集中反应。根据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我认为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适应问题 适应的本意是指人们对来自外界和内部的刺激在持续不断的影响个体时,所产生的感受能力。适应不良即对刺激的持续作用感受能力差,它将会降低人们对刺激的承受心理,是人与周围环境不能相对平衡。适应不良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初一和高一年级,尤其是初

最新-《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9―220190年)》全文 精品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9―2020年)》全文篇一:《我国现行精神卫生政策概述》我国现行精神卫生政策概述学生姓名学专号:业指导教师二○一六年五月我国现行精神卫生政策概述摘要:为了改善我国日趋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政策颁布和施行是必不可少的,在最近的十几年间,国家发布了不少政策和规划,对解决问题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仍需要在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做的更好。 关键词:精神卫生问题状况;精神问题产生原因;精神卫生政策;政策实施正文:科技的进步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也使人们在精神上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和忧虑,导致了一系列精神疾病的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精神卫生政策的颁布和实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1我国精神卫生问题严重,精神卫生政策不足11精神卫生疾病现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1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一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五成。 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指标评价各类疾病的总负担,精神疾患在我国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1]截止2019年底,全国已登记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430万。 当今,精神卫生问题更应引起国家和群众的高度关注。 12精神卫生服务的资源不足以及服务水平有限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需要极为巨大的医疗服务资源,但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的中国,在医疗资源方面确实无法做到完全满足需求,看病难问题的存在便是医疗人员严重不足带来的后果。 全国共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1650家,精神科床位228万张,精神科医师2万多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体系尚未建立。 不同地区资源的分配也存在差异,发达城市有着更为丰富和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资源,这就使得欠发达城市及贫困地区人民的精神卫生问题因为得不到有效地治疗和关注变得日趋严重。 截止2019年全国共有1650家精神卫生机构,精神科开放床位数28100张。 精神科床位主要分布在精神病专科医院中,占总床位数的86.4%;精神科床位密度全国平均为1.71张/万人,上海和北京最高,全国精神病专科医院床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7―2020年)》全文

[标签:标题] 篇一:《我国现行精神卫生政策概述》 我国现行精神卫生政策概述 学生姓名: 学 专号:业: 指导教师: 二○一六年五月 我国现行精神卫生政策概述 摘要:为了改善我国日趋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政策颁布和施行是必不可少的,在最近的十几年间,国家发布了不少政策和规划,对解决问题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仍需要在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做的更好。 关键词:精神卫生问题状况;精神问题产生原因;精神卫生政策;政策实施正文: 科技的进步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也使人们在精神上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和忧虑,导致了一系列精神疾病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精神卫生政策的颁布和实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1.我国精神卫生问题严重,精神卫生政策不足 1.1精神卫生疾病现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一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五成。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指标评价各类疾病的总负担,精神疾患在我国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1].截止2014年底,全国已登记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430万。当今,精神卫生问题更应引起国家和群众的高度关注。 1.2精神卫生服务的资源不足以及服务水平有限 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需要极为巨大的医疗服务资源,但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 阶段的中国,在医疗资源方面确实无法做到完全满足需求,看病难问题的存在便是医疗人员严重不足带来的后果。全国共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1650家,精神科床位22.8万张,精神科医师2万多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体系尚未建立。不同地区资源的分配也存在差异,发达城市有着更为丰富和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资源,这就使得欠发达城市及贫困地区人民的精神卫生问题因为得不到有效地治疗和关注变得日趋严重。截止2010年全国共有1650家精神卫生机构,精神科开放床位数28100张。精神科床位主要分布在精神病专科医院中,占总床位数的86.4%;精神科床位密度全国平均为1.71张/万人,上海和北京最高,全国精神病专科医院床位使用率为92.4%,平均住院日中位数为45d [2],床位不足情况到现在仍然是一个大问题。另外,医院在精神卫生方面的专业人才也一直无法满足需要,且大多数人才资源都是在大医院,患者的治疗费用高。 正因为面临着如此多的问题,国家才更需要一部完善的法律对资源分配进行调整,对不完整的医疗体系进行补充和改进。 1.3.我国精神卫生政策现状 中国目前最重要的精神卫生政策文件有四个。分别是:《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2002)、《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2008)[3]、《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2年颁布,2013年开始施行)。我国在竭力的改变 现在的精神卫生状况,但政策不足,且内容不够全面,要解决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2008年以后,国家进入医改的攻坚阶段,精神卫生进一步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政策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任何一个大国(我不是说像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安全,都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作为国家战略来对待,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在中国现阶段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第二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产业;第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第四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最后也是国家安全的一个基本保证。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25年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它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国内需求,就是国内的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还有就是国际产业的转移。中国制造业在GDP里面所占的比重一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世界制造业的主要国家第一还是美国,第二是日本,中国在2003年超过了德国。可以看出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国家制造业的构成分为三块,一共是17个行业,有5个行业是轻工业、纺织工业和日用品的制造,这大概占制造业的30.24%;第二块也是5个行业,主要是资源加工,包括石油化工、橡胶、非金属、金属冶炼,大概占33%,就是我们整个制造业产值增加值的三分之一;第三是机械、电子类制造业,这稍微多一点,比三分之一多一点大概是35%,所以三块组成大概是这样。轻工业比三分之一略少,资源加工业三分之一,还有机电加工产品比三分之一多。我们可以大致说一下资源加工业生产的产品全部是用在国内,包括像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加工的产品,都是用于国内的。轻工业和机械、机电工业的产品大约是一半或者是少于一半是出口的,主要还是满足内需。 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因为第二产业还有建筑,讲工业占GDP的35.75%,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就是第二产业的78.69%,建筑业只有大概20%,工业上缴的税金占第二产业的90%,从业人员90.7%,这里面我想特别指出一点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接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约占全部外商投资额的70%。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结果。在市场竞争直接成本中,它们的比大约是美国30美元,欧洲24个美元,东欧是3个美元,日本是24个美元,在中国是2个美元,当然印度现在比我们还低一点,是1个美元,包括东南亚国家。以软件工程师来说,在硅谷一个成熟的软件工程师工资大概是20至30万美元,这里包括付税,不是全部给他工资;在爱尔兰是8至9万美元,在印度是4至5万美元,在中国是2至3万美元,所以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在中国的成本都比较低。我举一个例子,像直升机,这是美国商用直升机最成熟的,在美国只生产顶部直升机的螺旋桨和尾部的螺旋桨,顶盖部分在西班牙生产,尾部也是在西班牙生产,中间的机身部分是在日本生产,起落架是在巴西生产,机头是在中国台湾生产,机尾是在中国的井冈山直升机厂生产,所以从头到尾都在中国生产,就是一个头一个尾。中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到2004年11月底是5万多家,合同金额超过1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是5590亿美元。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在中国发展也非常迅速,到2004年6月,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超过600家,累计投入研发金额是40亿美元,我们在这上面可以看到东芝、IBM、HP、英特尔、GE、诺基亚、松下、爱立信公司。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发展非常迅速,其中有计算机、电子、医疗、运输,还包括汽车。我曾经访问GE在浦东的研发机构,它用了900多个中国的博士和工程师,我说是否针对中国生产研发,它说是针对GE全世界,所以正在从面向中国转向全球。外国在华研发R&D投资分布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接近60%,因为北京具有我们中国教育科研人才的优势,其次是在上海和深圳,在其他地区包括中国的成都、南京、武汉也都有一些研发的机构。 当然,讲到中国的制造业,我们必须看中国制造业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第一是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我们现在一年不到4万美元,只有美国的4.38%,日本的4%,德国的5%多一点,我们人用得比较多。中国的制造业能源消耗大,污染比较严重,制造业的能耗占全国一次能耗的63%,单位产品的能耗高出国际水平20%至30%,全国CO2的排放量67.2%是锅炉排放;第二是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增加值率仅为26.23%,比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22%、22%和11%,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当然事情是两方面的,这既是一个缺点有的时候也是优点,因为中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如果都搞自动化工厂每年新增就业就有问题。产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现状、挑战与未来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现状、挑战与未来前景 系别: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 班级:1308班 姓名:安丹凤 学号:S2*******

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大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5年。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 1、改革开放我们取得的成就 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改革开放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四是经济结构大调整,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呈现出由粗放向集约和节约的重大转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

关于印发《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的通知 卫疾控发[2008]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卫生厅局、党委宣传部、发展改革委、教育厅(教委)、公安厅局、民政厅局、司法厅局、财政厅局、人事厅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文化厅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现将《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公安部中华人民共和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司法部中华人民共和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人事部中华人民共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中华人民共和文化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二○○八年一月十五日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 (2008年—2015年) 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神卫生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初步形成,领导协调机制正在各地逐步建立,管理规范和制度陆续出台,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发展,能力水平得到提高,服务规模和内容逐步扩大与完善。但是,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中还存在预防和识别处理精神疾病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力度不够、总体服务资源不足且管理分散、地区差异明显、防治机构和人员队伍缺乏、尚未建立有效的机构间工作衔接机制、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和康复薄弱等问题。为顺利推进《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年-2010年)》的实施,协调部门间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完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特制定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 一、完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4)71号)的精神,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建立与"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工作机制相适应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 (二)基本原则。 ——以预防为主,部门分工负责,依托现有力量,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的人员队伍。 ——开展防治结合,增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预防和社区康复功能,实行区域卫生规划,整合调整现有精神卫生资源并逐步实现功能分化,通过改扩建和新建,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 ——实施重点干预,完善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衔接机制,建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