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教学法的优缺点

听说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教学法的优缺点
听说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教学法的优缺点

综述(第一部分)

一、听说法的优点

1.主要以口语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正如,那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十分重视对学生

的口语与听力的训练。老师自己扮演角色两遍,然后让学生模仿整个对话的过程。

2.在句型教学的基础上讲授语法知识, 通过重复的言语实践活动来强化学生的记忆, 培养

她们的语感。那位老师特别强调了“Wouldyou like…?”这个句型,并让学生反复练习,从而让她们学会如何去说。

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控制下开展角色扮演,练习相应的对话。那位老师在上课开始就直接

介绍一个情景给学生,并教她们如何进行对话。

听说法的缺点:

1.忽视人脑的认识与思维能力, 片面强调机械模仿与记忆, 既脱离语言的意义与交际, 又

容易使学生厌倦; 正如那位老师片面地让学生重复对话内容,没有让她们有思维的碰撞,缺乏了语言运用的创造性。

2.忽视读写能力的培养。那位老师一直让学生模仿声音来说对话内容,没有让她们清楚明确

地了解她们要掌握的内容,没有培养她们的读写能力。

二、情景交际法

交际法的优点:

1. 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语言,将语言技能灵活地运用到交际中去,学以致用。把语言学习手段与学习的最终目的紧密结合起来。

( 例:视频中,整节课的重心就在学生的小组任务,组员通过角色扮演来讨论并解决问题,而“交际”贯穿了整个小组任务的始终。)

2、它强调以学生为课堂的中心,避免了传统教法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现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练习时间与练习量。

(例:在视频中,一开始,老师给学生们创设了一个真实情景,明确每个人的角色,讲明活动开展的方式,言语的要领。之后,老师就退到幕后,让学生自由发挥。而学生各自都有了自己要扮演的角色,都很积极的开口说,表达自己的观点。)

3、真实的情景有利于语言的学习。真实的氛围能让学生受到语境的感染与语境的暗示,从而自觉地使用某种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思想感情。

(例:视频中,老师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以自己所遇到的问题——父母不知道该跟哪为子女住创设课堂活动得情景,并且详细的描述了具体的要素,如有多少位子女,分别住在哪里。让学生理解角色,并真正融入该情景后,才开始交际活动。)

4、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相互作用。过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您讲我听、您问我答、您强行灌输我被动接受的一维的线性关系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以及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活动,有利于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例:视频中,小组活动环节,组员们通过角色扮演,阐述自己的观点,听取她人的观点,并对别人的观点进行反驳或评论,老师有时也参与讨论,或从旁听取学生的观点,并给与指导或评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很多)

5、交际法仅传授有关而且必需的语言,比那些试图教给学生整个语言体系的方法更节省时

间与精力。

(例:视频中,老师并没有另外教授词汇、句型、语法等语言知识,而只就是教给学生与课堂活动密切相关的知识——说服她人、展示自己观点的结构(“套路”)。)

6、交际法对学生的错误不锱铢必较,比较宽容。学生不会因为总怕出错、怕出丑而不敢大胆开口说,不由感到很大压力,这有利于保持她们学习的热情。

交际法的缺点:

1.教师对学生的兴趣必须事先有所了解,否则,提出的开放性问题、创设的情景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不佳。

2、对教师课堂控制能力与教材改编能力要求较高。交际法中,虽然教师不再就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但这不意味教师在课堂中不再发挥作用。对于如何把握时机与方法对课堂加以有效的干预与引导,交际法要求教师具备更强的能力与适应性。在比较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按照教材提供的规定进行讲就足够了。但在交际法中,教师有必要选择、改写与自编她们所用的教材,从而使教材能符合课堂灵活多样的需要。

3、学生要有一定的语言基础,才可以有效地参与讨论。这不利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学习,由于课堂活动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她们的学习积极性会降低。(视频中,老师并没有另外教授学生词汇、句型、语法等语言知识,而只就是教授了与课堂活动密切相关的知识——说服她人、展示自己观点的结构(“套路”))

4、课堂上很难有效的评估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与知识掌握程度。由于交际法注重课堂活动,大多数时候就是学生与学生的交际,老师很难准确判断学生就是否真正掌握与会运用所学的知识。

5、传统教学法中,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就是有错必改、精益求精的。而交际法不太注重改正学生的言语错误,学生会由于语言使用的不规范、不准确而影响交际。

三、全身反应法

优点:

1、本着听力为先的原则,首先就是训练了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比如在视频里老师在开始就

邀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听她的指令来做动作,还有后来全班一起听指令完成动作。这都体现了老师在训练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2、在整个教学中,老师几乎没有刻意去纠正学生的错误,这样能给学生一种安全、轻松、舒

适的学习环境,没有任何的压力,这样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加自在。在第一个视频中,老师会直接马上纠正学生的错误,但就是在第三个视频的全身反应教学法里老师就是没有这样做的。

3、这种教学法把言语与动作结合到一起,通过身体动作教授外语。这样的实际操作更

加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全身动作得到了发展。

4、其中还通过游戏等互动的形式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最重要的就是学生所

学的知识得到一定的训练、巩固与运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这种非语言表达的乐趣,也同时提高了学生语言与非语言手段进行表达的积极性。

5、在学生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老师不会强迫学生发言。而就是通过多次的训练之后,让

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对语言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才会邀请学生发言。这样让学生可以更加有自信的学而不需担心回答错误而被她人嘲笑等,这样做有利于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让学生在一个不用害怕挫败的环境中学习。

6、它能够提供一个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

中、在循环反复的练习中学会英语。就比如视频中的老师选的课题就是打扫,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课题可以激起学生更多的兴趣。

7、这种加血法能够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参加活动,让她们在身

临其境的实际体验中学习英语,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英语、用英语交流。比如老师一开始就下指令,这就要求学生们要提高注意力。所学的知识贴近生活:打扫,目的就是语言的运用而不就是死板的学。

缺点:

1、该种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不太去注重学生所犯的错误,这也许可能会导致学

生误以为自己就是正确的,没有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

2、该种教学法只能就是用来叫学生简单与生活相关等知识的学习,并不适用于

抽象的知识的讲解与学习。

该种教学法由老师设计好一切的指令,而不就是发动学生想象的积极性。,在这里就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积极性的发展。比如老师说用抹布来打扫书架,若由学生自己发挥来想抹布的作用,这样可以更多地让学生发挥她们的想象。

综述(第二部分)

感受:

感觉这几次课上得很累,因为在课堂上不停的做笔记与分析。其实我们对于教学方法并没有任何认识,然后就要写关于它的分析,觉得有些困难。

感受:觉得课堂氛围很紧张,每时每刻都要紧绷着,唯恐错过了视频里一个细小动作。而且怕自己写不出、记不住详细的教学步骤,成绩会很低。所以,这四节课上得好有压力。不过,虽然一开始很讨厌,最后还就是学到了很多东西,虽然老师从头到尾都只就是让我们瞧视频,告诉我们就是ALM、CLT还就是TRP,然后让我们冥思苦想。虽然,自己冥思苦想没有想到很有实质的东西,但就是通过查找资料,真的学到了很多。而且,这几堂课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teach ing candidate,我需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

(全英文论文)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探析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2、(英语毕业论文)全身反应法在少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英之辅EF语言培训为例 3、(英语毕业论文)Effects of Chinese Culture on Promotion of Automobiles--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4、(英语毕业论文)从日常交际礼貌用语失误看中西方文化差异(开题报告+论文) 5、(英语毕业论文)英文中“and”的用法及译法探析 6、(英语毕业论文)从《丧钟为谁而鸣》看海明威的生死观 7、(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8、(英语毕业论文)顺应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开题报告+论) 9、(英语毕业论文)Strategie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Proper Nouns in Tourism Texts 10、(英语毕业论文)现代人对超人的需求--超人形象演变综述 11、(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12、(英语毕业论文)The Archetype of the Ugly Duckling in The Secret Garden 13、(英语毕业论文)Comparaison entre l’Histoire d’A Q et l’Etranger(开题报告+论文) 14、(英语毕业论文)On the Translation of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15、(英语毕业论文)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英语广告语的修辞 16、(英语毕业论文)高中英语写作作业的反馈及实施效果 17、(英语毕业论文)英汉动物习语的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 18、(英语毕业论文)Developing University Students’Cross-cultural Awareness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19、(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大学英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优势与问题探讨

大学英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优势与存在的问题探讨 摘要:随着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任务型学习概念的提出,任务型教学掀起了一轮研究和实践的高潮。本文从理论基础研究入手,介绍了任务的概念和特点、任务教学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与传统的3P教学模式进行对比,着重分析了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关键词:任务型英语教学;PPP型英语教学;大学英语;应用;优势;问题 Abstract::TBLT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proposed in“ the new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quirements”,which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 is becoming a catchword in the English teaching circles.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theoretical basis,describing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sk,th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BLT. It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 applications of TBLT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hrough the comparisons with the traditional PP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 teaching. Key words: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the presentation-practice -production teaching; college English;application; advantages;problems 一、前言 回忆起我学习英语的经历,从上中学接触英语以来,到上大学,在英语课堂上,老师注重的是语法,强调的是翻译,追求的是高分是升学率,而忽视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这种现象在中学尤为普遍。我虽然没有正式做过学校老师,但是我强烈地不赞成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因为它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在中学时期为了考大学,可以多注重语法能力,但是到了大学阶段,却不能再这样了。当今社会对具有外语能力,特别是外语综合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日益攀升,大学,它是向国家培养造就可用人才的,社会需要的不是“哑巴英语”学生,也不是高分低能学生,而是英语综合素质高的学生。 基于对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英语课程标准》,以重点改变过去过分重视词汇和语法的讲解,而强调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协作与交流的学习方法

理论 · 理念 · 方法 · 风格

理论·理念·方法·风格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纪念中学钟明邮编;528500 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已悄然向我们走进,在这里创新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动力。社会的创新需要人才的创新和教育的创新,而教育创新最终来自于教师的创新。因为没有创新的教师,决培养不出创新的学生。 具有创新能力的英语教师更是使我国英语教学走出“高分低效”的困境和培养具有想像力、创新精神、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的根本动力。 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我国英语教师的学历提高很快,尤其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通过在职进修、自学等方式,英语教师的知识水平有了一定提高,知识结构也得到一定改善。但我们不可否认:填鸭式教学、少交际、少人性化的教学、随意性、盲目性大违背英语教学规律、原则的教学仍然在较大范围存在。为此,社会和教育界一直在巨呼英语教师要转变观念,更新方法,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英语人才。 然而观念或理念不是经过一夜梦醒就可以随意想出来的东西。即使如此,这样的观念也不一定科学或具有实际意义。我们所需要的新观念或理念应该是根据一定理论,结合客观现实和实践经验,综观历史而得到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而且英语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工程,它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美学、逻辑学、修辞学和文化等领域。专业化的英语教师不了解这些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仅凭自己积累起来的一些英语知识本身,能转变观念、更新方法、以创新方法实行素质教育吗? 语言学家理查兹和罗杰斯(Richards Rodgers,1986)把教学法看成是一个由观点(Approach),设计(Design)和步骤(Procedure)组成的体系。在这一模式里,观点指的是语言理论和语言学习等理论,设计包括教学目的、大纲、教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师应扮演的角色;步骤则指课堂里的具体操作技巧。而且三者关系是观点在先,然后是设计和步骤,三者还可以互动。以上模式充分说明了语言和语言学习等理论在教学法的创立和选用的导向性作用。 故我们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英语教师应走一条:“理论——理念——方法——风格”之路。即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教育理念,综采灵活多样教学法,不断进行教改、教研,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以创新的理念、方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贾冠洁教授对外语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总结为“what”、”how”、和“why”。“what”指外语教师应具备的外语知识能力;“how”指的是外语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方法和技巧;“why”指外语教师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应该说,随着英语教师自身的努力和正规师范毕业生的大量增加,第一项已有较大提高,但后二项仍是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严重不足。 罗晓杰(2002、2)做的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需求及对策研究的调查中发现:42%的英语教师感到英语教学理论欠缺,28.5%认为撰写论文能力差;26.5%认为自己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再一次应证了培养创新的教师,加强中小学英语教师理论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结合英语教学特点和教师职业化的要求,笔者主要谈论贾教授指的“why”—

任务型教学法教学案例

任务型教学法教学案例 重庆市第二十五中学吴量由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出版的Go For It在我区广泛使用,给师生双方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理念——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就是让学生模拟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项活动,扮演各种角色。所有的内容都是学生周围的人和事情,扮演起来非常熟悉,很容易地把课堂上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结合起来。 任务型教学法就是把根据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做的具体事情来设计课堂上的“任务”,我们的教学目标也正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知识,完成这些模拟“任务”的能力。 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以学生“能做某事”为目标要求。“learning by doing”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这要求我们根据单元目标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活动,即布置“一个既新颖有趣而又熟悉任务”。任务的设计要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并掌握、应用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都是以单词的记背、语言点和语法知识的讲解和训练为重点;教师“唱独角”,多是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长期以来我们大搞“题海”战术,而忽视了学生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结果造成“哑巴英语”的现象。“应试教育”的旧观点让我们一

味追求升学率,这种观点压得师生都喘不过气。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老师,我们要积极主动地转变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对于这个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理论,我也有一些困惑和不适应:我从小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何尽快适应新旧理论的过渡?如何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培养语言运用的能力?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驾驭任务性教学法? 作为对任务性教学理论的探索,我曾经承担了一次渝中区进修学院课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公开课。我对Unit 5 How was your weekend?的设计如下: 首先,我在本单元中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 课前:(展示幻灯片1)为活跃气氛及吸引学生注意力,我们一起唱节奏较快的英文歌:Sha la la。(在Sha la la这部分重复的时候拍手。) Step1 值日生做值日报告 值日生首先介绍她如何度过上周末(She bought a new T-shirt in Jiefangbei.)。然后我就她的短文向全班提问:What did she do last weekend? Where did she buy the T-shirt? When did she buy the T-shirt? 在这个环节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和口语,又很自然地复习了一般过去时态。

全身反应教学法

全身反应教学法 摘要:全身反应教学法,是美国心理学家James Asher提出的外语教学法,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James观察到移民儿童学会新的语言和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相似,移民儿童在新的语言环境中有一个阶段只听不说,时间长了以后很容易学会新的语言。他认为,学习外语也应模仿这个过程,即先理解后表达。《新标准英语》强调的是“先输入,后输出”的教学模式。我们教师要遵循先有一定量的输入才可输出的规律,以听的方式给儿童逐渐增加“输入”。TPR教学法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发指令,学生以身体动作对教师发出的指令作出反应,在大量理解性听的输入基础上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进而培养读写技能。 关键词:全身反应教学法;先输入,后输出;听说先行,进而读写 一、全身反应法与低年段英语教学 全身反应教学法即Total Physical Response,简称TPR教学法,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阿舍(James Asher)以发展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提出的外语教学法,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James Asher观察到移民儿童学会新的语言和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相似,儿童学会说话之前已经会听懂大人的指令,移民

儿童在新的语言环境中有一个阶段只听不说,时间长了以后 很容易学会新的语言。他认为,学习外语也应模仿这个过程,即先理解后表达。当听说获得的信息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儿童就能自然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新标准英语》强调的是“先输入,后输出”的教学模式。在小学低年段英语教学中,不直接学习语法或音标,而是将语法融于相关语境的语言活动中。我们教师要遵循先有一定量的输入才可输出的规律,以听的方式给儿童逐渐增加“输入”。TPR教学法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发指令,学生以身体动作对教师发出的指令作出反应,在大量理解性听 的输入基础上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进而培养读写技能。实践表明,TPR教学法是激活低年段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二、全身反应教学法的优点 1、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低年段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直观性思维,但善于模仿,接受能力强,爱说、爱唱、爱玩、爱表现。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改变教学形式和手段,不断变化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低年段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要想让他们静坐40分钟学习英语基本是不可能的,而采用TPR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参与多种多样的活动,就能有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集中精力学习。 在小学低年段用全英语组织课堂难度很大,身体语言在

交际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一、引言 交际教学法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现在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总体来说,交际教学法的发展有效的弥补了翻译法和认知法等教学方法只重语法规则而忽略语言使用的缺陷,极大了促进了英语语言教学的发展。但是交际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当中还有许多问题应该注意。交际教学法的特点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语言交际活动;进行语境化教学 二、交际教学法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1957年Chomsky认为语言结构理论已经难以解释语言的基本特点,他提出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言行为(Linguistic Performance)两个概念。而Hymes (1972)认为,语言不仅包含语言知识(language knowledge),也应该包含语言应用能力(language use ability),因此他在Chomsky对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划分地基础之上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Hymes认为,一个人语言掌握的好坏,不仅在于语法规则的正确,也在于能在特定的语境中恰如其分的运用语言。这就扩大了语言和语言使用能力的内涵意义,涉及到了语言使用者语言之外的知识(陈坚林,2000)。 Halliday对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做了有益的补充,他为,语言是为交际服务的工具,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的语法规则,更要培训学生如何使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在此基础之上,以学生为中心,分析学生的交际需求和学习动机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得以进一步发展,而实践和科研的成果又进一步促进了交际教学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对交际教学法做出突出贡献的还有Widdowson、Richard和Schmidt。Widdowson (1978)年出版的《语言的交际教学》(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为交际教学法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ichards 和Schmidt联合众多学者编纂的《语言与交际》(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交际活动以及相关的问题。 此外,1994年H. Douglas Brown编写的《按交际法原则教学》(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从课堂实践的基础,教学环境,课堂技巧的设计与应用及课堂实例四个方面对交际教学进行阐述,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和用目标语进行交际。此著作理论联系实际,是交际教学法研究的精华之一。 在国内,胡文仲(1982),秦小孟(1979),李筱菊(1985,1988),吕万英(1996),李予军(2001),张素娣(2002)等对交际教学法的兴起,特点,优势和有待解决的问题,课堂实践及交际教学法大纲设计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三、交际教学法的特点 (一)交际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这种交际的能力又包含四个方面(Michael Canale ,1980):语言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话语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和应付能力(communicative strategic competence)。语言能力是指掌握发音,词素,句法等的能力;社会语言能力是指语言使用和话

交际教学法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013级英语1班李雪201313001059 一交际教学法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点: 1.定义方面:交际法是一种将语言交际能力作为语言教学的目标并承认语言与交际的相互依赖关系是培养学生四项语言基本技能的语言教学法。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一种基于任务或以任务为基础的语言教学途径,它是交际法的延续。 2.理论基础方面:交际法的理论主要来自社会语言学、心理学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包括互动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交际法是以行为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而任务型教学法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 3.特点方面:交际法以培养交际功能为宗旨,以功能为纲、教学过程交际化、以话语为教学的基本单位。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语言,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做中学,在用中学”。 4.教学模式方面:交际法---包含两个模式PPC、PPP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Willis、Ellis 5.优缺点:优点---交际法仅教授有关而且必须的语言信息,比那些试图教给学生整个语言体系的方法更省时间和精力。任务型教学法的活动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缺点---交际法在同一方面可用于多种形式表达,如何选择和取舍,没有客观的标准。任务型教学法中,当教师与学生缺乏资源,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时,任务型语言教学很难展开。 相同点: 1.两者都以学生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主,这样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强调语言教学材料、内容和学习活动的真实性 3.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4.在缺点方面,两者都比较难做出评价。 5.都利于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6.两者都适合高水平阶段的学生。 二者之间的关系: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延承和发展。 二翻译法和直接法的对比?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英语系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以下选题包括语言及语言学、英美文学、翻译理论及实践等方面。所有选题仅作参考。 Part On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语言及语言学 1. On Attitude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论第二语言学习的态度及动机 2. Needs Analysis of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英语语言学习者的需求分析 3. On Teacher-Learner Classroom Communication论教师——学习者课堂交流 4. Influ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English Vocabulary科学技术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5. A study of English Transitional Words and Expressions英语过渡词及表达法的研究 6.Sex Differentiation and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英语中的性别及性别歧视 7. Pragmatic Failures in Communication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探析 8.Euphemistic Expressions in English Language 英语中的委婉语表达 9..On the Functions of Ambiguity in English论英语歧义的功能 10.On Chinese-English Linguistic Taboos论汉英语言禁忌 11.On Cultural Context and its influence toward English learning 论文化语境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12.Symbolism in Idiomatic Expressions论习语中的象征意义 13.Linguistic Features of Abraham Lincoln’s Address论林肯演说的语言特征 14.A Study of student-Centered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词汇教学 15.Application of English Idioms in Daily Life英语习语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说课讲解

一、选题背景 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求,根据我国教育实际情况,我国各地小学逐步开设小学英语课程,并制定相应的新的课程标准,新课标强调英语课程要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求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任务型教学法在国外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国内相关研究与实验时间并不是很长,如何将国外的任务型教学理论与实践本土化,形成适合中国国情及英语教学环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是我国小学英语课程改革当务之急。2007 年,我省全面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时隔7年,新课标所倡导的任务型教学法实施状况成为教师教育研究关心和关注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以高新区雷锋小学以沛县前程子小学为例,通过对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应用情况的调查研究,进一步了解任务型教学法在我省的实施现状,为相关部门的小学教师教育及教师培训提供第一手资料,进而提高我省小学英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 我们的英语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习得上,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本研究所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法”,能极大地发展学生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为学生拥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适应深化课堂改革的需求。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分析将为实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3)适应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需求。 本研究的最终理论成果将会促进部分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改要求,逐渐实现课堂“以生为本”的理念。 2.实践意义 (1)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通过对师生教与学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对任务型教学法的指导策略研究、以及对任务型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为当今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一手资料,有效促进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设计相应的任务型教学方法,从而极大地提升学生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 (2)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基于当前小学英语课堂任务型教学法的运用实际情况,本课题立足于高新区雷锋小学以及岳麓区麓谷中心小学的教学现状,积极探索优化“任务型教学法”的途径,是当前“任务型教学法”研究的深化。 (3)本课题的研究为六年制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师范生英语专业学生提供教

全身反应法

题 目: The application of TPR to English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系 别: 英语 专 业: 英语 班 级: 专接本四班 姓 名: 周莹 学 号: 13 2013年12月20日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implementation,the current,the current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reforms are in full swing.Man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new ideas and new methods that have been playing a huge role in their respective fields.The TPR is just on of the methods.This article aims to introduce the TPR for amore comprehensive explanation and analysis to the majority of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from the TPR brief introductions 、the principle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advantage and limitation 、the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etc.If we can do an effective use of the TPR in our real 论文

交际教学法

ERIC Identifier: ED357642 Publication Date: 1993-06-00 Author: Galloway, Ann Source: ERIC Clearinghouse o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Washington DC.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 Introduction and Sample Activities. ERIC Digest. This digest will take a look at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It is intended a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for teachers and teachers-in-training who want to provide opportunities in the classroom for their students to engage in real-life communica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Questions to be dealt with include what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s, where it came from, and how teachers' and students' roles differ from the roles they play in other teaching approaches. Examples of exercises that can be used with a communicative approach are described, and sources of appropriate materials are provided. WHERE DOES COMMUNICA TIVE LANGUAGE TEACHING COME FROM? Its origins are many, insofar as one teaching methodology tends to influence the next.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could be said to be the product of educators and linguists who had grown dissatisfied with the audiolingual and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s of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 They felt that students were not learning enough realistic, whole language. They did not know how to communicate using appropriate social language, gestures, or expressions; in brief, they were at a loss to communicate in the culture of the language studied. Interest i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ve-style teaching mushroomed in the 1970s; authentic language use and classroom exchanges where students engaged in real communication with one another became quite popular. In the intervening years,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has been adapted to the elementary, middle, secondary, and post-secondary levels, and the underlying philosophy has spawned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known under a variety of names, including notional-functional, teaching for proficiency, proficiency-based instruction, an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WHA T IS COMMUNICA TIVE LANGUAGE TEACHING?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akes use of real-life situations that necessitate communication. The teacher sets up a situation that students are likely to encounter in real life. Unlike the audiolingual method of language teaching, which relies on repetition and drills,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can leave students in suspense as to the outcome of a class exercise, which will vary according to their reactions and responses. The real-life simulations change from day to day. Students' motivation to learn comes from their desire to communicate in meaningful ways about meaningful topics. Margie S. Berns, an expert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writes in explaining

任务型教学法与“3P”教学法比较

任务型教学与“3P”教学法比较 一、任务型教学与“3P”教学法概述 1、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简称TBL)是20世纪80年代由勃雷泊(Prabhu,1987)从教学的角度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用语言完成任务的方式学习语言。在此基础上,纽南(Nunan,1989)对交际任务设计模式的研究以及威莉斯(Willis, 1996)对任务型学习框架的分析,进一步深化了任务型教学的内涵。随后,人们提出了交互假设、交际效度理论、任务型学习的方法论与社会文化观。这些研究丰富了任务型学习的理论,使任务型教学从单一走向多元化。 在对于任务的定义上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各有千秋。但综观各个学者对于任务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任务必须涉及情景、目标、活动、结果、意义、评价六个部分的内容。首先,任务型教学倡导真实的语言情景的创设,在真实的语言情景下产生真实的交际需要;其次,任务要有一定的目标,即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实际的交际问题;再次,任何任务都必须以活动的形式进行,它是在同伴之间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的;第四,任何任务的最终都要形成一定的产品,即结果,以检测学生们在学习中的效果;第五,任何任务都必须有意义,否则就是对语言的机械训练;最后,对于结果的评价也不容忽视,因为它是对学生劳动的肯定,同时也是一种激励。 威莉斯的任务型学习框架分为三个阶段:前任务(pre-task)、任务环(task cycle)和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任务的类型分为六种:列举型(listing)、排序与分类(ordering and sorting)、比较型(comparing)、问题解决型(problem solving)、交流个人经历型(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s)和创造型(creative tasks)。 2、“3P”教学法 “3P”教学法是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即CLT)模式下的产物。“3P”教学法把语言教学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演示(presentation)→操练(practice)→成果(production)。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语言知识的呈现和操练让学生掌握,然后再让学生在控制或半控制之下进行假设交际,从而达到语言的输出,形成学习成果。在“3P”教学法中学生对于语言的运用是建立在知识层面上的,而并非是真实的生活交际需要。所以它是一种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知识单向传递的过程,它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和其真正的学习需要。 二、任务型教学法与“3P”教学法的关系 任务型教学法和“3P”教学法一样都属于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分支。Howatt(1984)把交际法分为“弱版(weak versions)”和“强版(strong versions)”两大派。弱版交际法以著名的3P课程(PPP lesson)为代表,强版交际法则形成了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代表的TBL课程。 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学习步骤分为前任务(pre-task)、任务环(task cycle)和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三个部分,它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与“3P”教学法的演示(presentation)→操练(practice)→成果(production)刚好是个相反的过程。在常规的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女性力量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嘉莉妹妹》中赫斯特伍德人生悲剧 2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 3 《白鲸》主人公亚哈的悲剧性格分析 4 从目的论角度研究法国香水网络广告语的汉译本的语言特征 5 论广告定位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 6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 7 从《太阳照常升起》分析美国一战后的消费道德观 8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斯嘉丽与命运的抗争 9 合作原则下幽默的语用分析 10 试论英汉日常礼貌表达的异同 11 《红楼梦》委婉语翻译探究 12 中美价值观的比较--以《老友记》为例 13 话语标记词在中英戏剧翻译中的作用与运用 14 15 从《辛普森一家》析美国儿童基础教育的理念 16 全身反应法在少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英之辅EF语言培训为例 17 The Pervasive Agitation of Humbert in Lolita 18 论《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康普生的悲剧 19 分析《土生子》中的种族主义的恶性影响 20 英汉习语中隐喻的民族性及其翻译策略 21 女性主义视角下《白象似的群山》与《莳萝泡菜》中男性形象的对比研究 22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看中西方古典文学中的性别歧视 23 The Unique Charm--An Analysis of Evil under the Sun 24 The Poet’s Identity in Keats’s Six Odes 25 商标翻译分析 26 论《少奶奶的扇子》中的扇子 27 《红楼梦》两英译版本中姓名翻译的对比研究 28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 29 中美婚礼文化的差异 30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31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 32 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 33 《红与黑》中司汤达的爱情观 34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课堂管理 35 论英语电影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36 有效的英语新闻结构分析 37 《荒原》中的神话溯源 38 礼貌原则与中西文化的差异 39 房间和风景的象征意义:读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40 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41 论《喜福会》中双重文化对母女关系的影响 42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的使用策略

儿童英语教学方法---全身反应法(TPR)

儿童英语教学方法---全身反应法(TP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全身反应法提倡把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身体动作教授英语。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并不要求学生记住指令中所使用的词汇,相反教师要求学生用身体对激发想象力的指令做出反应,从而领略到自我创造身体动作的乐趣。 全身反应教学法顺序安排: 一·教师说出指令做示范动作,学生一边听一边观察。 二·教师说出指令做示范动作,然后让学生跟着做。 三·教师说出指令,不示范动作,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指令去做。 四·教师说出指令,不示范动作,让学生复述指令,完成动作。 五·让一位学生说出指令,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做动作。 全身反应法的主要特点: 一·听力理解领先,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然后再要求学生用口语表达。 二·学生应通过身体对语言的反应动作来提高理解力。这种身体反应由老师用有计划的指令来控制。学生根据老师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从而感知并理解掌握语言。 三·允许学生在预先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发言。教师不强迫学生发言。 四·教学应强调教学的意义,而不是形式。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的紧张情绪。 全身反应教学法主要优点: 一·它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参加活动,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实际体验中学习英语。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英语,用英语交流,不在于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 二·它能够提供一个参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循环反复的练习中学会英语。 三·协调学生左右脑,有助于学生的左脑发展以及语言学习的成效。 四·主张以句子为教学单位,整句学,整句用,重视语言内容和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全身反应教学法的缺点:比较抽象的概念很难用TRP来表述,这种方法不怎么适合于中高级英语学习。

交际教学法初探

交际教学法初探 一、交际教学法实践的理论依据 我国著名外语教学法专家王才仁指出: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交流,师生是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 维戈斯基认为,学生的语言能力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学生独立工作时具有实际能力;另一个是在和别人一道工作时,在旁人协助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比实际能力高一级的程度。合作学习小组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随时获得教师和同学的协助。所以,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在于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自主学习,其表现方式则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大量的对应活动,这是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能力的动力和途径。 章兼中教授在其专著《外语教育学》中指出: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学生之间和小组之间的交往尤为重要,更主要的是学生之间的交往。这是因为,同一班级的学生具有共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经验和思想情感因素,易于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易于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课堂教学的交际化,增加用外语交往的机会,从而加速促进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进程。 交际法的理论依据尚未定型,其现存的依据在于:学习

外语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结构形式,重要的是为了培养能力,这包含了两个既存在联系而又不同的观点。前者来自乔姆斯奎的语言能力说,后者来自海姆斯的理论,他认为语言学的对象应该是语言能力,语法就是对语言能力的描写。这种理论使语言学习对象由形式转向了内容。海姆斯在1971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被认为是交际法的直接现象依据,补充了乔氏的语言能力说的不足,并认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社会文化因素: 1、语法的正确性; 2、语言的可行性,指有些话语语法虽然正确,但人们却不那样说。如walk on foot; 3、语言的得体性,这是指语言应适合于对话双方的社会地位、身份、性别、心理等因素; 4、语言的可接受性,指语言适合于环境。 以相互作用为原则和交际任务为目标的教学能够极大的激活语言习得机制,它要求课堂教学提供出让学生开口说话及相互交流和探讨思想的环境,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主动参与及师生通力合作。综上所述,在外语教学中,只传授系统语法知识是不够的,应将交际能力定为主要目标之一。 二、交际式教学法与结构传统式教学法比较 在教学顺序上,结构教学法是:介绍新项目→操练→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