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金缕玉衣论述

汉代金缕玉衣论述

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散发着其独特的光辉。而玉在中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比较著名的可以以良渚、红山玉器为例,均显示出当时玉器工艺水平的高超。之后进入的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玉器无论是在工艺、功能、种类等方面都远超于前期。直至汉代,玉器的发展可谓到了一个新的时期,汉代的玉器在继承前代玉器工艺水平的同时,又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摆脱前朝的影响,形成了自己雄浑豪放的新特色。其

中,特别是其中的葬玉,更是发展到了一个顶峰。不仅在种类上有九窍塞、玉蝉、玉塞、玉握等众多品种,同时在工艺水品上也相应地达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而金缕玉衣,作为集工艺水平与身份为一体的象征,其水平之高超,为历代世人所惊叹。

“玉衣又称‘玉匣',是汉代皇帝、贵族的葬服。由于在编缀玉衣时,按照等级分别使用纤细的金丝、银丝、铜丝,故又有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等名称。”而金缕玉衣,因其用金丝线穿孔连接小玉片而成,因而价值极高,并只为皇族所使用。这也便注定使其成为盗墓者眼中价值连城的宝物。在近代所出土的汉皇族墓葬中,有相当一部分墓葬的玉衣被盗,抑或是遭到破坏。现今保存完好的金缕玉衣,主要有二:“一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全长1.88米,由2498块玉片组成,所用金丝重约1100 克;二是西汉中山靖王妻窦棺的金缕玉衣,全长为1.72米,由2160块玉片组成,所用金丝重量达700克。”【1】这两件玉衣的头部内都有用玉制成的眼盖、耳镇、鼻塞和口珍。头下面还有一个铜枕,铜枕外面婆金并镶嵌玉饰,铜枕里面装的是花椒。玉衣内的尸体早已朽烂,窦缤还留有八颗牙齿和一点骨渣,刘胜仅留有一点骨渣而已。【2】经过对玉衣的复原我们可以看到,玉衣的构造与所埋葬之人的身形构造一致。玉衣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部分组成,头部又有脸盖和头罩,上衣又分前片、后片和袖筒,均以人体为模板成型。而玉片的形状则多为长方形、方形小块,当然也有一小部分为梯形、三角形、多边形等不规则图形。

对于制造一件玉衣所需要的技术步骤,通过专家鉴定,推测其大致需要三个方面:(1)对每一片玉片进行细致的打磨、雕琢,然后成型;最后便是金加工工艺了,在玉片制好后,用既柔软又结实的金丝将玉片一一编结在一起,至此为止,一件金缕玉衣才可宣告完成。由于金缕玉衣的制作所需技艺之高超,因而制作一件金缕玉衣往往需要花费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每一套玉衣都是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结晶,是当时高度工艺技术水平的体现,也是封建统治者奢侈腐朽生活的实物例证。”【3】

玉衣作为汉统治者骄奢生活的实例,仅在两汉时期特别盛行,而玉衣的雏形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具备,到了西汉时期,这一葬玉制度发扬起来,成为显示墓葬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在东汉,规定:汉代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公主等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而在西汉则并无此明显的规定,我们在近代出土的西汉诸侯王的

墓葬中可以发现, 其中大部分均使用金缕玉衣而并非银缕玉衣, 可见, 严格的玉衣等级制度 是在东汉时期才建立起来的。

玉衣的出现与流行,是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丧葬观念的变化密切相连的。西汉时, 经过“文景之治” ,汉武帝时国力大大增强, “京师之钱累巨万, 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 陈陈相因,充溢露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于是,统治阶级的生活日益奢侈腐化,生前穷 奢极欲, 死后则实行厚葬, 在丧葬制度方面也有明显的变化, 战国和西汉早期的长方形木椁 墓逐渐为仿生人宅院的洞室墓所替代, 随葬品也多为日常生活用具及宅楼庭院等模型。 ”【 4】 玉衣就是在这种厚葬之风日甚的背景下出现的。

汉代的统治者们一方面认为使用金缕玉衣是其身份地位的绝好体现, 另一方面, 他们使 用金缕玉衣也是因为相信玉衣可保其尸身永久不腐。 因此, 他们为此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来制作金缕玉衣, 同时花费了大量时间将金缕玉衣制作成为一集技艺、

金贵、 身份与一身的 传世佳作,殊不知,无论是金缕玉衣、银缕玉衣,抑或是铜缕玉衣,均未能使其永世不朽。 据《后汉书?刘盆子传》记载,西汉末年赤眉军掘开汉陵,看到用玉衣殓葬的尸体“率皆如

生”。这当然属于无根据的传说,墓葬中人,早已化为尘土。随着西汉的覆亡,东汉政局的

不稳, 直至后来东汉政权的灭亡, 社会处于动荡和不安中, 这种西汉以来的厚葬之风也随着 王朝的覆灭也逐渐衰落。“三国时期曹王继位后,斥责使用玉衣是“ 愚俗所为也”,明令 禁止使用‘珠濡玉匣'下葬。封建统治阶级以玉衣为葬服的制度,便至此结束。”【 5】而 这些被实行厚葬的墓穴, 大部分在这兵荒马乱的时期被盗掘一空, 仅有少数幸免于难, 直至 为后人所发现, 才再度的向世人呈现出那个朝代玉器技艺水平之高超,

封建统治者生活之骄 奢。

注释:

1】钟华邦,《趣谈玉衣》,《珠宝科技》, 2】齐吉祥,《金缕玉衣》,《历史教学》,

3】齐吉祥,《金缕玉衣》,《历史教学》, 4】古方,《玉衣之谜》,《中华文化画报》,

5】齐吉祥,《金缕玉衣》,《历史教学》, 1995 年 02 期

1984 年 09 期

1984 年 09 期

2008 年 03 期

1984 年 09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