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毁教案定稿

原毁教案定稿
原毁教案定稿

原毁教案定稿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原毁》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逻辑严密的特点;

3.通过学习作者忧时伤事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个性化的思考,使学生形成对人对己的个性判断,提高自身素质。

教学重点:

1.掌握基础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

教学难点:

掌握多角度、多层次对比的说理方法。

教法指导:

1.注意掌握论辩文的特征,抓住论的对象,把握辩的过程,明确作者观点;

2.反复诵读,理清文章脉络,分析多角度、多层次对比的说理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文起八代之衰”,这句话是对的赞誉,从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其文学成就看,并非过誉之辞。

“八代”指的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几个朝代正是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另外,还可从虚的角度理解“八代”,即很长时间。“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一个“衰”字,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从骈文的发展看,这一描述虽不乏主观色彩,但还是很准确的。因为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不分内容场合,几乎无文不骈、无语不偶,走向了歧途;内容上大多风花雪月,儿女情态,无病呻吟,趋于堕落。

到了唐代中叶,、柳宗元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使这种散文逐渐代替了此前的,并持续千百年。在这场运动中,韩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没的,并且以卓越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为古典散文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散文的历史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所以,素来不轻易称许别人的也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作了“文起八代之衰”的千古赞誉。

2.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

韩昌黎:河北省昌黎的韩氏是望族。韩文公:死后谥“文”。韩吏部:最后的官职是吏部侍郎。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着《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3.古文运动:

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文题解读:

《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 三、背景介绍:

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况,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和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从而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四、预习检测

参见《金太阳导学案》P2基础知识1—3和预习检测1—2 (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口头回答问题) 五、诵读课文后,结合学案解释并疏通研讨课文第一节 1.自行译读,解释第一段中文中加点的字词:

其责.己也重以周...

(要求;严格;表并列;

周密)

其待人也轻.以约.。(宽容;简约) 重以周,故不怠.

(懈怠) 而我乃.不能是(副词,却,竟然) 早夜以.思(连词,表修饰) 后世无及焉.

( 代词,他 )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

也。(缺

陷;过错)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代词,这)

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品行良善的人)

能善是,是足为艺人..

矣。(多技能的人)

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助词,取独用法) 2.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判断句 ) 舜,大圣人也( 判断句 )

3.口头翻译第一段。

4.归纳第一段主要内容,并说明采用哪种论证方法,如何展开论证的本段阐述的内容是否偏离主题,有何用意

明确: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其责己也重以周:高标准、严要求;其待人也轻以约:低标准、不苛求、与人为善)(形成板书)

这一段似乎离开“原毁”的题旨,实则是树立正面的楷模,说明要根除诽谤的产生,就要向古之君子学习,待己、待人分别采取“重以周”、“轻以约”的正确态度,为下面的论述作了有力的铺垫。

六、诵读课文后,结合学案解释并疏通课文第二节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 周全 )

其待己也廉.

(少,低) 不亦待其身者已.

廉乎(太,甚) 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声望)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叫做,称为)

2.口头翻译第二段。

3.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说说该段论证的中心是什么请摆出“毁”的具体表现。结合第一段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待己廉:低标准、无要求责人详:高标准、苛责人、惧人闻达。同第一段形成古今鲜明对比,揭示出当时毁谤成风的情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1.翻译下列句子:

①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②即其新不究其旧

③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④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

2.诵读课文第一二段,回顾该两段所写内容。

明确:第一段写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第二段写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一、二段形成古今鲜明对比,揭示出当时毁谤成风的情况。

二、诵读课文3、4段后,解释并疏通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为是者.有本有原(……的人)

怠者不能修.(修养品性)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朋友,同伙)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同“悦”)

士之.处此世(助词,取独)

而望名誉之.光(助词,取独)

其国家可几.而理.欤(庶几,差不多)

2.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怠与忌之谓也(主谓倒装)

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状

语后置)

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判断句)

将有作于上者(状语后置)三、研读文本

1.本段(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用原文回答)作者认为“毁”的思想根源是什么明确: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作者认为“毁”的思想根源是“怠”和“忌”,而“忌”是主要原因。怠——自己不求进步(不能修),忌——害怕别人有进步(畏人修)

2.对比是本文的主要说理方法,说说本文的对比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明确:“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构成贯穿全文的对比。古之君子,责备自己很重,很周全,要求很严格,对待别人,很宽,很随和,毫不苛求;今之君子,要求自己很低,要求别人却很苛刻。这中间,段与段,层与层都采用对比写法,古之君子责己“重以周”与待人“轻以约”,今之君子则相反。“重”与“轻”,“周”与“约”又构成具体的对比。古、今君子的具体行为亦构成对比。逐项对比,使问题的正反两面都得到淋漓尽致的阐发,作者的爱憎褒贬之情也愈益强烈。

四、归纳中心

作论的缘由: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

五、巩固练习及布置作业

1.翻译下列句子:

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2.《金太阳》巩固案P8(教师版)1-5题和10、11题。(6—8为选做题)

六、板书设计:

第一段: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二段: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三段:揭示“毁”的社会根源及危害

根源——怠与忌

危害——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第四段:写作意图及改变这种风气的殷切愿望

(论“毁”与“国治”)

结构层次:

第一段,先提出古之君子待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的原则。然后分三层来论述。

第一层先总论责己、待人的正确原则及其效果。责己“重以周”,所以自己不懒惰松懈;待人“轻以约”,所以别人乐于做好事,从于己、于人都有好处这一结果,肯定了古之君子立身处世的可贵精神。

第二层,举例论证。古代的君子以圣人舜和周公为榜样,在比较中揣摩舜和周公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去掉自身不如舜、周公的地方,保持、发扬接近圣人的优点。指出要采取“责”“求”“去”“就”等具体行动。最后以反问句“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作结。

第三层,着重谈宽于待人。先从横的方面论对别人的宽厚:“取其一不责其二”,再从纵的方面说明古之君子“待人也轻以约”:“即其新不究其旧”。又写到古之君子只怕别人得不到为善益处的焦虑心情:“恐恐然惟惺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第一段先树起正面的楷模,说明要根除诽谤之滋生,要向古之君子学习,待己、待人分别采取“重以周”、“轻以约”的正确态度,也为下文破题作了铺垫。

(板)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其责己也重以周:高标准、严要求

其待人也轻以约:低标准、不苛求、与人为善

第二段,写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与古之君子相反。

本段可分三层:

第一层先提出观点:“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作为古之君子的对立面,今之君子由于采取了责人待己的错误做法,所以于人、于己都不利。

第二层谈待己“廉”,自己没有优点,没有本领,却自我满足,自欺欺人。

第三层谈“责人详”,即对别人的优点和本领,视而不见或尽量贬低,以要求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

第二段开始破题,摆出了“毁”的具体表现,谴责了“今之君子”嫉善妒能的恶劣行径。(板)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待己廉:低标准、无要求

责人详:高标准、苛责人、惧人闻达

(同第一段形成古今鲜明对比,揭示出当时毁谤成风的情况。)

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现实后果会是什么

对人求全——压制人才

责己太宽——骄横自是

第二课时

第三段,破题目中的“原”,推究“毁”的思想根源。作者认为“毁”的思想根源在于“怠”与“忌”。分三层来论述。第一层先从道理上作理论性的概括:“怠”的结果自己不能进德修业,“忌”的结果害怕别人进德修业。第二层以破“忌”为主,作者用自身经历作例证,分

析“忌”的心理及表现。第三层得出结论:“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由此引发感慨:读书人处于这样的环境,希望名誉光大,道德传扬,太难了!

(板)本文的中心论点(用原文回答)

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自己不求进步(不能修)

忌——害怕别人有进步(畏人修)

揭示不正之风的社会根源及危害

第四段:阐明写作意图,把根绝毁谤提高到治国之道的高度来认识。

作论的缘由

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

五、主题

本文从待人、对己两个方面,通过古、今“君子”的对比,指出他们的不同表现和态度,进而得出“怠”与“忌”乃是毁谤根源的结论。希望能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原毁》脉络

第一段: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二段: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三段:揭示“毁”的社会根源及危害

根源——怠与忌

危害——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第四段:写作意图及改变这种风气的殷切愿望

(论“毁”与“国治”)

六、写作特点:

1、鲜明的对比。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本文的重点并非是赞颂古之君子,而是抨击今之“君子”的责人详,待己廉,在于挖出其思想根源,因而文章对此着重予以论述。“毁”的思想有两方面,但主要是“忌”,文章对“怠”一笔带过,而着重分析了“忌”。

3、寓理于形。

虽是说理文,但作者善于运用形象的手法来讲道理。如语言描写,第一段穿插了古之君子责于己的话:“彼,人也……”如行为描写,“日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如情景描写,写作者当着众人的面评论某人为“良士”或“非良士”,众人或表态或不表态,其心情都是嫉妒。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留侯论》

公开课教案定稿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组李冰雁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能够归纳、积累本文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现象,疏通文意。 2. 读懂文本,理清由事到理的论述过程及方法 3.掌握寓言体传记的特征,学习由事入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法:学案引导、问题设置、思维导图 学法:学案预习、小组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由事入理,联系实际探究顺天致性的道理。 2. 理解柳宗元的悲悯情怀,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 【学习重点】 1.归纳本文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现象。 2.理清文章由事及理的论述过程。 【学习难点】 1.由事入理,联系实际探究顺天致性的道理 2.理解柳宗元的悲悯情怀,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柳宗元作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一篇传记《种树郭橐驼传》。 1.文言字词释疑

2. 这是一篇人物传记,然而作者仅仅是为人立传吗?文中哪句话揭示了本文的写作目的? 明确:传其事以为官戒 3. “其”指的是谁?“事”又是何事?作为什么官戒?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要解决这几个问题。 一、察其事——探植木之性 1.郭橐驼种树的秘诀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阅读课文,讨论并用在原文中勾画、做批注。 2.写作方法:对比 总结:原来,郭橐驼种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秘诀,“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顺天致性,为所当为,有所不为。 四、为官戒——探养民之术 1.讨论:作者说他问“养树术”,得“养人术”,种树与官理有何相似之处?郭橐驼如何描述官吏?官吏们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讨论并用在原文中勾画、做批注。 2.写作方法:类比 3. 作者得出的“养人术”是什么? 明确:顺民之性以养民。要了解百姓,知道他们真正的需求,做好官府该做的事,不要朝令夕改,繁政扰民,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故都的秋》公开课获奖教案完整定稿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3、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赏析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赏析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秋味。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提问式

3、启发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于是,便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便产生了“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的缠绵;“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高歌。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正是历代文学家所追求的,不少散文正是因为如此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美文不厌百回读。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岁月的河流漫溯而上一起来欣赏这样一篇写于七十年代以前的美文——《故都的秋》。 二、整体感知 问题1:那么,下面,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段“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啊!)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北平的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 情感:向往,眷恋。 问题2:那么,故都的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让郁达夫如此的一往情深?(点拨:课文中有最简洁地概括故都之秋特点的句子么?)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也是本文的文眼。 清、静、悲凉(ppt)这是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问题3:文章是如何表现“清、静、悲凉”的故都秋味的呢? (ppt)(抓住五幅秋景图。这五幅画面集中在3—11自然段。) 秋晨静观(秋晨小院)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闲话秋雨) 秋果盛景 以景显情。作者通过这五幅秋景图来表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 问题4:画面中的景物描写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

小学体育优质课教案课程定稿版

小学体育优质课教案课 程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小学体育教案 课题:蹲踞式跳远 内容: 1、跳跃:蹲踞式跳远——助跑与踏跳的结合 2、游戏:“十字接力跑” 学习阶段:水平二(五、六年级) 授课教师:王炜平 课的设计说明 单位:柏树岭小学执教人:王炜平学习阶段:水平二(五、六年级)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以《体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运用激励的语言和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的师生关系和探究、合作、竞争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诊断功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愉悦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初步掌握蹲踞式跳远——助跑与踏跳的结合技术的动作与方法,做到动 作规范、准确、优美。 2、技能目标:发展学生的弹跳力,体验跳远时的身体动作感受,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 提高身体协调、灵敏等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勇敢、自信、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学情分析 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和想象力丰富的身心特点,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本课以独特的活动器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利用踏板的不同的摆放方法,阶梯性的创设了各种跳跃的难度,通过个人练习、小组合作练习等组织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循序渐进的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安排 根据课题“蹲踞式跳远”这一学习目标选择了两个教学内容: 1、跳跃:初步掌握蹲踞式跳远助跑和踏跳的结合的动作方法。在练习中,逐步了解和掌握起跳方法,发展跳跃能力,提高身体协调性。 2、游戏:“十字接力跑”。通过游戏,培养勇敢、自信、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蹬地有力、起跳腿充分蹬伸,双脚落地平稳、轻巧。 教学难点:蹬摆身体协调。 六、教材分析与结构程序

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定稿版

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 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望海潮 一.导入:江南盛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是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浊浪排空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小桥流水的丝竹管弦。美的笔调,美的画面,美的景致,美的神韵,美的音律。柳永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美,什么叫脱俗的美。 二.整体感知 1.诵读 北宋都市的繁华出现了许多描写都市风情的诗词,以柳永的《望海潮》为最。古人曾评:承平气象,形容曲尽。那么这首词究竟美在哪里呢?听老师泛读,初步体会情感,注意字音和断句。 教师配乐朗诵2.学生齐读3.老师点拨(注意韵脚,赞颂的情感,情感饱满,重读的有气势,抒情的要舒缓)4.自由诵读5.找学生诵读 三.走进文本 1.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个城市? 2.欧阳修曾经也写过杭州的美,展示课件 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 写了那几个方面的美?

(生活和平富足安乐景色优美贸易昌盛) 3.欧阳修用粗笔勾勒出杭州的盛美概况,对照课文,柳永在上半阕是描写的杭州美在何处? 赏析: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找学生发挥想象,扩写一下:远远望去,柳树像重重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微风过处,翠绿色的帘幕在吹拂下轻轻摆动,城内高低错落着十万人家。 (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帘幕轻摆,人烟阜盛,怡然安详) 改动一下:杨柳画桥 “烟”写出了柳树迷离朦胧的意境江上柳如烟燕飞残月天 “烟柳”柳树在未出叶之前,只是黄嫩的芽,远远望去,仿佛一层淡色的烟云。 珠帘翠幕。或者是水汽 “风”风吹帘动,摇摆轻曳,动静结合。 古诗中也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魏台长乐坊西,画桥倒影烟堤远” 4.街巷桥边,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在挡风的竹帘内,在绿色的帷幕中,高高低低层层叠叠掩映着万千人家。 给你什么感觉?(有气势,场面宏大)

《老王》公开课教学设计(定稿)

《老王》公开课教学设计(定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把握老王人物形象的刻画。 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形成自己独特而又创造性的见解;通过自由朗读,独立思考,问题探究等过程,学会运用诵读法、圈点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研习文本。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主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如何刻画老王的人物形象,并且体会老王的“苦”与“善良”。而本文的教学难点则是在于领会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渗透出来的爱的博大。 三、教学方法 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启发评价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Ppt出示:课间播放相关图片) (一)情境导入,激发共鸣 同学们,看了老师刚才播放的这一组图片,你心里会有哪些感想呢?(生答)是的,这些生活于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也许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非凡的成就,但他们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杨绛先生的《老王》(P pt出示课题),去感受这个普通人身上的善心和善行。 (二)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师:老王是一个普通人,而写《老王》的作家却不是一个普通人,那么,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Ppt出示:杨绛(jiàng)),现代女作家,文学翻译家。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和《将饮茶》,译著有《堂·吉诃德》。是著名学者、作家,长篇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 师:“文革”期间,作者夫妇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干校”参加劳动。这个时候,结识了三轮车夫老王。 (二)走进文本,细品人物。

小学跨越式跳高公开课教案课程定稿版

小学跨越式跳高公开课 教案课程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学习阶段:水平二(四年级) 授课教师: 工作单位:

跨越式跳高——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及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互动、尝试和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从而在体育学习中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共同感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快乐,为学生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跨越式跳高是水平二教材的重要内容,占有相当的比例,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教学时间里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课重点是在低年级跳跃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跨越式跳高动作-初步掌握两腿依次摆过杆的动作方法。跨越式跳高由助跑、起跳、腾空过杆、落地等紧密衔接的四个部分组成,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助跑和起跳和过杆上。让学生在本课中基本掌握跨越式跳高的两腿依次摆过杆,增强腿部力量,提高弹跳力,发展灵敏性和协调性,为学生以后学习打下基础,让其掌握一种良好的体育锻炼手段。 三、学生分析 三四年级学生的年龄为9、10岁左右,该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生长期,他们善于模仿,富于想象,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从本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看,他们在以往的学习中,积极性高,参与意识强,对各项运动的基本动作要领掌握比较快。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要注重运用模仿、游戏等多种方法,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意识,以达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统一,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

(完整版)《故都的秋》公开课获奖教案完整定稿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3、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赏析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赏析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秋味。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提问式 3、启发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于是,便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便产生了“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的缠绵;“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高歌。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正是历代文学家所追求的,不少散文正是因为如此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美文不厌百回读。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岁月的河流漫溯而上一起来欣赏这样一篇写于七十年代以前的美文——《故都的秋》。 二、整体感知 问题1:那么,下面,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段“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啊!)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北平的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 情感:向往,眷恋。 问题2:那么,故都的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让郁达夫如此的一

故都的秋公开课获奖教案完整定稿

故都的秋公开课获奖教 案完整定稿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 法。 2、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3、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赏析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赏析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秋味。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提问式 3、启发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于是,便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便产生了“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的缠绵;“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高歌。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正是历代文学家所追求的,不少散文正是因为如此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美文不厌百回读。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岁月的河流漫溯而上一起来欣赏这样一篇写于七十年代以前的美文——《故都的秋》。 二、整体感知 问题1:那么,下面,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段“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啊!)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北平的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 情感:向往,眷恋。 问题2:那么,故都的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让郁达夫如此的一往情深?(点拨:课文中有最简洁地概括故都之秋特点的句子么?)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风来了…定稿版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风来了…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风来了… 设计意图: 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一种自然现象。从风的形成、风的种类到风的作用,其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科学知识。让幼儿浅显地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强科学素养。通过动手“制造风”,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等,从而开发幼儿的潜能。 活动目标: 1.了解风产生的原因、风的特征和风的种类。 2.动手“制造风”。 3.感受风的力量和等级。 活动准备: 1.请家长与孩子一起观察一些与风有关的现象:挂在室内的装饰小花、小鸟挂件在飘动;树的摇动;水中的浪等。 2.物品准备:注射器、气球、扇子、羽毛、吹管、细绳、喷雾器、电吹风、蚊香、风扇、碎纸屑、纸板、饮料瓶等。 3.知识准备:风的谚语;寻找不同的风等。 活动过程:

一、动手实验,了解风产生的原因 1.教师用注射器吹起一个气球,并用细绳扎好。在吹气球的过程中,与幼儿互动。师:气球有什么变化? 幼:变大了。 师:为什么变大了? 幼:因为有“气”进入气球。 师:“气”从哪儿来? 幼:从针筒中来。 师:针筒中的“气”从哪儿来? 幼:从空气中来。 小结:我们周围都是空气(为下面认识风产生的原因打下基础)。 2.教师打开电风扇,让幼儿感受到“风”。 师:现在将风扇关闭,小朋友还能感觉到风吗? 幼:没有风了。

小结:当打开电风扇时,由于空气流动,我们感觉到了风,当关闭电风扇时,空气不流动,所以就没有风了。因此,风是由于空气流动产生的。 二、幼儿实验,加深对风产生原因的认识 1.各组小朋友从自己的工作台上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试一试如何让空气动起来产生风。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玩的(各组选出代表)。 2.教师将吹起的气球发给幼儿,请他们两人一组,将气球里的气放出,感受空气被压迫出来的动力,是否形成了风。 3.羽毛比赛。(1)羽毛放在桌子上,提问:如果让羽毛动起来(不用手触到)怎么办呢(扇,吹动)(2)幼儿分两组,老师同时从高处放下两片羽毛,看哪一组的羽毛在空中停留的时间长。(幼儿共同向羽毛吹气,运用手中的物品扇动空气) 4.分组讨论: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在什么时候发现风或制造风(骑车,汽车开动,快跑的时候)。 三、归纳总结,分析风的种类 1.根据活动准备,寻找生活中不同的风。 现在就请大家来说一说,你们都找到了哪些风。 (1)空调吹凉风;(2)刮大风时很冷;(3)打开冰箱有凉风;(4)台风;(5)妈妈洒完香水后有香风;(6)电吹风里的风很热。

平均分公开课教案定稿

课题:《认识平均分》 执教教师:光华小学施淋燕 指导教师:光华小学吴凌艳 光华小学徐久燕 执教教师简介: 施淋燕,性别:女;参加工作时间:2012年08月;任教数学学科。 教学设计思考和提出问题: 1.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对于低年级孩子的教学语言的预设。 磨课要点: 1.教材分析 《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平均分的认识。学生对“几个几”的已有认识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直接基础,平均分的认识是学习除法的基础,也是认识除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平均分的操作活动,能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充分的感性经验。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现象,而除法运算是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的抽象与概括,认识并学会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逻辑前提。 2.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熟背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有关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同时,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以直观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发展不完全,不易理解抽象的概念,虽然日常生活中已有一定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对平均分物品的认识及实践,对于“什么是平均分”、“怎样平均分物品”存在困惑。 3.教学策略:本节课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平均分-每几个一份的分-按不同要求分”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本质特征,为进一步认识出发做准备。同时,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主要是7-9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好动、爱玩,同时相应的求知欲也比较强,对于新事物的兴趣比较浓,喜欢空间感强的物体和颜色艳丽的图案等。让学生在自主的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同时使学生发现“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老王》公开课教学设计

《老王》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Ppt出示:课间播放相关图片) (一)情境导入,激发共鸣 同学们,看了老师刚才播放的这一组图片,你心里会有哪些感想呢?(生答:关爱弱者之类的话)是的,这些生活于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也许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非凡的成就,但他们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杨绛先生的《老王》(Ppt出示课题),去感受这个普通人身上的善心和善行。 (二)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师:老王是一个普通人,而写《老王》的作家却不是一个普通人,那么,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Ppt出示:杨绛(jiàng)),现代女作家,文学翻译家。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和《将饮茶》,译著有《堂·吉诃德》。是著名学者、作家,长篇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 师:“文革”期间,作者夫妇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干校”参加劳动。这个时候,结识了三轮车夫老王。 (三)走进文本,细品人物。 1、请大家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从课文中找出表明作者写文章时的情感的一个词。 (愧怍)让我们一起把这句话朗读一遍,注意读出情感。 Ppt出示:“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注意找出这句话的关键词。理解句子,要善于找出关键词。(幸运的人、不幸者、愧怍) 2、跳读课文——理解老王生活之苦 师: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在其作品《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这样写到:“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请跳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老王有着怎样的不幸?(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引导学生) 姓名职业家庭成员外貌特征家庭住址 明确:不知道名字 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 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师:请用一句话概括,老王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用一个字概括:苦 “艰苦、悲苦、凄苦” 3、浏览课文——理解老王心地之善 师:“本文写于1984年,作者杨绛当时已是七十四岁高龄了,这么漫长的时间里,她一直记着老王,仅仅只是因为老王生活得很苦吗?”请用一个字回答。 明确:善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的剩下段落,思考:作者主要选取了老王的哪些事情来表现他的“善”?”(要求用尽可能简洁、精炼的语言概括)“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大家拿起笔在课文中划记出作者描述的几件事情。” 明确:主动半价送冰,送钱先生看病,加高三轮平板,临终送香油鸡蛋。” 师:从中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一句话概括) 4、精读课文——体验感动。 师:老王就是这样一个普通而又善良的人。病入膏肓的他送的香油和鸡蛋,温暖了杨绛苦难的岁月。作者看似平淡简洁语言,字里行间却有着丰富的意蕴,悄悄地触动你我的心弦。Ppt出示: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曾说过这样的话:“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

分式复习公开课教案(定稿)

胶州市公开课 教学案 授课时间 2016-5-27 胶州市第二十五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 主备人_ _ 复备人_ 审核_张其 授课班级 八年级_ 课型 复习课_ 课题:第五章 分式复习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运算; (2)提高学生分式的基本运算技能. 数学能力:(1)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 学习重点:1.分式的基本性质 2.分式的运算 学习难点 分式的四则运算----它是整式运算、因式分解和分式运算的综合 三、基础知识复习: ★知识点一: 分式的概念:整式A 除以整式B ,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如果除式B 中含有 ,那么称 为分式.其中A 称为分式的分子,B 称为分式的分母。 ★知识点二:分式有关的条件:①若 ,则分式有意义;②若 ,则分式无意义;③若 ,则分式的值 =0. ◆小练习一:1.在代数式中,分式共有_____个 213124, , , (), , 32232m x x a b x y x π---+- 2、当x 时,分式 x -13 有意义。 3、分式) 3)(1(12---x x x 有意义的条件是____ _____。值为零的条件是 4.当x 时,分式 24 2--x x 无意义。 5、若分式 1-x x 无意义,则x= 。 ★知识点三: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 分式的 .用式子表示为 .

★知识点四:1.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 约去,这种变形称为分式的约分.约分的依据是 2.约分的结果是:_________ ___ 3.约分时要注意: (1)要找出分子分母的公因式; (2)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要先分解因式再约分; (3)约分要彻底。 ★知识点五:最简分式 :分子与分母中不含___ ___的分式 ◆小练习二: 1、下列分式中是最简分式的是( ) 12.2+x x A x B 24. 11.2--x x C 11.--x x D 2.化简下列分式: abd bc a 81412)( 164)2(22--x x x 22164)3(m m m -- 想一想:如何进行约分? 约分的技巧: 1.如果分式的分子、分母都是单项式,先找出分子和分母的__ ______,然后直接约去。 2.如果分式的分子、分母中含有多项式,往往先把多项式进行____________,再约去公因式。 3.分式的分子、分母、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的_ __个,分式值不变。 ★知识点六.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1)两个分式相乘, 把___________ ___作为积的分子,把_______ _______作为积的分母; 即 )0,0(≠≠=?c a ac bd c d a b (2)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分母___ __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1教学设计公开课定稿

Unit6Doyoulikebananas? SectionA(1a-2c) 一、课型:新授课(40分钟) 二:课时:第一课时 三、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英语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直观图片法,游戏教学法情景创设法为主任务型教法,多媒体演示法使其优化结合的教学,是学生对怎样表达喜好,谈论喜好有所了解,并在课堂中应用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多说多用,形成自主探究学习习惯,致力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参与积极性以及培养自信心的基础上,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四、设计思路: 教师在本堂课中将扮演一名餐馆的老板,老板将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和挑战吸引大家来餐馆,表现优秀的同学将获得奖励。 五、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一上英语第6单元话题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内容为各种食物非常吸引学生。 六、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对这个单元的部分单词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了,所以这节新授课内容对他们来说相对会更加轻松。 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单词hamburgers、tomatoes、oranges、ice-cream、salad、bananas、strawberries、pears、milk、bread 2、学会谈论喜好 句型:Doyoulikebananas?

Yes,Ido.No,Idon’t. 3、学会区分可数与不可数名词、了解可数名词的变化规则。(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使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养成积极模仿、大胆开口说英语的习惯。 2、创设真实情景与任务,培养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整合,主动建构,积极使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游戏比赛活动与小组互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与集体荣誉感。 2、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健康生活。 八、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词汇和Doyoulikebananas?句型,让学生学会询问好恶及其回答。 2、学会重点词汇的发音,单复数形式的掌握。 3、在较为真实的语境下,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 (二)教学难点: 1、可数名词单复数形式的掌握以及复数变化规则。 2、在较为真实的语境下,运用所学的内容进行对话。 九、教学方法 直观图片法、游戏教学法、情景创设法、任务型教学法 十、教学过程 Step1:Review What’sthisinEnglish?

大禹治水公开课教案定稿

15 大禹治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洪水的凶猛,了解大禹是一位为民造福的大英雄。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大禹为人民谋利益的感人形象。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复习词语 1、谈话导入 2、质疑课题 如:大禹是什么人? 大禹为什么要治水? 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 二、创设情境,读书入境 学习第一自然段 1.在这段话中,你认为哪些词最能看出洪水的凶猛?把它们圈出来。

2.出示句子: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 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牲畜和百姓,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哪些词语写出了洪水来势凶猛?(泛滥淹没冲毁) 抓住这些词语,你能读出洪水的凶猛吗?我们通过视频感受下洪水的 淹没了田地,人们将 ——冲毁了房屋,人们将 ——谁再来读读? 3. 多么悲惨呀!谁再来读读? 三、品读文字,精读感悟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是啊,洪水摧毁了家园,害惨了百姓,真该治一治它 !板书:治 理 2.咱们一起来表表决心。 (齐读,读好 “必须治好他 ”) 齐读第 2 自然段,说一说:洪水过后谁在处理水患?结果如何?用 “ ______________ ” 画出你获得的信息。 四、咀嚼数字,境中悟情 过渡:禹治水 13 年中,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课文第三自然段就有一 个,请小朋友读一读,然后请读得认真的小朋友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大家读得很投入。谁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故事听完了,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看谁刚才读得最用心!你会填吗? 3. 出示: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 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2) 无情。 过渡:洪水让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所以百姓下决心 治理洪水)

部编一下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怎么都快乐》第二课时教案(定稿)

《怎么都快乐》第二课时 核心目标: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意思,动宾结构词语的积累与运用。 课时目标: 1.通过偏旁识字、联系生活识字等方式认识“讲、羽、球、戏、排、篮、连、运”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得”,能发现“很、行、讲、许”字形的特点,并正确书写。 2.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有劲”的意思,发现表示游戏活动的词语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积累动宾结构的词语,并能用上句式进行完整地表达。 3.借助圈画提取课文信息,通过创设情境、想象朗读学习诗歌第二、三、四小节,读好停顿,读出诗歌的节奏和情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快乐。 教学过程: 一、复现词语、巩固生字 1.小朋友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生字,你还认识他们吗? 出示: 跳绳搭积木讲故事听音乐玩游戏 踢足球打排球打篮球打羽毛球 2.这首诗中这两句话比较难读,我们可以借助停顿魔法棒来读好它们。 出示:讲故事/多个人听/更有劲。 讲故事/得有人听/才行。 跟老师读,自己读。(提示:“劲”在这里念前鼻音)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原来一个人玩的时候那么快乐,回顾朗读第一节。 二、感受多人玩耍的快乐,积累运用 (一)体会两人玩耍的乐趣 1.请小朋友大声读读第二节,思考:课文中的小朋友两个人玩时做了哪些事情?请你拿起笔圈一圈有关词语。 交流,出示:讲故事下象棋打羽毛球坐跷跷板 你和我找得一样吗?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随机指导“事”的读音:“事”会变魔术,当它一个人时读第四声,当它和“故”交朋友时就要读轻声。)

(1)我们来看看课文中这幅插图,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呢?(点红“下象棋”)仔细看,当小女孩拿着红色的棋子在下棋时,这个男孩子抬着头,眼睛盯着天花板在干什么呢? 预设一:我猜他一定是在思考下一步该怎么走。 预设二:我觉得他是在想怎么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赢下这盘棋,上一局输了,这一局一定要赢! 哈哈,两个人就这样你一步我一步,你吃我一颗“兵”,我吃你一个“炮”,谁也不让谁,谁输谁赢谁都猜不到,实在太有意思啦! (2)来老师这段时间在给我们班的小朋友讲故事,但是我是一个人对着电脑屏幕讲的,我更怀念的还是在教室里面对着大家讲故事。精彩之处有你们的掌声,讲完之后还有大家哈可以分享听故事的感受。就像课文中说的“讲故事得有人听才行,你讲我听,我讲你听。” 学习多音字“得”: “讲故事得有人听才行”。这一句话比较难读,我们先读好这个多音字,平时我们会叫它得意的dé或者念轻声de,跑得快。但是在这里读děi,讲故事得有人听才行,也就是说讲故事需要有人听,不然讲给谁听呢?所以当“得”表示需要、必须的意思时,念děi。 (3)两个人在一起讲故事、下象棋,如果累了、烦了,还可以干什么呢? 出示词语:打羽毛球坐跷跷板 根据图片感受两人玩耍的好处:你和别人打过羽毛球、玩过跷跷板吗?请你说说你们是怎么玩的? 预设一:我和爸爸打羽毛球时,看着球在我们的球拍下来来去去转个不停,很有意思。特别是接到爸爸的发球时,我就很有成就感,想赶快接到下一个,越打越有劲。 预设二:我非常喜欢玩跷跷板,坐在板凳上一上一下,感觉自己都快飞起来了,而且只要对面的小伙伴越用力,我就翘得越高。我们俩就这么一高一低,飞上飞下,越玩越兴奋,谁都不肯停下来。 师:是呀,不管是打羽毛球还是坐跷跷板,这些都是只有两个人才能玩的游戏,靠的是相互之间的配合,越默契,越有趣。 2.拓展积累词语: 除了书本上的这些游戏,两个人的时候还可以玩什么呢?请你试着用以下句式说一说。 两个人玩,很好! 正好可以______________,

作文公开课教案定稿

如何使文章内容具体生动 行香中学蒋亚明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掌握使文章内容具体生动的方法。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方法,让文章具体生动起来。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使文章内容具体生动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方法,让文章具体生动起来。 教学方法:对比、分析、讨论、合作等 教学过程: 一、引用打油诗导入: 同学们,针对目前中学生的写作现状,有人写了一首打油诗:“提到作文直摇头,看见题目皱眉头,铺开本子咬笔头,写了半天没看头。”另外还有人套用鲁迅先生的名言,说写作文时,大家是“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烂铅笔头。”这样的情况可能在很多同学身上都出现过。那在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怕写作文吗?”学生回答:(怕或不怕)“为什么怕啊?”学生回答:①没东西可写(缺少材料)。 ②不知道怎么写(缺少方法)③不想写,没有写作的冲动(缺少兴趣)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原因①②③,今天这节课,我们仅从写作方法的角度来共同探讨一下到底怎样才能不怕写作文,才能有话可说,才能使作文内容具体生动呢? 二、阅读两组例子,初步体会“内容具体生动”的含义。 下面先来看两组例子,思考:第二段与第一段相比,作了那些方面的补充?(请看大屏幕,出示投影)① 1、A 我走进了办公室,迎面正碰上黄老师的目光,里面充满了责备, 我喊了一声黄老师,黄老师点了下头,只是嗯了一声。 B 我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走进了办公室,迎面正碰上黄老师的目 光,那里面没有了往日的慈祥可亲,而是充满了责备。于是一阵恐惧袭上心头。我只好勉强的笑一笑,喊了一声黄老师,连声音都有

几分颤抖了。黄老师皱了皱眉,鼻孔里嗯了一声。我的心又是一阵紧缩:我犯了什么错吗? 教师小结:第二段与第一段相比对人物增加了心理、神态、细节等描写,写到了我当时的心理和神态,另外对黄老师的局部作了细节描写。这样的描写充分展示了人物当时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内容也就显得具体生动的多,是不是? 2、A父亲穿过铁道给我买橘子。 B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教师小结:第二段话融进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对父亲增加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另外还写到了我与父亲之间的对话,具体生动的再现了父亲为我买橘的整个过程,表现了父子间深厚的感情。通过第二组例子的比较,我们再次发现在写人的文章中只有将人物的状态描绘出来,文章内容才会显得具体生动,对不对?说到这里我想:大家对什么样的文章内容是具体生动的应该有了初步的认识

幼儿园中班去超市公开课教案定稿版

幼儿园中班去超市公开课教案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幼儿园中班早期阅读:《去超市》读本分析: 《去超市》这本书通过一家人在超市购物的故事,帮助幼儿梳理了在超市中可能遇到的一系列事物:从购物准备到结款的过程、从货品分类到物品摆放特点、购物单的运用,这既是本书的重点,也是对展开教学的重要启示,利用幼儿身边的熟悉的事物作为教育,处处可见孩子的闪光点。超市各个区域的名称是语言学习的重点,除了基本的理解外,还可引导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多的学习和运用相关的句型。 教学目标: 1、了解购物清单的用途,通过购物单和图画中的线索提示预测故事。 2、理解水果区、蔬菜区、饮料区、文具区、厨具区等,知道同类物品摆放在一起。 3、学用句型“**去***买***”进行简单表述。 教学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的经验,知道超市购物的基本流程,看到过超市宣传单。 材料准备:大书、与超市相关的图片、海报资料、一张大白纸记录超市资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 出示超市海报,这是什么你们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海报呢(超市)

你们去过超市吗(去过)去超市做什么(买东西)买东西可以说是购物。到超市买东西购物时你们都会看到什么(幼儿自由回答如:购物车、存包柜、吃的、水果、收银台等) 引出今天要和小朋友们一起看的大书《去超市》 二、阅读图画 封面:封面上有谁他们在哪儿从哪里可以看出是在超市的外面他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他们心情好很高兴重点引导幼儿观察人物的脸部表情在笑。(教师总结描述、一家三口高高兴兴的来到了超市,他们要进超市去购物,妈妈推着购物车,他们来到了超市的入口。 第一页:观察图画,请幼儿说说这是超市的什么位置。(里面)请小朋友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说说除了小朋友一家人外,在超市的入口还看到了什么(超市导购图、购物筐、入口通道标志、通知等),同时在大白纸上用图文写下这些发现的东西(在后续的阅读中不断地补充,并尝试按照人、事、物分类记录) 第二页:(遮盖大部分图画,只露出小男孩)小男孩在看什么你觉得他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呢(揭示购物清单)这是做什么的你觉得小男孩小男孩现在要买什么(揭开水果区部分的图画)(看看这个地方有许多的水果你觉得这个地方应该叫什么呢(揭开所有遮盖带幼儿认读“水果区”)小男孩找到了购物单上的第一样——草莓,接下来他们要买的是什么引导观察得出胡萝卜,在哪里可以找到胡萝卜呢(揭开蔬菜区的图文遮挡)

种树郭橐驼传公开课教案定稿 优质课公开课一等奖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组 【教材】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能够归纳、积累本文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现象,疏通文意。 2. 读懂文本,理清由事到理的论述过程及方法 3.掌握寓言体传记的特征,学习由事入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法:学案引导、问题设置、思维导图 学法:学案预习、小组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由事入理,联系实际探究顺天致性的道理。 2. 理解柳宗元的悲悯情怀,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 【学习重点】 1.归纳本文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现象。 2.理清文章由事及理的论述过程。 【学习难点】 1.由事入理,联系实际探究顺天致性的道理 2.理解柳宗元的悲悯情怀,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柳宗元作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一篇传记《种树郭橐驼传》。 1.文言字词释疑

2. 这是一篇人物传记,然而作者仅仅是为人立传吗?文中哪句话揭示了本文的写作目的? 明确:传其事以为官戒 3. “其”指的是谁?“事”又是何事?作为什么官戒?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要解决这几个问题。 一、察其事——探植木之性 1.郭橐驼种树的秘诀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阅读课文,讨论并用在原文中勾画、做批注。 2.写作方法:对比 总结:原来,郭橐驼种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秘诀,“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顺天致性,为所当为,有所不为。 四、为官戒——探养民之术 1.讨论:作者说他问“养树术”,得“养人术”,种树与官理有何相似之处?郭橐驼如何描述官吏?官吏们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讨论并用在原文中勾画、做批注。 2.写作方法:类比 3. 作者得出的“养人术”是什么? 明确:顺民之性以养民。要了解百姓,知道他们真正的需求,做好官府该做的事,不要朝令夕改,繁政扰民,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风来了…定稿版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风 来了…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风来了… 设计意图: 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一种自然现象。从风的形成、风的种类到风的作用,其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科学知识。让幼儿浅显地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强科学素养。通过动手“制造风”,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等,从而开发幼儿的潜能。 活动目标: 1.了解风产生的原因、风的特征和风的种类。 2.动手“制造风”。 3.感受风的力量和等级。 活动准备: 1.请家长与孩子一起观察一些与风有关的现象:挂在室内的装饰小花、小鸟挂件在飘动;树的摇动;水中的浪等。 2.物品准备:注射器、气球、扇子、羽毛、吹管、细绳、喷雾器、电吹风、蚊香、风扇、碎纸屑、纸板、饮料瓶等。 3.知识准备:风的谚语;寻找不同的风等。 活动过程: 一、动手实验,了解风产生的原因

1.教师用注射器吹起一个气球,并用细绳扎好。在吹气球的过程中,与幼儿互动。 师:气球有什么变化? 幼:变大了。 师:为什么变大了? 幼:因为有“气”进入气球。 师:“气”从哪儿来? 幼:从针筒中来。 师:针筒中的“气”从哪儿来? 幼:从空气中来。 小结:我们周围都是空气(为下面认识风产生的原因打下基础)。 2.教师打开电风扇,让幼儿感受到“风”。 师:现在将风扇关闭,小朋友还能感觉到风吗? 幼:没有风了。 小结:当打开电风扇时,由于空气流动,我们感觉到了风,当关闭电风扇时,空气不流动,所以就没有风了。因此,风是由于空气流动产生的。 二、幼儿实验,加深对风产生原因的认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