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令狐采学

摘要:秧歌作为一种中国外乡舞蹈艺术形式,深受广年夜人民群众喜爱。而胶州秧歌以其更专业的舞蹈表示形式、更柔美流畅的身体语言、更内敛含蓄的扮演呈现,为人民群众带来与众不合地欣赏体验。本文主要通过胶州秧歌的起源成长、身体语言、舞蹈气概、扮演形式以及胶州秧歌的传承和成长对该舞蹈进行浅析。

关键字:胶州秧歌;舞蹈气概;表示形式;传承成长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成长

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的秧歌小戏,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据专业人士考证,胶州秧歌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据说胶州秧歌起源于清朝早期,胶州东小屯的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通过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将卖唱改进为边舞边唱,从而形成了一种简单的舞蹈程式,等他们回到家乡后,经过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胶州秧歌这种民间曲艺。现如今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表示形式,深得山东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群众的喜爱。1996年胶州秧歌的起源地“小屯村”被中国文化部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如今的胶州秧歌已经被、胶州市认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

化遗产,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上的一员。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胶州秧歌,通过对其资料的收集整理,正式编入并许多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称为舞蹈学院学习不成或缺的重要舞蹈题材。现在有超百数的胶州秧歌舞蹈队踊跃在全国,而胶州秧歌作为一种通俗异动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活跃于民间,从根基上来说,胶州秧歌是一种以广年夜人民群众为基础,通过身体语言与表示形式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精粹。它在一定水平上展现了带有浓郁地区特征的女性体态特征和文化思想,是一种地区性艺术文化的体现,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鉴赏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二、胶州秧歌的舞蹈气概

我国秧歌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和高挠秧歌两年夜类,最突出的特点是“扭”,因而被称为“扭秧歌”。“三道弯”是扭出来的,主要通过人体的头、腰、膝三个部位来形成曲线,充分展现了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之美。胶州秧歌的基本体态特征有三弯九动十八态。“三道弯”在我国其他地区的民间舞蹈形式中都有展现,胶州不合于傣族舞蹈中流水似的“三道弯”,也不合于安徽花鼓灯的“三道弯”,胶州秧歌的舞蹈气概在于舒展同时又富有韧劲的舞姿,以细腻的情感为主线,“三道弯”的柔韧性三种特点。在进行胶州秧歌的舞蹈过程,舞者需要通过以动力脚掌或脚跟的碾动做运动的支点,也就是脚下的拧、碾,从而让自下而上的成长力延伸到腰部以

及上身各部位,当舞者的身体以腰部为中心后,她自然而然需要在肩部和航关节处形成一种对立力,在右肩往前拧的时候,左部航关节处也相应地往前,两者形成向心的扭动。因而胶州秧歌的“三道弯”表示出共同的气概、力度和质感。胶州秧歌的进行中能够使身体始终坚持交叉曲线,相对其他地区的秧歌,胶州秧歌在形体线条上则更加柔和内敛,温柔,可是又具有秧歌所独有的韧性,更具有线条流畅度。

胶州秧歌舞蹈气概之一就是“九动”。“九动”是身体的九个不合位置、不合定向的和谐运动。“九动”通过颈、胸、腰、肩、臂、手、胯、膝、脚九个部位,在同拍节奏中向不合标的目的作标的目的运动,从而展现出浓烈的柔美流畅感,婀娜多姿的舞蹈体态。而能变换不合的体态“十八态”主要是从人体部位多角度、多标的目的、有秩序地展开的延续运动,“十八态”主要是一种整体的舞蹈形态。

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主要是五种:拧、碾、抻、韧、扭。相比其他地区的秧歌,胶州秧歌的舞蹈表示形式则更加内敛,举措形式都是由含到开,由内到外的。从而带给人一种柔美且富含张力的艺术表示形式,举措强调的是个性鲜明,更加讲究“快发力、慢延伸”。现在又越来越多的舞蹈编导借鉴胶州秧歌的舞蹈表示形式和静态元素加入到今世很多舞蹈作品中,无论在静态的线条表示和静态的身体语言上,都创作创造了唯一无二的美感。如在舞蹈作品《扇妞》

中,充分运用了胶州秧歌‘脚拧,扭腰,小臂环绕纠缠,动肩’;‘三道弯’形体展示自上而下的进行姿态变更;各个身体部位在不合标的目的共同发力,同时配合着翻腕、抛扇、接扇、张扇和收扇一系列的舞蹈举措,让扇妞的灵活、娇羞、妖娆的特点表示的淋漓尽致,韵味十足。

总体来说,胶州秧歌在舞蹈气概上所展现出的拧、碾、抻、韧、扭的特点,这些特点并不是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共同发力完成整个秧歌的表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位不合时进行,构成了和谐统一的运动形态。而正是这些运动形式才是胶州秧歌在各个民间艺术表示形式中脱颖而出,称为别具一格的舞蹈形式。

三、胶州秧歌的扮演形式

胶州秧歌随着时代的成长,扮演形式也与时俱进,既要保管着原有的艺术精粹,又需要在扮演形式上变革立异,运用现在思维和意识去创作出具有今世思想和文化的舞蹈形式。

胶州秧歌的表示形式分为年夜场和小戏两个部分,跑年夜场与一般的秧歌相同,小场则是专门演小戏的,两者除衣饰相同以外,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从胶州秧歌的扮演形式历史来看,可以看到它属于由秧歌向小戏和现代戏曲成长的过渡形式。

所饰演的形式有:1、鼓子:有如戏曲里的老生2、棒棰是持双棒扮演为年轻人,相当于戏曲里的小生和武生3、翠花是持折扇,

类似于戏曲里的花旦4、小鳗,十分伶俐活泼可爱5、膏药客属于丑角的角色。除人物的的衣饰以外,还得有生、旦、丑等行当的划分,伴奏则需要唢呐、锣鼓、板鼓、拍、板、堂鼓等乐器。

四、胶州秧歌的表示气概的传承和成长

新中国成立以来,胶州秧歌经历了由盛到衰,到再次回复的过程。并最终形成了“广场秧歌”与“舞台秧歌”并存成长的昌盛景象。而不管是专业的舞者或者是民间的艺人,无论在任何时候的扮演都离不开胶州秧歌这一传统舞蹈形式的根基,我们只有在其根基上才干进行加工立异,不竭创作创造出更新更有渲染力的舞蹈形式。如今的胶州秧歌静态的气概特点“抻、韧、碾、拧、扭”,是已经经过诸多更改立异后形成的,它既拥有本地地区文化气息,又不乏西方舞蹈文化的渗入,它一方面具有浓烈的中国舞蹈表示形式和思维,另一方面也吸收西方现代舞中的举措术语,借鉴其他舞蹈的成长模式,与时俱进,开拓立异,从而形成了舒展而年夜方、热情而灵巧的情绪和舞姿变更,付与了胶州秧歌崭新的艺术生命。

五、总结

胶州秧歌作为中国民间舞中的一员,从传统意义的民俗舞蹈成长成为民间艺术与学校教学融汇结合的现状,从街头小巷走向年夜众广场,从乡野民间迈向世界的舞台。一路走来,经过了几多优秀的民间舞蹈家和学术性专业学者的不竭立异和更改,最终形成了具有共同魅力的舞蹈表示形式,这对我国胶州秧歌艺术的传承与成长起到

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既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胶州秧歌的起源以及后续成长进行一定的阐发和研究,又要重新时代的角度,在当下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不竭地总结,推陈出新,创作创造经典作品。每一种艺术的表示形式,都和本地文化、风气习惯息息相关,正是齐鲁年夜地上的女子质朴勇敢、坚韧不拔的的性格特征,才让整个胶州秧歌极具表示力和艺术渲染力,让中国民间舞蹈更富有时代张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1]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

[2]罗雄严.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 [3]史玲捷.浅谈胶州秧歌静态的气概特点:“抻、韧、碾、拧、扭”[J].理论探讨. [4]严嘉.三道弯在西南秧歌、胶州秧歌中的异同及在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9):162

[5] 张曼姝.胶州秧歌的传统与现在[D].山东师范年夜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