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冬至夜怀湘灵》

白居易《冬至夜怀湘灵》
白居易《冬至夜怀湘灵》

白居易《冬至夜怀湘灵》

【篇一:白居易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白居易父亲后来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

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河南新郑)东郭宅,在新郑

生活到12岁,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迁居卒于武宗会昌六年。是另一文学家白行简的兄长。

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破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白了。至今还有他出生七个月“略识之无”

和初到长安“顾况戏白居易”等典故。他的诗不仅在中国,在日本和

朝鲜等国都有广泛影响,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

称“元白”。

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

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名为《邻女》,

《邻女》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

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

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

《寄湘灵》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寒闺夜》

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笼香销尽火,

巾泪滴成冰。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长相思》

年代: 唐作者: 白居易

九月西风兴,月冷露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拆花心开。

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由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但是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

《冬至夜怀湘灵》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感秋寄远》

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

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

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

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

《寄远》

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

两腋不生翅,二毛空满头。

坐看新落叶,行上最高楼。

暝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

在近8年里,母亲再没让白居易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他提起湘灵。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还写诗思念湘灵。例如《夜雨》、《感镜》等。

《夜雨》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感镜》

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

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

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

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

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

后来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

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

《逢旧》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

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这时白居易已经44岁,湘灵也40岁了,但未结婚。这首诗里白居

易再次用了恨字,此恨与《长恨歌》的恨不会毫无关系,所以说白

居易亲身经历的这段悲剧般的爱情为《长恨歌》打下了基础。

直到白居易53岁的时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看到变换旧村邻而湘灵已不知去向的时候,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

划上了离开的句号。

【篇二:一篇长恨有风情】

一篇长恨有风情——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一点考证研究

陈湘元

二零零七年初(丙戌年冬)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作《长恨歌》一千

二百周年。一千多年来,《长恨歌》流传海内外,脍炙人口。“在天

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成为人们盟誓爱情的经典语言;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成为人们感叹爱情悲剧的绝唱。《长恨歌》堪称歌颂爱情的不朽艺术巨作。

伴随《长恨歌》的流传,关于它的主旨一直存在不同认识。“汉皇重

色思倾国”,首句就颇寓讽意;长篇铺陈,描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

生死故事;借托蓬莱仙山畅述爱情盟誓与长恨。寓讽喻,赞爱情,

说故事,白居易把三者完美地统一在一篇《长恨歌》,表明白居易

当时的创作思想可能包含了多个因素。由于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

和创作中感情的纵横驰骋,快速转换,使人们难于全面准确把握它

的主旨。不过,尽管它有多个主旨因素,应该有一个是主要的。爱

情的美丽必须寄托在相爱者的人格美丽上,白居易为什么要对唐玄

宗和杨贵妃这样一对招致社会物议的人如此花费笔墨?为什么把他

们并不那么高尚坚贞的爱情写得如此荡气回肠、旖旎动人?笔者对《长恨歌》作了一点考证研究,从白居易的生平和诗集中发现,白

氏写《长恨歌》前刚刚结束一段热烈深沉而又没有成为婚姻的爱情。这段情缘为他提供了现实的爱情伤痛体验,并由此形成了深刻的爱

情理念和强烈的爱情追求。这时恰好遇到写《长恨歌》的机会,迸

发而出,感事抒怀,移花入木,诗虽然是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为

题材,实际内容相当多的部分却是白居易借此寄托自己对情人的感

情和思念,沉淀自己对已逝爱情的追忆,抒发对理想爱情的追求,

是作者“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

遇而兴于咏叹”[1]的真情所寓。这不是笔者的杜撰或牵强附会,其根

据就见于白居易的诗集中。

白居易在一生两千多首诗作中,对《长恨歌》情有独钟。他在首次

编成十五卷诗集后写的“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廿”的诗中写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2]

他对诗集的自负溢于言表,尤其是第一句便是“一篇长恨有风情”,

既自许《长恨歌》是他的压卷之作,也点出了诗中有寓意很深的“风情”。风情,应作为理解研究《长恨歌》的切入点。

读白居易的诗集,会发现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他的诗大都题旨明白,某年某月遇某人、游某地,写得明明白白,赠人怀人都写明对

方的名字。包括他中年后蓄养声伎,写给自家声伎的诗,赠给官伎

或朋友家伎的诗,代妓女写的诗,甚至赠给小女尼小女冠的诗,都

毫不避讳。但早年也有些诗和李商隐的无题诗一样,情深意浓而所

指不明。早年叙写与情人相爱寄托感情的诗,有两首写了湘灵的名字。近代许多学者如顾学颉、王拾遗、谢学炜诸位先生都对白居易

与湘灵的爱情作了详细考证,确认了这段情缘的存在[3]。其实读白

居易的寄怀湘灵的诗和其他一些朦胧诗,不仅可以了解白氏早年恋

爱情缘的脉络,更可以明显察觉他写《长恨歌》的动因,以及《长

恨歌》如何承载了他的感情寄托。这就是“一篇长恨有风情”的“风情”所寓。

了解白居易早年刻骨铭心的爱情,首先可读四十七八岁时在江州时

所写的《感情》:

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

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

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

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

自吾谪江郡,飘荡三千里。

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

今朝一惆怅,反复看未已。

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

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

况经梅雨来,色黯花草死。[4]

诗的意思很明白,作者在晒衣物时,看到了昔日情人赠给自己的鞋子,引发了感情的漪澜。这个情人是故乡的东邻女。“婵娟子”,表

明她的形象在白居易心中是相当美好的。白居易与“婵娟子”当时已

经盟誓终身,但却未能成婚。乡间女子历来用自做的鞋子作为爱情

的信物,这双鞋更是“婵娟子”精心制作,连里面都有绣工。白居易

一直带在身边,从河南带到秦中再到江州,地有三千里,时隔二十年,足见极为珍惜。“色黯花草死”,不只指鞋已陈旧,可能诗人知

道“婵娟子”已嫁或已死。鸳盟未成,双履仍在,鞋犹如此,人何以

堪?写此诗时诗人虽已年近半百,怀念仍是很深沉的。“东邻婵娟子”是谁?白居易诗集中有两首青年远游时的诗作:《寄湘灵》《冬至

夜怀湘灵》,可以推断东邻婵娟子就是湘灵。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5]

——《寄湘灵》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6]

——《冬至夜怀湘灵》

白居易在贞元十四年至十八年间,即二十六岁到三十岁曾几次离家

远游,这两首诗应是此时在旅途中的相思之作。还有两首《凉夜有怀》与上两首诗意境极为相似:清风吹枕席,白露湿衣裳。

好是相亲夜,漏迟天气凉。[7]

——《凉夜有怀》(一)

念别感时节,早蛩闻一声。

风帘夜凉入,露簟秋意生。

灯尽梦初罢,月斜天未明。

暗凝无限思,起傍药栏行。[8]

——《凉夜有怀》(二)

前一首自注是“并未应举时作”。可以佐证寄怀湘灵都作于应举(贞

元十五年)以前。两首《凉夜有怀》感情相同只是时序不同。作者

与情人早春相别,转眼到了秋天,相思入梦,情意万千,醒后怅惘,只好傍栏踯躅以待天明,情意何等真切!白居易还有一首《花非花》,是记叙与情人幽会的诗: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9]

诗人的幽会如梦如云,是很浪漫的。以上几首诗,表明白居易与湘

灵已有十分亲密的交往。贞元十九年,白居易授校书郎,他要去长

安任职。贞元二十年从河南苻离徙家于秦

[10],他写了《生离别》《潜别离》两首诗。《生离别》是告别“骨肉”同胞,是公开的。而告别湘灵,只能是《潜别离》:

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

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

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

彼此甘心无后期。[11]

此诗最引人注意的是“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两句,以独栖鸟被锁喻双方因阻力不能结合的无奈,以连理枝被断喻双方爱情不能成功的心伤,都表达了近似《长恨歌》的感情。“不得哭”,“不得语”,极写其别之痛;“两心之外无人知”,极写其情之密;“彼此甘心无后期”,极写其恨之长。《潜别离》所表达的感情和所用的文字,与一年后作的《长恨歌》可说一脉相通。

有一首《夜雨》,自注是在渭村时所作: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12]

白居易家从苻离徙秦定居于渭村,白居易只身任职长安与周至,当常回渭村。《夜雨》和《长恨歌》都写于此时段内。白居易怀念远在苻离的湘灵,乡远人渺,相思不已,秋雨残灯,只有寄托佛法以求解脱,正是极写相思之苦。后来元和六至九年,白居易在母死后丁忧曾再在渭村住过一段,那时的心情就不可能写这样的诗了。

白居易记叙与湘灵的爱情,有一首最动情的《长相思》: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坼花心开。

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13]

这首诗是白居易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写的,他是代湘灵抒怀,或者本来就是记录湘灵的自白。湘灵与白居易是苻离邻居。苻离埇桥为白氏旧居,诗中的洛桥,如实指洛阳桥,白居易早年根本未在洛

阳住过八年。如果洛桥为泛指埇桥(或埇桥别名洛桥),则空间上

符合白居易与湘灵的故事。十五到二十三,八年相恋。白居易从贞

元六七年到贞元二十年在苻离住了十多年,时间上也是可以相容的。湘灵与白居易的爱情有重重阻力,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是一对情人共

同的深深的祈愿,希望上天保佑,能如比肩兽、连理枝成为夫妇。

最后四句,已是《长恨歌》结尾的雏形。《长相思》实际上是白居

易与湘灵的《长恨歌》!读了这首诗,完全可以明白白

【篇三: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诗词鉴赏】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题解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著名诗人,是继杜甫之后我国

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其诗政治倾向强烈,艺术形象鲜明;抒情诗

意到笔随,情感真切;叙事诗形象生动,描写细致,语言平易通俗。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邯郸”,今属河北。“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相

当于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在唐代,冬至是很重要的。

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间就更热闹了。大家穿新衣,互赠饮食,

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白居易写这首诗时,正宦游在外,夜

宿于邯郸驿舍中。

句解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冬至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远在邯郸的客

店里,将怎样过法呢?只能抱着膝坐在孤灯前,在静夜中,惟有影

子相伴。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第二句,“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

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身”和“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

以人的感情。“影”与“身”皆抱膝枯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

溢于言表。“驿”,驿站,古代传递公文或出差官员途中歇息的地方。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家里人一定也过得不快乐。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吧!三、四两句十分感人,也颇耐人寻味:诗人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至于“说”了些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给予补足。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极通俗易懂地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表现出门在外的游子,节日之夜的思家之情。

在唐代冬至是一个重要节日,热闹如春节。就是在今天江南的一些地区也有“冬至小年”的说法。正值这样的喜庆佳日,诗人却离家远行,客居邯郸驿站,其心境可想而知。该诗第

一句纪实,交代了客居地点、时令节日,既表明游子离家在外,又暗中让读者想象像邯郸这样一座繁华大都市,外面肯定洋溢着欢快的节日气氛。那诗人一个人会怎样度过漫漫长夜呢?似乎是为了解答读者心中的疑问,作者在第二句描绘了这样一个场面:“抱膝灯前影伴身。”“抱膝”而坐,活画出那种百无聊赖、孤寂索然的神情,是诗人思家心情的外在表露。“灯前”照应了题目中的“夜”字,不说自己“孤独”,却说有“影伴身”,让读者想象游子形影相吊的情景,更加重了凄凉孤寂的气氛。

前两句,诗人极力渲染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为下面正面描写“思家”,作了情感上的铺垫,更令读者去体会“家”的亲切、温暖。三、四两句正面写想家,其异于常人之处在于: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念家里人,而是换一种角度,把自己的思念转化成对方的思念,极写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样写,不仅回应了上文“抱膝灯前影伴身”,诗人坐了多久,想了多久,诗中一字未提,而是通过第三句作了暗示:“想得家中夜深坐”,不是说明诗人自己也已“坐”到深夜了吗?用这种翻进一层的艺术手法,使思念之情加倍托出,至于家中人“说着”什么?未做进一步阐发,给读者又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佳节思亲,是人们常有的生活经验。但在诗人特定的意境中,用如此平易朴素的语言就能让人去想象体会家中人和远行人彼此深深的惦念,读来令人感到情真意切。

评解

白居易的五七言绝句,共七百六十五首,约占全部诗作的百分之二十七。本诗是其中早期的一篇佳作,反映了游子思家之情,字里行

间流露着浓浓的乡愁。其佳处,一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

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二是构思精巧别致: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

思家,却从对面着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

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有异曲同工之妙。宋人范晞文在《对床夜语》里说:“白乐天‘想得家

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语颇直,不如王建‘家中见月望我归,

正是道上思家时’,有曲折之意。”这议论并不确切。二者各有独到之处,不必抑此扬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