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潘立酮片联合复方阿嗪米特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应用价值体会

多潘立酮片联合复方阿嗪米特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应用价值体会
多潘立酮片联合复方阿嗪米特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应用价值体会

多潘立酮片联合复方阿嗪米特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应用价值体会

发表时间:2018-11-07T13:54:22.91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6期作者:李迎

[导读] 结论:多潘立酮片联合复方阿嗪米特应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保康县人民医院湖北省保康县 441600

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多潘立酮片联合复方阿嗪米特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医治的消化不良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78例,依据计算机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两组,即单独使用多潘立酮片治疗的参照组(n=39),以及使用多潘立酮片联合复方阿嗪米特治疗的研究组(n=39),比较两组症状缓解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探讨多潘立酮片联合复方阿嗪米特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应用价值。结果: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后,研究组呈现结果更优,且最终检验结局P<0.05,具有探讨分析价值。结论:多潘立酮片联合复方阿嗪米特应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多潘立酮片;复方阿嗪米特;小儿消化不良;应用价值

目前,小儿消化不良已经成为儿科病患就诊的常见原因,发病因素较多,比如:精神心理因素、内脏高敏感性等等,患儿在发病后会出现上腹部有明显疼痛感、嗳气、恶心等症状,对患儿的进食情况造成严重影响[1]。为了小儿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本文选择我院进行治疗的78例患儿展开研究,分为两组后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得出数据并分析多潘立酮片联合复方阿嗪米特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应用价值,现将最终结局整理为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医治的消化不良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78例,依据计算机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两组,即参照组(n=39)以及研究组(n=39)。参照组:男20例,女19例,最大年龄9岁,最小年龄4岁,平均年龄(7.21±1.32)岁。研究组:男21例,女18例,最大年龄10岁,最小年龄3岁,平均年龄(7.54±1.21)岁。两组资料对比后,呈现检验结局为P>0.05,不具有分析价值,可进行讨论对比。

1.2方法

(1)对参照组患儿单纯使用多潘立酮片治疗,选择由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多潘立酮片(国药准字H20033213)治疗,用法用量:根据儿童体重计算药量,每次每公斤用量0.3毫克,每日4次,饭前30分钟口服。

(2)对研究组患儿使用多潘立酮片联合复方阿嗪米特治疗,多潘立酮片用法用量与参照组相同,在此基础上,选择由扬州一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国药准字H20000232)治疗,用法用量:每日1次,每日1片,餐后30分钟服用[2]。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将此次录入78例患儿的临床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19.0完成数据分析,选择t检验组间症状缓解时间,结局以(x±s)形式体现;选择χ2检验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局以百分比形式体现,最终检验结局呈现P<0.05,数据具有探讨分析价值。

2.结果

表1两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比较(x±s)

3.讨论

消化不良在小儿群体中发病率较高,如果不能够及时开展有效的治疗,如果不及时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患儿会出现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等现象。多潘立酮属于由人工合成的苯丙咪唑类衍生物,患儿用药过后,在药物分子的作用下,胃肠平滑肌的收缩例可有效增强,同时能够对胃酸分泌起到显著抑制作用,从而缓解临床症状[3]。而复方阿嗪米特的主要成分为胰酶、阿嗪米特、二钾硅油,其中胰酶可以用于改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恢复机体的正常消化机能;阿嗪米特为一种促进胆汁分泌药物,增加胆汁的液体量,促进胆汁中固体成分的分泌;二甲硅油有减少气体作用,可使胃肠道的气体减少到最低。因此,应用复方阿嗪米特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可有效消除因肠道中因气胀引起的消化不良等症状[4]。两种药物联合,可升华治疗效果。

本研究中,对研究组患儿实施多潘立酮片联合复方阿嗪米特治疗方案,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的症状改善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优于参照组,由此可见,多潘立酮片联合复方阿嗪米特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效果显著,此结论与林霞[5]等人研究结论相符。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 1. 消化不良的定义 2. FD的流行病学 采用罗马III诊断标准对消化专科门诊连续就诊消化不良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符合FD罗马III诊断标准者占就诊患者的28.52%;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7.2%。 与FD发病的相关因素:脑力劳动;工作紧张;睡眠状况差;服用NSAID;饮食不当等3. 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表现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罗马III诊断标准 1. 罗马III:功能性胃肠病的分类 2. 罗马III: 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分类 B. 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 B1.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 B2. 嗳气病 B3. 恶心和呕吐病 B4. 成人反刍综合征 3. 罗马III: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定义 1)餐后饱胀: 2)早饱感: 3)上腹痛: 4)上腹烧灼感: 4.罗马III: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 5.罗马III: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分类 B1.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 B1a. 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PDS) B1b. 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EPS) 6.罗马III: PDS & EPS诊断标准 7.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评估 症状严重程度与频率 饮食状况:患者体重与营养状况 症状与进食的关系 饮食习惯 重叠症状 精神状态与生活质量 发病因素与诱因 注意有无报警征象 消化不良的报警征象:消瘦、贫血、上腹包块、频繁呕吐、呕血或黑便、年龄40岁以上的初发病者、有肿瘤家族史等。对有报警征象者建议及时行相关检查。对有精神心理障碍者,也建议及时进行检查,明确排除器质性疾病对解释病情更为有利。 8.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相关检查 1)排除性诊断 胃镜检查作为消化不良诊断的主要手段。 其他包括肝、肾功能及血糖等生化检查、腹部超声及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必要时行腹部CT扫描。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

您的位置:首页 > 我的继续教育 > 全 文 中西医结合在功能性胃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李乾构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非器质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候群,包括上腹部不适,饱胀感,早饱,嗳气,恶心,烧心等上消化道症状,1984年 THOMPSON提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1991年10月荷兰国际专题会议改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般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为20%~40%左右。占消化内科门诊量的50%左右。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高,病因不明,治疗杂乱,医疗费用高,已成为世界的一大问题。我 国是1987年首次引用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个概念,国内学者提出功能性消化不良应作为一种临 床综合症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以利于国际交流。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胃与十二指肠炎症:作纤维镜检查发现本病患者100%有轻度胃炎,其中22.2%同时有十二指肠炎,表明本病与胃炎有关。 胃运动功能障碍:用放射线同位素测定胃排空显示50%的患者有胃排空延迟,特别是固体胃排空,女性排空延长多于男性。研究表明25%~56%的患者有餐后胃动力低下的表现。 胃感觉功能异常:研究表明50%以上的患者存在胃敏感性增高。 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发现50%左右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测为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关系尚未肯定。但HP产生的尿素酶分解胃粘膜中尿素产生氨 和CO2刺激胃粘膜可引起胃部不适、嗳气、脘腹胀满等的症状。

胃电的异常: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 的患者常有胃电节律紊乱的表现,包括胃动 过速,胃动过缓和胃电无节律。 十二指肠反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存在幽门关闭不全,致使大颗粒物质排入十 二指肠,损害幽门的过腱作用,并增加了十 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的机会,刺激并损 伤胃粘膜致病。 迷走神经张力低下:迷走神经张力低 下,导致近端胃容物受舒张障碍,胃窦收缩 减弱,产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饮食、情绪、心理因素:临床研究表明 咖啡和浓茶能加重胃食管反流而出现烧心 泛酸,研究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多有神 经质,抑郁焦虑、疑心病、生理性感觉过敏 等心理障碍的表现,用安慰剂治疗有效。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本病主要表现为胃痛,饱胀感、烧心泛酸,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痞满餐后早饱为主者应属于中医痞满的范畴,可命名为痞满;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胸骨后的疼痛为主者应属于中医胃痛的范畴,可命名为胃痛; 临床表现为嘈杂烧 心泛酸为主者应属于中医嘈杂 的范畴,可命名为嘈杂。确定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名有助于 与西医 FD的分型相对应和辨

小儿推拿-脾胃

治疗宝宝胃口差、消化不良的小儿推拿按摩保健方法: 要求: 1、每天推拿按摩约5~10分钟即可,应坚持3个月以上。 2、本手法不宜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进行。 3、推拿按摩时,室内温度应在22摄氏度以上,防止宝宝着凉。 4、小儿推拿按摩的手法应轻重适宜,不要让宝宝觉得不舒服。 第一步 按揉推四横纹:四横纹穴位于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时,医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食指或中指指端分别按揉四横纹穴,约2~3分钟;也可推四横纹穴,将小儿四指并拢,医者用右手拇指自小儿的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推50~100次。此法具有调中行气、和气血、除胀满的作用。 按揉推板门穴:板门穴位于小儿手掌大鱼际处。操作时,医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按揉板门穴。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也可使用推法,由拇指指根推向腕横纹可止泻,由腕横纹推向拇指指根能止呕,来回推可调整脾胃功能。按揉2~3分钟,推50~100次。 推脾经穴:脾经穴在小儿拇指桡侧面。操作时,医者左手中指或无名指夹住小儿左手四指,再以拇指与中指捏住小儿拇指,医者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后,直推小儿脾经穴,从拇指指尖推向拇指根,推50~100次,单方向直推,不宜来回推。此法具有健脾和胃的功能。 按摩掌心:操作时,医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按摩小儿掌心50~100次,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 第二步 腹部按摩:小儿采取平卧位,医者用右手四指或手掌,在小儿腹部,以脐为中心,做圆周运动。顺大肠方向为泻,适宜大便偏干者;逆大肠方向为补,适宜大便偏稀者;一般多选择顺逆各半,约按摩50~100次。操作时,手法不宜过重,应轻重适宜;医者手不宜过凉,应温暖。此法有调脾和胃的作用。 第三步 足底按摩(揉涌泉穴):涌泉穴在脚心,屈趾时,足掌心前正中凹陷中。医者用中指、食指或拇指指端揉该穴,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按揉2~3分钟。此法有止吐泻、调脾胃的功能。 其他方法:捏脊的部位 捏脊的部位主要在背部脊柱及两旁,脊柱在背部的正中,是经络中的督脉所在,脊柱的两侧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路线,经络穴位有风府、大椎、腰俞、至阳、命门、腰阳关、八、背俞穴等。通过捏脊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起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及调整脏腑的治疗作用。 常用手法 捏脊疗法常用手法为捏、拿、推、捻、提五种,临床上,这八种手法综合运用,完成整个捏脊操作过程。 1.捏法:用双手拇、食二指将皮肤提捏起来,所提皮肤的多少要适当,提捏过多不易推进,提捏过少易于滑脱。 2.拿法:是捏法的进一步动作,拇指用力下压,食指用力上抵,拿法同捏法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 3.推法:以食指为主,将提捏起来的皮肤向前推动。具体作法是,将食指二、三节紧贴皮肤,与拇指协调,均匀地向前推进,边捏拿边推进,推进速度应适当,过快则容易滑

50例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50例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发表时间:2016-12-29T15:57:57.55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24期作者:曾小金 [导读] 功能性消化不良指反复发作性出现上腹疼痛、腹胀、厌食、嗳气、恶心、呕吐、反酸等消化功能障碍症状。瑞金市妇幼保健院江西瑞金 3425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2010年01月到2013年01月我院收治50例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基础上联合红霉素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在不良反应症状消失的时间以及临床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红霉素治疗效果显著,缩短了患儿不良反应消失的时间,具有安全、可靠性。 关键词: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红霉素;疗效 功能性消化不良指反复发作性出现上腹疼痛、腹胀、厌食、嗳气、恶心、呕吐、反酸等消化功能障碍症状,在小儿消化内科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持续的时间较长,对小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影响[1]。红霉素作为大环内酯类的一种抗生素,能够和胃动素受体相结合,从而产生胃动力,应用于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疗效确切[2]。对比观察2010年01月到2013年01月我院收治50例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使用常规方法和联合红霉素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01月到2013年01月我院收治50例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占2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其中男患儿占16例,女患儿占9例,年龄为(6.1±1.1)岁,病程为(1.2±0.2)年;治疗组在常规基础上联合红霉素治疗,其中男患儿占16例,女患儿占9例,年龄为(6.0±1.4)岁,病程为(1.0±0.4)年。对照组和治疗组患儿在病程、年龄以及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患儿使用0.5ml/kg胃蛋白酶合剂进行治疗,每天服用3次,同时服用思密达治疗,对于年龄<1岁的患儿每次服用1/3包,对于年龄在1~3岁之间的患儿,每次服用1/2包,对于年龄>3岁的患儿,每次服用1包,每天服用3次,一共治疗5天;治疗组患儿在服用胃蛋白酶合剂和思密达治疗的基础上联合10mg?kg-1?d-1红霉素口服治疗,每天服用3次,一共治疗5天。 1.2.2 疗效判定患儿经过治疗,若食欲不振、腹痛、腹胀、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症状完全消失,且在3个月以上没有出现复发,则为治愈;若患儿经过治疗食欲不振、腹痛、腹胀、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症状有所缓解,且饮食恢复正常,则为有效;若患儿经过治疗上述症状没有变化或者加重,则为无效。 1.2.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儿在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症状消失的时间上进行对比观察,并做好记录。 1.2.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的数据统计分析工具为软件SPSS18.0,以“±s”形式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记录,采用t法检验其相关性,计数资料相关性的检验方法为卡方法,P<0.05,代表数据的比较差异明显,且统计意义具备。 2结果 治疗组患儿在临床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治疗组患儿在不良反应症状消失的时间上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讨论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原因目前缺乏较为明确的报道,通常认为和胃肠道运动异常以及内脏超敏性相关。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红霉素作为大环内酯类的一种抗生素,能够和胃动素受体相结合,从而产生胃动力,应用于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疗效确切[3]。红霉素不仅仅只作用在胃动素受体上,其自身能够对胃动素内源性的释放起到激活作用,能够通过和胃黏膜上胃动素受体的结合,促进患者胃肠的蠕动,能够在不同程度对胃肠起到促动力作用[4]。 红霉素应用于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疗效确切,治疗疗程短,药物使用的剂量较小,不会对肝脏造成损害,能够有效改善或者缓解患儿的不良反应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到临床治疗中[5]。上述结果显示:治疗组患儿在临床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在不良反应症状消失的时间上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了针对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红霉素治疗效果显著,缩短了患儿不良反应消失的时间,具有安全、可靠性。参考文献: [1]万永霞.50例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及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5):134-135. [2]陈永丽.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2):6-6. [3]江雪娟,张艺.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78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24):1978-1978. [4]郭渊奇,沈红霞.莱菔子散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80例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5):13-13. [5]李淑芹,商广芝,李松.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14(4):94-95.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是指具有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返酸、恶心、呕吐等上腹部不适症状,且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一组消化内科最常见的临床症候群,症状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表述功能性消化不良术语较多,主要有非器质性消化不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特发性消化不良、原发性消化不良、胀气性消化不良、上腹不适综合征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十分普遍,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曾有过消化不良的症状,只是持续时间的长短、影响正常生活的程度不同。消化不良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欧美消化不良人群发病率为19%~41%,平均为32%;中年人群曾出现上消化道症状者高达78%,其中53.3%的患者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性别、婚姻、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对本病的发病率没有影响,但本病患者中焦虑、疑病者居多。近年研究表明本病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但我国尚无消化 不良发病情况的资料。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认为有环境、 胃酸、精神、幽门螺杆菌、消化道运动、内脏感觉异常等因素参与。 目前对胃酸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中所起的作用仍有争论。部分学者认为胃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确有影响,应用抑酸剂治疗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短期内可缓解。但多数学者认为胃酸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没有关系,他们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酸分泌无增加;胃酸分泌虽与溃疡有关,但与溃疡样症状无关;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程度也与胃酸分泌量无关。 慢性胃炎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是常见的。我国有报道认为75%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内窥镜下诊断为慢性胃炎,63%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组织学诊断为浅表性胃炎。很多欧美学者完全将慢性胃炎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幽门螺杆菌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的关系,尽管还有争议,但两者之间的联系基本确立。 神经和应激因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疑病)和/或精神异常状态的出现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精神因素与消 化不良症状关系十分密切,应激事件的发生也与患者消化不良症状有直接关系。 内脏感觉异常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之一。研究证实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 有胃感觉过敏和中枢抗痛性下降。 部分环境和遗传因素可以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如吸烟、饮酒和药物等,其原因可能是吸烟增加了胃酸分泌,降低了胃粘膜血流;酒精可造成急性胃粘膜损害,损伤胃局部神经;非类固醇消炎药直接损伤胃粘膜等。 消化道运动功能障碍,包括食管、胃、小肠、胆系等运动异常可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无特殊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返酸、恶心和呕吐。病程多在两年以内,症状反复发作,可以某一症状为主,也可有多个症状的重叠。有些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但多数难以明确引起或加重病情的诱因。 上腹痛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无明显规律性,可表现为夜间痛、饥饿痛和餐后痛,部分患者应用抑酸剂后可缓解。早饱,即进食后不久患者感到饱感,所摄入食物量远远小于以前食量,约70%~8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出现早饱。腹胀主要发生于餐后,或进餐加重腹胀程度,约80%~9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出现腹胀。嗳气也多发生于进食后,部分嗳气症状为吞气所致,约7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嗳气。早饱和腹胀往往

59 脾胃科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以胃脘痞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国际罗马委员会2016年在DDW上发布的“罗马IV标准”。 FD罗马IV诊断标准:①符合以下标准中的一项或多项:a)餐后饱胀不适b)早饱感c)上腹痛d)上腹部烧灼感;②无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结构性疾病的证据(包括胃镜检查等),必须满足餐后不适或上腹痛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上腹痛综合征:必须满足以下至少一项a)上腹痛(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b)上腹部烧灼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症状发作至少每周1天。餐后不适综合征:必须满足以下至少一项a)餐后饱胀不适(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b)早饱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症状发作至少每周3天。以上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诊断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纳呆,嗳气,疲乏,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肝胃不和证:胃脘胀满或疼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心烦,嗳气频作,善叹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或口苦,口干不欲饮,纳呆,恶心或呕吐,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 4.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或纳呆,疲乏,手足不温,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5.寒热错杂证: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冷加重,肢冷,便溏,口干或口苦,嘈杂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脾虚气滞证

(完整版)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

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一、定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组以反复发作的餐后饱胀、早饱、厌食、嗳气、恶心、呕吐、上腹痛、上腹烧灼感或反酸为主要表现而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的一组常见临床症候群⑴。既往临床上还称之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特发性消化不良或原发性消化不良。罗马III标准对FD的诊断更加明确及细化:指经排除器质性疾病,反复发生的上腹痛、烧灼感、餐后饱胀或早饱达半年以上,且近2个月有症状【2】。 在我国,此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以消化不良为主诉的成人患者约占普通内科门诊的11%、占消化专科门诊的 53%[3]。我国儿科患者中FD的发病率尚无规范统计,但已经成为儿科消化门诊常见的就诊原因。由于许多儿科临床医生对FD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不能及时做出正确诊断与治疗,延缓患儿身心康复,影响学习与生活质量。因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认为有必要制定我国儿童FD的专家共识,以统一认识,指导临床。根据我国儿童消化不良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中国成人叩共识以及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标准,参考新近发表的相关文献[4-6],提出了中国儿童FD的共识意见。 二、诊断 1.对消化不良症状的评估:临床症状包括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反酸、恶心和呕吐。症状可反复发作,也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症状;可以某一症状为主,也可多个症状叠加。症状的评估为是否进行相关检査以及后续治疗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对于消化不良患儿,需详细询问病史和全面体格检查。要了解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出现频率,其与进餐、排便的关系,尤其注意有否消化不良的报警症状:消瘦、贫血、夜间痛醒、持续呕吐、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等。对有报警症状者要及时行相关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7]。 2.辅助检查:对初诊的消化不良患儿应在采集病史与体检基础上有针对性选择辅助检查:①血常规;②粪便隐血试验;③ 上消化道内镜/肠钡餐检查;④ 肝胆胰腺B超;⑤肝肾功能;⑥空瞋血糖;⑦甲状腺功能;⑧胸部X线检查。其中①?④为第一线检查’⑤?⑧为可选择性检查。多数根据第一线检查即可基本确定FD的诊断。对经验治疗或常规治疗无效的FD患儿可行幽门螺杆菌(Hp)等检查。 3.胃功能检查:对症状严重或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FD 患儿,可进行胃电图、胃排空、胃肠道压力检测等胃肠功能性检查,对其胃动力及感知功能进行评估,指导调整治疗方案⑷。 4.儿童FD诊断标准:有消化不良症状至少2个月,每周至少出现1次,并符合以下3项条件:(1)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脐上)疼痛或不适、早饱、嗳气、恶心、呕吐、反酸; (2)症状在排便后不能缓解,或症状发作与排便频率或粪便性状的改变无关(即除外肠易激综合征);(3)无炎症性、解剖学、代谢性或肿瘤性疾病的证据可以解释患儿的症状。 此外,在FD的诊断中要注意与胃食管反流、肠易激综合征的鉴别。对于主诉表达

什么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危害竟然如此之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什么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危害竟然如此之大 导语: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指上腹疼痛或不适,包括上腹饱胀、早饱、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以及难以描述的上腹部不适感等。临床工作中,相当部分 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指上腹疼痛或不适,包括上腹饱胀、早饱、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以及难以描述的上腹部不适感等。临床工作中,相当部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由于对疾病的认识偏差,心理负担较重,成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 一、概述 消化不良是指一组常见的症状包括上腹疼痛或不适(包括上腹饱胀、早饱、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以及难以描述的上腹部不适感等)。根据消化不良症状的病因,将消化不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organic dyspepsia,OD)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未经调查的消化不良(uninvestigated dyspepsia )是指有消化不良症状的主诉,但未经过内镜等检查的患者。已调查的消化不良investigated dyspepsia )指已经接受过内镜检查。如排除了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上消化道肿瘤等器质性疾病,称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lcer dyspepsia,NUD),也就是被认为没有器质性疾病可以解释其消化不良症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发病原因 影响胃肠道功能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日常生活因素通常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和精神的不良应激;二是不良饮食习惯,包括刺激性食物(咖啡、浓茶、甜食、油腻、生冷等)和不良饮食习惯(包括空腹、频繁食用刺激性食物,以及不规律进食或暴食暴饮等);三是环境温度的影响。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慢性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或不适餐后饱胀嗳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烧心等,病程超过4周以上而未能发现器质性疾病(也有将病程定为3个月以上)。归属于中医“郁证”、“脏躁”、“百合病”范畴,由于临床症状各异,又可见于“呕吐”、“嗳气”、“纳呆”,及“反胃”、“吞酸”、“嘈杂”、“腹胀”、“胃痞”、“胃脘痛”等病证范围。 一.诊断: 以2006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罗马Ⅲ为诊断依据,并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使用中医药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亦收到很好的效果,结合我科临床实际,我们总结常见的几种证型: 1.肝气郁结证:脘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急躁易怒,或见口苦,失眠 多梦,精神抑郁,喜长叹息,咽部异物感,苔薄,脉弦。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消胀,方用协定方疏肝I号加减,常用药物有枳实,枳壳,生地,熟地,何首乌,丹参,当归,川芎,泽泻,山楂,枸杞等,若气滞重可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减,若肝郁日久化火伤阴,可加用左金丸。 2.湿热滞胃证:胃脘痞满,闷胀不舒,恶心欲吐或呕吐,纳呆食少,嗳气不爽, 伴头身困重,肢软乏力,口哭吐酸,大便不爽而滞,小便黄赤,脉濡数或细数。治以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方用三仁汤加减。可选用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半夏、厚朴、通草、滑石、淡竹叶等。 3.胃阴亏虚证:证见胃脘隐痛,嘈杂善饥,口干唇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中有裂纹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治以养阴益胃,方用麦门冬汤、益胃汤、一贯煎加减。可选用生地黄、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百合、当归、甘杞子、川楝子、山药、黄芪、知母、葛根、五味子、天花粉等。 4.脾胃虚寒证:证见胃脘隐痛喜按,得温得食则缓,纳谷不香,面色少华,神 疲乏力,口淡不渴,泛吐清水,甚则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迟缓。 治以温中健脾,方用健胃Ⅰ号加减。药如党参、桂枝、干姜、炙黄芪、制附子、白术、白芍、炙甘草、茯苓、陈皮、姜半夏、广木香等。 (二)其他疗法: 1.针灸:诊断系统,按照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根根据症候进行分型;分经络取穴,局部按神经节段和辨证取穴,阳明胃经为特点穴;耳针疗法:神门、枕、心、脑、胃、肝下脚端、交感、皮质下。 2.中成药:可选用香砂六君丸、木香顺气丸等药。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解读定义和(精)

空堡逍丝銎查!!!!生!旦筮i!鲞筮!塑g丛!』堕g!△P苎!!!!!!y!!:!!!堕!:!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 (2015年,上海解读:定义和流行病学邹多武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 一组临床综合征,且是经过检查未发现可解释这些 症状的器质性疾病。FD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但我 国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和H.pylori感染率均 明显高于西方国家,而我国内镜检查费用又明显低 于西方国家。此外,自2007年我国消化不良诊治指 南口3发布后,国内陆续有不少FD相关的流行病学 和临床诊治文章发表。2015年又发布了最新的京 都H.pylori胃炎全球共识。综上,有必要重新制 订适合我国国情的FD诊治策略。《中国FD专家 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21(以下简称2015年FD 共识的修订采用了国际通用的Delphi程序,由全 国各地本领域数名专家对草案进行讨论和多轮投 票,直至达成共识意见。 2015年FD共识分为6个推荐级别:A+,非常 同意;A,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A一,同意但有较

多保留意见;D一,不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不 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D+,完全不同意。条目的 证据分为4个等级:高质量,进一步研究也不可能改 变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中等质量,进一步研究很有 可能影响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可能改变该评估 结果;低质量,进一步研究极有可能影响该评估结果 的可信度,且很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极低质量,任 何评估结果都很不确定。 一、FD的定义 罗马Ⅲ标准中消化不良是指起源于胃十二指肠 的一个或一组症状,主要包括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感和早饱感[3]。我国2007年消化不良诊治指南对FD的定义是指源于上腹部,血生物 化学和内镜等检查均无异常发现,临床表现难以用 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一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上腹部 疼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部饱胀感和早饱感,可伴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亚洲FD共识意见则DOI:10.3760/cma.j.issn.0254—1432.2016.04.003 作者单位:200433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是什么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是什么 *导读: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为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病因与进食后胃底容受舒张发生障碍,胃窦十二指肠运动协调紊乱及内脏高敏等因素与FD发病有关,也与心理、环境及社会因素有关。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是什么?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为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病因与进食后胃底容受舒张发生障碍,胃窦十二指肠运动协调紊乱及内脏高敏等因素与FD发病有关,也与心理、环境及社会因素有关。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是什么?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 功能性消化不良依据主要症状可分为反流样症候群、溃疡样症候群、动力障碍症候群及特发性或非特异性症候群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症状有所不同。反流样症候群不良症状有烧心、反胃、呃逆、恶心或呕吐;溃疡样症候群症候群不良症状有腹痛、腹胀、反酸;动力障碍症候群的不良症状有早饱、饱胀;特发性或非特异性症候群的不良症状为厌食、上腹不适、体重下降。 *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 了解完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是什么之后,我们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法并不多,主要是一

般治疗法和药物治疗法。两种方法适合身体情况不同的患者,患者要根据自身情况及医生指导选用。 1.一般治疗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吸烟喝酒,不要吃辛辣肥腻食物,不要吃非甾体抗炎药,要注意休息,多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2.药物治疗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药物有抑制胃酸分泌药,适用于腹痛患者;促胃肠动力药,适用于上腹胀、早饱、嗳气为主要症状患者;抗抑郁药,适用于上述治疗疗效欠佳而伴随精神症状明显者;黏膜保护剂,适用于所有患者。

宝宝怎样运用小儿推拿手法健脾胃

宝宝怎样运用小儿推拿手法健脾胃、增加食欲? 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之源。小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均需脾胃化生。而婴幼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易为饮食及外邪所伤。 另一方面,小儿生长发育迅速,为纯阳之体,所需营养物质较多,所以小儿脾胃运化水谷,吸收精微物的负荷相对较大,脾胃的正常运转是小儿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 症见:大便硬、大便烂,或常拉不消化的东西,腹胀,不想吃东西,过于消瘦或肥胖,面色暗黄,常生病,睡觉时开嘴巴或两眼闭不合有一条缝。 应用推拿调理脾胃,可以增强儿童的食欲,达到调理气血,促进消化吸收功能,从而提高小儿身体素质增中抵抗力。 【工具/原料】 益多贝小儿推拿手法,BB霜和天然茶油。 【步骤/方法】 1. 推三关(见下图1)200次,在孩子前臂内侧面靠大拇指那一直线,父母用大拇指或食中指指面,沿那条线从腕推向肘部。 2. 补脾经(见下图1)200次,就是在孩子的大拇指面的指腹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

图1 3. 运内八卦(见上图1)100次,就是在孩子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2/3处为半径作圆圈,顺时针方向圆圈推动。

4. 揉四横纹3~5分钟,就是在孩子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靠近手掌的指关节横纹处。 5. 揉腹,就是在孩子的脐部及其周围用掌揉法,持续5分钟后,孩子腹部有温热感即可。 6. 捏脊3~5遍,并点按脾、胃俞穴各20次,脾俞穴在第十二胸椎刺突下旁开1.5寸,胃俞穴在第十一胸椎刺突下旁开1.5寸。

【注意事项】 ?因为宝宝的皮肤娇嫩,为减轻摩擦,避免皮肤损伤,提高治疗效果,需要使用专用的介质,比如BB霜和天然茶油等。

关于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治疗效果

关于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D) 的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探讨三联疗法治疗运用于幽门螺杆菌(Hp)阳性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儿300例,其中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儿100例,应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克拉霉素、甲硝唑、奥美拉唑联合口服进行治疗,疗程10 d,根除Hp,最后统计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及HP根除情况。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方面总有效率89.00%,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高达93.00%,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HP阳性的FD不良患儿使用三联法进行临床治疗,①能及时有效缓解临床症状,②可有效根除幽门螺杆菌,临床疗效理想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标签:三联疗法;幽门螺杆菌;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生存于人体胃粘膜的一种革兰氏阴性菌[1],常常感染于儿童时期并且会持续终身,而发病主要在成年时期,一般会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严重时甚至会诱发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2]。所以,针对Hp最佳根除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主要探讨运用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儿300例,选择其中幽门螺旋杆菌阳性1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100例患儿中,男童55例,女童45例,年龄3~13岁。入选标准: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以及14C尿素酶呼气结果均为阳性;排除标准:近期内未接受过Hp根除治疗且未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排除患有其他严重并会干扰研究结果的疾病。 1.2方法所有幽门螺杆菌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均服用以下药物,所有药物均两次空腹进行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30~50 mg/kg/d,克拉霉素、甲硝唑:15~20 mg/kg/d,奥美拉唑:0.8~1.0 mg/kg/d,均进行10 d为1个疗程的治疗。 1.3诊断标准判定Hp感染与否依据《第四次全国Hp处理共识报告》相关的诊断标准[3]:出现以下三种可判定为Hp患者:①胃黏膜组织快速尿素酶试验(RUT)、组织切片染色任一种显示阳性;②13C或者14C尿素呼气试验表明阳性;③粪便HpSA检测呈阳性。患者的血清Hp抗体检测结果阳性则表明曾经有Hp感染,从未治疗患者可认为现症感染 1.4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标准观察治疗后患儿的腹痛、早饱、食欲下降、恶

中医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性

中医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19-11-14T09:29:58.91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7月7期作者:吴秋鹏 [导读] 观察中医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性。 吴秋鹏 (遂平县人民医院;河南遂平463100)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治疗的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共140例,将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两组,每组70例。对比组患儿实施吗丁琳混悬液治疗,研究组进行中药治疗,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腹痛和恶心呕吐等情况改善程度观察,明确分析患儿治疗前后食欲食量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示为94.3%,对比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75.7%,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食欲食量评分对比差异并不明显(p>0.05),而治疗后两组患儿的食欲食量差异明显(p<0.05)。结论: 中医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更加显著,中医治疗的方式能够对患者各种临床症状加以缓解,在这一基础上提升患者治疗的安全性,且中医治疗的方式能够在之后临床治疗中得到更好的推动应用。 关键词:中医;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效性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儿科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这一疾病的表现为恶心和腹痛等,对小儿发育及成长都存在着不利影响,当前在对这一疾病治疗的时候,其发病机制还并不明确,和喂养方式及肠胃运动障碍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于儿童自身自觉性比较差和药物治疗副作用等方面影响,幼儿也容易出现不按时服药或不用药现象,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中医认为消化不良属于“胃脘痛”等范畴,患者治疗病机是由于气机阻滞造成的,在治疗的时候的时候主要是以行气和消积等为主【1】。近些年中医推拿和中药口服液等治疗方式在消化不良等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化不良患儿中医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治疗的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共140例,将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两组,每组7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诊断标准要求,其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和我国《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符合。研究组男性38例,女性32例,患儿年龄显示为4-13岁,平均(6.7士 2.2)岁,患儿病程显示为6-12个月,平均(6.7士 1.3)个月。对比组男性24例,女性46例,患者年龄为4-12岁,平均(6.9士2.5)岁,患儿的病程为6-14个月,平均(6.6士1.1)月。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 05)。 1.2治疗方式对比组患儿使用西安扬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吗丁琳混悬液(国药准字H1091084) 治疗,每天用药三次,每次0.3ml/kg,饭前用药。一个月为一个治疗疗程【2】。研究组患儿实施重要治疗,其治疗方案中有龙胆草和干姜及三棱个3g,姜半夏和陈皮各5g,柴胡和黄等及积壳各6g,获菩12g,生白芍、延胡索、鸡内金各15g ,最后生姜3片。每天用药一剂,早晚煎服。两组患者治疗一个月作为一个治疗疗程【3】。 1.3疗效观察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腹痛和恶心呕吐等情况改善程度观察,明确分析患儿治疗前后食欲食量评分。 1.4统计学处理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示为94.3%,对比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75.7%,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食欲食量评分对比差异并不明显(p>0.05),而治疗后两组患儿的食欲食量差异明显(p<0.05)。 表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食欲食量对比 3.讨论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儿科临床治疗中比较常见的疾病,在这一疾病研究的时候能够得出其发病率相对比较高,而当前医学领域对这一疾病发病机理的认识并不够深入,其发病原因也并不十分明确,其和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具有直接联系,对于患者治疗,西医治疗临床中所属利用吗丁琳治疗的方式,其多数情况下具有比较显著的治疗效果,但是其本身在腹痛等症状控制的时候效果还不显著,在中医治疗中,这一疾病属于胃肮痛和疽积范畴。疾病出现的病因是由于人体存在脾胃虚弱和湿热内生等【4】。也有学者认为这一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儿童饮食不当造成的,儿童因此出现肝旺脾虚和肝胃不和等情况,因此能够得出这一疾病和儿童的肝部和胃部及脾等方面相关,在中医治疗的时候,需要注重清肝养胃。中医治疗药物药方中龙胆草不仅有泻肝火的作用也具有养胃健脾功效。姜半夏和干姜及黄连有促进胃部排空的效果。生姜能够产生抗炎止吐的功效,能够推动十二指肠运动能力有效提升。当前药理学研究的时候明显得出陈皮本身有对胃肠平滑肌的双向调节作用,在兴奋或抑制平滑肌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且能够促使失调的胃肠运动重新恢复正常,有利胆的效果,在这一基础上加强人体胆汁分泌,有效增强儿童的消化能力。延胡索具备镇痛的效果,在应用的时候其本身能够起到清肝和胃和改善症状的功效【5】。 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示为94.3%,对比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75.7%,两组对比差异明显 (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食欲食量评分对比差异并不明显(p>0.05),而治疗后两组患儿的食欲食量差异明显(p<0.05)。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效果更加突出,能够对患者各种临床症状加以缓解,在这一基础上提升其安全程度,这一治疗方式值得今后临床推广应用。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对儿童的生活质量存在着不利影响,在单纯实施西医治疗的时候,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复发率是比较高的,这就需要加强中医治疗的关注和重视,明确其中潜在的优势,掌握其所具有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和深入探讨,在这一基础上使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得到更好的治疗,提升儿童治疗有效率,较为规范认识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在对这一疾病深入

中药新药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

附件2 中药新药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早饱感、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也可见到其他症状如上腹部胀气、嗳气、恶心、呕吐等。FD 分为上腹痛综合征和餐后不适综合征2个亚型。FD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胃十二指肠运动功能紊乱、内脏感觉高敏、胃酸分泌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 FD属于中医的“胃脘痛”和“胃痞”的范畴。本病多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禀赋不足,导致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调,运化功能失健。其病理表现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多为脾虚,标实多为气滞、湿阻等。 FD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目前西医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抑制胃酸、促进胃肠动力、调节内脏敏感等。但近1/3的患者疗效不满意,症状反复。目前的临床研究资料显示,中药治疗可改善FD消化不良的症状,显示了良好的前景。

本指导原则旨在为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而开发的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提供建议和指导。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指导原则所提出的要求,是目前专业领域内较为一致的看法和认识,但不能完全代替研究者的临床实践和思考。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分型、临床表现、中医证候类型、治则治法等均各有不同,研究者应根据所研究药物自身的特点和临床定位,在临床前研究结果基础上,遵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GCP)相关要求,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合理设计临床试验方案,以客观评价中药新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二、临床研究要点 以功能性消化不良为适应症的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旨在明确所研究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研究前,应在充分了解药物的处方组成特点、临床应用经验、非临床研究结果及中医证候分型等前提下,结合立题依据,合理确定临床定位,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规范的临床试验计划与方案。 各期临床试验之间应进行合理衔接。临床研究过程中,还应注意根据不同阶段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动态地进行风险/受益评估,尽可能在早期淘汰毒副作用大、风险高或无效的药物,以控制药物研发风险。 临床试验设计中还应注意思考和体现所研究药物在同类药物中的优势和疗效特点。 开始临床试验前,应设立合理的洗脱期。

桂枝汤加减治疗小儿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桂枝汤加减治疗小儿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7-01-05T13:30:35.21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25期作者:宋博 [导读]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为非器质性或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上腹饱满以及早饱等[1]。黑龙江省第二医院 150010 摘要:目的对桂枝汤加减治疗小儿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为临床治疗该病找到更加科学的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2016年6月确诊的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8例,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桂枝汤加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4.83%(55/58),较对照组的81.03%(47/58)比较,明显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桂枝汤加减治疗小儿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取得的临床疗效比较满意,加用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桂枝汤;脾胃气虚;消化不良;小儿;临床效果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为非器质性或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上腹饱满以及早饱等[1]。目前,西医多采用益生菌等进行治疗,可以产生确切的健康功效,从而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发挥有益作用的活性有益微生物,调节肠道菌群,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促进患儿胃肠道的消化吸收,改善患儿免疫力。由于小儿的机体发育尚未十分完善,单纯依靠西药治疗的效果不十分明显。我院于2014年7月-2016年6月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桂枝汤加减治疗了58例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7月-2016年6月确诊的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8例。所有患儿均符合罗马Ⅲ的诊断标准:患儿主要表现为食少纳呆、手脚发凉、呕吐泄泻、口淡无味、舌质淡等。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治规范(草案)》:患儿主症可见脘腹痞满隐痛,劳累后加重、饥饿时疼痛加重,纳差而饱,大便溏软,舌质淡,体胖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次症见头晕乏力,嗳气不爽,泛吐清水,口淡不渴,脉细弱。具备主症2项+次证1项即可以确诊。其中治疗组男31例,女27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5.4± 2.1)岁;病程2-9d,平均病程(4.3±1.2)d。对照组男30例,女28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5.5±2.2)岁;病程3-9d,平均病程(4.4±1.3)d。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具有组间的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进行治疗,主要剂量如下:≤1岁的患儿lg/次,3次/d;超过1岁的患儿1.5g/次,3次/d。在上述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桂枝汤进行治疗,药物组成主要为:神曲、麦芽和鸡内金各10 g,桂枝、白芍、炙甘草、藿香以及木香各6 g。对于湿重者,可将藿香改为茵陈;无苔的患儿可加女贞子6 g。水煎服至50mL,每日1剂/d,每日2d。所有患儿治疗4d 为l个疗程。 1.3临床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治规范(草案)》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①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或改善≥3级,异常的指标均基本恢复正常,且保持>2个月不再复发为临床治愈;②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的改善或改善≥2级,异常的指标也明显的改善为显效;③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或是改善≥1级,异常的指标略有好转为好转;④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异常指标均无好转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如表1所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83%(55/58),较对照组的81.03%(47/58)比较,明显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祖国医学人文,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比较娇嫩,形气未充,加之生机蓬勃,脾胃容易受到损伤,升清降浊功能失调容易发生功能性消化不良,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医根据小儿发病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一般采取温阳健脾之法进行治疗。运用调和营卫之法,可以有效的调和营卫,使得气机畅通,从而恢复脾胃运化水谷、升清降浊之功能,促进消化和吸收,恢复各脏腑之间的平衡。桂枝汤本来是为治疗太阳中风之证而制的,被誉为仲景群方之魁,是滋阴和阳、调和营卫以及解肌发汗之总方[2]。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机为脾气亏虚,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盛又易困脾,因此,本研究实验桂枝汤进行治疗。方中的藿香辛温芳香,偏走中上二焦,可以外散表邪而辟秽气,内化湿浊而醒脾胃,具有散而不峻,温而不燥之特点,为芳香化浊,健运脾胃之要药。鸡内金乃鸡之脾胃也,是健脾胃的良药,可以起到健壮脾胃,益能运化药力以消积的作用;同时合六神曲共奏健脾和胃,消食调中之效。全方立意精巧,组方精当,药简效宏[3]。本次我们在常规西药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桂枝汤加减治疗了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儿,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83%(55/58),较对照组的81.03%(47/58)比较,明显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桂枝汤加减治疗小儿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取得的临床疗效比较满意,加用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价值。参考文献: [1]娄朝晅.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3,53(32):72-73. [2]张瑜,李鲜.柴胡桂枝汤加减佐治功能性消化不良32例[J].国医论坛,2016,31(1):7-8. [3]刘惠,刘肇杰,李海洋,等.加减桂枝汤治疗小儿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J].吉林中医药,2013,33(8):812-8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