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雨的四季》课时训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雨的四季》课时训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雨的四季》课时训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雨的四季》课时训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A.pāo jiāo líng yǐn

B.bāo jiāo léng yǐn

C.bāo jiāo líng yǐn

D.pāo jiǎo léng yǐn

【答案】B

【解析】

【详解】

“苞”应读bāo,“娇”应读jiāo,“棱”应读léng,“蚓”应读yǐn,故选B。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旷

..。

B.而荷叶铺满

..了河面,破切

..地等待着雨点。

C.但是,人们受够了冷洌

..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

..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

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

D.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

..人间。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旷”——犷,

B.“破”——迫,

C.“洌”——冽,

故选D。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雨仍然偶尔造仿

..(lìn sè)了。

..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

B.静谧.(nì)的夜晚,水声在屋檐

..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

C.它既不倾盆飘泼

....(xī xī lī lī),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

....,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

D.你只会感到更高邈.(miǎo)、深远,并让凄冷

..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

【答案】D

【解析】

【详解】

A. 仿——访;

B. 谧(nì)——mì;

C. 飘——瓢;

故选D。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电光闪闪,雷声轰鸣,淅淅沥沥

....的大雨下起来了。

B.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么咄咄逼人

....。

C.夏令营活动通知一发下来,同学们就争先恐后

....地去报名。

D.每当收到一本好书时,我常常会迫不及待

....地阅读,它如同一股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有误。“淅淅沥沥”指小雨落下的声音,与“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大雨”相矛盾。

5.请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__________)

(2)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__________)

(3)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______)(______)【答案】(1)比喻(2)排比(3)拟人比喻

【解析】

【详解】

(1)把“叶子”比作“波浪”,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三个短语结构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成串地排列,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3)“争先恐后”本是人的动作,这里用来写“杂草”,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杂草”比作“海绵”,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春节回到家乡,我又看到了母亲那亲切的笑容和久违的乡音。

B.每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超过1000万名左右的青少年参加。

C.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

D.央视“诗词大会”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搭配不当,“看到了”和“久违的乡音”不搭配。将“和”改为“并听到了”。

B.不合逻辑,删去“超过”或“左右”。

D. 语序不当,应该将“研究”和“了解”颠倒位置。

故选C。

点睛:搭配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等,较为典型的是一个词语和后面或前面的两个词语配合时,与其中的一个搭配不当。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忽然到了晚间,水银柱降下来,黎明提前敲着窗户,你睁眼一看,屋顶、树枝、街道,都已经盖上柔软的雪被,地上的光亮比天上还亮。这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常的蜜情,是它送给人们一年中最后的一份礼物。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屋顶”树枝”“街道”是名词。

B.“晚间”“忽然”不全是名词。

C.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D.“柔软”“蜜情”是名词。

【答案】D

【解析】

【详解】

D.有误。“柔软”是形容词。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捕风者

彭家河

①我曾经想看到风的形状,可它形无定式来去无踪;我也曾想捕捉风的味道,可是,风静隐于虚无之中,风动,带来的却是他处的味道;我也曾琢磨过风的声音,才知道风本无声,只是有许多声音都被风一路带来又一路带走……

②在我离开农村进入小县城之后,仿佛进入一个听觉和味觉的荒漠。身处日益膨胀和来不及完善的城市,我成天浸泡在城市污秽的味道和繁杂的声音之中,只能独自怀念着风清气正的乡下时光。

③虽然风的形状不可看见,但是风经过之处,也总有从静到动的提示。草倒叶飞、云转幡动,这都是风在说它来了。可能风还在远处,我们就远远地发现了风的脚印。在乡下,如果站在木格的窗子背后,只要看到对面青山上的树在摇摆,山路上的雨衣在飘动,瓦房上的炊烟在扭腰,这些都是在说,那就是风。当然,居住在高高的电梯公寓,隔着双层的玻璃窗子,也只有那些粗壮烟囱上方的烟雾或者花花绿绿的商铺彩旗,在天空中写着“风”,如果没有这些烟囱或者旗子,应该是看不到风的身影的。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本是件简单的事,然而,要在城市灰蒙蒙的天底下看看云,实在是十分奢侈的想法。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④多年前的一个五月,我在农忙时节回到乡下,刚下过暴雨,溪里池里水都涨起来了。在那个雨过天晴的黄昏,我坐在青草地上乘凉,阵阵温和的晚风吹过,风中满载着布谷的歌唱、虫子的嘶鸣,还有牛的长调,我突然觉得,这样的五月,才算是完整或者完美的。之.后,我也时常回乡下去,更多的时候就在春节前后,等到天黑定了,山里山外全是静默的,偶尔有人家点燃一串鞭炮,响过之后,夜晚更显得寂静了。

⑤对于风中味道的触摸,主要依靠鼻翼,舌头无须过多参与。风中的味道,在乡下,更多的是花花草草传出的消息。当然,花要把消息告诉的不是人,而是那些远远近近的虫子,只不过让人也无意中捕获了。花的消息,风在以一种更加隐秘的方法传播,也是一种不可看见不可听闻的方式。因而,在乡下,一个人的嗅觉是十分灵敏的。

⑥村口人家的饭熟了,村尾的人都知道是些什么菜。如果是在饥饿的年代,就有不少无事的孩子过去串门了。如果闻见有腊肉的味道,那一定是家里来了远客;如果是酸菜红苕的味道,就不过去凑热闹了。每年端午,家家都会用新面蒸馒头,一大早,村子就全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馒头香味中,虽然各家各户还把馒头扣在蒸笼里,但是只要鼻翼轻微动一下,就知道哪家的包子是肉馅的,哪家是菜馅的,还有哪家用的是洋槐花作瓢。

⑦乡下,风的味道不仅四季各异,而且一天之中也不断变换。早上凉,中午热,晚

上冷。当然,如此简单的词语无力把乡村的风在纸上再现,或者将其描述得原汁原味。

⑧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里,百无聊赖地想到了乡下的风声和风味。风中遥远的声音和淡淡的味道,正如我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

(选自2016年1月1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8.请根据文意填空。

文中捕风者捕风的方式是多样的:通过草叶、云幡等物感知风的,通过一些动物和鞭炮捕获风的,还通过和食物来感受风

的味道。

9.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10.结合加点的文字,赏析下列句子。

当然,在行色匆匆

.......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

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

..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的间隙,偶尔

11.阅读④一⑥段,用自己的话

.....概括作者笔下乡村的特点。

12.结合全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意。

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里,百无聊赖地想到了乡下的风声和风味。风中遥远的声音和淡淡的味道,正如我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

【答案】

8.形状(或踪迹、脚印、身影等)声音花草

9.承上启下;写出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风清气正乡下生活的怀念,交代了后文作者能够体验到风的形状、声音、味道的原因(或“为后文作者能够体验到风的形状、声音、味道做铺垫”)。

10.①本句描绘了城市人忙碌、为生活所累而忽略了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的生活状态;②表达了作者对城市人委婉的批评,③也表现了作者对闲适、惬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生活的向往。

11.①氛围安静;②空气清新怡人(环境优美);③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或重视民俗)。12.生活在人与人隔绝的城市里,让人感到压抑、孤独和寂寞,乡村自由惬意、和谐淳朴的生活离“我”越来越远,让“我”内心充满了感伤,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状态的厌倦和对乡村自然生活的渴望。

【解析】

【分析】

8.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本文翻来覆去围绕风的“形状”、“味道”和“声音”展开。“虽然风的形状不可看见,但……草倒叶飞、云转幡动,这都是风在说它来了。”故第一个空填“形状”。“风中满载着布谷的歌唱……山里山外全是静默的,偶尔有人家点燃一串鞭炮,响过之后,夜晚更显得寂静了。”虽然没有点明,但也能猜出“声音”。风的“味道”在⑤⑥段,第⑥段从食物来写,第⑤段呢?“风中的味道,在乡下,更多的是花花草草传出的消息”,那就是花花草草了。

9.本题是考查中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不外乎“内容上”和“结构上”两方面的作用。因为要“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请别忘了结合具体的句子。建议分开回答,如“内容上……;结构上,……”“怀念着风清气正的乡下时光”、“进入小县城之后,仿佛进入一个听觉和味觉的荒漠……”是本段的内容,写出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风清气正乡下生活的怀念,它们还与“上下文”有怎样的联系呢?当然是为下文内容做铺垫了。结构上,前有一段,后有七段,本段自然是“承上启下”了。10.本题是考查对文章语言的赏析能力。题干要求结合加点文字,其实是暗示了赏析要从用词的角度切入。“行色匆匆”写出了人们“神态举止急急忙忙的样子”,“没有谁会停下来”也是一派繁忙、忙碌的景象,关键是他们在忙什么呢?原来是“奔波行走讨价还价”!只是“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一加对比,我们就会发现文字背后的批评意味和心之所向、情感选择。

11.阅读所示文段,找到作者描写乡村的内容,如:第④段写的风的是“声音”,雨后山村,黄昏时的充满生机,天黑后的一片静默,应该说是恬静和第⑤段写的风的是“味道”,乡村里,花草的香味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啊!第⑥段写的还是风的“味道”,有好吃的时候,孩子们便去“蹭”饭了,从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两方面来概括作答。12.仔细阅读句子的内容,联系作者全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所代表的“城市生活”,“风声和风味”所代表的乡村生活,即可体会到作者对两种生活的情感态度,理解句子的含义。

13.考试失利,王芳静静地趴在窗台上,望着窗外绵绵的细雨出神。妈妈走进来关心地问:“芳芳,在做什么呢?”王芳笑笑说:“我在听雨的诉说呢!”妈妈愈发好奇:“雨会诉说吗?雨都跟你说了些什么呢?”王芳想了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妈妈,我听到雨这样跟我说,小芳,这次你虽然没有考好,但并非真的说明你没有实力,而是学习方法出了一点问题,只要你继续努力,下次一定能考好!【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理解题意,是“考试失利”后王芳和妈妈的对话,因此对话的内容应是如何面对失利,采取怎样的措施和学习态度来应对以后的考试;再结合语境中的“窗外绵绵的细雨”“雨的诉说”“雨都跟你说了些什么呢”,可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雨成为自己学习上的引导者;还要注意是和妈妈的对话,说话一定要客气委婉,要有称呼,语意要连贯、得体。

14.指出下面各句中的名词。

定义:名词,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

(1)谁是最可爱的人?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人们选择了十二种自然界的动物作为生肖。

【答案】(1)人(2)草,土(3)人们,自然界、动物、生肖

【解析】

【详解】

名词,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

(1)“人”表示人的名称,故为名词;

(2)“草”“土”表示事物的名称,故为名词;

(3)“人们”表示人的名称,故为名词;“自然界”“动物”“生肖”表示事物的名称,故为名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