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探究共6页文档

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探究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分层次教学的策略适应了这一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笔者现就初中数学教学实施“分层次教学方法”谈些肤浅看法。

1分层次教学的意义

“分层次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它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组织教学。不同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气质和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等都有差异,这些差异中智力水平差异是最影响学习速度的最主要因素;人格特点的差异影响学习方

式。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划分层次,主要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特点的学生组织教学,是适应因材施教的要求的。

分层次教学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师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己选择适宜自己的目标要求,同时在学习中表现为达成目标所作出的积极行为。例如数学的计算,它对不同学生的要求就是不同的,它可以允许一些学生多用一点的时间达到要求,对计算速度的要求

也可以适当,计算只要求达到“会”或“比较熟练”的内容时,在速度上就不要不切实际地提出过分的要求,另外鼓励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计算,不一定要同一要求。

2怎样进行分层次教学

2.1学生层次化――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科学分成

层次划分符合实情是分层次教学的基本条件,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对他们进行分层。可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低、中、优等三个层次,层次划分要与新课程目标提出的“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最低要求”接轨。低等层次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优等层次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本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中等层次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本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优等层次的同学请教;优等层次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本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中、低等层的难点,与低等层次学生结成伙伴。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为此,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以避免在学生中形成等级差异的负面效应。另外,教师备课时要有分层教学的准备,教学中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努力让每个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2课堂教学层次化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兼顾层次差异,既让低层次的学生能够接受、理解与运用,又要考虑优等层次学生的

知识需求,保证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时,必须以中等层次学生为基础,同时兼顾低、优两层次,一些深难的问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再给优等层次学生讲。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创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要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把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发展。

课堂提问和课堂练习要让学生能展示自己的才华,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出示的问题恰如其分,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要有意识地提一部分难度较大的题,让优等层学生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也

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让层次较低的学生回答,使他们在学习过

程中获得成功感,培养他们的信心。对低等层次的学生,要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有成绩时,要及时鼓励和肯定,努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可以学好,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后劲。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

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一刀切,往往使低等层次学生吃不消,优等层次学生吃不饱。为此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练习,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第二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第三层是基础性作

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各半。布置作业要精心安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