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奥雷利亚诺上校部分

《百年孤独》奥雷利亚诺上校部分
《百年孤独》奥雷利亚诺上校部分

战败者的孤独——奥雷利亚诺上校

这是一位传奇色彩十分浓重的人物。《百年孤独》小说的第一句中便交代了这个人物,“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①奥雷利亚诺上校是马尔克斯重点描写的人物之一,是作者最喜欢的人物。他曾在《番石榴飘香》中说:“我知道我迟早要把他结果的,但我迟迟不敢下手。…我写完那一章,浑身哆嗦着走上三楼…一头倒在床上,整整哭了两个钟头。”②可见作者对上校这个人物的喜爱之情。

上校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二代,是老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的次子。他“是在马孔多第一个出生的孩子…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在母亲腹中就会哭泣,来到人世时睁着双眼。”③并且从小展现出不同于常人的特殊才能——预知未来。在他还没有参与内战之前,在马孔多是一位熟练的金银匠,“凭着精湛的手艺在整个大泽区享有盛名”。④他想象力丰富,继承父亲对科学的喜爱并热与探索。

后来发现岳父堂阿波利纳尔·摩斯科特在保守党和自由党的竞选中舞弊时, 他决定加入自由派,并且发动了第一次起义。他一生“发动过三十二场武装起义,无一成功。逃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伏击和一次枪决。…被人在咖啡里投毒,投入的马钱子碱足够毒死一匹马,但它仍大难不死。”⑤战争曾给他带来许许多多荣耀和威武,然而就算是这样,他的队伍还是失败了。后来他厌倦了无休止地战争,感觉自己被那些战事拖得原地打转,他觉得“自从那个遥远的午后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他唯一的快乐时光就是在金银器作坊里打造小金鱼的时刻。他被迫发动三十二场战争,打破与死亡之间的所有协定,并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圈里打滚,最后耽搁了将近四十年才发现纯真的可贵”。⑥最后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马孔多,像年少时一样整日在作坊里制作小金鱼,“每天做两条,凑够二十五条就放到坩锅里熔化重做。”

⑦他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孤独的世界,别人进不去自己也无法走出来。直到死时家里竟无人觉察,直到桑塔索菲亚·德拉·彼达发现秃鹫纷纷从天而降。

上校本来并无意参加战争,他“那时还完全不明白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区别”⑧,只是在目睹岳父作为保守派所作的事情后心生鄙夷,选举时的“菜刀事件”和政府军在小镇残暴的行为,使他再也忍受不住了,“在一次近乎疯狂的行动中,二十一个不到三十岁、用餐刀和尖棍武装起来的男子由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率领,奇袭军营,缴获武器,并将院中将上将和四个杀害那女人的凶手枪毙。”⑨后来他投奔了革命军维多利奥·梅迪纳,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在我看来,上校在最初的起义中,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求得自身的解放,要求保守派平等对待每一位公民,为了这个目标,他出生入死,戎马倥偬,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到最终却未能使自己解放,也未能为人民获得自由和平等。自由派与保守派两派间无休无止无意义的纠纷让他慢慢失去了自己最初的目标,他慢慢忘记了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战。他唯一的行动是争夺取政权、在选举中取得胜利, 结果只是:“九点钟去作弥撒的是保守派,八点钟到教堂去的是自由派。”在那么多年的战争中,上校的性格有了很大地变化,他杀死了蒙卡达将军。将军说:“你那么憎恨军人,跟他们斗了那么久,琢磨了他们那么久,最终却变得和他们一样。人世间没有任何理想值得以这样的沉沦作为代价。”⑩说明了他已经变了,他变得冷漠,变得疑心很重,所有人都不得靠近他身旁三米以内,包括自己的母亲。他满腔地热血在战争中渐渐冷却,人道主义所有的情怀逐渐消失, 人格也变得扭曲, 变成了孤僻冷漠的杀人者。“他陶醉于凯旋的荣光、不可思议的频频得胜,濒临显赫声名的深渊。”①其实仔细阅读小说会发现马尔克斯总是运用粗大的线条描写战争,而运用比较细致具体的语言描写他革命失败后的失败与孤独,我认为这样表达就是为了突出上校不管是他战争失败还是胜利都是悲剧,战争失败是小说中他的孤独结局,而如果他战争胜利的话,他将会陷入权力的孤独深渊之中,就像是《族长的秋天》中的族长一样。这个被士兵和军官誓死追随,因为反对暴政和不公而战斗的男人,最后也没有逃过布恩迪亚家族的魔咒,变成了一个极度病态孤

独、无药可救的家伙。上校最终都没能明白自己为了什么而战,他的所有行动中没有依据成熟的党派的纲领与制度,他脱离了人民群众,革命不够彻底,如果只是一味地攻陷政府、拉选票,这些表面上很有成效,但并不能是深入人心,在最后上校放弃革命回到马孔多时,可以看到他“是在讥笑和唾骂中回到马孔多的”②,人们不理解他所做的事情,也没有真正参与进来,对于马孔多的人民,看一场电影都能让他们惊慌失措,这革命又是怎样的存在呢?所以上校戎马一生,终究是个孤独的战败者。我们也知道马尔克斯写马孔多、写布恩迪亚家族是为了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所以上校的人生轨迹,就是千万个拉美起义者的人生轨迹,上校的失败也代表了拉美起义者的失败,我想拉美人民并不会缺少热情的冲动,所以从历史上来看拉美一直内战不止,但是他们犹如一盘散沙各自为营,始终没有取得根本意义上的胜利。如果获得新生的所有孤独者团结起来, 必定会形成一股强大而具毁灭的力量, 无论多么强的势力都不能将它摧毁吧。

其次,上校与生俱来的孤独性格也造就了战争失败,使自己走上孤独的绝路。他从小就表现出和实际年龄不相符合的冷漠、麻木。他爱上年幼的雷麦黛丝,在后者还在尿床的时候。我一直认为上校的这种爱不能称之为爱,只能是一种近似与恋女的变态情节。虽然他在行刑前最后想到了雷麦黛丝,觉得这是一种深爱,但当他思维正常时,又笃定自己从来没有爱上过她,当然他没有爱上过任何人。在内战结束后,他认为“任何东西都没引起心中的痛苦”③,就连雷麦黛丝在他心中都变成了一个陌生姑娘的模糊形象。内战时,与自己发生过关系的十七名女子,他都不记得了。“他在爱情的沙漠上邂逅了许多女人…但是他的心里却没留下她们的任何痕迹。”他一生中,确实是没有爱过他人,既没有爱的心,也没有爱的能力,④他认为最有乐趣的便是制作小金鱼,在这种需要高度注意力的工作中,他才能摆脱痛苦,甩掉孤独。战争和自身的孤寂性格把他逼上绝路,使他变成一个冷血孤独的可怜人。所以他终于说:“一个幸福晚年的秘诀不是别的,而是与孤独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⑤

百年孤独分析百年孤独解析丽贝卡

百年孤独分析百年孤独解析丽贝卡 马贡多已死孤独不再 ——《百年孤独》初评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xx级王新刚 1044406020 【提要】本文就《百年孤独》中“孤独”这一问题展开论述,论述了“孤独”本身的由来、关于布恩迪亚、马贡多、以至拉美的孤独的笔者自认为的真正内涵,认为《百年孤独》所论及的“孤独”应该是以个人孤独为表现形式,以布恩迪亚家族、马贡多的集体无意识的“孤独”来象征拉美文化在过去百多年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的一种“孤独”的状态,进而认为,在“孤独”之后拉美文化已无法恢复的历史悲剧。 【关键词】孤独;《百年孤独》;马贡多;文明 《百年孤独》自1967年问世以来,在拉美、甚至全世界引发一场文学地震,被誉为“继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四十多年间关于《百年孤独》的评论此起彼伏,出现了依据种种理论进行评论与解析的,并且在我国八十年兴起的寻根文学热潮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为中国寻根文学的深入起到了很好的借鉴

作用。而其引发的关于文明的思考,更是绵延不绝,而关于“孤独”问题的讨论也是仁山智水。笔者认为,这里的“孤独”揭示出了文明类型以及文明机制层面的一些内在问题,值得思考。 一、孤独的由来 什么是孤独?《百年孤独》里有谁万世不绝的孤独?从根本上来说,孤独源自不理解。当我们身无牵挂,没有人(包括自己)认识、了解自己,个人的想法只有自己知道,任何人都和你没有联系,你绝对不会感到孤独。因为其他所有的存在于你来说根本没有意义,也就是不存在。因为自己本身就是世界,所以一切都是内视的。而当心扉敞开,有过与人分享的经验,之后又失去这种状态,你的所有又没有人来理解,又仅剩你一人的时候,孤独便产生了。当然我们独自面对自己时会有孤独,那是因为每个人都不会出现如上所说的绝对条件——没有任何 人认识自己,自己不能认识自己。现实是我们永远活在关系当中,期望被别人理解,而一旦失掉,便产生了孤独。 马贡多人的孤独,有其对于外来事物不理解的原因;面对这些由吉普赛人带来的珍奇,他们始终持不解的心态。对于马贡多、布恩迪亚、拉美,之前他们都是向内的,世界就是他们本身,一切的人、事、

浅析《百年孤独》与典型人物形象

浅析《百年孤独》与典型人物形象 一、加西亚·马尔克斯与《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孤独仿佛是永恒的主题。他笔耕不辍,一直在努力地提醒人们,孤独是一种默默凌迟在人们皮肤上的体验,是一种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寻常的现实。“这一现实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它每时每刻都决定着我们每天发生的不可胜数的死亡。朋友们,我就是我们的孤独之症结所在。” [1] 但孤独究竟为何物,马尔克斯通过笔尖把释义隐藏在了他的书籍中,需要读者不断揣摩。其实,是否能够猜对马尔克斯的真意并非重点,个人认为他写作的意义在于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问题,关注自身以及别人孤独的命运。 在高三时,我曾花一彻夜时间把《百年孤独》从头通读到了末尾,并整理出了一幅密集的人物家族图谱。寒冬腊月,我坚持阅读完毕,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感受——作者在带领着我浏览一篇斑斓壮阔的历史,马孔多的阁楼庭院只是缩影。马尔克斯既是领路人,也是叙述者,可他说得轻描淡写,语调落拓又显得有些急促,不甚清晰的语句在一闪而过的瞬间留下大片空白给我自己去探索。我只能紧紧跟着他前进的脚步,忘记了停下,忘记了离开。再抬头,东方已泛白。故事结束了,心中似乎还回荡着自己,在故事里走过一遭的脚步声。 在我的理解中,孤独是纠缠着布恩迪亚家族的咒语,每一个成员自出生开始就被孤独缠绕、束缚。作者没有明说施下咒语的是什么,在他的作品中把很多都归结于了命运——不可阻挡、无可反驳的命运。“我们的行为是受一个至高无上的意志支配的。无论是竭尽全力地抗争……我们都没法抗拒这个至高无上的旨意。”(出自《枯枝败叶》)同时,孤独在他们的世界里又是一把双刃剑。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成员都害怕自己陷于孤独的泥淖,而无休止地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在挣扎。讽刺的是他们的生存又无法逃脱这种孤独——他们渴望保持高傲姿态。“一个家族的孤独在此被进一步表现为现代人共有的巨大困惑:‘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而且,历史越是发展,文明越是进步,

小度写范文励志书籍《百年孤独》简介_百年孤独书籍模板

励志书籍《百年孤独》简介_百年孤独书籍 励志名言网权威发布励志书籍《百年孤独》简介,更多励志书籍《百年孤独》简介相关信息请访问励志名言网。马尔克斯简介: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代表作有《百年孤独》(196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年)恰到好处的幸福《百年孤独》简介:《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百年孤独》书评:开始很吃力,越读越上瘾《百年孤独》这部书是去年十月买的。买来以后一直放在哪里没有细看。我从来不把看书和读书混为一谈,看,是随随便便的一目十行的走马观花。而读,是认认真真的仔细研究。从陌生到熟悉,从了解到理解。了解是内容,理解是作者的写作心态和社会环境。面对这样的作品,当你没有能力读它的时候,千万不要试图去读懂。不要逼自己去面对那些看似纷乱的情节,不要强迫自己搞清楚那一代又一代的人物关系,不要翻来覆去的理清某些相似的名字不同的人物。这些屏障存在于那里,已经说明你无须去读它,起码是当下,无须去读。就

解读《百年孤独》

解读《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评论界称之为“20世纪用西班牙文写作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 刚开始读《百年孤独》时,被它那庞杂的家族系统,还有那些让人头晕目眩的重名吓倒,正如周边同学反映的那样,觉得这本小说很难读懂、非常混乱的书;但看到有些读者的极力推荐,我又硬着头皮接着读下去,发现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它的写作手法的确很特别,而且里面还有一些奇特、魔幻的情节,更能吸引我读下去。 庞杂的内容,众多孤独自闭的人物形象,曲折离奇的情节,夸张与象征交织的描写,再加上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螺旋环绕的叙述方式等,《百年孤独》让人叹为观止。穿越三百五十年的光阴,隔着那曾被哥伦布征服过的茫茫大西洋遥遥对峙,马尔克斯虚构了一个叫做马孔多的小镇,描绘了在这个奇特的地方生活的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百年盛衰史。他把读者引入到这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交错的生活之中,不仅让读者感受许多血淋淋的现实和荒诞不经的传说,也让你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细品此书,让人深刻感到一种害怕,感觉到了灵魂的颤动。 书名把马尔克斯的创作意图表达得非常明显,它寓意着哥伦比亚一百年的孤独,一百年的徘徊,一百年的荒废,一百年等于零。马尔克斯是想通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秘与奇幻色彩的坎坷经历

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的正确途径。小说中充斥着的孤独感,其基本主题是孤独,孤独成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徽记,如同他们血液中固有的不屈不挠、勇敢、爱冒险和冲动,以及骨子里隐藏至深的乱伦渴望。人与人的交往都隔了一堵厚厚的墙,人注定是孤独的;理解注定成为不可能,人在得到自由的同时,也得到了它馈赠的礼物——孤独。20世纪把战争、死亡、恐慌抛给了世人,也把深深的孤独感丢给了世人。小说总结了拉丁美洲充满痛苦、暴力、压迫和灾难的历史,愤怒地抨击了美帝国主义对拉丁美洲的奴役和独裁统治的残暴,表达了马尔克斯对历史深刻的思考和对自身民族的反省,正是愚昧落后的传统观念造成的民族劣根性从而导致孤独的出现。这种孤独使人冷漠、绝望,在亲人之间筑起无形的墙,彼此缺乏信任,互不了解,甚至反目成仇;并且进一步导致了保守、落后、愚昧,最终演变成家族、民族和国家衰败、消亡的主要原因。在小说的结局,布恩迪亚家族连同马孔多镇被飓风席卷而去,深刻地揭示了由于孤独而必然产生的家族和社会的悲惨结局。 读完《百年孤独》这部充斥着深重的悲剧意识、孤独的气氛、神奇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顿悟:人生于世,不过百年。要摆脱孤独、摆脱命运的控制,当尽己所能,促使人与人之间多点和谐,少点怨恨。

2020百年孤独心得体会大全

2020百年孤独心得体会大全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所有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更像是空虚的灵魂。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从书中的人物身上读到了我们在一生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孤独。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百年孤独心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百年孤独心得1 在嫣然的岁月里跳跃,我被撕扯得衣衫滥缕,明眸空洞。回首,惊觉春已无处寻觅,我早被遗忘在冰雪处,伫立成百年的孤独。 夜,来临了,我抛开日间的华丽,发现自己除了孤独,竟然一无所有。月忧伤地隐去半个身子,用朦胧的云罩着。翠叶密处,藏着一只黄鹂,它在寂寞地唱着: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 我如枯槁的木乃伊,坐成千年的寂寞,枯萎的心,无力再弹起清风明月的篇章,只有让孤独肆意地决堤。 轻轻撩起时光的珠帘,我迈着轻盈的脚步,行走在万花丛中,摘一路的山花,烂漫着如水的青春,那是怎样的笑颜啊! 我无邪地坐在岁月的宴席上,看: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 我想用自己生命的笔,描绘它的繁华,我用长长的构思,只写下了几行清冷的诗句,就成了绝笔。花凋谢,月如钩,宫殿倾倒,凄凉满目,废墟上,皮里春秋在狂笑,黑白颠倒在狂舞,我年轻的心,早生白发。 而今,自己走过的路,已是一片荒芜,残垣断壁上,我如枯草,苦凄凄地摇曳着。生命如水,梦如水中花。水中花,没有全部的岁月,谁会把它收留?历尽漂泊后才知道,天涯本无路,海角没有家。 于是,我痛彻心扉地日日数着落花,数成了无边无际的孤独,书写着另一部生命悲剧的巨作,读者是自己。 我带上了沧桑送给今夜,我又想起了被发月碾碎的希望,拾起后,秋雨绵绵,淋湿心的每一个角落。冷场的生命,喝彩的是悲哀,我连清冷的昂首都显得那么的猥琐和懦弱。 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一来,是希望,这一去,也是希望,可这中间是怎样的流程呢?我清楚地看到,我残缺的心,已挂在秋风中,孤独地摇晃,一万年的祈盼,一千年的轮回,睡去,醒来;醒来,睡去,竟然是百年孤独! 我的一副面具,掩饰自己的孤独,融入滚滚红尘,岸边依然是晓风杨柳,谁会为谁而改变? 百年孤独心得2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乱且坚韧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摘自《百年孤独》)黄昏时刻,夕阳将世界蒙上一层朦胧的颜色,圣洁的只属于晚霞的孤独光辉照耀在每一个存活在这个世界的人身上。人们为活着奔波,不断重复着“出生—死亡—出生”的过程,在生命的动荡中起起伏伏,过着孤独的人生,回忆着孤独的过去。正如布恩迪亚家族不断发展又不断没落而最后消失在这个世界上,这似乎是人生永恒的孤独的轮回。“月盈则亏,盛极则衰”正是这世上每一样事物变化的必然规律——没有什么能获得永生,亦没有什么能在有生之年保持不变。 书中乌尔苏拉曾迷信“名为‘阿尔卡蒂奥’和‘奥里亚雷诺’的人‘固然天生’有着不同”,并列举家族史上重复以这两个名字命名的人,认为叫“阿尔卡蒂奥”的人都性格冲动,而名为“奥里亚雷诺”的人都性格孤僻。这看起来毫无逻辑却实实在在成为了这个家族的现实——这何尝不是一种轮回?布恩迪亚家族在历经六代以后诞生的“又一个真正的布恩迪亚”,而整个家族从马孔多的创始者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到最后“终结家族的神话般的生物”,从一

《百年孤独》赏析讲课稿

《百年孤独》赏析

点评鉴赏主题 孤独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家徽,每一个成员都自觉不自觉地佩戴着它。同时,孤独在他们的世界里又是一把双刃剑。他们害怕自己陷于孤独的泥淖,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反抗孤独,悖论的是他们的生存又离不开这种孤独,他们渴望保持孤独的高傲姿态。可见,布恩迪亚家族成员的孤独带有一定的矛盾性。乌尔苏拉积极融入生活,奥雷里亚诺上校不断反复熔铸小金鱼,阿玛兰妲织了又拆,拆了又织不停做寿衣,庇拉尔·特尔内拉在与不同男人的纠缠中麻醉自己……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成员就这样无休止地在孤独中挣扎,既想逃脱,又想保持这种孤独的姿态。他们所有的努力似乎看是是没有结果的一种劳作。然而,按照本雅明寓言理论的说法,所有的寓言文本具有救赎性特点来解读,我们会吃惊地发现,他们不断反复劳作和西绪弗斯推石上山似乎有着某种相同的启示意义。不断反复劳作,而又毫无结果,这是一种超验的意象。“是一种对人类某种状态的说明。通过这样的说明,一个家族的孤独在此被进一步表现为现代人共有的巨大困惑:‘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而且,历史越是发展,文明越是进步,人类越是对自己有所认识,这种扰人心绪的困惑也越是得以增长。而最为困惑的也许是,人类永远也无法看清自己。”就像羊皮纸手稿是一张写满布恩迪亚家族孤独的密码,一旦当人类彻底认清了自己,读懂了这张带有寓言色彩的手稿,人类也就会毁灭了自己。就像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们一样,在一阵飓风中,永远消失在这个尘世了。《百年孤独》中的人们一直处于像《致密伦娜的情书》中说道:“我的本质是:恐惧。”以致密伦娜在给勃罗德的信中说“我还没有认识他的为人,就已经认识了他的恐惧……”。如同克尔恺郭尔所说:“当恐惧害怕他自己时,他就同恐惧对象保持着一种诡谲地关系。他的目光就再也离不开这个对象,而且,他也不愿意离开,因为,当某一个人想把目光从那个对象上挪开时,他就会感到后悔……”在整个故事中,布恩迪亚经历了从淳朴的乡村生活到战争、革命,接着殖民入侵后的西方思潮的侵蚀,在到一切归于平静后的绝望、灭失,正是哥伦比亚,甚至是整个拉丁美洲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的再现。故事中的战争是美洲反殖民战争的缩影。主人公“奥雷连诺上校发动了三十二次武装起义,三十二次都遭到了失败。他跟十六个女人生了十七个儿子,这些儿子在一个晚上接二连三被杀死了,其中最大的还不满三十五岁。他自己遭到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二次埋伏和一次枪决,但都幸免于难”,最终在革命与无休止的战争中,上校杀死了自己的亲密战友,不可避免的使革命走向了停滞和反动,这和拉美洲的革命历程是吻合的。而上校在否定与自我否定,空虚与迷惘中失去了信仰和精神支柱,这是所有挑战孤独的勇士们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失败。奥雷连诺上校最终远离尘嚣,又躲入了小屋,度过了后来无用的数年岁月。这同样也是美洲轰轰烈烈的革命沉寂之后,那些昔日的英雄无奈选择。

《百年孤独》中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形象

《百年孤独》中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形象

————————————————————————————————作者:————————————————————————————————日期:

存档日期: 存档编号: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论 文 题 目: 姓 名: 李明锋 学 院: 连云港校区人文与美术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 学 号: 2011级、1118024123 浅论《百年孤独》中奥雷里亚诺·布 恩迪亚上校的形象

指导教师:张永义 江苏师范大学教务处印制

浅论《百年孤独》中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形象 汉语言文学 2011级 1118024123 李明锋 [摘要]《百年孤独》中人物的孤独像是一种宿命,充满无奈且具有很强烈的悲剧色彩。其中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是这群人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他的抗争以及孤独与西西弗斯很相似,通过比较来浅论上校的形象。 [关键词]孤独无奈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西西弗斯 《百年孤独》作为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最具盛名的著作,同时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它被誉为是一部“再现了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百年孤独》中马孔多小镇是当时拉丁美洲的缩影,而布恩迪亚一家人多样但都孤独的结局则是拉丁美洲人民命运的代表,因而对《百年孤独》中人物的分析,对于了解动荡时代中奋斗的拉丁美洲人民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以“孤独”为主要特点的人物特征对于研究当下激烈竞争中很多人身上所表出现的迷惘和自我束缚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这其中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所体现出的抗争与孤独具有很高的象征性,同时他与古希腊神话人物西西弗斯也有颇高的相似性,值得比较来更好地研究人物形象。 一、马尔克斯——孤独世界的再现者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心中世界的展现,好的作者会为他的作品赋予灵魂,生成主题。作者的情感将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不同时期的作品具有不同的写作主题,并且所要表达的感情也是截然不同的。作品的构成因素、表达主题及情感态度的选择都将受到作者的人生观、经历以及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对作品进行解读之前,对作者进行一定的了解对于正确有深度地解读作品是大有裨益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童年在外祖父家度过,这也给了他很好的神话和鬼怪素材的积累,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马尔克斯:《百 年孤独》 内容梗概 由于害怕像姨母与叔父结婚那样生出长尾巴的孩子,婚后很久乌苏拉才与何塞同房。他们是马贡多的第一批居民。吉卜赛人给马贡多带来各种新奇事物,何塞被磁铁等东西迷住了。他想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贡多与外界连接起来。当发现这是个四面环海的小村,他因痛苦不能自拔而精神失常。 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二代有两男一女。老大何塞是在来马贡多的路上出生的,老二奥雷良诺生于马贡多,从小就有预见事物的本领。阿卡迪奥曾随吉卜赛人出走,回来后和家里的养女蕾蓓卡结婚,最后被人暗杀。奥雷良诺参加了内战,成为赫赫有名的上校,年老时回到马贡多。他也像父亲一样迷上了炼金术,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女儿阿玛兰塔终生未嫁,一生都陷在对爱情的渴求和恐惧之中。 第三代人只有何塞的儿子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的儿子奥雷良诺何塞。前者竟爱上自己的生母,几乎酿成大错,后来被保守派军队枪毙。后者热恋着自己的姑母阿玛兰塔,因无法得到满足而陷入孤独之中,最终也死于乱军之中。 第四代即是阿卡迪奥与人私通生下的一女两男。女儿俏姑娘雷梅苔丝有着非凡的美貌,最后乘风而去。两个男孩阿

卡迪奥第二和奥雷良诺第二是孪生兄弟。阿卡迪奥第二在美国人开办的香蕉公司里当监工,他曾带领三千多工人罢工,亲历过大屠杀。奥雷良诺第二是个浪荡子。 第五代是奥雷良诺第二的二女一男,长子何赛阿卡迪奥儿时便被送往神学院学习。母亲死后,他回家靠变卖家业为生。他发现了乌苏拉藏在地窖里的金币,从此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不久便被歹徒杀死。大女儿梅梅与人私通,后来怀着身孕被送往修道院。小女儿阿玛兰塔乌苏娜早年在布鲁塞尔上学,婚后回到马贡多。 第六代梅梅送回的私生子奥雷良诺布恩迪亚爱上了姨母阿玛兰塔乌苏娜,并发生了乱伦关系,后者生下了一个长着一条猪尾巴的男孩后大出血而死。 长猪尾巴的男孩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七代继承人。他被一群蚂蚁围攻并吃掉。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把整个儿马贡多从地球上刮走,从此这个村镇就不复存在了。 研究综述 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立即引起了中国文学界的关注,同年10月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出版了《加西亚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集》。《百年孤独》完整的中译本出现在1984年,分别为台湾志文出版社出版的杨耐冬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黄锦炎译本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范晔译本)目录与人物谱系疏-推荐下载

《百年孤独》目录与人物谱系疏 【版本信息】 [哥]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范晔译,海口:海南出版公司,2011年。 【目录】 1、梅尔基亚德斯……p1 2、马孔多/阿尔卡蒂奥(庇拉尔·特尔内拉)……p17 3、丽贝卡/里正(失忆症)……p33 4、克雷斯皮/蕾梅黛丝……p52 5、尼卡诺尔神甫/何塞·阿尔卡蒂奥……p71 6、乌尔苏拉……p92 7、奥雷里亚诺上校……p108 8、蒙达卡将军/阿尔卡蒂奥·何塞……p1269、马尔克斯上校……p14310、佩特娜?科特斯……p16111、费尔兰达?特里斯特……p16112、美人儿蕾梅黛丝……p19813、阿玛兰妲……p21614、梅梅……p235 15、阿尔卡蒂奥第二……p255 16、奥雷里亚诺第二(四年多的大雨)……p27317、乌尔苏拉逝世……p289 18、奥雷里亚诺(六代)/何塞·阿尔卡蒂奥(五代)……p30719、阿玛兰妲?乌尔苏拉……p32520、百年孤独的家族……p344 【说明】 译名主要采用范晔版本,附上原文名。名字前的数字编码,一般为2-3位,如只有一个数位则表示非该家族成员,仅表示该人物时代与布恩迪亚家族所属对应时期。各数位含义分别是:1-家族代数,2-长幼,3-配偶或情人。 如:3.1.1【桑塔索菲亚·德拉·彼达】Santa Sof ía de la Piedad 表示“桑塔索菲亚·德拉·彼达”是布恩地亚家族第三代人物,长子3.1【阿尔卡蒂奥】Arcadio 的妻子。 P.S.【何】为Jos é【何塞】的简写,【阿】为Arcadio 【阿尔卡蒂奥】的简写 1【第一代】First generation 1.1【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Jos é Arcadio Buend ía 家族族长,马孔多创建者,固执己见,对科学和神秘有浓厚兴趣,后被缚于栗子树下。 1.1.1【乌尔苏拉】úrsula Iguar án 1.1何?阿?布恩迪亚之妻,120岁后去世,家族中最智慧的人,以坚强的意志和努力维持着布恩迪亚家族的延续。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图:《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 【暑假《百年孤独》读后感一】 《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人,这本书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南美著作。 我要诚实的说,这本书读起来对我的吸引性似乎不大,以至于读到快一半的时候并没有品读出任何好的东西,如果我非要给自己一个慰藉,那就是在这几天的沉寂氛围中获得了熏陶。似乎你不得不思索,读书除了启迪和思索外,有种无形的影响必然存在。 夜晚,突然间醒来,书中人物的心灵世界以一种无形的形式在我脑海来回回荡。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天马行空的思想,最终死在栗树下,乌尔苏拉为了显示晚年活力仍存隐瞒着自己的眼盲,奥利里亚诺?巴比伦拿着羊皮卷破译家族命运密码“家族的第一人被困在树上,最后一个正被蚂蚁吃掉”,奥利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制作小金鱼,蕾梅黛丝升空,还有最后一个猪尾巴男婴被蚂蚁吃掉和荒凉的布恩迪亚家族彻底在世界上消失。那时通过对这些情形的感应,对孤独有了这样的一个理解,孤独好似产生于人内心深处无法与人诉说的诡秘和羞于与人诉说的秘密,而这两种状态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你的行为,进而形成与外界难以交流或不屑交流的巨大隔阂。

布恩迪亚家族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独,他们倍受心灵的折磨,同时又独自享受着那份孤独。孤独是什么,也许是内心最深的秘密。孤独是这个世界上永远也根除不去的东西,它好似心灵的黑洞,甚至连自己都难以窥透。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独,都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不想与任何人诉说你的煎熬,在折磨中忍受着孤独,你又喜欢躲在无人的角落默默享受着这份孤独。 人与人之间并不是一旦遇到悲凉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来安慰,因为你体会不到他的孤独,你那善意的劝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独的感伤,使他倍感孤独,适宜的离开也是一种默默的关怀。也许他需要一首悲伤的乐曲,也许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无非就是将他的孤独表达出来的艺术,而这期间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独希望与安静和黑暗为伍,但人却要面向阳光,否在会在无限的孤独里被黑洞吞噬。 【暑假《百年孤独》读后感二】 这个暑假我反复读了一本书——《百年孤独》。读第一遍的时候,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无数的倒叙、插叙给弄晕了,根本不解其义;读第二遍的时候,我把七代人进行了排列,终于使书中的人物对号入座;读第三遍的时候,我连同《百年孤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进行了了解,于是,我被深深地震憾了,为作者,为书本,为拉丁美洲。20

百年孤独主题及内容讲解

百年孤独主题及内容讲解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远记住:过去是虚假的,往事是不能返回的,每一个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复返了。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也只是过眼云烟”,这是来自世界名著《百年孤独》的经典语录。《百年孤独》的作者是加布里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昨天逝世,享年87岁,为了缅怀这个文学巨匠,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百年孤独主题及内容讲解。 百年孤独主题及内容讲解 “孤独”思想一直贯穿于马尔克斯的整个创作过程中,他用自己的文字刻画了人类心灵中最深刻、最本质的“孤独”。马尔克斯不止一次地向人们指出“孤独”的症结:用他人的模式来解释我们的生活现实,只能使我们显得更加陌生,只能使我们越发感以孤独。马尔克斯正是描写以死亡为背景的种种生活现象下的孤独。如:梦境中的孤独、困境中的孤独、面临他人死亡时的孤独、不通人道造成的孤独等。 从某种意义上讲,“孤独”思想的原因是马尔克斯的创作理念在于向读者揭示20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所处的封闭、落后、腐败和独裁的社会氛围。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就是这样一朵成功的花。作者表达含蓄,描写细腻,用平稳的叙述语气从意象的不确定性中让读者慢慢去体味孤独的更深层含义,让人们进入更为理性的思考,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它具有亦真亦幻、亦幻亦真的魔幻色彩,独具一格,“营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折映了一片大陆及其人们的富足贫困”。 又如,他的短篇小说《巨翅老人》虚构了一个天使落难人间的故事,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文本中“天使”的人间之旅不仅是展示人间的虚伪、残酷、自私以及人间与上帝,即人间与美德之间隔膜的过程,更是对传统形而上学中宗教信仰、理性文明以及终极意义里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消解过程,是揭示不确定因素,使读者摆脱时空界限,从不同角度切入文本,审视文本,根据现实,重构文本的过程。在《礼拜二午睡时刻》这篇著名的短篇小说中,作者通过母亲为儿子上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南美洲人民的生存状态。她庄严的神情与意味深长的回答拷问着小镇人的心灵,也在拷问着南美洲人的心灵。人物角色戏剧性的置换,使母亲坚韧的形象跃然纸上,也深刻地隐喻着拉丁美洲人的民族性格及精神存在方式。在小说《家长的没部》中,他通过繁杂的细节描写,表现独裁者的兴盛衰败,暴露他们的残忍暴虐、腐朽无能的本质,同时揭露外国侵略者的罪行。小说的主要人物尼卡诺尔是一个地道的独裁暴君。他身为共和国总统,却权欲熏心,心肠歹毒,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作品对他的揭露是淋漓尽致的,对侵略者的掠夺本性的暴露也是深刻有力的。 叙述 马尔克斯的创作文本,都有一个关键性的追忆往事的细节,涉及一个成年人对自己孩童生活的回忆,而追忆又涉及到自我身份的认同和对自身使命的认识。身份不是一种本质性存在,而是通过文学的讲述,从细微的追忆碎片中建立起来的。文学的追忆不是单纯的再现,而是通过想象的重构。在他看来,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不仅包括真实地再现客观事物,还包括对主观世界的真实再现,神奇与魔幻在拉美真实存在,他的作品只是真实再现而已。他一直强调,只有对处在理性和体制双重压迫下的记忆加以钩沉、开发、重组和重构,把散乱的记忆整理为叙事,让分散的经验凝聚起来,使之变得更为强烈、更为集中、更为深刻,才能建立起个人的或族群的身份认同。马尔克斯丰厚的生活底蕴和非单一性的接受和吸纳,使马尔克斯的创作显示出一种诡异多变的风格。马尔克斯常说:“学习写作总归要以前贤为楷模。”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到卡夫卡、海明威、福克纳、塞万提斯等艺术大师的影响。 小说力求最大程度地接近哥伦比亚现实,叙述的语言朴素、明快( 照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读后感8篇

《百年孤独》读后感8篇 恰如《百年孤独》这个题目给人的感觉一样,开篇这段话,马尔克斯将时间和空间拉长延展,给读者以脱离现实时间的魔幻般的感受。以下是准备的《百年孤独》,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每个人由于天生基因、后天经历的不一样,其眼里的世界都不尽相同。当一个人把自己眼里的世界,用无论音乐、绘画或者文学等任何形式表现出来时,其他人哪怕再客观,对作者了解再深入,也会根据认知力的局限的或受已有的观点和喜好的影响,对其产生形形色色有偏差的解读。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除了阅读《百年孤独》和准备写这篇文章前看了“百度百科”对这本书的说外,没有同作者更多的交集,也没有对作者生活的那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习俗有任何的了解。并且,我有我的个性和经历,我具有搞技术工作的人的理工科思维方式。因此,注定我的这篇文章,不乏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看法。 这本书我连看了三遍。 第一遍,我被其天马行空怪诞离奇又顺理成章妙不可言的表述方式吸引。当时我的感觉是,这本书内涵太丰富,而以我的智商,未必能领略其中一二。我在 __中迫不及待地看完这本书,对其中重复使用的N个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人名,以及错综离奇的人物关联也无暇梳理清楚。就如同堕入一见钟情的情人的情网,被其富有独特气质和魅力的外表,蕴含太多灼见的思想吸引,难以掩饰倾慕之情,

急于了解关于他更多的东西。同时,受书中人物无望的孤独气质影响,我的心仿佛也逐渐冷却冻结。 第二遍,由于是紧之后看的,我依然处于热恋状态,在我亲自赋予情人的闪耀光环中,在其幻景环生、深邃宽广的怀抱中,我又一次忘情畅游,洞察人间细微、领略世间万象。而心中那份孤独,更加冰冷坚硬。 第三遍,还是紧之后看的,但由于见惯和了解的深入,情人头顶的光环已不那么耀眼夺目,热切的情绪也逐渐恢复冷静,我才能够按照自己明白潜质的节奏沥清人物的名字和关联,才能够用心领悟作者每一个表象后隐喻的事实。此时,心中冻结成块的孤独,已到了我不愿容忍的地步。 不得不承认,《百年孤独》非同寻常的表现艺术,就像梵高压抑迷乱的画作,巴赫深沉悲壮的乐曲那样,具有摄人魂魄的力量,它能巧妙地拨通读者大脑中前所未有的神经元连接,令你同作者感同身受,欲罢不能地随着作者的牵引穿越百年沧桑,阅尽马孔多那个特定时空里,个人情欲的巅峰和心灵的谷底,家族注定的兴旺和无望的衰落,社会暂时的繁荣和实质的倒退,最终看透世相,沦陷于孤独。 对于我来说,这种孤独让我觉得自己的内心就象一截死去的木头、一块冷漠的冰块或一坨坚硬的钢铁,能够刀枪不入但失去了女生柔情似水却具有渗透化解以柔克刚的潜质,以及由此带来的幸福感和优越感。这不是我喜爱的状态。岁月的磨砺虽然也给了我的留意脏一个坚硬的外壳,但只是为了呵护内里的柔软、温暖。

浅谈《百年孤独》中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形象

存档日期:存档编号: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Array 论文题 姓名:李明锋 学院:连云港校区人文与美术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学号:2011级、1118024123 指导教师:张永义 江苏师范大学教务处印制

浅论《百年孤独》中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形象 汉语言文学 2011级 1118024123 李明锋 [摘要]《百年孤独》中人物的孤独像是一种宿命,充满无奈且具有很强烈的悲剧色彩。其中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是这群人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他的抗争以及孤独与西西弗斯很相似,通过比较来浅论上校的形象。 [关键词]孤独无奈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西西弗斯 《百年孤独》作为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最具盛名的著作,同时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它被誉为是一部“再现了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百年孤独》中马孔多小镇是当时拉丁美洲的缩影,而布恩迪亚一家人多样但都孤独的结局则是拉丁美洲人民命运的代表,因而对《百年孤独》中人物的分析,对于了解动荡时代中奋斗的拉丁美洲人民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以“孤独”为主要特点的人物特征对于研究当下激烈竞争中很多人身上所表出现的迷惘和自我束缚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这其中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所体现出的抗争与孤独具有很高的象征性,同时他与古希腊神话人物西西弗斯也有颇高的相似性,值得比较来更好地研究人物形象。 一、马尔克斯——孤独世界的再现者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心中世界的展现,好的作者会为他的作品赋予灵魂,生成主题。作者的情感将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不同时期的作品具有不同的写作主题,并且所要表达的感情也是截然不同的。作品的构成因素、表达主题及情感态度的选择都将受到作者的人生观、经历以及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对作品进行解读之前,对作者进行一定的了解对于正确有深度地解读作品是大有裨益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童年在外祖父家度过,这也给了他很好的神话和鬼怪素材的积累,对他之后在魔幻现实小说方面的造诣具有深远的影响。他对记者工作的热爱使得他能够很好的抓住在生活中的细节,这让他能够在人物刻画上能够游刃有余。最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作家,他具有十分强烈的正义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

解读百年孤独

高中课本上出现了《百年孤独》选节的时候,我就买了这本书,但一直也没有把它读完,一方面是因为“书非借不能读”,另一方面,同其他现代派作品一样,马尔克斯的这部魔幻现实主义名著让我感到繁琐,难以理解。当我终于下定决心要把它读完的时候,两天之中,我完全被它吸引了,以至读完之后仍回味不绝。 整部作品,我认为有四个解读的方向:魔幻孤独女人历史的轮回 一、魔幻 ——“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 这是马尔克斯创作这部小说所遵循的原则。运用的大量的象征、比喻、寓意、夸张手法,把触目惊心的现实与各种神话、传说结合起来,组成一幅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拉丁美洲百年生活的图画。正如马尔克斯自己所说:“......神话、传说、预感以及宗教迷信等无不是现实的组成部分。”于是,神话传说与现实融为一体,人与鬼,生与死相互混淆,梦幻与现实同样真实,万物与人共有灵性。如外部文明对马孔多的侵入是现实的,但又魔幻化了,“吉卜赛人拖着两块磁铁挨家挨户地走着…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跟在那两块魔铁后面乱滚”;写政府杀害大批罢工者,将尸体装上火车运到海里扔掉,那辆火车竟有200节车厢,前中后共有3个车头牵引。 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无疑为作品的魔幻和神奇色彩锦上添花。如小说中描写马孔多的全体居民都传染了失眠症,患失眠症的直接后果就是健忘症。他们不得不给每样东西都贴上标签,“他们生活在经常滑过的现实中,借助字儿能把现实暂时抓住,可是一旦忘了字儿的意义,现实也就难免忘诸脑后了。”作者用这种方式提醒着拉美人民也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历史。 小说的另一个象征的意象就是黄色。霍·阿·布恩蒂亚死时天上下起了黄花雨;开进马孔多的第一列火车也是黄色的,“这样子好看的黄色火车注定要给马孔多带来那么多的怀疑和肯定,带来那么多的好事和坏事,带来那么多的变化、灾难和忧愁。”火车拉来了垄断资本主义,让马孔多有了空前的发展,也给这个小镇带来了近乎毁灭的灾难;黄色植物香蕉的大规模种植导致了大罢工和大屠杀;还有伴随着梅梅不被承认的男朋友毛里西奥·巴比洛尼亚的黄蝴蝶;破败房子的裂缝里长出的如同百年以前乌苏娜在梅尔加斯德装假牙的杯子里发现的那种小黄花等。 二、孤独 ——“遭受百年孤独的家庭,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作者笔下的布恩蒂亚家族的成员,尽管在外形和个性上各有不同,但是孤独

励志书籍《百年孤独》简介

励志书籍《百年孤独》简介 马尔克斯简介: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1927年3月6日-2020年4月17日),是哥伦比亚 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一个 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 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 般的历史。代表作有《百年孤独》(196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年) 恰到好处的幸福 《百年孤独》简介: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 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 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 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 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体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 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百年孤独》书评:开始很吃力,越读越上瘾 《百年孤独》这部书是去年十月买的。买来以后一直放在哪里没 有细看。我从来不把看书和读书混为一谈,看,是随随便便的一目十 行的走马观花。而读,是认认真真的仔细研究。从陌生到熟悉,从了 解到理解。了解是内容,理解是作者的写作心态和社会环境。 面对这样的作品,当你没有水平读它的时候,千万不要试图去读懂。不要逼自己去面对那些看似纷乱的情节,不要强迫自己搞清楚那

一代又一代的人物关系,不要翻来覆去的理清某些相似的名字不同的人物。这些屏障存有于那里,已经说明你无须去读它,起码是当下,无须去读。 就像我们在高中的时候,因为好奇买下来很多书,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为了所谓的一点点虚荣心去阅读作品,很认真地读,它却让我们恐惧。翻了两章,便不敢再拿起来看。 和很多人的经历相同,我把它放在书架的最顶层,记忆里告诉自己,我读过它,不过不过如此,因为我没有看下去。 多年以后,经历了很多不想经历的事情,从一个故作孤独的人变成了一个真正开始明白孤独的人。却没有了过往的浮躁,在一个清冷的午后重新去阅读它。 你仿佛重新发现了一个被废弃已久的宝藏。以前晦涩难懂的文字如今却像滔滔江水一样一波一波的撞击你的心灵。睡梦中还会赞叹怎么会有这样环环相扣精彩绝伦的叙事方式。冷静旁观的口吻,读罢却激起心底最深处的苍凉。 因为年少的无知与浮躁,我们错过很多很多经典的故事和作品,那些,其实是能够协助我们成长的故事和作品。所以当你还未尝过痛苦,当你还未开始尝试看透生命,请好好的收着它,不要读它。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体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文学大师的地位,很大水准上乃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 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

浅析《百年孤独》中乌尔苏拉形象

伟大的母亲,伟大的孤独者 —浅析《百年孤独》中乌尔苏拉形象【摘要】乌尔苏拉是《百年孤独》中一个伟大的母亲形象。她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灵魂,是整个家族的支撑者。她在一次次历史关头担当重任,从不愿意也未曾在苦难和挫折面前屈服。在她的身上,体现着一种维持家族生存下去的顽强毅力,体现着人性的光辉和母爱的伟大。她用自己的爱去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然而伟大的母爱在冷漠的现实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她的爱在这个家庭中没有得到回应,这种生活使她成为一个独立坚强的人,一个伟大的孤独者。 【关键词】乌尔苏拉母亲孤独者 【Abstract】Ursula is an image of a great mother in th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She is the soul of Buendia family, who support the whole family.She takes a heavy responsibility at historic moment all the time,when she is faced with suffering and frustration. She never surrenders. In her life, to maintain family embodies a tenacious perseverance to survive, embodies the glory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great maternal love. She used her love to make everyone around her warm. But the great maternal love in the face of cold reality and feeble, her love in this family did not get a response, which makes her living as an independent strong person, a great loner. 【Key words】Ursula mother lon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