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入正理后疏原文释文(与字帖同列)

因明入正理论后疏 慈门寺净眼续撰

论云。如是等

似宗

喻言非正能立。述曰。

来别解法。此即总结也。总指前过。故称如是。所言等者。略有三释。一云。

似宗因喻。是其总名。三十三过是其别称。举总等别。故称等

一云。此中且约声等辩过。虽声色等辩失皆然。举此

余故言等也。

一云

不周。且如

犯多等。不成因中有全分一分等。不定因中有自共他共等。相违因

中有违三违四等。喻过之中有两俱随一等。今旦举此一连。

等余多例。故称等也。既所显之理有过。能诠之言称似。故似宗因喻非正能立也。论云。复次为自开悟。当知唯有现比二量者。述曰。上来已解真似能立。自下复次解颂中真似二量。问。论中先明真似立破。后辩真似二量。何故长行解

释诵回偈文。答言。依类结解。就义便自悟悟他是结

言之义类。解真似量。籍二立以言兴也。故释其比量中云。相有三种。如前以说。解似比量中云。似因多种、如前已说。故知长行解义便也。又解长行之中言。明内有真似之量。外有正似之言。若不诵其偈文。不显内外。问先相由也。集论云。能立有八。现比等量。亦入其中。故知长行为显内外德先相由也。将释论文。先解现比二量义。略作三门分别。一明立二量意。二释二量名。三出二量体。言立二量意者。依西方诸师。立量数不同。且如数论师及世亲菩萨等。立有三量。一者现量。谓量现境。二者比量。谓籍三相比决而知。三者圣教量。谓籍圣人言教方知。如无色界等。若不因圣教。何以得知。故离现比之外别立圣教量也。或有立其四量。谓即于前三量之外。别立譬喻量。如世说言。山中有野牛。余人问言。野牛如何。

彼即答云。如似家牛。但角细异。故与家牛异。此既应譬

即解。不因三相而知。故离前三立此量也。或有立其五量。谓即于前四量之外。更立义准量。如言声是无常。所作性故。诸所作者皆是无常。譬如瓶等。若是其常。必无所作。如虚空等。因此比量。即知无常。义准亦知无我。诸无常者必无我故。故离前四立此量也。或有立其六量。谓即于前五量之外。别立有性量。如言房中有物。开门见物果。如所言既称有为量。有故离前五立此量也。或有立其七量。谓即于前六量之外。别立无性之量。如言房中无物。开门见无果。如所言既称无而量无。故离前六量外别立此量也。或有立其八量。谓即于前七量之外别立呼召量。如呼牛 至召马 来。既称呼而成。故离前七量外立此量也。若依陈那及商羯罗主菩萨等。唯立二量。一名现量。二者比量。何因

唯立二量。为一切诸法有二种相。一者自相。二者共相。量

自相者。名为现量。量共相者。名为比量。圣教量等。皆量共相。故离比量。更不立余。若为别知立余量者。别知诸法定唯有八。今据总摄立其现比故。彼八种此二所收。故理门论云。为自开悟唯有现量及与比量。彼声喻等摄在此中。故唯二量。由此能了自共相故。非离此二别有所量。为了知彼更立余量。此文但约散心分自共相为二量境也。言自相共相者。泛论自共。有其三种。一者处自相。即如色处不该余处。故言处自相。苦空无常等。通色心等皆有。故称共相。二事自相。即处自相中青黄等别事不同。名事自相。总色自相转名共相。三自相自相。即于前事自相之中。旦如眼识所缘之青。现所缘者。不通余青。亦不为名言之所诠及即是青自相中之自相。前事自相等。转名共相。为名言等之所

及故。是假共相。且于色处作此宣说。虽例余。亦有如此三

自共相。虽处既尔。于界及蕴随其所应他此分别。今言自相者。但取第三自相自相。不为名言所及者。为现量境。言共相者。但为名言所诠。假共相者。为比量境。问。处之与事定非五识现量所得耶。答。自相自相中。处事即为现量所得。总处总事。非五识境。为此偏约自 相 说也。故理门论云。由不共缘。现现别转。故名现量。问。若尔者何因对法论云。问于一一根门种种之境界。但现在前。于此多境。为有多识。次第而起。为俱起耶。答。唯有一识。种种行相俱时而起。此文既违别转之义。如何会释。答。虽同时取行相各别。不总相缘故无有过。又。瑜伽论菩萨地云。随事取随如取。不作此念。此事此如何者。谓随事取者缘依他性误得。随如取者。缘圆成实性真得。其现量观内证。离言故不分别此事此如也。又。对法论云。不待

名言此余根境。是实有义。谓待名言此余根境。是假有义。

又。法花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又。大小因明论皆云。此中现量。谓无分别。若有正知于色等义。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准上经论。实法不为名言所诠。复言现量缘离言境。故知自相是离言境。名言所及既是假有。复言比量缘假共相。故知共相是言诠境。此即是第一释立二量意。第二释二量名者。初释现量。后释比量。言现量者。理门论及入正理论皆云。现现别转。故名现量。诸大德等略有三释。一云。同时心王及心所法。各自现影不同故。言现现别转。此释恐不当。其理先释现量名心不得该于比量。其比量上亦有同时心王心所各自现影别转之义。故知此解不当也。一云。五识依现在根量度五尘等。故言现现别转。此即依现之量。名为现量。即依仕释也。

此亦不当理。此释亦该于比量。具如意识起比量时。亦依现在末

那为根。应名现量。若依小乘可作是释。以彼唯依过去意根。若尔大乘意识亦通依过去意根。何故唯约末那而生此难。若尔五识亦依过去意根。应不名为依现之量。若言五识虽依过去而就不共五根为名。故依现者亦应意识毕竟不得名为现量。宗。以依意根故。因。诸依意根者皆非现量。犹如比量。同喻。是故不得以依现故名为现量。故此解不当也。一云。现在五识量现五尘。故言现现别转名为现量。此即现是量。名为现量。即持业释也。此释亦不当理。该比量故。意识比知烟下火时。岂非现在。此亦应名现即是量。故此解亦不当理也。今解云。色等诸法一 自相不为共相之所覆。故各 显现故名现现。五识等识于显现境各别转。故言现现别转。此即量现之量。故名现量。此即依仕释也。又释。现量之心取二境分明显现胜过比量。故称

现现别转也。此现即是量。故名现量。此即持业释也。此别转言

且据散说。若约定论。总缘亦得此如后说。言比量者。不能亲证。数度而知。此即是量。故称比量。此即持业释也。此即第二释二量名。

第三出二量体者。于中有三。一约定散出体。二约

八识明性。三约四分及能量量果等分别。初约定散出体者。一切

定心皆是现量。以取境明白故。理门论云。诸修定者。离教分别。皆是现量。故知定心皆是现量。

问。定心缘无常苦等共相之境。为是现量。为是比量。答。依西方诸师。有两释不同。一

上古诸师释云。无胜方便缘

苦无常等果是正证。

故非证量。复正体智证得苦等真如。真如非一非多

但缘一真如。故是自相境。亦是现量。

准此释顺决择分定心

及后得

智缘假共相。亦非现量也。

二戒贤师释云。若约散心

自共相是

二量境

。若约定心缘自缘共。皆现量收。

今评二释。后解为正。若依前释。即违

教理。瑜伽论说定心是知摄。又云。见知是现量。觉是比量。闻

是教量。若说定心通现比量。应说定心通觉知摄。及现比收。此即违教也。又。诸佛种智。为唯现量。为通比耶。若唯现量。应不缘瓶衣军林舍宅等。何名种智。若许缘者。即是缘假共相。何名现量。若通比量者。诸佛种智回明觉照。定可比度方乃决知故。佛之心不通比量。一切诸佛无不定心。佛心缘假。既唯现量。故知余定不通比量。此即违理也。由此故知。后释为正耳。问。若依后释。定心缘假共相。亦名现量者。何故此论释似现量中云。由彼于义不似自相为境界故。名似现量。答。散心闇弱取境俘识缘假共相。必由比知妄。谓现证故非真量。定心明白深取所缘。纵取共相。必由现证。论约散说。亦不相违。问。论文既云。诸修定者。离教分别。皆是现量者。佛心既是定心说法必缘其教。定心不离其教。应非现量所收。答。佛心缘教

唯回回回。非是籍言。方缘定境。故知望定境。终是离教

也。若约散心分别现量等。即通现量比量及非量也。此即是约定散分别现比二量。

第二约八识辨体者。眼等五识及阿

赖耶识。若定若散。若因若果。若漏若无漏。皆现量摄。以离名

言种类分别。证自相境故。问。五识烦恼与无明俱既违境起。何名现量。答。烦恼自缘顺远境起回。不违色等。谓非色等违顺远边自是无明称色等边。回是现量。末那散位见分唯是非量。自证证自证分一向现量。以内缘离分别故。若在定位。一向现量。平等性智唯内证故。第六意识。若在定位。一向现量。若在散位。与率尔五识同时任运缘境。是现量摄。以离名言种类分别缘自相境故。若起闻思两慧称境比知。意识见分是比量摄。以比度心缘共相故。若自证分证自证分。是现量摄。以内缘故。若起人法二执之心。见分唯是

非量所摄。自证证自证分现量所收。以内缘故。此中八识既如此

判同时心所一唯识论。第三约四分及能量所量量果分别者。于中有二。初约诸大小乘废立四分。后正约四分分别。就初废立四分中。总有六义不同。初义如二十部小乘之中正量部中。唯立见分。不立相分。何以得知。旦如余十九部。缘境之时。皆言于心起境行相。缘行相心即名行解。行相即当大乘相分。行解即当大乘见分。若如正量部。缘心外境。应缘其境不起行相。故知有见而无相分。大乘破云。眼识必定不能缘色宗。以不作色行相故因。诸不作色行相者。皆不能缘色。犹如耳识同喻。既有此过。故知缘境心有行相。第二唯相分不立见分。如大乘中清辩菩萨说。缘境时但似境起。即是能缘非离似境。更有见分。名为能缘。唯识论中破此义云。若心心所。无能缘相。应不能缘。如虚空等。或虚空等应亦能缘。准斯论文。此义非正也。

第三相见

俱不立。如安慧菩萨唯立识自体。是依他起。相见二分。是遍计

所执。以正智证。如不作能缘所缘解。故为此安慧菩萨言。八识相见皆是遍计所执所摄。自证分是依他起所收。护法菩萨等破云。若尔诸佛后得智心亦有身土等相分。能缘身土等见分。亦应诸佛未遣遍计执心。诸佛既遣执心。由有相见分等。故知相见非遍计所执也。第四相见俱立。如无着菩萨及难陀菩萨等。并立有相见二分。故摄大乘论本云。复次云何安立。如是诸识成唯识性。略由三相。一由唯识无有义故。二由二性有相有见二识别故。三由种种行相而生起故。准此文故知无著菩萨立相见二分。又经云。一切唯有觉

所觉义皆无 能觉所觉分 各自然而转。此文既云。能觉所觉分。各自然而转。故知有其相见二分。

第五陈那菩萨立有三分。彼云。相分为所缘。见为能缘。其见分既不能自缘。应无有量果。又见分若无能缘。量果应不回

回回所处事故。应别立自证分。谓相分为所量。见分为能

量。自证分为量果。故陈那菩萨所造集量论云。似境相所量能取相自证

即能量及果

此三体无别。解云。似境相所量是

相分。能取相是见分。自证是自证分。即能量明见分为能

量。量果明自证分为量果。此三体无别明不离识也。第六立有四分了。则是亲光菩萨及护法菩萨等义。彼立云。如以见分无能缘立有自证分义。亦以自证分无能缘故须立证自证分。故彼引经文云。众生心二性

内外一切分 所取能取缠 见种种差别解云。众生心二性者。心有能缘所缘。或外分或内分二性故也。

内外一切分者。相分见分为外分。相分体外故称外。见分缘外故称外。自证证自是内分。若体若缘俱是内故。内分外分俱非一故。称一切分也。所取能取缠者。为所取能取缠缚心故也。见种种差别者。于能缘中见分取境。或现或比或量非量种非一故。称

见种种差别也。据此经文立四分义。问。若以自证分无能缘故。

立证自证分者。亦应证自证无能缘故。须立第五分。如是便有无穷之过。答。证自证分缘自证分时。自证分有其两用一缘见分用。二有却缘证自证分用故。不须立第五分也。问。若尔见分亦有两用。一缘相分。二缘自证。应不须立第四分也。问。若尔见分缘相分。却缘自证分。即有同一时一分亦是量非量过。何者且如见分起我法执时。不能称其相分解故。故非是量。复能却缘自证也。即是其量。岂可一分于一时中亦量非量。为避此过。见分不得却缘自证也。若自证分缘见分时。亦是其量缘证自证分亦是其量。所以自证得再缘也。问。若尔见分起非量时可不许再缘。正是量时。应得再缘耶。答。见分假令是量不妨或是比量所摄。若缘自证分定是现量。岂可一分亦名现比。若自证分缘见分时及缘证自俱

是现量。所以自证得再缘也。问。若彼见分是比量时。不许再

缘五识转耶。既是现量应得再缘耶。答。见分相分俱名外分。自证证自是内外分收。见分体。虽是内。缘外故称外分。若许见分缘彼自证。即有缘内缘外通自证分。缘见分及缘证自证分时。俱是缘内故。自证分通再缘也。问。此之四分。为同种生。为别种生耶。答。有本质相分与见分别种生。无本质相分与见分同种。起见分自证证自证分。据用分三。据体是一。同是识界。若是心所同是法界。故同种生。若别种生即有同时同类之识。三体并起过也。问。若三分同体。何因自体重缘自体。如刀不自割。多力不能自负。云何自心重缘自体。答。心用微细不可以世事。趣比况之。且如世间灯光照物。亦有自明何废心。虽了境亦有自缘之义也。此即明其废立四分也。自下第二正明分别现比二量及能量果果等义。先明二量。后明能量等。

明二量者。此四分中相分一向是二量所量。非是量体。见分一

种。若是意识。通其现量比量及非量。如前以说意识。自证分证自证分皆是现量。其末那识散心见分一向非量。散心自证证自证分及平等性智相应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一向是其现量所摄。其五识及赖耶见分自证证自证分一切皆是现量所摄。此即是其明四分出二量体也。次约四分。辩能量所量及量果等分别者。相分一向是所量。见分唯通能量所量不通量果。自证证自证分通能量所量及量果也。且如相分是所量。见分是能量。自证分是量果。见分是所量。自证分是能量。证自证分是量果。自证分是所量。证自证分是能量。自证分是量果。证自证分是所量。自证分是能量。证自证分是量果也。上来。总约八识明其四分。出二量体。辩能量所量量果分别。准其心王既

然同时心所等亦尔。上来正明二量义。就解论文中分之为

二。初明立二量意。二正解真似二量。言复次为自开悟当知。唯有现比二量者。此即明立二量意也。谓凡回悟他。先论自觉。觉之道不过二量。由证自相共相境故。遮声喻等所有余量。故称唯有现比量也。论曰。此中现量。谓无分别者。述曰。自下正明真似二量。于中有二。初明真量。后有分别下明似量。就真量中有二。初释二量。后于二量中下出二量果。就前文中。复分为二。初解现量。后解比量。解现量中。先总出现量体。后别解释。此即总出现量体也。言此中者。或简持义起论端义。此如前解。言无分别者。正出现量体。且如五识取五境界。离名言等所有分别故。理门云。有法非一相

根非一切行 唯内证离言

。二率尔五识同缘意识及第八识亦离名等一心有分别故。理门云。意地亦有离诸分别唯

证行转。三一切自证分。四者一切定心名离分别故。理门论云。又。

于贪等诸自证分。诸修定者离分别。皆是现量。此显分别之心。犹如动水增减所缘。不名现量无分别心。譬于明镜称可所取。故名现量。论云。若有正智者。述曰。此下别解。文中有四。此即出无分别体。谓五识等心及心所。皆名正智。以回回故总名正智也。论曰。于色等义者。述曰。此即第二出所量境。色者是眼识所量。等者等取声等。是耳等识所量故也。能益智等故名为我乃至苦无常等。是定心等现量所量。此中且约散心。但说色等自相境也。论曰。离名种等所有分别者。述曰。此即第三释无分别义。谓若现量必离名言种类等所有分别。离名言分别者。谓若待名言取诸法者。皆非现量。缘共相故。言离种种分别者。种类有二。谓有情种类。法种类。有情种类者。即有情上同异句义。法种类者。即

诸法上同异句义。又种类有二。谓总种类。别种类。总种

类者。即大有句与一切诸法种类。作其通体故。别种类者即同异句与一切诸法种类。作其别体故。此等皆是胜论宗说。又种类者。即是诸法假种类也。若依如是种类分别缘境界者。皆非现量。以假种类是共相故。若实种类妄计度故。等者。等取瓶等。假智乃至所余缘假分别。皆非现量也。论曰。现现别转故名现量者。述曰。此即第四释名结义。现现别转者。如前来中解也。论曰。言比量者。谓藉众相而观于义。述曰。此下第二解比量。文中有二。初约义总明。后指事别解。此即约义明也。谓藉众相即是比因。谓缘三相之智。是比解无常智之因也。而观于义者。即是比果。谓解无常之智。是缘三相智之果也。论曰。相有三种。如前已说者。述曰。此下指事别解。文中有二。初解众相显因所观义。后

解藉相观义。正明指事。此即初也。谓所藉众相有其三

种。即遍是宗法等。如前解能立因中已说也。论曰。由彼为因于所比义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无常等。是名比量者。述曰。此即解藉相观义正明指事也。西国因明释论中有三师。解此文不同。一云。由彼为因者。显由言说为因也。于所比义者。明三相义因也。有正智生者。辩缘相智因。即是比量体也。了知有火或无常等者。显比量果。文中举果显因故。一处合说也。结文可解。一云。于所比义者。显无常等义也。有正智生者。即是果智。了知有火等者。出果智体。此中唯举果智。言显因智为比量体也。一云。乃至有正智生者。如初师说。了知有火等者。重显因智相。谓因智圆满故。了智有火等也。今释由彼为因者。谓因智由用彼三相言义为解。显无常等因即解前文。谓藉众相也。于所比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