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中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

国内外中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
国内外中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

国内外中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

一、国内外现状:

现在,国外研究初中生厌上体育课的归因较少,只有单方面的强调如何给初中生上体育课,而根本就不怎么考虑学生是否爱上体育课。而再国内有较多的研究,在各报刊都有所涉及,也是每个学校敏感的话题。

二、国内研究情况:

目前初中生当中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厌上体育课的学生。本论文从从转变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以新课程为指导,改革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点和时代要求,改革教学办法,提高教学质量;以游戏法、竞赛法为突破口,改革教学形式;提高教师素质和学生做知心朋友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厌上体育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措施。

厌上体育课作为学生的一种行为表现,是指对上体育课的一种消极怠工行为。

许多资料表明,当代初中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是好的,动机是正确的,但也应看到,在为数不少的学生中,的确存在着厌上体育课的行为倾向,主要表现在: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勉强,课外活动较少参加,没有喜爱的活动项目,怕出汗等。

三.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方法:

(一).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目前中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忽视终身体育锻炼现象,以致不少学生认为只要体育考试成绩好就行,体育中考成绩是满分就好。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上体育课不仅积极性不高,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思想。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首先重视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明白,在体育课上的锻炼、强身健体、磨砺意志、掌握运动技术,比什么都重要。身体的好比成绩的好更为实际的多,“健康第一”比什么都重要。在具体手段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教育,有目的宣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体育的功能和目的,以及体育在人才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知道,体育活动既是一种身体活动又是一种心理活动。体育活动既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又能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上课时多激励学生,多找到学生的优点,多指出学生积极的一面,让学生觉得上体育课是让他能够比上别的课有意思的。

(二).按照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由于学生家庭、生长发育、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对于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不讽刺挖苦,奚落嘲笑,而是及时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随时加以肯定,公开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对上体育课的厌学倾向。

(三).提高教师素质,做学生的益友

新的《标准》大大拓宽了原来体育课的学习领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

教师必须从角色转变、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在新《标准》下,要求教师当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将自己禁锢在体育这一门学科之内,而是要求更多的加强体育与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学生的直接感觉对象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文明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对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和学生做朋友。

(四).结合初中生特点和时代要求,按照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安排教材内容

目前,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针对性和实效性考虑较少,往往只从规定课时与项目的搭配上作些简单的调整。从以前实施的体育教学大纲中,我们不难发现,从小学到初中各阶段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重复的比较多,针对性、特殊性不明显,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特别是初中阶段,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成熟,兴趣广泛而讲求实效。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初中体育项目和课时搭配上就不能简单化,而要用深入、周密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丰富多彩而又适合学生特点的项目,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各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在严格遵循现颁布的课程标准的同时,可根据各自在体育项目的配置上,作些灵活而有效的安排。

(五).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任何一门课程要获得成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认识体育课与他未来有什么联系。这样,他的积极性一般都会有一定的提高。总之,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极强的吸引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掌握学生对某些运动项目爱好的程度,积极在理论和技术上加以指导,激发学生对某些项目的爱好程度,不断激励和培养他们对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愿望和兴趣。

(六).以游戏法、竞赛法为突破口,改革教学形式

从目前学校的教学情况看,学校对课内教学相对比较重视,而对课外活动是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因此,游戏法、竞赛法是引导学生投身体育、培养兴趣、戒除厌学行为的重要方面。学校首先应根据体育场地、器械、设备的能力,开设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各项体育活动,让体育教师或专长学生分工负责,现场辅导,学生可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