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人教A版世界的物质性(第2课时)导学案 (1)

2019届人教A版世界的物质性(第2课时)导学案 (1)
2019届人教A版世界的物质性(第2课时)导学案 (1)

4.1世界的物质性(第2课时)

科目:政治授课时间:第周星期年月日

教师版-鲁教版(五四制)化学九年级全一册1-3《物质的溶解性》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溶液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共2课时) 第1课时自学-诊断 一、自学目标:(根据目标读读、划划课本内容)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初步通过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学会对比试验; 3. 学会观察生活中,有关物质溶解性的现象,明确各物质溶解性规律。 二、问题导学: 1.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度大小的外在因素是:温度,大部分物质如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不变,只有极少数物质如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其含义为:在20℃时,100g水中能最多溶解36g食盐,20℃时在50g 水中加入20g食盐,求所得溶液质量是70g ,其溶质质量分数是28.57%。 三、学情诊断: 【诊断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氯化钠溶液的溶解度是36g B.在20℃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6g C.氯化钠比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大 D.所有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答案】B 【诊断2】用“>”“<”“=”填空: (1)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 100mL (2)50℃时熟石灰的溶解度 20℃时熟石灰的溶解度 (3)20℃时40g氯化钠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形成溶液的质量 140g。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4)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则20℃时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1.6%。 【答案】(1)<(2)<(3)<(4)< 第1课时问题-探究 四、探究重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五、问题记录: 六、论证演练: 第1课时觉悟-发展 七、水平过关: 1.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g。在60℃时,将60gKNO3投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A.54.5% B.37.5% C.52.4% D.47.5% 【答案】C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计一于物质)即学即练(2)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一于物质)即学即练( 2) 、单项选择题 1.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 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唯物与唯心的关系 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 2.老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A.唯心主义宿命论 B.唯物主义决定论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唯意志论 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4.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 A.必须意识本身正确 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C.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 D.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5.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 A.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精神 B.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与意识 C.把世界的本原归于上帝创造的 D.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 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7.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8.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题号正确答案 1C 2C 3C 4C 5D 6C 7C 8B 、多项选择题 9.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认为()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世界的本质是精华的 C.运动是绝对的 D.时空是相对的 E.世界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永恒运动的物质 10.下列各项属于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表现的有() A.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 B.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的 C.意识能认识客观世界 D.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 E.意识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11.下列各项属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有() A.唯物主义一元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二元论 D.运动观上的绝对论 E.唯心主义一元论 12.规律具有如下特点() A.客观性 B.稳定性 C.普遍性 D.随意性 E.重复性 13.所谓相互静止是指()

2.1《世界的物质性》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第四册)

统编版(2019)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2.1世界的物质性 必备知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关键能力:能够区分哲学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分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全面理解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政治认同:坚定地树立马克思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2.科学精神: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公共参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教学重点: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教学难点: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 提前熟悉课本知识 1、导入新课 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又是如何来的?我们曾经听过很多关于世界怎么来的,世界是什么组成的神话故事,有同学能给大家讲讲吗? 1、希腊神话混沌之神卡厄斯(Chaos):在希腊神话中,宇宙形成之初,是一片混沌,而卡厄斯,便是这个混沌虚空的名字。卡厄斯并不是创世神,但一切皆从混沌卡厄斯开始。那时宇宙万物尚未形成,世界处于天地未成的混沌时期,宇宙间的元素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它的形状不可描述;是一个无边无际、一无所有的空间。随后卡厄斯依靠无性繁殖从自身内部诞生了大地之神盖亚(Gaia)、地狱深渊神塔耳塔洛斯(Tartarus)、黑暗之神俄瑞玻斯(Erebus)、黑夜女神尼克斯(Nyx)和爱神厄洛斯(Eros)五大创世神,世界由此开始。 2、希腊神话大地之神盖娅(Gaea),又称大地之母,是众神之母,所有神灵中德高望重的显赫之神,亦是希腊神话中最早出现的神。在开天辟地时,盖亚由混沌之神(Chaos)所生。盖娅生了生了天空-即天神乌拉诺斯(Uranus);海洋——即海神彭透斯(Pontus);山脉-即山神乌瑞亚(Ourea)。接着盖娅她又和两位儿子天空、海洋结合诞生了第二代神系:和天神生

43.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

寨河中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导学案印前签字:班级:姓名: 课题: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课时安排:一课时年级:九年级科目:化学设计者:马学军 内容学习注解学习目标: 知识: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 互转化;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技能:引导学生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 其影响因素;认识溶解度、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释。 重点: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绘制的探究;气体溶解度及其 影响因素。 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三者的 关系。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新课预习:根据要求,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溶解度是对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在理解固体物质和气体物质溶解度的 定义时,你认为应分别抓住哪些关键要素? 2.通过学习,你认为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哪些意义?有哪些应用?(提示: 可从溶解度曲线的点、线表示的意义以及物质结晶方法的选择上等方面进行归 纳) 3.要将一杯接近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为饱和溶液,你可采用哪些方法?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的形成》,现在我们先来回答下面几个 问题(板书):①什么叫做溶液;②溶液是由什么组成的;③什么叫做溶质、溶 剂。④蔗糖溶液中,它的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⑤氯化钠溶液中,它的溶质、 溶剂又分别是什么?我们知道氯化钠能溶于水中,但是否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 量的水中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课题2《溶解度》,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33页, 快速阅读活动与探究的第一个实验。 三、课内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阅读教材33—34页,完成下列表格) 操作现象结论 加入5g氯化钠,搅拌 再加5g氯化钠,搅拌 再加15mL水,搅拌 内容学习注解操作现象结论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加热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冷却 结论: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大部分固体物质) 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三)浓溶液与稀溶液 在同量的溶液中:含溶质较多的溶液——; 含溶质较少的溶液——。 不同的溶质: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相同溶质、相同温度: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 (四)溶解度 1.固体溶解度 在下,某固体物质在里达到 状态时所溶解的的质量。 条件:一定温度 标准:100g溶剂(一般指水) 状态:饱和 单位:克 讨论:20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的含义 温度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饱和溶液的质量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课本P36上的资料卡片) 2.溶解度曲线 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用横坐标表示温度. 通过绘制、观察氯化钠溶解度曲线,你得到什么信息? 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查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 解度,还有可以知道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的关系; 通过观察这两图可以知道有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 度的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钾、氯化铵。 只有少数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少,例如氯化钠。 也有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例如熟石灰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本原的物质性 一、物质 (一)物质范畴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在哲学史上,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主张万物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万物的共同本质。但是,他们对物质的理解是有差别的,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人们对物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生产力和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凭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自然界本身去解释世界,这一点是正确的,但它毕竟是一种缺乏科学根据的猜测。 在近代,原子被称为物质基元,认为原子具有不可分、不可入、不可变和质量固定等属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提出物质就是原子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特定结构,进而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等同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反映了近代唯物主义突出的形而上学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提出“物质就是原子”的观点,其意义在于:以一定的科学实验材料为依据,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猜测性、直观性和幼稚性等缺陷,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实证,给神学创世说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本原论以沉重打击。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就是原子”的观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缺乏辩证的理论思维;经不起自然科学的检验和唯心主义的攻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上发现电子和放射性现象,打破了长期以来认为原子质量不变、不可分割等观念。唯心主义攻击唯物论说:“物质消灭了”,“唯物主义被驳倒了”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结科学,特别是 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恩格斯把物质理解为“各种物的总和”。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物质范畴作了深刻的阐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人民出版社,1972。 列宁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 第一,它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坚持了辩证的物质观,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综上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科学地说明了物质范畴,从而为科学地阐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世界的物质性(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开始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导入课堂】同学们,大家知道,咱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文明史,咱们的祖先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这足以让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引以为豪。我们的祖先除了创造了辉煌的成也创造了很多神话故事(同时展示PPT1)。这是真的吗?(不是)那么,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今天共同学习一下第四课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展示PPT2)(同时板书:4.1世界的物质性)【学习目标】(展示PPT2) 1. 理解物质的含义 2. 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这是咱们本框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自己读一下。(学生读完)本节课的第一个学习目标:理解物质的含义,是本框的难点;本框的第二个学习目标: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第三个学习目标:运用所学

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是咱们本框的重点。【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难点:物质的含义及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课堂精讲】同学们,这是什么?(手里拿个棒棒糖)(学生说:棒棒糖)大家都认识。这就说明棒棒糖是能被人认识的,也就是能为人的意识反映的。(点一下PPT4)。(把棒棒糖放进手心里)现在你还能看见它了吗?(学生说:看不见。)你看不见它是不是它就不存在了呢?(学生说:不是。)所以不管你看的见他还看不见它都存在,它的存在是不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学生说:是。)(点一下PPT4)棒棒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且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说明它是客观实在的。(点一下PPT4)好,同学们放眼望去,你还能看到哪些东西是客观实在的?(学生四处张望)好,同学们一块说一下。(学生各说各的)那么,你看不到的东西它是否就不存在呢?(稍停

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2 物质的溶解性 导学案

物质的溶解性 一、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引导学生探究溶质溶解在溶剂里能力,以学生动手 实验为手段、引导学生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以小组 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初步具有设计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感觉化学在自己的身边,从而培养热爱化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对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的实验方案的设计 [教具准备]:相关实验用品的准备、PPT文稿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引导——探究模式

外因温度 气体 压强 课堂练习(见附录) 课后延伸 附录: 巩固练习: 1、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 A、溶质的性质 B、溶剂的性质 C、温度的高低 D、压力的大小 2、气体物质的溶解性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 A、溶质的性质 B、溶剂的性质 C、气体的多少 D、压力的大小 3、清洗沾有油污的餐具,下列方法中,清洗效果最好的是…………………………() A、在冷水中加几滴洗涤剂 B、在热水中加几滴洗涤剂 C、只用热水 D、只用冷水 4、养鱼专业户张大伯,在闷热的夏天发现鱼塘里的鱼总是要游到水面上来,若不及时 采取措施,常常会出现大量鱼死亡的现象,请大家给张大伯想一些办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课堂练习: 1、t1℃时,5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15克X物质,t2℃时,5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20克Y 物质,则X、Y在水中的溶解性…………………………………………………………() A、X>Y B、X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计一于物质)即学即练(2)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一于物质)即学即练(2) 一、单项选择题 1.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 A.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 唯物与唯心的关系 C. 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 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 2. 老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A. 唯心主义宿命论 B. 唯物主义决定论 C. 相对主义诡辩论 D. 唯意志论 3.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4. 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 A. 必须意识本身正确 B. 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C. 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 D. 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5.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 A. 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精神 B. 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与意识 C. 把世界的本原归于上帝创造的 D. 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 6.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A. 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B. 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 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8. 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A.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 辩证唯物主义 C. 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

二、多项选择题 1.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认为() A.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 世界的本质是精华的 C. 运动是绝对的 D. 时空是相对的 E. 世界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永恒运动的物质 2. 下列各项属于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表现的有() A. 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 B. 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的 C. 意识能认识客观世界 D. 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 E. 意识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3. 下列各项属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有() A. 唯物主义一元论 B. 相对主义诡辩论 C. 二元论 D. 运动观上的绝对论 E. 唯心主义一元论 4. 规律具有如下特点() A. 客观性 B. 稳定性 C. 普遍性 D. 随意性 E. 重复性 5. 所谓相互静止是指() A.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世界上不存在静止 C.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 一事物对它事物来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E. 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6. 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是() A.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B. 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重庆市巴南区麻柳嘴镇先华初级中学九级化学下册《9.2溶解度》导学案4(无答案) 新人教版

重庆市巴南区麻柳嘴镇先华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下册《9.2溶解度》导学案4(无答 案)新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气体溶解度的涵义及影响因素; 2.知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预习】 【情境导入】黎明时分,池塘里的鱼儿为什么在水面浮游呢? 二、自主探究: 知识点四:气体溶解度 一、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外在因素 【交流讨论】课本P38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系呢? 1.打开汽水盖,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有关; 2.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还与有关; 3.汽水中冒出的气体为CO2,你能用实验方法将其检验出来吗?。 【归纳小结】气体的溶解度与、有关,越高,溶解度越小;越大溶解度越大。 二、气体溶解度的涵义 【阅读】课本P38,气体溶解度的定义。 ⑴定义:气体在为101KPa和一定时,气体溶解在体积水里达到状态时的气体。如:在0℃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即:在101KPa和温度为0℃时,1体积水里。 ⑵五要素:101 kPa、一定温度、1体积水、饱和状态、气体体积。 ⑶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阅读】课本P39,知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1.烧开水时,加热不久在锅底会出现许多气泡,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2.采用什么方法可以增大汽水中CO2的溶解度?或。 3.天气闷热时,鱼塘里的鱼为什么总是接近水面游动?。 4.如何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回顾反思】想想你有哪些疑惑?还有什么知识想进一步探究? 三、自我测评 【课堂练习】课本P40.1.~10. 1.打开汽水瓶盖,会有大量气泡从液体中冒出,此时气体溶解度,其原因。 2.20℃时,氧气溶解度为0.031,是指条件下,一体积水里溶解氧气即达到饱和。 3.(多选)下列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是() A.熟石灰 B.食盐 C.硝酸钾 D.氧气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哲学要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就要考察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上千姿百态、形态各异的事物、现象是在什么基础上统一起来的,世界以怎样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存在着和发展着。这是一切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本章所要回答的问题。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确立科学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物质、运动、时空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一个焦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歧之一。 1、物质范畴及其历史演变 (1)物质观发展的历史过程 第一个历史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第二个历史阶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第三个历史阶段: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列宁物质定义)的内容及意义(47正3一49)内容: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意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义一无论,同唯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提供了前提,与唯心论的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同形而上学物质观划清了界限;它体现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2、物质的根本属性(或存在方式) (1)运动范畴的涵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它包括宇宙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位移直到思维,而不局限于某种具体运动形态。 (2)物质与运动关系: 对立统一关系。表现为: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凡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绝对静止的物质;如果设想物质不运动或者脱离运动的物质,就会导致机械论和形而上学。另一方面,运动也离不开物质。凡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如果设想非物质的运动,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3)关于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涵义:绝对运动指运动是无条件的,就整个物质世界来说,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相对静止运动的有条件性,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回。 关系: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关系,运动和静止两者互相依赖、互相渗透。即动中有静(绝对运动中包含相对静止),静中有动(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主要指:就某一物体没有进行机械运动而占:就机械运动的范围内是指两个物体之间位置保持不变而言;就某一事物没发生质变而言。 割裂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会出现两种形而上学倾向:把静止绝对化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动论;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3、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溶解度导学案1(九年级化学)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陈培亮审核:化学备课组班级姓名家长签名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2.学会跟溶解度曲线有关的数据处理。 【温故知新】 1.溶解度的四个要素分别是、、、。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是(内因)、(外因)。 3.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强越,气体溶解度越;温度越,气体溶解度越。 【参与学习】 一、了解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1.根据课本P36自己画的图,找出25℃和85℃时NaCl和 KNO3的溶解度。 2.右图是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P点的表示意义是什么? 在O点和Q点时, 溶液分别处于什么状态? 3.分析课本P37图9-12,思考: (1)溶解度的交点的表示意义是什么? (2)溶解度曲线越陡,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受什么因素影响越大?

3.除此之外,你还能从溶解度曲线图中获取什么信息? 练习:课本P40“练习与应用”第4题 二、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趋势以及溶质结晶方法的选择 1.分析课本P37图9-12和图9-13,归纳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而,例 如等。 (2)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例如 等。 (3)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而,例如等。练习:如图所示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是(填“A”或“B”)物质;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溶液。 2.如何在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得到硝酸钾固体?能否用相同的方法在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或者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得到固体,为什么? 从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小结: (1)若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而升高而增大,通常采用(填结晶方法,下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第二节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第三节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目的要求: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 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主要讲“三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

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如牛顿的“微粒说”、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但由于受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形而上学思维的禁锢,把物质同物质的结构混为一谈,也经不住自然科学发展的考验和唯心主义的进攻。其缺陷有:第一,不理解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把物质的某种特殊的层次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错看成物质的共性。 第二,把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混为一谈。 第三,不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从而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高级阶段。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对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说明。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从而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 列宁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的思想,他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要注意四点:一是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哲学范畴的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所谓客观实在性就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具体的物质形态有多方面的特性,而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只有一个特性——客观实在性。三是物质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实践活动。四是物质可以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正确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重大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首先,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对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的最高程度的哲学概括,它把客观实在性作为一切物质形态的唯一的共同的属性,这就既把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联系起来,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化学常见常见沉淀及溶解性口诀

常见沉淀 白色: BaSO4/BaCO3/CaCO3/AgCl/Ag2CO3/Mg(OH)2/Fe(OH)2/Al(OH)3/CuCO3/ZnCO3/MnCO3/ Zn(OH)2 Fe(OH)2 蓝色:Cu(OH)2 浅黄色:AgBr 红褐色:Fe(OH)3 沉淀鉴别 Cu(OH)2蓝色沉淀Fe(OH)3红褐色沉淀AgBr淡黄色沉淀AgI ,Ag3PO4黄色沉淀CuO 黑色沉淀Cu2O 红色沉淀Fe2O3 红棕色沉淀FeO 黑色沉淀FeS2 黄色沉淀PbS 黑色沉淀FeCO3 灰色沉淀Ag2CO3 黄色沉淀AgBr 浅黄色沉淀AgCl 白色沉淀Cu2(OH)2CO3 暗绿色沉淀BaCO3白色沉淀(且有CO2生成)CaCO3白色沉淀(且有CO2生成)BaSO4白色沉淀不溶的碳酸盐白色沉淀(且有CO2生成)不溶的碱、金属氧化物白色沉淀(且有CO2生成)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在空气中很快变成灰绿色,再变成Fe(OH)3红褐色沉淀) 相关口诀 钾钠铵盐硝酸盐均可溶 盐酸盐银不溶 硫酸盐钡不溶 白色沉淀: CaCO3. BaCO3 . BaSO4. AgCL. Mg(OH)2 蓝色沉淀: Cu(OH)2 红褐色沉淀: Fe(OH)3 不建议死记硬背,只需记住每个阴离子里哪个不溶即可,钾钠铵硝都溶 溶解性口诀一 钾钠铵盐溶水快,① 硫酸盐除去钡银铅钙。② 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硝酸盐溶液都透明。③ 氢氧根多溶一个钡④ 口诀中未有皆下沉。⑤ 注: ①钾钠铵盐都溶于水; ②硫酸盐中只有硫酸钡、硫酸铅不溶(硫酸钙硫酸银微溶也是沉淀); ③硝酸盐都溶于水; ④碱性物质中除了钾离子钠离子铵离子锂离子还有钡离子也可溶 ⑤口诀中没有涉及的盐类都不溶于水; 溶解性口诀二 钾、钠、铵盐、硝酸盐; 氯化物除银、亚汞; 硫酸盐除钡和铅; 碳酸、磷酸盐,只溶钾、钠、铵。 说明,以上四句歌谣概括了8类相加在水中溶解与不溶的情况。 溶解性口诀三 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 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溶 溶解性口诀四 钾、钠、硝酸溶,(钾盐、钠盐和硝酸盐都溶于水。) 盐酸除银(亚)汞,(盐酸盐里除氯化银和氯化亚汞外都溶。) 再说硫酸盐,不容有钡、铅,(硫酸盐中不溶的是硫酸钡和硫酸铅。) 其余几类盐,(碳酸盐、亚硫酸盐、磷酸盐、硅酸盐和硫化物) 只溶钾、钠、铵,(只有相应的钾盐、钠盐和铵盐可溶) 最后说碱类,钾、钠、铵和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钡和氨水可溶)另有几种微溶物,可单独记住。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1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 [教师演示]:汽油洗油漆的实验 提问:你知道汽油为什么能洗掉油漆吗? [学生回答]:是因为油漆能溶于汽油中 [教师问]:在生活中你对有关的物质溶解有什么现象和疑问吗? 二、[导出]新课《物质的溶解性》 学生提出疑问:如 1、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 2、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3、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吗? 4、蔗糖能溶解在所有的物质中吗? 5、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吗? 6、物质溶解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 [教师]:我们这堂课就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教师]:科学探究有那些步骤? [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成果交流[教师]:根据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现在已经提出了问题,然后应该怎么办?[学生]:建立假设。 [教师提问]:你能假设吗? [学生回答]: [教师]:建立假设以后又该如何呢? [学生回答]:设计实验 [教师]:如何设计呢?

[学生回答]: [教师]: 好,接下来我们就对第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一(并完成表格):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 学生得出结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二(并完成表格):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学生得出结论: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的。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三(并完成表格):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吗? 学生得出结论:蔗糖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四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四(并完成表格):蔗糖能溶解在所有的物质中吗? 学生得出结论:某物质在不同的其它物质中溶解能力也不同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五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五(并完成表格):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吗? 学生得出结论: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并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大量气泡从水中冒出。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六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六(并完成表格):物质溶解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 学生得出结论:物质溶解时,有的吸热,有的放热。 [教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呢? 三、小结[学生总结] 四、随堂练习 [书本P145讨论思考] 1、为什么用洗洁精能很容易地除去餐具上的油污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油污能够溶解在洗洁精里,所以能很容易被除去。 2、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造成河里的鱼缺少氧气而死亡。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学生思考回答]:因为排入热水后,河水温度升高,造成水中氧气的溶解能力减弱,所以河里的鱼就会因缺氧而死亡。 五、作业 完成做业本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比赛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二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中的第二框《世界的物质性》一框内容。从内容上来看,主要介绍世界的物质性,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知识构成上看,它是既对第一单元中唯物主义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也是学习本单元后面一框中运动、规律等知识点的基础,起中介作用。从地位上看,对于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起到基础性作用,也为本单元提倡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法论主题服务。 【学情分析】 从现有的知识水平看,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如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也对人体的大脑结构有了一定的认知,本框题的任务就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但由于本节课的容量偏大,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学习中难免会有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上达不到课标的要求,因此教师要采用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懂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和结合具体事例的分析,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通过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用客观的眼光看问题,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树立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本框乃至必修4中的一个基础性概念,了解和识记物质的概念对本单元的学习具有深远影响。 突破方法:通过观看图片和学生举例,由学生概括得出。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通过学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才能完整理解世界的物质性,从而得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突破方法:分别播放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视频,学生从中得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而非神作。 2.教学难点: ·人类社会特别是人的意识的物质性:相比自然界的物质性,学生在学习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时容易扩大认得主观能动性,误认为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从而陷入唯心主义。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练习(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练习(含答案) 夯实基础 1.已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此时,2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 ) A.36 g B.3.6 g C.7.2 g D.10 g 2.现有一杯20 ℃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能改变硝酸钾溶解度的操作是( ) A.加硝酸钾 B.充分搅拌 C.恒温蒸发水 D.升高温度 3.在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图K13-1 4.在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滤时用到的仪器: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滤纸 B.蒸发操作结束后,将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 C.用药匙将蒸发皿中的白色固体直接转移到纸上 D.实验结束后所得到的白色固体为氯化钠 5.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60 ℃时,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之比为11∶21 C.20 ℃时,10 g水中加入5 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再加入5 g水,前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将溶质质量分数为28%的硝酸钾溶液从60 ℃降温至20 ℃,没有晶体析出

6. 图K13-2 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K13-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 2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2∶5 B.t 2℃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 1 ℃后,溶液仍饱和 C.t 1 ℃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D.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 2℃降温到t 1 ℃,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7.某盐化工厂生产的碳酸钠粗产品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图K13-3所示,请回答: 图K13-3 (1)t 1 ℃时碳酸钠与氯化钠中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t 1℃时碳酸钠溶液升温至t 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填“变大”“变 小”或“不变”)。 (3)除去碳酸钠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钠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8.根据下表中氯化钠和硝酸钾部分溶解度数据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沪教版下册第6章 溶解现象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导学案设计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2 件。 3、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区别。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引导发现。通过实验引导、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形成科学严谨的探究意识。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及相互转化的方法。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一、知识链接: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的物,叫做溶液。溶液由和 两部分组成。 2、写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硝酸钾溶液,食盐水,澄清石灰水,稀硫酸,医用酒 精,碘酒,稀盐酸。 3、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希望能够较快地溶解某些固体物质。某活动小组需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做实验。怎样使硝酸钾固体较快的溶于水中?请提出你的. 操作建议,并说明理由。 建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议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学习: 1、通常把一种物质_______在另一种物质里的______叫做溶解性。 2、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剂中, ___________________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_______________的饱和溶液 3、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剂中, ___________________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_______________的不饱和溶液 三、合作探究: 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1现象:在相同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蔗糖较______,溶解的熟石灰较______。 结论:_______物质在________溶剂中的溶解性_____ 实验2现象:食用油不易溶解于_______,易溶解__________。 结论:_______物质在________溶剂中的溶解性______ 实验3现象:硝酸钾_____前不能_____溶解,_____后______溶解。结论:________物质在_______溶剂中的溶解性与______有关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物质的溶解性复习课学案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复习课学案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2、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例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温度 的影响。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 3.下列能确定为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是() A.在一定条件下,将大量溶质溶于水得到的溶液 B.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晶体不再溶解 C.在一定温度下,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晶体不再溶解 D.在一定温度下,氯化钠溶液浓度大的一定是这种物质的饱和溶液 4.在一定温度下,使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A.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B.加入溶剂 C.都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D.都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 三、溶解度涵义、溶解度曲线应用、结晶 5、右图是A(硝酸钾)、B(氯化钠)、C(氢氧化钙)三种物 质的溶解度曲线。 (1)Q点的含义是。 (2)30℃时,15gA物质溶于50g水中所形成的溶液的溶质 质量分数为。 (3)在20℃时,将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30℃, 三者的质量分数关系是_______ ______; 如降至10℃,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_ __,无晶体析出的是___ ___。 (4)像B(氯化钠)这种随温度变化溶解度变化较小的物质通常采取的方法从溶液中获得晶体。 四、自我检测 6.农业上常用饱和食盐水进行选种。饱和食盐水露置在空气后一段时间后,有少量固体析出(设温度保持不变)。下列推测正确的是()A.氯化钠溶解度变小B.食盐水在空气中变质而不能继续使用C.溶液依然饱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D.水分蒸发,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7.要把KNO3、NaCl、CuO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分离,加适量水搅拌后,正确的分离方法是( ) A.先结晶再过滤B.先过滤再结晶 C.只需两次过滤D.先过滤,再结晶,进行第二次过滤后蒸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