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技术

第五章智能网

5. 1 智能网概述

智能网(IN)是在通信网上快速、经济、方便、有效地生成和提供智能业务的网络体系结构。它是在原有通信网络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新业务而设置的附加网络结构,它的最大特点是将网络的交换功能与控制功能分开。由于在原有通信网络中采用智能网技术可向用户提供业务特性强、功能全面、灵活多变的移动新业务,具有很大市场需求,因此,智能网已逐步成为现代通信提供新业务的首选解决方案。智能网的目标是为所有通信网络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新业务,包括PSTN、ISDN、PLMN、Internet等,智能化是通信网络的发展方向。

5.1.1 智能网的总体结构

智能网由业务交换点(SSP)、业务控制点(SCP)、信令转接点(STP)、智能外设(IP)、业务管理系统(SMS)和业务生成环境(SCE)等组成,智能网的总体结构如图5-1所示。

业务交换点(SSP)具有呼叫处理功能和业务交换功能。呼叫处理功能接收用户呼叫;业务交换功能接收、识别智能业务呼叫,并向SCP报告,接收SCP发来的控制命令。SSP一般以原有的数字程控交换机为基础,升级软件,增加必要的硬件以及NO.7信令网的接口。目前我国智能网采用的SSP一般内置IP,SSP通常包括业务交换功能(SSF)和呼叫控制功能(CCF),还可以含有一些可选功能,如专用资源功能(SRF)、业务控制功能(SCF)、业务数据功能(SDF)等。

业务控制点(SCP)是智能网的核心。它存储用户数据和业务逻辑,主要功能是接收SSP送来的查询信息,并查询数据库,进行各种译码。它根据SSP送来的呼叫事件启动不同的业务逻辑,根据业务逻辑向相应的SSP发出呼叫控制指令,从而实现各种各样的智能呼叫。SCP一般由大、中型计算机和大型实时高速数据库构成,要求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双备份配置。若数据库作为独立节点设置,则称为业务数据点(SDP)。目前我国智能网采用的SCP一般内置SDP,一个SCP 含有业务控制功能(SCF)和业务数据功能(SDF)。

信令转接点(STP)实际上是NO.7信令网的组成部分。在智能网中,STP双备份配置,用于沟通SSP与SCP之间的信令联系,其功能是转接NO.7信令。

智能外设(IP)是协助完成智能业务的特殊资源,通常具有各种语音功能,如语声合成、播放录音通知、进行语音识别等。IP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物理设备,也可以是SSP的一部分。它接受SCP 的控制,执行SCP业务逻辑所指定的操作。IP含有专用资源功能(SRF)。

业务管理系统(SMS)是一种计算机系统。具有业务逻辑管理、业务数据管理、用户数据管理,业务监测和业务量管理等功能。在SCE上创建的新业务逻辑由业务提供者输入到SMS中,SMS 再将其装入SCP,就可在通信网上提供该项新业务。一个智能网一般仅配置一个SMS。

业务生成环境(SCE)的功能是根据客户需求生成新的业务逻辑。

上述每个功能实体完成IN特定部分的功能构成了智能网的总体功能结构,如图5-2所示。

?呼叫接入控制功能(CCAF):通常是终端呼叫设备,它是用户与通信网的接口。

?呼叫控制功能(CCF):通常是程控数字交换机,它处理所有的呼叫,能够识别出一个将由智能网来处理的业务。

?业务交换功能(SSF):它是CCF与SCF之间的接口,处理CCF与SCF之间的通信,并进行两者之间的消息格式转换。

?业务控制功能(SCF):这是智能网的核心功能,存放有业务逻辑程序。它通过给CCF、SCF、SDF、SRF发送控制指令来控制呼叫的执行过程,实现对智能业务的控制。

?业务数据功能(SDF):它是智能网中的数据库,存放有用户数据、业务数据和网络数据,供SCF 实时查询、修改。

?专用资源功能(SRF):它实现智能网中智能外设应具有的功能,如发送语音提示、语音合成等。?业务生成环境功能(SCEF):它能根据用户需求生成新业务的业务逻辑,并对该业务逻辑进行严格的验证和模拟,以保证网络的安全。

?业务管理功能(SMF):完成对智能网设备、业务、数据等的全部管理功能。

?业务管理功能(SMAF):它是为业务管理系统操作员和业务管理系统的用户设置的。

5.1.2 智能网业务

智能网支持的业务在理论上是无限的,包括话音业务和非话业务。但是真正能开放的业务,取决于用户的需求和潜在的效益,依赖于信令系统、网络节点和相应软件的开发。

1.智能网业务的国际标准

ITU-T所建议的智能网能力集(IN CS)是智能业务的国际标准:

IN CS1定义了25种智能网业务,14个SIB,主要局限于电话网中的业务;IN CS2定义了16种智能业务,增加8个SIB,主要是实现智能业务的漫游,即增加了智能网的网间业务,加入了对移动通信网中的业务支持等;IN CS3主要是实现智能网与Internet的综合、智能网支持移动的第

1期目标(窄带业务);IN CS4主要是实现智能网与B-ISDN的综合、智能网支持移动的第2期目标(IMT2000)。

IN CS1定义的25种业务见表5-1。

表5-1 IN CS1定义的25种业务

根据我国通信发展的实际情况,原邮电部颁布了我国智能网上开放智能网业务的业务标准,定义了7种智能网业务的含义及业务流程。它们是:记帐卡呼叫(ACC)、被叫集中付费(FPH)、虚拟专用网(VPN)、通用个人通信(UPT)、广域集中用户交换机(WAC)、电话投票(VOT)及大众呼叫(MAS)。此外,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开放一些比较新颖的智能网业务,如广告业务、点击拨号业务、点击传真业务等。

2.SIB图

智能网业务利用业务独立构件(SIB)来定义,SIB是用于实现智能业务和业务属性的全网范围内的可再用能力。SIB是与智能业务无关的最小功能块,完成一个独立的功能,可重复使用,如翻译功能、计费功能等。ITU-T 建议IN CS1定义的14个SIB见表5-2。

表5-2 ITU-T定义的14个SIB

一个智能网业务逻辑由几个SIB来定义,各种不同SIB组合可以组成不同的智能网业务。在业务创建系统中,除使用1ITU-T定义的14个SIB外,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补充一些SIB。SIB在执行时有逻辑顺序,我们把由若干个有序SIB组成的链接称为全局业务逻辑(GSL)即SIB图。GSL描述了SIB之间的链接顺序、各个SIB所需的数据、BCP的启动点(POI)以及BCP的返回

点(POR)等。800业务的SIB图如图5-3所示

其中,基本呼叫处理(BCP)是一个特殊的SIB,它说明一般的呼叫过程是如何启动智能网业务以及如何被智能网控制的,POI 和POR是交换机(BCP)与SCP之间交互的接口。

3.智能网业务的实现

智能网对业务的提供采用集中的业务控制点和数据库技术来实现。将不同组合的SIB加入到智能网业务逻辑中,由业务逻辑来控制交换机的接续。当需要增加新业务的时候,只需要对相应的业务逻辑进行修改而无需对交换机软件进行大的改动,这样使得新业务的实现和修改均很方便,节省了投资和时间,使新业务可以快速、经济地提供给用户。

【例5-1】智能网800业务的实现。

对于申请800业务的每个用户都分配有对应的电话号码:800KN1N2ABCD,其中,800为业务接入码,KN1N2为数据库表示标识码,例如北京的800业务编号为800810ABCD,上海的800业务编号为800820ABCD。

呼叫800号码业务的主叫不需要计费,话费由申请800业务的用户负责付清。

智能网800业务的实现过程如图5-4所示。

在智能网800业务中,用户数据经SMS输入到SCP的数据库中即成为用户记录。当SCP收到800业务的信令消息时,利用用户记录将800号码转换为普通电话号码。

在智能网800业务中,SSP-SCP采用的信令方式必须是具有SCCP、TCAP和INAP的NO.7信令方式。

智能网要实现800业务呼叫,主叫用户拨打800KN1N2ABCD免费电话,发端市话局将800KN1N2ABCD送到SSP,再由SSP传送给SCP,SCP查询数据库中的用户数据和业务数据,将800号码翻译成真实的普通电话号码,然后由SSP、TS、LS完成电路的连接。如果需要增加或修改800业务的用户数据只需要在数据库中作相应的修改即可。

5.1.3 智能网应用规程(INAP)

1.INAP的概念

INAP是智能网功能实体之间的应用层通信协议。智能网功能实体SCP与SSP、IP、SDP间通过INAP传递智能网业务呼叫所需的信息,从而实现对智能网业务呼叫接续的控制。INAP要通过TCAP提供的消息原语将消息传送到对端,即INAP为TCAP的一个用户。

TCAP有两个重要概念:对话和操作。在网络节点之间使用TCAP进行的所有通信都被结构化为对话。例如,在一个智能呼叫的处理过程中,SSP与SCP之间的所有通信可构成一个对话。在对话过程中交换的信息元素称为操作。TCAP由两个子层组成,即成份子层和事物处理子层,如图5-5所示。

TCAP协议定义了6种TR原语和16种TC原语,其中TC原语分为成份处理原语和对话处理原语。INAP直接与TCAP的成份子层相连,首先应用程序要将INAP消息通过TC原语传送到TCAP 的成份子层,然后再通过事物处理子层以及SCCP、MTP将信息传递到对端。

我国INAP限于INAP-SCP、SCP-IP之间的接口规范。智能网提供的所有业务的控制功能都集中在SCP中,SCP与SSP之间按照智能网的标准接口协议(MTP信令、INAP信令)进行互通,如图5-6所示。我国INAP是建立在以TCAP和SCCP为基础的NO .7信令网传送的,INAP消息作为单位数据(UDT)放在SCCP中传送,INAP使用SCCP的0类业务。

2.INAP流程

智能网的一般呼叫流程如图5-7所示。

其中,DP称为检测点,DP的配置是为了通知SCP发生了新的智能网业务呼叫;BCSM称为基本呼叫状态模型,是INAP中定义的一个描述呼叫控制功能实现的抽象模型。根据DP的属性,可将DP分为4种类型:触发检测点-请求(TDP-R)、触发检测点-通知(TDP-N)、事件检测点-请求(EDP-R)、事件检测点-通知(EDP-N)。TDP是静态配置的,用于触发智能网业务,通常由操作维护人员设置;EDP是在SCP与SSP的通信中,由SCP动态配置的,用于监视智能网呼叫中发生的事件。在BCSM中定义了4类17个DP,其中DP1~DP11为源端、DP12~DP17为终端。具体见表5-3。

表5-3 ITU-T定义的17个DP

在INAP规程中,共采用36种操作,每个操作的定义包括:操作名、操作码、操作类别、操作时限、操作方向、操作参数。

【例5-2】300业务INAP流程。

智能网300业务呼叫的INAP流程如图5-8所示。

·5.2 国家智能网

5.2.1 国家智能网的网络结构

第1期国家智能网工程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各设置1个SCP,而SMP和SCE设置在北京,全国配置12个SSP。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国家智能网已完成了四期扩容工程,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设有SCP多个,各地设有SSP 30多个。SSP和SCP之间通过NO.7信令连接,由于每个SSP与每个SCP之间都应有连接,如果采用直连方式会大大增加网络的复杂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在SSP和SCP 之间再加上HSTP。在国家智能网中,SSP采用综合式设置,即将SSP 功能与省会长途局(TS1/TS2)综合在一起。

国家智能网的网络结构如图5-9所示。

5.2.2 国家智能网提供的业务

目前在国家智能网中已提供的业务有三种:记帐卡呼叫业务(300业务)、虚拟专用网业务(600业务)、被叫集中付费业务(800业务)。

300业务是记帐电话卡业务,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智能网业务。持有该卡的用户可在全国范围内任意一部双音频话机上,通过自己的帐户和密码拨打本地、国内、国际电话,通话费自动从用户所持300卡的帐号上扣除,而对其使用的电话机不计费,即话机与计费分离。使用该业务时,用户先拨300(目前是300×××,如湖南卡为300830),听到提示音后根据提示音依次输入卡号、密码,听到拨号音后输入被叫号码进行通话。

600业务是虚拟专用网(VPN)业务,不同交换机的用户可以在IN基础上组成一个虚拟的专用网,采用专用编号方案(PNP),利用公用电话网资源,通过软件控制方式在交换机内为企业非永久性地建立专用网。虚拟专用网用户既可直接拨打公网电话,又有专用网内部交换功能,VPN用户只需拨打特殊字冠和PNP号码便可进行VPN呼叫,IN将负责号码转换并找到目的地。适用于通信业务达到一定数量,而且想把各地分支机构动态地连接起来的企业。

800业务是被叫集中付费业务,被叫集中付费是指主叫用户不计费而由被叫用户集中支付电话费。800业务的开放有利于客户与企业进行电话交流,从而开拓企业自身的业务,它的特点是面向全国,甚至全球的服务。

·5.3 省内智能网

5.3.1 省内智能网的网络结构

各省智能网(省内智能网或本省智能网)的建设取决于本省的电信业务发展和IN业务需求,省内智能网一般设置一套SMP、SCP、SCE设备在省会城市,省会城市可设置一个独立的SSP,各地区(市)可设置一个独立的SSP或几个地区(市)合设一个SSP,也可将SSP与地区(市)级长途局或市话汇接局综合在一起。

SSP和SCP 间通过LSTP/HSTP连接:SSP、SCP作为SP点接入NO.7信令网,每个SSP的TUP

信令先通过本信令汇接区的一对LSTP,再连接到HSTP上;省会城市本地SSP与SCP之间因INAP信令部分链路数量较大,因此可直接连接到本主信令区的两个HSTP上。

省内智能网的网络结构如图5-10所示。

随着IN业务的发展,SSP的位置必将逐级下移,综合设置是必然趋势。今后SSP功能将下移至端局,长途局不负责省内智能网业务接入。

5.3.2 省内智能网提供的业务

目前省内智能网业务主要是200业务,也开放了一些国家智能网尚未开放的业务:

200业务是省内记帐电话卡业务,与300业务相似,只是使用范围不同。持有该卡的用户可在本省范围内任意一部双音频话机上,通过自己的帐户和密码拨打本地、国内、国际电话,通话费自动从用户所持200卡的帐号上扣除。

700业务是通用个人通信业务,是一种移动性的服务,用户使用一个唯一的个人通信号码,通过本地交换网内的话机进行设置,将来话接到指定的电话机、BP机、手机、可直接播入的语音信箱等,即可以接入任何一个网络并能跨越多个网络发起和接受任意类型的呼叫。

181业务是大众呼叫业务,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热线,是新闻界通过电信手段与大众沟通联系的一种服务方式,主要特征是具有在高话务量情况下防止网络拥塞的能力。主办者可申请一个181热线号码,用作竞猜、咨询、统计等。

在一些经济发达省内智能网还开放了广域集中用户交换机(WAC)、电话投票(VOT)和广告电话(AD)等。

另外,我国于1994年建设了国际智能网,在北京、上海、广州各新建了一个具有SSP功能的国际局,同时在北京新建了1个SCE、1个SMP和1个SCP。国际智能网开放了国际被叫集中付费业务(IAFS)、国际可选记帐业务(IABS)、国际虚拟专用网业务(IVPN)。

·5.4 移动智能网

5.4.1 移动通信网概述

ITU-T建议的公共陆地移动通信网(PLMN)的功能结构如图5-11所示。

(1)移动通信网的组成

MSC:移动业务交换中心,完成信息处理交换和向系统其它功能实体提供接口。负责建立,控制,终止呼叫,路由选择,搜集计费信息,协调与固定电话网之间的业务,提供与非话业务互联的功能。为此,它提供到固定网(PSTN,ISDN,PDN)的接口,与基站子系统(BSS)的接口及与其它MSC互联的接口。

BS:基站,负责射频信号的发送和接收以及无线信号接入固定网络系统的设备,由基站控制器(BSC)和基站收发信机(BTS)两部分功能实体组成。

MS:移动台,是用户使用的终端设备。例如GSM系统中的MS是由移动设备和用户识别卡(SIM)两个独立部分组成,系统是通过SIM卡来识别移动用户的。

HLR:归属位置寄存器,是系统的中央数据库,存储着该HLR控制的所有存在的移动用户的相关数据。主要存储两类信息:一是与提供电信业务有关的用户数据;二是与用户当前位置有关的信息,用它来接通移动用户。

VLR:拜访位置寄存器,是存储用户位置信息的动态数据库。当移动用户漫游到一个新的移动业务交换中心时,新的移动业务交换中心的外来用户位置寄存器向原移动交换中心的本地用户位置寄存器询问移动用户数据。为已登记的移动用户提供建立呼叫接续的必要条件,一旦移动用户离开该VLR的控制区域,则重新在另一个VLR登记,原VLR则取消该移动用户的临时记录数据。AUC:鉴权中心,存储鉴权信息和加密密钥,用以防止无权用户接入系统和保证通过无线接口的移动用户通信的安全。

EIR :设备识别寄存器,存储移动设备的国际移动台识别码(IMEI),以确保网络内所使用的移动设备的唯一性和安全性。

此外,系统还设立了操作维护中心(OMC),对全网进行监控和操作。

(2)移动通信网的接口

移动通信网接口如图5-11所示,各接口及功能如下。

Um接口:无线接口,又称空中接口,是MS与BTS之间的通信接口。此接口主要用于传送无线资源管理。移动性管理和接续管理等信息。

A接口:无线接入接口,是MSC与BS之间的通信接口。它通过2Mbit/s PCM数字链路实现MSC 与BSC之间的接口。此接口主要用于传递移动台管理,基站管理,移动性管理,接续管理等信息。

B接口:MSC与VLR之间的接口。主要用于传递MSC向VLR询问有关MS的当前位置信息及位置更新等消息。

C接口:MSC与HLR之间的接口。当建立呼叫时,MSC通过此接口从HLR处选择路由的信息,呼叫结束时MSC向HLR送计费信息,此接口主要用于传递路由信息和管理信息。

D接口:HLR与VLR之间的接口。此接口主要用于交换有关移动台位置和用户管理信息,保证移动台在整个服务区内能建立和接收呼叫。

E接口:MSC之间的接口。此接口主要用于切换过程中交换有关切换信息的启动和完成切换功能。

F接口:MSC与EIR之间的接口。此接口主要用于交换有关的国际移动台设备识别码管理信息,EIR存储国内和国际移动台设备识别码,MSC通过F接口查询,以校对移动台设备的识别码。G接口:VLR之间的接口。此接口主要用于向分配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TMSI)的VLR询问此移动用户的国际移动台识别码(IMSI)的信息。

移动通信网的接口是开放型的,其中B、C、D、E、F、G为内部接口。

5.4.2 CAMEL与WIN

1.移动智能网的概念

智能网的目标是为所有通信网络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新业务。移动智能网是在移动网上快速、经济、方便、有效地生成和提供智能新业务的网络体系结构。

由于在GSM、CDMA移动网中采用智能网方式可向用户提供业务特性强、功能全面、灵活多变的移动新业务,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所以移动智能网已逐步成为移动通信提供新业务的首选解决方案。

移动网与智能网的综合是未来实现全球个人通信业务的技术基础,移动智能网的完整形式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实现移动网与智能网的互连是实现综合的第一步,也是移动智能网的关键技术。

针对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GSM和CDMA两种技术体制有两种移动智能网技术方案:

(1)CAMEL方案

CAMEL方案是欧洲电信标准化组织(ETSI)推出的为GSM系统制定的移动智能网技术标准,CAMEL全称为移动网络增强型逻辑的客户化应用,它是基于GSM MAP协议,为了支持GSM 移动智能网,采用MAP Phase2+协议,目标是解决GSM移动通信网与智能网的互连问题。(2)WIN方案

WIN方案是美国电信工业联盟(TIA)推出的为CDMA系统制定的移动智能网技术标准,WIN即无线智能网,它是基于ANSI-41 MAP协议,为了支持CDMA移动智能网,采用ANSI-41E协议,它是一个完全基于智能网的核心网络协议。

我国从1995年开始发展GSM移动通信,已成为GSM第一大国,CAMEL方案将是我国移动智能网的主流方案,我国的移动智能网将基本按照CAMEL建议来发展;随着2001年中国联通增强型IS-95 CDMA网络的正式开通,使我国形成了GSM与CDMA两种技术体制并存的局面,提供了更多的差异化服务,该网络能够支持国际漫游、机卡分离方式,具有基本的智能网业务(如移动预付费业务等),则WIN方案将是我国移动智能网的另一种技术解决方案。

?WIN与CAMEL的技术比较

(1)接口、应用协议

CAMEL方案和WIN方案均使用NO.7信令作为各功能实体之间传送控制信息的信令系统,对于WIN无线智能网,所有的接口均为MAP协议;对于CAMEL移动智能网,接口协议除了MAP 协议之外还有CAP协议。CAP全称为CAMEL应用部分,CAP是基于ETSI的INAP制定的。例如SSP与SCP之间采用NO.7信令相连,其中CAP用于对话,MAP用于SSP向MSCP送补充业务调用通知。若要提供移动智能业务,需要将GSM的MAP协议升级为MAP Phase2+。

移动智能网SSP信令协议如图5-12所示。

GSM和CDMA采用TCAP进行网络控制,由于WIN的协议是对MAP协议的补充,所以它们为TCAP的一个用户;而CAMEL的协议则不同,CAP和MAP分别为TCAP的两个不同的用户。呼叫相关信令通过ISUP连接到外部网络。

(2)智能业务的支持

WIN的智能业务是基于ITU-T IN CS-2来定义的;CAMEL的智能业务为GSM移动用户提供智能业务来定义的,它采用智能网业务控制功能,提供一种机制,使GSM网络能够提供独立于服务网络的业务。

WIN的协议对业务信令流程规定得很详细;而CAMEL的协议没有对业务信令流程进行规定,只是定义了业务的含义和业务特征。

2.移动智能网的网络结构

GSM移动智能网和CDMA移动智能网的应用规程协议虽然各不相同,但移动智能网的结构有极大的相似性,移动智能网的网络结构如图5-13所示。

移动智能网中SCE、SMP、IP和SMAP等功能实体的作用与它们在固定智能网中基本相同。MSCP是移动智能网的核心,存储有关业务逻辑及业务特征数据,包括CAMEL业务逻辑,实现运营特定的业务,控制呼叫的接续和计费,是业务执行的平台。另外为了实现智能业务,除以上五种功能实体以外,要求全网所有端局MSC、GMSC、HLR均支持MAP Phase2+及CAMEL规范,这就需要对现有GSM网络的MSC/VLR和HLR进行版本升级:MSC/VLR和GMSC通过升级MAP版本,成为具有SSP功能的MSC/VLR/SSP和GMSC/SSP;HLR为了支持CAMEL业务,也需要升级MAP版本。

由于按目标网建立一个标准的移动智能网需要较长的时间,在短期内实现全部升级困难较大,所以在省内移动智能网建设中可考虑一种向目标网过渡的中间方案来提供预付费业务。

5.4.3 移动智能网提供的业务

(1)预付费业务(PPS)

系统为每个PPS用户建立唯一的帐户,只有在帐户上有一定数量金额的情况下,用户才能进行呼叫。呼叫建立时,基于PPS用户的帐户决定接收或拒绝呼叫。在呼叫过程中实时计费并扣除PPS用户预付的金额,余额不足时予以拆线。

实现预付费业务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SIM卡、业务节点、热计费和移动智能网。

(2)移动虚拟专用网业务(MVPN)

移动虚拟专用网业务是指用户可以利用移动通信网的现有资源,构成一个能在某个用户群内进行相互通信的逻辑专用网络。适用于某个企业、团体内部的专网通信,具有独立的编号方案,可提供网内呼叫、网外呼叫、记帐呼叫、呼叫前转和话务员登录等专用网功能。

(3)通用接入号码业务(UAN)

使用本业务的用户可以在一些地点或不同的区域具有若干个无线或有线终端,但均可用一个通用电话号码来拨通。可以事先规定哪些来话接至哪个终端或者因某些原因禁止该呼叫。被叫集中付费电话号码是UAN的一个典型业务。

(4)其它业务

除了以上三种业务外,还有其它移动智能网业务,如先进的选路业务、屏蔽业务(入呼叫,出呼叫)、使用限制、基于位置的业务等。

中国移动公司于1999年推出基于移动智能网的预付费卡“神州行”业务,陆续推出的移动智能新业务还有亲情号码业务、个人号码业务、分区分时计费业务、移动广告业务等;中国联通公司于1999年推出移动电话”如意通”预付费业务。

5.4.4 移动智能网的发展

移动智能网最终的目标网络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核心网络和无线接入网络组成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TU-T称之为IMT2000,而ETSI称之为UMTS。

核心网络由交换网络和业务控制网络组成。交换网络提供交换和基本的传输功能;业务控制网络

为移动用户提供附加业务和控制逻辑,将基于智能网实现。核心网络的发展有2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是基于B-ISDN,直接采用ATM/IP网络;第二个观点是基于现有GSM(GPRS)核心网和CDMA(ANSI-41)核心网,从第二代系统逐步演进,GSM可能的演进途径是2G→GPRS→3G,CDMA可能的演进途径是2G→CDMA 1X→3G。最近第二个观点已经赢得更多的支持。

GPRS核心网是基于GSM核心网来实现的,在900/1800MHZ GSM移动通信系统中增加相应的设备,交换部分增加GPRS网关支持节点(GGSN)、GPRS业务支持节点(SGSN)、DNS和各种网关设备等,其它设备需升级以支持GPRS功能。CDMA 1X核心网基于CDMA核心网来实现的,在IS-95 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增加相应的设备,交换部分增加分组域,包括分组数据服务节点(PDSN)、归属代理(HA)和AAA服务器。

无线接入网络提供无线接入功能,包括基本空中接口和智能网接口。无线接入网络发展的焦点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空中接口标准。

·5.5 智能公话网络

5.5.1 公话系统概述

公用电话是公共电话交换网(PSTN)的一部分,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我国公话系统经历了投币电话、磁卡电话、IC卡电话、智能公用电话等阶段。投币电话、磁卡电话已经淘汰,目前主要是人员值守型和IC卡型公用电话。我国公话系统正在向智能公话系统发展,智能公话系统利用智能网或智能平台来实现公用电话,解决了目前公用电话安全性差、盗打严重、计费纠纷、话费流失等问题,兼有电话卡业务和智能网的计费、路由优势和使用简便的特点。随着国家智能网和各省省内智能网的建成,我国智能公话系统将会得到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

5.5.2 智能公话系统网络结构

智能公话业务可以利用智能网的SSP、SCP设备实现,也可以利用智能平台实现。当采用智能网方式实现时,SSP可以为综合的SSP或独立的SSP。智能公话业务中需要的专用资源功能,可以由SSP内部的SRF提供,也可以通过独立IP提供。根据网络规模,公话终端与SSP或智能平台的连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公话终端通过端局、汇接局接入SSP或智能平台;另一种是公话终端直接接入SSP或智能平台。智能公话系统的网络结构如图5-14所示。

智能公话系统可以有4种类型终端:现有的公话终端、读卡式终端(不兼容储值IC卡)、读卡式终端(兼容储值IC卡)和普通电话机。现有的公话终端包括投币电话、磁卡电话、IC卡电话终端,这些终端需要经过改造才能接入智能公话系统,即允许用户拨打智能公话业务接入码。

当利用智能平台来实现智能公话业务时,智能平台必须具有相当于CCF、SSF、SRF、SCF等功能,支持NO.7 信令TUP、ISUP和INAP,还应具有与公话管理系统互通的管理接口。智能公话管理系统具有如下功能:

(1)智能公话系统网络管理,包括对智能网设备或智能平台、话机终端的管理、路由管理等;(2)业务数据管理;(3)用户数据管理;(4)卡的发行与管理;(5)系统安全管理;(6)话务统计;(7)不同业务间的费用结算,包括200、300、IP电话卡、800业务等;(8)不同地区之间的费用结算;(9)通信功能,包括不同等级公话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与智能网设备或智能平台之间的通信、与其它业务如200、300、800等业务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等;(10)业务运行维护记录,例如用户充值和修改密码时,系统必须有详细的记录,以备查证。

用户在智能公话系统的终端上,可以进行以下几种类型的电话呼叫:①公话帐号卡呼叫;②储值IC卡呼叫;③现有电话卡业务呼叫(200、201、300、800、IP等);④免插卡业务(110、119等)。

5.5.3 智能公话业务流程

1.智能公话业务特征

智能公用电话业务可以进行具有如下业务特征。

(1)语言选择

在使用智能公用电话业务时,输入智能公用电话业务的接入码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提示语言的种类,包括普通话、英文。

(2)第三方付费(可选功能)

用户可以选择第三方付费,例如广告电话,用户听完广告并回答问题后,可以免费拨打电话。

(3)查询本机号码

用户可以查询当前终端的电话号码,但有次数限制。在一次呼叫中,用户最多可以查询三次本机号码。

(4)电话卡呼叫

用户可以用电话卡打电话。用户使用电话卡时,还可以具有以下业务特征:①主叫限制;②密码验证/卡号、密码次数限制;③有效期;④分交充值/一次充值;⑤查询余额和有效期;⑥修改密码;⑦连续呼叫;⑧限制指示;⑨余额提示(可选功能);⑩拨打IP电话(可选功能),另外还有余额提示、电话卡的种类识别、* 号修改(用于输入错误时请求重新输入)。

智能公用电话业务提供30种基本录音通知。

2.智能公话业务具体流程描述

智能公用电话业务的具体流程描述如图5-15所示。

3.智能公话计费方式

目前电信网中计费方式主要有市话计费方式、国内/国际长途计费方式和立即计费方式。

市话计费方式采用汇总计费方式,也称累计计次计费方式,由发端市话局或市话汇接局计费, 对主叫计费,按通话时间计费, 被叫应答立刻计费;长途计费方式采用详细记录计费方式,原则上发端长话局计费,按通话距离或区域和通话时长计费;公话系统采用立即计费方式。

立即计费有两种实现方式:

一是由交换机送出立即计费脉冲信号(16KHz计次脉冲)、极性反转信号至公话终端实现立即计费;

二是利用智能网设备或智能平台实现立即计费,持卡用户呼叫时,采用记帐卡或电话卡的话费与话机分离,持卡用户在任何话机上拨打接入码(200、300等)后进入免费平台,该次呼叫只对持卡

用户输入的帐号(卡号)计费,不对持卡用户使用的话机计费。

当用户使用智能公话业务时,根据用户的选择,对系统有不同的计费要求:公话帐号卡呼叫计费方式同现有的记帐卡业务;其它电话卡呼叫按照公用电话卡的计费要求进行计费;储值IC卡呼叫计费方式待定。

·5.6 宽带智能网

5.6.1 宽带智能网概述

ITU-T对宽带智能网的定义是:基于B-ISDN宽带网络平台上的智能网系统。就是在以ATM为基础的宽带网络上利用智能网技术提供各种多媒体业务。宽带智能网实现业务的灵活加载、扩展和新业务的增加。与以往的业务提供方式不同,宽带智能网能够在一个平台上提供多种业务,宽带智能网能有效地解决当前宽带网络提供多媒体业务的瓶颈问题。

宽带智能网的功能模型如图5-16所示。

?宽带业务交换功能(B-SSF):它是B-CCF与B-SCF之间的接口,处理B-CCF与B-SCF之间的通信,并进行两者之间的消息格式转换。

?宽带呼叫控制功能(B-CCF):相应于传统智能网, 处理所有的呼叫,能够识别出一个将由智能网来处理的业务,同时B-CCF增强为协调多个BCSM的能力。

?宽带与呼叫不相关业务功能(B-CUSF):完成宽带与呼叫不相关的业务功能。

?宽带业务控制功能(B-SCF):这是宽带智能网的核心功能,负责实现多媒体业务的网络部分的功能。B-SCF通过执行不同的业务逻辑程序实现不同的业务。

?业务数据功能(SDF):它是智能网中的数据库,提供了存储与宽带IN业务相关的数据。

?宽带专用资源功能(B-SRF):提供了执行多媒体业务所需的附加资源,如图形用户接口(GUI)、更大的带宽、具有宽带连接能力的客户端设备(CPE)等。

5.6.2 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

宽带智能网是IN与以ATM为骨干交换机的宽带网络综合的体系结构,如图5-17所示。

(1)B-SSP

B-SSP为宽带智能网提供相应特征以支持智能业务,是具有IN功能的ATM交换机。包括①检测点处理;②会话管理,B-SSF最重要的增强就是处理会话的能力,由IN交换管理通过与一些特定的管理器协同工作完成的;③与B-SCP通信。

(2)B-SCP

宽带智能网业务逻辑完全在B-SCP内执行。B-SCP可通过监测B-SSP上报的呼叫事件对B-SSP 控制,根据业务需要,B-SCP能在网络中寻找合适的B-IP来提供特殊资源。此外,B-SCP还能实现计费等多种功能;

(3)B-IP

B-IP是支持用户和业务逻辑之间通信的多媒体代理。B-IP不仅能够处理基于可配置多媒体特征的复杂用户交互的业务,并且能适应将来引入的新业务。

B-INAP协议建立在NO.7信令之上,通过NO.7信令传输。它主要定义了IN中各个功能实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操作、参数和差错等。B-INAP支持宽带网络中新增加的能力。

·习题

1.INAP信令在SSP与SCP通信中有哪些作用?

2.画图说明国家智能网和省内智能网的网络结构。

3.国家智能网提供的业务有哪些?

4.省内智能网提供的业务有哪些?

5.简述移动智能网的网络结构和主要业务。

6.什么叫SIB?智能网800业务由哪些SIB来定义?

7.什么叫DP?DP有哪些类型?

8.画图说明智能公话系统网络结构。

家庭网关和智能家居

虽然家庭网关与家庭智能网关现在还没有特别明显的界定。从功能以及服务范围上,可以将它们区别开来。家庭网关,是作为所有外部接入网连接到家庭内部,同时将家庭内部网络连接到外部的一种物理接口。并且使住宅用户可以获得各种家庭服务的平台。 而家庭智能网关,具备智能家居控制枢纽及无线路由两大功能,负责具体的安防报警,家电控制,用电信息采集。通过无线方式与智能交互终端等产品进行数据交互。它还具备有无线路由功能,优良的无线性能,网络安全和覆盖面积。因此,从上述两者的功能来看,家庭智能网关则更具针对性,它更加的针对“智能化”的家居。将家庭网关更加深入和细化。因此家庭智能网关是包含在家庭网关之中的。 家庭网络系统采用分层次的网络拓扑结构,分为家庭主网和家庭控制子网两个网段。网关系统有https://www.360docs.net/doc/5f18765365.html,服务器组件、网络连接控件、家庭弯管以及设备组成。家庭主网主要负责与外网进行通信,而家庭控制子网中的设备通过是通过子网关、主网关与外部通信。如果将一个家庭网关看成一个信息处理系统,组成系统的各个单元就是连接在网络各个节点的设备。网关系统由https://www.360docs.net/doc/5f18765365.html,服务器组件、网络连接控件、坚挺网关以及设备组成。反映到具体对智能家居的控制上,如:空调,可以在https://www.360docs.net/doc/5f18765365.html,服务器组件使用过的WEB界面进行对空调温度、风向以及模式的调节控制。 如上述所说,家庭网关还可实现对家庭网络中各种智能设备的远程管理和监控,从而对“智能家居”产品进行简单的维护和控制。此范围不限制用户、地点、甚至网络接入方式,只要接入网络访问,便可操作共同的数据。但也由此引发了用户私密泄露的问题。而就此,市场也有生产商顺应市场需求,研发私密性好的解决方案。如设计网络连接的控件技术等,同时可支持家庭网络标准协议的家庭网关体系构架,实现多协议融合。 随着家庭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家庭网络的标准之间的竞争导致了家庭网关和家电厂商难以选择一种协议作为自己产品的标准。而市场上又缺乏这种统一的协议标准,导致下游各个设备厂商按照不同的接口标准与协议生产设备。使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连、互通变得非常困难。反过来作为厂商,由于设备不配套导致的具体安装问题也让生产商们头痛不已。因此,网关、网络协议与设备的标准迫切需要统一。 国内家庭网关还处于起步阶段,除了价格之外,技术上更是缺乏多样性,兼容性较弱。再加上带宽传速也会影响系统传输。据工信部部长苗圩介绍,目前我国平均宽带连接速度约为每秒钟100Kb,远低于发达国家每秒钟约230Kb的平均速度,宽带不“宽”情况明显。带宽的问题也直接影响了智能家居系统在进行操作指令时出现滞后延迟的现象,家庭网关对于带宽传输也有很大的需求,智能家居控制器,承担整个系统的数据采集、协议转换、通讯转发、控制下达、存储配置功能。如果带宽不能满足需求,就会局限网关以及配套智能家居设施的功能,提供不了很好的用户体验,极大的不利于智能化家居控制以及设备的普及。

智能电网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贾钊

智能电网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贾钊 发表时间:2019-06-13T08:53:59.960Z 来源:《电力设备》2019年第2期作者:贾钊 [导读] 摘要:在新时代下,智能电网已成为全球电力工业发展领域关注的核心内容,引领电网发展方向。 (国网曲沃县供电公司山西省临汾市 043400) 摘要:在新时代下,智能电网已成为全球电力工业发展领域关注的核心内容,引领电网发展方向。本文主要针对电网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智能电网技术;功能特点;发展趋势 1我国智能电网技术现状 智能电网是电网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涵盖以下领域及相关技术: 1.1发电和储能技术 站在能源应用角度,电能生产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是能源转化为电能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环境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发电环节是最具节能空间的环节。而这也是智能电网能够有效接入多种电能形式,比如,风电、太阳能。分布式储能、分布式发电是分布式电源的核心组成元素,风力发电技术、太阳能发电技术、潮汐能发电技术等分布式发电技术。就分布式储能装置而言,也是由多种元素组合而成,比如,机械蓄能、超导蓄能。对于分布式电源来说,和电力负荷中心非常靠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网在扩展方面的客观需求,确保供电更加安全、可靠,新阶段被广泛应用到不同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有效减轻温室气体对大气环境造成的危害,提高大气环境质量。就我国而言,太阳能以及风能发电主要集中在西北、北部的草原和沙漠地区,但其分布极其不均匀,又受到天气的严重影响,具有鲜明的“间歇性、波动性”特点,加上接入电网之间的距离也不短,大大增加了工作难度。 1.2输变(配)电技术 1.2.1特高压输电技术 特高压输电技术指的是在500kV交流电、750kV交流电和500kV直流电以上的输电技术,这种特高压输电技术主要包括交流特高压输电技术、直流特高压输电技术两种。在国外,对这种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研究已经有将近40年的研究史,研究的方向主要包括提高输电能力、远距离输电和远距离电力系统的互联等等。 1.2.2电力电子技术 电力系统的运行,对于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电子技术的发展迎合了电力系统对于技术的高要求,可满足电力系统的高技术要求。当前,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均得到了应用,也就是发电、输送电、配电和用电四个环节。而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是全控型的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多电平大功率变流器拓扑和DSP数字控制技术等。其中,DSP数字控制技术主要包括智能电子装置、静止同步补偿器和动态电压恢复器等。 1.2.3智能变电站技术 在电网系统中,变电站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通过变压器可以实现不同等级电压的转换,从而降低电能的损耗。而智能变电站指的是依靠先进的技术集合而成的,以高速运转的网络通信平台为基拙的变电站,具有信息采集、测量与控制等基本的功能,并且可以为电力系统提供重要的基拙支撑。智能变电站技术主要包括智能一次技术、智能二次技术和高速光纤网络技术,通过这三种技术的集成,实现变电站的自动化,为电网的调度提供可靠的信息。 1.2.4斗智能调度技术 在智能电网建设中,智能调度系统的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对当前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的扩展,以智能电网调度技术为核心,全方位提升控制中心驾驭大电网和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从而为科学管理、高效调度提供保障。智能调度系统的终极目标是建立基于广域同步信息的网络保护和紧急控制自动化的综合体系的智能化调度中心,主要包括区域稳定控制系统、紧急控制系统、恢复控制系统,以及解列控制系统、保护控制系统等。 2智能电网的功能特点 虽然不同国家针对自身国情对智能电网建设提出的重点和目标有所不同,但智能电网的建设都是基于市场、电能质量、安全和环境因素进行的,因此,它具有以下功能特点:一是自愈性,能不间断地对电网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和预测,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二是兼容性,能对风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接入进行合理支持,保证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并网运行;三是交互性,能加强电力公司与用户的双向联系,从而促进双方交流,以此实现电力供给的相互适应;四是协调性,能有效与批发或零售的电力市场进行合作,从而提高对电力系统在市场规划中的管理水平;五是高效性,能提高资源和设备使用率,从而降低运行成本和投资;六是集成性,通过对平台和模型的统一,从而实现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 3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展望 3.1调度的智能化将实现智能电网的大范围优化配置 在传统电网中,调度一直是作为电网运行控制的神经中枢发挥着重要的核心价值,随着智能电网建设工作的不断完善,调度系统也需要开始更加智能化,从而与智能电网的高要求相匹配。智能电网中的调度系统需要开发出更为全面而准确的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在电网正常运行时,能够将电网的实时运行情况以图表形式直接呈现给调度员,并在后台利用数据分析技术排查电网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如果发现存在威胁,则通过智能安全预警功能通知调度员和检修人员,从而最大限度提升智能电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当调度员给出具体指令后,所配备的智能化分析系统将会给出了简要的安全与经济性分析,帮助调度人员认识到决策的可行性。对于企业而言,相关的电力企业也需要加大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备用调度、应急指挥控制中心建设和调度通信数据网等相关领域的建设工作,在现有的各级调度中心配备智能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将实时监控与预警、安全隐患分析、调度计划管理等应用功能落实到位,从而实现智能电网的大范围优化配置。 3.2坚强、灵活的网络拓扑 坚强、灵活的电网结构是未来智能电网的基础。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和能源分布的现状,能对远距离、大规模输电及大范围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因为特高压输电能具有提高输电容量、降低输电损耗、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工程投资等优点,因此,其成为智能电网发展的

中国电信天翼智能组网产品设备示范

附件1 中国电信天翼智能组网产品规范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目录 1、总则 (1) 1.1本规范的内容和适用范围 (1) 2、产品描述 (2) 2.1产品定义 (2) 2.2目标客户 (2) 2.3产品形态 (2) 2.4产品功能 (4) 3、产品功能及流程 (5) 3.1受理开通流程 (5) 3.2上门服务流程 (5) 3.3 E-L INK组网终端产品 (9) 4、E-LINK组网终端管理要求 (11) 4.1 E-L INK认证及设备标签管理 (11)

1、总则 1.1本规范的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规范定义了中国电信家庭天翼智能组网产品的相关描述、产品形态、功能、业务流程及相关管理要求等内容,适用于指导中国电信各省公司开展天翼智能组网产品的推广和部署。

2、产品描述 2.1产品定义 为家庭客户提供标准化网络评测服务,家庭有线无线组网方案设计、安装部署及持续的保障服务,并可按客户需求提供组网终端产品。 2.2目标客户 面向所有家庭客户,提供智慧家庭天翼智能组网服务,优化家庭网络环境,提升大带宽业务用户体验感知。 2.3产品形态 天翼智能组网服务根据功能类型分为服务型产品和终端型产品两大类。 1)服务型产品 服务型产品包括家庭网络评测、家庭组网设计、设备安装调优及日常保障服务。具体内容如下: ●网络评测 装维人员通过专业的家庭Wi-Fi测评软件(或手机APP),在用户现场实现对场强、同邻频干扰、下载速率、网站链接、网络数据包等项目检测,并生成评测报告,让用户、装维人员可以了解到当前家庭Wi-Fi信号、网络质量、Wi-Fi 接入等Wi-Fi网络质量。 ●组网设计 排摸勘测用户现有组网情况,根据用户家庭Wi-Fi网络评测报告,综合考虑用户需求以及用户家庭布线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组网方案定制,确定信息点的设

【中国移动笔试技术类真题】移动智能网试题

智能网试题 一、填空 1、(CMIN02移动智能网系统)是东信北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新一代移动智能网产品。 2、(SMP)是移动智能网各业务、用户数据的管理中心,它与SMAP一起组成了一个用户信息管理网络,完成业务管理、用户管理、网络管理、计费管理、接入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 3、(SMAP)是提供给业务管理者的一个管理窗口,具有与SMP的接口,业务管理者可以通过远程接入SMP来管理业务。它与MSCP并不直接相连。 4、(SCP)是整个移动智能网的核心,主要包括移动业务控制功能和业务数据功能两个功能模块。 二、选择 1、智能网系统的网络组成单元为:(A.B.C.D.E) A. SCP B. SMP C. VC D. SSP E. IP 2、(C)用以存放语音通知,支持文本语音的转换等功能,可根据MSCP的指示完成 放音通知和接收DTMF信号的功能。 A.SCP B. SMP C. IP 3、(B)是一个物理功能实体,具有基本呼叫处理的功能,负责参与完成移动智能业 务有关的交换功能。 A. SCP B. SSP C. SMP 4、智能业务所采用的7号信令协议子层为(A、B、C) A. MAP2+ B. CAP C. INAP D. ISUP 5、HP根文件系统的组织中,用以存放配置文件的目录是(B) A./home B. /etc C. /dev D. /sbin 1

6、SMP为SMAP提供服务的进程创建方式(A) A、动态创建方式 B、静态创建方式 7、衡量智能网系统处理能力(每秒处理的呼叫数)的指标为(A) A.忙时CAPS数 B. CPU负荷 C. 充值成功率 8、在二卡合一业务中(ABC)可以为“全球通”用户充值。 A. 全球通 B. 固定用户 C.神州行 D.小灵通 9、在以(A)方式触发的目标网中,呼叫端局可以直接通过用户的CAMEL签约信息分 析和触发VPMN业务。 A. O_CSI+T_CSI B. OVERLAY 10、作为一个物理实体,SSP/IP包括(ABC)功能实体。 A. 呼叫控制功能(CCF) B. 业务交换功能(SSF) C. 特殊资源功能(SRF) D. 业务控制功能(SCF) 11、CMIN02系统中,SCP、SMP、VC的各台处理机之间采用哪种工作方式(B) A.主/备用方式 B. 集群式系统,动态负荷分担方式 C.单机独立工作方式D.静态负荷分担 12、下面那些功能属于SCP的基本功能(AB) A.呼叫控制和处理功能 B.数据与话务管理功能 C.向SSP指示AOC计费信息 D.业务管理 13、下面那些功能属于SMP的主要功能(AD) A.系统管理功能 B.存放充值卡数据 C.SRF功能 D.计费管理功能 14、SMP进程间通信的基本方式(B) A、有名管道 B、消息队列 C、Socket 1

软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万方科技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软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年(班)级:15计科升-1班 学号:1516353029 姓名:闫建勋 指导教师:马永强 完成日期:2015-12-1

摘要 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系统执行某项任务所需的程序、数据及文档的集合,它是计算机系统的灵魂。从功能上看,计算机软件可以分为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和支撑软件也称为基础软件,它是具有公共服务平台或应用开发平台功能的软件系统,其目的是为用户提供符合应用需求的计算服务。因此,应用需求和硬件技术发展是推动软件技术发展的动力。 软件产业和软件服务业因其具有知识密集、低能耗、无污染、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高带动性、应用广泛与市场广阔的特点,而成为知识生产型、先导性、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成为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成为世 界各国竞争的焦点之一。 当前,我国进入了后PC 时代,人们对计算需求更为广泛,软件应用“无处不在”,市场前景广阔;不久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应用市场,足见我国发展软件技术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现状、趋势、意见

Abstract Computer software is a computer system to perform a certain task required procedures, data and document collection, it is the soul of computer system. Look from the function, the computer software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system software, support software and application software. System software and support software basic software, it is a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an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platform software system, its purpose is to provide users with the application demand of computing services. Therefore, applications and hardwar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s to promote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technology. Software industry and software service industry because of its advantages of knowledge intensive, low energy consumption, no pollution, high growth, high added value, high acceleration, wide application and broad market characteristics, and become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forerunner sex, strategical burgeoning industry, become the cor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the growth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家庭智能组网典型方案

家庭智能组网典型方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智能组网方案描述 分布式面板AP无线覆盖方案: 1、方案描述:此方案适合大平数房屋;每个房间过每层监控安装 1台面板AP(具体视房型而定),每台AP点需要有实体网线与信息箱相通,信息箱内放置主路由(天翼光猫自带路由功能,可节省一台路由器)、供电交换机等,由供电交换机通过实体网线为面板AP提供电源供应(POE反向供电技术,直流48V电 压),所有面板AP使用相同无线广播名称,在室内游走时,由于现接入AP信号逐渐减弱,当信号减弱至临界值,手机等设备会自动连接当前信号最强面板AP,进而实现自动漫游。 2、方案优点:信号覆盖完整、网络稳定性好 3、方案缺点:搭建成本偏高、必须各房间有实体网线 无线路由器分布式桥接(WDS) 1、方案描述:次方案适合房间偏多,单台路由器覆盖不完整;首 先将主路由放置于信息箱或客厅等较空旷位置,这样可以将房屋大部分位置的无线信号覆盖好,如部分角落位置或房间新型号过低,可在中间位置安装第二台或第三台无线路由器(无需网 线),并开启WDS功能,可讲无线信号向下中继,实现二次无线信号放大,进而达到全屋无线信号覆盖;次方案同样可实现自动漫游功能。

2、方案优点:信号覆盖完整、施工快捷、搭建成本适中 3、方案缺点:网络稳定性一般(分路由不适宜接入过多客户端或 大流量应用) 电力无线一体化方案 1、方案描述:次方案适合房间与信息箱(或接入点)无实体网线 的用户,面积大小都可;首先在信息箱(或接入点)放置,电力无线一体化主路由器接入互联网,然后在各个房间放置电力无线一体化分路由器扩展无线信号,数量是房间数或实际情况而定; 次方案同样可实现自动漫游功能。 2、方案优点:施工调试快捷方便、信号及稳定性适中 3、方案缺点:搭建成本高、使用中容易受大功率电器干扰(大功 率即热式热水器等)影响网络传输稳定性 高士恩 2017-03-27

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现状趋势

一、智能网联汽车基本内涵 1)概念层面的理解 ①汽车是指传统意义的汽车,包含今天广义上的新能源汽车; ②网联汽车是指在汽车的基础上,彼此能通信的汽车; ③智能网联汽车是指网联汽车基础上,具备智慧(有学习、判断、决策)能力的汽车。 理解: ①汽车还是汽车,这是没有改变的部分; ②智能网联汽车是新时代的汽车,这是变的部分。 ③传统汽车由人驾驶,彼此之间没有“会话”(通信)功能,更没有判断(决策)能力。 2)术语层面的表述 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注:硬件系统),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X(车、路、人、云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注:对外通信系统),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注:软件系统),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并最终实现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注:功能)。 理解: ①智能网联汽车由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组成, i)硬件细分3个部分: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 ii)软件:在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具有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 ②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最终目的是:实现替代人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③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基本要求:安全、高效、舒适、节能 二、智能网联汽车概念的位置关系 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与车联网、智能交通等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如图 1 所示。智能汽车隶属于智能交通,智能网联汽车是智能交通与车联网的交集。

图1 智能网联汽车是智能交通与车联网的交集 理解: ①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与车联网、智能交通是4个概念,不能混淆; ②智能交通是一个种概念,智能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是智能交通2个属概念, ③智能交通与车联网彼此之间有交集,这个部分是智能网联汽车。 三、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时代意义 ①智能网联汽车是国际公认的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②智能网联汽车的初级阶段,有助于减少30% 左右的交通事故,交通效率提升10%,油耗与排放分别降低5%; ③智能网联汽车的终极阶段,完全避免交通事故,提升交通效率30% 以上,并最终能把人从枯燥的驾驶任务中解放出来。 一句话,智能网联汽车可以提供更安全、更节能、更环保、更便捷的出行方式。 四、智能网联汽车4个发展阶段及技术特点 1)自主式驾驶辅助阶段及技术特点 自主式驾驶辅助系统是指依靠车载传感系统进行环境感知并对驾驶员进行驾驶操作辅助的系统。 (1)技术特点: 环境感知,运用传感系统技术是主要技术特点。 (2)技术分类: 有预警系统与控制系统两大类。 ①预警系统细分: i)前向碰撞预警(Forward Collision Warning,FCW);ii)车道偏离预警(Lane Departure Warning,LDW);iii)盲区预警(Blind Spot Detection,BSD);iv)驾驶员疲劳预警(Driver Fatigue Warning,DFW);v)全景环视(Top View System,TVS);vi)胎压监测(Tire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TPMS)等6大系统; ②控制类系统有: i)车道保持系统(Lane Keeping System,LKS);ii)自动泊车辅助(Auto Parking System,APS);iii)自动紧急刹车(Auto Emergency Braking,AEB);iv)自适应巡航(Adaptive Cruise Control,ACC)等4大系统。

中国移动智能家庭网关帮助

帮助文档 一、状态 1.设备信息 ?显示设备型号,设备标识号,硬件版本,软件版本等信息。 2.网络侧信息 ?显示连接信息和PON信息。连接信息显示网络侧连接状态,各条PVC的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DNS服务器信息;PON信息显示PON的链路连接状态,链路性能统计,光模块信息。 3.用户侧信息 ?显示WLAN接口信息,以太网接口信息。 WLAN接口信息显示无线网络连接状态,信道,各个SSID的统计信息、SSID、认证方式和加密状态等;以太网接口信息显示网关IP地址,MAC地 址,每个LAN口的状态、收发包和字节数。 4.宽带语音信息 ?宽带语音信息包括业务注册状态和电话号码;业务状态包括已注册和未注册等状态;电话号码显示注册的电话号码。 5.远程管理状态 ?显示交互建立情况、业务配置下发状态,交互建立包括主动上报Inform情况以及接受ITMS 连接请求情况。 二、网络 1.宽带设置 (1).状态显示 ?Internet连接 (2).操作 ?宽带设置:对宽带连接进行相关参数设置,设置完成后,界面上显示相应的状态。 o WAN连接:单击“新建连接”添加一条WAN连接;单击“删除连接”删除本连接。 o启用:让该条PVC生效。 o启用绑定:可以把各个LAN口、各个SSID和对应的WAN口绑定。 o模式:分成Route、Bridge两种模式。Route模式下有三种连接模式DHCP(从ISP处得到一个IP地址)、Static(经ISP配置一个静态的IP给你)、PPPoE。Bridge模 式可以将设备配置成介于LAN和ISP之间的网桥设备,它可以使得两个或多个网络 的通信就像处在同一LAN物理连接上。 o链接方式:包括通过IP方式建立链接和通过PPP方式建立链接两种。根据实际的网络需要选择建立链接的方式。 o IP协议版本:设置链接使用的IP版本,通常使用IPv4版本,也可以通过选择IPv6来支持IPv6。如果选择IPv4/v6方式,则同时使用IPv4和IPv6两种IP版本。 o PPPoE:ISP将提供帐号,填入包括如下信息:用户名、密码、服务名称,并配置拨号方式。该模式系统将通过PPPoE动态获得IP。 o DHCP:设备将从ISP通过DHCP自动获得IP。

智能网专业知识试题-复习材料

移动智能网测试题(专业) 一、填空: 1.智能网业务触发方式分为____触发、____触发和____触发方式三种。 2.在一条CSI中,只能注册____个SCP的地址和____个业务键。 3.在智能网中,业务嵌套的三种解决方案,分别是采用____、____和____方式。 4.接入码触发方式是指MSC/GMSC/SSP根据____向相应SCP发送IDP消息。 5.GSM话务的放音由MSC/GMSC完成,而在智能网系统中放音使用________或____来完成。 6.在使用独立IP进行放音时,独立IP受____的控制接收____信号,完成和终端用户的语 音交互; 7.为了解决多业务冲突问题,在主业务逻辑中融入其他业务属性模块,形成一个更为全面 的业务逻辑,叫做________方式。 8.虚拟专用移动网(VPMN)业务是在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PLMN)和公用固定电话网(PSTN) 上建立一个逻辑话路专用网,通过____、____等方式使企业、集团用户群内进行相互联系的网络。 9.VPMN用户在进行网内呼叫时既可以拨打被叫用户的____,也可以拨打被叫用户的 ____。 10.VPMN集团可以设置若干个网外号码(包括所有中国移动的移动电话和其他运营商的电 话电话用户)组成该集团的____。当VPMN用户和____内的号码进行通话时,VPMN用户将享受优惠。 11.在VPMN业务中,当主叫用户和被叫用户同属于一个集团(网内呼叫)时,被叫的来电 显示可以是主叫的____,也可以是主叫的____。 12.在VPMN业务中,如果用户的主叫权限为二级权限,则此类用户只能拨打集团定义的____ 和____,其他号码不予接续。 13.在VPMN业务中,运营商可以设置集团为____状态,此时集团内用户不能使用VPMN业务, 但可进行普通的通话。 14.在当前的VPMN业务中,____号是指运营商禁止用户拨打的号码。 15.在VPMN业务中,可以在VPMN用户内设置若干组特殊的用户,组成若干个____。 16.预付费用户与PSTN用户通话后,SSP向SCP上报用户挂机事件的信令是 ____。 17.在pps业务用户的生命周期中,其储值卡超过有效期后,进入____期。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发展趋势2020年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是()。(10.0分) A.步态识别 B.声纹识别 C.文本识别 D.虹膜识别 我的答案:C√答对 2.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不包括()。(10.0分) A.体感交互 B.指纹识别 C.人脸识别 D.虹膜识别 我的答案:A√答对 3.立体视觉是()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它的目的在于重构场景的三维几何信息。(10.0分) A.人机交互 B.虚拟现实 C.自然语言处理 D.计算机视觉 我的答案:D√答对 4.下列对人工智能芯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10.0分)

A.一种专门用于处理人工智能应用中大量计算任务的芯片 B.能够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中大量矩阵运算 C.目前处于成熟高速发展阶段 D.相对于传统的CPU处理器,智能芯片具有很好的并行计算性能 我的答案:C√答对 1.目前,深度学习主要包括()。(10.0分)) A.前馈神经网络 B.卷积神经网络 C.循环神经网络 D.对抗神经网络 我的答案:ABCD√答对 2.关于人工智能,下列表述正确的有()。(10.0分)) A.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 B.试图揭示人类智能的实质和真相 C.以模拟人类智能的方式去赋能机器 D.使机器能够模拟人类的智能进行学习、思维、推理、决策和行动 我的答案:ABCD√答对 1.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不需要人工标记的样本数据集。(10.0分)我的答案:错误√答对

2.机器人一般由执行机构、驱动装置、检测装置、控制系统和复杂机械等组成,涉及到控制论、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仿生等学科,在工业、医学、农业、建筑业甚至军事等领域中均有重要用途。(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3.自然语言处理是一门融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数学于一体的科学。(10.0分)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4.卷积神经网络是一种常用来处理具有网格结构拓扑数据的神经网络,如处理时序数据和图像数据等,广泛应用于人脸识别、物品识别等领域。(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电子测量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电子测量技术的现状及 发展趋势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电子测量论文 题目:电子测量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本文综合论述了电子测量技术的现状和总体发展趋势,分析了电子测量仪器的研究开发,阐述了我国电子测量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进而提出了发展电子测量仪器技术的对策。特别是由于测试技术的突破带来的电子测量仪器的革命性变化.同时,针对业界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提出了作者的一些看法,并介绍了业界的最新进展和最新标准.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促进了电子行业的飞速增长,也极大地推动了测试测量仪器和设备的快速发展。鉴于中国在全球制造链和设计链的重要地位,使得这里成为全球各大测量仪器厂商的大战场,同时,也带动了中国本土测试测量技术研发与测试技术应用的迅速发展。 关键词: LXI ATE 自动测试系统智能化虚拟技术总线接口技术VXI

目录 摘要................................................................................................I 前言 (1) 第一章测试技术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 第二章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 (2) (一)总线接口技 术 (2) (二)软件平台技 术 (3) (三)专家系统技 术 (3) (四)虚拟测试技 术 (3) 第三章展望未来 (4) 参考文献 (5)

前言 中国电子测量技术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科学教育、特别是国防军事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潮流,中国电子测量仪器也步入了高科技发展的道路,特别是经过“九五”期间的发展,我国电子测量技术在若干重大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我国电子测量仪器走向世界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已难以用日新月异来描述。新工艺、新材料、新的制造技术催生了新的一代电子元器件,同时也促使电子测量技术和电子测量仪器产生了新概念和新发展趋势。本文拟从现代电子测量技术发展的三个明显特点入手,进而介绍下一代自动测试系统的概念和基本技术,引入合成仪器的概念,面向21世纪的我国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测量数据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格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的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GPS技术、RS技术、GIS技术、数字化测绘技术以及先进地面测量仪器等将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中,并发挥其主导作用。

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最新范文

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 随着中国电信、联通、吉通等多个电信运营者的出现,我国电信市场的竞争局面逐步形成。多运营者的竞争使广大电信用户在价格方面、服务质量方面得益,但如果不能及时、科学地解决各运营者间智能网业务的互通问题,用户将只能在各运营者的网络范围内使用各自提供的智能网业务。智能网业务因业务本身性质的不同,要求应用的范围也不相同。如,大众呼叫、电子投票等业务,一般在本地范围或本省范围内开放,而记帐卡呼叫业务、被叫集中付费业务则在全国甚至国外范围内开放。对于象记帐卡呼叫等要求使用范围越广越好的业务来说,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即一个运营者开放的智能网业务,用户在其它运营者的网络中也可使用,对于业务的生存及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反之,则一方面满足不了用户在任何地方都可方便地使用业务的需要,另一方面局限于一定范围内开放的智能网业务,对用户也缺乏吸引力,不利于业务的推广。 2.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的前提条件 智能网是一种可迅速、经济、灵活地提供新业务的网络体系,在智能网上开放补充业务,其优势不仅在于业务、用户数据的管理及业务逻辑的控制比较集中,而且还在于用户可在较大范围内使用业务,用户可在任何通过No.7信令网与用于开放智能网业务的业务控制点SCP相连的地方,使用智能网业务,正是这后一点优势为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提供了技术基础。要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前提

条件之一就是要实现网间信令功能的互通。此外,在网间互通的智能网业务中,业务呼叫的主叫与被叫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网络的情况将占较大比例,如果两个进行业务互通的网络彼此无话路相通,实现智能网的业务互通是不可能的,所以前提条件之二就是实现网间基本呼叫控制功能的互通。以下所有对于互通方式的讨论将建立在这两个前提之下,有关两网实现话路及信令网互通应遵循的原则,这里不做讨论,但假设它们是符合有关规定的,本文将只从技术的角度,对实现智能网业务网间互通的几种可能性进行探讨。 3.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的方式 网间互通是指由几个网络合作提供一项业务的处理过程,其中包括智能网与智能网的互通,智能网与非智能网的互通。国际电联曾在建议Q.1201中,将业务处理层次上的网间互通概括为两种情况:(1)两个IN结构的网络合作提供一项智能网业务,如图1所示: IN-SLIN业务逻辑 BCP基本呼叫处理 GW网关 图1业务处理层次上的网间互通(IN与IN) 在图1中,GW1用于在两网间进行呼叫的接续,GW2用于接入其它网络中的业务逻辑,GW3用于在各不同网络保有的业务逻辑间进行通信。 (2)IN结构的网络与非IN结构的网络合作提供一项智能网业务,如图2所示: IN-SLIN业务逻辑

中国智能网设备业务控制点SCP技术规范

邮电部技术规定 中国智能网设备业务控制点 (SCP)技术规范 YDN048—1997 前言 本技术规范是根据ITU-T有关智能网功能集1(IN CS-1)的建议,即Q.121x系列的建议以及一些智能网设备生产厂家的资料,并结合我国智能网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此技术规范与业务交换点(SSP)技术规范、业务管理点(SMP)技术规范、业务生成环境点(SCEP)技术规范、智能外设(IP)和业务管理接入点(SMAP)技术规范共同形成中国智能网的设备规范。 本技术规范是智能网功能集1(CS-1R)阶段的技术规范。以后随着智能网的发展和相应的国际电联建议的制定,CS-2,CS-3等阶段业务控制点的技术规范会对此规范内容进行相应的补充和修改。 本技术规范于1997年由邮电部批准,后来根据通信网络和电信业务发展的需要,又作了补充修订,于1999年正式发布。 本技术规范由邮电部科学技术司提出并归口。 本技术规范起草单位:邮电部电信传输研究所 本技术规范主要起草人:刘多龚双瑾王鸿生魏冰张捷张雪丽陈立1 范围 1.1 本技术规范规定了业务控制点(SCP)的功能、硬件、软件、接口、可靠性和操作维护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要求,以保证业务控制点在智能网中能够政党可靠地运行,并使智能网能够快速、灵活、可靠地控制和处理业务,以及向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质量。 1.2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国际、国内、省内或本地的业务控制点设备。是业务控制点设备在研制、开发和购买时所应遵循的技术文件。 1.3 由于CS-1阶段没有提供SCP与其他网中的SCP和SDP进行通信的能力。所以本技术规范书没有包含这些内容,待以后阶段的技术规范书来提供。 1.4 ITU的建议对智能网的计费提供了多种方案,考虑到我国将来计费的生成和记录点可

国内外模具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叙述了模具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介绍了各行业模具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文中强调指出了两个关键问题——模具材料和模具标准——是持续发展 模具技术的重大策略。中国模具技术,则是依据着国际模具市场的发展趋势, 转变着模具品牌产品的发展规模,不断的提高着模具设计水平,迎合着模具企 业的经济发展需求,也会进一步的推动着模具技术发展。 关键词:发展趋势、现状、模具技术、塑料模具、模具CAD/CAM Abstract:This paper was narrat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mould technolog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It was introduc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ll trade and professions on the mould and die.It was indicated emphatically two questions of the crux一一mould materials and mould standard——developing continuous ly the great tactics on the progress of the mould technology. China mold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mold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market, the brand product change mould the development scale,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die design, catering to the needs of the mould enterprise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uld technology. 一、引言 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国民经济的五大支拄产业机械、电子、汽车、石化、建筑都要求模具工业发展与之相适应。目前,模具行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模具标准件、软件、材料供应等服务模式更为人性化,为企业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服务模式开始出现,这无疑对模具行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另外,我国的模具品种仍然不丰富,模具行业的平衡发展亟需重视。模具是制造业的重要基础工艺装备。模具在制造业产品生产、研发和创新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使得模具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国家制造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近10年来,我国模具工业均以每年15%以上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模具行业保持产销两旺、持续高速发展,模具产量、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中国的模具市场十分广阔,特别是在汽车制造业和IT制造业发展的带动下,对模具的需求量和档次也越来越高,同时精良的模具制造装备为模具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保障。2007年模具销售额870亿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21%,模具出口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35.7%,模具进口仍保持在20亿美元。数据显示着我国模具整体实力进一步加强。

家庭智能网关的分析与设计

编号2013160229 研究类型理论研究分类号TP14 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Bachelor’s Thesis 论文题目家庭智能网关的分析与设计 作者姓名 学号 所在院系 学科专业名称 导师及职称 论文答辩时间 学士学位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

目录

1 前言 (1) 2 家庭网关简介 (2) 2.1家庭网关功能 (2) 2.2家庭网关特点 (2) 2.3家庭网关实现形式 (3) 2.3.1 SOHO路由器网关 (3) 2.3.2 cable网关 (3) 2.3.3 DSL网关 (4) 2.3.4 数字机顶盒网关 (4) 3 家庭网关的设计 (4) 3.1基于ARM的智能家庭网关总体设计 (4) 3.1.1 硬件平台的选择 (4) 3.1.2 软件平台的选择 (5) 3.1.3 硬件系统的设计 (5) 3.1.4 软件系统的设计 (5) 3.2ARM的智能家庭网关的家庭网络与I NTERNET互联子方案 (6) 3.1.1 硬件平台的选择 (6) 3.1.2 软件平台的选择 (6) 3.2.2硬件系统的设计 (7) 3.2.3 软件系统的设计 (7) 4 家庭网关技术标准 (10) 4.1国内外家庭网络标准发展近况 (10) 4.2家庭网关应用程序栈 (10) 4.3家庭网络标准的发展趋势 (10) 5 家庭网关发展趋势 (11) 4.1市场发展预测 (11) 4.2国际DLNA标准 (11)

4.3国内闪联标准 (12) 5. 参考文献 (14)

家庭智能网关的分析与设计 摘要: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智能家居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家庭网关的设计是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连接家庭网 络与外界网络的桥梁,是家庭内外信息交流的枢纽。本文除了简要的介 绍家庭网关的功能、特点、实现形式外,还介绍了家庭网关设计的两种 方法,这两种方法实现的智能家庭网关具有开发快、稳定性好、成本低、体积小、功耗低等特点。并对家庭网关技术标准和发展趋势进行了一定 的阐述。 关键词:家庭网关;分析;设计 中图分类号:TP14 The analysis and design of the home intelligent gateway Xu Xu (Tutor:Jiang Guo 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Hubei, 435002) Abstract: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for people, intelligent home gradually formed and developed. Family gateway design is the design of smart hom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t is a bridge to connect family network and outside network, is a hub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formation exchange. Home gateway is not only the family to a node in the network, and the Internet into the entrance node of the family. Besides briefly introducing family gateway, this paper also gives two home intelligent gateway design method. These two kinds of method to realize intelligent home gateway has developed fast, good stability, low cost, small volume, low power consumption, is a kind of ideal solution. Keyword:The family gateway; analysis and desig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