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愁”情的抒情艺术浅析

李清照词“愁”情的抒情艺术浅析

【摘要】李清照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她所作词的主要内容是抒写爱情与离愁别恨,特别是对“愁”绪的抒写更是独树一帜。她以真情实感为基础,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于委婉细腻之中,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来。本文试以李清照三个不同时期的词作来解析她的“愁情”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李清照;词;愁情;艺术

李清照词的风格与愁绪则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后期的作品表现出更深沉的感伤。李清照正是以对真情实感的抒写和清新自然的语言特色,使她成为宋代词坛的杰出作家之一。

一、思夫愁绪,情真意切

《醉花阴》这首词便生动地描绘了词人的这种思夫的“愁”情。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为重九怀人词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意蕴极其含蓄。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用自我反观的手法,用西风吹卷帘幕,露现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容颜,形象抒写了相思之苦,意同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但同时选择不求浓丽,以自甘素淡的菊花自比。这既是眼前取景,又反衬作者不同凡响的感人力量。如“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永昼”多用以形容夏日。而时下已是深秋季节,昼短夜长,可知这是一种对时间的心理错觉。作者借此点出独守空房的度日如年之感。“瑞脑消金兽”,枯坐铜香炉旁,香炉中香料一点点地消融,可见作者的寂寞无聊。。半夜凉初透”,分明暗示她的辗转反侧,难以成眠。一个。凉”字表面指天气,实写心情,写其情绪的愁闷和心境的凄凉,思夫愁情如此强烈,却又写得十分委婉、含蓄,轻描淡写。李清照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达出来,使之成为具体、易于理解的东西。她既善于描绘实景寄托感情,又善于虚拟幻象表达感情,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此外,赵明诚与李清照门当户对,情投意合,不仅有共同的文人诗词琴棋雅兴,也有相投的事业结合点如喜好古玩。这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真是百里挑一、天赐良缘。而这对璧人的生生隔离,便生发读者更深层的“愁”的理解和体味。

二、春愁秋思,绵绵难释

李清照的词能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出细腻动人的情感,寻常的语言创造出不寻常的意境,.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其中“绿肥红瘦”四字形容海棠的叶多花少,实则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历来为词评家称诵,词作背景是春夜里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绿”和“红”是两种颜色,。肥”和。瘦”是两种状态。这里“绿”和

“红”借喻叶和花。用“肥”和“瘦”形容叶子的茂盛和花的凋落。鲜明、生动、形象,本来很寻常的字,经李清照一用就很有生气和味道,而又新鲜奇特。同时又以绿叶的繁茂和红花的稀少,暗示春天的逐渐消失,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可见,作者在表达愁意的同时,不忘用字精审而又富有创造性。该句不论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很有创造性。另一方面,读者可见李清照体察的细腻和深婉的情思,由此可更加体会到她增添的“许多愁”。如,此诗描写她翌日清晨急切地向“帘外人”打听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以两个连用的“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失误,这也恰好衬托出作者观察和推理的细腻。这样一个细心入微,而又多愁善感的女子,怎能免得了世间沉浮的许多愁情伤绪呢?可见,她的词能通过一个极普通的生活细节,反映作者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却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的意思。也引发读者对作者“愁”的认同与担忧。

再看《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李清照描写离情别愁的小词。李清照婚后夫妇二人恩爱异常,感情十分融洽。一旦离别,即便是短时间的分别也会给多愁善感的李清照带来深闺独处寂寞无聊的愁苦。“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句,用“红藕香残”四个字来形容零落的荷花,可以说是形、神俱备:这是已经凋谢可又还没有完全枯萎的荷花,红的色和香的味还残留一些,不过已经随着萧瑟的秋风,一天天地消退下去了。秋天到了。竹席颇有凉意,暗示出作者此时独处一室的冷清和寂寞,写出了作者对秋天的主观感觉。“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就描写了出游时的情形。从“轻解”二字,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那种没精打采和迷离怅惘的忧郁神情。本想借出游消愁解闷,可离别之情仍排遣不掉。“独上兰舟”的“独”字含蓄地点出了作者出游时的孤独之感。越是感到孤独,越是想念丈夫。“云中谁寄锦书来”应该是作者的想象之词,作者想象丈夫应该寄书信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应是作者对自问的相应:大雁来了,书信也该寄到我这洒满月光的西楼!此情此景,收到大雁捎来的书信,该是多么富有诗意,然而又是多么冷清、凄凉!作者写得确是委婉曲折、楚楚动人。下阙“花自飘零水自流”是从退想又回到“独上兰舟”的现实。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正是这个落花流水,触动了作者离别的情怀,产生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烦恼。相思是产生闲愁的原因,闲愁是相思的绪果。然而,尽管有同样的思念,却又不可能互相倾诉,只能够各在一方独自愁闷。把“一种”和“两处”在词中对称起来写,再同上面的“花自飘零水自流”连起来,就有一种既一致又矛盾的特殊艺术效果。“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露作者思念之情的深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样,它们都运用语言上的对称所造成的既一致又矛盾的特点,产生一种特有的艺术效果。

三、孤孀秋叹,凄惶欲绝

李清照一生没有子女,公元1127年,她四十六岁,北宋首都沦陷,李清照夫妇随后南渡。不幸的是在他们南渡的第三年,赵明诚病逝于南京。国破家亡。祸不单行,此后,她又遭金人南侵的大离乱,家财古玩或丢弃或被典卖,离乡背井,

无依无靠。后来改嫁婚姻亦有不幸。这些使她的词在创作上更是沉郁凝重,感情上凄惶欲绝。‘声声慢》反映了李清照遭到浩劫之后在孤苦零丁的日子里煎熬的情景。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远,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搞?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开头,铺陈直叙自己遭到不幸以后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冷冷清清”侧重写感觉。“凄凄惨惨”“戚戚”侧重写心境;三个方面都是以“情”贯穿其中。渲染了一种铺天盖地的绝望的美。有人说李清照是因为这首词而被人们所记住的,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空前绝后,没人敢企及。这是怎样一种愁苦啊,她简直是愁的化身。空屋陋室中,只一人,寻来觅去,一无所获,拿什么来安慰自己呢?官邸的华美陈设已是过眼云烟,芬芳静谧的小花园也没有了,多年珍藏的文物典籍丢失了,用心血撰写的诗词文稿散空了,更重要的是,终生的伴侣也离她而去了。血和泪的倾吐,把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同外敌的侵扰,丈夫的亡故所带来的一切不幸,全部蕴藏其中了。“十年生死两茫茫”的丧偶之痛让她尤其受煎熬。精神状态如此,身体也难以维持。接着,诗人写了自己的健康状况,“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字面上说:由于气候时暖时冷,身体难以适应,不能得到调养和休息。其实,这都是她遭遇的不幸和悲伤引发的凄凉、无助。这也是隐真意于词外的手法,就像“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一样,明明是借酒浇愁,可她不言胸中愁绪,偏说酒淡难敌急风,这种喷薄而出的痛楚,难抑之恨,又借词人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流诸笔端,自然感人,溱人肺腑。这首词能写得如此朴实自然、顿挫凄婉,就是因为作者有着不幸的遭遇和苦难的经历,词人是用血泪来写成的。词贵情真、意切、语新。这种喷薄而出的痛楚之情,难抑之恨,又借助词人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流诸笔端,自然感人。所以,无论是李清照前期还是后期,她的词在抒情艺术上都表现了很高的成就,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完美的技艺手

法表现出来,形成了一种属于她的风格——易安体。她正是以自己真实的个人经历和真挚的情感为材料,通过平淡素朴的语言,酿造出最悠远、空灵的意境,其词韵味十足,含蓄不尽,使人如品名茗,如饮醇酒,也瞻仰了一位中国历史上坚强伟大女性的魂灵。

【参考文献】

[1] 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枣大学出版社一2002.

[2] 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M].中国书店,2003.

[3] 济南市社科研究所.李清照研究论文集[M].中华书局,1984.

[4] 于瑞恒.谁解李清照“愁”滋味[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0,

汤显祖《牡丹亭、题词》《花帘词序》、陈廷焯《云韶集、词坛丛话》、胡仔《苕溪渲隐丛话》、陈继儒《太平清话》、吴景旭《历代诗话》、沈曾植《菌阁琐谈》、王国维《人间词话》缪诚、叶嘉莹《灵奚词说》

李清照词“愁”情的抒情艺术浅析

李清照词“愁”情的抒情艺术浅析 【摘要】李清照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她所作词的主要内容是抒写爱情与离愁别恨,特别是对“愁”绪的抒写更是独树一帜。她以真情实感为基础,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于委婉细腻之中,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来。本文试以李清照三个不同时期的词作来解析她的“愁情”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李清照;词;愁情;艺术 李清照词的风格与愁绪则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后期的作品表现出更深沉的感伤。李清照正是以对真情实感的抒写和清新自然的语言特色,使她成为宋代词坛的杰出作家之一。 一、思夫愁绪,情真意切 《醉花阴》这首词便生动地描绘了词人的这种思夫的“愁”情。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为重九怀人词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意蕴极其含蓄。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用自我反观的手法,用西风吹卷帘幕,露现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容颜,形象抒写了相思之苦,意同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但同时选择不求浓丽,以自甘素淡的菊花自比。这既是眼前取景,又反衬作者不同凡响的感人力量。如“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永昼”多用以形容夏日。而时下已是深秋季节,昼短夜长,可知这是一种对时间的心理错觉。作者借此点出独守空房的度日如年之感。“瑞脑消金兽”,枯坐铜香炉旁,香炉中香料一点点地消融,可见作者的寂寞无聊。。半夜凉初透”,分明暗示她的辗转反侧,难以成眠。一个。凉”字表面指天气,实写心情,写其情绪的愁闷和心境的凄凉,思夫愁情如此强烈,却又写得十分委婉、含蓄,轻描淡写。李清照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达出来,使之成为具体、易于理解的东西。她既善于描绘实景寄托感情,又善于虚拟幻象表达感情,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此外,赵明诚与李清照门当户对,情投意合,不仅有共同的文人诗词琴棋雅兴,也有相投的事业结合点如喜好古玩。这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真是百里挑一、天赐良缘。而这对璧人的生生隔离,便生发读者更深层的“愁”的理解和体味。 二、春愁秋思,绵绵难释 李清照的词能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出细腻动人的情感,寻常的语言创造出不寻常的意境,.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其中“绿肥红瘦”四字形容海棠的叶多花少,实则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历来为词评家称诵,词作背景是春夜里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绿”和“红”是两种颜色,。肥”和。瘦”是两种状态。这里“绿”和

李清照词“愁”情特色浅析(修改版)

李清照词“愁”情特色浅析 【摘要】李清照遗留下来的词虽然不多,但有其独特的风格。靖康之变后,其词大多写“愁”,把个“愁”用细腻的文笔写得情真意切、婉转凄切,而又清新宜人,没无病呻吟之感,而有浓郁的时代特征。本文就多年教学和读词之所得,就李清照词中浓浓的“愁”情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关键词】李清照词愁情 李清照(公元1084年——公元1155年),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我国文学史上北、南宋之交杰出的女词人。 李清照遗留下来的词虽然不多,但有其独特的风格,创立了她自己的体式——“易安体”。缪钺在《诗词散论.论李易安词》中说:“李易安生于北宋末年,其前后词家甚众,而易安开径独行,无所依傍。”柯敦伯所著《宋文学史》中也称:“清照之词至宋室南渡后,声名尤著,辛弃疾《稼轩词》中,尝有效李易安体者。”“易安体”最大的特色,就是善于抒写“愁”情。李清照的词大多写“愁”,把个“愁”用细腻的文笔写得情真意切、婉转凄切,而又清新宜人。没无病呻吟之感,而有浓郁的时代特征。其“愁”情的美可概括为“景”、“情”、“物”三方面;其“愁”情的思想内容可概括为自身人格追求与家事、国事之恨。 一、凄清绚丽的“愁”景中的“愁”情 李清照词的“愁”情特色,首先体现在他为愁情营造出一幅

幅凄清而绚丽的“愁”景。李清照描写景物,擅长用白描的手法进行铺叙。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全文只一个“愁”字,但全篇愁意绵延不断,词人写淡酒、急风、黄花、过雁、梧桐、秋雨,给我们组合出来的是触目皆愁的愁景,而景中皆渗透了一股悲悒情怀,景中有情,把情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淡酒”不敌浓愁;深秋的“急风”吹得人骨冷,让人愁上添愁;“过雁”,旧时相识的大雁如同词人自己漂泊的身影,同病相怜,又勾起了词人思乡的伤感和流离的苦痛,勾起伤心事,表现出词人的极度哀愁;“黄花”满地,一片萧疏景象,真是眼前尽是伤心景,心中尽是伤心事,梧桐、细雨属典型的深秋景物,进一步渲染出一个伤心女子寂寞地守在窗前,忍受着黄昏的清冷,静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地打在梧桐叶上。这情景,氛围使人何等的愁苦,无边无际,无尽无休。词人通过白描的手法,衬托的铺张叙述,给读者渲染出一幅凄清的“愁”景,表现了词人的艺术才华。 李清照描写景物,善于通过审美的移情作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她的真情实感。如《多丽》(“小楼寒”)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秋天的夜晚,又寒冷又漫长,寒冷倒不在乎,最恼人的是无情的风雨摧残了那美玉似的白菊。“夜来揉损琼肌”,这“琼肌”二字写出词人对菊花的怜爱之情,感情色彩十分浓厚。接着,运用两组对偶句:一句是“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与白菊对比,既是拟人又是用典,兼用多种艺术手法,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中文与传媒系20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1102010126 史成刚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性最高的女性作家。在她的词中除了抒发寂寞深闺、国破家亡的愁情外,还抒发了离别痛苦之愁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深眷恋,歌颂了自己美好的爱情生活,给人以极大的美的满足。 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她以其无边的愁绪和高超的抒情艺术,率真自然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就抒情艺术来说,李词继承并发扬了北宋婉约词派的抒情传统,善于把个性化的情感与完美的意境相结合,具有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艺术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李清照的人越来越多,她的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忧国忧民的胸怀,毫无个人哀怨的思想。解读她的词作,品味她的愁绪,我们感受到了一代词女的一片柔肠和一腔热血。本研究将从独特的视角,使李词具有独到的表现力;意蕴丰富的意象的使用,是李词艺术魅力的重要成因;超越具象的情感抒发,使李词具有了广博的涵盖力和强烈的穿透力等方面对李清照词中的愁情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 引言 处于宋词成熟时期的李清照,承接了前代积淀的“忧患意识”,浸染了诗词传统中的言“愁”因子,再加上时代社会变迁、个人身世苦难等诸多原因,成为宋代词人中集“愁”之大成者。她的词作中,言“愁”最多,其“愁”也最有份量,最具力度和魅力。

“愁”字在李清照的词作中频频闪现,就是那些通篇找不出“愁”字的词作,其表现的情绪,也大多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是少女的淡淡轻愁,或是闺中少妇的闲愁,或是离愁,或是“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或“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她的“愁”,虽不如蔡琰的“悲愤”,也不像南唐后主的“粗服乱头”,声声哀泣,但却似乎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掩卷之时,那种透彻肺腑的力量由不得你不久久沉浸与回味,以至于使一些封建卫道者竟然感到惧怕,视为“不祥”之语。 宋代词坛上,言“愁”词人众多。只有李清照,在其众多言“愁”的词作中,表现了包容量极大、延展力极强的“愁”,这种“愁”(特别是后期词 ),是词人经历大悲大痛、大彻大悟之后的人生况味,指向似具体又超出具体对象,似单纯又极其厚重和绵长,不像晏氏的空泛,不似柳永的局狭,不像稼轩的凿实,也不同于苏轼的化为旷达。就是后来被尊为南宋格律词派一代宗主的姜夔,虽极尽幽冷之能事,但也不免显出情感贫乏,与李清照“双溪舴艋舟”也“载不动”的愁绪相比,自是难以续貂。 李清照词中的愁情相关文献: 1、2011年刘海涛在菏泽学院学报中发表的《李清照词中“愁”之成因新探》中认为,李清照是宋代词坛最杰出、最具个性的女词人。她早期的词作不乏描写甜蜜爱情、赞美美好自然之作,但以抒发闺怨闲愁、相思离别为主;后期的词作则更多地表达故乡之思、家国之痛。总之,"愁"是李清照《漱玉词》中表达的主要情绪。从个人、婚姻、社会三个层面对李清照词中"愁"之成因作一探寻,发现这些愁绪都是由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五种需要的一种或几种缺失而引起的。 2、2013年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徐梅在《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中认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女词人,被后人称为"婉约词宗"。在灿若繁星的宋代词苑中,李清照的词可谓是独树一帜。因为受所处的时代背景影响,李清照的词中,以愁词最为显著,词里面的满怀愁绪也是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她以女性独有的细腻情怀和笔法把"愁"表现的极具感染力。此文结合李清照生活环境的变化,从其少女时代的闺愁、少妇时代的离别相思之愁以及国破家亡的悲情之愁三个方面解读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李清照诗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审美赏析

李清照诗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审美赏析 李清照诗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审美赏析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李清照诗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审美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 ①瑞脑:龙脑香。 ②金兽:兽形铜香炉。 ③纱厨:有纱帐的小床。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审美赏析 李清照的《醉花阴》是其婚后所作。在词作中,抒发了词人在重阳佳节时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据说,这首词还有一段佳话。据记载,赵明诚婚后外出做官,李清照想念赵明诚,就把这首词寄给丈夫赵明诚,以表爱意。赵明诚接到之后,不服气,决意要与李清照比试比试,于是三夜闭门不出,也不许任何人打扰,苦苦思索,终于写了五十首词,并把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混于其中,叫来朋友陆德夫来评判。最后,思索良久的陆德夫说,还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好。赵明诚傻眼了,不得不服自己的夫人。这虽然是逸闻轶事,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李清照的才能。这首《醉花阴》如下:。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

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上片写词人独自生活中的苦闷与寂寞。首先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永昼”即漫长的白天。其意思是说,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薄雾浓云。其中,一个“愁”字,不但写出了“薄雾浓云”似如“愁眉紧锁”的状态,而且也写出了词人愁闷难过的心态。接着写道:“瑞脑消金兽。”“瑞脑”是一种香料,俗称冰片。“金兽”指兽形的铜香炉。这一句承上句而来,视角发生了变化,空间也发生了转换,即由屋外写到屋内。因为外面“薄雾浓云”的不佳天气,只好回到屋里。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她)独自一个人呆在屋里,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燃烧冒出的袅袅青烟,逐渐缩短。其中的“消”字用得极好,不但表明词人苦苦地度日,而且也表明词人在思念之中消瘦。这两句看是写物,实则在抒发情感。在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就很好表现出词人寂寞难熬的思念生活。 接下来来,词人由从深一层的角度来写。词人写道:“佳节又重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都知道,双数为阴,单数为阳,而“九”为阳之极数,最高的树,所以,把“九月九”这其中的两“九”相叠,就成为重阳。重阳节有很多习俗,诸如,男女郊游、喝酒、带茱萸辟邪等。总之,重阳节是亲人团聚的节日。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得最为明确:“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里就明显地表现了团聚、团圆之意。词人接着写道:“佳节又重阳。”其中一个“又”字,说明了节日来了,又逢上了“重阳节”这团圆的节日,更增添了词人思亲的情感和孤独寂寞。结果怎样?词人写道:“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纱厨”即纱帐。在这重阳佳时,天气骤凉,一个人睡到半夜,凉意还透进帐中,浸透了枕头。特别要注意的是,这是一首闺怨诗。其实,这结尾短短的两句,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词人的丈夫不在家,即使是玉枕,也很难孤眠。一个人在纱帐内就寝,时令转凉,寒气袭人。可以说,词人写环境,其实就是在表现自己那——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词人写景,写感受,特别是在抒发寂寞孤独的

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作者:————————————————————————————————日期: 2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2007年06月05日星期二下午 10:42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20070512 李清照,宋代杰出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1084年生于济南。她的父亲李格非,做过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学有专长的学者,不仅对历史很有研究,而且对文学、书法也有较高的造诣。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很有文学修养。李清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氛和学术气氛很浓的家庭环境里,其幼年便很有才华,诗词歌赋,无所不能。建中靖国元年与大学生赵明诚结婚,二人志趣相谐,诗词唱和,生活非常美满。大观元年(1107)赵明诚的父亲落职病故,他们夫妻二人回青城居住。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和赵明诚相继避兵江南。1129年,赵明诚病死,经受家国变乱后,李清照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一带,于孤苦中度过了晚年。 在我国文学史上,宋词是词的发展高峰,一向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而李清照则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明代杨慎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词品》)清人李调元则认为,李清照“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话》)说她不但高出一般闺阁词人,就是男子中的词坛老将,也没几个人可以和她媲美的。 李清照词的主要内容是踵继前人抒写爱情与离情别恨,特别是对“愁”绪的抒写更是独树一帜。她以真情实感为基础、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于委婉细腻中,咏抒出一种淡远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其风格与愁绪则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后期的作品表现出更深沉的感伤。李清照正是以对真情实感的抒写和清新自然的语言特色,使她成为宋代词坛的杰出作家之一。下面以三个不同时期的词作浅谈一下李清照对愁绪的抒写和抒情艺术。 一、少妇思远,情真意切 公元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妇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可谓是伉俪情深。然而,爱的愈深,离别就愈加痛苦。幸福美满的生活过了十多年,赵明诚便外出作官了。初别或许还是可以忍受的,但一别经年,就渴念难忍了。《醉花阴》这首词便生动地描绘了词人的这种思夫的“愁”情。原文是: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的上阙,主要是写作者独处的寂寞。人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愉快幸福的日子里,往往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而当孤寂愁苦的时候,则会感到时间格外漫长。词的开头两句,便是写词人这后一种感受。不过,作者没有直说自己如何孤寂、愁苦,而说:薄雾、浓云都在为时间太慢,永昼不夜而发愁;兽形的香炉也感日长难熬而点香来消磨时光。词人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把抽象的不可捉摸的愁,变成一种具体可感的东西,并且使人感到,不仅人在愁,连物也在愁,天也在愁,地也在愁了。简直是愁满宇宙!真是不写人愁人更愁。 词人为何而“愁”呢?因为“佳节又重阳”,尤其一个“又”字,说明自从丈夫出门,她已经不是第一次独自一人过这令人“倍思亲”的节日了,这怎么能不使她格外感到思亲之痛呢!然而,词人又没直白内心的痛苦,而说“玉

李清照写愁的诗句赏析

李清照写愁的诗句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总结计划、党团报告、活动方案、制度手册、名言警句、祝福语、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ummary plans, party reports, activity plans, system manuals, famous sayings, blessing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坛卓越的女词人,她的婉约词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李清照词全集》中49首词,几乎都写到了“愁”。本人通过收集资料法,再通过归纳总结法,分析法等方法,对李清照不同时期愁情的表现进行探究,再现李词的悲剧审美意识。 一、爱痛边缘的离愁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二人婚姻可谓是两情相悦,志趣相投。然而,婚后不久,李清照因父亲李格非被诬“元祐奸党”,公公赵挺之却升迁为尚书左右丞相,崇宁二、三年下诏书,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及有服亲为婚姻,使李清照受到牵连,她在京城已无立足之地,不得已与赵明诚离别,回到原籍山东投奔父母,从此时开始,词人的婚姻中就开始记下了一份“愁情”,不仅是情愁,思愁,更多的是一份浓浓的离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传这首词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不久便遭逢离别时所作。《一剪梅》中,在这种季节,孤寂和冷清的环境中,词人“独上兰舟”,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一看到天上的大雁飞过,便马上想到鸿雁传书的故事,急切盼望丈夫也能捎来一封家书。可待“雁字回时”,这日月对词人来说是多么漫长,多么难熬啊!作者由眼前的落花流水联想到人的愁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夫的,而想到两人思念,感情之深,思念之切,尽在言语中。这种相思之情,离别之恨是无法排遣的,因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份思念不言而喻,而那份离愁也自然无以言表。 二、金石丧失的哀愁 浓厚的学术空气,美满的爱情婚姻,惬意的诗词唱和,霎时间便被战争敲得粉碎。她先是从池阳到建康,后又从湖州奔洪州,洪州失陷,又奔台州,走黄岩,奔行在,并随南宋小朝廷由海道之温州,越州,又之衢州,赴杭州。一个为避金人南下侵扰而四处逃亡的孀妇,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困窘艰辛。不仅如此,在经过近六年的颠沛流离之后,李清照夫妇节衣缩食长期累积下来的金石之物,已丧失殆尽,但南下后,又经历多次折腾,“金人陷洪州,隧尽委弃。”后因有人诬陷她家人以玉壶赐金人,“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惟有书画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榻下,手自开阖。”尽管如此珍贵小心,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仅存的少许文物又被盗,“穴壁负五簏去余悲恸不得活。”后又通过重赏,

论李清照的愁情艺术

论李清照的愁情艺术 作者:王建阁 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3期 内容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宋代的词是词发展的最高峰,在宋词的发展过程中,涌 现出了很多杰出的词人,在这众多词人中,李清照以她独特的抒情艺术和自然的语言风格占据 了一席之地,使她成为宋代词坛中杰出的作家之一,在宋词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今天,我 们从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入手,浅论李清照词作中的愁情艺术。 关键词:李清照愁情词艺术 李清照现存的48首词作,而在这些词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萦绕在词人心中那个难以抹去的“愁”字,词人或白描或对比或借景将其生动又深情的传达给我们,不仅能使读者强烈的感受 到真实、自然、感人的意境,而且其所表现的艺术创造力也难以理解,她的词作魅力也因此而 难以超越。 一.李清照的愁情艺术 (一)思夫情深,离愁别思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李清照18岁,赵明诚21岁,志趣相投的他们结婚。婚后生活开心 愉悦,夫妻二人十分恩爱,然而天上的月亮总有阴晴圆缺,与赵明诚幸福的婚姻仅仅持续了十年,因为赵明诚在外做官,李清照开始体会离别思念的滋味。《醉花阴》这首词便是表达李清 照思夫之情的最好例子。 这首词是赵明诚离别后的重阳节,李清照心有感触所作。重阳佳节,本应该是家人好友相 聚的日子,但李清照却是孤独独处。词的上阕,“薄雾浓云愁永昼”是说所处的天气环境,薄雾、浓云都在忧愁时间的缓慢,李清照点燃香炉来消磨时光。借实物表达自己的愁思,让人拥 有画面感,从“佳节又重阳”的“又”可以看出,李清照已经不是第一次自己过节日了,孤独 之感也不是第一次。但是李清照没有直抒胸臆,只说道“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从字面上看,这句话是说半夜枕着的玉枕都已经凉透了。可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对赵明诚的思念,简单的语 言表达深刻的内涵。 下阕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字面上没有提到任何 思念的事情,但给人的画面感则是:一位美丽的妻子盼望着丈夫归来,变得人颜憔悴,比黄花 都瘦,人物内心的愁思表达的淋漓尽致。 李清照和赵明诚两人身份相仿、兴趣相投,这在那个封建迷信的时代能够相遇相守是非常 不容易的,但是却偏偏要经历生离的煎熬,愁思自然只增不减。 (二)伤春之思,郁郁不绝 李清照的词大多清新自然,通常以她特有的视角捕捉事物,把瞬间的感受用简单的字眼表 达成句,使之易被理解,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如梦令》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之一,背景是一个经过风吹雨打的春夜,李清照醒来感觉院中 的花草必定是花事凋零,枝繁叶茂,于是向“卷帘人”询问情况,“卷帘人”却不经心的回答 道“海棠依旧”,一个“却”字,把“卷帘人”的态度和自己的意外之感描绘了出来,李清照 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其错误,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清照是一个内心细腻,多愁善感的人。

李清照词作的愁情艺术

李清照词作的愁情艺术 中国向称是诗歌的王国,在诗歌的天穹上,名家如繁星闪烁,才华横溢的女词人李清照,早在少年时代便跻身于这繁星之群,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宋人王灼在《碧鸡漫志》中称赞李清照说“易安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华华瞻,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夫人,当推李词第一。”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也称道“婉约以易安为宗。”更有联曰:大河百代众浪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盛开一枝女儿花。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县(今山东济南市)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文人,母亲王氏亦善属文,清照幼有才藻,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青年时就对金石按酒有兴趣,后成为金石学家,李清照与他志同道合,帮助他从事收藏和研究,感情甚笃,靖康之变后夫妻仓皇南渡,建炎三年,明诚病故,李清照开始过着孤苦伶仃,颠沛流离的生活,晚年寄居临安,后悄然离世。李清照著述丰富,今均佚失。现在流传的《漱玉词》为后人所辑。清照开始诗词皆工,尤以词名,理论上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其词作令、慢兼擅,尤善于用白描手法,以清新活泼的口语入词,臻于天然而工、浑然无迹的化境,形成独树一帜的“易安体”。作品以南渡为界分成前后期,内容和风格均有变化。后期词

作所寓的故国黍离之悲,对南宋词人辛稼轩、刘辰翁有一定的影响。 李清照的词不仅能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真实、自然、感人的意境,而且,其所表现出的艺术创造力也难以理解,她的词作魅力也因此而难以超越,李清照词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是由于词中的情感和生活都是她的亲身经历和亲身体验,恐怕这就是身为女性的李清照所得天独厚的一个条件,也是众多男性词人所可望而不可及的主要原因。她的词作既然与她的生平和生活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和因果关系,那么追寻她的生活轨迹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李词的意境就是 必不可少的了。李清照的生活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婚前、婚后及其丈夫赵明诚病逝后三个阶段。与此相对的是李清照现存48首词作,而在这些词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萦绕在词人心中那个难以抹去的“愁”字,词人或白描、或对比、或借景将其生动又深情地传达给我们,宋末词人刘辰翁在读其《永遇乐》后说:“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阔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一、婚前“愁”在乐中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生于宋神宗元丰

浅析李清照词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浅析李清照词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浅析李清照词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摘要: 细品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无论是诗还是词,愁情词总有一片广阔的空间,给人无尽的遐想。无视“寂寞”、“伤心”、“幽怨”、“凄凉”、“泪痕”、“肠断”诸如此类的“愁”的替代词,也不管整体境界言愁者,单是直接标出“愁”字的就数不胜数。唐诗中有举杯消愁,殊不知借酒消愁愁更愁,宋词亦善言愁,而李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到了极点,她的“愁”有着深重的文化背景和深邃的文化内蕴。李清照留下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情,像血液一样渗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触目皆愁。其笔下的愁词堪称抒发愁情的经典,有她寂寞深闺的思愁,缠绵悱恻,闲适慵懒;有她思乡忧国的哀愁,国运维艰,柔中带刚;有她理想现实的悲愁,呼喊抗争,痛彻心扉等等。 关键词:李清照词愁情抒情艺术 在我国文学史上,宋词是词的发展高峰,一向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而李清照则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李清照词的主要内容是踵继前人抒写爱情与离情别恨,特别是对“愁”绪的抒写更是独树一帜。她以真情实感为基础、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于委婉细腻中,咏抒出一种淡远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其风格与愁绪则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后期的作品表现出更深沉的感伤。李清照正是以对真情实感的抒写和清新自然的语言特色,使她成为宋代词坛的杰出

幸福。赵明诚是位古文化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李清照和丈夫不同于封建时代那些貌合神离的夫妻,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夫妻之间这种和谐平等的关系使得每当赵明诚出游,李清照就思之情切,往往以委婉动人的诗词表达这种情思。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美好婚姻关系却要忍受着离别的痛苦。由于丈夫历任州郡行政长官,时常需要离家远出。李清照的愁绪就这样溶于词中。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萧》词,把她那种矛盾的心情,表达得很委婉。“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如今又添,一段新愁。”狮子兽形的火炉,火已灭,灰已凉,瑞脑香也不再释出。一夜睡不着觉,翻来覆去,盖的红被翻波浪。日上帘钩才起来,起来还懒得梳头。宝奁盖上的浮尘,已经很厚了。一个“慵”字,表达了女主人心中的深愁。愁的根源是生怕离怀别苦。长时间的两地分居,使丈夫对自己的感情疏远了,使自己成了被遗弃的陈阿娇、卓文君。心里有苦,还说不出口。新来瘦,不是因为喝酒,也不是因为悲秋!到底是为什么?让她的丈夫自己去想吧。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从离别前,跳跃到离别后。词人最怕分离,偏偏又要分离,唱千万遍“西出

浅析李清照词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浅析清照词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摘要: 细品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无论是诗还是词,愁情词总有一片广阔的空间,给人无尽的遐想。无视“寂寞〞、“伤心〞、“幽怨〞、“凄凉〞、“泪痕〞、“肠断〞诸如此类的“愁〞的替代词,也不管整体境界言愁者,单是直接标出“愁〞字的就数不胜数。唐诗中有举杯消愁,殊不知借酒消愁愁更愁,宋词亦善言愁,而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到了极点,她的“愁〞有着深重的文化背景和深邃的文化蕴。清照留下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情,像血液一样渗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触目皆愁。其笔下的愁词堪称抒发愁情的经典,有她寂寞深闺的思愁,缠绵悱恻,闲适慵懒;有她思乡忧国的哀愁,国运维艰,柔中带刚;有她理想现实的悲愁,呼喊抗争,痛彻心扉等等。 关键词:清照词愁情抒情艺术 在我国文学史上,宋词是词的开展顶峰,一向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而清照那么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清照词的主要容是踵继前人抒写爱情与离情别恨,特别是对“愁〞绪的抒写更是独树一帜。她以真情实感为根底、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于委婉细腻中,咏抒出一种淡远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其风格与愁绪那么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后期的作品表现出更深沉的感伤。清照正是以对真情实感的抒写和清新自然的语言特色,使她成为宋代词坛的出色作家之

一,下面以不同时期的词作浅谈一下清照对愁绪的抒写和抒情艺术。 一、少女时期惜春伤时的淡淡的闺愁 对少女时代的清照来说,她的生活还是比拟稳定、充满欢乐的,她的性格也是活泼开朗的。此期她几乎与“愁〞字无缘,词作多写少女生活的欢愉,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便是对怀春少女情态的描绘,表现出了一种无忧无虑的思想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清照已由天真无邪、活泼快乐的少女走向多愁善感。自然界的花开花落、燕来燕去无不拨动词人敏感的心弦,青春的情怀,人生的滋味,渐渐潜入心头,使得清照的心头始终萦绕着青春难留的淡淡的假设有似无的浅浅闲愁。这些少女闲愁自然而然地表达在她早期的词作之中:“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这是词人早起的名作,这首词通过暮春时节词人的感受,表现词人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与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暮春时节词人心情抑郁不展,风雨交加的夜晚,更添词人苦闷。词人借酒遣愁解闷,一夜醒来酒意却还是驱走不散。词人想起了园中海棠,想知道她现在如何。她急忙卷起帘子问侍女,侍女却答复还是和往常一样,这时候清照感慨:“知否?知否?〞,这是词人对侍女的纠正。“你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历经了一夜的风雨,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字情结形成的背后原因探析6100字(论文)》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字情结形成的背后原因探析 目录 一、李清照词中的“愁”字在诗歌中的表现 (1) (一)少女时代惜春伤时的浅浅闲愁 (1) (二)为人妻子时期的离愁别绪 (2) (三)国破家亡后的愁己悲国 (3) 二、李清照词中“愁”字情结形成的背后原因 (4) (一)社会环境 (4) 1.社会传统 (4) 2.国家战乱 (4) (二)个人身份 (5) 1.率真的少女 (5) 2.甜蜜的妻子 (5) 3.凄凉的孀妇 (5) 三、李清照词在女性写作史的价值和影响 (6) (一)对同时期女性写作史的影响 (6) (二)对后世女性写作史的价值和影响 (6) 结语 (7) 参考文献 (7) 一、李清照词中的“愁”字在诗歌中的表现 (一)少女时代惜春伤时的浅浅闲愁 李清照出身官家,他的父亲李格非是礼部的一员,收藏了大量的书,她的母亲是状元王功臣的孙女。她成长在这样一个学术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中,这给了她广泛阅读的机会和条件,这自然有助于她后来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从李清照词词中引用的古籍来看,她对儒家经典、历史经典、唐词、晚唐宋词、道家佛经都非常熟悉。这样就开阔了她的视野。小时候,李清照的生活相对幸福、稳定、充满幸福感。这时,她几乎与“悲愁”一词无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丰富的生活经历,李清照已经从一个单纯、活泼、快乐的女孩变成了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孩。

如下面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首词以对话的方式,描写了闺房“惜春伤春”的复杂表达,堪称“生动的笔”。在整首词中,没有了词人的天真和渴望,无忧无虑的闲暇也就没有了。字里行间流淌的是一种绿、肥、红的衰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春天的眷恋之情。尤其是“宜青、宜肥、宜红、宜瘦”这句话,是词人对风雨过后春意渐逝、乱象丛生的情景的想象,表达了词人伤春之情,寄托了词人的生命与青春。它似乎直接表达了他的感情,但却有“隐含的意义”,表达了他深沉、晦涩难言的怨恨。这首词的精髓是词人用花来形容自己,感叹自己的青春多愁善感和无助。虽然整个词中没有“悲”字,但爱花伤春、容颜苍老的深沉哀伤却轻易渗透到整个艺术形象中,揭示了词人多愁善感的时间序列和无奈挽留岁月的淡淡的恨与浅的哀伤。例如“江梅已过柳生绵”描写李子已到地面,柳絮飞离枝头,寓意词人本人已到了求爱的年龄,却仍在等待,这让她在春眠之初醒来时感到一种悲愤。这首词抒发了少女心中对春天的眷恋、朦胧的渴望和淡淡的忧伤,细腻婉转,生动动人。(二)为人妻子时期的离愁别绪 18岁那年,李清照嫁给了赵明成。他们有着相同的理想和感情。李清照除 了对普通文人词琴棋艺的优雅发展外,还有一个相似的职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遵循“父母之命,媒人之言”的封建社会里,这样美满的婚姻是很少见的。因此,他们是一对相爱的人,是一对情投意合的朋友——世上罕见。这从李清照的《金石录后记》中可以看出,“每到过年都告诉我们,李清照婚后的生活是如此幸福美好,实在令人羡慕。然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有盈亏”,结婚两年后,赵明成当官了,他们经常面临长短分居。一旦一个有抱负、有政治头脑的女人做了老婆,在中国传统伦理的影响下,她也会逃入童心未泯的狭隘世界。爱情生活越甜蜜越幸福,离开就越痛苦和悲愁。词人对此有着深刻的人生阅历,所以她在词中表达了这种离别的恨意。例如《一剪梅》这首抒情词真诚而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对第一次婚姻后不久就离家出走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词的第一部分描写了红藕飘香、雁南归来,渲染出浓浓的秋光秋意。 同时,它委婉曲折地描绘了女词人思念丈夫的悲愁。落花和流水被用来描述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迁移。它表明相爱的夫妇应该一直在一起。结论通过“眉头向下,心在上”的“下”与“上”,揭示了“闲暇烦恼”从表达到内心的转变。

李清照诗词的抒情艺术

李清照诗词的抒情艺术 李清照诗词的抒情艺术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词人,她的抒情词感情细腻真挚,以婉约深沉见长,同时又以鲜明的形象传情,语言清新自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著有《漱玉集》、《词论》等。,她才华横溢 ,她的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受到历代文人的赞誉,被推为婉约派之正宗。 一、感情细腻、真挚有倜傥丈夫气 李清照的词,以1126年“靖康之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随着时期的不同,词的风格也有所不同。前期作品色彩明丽、细腻、寂寥,多是抒写离愁别绪的闺怨词。后期作品则沉郁、凄凉、悲苍,主要是抒发了个人身世的哀痛和对山河破碎的感慨。关于她的词,我们看得最多的还是一个“愁”字。 李清照为人爽直、敢爱敢恨,感情细腻真挚,个性化色彩更为明显和突出。她善于把女性的柔情美,诗人的理想美和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形成自已独特的艺术个性:婉中见直,柔中有刚,最集中体现的是词中的“倜傥丈夫气”。在李清照词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艳情闺怨,词中的世界多属于男人眼中的女性世界,而李清照则是以女子的身份写自身感受,自然情真意切,这是很多男性词人无法比拟的。例《一剪梅》(红藕香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愁情难释!眼里眉间都是愁。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很直白的描述夫妻间的.相思深情真切动人。又如《凤凰台上忆吹萧》(香冷金猊)“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满怀至情,连篇痴语,充满了女性自然率真、纯诚细腻。以至于宋朝王灼曾评说: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碧鸡漫志》卷二)这评论正说明了李清照的词敢于流露真实感情,以至于在客观上被当时的封建规范所不容,这正反

唐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艺术特点与思想内涵

唐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艺术特点与思想内涵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唐宋时期的女词人,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她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李清照的词作艺术特点与思想内涵。 一、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点 1. 真挚感人:李清照的词作情感真实,不做作,贴近生活。她能够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真挚而纯粹的情感,令人动容。 2. 抒发离愁:“千里共婵娟”,这句经典开篇使得李清照在表达离别之情时显得格外凄美动人。她善于运用意象和比喻手法来抒发对亲友远去或者爱侣分离所带来的伤感之情。 3. 唯美浪漫:李清照擅长营造优美、富有幽香氛围的场景,并将自然景色与个体感受相结合,形成了既具体又抽象、既客观又主观的艺术形象。 4. 技法独特:李清照常用对仗、借物抒情、婉转表达等技巧,使她的词作更具音乐性和韵律感。同时,她也善于使用典故和历史事件来增强词作的文化底蕴。 二、李清照词作的思想内涵

1. 唱吟人生:在李清照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对人生苦难与无常的体验与领悟。通过描述自然景色或者个人经历,她将自己对世事沧桑以及爱情离别之感悲凉而淡泊地展现出来。 2. 叙述女性命运:作为一位女性词人,李清照用笔赞美了古代女子们勇敢坚毅地面对困境,并渴望得到真正幸福生活的愿望。她关注着妇女权益,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普通女性所处位置和心理状态。 3. 思考宣泄:在快意恩仇之余,李清照也有不少伤怀忧国之辞。这些作品表达了她对时事政治的思考和关注,以及对国家疾苦的担忧。 三、李清照词作的影响与意义 1. 文学成就: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女性诗人。她用自己细腻动人的文字,创造了许多经典之作,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遗产。 2. 社会价值:李清照通过自己的词作反映出当时社会风貌和女性处境,提高了妇女在文学领域中的地位。同时,也启迪着后来者对于个体情感体验和生活态度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3. 传承发展:李清照是唐宋时期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女性词人之一。她开创

浅析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浅析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浅析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摘要]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词既继承了晚唐温庭筠以来的婉约之风,又发展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达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形成了清丽深婉、韵致秀雅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易安体”。她的词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轻巧清新,后期沉郁凄苦。在她词的创作中注重词语的锤炼,平实中见清丽,别出心裁,自成一家。 [关键词]李清照;词作;艺术风格 宋代是我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词成了这个时期的代表性文学样式。宋代的词坛,人才济济,涌现许多著名的词学大家,如苏东坡、辛弃疾、秦少游、柳永、周美成、姜夔、陆游等。在诸多词人中,有一位女词人,“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调元《雨村诗话》)。这个女词人就是李清照。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多辑录于《漱玉词》中,并且著有词学论著《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李清照生活于南北宋之交,经历了社会与人生的重大变故,并将这些家国爱恨情仇融入词作中,使得她的词学作品内容丰富而厚实,风格清丽而深婉。李清照的词承继了自温庭筠、李煜、欧阳修以来的委婉词风,即使描写个人生活遭际的作品,也显得含蓄蕴藉,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李清照前期词的内容特色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有着浓厚学术气氛的家庭。其父李格非,博学多才,在文学、历史、佛学、文学理论等方面都有深厚的造诣,是北宋著名的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他坚持以“诚”为创作原则,性格上耿介忠直,具有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李清照的文学素养和性格就深受父亲的影响。深厚的家学底蕴使李清照从小就颇有诗名,王灼就曾经提到“易安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不可多见”(《碧鸡漫志》)。 在这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较宽松的环境中,李清照早期的词作充满

李清照《声声慢》手法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手法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手法赏析 《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著作的。下面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李清照《声声慢》手法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声声慢·寻寻觅觅 作者: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⑴乍暖还寒:谓天气忽冷忽暖。 ⑵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之意。 ⑶晓来:今本多作“晚来”。 ⑷黄花:菊花。 ⑸有谁堪摘:有谁能与我共摘。谁:何,什么。 ⑹怎生:怎样,如何。 ⑺这次第:这情形,这景色。 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诚明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够说尽! 写作手法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 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党却是“一字一泪,满纸 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语言特点 《声声慢》又名《胜胜慢》,清照这首词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不能列入婉约体。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这首作法独特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