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电子版(打印版)——第10章 资本结构理论与实证检验

教材电子版(打印版)——第10章 资本结构理论与实证检验
教材电子版(打印版)——第10章 资本结构理论与实证检验

第十章 资本结构理论与实证检验

资本结构理论是现代公司财务研究的核心内容,正是在1958年Modiglianni 和Miller 建立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之后,公司财务才融入经济理论的主流之中。并且MM 关于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间关系的结论在当时标新立异,引起了一场关于资本结构理论的大讨论,并在其后的几十年中推动了一系列新理论的发展,极大丰富了公司财务内容和体系。可以说,以MM 为中心的资本结构理论与以Markowitz 的资产组合理论为中心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使得财务理论被接受为一门经济理论学科,同时它又反过来深深影响了经济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MM 定理

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获利,完成这一目的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企业取得资金并用好,也就是企业筹资和投资。企业投资获取投资收益从而增加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这个观点是无可争议的,但是企业筹资能否同样为企业创造价值,增加股东财富,这就是一个富有争议且历史悠久的问题了,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企业资本结构是否影响企业价值。直观的感觉是企业不同筹资方式的资本成本不同,而资本成本又是决定投资效益的重要内容,那么自然企业资本结构会影响企业价值。但是1958年Modiglianni 和Miller 在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得出了颠覆性的结论。该文章第一次以严密的数学推理证明了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并且第一次正式在证明过程中使用了“无套利”方法,这种方法为许多金融经济理论的证明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一、MM 定理(1958年)

MM 在1958年的文章中设定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将该企业视为一个黑箱,只是每年产生一定的现金流。假定每期企业产生的现金流是一个随机变量X ,分布区间为[]01,X X ,

分布函数的具体形式并不重要。每期现金流期望值为?X

。同时有以下假设: (1)市场没有交易成本和买卖差价;

(2)资本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企业与投资者都是价格接受者;

(3)没有破产成本;

(4)没有企业和个人所得税;

(5)所有主体(企业和投资者)具有相同的信息;

(6)个人和企业均可以按照无风险利率不受限制地借贷;

(7)企业管理者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

上述假设在1958年的MM 文章中有的是明确列示,有的是隐含说明,这些假设构造了一个现实中不存在的理性化世界,大大简化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从而设立了一个理论基础平台,使得今后相关问题的研究可以在放松上述假设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现实,使得理论研究具有了继承性和同一框架。这是MM 对于资本结构理论的最大贡献。

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MM 比较了两个企业U 与L ,除了资本结构之外,这两个企业其他方面都相同(主要是每期具有相同的现金流分布)。U 企业无负债,资金完全来自所有

者投入。投资者在承担与?X

相关的相同风险条件下,可以取得的投资收益率为ρ。因为资本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同时U 没有负债,所以它的市场价值等于U 的以后所有期间(因为持续经营,所以无限期)现金流的以ρ为折现率的汇总折现值:

23

????1(1)(1)(1)U n X X X X V ρρρρ=+++++++++ (10.1.1)

U V ——U 企业的价值 因为无限期,所以折现期间n →∞,则有:

?U X

V ρ= (10.1.2) 企业L 有负债,并假定L 的负债没有到期日,且只付息不还本的债券1,其面值为D ,每期支付的利息为rD ,r 为无风险利率。因为假设没有破产成本,同时为了进一步简化问题,假定企业的负债是无风险的2,即0rD X ≤(说明企业可以在任何状态下都能清偿其负债)。此时L 债券的市场价值必定等于未来所有利息的现值:

231(1)(1)L rD rD rD rD B D r r r r

=+++==+++ (10.1.3) L 公司股东的期望收益为?X rD -。其中rD 是确定的,令L

ρ表示L 公司股东要求的投资收益率,则L 股权的市场价值为:

23????1(1)(1)L L L L L X rD X rD X rD X rD E ρρρρ----=+++=+++ (10.1.4)

L 公司的市场价值为其股权价值与债务价值的合计:

L L L V E B =+ (10.1.5) 此时我们可以给出MM 的两个重要定理及其证明:

MM 第一定理:在上述假设下,企业U 与企业L 的市场价值相等,即U L V V =。

证明:第一定理的证明使用了无套利方法。我们可以看到在上文的假设下,企业U 的股东可以复制企业L 股东取得的现金流,反之,企业L 的股东也可以复制企业U 股东取得的现金流。这样,企业U 与L 的市场价值应当相同,否则将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

具体证明使用反证法。首先假定U L V V >,一个投资者持有U 的股权比率为α,投资者每期的实际收益为X α,他所持有的股权投资的市场价值为U V α。现在另一个投资者采取以下策略:分别购买L 公司α比率的股权与债权,这样该投资者每期的实际收益为:

()X rD rD X ααα-+= (10.1.6) 这与U 企业投资者的收益相同,同时L 企业投资者支付的买价为:()L L L E B V αα+=。

1 如此假设与现实情况并无不同,可以对现实债券到期后发行新债来替换旧债,就可以使得债券到期日无限期延长。

2后面我们将会看到,只要给定破产成本为零,即使企业负债有违约风险,结果仍然不变。

如果两个投资者最初的投资不相等就会造成无风险套利机会,在投资收益相同的条件下,投资者必定偏好初始投资低的企业,造成该企业的投资者增加,从而抬高该企业的买价,直至两个企业的初始投资相等为止,最终造成两个公司的价值相等,即U L V V =。

其次假定U L V V <,一个投资者持有β的L 股权,其投资额为L E β,投资者的每期收益为()X rD β-。另一个投资者持有β比率的U 公司股权,同时个人以年利率r 借款D β,其每期收益为()

X rD X rD βββ-=-,该收益与前一投资者相同。两个投资者初始投资之间的差异为: ()()L U L U L U E V D E D V V V ββββββ-+=+-=-

同样依据无套利原则,因为两个投资者最终收益相同,所以他们的初始投资额相同,两个投资者初始投资之间的差异为0,有U L V V =。

至此证明了MM 第一定理。

MM 第一定理的主要思想是,每个投资者可以通过个人负债来复制具有任意债务水平的公司现金流,所以具有不同债务水平的公司价值应当相同,否则就会产生套利机会。这说明了市场竞争条件下的“一价定律”,即相同的商品应当价格相同。对于企业而言就是具有相同现金流产出的企业具有相同的价值。这就是说在MM 的假设条件下,投资者感兴趣的仅仅是企业最终创造的现金流大小及其分布,不关心该现金流如何在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分配。

MM 第二定理:企业U 的折现率ρ与企业L 的折现率与L ρ之间的关系为:()L L

D r

E ρρρ=+-。 证明:由等式(10.1.4)得到:?L L

X rD E ρ-= (10.1.7) 从第一定理可以知道?L L U X V E D V ρ=+==

,或者是()?L

X E D ρ=+,将该式代入(10.1.7)式,整理后得到: ()()L L L L

E D rD

D r

E E ρρρρ+-==+- (10.1.8) 证毕。

从(10.1.8)式我们可以看出,L ρ为有负债企业的股东期望收益率,所以MM 第二定理说明,杠杆公司的期望收益率等于无杠杆公司的期望收益率加上一个“财务风险”溢价。该溢价等于债务-股权比乘以ρ与r 之间的差额。

二、具有公司所得税的MM 定理(1963)

MM 在1963年发表的文章中放松了没有公司所得税的假设。令C t 表示公司所得税,无负债企业价值为:

?(1)C

U X t V ρ-= (10.1.9)

税法规定企业可以将支付的借款利息在税前扣除,但是不允许税前扣除股利分红,同时也不允许个人将借款利息从个人税前所得中扣除。这样企业债务相对于个人负债具有节税优势。这使得个人投资者不能完全复制杠杆公司的现金流,因此个人投资者愿意对企业的借款行为支付溢价。

具有公司所得税的MM 第一定理:杠杆公司的市场价值等于非杠杆公司的市场价值加上企业利息节省的税收现值:L U C V V t D =+。

证明:设U 为无负债企业,L 为有负债企业,L L V E D =+。第一个投资者购买了企业U 的α比率的股权,第二个投资者购买了企业L 的α比率的股权和()1C t α-比率的债权。

第一个投资者的收益为:()1C X t α- (10.1.10) 第二个投资者的收益为:()

()()()111C C C X rD t rD t X t ααα--+-=- (10.1.11) 可见两个投资者取得了相同的投资收益,依据无套利原则,他们的初始投资也必定相同,即有: ()1U L C V E t D ααα=+- (10.1.12)

依据上式可以推出:L U C V V t D =+ (10.1.13) 其中C t D 为今后利息节省的税收现值(即

C C t r

D t D r =)。同时企业税盾对于股权期望收益率的影响为:

具有公司所得税下的MM 第二定理:()()

1C L L r D t E ρρρ--=+

证明:L ρ为杠杆企业的股权期望收益率,股权的市场价值为L E ,L 企业的股权期望收益为()()?1C X

rD t --,有: ()()?1C L L X rD t E ρ--= (10.1.14)

企业U 的股权期望收益率为:()?1C

U X t V ρ-= (10.1.15)

则()?1U

C V X t ρ=-,代入(10.1.14)式,得到:

()()()111U C C U C L L L

V rD t t V rD t E E ρρρ??-- ? ?---??== (10.1.16) 同时因为()1U L C L C V V t D E D t =-=+-,代入(10.1.16)式,得到:

()()()()()111L C C C L L L E D t rD t r D t E E ρρρρ+-----==+

在单独放松没有企业所得税的假设后,企业存在最佳资本结构,就是100%负债的企业具有最强的债务利息节税效应,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很明显这个结论与现实也极端不符,因此资本结构理论需要进一步放松假设来使得结论逼近现实。

第二节 权衡理论

由于企业所得税的存在,使得企业负债可以享受税盾收益,但是债务带给企业的并不全是利益,同时也导致企业承担一定的成本。这种债务收益与债务引致的成本之间的权衡会产生一个最优的企业负债水平或最优资本结构,也就是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是相关的。

在权衡理论中,重要的是确定债务引致的成本。显而易见的是,现实的企业债务都存在到期不能清偿的可能性,这会使得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清算的境况。因此这种企业债务引起的可能产生的破产境况对企业存在负面影响,降低了企业价值。Robichek & Myers (1966)、Roubinstein (1966)以及Kraus & Litzenberger (1973)研究了破产成本与税盾的权衡,发展了权衡理论。

一、破产成本的类型

破产成本是指企业无法偿付到期债务而陷入破产境地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破产成本和间接破产成本。

1、直接破产成本

直接破产成本是指破产的法律程序费用和管理费用,包括律师、会计师费用,花费在破产行政管理上的时间价值等。直接破产成本比较容易计量,Warner (1977)对1933—1955年期间按照美国破产法第7章执行破产的11家铁路运输公司进行实证分析,计算出企业破产的事后直接破产成本为公司总价值的4%。Altman (1984)根据11家零售商和7家工业企业破产的数据,测算结果为4.3%。Weiss (1990)根据1979-1986年间申请破产的37家纽交所和美国股票交易所上市公司的数据,估计直接破产成本大约为企业总价值的3.1%。

2、间接破产成本

间接破产成本主要指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境地后导致的销售及盈利损失,以及除非接受特别苛刻的条款否则无法获取信贷或发行证券的可能性。在企业面临财务危机的情况下,会失去大量原有的市场份额和客户,这又会加强竞争对手的优势,同时企业的关键职员和供应商也会离去,从而降低企业经营效率。其次企业因为自身信誉的下降,再融资会异常困难,这不仅会使得经营所需资金短缺,还不得不减少一些有前景的项目投资。再有企业破产需要拍卖自身资产来增加流动性,这将导致大量资产(尤其是长期资产)被贱卖,且产生大量的交易成本。此外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后,债权人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在企业尚能继续经营的情

况下会提出许多条款限制企业活动,如禁止投资高风险项目等,这些限制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企业的盈利能力。

间接破产成本因为项目界定不清等原因难以直接计量,一般都是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估算。Altman (1984)基于破产之前三年的未预期盈利损失估算了12家零售企业和7家工业企业的间接破产成本,结果表明,间接破产成本平均约占破产之前一年度末期企业价值的6.55%。Andrade & Kaplan (1998)考察财务危机对企业经营收益的影响,结果显示间接破产成本约占企业价值的10%-17%。

二、权衡理论的一个模型

我们考虑一个两期模型,企业在期间1成立,并在期间2运作后清算。企业在期间2期末的盈余为一个随机变量X ,分布区间为[]01,X X ,累计分布函数为()F X 。企业盈余的均值为

()

10?X X X XdF X =? (10.2.1) 其中()()

dF X Xf X ≡,企业建立时发行风险债务,面值为D 。风险债务意味着0D X >,即债务有不能完全清偿的可能性。为了简化分析,假定1D X <,在期间2期末,企业清偿债务,清算后股东收回剩余资产。

企业能够全部清偿的条件是X D ≥,股东可得的剩余收益为X D -。反之当X D <时,企业破产,债权人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取得X ,股东一无所得。假定破产成本为固定成本C ,且假定0C X <,由于破产成本的先于企业债务得到偿付,因此0C X <说明破产成本是可以全额支付的。公司税率为C t ,假定D 可以全额在所得税前扣除。同时假定在债权人得到完全清偿之前,企业不缴纳税收。最后还要假定企业未来现金流的贴现率为无风险利率。

1、无债务企业价值

我们首先分析一个无债务企业作为基准,该企业在期间1的市场价值为未来现金流量期望值的现值:

()()10?11(0)11X C C X X t V X t X dF X r r -??=-=??++? (10.2.2) 2、具有债务完全清偿能力的企业价值

如果企业债务是安全负债,即0D X <,说明企业在债务到期具有完全清偿能力,企业不会破产。企业股权当前的市场价值为:

()()()

()10?11()11X C C X X D t E D X t X D D dF X r r --??=---=??++? (10.2.3) 因为债务可以完全清偿,所以企业债务的市场价值等于债务面值的现值:

()

101()11X X D B D DdF X r r ==++? (10.2.4) 企业总价值为:

()1()()()(0)11C C C X t t D

t D V D E D B D V r r

-+=+==+++ (10.2.5) (0)V 与()V D 之间的差异即为税盾的现值。可见在无风险债务下,企业应当尽可能多地负债,这样才能最大化企业价值。

3、具有风险债务下的企业价值

引入风险债务后,因为10X D X >>,所以股权价值为:

()()11()1X C D E D X t X D D dF X r

??=---??+? (10.2.6) 债务的市值为()()()

101()1D X X D B D X C dF X DdF X r ??=-+????+?? (10.2.7) 公司在期间1的市场价值为:

()01()()()(0)()()1()1D C C X V D E D B D V t XdF X CF D t D F D r ??=+=+-+-???

?+? (10.2.8)

(0)V 与()V D 之间的差异为税盾的价值与破产成本的现值。其中0()D

C X t XdF X ?表示因

为企业破产而不必支付的税收价值。()CF D 为破产成本乘以破产概率(即X D ≤的概率),就是期望的破产成本。()1()C t D F D -为在企业可以全额清偿的条件下税盾的现值。

*D 为能够最大化企业价值的负债水平,也就是此时(0)V 与()V D 之间的差异最大,如

果*D 确实存在,那么*0D X >,关于D 的一阶导数为:

()()1()()1()()1C C C V D t D C f D t F D t Df D r

'=

-+--????+ ()11()()01C t F D Cf D r =--=????+ (10.2.9) 二阶导数为:

()()()1C t f D Cf D V D r

'--''=+ (10.2.10) 在()0V D ''<时,函数取得最大值,此时(10.2.10)式是最大化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现在需要证明*

0D >。在0X 点处,如果0()0V X '>,则债务水平超过0X 时,企业价

值会上升,这表明*0D X >。另一方面,如果0()0V X '<,那么企业会将其债务水平限制

在0X ,即发行最大数量的安全债务。在0X 点的一阶导数为:

()0001()1()()1C V X t F X Cf X r

'=

--????+ 因为0()0F X =,所以[]001()()1C V X t Cf X r '=-+ (10.2.11) 该式表明,如果0()C t C f X <,则*0D X >,如果0()

C t C f X >,则发行无风险债务。 假定0()

C t C f X <,则*0

D X >,依据(10.2.9)式有: ()1()()C t F D Cf D -= (10.2.12) 上式的左边为公司保持清偿能力下税盾的边际收益,右边为随着债务的增加而产生的边

际期望破产成本,如果破产成本0C =,可得*()1F D =,或者*1D X =,即公司应尽可能

多地发行债务,这与仅存在公司所得税条件下的MM 定理一致。

为了阐述权衡理论,可以举例如下:假定()

F X 为[]0,X 区间内的均匀分布,所以()X F X X =,()1f X X =,则*D 的一阶条件为: *1C C D C C t D X X X

t ??-=?=- ??? 上式显示企业的最优债务水平关于C t 递增,关于C 递减。当C t X C =时,没有最优债务水平,因为税盾的收益被破产成本完全抵消了。随着C t 的增加,企业的债务水平也增加,

当达到极限1C t =时,*D X C =-。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权衡理论认为风险债务引致的破产成本会导致最优资本结构的存在,企业的最佳负债数量是债务产生的税盾边际收益等于引发的破产成本边际损失时,此时企业价值最大。也就是在企业初始使用少量负债时,税盾的边际收益明显大于破产成本的边际损失,而随着负债数额的逐渐增加,破产成本的边际损失随之上升,最终使得债务的税收边际正效应等于破产成本的边际损失时,达到最佳资本结构。

第三节 资本结构:存在个人所得税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假设不存在个人所得税,只存在公司所得税,结论是企业应当尽可能多地负债,由此得到最大化的企业价值。在考虑负债带来的破产成本后,债务的税盾收益与破产成本之间的权衡导致企业存在最佳资本结构。但是权衡理论提出后,许多研究人员质疑破产成本是否足以平衡税盾收益,Miller 曾经认为公司所得税税收利益与破产成本之间的比较“就好象是比较一匹马和一只兔子”,他指出如果最佳资本结构可以通过权衡公司

所得税收益与破产成本来得出,那么当美国联邦税率从20世纪20年代的10%-11%提高到50年代的52%时,为什么大多数企业的资本结构却变化不大呢?由于Miller 认为企业债务融资取得的税收利益一定小于普通常理的认识。

Miller (1977)引入了个人所得税对资本结构进行了研究。如果引入个人所得税,投资者的真实收益是个人所得税后的现金流量,公司所得税产生的税收收益可能会被投资者利息收益的个人所得税所抵消。

一、假设所有个人所得税税率相同

假定存在两家企业:U 为无负债企业,L 有负债企业。每个企业在每个期间产生的现金流量

相同,均为随机变量X ,期望值为?X 。假定免税债券(如国库券)的利率为0

r ,企业债券的利率为r 。企业所得税率为C t ,个人利息收入的税率为D t ,个人股权收益的税率3为E t 。则有:

()()1111C E L U D t t V V D t --??=+-??-??

(10.3.1) 证明:该证明仍然以无套利方法为基础。设定一个投资者持有α的U 企业股权,市场价值为U V α,每期获得的净现金流量为()()11C E X t t α--.

现在假定该投资者采用以下投资策略:卖出持有的U 企业股权,买入α比率的L 企业股权和()()111C E D t t t βα--≡-比率的L 企业负债。该投资者每期的收益为:股权收益

()()()11C E X rD t t α---,债权收益()1D rD t β-,每期的总收益为:

()()()()()()11111C E D C E X rD t t rD t X t t αβα---+-=-- (10.3.2)

可见两种投资最后的收益相同,所以最初的投资也相同,否则将存在套利:

()()()()111C E U L L D

t t V V D D V D D t ααβαα

--=-+=-+- ()()1111C E L U D t t V V D t --???=+-??-?? 从上述结论可以看出,如果()()111C E D t t t --=-,则L U V V =。在该条件下,投资企业债的税后收益与投资企业股权的税后收益相等,所以投资者不关心企业资本结构。但是如果当()()111C E D t t t --≠-时,企业或者采取全部债务筹资的方式,或者采用全部股权筹资的方式,而不会采用股权与债权的混合方式。原因在于:如果企业所有资金来源于负债,

3 这里的股权收益所得税税率不区分是现金股利收益所得税还是资本利得收益所得税,为了简化,可以将其视为是两者的平均。

债权人得到企业的全部收益X ,因为债权人是以利息的方式得到X ,所以公司的应税收益为0X X -=。对于债权投资者,最后得到的财富为()1D X t -。如果企业所有资金来源于股权,投资者的收益为股利与资本利得,因为没有利息,所以公司可用于分配的收益为()1C X t -,投资者最后得到的财富为()()11C E X t t --。通过()()11C E X t t --与()1D X t -的比较,可以得到企业的资本结构,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企业发行的债券无人认购,企业的资金来源只能是股权;反之,企业资金来源只能是债权。

二、个人所得税税率不同的情况

在现实中,个人所得税税率并不相同,富人的税率要高于穷人。因此同等的收益对于不同的纳税人会导致不同的税收负担。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定股权收益个人所得税税率0E t =,该假定有助于突出债务的个人所得税劣势。债务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从免税者的0税率一直到富人的高税率D t ,且D C t t >。

1、企业债券市场的资金供给函数

假设在0E t =时,投资者持有股票和免税债券的收益率都是0r ,这说明投资者对于股票与免税债券之间的选择是无差异的。企业债券的税前收益率为r 。此外假设免税投资者的投资总额为0B ,个人所得税税率为i

D t 的投资者i ,其投资总额为B 。

在免税债券收益率与股权收益率0r 给定的条件下,投资者i 只有在下列条件成立时才购买企业债券而不是免税债券或股票:

()01i D r t r -> (10.3.3) 我们将那些对于企业债券与免税债券的投资无差异的投资者视为边际投资者m ,他们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为m D t ,其投资决策表述为:

()0011m m D D r r t r t r

-=?=- (10.3.4) 只要投资者i 的税率i m D D t t <,投资者i 就将购买公司债券,反之将购买免税债券或股票。

免税投资者会将其所有的资金0B 投资于企业债券,而0B 可能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企业必须吸引那些具有高个人税率的投资者,这样它发行的企业债的利率r 必须大于0r 。当r 增加时,要求的边际投资者的个人所得税税率01m D r t r

=-抬高,导致更多的投资者选择购买企业债券。所以企业通过债券筹集的资金为一个分段函数:

0000000()1S r r B r B r r r B B r r r ?? ?????

(10.3.5)

图10.1展示了企业债券市场的资金供给(设定0r 为常数)。该曲线对着企业债券利率r 的上升而上升,说明企业债券利率越高,发行的企业债券越多。

2、企业债券市场的资金需求函数

前面已经假定企业股权收益率为一个固定值0r ,若企业债券利率为r ,则当()01C r r t <-时,企业会发行股票融资,当()01C r r t >-时,企业会发行债券融资,如果()01C r r t =-时,企业对于这两种融资方式的选择无差异。因此可知企业债券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函数为:

()00

101C D C r r t B r r r t ?∞

(10.3.6) 3、Miller 均衡

当债券市场的资金供给等于资金需求时,存在市场均衡,这个均衡称为Miller 均衡,即()()D S B r B r =处。因为在该点股权资本成本与债务资本成本相等,所以在均衡状态下,

每个企业对于其自身的资本结构并不关心,企业需要筹集资金时发行股票与债券没有差异。 将均衡利率01C r r t =

-代入供给函数()S B r ,则公司债券均衡数量为*0C B B Bt =+。将均衡利率代入(10.2.4)式,得到在均衡状态下边际投资者m 的税率为:

011m D C C r t t r t =-=?? ?-?? (10.3.7)

这表明在Miller 均衡中,边际投资者的个人所得税税率等于公司税率。

Miller 模型的主要结论是:在市场均衡条件下,因为债务与权益的价值由边际投资者决

定,在Miller 均衡中,0E t =,m D C t t =,依据等式(10.3.1),可知()()111D C E t t t -=--,

故而L U V V =,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企业并不关心筹集资金的方式,不存在最优

资本结构。此外在Miller 均衡下,具有高个人所得税税率(i m D D C t t t >=)的投资者愿意持

有股票与免税债券,同时具有低个人所得税税率(i m D D C t t t <=)的投资者愿意持有企业债

券。

4、Miller 均衡的实证检验

Miller 均衡的关键点为()

01C r r t =-。Trczinka (1982)使用美国公用事业公司债券1970-1979数据对此做了检验。特别是他检验了新发行的免税市政债券的月度平均收益与企业债券收益间的比值是否显著区别于0.52(该值等于此时的1C t -),在调整风险后(保证市政债券与公用事业公司债券承担相同风险),Trczinka 发现估计值为0.54,并不显著区别于0.52,该结果支持了Miller 的结论,说明企业不在意资本结构。

另外,Givoly (1992)检验了企业对于1986年美国税收改革法案的反应。税收法案降低了公司税率,因此减少了税盾的价值。就此可以推出的一个假说是,原来具有高公司税率的公司价值下降大于具有低公司税率的公司价值下降,所以高税率公司应比低税率公司降低更多的负债水平。文章在控制了企业规模、风险、破产成本等因素后,支持了假说的成立,这显示公司税率与企业财务杠杆是相关的,公司所得税产生的税盾导致了企业多发行债务。而且该文章的另一个结论是具有高风险的和高破产成本的企业发行较少的债务,更倾向于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使用留存收益。

第四节 资本结构的代理模型

在1958年MM 定理提出之后,研究人员都是将企业作为一个黑箱来讨论资本结构问题,认为企业管理者一定是按照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最大化为目标来进行决策,同时企业也会按照债权人的要求来合理使用负债资金,但是这些情况并不与实际相符,管理者、股东、债权人等各个主体都是理性人,首要目标是自己利益最大化,这会影响企业筹资政策及其资本结构。Jensen & Meckling (1976)打开了企业这个黑箱,深入讨论了企业管理者做出的投资决策,阐述了外部融资如何扭曲企业投资行为,与扭曲相关的成本导致了企业价值损失,称为代理成本。该文认为企业代理成本包括为设计、监督和约束利益冲突的代理人之间的一组契约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加上执行契约时成本超过利益所造成的剩余损失,简言之,代理成本包括监督成本、约束成本和剩余损失三个部分。Myers (1977)的文章分析了负债导致的另一类代理成本,指出负债可能会导致企业投资不足的问题,从而使得企业价值的下降。Myers 的文章补充了Jensen & Meckling 的代理成本内容,两者共同构成了关于企业资本结构的代理成本理论基础。

一、Jensen & Meckling 的代理成本解释4

Jensen & Meckling 的文章分别认为企业代理成本由三个部分构成:监控成本、约束成本和剩余损失。他们分别分析了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代理成本,两者合计为企业总代理成本,他们认为在企业内部资金给定的情况下,随着企业负债率的增加,股权代理成本下降,而债权代理成本上升,总代理成本出现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因此总代理成本最小的负债比例就是企业最佳资本结构。

1、股权代理成本

股权代理成本源于企业主将引入了外部股东,造成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部分或全部分离,由于两权分离,使得企业主与外部股东产生了利益分歧,最重要的冲突就是当企业主

4 本部分改编自Jensen &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October, 1976, V. 3, No. 4, pp. 305-360.

持有的股权下降时,他为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努力工作和创新的热情也会随之下降。这时企业主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损害外部股东利益,同时造成企业价值下降,这部分下降的企业价值就是代理成本中的剩余损失。但是后面我们会看到,市场会预期到企业主的这种自利行为,从而使得企业主自己承担剩余损失。

(1)企业主拥有企业的全部股权

企业主自己建立一个企业并拥有全部股权时,他会尽可能努力工作,此时没有剩余损失,因此我们将这种情况作为一个比较基准。

企业主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会进行一些非货币的行为,以使得自身效用提高,如进行休假、使用高级办公设备,这些行为会造成一些企业承担的成本,但同时也可能为企业带来收益,如企业主休假后工作效率的提高等。令X 为企业主获得非货币收益的所有因素和行为的向量,其中每个元素x i 关于企业主的自身边际效用都是正的。令C(X)为提供X 引起的总成本,P(X)为X 带来的总收益,()()()B X P X C X =-表示在不考虑X 对企业主均衡工资的影响下,X 为企业带来的净收益。

在不考虑X 对企业主本身的效用影响及对其均衡工资的影响下,X 的最优水平X *使得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

()

()()******0B X P X C X X X X

???=-=??? (10.4.1) 对于任意*X X ≥的向量集合5,可以用*()()F B X B X ≡-来衡量企业主非货币行为没

有达到最优的X *条件下给企业带来的成本。Jensen & Meckling 假定B 、P 、C 、F 都是市场价值,忽略时间和风险因素的影响。

见图10.2,当企业主的货币收益一定,且非货币支出为零时,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值V 。假定企业规模、投资水平、企业主的货币工资水平一定,企业的预算约束线VF 也随之确定,所有情况下的企业价值与企业主的非货币支付之间的关系对应的点都在这条线上。再结合企业主效用函数U ,可以根据U 与VF 的切点D 得到最优非货币支出水平X *,此时对应的企业价值为V *,企业主的个人效用水平为U 2。当企业主支出一元进行非货币消费后,企业价值会对应下降一元(因为此时企业为企业主100%所有,企业主的个人财富也会随之下降一元),因此约束线VF 的斜率为-1。企业主会在非货币支出和企业价值之间进行权衡后按照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原则进行选择,因此企业价值最大、非货币支出为零并不是企业主的最终选择。

(2)企业主出售部分股权

如果企业主对外出售()1α-的股权,自己保留α份额6。那么他此时进行非货币支出消费后,企业仍然承担全部成本,但是企业主自己承担的成本仅占企业承担成本的α。外部股东购买企业股权时,如果能够无成本地监督企业主,那么企业主将保持原有的非货币支出

5

该不等式成立的充要条件是X 中至少有一个要素比X *中对应的要素大。 6 要求01α<<。

水平,企业价值仍为V *,购买股权的出价为()*1V α-。此时企业主个人持有的股权价值加上出售股权取得的货币价值,使得他的货币性财富水平保持原有水平,但是此时非货币支出

的成本不再由他个人完全承担,预算约束线变为11V P ,斜率变为α-7。

但是企业主可以自主决定非货币支出水平,在仅承担部分成本的条件下,他可能会增加非货币支出,以提高他个人总体的效用水平。企业主会选择个人效用曲线与11V P 的切点A ,以达到更高的效用U 1,此时他的非货币支出的价值提高为F 0,而企业价值却下降到了0

V 。

如果市场是理性的,外部股东将会预期到上述的企业主行为导致的企业价值下降,那么他在购买股权时的支付就不是()*1V α-,而是他预期公司价值的()1α-。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必须首先假定企业主与外部股东之间是信息对称的。此外,在企业主持有α股权,且可以自主决定非货币支付水平F 情况下,企业价值V 是α与F 的函数,即(),V F α。令S 0表示外部股东为()1α-比率的股权支付的代价,S i 表示企业主继续持有的α比率股权的价值,他的个人财富由W 表示为: ()00,i W S S S V F αα=+=+ (10.4.2)

企业主在出售部分股权后,他个人的预算约束线变为图10.2中22V P ,因为企业主持有的股权为α,所以22V P 的斜率仍为α-。个人的效用曲线与22V P 的切点所对应的非货币支付F '就是企业主的最佳选择,此时企业主的个人效用水平达到U 3。下面我们说明这个切点就在最初的预算约束线VF 上,当企业主选择F '后,对应的企业价值就是V ',即图10.2中的点B 。

因为外部股东是理性的,他预期到在企业主出售部分股权后,企业总体价值会因为企业主的非货币支付增加而低于*

V ,也就是他会预期到函数(),V F α的变动情况。假定最后企业主选择的最优非货币支付水平低于F ',而对应的企业价值大于V ',也就是企业主个人效用曲线与22V P 的切点位于B 点左面,此时()1α-比率的股权的真实价值大于外部股东愿意支付的价值S 08,企业主不会同意交易;反之如果企业主个人效用曲线与22V P 的切点位于B 点右面,此时()1α-比率的股权的真实价值小于外部股东支付的价值S 0,外部股东不会同意交易。因此只有当()1α-比率的股权的价值等于S 0时,双方才会成交。这说明B 点就是企业主个人效用曲线与22V P 的切点,此时企业价值就是V ',企业主的个人财富水平为:

7

因为此时的企业主仍保持原有的非货币支出水平和财富水平,所以预算约束线必定过点D 。 8 因为外部股东无法保证按照当前企业真实价值支付了大于S 0的财富后,企业主今后会将其非货币支付水平增加到F ',从而使得企业价值下降。

()01i W S S V V V αα'''=+=-+= (10.4.3)

而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企业主持有企业100%股权的时候,企业价值为*V ,这也是企业主个人财富水平。因此在出售部分股权后企业价值下降的部分()*V V '-完全由企业主个人承担,这部分数值就是代理成本中的剩余损失。在不考虑监控成本和约束成本的情况下,剩余损失就是股权的总代理成本。

对于企业主而言,由于将非货币支付由*F 增加到了F ',因此他的净福利损失小于剩余损失。在图10.2中,无差异曲线U 2与U 3在纵轴上的截距之间的差表示代理成本导致的企业主的净福利损失。

总之,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主的机会主义行为引致的代理成本使得企业价值下降了,而且企业主出售的股权比率越高,两权分离的越彻底,他的机会主义倾向越严重,对应的代理成本越高,企业价值下降的越大。对此的一个选择是企业主可以通过债务融资来解决资金问题,但是很不幸的是债务融资也有代理成本。

2、债权代理成本

Jensen & Meckling 的文章分析了企业借债行为导致的代理成本,他们所阐述的债务代理问题后来被称为资产替代效应或财富转移效益。具体说就是有负债的企业为了股东利益最大化,会倾向于实施风险性项目,即使该投资具有负的期望收益也是如此。原因在于股东是企业决策者,当投资高风险项目时,股东得到投资成功的大多数收益,债权人不能分享高收益,却可能与股东一起承担投资失败的损失。在此种情况下,股权的市场价值上升,而债权价值下降,股东将债权人的财富转移到自己手中。

设一个没有负债的公司,假定不考虑税收,该企业面临两个具有同样成本的互斥的投资机会,每项投资在未来的T 期内产生一个随机收益()1,2j X j =,T 期后企业清算。假设X 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表示最终收益的对数,两项投资的期望收益()()12E X E X >,两者的

方差为2212σσ<,很明显,项目1优于项目2,因此如果企业分别投资项目1与项目2,那么对应的企业价值为12V V >,同时我们定义12V V V ?=-。

如果企业主此时资金不足,在市场上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筹集资金,然后进行投资决策,那么就可以通过承诺实行低风险项目募集资金,然后实行高风险项目来进行财富转移。

假设企业主出售的是无息债券,令*

X 表示企业主出售的债券金额,则债权人的收益()1,2j R j =为:

***j j j j X X X R X X X ?≥?=?≤??

设B 1是企业主投资项目1时的债券市场价值,B 2是企业主投资项目2时的债券市场价值,很明显,12B B >。企业价值之差可以表示为:

()()121212V V V S S B B ?=-=-+- (10.4.4)

其中S 1和S 2分别表示企业投资项目1和2时的企业股权价值,那么两者之间的差额为: ()()211212S S B B V V -=--- (10.4.5)

由于股东一般取得剩余索取权,因此企业价值的变化首先影响股东财富。所以如果企业主将项目1变更为项目2后,只要从债权人那里转移来的财富水平大于企业价值下降的部分,那么企业主将变更投资项目。

但是市场是理性的,债权人能够预期企业主在筹集资金后会改变投资,选择风险高的项目2,那么债权人只愿意为企业主出售的债券支付B 2的价格。因此债权人不会有损失,由于投资高风险项目导致的企业价值下降完全由企业主承担。所以12V V -就是发行债券的代理成本,准确地说是代理成本中的剩余损失部分。

3、最优资本结构的确定

发行股票和发行债券都会导致代理成本,从而降低企业价值。此时企业价值将取决于三个变量:企业主持有的内部股权S i ,外部股东持有的股权S 0,以及企业负债B 。为了分析的方便,下面将首先设定企业规模*

V 和外部融资数量恒定的假设,然后分别放松得出最优资本结构的结论。

(1)设定外部融资额条件下的资本结构

如果企业规模*V 保持恒定,同时企业所需的外部融资数量也恒定,在资本结构的问题就是确定外部融资中股权与债权的最优比率()**00/E S B S ≡+,确定的标准就是外部股权和债权引起的代理成本最小点就是最优资本结构。

令()0S A E 表示企业主出售股权引致的代理成本,()B A E 表示发行债券产生的代理成本,外部融资的总代理成本为:

()()()0T S B A E A E A E =+ (10.4.6) 很明显,当E =0时,()00S A E =,()B A E 达到最大;当E =1时,()0B A E =,()0S A E 达到最大。使得总代理成本()T A E 最小的E 就是最佳比率*

E 。对此的图示可见图10.3。 (2)外部融资规模的影响

如果放松外部融资数量恒定的假设,但是继续保持业规模*

V 恒定的假设,可以定义外部融资比率为: 0*

B S k V += 为了方便说明,对同一规模的企业设定两个不同的外部融资比率01k k <。当外部融资比率上升时,总代理成本是上升的,从图10.4中可以看出,k 1下的总代理成本高于k 0下的

总代理成本。此外,对于每个外部融资比率k ,都存在一个对应的总代理成本最小的外部股权融资占外部融资总额的比率*E ,k 0下得到的最佳外部股权融资比率为()*0E k ,k 1下得到的最佳外部股权融资比率为()*1E k 。现在将k 的取值扩大为区间[]0,100%,那么这个区间上的每个点k 都对应一个最优的外部股权融资比率()*E k ,可以说*E 是k 的函数。再有,从图10.4中可以看出总代理成本也会随着k 的变动而变动,所以总代理成本()T A E 也是k

的函数,我们可以将其表示为()*,T A E k 。可以明确的一点是k 是最小总代理成本()

**,T A E k 的增函数,当k =0时,()**,0T A E k =,当k =100%时,()**,T A E k 达到最大。由此我们

可以作出()

**,T A E k 关于k 的函数图形,见图10.5。 现在可以放松企业规模恒定的假设,很明显企业规模越大,产生的代理成本越高,因此对于相同的外部融资比率k ,规模大的企业代理成本的绝对数额较大。所以总代理成本还是

企业规模*V 的函数,即()

***,,T A E k V 。在图10.5中,**10V V >,则: ()()******10,,,,T T A E k V A E k V >

(3)外部最优融资比率k *的确定

之所以图10.5中的同一企业规模条件下的总代理成本在初始阶段上升较快,是因为当外部融资比率k 较小时,外部监控的力度较弱,企业主的内部活动空间较大,所以代理成本上升很快;当外部融资比率k 较大时,外部监控力度加强,企业主受到较多的限制,内部机会主义行为空间被压缩, 所以代理成本上升速度下降。可见,关于外部融资比率k 的边际代理成本是先增后减的(见图10.6)。

我们在前面的分析中看到,因为市场的理性预期,企业主无论进行外部股权融资还是债权融资,相应的代理成本都由自己承担。那么为什么企业主不继续投入自有资金(例如不对外出售股权),而选择对外融资呢?Jensen & Meckling 认为每个人因为风险厌恶,需要将自有财产进行分散化投资,以回避风险。所以企业主不将自己全部或大部分财产投入企业,而选择需要承担代理成本的对外融资的原因是,他自己可以取得分散化投资收益。依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任何投资的投资收益都是边际递减的,多样化投资收益也不例外。所以对于某个既定的企业规模*

V ,企业主需要外部融资的最优比率k *(或者是1减去需要投入自有资金的最优比率)处于多样化投资的边际收益等于自己承担的边际代理成本之处。图10.6对此给出了描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代理成本下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逻辑:对于具有同样规模*V 的企业,首先确定企业主进行外部融资的最优比率k *,然后计算**k V ,得到最优的外部融资数额()*0B S +,在这个最优外部融资数额中,债权B 与外部股权S 0各自的数额将取决于债权与外部股权导致的总代理成本,总代理成本最小点就是外部股权占()*0B S +的最佳比率

*E ,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企业最佳的负债金额,最佳的外部股权融资数额,再加上企业主的内部股权价值,就得到了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

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上述寻找最优资本结构的程序不变,只是在另一个*

V 基础上另行计算。 二、Myers 的代理成本解释

Myers (1977)讨论了风险负债产生的一类特殊代理问题,即债务悬挂(Debt Overhang )问题,或者是投资不足(underinvestment )问题。即:一个风险负债过高的企业可能会放弃NPV 大于0的项目,导致投资不足,。

Myers 建立了一个两期模型:在期间1,企业由企业主创立,此时的企业没有资产,没有负债,只有一个未来的投资机会。在期间2,公司必须决定是否对一个项目投资I 元。如果企业选择投资,投资收益由一个随机变量X ~表示,分布区间为[]

X ,0(这里的X 可以是∞),分布函数为)~(X F ,令X

?表示投资收益均值。即: ?=X

X dF X X 0)~(~? (10.4.7) 其中X d X f X F ~)~()~(≡

Myers 模型的一个关键假设为企业主可以在投资前知道X ~的最终结果。因此关于项目是否会被投资的不确定性只存在与期间1,在期间2企业主就会决定是否实施投资。另一个重要的假设是企业目标是最大企业主财富,不存在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由于两权分离导致的代理问题。如果企业放弃项目,企业主的财富是0。为了简便,我们假定所有人都是风险中性的,并将折现率标准化为0。

在企业没有负债的情况下,投资所需资金来自于企业主自己的财产,只有在项目收益I X ≥~时,企业主才会投资。因此,在期间1的企业未来期望价值为:

?-=X

I X dF I X V )~()~()0( (10.4.8)

同时因为企业主拥有企业全部股权,且企业无负债,所以(0)V 也是企业主个人未来财富的期望值。

现在假定企业主没有投入,企业成立与运营所需的资金来自于负债,在期间1发行了面值为D 的无息债券,该债券的未来偿付来自于投资收益。此时企业主在决定是否在期间2投资时,需要考虑债券的到期日。这分为两种状况:第一,债务是短期的,在期间2的投资决策制定前到期。第二,债务是长期的,在投资决策制定后到期。下面我们会看到,只有在长期债务条件下,才会出现债务悬挂问题。

(1)短期债务

当前企业的短期债务为D st ,该债务要求在企业主在期间2进行投资前偿还。此时企业主需要决定是否向债权人偿付。如果决定偿还债务,那么偿还后,企业主保留企业控制权,企业主自己决定是否进行项目投资。如果企业主决定不偿付,企业破产,企业主的财富为0,债权人接管企业,此时的投资决策由债权人决定。

如果st D I X ≥-~,企业主认识到如果进行项目投资,不仅可以弥补偿付债权人的资金流出,还可以有剩余收益st D I X --~。所以他的决策是首先完全偿付债务,然后用自有资金对项目投资I 元。

如果st D I X <-~,那么企业主就会选择不偿还债务,任由企业破产,然后债权人接管企业后成为股东。此时如果项目具有正净现值,即I X ≥~

,债权人会进行投资。

可见短期债务的存在与否不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也就是企业决定是否投资的标准就是净现值准则,不同之处在于最优决定投资的主题可能是企业主,也可能是接管了企业的债权人。

在短期债务的情况下,债务的市场价值为债务面值的函数:

[]??+++-=X

I D st I D I st st st X dF D X dF I X D B )~()~(~)( (10.4.9) 上式第二项表示债权人被完全偿付时的期望收益。第一项为企业破产,债权人接管企业后的期望收益。

企业主的个人期望财富也为债务面值的函数:

[]?+--=X

I D st st

st X dF D I X D E )~(~)( (10.4.10) 所以企业的总价值为:

[]

)0()~(~)()(V X dF I X D B D E X I st

st =-=+? (10.4.11) 与没有负债的(10.4.8)式结果相比较,可以看出短期债务的存在不影响企业价值,这与MM 的资本结构无关论一致。

(2)长期债务

如果期间1存在的企业债务是长期债务,该债务的面值为D lt ,偿还日在企业主投资决策之后。如果lt D I X ≥-~,企业主会使用自有资金投资项目,然后用投资收益全额偿付债务,并得到剩余收益lt D I X --~。如果lt D I X <-~,企业主认为投资该项目后,如果用投资收益全额偿债,那么剩余收益lt

D I X --~小于零,所以他不会投资,并且不偿还债务,企业破产,债权人接管企业,但是因为投资机会已经结束,债权人也不可能进行投资,那么债权人会受到损失。

所以具有长期债务的企业当且仅当投资收益lt X D I ≥+,企业主才会投资。那么,当

lt D I X I +≥≥时,说明项目具有正的NPV ,但是因为投资收益在清偿债权人后,企业主得到的剩余收益为负数,因此企业主也会放弃这种净现值为正的项目。这是因为此类投资是由企业主承担投资成本,而债权人首先享受投资收益所致。

下面观察长期债务下企业价值的情况。企业主在期间1时的权益市场价值()lt

E D 与(10.4.10)式的结果一致,也就是只有企业主投资时,权益价值才会大于零,如果放弃投资,企业破产情况下的企业主权益价值只能是零。债务的市场价值为lt D 的函数:

()()lt X lt

lt D I B D D dF X +=? (10.4.12)

该式与(10.4.9)式的区别在于没有(10.4.9)式的第一项,原因在于长期债务情况下,如果企业主放弃净现值大于零的项目,债权人接管企业后已经太晚了,没有机会再进行投资。

所以很明显()()lt st

B D B D <。此外,(10.4.12)式还说明()lt B D 是一个先增后减的函数。 当0lt D =时,肯定可知()0lt

B D =;如果lt D →∞时,就要求投资项目本身的收益必须非常大,企业主才可能投资,这说明企业长期负债越多,履行偿还义务的可能性越小,而且从(10.4.12)式的积分也可以看出,积分下线趋向无穷时,在()lt

B D 不可能为负值的情况下,只能是B =0。

当0lt D <<∞时,企业主进行投资并偿债,()0lt B D >,基于()lt B D 先增后减的性质,它会在lt

D 为某个正值的水平下取得最大值,该数值即为企业的债务容量,也就是企业在资本市场能借到的最大债务量,而且债务容量随着I 递减,即投资成本越高,企业越不可能投资和归还债务,那么市场在理性预期下就越不愿意给企业借债。

存在长期债务下企业价值为:

()()()(0)lt

X lt lt

I D E D B D X I dF X V +??+=-

D 越多,企业价值下降越多。由于资本市场是理性的,债权人会在购买企业债券之前预期到这种由于企业主投资不足导致的企业价值下降。这意味着长期债权人会对企业债券支付较低的价格,最终的企业价值损失完全由企业主承担。 三、引入代理成本的权衡理论

由于Miller (1977)年的批判,使得仅考虑破产成本与债务税盾利益的权衡理论陷入困境,实证上较小的破产成本不能与债务税盾利益相匹配。代理成本的发展使得权衡理论找到了另一个可以平衡债务税收利益的工具。因此权衡理论的全部内容都可以精简为图10.7。如果企业没有负债,那么企业价值保持V U ,在仅考虑企业所得税的条件下,企业负债会带来

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和影响因素

第30卷第10期财经研究V ol130N o110 2004年10月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Oct12004 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和影响因素 童 勇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财务金融系,上海200433) 摘 要:文章构建了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模型,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方法构建了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时变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在动态调整资本结构方面存在很大的交易成本,这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不能调整到最优资本结构状态。另外,文章还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资本结构;上市公司;动态调整;动态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830.91;F2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9952(2004)1020096209 一、研究背景 尽管M odigliani和Miller在他们1958年的经典论文中认为企业采取一个什么样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的价值没有影响,但是这个结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前提下的。现实中的资本市场总是不完善的,如存在税收、交易成本、破产成本、代理成本、信息不对称等。在一个不完善的资本市场中,资本结构不仅和企业的价值紧密相关,而且对企业的治理结构具有重大影响。由于资本结构对企业的重要性,它一直是作为一个基本决策摆在企业经营者的面前。同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财务金融领域的学者们对资本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发展出了多种资本结构理论,如权衡理论、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产品/要素市场理论等,Harris和Raviv(1991)对这些理论进行了回顾。这些理论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对哪些因素会对资本结构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作用进行分析。 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在国外的众多研究中,其中以T itman和Wessels(1988),Rajan和Z ingales(1995)以及Booth等(2001)的三篇文章最具有代表性。T iman和Wessels(1988)对影响美国公司资本结构的选择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而Rajan和Z ingales(1995)通过对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7团集团)数据的分析,显示了不同国家间的公司 收稿日期:2004206223 作者简介:童 勇(1974-),男,江西贵溪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财务金融系博士生。 ? ? 6 9

对资本结构理论的排他性

对资本结构理论的排他性检验1 ——基于中国制度背景的实证设计 作者:王志强洪艺珣 单位: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1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本结构调整成本、调整速度及其动态权衡过程研究”(项目批准号:7097211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公司财务管理若干基础问题研究” (项目批准号:70632001)资助。

对资本结构理论的排他性检验 ——基于中国制度背景的实证设计内容提要:困扰资本结构实证研究的一个难点是如何设计一套实证研究方案,排他性地证实或证伪资本结构的某个理论支系。本文通过一套排他性的实证设计,观察四个控制子样本的资本结构调整行为,并推断出哪个理论居于支配性地位。研究结果支持了动态权衡理论,即公司存在目标资本结构,调整成本阻碍了公司趋近其目标资本结构,调整成本越低,公司趋近目标资本结构的行为越明显;中国关于股票回购的限制阻碍了公司的资本结构调整;中国并不存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融资优序理论和“股权融资偏好理论”无法解释中国公司资本结构调整行为。 关键词:资金缺口目标资本结构调整成本动态权衡理论 Abstract: What trouble capital structure empirical tests are how to develop a designation which can test the different theories exclusively. This paper observes the capital structure adjustments of four control subsamples, and infers the conclusion that what the dominated capital structure theory is in China by a set of exclusively empirical tests.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dynamic trade-off theory, that is, firms have their target capital structures, and adjustment costs keep firms from reaching their target leverage ratios annually, the lower adjustment costs, the more adjustment to the targets. The limitations of stock repurchase in China constrain the capital structure adjustment. There is no evidence to support so-called equity financing preference of Chinese firms. Pecking order theory and equity financing preference have little explaining power for capit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firms in China. Key words: financial deficit; target capital structure; adjustment cost; dynamic trade-off theory 一、引言 近几年,“在意识到资本市场的不完美产生了资本结构调整成本并阻碍了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基础上,资本结构研究的热点转移到对静态权衡理论的拓展和修正上,其中,动态权衡理论占绝对优势,已成研究主流”(Flannery and Hankins, 2007)。调整成本的引入极大地提升了动态权衡理论的现实解释力,但现有实证研究得出的证据仍含混不清。其中,困扰资本结构实证研究的一个难点是如何设计一套实证研究方案,排他性地证实或证伪资本结构的某个理论支系。正如Barclay and Smith(2005)指出,资本结构实证检验的设计必须能够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以便可以把不同的理论(即相互竞争的理论)区分开。然而,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设计均无法做到这一点,即研究结果经常同时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理论相吻合2。本文提出一套实证检验方案,试图排他性地检验资本结构的哪个理论支系可以支配性地解释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动态行为特征。考虑到我国学者在资本结构研究中创新性地提出了“股权融资偏好理论”,在实证方案设计时,除检验权衡理论和融资优序理论两大经典主流理论外,我们特地检验了“股权融资偏好理论”。另外,西方研究文献中,股票回购一直是公司调整资本结构的一种重要方式,但股票回购在我国则是基本禁止的,因此,我们在实证研究中也考虑了禁止公司股票回购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行为的影响。 尽管理论和实证研究均表明调整成本在资本结构动态调整中起着关键作用3。然而, 2 Hovakimian et al.(2001)、Hovakimian et al.(2004)、Roberts(2002)、Fama and French(2002)、Frank and Goyal(2003)、Leary and Roberts(2005)、Frank and Goyal(2007)、Kayhan and Titman(2007)和Byoun(2008)等。 3 Fischer et al.(1989)、Leary and Roberts(2005)、Strebulaev(2007)、Faulkender et al.(2008)和Lockhart(2009)等。

关于企业资本结构理论发展的思考课件

关于企业资本结构理论发展的思考 院系:经济与贸易学院 专业班级:国贸1204 姓名:谭保渝 学号: 201221130119 时间: 2015年11月21日

关于企业资本结构理论发展的思考 摘要:本文回顾了自MM理论以来的资本结构理论研究进展,分为资本结构理论历史发展状况、研究现状以及对发展趋势的评述。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历史发展进程;第二部分为西方主要理论介绍和我国资本结构理论的进程和一些成果;第三部分为对国外及国内相关理论的评述。 关键词:资本结构 MM理论权衡理论代理成本 引言:资本结构指企业各种长期资金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通常长期资金来源包括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因此资本结构通常是指企业长期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构成比例关系。资本结构理论是基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公司理财根本目标,研究企业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比例变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在西方诸多资本结构理论中,以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影响最大,其核心为美国学者莫迪格利安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提出的MM理论,还包括对MM理论的一些发展,如在MM理论中引入权衡模型、代理成本理论等。资本结构优化是企业筹资决策的核心问题,对企业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仅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市场价值,而且与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宏观经济运行紧密相关。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介绍并评述各大理论及相关文献,并提出自己在资本结构方面的观点和和意见。 一.历史发展 曹志广先生在《国外资本结构理论研究述评》一文中指出,资本结构理论的演进历程,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资本结构理论阶段、经典资本结构理论阶段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阶段。[4] 在早期资本结构理论是指1958年之前的理论。这一阶段的主要理论包括:净收益理论、净经营收益理论和传统折衷理论。净收益(net income)理论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改变资本结构即提高财务杠杆程度,来降低资本成本,最终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而且,最优资本结构会戏 剧性地出现在债务资本占100%的极端 情况下。净经营收益(netoperating income)理论说明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 无关。传统折衷理论实质上是对净收益 理论和净经营收益理论这两种极端理 论的折衷。这种理论说明存在一个非极 端的最优资本结构。 经典资本结构理论阶段在时间上 从1958年开始,直至70年代后期。在 这一阶段,Modigliani和Miller创立并修 订了MM理论;另一方面,围绕着MM定 理,形成了税差学派和破产成本学派两

资本结构理论梳理

资本结构理论梳理 一、前言 资本结构理论是关于公司资本结构、公司综合资本成本率与公司价值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从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来看,主要有早期资本结构理论、MM资本结构理论、新资本结构理论和后资本结构理论。 二、资本结构理论发展 (一)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1952年,大卫·杜兰特提交了一篇《企业债务和股东权益成本:趋势和计量问题》的论文拉开了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序幕,他把资本结构的理论系统地划分为三种:净收益理论、净营业收益理论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传统折中理论。 1、净收益理论。 核心思想: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权资本的比例越大,公司的净收益或税后利润就越多,从而公司的价值就越高。按照这种观点,公司获取资本的来源和数量不受限制,并且债权资本成本率和股权资本成本率都是固定不变的,不受财务杠杆的影响。 2、净营业收益理论。 核心思想:公司债权资本成本率是固定的,但股权资本成本率是变动的,经加权平均计算后,公司的综合资本成本率不变,因此,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从而,决定公司价值的真正因素应该是公司的净营业收益。 3、传统折中理论。 核心思想:增加债权资本对提高公司价值是有利的,但债权资本规模必须适度。如果公司负债过度,综合资本成本率只会升高,并使公司价值下降。(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1] 经典的MM理论可分为最初的MM理论、修正的MM理论和米勒模型三个阶段[2]。 1、最初的MM理论 美国学者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在1958年发表的《资本成本、企业财务与投资理论》一文中提出了最初的MM理论。核心思想:在企业投资与融资相互独立、无税收及破产风险和资本市场完善的条件下,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机制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机制研究一、引言 自从Modigliani和Miller (1958)提出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定理以来,学者们通过不断放松MM定理的约束条件从不同角度发展深化了资本结构理论,如权衡理论(Modigliani 和Miller,1963;Miller,1977)、优序融资理论(Myers,1977)、代理成本理论(Jensen 和Meckling , 1976)、信息不对称理论(Myers,1984)等。早期对这些理论的实证检验主要着眼于静态分析,如Titman和Wessels(1988)。随着计量经济学在动态面板数据方面的不断发展,近期的研究开始将实证分析的重点集中到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上来。Fisher、Heinkel和Zechner(1989)采用动态调整模型对美国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由于调整成本的存在,公司的资本结构并不是连续调整的。因此,负债率在一定范围内都可以看作是最优的,从而解释了为什么相似的公司会具有不同的资本结构。Banerjee、 Heshmai和Wihlborg (2000)则进一步将动态调整模型进行扩展后对426家美国上市公司和122家英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往往会偏离理论上认为的最优水平,而且向最优水平的调整过程非常缓慢。这表明调整成本不但存在而且还很重要,而前期的研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静态分析上。陆正飞和辛宇(1998)通过对1996年机械及运输设备业的35家公司的实证分析发现,获利能力与资本结构负相关,但企业规模、资产担保价值、成长性等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不显着。冯根福等(2000)针对1995年以前上市的234家公司的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独特的股权结构是企业资本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作用却相对较弱。王娟和杨凤林(2002)、黄晓莉(2002)、安宏芳和吕骅(2003)等也都采用横截面分析方法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1。由于以上研究都采用截面分析法,因此无法捕捉公司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过程。同时,上述文献都采用了公司的实际负债率作为资本结构的代理变量,但这与资本结构理论所强调 的最优资本结构存在本质的差异,因此无法直接对资本结构理论进行检验。肖作平(2004)首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采用了一个部分调整模型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动态

资本结构文献综述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资本结构文献综述(2007年—2015年) 1文献综述 1.1国内文献综述 从2007年到现在,我国学者对于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和资本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上,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对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们采取的方法各有不同,有的分行业,有的分地区,有的推行实证研究,有的采用理论研究,呈现出各放异彩的景象。以下是相关的研究成果。 (1)影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研究 王斐(2008)以36家房地产上市公司1999—2006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资料,对影响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他结合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实际情况,使用静态和动态的Panel Date模型,以广义最小二乘法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模型估计,再采用滞后一期的因变量作为工具变量,利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对资本结构调整模型进行估计。最后得出以下结论:①房地产上市公司当期的资本结构受上一期的影响,并且同一期间不同的房地产公司间的负债行为具有相关性;②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与开发水平、产生内部资源的能力、成长性、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负相关,与股权集中度、公司规模正相关,与证券的系统风险关系不显著;③土地储备水平与长期负债水平正相关,但与流动负债水平和总负债水平负相关;④实际税率仅对流动负债水平的选择有负的影响,但对长期负债水平和总负债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高弘(2009)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进行了研究。她以1999—2007年A股非ST非金融保险类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现状特征、决定机制以及动态调整这样三个维度予以展开,最终得出:①公司规模与负债水平呈显著正相关②公司成长性对负债水平影响的方向不确定③固定资产比例与负债水平呈显著正相关④公司的盈利能力与负债水平呈显著负相关⑤实际税负对

宏观条件、融资约束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

宏观条件、融资约束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在MM(1958)的完美资本市场中,由于不存在市场摩擦,公司的外部融资可以完全替代内部融资。然而,现实的资本市场与MM模型假设的资本市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公司的外部融资从成本与可获得性上,均受到宏观条件波动、自身融资约束变化的深刻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时变的宏观条件与融资约束的视角下分析公司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本文首先建立了一个内生化宏观条件、融资约束等因素资本结构的结构动态模型,并从投融资反馈机制的视角阐释公司最优资本结构形成的机理。 然后采用随机前沿方法(SFA)构建一个新的指数,度量公司融资约束的程度;并研究融资约束的差异,将如何影响公司在不同宏观条件下资本结构的选择。接下来采用非线性面板阈值回归(PTR)的方法来分析基于时变经济周期和融资约束下资本结构的非线性调整。最后,深入讨论周期性行业公司与非周期性行业公司面临不同的宏观条件和融资约束下的非线性调整。本文的研究对于公司的最优资本结构选择以及央行的货币政策的制定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根据资本结构的结构动态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公司最优资本结构与现金流增长率、与融资成本和破产成本呈反比,与现金流波动率呈正比。而公司价值与现金流增长率、劳动力产出弹性、资本产出弹性和价格需求弹性呈正比,与融资成本和工资率呈反比关系。第二,本文对宏观条件与融资约束波动下的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公司资本结构呈现顺周期调整的特征;并且宏观经济越好,资本结构调整的速度越快。 融资约束导致公司资本结构调整的速度变慢。融资约束公司资本结构是顺周期调整的,而非融资约束公司则正好相反;当经济景气时,融资约束程度减弱,公司对于融资成本与规模的因素均不敏感;而在经济下滑时,公司对融资成本和规模的因素都更为敏感。第三,采用非线性面板阈值回归(PTR)方法检验时变因素影响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结论如下:公司资本结构调整是顺周期的;融资约束降低了资本结构调整的速度;有形资产提升了的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小公司与大公司相比有更快的短期资本结构调整速度;低盈利公司的资本结构调整速度与高盈利公司有快得多;高成长公司的调整速度为明显快。稳健性检验的结果与上文的结果基本一致。

资本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资本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资本结构理论是关于公司资本结构、公司综合资本成本率与公司价值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它是公司财务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资本结构决策的重要理论基础。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观点,从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来看,主要有早期资本结构理论,MM资本结构理论和新的资本结构理论。 一、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1、净收益观点 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的比例越大,公司的净收益或税后利润就越多,从而公司的价值越高。 2、净营业收益观点 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的多寡,比例的高低,与公司价值没有关系。 3、传统折中观点 增加债务资本对提高公司价值是有利的,但债务资本规模必须适度。如果负债过度,综合资本成本率只会升高,并使公司价值下降。 二、MM资本结构理论观点 1、基本观点 1958年,莫迪利亚尼和米勒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共同发表了“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一文,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 在完善的市场中,即没有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没有企业破产风险、资本市场充分有效运作等假设之下,公司的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其实际资产,而非各类债务和股权的市场价值。 2、修正观点 1963年,莫迪利亚尼和米勒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又合作发表了“公司所得税与资本成本:一项修正”。该文取消了公司无所得税的假设,认为若考虑所得税的因素,公司的价值会随财务杠杆系数的提高而增加,从而得出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相关的理论。 类似的其他学者,比如Farrar(1967)、Stapleton(1972)等人也引入税收制度和各类税收差异对资本结构进行研究,从而形成“税差学派”。Stigliz(1969)、Baron(1974)等人引入破产成本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从而形成“破产成本学派”。 Scott(1976)、Myers(1984)、Krause(1973)等人将“税差学派”和“破产成本学派”的观点融合,认为最优资本结构取决于企业债务所带来的税收利益与破产成本之间的权衡,从而形成“权衡理论”。 Miller(1977)对权衡理论进行了尖刻的批评,指出在一定条件下,企业负债的税收利益正好被个人负债的税收付出所抵消。 De Angelo和Masulis(1980)、Bradley(1984)等人将负债的成本从破产成本进一步扩展到代理成本、财务困境成本等方面,同时,另一方面又把税收利益从原来的负债税收利益引申到非负债税收利益方面,实际上扩大了成本和利益所包含的内容,把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看成是税收利益与各类负债相关的成本之间的权衡,从而形成修正后的权衡学派。 由于静态的权衡理论的困境,学者们开始研究动态的权衡理论。Fisher、Heinkel和Zechner(1989)以及Goldstein、Ju和Leland(2001)提出了投资和分配原则外生情况下的动态权衡模型。Brennan和Schwartz(1984)、Titman和Tsyplakov(2003)则分析了投资内生情况下的动态权衡模型。

财务管理理论发展史

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早期是作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诞生的,它是属于微观经济理论的一个应用学科。直到今天,不少的学者还是认为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市场均衡理论及生产要素价格理论为财务管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然而在它发展了百余年的过程中,至今仍未找到统一的概念。其中一个是:财务管理是研究企业货币资源的获得和管理,具体地说就是研究企业对资金的筹集、计划、使用和分配,以及与以上财务活动有关的企业财务关系。(《财务管理》,卢家仪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管理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无疑有着与人类生产活动同样悠久的历史,但现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无论就时间还是就理论发展而言,都只是近百余年的事情。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育的不完全,以及新中国长达30年的计划经济制度,使得我国近、现代财务管理的实践与理论发展在总体上显著地落后于发达国家。为此,欲知近、现代财务管理的内容构架及其发展过程和趋势,我们就不得不首先从西方谈起。 早在15世纪,商业发达的地中海沿岸城市就出现了有社会公众入股的城市商业组织。商业股份经济的初步发展,要求企业做好资金筹集、股息分派和股本管理等财务管理工作。尽管当初尚未在企业中正式形成财务管理部门或机构,但上述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性确已在企业管理中得以凸现。到了20世纪初,由于股份公司的迅速发展,许多公司都面临着如何为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和加速企业发展筹措所需资金的问题。故在这个时期,财务管理的重点就是筹资财务问题。1897年,美国财务学者格林(Thomas L.Green)所著的《公司理财》,被学界认为是筹资财务理论的最早代表作。其后的如1910年米德(Meade)的《公司财务》、1920年斯通(Arthor Stone)出版《公司财务策略》。由于这一时期西方资本市场发育日趋完善,各种金融机构的出现和金融工具的使用,加上企业扩大规模的需要促使财务管理学研究企业如何利用普通股票、债券和其他证券来筹资;金融中介如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及信托投资公司在公司筹资中的作用。当时财务管理的侧重就是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描述和讨论。 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企业的破产、清偿和合并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主要问题,以及是对公司偿债能力的管理,这一时期的财务管理的重心是企业与外部市场之间的财务关系处理。这为企业财务状况的系统分析及对资产流动性分析打下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是财务管理划时代的分界线。1952年,美国著名财务学家哈里?马可维兹在《财务杂志》上发表的《资产组合的选择》一文,

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总复习重点

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总复习重点 第一章资本运营概论 1、资本运营 P5 含义:是一种通过对资本使用价值的运用(包括直接对资本的消费和利用资本的种形态化),在对资本作最有效使用的基础上,为实现资本赢利的最大化而开展的活动。 2、资本运营的本质: P6 就是要通过资本交易或使用,不断变换形戊,以价值管理为中心,求得资本增 值的最大化。 3、资本运营的内容P6 1)按资本的运动状态划分: ①存量资本运营;②增量资本运营 2)按资本运营的形式划分: ①实业资本运营;(是企业资本运营最基本的方式) ②产权资本运营; ③金融资本运营; ④无形资本运营; 4、资本运营的特征 P8 1)资本运营是以价值形戊管理为原则的企业运营理念; 2)资本运营注重资本的流动性; 3)资本运营是一种开放式的运营; 4)资本运营更是风险性运营。 5、资本运营的模式 P12-15 企业的资本运营基本上可以分为:资本扩张与资本收缩两种模式。 1)资本扩张型运营模式: ①横向型资本扩张; ②纵向型资本扩张; ③混合型资本扩张; 2)收缩型资本运营模式 P14 ①资产剥离; ②公司分立; ③分拆上市; ④股份回购; 6、股份回购的原因一般有: P15 1)保持公司的控制权; 2)提高股票的市场价值,善公司形象; 3)提高股票的内在价值; 4)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认股制度的实施; 5)改善公司的资本结构; 7、资本运营管理的基本原则 P17 1)资本系统整合原则; 2)资本结构最优原则; 3)资本运营机会成本最小原则; 4)资本经营的开放原则;

5)资本周转时间最短原则; 6)资本规模最优原则; 7)资本风险结构最优原则。 第二章资本运营的未来发展 1、资本运营管理风险 P23 环境的不确定性是资本运营风险的根本所在。我们把引起环境不确定性的因素所诱发的风险归纳为 两大类:宏观性风险和微观性风险 1)宏观性风险是指由全局性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资本经营效果的变动。又称“不可分散风险” 可分为: ①社会风险; ②政治风险; ③经济风险; 2)微观性风险 P24 是指由非全局性事件波动所造成的风险。又称“可分散分风险” 可分为: ① 经营风险; ②违约风险; ③商业风险; ④财务风险; 第三章资本筹集 1、资本筹集的定义 P35 是指企业从身身生产经营现状和资本需求情况出发,根据企业的经营策略和发展规划,经过科学的预 测、决策,采用适当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从企业外部有关单位和个人,或从企业内部获取所需资金的一种行为,是企业财务管理重要内容。 筹措资本是企业内部资本运动的起点,也是企业资本运营的起点;资本筹措关系到资本运营其他各环节的正常进行。 2、资本筹集的动机 P35 1)设立性筹资动机; 2)扩张性筹资动机; 3)偿债性筹资动机; 4)混合性筹资动机; 3、资本筹集的原则 P36 1)规模适当原则;2)筹措及时原则; 3)合法性原则;4)效益性原则; 4、筹资渠道 P36-38 1)金融机构贷款筹资; 2)企业自留资金; 3)盘活企业内存量资产筹资; 4)其他企业、单位或个人资金; 5)国家财政投入筹资; 6)企业利用外资筹资。 5、影响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因素 P41 最基本的因素是成本和风险。

高管激励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研究

高管激励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研究 【摘要】研究高管激励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对优化公司资本结构、完善高管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公司业绩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分析框架,利用2007—2012年安徽省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从静态和动态不同的角度分析高管激励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以及偏离目标资本结构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薪酬激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优化资本结构的作用,股权激励却无法发挥同样的作用。这一研究丰富了我国特殊制度背景下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理论,也为公司制定有效的高管激励契约提供了全新视角。 【关键词】薪酬激励;股权激励;动态调整;调整速度;偏离程度 一、引言 动态权衡理论认为,公司存在一个目标资本结构(DeAngelo和Masulis,1980),当公司内外因素使目标资本结构发生变化或者使实际资本结构偏离目标资本结构时,高管会通过融资决策使其趋近于目标水平。目标资本结构是公司资本成本最低、价值最大时的资本结构。显然,公司资本结构向目标资本结构不断调整,将有利于公司价值的提升。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各种阻碍资本结构调整过程的因素,会降低资本结构调整的速度,扩大偏离目标资本结构的程度。国内外学者已经对这些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首先,从公司特征方面来看,成长能力更高、偏离目标资本结构更远的上市公司,更容易发生调整(Drobetz和Wanzenried,2006)。有形资产比率越高、公司规模越大,资本结构调整速度越快(Antonios,Yilmaz和Krishna,2008)。其次,从宏观经济方面来看,宏观经济状况对无融资约束公司的资本结构调整过程影响更大,且二者间呈现反周期变化关系,与有融资约束公司的资本结构调整过程呈顺周期变化关系(Korajczyk和Levy,2003)。处于繁荣经济环境中的公司,其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会更快(Cook和Tang,2010)。小规模公司的资本结构调整过程不易受到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但对货币政策变化的敏感程度较大规模公司更强(Gertler和Gilchrist,1993)。最后,从制度环境方面来看,在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下,公司的融资约束较大,投资者法律保护制度不完善,调整成本较高,直接导致资本结构以缓慢的速度进行调整(Haas和Peeters,2006)。在法制环境较好、对投资者保护力度较强的地区,公司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更快,偏离目标水平的程度更低(Oztekin和Flannery,2012)。金融自由化程度较高区域中的公司资本结构更易发生调整(Ameer,2013)。 我国学者在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方面同样做了有益的探索,但大多是结合公司特征、宏观经济政策、制度背景等因素展开研究(蔡逸轩和雷韵文,2011;姜付秀和黄继承,2011;盛明泉等,2012;胡元木,2013),较少从公司治理因素,特别是从高管激励角度进行考察。张亮亮和黄国良(2013)认为公司高管超额薪酬越高,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越快;非国有上市公司管理者超额薪酬越高,实际资本结构偏离目标值的程度越低。翟胜宝和曹学勤(2013)将产权性质和人力资本理论纳入分析框架,发现股权激励能够通过人力资本的选择影响经营者的融资

新资本结构理论

新资本结构理论 杨长汉1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得到重大突破,信息不对称理论被引入资本结构的研究领域,使得MM定理的假设条件得到进一步放松。从此以后,资本结构的研究视野和领域从仅仅关注影响资本结构的“税收”,“破产”等外部因素转向“动机”、“信号”以及“激励”等内部因素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从而使对权衡难题的研究转向结构和制度的设计。至此,新资本结构理论开始取代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新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范畴更贴近企业资本结构的现实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其对企业融资活动的指导意义。到目前为止,新资本结构理论出现了代理成本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以及融资顺位理论等。 1 代理成本理论 MM定理在分析中假设管理者总是代表股东的利益,股东和管理者之间并不存在代理成本。在后来的研究中,经济学家把代理成本引入资本结构的相关模型,认为资本结构由代理成本决定。这个领域研究的代表人物是Jensen and Meckling(1976)、Harris and Raviv(1990)以及Stulze(1990)。Jensen and Meckling (1976)在其《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所有权结构》2中,系统地分析和解释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与资本结构相关的两类代理问题:一是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及代理成本。只要经理持有的剩余索取权少于100%,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冲突就会产生。而对债务的偿付要用现金,因此债务融资就会减少经理可以使用的支配资金,所以,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减轻了债务融资的收益;二是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与代理成本。债务融资也会产生代理成本,从而引起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如果潜在的债权人是理性的,他们就会预感企业具有风险偏好的动机,因此他们就会签订限制企业生产和投资方针的债务契约来保护他们,或者会在双方订立合约时要求较高的名义利息,这又会把企业经理风险偏好动机造成的风险转嫁到股东自己的头上,这通常被称为“资产的替代效应”,而它就是债务融资的代理成本。为使代理成本最小化,经理不 1文章出处:《中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研究》杨长汉著 杨长汉,笔名杨老金。师从著名金融证券学者贺强教授,中央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教师、金融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2Jensen and Meckling W.,1976,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Capital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305-360.

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分析

苏泊尔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分析 [摘要] 我国的资本市场从无到有,发展非常迅速。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融资方式,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力度大大增强。融资方式的变化改变了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偏好股权资本,而内源融资和债权融资的比重偏低,这一现象有悖于经典的资本结构理论。本文主要对资本结构、融资方式、资本成本等基本概念作出界定和说明。以及决定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微观因素,并提出了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意见及建议 [关键词]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融资方式;资产负债率;股权结构 自从20世纪50年代MM定理诞生以来,资本结构问题便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资本结构决策是上市公司投融资决策的核心问题,企业资本结构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市场价值。只有深入了解全部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状况及其历史演变过程,才能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有全局性的认识,才有可能找出其存在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至今为止对于资本结构的解释有多种理论,譬如平衡理论和优序理论。然而,无论是哪一种都不能单独地作出解释。资本结构是指企业为其生产经营融资而发行的各种证券的组合。一般地人们将其特指为企业资产中股权与债务之间的相对比例。它是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佳资本结构指在一定条件下使公司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它是一种能使财务杠杆利益、财务风险、资本成本、公司价值等之间实现最优均衡的资本结构。资本结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公司偿债和再筹资能力,决定公司未来盈利能力,成为影响公司财务形象的重要指标。在此基础之上得出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特点如下:通过比较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可以发现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的权益类科目差异相当大。我国上市公司的流动负债总额与西方国家差不多,大都在35%~43%之间,但我国上市公司的所有者权益比重高,超过50%,而西方发达国家都在40% 以下,相应地,我国公司的长期负债水平相当低。资本结构的顺序偏好理论认为,企业偏好将内部资金作为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其次是债务资金,最后才是新的股权融资。然而,在筹集资金时,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视权益融资为首要途径,对于负债则过于谨慎,表现为上市后极力扩大股票发行额度,而且分配方案也多以配股为主,很少支付现金股利。 中外众多学者先后进行过大量有关企业资本结构和融资方式的研究。由于处在复杂多变的资本市场环境中,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融资方式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财务问题,对此进行研究将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通过对1991年至2002年期间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融资方式的总体分析,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普遍较高的资产负债率、流动负债水平相对偏高、存在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这些特点与西方国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不同,尤其股权融资偏好更是有悖于“优序融资理论”。但是,2002年沪、深两市100家样本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从融资行为动机角度证实了在目前中国尚不完善的资本市场架构下,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是具有相对合理性的;同时也证实了这种融资方式普遍低效的事实。在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不难看出,目前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中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及其成因 ( 一)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 1.融资顺序逆转, 严重依赖外源融资。根据融资顺序偏好理论和西方有 效资本市场的融资顺序, 先内部融资、其次无风险或低风险的举债融资、最后是新的股权融资, 而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则与之几乎相反。从下表中可以看出, 内源融资在上市

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非对称性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非对称性研究资本结构是关系到企业核心决策的重要问题,它将直接影响公司的融资方式选择及不同融资方式所占比重,并进一步影响公司的管理和经营效率。因此,关于资本结构的研究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高度关注。 从Modigliani and Miller(1958)的MM定理开始,资本结构理论经历了几十年的激荡发展,衍生出了权衡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啄序理论及市场择时理论等多个理论分支。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公司资本结构的选择、变动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等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其中动态权衡理论在近年来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和支持,逐渐成为资本结构研究的主流逻辑框架。 在现有理论框架下的实证研究文献中,学者们就不同变量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中作者普遍采用了资本结构局部调整的标准模型形式,并基于各自的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拓展了模型,以研究单一或多变量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速度的影响。 虽然,学者提到了资本结构在外生变量影响下动态调整的特征具有非对称性,但关于公司资本结构非对称调整内源性特征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且较少专注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路径特征及动态权衡理论在中国市场适用性问题的研究。因此,本文着眼于动态权衡理论的逻辑框架,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非对称性特征,并尝试检验动态权衡理论在中国市场的适用性。 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权衡理论的前提假设入手,首先使用局部线性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动态权衡理论假设的合理性,通过计量方法刻画了2002年第一季度至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随时间变化的运动路径,发现受上市信息冲击的影响,公司资本结构在上市后一定时段内呈现先上升

资本结构理论发展综述

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企业资本结构问题是财务经济学和微观金融领域最基本的研究课题之一,自MM定理产生以后,很多学者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将全部资本结构理论大致分为五类:资本结构无关论、静态权衡理论、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资本结构理论、基于代理成本的资本结构理论、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资本结构理论、基于公司控制权理论的资本结构理论。文章通过回顾国内外学者对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做了简单的比较,并展望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资本结构、信号传递、公司治理、行业竞争 一、引言 从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Durand在《企业债务和股东权益成本:趋势和计量问题》一文中,系统地总结了资本结构理论开始,西方财务界的研究至今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已发展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并在各国企业的融资行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加强对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 在公司金融理论中,资本结构理论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研究最广泛、成果最多的一个领域。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主要以经验判断为基础,缺乏严密的数学推导,因此难以得到学术界的认同。自Modigliani和Miller(1958)提出MM定理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本文将全部资本结构理论大致分为五类,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研究做了总结。 (一)资本结构无关论 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共同发表了《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一文,提出了融资结构理论发展史上著名的MM理论。该理论认为,不考虑税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下,企业资本结构的改变不会影响企业的价值和资本成本,企业资本结构和企业市场价值无关。 (二)静态权衡理论 (1)税收与资本结构。1963年,Modigliani和Miller在《公司所得税和资

从资本结构理论看企业筹资途径的选择

从资本结构理论看企业筹资途径的选择 发表时间:2010-08-10T14:03:53.26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6月第1期作者:吴汝平[导读] (河南省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汝州 467500)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A-0114-01 人们对资本结构有着若干不同认识。最早提出资本结构理论这一问题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戴维,杜兰德。杜兰德认为,早期企业的资本结构是按照净收益法、净营业收益法和传统折衷法建立的。1958年,莫迪格利尼和米勒又提出了著MM理论。在此基础上,后人又进一步提出了代理理论和等级筹资理论等。 一、关于“净收益理论” 该理论认为,利用债务可以降低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由于债权的投资报酬率固定,债权人有优先求偿权,所以,债权投资风险低于股权投资风险,债权资金成本率一般低于股权资金成本率。因此,负债程度越高,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就越低。当负债比率达到100%时,企业价值将达到最大。 这是一种极端的资本结构理论观点。这种观点虽然考虑到财务杠杆利益,但忽略了财务风险。很明显,如果公司的债权资金比例过高,财务风险就会很高。 公司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就会上升,公司的价值反而下降。 二、关于“净营业收益理论” 该理论认为,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决定企业价值高低的关键是企业的净营业收益。如果企业增加成本较低的债务资金,即使债务成体本身不变,但由于加大了企业的风险,导致权益资金成本的提高。这一升一降,相互抵销,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仍保持不变。也就是说,不论企业的财务杠杆程如何,其整体的资金成本不变,企业的价值也就不受资本结构的影响.因而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这是另一种极端的资本结构理论观点。这种观点虽然认识到债权资金比例的变动会产生财务风险,也可能影响公司的股权资金成本率,但实际上公司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不可能是一个常数。公司净营业收益的确会影响公司价值,但公司价值不仅仅取决于公司净营业收益的多少。 三、关于“3MM理论” 1958年,莫迪格利尼和米勒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在无税收、资本可以由流通、充分竞争、预期报酬率相同的证券价格相同、完全信息、利率一致、度完善和均衡的资本市场等一系列假定之下,MM理论提出了两个重要命题:命题1:无论企业有无债权资本,其价值(普通股资本与长期债权资本的市场价值之和)等于公司所有资产的预期收益额按适合该公司风险等级的必要报酬率予以折现。其中,企业资产的预期收益额相当于企业扣除利息、税收之前的期盈利即息税前利润,企业风险等级相适应的必要报酬率相当于企业的加权资金成本率。命题2:利用财务杠杆的公司,其股权资金成本率随筹资额的增加而提高。因为便宜的债务给公司带来的财务杠杆利益会被股权资金成本率的上升而抵销。所以,公司的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因此,在没有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的情况下,任何企业的价值,不论其有无负债,都等于经营利润除以适用于其风险等级收益率。风险相同的企业,其价值不受有无负债及负债程度的影响。 四、关于“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的创始人詹森和麦克林认为,企业资本结构会影响经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和其他行为选择,从而影响企业未来现金流人和企业市场价值。该理论认为,公司债务的违约风险是财务杠杆系数的增函数,随着公司债权资本的增加,债权人的监督成本随之上升,债权人会要求更高的利率,这种代理成本最终要由东承担(即股权代理成本增加),公司资本结构中债权比率过高会导致股东价值的降低。均衡的企业所有权结构是由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之间的平衡系来决定的,债权资本适度的资本结构会增加股东的价值。除债务的代理成本外。还有一些代理成本涉及公司雇员、消费者和社会等,在资本结构决策中也应予以考虑。 五、关于“等级筹资理论” 1984年,梅耶斯等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优序筹资理论。该理论认为:首先,外部筹资的成本不仅包括管理和证券承销成本,还包括不对称信息所产生的投资不足效应“而引起的成本。为消除“投资不足效应”而引起的成本,企业可以选择用内部积累的资金去满足净现值为正的投资机会。所以,通过比较外部筹资和内部筹资的成本,当企业面临投资决策时,理论上应首先考虑运用内部资金。其次,债务投资优于股权投资。优序筹资理论的两个中心思想是: (1)偏好内部筹资;(2)如果需要外部筹资,则偏好债务投资。由于企业所得税的节税利益,负债筹资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即负债越多,企业价值增加越多,这是负债的第一种效应;但是,财务危机成本期望值的现值和代理成本的现值会导致企业价值的下降,即负债越多,企业价值减少额越大,这是负债的第二种效应。债比率较小时,第一种效应大;负债比率较大时,第二种效应大。由于上述两效应相互抵销,企业应适度负债。最后,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企业需要保留一定的负债容量以便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来临时可发行债券,避免以过高的成本发行新股。按照等级筹资理论,不存在明显的目标资本结构,因为虽然留存收益和增发新股均属股权筹资,但前者最先选用,后者最后选用;获利能力较强的公司之所以安排较低的债权比率,并不是由于已确立较低的目标债权比率,而是于不需要外部筹资;获利能力较差的公司选用债权筹资是由于没有足够的留存收益,而且在外部筹资选择中债权筹资为首选。 20世纪80年代,新兴证券市场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企业筹资顺序的选择几乎与等级筹资模型是背道而驰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在不健全的资本市场机制前提下,市场和股东对代理人(董事会和经理)监督效率很低,经理们有较多的私人信息和可自由支配的现金流量;第二,代理人认为企业股权筹资的成本是以股利来衡量的,而股利的发放似乎是按代理人计划分配的,从而使他们认为股票筹资的成本是廉价的;第三,经理利用股权资可使他们承担较小的破产风险。在我国现阶段的证券市场,企业的股利支付率很低,使代理人错误地认为股权筹资的成本很低。在我国企业的财务实务中,相当多的代理人还没有把最优债务比理论和筹资优序理论应用到企业筹资中,多半是以简单的直观判断和表面的资金成本来选择筹资方式,这无疑走进了股权投资偏好的误区。实际上,在我国证券市场进行股票筹资的成本是较高的,远高于银行目前的贷款利率,对于处于稳定成长期或成熟期的企业来讲,股权筹资并不经济。 六、从“资本结构理论” 看企业筹资途径的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