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九章

心理学第九章
心理学第九章

第九章人格特征

第一节概述

人格是一种内在的组织与结构,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所有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

一、什么是人格。

人格具有的一些特征(多选)

1.独特性。

2.整体性。

3.稳定性。

4.功能性。

5.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二、人格结构

(一)人格倾向性是一个人对现实态度和积极性行为的动力系统。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的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它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人格因素。就人的整个心理现象而言,人格倾向性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系统,也是人格积极性的动力源泉,主要由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因素构成。

(二)人格心理特征。

人格心理特征是人格结构中最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基本因素,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分,它表明一个人比较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人格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三)自我调控系统。

这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体系,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二、人格发展

(一)人格发展阶段。(心理学著名理论)

(二)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制约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遗传。生物遗传因素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征和后天形成的

某些生理特点。

(1)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人格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身高、体重、体型和外貌等生理特征对人格的形成具有影响。

2.家庭环境、家庭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

(1)亲子关系和家庭教养方式。

(2)家庭气氛和家庭结构。

(3)家庭地位和出生顺序。

3.学校教育。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

班集体、同学与同伴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作用。教师的人格特征、行为模式与思维方式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

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

4.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

相似性的发相发展。

5.自我因素。来自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首先要为个体接受和理解才能转化为

需要和动机,才能推动他的行为,而个体已有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对其接受什么样的社会影响起着决定作用。

6.自然环境。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

格。

7.影响人格形成的还包括自我调控等内部因素。

由此可见,人格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个因素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个体的整个人格的形成。三、人格测验。

(一)自陈量表示人格测验。

(二)投射测验。

(三)情景测验。

(四)自我概念测验。

第二节能力

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人格特征,反映一个人的智慧特征,是决定心理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条件。

一、概述

(一)什么是能力。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人格的一种心理特征。

(二)能力、才能和天才。人们要完成某种活动,往往不是依靠一种能力而是依靠多种能力的结合。这些能力相互联系,保证了某种活动的顺利进行。

这种结合在一起的能力才叫才能。能力的高度发展称天才。

(三)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密切,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知识、技能不是人格心理特征,不属于能力;另

一方面,能力的发展又离不开知识与技能。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二、能力的种类。

(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根据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在进行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它保证人们有效地认知世界,也称智力。智力包括个体在认识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如感知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注意力等。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核心。特殊能力又称为专门能力,是顺利完成专门活动所必备的能力。

(二)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按照活动中能力的创造性的大小,可分为再造能力与创造能力。

再造能力是指活动中顺利地掌握前人所积累的知识、技能,并按现成的模式进行活动的能力。创造能力是指在活动中创造出独特的、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具有独特性、变通性、流畅性的特点。

(三)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根据能力在人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以及能力和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可分为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液体能力(液体智力)是指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晶体能力(晶体智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

(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按照能力的功能,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三、能力的因素

(一)能力的因素说。

(二)能力的结构说。

1.层次结构理论。

2.三维结构理论。吉尔福德在20余年因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于1967年创立了

(智力三维结构理论模型理论)。

(三)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四、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简答题)

(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但是,就全人类来说,能力的个体差异呈(正态分布)(特点)智商70以下的都可以成为能力低下。

(二)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各种能力不仅在质或量的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且能力表现的早晚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神童”、大器晚成的人。

(三)能力类型的差异。

能力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方面。

1.知觉方面。

2.记忆方面

3.言语和思维方面。

(四)特殊能力的差异。

特殊能力的差异是指完成同一活动可以由能力的不同结合来实现。

(五)能力的性别差异。

关于能力的差异,目前研究较多,而且结论各异,但基本一致的结论有两个方面:

①男女能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②男女的能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五、能力的测量

(一)一般能力测量。

一般能力测量也叫智力测量,是用一定的智力测量来表示衡量人的智力发展水平高低的一种科学方法或手段。

1.比纳·西蒙智力测量量表。

2.斯坦福·比纳智力测量量表。

3.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4.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二)特殊能力测量。

(三)创造能力测量。

第三节气质与性格

一、气质

(一)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倾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独特的个人色彩。气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脾气”、“禀性”。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禀性”就是气质。

(是气质还是性格,让我们判断)

(二)气质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关系。

P283 表9-3

(三)气质特征性研究。

(四)气质类型。

P 285 表9-4

二、性格

(一)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1.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

2.性格是个体稳定的人格心理特征。

3.性格又是人格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性格有好坏之分。

(二)性格的结构

1.性格的静态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体现在:对待社会、集体、他人态度的特征。(2)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在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具体表现在,在感知方面有被动感知型、主观观察性、详细罗列型、和概括型等。

(3)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一个人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有的人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热情。

(4)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在意志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表现在一个人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的如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一个人是否有明确的行为目标方面的性格特征;二是对行为自觉控制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三是在紧急或困难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四是在经常和长期的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动态结构。上述性格静态特征的几个方面并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彼

此关联、相互制约、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的。一般来说,性格的态度是性格的核心。

另外,性格的各种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组合,常常会在不同的场合下显露出一个人性格的不同侧面。

(三)性格的类型

性格类型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性格分为不同的类型。

1.根据照知、情、意在性格中的表现程度,可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2.根据个人的独立性程度,可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3.根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分为内情型和外倾型。

4.根据个体的社会生活方式,可分为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

型和宗教型。

二、人格特征的相互关系(论述)

※性格、能力、气质都属于人的人格心理特征,彼此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发挥着整体功能。

(一)性格与能力。

性格与能力是有区别的。能力反映一个人的智慧特征,是决定心理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条件;性格则表现为人的活动指向什么、采取什么态度、怎样进行。

性格能与能力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首先,能力影响着性格的形成于发展。其次,性格制约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二)性格与气质

性格与气质是有区别的。首先,性格是指人在对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心理特征。它主要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气质是表现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动力特征。其次,气质是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易改变;性格虽然也具有稳定性,但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可以发生变化,可塑性较大。再次,气质反映一个人的自然实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则反映一个人的社会实质,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性格与气质又有密切联系、相互影响。首先,气质使性格带有某种独特的色彩。其次,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再次,性格对气质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的某些特征,使之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第四节行为方式与健康人格

一、行为及行为方式。

二、健康人格及其标准。

健康人格是具有积极倾向性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健康人格本身具有层次之分。(第一)低层次的健康人格是指没有精神障碍。第二层次的健康人格是指不仅没有人格障碍,而且能对来自机体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积极做出良好并积极的适应。第三层次是最高层次的健全人格,它包含着前两层内涵,

同时还包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等,即达到自我实现。当代健康人格的主要标准有:(多选)

1.智力正常。

2.认知客观、准确。

3.开拓进取、创新的精神。

4.社会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5.道德责任感。

6.事业心和工作能力。

7.情绪调控能力。

8.人际关系融洽。

9.意志坚强可控。

10.独立性和自主性。

三、健康人格行为方式的特征(多选)。

1.结构的统一性和规则性。

2.对现实的充分感知。

3.自知之明。

4.对行为随意控制的能力。

5.自尊或认可。

6.建立诚挚关系的能力。

7.效率和责任。

四、应对

(一)什么是应对。

应对是指个体在面临压力是为减轻其负面影响而做出的认知和行为的努力过程。

应对具有如下特征:(多选)

1.环境性。

2.过程性。

3.策略性。

4.反应性。

5.中介调节性。

(二)应对的功能及其策略。

1.应对的功能。应对的功能可分为三方面:①采取直接的行动以消除或减

少压力及增加处理压力的资源,称为问题取向的应对;②重新认识压力,以便易于处理压力,称为认知评估取向的应对;③处理由压力所导致的

紧张、焦虑等应对方式,称为情绪取向的应对。

2.应对策略。(多简典型的)

(1)积极认知压力。面对压力,要对其有明确的、积极的、辩证的认识。

首先,在思想上要承认压力的存在。其次,在思想上接纳压力。

(2)情绪定向应对和问题定向应对相结合。

(3)明确自我效能,调整奋斗目标。

(4)社会支持。

五、利他行为

(一)什么是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的目的,且不期期望任何外在筹赏的社会行为。利他行为应该包括下面四种特征:①它必须是出自自觉的愿望,具有自责权利;②它必须是以利他为目标的;③它不应该附带外在筹商期望;④它包括利他者本身的损失成分。

(三)利他行为的种类。

利他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分类。

1.从理论上看,可分为生物性利他行为和心理性利他行为。

2.从机能范围看,可分为:①亲属性利他行为,②互惠性利他行为,③平

衡性利他行为。

3.从情景状态看,可分为:①紧急性利他行为,②急需性利他行为,③惯

常性利他行为。

4.从行动动机看,可分为自我利他行为和纯利他行为。

(四)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影响利他行为的主客观因素比较多,主要把它们归纳利他者、情境、受助者征和社会文化四种因素。

1.利他者。

(1)认知因素。

(2)情绪因素。

(3)移情。

(4)年龄、性别、宗教信仰等因素。

2.情境。

(1)研究旁观者效应的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尼和达利认为,“他人在场”是影响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

(2)榜样的作用。

3.受助者。

(1)性别。

(2)年龄。

(3)相似性。

4.社会文化。

第五节中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急剧变化,中学生因自身年龄、素质等诸多因素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消极因素的影响,是非观念、纪律法制观念淡薄,极易产生不良行为。

一、中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表现。(多选)

(一)行为放纵。

(二)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

(三)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缺乏诚信。

(四)追求享乐。

二、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论述)

(一)主观认识的片面性、偏激性。

青少年认识和接受事物的方式是不自觉地渗入自己的意识和观点,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做出错误的判断,产生不良的心理。

(二)意志品质的薄弱。

(三)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的不成熟。

中学生的道德信念还不稳定,有时不理解或不能正确理解有关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准则,不能明辨是非。

有些中学生道德情感非正常发展。由于受各种不良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的影响,他们变得自私、任性,不懂得关心他人。

(四)理想与现实的差异。

中学生常被多彩的世界搅得眼花缭乱、浮想联翩,时刻憧憬、幻想美好、理想的未来。但是,这些不切实际的理想很容易在现实有限的条件中受挫折。当这种不切实际的理想多次不能满足时,便容易产生一种不良心理行为。

(五)家庭环境及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家庭环境包括住房环境、家庭成员组成、经济条件等自然结构。住房环境拥挤、嘈杂、经济落后、信息闭塞会阻碍孩子们的心理发展。

父母的教养态度大致有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四种,而其中以民主的教养态度最好。在这样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子女教养态度一致,以平等的态度、民主的方式对待子女。

(六)学校教育观念和方式的陈旧。

畸形的教育体制、陈旧的教育观念严重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影响了中学生的正常心理发展。所有这些都会促成中学生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道,产生不良行为习惯。

(七)社会影响与教育不一致。

积极的社会现象是他们在心中证明了老师、家长的指导,消极的社会现象又让他们感到好奇、彷徨。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正确的引导,这些社会信息的负面影响也会逐渐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是他们健康成长。

综上所诉,在中学生身上就容易出现(不好的),作为教育工作者运用科学方法帮助他们矫正不良习惯。

三、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应对措施(论述举例子)

(一)培养正确的行为评价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使他们道德评价水平逐渐达到应有的水平。

(二)培养学生意志力与自我调节能力。

作为教师应培养学生克服内外困难的意志力,努力实现社会道德要求,控制自己不道德的消极情感,坚持良好的道德行为,抗拒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因素和干扰。(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教育更强调通过有意识地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学校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懂得道理。②确立目标。③加强训练。④创造良好行为教育情境。⑤及时而恰当地评价。

(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教师要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情操,培养学习的热情,并在活动中培养其集体主义观念、组织纪律性,从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自觉摒弃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五)学校与家庭积极配合。

只有教师和家庭很好地配合,给学生更多的关爱,走进学生的心灵,洞察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及时消除一些不良外部东西对学生的影响。

(六)强化制度管理。

在对学生管理过程中,国家法律以及《中学生行为规范》使我们必须遵照执行的。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

(七)奖罚强化教育。

学习教育应大力表彰学生中的优秀事迹;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行为,不太严重者着重教育帮助、口头警告,严重者给予警告以上处分。

(总结)对于学生不良行为的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过程,要认真、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为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寻求好的工作方法,而且不论何种方法都应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只有爱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理,才能真正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心理学-第九章 人格

第九章人格 一、单项选择题 1.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极易出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现象。这反映的性格的特点是()。 A.向师性B.依赖性C.可塑性D.独特性 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作了最好的诠释。 A.稳定性B.独特性C.整合性D.功能性 3.“性格决定命运”突出了人格的()。 A.独特性B.社会性C.稳定性D.功能性 4.“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句话说明人格具有()。 A.稳定性B.独特性C.整合性D.功能性 5.人格的()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A.独特性B.稳定性C.整合性D.功能性 6.人格受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这说明人格具有()。 A.整合性B.独特性C.稳定性D.社会性 7.按照典型气质分类,《红楼梦》中王熙凤和林黛玉分别属于()。 A.胆汁质和黏液质B.胆汁质和抑郁质C.多血质和抑郁质D.多血质和黏液质 8.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是()。的特点。 A.多血质B.胆汁质C.黏液质D.抑郁质 9.豹子头林冲老练,身负深仇大恨,尚能忍耐持久,几经挫折,万般无奈,终于逼上梁山。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 10.3岁左右基本成熟的自我是()。 A.生理自我B.心理自我C.社会自我D.现实自我 11.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这是()气质类型的特点。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 12.“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反映的是()因素对人的影响。 A.社会文化B.家庭环境C.自然环境D.早期经验 13.人格结构中自我的作用主要是()。 A.追求各种生理需要B.抑制本我的冲动C.追求完善的境界D.调节矛盾 14.超我遵循的原则是()。 A.快乐原则B.现实原则C.道德原则D.满足原则 15.关于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说法错误的是()。 A.人格由三个层次构成 B.人格的三个层次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 C.自我位于人格的最高层次 D.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况,反之,则会产生心理疾病 16.在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中,对应强、不平衡神经活动的气质类型的是()。 A.多血质B.胆汁质C.黏液质D.抑郁质 17.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成分是()。 A.气质B.性格C.能力D.个性倾向性 18.多血质对应的神经活动类型是()。 A.强、不平衡B.强、平衡、灵活C.强、平衡、不灵活D.弱 19.“活泼好动”属于()的表现。 A.能力B.气质C.兴趣D.意志 20.性格中的谦虚骄傲、自尊自卑属于性格的()。 A.态度特征B.情绪特征C.意志特征D.理智特征

第九章 教育心理学

复习范围 一. 心理健康与成功人生 1. 立体健康观 2. 心理健康的标准 3. 林崇德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4. 中小学生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 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 认知疏导策略:ABC理论;理性认知疏导策略;非理性思维 2. 情感调节策略:焦虑;社交恐惧;自卑 3. 行为矫正策略:系统脱敏法具体步骤,应用范围;行为契约法 4. 自我教育策略:自我管理;积极自我暗示;合理宣泄;挫折教育 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 现代的“立体健康观”指的是(B) A. 生物-医学模式 B.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C. 生理-心理模式 D. 生理-医学-心理模式 2.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D) A. 人际关系 B. 自我方面 C. 学习方面 D. 情绪方面 3. 心理辅导和干预的主要类型是:(A) A. 发展和补救 B. 预防和补救 C. 发展和咨询 D. 预防和咨询 4. 小兰是一名中学生,家境较好,从小备受宠爱。在学校一遇到问题就哭哭啼啼回家,不愿意上学,在家里摔东西,甚至骂人、打人,对她需要进行的是什么教育(B) A. 协调人际关系 B. 抗挫折教育 C. 改进学习方法 D. 合理宣泄 5.在Ellis提出的ABC理论中,C代表(C) A. 诱发事件 B. 解释评价等信念 C. 情绪反应,行为结果 D. 他人观点 6. “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的调查发现,中学生的突出问题是:(A) A. 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 B. 孤独等情绪问题 C. 人际关系和学习问题 C. 学习能力等问题

7.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在个人成功中占30%的因素是(C) A. 非智力因素 B. 情商 C. 知识和智力 D. 自信心 8. 小明高考失败了,他觉得眼前一片漆黑,自己的一生完全没有了意义,这属于非理性思维中的(A) A. 极端化 B. 片面化 C. 固定化 D. 灾难化 9. 系统脱敏法的基本步骤不包括(D) A. 深度肌肉放松 B. 建立焦虑主观量表 C. 重新学习 D. 签订咨询协议 10. 通过改变人的不合理想法来帮助人们重塑认知结构以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的方式是(C) A. 情感调节策略 B. 行为矫正策略 C. 认知疏导策略 D. 自我管理策略 11. 一女子身高1.50米,因失恋近期比较焦虑,大量吃甜食,体重猛增到140斤,她对朋友抱怨“你瞧我现在这个样子,……我这一辈子算是完了!”这段话反映求助者( C )。 A分析问题透彻B看待问题客观C存在认知错误D敢于面对现实 12. 一学生为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开始积极主动的设置学习目标对进行评估,改变了以往拖延的习惯,并开始制定学习时间表,这属于那一种自我教育策略(A): A. 自我管理 B. 积极自我暗示 C. 合理宣泄 D. 挫折教育 13. 小明在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总是不停的告诉自己“我一定能行”,这属于(B) A. 自我管理 B. 积极自我暗示 C. 挫折教育 D. 合理宣泄 14. 心理学研究表明,最好的应对挫折的技巧是(C) A. 面向情绪解决 B.面向自我解决 C. 面向问题解决 D. 面向他人解决 二.多项选择题 16.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ABDE) A. 遗传 B. 教育 C. 自我管理 D. 社会文化 E. 个人经历 17. 关于系统脱敏疗法的基本原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CE) A. 适合治疗恐惧症、强迫症及适应不良行为等; B. 基本方法是让被治疗者用放松取代焦虑; C. 需要布置家庭作业 D. 焦虑等级由治疗者建构 E. 需要对刺激情境进行重复想象 18. 实施行为契约法时应注意(ABCDE) A. 采取渐进策略 B. 奖惩要及时,不能借故拖延 C. 外部褒奖次数由密集变稀疏,逐步鼓励自我奖励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 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 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如何理解意识的局限性和能动作用? 意识经验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是外部世界的镜像。由于我们感觉器官的限制,有许多作用于的感觉器官的的事物和刺激,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第二,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的事物视而不见。第三,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还有人认为意识的局限来源于认知加工过程。人们能同时意识到哪些东西或者多少东西,与认知过程的性质和认知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关。经过训练,人们可以提高在同意时间内意识到更多的事物的能力。 意识的能动性:人们感知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人们可以感知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意识不是被动的反应世界,人们可以有限的超越外部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构建他们的意识内容。 睡眠分哪些阶段?如何解释梦? 睡眠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梦的解释(1)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2)生理学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3)认知功能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4.什么是催眠?如何解释催眠现象? 催眠可以看作是一种意识状态,被试在催眠师的指导下,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之后,会顺从和接受催眠者的指示去做一些动作和事情,并相信催眠师的描述是真实的。在催眠的状态下个体的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似的指导下进行的,失去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被试进入催眠状态并不是睡眠。 社会认知和角色扮演的观点认为,被催眠的人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是角色要求被催眠的人无条件的接受催眠师的指挥。 意识功能分离观点认为催眠是将意识的执行功能和监督功能分开了,或者弱化了意识对行为的控制。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问题(整理)教学提纲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 简答 1)什么是问题?问题的成分及种类有哪些? 定义: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三个基本成分:1、给定的条件,即问题的起始状态;2、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3、存在的限制或障碍,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之间不是直接的,必须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或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 分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界定含糊的问题)。 2)举例说明什么是有结构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 1、有结构的问题: 两个基本特征:①问题的明确性。问题的目标很明确,问题解决者可以很确切地知道他需要达到什么目标。问题的条件是明确给出的,而且问题的条件与目标之间具有对应性,所给的条件是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也是充分的。②解法的确定性。从条件通向目标的方法是确定的,有明确的算法规则,可以经过一定的推理转换而得出,而且答案是唯一的。这种问题一般是定义明确的、封闭性的问题。课本中的练习题多为这类问题。 2、无结构的问题: 无结构的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在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它往往与某些概念原理密切联系在一起。问题的一个或多个侧面是不明确的。比如问题的目标可能是不明确的,例如要在城市中新开通一条公交路线,是怎样的?再比如设计一堂好课,写一篇游记作文等。另外问题的初始条件也可能是不明确的,甚至是不充分的。相应的这类问题的解法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常常没有可以预见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有多种解法和思路,从不同角度看,各种答案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需要把一些知识综合起来。例如如何治理空气污染?需要物理化学、数学及社会科学等知识。在实际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常常是无结构的问题。通常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 3)什么是问题解决?其基本特点是什么?(一般包括那些成分)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6)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一)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的影响。 (二)已有的知识经验。 (三)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即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 另外,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7)在教学中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心理学基础第九章 参考答案

第九章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BBCCD 6-10.BBBDA https://www.360docs.net/doc/5f2905592.html,BAA 16-20.BDDBA 21-25.ABACD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2.BD 3.BC 4. ABC 5.ABD 6.ABD 三、填空题: 1、本我 2、中心特质 3、气质 4、投射式测验 5、双生子研究法 6、内在动力组织 7、表面特质 8、自我实现 9、投射测验 四、判断改错题: 1、对 2、错,“因而都没有好坏之分”改为:“其中气质和认知风格没有好坏之分,性格则有好坏之分” 3、对 4、错,“本我”改为“自我” 5、错,人格特质具有跨时间、跨情景的稳定性。 五、简答题答题要点: 1、压抑、退行、合理化/文饰作用、投射、反向作用、转移、升华中的任意四种,举例

2、人格是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这一界定包含三层含义: 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 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 是一种蕴蓄于中,形诸于外的统一体,这种统一体往往由一些特质所构成。 3、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 ⑴本我 ⑵自我 ⑶超我 4、卡特尔16人格因素测验 艾森克人格问卷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 五因素人格问卷 罗夏墨迹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 详见书262-266页。 5、神经质,举例;外向性,举例;开放性,举例;宜人性,举例;责任心,举例。 六、论述题答题要点: 1. ①分别给出个人的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描述 ②人格成因分析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2、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是心理组织的基本建构单位。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人所共有的一些特质。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特有,代表着个人的独特的行为倾向。 奥尔波特区分了三种不同的个人特质: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父母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先天与后天影响 3、例举首要特质; 家庭; 学校 社会阶层 文化

心理学基础第三章课后习题

第三章课后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 )1、心理学家已初步探明,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___________。 A.情绪 B.动机 C.思维 D.需要 ( )2、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反映了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A.动机与需要 B.动机与生理 C.动机与目标 D.动机与行为效果 ( )3、按照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的结构,当一个人希望成功的动机高,而避免失败的动机低的时候,他最终的(合成)成就动机是怎样的? A 高 B 低 C 中间程度 D 难以确定 ( )4、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有他人可以依靠时,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工作压力、失业、婚姻困扰等各种问题,这种依靠他人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可以称之 为。 A、控制感 B、自我效能感 C、习得性无助感 D、社会支持感( )5、在解决中等难度问题的活动中,活动动机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成___________。 A.正比B.反比C.正U型曲线D.倒U型曲线( )6、研究已证实,___________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 A. 情绪 B. 动机 C. 需要 D. 思维 ( )7、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说明了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如图:________线反映的是完成简单任务时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 ( )8、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具有力求成功动机的人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为__________的任务。

A.10% B.20% C.50% D.100% ( )9、按动机的性质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 A. 原发性动机 B. 继发性动机 C. 社会性动机 D. 外源性动机( )10、按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可分为原发性动机和。 A. 生理性动机 B. 继发性动机 C. 社会性动机 D. 外源性动机( )11、成就动机是一种___________。 A.社会动机 B.生理动机 C.社会赞许动机 D.交往动机 ( )12、交往动机是一种___________。 A.社会性动机 B.生理性动机 C.物质性动机 D.原发性动机 ( )13、中国谚语中的“破罐子破摔”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__________。 A.习得性无助B.社会懈怠C.泛化D.条件反射( )14、下列能代表高成就需要者的描述是:。 A. 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 B. 宁愿担任专业工作而不愿做企业家 C. 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的工作 D. 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 ( )15、动机和兴趣产生的基础是:。 A. 归因B. 期望C. 需要D. 教育 ( )16、叶克斯-多德森(Yerkes-Dodson)定律表明,较难课题的动机适宜强度:。 A、较强 B、中等 C、较弱 D、无规律可循 ( )17、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 A、努力 B、能力 C、难度 D、运气 ( )18、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所引起的内在促动力量是。 A 动机B驱力C需要 D 渴望 ( )19、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 A、从事简单的工作,动机强度中等时成绩较好 B、从事困难的工作,动机强度较低时成绩较好 C、从事难度适中的工作,动机强度较高时成绩较好 D、无论何种难度的工作,动机越强成绩越好 ( )20、用心理学解读“艺高人胆大”,则“艺高”是指,“胆大”是指。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一)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心理学讲稿之第九章 意志

第九章意志 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情意志的概念,意志行动的特征,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以及意志的品质 教学重点:知、情、意的关系,意志行动的特征,动机冲突 教学难点:动机冲突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练习 课时:1 具体内容: 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即在人同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因此,人在反映现实的时候,不仅产生对客观对象和现象的认识,也不仅对它们形成这样或那样的情绪体验,而且还有意识地实现着对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改造。这种最终表现为行动的,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心理过程,构成心理活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意志过程。 本章主要讲授以下三个内容: 一、意志的概述 二、意志行动过程的心理分析 三、意志的品质和压力的应对 第一节意志的概述 一、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组织、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能够自觉地确定目的,是人的行为的特征。动物也作用于环境,有些高等动物甚至仿佛有某些带目的性的行为,但是从根本上说,动物的行为不能达到自觉意识的水平。尽管它的动作可能十分精巧,它却不可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目的和后果。而人类的活动则完全不同,它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实现的;并且“人离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人在从事活动之前,活动的结果已经作为行动的目的而观念地存在于他的头脑之中,他以这个目的来指引自己的行动,“把它当作规律来规定他的行动的式样和方法,使他的意识从属于这个目的。”没有自觉的目的,就失去了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前提。因此,只有人类才能在自然界打上自己意志的印记。 人的目的是主观的、观念的东西。主观要见之于客观,观念要变为现实,必

普通心理学重点整理1

第六章感觉 1、感觉:是个体对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所产生的体内外的初级经验或觉知。即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感觉阈限;在刺激情境下感觉经验产生与否的界限。 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4、绝对阈限: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心理学家通常把有50%的次数被觉察到的那个刺激值规定为绝对阈限。 5、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6、韦伯常数:K=ΔI/I 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K 为一个常数称为韦伯分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 7、费希纳定律:S=KlogR+C,这里,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和C均是常数。感觉的大小是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即当刺激强度按照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数级数增加 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9、暗适应:一种视觉适应,比如晚上从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时,开始我们的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一段时间后就能够分辨出黑暗中的物体了 10、光适应:一种视觉适应,比如由漆黑的室外走到明亮的室内时,开始就感到炫目耀眼,什么都看不到,后来就能清楚看清了 11、感觉后效: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12、感觉的基本规律,举例说明:①感受性和感觉阈限②感觉的一般特征⑴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⑵感觉对比:从同一张灰纸上剪下的四个小的正方形,分别放在不同背景纸上,由于背景的灰度不同,感觉对比的效果也不同。⑶感觉的相互作用:听觉影响痛觉温度觉影响味觉⑷联觉:红橙黄暖色调;蓝青绿冷色调⑸感受性的发展和补偿:③感觉后效④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先后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 13、除视觉和听觉外,还有哪些感觉?各有什么特点:(1)皮肤感觉①触压觉——触觉与压觉②温度觉——冷觉与热觉(2)痛觉(3)嗅觉和味觉(4)内部感觉(机体觉)(5)运动感觉(动觉)(5)平衡感觉(静觉);(6)内脏感觉—饥、渴、痛、温等机体状态的感觉 第七章知觉 1、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 2、知觉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人对物体的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 3、空间知觉:是物体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4、双眼视差:人两只眼睛相距约65mm当看物体时,两只眼睛从不同角度看这一个物体实现便有差别,观察物体时两眼视网膜上的物象差异就是双眼视差 5、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6、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 7、自主运动:比如在暗示中注视一个静止的亮点,注视一段时间后,光点会古怪的动起来,这种运动就叫做自主运动 8、诱导运动:由于周围其他物体云顿,使本来静止的物体看上去在运动的一种错觉 9、运动后效:大多数运动都会产生朝相反方向的运动后效 10、错觉:由大脑对环境讯息所作的推测,称为知觉性假设,错误的知觉性假设就是我们通称的错觉 11、为什么说知觉是对人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①感觉是个体对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所产生的体内外的初级经验或觉知。即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是认知过程第一步,是高级认知的基础②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③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从感觉到知觉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知觉是对感觉材料的加工和解释。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因而知觉对事物的反映

普通心理学题库-普心第九章

第九章—学习 一单选题 1.如果只对条件刺激物强化,对其他近似刺激不予强化,于是对于其他近似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称为(D ) A.消退抑制 B.超限抑制 C.外抑制 D.分化抑制 2.根据强化的性质可以分成(C )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3.赌博几次没有赢钱,就在你要放弃的时候,赢了一次,于是你赌博的行为被强化了,接着再赌,可是赢少输多,最后可能输得精光,所以,赌博上瘾的人很难戒赌,这一现象可以用部分强化的(D)来解释。 A.固定时距程式 B.不定时距程式 C 固定比率程式D不定比率程式 4.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的发现和提出者分别是(C) A.托尔曼和斯金纳B托尔曼和华生C巴甫洛夫和斯金纳D巴甫洛夫和班杜拉 5.在一位头痛者头部的特定肌肉上安放电子传感器,不断向患者提供其肌肉状态的信息,使其学会控制那些肌肉的收缩与放松,以后头疼时,就可以放松相关的肌肉来制止头疼,这叫做(D ) A行为塑造B学习迁移C及时强化D生物反馈 6.用奖学金来鼓励那些德智体美劳表现优异的学生,这里的奖学金是(B) A.一级强化物 B.次级强化物 C.无条件刺激D条件刺激 7.给小狗呈现中性的声音刺激,再施以电击,在狗对声音形成条件作用后第二个中性刺激闪光也在电击之前出现,结果发现,狗只对声音刺激有条件反应,却对闪光刺激没有条件反应,这种因素叫做(阻滞) 8.在训练老鼠走迷宫的实验中,前十天不给食物强化,老鼠走迷宫的出错率很高。从第十一天起,给予食物强化,老鼠走迷宫的成绩显著提高,这叫做(A) A.潜伏学习B 自我调节学习 C 强化D迁移 9.在生活中,我们学习了汉语拼音不利于学习英文字母,儿童最初以具体事物(如数手指)来学习加减运算,而后以抽象的概念求解包括四则运算的应用题。以上两种现象分别称为(D) A正迁移,低路迁移B负迁移高路迁移C正迁移水平迁移D负迁移垂直迁移 10.以下食物属于次级强化物的是(C) A 食物 B 水 C 奖品 D 安全 11.计算机辅助教学是(B )原理运用于教学实践的重要方面。 A 条件反射B操作条件作用C次级条件作用 D 经典条件作用 12.药物成瘾的形成涉及到(D) A 条件反射 B 操作条件作用 C 次级条件作用D经典条件作用 13.在负强化的作用下,有机体反应的频率,速度或强度将(A) A 增强B减弱C维持不变D有可能增强也有可能减弱 14.在巴甫洛夫的经典性试验中,食物属于(A) A无条件刺激B条件刺激 C 中性刺激 D 非刺激 15.巴甫洛夫实验中,有食物有发的唾液分泌反应是(B)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问题解决的过程。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3)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措施。 (4)创造性的基本特征及培养策略。 考纲链接 1.问题。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的分类:分为有结构问题(结构良好问题)与无结构问题(结构不良问题)两种类型。 3.问题的基本成分。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4.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将问题从起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过程。 5.问题解决的特点:(1)目的指向性;(2)认知性;(3)序列性。 6.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2)理解与表征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7.发现问题的能力受个体活动积极性的影响,也与其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关。 8.影响学生正确表征问题的主要因素有:(1)不能有效识别问题的相关信息;(2)缺少某一问题领域的特定的知识;(3)太急于得出答案。 9.检验假设有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两种方法。 10.问题解决的策略:(1)算法式。(2)启发式:①手段-目的分析;②反推法;③简化法;④类比法。 1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2)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12.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1)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2)教授学生运用策略; (3)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3.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要注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14.教授学生运用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知识要点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重点章节) 1、问题、问题解决、功能固着、创造性、发散思维等基本概念 2、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3、问题解决的过程 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5、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的有效措施 6、培养创造性的有效措施 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 (一)问题 1.含义 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的基本成分 一是给定的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指那些阻碍实现目标状态的因素,它因人而异。 3.问题的分类 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与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 (1)有结构问题 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如,一般的数学应用题。 (2)无结构的问题 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如,怎样更好地为奥运服务? (二)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含义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2.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1)目的性 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如,白日梦则不能称为问题解决。(2)认知性 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心理加工实现的。整个活动过程依赖于一系列认知操作的进行。 (3)序列性 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它需要运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 3.问题解决的类型 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 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 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或通过发展新方法、新程序等来解决无结构的、无固定答案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已有的观点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与苛勒的顿悟说是阐述问题解决的两种早期的心理学理论观。 桑代克认为问题解决就是通过尝试.使错误的行为动作逐渐减少,正确的行为动作逐渐增加的过程。苛勒认为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顿悟的过程。 2.以杜威为代表的学说 他们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分阶段的过程。 3.20世纪50年代的认知心理学

心理学基础题库(全9章)含答案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当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从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这就是__。神经冲动 2、一次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基本上是由于刺激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使膜外膜内的正负离子移动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差发生变化的过程,因此,神经冲动会用__来说明。动作电位 3、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细胞内主要是__传导,在细胞间主要是__传导。电传导、化学传导。 4、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叫__,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借助于__来完成的。突触,神经递质。 5、神经递质主要起两种作用,一种叫__,另一种是__。兴奋,抑制。 6、反射是指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__方式来实现的。神经回路是处理信息的基本单元,最简单的神经回路是__。反射,反射弧。 7、一般情况下,当人在恐惧和愤怒等情绪状态下,__使躯体兴奋起来,它能加速心脏的跳动、能让肝脏释放更多的血糖以便肌肉利用、能减缓消化器官的活动,以便于采取搏斗和逃走的行动。交感神经。 8、大脑皮层有四个脑区,分别是:___、__、__、__。负责控制躯体运动和类似筹划、决策、目标设定等高级的认知活动的是__;__主要负责触觉、痛觉和温度觉;__主要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是__。 额叶、顶叶、枕叶、颞叶;额叶,顶叶,枕叶,听觉中枢。 9、在功能上,大多数人与__相关的机能已一侧化到左半球,我们说话、阅读、写字主要是左半球完成。语言。 10、巴甫洛夫认为,条件作用可以是用刺激唤起特定反射的兴奋过程,也可以是用刺激__原本可能会产生的反射的过程。条件抑制包括:__;无条件抑制包括:__。抑制。消退抑制、延迟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 11、条件反射形成的最佳条件是:在铃响(信号刺激)后的0.5秒时,呈现食物(无条件刺激),两者的__是重要的条件,也叫条件作用。后来的研究进一步发现,__是影响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重要因素。相邻性,相倚性。

学前心理学第九章意志

章、节 第二篇第九章战胜困难的品质----意志 授课时 间 2017年 9月 15 日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学前儿童意志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把握儿童意志品质发展的本质特征。 技能目标:掌握学前儿童意志品质的基本方法,学会培养儿童良好的意志。 素质目标: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其在不同的情境下培养儿童意志品质的基本能力 教学 重点 意志的培养 教学 难点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特点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 手段 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包括复习旧课、引入新课、重点难点讲授、作业和习题布置、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及课后辅导等内容组织教学 1、清点人数 2、师生问候 课前练讲: 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情绪好情感,我们经常说情绪向一匹野马一样,当这匹野马不听话的时候,谁来约束它呢?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意志。 重点难点讲授 学前儿童的意志品质发展特点和一般趋势,及意志品质的培养。 聚焦国考: 1.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 2.问题讨论,意志与情感的关系? 归纳总结 学前儿童的意志在儿童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前儿童的行为需要用意志来进行调控,因此应该重视儿童的意志的作用,促进儿童的各方面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 献1、刘俊升,天使之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吴万森,普通心理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3、丁祖荫,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人们教育出版社,2006。 板书设 计 第九章战胜困难的品质----意志 一、定义 二、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三、学前儿童的意志发展 四、意志品质的培养 教学反思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时间 分配 导入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情绪好情感,我们经常说情绪向一匹野马一样, 当这匹野马不听话的时候,谁来约束它呢?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意志。 启发 思考 5 重点难点讲授一定义 1、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特点:明确的目的性; 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二、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一)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意志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同时对认识具有反作用; (二)意志与情感的关系 情感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的阻力; 意志可以使人的情感服从与理智。 三、学前儿童的意志发展 一、意志的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二、幼儿意志行动的发展特点 (一)行动目的和动机的发展 (二)行动过程中坚持性的发展 (三)自制的发展 四、课堂讨论: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意志? 四、意志品质的培养 1、提高学前儿童的行动自觉性 2、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儿童的自制能力 3、家长和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儿童提供示范 4、教育儿童正确的对待挫折 5、在困难的环境中锻炼儿童的意志品质 五、自由提问 知识链接:如何提高儿童的意志力? 意志力坚强与否,能从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得到如实反应。坚强者:果断, 持之以恒;薄弱者:动摇;半途而废。 意志力的锻炼,必须具有持之以恒、善始善终的品质。大凡有志有获 者均是数十年如一日,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意志坚韧者。在执行决定的 过程中,常有与既定目的不符合的、具有诱惑力事物的吸引,这就要学会 控制自己的感情,排除主客观因素的干扰,目不旁顾,使自己行动按照预 定方向和轨道坚持到底。那种见异思迁,半途而废的行为,正是意志薄弱 的表现。“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志长”,正是对意志强弱的生动写照。 下面就介绍五种培养幼儿意志力的方法。 1、目标导向法家长应该指导和帮助孩子制定短暂和长远的目标,使孩 子有努力方向。幼儿心中有了目标,有了“盼头”,他就会为实现目标而去努 讲授 启发 谈话 分析 理解 回答 释疑 30分 20分

教育心理学第九部分

《教育心理学》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 1.品德的心理结构不包括()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2.皮亚杰认为在10岁以后,儿童的道德行为处于() A.无律阶段 B.独立阶段 C.他律阶段 D. 自律阶段 3.科尔伯格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方法是() A.对偶故事 B.沙盘游戏 C.道德两难 D.守恒实验 4.道德判断处于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表明其道德认识水平是()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5.品德心理的核心成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6.品德是许多心理成分的“有机结合体”,在品德形成过程中被称为 催化剂的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7.激发个体道德的主要内部动力是() A.道德情感 B.道德修养 C.道德认识 D.道德行为 8.“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说的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9.品德形成的初始阶段是() A.内化阶段 B.依从阶段 C.认同阶段 D.反应阶段 10.在品德形成的过程中,个体行为开始具有一定自觉性、主动性、 稳定性特点是处于() A.内化阶段 B.依从阶段 C.认同阶段 D.反应阶段 11.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处在他人位置,考虑他人的 心理反应,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感的能力是() A.同感 B.以病人为中心 C.移情 D.自我 二、判断 1.品德具有相对稳定性。() 2.品德就是道德。() 3.品德就是个性。() 4.品德发展的实质是个体对社会生活的适应。() 5.品德是个体在道德观念下不自觉进行某种道德行为的活动。() 6.皮亚杰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水平。() 7.良心是自我意识在道德方面的体现。() 8.自律阶段的道德认知一般是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 () 9.科尔伯格按照个体道德判断结果的性质,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划分 为三水平六阶段。() 10.内疚是严厉的超我和附属的自我之间的紧张,它作为一种惩罚的 需要而表现出来。()

普通心理学第九章情绪和情感

第九章情绪和情感 情感和情绪主要内容 定义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组成。 个体和环境间关系的维持和改变。 具有适应、动机、组织和信号功能 情绪指感情的过程(个体需要和情境的相互作用),具有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的特点。 情绪指稳定、深刻、持久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感情。 两极性 维度(两极性) 动力性:增加和减少 激动性:激动和平静 强度和紧张度:强和弱 维度理论 三维:Wundt(愉快,激动和紧张)等 四维:Izard(愉快、紧张、激动和确信) 情绪分类 分类 基本情绪(人和动物都有)和复合情绪(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 Izard认为基本情绪有11种,复合情绪有三类 基本情绪的混合 基本情绪与内驱力的结合 基本情绪和认知的结合 情绪状态的分类: 心境: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强烈、爆发、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人对某种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情感神经科学 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 观体验。 ◆理智感: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第二节情绪和脑 脑中枢机制 ◆情感神经科学 ◆两种基本的情绪系统 ?趋近系统:左前额皮层(PFC) ?退缩系统:右前额皮层(PFC) ◆杏仁核:知觉和产生消极感情有关 ◆海马和前部扣带回:情绪调节 ◆网状结构:情绪激活 ◆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化与情绪 外周神经机制 ◆自主神经系统(交感和副交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 血管系统活动加快,呼吸加快,消化系统减慢。 ◆情绪与分泌系统: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引起不同的激素分泌。 ◆情绪与躯体神经系统:面部、姿态和声调表情反应。 唤醒机制 ◆两种观点: ?每种情绪都有独特的自主活动模式,艾克曼研究。 ?每种情绪都有相同的生理唤醒:利文森的研究。 第三节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面部表情 通过眼部、颜面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语调表情 ◆体语:面部、状态和语音和语调 ◆体语在人际交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感觉反馈 ◆通过身体的反馈活动来增强情绪和情感的体验。 ?Laird的假装表情的实验 ?Stepper的姿态实验 第四节情绪理论 早期理论 James-Lange理论(情绪外周论) 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情绪刺激引起了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了情绪体验的产生。 该理论认识到情绪的发生与机体内部生理变化的联系;促进了对情绪生理机制的研究。但是,该理论片面夸大了有机体内部的变化对情绪的作用,而忽视了皮层中枢的作用。

心理学第九章

第九章人格特征 第一节概述 人格是一种内在的组织与结构,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所有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 一、什么是人格。 人格具有的一些特征(多选) 1.独特性。 2.整体性。 3.稳定性。 4.功能性。 5.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二、人格结构 (一)人格倾向性是一个人对现实态度和积极性行为的动力系统。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的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它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人格因素。就人的整个心理现象而言,人格倾向性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系统,也是人格积极性的动力源泉,主要由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因素构成。 (二)人格心理特征。 人格心理特征是人格结构中最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基本因素,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分,它表明一个人比较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人格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三)自我调控系统。 这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体系,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二、人格发展 (一)人格发展阶段。(心理学著名理论) (二)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制约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遗传。生物遗传因素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征和后天形成的

某些生理特点。 (1)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人格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身高、体重、体型和外貌等生理特征对人格的形成具有影响。 2.家庭环境、家庭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 (1)亲子关系和家庭教养方式。 (2)家庭气氛和家庭结构。 (3)家庭地位和出生顺序。 3.学校教育。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 班集体、同学与同伴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作用。教师的人格特征、行为模式与思维方式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 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 4.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 相似性的发相发展。 5.自我因素。来自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首先要为个体接受和理解才能转化为 需要和动机,才能推动他的行为,而个体已有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对其接受什么样的社会影响起着决定作用。 6.自然环境。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 格。 7.影响人格形成的还包括自我调控等内部因素。 由此可见,人格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个因素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个体的整个人格的形成。三、人格测验。 (一)自陈量表示人格测验。 (二)投射测验。 (三)情景测验。 (四)自我概念测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