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古迹介绍

保定古迹介绍
保定古迹介绍

始建于1227年,原名“雪香园”,由于园内池塘中荷花茂盛,所以称为古莲花池。占地24000平方米,是中国十大历史名园之一,2001年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者是蒙古军事将领张柔,元代仍为私人苑囿,明代成为知府衙署,清代被辟为皇帝行宫后,经过进一步扩建,建成了占地100亩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誉。雍正年间直隶总督李卫又在院内创办了书院。1904年改为校士馆,1912年改为小学堂。1936年宋哲元主持河北省政务,恢复了莲池书院,聘请高步瀛任教,第二年因卢沟桥事变,莲池书院从此走完了辉煌的历史。

编辑本段简介

自古以来,作为“关山带河,联络表里,控扼燕蓟,四达之冲”的古城保定,历史上留下了不少值得考究的文化遗产,古莲池与莲池书院就是其中之一。保定古莲池,她虽几度兴衰,现非全貌,却基本上保持了漪碧涵虚的独特风格。人们说,到保定如果不去莲池,等于没到保定。

编辑本段详细介绍

古莲花池,地处河北保定市内闹市区,是保定古城八景之一,称“涟漪夏艳”。古莲花池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古莲池不仅以“林泉幽邃,云物苍然”闻名,更因与莲池书院同处一址而声名远播。总面积为2.4万平方米,其中池水面积7900平方米。池水以中心岛为界分为南北两塘,蜿蜒曲折的东西二渠将两塘沟通一体。南塘呈半月形,外围峭壁环峙,松柏滴翠。北塘呈不规则矩形,四周玉石堆岸,杨柳垂丝。水心亭居其中。莲池自古就环水置景,以水为胜,因荷得名。园中诸景建制小巧玲珑,优雅别致,拙中见巧,朴中有奇,汇集了中国南北古建筑园林风格的精华。莲池实为我国北方古代园林明珠,前人曾用“几疑城市有蓬莱”形容她,有"城市蓬莱"、"小西湖"的美誉。

编辑本段历史故事

古莲池初名雪香园,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在临漪亭的基础上建立。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元代汝南王张柔,由满城移驻顺天军(金代保州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重新修筑城垣,引水入城,疏浚河道,重修莲池。后为行军千户乔惟忠的私人宅地。因池内荷花茂盛,故名“莲花池”。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毁,仅存深池清水,繁茂荷花。明朝后期,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扩建。知府查志隆把莲池作为一面“水鉴”,并令增建一门,上悬“水鉴公署”四字横匾,以激人励己:秉政应鉴之碧水苍天。从此,莲池成了达官贵人云集的场所,“水鉴公署”也成了莲池的别称。雍正十一年(1733)直隶总督李卫奉旨在莲池开办书院,一时间人才济济,扬名中外。莲池又辟为皇帝的行宫,乾隆、嘉庆、慈禧等帝后出巡,途经保定均在此驻跸。乾隆帝曾多次来这里并赋诗赞美莲池。1921年,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亲书了“古莲花池”横匾,该名沿用至今。莲池园林以池为主体,临漪亭为中心,主要建筑有水东楼、藏书阁、藻咏厅、君子长生馆、响琴榭、高芬轩、寒绿轩及临漪、濯锦、洒然、不如、六幢、观澜等亭,宛虹桥、曲桥和元建白石桥等,构成"湖中有景,景中含诗"的优美画卷,使人领略到古

莲池美景

典园林之美。古莲池园内琼楼玉阁,典籍文物,珠玑珍玩,以及奇花异卉,仙禽灵兽,画舫楼船,芙蕖香荷,尽托于山山水水之间,交织成画,交织成诗。山、水、楼、台、亭、堂、庑、榭参差错落,组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称。

编辑本段文人歌颂

元代著名学者、文学家郝经在一篇文章中,曾以优美的文笔写下了千百年来让人向往、追寻的一段文字:"茂树葱郁,异卉芬茜,庚伏冠衣,清风戛然,迥不知暑。澄澜荡漾,帘户疏越,鱼泳而鸟翔,虽城市嚣嚣而得三湘七泽之乐,可谓胜地也。"(见《临漪亭记略》)美哉至甚,这里说的就是保定的古莲花池。

清代乾隆年间,曾任清苑知县的时来敏有《莲漪夏滟》诗:

一泓潋滟绝尘埃,夹岸亭台倒影来。

风动红妆香细送,波摇锦缆鉴初开。

宜晴宜雨堪临赏,轻暖轻寒足溯洄。

宴罢不知游上谷,几疑城市有蓬莱。

诗前四句写景。先写莲池碧水和夹岸亭台倒影,突出一个"静"字。再写荷送暗香,船动波摇,"鉴初开",像镜子一样的水面微微荡开,突出一

个"动"字。后四句抒情。临池堪赏,无论晴雨;划船足溯,无论春秋。这里埋着一个"夏"字。再写感受,游莲池有城市蓬莱之感。这里含着一个"滟"字。上谷,保定远在秦代曾属上谷郡。也可以说前四句紧扣诗题"莲漪"写,后四句紧扣"夏滟"写。诗写得优美、动人。

池,地处保定市内闹市区,正门坐南朝北。总面积为2.4万平方米,其中池水面积7900平方米。池水以中心岛为界分为南北两塘,蜿蜒曲折的东西二渠将两塘沟通一体。南塘呈半月形,外围峭壁环峙,松柏滴翠。北塘呈不规则矩形,四周玉石堆岸,杨柳垂丝。

信步莲池,随处可遇佳境。园中最大的假山,由沟通南北两塘的东渠环抱。山上怪石林立,远看有的似玲珑宝塔,有的像仙鹤引颈,有的如猿猴搔耳,有的同骏马奔驰。山顶有观澜亭,下观北塘参差错落的莲叶,如碧涛波澜。山中有篇留洞,由块石精叠巧筑而成,在灯烛照耀下,可见幻影迭生。洞中及洞内岸壁上,有乾隆皇帝手书的即景诗刻石。山下有一座汉白玉石桥,

古莲池

原名“绿野梯桥”,为元代所建,与赵州桥有异曲同工之妙。沿桥向东,可通竹林深处的寒绿轩;向西,可去中心岛上的藻咏亭。浏览一下濯锦亭、高芬轩、红枣坡、不如亭、六幢亭,以及响琴涧、响琴榭、响琴桥等建筑,也各有佳妙,传有史话。“莲叶托桃”,是园中亭顶的独特造型。绿色翻卷的大莲叶正中,托着一只大红桃。这一构制新奇而又自然。传说八国联军进北京时,慈禧太后扮成村妇,连夜出逃。有一位老工匠,便在莲池设计了“莲叶托桃”的亭顶样式,谐“连夜脱逃”之音,意在揭露慈禧太后丧权辱国的丑行。慈禧太后回京路过保定,看到“莲叶托桃”恼羞成怒,当即传旨杀了这位老匠人。

君子长生馆

君子长生馆,紧邻北塘西岸,半面建在水上。它典雅洁净,超凡脱俗,好似水中

宫厅。正门高悬“君子长生馆”匾额,寓意君子之德,如池中出淤泥而不染、历久繁茂的莲花,与世长存。该馆为歇山五脊庑殿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四周庑廊环抱。隔扇门窗均为步步锦图案,苏式彩绘雕梁画栋,十分精美。正间前面突出有罗锅脊抱厦三间,抱厦之外有平台建于水上。馆南北有配房,一称小方壶,一称小蓬莱,益增其古色古香、优雅清幽之氛围。

碑刻长廊

莲池园藏石刻可谓一大景观。仅北塘北侧的碑刻长廊,就长达33米,嵌有三段82方碑刻。这里有一段艺林翰墨佳话。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直隶总督那彦成将珍藏的褚遂良《千字文》、颜真卿《千福碑》、怀素《自叙帖》、米芾《虹县诗》、赵孟頫《蜀山图歌》、董其昌《云隐山房题记》、《书李白诗》等七种真迹和旧帖,镌刻在38方石头上,定名为《莲池书院法帖》,赠送给莲池书院,为莲池碑刻的发端。迄今,游人仍可欣赏这些格调高逸、技法超绝的书法瑰宝的永恒之美。

莲池书院

莲池不仅以“林泉幽邃,云物苍然”闻名,更因与莲池书院同处一址

保定古莲花池

而名声大震。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在莲池北部建直隶省最高学府莲池书院。书院院长多为学识渊博之士,如章学诚、祁韵士、张裕钊、吴汝纶等,开设西文(英语)、东文(日语)学堂,招收外籍留学生,聘请外籍教师等。使学院“声播四方”,吸引着“四方贤隽担簦负笈受业门下者,趾踵相接”,培养出一批经世致用的人才。1952年11月22日,毛泽东主席曾莅临莲池故地重游,他说:“莲池之所以有名,关键是莲池书院有名,莲池书院在清末可称为全国书院之冠”。

编辑本段艺术风格

简介

河北保定的古莲花池是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圆明园等齐名的十大历史名

园之一。莲池的出名,不仅仅是由于它有着“摇红涤翠、虫儿带霞衣”的婀娜风姿,更主要的是它有着浓郁的从古到今延续下来的文化氛围。一踏进莲池的大门,满目的碑林仿佛在向你默默述说着岁月

观鱼台

的沧桑和时代的变迁。

莲池的碑林散落于园内亭台楼阁的四周,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莲花池相互辉映。古莲花池共收藏碑石140余方。

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田琬德政碑是园内年代最为久远的碑刻,它的书丹者是唐代书法家苏灵芝。苏灵芝擅长写碑,此碑写得笔墨婉畅、刚柔相济,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水平。

蔡京是北宋时期臭名昭著的奸相,他虽然声名狼藉,却写得一手好字,可当时人们谁也不愿保存他的字,镶嵌在莲池北碑廊的《蔡京送行诗碑》是国内惟一保存完整的一幅。在它不远处的则是宋代名将岳飞书写的《出师表》,与蔡京的字相比,岳飞的字显得雄劲有力。

书法价值

莲池碑刻除了它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以外,最主要的还得数它的书法价值,其中书法艺术水平最高的是《莲池书院法帖》。《莲池书院法帖》是清道光十年(1830)年时,直隶总督那彦成命人将六位书法大家的墨迹摹刻在莲池书院的墙壁上,供学子们观摩研究的。它包括褚遂良的《千字文》、颜真卿的《千福碑》、“草圣”怀素的《自叙贴》、米芾的《虹县诗》、赵孟兆页的《蜀山图歌》、董其昌的《云隐山房题记》、《李白诗二首》、《罗汉赞》等六家八种。

莲池的东碑廊和西碑廊中保存了7通清代皇帝御制诗碑,包括乾隆、嘉庆、道光三位皇帝的御笔。在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为祝贺保定莲池行宫的建成,将其祖父康

熙的“圣迹”——“龙飞”二字带到莲池供奉,当时的直隶总督那苏图命人将此二字摹刻于石。可以说,在莲池众多的碑石中,“龙飞”二字是最雅俗共赏的书法艺术作品。

编辑本段民间故事

莲叶托桃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了北京城,慈禧太后连夜逃出了北京,经八达岭、山西到了西安。第二年“议和”后回到北京。光绪二十九年,慈禧想起来要到西陵祭祖,还要绕过省城保定。直隶总督袁世凯为赢得慈禧的欢喜,命保定知府在几个月内建起一座富丽堂皇的行宫。知府也不敢怠慢,把方圆八百里的能工巧匠都找来,限期完工。有个老木匠手儿怪巧的,听说

昆园

为慈禧老妖婆建行宫,就来了个新花招。限期到了,行宫也建成了。慈禧来到保定,知府陪她去后花园看戏。慈禧一抬头,见戏楼顶上雕着一个大寿桃,还用荷叶托着,真是巧夺天工。慈禧笑着问知府:“这是谁雕的?怪喜欢人的。”狗官见慈禧高兴忙说:“是卑职派人给老佛爷刻的寿桃。”

慈禧吩咐太监拿银子赏工匠,工匠们都暗暗地笑开了。原来是骂慈禧在八国联军入北京时,连(莲)夜(叶)脱(托)逃(桃)呢。不知是谁把这事告了上去,慈禧气得把桌子一拍,喝道:“叫狗官来!”保定知府跪在地上,混身筛糠,磕头如捣蒜,请求饶命。慈接骂道:“是谁刻的莲叶大桃,找不出人来要你狗官的脑袋!滚!”

慈禧和保定知府想把工匠全部抓来,又怕官逼民反,拆掉戏楼吧,又怕后人耻笑,只得哑巴吃黄莲一一有苦难言了。可这个故事却在保定府流传开了。

编辑本段藻咏楼

清初,在莲池三十亩水面的中区垫造了南北大小两岛。其北岛甚小,即是笠亭所在之处;而由宛虹桥与北岛连接的南岛面积却约有两亩之大,俯视池塘,两岛中分水面。这一改造,使水由西渠过丽然桥注入池后,原来自西向东的自然流向分为南北两大股。北流直接向东,穿过曲径桥到水东楼前东渠出水口处;南流,自丽然桥向南,过课荣书舫,由西面环绕流过南岛,经南岛南侧的水塘,

走廊

过东南渠穿含沧亭与北流会合后,共出东渠。东、西出入水口处皆有小水闸,用以控制、调节池中水量。这样,池水形成了蜿蜒萦洄的态势,又保持了终年澄彻空明的效果。

藻咏楼座落于南岛之西南,“前矗峻岩,后临芳渚,池水三面环之,嘉木扶疏以映阶,灵石隈佹以延牖。”楼为马鞍形双重檐脊,底层红柱明廊,栏槛迥绕。楼堂上下,棱窗锦幔。壁间字画琳琅,几上香熏冉冉。当时这里是分曹射覆、诗赋酬唱之处。

由画廊复道可直接来到藻咏楼楼上,在此循栏四望,园中诸景依次浮现眼前。从当年著名学者章学诚登楼赏景,谓为“步移影转,处处叹绝!”的赞美,道出了此楼的修造,在于综览全园的妙旨。由此进而可以想见,楼名“藻咏”的佳妙之处。藻咏楼下层当年名为“澄镜堂”,堂上悬有“理笏”二字匾额,此是出自“海岳拜石”的典故。史载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别号海岳外史)曾出守无为军州,到任伊始,见衙署内有一巨大的太湖石,形状奇丑,大喜道:“此足以当吾拜!”遂肃然整衣正冠,持笏下拜,并呼石为兄,后世因而留传下来这一典故。澄镜堂外亦有巨石,可知这里亦是赞石之意。

编辑本段君子长生馆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古莲花池园内正西面。宋代为道教宫观,元代初年道观一部分被莲花池名园占用。道观坐西向东,歇山顶,前有卷棚抱厦三间,四周庑廊环抱。门额“君子长

保定古莲花池

生馆”,两边配有楹联。南北有配房两座,南曰小方壶,北称小蓬莱。建筑典雅,环境幽静,景色绝佳。现已成为保定市人民公园主要胜景。

清同治“莲池十二景”之一。面阔5间,进深2间,背西面东,歇山顶,前有卷棚抱夏3间,四周庑廊环抱,台基延伸入池,可凭栏赏荷、垂钓,故同治年间(1862—1874)名钓鱼台。门额有“君子长生馆”五字匾,寓“君子之德,与世长存”之意。两边有楹联曰:“花落庭闲,爱光景随时,且作清游寻胜地;莲香池静,问弦歌何处,更教思古发幽情。”南北有配房2座,南曰小方壶,北曰小蓬莱。建筑典雅清洁,纤巧空灵,景色尤佳。水色映帘,阁影浮波,俨然一幅天然风景画。

编辑本段莲池园藏石刻

简介

如今,莲池收藏着相当可观的经幢碑碣和石造像。它们大多被安置于东碑廊、壁刻长廊和水东楼南侧的木栏中,亦有一些散置于园中假山之上和庭院内、楼堂前,是一份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1)东碑廊

一进园门,便可见到春午坡东厢八间碑廊内排立着的十九通竖碑。

保定古莲花池

其中有清代乾隆、嘉庆皇帝“巡幸”莲池时赐给直隶督抚疆臣的御制诗碑;有自明代万历十五年至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587一-1933年)历代修葺莲池或创办书院、设置行宫的碑记。

碑廊中还有莲池管理处搜集来的清代康熙和道光年间立的《重建张光禄井亭碑铭》、《张罗彦赞碑》和《那彦成紫光阁画像赞碑》等,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状况。如为张罗彦立的两碑碑文中反映出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巨大声势,可与正史相互参证。公元1644年李白成农民起义军分东、西两路进击北京,西路势如破竹,于三月十九日攻占北京。同日,制将军刘芳亮的东路军包围了保定。以明光禄寺卿张罗彦为首的明朝官吏,在北京已被攻克的情况下,仍拒守孤城坚持抵抗。碑中

所谓“煤山消息(指崇祯帝的自尽)正疑猜,两地孤城势已摧”,正是描写当时的这种情况。起义军经过六天的激战并利用敌人内部矛盾里应外合,才在三月二十四日攻破了保定城池。城破后,张罗彦全家自杀,自己也吊死在张府花园(今保定市双井胡同)的井亭内。

康熙二十八(1689年),直隶总督于成龙在张府花园旧址重建张罗彦殉难井亭,并亲自写了碑文。到了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清政府再次在于(成龙)碑之旁立了《赞张罗彦诗碑》。

(2)水东楼的碑碣经幢

水东楼南的的木槛内共有六座碑碣经幢,皆是移入莲池的文物珍品。其间的《田琬德政碑》和《王阳明草书诗碑》都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田碑刻于公元740年(唐?开元廿八年)10月,碑高丈余,额篆文行,碑文廿九行,每行六十余字;是田琬由易州刺史改任安西都护时,易州士

正门

绅纪念其“德政”而立的,碑由徐安贞撰文,苏灵芝书丹。苏灵芝是武功人,生活于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曾任过易州录事。他的书法技艺对当世和后代都有很大影响。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称誉苏为唐代写碑手,他写碑很多,但留传到今天的已为数寥寥。此碑书体健美,笔法潇洒流畅,刚柔相济,是研究我国唐代行书法度的重要“唐碑”之一。

《王阳明诗碑》锲刻王阳明草书七绝二首,为王氏寓居庐山时所作。1682年保定浙绍会馆修建王阳明祠堂时,其再传弟子魏莲陆将自己珍藏的二诗真迹献出,请人勒石成碑,立于祠堂中。解放后移入莲池加以保护。此碑亦高丈余,碑阳为《天池月下闻雷诗》:

昨夜月明峰顶宿,隐隐雷声在山麓。

晓来却问山下人,风雨三更卷茅屋。

碑阴为《夜宿天池诗》:

野夫权作青山主,风景朝昏颇裁取。

岩傍日晴半溪云,山下雷声一村雨。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其书法艺术也颇具独特风格。此碑字大径尺,笔力雄健苍劲,章法谨严,气度非凡,和诗文交融一体,堪称“艺林双壁”。

田、王二碑后面是明代所刻的《河图碣》和《政训碑》。《河图碣》正面刻河图,

背面刻历朝更迭简表。

《政训碑》是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监察御史徐骧巡按保定时留下的训政诗文,由保定知府和清苑知县会衔刻立于府衙庭院之中的。碑文分政训和民隐两部分。

侍女

政训告诫父母官:行政要知大体,驭吏要察隐微,使民要知甘苦,自奉要尝辛味。民隐是四首民情诗。二者内容都是晓喻官吏随时体察民间疾苦,从而做廉洁奉公、忠君勤民的称职官员。

在田碑北侧还立着两幢珍贵的西夏文陀罗尼经幢。这是1962年在保定市北郊韩庄出土后移入莲池的。两经幢均由幢帽、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保存情况完整。幢身为八棱状,上面刻有西夏文字的陀罗尼经。两幢皆刻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

西夏党项族是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之一,宋朝初年在我国西北部曾建立了西夏国割据政权,历时达二百年之久。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时灭掉西夏。元统一中国后,党项族被列为色目人之一。明廷亦曾吸收一些色目人参加上层统治集团;另一方面,实行不准其本民族通婚,强迫与汉人同化的政策,因而该族逐渐迁徙内地。但是同化有一个过程,党项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保留着本民族的习惯和使用本民族的文字。经幢的发现,证明了到明中叶党项族尚未消失。从幢文所涉及到的近百个人名中,既有汉族姓氏,又有党项族姓氏,而且一些党项人还担任一定官职,从中反映了此阶段该族与汉族最后融合的情况。经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鉴定,这两幢经石是我国目前罕见的研究党项族晚期历史及其文字的珍贵资料。

(3)碑刻长廊

濯锦亭西有长达三十三间的半壁廊,廊壁上嵌有三段八十二方碑刻,其中主要部分即是著名的《莲池书院法帖》。清末书院南楼被焚毁后,这些法帖石刻被移嵌在半壁廊廊壁上。民国、日伪时期碑帖商人破坏性的烂拓和人为的严重损毁,使字迹已大多剥蚀的模糊难辨。自1980年以来,

藻咏楼

莲池管理处依据河北省博物馆馆藏精拓本重新勒刻上壁,使之恢复了初刻时的原貌。此外还有管理处多方征集来的王阳明行书《客座私祝》刻石、《重修浙绍会馆碑记》,以及康熙、乾隆等人的墨迹石刻多方。莲池园藏石刻中,大部分的法书名刻荟萃于此。

(4)山间碑刻与石造像

除上述三处碑群之外,在春午坡、篇留洞、红枣坡等山间亭内,间或还可见到乾隆皇帝的巡幸诗刻石和辽、金、元代的经幢。特别是莲池管理处收集到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蔡京书驻保定军政官员《贺李升迁诗碑》(原碑断裂为三块,现已据拓片翻刻)一通现存于水东楼后。蔡京是宋代的书法家,当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齐名,由于政声狼藉,列传奸佞,传世墨迹不多,刻石更为少见,此碑的发现对研究其书法艺术和北宋边备都具有相当的价值。

其他

莲池管理处还集藏有考古调查发掘中出土的明、清古墓葬中的一些墓志铭和搜集到明清时代的一些石造像,成为研究地方史志的可贵资料。其中,一套(八尊)汉白玉仙女石造像是艺术价值颇高的珍品。这些石雕仙女通高1.20一1.30米,宫装盛服,肌肤圆润,神态生动,维妙维肖。她们有的手持琵琶、笙箫,有的提灯、拈花、捧着八宝果盒,其衣纹、佩饰的刻划,线条细腻流畅,身披彩带飘然欲动。结合藻咏厅门前湖石山间《麻姑献寿》的现代曲阳石雕技法来看,显然这组石造像是明清时代北方石雕的上乘佳作,这对于研究曲阳石雕艺术史和发掘曲雕绝技来说,是难得的实物标本。

编辑本段名人名句

郝经

元代著名学者、文学家郝经在一篇文章中,曾以优美的文笔写下了千百年来让人

向往、追寻的一段文字:“茂树葱郁,异卉芬茜,庚伏冠衣,清风戛然,迥不知暑。澄澜荡漾,帘户疏越,鱼泳而鸟翔,虽城市嚣嚣而得三湘七泽之乐,可谓胜地也。”(见《临漪亭记略》)美哉至甚

藻咏楼

,这里说的就是保定的古莲花池。

时来敏

清代乾隆年间,曾任清苑知县的时来敏有《莲漪夏滟》诗:

一泓潋滟绝尘埃,夹岸亭台倒影来。

风动红妆香细送,波摇锦缆鉴初开。

宜晴宜雨堪临赏,轻暖轻寒足溯洄。

宴罢不知游上谷,几疑城市有蓬莱。

诗前四句写景。先写莲池碧水和夹岸亭台倒影,突出一个“静”字。再写荷送暗香,船动波摇,“鉴初开”,像镜子一样的水面微微荡开,突出一个“动”字。

后四句抒情。临池堪赏,无论晴雨;划船足溯,无论春秋。这里埋着一个“夏”字。再写感受,游莲池有城市蓬莱之感。这里含着一个“滟”字。上谷,保定远在秦代曾属上谷郡。也可以说前四句紧扣诗题“莲漪”写,后四句紧扣“夏滟”写。诗写得优美、引人。

直隶总督署

百科名片

中国清代军政衙署建筑。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中路。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初为保定府署,永乐年间为大宁都司衙署。自清雍正八年(1730)直隶总督驻此,至清朝灭亡(1911)。

编辑本段总督署简介

古城保定的直隶总督署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是清代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是直隶省的最高军政首脑机关,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这座衙署启用于雍正七年(1729年),直到清亡后废止,历经182年,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历史内涵十分丰富,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本段总督

总督作为朝廷派出的命官,并逐渐形成官制从明代开始清代定鼎北京以后,

直隶总督署内部照(16张)

总督、巡抚的设置进一步走向制度化,清初有一段曾经是督抚并存。不久,总督由临时派遣转为定制,由专管军务发展到综理军民要政,实际已成为地方最高军事、行政长官。

编辑本段管辖区域

直隶是天子脚下的畿辅重地,其地位较他省为重。直隶总督经历了由中央直辖到地方统辖的过渡时期。统兵是总督的专责,直隶总督统兵除了维护地方安全外,还负责保卫京师的重任,因此当时有诗云:“三资辅为政,屏藩卫帝京。”说明朝廷对直隶总督统兵保卫京师格外关注。

从雍正二年(1724年)李维钧首任直隶总督起,到宣统三年(1911年)张镇芳署理直隶总督止,187年中共产生直隶总督74人,99任次,有的只任数月,任职5年以上的只有方观承、周元理、李鸿章、袁世凯等10余人。其中李鸿章任期最长,他3次受命,先后达28年之久。这种平均不到两年一任次的频繁更替,原因除有的总督病故、革职或降调外,还是清朝中央

驾驭地方大吏的一种手段。因为朝廷唯恐地方官久居一地,结党营私,难以控制,认为适当调换可免于此弊。

直隶总督统辖的区域,远远大于今河北省的行政区划,尤其到了晚清,管辖区域达7州104个县,行政区划伸展到内蒙古、山东、奉天、山西境内的一部分,南北长2600余里,东西宽1200余里。随着外交、通商、海防事务的增多,清廷又增设了北洋通商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并规定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晚清兴办近代海军时,朝廷又命当时的直隶总督李鸿章负责筹建,可见直隶总督在晚清时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封建王朝的重臣,有的直隶总督在任期内也为地方办了些实事。史料记载,同治年间的曾国藩,曾由奉命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而正式就任直隶总督。当时的直隶,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到处是一派破败不堪的景象,满地灾荒,民生凋敝,再加吏治腐败,武备废弛,社会秩序极端混乱。曾国藩上任后,一是整顿吏治,减轻民负,严令各地“不准于应征钱粮之外,加派分文”,告诫各级官员要“视民事须如家事”,为民众“休养生息”创造条件;二是清理狱讼,对长期积压的各类民刑案件进行了审理,并制定了《直隶清讼事宜十条》;三是治理河道,永定河清淤并加固南北两堤,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灾的发生;四是赈济灾荒,采取了相应的救济措施。曾氏就任直隶总督虽只有一年多,但其所做所为,却对当时辖区内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编辑本段总督署历史

直隶总督署的前身可追溯至元代,元代为顺天路总管府所在地,明代为保定府署与大宁都司署、参将署,雍正七年(1729年),原来的直隶巡抚升任直隶总督,仍驻节保定,于是在原基

外观图(16张)

础上重建了总督衙署。清朝灭亡之后,这里先后为直隶督军署、直鲁豫巡阅使署、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共保定市委等机关所在地。直隶总督署严格按照清制修建,东西广约130米,南北深约220米,占地总面积30000平

方米。以更道相隔,衙署分为东、中、西三路,主体建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即中路包括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等,并配有左右耳房、厢房等,三开间的黑色大门上方,悬挂雍正皇帝手书“直隶总督部院”匾额,封闭式的格局和威严的气氛给人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其它辅助建筑等如花厅、幕府院等分列在东西两路。这些建筑均为布瓦顶、小式硬山建筑,是一座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筑群。

在中国近代史上,直隶总督署曾与不少重要事件直接相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保定是义和团运动的重要中心。同年10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进犯保定,总督署被占领。留守总督署的廷雍等清室官员遵照直隶总督李鸿章“以礼相待”的指令,命直隶守军撤离省城,任侵略军烧杀抢掠,然而,侵略者却在总督署大堂以纵容“拳匪”杀洋人、烧教堂的罪名嫁祸于人,将廷雍、沈家本等清室官员加以审讯,并处以极刑,枭首示众。外国侵略者端坐于总督署大堂审判中国官员,这在中华民族和直隶总督署的历史上都是奇耻大辱,也是落后必然挨打的惨痛教训。

编辑本段总督署的建筑

直隶总督署大门前对称的两根旗杆由民国年间直鲁豫巡阅使曹锟初建(复建于1994年),各高33.6米,为全国古建旗杆之最。

总督大堂一般不直接用来审理各类案件,主要是总督举行隆重贺典和重大政务活动的地方,如承接谕旨、拜发奏折以及对皇帝、太后、皇后生辰吉礼的朝贺等。大堂正中有屏风一座,屏风中间绘有丹顶鹤、海潮和初升的太阳,象征一品文职大员。屏风上悬挂的“恪恭首牧”匾,为雍正皇帝的亲笔御书,是雍正帝御赐直隶总督唐执玉的。大堂明柱上悬挂着醒目的抱柱联,其中有直隶总督李鸿章70大寿时光绪皇帝及慈禧皇太后所赐的联匾,分别是:“圭卣恩荣方召望,鼎钟勋富文年”,横批:“钧衡笃祜”;“栋梁华夏资良辅,带砺山河锡大年”,横批:“调鼎凝厘”。此外还有曾国藩任直隶总督时所写的对联:“长吏多从耕田凿井而来视民事须如家事;吾曹同讲补过尽忠之道凛心箴即是官箴”。大堂东西两侧的厢房,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房,是署内书吏办公的地方。其对面的戒石坊为一座四柱三顶的木制牌坊。南面书有“公生明”三个红底金字;北面书有宋代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官场箴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总督升堂理事,抬眼能见此箴,以示儆戒。

由大堂穿厅而进是二堂,又称“退思堂”、“思补堂”,主要用于总督接见外地官员和僚属,举行一般性礼仪活动以及审理案件。二堂东侧为议事厅,是总督上堂后暂时休憩并与幕僚们议事之处;西侧称启事厅,是书吏们整理案卷,以便总督处理政务的地方。

由二堂向里有花墙相隔,中间有通向内宅官邸及上房的直廊及垂花门。官邸是总督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公文之所;上房则是总督及其眷属生活居住的地方。平时内宅严禁外人进入。总督府东路的主要建筑有武成王庙、寅宾馆、幕府院、东花厅等;寅宾馆主要用来招待贵宾。西路的主要建筑有吏舍、马厩、幕府院及小教场等。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五谷”“五牲”“六畜”“八珍”-模板

“五谷”“五牲”“六畜”“八珍” “五谷”“五牲”“六畜”“八珍” 五谷 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牲 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磨、狼、兔;还有一种指磨、鹿、熊、狼、野猪。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六畜 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八珍 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雅敏)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鲍亚民 古代食器举隅 簋(gui),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 簠(fu),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 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 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 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盆盂,均为盛物之器。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

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说的就是这种境遇。 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 ”字头为“筷”,沿用至今。(雅敏)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鲍亚民 古代炊具举隅 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可在鼎腹下面烧烤。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古代常将整个动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见其容积较大。 镬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 甑,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 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鬲只用作炊具,故体积比鼎小。(雅敏)245200安徽歙县二中鲍亚民 古代酒器举隅 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 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 角,口呈两尖角形的饮酒器,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觥(gong),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杯,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器,小杯为盏、盅。

河北省保定市的发展优势

河北省保定市发展优势 加快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保定市委、市政府致力以求的目标。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唱响“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主旋律的要求,市委、市政府精心谋划,全面部署,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拼搏进取,努力加快保定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由于其在环渤海和环京津经济圈中的特殊地位,进入21世纪,保定市的发展优势更加明显。根据波特的钻石理论分析保定具有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生产要素方面 1、自然资源 保定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年降水量550毫米。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分山区和平原两大类,各约占1/2。境内群山西峙,沃野东坦。境内河流主要为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永定河流经东北部边界。境内有西大洋、王快、安格庄、龙门4大水库。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2、地理位置 保定市地理位置优越,区域交通优势明显。她位于河北省中西部,西依太行山,东抱白洋淀,与京、津呈三足鼎立。历来为军事重镇,曾北控三关,南通九省,宣化、大同为之屏障,倒马、紫荆、龙泉三关为之阻隘,联络表里,翊卫京师。清代以来至公元1968年前,近300年为直隶和河北省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市中心北距北京140公里,东距天津145公里,西南距石家庄125公里,直接可达首都机场、正定机场及天津、秦皇岛、黄骅等海港。京广铁路、京昆高速公路、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保津高速公路、滨保高速公路、保沧高速公路、张石高速公路使保定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更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 3、科技文化

3.1历史文化 保定市地处河北省中部,是一座有23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元明以来,历为京南重镇,畿辅要地。保定是1986年国务院命名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多少年来,这片土地滋养出大批的文学家、诗人、创作家、表演艺术家、书画家和多种文化工艺人才,曾获得“戏剧之乡”、“中国民间音乐之乡”、“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雕刻之乡”等多种称号。这里曾是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发源地。这里还是新时期双拥共建模范城的诞生地。这里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3.2科学技术 保定市科技事业蓬勃发展,拥有各类人才资源总量40余万人,市区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量居全省首位;全市拥有各类企业研发中心100余家,省级以上27家,其中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1家;拥有博士后流动站3家、博士后工作站3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开发机构14家。科技局星火办荣获国家科技部星火20周年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保定市农业科技实力雄厚,农业高新技术发展迅猛。有河北农业大学等7 所高等院校,各种涉农研究单位10所,民营科技型企业770家。相继开发了生物钾肥、生物活性有机肥、生化黄腐酸、植物生长调节剂、复方动物营养添加剂、可控降解地膜等产品,初步形成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3.3通讯技术 全市通讯畅达迅捷,移动通讯方面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及中国电信先后在保定建设3G网络,成为全国首先开通3G网的10个城市之一,也成为同时拥有两个3G网的3个中国城市之一(另外两个为上海和无锡);电力充足;生活服务设施齐全,医疗保健机械完善,文化娱乐场所众多。 4、旅游资源 保定境内群山西峙,沃野东坦,植被繁茂,山明水秀。既有避暑的凉城,又有泛舟的湖泊。既有野三坡、白洋淀、白石山、大茂山、西胜沟峡谷等自然风光

保定及徐水历史文化介绍与汇总汇编

目录 1. 保定简介: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辖3区、4市、18县),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作为近临北京、天津的主要城市,有着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是国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理想选择。保定市文物荟萃,名胜众多。大慈阁、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腰山王氏庄园、白洋淀、满城陵山汉墓、易县清西陵、涞水野三坡、涞源凉城白石山、涿州影视城等观光景点独特、景色怡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1) 1.1地理位置 (1) 1.2历史发展进程 (1) 1.3土特名产 (4) 1.4保定旅游资源系列分类 (5) 1.4.1文物古迹、革命遗址系列 (5) 1.4.2水体形胜、自然风光系列 (5) 1.4.3专业购物市场系列 (6) 1.4.4民风民俗、社会风情系列 (6) 1.4.5人文景观、休闲度假系列 (7) 1.4.6“上谷八景” (7) 1.4.6.1“上谷八景”保存现状 (7) 1.4.6.2市阁凌霄 (8) 1.4.6.3奎楼应宿 (8) 1.4.6.4横翠朝晖 (9)

1.4.6.5涟漪夏艳 (9) 1.4.6.6东皋春雨 (9) 1.4.6.7西刹秋涛 (9) 1.4.6.8鸡水环清 (10) 1.4.6.9狼峰竞秀 (10) 1.5保定历史名人及典故 (10) 2. 徐水简介 (11) 2.1历史发展进程 (11) 2.2土特名产 (12) 2.2.1驴肉火烧 (12) 2.2.2刘伶醉酒 (12) 2.2.3红星二锅头白酒 (13) 2.2.4草编工艺 (13) 2.2.5漕河驴肉 (13) 2.3徐水古迹 (13) 2.3.1尚存: (13) 2.3.2圮: (15) 2.3.3无可考: (15) 2.3.4废: (15) 2.3.5传: (15) 2.3.6遗址 (16) 2.3.7徐水八景 (16)

保定历史简介

保定历史简介 保定有着悠久的发展史, 有灿烂的历史文明和丰厚的历史文 化积淀。从已发掘的一系列古文化遗址看, 保定区域具有发达的史前文明。如涞水县出土的智人化石可证实, 在2.8 万年前, 这里即是黄种人( 蒙古人种) 的祖先一一智人的繁衍生息地。众多的从石器时期到商、周文化遗址和有关唐尧及有易氏的历史记载和大量的传说, 可证实这里是唐尧的故里。在四五千年前, 这里已经是人烟辐揍、居落密布, 原始农业经济相当发达的区域, 有易氏已在易水流域放牛牧马、植桑种谷了。由涞水张家洼出土的北伯青铜器, 有关专家推断, 这里就是古燕国的始封地。春秋战国时期, 保定区域先为燕、中山( 鲜虞) 侯国之地, 到战国中期, 赵灭中山, 保定南属赵、北属燕, 始有" 燕南赵北" 之说, 成为燕文化的腹地。燕国曾在今容城东筑都城, 燕昭王在今易县筑下都。燕昭王复国中兴、荆柯刺秦王等传之千古的事件都导源于这里。秦汉时期, 保定区域始设众多的郡( 国) 、县, 筑关建城, 成为北部防御要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阶段, 河北的世 家大族纷纷南下江淮, 而北方游牧民族则南下中原接受汉文化, 建立国家。保定区域正处于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结合过渡带, 受影响是最大的。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 保定区域先后属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冉魏、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等, 其中后燕定都中山( 今定州)。多年的战乱使保定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 由于大批士族南迁, 使当地文化受到冲击。但同时

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的活动, 又给这里的文化注入了多元成分, 使这里的民风质朴而悍劲, 文化上也富有特色。《隋书·地理志》说:" 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 然涿郡自前代以来多文雅之士。" 隋唐五代时期, 保定区域经历了隋初和盛唐的稳定发展阶段, 也经历了隋末的动荡、唐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的纷纷战乱。在隋初和盛唐, 保定的经济文化得到全面发展, 唐代保定区域属河北道。唐天宝年间, 河北道正仓积粟182 万石, 义仓积粟1754 万石, 居全国第一, 经济地位十分重要, 所以唐代在定州设大总管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出现了一大批文化名人。隋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保定是农民起义非常活跃的地方; 安史之乱, 这里又首当其冲; 藩镇割据, 数这里的藩镇势力最强, 足以 和唐朝廷相抗衡。难怪有些在唐朝不得志的读书人来到这里寻找出路。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的董邵南即是其中之一。五代时, 保定先后或分属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辽( 契丹) 等, 各统治者之间争战杀伐不己。保定虽不是政治、军事斗争的焦点, 却也时时处在战争的旋涡中。重要战事有后唐与契丹的曲阳之战、辽兵南侵、周世宗北伐等。后晋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予契丹( 辽), 保定北部的涿州等入辽。连年战争, 民无宁日, 经济遭到很大破坏。 宋辽金元时期, 保定先是处于宋辽边界, 宋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而且主战场多是在保定一带, 著名的有杨家将抗辽、满城战役、瓦桥关战役、歧沟关战役等。宋辽战争多以宋王朝失败而告终, 辽军得胜后即劫掠而去。直至宋景德元年十二月(1005 年1 月),

中国古代经济史试题

中国古代史经济专项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先秦时期,引起“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国家走向统一 B .分封制的瓦解 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铁器牛耕的推广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一直有着美好愿望——“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这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 ) A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B .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 C .有家畜养殖业的传统 D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 陕西民间剪纸 河北民间剪纸 A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 .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D .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4.水利工具是农业进步的基础,与图一相比,图二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 A . 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 B .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 .能够利用水利鼓风冶铁 D .灌溉时节省了人力 图一 图二 5.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 A .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 B .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 .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 .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6.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 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 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 经济基础是( ) A .小农经济 B .佃农经济 C .庄园经济 D .商品经济 7.下面材料,可反映出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特点是( ) A .家庭为单位 B .男耕女织 C .休耕轮作 D .精耕细作 汉朝代田法模型 8.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 “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 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 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 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载种。

【2019河北保定高考历史二模】河北省保定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

河北省保定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24.白狄鲜虞建立的中山国处于赵、燕、魏三国之间。在河北平山中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在中山王方壶铭文中也说“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由此可知中山国文化 A.认为民生是影响统治稳定的关键因素B.体现了其对华夏先进文化的认同国 C.反映出分封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D.将教化民众作为治国的主要内容好25.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变化。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 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作出新的指示。这从本质上说明 A.明清封建政府效率低下B.国家事务处理标准严格 C.权力分散利于政务运转D.行政管理方式日益僵化 26.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四书”地位的提升 A.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B.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 C.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D.削弱了“五经”在科考中的地位 27.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四大专业产品产区:运河沿线粮区,沿袭传统不变;濒江沿海棉区,盛产原料棉花或成品纱布;太湖周边桑区,主产蚕桑丝绸;苏南浙西山区则业是竹木茶纸产区。明清江南经济格局形成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影响B.农业商品化趋势逐渐加强 C.商品流通格局的重大变化D.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发展 28.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由清初建立起来“天朝”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全然被废除。各通商口岸需要实行一种新制度。尽管《南京条约》在文字上,对这种制度未作过多的具体规定,但从精神上理解,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该学者认为,《南京条约》

保定英文介绍

Baoding was located in central of HeBei province and situated in the Center of Shijiazhuang Beijing and Tianjin, so Baoding is also called the capital Southgate. Baoding is an ancient city with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The zhili governor’s office was built in the seventh year of the Emperor yongzheng’s reign,famous figures such as 曾国藩,李鸿章,and 袁世凯also work here. Ranzhuang is a small village in baoding,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the militia in ranzhuang dug the subways to fight the Japanese puppet army.ranzhuang tunnel stand sites are very important battleground of war sites on the north china in the war period. Baiyangdian lake is one of the famous tourist acctractions,it’s called”pearl of north china”.the china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classified it as a 5A scenic area. Baoding is the cradle of generals, the first army officer school is built in Baoding,吴佩孚,孙传芳,蒋介石,叶挺,傅作义等,more than 1700 generals were all developed by baoding army officer school. There were many great men, such as: Jingke in warring states, liubei in han dynasty,geographer lidaoyuan,mathematician zuchongzhi and so on.In modern times, There are still many celebrities in Baoding,such as The world champion guojingjing there are also many delicious Speciality Foods such as lvrouhuoshao。 Baoding Baoding has a lot of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such as Hebei University,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中国古代史(通史)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 【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时期,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和奠基时期 一、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二、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三、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知识整合】 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地方行政“封建时代”的开始 ①背景: 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 B、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 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 ②分封目的: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③内容: A、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 B、分封核心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C、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楚等。 D、权利和义务: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政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贡、朝觐述职等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E、等级序列:天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④瓦解: A、事件:楚王问鼎(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B、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室衰落。 ⑤影响:

六畜兴旺 中国古代六种家养动物何时出现

六畜兴旺中国古代六种家养动物何时出现? 六畜兴旺 中国古代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说,“六畜”这个词最早出自《左传·僖公十九年》(公元前641年)的“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另外,在《周礼》里,有“其畜宜六扰”的记载,汉代郑玄注:“六扰,马、牛、羊、豚、犬、鸡。”可见马、牛、羊、猪、狗和鸡是中国古代的六种主要家养动物。研究这六种家养动物起源或出现的时间、地点、作用等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时期,没有发现家养动物。属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的年代均在距今12000年以前。研究人员在这些遗址中分别发现了栽培稻的植硅体、陶器、石器和骨器等。据此,可以把中国古代栽培作物及制作陶器起源的时间追溯到距今约12000年以前。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遗址里发现的动物种属都属于野生动物,现在还没有任何依据可以证明当时已经存在家养动物。 依据我们的研究,中国的家养动物最早出现于距今约10000年左右,较栽培作物及制作陶器起源的时间晚了将近2000年左右,这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特点。这里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狗、猪、羊、牛、马、鸡等主要家养动物出现的状况。 狗 按照目前为止所知的材料,中国最早出现的家养动物是狗。狗是由狼驯化而来的。在距今10000年左右的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出土了一块狗的左下颌骨,它的下颌缘有明显的弧度,与狼的下颌缘呈笔直的状况不同;齿列长度为79.40毫米,这个尺寸比狼要小;其牙齿的排列也比较紧密,与狼的牙齿排列比较稀松区别明显;其下颌骨上的各个测量点的尺寸都比狼要小。依据这些判断,可以肯定南庄头遗址出土的这块下颌骨属于狗。在距今大约9000年前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中,有11条狗被分别埋葬在居住地和墓地里,这是当时人对狗的一种有意识的处理,显示出当时的人和狗有一种特殊的关系。贾湖遗址的狗的下颌骨齿列及各个测量点均小于南庄头遗址的狗。可见在人的饲养过程中,狗的齿列长度随着年代的推移逐步变短。由于南庄头遗址出土的狗的齿列与狼的相比已经明显缩短了,所以我认为中国家养狗的历史不会停留在距今10000多年前的南庄头遗址这个时间段里,还可能向前追溯。 对照现在狗的用途,再结合考古遗址中出土的狗的状况,推测当时人类饲养狗的目的,可能主要是为了狩猎、看守家园、作为随葬动物或宠物。

保定历史文化名人

保定历史文化名人 保定有很多历史名人,如古壮士荆轲,燕大夫郭隗,数学家祖冲之,地理学家、散文 家郦道元,汉昭烈帝刘备,西乡侯张飞,宋太祖赵匡胤,元朝蔡国公张柔,大慈阁素食文 化创始人何伯策,著名谏臣杨继盛、红顶商人王锡衮,东晋名将祖逖,思想家、教育家颜 元等。 保定历史名人:郦道元 郦道元约470—527年,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涿州人。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水经注》四十卷。该书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保定历史名人:祖冲之 祖冲之429年─500年我国古代数学家,科学家。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从小接受家传的科学知识。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 保定历史名人:关汉卿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汉族,祖 籍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伍仁村人,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保定历史名人:颜元 颜元1635~1704年,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李学派创始人。原字易直,更字浑然,号习斋,直隶博野县北杨村人。一生以行医、教学为业,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主张“习动”“实学”“习行”“致用”几方面并重,亦即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并重, 主张培养文武兼备、经世致用的人材,猛烈抨击宋明理学家“穷理居敬”“静坐冥想”的 主张。其主要著述为《四存编》《习斋记余》。 保定历史名人:梁斌 梁斌1914~1996年汉族,原名梁维周,保定市蠡县梁家庄人。当代作家。曾任河北 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主席等职。作品有长篇小说《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翻身纪事》等。 保定历史名人:宋定国 宋定国1942-号紫竹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当代哲学家,作家,学者。作品涉 及养生、哲学、小说、散文、诗等诸多方面。

1.春秋战国(解析版)

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时的社会转型 一、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二、具体表现: (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国家政局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战国后期): 宗法分封礼乐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从封邦建国到诸侯割据,从战乱纷争到秦朝一统天下;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 (2)经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 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从青铜时代到铁器牛耕,从井田时代到土地 私有) (3 )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 “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 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礼乐制崩溃(从礼乐文化到诸子学派,从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文化专制);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4)阶级:“士”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5)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三、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四、真题训练 1. (2019 ?新课标全国n卷高考? 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

三字经解释: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三字经解释: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mǎniúyáng 马牛羊 jīquǎnshǐ 鸡犬豕 cǐliùchù 此六畜 rénsuǒsì 人所饲 【注释】 马牛羊:属上珍三品。 鸡犬豕:属下珍三品。豕即猪。 畜:即牲畜,人类饲养的禽兽总称。 饲:饲养。 【解释】 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启示】 人类真不愧万物之灵,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有些野生的动物,

通过驯服和人工喂养成为人类的工具和食品。 【故事】 中国的老祖先们,先学会了畜牧后,才开始播种耕作。在尚未动的畜牧前,只能拿着木棒、网子到深山里捕捉野兽;当他们发现一时宰杀不完的野兽,可以关在栅栏内饲养后,大家便把捕捉来的野生动物关了起来,等到需要时,再捉来宰杀,这也就是畜牧的起源。以前有着利爪的动物,像牛、马、羊……等,由于被人饲养而不能再随意乱跑,因此那些利爪便慢慢退化了。人懂得利用畜牧来供应自己的食物后,又在偶然间,发现牛羊喜欢吃某种谷子,便撒了一些在栅栏四周,没想到,第二年这些谷子竟由一棵棵小幼苗,长成了结满谷子的植物,就这样,人类学会了耕种。不过,并非种植物结的果都适合人类食用,在众多野生的植物中,稻子、小米、麦子、黄米、高粱等谷类,对我们来说尤其重要,这就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主粮“六谷”。 【赏析】 “畜”指百姓家养的动物,一般说“六畜”指的是马牛羊、鸡犬豕。“六畜”是被人驯养的家畜。“六畜”与人关系亲密,不同于野生的动物。据说上古时代,伏羲氏是最早驯服“六畜”的人。他教人们饲养捉来的野生马、牛、羊、鸡、犬、猪,同时使它们不断繁殖。农家的庭院中,常常见到“六畜”的身影。王维《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苍牛羊归。”农家小院中,常有马棚、牛屋、羊舍、鸡笼、狗窝、猪圈等。人与六畜相依为命。六畜与人建立了亲密的伙伴关系。当然现在很少有人再去饲养“六畜”》“六畜”被割成各个单一品种,在饲养场里采用大规模的单

保定介绍

保定 百科名片 保定市地处北京、天津、石家庄三角地带,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保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对外开放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戏曲之乡、游泳之乡、全国篮球城市、全国乒乓球重点城市,也被人们称为“长寿之城”、“冠军之城”,入选2008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中文名称:保定 外文名称:Baoding 行政区类别:省辖市 所属地区:河北省 下辖地区:定州市、涿州市等 政府驻地:保定市东风西路1号 电话区号:0312 邮政区码:071000 地理位置:河北省中部 面积: 2.21万平方公里 人口: 近1100万,其中市区100.6 万 气候条件: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满城汉墓景区等 火车站:保定站 车牌代码:冀F 行政代码:130600 目录 简介 行政区划 区位交通 保定气候 广播电视 历史 中山国地 秦上谷郡 始建保州城 重建保州城 建府学及书院 明代改建保定城 设立莲池书院 修浚府河 推广植棉和纺织技术 建官刻印书局 创办畿辅大学堂 英法德意四国联军侵占保定创办学堂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创办育德中学 曹锟兵变 建立河北农业大学 创办协生印书局 日军侵占保定 国民党河北省政府迁保定保定市人民政府成立 河北省会

保定地区 地市合并 文化 文化名城 保定老调 涿州皮影 满城寸跷 涞水高洛古乐 雄县赵岗古乐 定州子位吹歌 曲阳石雕 白沟泥人 曲阳定瓷 易县易水砚 安新苇编画 雄县黑陶 易县绞胎瓷 定兴珐琅 旅游 保定八景 综述 大慈阁 奎楼应宿 横翠朝晖 古莲花池 东皋春雨 西刹秋涛 鸡水环清 狼牙山 节日 顺平桃花节 保定敬老健身节 白洋淀荷花节 涿州花灯节 安国国际药材节 满城金秋红叶柿子节满城华北航空旅游节红色之城 特殊资源 体育 饮食文化 综述 驴肉火烧 白运章包子

保定介绍英文版

HistoryBaoding is a city with a history dating back to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t was destroyed by the Mongols in the 13th century, but after the Mongols established the Yuan Dynasty, it was rebuilt. It acquired the name "Baoding"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the name is roughly interpreted as "protecting the capital", referring to the city's proximity to Beijing. Baoding served for many years as the capital of Zhili, and was a significant centre of culture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early Qing Dynasty. After Zhili province was abolished in 1928 Baoding became the capital of the newly formed Hebei province. During World War II, the city was the site of a headquarters for Japanese occupation forces. In 1958, the role of provincial capital was assumed by Tianjin, which had lost its status as a provincial level municipality, but when Tianjin was elevated again in 1966, Baoding regained its position. In 1970, however, the rapidly growing city of Shijiazhuang became capital instead. [edit] Geography and climateBaoding is located around 140 kilometres south of Beijing. It is nearly halfway between Beijing and Shijiazhuang, the capital of Hebei province. Baoding is situated on flat plains, to the east of the Taihang Mountains. It is surrounded by farmland. The city is roughly rectangular in shape, and is divided by the north-south Jingguang Railway. Baoding Railway Station marks the geographic centre of the city. The older part of Baoding is on the east side of the railway, and is administratively divided into the North City and South City.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railway is the New City, an area of more recent development.[1] Baoding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Hebei Province, east of Mount Taihang. During the Monsoon season, the yearly average precipitation is 570 millimeters, the yearly average temperature is around 12.0 °C. [edit]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Baoding prefecture-level city consists of 3 municipal districts, 4 county-level cities, 18 counties: DemographicsThe Baoding urban area has a population of around 1,006,000 (2009). The population of the Baoding administrative area is 10,890,000. The considerable majority are Han Chinese. The language of Baoding is Mandarin Chinese — specifically, the Baoding dialect of Ji-Lu Mandarin. Despite Baoding's proximity to Beijing, the Chinese spoken in Baoding is not particularly close to Beijing dialect — rather, it i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ianjin dialect. [edit] EconomyBaoding is located in the centre of the Bohai Rim economic area which includes Beijing, Tianjin and Shijiazhuang. One of the largest employers in Baoding is China Lucky Film, the largest 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and magnetic recording media manufacturer in China.[2] And, Yingli group, 2010 World Cup sponsor, is located its headquarter in Baoding, who is the Global Top 10 solar panel manufacturer. More renown companies include ZhongHangHuiTengWindpower Equipment Co., Ltd (Wind Turbine) and Baoding Tianwei Group Co., Ltd(Transformer). Baoding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1] [edit] Renewable energyBaoding city has one of China's biggest plants which manufacture blades

六畜的古代分类研究

六畜名称的古代分类研究 【摘要】“六畜”即马、牛、羊、鸡、狗、猪,是中国古代最常见的六种家畜,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正因如此,古人对于这六种动物各自的分类及其详细。《说文解字》中详细记载着不同种类的名称,通过研究这六种动物的细致分类,让我们对它们有更详细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对我们在阅读古书时出现的这几种动物的小类有个认识。汉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具有特殊的表意作用,承载着许多文化信息。通过对这六种动物古字形体的分析,探讨其蕴含的文化信息,帮助我们了解汉民族古老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 【关键词】《说文解字》分类文化思想 【正文】 一、分类 1、马的分类 古人根据马的毛皮颜色不等、年龄差异、其自身条件高低、驾车时候的数量等等一系列标准,使用不同的字作代表,反映每一类马的自身特色。 在表示马的年龄大小方面,分别用不同的字进行描述。“驹”“洮” 在马的毛皮颜色方面,用不同特点的字来表示。“骊”“骆”“骐”“骢”“骃”等。 根据马的毛色出现的位置的不同,划分不同的马种。“堓”“均” 依据马自身条件及性格的不同,划分不同的马种。“骥”“骄”“驯”“騠”等。 2、牛的分类 在这六种家畜中,牛与当时人们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牛部字属于那时的文化中心词汇,对牛这一家畜的区分就非常细密。 牛的泛称。“牛”“犀” 根据牛的性别年龄大小,使用不同的字表示。“牡”“牝”“特”“犊”“牭”等。 根据牛的形体颜色用不同的字表示。“牻”“犖”“犡”“犉”等。 3、羊的分类 羊性格温顺,并且肉肥味美,因此被人们赋予美好、吉祥之意。《说文》:“羊,祥也”。 根据性别进行分类:牂,母羊。羝,公羊。 根据年龄分类:羜,出生五个月的羊。羔,羊羔。 根据颜色分类:羒,白色的公羊。羖,黑色的公羊。 4、鸡的分类 鸡在古代起着报时的作用,关于鸡的报时催起作用古文献中多有记载。如《诗经.齐风.鸡鸣》:“鸡即鸣矣,朝既盈矣。”在我国古代,人们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了鸡这样一种打鸣报时

保定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

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2期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Jun.2005 科 学 理 论 文 化 论 坛 保定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 刘勇 魏丽贤 保定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自辽、金始即有“北控三关,南通九省,地连四野,雄冠中州,联络表里,翊卫京师”之说,康熙八年(1669年)为直隶省会,成为政治中心。明清以来,上谷书院、金台书院、二程书院等相继兴起,清雍正初年建立的莲池书院成为当时中国四大书院之一,保定军官大学堂、育德中学等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基地。保定市于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一、历史街区的形成与发展 现在的保定市古城始建于992年,后经战火烧毁,于1227年重建。经历元、明、清、民国,其城市轮廓、道路骨架和布局结构总体上没有大的变化。重要的地理位置促使商贾在此停驻、交易,逐渐发展形成了远近驰名的商业字号四、五十家,同时也形成了以东、西大街为中心,呈靴形发展的城市形态。 二、历史街区现状分析 东、西大街和城隍庙大街作为保定市现存较完整的历史街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建筑人文景观,但其保护和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历史街区难以发挥其所应具有的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等效益,存在诸多问题:1、现状道路状况较差,来往车辆多,阻塞严重,噪音污染较大。铺装地多处被店商作为摆设摊点用地,尤其是与环城西路交叉口,有多处摩托车修理铺,油污横流,各种坏损零件遍地都是,迫使过往行人都拥往中间车行带,极大的影响了交通安全。 2、由于不是在同一时期建造,建筑的风格差异较大,新老建筑缺乏对话。最突出的是几处交叉口附近的建筑,有的采用了玻璃幕,有的完全采用现代建筑的材料和质感,很难与周围古朴的建筑环境相协调,加之色彩突出,有喧宾夺主之嫌。 3、部分保留老建筑年久失修。墙面已有多处开裂,有几处的砖块已有少许脱落,立面过于颓废,尤其是贤良祠,杨公祠等几处门洞,已失去往日庄严肃穆的气氛。 4、沿街缺乏必要的灯饰和绿化,现有路灯架设在路北侧的电线杆上,对整个街区的景观影响较大。 5、各店铺广告牌匾大小不一,色彩形式杂乱,有的将建筑遮掩的面目全非,缺乏统一的筹划和安排。 三、规划设计原则 1、以保定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依据,构造古城区历史文化环境特色。 2、“修旧如旧”的后续原则。保定古城历史街区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多数房屋已是摇摇欲坠,亟待整修。但整修应该尽量可能少用或不用现代的建筑材料,尽可能使用原有构件、材料,以期达到修旧如旧、原汁原味的境界,是历史街区所蕴涵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 3、可持续发展 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目标应该是在改善居 民生活环境的基础实现街区社会的良性循环。 保护整治后的历史街区,既要保护历史风貌的 真实性、延续性,也要保证街区的活力与魅力, 保持街区原有的社会结构、邻里关系,使其依然 是一个以居住和商业为主的社区,是城市的有 机组成部分。 4、以人为本 保护和整治要以一种人本主义的思想来操 作。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需求,尊重 原有社区的需求,尊重原有居民对既存社会环 境和物质环境的需求。 四、历史街区特点及功能性质 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南北融合的传统商 业。清末明初,中国建筑受到西洋建筑风格 的影响。保定的建筑也不例外,特别是公共 建筑的建造,受西洋建筑的影响更大。另外, 近代商业的发展,促进国内物质和人员的流 动,不少非保定本地的商户到保定开业经营, 不同地方的商人所建造的店面建筑则带来了各 自的地方特色。由此,在保定产生了中西合 璧、南北融合的建筑。街区现存的老建筑充 分体现了这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与建筑风 貌。 五、历史街区规划构想 1、历史街区道路尺度 规划确定东、西大街和城隍庙大街为体现 保定历史文化特色的商业步行街。道路宽度不 变,仍保持原有宽窄不一的形式。各小区的 车行出入口从其他街道予以满足。道路的中心 设绿化带和休息座椅;各店铺台阶仍旧保留, 但在铺装上采用石材,高度2—3阶,阶高12 —15公分。存在高差的相邻店铺之间,台阶 则采用东西向。道路的铺装主要为石材,石 材的色彩采用青灰色,以与周围建筑协调统 一;历史街区与其它干道交汇处,则采用纵 向石材铺地作为隔离带,并在路中间设稍矮一 些的街道标志,拦隔车辆穿行。 2、沿街建筑风貌保护 城市时空的矛盾是永恒的,同一街区的各 个建筑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建造,每座建筑物 都是整个连续统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后续的 建筑与原有建筑并存,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必然 现象。 保定历史街区也存在着对旧建筑“后续原 则”问题的解决,这也是本次规划的重点。 后建的建筑必须适应原有的传统,强化原有的 城市环境,保持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并且能 使行人产生视觉上的和谐,突出人作为城市空 间主体的作用,求得和谐和韵律感,使街道 近人部分的尺度更加宜人。为此,我们对历 史街区沿街建筑风貌提出以下构思: (1)、原有历史建筑:对于一些古建筑 如贤良祠、稻香村等,使这些建筑能成为整 个街区空间序列的节点和景观轴线的高潮,进 行必要的粉饰,不改动其结构和轮廓,达到 一种古朴、亲和的氛围,而那些破损比较严 重的古建筑,适当予以改建,但不应改变其 原有的风格、风貌。 (2)、与规划不符的沿街建筑:与规划 不符的沿街建筑,基本都是近期建成的,其 拆除重建的可能性极小,因此,整治中我们 作了两种分类,一种是不符合规划但能与周围 环境协调统一,不与整条街的整体风貌相冲 突,这种建筑,整治中不予改动,另一类是 与规划不符又与周围建筑的风格不一致,这种 建筑整治中应对其立面进行调整,在风格、色 彩上作近似统一的要求,作为近期改造的目 标,远期予以拆除重建。 (3)、局部经过装修,改建而与规划不 符的建筑:这一类建筑多为底层改装门窗而改 变了原有的格局,使得建筑与建筑之间在风格 上显得格格不入。对于这种情况应针对每一栋 建筑,或改建、或去掉装修恢复原貌。 (4)、立体环境及周围建筑:街道景观 的立体环境是街道设计不可或缺乏的因素,对 于古街区,更为如此。历史街区规划要求层 高为1—3层,但现状中有四处层高超过3层, 对于这些建筑,应对底层进行仿古包装,而 其它层在窗拱或墙体拐角处作部分点缀装饰, 以融入整个街区景观,周围建筑的高度应以裸 落西大街建筑的天际线为限制,能使西大街沿 街建筑风格以及天际线的连续性不以周围建筑 而有所破坏。 3、灯饰、花坛及座椅的规划 灯饰工程是体现古街夜景风貌的主要内 容,也是现代功能的要求,只有达到一个理 想的亮化效果,才能够吸引游人,形成步行 街的场景效应。灯饰规划意见如下: (1)、形式上采用仿古灯具形式 (2)、色彩为黑色,主要布置于路中间 的绿化休息带(区)。 (3)、在仿古建筑物的一层及二层廊口 设成排的大红灯笼。 (4)、一些娱乐性的场所,允许设一些 霓虹灯及广告灯,但尺度不能太大。 花坛的布置形式根据不同的路宽适当加以 点缀,结合座椅作为一个小的休息空间。座 椅和花坛的形式力求古朴,并将两者很好的结 合,使行人在休息与漫步中能充分感受到西大 街浓郁的古文化特色。 4、店面及牌匾 现状沿街建筑的广告牌、招牌非常杂乱, 给人一种堆砌、拼凑的感觉,整治中要求店 面牌匾的规格、位置尽量一致,尺度不宜过 大,以黑(白)底金字为基调,使之形成 “画龙点睛”的效果。 5、环卫设施的配套 老城区中环卫设施比较缺乏,规划中结合 政治开发,拟在每条街道设1—2处公厕,垃 圾收集站按规范要求布设,并设集中垃圾转运 站,在进行历史街区政治过程中,也应该按 照方便使用的要求在路边设立一定数目的公用 电话亭。 -2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