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_碳复合材料磷酸盐抗氧化涂层的研究进展

碳_碳复合材料磷酸盐抗氧化涂层的研究进展
碳_碳复合材料磷酸盐抗氧化涂层的研究进展

碳/碳复合材料磷酸盐抗氧化涂层的研究进展*

黄剑锋,杨文冬,曹丽云,夏昌奎

(陕西科技大学教育部轻化工助剂化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21)

摘要 综述了国内外碳/碳复合材料磷酸盐抗氧化涂层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磷酸盐涂层体系的抗氧化原理、制备方法及研究现状,总结了碳/碳复合材料现有磷酸盐涂层体系的不足之处,展望了磷酸盐涂层发展的前景,指出未来碳/碳复合材料磷酸盐抗氧化涂层工作的重点应该是探索新的低成本工艺技术制备致密、结合力好、能在全温度段保护碳/碳复合材料的磷酸盐涂层体系,并详细研究了该涂层的抗氧化、失效机理。

关键词 碳/碳复合材料 磷酸盐 涂层 氧化中图分类号:T B 332 文献标识码:A

Advancement of the Phosphate Anti oxidation Coatings for

Carbon/Carbon Composites

HU ANG Jianfeng,YANG Wendong,CAO Liyun,XIA Changkui

(K ey L abor ator y of A ux iliary Chemistr y &T echnolog y fo r Chemical Industr y of M inistry of Educatio n,

Shaanxi U niversity o f Science &T echnolo gy ,X i an 710021)

Abstract T he advancement of the phosphate ant i ox idatio n coating s for car bo n/carbon co mpo sites is rev iewed.A nti o xidation mechanism,pr epar ation technolog y and present status of the phosphate coating a re intro duced.T he shor tcomings o f ex isting phosphate coating ar e summarized.T he dev elo pment dir ections about this field in futur e have been pr oposed.T he fur ther resear ches will be focused o n preparing the dense and ho mogeneous co ating w ith ex cellent bonding to matrix using a low cost and simple pro cess.T he anti o xidation mechanism and failure mechanisms of the phosphate coat ing ar e also the most desider ated pro blems t o be resolved.

Key w ords carbon/carbo n composit es,phosphate,coating s,o xidatio 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72063);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70708001);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SJ08 ZT 05);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支持计划基金(N ECT 06 0893);陕西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

黄剑锋:男,1970年生,博士,教授 E mail:huang jf @https://www.360docs.net/doc/5f4045066.html, 杨文冬:通讯作者,男,1985年生,硕士研究生 E mail:wen do ng _2007@https://www.360docs.net/doc/5f4045066.html,

0 引言

21世纪,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向材料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如轻质、高强、耐高温、耐热震、耐高温气流冲刷等。这些性能远非一般材料所能满足,因此需要探索研究各种新型材料。

碳/碳(C/C)复合材料是碳纤维增强碳基体的复合材料,具有耐高温、低密度、高比模、高比强、抗热震、耐腐蚀、摩擦性能好、吸振性好、热膨胀系数小等优异性能,是其他结构材料如树脂基、金属基、陶瓷基复合材料无法比拟的。在1500 以上高温环境下,C/C 复合材料的强度不降低,反而有升高趋势,使得其成为最有发展前途的高技术新材料之一。但是,C/C 复合材料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在高温氧化性气氛下极易氧化。高温氧化大大地限制了C/C 复合材料的应用范围,因此防氧化成为C/C 复合材料高温有氧气氛下应用的前提条件[1,2]。研究表明涂层技术将是解决C/C 复

合材料氧化问题更有效的途径[3-7]

纵观目前国内外对C/C 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的研究,不

难发现开发新的涂层材料,在低成本、简单高效的工艺下制备多相复合涂层和梯度陶瓷涂层,将成为C/C 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点。

磷酸盐材料由于耐火温度高、耐热冲击性能好、耐蚀能力强、电学性能优越而受到各国涂层研究工作者的重视[8-10]。磷酸盐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使其可以用作导弹发射台坐垫部件的耐高温防损涂料、导弹和火箭高温系统的轻质隔热材料、火箭和超音速飞机头部的防热抗氧化涂料、冲压式喷气发动机燃烧室防热内衬、电气绝缘材料、高温雷达罩材料、原子反应堆防蚀涂料等。然而对于C/C 复合材料磷酸盐抗氧化涂层的专题国内外还鲜有报道,为此有必要进行专题评述。本文结合课题组研究工作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对C/C 复合材料磷酸盐抗氧化涂层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磷酸盐涂层体系的抗氧化原理、制备方法及研究现状,展望了磷酸盐涂层的发展前景。

1 磷酸盐涂层材料及其抗氧化原理

1.1 磷酸盐涂层材料

1.1.1 磷酸盐凝胶涂层材料

磷酸盐凝胶涂层材料主要由两部分物质组成,一部分是调和溶液,主要是磷酸或酸性磷酸盐,有时还加入少量的其它胶粘剂,如二氧化硅胶体等;另一部分是固体物质,主要是各种耐火原料。这些耐火原料大部分是经过煅烧、烧结或熔融的各种氧化物。为了调节性能和防止磷酸侵蚀还加入各种外加剂或外加物,如酸性抑制剂、促凝剂、发泡剂等。

1.1.2 磷酸盐微晶涂层材料

磷酸盐微晶内部物质结合力强,所以熔点高,线膨胀系数小,稀土类正磷酸盐具有较高的熔点,如CePO4的熔点高达2330K。

磷酸铝微晶是很有潜力的涂层材料之一。磷酸铝在晶体结构上与二氧化硅密切相关。低温下二者晶型相同,即其中的硅原子位置很有规律地被铝和磷原子所占据;高温下不熔融,成为胶状体。室温至1400之间,磷酸铝有低温型( 型)、石英型( 型)、鳞石英型(T AlPO4)和方石英型(C AlPO4)4种不同的晶型。 AlPO4到T A lPO4的相变会产生强烈热膨胀;T AlPO4具有高热膨胀系数以及介电性能比其他类型的磷酸铝差;C AlPO4具有最小的相对介电常数= 5.1,最低的损耗tg!=0.005和最小的热膨胀系数[11,12]。1.1.3 磷酸盐玻璃涂层材料

以五氧化二磷为主要成分的玻璃,色散低、透紫外光好甚至可透过波长小于200nm的光。与硅酸盐玻璃相比,磷酸盐玻璃的化学稳定性较差,但也有一些磷酸盐玻璃的化学稳定性相当好,如ZnO Al2O3 P2O5玻璃就具有一定的抗H F 酸的能力[13]。光纤制造中用来作为纤芯材料的磷酸盐玻璃主要有P2O5 B2O3 RO R2O(RO为碱土金属氧化物,R2O为碱金属氧化物)玻璃、P2O5 Ga2O3 GeO2玻璃等。稳定的磷酸盐玻璃中重要的组分为磷酸铝,结构以[PO43-]网络为基础。

1.2 磷酸盐涂层的抗氧化原理

磷酸盐涂层在高温下具有较强的粘结能力,固化后生成的产物与涂层材料及基体有着良好的相容性。磷酸盐能够润湿C/C复合材料基体,将其涂层浆料充分地铺展在C/C 表面,从而可以封填住C/C表面的孔洞等缺陷,降低基体材料的氧化活性点及热膨胀失配。另外,磷酸通过受热脱水产生P4O10。P4O10的结构为磷氧相互交联的网络架状,因而当其附着在C/C复合材料内孔表面时会形成一层薄的内孔涂层。当环境中的氧通过外涂层或涂层裂纹渗入,这种P O网状结构内涂层会起阻挡作用,因而使材料无法发生氧化,而且P4O10在一定温度下会沿着氧分子向涂层内扩散的通道反向逐渐逸出,这也加强了涂层系统的抗氧化能力。

磷酸盐系列的胶结理论可分为两种[14-16]:?薄膜胶结理论。通过受热,酸式磷酸盐生成一层薄膜包裹住周围的颗粒,使颗粒粘结在一起。#无机聚合理论。通过受热,酸式磷酸盐发生聚合作用生成链状分子,形成玻璃态而使颗粒粘结。

1.3 磷酸盐涂层与C/C基体的附着机理

涂层与基体结合的程度通常用附着力来衡量,附着力是机械连接、静电吸引和化学键合共同作用的结果。附着力强度是润湿程度、两表面的相对表面力学能和润湿动力学的函数。

磷酸盐涂层与C/C基体的结合,是物理结合和化学结合分别作用的结果。室温时,涂层与基体通过范德华力和静电引力作用在界面处结合。而在热处理过程中,涂层与C/C基体在界面处发生原子扩散,通过固相反应形成对结合表面具有一定粘结性能的致密磷酸盐晶相,产生化学粘结。宏观方面,对于表面缺陷较多的C/C基体,涂层经过渗透,可以在表层的空隙间形成一种交联,有利于涂层与基体的附着。

2 磷酸盐涂层的制备方法

2.1 涂刷法

涂刷法将涂层材料与粘结剂配成混合料,均匀地涂刷于基体材料表面,直至涂层达到要求的厚度,然后在高温下烧结即可得到所需涂层。其工艺优点是工艺过程简单,涂层厚度易于控制。不足之处在于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较差,涂层的抗热震性差,且涂层均匀性不易保证。

2.2 水热电泳沉积法

水热电泳沉积是指在水热超临界的特殊物理化学环境下,依靠直流电场的作用,纳米微晶带电颗粒在悬浮液中向阴极移动并在基体表面或沉积层表面放电的过程。它综合了电泳沉积法和水热法的优点,将电泳沉积过程在水热的超临界状态下进行。用水热电泳沉积法制备涂层具有以下优点[17-21]:?水热电泳条件下制备的涂层不需要后期的晶化热处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在后期热处理过程中可能导致的卷曲、晶粒粗化等缺陷;#可避免采用传统高温涂覆而引起的相变和脆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涂层制备过程中对基体的热损伤;?沉积过程中,纳米微晶颗粒首先会填充基体的表面层缺陷,然后再在基体表面沉积放电形成涂层,因而有利于获得致密均匀的涂层;%该方法具有沉积速率快、电流效率高等优点,在简单的操作情况下可在复杂的表面和多孔的基体上获得涂层。采用此法制备磷酸盐涂层时配制稳定的悬浮液是关键。

2.3 溶胶 凝胶法

溶胶 凝胶法是将金属有机盐或金属无机盐配制成均匀溶液,低温时经过水解、缩聚等化学反应,从溶胶转变为凝胶,然后在比较低的温度下将凝胶热处理而合成玻璃、陶瓷等涂层。该方法的优点是设备简单,可以在材料表面整体镀膜而且镀膜均匀性较好,薄膜与基体间的结合力强,热处理温度低。但是,该方法制备的涂层厚度较薄,要求多次浸涂,而且干燥时涂层容易开裂。因此该方法的技术关键是在凝胶中加入合适的干燥控制剂以防止开裂。

2.4 原位反应法

原位反应法制备涂层是指涂在基体表面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反应生成1种或几种涂层材料,并牢固地附着

在基体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层。此方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大胆采用高温氧化气氛来制备外涂层,不仅节约了成本,还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这种方法容易对涂层的组分进行控制,可以制备多种磷酸盐涂层,以适应不同温度段涂层需要。

3 磷酸盐涂层的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者用磷酸或磷酸盐来胶粘耐火氧化物,如氧化铝、氧化锆等,并应用适当的增强材料,制成磷酸盐增强防热涂层。据文献[22]记载,这种防热层可作火箭头部椎体、超音速飞机机翼前沿、冲压式喷气发动机燃烧室及喷嘴等受高温气流冲刷部位的高温防护层。它的耐火温度在1800~ 2500之间,可对内部的耐高温基体起隔热作用,降低其工作温度。这种防热层的一般性能见表1。

表1 磷酸盐增强防热层的性能

T able1 Properties of phosphate thermal layer

性质磷酸铝涂层磷酸锆涂层涂层密度/(kg/cm3)0.00278~0.003330.00389最高工作温度/19272904机械强度优良好

抗热冲击性能优良优良

抗震性和抗弯强度优良好涂层厚度/cm0.254~2.540.254~2.54材料和制造成本低低

由于使用原材料、外加物、制作工艺不同,防热层的性能也不同。对防热层性能影响最大的因素首先是耐高温氧化物,其次是增强材料、磷酸用量、物料颗粒级配等。掺加各种外加物对防热层性能的控制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比于其它涂层,磷酸盐涂层的原材料价格低廉,涂刷工艺简便,并且适用于飞机碳刹车盘的工作温度范围,因而在飞机碳刹车盘非摩擦面的防氧化研究领域受到重视。

罗瑞盈等[23]采用涂刷法制备了A、B、C、D等不同配比的新型C/C复合材料磷酸盐防氧化涂层(涂层具体配比组成见表2(%,质量分数)),其在700空气中和浸海水恒温氧化曲线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结果表明,涂层试样D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在700下空气中氧化100h后,失重率仅为0.952%,相应的热震实验和浸海水恒温氧化实验也证明该涂层试样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另外该涂层试样D 在600~800时的Arrhenius曲线由两条折线组成,700为折点,在600~700下的氧化表观活化能为139kJ/m ol; 700~800下则为93kJ/m ol。

杨尊社等[24]以磷酸和金属磷酸盐为主料、硼酸和酸溶性金属氧化物为辅料、少量磷酸盐为改性剂,采用溶胶 凝胶工艺,在C/C复合材料上制备了磷酸盐涂层。该涂层在710、空气流量为200m L/m in的双管式炉管内氧化24h 后,失重率为4.7%;涂层经710、2m in&室温、3m in循环50次,850、2m in&室温、3min循环5次,1100、2min&室温、3min循环3次的热震试验后,失重率为0.58%。

表2 A、B、C、D涂层试样的配比组成表

T able2 Constituents and proportions

of A,B,C and D

A B C D

水35353535

H3PO425252535

AlPO410101010

Zn3(PO4)210101010

Mn3(PO4)2101010

ZnO5555

P2O55

AlCl35

Al2O35

5

刘槟等[25]以磷酸、磷酸盐、SiC、S iO2、B4C和含硼化合物等为原料研制了以硅、硼化合物为主的多组分陶瓷涂层,其在900氧化10h后,失重率为10.37%,试样在空气中900,3m in&室温,2min急冷急热,循环100次后,氧化失重率为8.41%。

西北工业大学超高温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C/C复合材料研究中心对磷酸盐涂层也进行了大量研究。选用不同的原材料制备了两种磷酸盐涂层[26],其中,以氧化铝、氧化硼、磷酸铝以及几种酸性氧化物为涂料制备所得的?型磷酸盐涂层在静态空气中经650氧化30h后失重率为1.2%;经800氧化8h后失重率为7.07%。以氧化硼、氧化硅以及几种磷酸盐为涂料制备所得的(型磷酸盐涂层在700下氧化

66h 后失重率为1.11%;900 ,3min &室温,2m in 急冷急热于10h 内循环100次后失重率为1.6%。在氧化实验过程中,(型磷酸盐涂层与基体结合牢固,一直保持完好,没有发生剥落,说明该涂料具有耐高温、热稳定性好的优点,适合作为C/C 复合材料表面防氧化涂层。图3和图4分别为(型磷酸盐涂层在氧化前及700 下氧化66h

后的表面形貌。

薛宁娟等[27]研制了一种以磷酸、磷酸盐、硼化物等为原材料的磷酸盐涂层,对其抗氧化性能及表面微观形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50 烧结的涂层氧化防护性能明显优于900 烧结的;在700 氧化30h 后,最小氧化失重率仅为1.76%,氧化后涂层仍然保持完整致密,经过900 、3m in &室温、2m in 循环30次和1100 、3m in &室温、2m in 循环10次的连续热震后,失重率为1.97%,涂层与C/C 基体结合良好,热性能稳定。

笔者[28]采用水热电泳沉积法在C/C 复合材料表面分别制备了石英型(B AlPO 4)、磷石英型(T AlPO 4)及方石英型(C AlPO 4)微晶涂层。研究表明,磷酸铝晶型对复合涂层显微结构和性能有着较大的影响。采用B A lPO 4微晶所制备的涂层比较疏松,涂层自身的内聚力较差且涂层内部存在较多缺陷;采用T AlPO 4微晶所制备的涂层的致密性和均匀性相比于B A lPO 4有很大提高,但是表面存在一些小孔且涂层与基体间存在明显裂纹;采用C AlPO 4微晶所制备的涂层最致密且无明显裂纹,与基体结合良好。C AlPO 4晶相的试样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在1500 静态空气中氧化21h 后,质量损失仅0.41%。

4 展望

虽然C/C 复合材料磷酸盐抗氧化涂层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尚存在许多不足:(1)对于磷酸盐涂层的试验工作尚不充分,试验温度范围应进一步扩大,不能仅仅局限于低温段。(2)磷酸盐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力问题。现有的涂层制备工艺在涂层与基体之间的结合以及内外涂层之间的结合上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涂层在高速冲刷的严酷环境下很快失效,达不到在燃气冲刷气氛下稳定工作的要求,目前所报道的涂层都还不能解决动态环境下耐冲刷和耐氧化的问题。(3)对于磷酸盐涂层的防氧化机理研究尚少。基于此未来C/C 复合材料磷酸盐抗氧化涂层工作的重点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机理研究。深入研究磷酸盐涂层的结合机理,对其表面与界面结构进行微观研究。

(2)发展新涂层。研究解决磷酸盐涂层与C/C 基体热膨胀系数匹配问题,从而提高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力。

(3)发展新工艺。简便、低成本、生产效率高以及产生无缺陷涂层的工艺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4)发展新的测试方法。为了提高磷酸盐涂层的可靠性,除了从工艺上尽量保证涂层的均一性和完整性之外,对涂层性能的准确评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无误探伤是一项急待开展的工作。除此之外,探求如何准确测定涂层的一些基本性能,如韧性、粘接强度等方法的研究正日益受到人们的注意。

(5)发展能对C/C 复合材料实行全温度段保护的涂层,探讨其抗氧化烧蚀机理。

参考文献

1 李贺军.炭/炭复合材料[J].新型炭材料,2001,16(2):79

2 黄剑锋,李贺军,熊信柏,等.碳/碳复合材料高温抗氧化涂层的研究进展[J].新型炭材料,2005,20(4):373

3 Fu Q G ,L i H J,Shi X H,et al.Double lay er o xidation

pr otectiv e SiC/g lass coating s fo r carbon/car bon co mpo sites [J].Sur f Co at T echn,2006,200(11):3473

4 张中伟,王俊山,许正辉,等.C/C 复合材料1800 抗氧化涂层探索研究[J].宇航材料工艺,2005(2):42

5 H uang J F ,Zeng X R,L i H J,et al.A l 2O 3 mullite SiC

Al 4SiC 4multi composit ion coat ing for carbon/car bo n com posites[J].M ater L ett ,2004,58(21):2627

6 H uang J F ,Zeng X R,et al.ZrO 2 SiO 2gr adient multilayer o xidatio n prot ective coating for SiC co ated carbon/car bon composit es[J].Surf Coat T echn,2005,190(2 3):255

7 Li H J,F u Q G,Shi X H,et al.SiC whisker to ug hened

SiC ox idatio n pr otectiv e co ating for carbon/carbon co mpo sites[J].Car bo n,2006,44(3):602

8 Chung D D L.Rev iew acid alum inum phosphate fo r the

binding and coat ing of materials[J].J M ater Sci,2003,38:2785

9 Rot ho n R N.So lutio n depo sited met al phosphate coat ings

[J].T hin Solid Films,1981,77(1 3):149

10Lu W M,Chung D D L.Ox idatio n pro tect ion of ca rbon ma ter ials by acid phosphate impr egnatio n[J].Carbon,2002,40

(8):1249

11王振杰,叶大年.AlPO4高温高压相变研究[J].地质科学, 1990(3):287

12王新鹏,田莳.磷酸铝相变及其热性能和介电性能[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5,34(z2):716

13徐美君,杜念娟.磷酸盐玻璃国内外发展概况[J].建材世界,2009,30(3):53

14王政阅.磷酸盐耐热涂层的制备及固化机理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15卢屹东.高温耐磨抗蚀无机涂层的实验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6

16刘文超.磷酸盐结合剂及金属基高温耐磨陶瓷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1

17邓飞.碳/碳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水热电沉积新技术研究

[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07

18H uang J F,Zhang Y T,Zeng X R,et al.Hy dr othermal electro phor etic deposit ion of yttr ium silicate coat ing on SiC C/C co mpo sites[J].M ater T echn,2007,22(2):85

19杨文冬,黄剑锋,曹丽云,等.水热沉积电压对C AlPO4涂层显微结构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2009,37(8):131420H uang J F,Zhu G Y,Cao L Y,et al.N ovel hydro thermal electr odeposition process used to coat carbon/car bo n com po sites with hy dr ox yapatit e[J].A m Ceram So c Bull,2008, 87(1):9201

21H hang J F,Liu M,W ang B,et al.SiCn/SiC o xidation pr o tective co ating fo r car bon/carbon composit es[J].Carbon, 2009,47(4),1198

22王礼云.磷酸盐耐高温胶凝材料[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5

23H ou L,Luo R Y,Bi Y H,et al.A phosphate based antiox i dation coating for car bo n/carbon co mpo sites[J].N ew Car bo n M ater,2006,21(4):355

24杨尊社,卢刚认,曲德全.C/C复合材料的磷酸盐与硼系涂料的防氧化研究[J].材料保护,2001,34(3):12

25刘槟,易茂中,熊翔.C/C复合材料航空刹车副表面防氧化涂料的研制[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0,10(6):864

26付前刚,李贺军,黄剑锋,等.炭/炭复合材料磷酸盐涂层的抗氧化性能研究[J].材料保护,2005,38(3):52

27薛宁娟,肖志超,苏君明,等.C/C刹车材料用抗氧化涂层性能[J].宇航材料工艺,2009,39(1):49

28杨文冬,黄剑锋,曹丽云,等.A lPO4晶相结构对复合涂层显微结构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J].无机材料学报,2010,25

(5):1

(责任编辑 林 芳)

(上接第33页)

44L o mmens P,Smet P F,Doneg a C de M,et al.Photo lumi nescence pr operties of Co2+ doped ZnO nano cr ystals[J].J L umin,1996,118(2):245

45Qiu D J,Wu H Z,Feng A M,et al.Annea ling effect s on t he micr ostr ucture and photo luminescence pro per ties of N i doped Z nO films[J].Appl Surf Sci,2004,222(1 4):263

46刘晓雪,程文娟,马学鸣,等.N i掺杂ZnO薄膜的荧光特性[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26(11):2069

47Z hang Y B,L i S.Distinct spins of substituent Co in poly cr ystalline Co and Cu co do ped Z nO mag net ic semiconducto rs [J].Appl P hy s Lett,2008,93(4):042511

48朋兴平,兰伟,谭永胜,等.Cu掺杂氧化锌薄膜的发光特性研究[J].物理学报,2004,53(8):2705

49W ang X B,Song C,Geng K W,et al.Pho toluminescence and Raman scattering of Cu doped ZnO films prepa red by mag netron sputter ing[J].A ppl Surf Sci,2007,253(16): 6905

50L iu Z F,Shan F K,Sohn J Y,et al.P hotoluminescence o f Z nO:G a thin films fabr icated by pulsed laser deposit ion technique[J].J Electro cer am,2004,13:183

51李爱侠,毕红,刘艳美,等.Co,Cu共掺杂ZnO薄膜的结构及发光特性[J].发光学报,2008,29(2):289

52Xu M,Z hao H,Ostr ikov K,et al.Effect of do ping w ith Co and/or Cu o n electr onic structur e and o pt ical pro per ties o f

ZnO[J].J Appl P hys,2009,105:044307

53V isw anatha R,Sa pr a S,Gupta S S,et al.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 n do ped Z nO nanocry stals[J].J P hy s Chem B,2004,108(20):6303

54Zhou H J,H ofmann D M,H ofstaetter A,et al.M ag net ic r eso nance investig ation of M n2+in ZnO nano crystals[J].J

A ppl Phys,2003,94(3):1965

55吴小惠,王卿璞.溅射法生长ZnM nO薄膜的结构和光学性质[J].功能材料,2006,37:306

56孙柏,邹崇文,刘忠良,等.衬底温度对PL D方法生长的ZnO 薄膜结构和发光特性的影响[J].无机材料学报,2006,21

(4):1005

57钟红梅,陈效双,王金斌,等.基于离子注入技术的Z nM nO 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及光谱表征[J].物理学报,2006,55(4): 2073

58Chang Y Q,Wang D B,L uo X H,et a l.Synthesis,opti cal,and magnetic pr operties of dilut ed mag net ic semicon ductor Zn1-x M n x O nanow ir es v ia vapor phase gr ow th[J].

A ppl Phys L ett,2003,83(19):4020

59倪赛力,常永勤,多永正,等.M n掺杂ZnO纳米线的拉曼散射和光致发光特性[J].功能材料,2007,38(8):1380

60李金华,张吉英,赵东旭,等.M n掺杂浓度对ZnO纳米薄膜的结构和光致发光的影响[J].液晶与显示,2006,21(6): 615

(责任编辑 张 敏)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发展及应用_上官倩芡

第37卷第3期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7,N o.3 2008年6月J ou rnal of ShanghaiNor m alUn i versity(Natural S ci en ces)2008,J un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发展及应用 上官倩芡,蔡泖华 (上海师范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上海201418) 摘要:叙述了碳纤维的结构形态、分类以及在力学、物理、化学方面的性能,介绍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特性,着重阐述了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中基体的分类、选择和应用,指出了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碳纤维;复合材料 中图分类号:O6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137(2008)03-0275-05 碳纤维作为一种高性能纤维,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高温、抗化学腐蚀、耐辐射、耐疲劳、抗蠕变、导电、传热和热膨胀系数小等一系列优异性能.此外,还具有纤维的柔曲性和可编性[1~3].碳纤维既可用作结构材料承载负荷,又可作为功能材料发挥作用.因此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近几年发展十分迅速.本文作者就碳纤维的特性、分类及其在复合材料领域的应用等内容进行介绍. 1碳纤维特性、结构及分类 碳纤维是纤维状的碳材料,由有机纤维原丝在1000e以上的高温下碳化形成,且含碳量在90%以上的高性能纤维材料.碳纤维主要具备以下特性:1密度小、质量轻,碳纤维的密度为1.5~2g/c m3,相当于钢密度的1/4、铝合金密度的1/2;o强度、弹性模量高,其强度比钢大4~5倍,弹性回复为100%;?热膨胀系数小,导热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耐骤冷、急热,即使从几千摄氏度的高温突然降到常温也不会炸裂;?摩擦系数小,并具有润滑性;?导电性好,25e时高模量碳纤维的比电阻为775L8/c m,高强度碳纤维则为1500L8/c m;?耐高温和低温性好,在3000e非氧化气氛下不熔化、不软化,在液氮温度下依旧很柔软,也不脆化;?耐酸性好,对酸呈惰性,能耐浓盐酸、磷酸、硫酸等侵蚀[4~7].除此之外,碳纤维还具有耐油、抗辐射、抗放射、吸收有毒气体和使中子减速等特性. 碳纤维的结构取决于原丝结构和碳化工艺,但无论用哪种材料,碳纤维中碳原子平面总是沿纤维轴平行取向.用X-射线、电子衍射和电子显微镜研究发现,真实的碳纤维结构并不是理想的石墨点阵结构,而是属于乱层石墨结构[8],如图1所示.构成此结构的基元是六角形碳原子的层晶格,由层晶格组成层平面.在层平面内的碳原子以强的共价键相连,其键长为0.1421n m;在层平面之间则由弱的范德华力相连,层间距在0.3360~0.3440n m之间;层与层之间碳原子没有规则的固定位置,因而层片边缘参差不齐.处于石墨层片边缘的碳原子和层面内部结构完整的基础碳原子不同.层面内部的基础碳原子所受的引力是对称的,键能高,反应活性低;处于表面边缘处的碳原子受力不对称,具有不成对电子,活性 收稿日期:2008-01-04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项目(06D Z034). 作者简介:上官倩芡(1974-),女,上海师范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

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及问题(一)

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及问题(一) 文章介绍了碳纳米管的结构和性能,综述了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聚合物结构复合材料和聚合物功能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碳纳米管在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纯化、分散、损伤和界面等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 。碳纳米管的这些特性使其在复合材料领域成为理想的填料。聚合物容易加工并可制造成结构复杂的构件,采用传统的加工方法即可将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加工及制造成结构复杂的构件,并且在加工过程中不会破坏碳纳米管的结构,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因此,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被广泛地研究。 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可相应地分为结构复合材料和功能复合材料两大类。近几年,人们已经制备了各种各样的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并对所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电性能、热性能、光性能等其它各种性能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对这些研究结果分析表明: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性能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碳纳米管的类型(单壁碳纳米管或多壁碳纳米管),形态和结构(直径、长度和手性)等。文章主要对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所面临的挑战进行讨论。 1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 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三种:液相共混、固相共融和原位聚合方法,其中以共混法较为普遍。 1.1溶液共混复合法 溶液法是利用机械搅拌、磁力搅拌或高能超声将团聚的碳纳米管剥离开来,均匀分散在聚合物溶液中,再将多余的溶剂除去后即可获得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方便快捷,主要用来制备膜材料。Xuetal8]和Lauetal.9]采用这种方法制备了CNT/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并报道了复合材料的性能。除了环氧树脂,其它聚合物(如聚苯乙烯、聚乙烯醇和聚氯乙烯等)也可采用这种方法制备复合材料。 1.2熔融共混复合法 熔融共混法是通过转子施加的剪切力将碳纳米管分散在聚合物熔体中。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制备热塑性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该方法的优点主要是可以避免溶剂或表面活性剂对复合材料的污染,复合物没有发现断裂和破损,但仅适用于耐高温、不易分解的聚合物中。Jinetal.10]采用这种方法制备了PMMA/MWNT复合材料,并研究其性能。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均匀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没有明显的损坏。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显著提高。 1.3原位复合法 将碳纳米管分散在聚合物单体,加入引发剂,引发单体原位聚合生成高分子,得到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这种方法被认为是提高碳纳米管分散及加强其与聚合物基体相互作用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Jiaetal.11]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PMMA/SWNT复合材料。结果表明碳纳米管与聚合物基体间存在强烈代写论文的黏结作用。这主要是因为AIBN在引发过程中打开碳纳米管的π键使之参与到PMMA的聚合反应中。采用经表面修饰的碳纳米管制备PMMA/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不但可以提高碳纳米管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比例,复合材料的机械力学性能也可得到巨大的提高。 2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2.1聚合物/碳纳米管结构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因其超乎寻常的强度和刚度而被认为是制备新一代高性能结构复合材料的理想填料。近几年,科研人员针对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机械力学性能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随着碳纳米管的加入,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抗张强度及断裂韧性的提高。

碳基纳米复合材料EDLC超级电容器

摘要 制造并测试了基于活性炭作为主材料电极的超级电容器。MWCNT作为添加剂添加到主体材料中以形成纳米复合材料并且确认MWCNT浓度对改善的影响,研究超级电容器的性能。使用1M TEABF4-PC溶液作为有机电解质。纳米复合材料在改善超级电容的比功率和能量密度方面不同地起作用,测试方法采用阻抗光谱、进行循环伏安法和恒电流充电- 放电测量来表征电容器。 介绍 电化学双层电容器(EDLC)的超级电容器是具有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是介于传统电容器和电池之间。随着对具有高功率的能量存储装置的需求长的耐久性增加的提高,超级电容器变得越来越重要。EDLC超级电容器与传统的电容器的区别,是其电极由多孔导体如活性炭组成,其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并且其通过静电力累积并保持电荷/电解质界面的薄层上的电荷或非法拉效应,使得其具有巨大的电容(> 100F / g),并且具有更高的功率和更长的再循环寿命(> 100000个周期)比可充电电池。然而,到目前为止EDLC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不是那么高。 碳质材料如碳气凝胶、粉末和碳纤维是最常用的材料作为超级电容器中的电极,因为碳可具有高表面积,化学和热稳定,成本相对低和环保。提高EDLC性能的方法包括创造新的碳纳米复合材料电极,目的是为了增加电极的导电性和表面积。 在本报告中,探索了一系列用于EDLC的碳基对称电极,使用商用的活性炭粉末作为基本活性材料,碳纳米管作为导电填料。还探讨了在混合溶剂中基于LiPF 6或Et 4 NBF 4的有机电解质的性能,其具有大于3V的电化学窗口。使用VersaSTAT MC分析仪在测试其阻抗谱,循环伏安法和恒电流充电- 放电测试。 实验步骤 1.碳电极 使用表面积为1000m 2 / g的活性炭粉末(AC)作为主体电极材料。在一系列研究中分别以0.15重量%,1重量%和7重量%的重量百分比添加多壁碳纳米管粉末(MWCNT)而没有改性。以5重量%的总固体组分添加PVDF(聚(偏二氟乙烯))作为粘合剂。碳质膜的面密度为4?5mg / cm 2。 2.制作电容器 图1 图1提供了在本研究中制造的超级电容器电池类型的图。电解质为1M Et 4 NBF 4(四氟硼酸四乙铵或TEABF 4)在PC(碳酸亚丙酯)中。盐和溶剂都来自Sigma-Aldrich,Et4NBF4纯度为99%,PC为无水,99.7%纯度。 为了组装电容器电池,切出两个碳质材料涂覆的Al的矩形条并与碳侧面对面组合,将隔膜用电解质溶液浸泡并夹在其间。因此,形成对称电极EDLC单元,其中电极重叠区域被定义为工作区域,其在所有器件中固定为2cm 2。

碳碳复合材料论文

碳/碳复合材料 概述 C/C复合材料是指以碳纤维作为增强体,以碳作为基体的一类复合材料。作为增强体的碳纤维可用多种形式和种类,既可以用短切纤维,也可以用连续长纤维及编织物。各种类型的碳纤维都可用于C/C复合材料的增强体。碳基体可以是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的热解碳,也可以是高分子材料热解形成的固体碳。C/C 复合材料作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具有密度低、高比强度比模量、高热传导性、低热膨胀系数、断裂韧性好、耐磨、耐烧蚀等特点,尤其是其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不仅不会降低反而还可能升高,它是所有已知材料中耐高温性最好的材料。因而它广泛地应用于航天、航空、核能、化工、医用等各个领域。 C/C复合材料的致密化工艺 C/C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主要有两种方法:化学气相法(CVD 或CVl)和液相浸渍一碳化法。前者是以有机低分子气体为前驱体,后者是以热塑性树脂(石油沥青、煤沥青、中间相沥青)或热固性树脂(呋喃、糠醛、酚醛树脂)为基体前驱体,这些原料在高温下发生一系列复杂化学变化而转化为基体碳。为了得到更好的致密化效果,通常将化学气相法和液相浸渍一碳化法进行复合致密化,得到具有理想密度的C/C复合材料。 1、化学气相法

化学气相法(cVD或cVI)是直接在坯体孔内沉积碳,以达到填孔和增密的目的。沉碳易石墨化,且与纤维之间的物理兼容性好,而且不会像浸渍法那样在再碳化时产生收缩,而这种方法的物理机械陛能比较好。但在cVD过程中,如果碳在坯体表面沉积就会阻止气体向内部孔的扩散。对于表面沉积的碳应用机械的方法除去,再进行新一轮沉积。对于厚制品,CVD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且这种方法的周期也很长。 2、液相浸渍法一碳化法 液相浸渍法相对而言设备比较简单,而且这种方法适用性也比较广泛,所以液相浸渍法是制备C/C复合材料的一个重要方法。它是将碳纤维制成的预成型体浸入液态的浸渍剂中,通过加压使浸渍剂充分渗入到预成型体的空隙中,再通过固化、碳化、石墨化等一系列过程的循环,最终得到C/C复合材料。它的缺点是要经过反复多次浸渍、碳化的循环才能达到密度要求。液相浸渍法中浸渍剂的组成和结构十分重要,它不仅影响致密化效率,而且也影响制品的机械性能和物理性能。提高浸渍剂碳化收率,降低浸渍剂的黏度一直是液相浸渍法制备C/C复合材料所要解 决的重点课题之一。浸渍剂的高黏度和低碳化收率是目前C/C 复合材料成本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浸渍剂的性能不仅能提高C/C复合材料的生产效率,降低其成本,也可提高C/C复合材料的各种性能。C/C复合材料的抗氧化处理碳纤维在空气中,于360℃开始氧化,石墨纤维要略好于碳纤维,其开始氧化的温度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发展和应用(精)

·开发与创新·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of Carbon Fiber and Its Composites GAO Bo ,XU Zi-Li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performance and features of carbon fiber,briefly overviews the history,including both foreign and domestic.And analyses the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of carbon fiber composite material,emphasizes the related performance that carbon fiber adds to the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and points out its research prospects.Key words:carbon fiber ;composite ;metal matrix 0引言 碳纤维是含碳量高于90%的无机高分子纤维,是由有机母体纤维(聚丙烯睛、粘胶丝或沥青等采用高温分解法在1000~3000℃高温的惰性气体下碳化制成的。它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新材料,比重不到钢的1/4,能像铜那样导电,比不锈钢还耐腐蚀,而其复合材料抗拉强度一般都在3500Mpa 以上,是钢的7~9倍,抗拉弹性模量为23000~43000Mpa ,也高于钢。碳纤维按其原料可分为三类:聚丙烯腈基(PAN 碳纤维、石油沥青基碳纤维和人造丝碳纤维三类。其中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用途最广,需求也最大[1]。 1碳纤维的发展史 1.1国外碳纤维的发展历史 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研究粘胶基碳纤维,1959 年生产出了粘胶基纤维Thormel-25,这是最早的碳纤维产品。同一年,日本发明了用聚丙烯腈基(PAN 原丝

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的分析现状及问题

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的分析现状及问题 [摘要]文章介绍了碳纳米管的结构和性能,综述了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聚合物结构复合材料和聚合物功能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碳纳米管在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纯化、分散、损伤和界面等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结构;性能 自从1991 年日本筑波NEC 实验室的物理学家饭岛澄男(Sumio Iijima)[1]首次报道了碳纳米管以来,其独特的原子结构与性能引起了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兴趣。按石墨层数的不同碳纳米管可以分为单壁碳纳米管(SWNTs) 和多壁碳纳米管(MWNTs)。碳纳米管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力学性能(碳纳米管理论上的轴向弹性模量与抗张强度分别为1~2 TPa 和200Gpa)、卓越的热性能与电性能(碳纳米管在真空下的耐热温度可达2800 ℃,导热率是金刚石的 2 倍,电子载流容量是铜导线的1000 倍)[2-7]。碳纳米管的这些特性使其在复合材料领域成为理想的填料。聚合物容易加工并可制造成结构复杂的构件,采用传统的加工方法即可将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加工及制造成结构复杂的构件,并且在加工过程中不会破坏碳纳米管的结构,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因此,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被广泛地研究。 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可相应地分为结构复合材料和功能复合材料两大类。近几年,人们已经制备了各种各样的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并对所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电性能、热性能、光性能等其它各种性能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对这些研究结果分析表明: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性能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碳纳米管的类型(单壁碳纳米管或多壁碳纳米管),形态和结构(直径、长度和手性)等。文章主要对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所面临的挑战进行讨论。 1 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 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三种:液相共混、固相共融和原位聚合方法,其中以共混法较为普遍。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其应用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其应用 任成,王小军,李永祥,王建龙,曹端林 摘要:石墨烯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成为物理化学和材料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分类,主要包括石墨烯-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和石墨烯-碳基材料复合材料。并简述石墨烯复合材料在催化领域、电化学领域、生物医药领域和含能材料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石墨烯;复合材料;纳米粒子;含能材料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Graphene composites ABSTRACT: Graphene has recently attracted much interest in physics,chemistry and material field due to its uniqu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structure and classification of graphene composites, mainly inclouding graphene-nanoparticles composites, graphene-polymer composites and graphene-carbonmaterials composites. And resume the application of graphene composites in the field of catalysis, electrochemistry, biological medicine and energetic materials. Keywords: graphene; composites; nanoparticles; energetic materials 石墨烯自2004年曼彻斯特大学Geim[1-3]等成功制备出以来,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颇受物理化学和材料学界的重视。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紧密堆积构成的二维晶体,是包括富勒烯、碳纳米管、石墨在内的碳的同素异形体的基本组成单元。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机械剥离法,晶体外延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插层剥离法以及采用氧化石墨烯的高温脱氧和化学还原法等[4-10]。与碳纳米管类似,石墨烯很难作为单一原料生产某种产品,而主要是利用其突出特性与其它材料体系进行复合.从而获得具有优异性能的新型复合材料。而氧化石墨烯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和结构,使其成为制备石墨烯和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理想前驱体。本文综述了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结构、分类及其在催化领域、电化学领域、生物医药领域和含能材料领域的应用。

碳纳米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 2007-4-3 14:18:08 【文章字体:大中小]打印收藏关闭 纳米技术是21世纪的前沿科学技术,碳纳米管技术则是该领域中一个强有力的生长点。碳纳米管问世十三年来,日益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其独特的性能正在被认识并加以利用,如何降低成本,大量生产有特定结构的碳纳米管依然是人们的努力方向,含碳纳米管的聚合物复合材料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高聚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于1991年由s.iijima 发现,其直径比碳纤维小数千倍,其性能远优于现今普遍使用的玻璃纤维。其主要用途之一是作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 碳纳米管基本上可分为单壁型和多壁型两类。虽然他们乍看起来非常相似,但其制作方法和性能不尽相同。纳米管的结构决定它们是具有金属性还是具有半导体性质。大约三分之二的单壁纳米管属于半导体型,三分之一属金属型。至于多壁纳米管,由于各层壳的性能的叠加,难以做出明显区别,但大体上是金属型。单壁型碳纳米管外径一般为1到2nm多壁型纳米管直 径则在8到12nm之间,它的典型长度一般为10微米,最长可达100微米, 长径比至少可达1000: 1。 美国国内纳米管的生产商有Hyperion Catalysis (产品是多壁纤维纳米管)和新登陆的Zyvex Corp (产品有单壁和多壁纳米管)。这两家厂商提供的母料中都含有15%到20%的纳米管。 碳纳米管的力学性能相当突出。现已测出多壁纳米管的平均弹性模量为 1.8TPa。碳纳米管的拉伸强度实验值约为200GPa是钢的100倍,碳纤维的20倍。碳纳米管弯曲强度为14.2GPa,尽管碳纳米管的拉伸强度如此之高,但它们的脆性不象碳纤维那样高。碳纤维在约1^变形时就会断裂,而碳纳米管要到约18%变形时才会断裂。碳纳米管的层间剪切强度高达500MPa比传 统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高一个数量级。 在电性能方面,碳纳米管用作聚合物的填料具有独特的优势。加入少量碳纳米管即可大幅度提高材料的导电性。与以往为提高导电性而向树脂中加 入的碳黑相比,碳纳米管有高的长径比,因此,其体积含量可比球状碳黑减少很多。多壁碳纳米管的平均长径比约为1000;同时,由于纳米管的本身长度极短而且柔曲性好,它们填入聚合物基体时不会断裂,因而能保持其高长径比。爱尔兰都柏林trinity 学院进行的研究表明,在塑料中含2%-3%勺多壁碳纳米管使电导率提高了14个数量级,从10-12s/m提高到了102s/m。

几种碳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几种碳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碳基纳米材料是指分散相至少有一维小于100 nm的碳材料。分散相可以由碳原子组成,也可以由其它原子(非碳原子)组成。 到目前为止,发现的碳基纳米材料有富勒烯、碳纳米管、石墨烯、荧光碳点及其复合材料。碳基纳米材料在硬度、耐热性、光学特性、耐辐射特性、电绝缘性、导电性、耐化学药品特性、表面与界面特性等方面都比其它材料优异,可以说碳基纳米材料几乎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物质所具有的特性,如最硬—最软,全吸光—全透光,绝缘体—半导体—良导体,绝热—良导热等,因此具有广泛的用途。 发展制备这些材料的新方法、新技术,研究这些材料不同的纳米结构对性质的影响,不仅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能源和生命分析领域的快速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本论文工作中,以碳基纳米材料为主体,以微波水热、溶剂热等液相合成策略为手段,从探索纳米材料的结构、表面性质与其性能的关系出发,构建功能化碳基纳米材料,以满足在能源和生命分析应用中的要求。 本论文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微波辅助原位合成石墨烯/聚3,4-乙烯二氧噻吩复合物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本工作中我们报道了一个新颖的微波辅助原位合成石墨烯/聚3,4-乙烯二氧噻吩复合物的新方法。首先,石墨烯氧化物(GO)和3,4-乙烯二氧噻吩单体(EDOT)通过两者间的吸附作用形成GO/EDOT复合物。 然后,在微波加热条件下,GO表面吸附的EDOT单体被GO氧化聚合为聚3,4-乙烯二氧噻吩,同时GO转化为石墨烯,进而形成石墨烯/聚3,4-乙烯二氧噻吩(G/PEDOT)复合物。产物中不含过量的EDOT或GO,从而保证了复合物的纯度。 本研究还对该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循环伏安和恒电流充放电技术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林德春潘鼎高健陈尚开 (上海市复合材料学会)(东华大学)(连云港鹰游纺机集团公司) 碳纤维是纤维状的碳素材料,含碳量在90%以上。具有十分优异的力学性能,与其它高性能纤维相比具有最高比强度和最高比模量。特别是在2000℃以上高温惰性环境中,是唯一强度不下降的物质。此外,其还兼具其他多种得天独厚的优良性能:低密度、高升华热、耐高温、耐腐蚀、耐摩擦、抗疲劳、高震动衰减性、低热膨胀系数、导电导热性、电磁屏蔽性,纺织加工性均优良等。因此,碳纤维复合材料也同样具有其它复合材料无法比拟的优良性能,被应用于军事及民用工业的各个领域,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光辉业绩,尤为世人所瞩目。 可以明显看出,在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的用量有大幅度增加,2006年比2001年增长约40%,2008年增长约76%,2010年和2001年相比增长超过100%。 本文将介绍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的新进展。 1 航空领域应用的新进展 T300 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已经在飞行器上广泛作为结构材料使用,目前应用较多的 为拉伸强度达到5.5GPa,断裂应变高出T300 碳纤维的30%的高强度中模量碳纤维T800H 纤维。 (1)军品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是生产武器装备的重要材料。在战斗机和直升机上,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于战机主结构、次结构件和战机特殊部位的特种功能部件。国外将碳纤维/环氧和碳纤维/双马复合材料应用在战机机身、主翼、垂尾翼、平尾翼及蒙皮等部位,起到了明显的减重作用,大大提高了抗疲劳、耐腐蚀等性能,数据显示采用复合材料结构的前机身段,可比金属结构减轻质量31.5%,减少零件61.5%,减少紧固件61.3%;复合材料垂直安定面可减轻质量32.24%。用军机战术技术性能的重要指标——结构重量系数来衡量,国外第四代军机的结构重量系数已达到27~28%。未来以F-22为目标的背景机复合材料用量比例需求为35%左右,其中碳纤维复合材料将成为主体材料。国外一些轻型飞机和无人驾驶飞机,已实现了结构的复合材料化。目前主要使用的是T300级和T700级小丝束碳纤维增强的复合材。 美国在歼击机和战斗机上大量使用复合材料:F-22的结构重量系数为27.8%,先进复合材料的用量已达到25%以上,军用直升机用量达到50%以上。八十年代初美国生产的单人

有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探讨(doc 9页)

有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探讨(doc 9页)

有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研究 摘要:自从上个世纪末纳米技术的出现,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把纳米材料与高分子材料复合,制备高性能和功能化的复合材料成为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热点之一。作为纳米材料领域之一的碳纳米管(CNTs)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能,是一种具有纳米直径的管状碳纤维,它具有超强的韧性和强度以及优异的导电性能。通过不同的复合方法可制备出增强、导电和电磁屏蔽的优异性能的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论文通过不同的方法制备了不同高分子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研究了CNTs在基体中分散状况和复合材料的力学、热学和导电性能,并探讨了CNTs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纳米材料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前言:由于高分子材料来源丰富、制造方便、加工容易、节省能源和投资、效益显著、品种繁多、用途广泛,因而在材料领域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分子材料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新要求,使高分子材料科学的发展呈现出高性能化、功能化、复合化、精细化和智能化的趋势。而纳米技术的出现则为材料科学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为高性能、功能化的材料开创了新的领域。因而世界上许多国家把纳米材料的开发放在了特别重要的位置,并形成一股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潮[1]。 纳米材料是指平均粒径在纳米级(1-100nm)范围内的固体材料的总称。而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则是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复合材料,一般是指以有机高分子聚合物为连续相与纳米粒子进行复合而得到的复合材料。这种材料能够充分的结合高分子材料以及纳米粒子所具有的特性,大大的扩展了高分子材料的应用领域,而成为纳米材料里的研究热门。 1、纳米材料的特性 1992年国际纳米材料会议对纳米材料定义如下:一相任一维的尺寸达到 100nm以下的材料为纳米材料[2]。由此可知,纳米材料的几何形状既可以是粒径小于100nm的零维纳米粉末,也可以是径向尺寸小于100nm的一维纳米纤维或二维纳米膜、三维纳米块体等。纳米材料的材质可以是金属或非金属;相结构可以是单相或多相;原子排列可以是晶态或非晶态。当物质进入纳米级后,其在催化、光、电、热力学等方面都出现特异化,这种现象被称为“纳米效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面效应

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研究报告Word版

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研究报告 摘要:本文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目前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优异性能、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及在其所应用领域中的发展前景。同时,也指出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应用和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字: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前景 1 前言 碳纤维复合材料是以碳纤维为增强体与树脂、陶瓷及金属等基体复合而成的结构材料。碳纤维是纤维状的碳素材料,含碳量在90% 以上。它是利用各种有机纤维在惰性气体中、高温状态下碳化而制得。碳纤维除了具有十分优异的力学性能外,碳纤维还具有低密度、耐高温、耐腐蚀、耐摩擦、抗疲劳、震动衰减性高、电及热传导性高、热膨胀系数低、穿透性高等优良性能[1]。基于此,到目前为止,用碳纤维与其他基体复合而成的先进基复合材料是目前用得最多,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复合材料。 碳纤维复合材料与金属材料或其他工程材料相比有许多优良的性能,如表1-1所示[2]: 表1-1 各材料性能比较 通过比较可知,(1)碳纤维复合材料比强度是钢SAE1010(冷轧)的近20倍,是铝6061-T6 的近10倍;其比模量则超过这些钢和铝材的3倍。因此其具有高的比强度和比模量。(2)大多数碳纤维复合材料可通过设计增强纤维的取向及用量来对结构材料的性能实行剪裁,达到性能最佳。(3)碳纤维复合材料密度低,质量轻,能有效减轻构件重量。除此之外,碳纤维复合材料还有多选择性成型工艺、良好的耐疲劳性能及良好的抗腐蚀性等。

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优于其他材料的性能,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2013年碳纤维复合材料总产值147亿美元,其中CFRP产值94亿美元,约占64%。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需求7.2万t,2020年预计需求量将达14.6万t(图1-1),2010—2020年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年均增长率都将超过11%[3][4]。 2016、2020年的需求量为预测值。 图1-1 2011—2020年全球碳纤维和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需求量 其中,欧洲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需求占全球市场的40 %,美国占25 %,中国占20 %,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占市场份额在15 %上下。其中中国市场对碳纤维的需求每年也在逐步增加,中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需求如图1-2所示: 图1-2 中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需求 2015年,碳纤维制造商日本帝人公司扩大碳纤维复合材料合作领域,其目标是将他们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概述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概述 摘要:本文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进行了介绍,详细介绍了其优点和应用。并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字: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s are introduced, its advantages and application was introduced in detail.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arbon fiber composite materials. Key words: carbon fiber, composite materials, applications 1.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介绍 复合材料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品质的材料通过专门的成型工艺和制造方法复合而成的一种高性能新材料,按使用要求可分为结构复合材料和功能复合材料,到目前为止,主要的发展方向是结构复合材料,但现在也正在发展集结构和功能一体化的复合材料。通常将组成复合材料的材料或原材料称之为组分材料(constituent materials),它们可以是金属陶瓷或高聚物材料。对结构复合材料而言,组分材料包括基体和增强体,基体是复合材料中的连续相,其作用是将增强体固结在一起并在增强体之间传递载荷;增强体是复合材料中承载的主体,包括纤维、颗粒、晶须或片状物等的增强体,其中纤维可分为连续纤维、长纤维和短切纤维,按纤维材料又可分为金属纤维、陶瓷纤维和聚合物纤维,而目前用得最多的和最重要的是碳纤维[1]。 碳纤维是一种直径极细的连续细丝材料,直径范围在6~8 μm 内,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材料。目前用在复合材料中的碳纤维主要有两大类: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和沥青基碳纤维,分别用聚丙烯腈原丝(称之为前驱体)、沥青原丝通过专门而又复杂的碳化工艺制备而得。通过碳化工艺,使纤维中的氢、

【CN109772419A】在限域空间构筑氮化碳基超薄纳米片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178756.8 (22)申请日 2019.03.11 (71)申请人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地址 113001 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丹东路 西段1号 (72)发明人 杨占旭 王崇泽 谭文 崔博洋  (74)专利代理机构 沈阳亚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 公司 21107 代理人 郭元艺 (51)Int.Cl. B01J 27/24(2006.01) B01J 37/08(2006.01) B82Y 30/00(2011.01) B82Y 40/00(2011.01) C01B 3/04(2006.01) (54)发明名称 在限域空间构筑氮化碳基超薄纳米片复合 材料的制备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属于光催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限 域空间构筑氮化碳基超薄纳米片复合材料的制 备方法,按如下步骤实施:(1)将氰胺与蛭石混 合,程序升温至300~400℃,再缓慢冷却至室温, 得到氰胺插层蛭石前体:(2)将所述氰胺插层蛭 石前体与有机溶液搅拌反应,抽滤洗涤后烘干; 在空气中加热至500~650℃,再缓慢冷却至室 温;(3)将所得产物与强酸反应,抽滤洗涤滤饼后 烘干。本发明成本低,易于工业化生产,目的产物 分散性好且具有优良光催化性能。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3页CN 109772419 A 2019.05.21 C N 109772419 A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09772419 A 1.一种在限域空间构筑氮化碳基超薄纳米片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步骤实施: (1)将氰胺与蛭石混合,程序升温至300~400℃,再缓慢冷却至室温,得到氰胺插层蛭石前体; (2)将步骤(1)所述氰胺插层蛭石前体与有机溶液搅拌反应,抽滤洗涤后烘干;在空气中加热至500~650℃,再缓慢冷却至室温; (3)将步骤(2)所得产物与强酸反应,抽滤洗涤滤饼后烘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限域空间构筑氮化碳基超薄纳米片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氰胺与蛭石混合均匀后置于氧化铝坩埚中,在空气中以1~10℃/min加热至300~400℃,维持1~4h后,再缓慢冷却至室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在限域空间构筑氮化碳基超薄纳米片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将氰胺插层蛭石前体与1~40mL有机溶液在40~90℃下搅拌反应2~60h,抽滤洗涤后40~80℃烘干;在空气中加热至500~650℃,维持1~4h后,再缓慢冷却至室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在限域空间构筑氮化碳基超薄纳米片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将所得产物与强酸在40~90℃下搅拌反应2~60 h,抽滤并用去离子水洗涤滤饼后40~80℃烘干。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在限域空间构筑氮化碳基超薄纳米片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氰胺为单氰胺、二氢二氨或三聚氰胺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在限域空间构筑氮化碳基超薄纳米片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氰胺与蛭石的质量比为1:1~2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在限域空间构筑氮化碳基超薄纳米片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有机溶液为醛溶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在限域空间构筑氮化碳基超薄纳米片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醛溶剂为甲醛溶剂、乙醛溶剂或丁醛溶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在限域空间构筑氮化碳基超薄纳米片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空气中加热升温速率为1~10 ℃/min。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在限域空间构筑氮化碳基超薄纳米片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强酸为盐酸、硫酸或氢氟酸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2

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种类、制备和应用

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种类、制备及应用 杨晨材研0906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100029) 摘要:本文主要陈述总结了复合材料及其碳纤维的种类、制备及应用方面的相关知识。 关键词:碳纤维;复合材料;种类;制备;应用 1.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具有比强度高,比模量高,剪切强度和剪切模量高,高温性能高,耐热性高等特性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1.1种类 复合材料按其性能高低可分为常用复合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根据其用途可分为结构复合材料和功能复合材料;按照复合方式可分为宏观复合材料和微观复合材料。根据不同增强体形式可分为纤维复合材料、颗粒复合材料、片材复合材料和叠层复合材料。还有,可以根据基体材料的不同细分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和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本文主要以基体材料的细分方式介绍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 其生产流程见图1.1。 图1.1 复合材料制品的生产流程图 1.2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是聚合物或俗称树脂作为基体与粒状、片状、纤维状填充组分作为增强体的复合材料。按基体的不同还可以分成热固性树脂基、热塑性树脂基和橡胶基。

1.2.1制备 其主要制备方法有:预浸料、手糊成型工艺、喷射成型、袋压成型、模压成型、纤维缠绕成型、拉挤成型、熔融流动成型、增强反应注射成型和树脂传递模塑。 1.2.2应用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建筑、化学、交通运输、机械电器、电子工业及医疗、国防、航天航空及火箭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如手糊成型制得的广播卫星抛物面天线、太阳能电池帆板;纤维缠绕成型可制得雷达罩、火箭发动机壳、压力容器;模压成型制得的整体浴室和汽车保险杠等等。 1.3金属基复合材料 金属基复合材料是以金属、合金和金属间化合物为基体,以无机纤维和金属间化合物等为增强体,通过浸渗、固结工艺制成的复合材料。根据其基体的种类可细分为轻金属基、高熔点金属基和金属间化合物基。 1.3.1制备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主要制备工艺方法有:固相法、液相法和原位复合法。固相法主要有粉末冶金、固态热压法、热等静压法;液态法主要有真空压力浸渍法、挤压铸造法;原位复合法主要包括共晶合金定向凝固、直接金属氧化物法、反应生成法。 1.3.2应用 金属基复合材料主要可应用于航天、航空、汽车、医疗、体育用品等领域。如航天飞机中段主机身的B/Al关键桁架、臂状支柱;齿轮;高尔夫球杆击球头及各种支架等等。 1.4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 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主要有陶瓷基复合材料、水泥基复合材料和碳基复合材料。 1.4.1陶瓷基复合材料 陶瓷基复合材料是以陶瓷材料为基体,并以陶瓷、碳纤维和难熔金属的纤维、晶须、晶片和颗粒为增强体,通过适当的复合工艺所构成的复合材料。主要可细分为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玻璃基复合材料和玻璃陶瓷基复合材料。 其制备工艺主要有:粉末冶金法(颗粒)、浆体法(液体法)、热压烧结法、液态浸渍法、直接氧化法、溶胶-凝胶法、化学气相浸渍法(CVI)、先驱体转化和反应熔融浸渗(RMI)等。 陶瓷基复合材料可应用于切削工具方面及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如刀具、滑动构件、发动机制件、能源构件等。法国已将长纤维增强炭化硅复合材料应用于制造高速列车的制动件,显示出优异的摩擦磨损特性,取得满意的使用效果。

碳_碳复合材料的性能和应用进展

碳/碳复合材料的性能和应用进展 康 永1,柴秀娟2 (1 陕西金泰氯碱化工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陕西榆林,718100; 2 陕西金泰氯碱化工有限公司,陕西榆林,718100) 摘要:碳/碳(C/C)复合材料是以碳为基体,碳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高温、耐腐蚀、耐疲劳、抗蠕变、导电、传热和膨胀系数小等一系列优异性能,既可作为结构材料承载重荷,又可作为功能材料发挥作用。同时,碳/碳(C/C)复合材料是一种能在超高温条件下工作的高温结构材料,所以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碳/碳(C/C)复合材料的制备相应力学、热学性能,化学性能和其在各领域的应用进展。 关键词:碳/碳复合材料;石墨化度;性能;应用 中图分类号:TQ31 The R esearch Progress on the Carbon/Carbon Co m posites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KANG Yong1,C HA I X i u j u an2 (1The Research C enter of Shanx i Ji n tai Chlor-alkaliChe m ica lCo LTD.,Yuli n718100,Shanx,i China;2Shanx i Ji n ta iCh l o r a l k ali Che m ical Co LTD.Yu lin718100,Shanx,i China) A bstract:C arbon/Carbon co m posites wh ich is reinforced by carbon fiber bases on carbon m atr i x.It has a ser i e s of excellent perfor m ance,such as h i g h specific strength,h i g h specific m odu l u s,high te m perature resistance, corrosion resistance,fati g ue to lerance,creep resistance,e lectrical conductiv ity,heat transfer and s m a ll expan si o n coeffic ien.t So it can not on ly be a structura lm aterial beari n g heavy loads,but a lso play a ro l e as functi o na l m aterials.M ean w h ile,Carbon/C ar bon(C/C)co m posites exh i b it excellent structura l properties at e l e vated te m per atures,and are consi d ered as the m ost pr o m i s ing candida te m ateria ls for h i g h te m perature applicati o ns such as in a viati o n and space fli g ht i n dustries. K ey words:C arbon/Carbon co m posites;graph itization degree;properti e s;app li c ations 碳/碳复合材料是以碳纤维及其织物为增强材料,以碳为基体,通过加工处理和碳化处理制成的全碳质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在高温热处理之后碳元素含量高于99%,故该材料具有密度低,耐高温,抗腐蚀,热冲击性能好,耐酸、碱、盐,耐摩擦磨损等一系列优异性能。此外,碳/碳复合材料的室温强度可以保持到2500 ,对热应力不敏感,抗烧蚀性能好。故该复合材料具有出色的机械特性,既可作为结构材料承载重荷,又可作为功能材料发挥作用,适于各种高温用途使用[1]。 碳/碳复合材料在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以及陶瓷基复合材料四大类复合材料中就其研究与应用水平来说,仅次于树脂基复合材料,优先于其他类复合材料,已经全面走向工程应用阶段[2]。C/C复合材料是一种多相非均质混合物。这种材料的力学性能、热物理性能及摩擦磨损性能与材料的碳结构密切相关[3 5]。石墨化度是C/C复合材料最重要的结构参数之一,通过调整、控制C/C复合材料各组元及整体的石墨化状态、程度,可以赋予C/C复合材料不同的综合性能,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6 9]。因此,石墨化研究是C/C复合材料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 38 康 永等 碳/碳复合材料的性能和应用进展 收稿日期:2010 06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