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高中语文1.2 简笔与繁笔双基限时练 苏教版必修3

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高中语文1.2 简笔与繁笔双基限时练 苏教版必修3
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高中语文1.2 简笔与繁笔双基限时练 苏教版必修3

简笔与繁笔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确凿.(záo)剽.悍(piāo)

好莱坞.(wù) 潜.力股(qiǎn)

B.朴.刀(pǔ) 畏葸.(xǐ)

供.销社(gòng) 入场券.(quàn)

C.反刍.(zhōu) 道行.(héng)

盖.然性(gài) 瓦楞.纸(léng)

D.髌.骨(bìn) 画片.(piàn)

揩.油(kāi) 重创.(chuāng)

解析A项,潜qián;B项,朴pō 供gōng;C项,刍chú。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晃神,一转眼,我们就这样垂垂老去。雨淋过天气,疲倦的人心,记忆里的童话早已慢慢地融化。跟着时间走,忘了自己的来路,散了自己的执意。

B.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效就证明,反对“四风”、把八项规定变成“铁八条”,关键正在于从小处抓严、抓实。因此,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也须及时检视细枝未节,防范小积弊拖成大问题。

C.过去三年,直播前绝对保密的短片,现场提问嘉宾举起的哭脸牌,问政嘉宾接踵而至的麻辣点评和市民代表随手按动的表诀器,让不少官员坐立不安。

D.惟其如此,方能让人们真切体悟到真善美就在身边,逐步涵养传递爱与善的自觉,激发见贤思齐、明德惟磬的正能量。

解析B项,细枝末节;C项,表决器;D项,明德惟馨。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住房问题牵扯面广,如何理清

..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如何看待住房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等都是需要破解的方向性问题。

B.该镇距县城不远不近,没有优势,没有特色,再怎么想发展,面临的局面却总是让

人不尴不尬

....,无论是目标招商还是外出引资,总是底气不足。

C.由于

..发生了那件事以后,我变得乐观了许多,也坚强了许多,因为它告诉我:只要你迎难而上,毫不气馁,再大的困难也会向你低头。

D.其实文学有“公约数”,大家都关心人类及人性的问题,尽管类型文学和纯文学在

形态上判若云泥

....,但在描写人性的方面其实是一样的。

解析A项,应改为“厘清”;B项,“不尴不尬”形容办事或处境很为难;C项,应改为“自从”;D项,比喻差距极大,差别悬殊就像云和泥的距离那样,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答案 B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目前,绍兴城南邮局正从实体店向网络发展,致力于打造一个集交友、纪念、联络情感等多种服务于一体,融合函件、集邮、报刊、电子商务、分销等各项业务。

B.近日,《华盛顿邮报》在将“生日不快乐”这句“祝福语”送给雷曼兄弟投资银行倒闭5周年时,也再次点燃了这个几乎搅翻全球金融圈的事件引发的争议浪潮。

C.根据挪威一家博物馆与一名中国商人达成的协议,一个多世纪前在中国定居的前挪威骑兵军官买走七根圆明园大理石柱定于今年秋季重归故里,并将被捐赠北大。

D.走访中,各媒体记者发扬“走、转、改”精神,沉下心、俯下身,走进皖江城市带企业一线,围绕推动皖江示范区建设的重大举措和成效等专题进行聚焦式报道。

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句尾增加“的现代化邮政平台”;B项,搭配不当,“点燃……争议浪潮”改为“掀起……浪潮”;C项,表意不明,被动表达错误,应该是“一个多世纪前被当时在中国定居的前挪威骑兵军官买走的7根圆明园大理石柱定于今年秋季重归故里,并将捐赠给北大”。

答案 D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的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华如水静流,中国人是多情的、善感的。虽然我们不都是诗人,可总会在人生的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情上涌:________;________。那就让我们从寻找中国诗歌的意象开始,从一草一木,从春花秋月开始起程,沿着诗歌的通幽曲径,抵达我们的心灵深处。

①总会有那样一个节点,我们品味人生,心绪万千

②成年跌宕时,我们谁不曾在诗酒中流连

③我们谁不曾登高看水阔山长?我们谁不曾渴望逃离喧嚣,寻访静谧的田园

④我们谁没有经过春来秋往的涤荡?我们谁没有经历日月交叠的轮转

⑤总会有那么一个契机,我们想寻找真实的自己

⑥少年飞扬时,我们谁不曾向往长剑狂歌的豪侠倜傥

A.⑥②④③⑤① B.⑥③②④①⑤

C.④②⑥③⑤① D.④③⑥②①⑤

解析①⑤为陈述句,可知是第二组句子,依据后文“那就让我们从寻找中国诗歌的意象开始”,抓住关键词“寻找”可知前文应为①⑤,故而排除A和C。第一组中,依据句式

结构和时间“少年”“成年”应为⑥②,也可排除C;依据句式“谁不曾”可知②③⑥应相近,但③中的“寻访田园”不能在⑥的“少年”后,排除B;依据结构可知④“谁没有”置于最前,后接“谁不曾”,由后文“年华如水静流”可知⑥②应在前与之衔接,故答案为D。

答案 D

6.根据所给材料内容,在表格内填写恰当的句子,每处不超过25字。

备受关注的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已于10月21日出台。改革方案将在高考中加强语文的考核,2016年高考,语文由现在的150分增至180分。同时,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分值由150分降至100分,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以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三年内有效。到2016年,高考分数调整到位,除语文和英语的分值调整外,文科数学、理科数学均为150分,文科综合320分,理科综合320分,高考文史类、理工类总分均为750分。

2014年仍坚持2013年命题方向,继续调整试卷结构,把握好学科间的平衡,使考试内容改革成效随时间显现更加充分。调整志愿设计及投档方式,本科志愿填报实行本科批次平行志愿组填报方式。高考本科志愿仍在考前填报。

此外,计划2015年在北京市规划的生态涵养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设本科专项招生计划,提高这些地区升入本科一批高校的学生人数,从而加大学生在本地接受基础教育的吸引力,不断提高当地教育教学质量。

北京市出台的高考改革三年“时间表”

答案

②在规划的生态涵养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设本科专项招生计划

③高考语文分值将由150分提高到180分

④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分值降为100分,一年两考

⑤文综和理综分值均提高至320分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微博没有传统媒体“守门人”过滤、垄断信息的特权,而且门槛很低,____①____。但是由于人们大多使用匿名,____②____,于是微博从开始时,虚假信息就一直是一个被人诟

病的方面。与此同时,由于短小精悍,微博往往只有论点而缺少论证,似乎只需要情绪化的语言打动人,____③____,这就造成微博里客观理性的意见往往受到忽视或蔑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发布者

②发布的信息往往无法证实

③而不需要理性的讨论说服人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1题。

刘勰说得好:“句又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像上列的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出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说:“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现今,在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得拖沓累赘,读起来就像是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使人感到吃力、头疼。而读大师们的原著呢,却有如顺风行船,轻松畅快。

感此,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繁简得失这个老题目,也许并不算得多余。

8.“提炼的功夫”在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和下笔时的字斟句酌。

9.就选段看,造成目前创作上“长的趋势”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条列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生活的提炼不够,②艺术手法欠熟练,③语言表达欠洗练。

10.“简而淡,繁而冗”,“两病兼具”,那什么样的文章才算是好文章呢?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有内容,②无可削,不可减。

11.“感此”中的“此”指代的是( )

A.创作上的长倾向

B.简而淡,繁而冗,两病兼具

C.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的拖沓累赘,读起来就像是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

D.大师们的名著,如顺风行船,轻松畅快

答案 A

三、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数学和诗一样让我喜欢

很多人觉得搞数学很枯燥,谷超豪却说:“数学世界充满了精神的创造,只要深入其中就会发现奥妙无穷。”

1946年,在浙江大学他师从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开始了研究数学的历程。因为才华出众,他被破例允许同时参加两位名家的课程——苏步青教授主持的微分几何专题讨论和陈建功教授主持的函数论与傅立叶分析专题讨论。从两位著名数学家那里,谷超豪学到了治学的方法,而且在几何及分析两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功底。

从1948年到1956年,谷超豪先后在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任教,在苏步青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了数学研究生涯,在K展空间、仿射联络空间及芬斯拉空间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工作,发表了多篇论文,展现出数学方面创造性的才能,迅速成为苏步青领导的中国微分几何学派的学术骨干。

法国科学院院士布瑞艾特曾经在法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上这样介绍谷超豪:“谷超豪先生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数学家。我最初是通过他的著述认识他,特别是他首次阐明的关于杨——米切斯场的存在定理的著作。这项由一位数学家完成的关于物理问题的工作是谷超豪先生独特、高雅、深入、多变的工作风格的典型范例。他是一位向难题进攻(有时是几何学,有时是物理学方面的问题)并解决难题的偏微分方程专家。”

这段话是对谷超豪数学人生的精妙写照。谷超豪正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一个喜欢挑战难题的人。

1956年,正当谷超豪在微分几何方面的成就引人瞩目的时候,他却敏锐地看到尖端技术对数学提出的新要求。为了满足国家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他毅然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偏微分方程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中来。他致力于把数学应用到航天中去,经其反复设计、选用的方法在我国导弹“钝头物体超音速绕流”的计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为我国国防科研做出了贡献。

“数学与古典文学都十分重视对称性,许多作品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萌芽。”作为数学家,谷超豪的身上始终带着自然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科学的感性。“在我的生活里,数学是和诗一样让我喜欢的东西。诗可以用简单而具体的语言表达非常复杂、深刻的东西,数学也是这样。”谷超豪说。

谷超豪常常告诫年轻人,千万不要重理轻文,不要单纯和数字、公式、公理、定理打交

道。“文学和写作一方面能够丰富生活,另一方面也有益于数理思维的发展。”

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数学研究中,谷超豪经常利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将数字化枯燥为神奇的无穷乐趣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1986年,他乘船去浙江舟山讲学时,曾写过一首诗:“昨辞匡庐今蓬莱,浪拍船舷夜不眠。曲面全凸形难变,线素双曲群可迁。晴空灿烂霞掩日,碧海苍茫水映天。人生几何学几何,不学庄生殆无边。”其中,第二句讲的是微分几何的两个著名定理,最后一句则是自己人生的写照。

科研与教学,是谷超豪“人生方程”的横轴与纵轴。他长期为本科生开数学基础课,也开设过许多专门课程。“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解题岂一法,寻思求百通。幸得桑梓教,终生为动容。”这是谷超豪20年前写的一首诗。他抒发了自己对数学的眷恋之情,也道出了对教书育人的理解。

在复旦大学的师生心中,谷超豪不仅是数学家,更是教育家。他的教学有一个特点,就是“边学边教”,经常把国际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的教学中。

1959年,他从莫斯科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根据国家需要,开展了与超音速流密切相关的空气动力学及数值计算的研究。他边学边教,开设了空气动力学和差分法的新课程,培养出了一批力学和数值计算方面的新生力量,现为中科院院士的李家春、郭柏灵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每当他开拓出一个新领域,并作出开创性的贡献后,他就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把学生推上这一领域的前沿,而自己又去开拓另一更新的领域。上世纪60年代初,谷超豪率先解决了空气动力学方程组的平面超音速机翼绕流问题,比美国著名数学家Schaeffer等人的相应结果早了十几年。在此基础上,他的学生李大潜院士在这一领域里建立和发展了迄今为止最完整的局部解理论,并在美国出版了专著。

“当年我的老师苏步青对我说,我培养了超过我的学生,你也要培养超过你的学生”,谷超豪说:“如今回首,我想,在一定程度上我可以向苏先生交账了!”

1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大学期间,谷超豪师从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从他那里谷超豪不仅学到了治学的方法,而且在几何及分析两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B.在学术研究方面,谷超豪具有的独特、高雅、深入和多变的工作风格受到国际科学界人士的赞誉,他被认为是很有成就和影响的数学家。

C.谷超豪在数学方面有创造性的才能,他在K展空间、仿射联络空间及芬斯拉空间等方面的独到研究使他很快成为中国微分几何学派的骨干。

D.谷超豪在导弹研究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他将数学应用于导弹研究,为导弹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是我国国防科研领域的技术精英。

E.本文通过记述了数学家谷超豪数学研究和教学中的几个片断,着重表现了他严谨治学、敢于挑战、敢于创新和悉心培育新人的精神品质。

解析E项,“着重表现了他严谨治学”不准确。A项,“从他那里”错,原文是“从两位著名数学家那里”。D项,“为导弹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错。

答案BC

13.文章说谷超豪学术上是一个“不安分”的人,请简要说明其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作为数学家却去阐明物理学关于杨——米尔斯场的存在定理。②他从微分几何转入偏微分方程,把数学应用到航天。③他跨领域涉及了空气动力学,解决超音速机翼绕流问题。

14.谷超豪不仅是数学家,更是教育家。他在数学教学中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他开设数学基础课与许多专门课程。②他把国际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③他把学生推上自己开拓的新领域。

15.结合谷超豪的认识,谈谈“学理”为什么不能“轻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许多文学作品含有丰富的科学思想萌芽。②文学和写作有益于数理思维的发展。③文学和写作能够增添乐趣,丰富生活,陶冶情操。④具有科学理性的人也需人文感性的滋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