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x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x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x

阻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何影响呢?请同学们相互讨 论说说自己的猜想。

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 证明你的猜想。

① 课本中所述的实验方案体现了什么方法?是如 何体现的?

② 我们的观察要点是什么?

③ 除了课本中的方法,你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教材处理

结合本地实际,让学生回忆骑自行车滑行的 情景,给学生留下“物体受力运动,不受力停止 运动”的印象。

师生活动

情景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火车进站” “自由摆动的 秋千” “地上滚动的足球”视频,思考:这些运 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止运动呢?请同学们说出你 的观点并从生活中找到其他实例来支持这个观 点。

切入主题

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进行讨论,从而引 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一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 影响。

教师简介

激发学生 的

学习兴 趣。

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

学生小组 讨论自主 进行实验 设计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1 ?各小组进行实验,并要求认真细致的做好实验数据

的记录,课件展示数据记录表格。

2?学生讨论交流完成实验数据的填写。

3?教师演示课本所示的实验

4?总结实验结论

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_,这说

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速度减小得越。

5?进一步展示实验表格,学生讨论交流完成相关内

容。

6 ?你在完成上述表格时用到了什么方法?并具体

谈谈你是怎样应用的。

1 ?请大家继续用上述方法得出结论。

2?归纳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

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小组成员

分工协

作,

学生认真

观察

引导学生

分析实验

数据得出

相关结论

教师课件

展示数据

记录表

格,并引

导分析观

察已填数

据,明确

所选材料

的特性,

完成表格

内容,为

进一步得

出结论打

下基础。

学生归纳

所采用的

方法。

教师引导

学生进行

表述

让学生经历

科学探究过

程,学习科学

研究方法,培

养学生的探

索精神、实践

能力以及创

新意识。

通过对结论

的表述使学

生体验到成

功感,同时也

使学生明确

叙述的严密

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是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课件展示习题

1 .正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若它所受到的外力同时

消失,那么它将()

A.物体立即停下来

B.物体继续做曲线运动

C.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D.物体将改变运动方向

2 ?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体受力才会运动

B.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C.停止用力,运动的物体就会停止

D.力是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过程中你学到

了哪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沁园春

?

北国风光,里冰

学生利用

学生利用

所学的知识

来解决实际

问题,

所用知识有利于培

认真思考养学生灵

讨论,并活运用知

叫同学到识的能力,讲台上向创新思维

全班同学能力,也能讲评,解及时巩固

决简单的所学习的

问题,体知识。教师会成功的要做好“欣喜悦赏者”与学

生一起分享

成功的喜

悦。

教师着重引

导学生从物

理学习方法

的小结上进

行阐述

及时小结学

习方法,为

学习下一内

容奠定方法

基础。

万里雪飘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 祖,稍逊风骚。

?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 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V 克

出师表

望长城内外, 下,顿失滔滔。

惟余莽莽; 大河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比高。

欲与天公试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愚以为营

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匚。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物体的惯性并能解释生活现象 二、预习内容: 1.阅读44页,思考关闭的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还有打出去的球也会停下来的真正原因。 找出关于“物体运动是否需要力”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伽利略的观点: 你支持谁的观点: 2、预习45页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思考 (1)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下滑,是为了使小车在三种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开始运动的_________相同,使实验起始条件相同。这里蕴含着研究方法。 (2)小车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 (3)使用三种不同材料的水平路面是为了让小车运动时受到的________不同。 3.预习45页牛顿第一定律说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这个定律是怎样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也叫什么定律? 4.预习48页何谓惯性?你知道哪些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危害的例子(每种至少举出2个例子) 三、在你预习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请记录下来。(每人至少要提出一个问题) 课内探究学案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合作探究,自主研修: 探究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要求:请同学们按照探究要求,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到课本表格中,实验结束,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结论。 探究二:用手指向下猛击纸条,使纸条抽出,观察笔套状态,总结结论: 三、全班交流,精讲拓展 交流一:英国科学家牛顿最终概括出了“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一规律的得出,你知

道了哪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最新方法?你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交流二: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属性,根据你知道的惯性应用和危害的实例,说一说,生活中为防止由于惯性而造成交通事故,交通规则中都有哪些相应规定? 四、课堂小结,反思整合: (请同学们整理、反思刚才的学习内容,然后小组内交流完善。并提出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还有什么疑惑?) 五、达标测试,反馈提升: (请先独立完成以下题目,然后小组内交流,并提出存在疑问的题目) 1、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只有在静止时才具有惯性 B.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其惯性也越大 C.太空中的物体没有惯性 D.不论物体运动与否,受力与否, 物体都具有惯性 2、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的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B.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C.在水平地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停下来,是由于没有外力维持木块运动的结果 D.飞跑的运动员,由于受到障碍而被绊倒,这是因为他受到外力作用迫使他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3、火车在长直轨道上匀速行驶,坐在门窗密闭的车厢内的一人将手中的钥匙相对车竖直上抛,钥匙将落在 A.手的后方 B.手的前方 C.落在手中 D.无法确定 课后练习学案 1.交通事故中,有很多是因为行驶的车辆不能及时停下来造成的。为减小因惯性而出现的交通事故,相应制定的交通规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答出一条即可) 2.有一气球以10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到某一高度时,从气球里脱出一个物体,这个物体离开气球后将() A.继续上升一段距离,然后下降 B.立即下落 C.以原来速度一直上升 D.以上所说都不对 3.北京奥运,举世瞩目,下列有关奥运项目比赛的现象中,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 A.射到球门框架上的足球被反弹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4.1 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材分析 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不只要明白定律本身说的是什么,还要了解人类进行探究的历史,本书对此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这种处理源于本书对过程与方法的重视。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2、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本身比较抽象,宜采用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运动物体速度变小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 五、教学方法 1、对比实验、自主探索、合理推理。 2、利用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贴近生活更易理解。 六、课前准备 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 七、课时安排 1个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开门见山,阐述课题:前面几章学习了运动和力基础知识,这一章开始我们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第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首先来看本节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课标解读及教案说课讲解

《牛顿第一定律》课程标准要求解读: (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牛顿第一定律深刻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是人类对世界本质规律认知的成果。学生在学习本节的过程中应树立起对科学、真理的追求。 (二)、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本节内容的难度中等,适合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牛顿第一定律是整个力学的基础,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一)基本目标 1、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于运动关系的结论。 2、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物理学上思想实验的实质。 3、经历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分析与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 4、运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危害的方法并初步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掌握理想实验。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形成过程,并运用惯性解决问题。 二、教法设计: 1、课型课时: 本节属科学探究型课。课时:1教时。 2、教学策略: (1)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阶段:采用“矛盾冲突法”,展示生活现象、亚里士多德观点与

生活现象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第二阶段:实验探究。这一阶段要肯花时间,教师仅起一个指导者的作用,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交流、推论并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第三阶段:主要以教师讲述的形式,指明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通过对定律内容的理解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 除了课本上实验,还安排学生做一做运动物体由于惯性而表现出来的现象,以突出惯性“维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实质。“安全带的作用”由教师利用多媒体系统或制仿真动态投影片予以展示。 三、教具和学具 教具: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有关网站下载图片资料、羊角锤等。 学具:斜面、木板、透明胶布、棉布、毛巾、玻璃板、小车、刻度尺、长方体窄木块、盛有大半杯水的烧怀、惯性演示仪等。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多媒体播放古代人劳动的漫画:边播放边说,人推车走,不推车停,由此看来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这是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的。是这样吗? (二)伽利略理想实验 教师:同学们就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建议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法建议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机,实物投影,大倍投电视。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4.1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正确理解力跟物体运动的关系,掌握惯性的概念. 2.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人们经过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长时间的认识过程.通过本节的学习要 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论的观点,同时体会到人们认识世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3.物理实验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对实际问题做出合理的抽象,进行理想实验的研究正是伽利略得到力与 物体运动正确关系的基础.我们要学习这种科学抽象的方法,并把它用到今后的物理研究中去.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的重点是正确认识物体运动跟力的关系,在物体不受力的情况下,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 止状态.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2.生活常识使人们对力和运动的关系形成了不正确的认识,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们克服传统观念,形成正 确的认识,需要下一定的功夫. 三、教具 1.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装置,自制导轨和小球. 2.说明物体在不受阻力下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气垫导轨和滑块. 3.演示惯性的小车和木块.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介绍本章的地位:在第一章我们学习了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的受力问题,这时物体处于平 衡状态,所受的力为平衡力.这部分内容在物理学中叫做静力学. 第二章研究了物体在直线上的运动,包括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在变速运动中重点讨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这部分内容在物体学中属于运动学. 在前边两章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在第三章里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这部分知识的基础是牛顿第一定律和第 二定律.这部分内容在物理中属于动力学. 学习动力学的知识后,可以在知道物体受力情况后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在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情况 下,可以确定它的受力情况.动力学的知识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如研究交通工具 的速度问题,天体的运动问题等.我们从牛顿第一定律开始. (二)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一、牛顿第一定律 实验:在桌上放着一本物理书,它是静止的,怎样才能让它运动起来呢?要用力去推它.从这个例子可 以看出物体要运动,需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吗? 这是一个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对它进行了研究,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一、历史上人类对运动与力的关系的认识 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根据当时人们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提出一个观点:必须有 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 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很自然的.我们从周围的事情出发,如当拉着玩具小车前进的时候,给人的直接体验是:只有用力拉小车,小车才会前进;停止用力了,小车就会停下来;用力大的时候,小车就运动得快些;用力小的时候,小车就运动得慢些;往哪个方向用力,玩具小车就向那个方向运动等等,好像没有力的作用,物体运动不可能维持,力决定着物体运动的快慢,还决定物体运动的方向。人们的直观感觉虽然是外界事物的真实反映,但它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根据直接观察所得出的直觉的结论不是常常可靠的,因为它们有时会引到错误的线索上去,然而人们不能毁灭了直觉的观点还是凭直觉来看问题,错误直觉印象在人脑中有很深的潜意识,形成思维定势.因此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统治了人们的思维两千多年。 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指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他分析到:运动的车停下来是由于摩擦力 的原因,运动物体减速的原因是摩擦力.伽利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物体一旦具有某一速度,没有 加速和减速的原因,这个速度将保持不变.这里所指的减速的原因就是摩擦力. 为了证实结论的正确,他设计了一个理想实验: 实验:伽利略曾注意到,当一个球从一个斜面上滚下而又滚上第二个斜面时,球在第二个斜面上所达到的

牛顿第一定律 教案及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让物体运动,如果没有力的作用,它就要停下来。”对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是不能接受的。知道“惯性”这个词,但并不理解她的物理含义。不少学生认为“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2.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并能用于分析简单的实际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初步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难点是纠正学生已有的错误观点,正确认识没有力物体还能运动,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

人教版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2、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3、掌握惯性的概念,能应用惯性解释自然现象 4、培养学生正视直觉、剖析现象,究其本质,探索规律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初步建立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观点,同时体会到人们认识世界的长 期性与艰苦性。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学中所体现出来的对称美。 过程和方法: 1、教师做好演示实验,以精彩的语言来描述人类对力和运动的研究进程激发学 生学习热情 2、观察、分析、推理教师的演示。 3、师生共同讨论总结牛顿第一定律,并分析其与惯性的不同。 [重难点] 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掌握惯性是物体的属性(重) 生活中形成的直觉所引起的不正确的认识及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难) 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的区别何在(疑点) 对策:通过演示实验、推理、同学讨论,克服直觉引起的误导,掌握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掌握惯性有关知识 [教具] 斜面(长木板和木块)和滑块(说明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的装置) 气垫导轨和滑块(说明物体在不受阻力下做匀速直线运动) 演示惯性的小车和木块 [教学过程]:

<引入> (教师)介绍本章的地位:在第一章我们学习了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的受力问题,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所受的力为平衡力。这部分内容在物理学中叫做静力学。 第二章研究了物体在直线上的运动,包括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在变速运动中重点讨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这部分在物理学中属于运动学。 在前边两章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在第三章里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这部分知识的基础是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这部分内容在物理学中属于动力学。 学习了动力学后,可以在知道物体受力情况后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在知道物体运动状态的情况下,可以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动力学的知识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如研究交通工具的速度问题,天体的运动问题等。我们从牛顿第一定律开始。 (教师)要研究月亮受到地球引力情况,我们能测量吗?回答是肯定不能,但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月亮的运动情况,再通过动力学关系来确定月亮的受力情况。我们开始学习牛顿定律,首先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对于力和运动的关系早在2000多年以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当时人们对运动和力的关系得认识提出了一个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 一、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多媒体)展示亚里士多德的头像和有关观点 展示他的贡献和缺点 贡献观点:有力则动,无力则止;促进了人类的思考 不足:不是事物本质规律的反映 二、伽利略的观点 (教师)这种观点同学已经知道它是错误的,而这种观点统治了人们的思想有两千年;它同同时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到了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指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他分析:运动的车停下来时由于摩擦力的原因,运动的车停下来是由于摩擦力的原因,运动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速度,没有加速和减速的原

初中物理教案-牛顿第一定律

初中物理教案: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

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法建议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图9-1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完整版)《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铅山县第一中学陈志峰 ★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l、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对以后研究问题,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通过举例反复体会。 ★学生分析 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错误的认识。 2、惯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虽然学生在初中接触过,但仍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4、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了解牛顿第一定律。 能力目标:1、通过斜面小车的运动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对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教学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情景问题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小红旗、木板、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四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 [演示1]:教师在桌面上用手推动粉笔盒,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去推力,粉笔盒立即静止。 师:同学们在我做的这个实验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1:粉笔盒原来是静止的,后来运动,最后又静止了。 生2:粉笔盒受力后由静止变为运动,力消失后又静止了。 教师分析: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同学推桌子),从表面现象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粉笔盒上,才能让粉笔盒运动,如果没有力的作用,它就要停下来”即:粉笔盒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于是,在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了两千多年。但是沿用两千多年的是否就一定正确呢?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这个实验: 二、新课教学 [演示2]:在桌面上放一个小球,用力推它,小球滚动,手离开小球后,小球还滚动了一段距离才停下来。 师:哪位同学从这次的实验现象中发现了与前面实验现象不同的地方? 生1:小球在不受力的作用时仍移动了一段距离,最后受到阻力的的作用还是停下来了。 生2:前面用的是方形的,这次用的是球形的。 师:看来大家都观察得很仔细,非常好。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小球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仍可以移动。”即: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个结论是两千年后的科学家伽利略提出的。这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矛盾,那么,这里有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应用什么办法呢? 生:用实验探究法来确定。 师:好,现在就根据你们桌面上给的器材,四人一组,相互讨论,设计一个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1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8.1 牛顿第一定律 本章是在前面对力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和物体的受力情况间的关系,在物理学上把本章内容称为动力学,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也是整个经典物理理论的基础。 正确地理解惯性的概念,理解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熟练地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问题,是本章学习的重点,也为进一步学习今后的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 本章还涉及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方法,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中采用的理想实验法,摩擦力的研究中运用假设法,对这些方法要让学生认真体会、理解,以提高认知的境界。 本章要做好有关实验,在实验中体会物理学习的收获。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本章的学习就是对运动分析的基础。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整体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力学的第一原理,它破除了长达两千年以来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的科学概念,是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在教学中,不能把它看作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它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本节课采用的理想实验法,在物理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教学重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地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2.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木块、气垫导轨、滑块等. 知识准备:力的概念及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江苏省丰县初级中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2.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并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2.能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学习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惯性现象的认识,树立交通安全意识。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三部分内容组成。“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重要实验,做好这个实验并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猜想是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关键。运动和力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且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人类思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是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要让学生完成对它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揭示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有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与生活联系紧密,人们有时可以利用惯性,有时应注意防止惯性给人们带来危害。 重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难点: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公开课教案

安庆蓝天实验学校中学物理汇报课教案 汇报人:操瑞祥 总课题:第八章运动和力总课时:6课时第1课时 课题: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物体的惯性 2.能力目标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3.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牛顿第一定律2.难点:物体的惯性●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教材16页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运动需要

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讲授新课 1.牛顿第一定律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按照教材第17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通过flash演示实验,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注: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 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注:说明“静止状态”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异同。 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强调: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知道惯性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惯性和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难点:惯性、惯性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演示1:手中的粉笔头自由下落→学生观察回答:粉笔头受重力作用,从静止变为运动而且速度会加快。 演示2:乒乓球掉到桌面弹起→学生观察回答:乒乓球受弹力作用,从向下运动变为向上运动。 引问:从上述两个例子中可以了解,力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加快、减慢,或改变运动的方向,也就是说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那么,大家想一想,如果物体不受到任何外力作用时,将会怎样呢? 学生自由回答(几种可能性):①马上停止不动;②继续运动,而且不受影响; ③先运动一会儿再停止…… 过渡:同学们想得很全面,这很好,但你们说的是否都正确,都有道理呢?我们先来做几个演示实验,然后再证明大家的想法。 (二)讲授新课 演示3:把粉笔盒、教学小车、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学生观察、思考、回答)设问:它们现在怎样?→停着不动。 设问:处于什么状态?→静止状态。 设问:如果没有外力对它们作用,它们会不会运动?→不会。 设问:那是不是说明它们不受外力作用时,一直保持不动?→是。总保持原来的状态。 说明: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 演示4:斜面实验 先讲解斜面实验基本情况,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下面几点: 思考1:这个实验的相同条件是什么?→同一斜面、同一小车,从同一高度静止下滑,使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速度相等。 1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x

《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2.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并能用于分析简单的实际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初步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2.教学难点:纠正学生已有的错误观点,正确认识没有力物体还能运动,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三、实验器材 四人一组,十二组,每组器材:木板、玻璃板、棉布、小车、斜面 四、教学思路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看到的表象——“没有力,物体不能运动”出发,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再现现象,形成正确认识,没有力,物体还能继续运动。最终停下来,不是不受力,而是受到阻力,引出探究话题: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猜测,如果阻力越小,物体运动的速度减小得越慢,运动得越远。提供器材,学生设计实验,并动手实验,记录现象,进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如果绝对没有阻力,运动的物体速度不会减小,将永远运动下去,贯穿科学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像物理学家一样思考,通过实验与理性分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揭示著名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并能试着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分析简单的实际现象。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课前预习,投影画面,如果我们不去推原来静止的小车,他就不会运动;小车运动后,如果不继续推它,它就会停下来,小明得出:没有力物体就不能运动。你赞成他的观点吗? 师:演示再现情境,小车处于静止状态,水平方向有没有受力? 生:没有。

师:现向前推动静止的小车,变运动,撤去推力,小车停下,没有力物体不能运动。你同意小明的观点吗?同意的请举手;不同意的举手。 师:这观点到底对不对呢?早在2000多年以前,古希腊的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亚里士多德凭直觉认为:如果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停下来。力是维持物 体运动的原因。 师:刚才有同学不同意这说法,肯定有自己的道理,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运动的物体,不推它,不是马上停下来的,还在运动。 师:你能不能从生活中举一个例子说明你的观点? 生:踢足球,足球滚动,脚不再施力,球还在向前滚。 师:很好,还有谁再想说明的? 生:打出去的球会继续向前运动。刹车后汽车不是马上停下来的。 …… 师:很好,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这些情境(看视频),如骑自行车,脚不踩脚踏板,车还在向前。手不再推车,车还在运动。可见,没有力,物体还能运动。 师:但最终,运动的物体速度慢慢减小,停下来,这是为什么呢? 生:受到阻力。 师:对了,运动的物体停下来,不是不受力,而是受到力,受到的是阻力,阻碍运动,速度变小,最后停下来了。同学们敢于挑战权威,在科学的历程中,伽利略(是伟大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发现了不易直觉的摩擦阻力,提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推翻了亚里士多德这一错误观点。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探究话题 师:刚才同学举例,足球踢出去,脚不再施力,球还在向前滚。如果足球一次在草地上滚动,一次在水泥地上滚动,哪一次速度减小得快?哪一次运动得远?为什么? 生:草地上阻力大,物体速度减小得快,马上停下。水泥地上阻力小,运动得远。 师:如果水平面阻力更小呢? 生:足球会滚得更远。

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教学难点: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实验法、阅读法、归纳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前面一到二章我们学习了怎么样描述物体的运动,但没有进一步讨论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或那样的运动。那么,要知道这个问题就必须知道运动和力的关系。 在物理学中, 只研究物体怎样运动而不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运动学。 只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动力学。 教师:动力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是很重要的,例如设计各种机器、控制交通工具的速度、研究天体的运动、计算人造卫星的轨道等等都离不开动力学知识。动力学的奠基人是英国的科学家牛顿,牛顿提出的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动力学的基础,第四章我们将要学的就是牛顿运动定律。 教师:同学们在骑车上学过程中,是怎样是自行车加速的?又是怎样使自行车减速的? 学生:用力踩脚踏板时可使自行车加速,刹车可使自行车减速。 教师:用力踩脚踏板时,实质是通过链条传动给车轮施加了动力的作用,那么刹车是车子减速的实质又是什么呢? 学生:刹车时的实质是通过橡皮对轮子施加了阻力的作用。 教师:通过这一生活常识可知:要使物体加速则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同样要使物体减速也要对其施加力的作用,那么力和物体的运动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二)新课教学 教师:首先我们来回顾下动力学的发展史 教师: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物体的受力及其运动关系的研究,但由于受生活中错误经验的影响,一直到伽利略时代才对其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下面请同学阅读课文的前7段内容,阅读过程中注意下列问题。 教师:投影问题:1、在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上有哪些代表人物? 2、他们各自的观点如何?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 教师活动:检查阅读情况 教师:好,下面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 学生:代表人物有: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儿。

北师大版牛顿第一定律的教案

七、牛顿第一定律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演示1]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即:板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两千多年,但时沿用两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确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过怀疑或有人认为就是错误的,但没某能说服别人的理由。 [演示2] 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用力推出,木块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还要向前运动,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符。 分析:木块:静止——运动——静止。两个过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这两个过程中力的作用是维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还是改变运动状态? 二、讲授新课: 1.规律总结过程 伽利略的贡献:理想实验 [演示](通过投影仪把实验过程反映在白板上) 介绍器材 实验前提条件:每次实验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为什么? 实验过程:让小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滚下后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运动,每次记下小球停下时的位置。做标记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来的位置)实验纪录: 实验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牛顿第一定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 牛顿运动定律是联系力和运动(动力学)的桥梁,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理论的基础,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教材针对“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这一问题,利用简单实验批判亚里士多德单纯从经验出发得出的错误结论,在此基础上引入伽利略利用逻辑思维构造的理想实验,利用逻辑推广得出“没有摩擦力时,小球将沿水平面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然后介绍由牛顿总结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师要补充深化该定律的物理意义:(1)提示了物体在不受外力(合外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规律;(2)揭示了任何物体都有(隐含)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惰性且屡教不改);(3)提示(隐含)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揭示了 在任何惯性参考系(加速度等于零)中,观察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等价的。 在学习之后,学生不但应当能用这个规律解释力与运动的关系相关问题,而且还应该认识到理想实验是比简单经验总结更合理的科学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把在第二章学习到的运动学知识和第三章学习到的力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为后面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中科学家自身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年级大部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较强,学习热情高,有参与意识。这是在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前提。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的基础知识,对定律又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比较熟悉,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定律本身知识,但是在具体应用和认知上会有片面现象,所以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而且好奇心强是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为全面提高接受能力。 本节内容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定律的理解还不深入。所以高中阶段的学习,应该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其理解上存在的问题、深入对本定律的理解,这样才有利于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并且这一时期的学生好奇善问,对于物理实验及媒体中所展示的各种现象具有浓厚的兴趣,会产生探究其本质的愿望。 【教学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