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福,老而弥坚的“民族”英雄

刘永福,老而弥坚的“民族”英雄

发表时间:2018-08-29T16:24:01.15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2月下作者:曾东[导读] 回顾刘永福的一生,波谲云诡,我们熟悉他的事迹,如数家珍。

——钦州校本教材探讨一二

曾东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台湾期间,曾有人3次推举刘永福就任所谓的“台湾民主国总统”,他不为所动,明确指出:“土地者,祖宗之留遗也,镇军者,天子之臣民也;天子不能守土地以与人,镇军不敢背祖宗以资敌。”刘永福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领土完整”意识,他虽起于草莽,却从来没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野心,一方面是力量不足不敢问鼎,一方面是家国情怀已经深入骨髓,所以他认为天子无力守卫国土以致割地与人,但镇守国土的将领却不能背叛祖先(失去阵地)以致帮助敌人。刘永福能够不因归咎于远在紫禁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而放弃自己守卫国土的责任,这就是朴素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甚至可以说是“小政府,大社会”的公民意识的萌芽了。对他而言,无论是率部从越南回归,还是在台湾被割让之后孤军抗日,行事出发点都是小家安康、大国稳定。

在台湾,他与日军议和,主要是为免除台湾军民再受战祸之苦,而不是投降。我们研究历史当然应该多方考虑,比照冯子材镇南关大胜后,清政府还是赶紧求和,李鸿章上书建议求和的原因是冯子材军和黑旗军已经伤亡惨重无力再战、当地民生破坏已到极限、法国援军大量调来、台湾地位更重局势更紧张,多方考虑之下才痛苦地选择了胜而求和。刘永福在台湾的议和,其原因也是孤立无援、久战民伤,应该不难理解。不然,以刘永福“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仓促,不命倭得”的决心和行动,是不会撒手的。

有学者说,撤退是贪生怕死的表现,刘永福最终离开台湾抗日前线,间接造成台湾抗日形势急转直下。刘永福没能经受住台湾严酷的考验,他应该以死殉国。笔者认为,这位学者的论调是割裂历史事件的联系,并非研究历史人物的可取态度。刘永福是处于历史漩涡中的历史人物,他的行动有外因与内因的共同作用。台湾于刘永福而言,总归少了一份血浓于水的故土乡情,清廷也不是刘永福可以不辞万死地效忠的明君圣朝,尤其是1895年黑旗军和义军在连续苦战之后,断饷缺械,刘永福派人回大陆求援,清政府不但不予救济,反而将内地募捐援台款项强行扣留,并下令严密封锁沿海,断绝对台增援。刘永福痛心疾首,发出“内地诸公误我,我误台民”的悲叹。邓世昌与舰偕亡固然值得千古不朽,但刘永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弃走也无可厚非,对比某些学者的混账论调,谭嗣同则看得通透:“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当今宽容和谐的社会环境下,再谈那种愚忠愚孝、罔顾生命权利的陈腔滥调,难免贻笑大方。

事实证明,台湾既失,刘永福回到钦州,依然在蛰居中密切关注着时局动态。对于清政府官员三番五次的催请履新,也是推辞不就。他已经看清清廷对自己年深日久的忌惮之心,不但不履新职,还主动求请裁撤自己的兵士将领,任由朝廷削弱自己的军事力量。殊不知此举是为了减轻朝廷对他的戒心。我们通过史实记载,可以发现,刘永福在面对农民起义时,以缓兵之计拖延弹压,无形中帮了农民军一把;在面对孙中山等人的新生民主革命力量时,明确表示自己愿意并有自信重组被清政府遣散为农的黑旗福军,他也许早就做好了藏兵于民的工作,只等待一个革命的契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刘永福从来不囿于“愚忠”,在他看来,自己所忠之“君”不在紫禁城而在人心,自己所爱之国不限疆土唯有血脉,“小政府,大社会”的萌芽意识,促使他一次又一次追寻救国安民的良方并随时打算出山,入死!

刘永福固然因时代的逼仄、眼界的局限用人有失,处理军务民政细节上难免有小农习气,但这些都不影响他依然是位英雄的事实,依然应该在身后获得后人的敬重。

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的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刘永福的一生都在谋求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将之与自己的个人具体利益紧紧结合在一起,临终告子:“……倘为国用,自宜竭力驰躯,不惜以铁血铸山河,强大种族,以期臻于五大洲最强美之国。”行将就木仍不忘民族复兴大业,自己寿元已尽,无力挽大厦于既倾,还要告诫子孙继承遗志,更要写入家训,子子孙孙皆须奉行。中国梦源于家国情怀,它与美国梦的区别就在多了家国情怀,悠久的历史有沉甸甸的祖辈父辈的期望,世代累积而成的共同愿望比个人奋斗成功的目标更为深沉,其实现之路也更为艰辛,但时势已至,民族复兴的希望已在眼前,刘永福曾诲之以"务以尊贤任能为急务。远小人,贱货色,严边防,慎取舍,旁求山林逸才,延揽智谋健将;惜民力以裕财源,养民气以威夷狄;集群策群力,以鞭笞天下,则天下之尚力者,自然入我范围而不敢抗。如是,则国基巩固,国势富强,吾虽死,九泉之下,亦将额首而颂太和。"拳拳赤子之心,虽历一百八十年而未褪分毫。

回顾刘永福的一生,波谲云诡,我们熟悉他的事迹,如数家珍。到现在,刘永福作为地方性的文化象征,被钦州人宣传和学习。然而,无法回避的是,我们对刘永福的精神价值了解只在纸上,对刘永福的精神继承只在口头。但是,正如水有渊源,也有流长,我们对于精神的学习继承难道只孤立地片面地歌颂历史的其中一个断点吗?不需要做好保护和增益吗?有关部门对于地方文化英雄的关注还是太少太少了,不管宣传字面做得如何锦绣文章,只问两个问题:2015年被盗掘挖倒的刘永福墓修好没有?1953年被赶出三宣堂的刘氏后人妥善安置没有?一顿公款吃喝的费用就可以修葺陵墓,参照水库移民方案回迁刘氏后人即可。若然两件事都没有下文,刘永福老将军这一百八十的冥寿又有什么可献祭的呢?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外国语学校 535000)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