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途径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途径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途径

在生产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所有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废弃物”都进入了新的生产环节,成为新的资源。污染物充分利用,减量到最小,最终排放的消化液作为农肥回归大地得到永续利用。该清洁生产工艺的特点:实现了生物能开发与利用的良性循环,对环境的排废降到了最低的程度,同时废物综合利用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兼顾的可持续发展。

2)循环经济的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混合农业、立体农业是较典型的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一种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生态农业案例分析:北京留民营生态农业

(1)北京留民营生态农业的主要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②开展综合循环利用:通过循环利用,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增加了经济效益,降低了污染,净化了环境,还改变了农田施肥结果(减少化肥,增加有机肥),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

③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留民营村地下沼气池、地面的太阳灶和太阳能采暖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 (2)结合实例,了解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讨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和途径。 2.能力目标 (1)学生会根据中国的国情分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2)从分析、评价北京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措施,去分析自己家乡的农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3.德育目标 (1)通过对国情的分析,唤起学生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 知识准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理解了可持续发展必须从观念走向实践的原理。也具备有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知识。 技能准备:有一定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2.学习类型 本课是程序性知识学习课。 3.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 前面三节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充分介绍,结合我国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结合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明确可持续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具体到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不发达、人口众多的国情现实,本节的教学内容属地理规则(地理规律)。教学中采取例——规法。4.重点、难点 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 5.课时 一节课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 [投影]:案例1:中国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 10贵阳只要下雨,几乎就是酸雨(PH=3,甚至2)比醋酸还酸。 20中国有1/7的国土被沙漠覆盖,1/3国土受到风沙的危害,平均每天有500公顷土地被沙漠吞噬,20多座有文字可查的历史名城如楼兰等都淹没在沙漠之下。30原生存于我国的招鼻羚羊、野马、犀牛、野牛等动物已经绝迹,华南虎、亚洲象、双峰驼、黑冠长臂猿也身逢绝境,濒临灭绝。华南虎只剩30——40只,可餐桌上还有穿山甲、娃娃鱼等二类保护动物。

当前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大历史性成就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三大历史性成就。 第一,这是人类历史有记录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以及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上升的速度远远超过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的80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30年及二战结束之后的30年;德国统一后的30年;美国经济崛起的30年;苏联增长最快的30年;巴西、阿根廷等国家飞速增长的30年,以及新加坡、韩国、台湾地区各自经济起飞的30年。毫不夸张地讲,中国过去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是一个落后的穷国在人类历史上以前所未有的迅速起飞的最佳实践。 中国百姓过去30年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远远突破了中国百姓自己的预期,而且事实上也远远超过了西方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实际经历。 第二,一个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现代化经济体制已经初步成型。这一体制不仅直接带来了经济迅猛发展,更是大幅提升了绝大多数中国百姓的个人生活的自由度,因此,全社会对这一经济体制有基本的认同感,尽管他们对于下一步以及个别部门的改革(如医疗、住房)尚存分歧。 第三,改革文化深入人心。不合理的制度就得改革,改革就是制度变迁,这就是改革文化,这一文化在中国已经形成,在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极为少见。 现行的政治、社会、经济体制远不能说是完全符合中国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但是进一步改革的意愿在民众以及社会精英阶层已经根深蒂固,这为中国经济和社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面临三大挑战 展望未来,为了维系中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面对三大基本挑战:第一,解放思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的复杂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出我们的认识能力,必须再提解放思想。三种倾向恐怕与解放思想相悖。一是对现代市场经济的过分简单的理解,现代市场经济需要恰当的政府管制和干预以及基本的福利性制度安排,而非单极的市场体制;二是把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现行体制奉为制度变迁的终极目标;三是眼光局限于中国自身,无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应用文-论新形势下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的调整

论新形势下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的调整 '[摘要] 本文从 方式上对中国可持续 进行了分析, 归纳了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的内涵及特色,认为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方式。指出应结合新形势的变化,以“十一五规划”为指导和契机,进行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的调整:一方面要在县区实验区基础上向乡镇街道延伸,另一方面要探索跨行政区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此,在理论政策层面要进行创新,采取相应的对策举措,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调整;对策举措 从1986年我国着手实施“ 发展综合实验区”(后改名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算起,可持续发展实践至今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究竟走了一条怎样的路?有什么样的特点?现如今又碰到了怎样的问题?需要进行哪些政策方面的调整?亟需我们结合新的发展背景,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一、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实践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源于生态学,是在对既往发展模式反思后形成的“新”发展观,也是对资源的一种 战略。 上世纪80年代,由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社会、能源方面的危机感,促成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1987年,联合国世界 与发展委员会(WEC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 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模式。“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则是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进一步探索。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21世纪地方行动 》,促进可持续发展从议程向行动尤其是地方行动的转变。 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国际化共识,得到了中国政府的积极响应。1994年,中国政府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1995年,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国民 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1996年,把可持续发展正式确定为中国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1996年,把推进地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从国家层次推进到地方层次。1997年,将1986年就着手实施的“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更名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并决定在国内16个省、市、地区开展地方试点。至此,可持续发展不仅进入到地方政府,更深入到可持续发展的实验区建设层面。截至2005年底,共有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52个,省(市、区)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00多个。 可见,在对可持续发展从认识到理解和接受的20多年中,人类从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可持续发展,已逐渐走向了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已不仅仅作为一种概念和战略性名词出现在政府文件与报告中,而且逐渐地体现为实践中的具体行动、措施与项目。 因此,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实践方式。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也是认识的归宿。只有从现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这份年度报告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集中讨论在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设计;对于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缓解城乡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完成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成果。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 究要点一、城际之间、城乡之间是一个区域系统在一个地域中,平面上的空间充填是一个有序的体系。人为的分割,虽然有利于行政管理,但却与真实的系统行为运行有很大的背离,既不符合几何原则,也不符合生产原则。因此,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必须如实地看作是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从地理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应当符合空间充填原理,它们在宏观 上是可辨识的,在微观上是随机的,实际上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社会分布原理,它们在本质上是由于社 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至少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从产业结构看,城 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原理,它们在产业链形成与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的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不应单以“结果平等”的眼光去对待。从智力结构看,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符合人口流动原理,乡村提供了人力 资源的丰厚土壤,不同等级的城市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创造“生态位”的条件差异,表现出宏观可识别的吸附特征。由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只有把城市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转折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指出,必须慎重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两大基本转折。第一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相对平衡的 区域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点状分布(亦可视为区域增长极),随之发生了急剧的人口集聚能力、经济密度集聚能力、二三产业集聚能力和资本集聚能力的中心。这一个转折,表现在城市开发度急剧增强,工业化利用土地的规模急剧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度急剧增强,科技含量和创新步伐等的急剧增强。这类急剧增强的结果,就在地理区域的空间平面上,形成了大、中、小城市等级布局的空间充填,使得广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在财富创造、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扩大,二元结构系数加大,形成了以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基本格局,在力度和流向上“以农补工”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个转折,是在财富 分布空间已经相当不一个重大标志,其增长过程与财富积累呈非线形的对应关系。中国 从建国开始的发展战略中就有“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主导思想,加上长期“恐城症”的制约,中国城市化50年的变迁,一直都在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02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而中国城市化率尚未达到40%。至2000年底,中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低12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40个百分点。虽然从1949年全国建市67个增长至目前的600多个,但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学习目标】 1.掌握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能分析工农业可持续发展采取的措施。 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3.认真倾听,快乐学习,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先通读教材标注关键词,熟记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等基本概念,学会案例分析和 表述的方法。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预习案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相当严峻的问题和困难,如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拥有资源不足、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经济技术水平不高以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等,对今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带来巨大的压力。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结合身边实际,请分析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 2.我们身边有许多环境问题,请写出我国环境危机的具体表现和发展趋势。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1.循环经济是我们发展的方向,从你的角度分析循环经济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2.请分析身边的案例,说明清洁生产过程中如何实现环境和经济效益。 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是经国家商务部正式批准的年度例会,是国内唯一的国际性蔬菜产业品牌展会,每年4月20日-5月20日在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市举行。3.你到过寿光蔬菜博览会吗?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表述生态农业的含义。 ★请为你所在村庄、熟悉的企业的循环经济出谋划策吗?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李凤莲 佳大附中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具实践意义的战略对策。改革开放34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及综合国力、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中国GDP更是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我们迫切希望寻找一条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人类不能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对那些同样影响人们长期生存和整体生活质量的有关健康、安全、教育、公平、就业及环境和生态保护目标的追求。其次,发展应该是协调的。不仅在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内部要协调,系统之间也要协调。第三,发展应是可持续的。人类应该努力维持自然资源的水平并使之得到逐步改进,使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至于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实质就是承认环境和发展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关系,在发展中融入资源和环境因素,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贯彻发展的思想。中国经济还能持续发展吗?当前,中国经济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一、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严峻的人口问题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1370536875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总人口的8.87%。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已经实施了卓有成效的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过大,人口增长依然过快,其中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城乡人口结构等依然存在失衡,问题突出。过快的人口增长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造成各种压力,环境承载量过大,生态系统有失平衡并导致恶性循环,进而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中国人最为关注的首要问题。日前,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40%以上的受访者指出,非常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课时 【能力训练】 1.关于中国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得到了控制,农村的环境污染正在蔓延 B.中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和土壤盐碱化 C.大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是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之一 D.环境标志认证是成功实施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基本前提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据此回答2~5题。 2.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是 ①人口增长趋向零,老龄人口比重大,就业人 口日趋不足②农业资源日趋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③环境污染局部基本得到控制,但自然生态日趋恶化④粮食需求迅速增加,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要保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就应更多地从环境中索取,满足生活生产的需要B.近几年来,夏天越来越热,除了温室效应外,太阳高度也变大了 C.保护环境最好的办法是依法办事,依经济规律办事、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是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4.下列言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是 ①“只有一个地球”的公益广告②保护地球 生物的生存能力和多样性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④提倡塑料袋购物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5.绿色冰箱的开发,主要是为了保护 A.水资源B.臭氧层 C.气候资源D.对流层 6.下列情况,不符合我国国情突出特点的有 A.人口过多、底子薄 B.资源相对不足、不均,但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前列 C.地区发展不平衡,教育文化科技水平低 D.农业资源丰富,粮食增产,前景乐观7.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走向实际行动的是A.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 B.1983年联合国成立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C.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 D.1972年人类环境会通过《人类环境宣言》8.有关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必须用1份世界平均财富去养活相应2倍的人口 B.我国以占世界约10%的耕养活着约占世界21%的人口 C.我国有高达1/3的新增产值被用来养活新增加的人口 D.我国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落后,使得我国资源利用率低,长期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9.我国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有A.以农村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在迅速蔓延 B.庞大的人口压力 C.自然资源总量少 D.自然灾害频繁 【能力拓展】 10.读下表及下图,分析回答: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 人类文明的历程便是人与自然协调的过程,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便是一部环境保护与破坏的冲突史。经济学最理想的状态便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经济机制与生态机制的和谐。然而,文明的历程往往忽略了把握人与自然的结构,历史深处的忧虑被现实证明之后,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路程。当我们重新扫视 中国兴衰的历史坐标时,会清晰地发现,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当代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是殊途同归的。(一)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从仰韶文化开始,经历农业技术进步的龙山文化时期,到夏代初,这里的农业已有了3000年历程。当时实行大面积的“刀耕火种”,《管子·揆度》中讲道:“黄帝之王,……不利其器,烧山林,破增薮”。而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萌生了持续发展的思想,最初是不自觉的,甚至迷信的。人们曾把山川与百神一同祭祀。《诗经》中有“是飨是宜,降福既多”①的说法,《国语》中又指出,九洲山川河湖,生产物质资源,所以要保护和祭祀。 可持续发展最本质的涵义在于通过阐明人与自然关系的极端重要性,明确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力,使人类经济活动合乎理性,形成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其突出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经过漫长的演进,人们对生态资源的保护由不自觉的、模糊的阶段发展为自觉的清晰的阶段。到东周时,其目的已相当明确。它承认了经济发展对

自然资源的开采的不可否认性,但主张合理而有计划地应用。春秋时已有保护正在怀孕和产卵的鸟兽鱼鳖以永续利用的思想和封山育林的法令;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②,避免生态资源发生代际供求矛盾;荀子在《王制》中讲道:“草木繁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礼记·月令》中更有气候、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孟春,草木萌动之时,“牺牲毋用牝(母兽),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管仲指出,“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 先秦这种永续发展的思想,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到秦汉时,理论上已达到较高境界。汉高祖刘邦的后代刘安邀集宾客合写的《淮南子》,对先秦环保思想作了系统总结,是古代生态环境保护最完善的论述。其中,《主术训》中有一段话,集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故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认为这样才会出现草木繁华,物种繁多,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态效益是形成经济效益的环境基础,而经济效益则是生态效益得以改善的外部条件和社会环境。贾思勰对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指出:“丰林之下,必有仓庾之坻”。唐宋时期许多诗词也反映了这种思想。明代朱熹提出“天人一理,天地万物一体”之说,确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内涵与原则,与今天我们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点是一致的。 然而历史证明,经济发展往往付出沉重代价,即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依赖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支持,因而,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客观地说,某种意义上的掠夺)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理性的人类应该学会在生态效益和

中国如何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辛西娅·W.卡恩、迈克尔·C.卡恩等撰写的《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文指出,中国当前正处于能否成功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的十字路口。 因此,文章对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进而对照这些问题,对中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制订的政策和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评价,最后对中国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若干具体建议。 这些建议对我们继续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将主要内容摘译介绍如下。 中国和世界正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增长,这难道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么?中国作为重要的新兴大国不能沿着其他许多国家不断重复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线走。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目标是成功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这个目标正是“三方利益兼顾”原则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反映,这一发展道路认为经济、社会和环境构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的系统。根据这一思路,中国作了全面的努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共中央的精神,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必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系统,同时要确保社会和谐、环境清洁和资源受到保护。本文所关注的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中国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政策和行动,最后对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提出一些建议。 一、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经济发展引发了中国新兴中产阶层对生活消费品的需求,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这些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威胁不仅会进一步恶化中国的环境,而且会导致另一个重大的问题,即中国将如何养活自己。下面的内容涉及中国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些挑战。 (一)水资源问题 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问题,包括水污染、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和洪涝灾害问题。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数据,中国的大多数生活和工业废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被排放到水系中。1996年,只有5%的生活废水和17%的工业废水经过处理,此后的状况改进不大。中国几乎有一半的饮用水受到人畜粪便污染。此外,由于中国是世界上合成氮肥的第一大消耗国,其农业用地的大量化肥养料也流入江河中。 中国七条最大的河流——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长江、珠江和黄河,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在这些河流一半以上的受监测区域中,其水质都是五级(五级在中国水质等级中是最低的等级)或比五级还差。中国5000公里以上流程的主要河流污染程度严重,以至于有80%的流域不适合鱼类生存。黄河由于受到铬、镉以及其他有毒物质的严重污染,大部分已经不适于人类饮用和灌溉。 沿海地区的废物排放和近海石油的开采正在污染海岸线。在与中国接界的四个海域中,东海的污染最严重,其一半以上海域的水质是四级或者更差。从1999年到2001年,在这些海域中发生的赤潮以5倍数增长(2001年发生了77次)。据估计,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有100亿元人民币。虽然赤潮的成因还不明确,但许多科学家认为沿海地区使用杀虫剂和氮肥造成的污染是潜在的因素。 虽然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3%。中国面临着水资源的严重缺乏,特别是北方地区,它的农业占全国的66%,而水资源供给的80%却在南方,主要在长江流域。 中国的粮食生产严重依赖水资源,大约80%的粮食产自水浇地,这一数据在美国是20%,在印度则是60%。由于灌溉是决定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从1982年到2000年,黄河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班级:姓名: 【预习自测】要求:独立完成预习自测,建议用时3分钟。(每题2分,总共6分)1.下列关于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A.人口压力B.深刻的环境危机C.资源短缺D.经济发展速度快 2.不属于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采取的措施的是() A.调整产业结构B.开展综合利用 C.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D.大量施用化肥,提高土壤肥力 3.作为中学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从自身做起,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参与环保活动B.等工作后再接受环保教育 C.学生与可持续发展没有关系D.积极购买非生态标志产品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1-4自然段,学生要找出我国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划出来,记住,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阅读课本,学生找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划出来,并记忆。 3.阅读课本、案例2和案例3,学生在课本中找出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句子,划出来,记住并复述这些句子。 【重难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意义。 【合作探究】 【探究一】学习目标:阅读课本,学生找出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划出来, 1.关于甲、乙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B.乙图表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C.甲图模式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D.乙图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2.下列哪种生产方式不符合循环经济模式( ) A.广西贵港建立我国第一个生态工业示范园 B.杭州研制成功节水生态型“泡沫公厕”C.不可降解包装材料在我国部分地区使用 D.海尔集团研制成功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探究二】学习目标:通过阅读课本和案例2,学生填写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表,

2019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精品教育.doc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课时提升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2019 年度中国低碳典范高层论坛在京成功举行、共同探寻中国经济转型新价值, 定义行业绿色新标准。 据此回答1?3题: 1. 我国工业生产中资源利用虽然有明显的进步, 但是问题依然突出。 下列属于当前我国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是( ) ①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②国家资源政策不利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同行动③全社会尤其是地方政府对国家政策不理解、不支持④环境污染严重, 没有完全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A.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 我国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的直接原因是( ) ①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 类型齐全②资源利用率偏低,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情况③人口基数过大, 新增人口数量仍较多④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加剧 A.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 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是( ) ①人口增长趋向零,老龄人口比重大, 就业人口日趋不足②农业资源日趋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③环境污染局部得到控制, 但自然生态日趋恶化④粮食需求增加, 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C 2.B 3.D 第1题,我国由于技术相对落后,资源利用率 偏低,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 目前尚没有完全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第 2 题, 我国走节约型发展道路, 是由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以及资源利用存在不合理现象所决定的。第 3 题, 当前我国的人口压力主要表现为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净增长, 就业人口压力大; 农业资源日趋紧张, 但尚未接近资源承载极限。 下图为某企业以循环经济的新观念建立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 该企业可能位于我国的( ) A. 两广丘陵 B. 河套平原 C .黄土高原 D. 松嫩平原 5. 该产业链( ) A. 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B. 提高了糖的产量和质量 C. 主导产业是造纸和发电 D .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解析:4.A 5.D第4题,图示该地是以甘蔗为原料进行生产的,甘蔗 的主要产地在我国华南地区。第 5 题, 该产业链甘蔗制糖, 蔗渣发电、 造纸, 废糖液造酒精、复合肥, 造纸废液可进行回收产碱和碳酸钙; 这个

(发展战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最全版

(发展战略)中国的可持续 发展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山东/李延明 壹、单项选择题 1.促使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原因是() A.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和熏陶深刻而长久 B.很多地区资源严重短缺,工、农业经济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C.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我国社会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 D.人口基数过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当前,影响我国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庞大的人口数量 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C.严重的环境问题 D.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 3.制定全球第壹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中国 D.日本 4.和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生产特点是 A.高消耗,高排放,低增长 B.低消耗,高排放,高增长 C.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长 D.高消耗,低排放,低增长 “牧童经济”是壹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联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破坏的景象。它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壹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 破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见成壹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且且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造成的是() A.土地沙漠化B.大气污染 C.破坏性地震D.温室效应 6.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A.刀耕火种,毁林开荒B.南北水调,发展生产 C.围湖造田,开垦荒山D.发展工业,任意排放 7.下列关于“牧童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在发达国家不会产生 B.是低投入、高效益的模式 C.体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优点 D.体现了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读“我国南方部分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第8题。 8.代表水土流失、酸雨危害、森林锐减、水体污染的图例依次是() 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 C.丙、甲、丁、乙D.丁、丙、乙、甲 下图示意我国某企业集团型生态产业园区的生产联系。读下图,完成第9~10题。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一)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践 (第一课时) 【基础梳理】 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庞大的压力:人口基数大、素质低,每年新增人口多,结构不合理。 2、资源的问题将长期存在。 3、深刻的环境危机:仍在发展;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二)、行动纲领: 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一)、概念:以技术手段,以为核心,以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二)、原则:资源输入、资源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B、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出现于改革开放以后 C、中国已制定出国家级《21世纪议程》,这是继巴西后的世界第二部 D、可持续发展问题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并不紧迫 2、以下一些观点和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A、杀鸡取卵 B、竭泽而渔 C、砍伐森林 D、退耕还牧 3、促使我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主要原因是() A、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人地影响和熏陶深刻而又长久 B、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使我国社会生存、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C、很多地区缺水严重,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D、人口基数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4、关于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叙述是() A、只有生态破坏,没有严重地环境污染现象 B、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和农业生产活动不合理而形成的 C、范围小,问题严重,主要呈现点状分布的特点 D、对待环境问题只要不继续开发就能自行恢复 5、《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发表于() A.1994年3月 B.1992年12月 C.1993年4月 D.1994年6月 6、为了解决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地矛盾,应实行地基本国策是() A、保护有限地土地资源 B、大力砍伐森林 C、大力开发环境资源 D、实行计划生育 7、关于我国的自然资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我国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但资源类型很不齐全 B.我国许多自然资源居世界前列,因而人均占有量也居世界前列 C.我国的资源利用率低,长期存在资源地相对短缺 D.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5%以上 8、关于中国环境问题地叙述,正确地是()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氾水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地理练习 命题人:高媛媛训练时间:3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模式图,回答1~2题。 1.人地关系中“环境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社会”体现在图中的( ) A.①箭头中 B.②箭头中 C.③箭头中 D.④箭头中 2.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符合(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开性原则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字母F、H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 ) A.F表示废物排放 B.F表示产业活动 C.H表示资源开发

D.H表示产品消费 4.E阶段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 ①过度开采导致资源枯竭 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工农业生产导致环境污染 ④资源开采导致生态破坏 A.①② B.①③C.①④D.②④ 《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任重而道远。据此回答5~6题。5.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 ) A.环境保护 B.经济可持续发展 C.资源合理利用 D.控制人口增长 6.目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 A.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B.严重的环境问题 C.庞大的人口数量 D.不利的外部环境 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据此回答第7题。 7.下列不符合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A.家庭尽量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B.多用电子邮件,少用传真、打印机 C.用小汽车作为代步工具 D.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电脑睡眠模式 8.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核心思想是 A.认为人地关系中,人是主动的,环境仅是人类任意开发的对象 B.强调“天人合一” C.认为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D.强调“人定胜天” 9.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变,人地关系的认识水平也在变化,下列关于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猎文明时期——改造自然 B.工业文明时期——崇拜自然 C.农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 D.现代文明时期——谋求人地协调 10.我国的环境标志是 11.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学生,为可持续发展可以做的有④使用一次性餐具②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③用洗衣服的水冲厕所①用淘米水浇花⑧使用节能灯具

202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202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这份年度报告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集中讨论在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设计;对于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缓解城乡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完成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成果。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要点 一、城际之间、城乡之间是一个区域系统 在一个地域中,平面上的空间充填是一个有序的体系。人为的分割,虽然有利于行政管理,但却与真实的系统行为运行有很大的背离,既不符合几何原则,也不符合生产原则。因此,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必须如实地看作是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从地理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应当符合空间充填原理,它们在宏观上是可辨识的,在微观上是随机的,实际上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社会分布原理,它们在本质上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至少

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从产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原理,它们在产业链形成与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的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不应单以“结果平等”的眼光去对待。从智力结构看,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符合人口流动原理,乡村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丰厚土壤,不同等级的城市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创造“生态位”的条件差异,表现出宏观可识别的吸附特征。由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只有把城市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转折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指出,必须慎重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两大基本转折。第一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相对平衡的区域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点状分布(亦可视为区域增长极),随之发生了急剧的人口集聚能力、经济密度集聚能力、二三产业集聚能力和资本集聚能力的中心。这一个转折,表现在城市开发度急剧增强,工业化利用土地的规模急剧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度急剧增强,科技含量和创新步伐等的急剧增强。这类急剧增强的结果,就在地理区域的空间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doc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山东/李延明 一、单项选择题 1.促使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原因是() A.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和熏陶深刻而长久 B.很多地区资源严重短缺,工、农业经济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C.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我国社会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 D.人口基数过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当前,影响我国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庞大的人口数量 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C.严重的环境问题 D.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 3.制定全球第一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中国 D.日本 4.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生产特点是 A.高消耗,高排放,低增长 B.低消耗,高排放,高增长 C.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长 D.高消耗,低排放,低增长 “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联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破坏的景象。它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造成的是( ) A.土地沙漠化 B.大气污染 C.破坏性地震 D.温室效应 6.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 A.刀耕火种,毁林开荒 B.南北水调,发展生产 C.围湖造田,开垦荒山 D.发展工业,任意排放 7.下列关于“牧童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在发达国家不会产生 B.是低投入、高效益的模式 C.体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优点 D.体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读“我国南方部分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第8题。 8.代表水土流失、酸雨危害、森林锐减、水体污染的图例依次是(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丙、甲、丁、乙 D.丁、丙、乙、甲 下图示意我国某企业集团型生态产业园区的生产联系。读下图,完成第9~10题。

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体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4.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5.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落后,只有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及策略 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1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丰富内涵 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的产生为人类世界的发展指出了一条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为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想模式。其实质就是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战略观要求在发展中积极地解决环境问题,既要推进人类发展,又要促进自然和谐。主要表现在: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从以物为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位(发展的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练习题(有详解)word版本

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选择题(每小题 4分,共 60分) 中国 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 任重而道远。 据此 回答1?3题。 ① 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 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③ 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 ④ 深刻的环境危机 A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下列有关我国人口及人口战略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程度高 B.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表现之一 C. 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与我国资源分布不均有关 D.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可完全消除文盲、半文盲 3.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是 A .实现人口和经济、社会、环境及资源协调发展 B.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实现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 C.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D. 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解析:第 1题,中国面临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人口问题和人口战略的深层次理解。随着 计划生育的开展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发展较快,但由 于老龄化时间晚,因此程度并不高;人口众多是导致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 量少的根本原因;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可减少文盲、半文盲人数,近期内完全 消除尚1.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是因为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存在困难。第 3 题,我国人口突出表现为增长过快,应首先控制人口数量增长。 答案: 1.C 2.B 3.B 4.影响我国人口战略实现的是( ) A .人口流动数量大,总量多 B. 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密度大 C. 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严重 D. 人力资源丰富,经济发展不平衡 解析:我国的人口基数过大,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等都会成为我国人口战略实现的因素。 答案:C 2012年12月20日上午,温州市发改委昨天通报了相关情况。从2013年1 月1 日起,市区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每吨上调0.3 元,非居民生活用水和特种用水价格每吨上调0.35元。据此回答5?7题。 5. 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分析,最有可能发生水资源危机的城市是( ) A .东京B.伦敦 C.北京 D .罗马 6.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都提高了水价,其目的是( ) A. 节约用水 B. 与国际水价接轨 C. 控制水污染 D. 增加财政收入 7. 在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 .修建水库,改造不稳定的径流 B. 进行跨流域调水,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C. 大力发展节水产业 D. 大量抽取地下水,扩大灌溉面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