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2020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2020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2020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

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万仞.(rèn)冀.州(jì)豫.南(yù)山北之塞.(sè)

B.魁.父(kuí)垣.曲(yuán)叩.石(kòu)孀.妻弱子(shuāng)

C.穷匮.(kuì)始龀.(chǐ)箕畚.(běn)一厝.朔东(cuò)

D.陇.断(lǒng)智叟.(sǒu)荷.担(hè)出入之迂.(yū)

2.下列各句中朗读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B.始一反焉

C.惩山北之塞D.无陇断焉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也

5.下列关于《愚公移山》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不应以此结尾。

D.愚公跟智叟的矛盾是文中的主要矛盾,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人与自然关系这一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二、其他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杂然相许.(____________)(2)惩.山北之塞(____________)

(3)毕力平险.(____________)(4)何苦.而不平(____________)

(5)寒暑易.节(____________)(6)惧其不已.也(____________)

(7)固不可彻.(____________)(8)虽.我之死(____________)

三、情景默写

7.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课文原句填空。

(1)表明愚公移山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愚公移山运送土石路途遥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愚公认为移山定能成功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

8.下面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关于“愚公移山”的争论,请根据争论回答问题。

甲:愚公为了移山,带领子孙挖山不止,还要世世代代挖下去,这岂不是费时费力,太缺少经济效益了?还不如带领子孙搬家,去开辟一片新天地。

乙:搬家是逃避现实的做法,人不能遇到困难就逃避。

丙:人应该有开拓精神,此路不通,可以开辟新路。愚公何必固守在那闭塞的家乡,搬家更有发展前途。

丁:面对两座大山,愚公没有被吓倒,而是选择了“毕力平险”。这种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如果搬家了,那就不是愚公了。

(1)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站在争论的哪一方?理由是什么?请简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学习了《愚公移山》一文后,语文老师要带领同学们走近中国的传统文化,于是开展了以下活动,请你参加并解决问题。

(1)[活动一:地名有讲究]明明同学搜集了一些有关地名的资料,语序有点混乱,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①以低于地面的水为视角,河流北岸则成了阳面,南岸则是阴面。

②我国国土地势西高东低,直接决定了大多数河流水系的走向是自西向东。

③以高于地面的山为视角,南为阳,北为阴。

④北半球的阳光大部分时间由南向北照射——在这种地形地势与河流水系的自然地理

环境条件下,阴、阳可以用来代指南北。

⑤我们在这里捋一捋山,水和阴、阳的对应关系,就是:山南=山阳、山北=山阴、水北

=水阳,水南=水阴。

⑥我们从字面就能推断某城与其区域河流的关系,如沈阳,就位于沈河以北。

A.③①②④⑤⑥ B.④③②⑥①⑤

C.②④③①⑥⑤ D.⑥⑤②③①④

(2)[活动二:年龄有大小]已经读八年级的佳佳同学到活动中心参加市春晚彩排活动,根据下面的座位表,你认为她坐在哪两排最恰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三:神话有深意]明明同学读了《愚公移山》中“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从而成就了愚公的事业,感觉神话原来这么神奇!于是写下了一段话,请仿照画线句,再仿写一句。

神奇的神话,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演绎着一个个流传千古的传说:牛郎遇见织女,留下的是夏夜星空里永不褪色的神话;________,_______。

五、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乙]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节选自《为学一首示子侄》)[注]①鄙:边境。②南海:佛教圣地普陀山,在浙江省东北部莲花洋中。③瓶:水瓶。

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①惩.山北之塞(________)

②汝之不惠.(________)

③曾.不能毁山之一毛(________)

④吾欲之.南海(________)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操蛇之神闻之./西蜀之.去南海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贫者语于.富者曰

C.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河曲智叟亡以.应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12.对两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乙]文蜀鄙之僧去南海的故事说明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C.[甲]文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1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清代吴敏树《书谢御史》)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荷.担者三夫___________(2)赵兵果败,括死军覆.__________

(3)母置.之,吾计已决矣________(4)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______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括母上书言于.王曰

C.尽以.与军吏、士大夫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D.始龀,跳往助之.王终遣之.

17.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

18.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2)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19.乙文描写了一位有德有识的母亲。她上书推辞儿子为将,说明她深明大义,有自知之明;她能看出儿子和丈夫的差别,说明她_____;她讨得“无随”的承诺,说明她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详解】

C.始龀.(chǐ)——(chèn);

故选C。

2.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句意是: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正确的停顿: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B.句意是: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正确的停顿: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C.句意是:河湾上的智叟讥笑着阻止他干这件事,说。正确的停顿: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D.句意是: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正确的停顿: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故选D。

3.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惠”同“慧”,聪明;

B.“反”同“返”,往返;

D.“陇”同“垄”,田埂;

故选C。

4.B

【解析】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B项“其”是语气词,其

它三项“其”都是代词。

5.C

【解析】

【分析】

【详解】

C.本文结尾主要反映了当时人们“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改造大自然的雄伟气魄。故选C。6.赞同苦于险峻的大山愁苦。这里指担心更替停止通达,这里指改变即使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杂然相许.:家人纷纷表示赞同。许,赞同。

(2)惩.山北之塞: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惩,苦于。

(3)毕力平险.: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险,险峻的大山,形容词作名词。

(4)何苦.而不平:还担心挖不平吗。苦,愁苦,这里指担心。形容词作动词。

(5)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易,更替。

(6)惧其不已.也: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已,停止。

(7)固不可彻.:你的思想顽固,顽固得没法改变。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8)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

7.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解析】

【分析】

【详解】

古诗文名句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此题要注意

“惩”“塞”“入”“反”“匮”等字不要写错。

8.愚公该不该搬家。(示例)我站在认为愚公不该搬家的一方。正视困难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放弃必定失败。

【分析】

【详解】

(1)分析四个人争论的内容,可以看出,核心内容是“搬家”,对此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故他们争论的焦点是“愚公该不该搬家”。

(2)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赞成或反对愚公搬家皆可,但要言之有理。

示例1:我觉得愚公不该搬家。愚公移山去征服自然、改造世界,这是一种不畏艰难的必胜信念,是一种顽强毅力的体现,而搬家只是逃避问题逃避现实的一种表现。

示例2:我觉得愚公应该搬家。搬家本身可以减少移山所花的时间和人力,从而解放出来去干其他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与其花上几代时间去移山,不如在这一代就开展搬家运动,走出小山村,走向大城市,很有可能会创造比移山更大的成就。

9.C第五、六排(示例)愚公遇见天帝成就的是民族奋斗史中光鲜夺目的传奇【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

C.答题时,可以在整体把握语句内容的基础上,确定起始句为第②句,这里先总写我国地势特点;第④句“这种地形地势与河流水系的自然地理环境”紧扣第②句,应紧跟其后;第③①句分别从山,水的视角进行说明,应跟后面;第⑥句举例说明某城与其区域河流的关系,应紧跟①后;第⑤句为总结句,应为结尾句。故选C。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始龀”为七八岁,“花甲”为六十岁,“豆蔻”为十三四岁,“不惑”为四十岁,“而立”为三十岁。结合题干中“已经读八年级”的提示,应该为十三四岁。因此坐五六排最恰当。

(3)本题考查仿写能力。答题时,可以结合语境,扣住“神话”,仿照画线句子“……遇见……,……”的形式进行表述。根据“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可知,第一句应该是“愚公遇见天帝”;根据“从而成就了愚公的事业”可以写出第二句:成就的是民族奋斗史中光鲜夺目的传奇。

10.苦于同“慧”,聪明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11.D

12.C

13.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子都比不上。

14.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努力克服困难,事情才能做成。)②[甲]文以神话结尾,[乙]文以议论结尾。

【解析】

【分析】

10.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①惩.山北之塞: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惩,苦于。

②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惠,同“慧”,聪明。

③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坏不了。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④吾欲之.南海:我想去南海。之,到,往。

11.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及用法。

A.代词,这件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介词,到/介词,对;

C.介词,凭借/介词,用来;

D.都表转折,然而;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愚公之妻只是担心愚公的身体,并且从客观的角度指出移山的困难,而不是坚决反对。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

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

汝,你;心,思想;固,顽固;彻,改变。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若,如;孀妻,寡妇;弱子,孤儿。

14.

本题考查把握主旨、分析写法的能力。答题时,可以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联系文章主要情节或抓住评论性的语句进行分析。

结合甲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和乙文“吾一瓶一钵足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分析,两篇文章都强调了坚持才能取得成功。结合“操蛇之神闻之,……一厝雍南”分析,[甲]文以神话式的结尾实现了愚公移山的愿望;结合“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分析,[乙]文以议论句结尾总结文章中心。

【点睛】

译文:

甲文: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

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文: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着什么去?”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说:“我多年来一直想买船顺江而下,(到现在)还不能够去(南海)。您凭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这件事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露出惭愧的神色。

四川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无法到达,然而穷和尚却到达了。一个人树立宏伟大志,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吗!

15.肩负、扛(挑)覆灭放弃,放下不管称职

16.D

17.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

18.(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子都比不上。

(2)他父亲当时做(是)大将,用自己的俸禄供养的食客(谋士)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此句可意译,翻译出大意即可)

19.考虑问题周到,观察细致入微(答出一点即可)见识深远、处事周密(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

15.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荷:hè,肩负。称:chèn,称职。

16.A哪里/表示陈述的语气词。B到,介词/对,向。C把/因。D都是代词,代人。

17.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意思是:现在赵括一日作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故停顿为: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

1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

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汝:你。固:顽固。彻:通。为:做。

1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赵奢之妻对丈夫和儿子都非常了解,因此在国王面前支持丈夫,反对儿子。可知她观察细致入微;对于赵母的劝说,赵王不听,赵括的母亲说如果有了不称大将职责的情况发生,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赵王说答应不会连累你的。说明赵母有预见性,想的长远。

【点睛】

译文

甲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聚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知道这件事后)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孤儿。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乙文,赵国的大将、封为马服君的赵奢的妻子,是赵括的母亲。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将要出征,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道:“赵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将。”赵王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赵括的母亲说:“原先我侍奉赵括的父亲时,孩子的父亲当时身为大将。他用自己的奉禄供养的食客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他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国王和王室贵族赐赠的钱财丝绸,他统统都把它们分给军吏、士大夫;从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过问家中私事。现在赵括一日作了

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赵王所赐赠的金钱丝绸,他回家后也统统收藏起来;而且每天寻找可买的合宜的田地房屋,买下来(总想扩充自己的私有)。国王您认为他像他的父亲吗?父亲、儿子不同,居心有着差异。我希望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大将领兵出征了吧!”赵王说:“作为赵括的母亲,你还是放下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说:“国王您最终要派遣他为将,那么如果有了大将不称职责的情况发生,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赵王说:“不会连累你的。”

赵括既已领兵出征,代替廉颇才三十多天,赵军果然大败,赵括战死而赵军倾覆。赵王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所以最终没有加罪于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