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层制

科层制
科层制

网络

而科层制在现代中国的持续、稳定的应用主要还是体现于新中国建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韦伯认为科层制是由“供给型”经济所创造的,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得

到完善。由于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因此科层组织结构的科学化建设还很不完善,科层组织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在我国科层组织中不仅存有科层制基本的负功能,而且还有自己的典型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权力过于集中,组织中个体的影响力过大。许多组织的运行依靠领导者个人的权威、意志,而不是依赖于组织规范,个性角色替代了组织角色。有些组织的领导不重视组织管理工作,凭经验进行所谓“具体指挥”、“现场领导”,把组织丢在一边,凡事都要亲自过问。而且由于权力过分集中,容易造成个人独断和决策失误,不能充分调动和保护下级的积极性,产生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也造成了组织领导者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滥用职权、欺上瞒下、压制民主、打击报复;有的领导者利用组织结构赋予的职权安插亲信、走后门、拉关系、大搞不正之风,甚至营私舞弊、行贿受贿、贪赃法。在这里科层组织不仅没有成为提高组织效率的手段,却成了个体谋取私利的工具。这样的科层组织不仅仅是无益的,而且是有害的。

二是机构重叠,权责不清。有些社会组织机构因人设职、因人设岗,造成组织机构臃肿、层次重叠、人浮于事、手续繁杂、效率低下。另外,我国目前还存在着用政治组织——国家

代替社会组织,单位所有制阻滞社会组织的形成和完善等现象。特别是在政府组织中,党的组织实际上控制着所有其他组织。在这里科层组织的目标:控制比效率优先。这有违于科层组织建立的初衷。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权责不清、党政干预过多,导致工作中相互扯皮,相互推诿,不负责任,最终影响了各类社会科层组织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三是组织行为缺乏理性。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一直占据着国家经济生活的主导地位,进而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了浓厚的小农意识和家族观念。社会的经济文化活动也长期局限在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群体之中,如家族、宗族等。费孝通教授把中国传统社会称为“乡土社会”,他认为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样就在中国传统的各类科层组织中逐渐形成了家长制的管理作风,实行的是人治而非法治,讲的是人情而非理性。这违背了科层组织最基本的理性特征,等等。

政府扁平化:通向后科层制的改革与挑战

[摘要]随着20世纪后半期以来公共行政环境中价值、知识、技术和需求的大幅变化,现代行政机构的组织范式——科层制——的基本假设出现改变和更新。与存在内在一致性、相对型定、价值与制度高度对应的科层制相比,政府扁平化体现了多向度和探索性的公共行政发展取向,形成改革科层制的理论与实践的松散构图。扁平化预示着经典科层制的转型,由于现有的实践和理论发展尚不足以提供一个整合与一致的改革框架,当下的扁平化实践主要表现为对科层制的修补、改善和发展。

[4]政治家也提出“政府是一个问题而非解决方案”,并宣称“大政府时代的终结”。抨击科层制成为赢得选民和合法性的通用工具,并导致了全球范围内被称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政府改革。“去官僚化”成为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命题[5],后科层制时代呼之欲出。

对有效的政府组织形式的不同探讨在批判科层制上达成了一致。

本文分析政府扁平化的社会基础和改革取向,扁平化改革的实践与面临困境,在整体上对政府扁平化的组织范式进行评述和总结。

一、科层制的范式基础

科层制的范式基础表现为以下几个基本假设:第一,科层制是价值中立的执行体系。价值中立是现代科层制的基本创新,官僚体系不再效忠于君主或者政党的偏好,也不受官僚个人或集团利益的束缚,其使命是忠诚地维护和实现法律与政策的价值。效率最大化成为科层制的核心目标。政治—行政二分的制度安排将政治过程限制在了行政过程之外,要求非政治官员避开党派与意识形态之争,而着力于专业性的公务活动。与政治的不确定性绝缘才能确保政策的长期稳定、连贯与有效的执行,使得官员能够施展其专业才能和判断力,“向权势者讲真话”,造就“中立的竞争力”。第二,科层制是垄断的公共执行体系。第

三,科层制是自上而下的控制体系。在前两个假设下,科层制成为一个给定目标的封闭体系,其最大化行为易于简化为依组织层级自上而下层层递解的精密分工与协调.此外,这种自上而下的特征,意味着对服务对象的一定程度的隔开,整体看来,管理灵活性与权威等级成正比,越往基层走,官员越缺乏决策的空间。组织的层级取决于控制幅度的大小,在缺乏分权的情况下,有效控制往往需要较多的组织层级,使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需求反应迟缓。

近代工业化和民主化的发展所催生的科层制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在价值中立、垄断与封闭系统、自上而下的控制导向之间,存在连续递进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对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重大调整,都一定程度要以其他方面的重大调整为前提。

二、政府扁平化:后现代社会对于科层制范式的挑战政府扁平化(Horizontalization of government)是政府对于市场组织走向扁平化趋势的一个学习和应用,同时反映了公共管理发展过程中的自身逻辑和走向。当前国外扁平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组织上,例如企业流程再造和学习型组织理论,其基本逻辑是在现代市场和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为提高效率和灵活性而进行的组织结构与流程的再造,典型的案例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韦尔奇领导下,从1981年以来逐步将公司管理层级从9-10层缩减为4-5层,将350个经营单位裁减合并成13个主要业务部门。企业管理层次的减少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一个一般趋势。由于成功的案例常常存在企业纵向层级减少的情况,这种变革被形象地称为扁平化。相对来看,对于政府扁平化的研究较少。已有的研究较多关注了政府组织之间越来越多出现的横向协调。[8]从根本角度看,扁平化的趋势既发生在政府组织的边界,也发生在政府组织的内部。一方面,执行组织获得来自政治家、市场、社会和公民的价值与能力的注入,尤其通过合作和参与而实现新型治理形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与外部行动者的关系由管制与控制而重构为交易、协商甚至被赋权的关系;另一方面,在引入企业界的管理创新和实行信息化改造时,在政府内部进行结构与流程调整,更多采取自下而上和横向的协调。与这两方面相关的一系列政府改革实践的集合,构成了政府扁平化的概念。扁平化和治理网络、分权、对基层雇员的赋权、电子政府、一站式服务、多部门协作、围绕服务对象和目标的组织与项目建构、参与式行政、减少行政层级、提高效率、涤除官僚主义等,都多多少少联系在一起。政府扁平化对于流行的改革实践的宽口径容纳,尽管可以带来这个概念的流行性,但是也使其缺乏针对性和难以提供改革方案。这说明了为什么缺乏以政府扁平化为标题或主要研究对象的著作。由于缺乏界定,扁平化常常被简单地视为政府层级的减少,但是实际上政府层级减少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而如果层级减少不能与其他方面的改变有效结合,其所能实现的改革效果可能是轻微的甚至负面的。正确理解扁平化,必须认识到扁平化与后现代社会的对应性——后现代社会带来了对科层制范式的基本假设的修订。第一,价值中立被修正为价值肯定。价值中立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上都被证明是不存在或者有害的,对技术理性的过度专注甚至导致“行政邪恶”。[9]二战后的研究越来越多地注意到了行政体系内蕴含的价值多重性和复杂性。行政组织不仅需要专业能力和平衡力,也需要并且实际从政治过程中获得利益诉求、方向和活力。[10]价值中立被批评为一个虚伪的自我隔离,缺乏全面价值介入的以效率为核心的行政过程被认为是不负责任、僵化和在实际上导致无效的效率,是官僚试图摆脱政治约束与外部监督的借口。在西方民主国家中,官员的政治化水平表现为一个与官阶成正比的谱系;政客通过政治化的手段来实施民主政治对于官僚体系的控制和引导。[11]但是价值充溢的行政体系不可避免地带来价值平衡的困境。罗森布鲁姆认为在行政体系中存在管理、政治和法律三种基本的价值,他证明了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下这些价值之间的竞争性被制度化了——实际这种价值间的竞争性在其他体制下同样存在。[12]新公共行政理论强调民主行政,要求在行政体系与过程中灌注伦理的内容,增强官员的社会责任感,将社会公平置于行政的核心,使行政过程超越简单的执行而成为社会平衡与引导的过程。[13]尽管价值平衡无一例外地是不完美的、暂时的和取决于多种情境因素,现代社会的政府组织已经不可能再无视效率以外的其他价值。这些发展与后现代社会的形态变化是息息相关的。后现代社会是知识化的社会,也是民主化程度更高的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个性化需求的增强,带来大量的新的需求表达,而在政治——行政二分下的科层制会导致缓慢与冗长的民意集中和执行过程,甚至表现出冷漠和缺乏反应。在科层制与现实世界观念发展之间的这种脱节,导致对政府的信任危机,降低了基于选举——任命制度的行政体系的合

法性,使得行政组织的价值再造变得必要。第二,执行体系从垄断走向开放。传统的科层制形成公权力运行的垄断和封闭的体系,在国家职能领域有限的条件下,即最小国家的情况下,这常常是没有问题的。后现代社会加剧了国家的福利化和服务化,国家的范围继续扩展,职能领域远远超出经济学定义的公共产品范围,成为选民与政治家在特定制度下交易与妥协的结果。这对于科层制的能力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即直接执行任务所需的物质资源、知识资源和社会资源是欠缺的,政府直接服务能力的扩展往往是高成本和缓慢的。在经济全球化重振企业竞争力的情况下,政府的竞争力面临挑战,必须通过合作的方式引入外部存在的能力。新的政策执行理念要求将政府通过民主政治过程确定公共偏好和获取资源的优势与市场或社会组织生产服务的优势结合起来。这不仅要求各种形式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同时还要求在政府的运行过程中引入企业部门的管理手段,形成内部的竞争与绩效评估等制度——以新制度经济学与管理主义作为基本理论来源的新公共管理[14],将市场中的经济理性带回到公共领域。第三,执行过程走向多向度协作。后现代社会是更加复杂与多元的社会,公共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与企业根据顾客、竞争和变化而进行的变革一致,政府被要求实现更高程度的顾客中心和结果导向,发展更加简化、柔性、实时和可靠的流程,进一步提高效率与满意度。这一方面导致对基层人员的更大授权,促其向专业与管理人才转化,能够在组织的较低层次实现信息收集、需求评估、决策和执行的完整过程,实现组织管理重心的有选择下移;而为充分调动基层团队的积极性,科层制下对职员的不信任和控制需要被信任和赋权所替代;另一方面导致项目化管理的发展,行政体系逐步将以顾客为核心将服务包裹在具备较高自主性和结果测量能力的项目中,例如围绕老人等特定人群形成综合和整合的政策与服务能力框架,尤其在资金和服务生产上进行整合,这要求在政策和管理制度上都要进行跨越原行政单位边界的创新。互联网等ICT技术的发展大大扩展了控制幅度,为在纵向上缩减组织层级和减少中间管理层提供了条件,大量横向的服务与协调单位被创造,以实现信息、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共享以及执行流程的优化。这些发展带来了更多的自下而上与横向交叉协调,减少了高级别管理层的微观管理负担,使其能够专注于宏观与战略性的事物。后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对于科层制的批评和纠正,是在不同角度和层面作出的,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重点。这些批判有力地指出了科层制的内在问题和改革方向,这些反对性的观点在扁平化的旗帜下集合起来,可以形成一个改革科层制的宏观视角。这种集合不是偶然性的,在各种反科层制的观点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和互补的地方,有可能被整合成一个较为一致的模式。就目前来看,在每一个单一的方面,扁平化的改革都还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而处理好多方面诉求之间的潜在矛盾,更是未来的挑战。从这一点看,目前的扁平化改革不是革命性的正式制度与实际行为在“分隔”条件下的共栖——科层制具有通过妥协来保存自身的弹性。四、结论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扁平化是后现代社会的产物。作为对于行政组织如何结构和运作的两个基本模式,科层制和扁平化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公共权力的任务环境中出现的需求变化。正如后现代社会对于现代社会的承继和发展,这种连续性也体现在扁平化与科层制的关系上。由于后现代社会仍然处在一个发展过程中,存在各种现代与后现代因素交织的复杂情境;有关扁平化的基本模式,还缺乏一个明确的图景,其各主要主张之间的一致性还有待论证和加强。扁平化的基本框架主要还是从回应科层制弊端的角度搭建的,这些批评从整体看不是颠覆性的,后科层制时代中科层制的合理因素仍将被保留。扁平化对科层制的替代还只是一个演进的趋势,能否形成一个成型的改革模式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从世界范围看,科层制和扁平化是同时存在的发展趋势,对于发展中和转轨国家,科层制的发展成熟仍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基本要求;而即使在发达国家,科层制也没有完全丧失其生命力。那些试图跳过科层制而直接进入扁平化时代的想法,往往忽略了科层制对于扁平化的各项必要准备,包括前者才能产生的各种需要应对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在行政组织的价值塑造、边界和结构与流程上的扁平化改革思想与实践。与科层制在这些维度上所体现出来的内在一致性比,扁平化改革取向存在相对发散的特征,需要解决其内在冲突的问题。例如,将更多的营利性组织或社会组织纳入到公共服务过程中,本身会带来更大的协调难度,也可能造成对于公民需求的更大程度偏离;直接民主的实践在分权和公私合作的条件下可能出现执行困难;行政三分则可能让执行单位过度专注于满足来自决策单位的量化指标等。这些问题既是由于后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破碎性带来的,也同样是由于放弃不切实际的假设所带来的。这要求在反思和批判科层制的同时,进一步以整体性的观点探索后现代社会的治理框架与政府角色。

按照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扁平化管理是对科层制的改革和否定,相对于科层制的特点,扁平化管理具有灵活性、协作性、多样性等特点,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规模超大的组织,扁平化管理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适合自己和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构,完全以组织能高效率的运行和对环境的变化组织能快速调整其行动为标准。但是,扁平化管理也存在如下的弊端:(1)扁平化管理权力分散,组织执行力难以得到保证;相反,科层制权力较为集中,组织执行力高。(2)扁平化组织边界模糊,组织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和融合难度较大。(3)扁平化管理减少了层级、扩大了幅度,导致晋升的机会减少,员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受到影响,从而降低了组织的凝聚力。4二级管理中科层制和扁平化的统一从以上对科层制和扁平化的叙述和分析,将两种组织结构进行对比,我们得出,高职院实施二级管理是在利用创新的管理理论设置符合时代特点的组织结构,在对科层制部分否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管理模式,其组织结构的改造必须是科层制和扁平化的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高职院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并行,促进高职院科研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高职院有效的完成高等教育的三大目标。不仅如此,两者的结合也能够解决法国组织学家迈克尔。克泽尔所讲的管理中集权和放权的两难困境[6]:如果集权,管理者因为无法掌握第一线的大量的第一手信息所做的决策未必是最优的决策;如果放权,因为无法保证被管理者会把组织目标最大化作为决策的标准,做的决策同样未必是最优的决策。

浅析韦伯科层制理论的结构特征

浅析韦伯科层制理论的结构特征 [摘要]科层制(或官僚制)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功能:科层制组织的有效率的正功能和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的反功能。因此,重要的是完整地、科学地理解科层制。韦伯提出科层制结构特征有:根据组织目标进行劳动分工并实现专业化,实行等级制原则,建立合法权威。科层制通过稳定的规章程序运作,科层制的职位占有者具有非人格化的理性特征。在我国科层组织有自己的典型特征:权力过于集中、机构重叠、权责不分和组织行为缺乏理性。客观全面地了解科层制基本理论及它的优缺点,对我国企业生产管理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层制;组织结构;理想类型 一、科层制的科学含义 对于英文Bureaucracy一词,一般译为“科层制”,或译为“官僚制”,两种译法虽然反映了使用者或者“价值中立”,或者“价值偏好”的选择,Bureaucracy这个词是古尔耐在1745年首先使用的。其字面的解释就是“官僚的统治”。官僚制组织理论由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创立。韦伯的官僚制组织不是日常意义上的文牍主义效率低下的组织现象,而是指一种理想类型的组织结构的形态及其行为模式。其中,合理合法的权力或职权是官僚制组织的核心要素,以合理合法的权力为基础的官僚制组织是最有效地进行管理的组织形式。现实中许多人仍然把“科层制”与“官僚主义制度”混为一谈,但“官僚主义制度”并不是真正的Bureaucracy 的组织原则和行为规范,而是我国目前各种行政机构中封建主义等级制的残余,或是虽然与科层制的管理形式有关,但体现的是其消极方面的东西。 关于科层制,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有多种多样的解释。 (一)指一种政治体制类型,19世纪时常使用的一种 它是指一种行政职位为职业文官所占据(把持)的体制,通常这种体制是对世袭君主负责。科层制与代议制政治体制相对应,后者指当选的政治官员对代表大会或议会负责,因此,密尔在其经典著作《代议制政府》中将科层制(体制)视为是代议制(政府)体制唯一严肃的替代物,并且评价了两种体制各自所特有的利弊,它属于比较政治学学科。 (二)第二种源自于马克斯韦伯的著作 韦伯认为,科层制不是指一种政府类型,而是指一种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依照既定规则持续运作的行政(管理)体制。尽管科层制发端于普鲁士那样的官僚制国家,但是这种行政(管理)类型越来越盛行于所有的政治体制,不管是君主制还是代议制,甚至是所有承担大规模复杂行政管理任务的组织,如商业企业工会和政党,

论官僚制的反功能

论官僚制的反功能 李 智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7211) 摘 要:自韦伯提出理性官僚制的概念以来,许多学者对官僚制提出了批评,其中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官僚制的反功能问题,认为官僚制不仅仅存在正功能,而且会产生反功能问题,如效率低下、繁文缛节、保守主义等等。更有学者在官僚制反功能的基础上,提出来官僚制病理学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检视了官僚制的反功能及官僚制病理学研究。其次在此基础上,尝试性地分析了官僚制的反功能及病理学研究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示。关键词:官僚制;反功能;病理学 中图分类号:D523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681(2010)04-0041-04 作者简介:李智(1976-),湖北嘉鱼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收稿日期:2010-05-15 官僚制是马克斯 韦伯在其 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构建的一种理想的管理体制。它以实现组织效率化为最高原则。所谓效率,是指组织的成本效能。成本表示组织资源的花费,效能则表示组织目标的达成。组织对各种可行的方案进行比较,哪一种方案的成本效益率最有利,便选择哪一种方案。官僚组织内的任何行为都具有目标导向性质,唯其如此,才能确认其具有合理性。官僚制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分工与专门化。这一特征是指科层管理结构为达成其目的,以特定方式分配其职务的各种规则性活动。组织内部的工作很多很复杂,需要很多人合作共同完成,在职位上加以分工可以使每个人从事一份专门化工作,提高工作的熟练化程度,避免杂乱无序,以增进效率。(2)规则和程序。科层组织内部都有一套完备的规则系统,这些规则系统包括每一职位被赋予的权力和义务,这些规则被要求实际应用到每一个别事件中去。(3)权威的层级节制。组织内部依层级安排职位,全部职位形成一个角锥体,建立上下级节制系统,以确保对于上级指挥的服从。(4)非个人取向。组织内部各种行为都按统一的规定办理,不因人而异,不夹杂个人的情绪或偏见。法规面前,所有个体一视同仁,任何决定,均应避开情感冲动或个人好恶,以有效达成组织目标为准绳。(5)终身事业取向。在科层组织中,职员以其所获得的技术资格被雇佣,并获得终身事业保障,以培养其成员对组织的忠诚。组织内部所采取的晋升制度是以年资与成就并用为根据。韦伯认为,从技术观点来看,纯粹的理性官僚制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的,因此这种组织是对人进行绝对必要控制的最合理的手段,在精确性、稳定性、严格的纪律性和可靠性等方面都比其他组织形式要优越, 它能够正式地应用于各种行政管理任务。韦伯的官僚制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并且受到了激烈的批评。其中部分学者提出了官僚制的反功能问题,对官僚制进行了批评,并力图对官僚制进行某种修正。 一、官僚制的反功能1、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默顿的早期著作深受韦伯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默顿对官僚制结构的讨论中。他追随韦伯,对科层制的基本机构加以描述,认为官僚制的基本特征是:(1)它是一个正规的、合理组织的结构;(2)它包含一个明确规的活动范围;(3)这些组织的活动与目标有完美的联系;(4)组织的领导机构并入整体的科层结构;(5)科层制度的社会分层是等级制度;(6)官僚制度中的个人责任与特权由限定的和特殊的角色所规定;(7)权威属于官方而不属于个人;(8)人与人的关系被正式确定。但是默顿并没有停留在对结构的描述上。相反,制度或结构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是默顿所主要关心的问题。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默顿提出了社会结构的功能与反功能问题。他认为,?功能就是观察到的那些有助于一定系统之调试的后果。反功能就是观察到的那些削弱系统之调试的后果。还有那种非功能后果的实际可能性,即后果与所考察的系统完全不相关。#[1]默顿假定,?当现存社会结构总后果的静差额显然是负功能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明显的要求变迁的压力。#[1] 默顿在对官僚制的结构作出描述后,利用他首次提出的正功能与反功能的概念分析了官僚制结构的反功能问题。在 官僚制结构和人格!中,默顿明确提出了官僚制结构的反功能问题。他认为: 41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

科层制与中国社会管理的组织模式

科层制与中国社会管理的组织模式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朱国云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剖析马克斯〃韦伯所设计的科层制组织的优缺点特征,着重探讨了我国社会转型中组织模式的二元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试图对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管理组织模式理论作一探索,以期新的组织管理方式能充分发挥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并使组织发展为既能严格执法又能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 关键词:科层制,组织管理模式,科学管理 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要求构建现代化的组织管理模式。必须承认,由于改革开放,人们的组织意识增强了,价值观念提高了,竞争意识也大大强化了,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同时发生的负面效应:信仰危机、理想淡薄、道德滑坡、社会责任感下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这些现象的本质是:组织在变迁,人性在物化。对于这种现象,可以把它理解为转型时期社会现象的特殊反映。由此,关于中国社会管理组织模式的未来走向便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必须研究传统的组织结构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从中探讨社会转型过程中组织模式的二元性特征,努力建构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科层制,以适应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一、科层制组织的特征及其优缺点 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是建立在马克斯〃韦伯的组织社会学的基础上的,它体现了德国式的社会科学与美国式的工业主义的结合。按照通行的解释,官僚制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也就是说,它既是一种组织结构,又是一种管理方式。①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官僚制为现代社会的组织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马克斯〃韦伯在对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进行广泛的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任何有组织的团体,唯其实行"强制性的协调"方能成为一个整体。基于此,他将

科层制的弊端

科层制的弊端 Tarys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有如下六点:一、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二、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三、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四、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五、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六、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关系只是工作关系。从以上六点特点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到科层制的制约和弊端。 韦伯的科层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应用上, 都招来一系列非议。在现实生活中, 大多数的科层制组织达不到这种理想状态。科层制在运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弊病。诸如科层制官员过于冷漠的工作态度、严格的权威程序结构干扰和妨害了组织信息的沟通和有效传递, 以及繁文缛节的仪式等等。科层制的功能表现出两重性特征, 既有积极的方面, 也有消极的方面, 即负功能, 主要体现为官僚主义的特征。官僚主义不是一种组织结构, 不等于科层制, 官僚主义是在科层制的负功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组织活 动偏离目标或组织功能失调的现象, 它是管理制度的一种弊病, 也是科层制中的管理人员 一种普遍的毛病。主要表现有: 一,形式主义。科层组织内部各级结构、各种人员的职责、权限、活动方式等都是由一套严格的规则和章程来限定的, 组织成员在组织内部的一切行动均需严格按照组织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由于过分强调照章办事, 使组织成员的行动长期受到规则的限制, 久而久之, 组织成员就变得墨守成规。当人们专心注意各种规章和程序时, 他们将忽视这些规章和程序当初建立起来的理由, 而将遵守规定变成其目的, 呆板地遵从已经建立的规定, 容易令人 无法了解和应付新的情况和问题, 而变得毫无弹性, 组织的目标和效率反而可能因此丧失。组织人因循守旧、谨小慎微、眼界狭窄, 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的体现形式。形式主义影响组织工作效率的进一步发挥和提高。 二,本位主义。分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是科层组织形成的重要原因。科层组织强调分工的明确性, 每个岗位上的官员、职员都有按法律及行政法规所确立的固定的职责和权限。管理权限的明确分工虽然有利于各司其职,但是也会造成彼此协作上的欠缺, 出现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现象以及形成踢皮球的作风。这种形式本位主义和宗派主义, 会大大影响组织内部成员的凝聚力和组织效率的提高。 三,文牍主义。科层组织是建立在一系列规则基础之上的, 是依规则而运行的。对组织内部的各级机构设置, 各类成员的职责、权限、活动方式都有一整套严格而具体的成文规则。然而, 任何规则都有例外, 为了应付例外情况, 就需要制定新的附加规则, 而新规则还会 有例外, 还须制定规则。如此下去, 规则就会越来越多, 就会出现文牍主义、繁文缛节等弊病。韦伯认为, 科层组织不仅记录人们所采取的行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 而且也记录已有的政策和方针, 还仔细保存构成经济制度的规章和条例。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档案。这些档案记录并正式表达了每个职务所规定的合法定义, 它们也把某种无人格和僵死的成分带进 了办公室的管理。由于文牍主义和繁文缛节对规则、条例和政策框框的过分强调, 束缚了人们的手脚, 限制了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窒息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忽视个性。科层制的专业化特点, 把工作人员限制在一个局限性很大范围内, 使他们和他们行动的结果隔离开。进行高度专门化工作的人看不到组织的大目标。科层制由于否定了成员的个性和感情以满足组织的要求, 这会使他们成为仅是齿轮上的齿牙。整体机构以

试述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组织的特点及发展

试述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组织的特点及发展 理性的官僚制组织出现在近代西方社会,官僚制明显区别于以往的以其高效率的优点成为现代社会普遍适用的组织形式。官僚制出现在西方工业化、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反过来,官僚制的运行有力地推动了西方文明向前发展。但是,在悲观的韦伯看来,官僚制的发展也意味着人类将被囚禁在“牢笼”中。 关键字:官僚制;特点;发展 一、作为理念型应用的官僚制 对韦伯社会学研究方法熟悉的人都明白,韦伯的理念型分析工具对于韦伯庞大社会学理论的建构起到很大作用,韦伯曾给理念型下了一个清晰的定义:理念型乃是一种概念工具,它基于特定的观点,由杂多的现实里抽离出某些特征,整理成逻辑一致的“思想秩序”,反过来可以作为衡量现实的尺度[1]。官僚制作为韦伯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对其理念型分析方法的一次经典应用。发端于近代西方社会的理性官僚制具有以往任何组织形式不曾有的明显特点,这些特点造就了西方官僚制无可比拟的效率优势,韦伯意义上的官僚制正是在这些特点之上建构起来的。韦伯强调价值关联对于社会分析的重要性,他从不认为任何概念具有一以贯之的确定性,相反,概念的建构具有暂时性和偶然性,也就是说,概念是出于结構和重构的流动过程中。官僚制这一概念也不例外。 二、官僚制的几大主要特点 (一)职责明确。行政人员的行为按照常规进行,因此形成了界限明确的公务“职责”。公务人员的职责范围有明确界定,因此权威的层次也是以职责层次的形式来划定的。约束行政人员的行为、规定其权威和责任的法规都是以文字的形式加以明确的。 (二)公开考试。公务员的任用通过竞争性考试所显示出的专业能力,或出示可资证明具有适当资格的文凭或学位来决定。公开考试是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一般化渠道,只有经过考试合格者才能进入到体制内部。我国的公务员制度20世纪90年代从西方引进,十几年的时间公务员制度为国家选拔了无数的政治、行政精英。 (三)公产与私产分开。办公室的财产权不归公务员所有,公务员与办公室相分离,办公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归任职者所有。西方官僚制的这一特点与企业相似,西方理性的企业组织要求工作地要和家庭地要分开,公司财产和私有财产必须严格分开,即使是企业破产也只追加有限责任。 (四)公务员的使命。公务员的职业生涯受一种抽象的职责概念影响,他要忠于职守、履行责任,这本身就是目标,而不是通过寻租等手段谋求个人物质利益。按照韦伯社会行动意义理论来解释,公务员忠于自己的岗位职责本身是一种

《领导科学》复习思考题.doc

领导科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领导科学概论 1.领导的含义。 2.领导科学与管理学的区别和联系。 3.领导科学产生的背景和标志。 4.资木主义的领导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5.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 6.领导活动的构成要素。 7.领导活动的主体性。 8.领导活动的归宿。 9.领导活动的基本矛盾。 10.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矛盾产生的原因。 11.领导者主观意志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产生的原因。 12.领导与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13.领导与统治的区别。 14.西方领导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5.领导特性理论的优、缺点。 16.菲德勒模型。 17.交易型领导与变革型领导。 18.领导者一一成员交换理论。 19.领导的抵消器、替代品与放大器。 20.中国古代领导思想。 21 .儒家的领导思想。 22.毛泽东的领导思想。 23.邓小平的领导思想。 第二章领导体制和领导结构 1.领导体制的含义。 2.领导体制的作用。 3.家长制的领导体制。 4.“硬专家”式的领导体制与“软专家”式的领导体制的差异。 5.中央集权式的领导体制。 6.资本主义三权分立的民主体制。 7.社会主义的民主集中制。 8.领导的层次和领导跨度的关系。 9.领导体制的构成要素。

10.选择领导体制的依据。 11.我国领导体制的特点。 12.集权制与分权制比较。 13.首长制的优缺点。 14.委员会制的优缺点。 15.领导结构的作用。 16.科层制的优缺点。 17.西方关于科层制改革的探索。 18.非正式领导结构的作用。 19.梅奥关于非正式组织方面的理论。 20.正式领导结构与非正式领导结构的关系。 第三章领导者与被领导者 I.领导者的多种定义。 2 .现代领导者角色。 3.作为战略制定者的领导者。 4.作为追随者的领导者。 5.作为危机处理者的领导者。 6.领导者获取职位权力的途径。 7.领导者获取个人权力的途径。 8.未来领导者。 9.关于领导者素质的理论。 10.现代领导者的道德素养。 II.现代领导者的能力素质。 12.情商理论。 13.如何提高领导者的情商。 14.现代领导观念。 15.“价值”的领导观念。 16.“无界”的领导观念。 17.领导观念的重要利益。 18.仁人型领导者与能人型的领导者。 19.正式领导者与非正式领导者。 20.领导者与领袖。 21.霍金森关于领导者分类的理论。 22.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的作用。 23.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互动。 24.被领导者地位的相对性。

《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读书报告

《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 彼特·布劳,生于奥地利,20世纪40年代移居美国,1952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至今已发表一百多篇论文,十多本著作,如:《科层的动力》、《社会生活中交换和权力》、《不平等性和异质性》等。 布劳的学术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而且已经超出了社会学的范畴。作为神会交换理论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他对于正式组织的研究有开拓性的影响。 书本简介: 本书是第一本系统的关于科层制社会学的书籍,由布劳与人际关系学派代表人物马歇尔·梅耶共同完成。 与韦伯的理想角度的科层制不同,作者主要是从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部门来认识科层制的——本书在之前各种文献中关于科层制的观点基础之上,运用了大量的报告、调查等现实资料,分别从科层制的运作、科层制权威、组织结构、组织与环境、科层制的反功能、科层制的变迁以及科层制与民主制的比较几个方面对科层制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我的看法: 一、组织内部的非正式关系 布劳在第三章里提出,在科层制组织内部并非仅仅存在韦伯的“理想型”中那种正式关系,同时也存在非正式关系,而且这种非正式关系对组织的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 官员们在遇到不知道如何处理问题时,按照科层制组织的规章制度,他应该直接同上司进行讨论,而不应该向同一层次的同事咨询求助。但是,大多数官员都害怕在上司面前暴露自己的无能为力,担心这样可能会让上司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而影响晋升,因此他们多会违背正式的规章制度,不向上司请示报告,而是彼此互相咨询。这样做的结果是,这些工作人员所遇到的问题可能会得到更有效的处理。 对于非正式组织的争论,书中提到了两个极端的观点。一是“组织的基本功能就是控制非正式组织”,即组织必须抑制非正式组织的发展;另一种极端是“组织的基本功能是培育非正式工作群体及其实践,使其最有效地接近组织的目标”,即组织应当鼓励非正式组织的发展。 很明显,这两种极端都是不合理的。非正式组织是把双刃剑,是为组织带来利益还是损伤,这掌握在正式组织手里。因此对于非正式组织,我们应该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科层制的反功能 书中比较重要的还有关于科层制“反功能”的介绍。布劳总结出了科层制的三个反功能: 1、来自于规则和规范运用中的过分刚性,导致科层制无力回应外界发生的变化和组织的成长; 2、保守主义和革新的抵制。 3、科层制选择和预先程序也会固化社会阶级差别,进而固化社会不平等。 但布劳同时指出,“这决不意味着科层制完全是反功能的”、“组织的科层化已经变得如此普遍以至于我们很难想象科层制的替代形式。”科层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发生了异常明显的变化。一方面,科层模型的变体在未来还会继续,另一方面,在许多组织中,韦伯的科层制模型还会继续发挥作用。

官僚制的悖论及其突破

第45卷 第1期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 o l .45 N o .1 2009年2月 Journal of GuangxiN o r m al U niversity :Ph 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February ,2009 [收稿日期]2008210228 [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桂科软0896003-25 [作者简介]褚添有(1970-),男,广西临桂人,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政治学博士。 官僚制的悖论及其突破 褚 添 有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官僚制具有专业化、等级化、法治化、非人格化、职业化等形式理性的特征。这一特征使其能够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官僚制行政的弊端逐步显现和暴露,其优势逐步消失,甚至走向了它的反面,对它进行改革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势。官僚制改革的路径在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用企业化体制来取代官僚体制,使政府具有不断创新和持续改进的能力,并且变得更有效率、更具回应性、更负责任、服务品质更高。 [关键词]官僚制;特征;优势;悖论;改革 [中图分类号]D 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6597(2009)0120129205 一、官僚制的特征及其优势 在马克斯?韦伯(M ax W eber )看来,官僚制是一种理想的行政管理模式,它依职能和职位对权力 进行科学分工与分层,并以非人格化规则为管理基础,其主要价值取向是追求经济效益。官僚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市场经济是一种理性经济,因而它要求政府管理也必须是理性的。市场经济发展必须以“具有恒常性,确实性与客观性的法律秩序,以及合理的、可计算性的司法与行政为基 础”[1]( p 241) ,否则,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可预见、可 计算性即无从得到保障。这就要求政府也必须像实行专业化分工的企业一样按照工具合理性取向来建构,即政府在组织安排上应剔除基于传统习惯、情感好恶、人格魅力等不可预测因素,根据合理化的技术指标实行职能分工,建立专业部门,并由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依法进行高效率管理,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一)在政府组织内部根据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同时明确划分机构与人员的职责权限,并由法律严格规定。作业是根据工作类型和目的进行划分,具有清楚的职责范围,它科学地划分出每一工作单元,删除了那些无用的重复劳动,并考虑到职能交叉的需要。各个成员将接受组织分配的任务,并按分工 原则专精于自己的岗位职责。 (二)机构与官员按照等级制原则进行管理。官僚制组织拥有一大批官员,其中对每个人的权威与职责都有明确规定。这些官员的职位按等级制原则依次排列,并按职位高低规定人员之间的命令与服从关系,形成层级节制的命令控制链条。在这种严格的层级制中,每个子系统或下属单位成员只能向其直接的上级部门领导报告,依此到最高层级后,再由上至下一层向一层下达命令;部属必须接受主管的命令与监督,上下级之间的职权关系严格按等级划定。 (三)官僚制组织中的管理工作不是随心所欲 的,而是组织内部制定出一套详尽的规则体系。它对组织内部各级机构的设置、各种成员的职责、权限、相互之间的关系、活动方式都作了具体规定,以确保 整个组织管理工作的一致性和明确性。行政人员实施的是一种持续的、受规则约束的行为,通过技术性或法律性的规则来控制职务行为,所有行政措施、决定、规章都必须依照法定程序,以书面形式公布并记录在案。 (四)组织管理非人格化。官僚制组织的管理工作以法律、法规、条例和正式文件等来规范人的行为,公事与私事之间有一种极为明确的界线,公务活动与私人生活的关系范围是截然分开的,不得掺杂 9 21

浅析官僚制的利与弊

浅析官僚制的弊端及解决方案 *** (*******) 摘要:官僚制是马克斯韦伯等人提出的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但是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不可避免地与民主产生持久性的冲突,造成形式主义以及造成了行政效率的低下。从而希望通过建立一个无缝隙政府,时刻满足民众的合理需求以及创新政府组织功能以构建更加层级化、规范化的组织体系来解决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官僚制;官僚组织;无缝隙政府 0 引言 关于什么是官僚制,实际上也没有一致的定义。马克斯韦伯描述的官僚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在其固定的和官方的权限范围方面具有理论原则,这种理论原则一般是以法规形式来加以规定的;第二,机关等级制与各种按等级赋予权力的原则,意味着一种牢固而有秩序的上下级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存在着一种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关系;第三,现代机关的管理工作是以书面文件为基础的;第四,办公室管理,通常都假定是经过了彻底而且熟练的培训的。第五,当公共机关得到了充分发展的时候,公务活动要求官员有充分的工作能力,而对于他必须有严格规定的在办公室工作的时间这一事实是不予考虑的;第六,办公室管理要遵循一般规律,并且这些规律是可以学会的。 1 官僚制的弊端 第一,官僚制不可避免地与民主产生持久性的冲突,并且造成形式主义。马克斯韦伯认为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权威:第一种是"合理合法的权威”。指的是依法任命,并赋予行政命令的权力,对这种权力的服从是依法建立的一套等级制度,这是对确认职务和职务的权力的服从。第二种是传统的权威。它是以古老的、传统的、不可侵犯的和执行这种权力的人的地位的正统性为依据。第三种权力是人格魅力型的权力,被马克斯韦伯称为“卡里斯玛”权威。这种权力是建立在对个人的崇拜和迷信的基础上。显然官僚制属于第一种。每一位官员除了最上层的官员能使他们做特定的任务外,其他人没有任何权力。从而他们互利共赢,维持自己的权威。这种固定的程序很容易导致僵化和形式主义。官员们的公事程序繁琐拖拖拉拉的现象非常普遍,可是它们还是要继续坚持形式化的程序。与民主产生冲突是因为官员们关心自身私利多于广大民众的利益。举个例子,高尔夫球场建设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中,地方政府通过巧立名目、以租代征、罚款等博弈方式来进行招商引资,卖地生财,使得开发商和地方政府互利共赢,而由于现行官员考核存在着政治锦标赛,他们为了达到衡量政绩的主要指标——经济发展,而选择忽视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官员们的这种利益取向不可避免地与大众的民主取向产生了矛盾。 第二,官僚制造成了行政效率的低下。官僚组织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具有庞大的规模;第二、全职成员及其经济保障;第三,基于“功绩”基础上的人事雇佣、提升和留职。由于强调专业分工,随着新的问题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行政部门被制造出来,专业隔离造成了部门之间难以沟通,更不可能合作,部门重叠的现象很严重。这无疑会使官僚制组织成为机构膨胀、人浮于事、缺乏生机与活力的封闭组织。一个官僚组织,它的平衡是建立在一系列的相对稳定的恶性循环上,在非人格化和集权化的氛围中得到了发展。一方面,由于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