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11讲提升课——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分析及题型突破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第11讲提升课——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分析及题型突破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第11讲提升课——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分析及题型突破一轮复习

第11讲提升课——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分析及题型突破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Ⅱ)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1.单因子

因素原理图像应用

光照强度影响光反应阶段,制

约A TP及[H]的产生,

进而制约暗反应

温室大棚内适当提高

光照强度可以提高光

合速率

二氧化碳浓度影响暗反应阶段,制

约C3的生成

①大田中增加空气流

动,以增加CO2浓度,

如“正其行,通其

风”;

②温室中可增施有机

肥,以增大CO2浓度

温度通过影响酶活性进而

影响光合作用(主要

制约暗反应)

①大田中适时播种;

②温室中,增加昼夜

温差,保证植物有机

物的积累

必需矿质元素通过构成与光合作用

相关的化合物对光合

作用产生直接或间接

影响,如K+可影响光

合产物的运输和积累

①合理施肥,提高光

合作用速率;

②施用的有机肥,被

微生物分解后既可补

充CO2又可提供各种

矿质元素

图像

含义P点前,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应为横坐标所表示的因子,随该因子的不断加强,光合速率不断提高;Q点时,横坐标所表示的因子不再是影响光合速

率的因素,影响因素为坐标图中所标示出的其他因子

应用

温室栽培时,在一定光照强度下,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增加光合酶的活性,

提高光合速率,也可同时适当补充CO2,进一步提高光合速率;当温度适宜

时,可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命题1考查光照强度的影响

1.(2016·高考全国卷乙,30)为了探究生长条件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将某品种植物的盆栽苗分成甲、乙两组,置于人工气候室中,甲组模拟自然光照,乙组提供低光照,其他培养条件相同。培养较长一段时间(T)后,测定两组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即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CO2的量),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判断,光照强度低于a时,影响甲组植物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是______________。

(2)b光照强度下,要使甲组的光合作用强度升高,可以考虑的措施是提高__________________(填“CO2浓度”或“O2浓度”)。

(3)播种乙组植株产生的种子,得到的盆栽苗按照甲组的条件培养T时间后,再测定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得到的曲线与甲组的相同。根据这一结果能够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当光照强度低于a时,甲组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影响甲组植物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是光照强度。(2)b光照强度下,甲组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大,说明此时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不是光照强度,应是CO2浓度或温度,因此要提高甲组的光合作用强度,可以考虑的措施是适当提高CO2浓度。(3)由题图可知,经处理后乙组的最大光合速率明显低于甲组,若是由遗传物质改变造成的,则可遗传给子代,即子代在甲组条件下光合速率低于甲组,若是由低光照引起的,遗传物质不变,则子代在甲组条件下光合速率应与甲组相同。当把乙组植株产生的种子种植在与甲组相

同的条件下时,其光合作用曲线与甲组的相同,说明乙组光合作用强度与甲组的不同是由环境因素低光照引起的,而非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的。

答案:(1)光照强度(2)CO2浓度(3)乙组光合作用强度与甲组的不同是由环境因素低光照引起的,而非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的

外界因素对光合作用影响的实质

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影响过程

影响水的光解产生[H],影响

光照强度

主要是光反应阶段

ATP的形成

CO2浓度影响C3的合成

主要是暗反应阶段

温度影响光合作用酶的活性

2

2.(2017·西安八校联考)如图所示,在最适温度和光照强度下,测得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随环境中CO2浓度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乙比植物甲对CO2浓度变化更敏感

B.当CO2吸收量为c时,植物甲与植物乙合成有机物的量相等

C.d点甲植物细胞内的C3含量比b点高

D.适当降低光照强度,b点将向右移动

解析:选B。环境中CO2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植物乙CO2的吸收量降低幅度大,植物甲CO2的吸收量保持不变,因此植物乙对CO2浓度变化更敏感;当CO2吸收量为c时,植物甲与植物乙的净光合速率相等,由于植物甲比植物乙的呼吸速率大,根据实际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因此植物甲合成有机物的量比植物乙多;CO2浓度由b点增加到d 点时,甲植物细胞内C3的合成量增加而消耗量不变,因此细胞内C3的含量增加;图中曲线是在最适的光照强度条件下测得的,因此光照强度减弱,CO2的吸收量降低,b点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降低光照强度后,在较高浓度的CO2条件下才能使CO2吸收量与

CO2释放量相等,因此b点将右移。

命题3考查温度的影响

3.(2015·高考海南卷,9)植物甲与植物乙的净光合速率随叶片温度(叶温)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甲和乙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能

B.叶温在36~50℃时,植物甲的净光合速率比植物乙的高

C.叶温为25 ℃时,植物甲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不同于植物乙的

D.叶温为35 ℃时,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均为0

解析:选D。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能量均来自于太阳能,A正确;叶温在36~50 ℃时,植物甲的曲线在植物乙曲线上方,所以植物甲的净光合速率比植物乙的高,B正确;叶温为25℃时,植物甲和乙的曲线没有相交,即二者的净光合速率不同,C正确;叶温为35 ℃时,甲、乙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相同且大于零,所以这两种植物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均大于0,D错误。

命题4 考查水分的影响

4.(2017·漳州模拟)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采用盆栽实验,探究土壤干旱对某种植物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实验开始时土壤水分充足,然后实验组停止浇水,对照组土壤水分条件保持适宜,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叶片光合速率随干旱时间延长而呈下降趋势

B.叶片光合速率下降先于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

C.实验2~4天,光合速率下降是由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引起的

D.实验2~4天,光合速率下降可能是由叶片内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引起的

解析:选C。图甲中可以看出,随干旱时间延长,实验组叶片光合速率呈下降趋势;比

较图甲和乙的实验组,图甲中光合速率在第2天就开始下降,而图乙中叶绿素含量在第4天才开始下降,因此叶片光合速率下降先于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图乙中,实验组2~4天中叶片叶绿素含量并没有下降;2~4天中实验组的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很

有可能是由于干旱,气孔关闭,导致叶片中CO2浓度下降而引起的。

考查多因素对光合速率影响

5.如图曲线Ⅰ表示黄豆在适宜温度、CO2浓度为0.03%的环境中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在y点时改变某条件,结果发生了如曲线Ⅱ的变化。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与y点相比较,x点时叶绿体中C3含量低

B.在y点时,适当升高温度可导致曲线由Ⅰ变为Ⅱ

C.制约x点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叶绿体中色素的含量

D.制约z点光合作用的因素可能是CO2浓度

解析:选D。在相同CO2浓度条件下,光照强度越强,产生的[H]和ATP越多,消耗的C3越多,因此,与y点相比,x点时叶绿体中C3含量高。曲线Ⅰ表示在适宜温度条件下的实验结果,若再升高温度,光合作用速率反而降低。x点时光合作用速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光照强度较低,而不是叶绿素的含量低。z点以后再增强光照强度,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证明限制因素不是光照强度,由于CO2浓度仅为0.03%,制约z点的因素有可能是CO2浓度。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关系

1.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过程中[H]和ATP的来源、去路的比较

比较项目来源去路

[H] 光合作用光反应中水的光解

作为暗反应阶段的还原剂,用于还

原C3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产生

用于第三阶段还原氧气产生水,同

时释放大量能量

ATP 光合在光反应阶段合成,其合成所需用于暗反应阶段C3还原,其中活跃

作用能量来自色素吸收、转化的太阳

的化学能以稳定的化学能形式储存

在有机物中

有氧

呼吸

第一、二、三阶段均产生,其中第

三阶段产生最多,其合成所需能

量来自有机物的分解

水解释放的能量直接用于除暗反应

以外的各项生命活动

(1)绿色组织在黑暗条件下或非绿色组织只进行呼吸作用,测得的数据为呼吸速率(A 点)。

(2)绿色组织在有光条件下,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同时进行,测得的数据为净光合速率。

(3)总(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4)各点(段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分析

A点错误!错误!

AB段错误!错误!

B点错误!错误!

B点后错误!错误!

) 1.(2017·湖北襄阳四校高三联考)如图表示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简图,其中a、b、c、d表示生理过程,甲、乙表示场所,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过程产生的[H]可以用于CO2的固定

B.用H错误!O处理该植物一段时间后,a、b、c、d过程的产物都会出现18O

C.c过程只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

D.该植物用于叶肉细胞中载体蛋白合成的能量可来自于a、c、d

答案:B

2.如图表示某种植物的叶肉细胞中的A、B两种细胞器,及在这两种细胞器中所进行的生理活动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细胞器内生理活动的强度小于B细胞器内生理活动的强度

B.A、B两种细胞器都能产生A TP,产生的ATP都从细胞器中运出

C.图示叶肉细胞中有有机物的积累,细胞能够正常生长

D.改变光照强度一定会改变A细胞器中生理活动的强度

解析:选C。从题图来看,A是叶绿体,B是线粒体,B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不能满足A中光合作用的需要,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A、B两种细胞器都能产生ATP,线粒体中产生的ATP可运出线粒体,参与需能的生命活动,叶绿体中产生的ATP并不运出叶绿体,而是在叶绿体内部参与暗反应;由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因此图示叶肉细胞中有有机物的积累,细胞能够正常生长;改变光照强度不一定会改变光合作用强度。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相关计算

1.表格分析

项目表示方法

净光合速率CO2吸收量、O2释放量、C6H12O6积累量

真正光合速率CO2固定量、O2产生量、C6H12O6制造量

呼吸速率(遮光条件下测得)CO2释放量、O2吸收量、C6H12O6消耗量

2.相关计算

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同时进行时,存在如下关系:

(1)光合作用实际产氧量(叶绿体产氧量)=实测植物氧气释放量+细胞呼吸耗氧量。

(2)光合作用实际CO2消耗量(叶绿体消耗CO2量)=实测植物CO2消耗量+细胞呼吸CO2释放量。

(3)光合作用葡萄糖净生产量(葡萄糖积累量)=光合作用实际葡萄糖生产量(叶绿体产生或合成的葡萄糖量)-细胞呼吸葡萄糖消耗量。

1.(曲线类)(2017·河南六市联考)将某种绿色植物的叶片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其在10 ℃、20 ℃的温度条件下,分别置于5klx、10klx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结果如图。据图所作的推测中,正确的是()

A.该叶片在20℃、10 klx的光照下,每小时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约是8.25 mg

B.该叶片在5 klx光照下,10℃时积累的有机物比20 ℃时少

C.该叶片在10℃、5 klx的光照下,每小时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量是3mg D.通过实验可知,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与温度和光照强度均成正比

解析:选A。叶片在20 ℃、10klx时,每小时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是(10+2)/2×(44/32)=8.25mg;在5klx光照强度下,10 ℃时积累的有机物比20 ℃时的多;在10℃、5klx 的光照强度下每小时光合作用所产生的O2量是(6+1)/2=3.5 mg;净光合速率与植物细胞的呼吸速率和真正光合速率有关,仅就图中曲线而言,不能得出净光合速率与温度和光照强度的关系。

2.(表格类)在一定浓度的CO2和适当的温度条件下,测定A植物和B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结果如表,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klx) 光饱和时的

光照强度

(klx)

光饱和时的CO2吸收

速率(mg/100 cm2

叶·小时)

黑暗条件下CO2

释放速率(mg/100

cm2叶·小时)

A植物 1 311 5.5

B植物 3 9 30 15 B.当光照强度超过9 klx时,B植物光合速率不再增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暗反应跟不上光反应

C.当光照强度为9klx时,B植物的总光合速率是45 mg CO2/100cm2叶·小时

D.当光照强度为3 klx时,A植物与B植物固定CO2速率的差值为4mgCO2/100cm2叶·小时

解析:选D。由表可知,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是植物的光补偿点,A植物的光补偿点低,则A植物属于弱光条件下生长的植物。B植物光饱和时的光照强度是9 klx,此时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不会限制暗反应,则光照强度超过9klx时,B植物光合速率不再增加的原因是暗反应跟不上光反应。光饱和时CO2吸收速率表示净光合速率,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速率表示呼吸速率,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因此,当光照强度为9 klx时,B植物的总光合速率=30+15=45(mg CO2/100cm2叶·小时)。当光照强度为3 klx时,对B植物来说,此光照强度是光补偿点,因此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15 m gCO2/100cm2叶·小时,对A植物来说,此光照强度是光饱和点,因此总光合速率=11+5.5=16.5(mgCO2/100cm2叶·小时),因此差值为1.5mg CO2/100 cm2叶·小时。

3.(柱形图类)某实验小组研究温度对水绵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据图可知,水绵细胞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5℃

B.图中水绵细胞积累有机物速率最大时的温度是25℃

C.每天光照10小时,最有利于水绵生长的温度是25 ℃

D.在5 ℃时,水绵细胞产生氧气的速率是消耗氧气的速率的2倍

解析:选B。图中纵坐标表示光照下吸收CO2的量(即净光合速率)或黑暗中释放CO2的量(即呼吸速率)。由于没有对高于35 ℃条件下水绵细胞的呼吸作用进行研究,因此,不能说明水绵细胞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5℃。水绵细胞积累有机物的速率是指净光合速率,从图中可以看出,在25 ℃时水绵细胞在光照下吸收CO2的量最高,即积累有机物的速率最

大。每天光照10小时,最有利于水绵生长的温度应是20℃,因为在20 ℃时,每天光照10小时,一昼夜水绵积累的有机物最多,为11.5 mg(3.25×10-1.5×14=11.5)(用CO2吸收量表示)。在5℃时,水绵细胞产生氧气的速率是1.5(用CO2吸收量表示),消耗氧气的速率是0.5(用CO2释放量表示),可知水绵细胞产生氧气的速率是消耗氧气的速率的3倍。

光合作用、细胞呼吸曲线中“补偿点”及“饱和点”的移动

CO2(或光)补偿点和饱和点的移动方向(如图):一般有左移、右移之分,其中CO2(或光)补偿点B是曲线与横轴的交点,CO2(或光)饱和点C则是最大光合速率对应的CO2浓度(或光照强度),位于横轴上。

(1)呼吸速率增加,其他条件不变时,CO2(或光)补偿点B应右移,反之左移。

(2)呼吸速率基本不变,相关条件的改变使光合速率下降时,CO2(或光)补偿点B应右移,反之左移。

(3)阴生植物与阳生植物相比,CO2(或光)补偿点和饱和点都应向左移动。

1.(经典题)已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 ℃和30 ℃,如图表示30 ℃时光合作用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若温度降到25℃(原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不变),理论上图中相应点a、b、d的移动方向分别是( )

A.下移、右移、上移B.下移、左移、下移

C.上移、左移、上移D.上移、右移、上移

解析:选C。图中a、b、d三点分别表示细胞呼吸强度、光补偿点和在光饱和点时的光合作用强度。由题干“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 ℃和30 ℃”可知当温度从30 ℃降到25℃时,细胞呼吸强度降低,a点上移;光合作用强度增强,所以光饱和点(d

点)时吸收的CO2增多,d点上移。b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细胞呼吸强度,在25 ℃时细胞呼吸作用强度降低,光合作用强度增强,在除光照强度外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使其仍然与细胞呼吸强度相等,需降低光照强度即b点左移。

2.(2017·正定中学月考)如图所示,在图甲装置A与装置B中敞口培养相同数量的小球藻,以研究光照强度(其他条件均为最适)对小球藻产生氧气的影响。装置A的曲线如图乙。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P点处产生的ATP可用于暗反应

B.适当降低温度,P点将下移

C.在图乙上绘制装置B的曲线,Q点应右移

D.降低CO2浓度时,在图乙上绘制装置A的曲线,R点应右移

解析:选C。P点时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A TP,该ATP不能用于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适当降低温度,呼吸

酶的活性随之降低,P点将上移;由于缺镁,B试管中小球藻细胞内叶绿素含量较低,所以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的Q点将右移;降低CO2浓度,R点将向左下方移动。

光补偿点若用图形表示,可归纳为如下几种:

四幅图中所有的A点及图乙中的B点均表示光补偿点,因此在识别时一定要认真分析。

密闭容器及自然环境中植物光合作用曲线的分析

(1)图1中各点含义及形成原因分析

①a点:凌晨2~4时,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弱,CO2释放减少。

②b点:有微弱光照,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③bc段: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

④c点:上午7时左右,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

⑤ce段: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⑥d点:温度过高,部分气孔关闭,出现“午休”现象。

⑦e点:下午6时左右,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

⑧ef段: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

⑨fg段:没有光照,停止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

(2)图2中各点含义及形成原因分析

①AB段:无光照,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②BC段: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弱。

③CD段:4时后,微弱光照,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④D点:随光照增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⑤DH段:光照继续增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其中FG段表示“午休”现象。

⑥H点:随光照减弱,光合作用下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⑦HI段:光照继续减弱,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直至光合作用完全停止。

错误!

以净光合速率的大小来判断植物能否正常生长

(自然状态下以一天24小时为单位)

(1)净光合速率大于0时,植物因积累有机物而正常生长。

光合作用探究公开课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教学设计萧县中学宏新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一节的教学设计 萧县中学宏新 设计说明: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学生记住这段历史和结论,而是要将探究性学习和教学方法整合其中,充分应用二手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重走科学家之路,体验科学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识的过程和探索的精神。本案例中,用二手资料探究光合作用发现的科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过程,既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又可以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并培养了他们学习的能力。 一、设计思想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学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发现史的探究性学习是实现此课程基本理念的极为有效的载体,生物学史能够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意发展三方面教育融合起来,很好地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的经典实验,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好素材。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只是照本宣科介绍几个科学家的实验,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不能调动,要通过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再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本课教学的设计思路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经典实验为探究的载体,以真实的问题情境作为探究的背景,以真正理解探究过程和实验设计策略并学以致用为中心目标,采用以问题(任务)驱动学习,引导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从“课外”到“课堂”再到“课外”的开放式思想。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第高中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第二部分容“光 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的第一课时: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本册教材第五章介绍了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四节是对细胞的能量来源进行探讨,光合作用在绿色植物的新代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必修一的重点容之一。 关于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本节课的容是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生物光合作用的学习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普利斯特利、、英格豪斯、梅耶、萨克斯、鲁宾和卡门、卡尔文等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的研究。课文还结合卡尔文等科学家的实验,介绍了同位素标记法这一生物科学领域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并通过这些经典实验归纳得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反应式。 这些容能利用科学史的“故事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从科学家三百多年的研究历程体会到科学发现的艰难;重温先人勇于探索的过程,懂得实验是探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实事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创新精神;可以从光合作用经典实验中学习到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智慧,培养实验设计能力;还能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实验设计的巧妙,新技术、新理论的发现和综合应用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从中也可以深切体会到技术的发现和应用,特别是物理、化学技术的使用对生物学起到的推动作用,再一次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理念;在科学

快乐汉语第二课教案

《快乐汉语》第二课《你叫什么》 一、教学对象 中学生,班容量35人。(汉语基础低,学习了《快乐汉语》第一册第一课) 二、教学时间 第二课一共两个课时,每个课时50分钟。 三、教学目标 1、交际技能目标:学会问对方名字和回答自己的名字;学会说国籍; 2、语言知识技能目标: 1)你叫什么?我叫李小龙; 2)你是哪国人?我是柬埔寨人/中国人。 四、教学内容 1、交际话题:提问名字和国籍; 2、需要掌握的语言点: 1)你叫什么?我叫李小龙; 2)你是哪国人?我是柬埔寨人/中国人。 3、生词:叫、什么、是、哪、国、人、中国、柬埔寨 4、汉字:中国人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你叫什么?我叫李小龙; 2、你是哪国人?我是柬埔寨人/中国人。 六、教学方法 任务法、交际法、卡片法、游戏法 七、教学活动 老师准备卡片,每张卡片印着汉字或者词语,包括“我”“叫”“你”“哪国”“是”“什么”“柬埔寨”“李小龙”等,共五套,分给五个小组,教师随机读某个句子,听到相应句子的学生要将手中的卡片举起并连句子,然后再一起读出来,做对的同学得一分,得分最多的小组获胜。 八、教具准备 A、卡片类:写着本课有关字和词语的卡片若干张; B、媒体类:PPT; C、准备奖励。 九、教学步骤 1)开始时候导入,教师说“同学们好”,学生回答“老师好”,教师单独问同学“你好”,同学回答“你好”,教师再问“你好吗”,学生回答“我很好”。 2)老师指着PPT上图片问“你叫什么”,“我叫达拉”“我叫李小龙”。然后问某个学生“你叫什么?”,然后教学生说“我叫XX”。全班跟着一起说,老师随即问学生,学生之间互相问; 3)通过游戏练习“你叫什么?我叫李小龙”; 4)老师指着PPT上照片问“你是哪国人”,回答说“我是中国人”,全班跟读,然后指着另一张照片问“你是哪国人”,回答说“我是泰国人”,全班跟着说。 十一、板书设计:

《11、新型玻璃》公开课教案

新型玻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介绍一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能运用老师提供的阅读方法自学课文。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方法,通过自学、讨论交流来理解课文能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新型玻璃的热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继续我们的玻璃之旅,去探索新型玻璃的奥秘?出示课题:新型玻璃 2、质疑课题:“新型”是什么意思?,那老师想问课文中一共给我们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那这些玻璃它们又有着怎样的独特特点和作用呢?作者又是怎样像我们介绍的呢?我们从哪里可以寻找到答案?(课文中) 二、讲授新课 1、师:先来学习第一种新型玻璃“夹丝网防盗玻璃”,作者在文章的第几自然段介绍的呀?(第一自然段) 2、师:请同学们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由的朗读一遍,并且在读的同时想想这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用笔在课文中将相关的段落画起来,做上简单标记。 A、学生汇报:特点:自动报警作用:防盗 B、它的作用和特点之间是什么关系?选用关联词,将它的特点和作用连起来。 C、、那么这样的玻璃它有时被用到了哪些地方呢?从文中找找它的用途。 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 通过这句描写,你有什么体会?(从四个可以可以看出用途广) 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你能用这四个可以说一句话吗? D、师:在这短短的一段话中作者就给我们把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作用以及用途都说清楚了,他是怎么说清楚的呀?用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来向我们介绍的?(举例子) E、总结。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先举了一个例子,像我们说出夹丝网防盗玻璃,再介绍了它的特点和作用,最后告诉我们这种玻璃的用途是非常广泛的。下

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新型玻璃》教案及反思

第11课《新型玻璃》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急促、报警、盗窃、犯罪、嫌疑、金属、银行、图纸、即使、规定、窗帘、保持、噪音、集中、处理、对付、研制、奇迹、博物馆、安然无恙、藕断丝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质疑、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和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让学生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题 我相信同学们都见过玻璃,而今天这篇课文将给我们介绍几种我们从没有见过的玻璃:--《新型玻璃》 二、出示自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并且能正确读写“急促、报警、盗窃、犯罪”等词语。 2.知道课文介绍了几种玻璃? 三、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读课文,能将字音读准,语句读的通顺连贯。 2.自学生字: 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同桌互读,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解答。 3.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几种新型玻璃? 四、学生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达到了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易读错的字音。 2.生板书文中的生字词,共同学习。 3. 自主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几种新型玻璃? 六、当堂训练 1.比一比,再组词。 型()费()付() 形()废()寸() 占()绸()阻()浅() 粘()调()祖()践() 2.用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造句 七、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几种新型玻璃?他们都有什么特点和用途呢?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二、出示自学目标 朗读课文,思考: 1.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课文清晰地给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作者在介绍时使用了几种说明方法? 三、出示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小组讨论: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快乐汉语第一课教案

第一课你好 海南师范大学宋安琪 教学目标: 1、见面打招呼。“你好。你好吗?我很好。” 2、掌握生词“你、好、吗、我、很”。 3、掌握句式学会写汉字“你、很、好”。 4、学会四个基本声调的发音,韵母“a o e”。 教学重点:见面打招呼。“你好。你好吗?我很好。” 教学难点:四个基本声调的发音,汉字“你、很、好”。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用具;课件、生字卡、彩纸、水彩笔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先用英语或学生母语打招呼“Hello”,再用中文打招呼“你好”。 图片展示,领学生读几遍“你好”。教师对学生说“你好”,学生回答老师“你好”。 二、学习生词 1.你:引入4.我,扩展他/她 2.好:你好 3.吗:你好吗? 5.很:我很好。他很好。你很好。 三、学习课文 1.先用英语或学生母语问候“你好吗?”,再用中文说:你好吗?领读几遍“你好吗” 回答:我很好。领读几遍“你好吗” 2.师生互问,生之间互问。如: A:你好。 B:你好。 A:你好吗?

B:我很好。 四、做练习4. 五、书写汉字,动画演示笔顺。 学生观看,笔顺演示视频,学写汉字“你、很、好。” 六、做猜字练习。 老师轮流出示汉字卡,让学生认读。接着老师拿好汉字卡,学生猜最上边的卡上写的是哪个字。学生猜过后,老师出示卡片,让学生辨认猜的是否正确,猜中者上前代替老师拿汉字卡,让其他同学猜。 七.准备彩纸和笔,让学生写“你好”,贴在教室里。 八、语音练习。 1.韵母:a o e 第一遍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第二遍学生读,老师正音。 2.声调练习: āáǎà ōóǒò ē?ěa ①老师配合手势,领读三遍,学生跟读。 ②学生读,老师正音。 ③老师读,学生辨调,说出是第几声。 ④学生读,其他学生猜第几声。 3.三声变调。 九、作业 练习册,第一课练习题。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赵州桥》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赵州桥》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在提示课题和生字词教学以后) 师:下面我们学习课文。赵州桥为什么有名?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请翻开书听老师读课文。(范读) 请大家像老师这样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个别辅导)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下边让我们用心地把课文读懂,要特别注意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谁先把第一段读一下(指名读) 师:这座桥世界闻名,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这座桥。这座桥为什么这么闻名呢?因为它在设计上有独特的地方。第二段就写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一边看课文,一边看书上的插图,弄清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也就是它和别的桥比,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学生默读。在默读中教师再次强调上面的要求。并且说同学们可互相商量) 师:好,让我们集体研究一下。大家来看赵州桥。(出现幻灯棗赵州桥彩色图)拿它跟别的桥比较,特别

是什么呢?(同学们认真观察后纷纷举手) 生:它跟别的桥不一样,别的桥棗(没说上来) 师:不要着急,坐下,一会儿想起来再说。后边那个同学说。 生:赵州桥和别的桥不一样,别的桥下有桥墩,这座桥没有桥墩。 师:噢,他注意观察,认真看书,抓住了一个特点。这座桥没有桥墩,只有一个什么呀? 生:拱形的大桥洞。 师:对,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板书: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继续研究,还有什么特点? 生:一般的桥只有一个大桥洞,没有两边的小桥洞。 师:噢,他又看出了一个特点。两边,哪两边呢?讲清楚。 生: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师:好,这就清楚了。小桥洞在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什么形状的? 生:拱形的。

快乐汉语 第二册 第一至十一课的课文

快乐汉语 2 教学内容 第一课:他是谁 A: 你n ǐ好h ǎo !你n ǐ姓x ìn ɡ什sh ?n 么me ? B :我w ǒ姓x ìn ɡ马m ǎ 。 A :你n ǐ叫ji ào 什sh ?n 么me 名m ín ɡ字z ì ? B : 我w ǒ叫ji ào 马m ǎ丽l ì丽l ì . A :他t ā是sh ì谁shu í ? B :他t ā是sh ì我w ǒ的de 朋p ?n ɡ友y ǒu 。 我w ǒ有y ǒu 很h ěn 多du ō朋p ?n ɡ友y ǒu 。 A :欢hu ān 迎y ín ɡ!你n ǐ家ji ā在z ài 什sh ?n 么me 地d ì方f ān ɡ ? C :我w ǒ家ji ā在z ài 香xi ān ɡ港ɡǎn ɡ 。 第二课:她比我大 A :你n ǐ多du ō大d à ? B:我w ǒ今j īn 年ni án 十sh í六li ù岁su ì 。 A : 你n ǐ的de 汉h àn 语y ǔ很h ěn 好h ǎo 。 B : 谢xi a谢xi a 。 B : 你n ǐ会hu ì说shu ō英y īn ɡ语y ǔ吗m ɑ ? A : 我w ǒ会hu ì说shu ō英y īn ɡ语y ǔ 。 B : 你n ǐ会hu ì说shu ō法f ǎ语y ǔ吗m ɑ ? A : 不b ú会hu ì .

A : 我w ǒ有y ǒu 一y í个ɡa朋p ?n ɡ友y ǒu , 她t ā叫ji ào 小xi ǎo 红h ?n ɡ 。 她t ā比b ǐ我w ǒ大d à , 也y ě比b ǐ我w ǒ高ɡāo 。 她t ā喜x ǐ欢hu ān 艺y ì术sh ù ,她t ā想xi ǎn ɡ做zu ?画hu à家ji ā 。 第三课 我的一天 A: 你n ǐ每m ěi 天ti ān 早z ǎo 上sh àn ɡ几j ǐ点di ǎn 起q ǐ 床chu án ɡ ? B: 我w ǒ每m ěi 天ti ān 早z ǎo 上sh àn ɡ七q ī点di ǎn 起q ǐ 床chu án ɡ 。 A: 你n ǐ每m ěi 天ti ān 几j ǐ点di ǎn 上sh àn ɡ课k a ? B: 我w ǒ八b ā点di ǎn 开k āi 始sh ǐ上sh àn ɡ课k a. 这zh a是sh ì我w ǒ的de 时sh í间ji ān 表bi ǎo 。 我w ǒ每m ěi 天ti ān 早z ǎo 上sh àn ɡ七q ī点di ǎn 起q ǐ床chu án ɡ 。 七q ī点di ǎn 半b àn 吃ch ī饭f àn 。 八b ā点di ǎn 开k āi 始sh ǐ上sh àn ɡ课k a 。 晚w ǎn 上sh àn ɡ七q ī点di ǎn 去q ù 图t ú 书sh ū 馆ɡu ǎn , 十sh í点di ǎn 半b àn 睡shu ì觉ji ào 。 第四课 我的房间 A:书sh ū架ji à上sh àn ɡ有y ǒu 什sh ?n 么me ? B :书sh ū架ji à上sh àn ɡ有y ǒu 很h ěn 多du ō中zh ōn ɡ文w ?n 书sh ū, 也y ě有y ǒu 很h ěn 多du ō英y īn ɡ文w ?n 书sh ū 。 A: 客k a厅t īn ɡ里l ǐ有y ǒu 什sh ?n 么me ? B :客k a厅t īn ɡ里l ǐ有y ǒu 沙sh ā发f ā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邓稼先》课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新)

11 《邓稼先》课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 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你知道我国的“两弹一星”是那些科学家发明的吗? 二、预习检测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的情况。 (1)邓稼先介绍 (2)关于“两弹一星” (3)杨振宁 (4)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 (5)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1.速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各部分基本信息 提示:(1)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2)理解文中的小标题,(3)简单叙述六个部分的内容。 2.全文共由六部分组成,阅读后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说说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阅读第一部分,思考探究: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2. 阅读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叙写邓稼先一生的简历,那些写的较详?那些写得很简?这种详略分明的叙写突出了邓稼先哪两点? (2)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怎样的关系? 3. 阅读第三部分: (1)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2)这一部分总写邓稼先伟大之处是哪句话?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4.阅读文章四、五、六三个部分,说说这些部分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概括时请使用以下句式: 时间+地点+人物+怎么样 概括事例,各个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5. 阅读第五部分部分,回答问题。 (1)为什么要引用《吊古战场文》? (2)作者为什么要向导演建议用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歌?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光合作用公开课教案

江苏省阜宁中学左校区公开课教学案 年级:高一 科目:生物 授课人:李荣洲 课题:光合作用的过程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1.概述光合作用过程 2.掌握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及相互关系 3.学会读图,从图和图群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重点: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具体过程 学习难点: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学习过程: 导入: 知识回顾: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一.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反应 暗反应 1.问题探究: (1).图4-13中哪些过程是光反应阶段,哪些是暗反应阶段? (2).光反应阶段的场所是哪里,为什么在这里反应? (3).暗反应阶段进行的场所是哪里? (4).分别写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的物质变化。 2.看图分析光反应,暗反应过程: (1).光反应 场所:

条件: 物质变化: 能量变化: (2).暗反应 场所: 条件: 物质变化: 能量变化: 3.小结: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区别和联系 4.例题自我检测 下图是光合作用过程图解,请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5.观看光合作用整个过程图 二. 光和作用的总反应式 (通过观看过程图,同学讨论得出,并标氧气中的氧来自?) 例题检测: 1.下图是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的示意图,图中物质A 和B 的分之量之比是( ) A.1:2 B. 2:1 C.9:8 D. 8:9 2.用含14C 的二氧化碳追踪光合作用中碳原子的行踪,结果发现( ) A CO 2→葡萄糖→五碳化合物 B CO 2→叶绿体→三碳化合物 C CO 2→ATP →糖类 D CO 2→三碳化合物→糖类 三.思考讨论题 整个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分别是什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新型玻璃》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新型玻璃》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原文 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 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犯罪嫌疑人。你也许不会相信,报警 的不是值夜班的看守,而是被划破的玻璃!这是一种特殊的玻璃,里面有一层极细 的金属丝网。金属丝网接通电源,跟自动报警器相连。犯罪嫌疑人划破玻璃,碰着 了金属丝网,警报就响起来了。这种玻璃叫“夹丝网防盗玻璃”,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 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即 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有些国家规定,高层建筑 必须采用这种安全可靠的玻璃。 还有一种“变色玻璃”,能够对阳光起反射作用。建筑物装上这种玻璃,从室 内看外面很清楚,从外面看室内却什么也瞧不见。变色玻璃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 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的光线。所以人们又把这种玻璃叫做“自动窗帘”。 你可能会想,窗子上的玻璃要是能使房间里冬暖夏凉,那该多好!这样的玻璃 早就问世了,它就是“吸热玻璃”。在炎热的夏天,它能阻挡强烈的阳光,使室内 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季,它把冷空气挡在室外,使室内保持温暖。 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中起来 处理。尽管这位“隐身人”难以对付,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吃 音玻璃”就是消除噪音的能手。临街的窗子上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声音为 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2分贝了。 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在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 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知识点1 **【字词学习】** 字:响、粘、挡 词:陈列、报警、盗窃、建筑、防盗、坚硬、建筑、反射、阻挡、噪音、废水、制服、噪音、奇迹、藕断丝连、安然无恙 **【重点句子】**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白桦》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 《白桦》课后作业及答案 一、读句子,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1. 公园里的鲜花纷纷绽.(zhàn zàn)放,人们在花海中徜.(shàng ch áng)徉,无比惬意。 2. 冬姑娘穿着毛茸.(róng lóng)茸的白色大衣姗.(cè shān)姗来迟。 二、读拼音,写字词。 1. 在这jì jìng()的夜里,méng lóng()的月光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 2. 这幅书法作品,笔势xiāo sǎ()飘逸,令人赞叹不已! 三、下列词语与“姗姗来迟”结构一致的一项是() A. 白雪皑皑 B. 翩翩起舞 C. 自言自语 D. 议论纷纷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 《白桦》的作者是苏联的叶赛宁写的。(修改病句) 2. 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1)这节诗写了的白桦,让人感受到一种之美。(2)我会仿写这节诗:在我的,有,仿佛,披了。 五、课内阅读。

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潇洒,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晖里闪着晶亮的雪花。 1.“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A. 夸张 B. 比喻 C. 排比 D. 拟人 2.“流苏”在文中指()。 A. 白桦枝条上垂落的冰凌 B. 花穗样的装饰物品 C. 一种树 D. 流动的物体 3.这首诗以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姿态,表现出一种、之美。 4.下列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在灿灿的金晖里闪着晶亮的雪花”说明白雪反射朝霞,产生光芒,这光芒让白桦更加圣洁,表达了对白桦的喜爱之情。 ②“洁白的流苏如画”赞美了流苏的洁白。 六、课外阅读。 夜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高中生物《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掌握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具体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的过程,并对其进行比较。 2.更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与实质。 能力目标 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及分享 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过程的学习,让学生逐步认识到生命世界是永恒变化与发展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为“认识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世界观打下基础。 二、教学媒体设计 PPT 课件、板书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二)、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1771 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实验:指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2.1864 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实验:证明了绿叶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3.1880 年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用水绵做实验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 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4.20 世纪30 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参加反应的水。 (三)、引出光合作用的表达式 我们都知道物植物要一些物质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同学们能告诉老师,(问1 )需要的是那些物质吗?(问2)那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在哪儿发生的呢?(问3)产生了什么物质呢?板书:光合作用总反应式 初步建构光合作用过程,通过同学们快速浏览书本得出的信息,写出光反应、暗反应中的主要反应式。 设问:1、为何光合作用的过程有光反应、暗反应之分? 2、光反应、暗反应之间有没有联系呢?有何联系?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详细分析光反应、暗反应的过程。 (一)、在光反应中有哪些物质发生了变化? 水是在光的作用下,被分解成了氧气和[H] 同学们想一想,水能被光直接分解吗? 水不能被光直接分解,实际上是光先被植物吸收,从而引发一系列电子传递过程,才使得水被分解。 (二)、物质的变化总离不开能量的变化,在光反应中,能量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光首先是被固定在了色素中,同时有ATP 的生成,说明光能转移到了ATP 中,而ATP 的 能量是稳定还是活跃呢?所以,光能是被暂时储存在了ATP 中。 同学们能看出光反应中有[H]和ATP,暗反应中也有,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光反应和暗反应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光反应中生成的[H]和ATP 进暗反应,参与了暗反应的反应过程。暗反应中,首先CO2 从空气中进入叶片,与叶绿体中的C5 结合,这一过程称为CO2 的固定,并生成了2 分子的C3。能量变化呢?ATP 释能以后,能量就转移到了有

语文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刻舟求剑》课时练习D卷

语文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刻舟求剑》课时练习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01分) 1. (4分)我能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并把序号写在横线上。 约:A.邀请 B.俭省 C.大概 ①我国先民大约在五六千年前发明了纺织,于是出现了麻、葛布做的衣服。________ ②我约小芳周末到我家去玩。________ 释:A.解释 B.消除 C.放开;放下 ③因释其耒而守株。________ ④我们要学会对照注释理解小古文。________ 2. (4分)拼一拼,写一写 chén jìxī shēng mái fu chén jì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9分)读一读下面的句子,再看拼音写字。 ①思yuán________弓zhuò________而射之。 ②wèi________是其智fú________若yú________? ③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yú________,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④日初出cāng cāng________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⑤shú________为rǔ________多知乎?

4. (2分)《刻舟求剑》中宝剑掉进河里,那个人当时怎么做的?() A . 在船舷上刻上记号。 B . 立即跳下河去捞。 C . 不管不顾。 5. (4分)读拼音,写汉字。 yùyán chuán xián cuīcùkèzhōu qiújià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3分)选一选。 宝剑 ________(jiàn jiàng)着________(zháo záo)急靠________(kào lào)岸 7. (6分)比一比,再组词。 克________ 遇________ 剑________ 刻________ 寓________ 箭________ 8. (6分)比一比,再组词。 寓________ 掏________ 舷________ 偶________ 淘________ 弦________ 9. (4分)去掉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催________ ________ 刻________ ________ 10. (4分)《刻舟求剑》中“刻”的意思是________,“求”是________,“刻舟求剑”的意思是________,讽刺了________。 11. (2分)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着急-________ 催促-________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画扬桃》教案

11 画杨桃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用“严肃”、“熟悉”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准备: 杨桃的实物或模型与挂图,投影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课前预习: 1.根据课题,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当你们看到29课《画杨桃》这个题目时,会产生什么想法呢?课文是写谁画杨桃?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怎样画的?画得像不像? 2.划出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记忆。 3.熟读课文,解疑设疑。 这篇课文的作者就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得到了肯定,这是为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杨桃的实物或挂图,引导学生描述,并加深对杨桃的认识。 2.联系预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1.默读思考讨论:“我”(作者)照实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可笑吗?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辨析“我”、“同学们”及“老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并注意生字的发音。 3.齐读课文。 4.思考(也可同桌讨论):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小学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5.以问促读,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这是文章描写最细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点部分) (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学画。)(这是文章的第1部分)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讲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这是文章的第3部分。) 小结:通过上面的阅读和练习,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且属“总——分——总”式结构。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三、细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解词,(也可根据预习情况,对生字词做一强化)。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叮嘱:再三提醒、嘱咐的意思。 想当然:指不顾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下判断。 走了样:失去原来的样子。画走了样:画的和本来的样子不同。 小结:从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画的严谨态度是父亲严格要求,多次教诲的结果。 2.分角色读读课文的第2部分。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新型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新型 玻璃》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原文 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警 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犯罪嫌疑人。你也许不会相 信,报警的不是值夜班的看守,而是被划破的玻璃!这是一种特殊的玻璃,里 面有一层极细的金属丝网。金属丝网接通电源,跟自动报警器相连。犯罪嫌疑 人划破玻璃,碰着了金属丝网,警报就响起来了。这种玻璃叫“夹丝网防盗玻璃”,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 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 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 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 有些国家规定,高层建筑必须采用这种安全可靠的玻璃。 还有一种“变色玻璃”,能够对阳光起反射作用。建筑物装上这种玻璃,从 室内看外面很清楚,从外面看室内却什么也瞧不见。变色玻璃还会随着阳光的 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的光线。所以人们又把这种玻璃叫做“自动窗帘”。 你可能会想,窗子上的玻璃要是能使房间里冬暖夏凉,那该多好!这样的 玻璃早就问世了,它就是“吸热玻璃”。在炎热的夏天,它能阻挡强烈的阳光, 使室内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季,它把冷空气挡 在室外,使室内保持温暖。 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中起来 处理。尽管这位“隐身人”难以对付,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吃音玻璃”就是消除噪音的能手。临街的窗子上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声音为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2分贝了。

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在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 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知识点1 **【字词学习】** 字:响、粘、挡 词:陈列、报警、盗窃、建筑、防盗、坚硬、建筑、反射、阻挡、噪音、 废水、制服、噪音、奇迹、藕断丝连、安然无恙 **【重点句子】** 1.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出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企图划破玻璃盗窃展品的犯罪嫌疑人。你也许不会相信,报警的不是值夜班的工作人员,而是被划破的玻璃! 2.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后仍安然无恙;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有些国家规定,高层建筑必须采用这种安全可靠的玻璃。 3.有人想,窗子上的玻璃要是能使房间里冬暖夏凉,那该多好!这样的玻璃其实早已问世了,它就是“吸热玻璃”。在炎热的夏天,它能阻挡强烈的阳光,使室内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季,它把冷空气挡在室外,使室内保持温暖。 4.吃音玻璃”就是消除噪音的能手。临街的窗子上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 的声音为四十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十二分贝了。 5.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在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主要内容】** 《新型玻璃》紧紧扣住了一个“新”字,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 用,鼓励人们运用新科学技术创造出更多的新型玻璃。 知识点2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1课新型玻璃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1课新型玻璃 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犯罪嫌 疑人。你也许不会相信,报警的不是值夜班的看守,而是被划破的 玻璃!这是一种特殊的玻璃,里面有一层极细的金属丝网。金属丝网 接通电源,跟自动报警器相连。犯罪嫌疑人划破玻璃,碰着了金属 丝网,警报就响起来了。这种玻璃叫“夹丝网防盗玻璃”,博物馆 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 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 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 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有些国家规定,高层建筑必须采用这种安全可靠的玻璃。 还有一种“变色玻璃”,能够对阳光起反射作用。建筑物装上这种玻璃,从室内看外面很清楚,从外面看室内却什么也瞧不见。变 色玻璃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的光线。 所以人们把这种玻璃叫做“自动窗帘”。 有人想,窗子上的玻璃要是能使房间里冬暖夏凉,那该多好!这 样的玻璃早就问世了,它就是“吸热玻璃”。在炎热的夏天,它能 阻挡强烈的阳光,使室内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季,它把冷空气挡 在室外,使室内保持温暖。 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在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 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玻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功能独特的新型玻璃层出不穷,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这篇课 文紧紧扣住一个“新”字,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

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 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鼓励人们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创造出更多的新型 玻璃。 这篇课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课文前5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再讲用途。二是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且富于变化。如第2自然段 用“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这句话来转折,起到承 上启下的作用;第3自然段的开头既连接了上文,又直接进入下一种 玻璃的介绍,清楚明白;第4自然段的首句过渡非常自然,令人感到 亲切。第5自然段的开头则以形象的比喻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起 读者阅读的愿望。 用词准确,表达生动形象,也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重要特点。课文对每种玻璃的特点和用途都介绍得极为生动具体。如开篇先从 夜深人静、警铃骤响讲起,引人入胜地讲述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 点──可以自动报警,为下文介绍这种玻璃的作用埋下了伏笔。再 如介绍夹丝玻璃的坚硬时,说夹丝玻璃即使破碎,碎片仍粘在一起,课文用“藕断丝连”加以形容,使人易于理解。作者还把变色玻璃 比作“自动窗帘”,把噪音比作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在介 绍吃音玻璃时,作者又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它说成是“消除噪音 的能手”,并通过具体例子和数字加以印证,使人清楚明白,印象 深刻。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1、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 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 “安然无恙”是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一点儿伤害。本课指夹丝玻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受不到任何伤害。“藕断丝连”原是 比喻表面上好像已经断了,实际上仍有牵连。本文是指玻璃虽然碎了,但玻璃片仍粘在一起,不会四处飞溅伤人。这两个词语生动而 又准确地描述出夹丝玻璃非常坚硬、不易破碎的特点。正是由于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读书要有选择》同步练习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读书要有选择》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题 (每空xx 分,共xx分) 一、基础题 1.按拼音写汉字。 xuǎn zé________ míng zhù________ qíng cāo________ zhí zhuó________ 2.多音字单元词。 难nán________ nàn________ 教jiāo________ jiào________ 3.我是拼音小能手。 本领________ 请教________ 培养________ 启迪________ 4.写出近义词。 陶冶—________ 教诲—________ 视野—________ 5.写出反义词。 高尚—________ 通俗—________ 增强—________ 6.形近字单元词。 幻________ 躁________ 侮________ 幼________ 燥________ 悔________ 7.解释下列词语。 ①陶冶②执着 8.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日新月异②奥秘 9.写出两句有关读书的名言。 10.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他必须这么做。②这次考试他考得很好。 11.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激流冲跑了那块人们洗衣用的礁石。②北风吹来,地面上的害虫都冻死了。 1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通俗________ 生动________ 启迪________ 13.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功课没做完,不能去看电影。②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14.选出横线上用得恰当的词。

《快乐汉语》对外汉语教学示范课教案

《快乐汉语》对外汉语教学示范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交际话题:谈工作单位。 (2)语言点:他在哪儿工作?他在医院工作。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2)生词、句型教学与操练;(3)游戏巩固生词和句型;(4)布置作业。 教学准备: (1)道具:医生用听诊器一个,护士用蓝帽子一个。 (2)词语卡片:护士、医生、医院、工作、商人、上海、家、校长、学校、售货员、商店、司机、工人、工厂、妹妹、吃、面包、厨房、牛奶。 资源链接: 看图问答:他/她在哪儿工作? 主要教学过程及说明 环节一:导入新课 T:你们好!欢迎来到我们的汉语课堂!Where is Jack?(学生Jack脖子里挂着医生的听诊器进来)Oh,it餾him. T:Is he a nurse?他是护士吗?他不是护士。Is he a doctor?他是医生吗?对,他是医生。Where does he work?他在哪儿工作?很好。他在医院工作。OK,you can go back to your seat,our doctor! 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导入新课,可以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 环节二:生词、句型教学与操练

T:Today we餷l learn lesson 17“他在医院工作”。First,I want you to learn a new word. (展示“护士”卡片,领读)护士,护士。(把一张医生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她是护士吗?对,她不是护士。她是医生吗?她是医生。(指着黑板上的医院标志问)她去哪儿?她去医院。(展示“医院”卡片,领读)医院,医院。Why does she go to the hospital?Is she sick?Why?Yes,she works there. In Chinese,“work”is “工作”. (展示“工作”卡片,领读)工作,工作。 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说出要学的词语,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T:医生在哪儿工作?医生在医院工作。In Chinese,we use “在”for “in”,so “in the hospital”we should say “在医院”. Then how to say “He works in the hospital.”?很好。他在医院工作。Pay attention here,in Chinese,we think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mention “who”and “where”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a sentence. So the sentence “He works in the hospital.”should be said like “He in the hospital works.”So can you say the sentence in this way?汉语和英语在这个句型上语序不同,学生的错误不可避免,部分学生会把句子说成“他工作在医院”,或忘记介词,把句子说成“他工作医院”。教师要适当解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明白不能简单地逐词翻译句子。同时,为避免学生感觉太难,可以从部分到整体,逐步说明。 T:(把“在”写在三个词语卡片的正确位置上)跟我读:医生在医院工作。 利用词语卡片,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最后写出抽象的介词,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记住句子的结构。T:Here I have two more cards for you.(把“商人”和“上海”的卡片贴在黑板上)Answer my question.他在哪儿工作?很好。他在上海工作。Could you two make a dialogue like this?You two,try. (两位学生一问一答,练习这个新句型。) T:I will show you a picture.(把教师自己的照片贴在黑板上)Do you know who she is?对,这是刘老师。(把“家”的卡片贴在黑板上)刘老师在哪儿工作?很好。(领读)刘老师在家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